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时间:2023-03-31 03: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叙事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政治初一的内容主要是“品德”部分,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非深奥的政治学。所以,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门看似简单,却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科。

接触初一的学生已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个月里,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还收获了由小学到中学的蜕变与成长。我也收获了许多。我们从彼此的不了解,到我可以慢慢地走近他们。就在我以为我足够了解学生时,一件事让我深刻反省自己所谓的“了解”是多么幼稚。

这周,在讲到第三单元亲情之爱,体味亲情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布置了给“家长的一封信”作业,孩子们很认真的完成后,我选取了几封非常感人的信在课上读。其中一个孩子家庭父母离异,我事先把他信中涉及“离异”的语句做了标记,并提前告诉他,做标记的可以不用读。孩子读完后,同学们都深受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心中暗自得意自己的周到。可就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我发现靠门的女生偷偷抹眼泪,我心里一紧。看到双眼红肿的孩子,突然觉得无所适从。旁边的孩子偷偷告诉我,女生的父亲前不久刚刚去世,只要在她面前提起父亲,她就泪流不止。瞬间,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原来刚才读到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满怀愧疚的我,不知该如何安慰孩子,如何安抚到她那颗柔软的心。我只是走过去握住孩子的手,帮她擦眼泪。此时,语言是多么苍白,苍白到根本无法掩饰我的粗心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回到办公室我久久不能原谅自己,是我没有提前了解班里的情况,鲁莽地让孩子读信,还自以为很周到地处理了信中一些敏感语句。却根本不知孩子的字字句句都是写给远在天堂的父亲。

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教师在“教”之前,一定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何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何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先“知”方能后“教”。“知”是“教”的前提和基础,“知”决定着“教”的程度和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走近学生,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更要拉近心理距离。

篇2

一、道德叙事的内涵及特征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2. 学生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学生主导型的道德叙事程序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能动主体充分参与进来。其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是具体积极教育意义的道德故事;其次,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故事,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冲突,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掘自身存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倾向性,并对不良倾向及时予以指导纠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叙事内容作深入思考,深化道德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倾向。

篇3

传统教师教学自评的目的,从管理层面来看,是将其作为单纯的管理监督手段,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鉴定、诊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落实奖惩措施。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学自评主要是为了完成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教学总结的任务。叙事心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叙事获得知识、建构自我,形成人格,生成意义,理解生命。叙事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自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自评是教师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评叙事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可以有效避免完全在他人评价基础上建立自我认同的危险,对自己会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其次,自评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评叙事对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反思与总结,找到改进、改善的策略与方法,并不断的付诸行动,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能力的发展。最后,自评是教师丰满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叙事不仅是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建构、澄清经验及其关系、意义的机制。一些让我们深感挣扎的模棱两可的情绪和事件是通过叙事才逐渐得以明确和澄清。叙事建构了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教师通过自评可以建立与学生、同行、督导、专家、领导的关系,在与他们的交互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他评与自评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教师人格的发展。

二、自评标准:从统一到差异

传统的教师自评体系对校内所有教师都采用统一的评价程序及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教师个体的差异性;采用的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模糊、简单,主要采用优、良、中、差等级制。叙事视域下的教师自评标准发生重大转变:首先,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学科差异、教学年限、个性特征等因素,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及程序,采用分层管理、差异性评价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进行区别对待。其次,自评标准的制定广泛采纳教师、学生、同行、督导、专家、领导的建议。最后,自评标准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随着教育时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其建构性、文化性。

三、自评载体与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传统教师教学自评形式非常单一,主要包括教学日志、工作总结等。叙事视域下的教师自评形式非常多元。包括:

1、专业成长反思记录。

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科特点和兴趣进行整理的有代表性的资料,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心得、学生作品、反思记录以及教师个人成长记录等。通过分析与解释,不断反思与评价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2、教学录像反思记录。

是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教学录像评价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主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评价意识,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观察和鉴别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通过反复观看录像,深刻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及缺点。然后邀请同行共同观看,相互探讨,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通过诗词、散文、议论文、传记等文学形式

或者通过音乐、绘画、沙盘等艺术形式展开涉及自我评价的叙事。

四、自评内容:从描述到反思

教师自评主要是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描述,缺乏反思。叙事强调在反思中生成、建构、表达意义。叙事视域下的教学自评内容发生重大改变:

