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仪器范文

时间:2