1、重视反思性。

教学自评不单纯是简单的等级、分数描述行为,而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要素的设计效果进行整理、反思与总结。反思中包含问题的解决对策,包含对改变、改进、改善的描述与分析,包含教师自身认知、情绪、行为乃至自我意识、人格发生的变化的描述与反思。

2、重视语言、文字描述。

叙事思维下的教师教学自评突破传统教师自评内容重等级、分数描述,倡导语言、文字描述。比如教学质量评分中,大家不能只关心分数,而要仔细查看学生的评价信息,而学生不仅要评分,在评价信息部分填写的文字信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突破都要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强调丰富描述。

自评内容不能太笼统、抽象,只是一般性、概括性的描述,而应该对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创新性进行描述,对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事件的叙事要素进行描述,对教学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细节、事件的转折进行描述,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知观念的转变、情绪与情感、行为的微小改变、改善进行细致的描述。

五、自评过程:从独白到对话

篇4

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学以致用,将问题给解决掉。写工作总结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请笑纳!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1在刚刚过去的__-__年的第一学期里,在我们香坊区教育局和进修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注下,我们116中学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看到了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可喜的成果:

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他们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无论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他们都拓宽了教育教学渠道,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教师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精神。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学习欲望得意提升,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相当一批教师的课在区里乃至在市里展示。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本学期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明显: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参与学习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更加端正了;教师继续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形式也力求多样;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使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充分调动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由校长任组长,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导处具体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确保了继续教育工作常年不断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每月一次的教师讲坛活动是我们116中学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推出一节质量高,有特色,对其他教师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科展示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同时各位领导也悉数到场。上课期间进行录像和拍照,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料进行珍藏。可见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听完课后,上课教师谈自己这节课的构思与设计。除了本学科的教师评课外,其他教师也有机会畅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听完课后的感受。

这项工作已连续不断的进行了一个学期。现在看来效果非常明显,因为他大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钻研教学、投身课改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在下学期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让大家主动报名,广泛参与,而不是领导指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登上神圣的教师讲坛上来。

本学期共进行了七期教师讲坛活动。10为教师进行了展示。具体是:有5位教师登上教师讲坛进行了优质课的展示;三位英语教师畅谈了参加英语组组织的探究课活动的感受;一位从新加坡进修回来的英语种子教师谈了在海外学习的心得;一位历史教师进行了百家讲坛的讲座:题目是:“幸福从何而来”

三。我们116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另一特色工作即:每天两节的抽签课活动常年雷打不动。它促进了广大教师的规范化课堂教学。

每天两节课由教学校长牵头,教导处主任参与听课。每天早晨上课前公布上课教师。要求没课的本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听完课后马上进行评课。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每天的课都要认真去备,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四。每月我们对全员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或优秀教师的教育叙事、典型案例的的讲座。

本学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岗位大练兵手册上的内容。学习后书写了心得和感受。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了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了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及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水平都不同程度得以提升。

五。强化新技术的培训。

我们学校不定期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切实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培训。每位任课教师都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加强教研教改,强化教研组的团队引领作用。

我们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倡导教学研讨,认真探索课改的新路子,使我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本学期10 月份我校英语组自发组织了“英语课堂模式探究课”活动。12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校领导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为此项活动大开方便之门。全体英语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本次活动受到了市区教研员老师的高度重视。市区四位教研员全员到场听课。评课时对上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对英语教研组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彭茹教研员在六、七年级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了116中汇报专场。主题是“教研组建设助推个体成长”。同时,这项活动还推出了多位英语教师到全区展示,可谓成果卓着。通过这次探究课活动,提升了教研组的组织研讨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助推了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使之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总之,我们116中学本学期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培训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刚刚结束的香坊区教育局及进修校组织的岗位大练兵中期推进会上获得了优秀学校称号。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回一直不懈努力,进一步把我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2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白,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本学期,本人能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努力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进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造就,促进知识结构进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伎俩。

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每周坚持政治学习,认真笔记。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

3、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

三、不断在教学中学习、反思

认真教学,坚持写教学随笔或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多读书,读好书

认真阅读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3本人在2__-x年9月至2__-x年8月的五年时间里,参加了宁波市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培训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德信心和决心。

二、具体收获:

⒈通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并且在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课题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课题成果获得宁波市评比二等奖。

⒉通过一系列的师德培训,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⒊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管理能力。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4通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获验。现主要从教学方式方面总结如下: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四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是,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毛茸茸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虚拟动物”的情景,用所学过的语言相互交流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小动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是,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常识课堂的开心词典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观验、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验和办学特色,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本期的计算机培训和考试,我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今后我一定会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工作。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并在教学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的第二次我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在科研上,我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四、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逐步明确了学生的喜好,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篇5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学英语太难了,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英语已是他们的第三语言,比起内地学生学英语就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赏识的目光注视他们,用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即使有的学生一开始英语学得很差,作为老师决不能抱怨,而应该不断鼓励、赞赏他们。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尤其需要赏识教育。

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

1. 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他们的闪光点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位诗人曾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 运用期待心理,点燃赢得赏识的希望

在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轻松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要对每一个学生抱以希望,不要让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不时地给学生信心,为他们实现自我提供动力和源泉。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运用“期待心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期待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意捕捉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

3. 尊重个性差异,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由于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别、自身性格、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必然是不平衡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将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给予充分开发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尝试成果,使他们各自获得“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愉悦和充分发展。

3.1 教学目标适度灵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将所有的学生放在同一层次去看,这样往往会导致我们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出现,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在设计对话的教学目标时,我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分为三层,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如在教对话时,很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跟读,表演,就算完成了任务。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象。教师可重点教学几个主要句型,让学生了解对话后,教师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3.2 练习设计难易有别。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他们不会因为回答不出而失去对英语的信心。在新授课时,以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主,让其他学生多听、多模仿,有助于他们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学会运用。在复习课时,以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为主。通过新授课的听和模仿,他们能够模仿运用,这样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开口、愿意开口。

3.3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反馈评价。评价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差异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等进行分别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学生,待他们弄懂订正后再予评价,使这些学生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内部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4. 巧妙运用赏识教育,驾驭赏识运用的技巧

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心中有爱。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品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因此,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掌握好教育教学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所教对象的不同需要,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从而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成功地开展赏识教育。

4.2 善于发现问题,做到赏识有术。教师是进行赏识教育的主要行为主体,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抓住其优点并将之放大。赏识时还要注意艺术性,即发现学生优点要及时运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进行赏识;而学生犯错误时,态度要宽容,批评的语言则应婉转,如学生英语书写很潦草,老师应说:“如果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相信你能写得更好!”,在英语课堂上,有的学生怕出错不敢张口说英语或声音太小,老师可说:“说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篇6

(1)教育培训

①岗前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是为新任教师在上岗前或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张家口市农村小学的新任教师培训原则上由各县培训单位和教师所在学校协同负责实施。主要对教师进行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论、教师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和前景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②岗位培训。教师岗位培训是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必须参加五年一周期,每周期高级职务教师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20学时,中、初级职务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280学时。张家口市从2010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多种农村小学老师岗位培训。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岗位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尽管这些培训活动都面向农村小学教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时间或者经费问题难以得到落实。③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两项内容。该项目实施以来,河北省按照文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了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短期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培训者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远程跟进培训项目、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培训项目。由于这项培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所以这项培训从宣传到落实,效果都非常好。④省培项目。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近三年来,河北省开展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含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名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培训项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农村小学教师新课标培训项目、农村英语教师口语强化培训、中小学教师(含军事教员、教研员、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短期集中培训、新教师(含特岗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省级培训。同时,为实现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坚持服务广大教师的宗旨,本着优质、高效、低成本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

(2)张家口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社会、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张家口市目前已基本形成适应农村教师培训需要的师训工作系统。特别是近三年,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搞得如火如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多年的工作努力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主管市长及教育局主管副局长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当教师培训大的项目要实施时,总是先召开区县主管教育副区长、教育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进行工作协调,以保证教师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全市教育系统内部工作协调方面,市教育局主管副局长牵头召开有关人员会议进行协调,以保证各部门更好的协调配合,使工作效率更加令人满意。

他们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他们熟悉基础教育,每年都带着学校布置的课堂教学的任务深入小学课堂,积极参与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他们齐心协力,把张家口市继续教育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从张家口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在未来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实效性,如何合理选取培训内容、分层次多种形式灵活组织继续教育工作,如何做好继续教育的反馈和评价等提出具体对策,还有更多的开拓和研究空间,还需要做更多的细致而微的工作。

篇7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蓄势

《孙子兵法》中提到“势”,意为“力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借助各种外部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有利的蓄发状态”。课堂教学的蓄势就是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宗旨,教师在课堂前或课堂中,对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作得体而深厚的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科学而合理的选择,对课堂和文本的情感作潜移默化的浸润。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从而达到顺势而发的最佳效果。笔者拟通过具体实例,谈谈课堂教学蓄势的一些做法和实际意义:

一.蓄势,搭建课堂的梯度。

阅读教学的蓄势,宜遵循课程发展的规律来实施,应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来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思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助力。即在教学设计中,上一环节总是为下一环节打基础作支撑,而每一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蓄势。这样,顺势利导,环环相扣。随着知识的层层递进,新知渐渐生成, 学生的学有一个不急不缓的坡度,随着理解的层层深入,课堂逐渐推向,学生终会享受收获的甜蜜。

《马说》一文,每段均以“也”字句结尾,看似舒缓平淡的语气蕴含着强烈难掩的痛惜与针砭,倘能引导学生读准语气读出情感,那么对文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将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为“三读”:初“读”,读准读熟;再“读”,读出文意;三“读”,情感朗读。最难得的是,学生在理解第三段时,发现“不”字句有四个,于是又反复体味,我适时地告诉学生:如果将“不”字句之前添加合适的主语,就会大有所益。于是,有的学生添上“你”,有的添加“食马者”,甚至还竖起食指点着……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课堂蓄势需“量体裁衣”,问题设计要精炼明确。梯度决定高度,教师搭建阶梯的能力直接决定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踩着这些阶梯拾级而上,在不知不觉的锤炼中振翅高飞。

二.蓄势,积蓄课堂的厚度。

“蓄”是作与课堂相关的“原始积累”,“势”是一种力量的积聚与爆发。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蓄势”的力量,这力量源于“蓄势”的厚重!

适当添加教学内容或创新板书,可增添课堂的厚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是七年级的课文,语言的理性色彩较为浓厚,暗喻句颇多,加之要关注的是国事国运,学生学习时会有些畏缩,对此,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打开PPT,展示祖国的地图,指出长江天险、黄河九曲连环、万里长城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用夏事实告诉他们,在祖国危难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祖国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诵出的“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句,让他们感受;课堂上板书时,我有意识地将“与”字的上下两横写得很长,上一横写着“熊健的民”,下一横写着“艰难的国运”,喻为祖国发展呈腾进趋势……

注重锦上添花的提问等,亦可承载课堂之厚重。如在《芦花荡》中,当学生把握了“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后,接着让学生来给“老头子”起个代号,于是:老鱼鹰、抗日奇侠、001……等的代号诞生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白的胜利正是无数这样的平民英雄共同抛洒热血才取得的,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主旨。

三.蓄势,提升课堂的温度。

蓄好“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把,营造活跃的氛围,提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融合的温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老王》一文,如何在有限的字里行间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呢?我设计了这样几问:一问,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个标点或一种表情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吗?学生的“一声叹息”,“一个感叹号”等对“愧怍”之意有了初识。二问,审视全文,你对哪一处的描写最感动?比如学生谈到“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一句,我又加上一问:重音在哪个词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各种看法各有理由:是“我”,我把你们当成亲人,我怎么能收钱呢;是“送”,我是送钱先生到医院看病,不是在做生意挣钱;是“钱先生”,我送的是我心目中的亲人,不是客人主顾;是“看病”,我送自己心目中的亲人去医院看病,不是送货赚钱……无论怎样,都表明“老王”把我们当最亲的亲人看待,都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愧怍中……三问学生:你想为“老王”做点什么?学生纷纷献出自己最珍贵的心意:或为他买一杯热茶,或拉着他的手陪他话话家常……爱心的种子已悄然在心间扎下了深根。

篇9

关键词:教育叙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认知;体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叙事学”的复兴,叙事学的思维范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教育叙事不仅仅探究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和教育意义[1],促进教师的自身教育和职业发展;叙事教学还包括整个教学过程的叙事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流程宏观叙事化和微观叙事化以及学生学习的叙事化。[2]本文将着重探讨叙事化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将英语课堂教学以叙事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呈现,探索叙事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叙事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叙事、认知与情感

叙事是人们将生活中不同的事件和行为组成主题一致的、目的性强的话语结构的方式。[3] 叙事,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呈现方式,是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媒介,亦是人们认识世界、诠释世界和抒感的有效途径。

1.叙事与认知

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图式化的认识。Bruner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范式认知和叙事认知。范式认知指我们将某个特别事件归属为某一叙事种类或概念,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而叙事认知则来自于对人类行为的再认知,它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们此前的知识、经验、当前承受的压力和设定的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4]叙事活动不仅可以刺激和激活人们构筑于以往知识和经验之上的记忆、图式和思维,还可以通过理解、推理和概括等一系列有目的的心智活动使人们产生新的认知建构。

2.叙事与情感

叙事与情感密切相连。叙事情感是由故事所引发的情感,是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所讲述故事的情感流露和体验。Stockwell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做出理性化的抉择和创造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化的过程。[5]情感亦具有叙事的功能,叙事为重新衡量各种经验的情感潜力提供了新的方法。[6] 叙述者的任何叙事言行都不是随意拼凑的词句和行为,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情的情感投入。也正因为情感化的叙事和体验,人们才能提高和发展其认知能力并对所叙述的故事保持长久的记忆。

二、教育叙事与外语教学

随着叙事研究的国际化和跨学科化,叙事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叙事。叙事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为注重建构和认知的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思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注重质化研究、注重叙述和诠释等话语研究的可供借鉴的方法论的改变,也是对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

外语教育叙事研究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而是转向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过程之中。叙事性外语教学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叙事、推理的方式,通过叙述者与听叙者对话、倾听、激发与分享,以促进语言认知水平的提升。[7]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叙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叙事化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内容的叙事化,还体现在教学过程,即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的叙事化。同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参与到叙事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建构。

三、课堂语境下外语叙事教学的特点

课堂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交互活动中构建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叙事化得以实现的环境。课堂语境下的外语叙事教学有着独特之处。

1.叙事教学的知识属性

叙事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意义生成的工具,叙事教学并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建构主义、诠释学、现象学等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以实现某种目的指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它基于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叙事化的表达,引导学生在学习叙事和进行叙事的过程中,或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或分析和诠释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建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获取知识和文化的意义。[8]

2.叙事教学的文本属性

课堂叙事教学应基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外语教学以一定的文本作为教学材料,叙事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文本的束缚,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之上。但叙事具有将某种特定的文本语境化的功能,因此能将文本内容从仅供记忆的事实或概念转化成能处理某些意义事件的有效工具。[9]Stockwell也认为文本可与读者的智力、记忆、情感和信念相互作用并创造出比文本意义更丰富的内容。[10]通过文本提供可供参考的认知框架和故事结构,学生可以找到叙事的主题和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的内容,以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并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3.叙事教学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叙事不可能只是纯粹的个人活动,任何叙事都应该是叙述者和聆听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叙述者将自己的叙事意图、情感目标、自我需求、伦理道德传递给聆听者,并通过与聆听者在叙事活动中的交流建构意义;课堂的主体间活动也让学生建构起行为、感知、评价的步骤和途径。课堂叙事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课堂教学大纲为导向、以文本为基础、以外语为媒介,并结合以往的经历和知识以建构知识为目的的交流与学习活动。 [11]

篇10

【关键词】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质疑;猜想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13-01

创造性活动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也应重视创造教育。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问题结果的唯一性及有限的开放性,让广大教师感到数学离创造很遥远。因而在教学中不够重视数学的创造性教育。事实上,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离不开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创造的智力因素

创造的智力因素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占有资料、广泛吸取前人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具、挂图、实物模型等进行观察,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想像力是创造力的翅膀。数学中的许多发明一般总是先给出一个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再多的知识也可能成为一潭死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如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是创造活动的思维特征。

二、创造的情感因素

创造的情感因素包括意志品质、兴趣动机和情操培养。数学创造的实质是对前人的超越,对现实的超越。打破某些固有观念,时常可能出现挫折,需要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要有逆风而上的勇气,要有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气概。

三、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

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集体间的合作。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不仅可提高交流的速率,更重要的是相互启迪,即“思维的碰撞最容易擦出创造的火花”。有效的合作将增强创造的机率。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

1、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可能不敢去想、不敢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想讲、不敢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大脑经常产生脑电波,容易对有兴趣的事入迷,是最适合创造的状态。

2、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猜想,并以此猜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猜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造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了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猜错了,有时却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多次错误的或浅显的猜想使得导致正确和深刻的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实验证明,班级集体讨论方式、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例如,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问一些:“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和好学生)。

质疑能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能启新。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三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指定面积的图形,一般同学只想到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当小组中有一人画出不规则图形时,其他同学会马上效仿,画出不同的不规则图形。这就是一人的创新给了别人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6、多开展创造性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 have a try”。

创造能力来自实践。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标本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实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我们可设计一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平移后,让学生自行设计美丽的花边。

7、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大家都知道: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有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强的儿童大多具备如下特征: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依赖性小、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兴趣广泛、独立学习与生活、沉思而不盲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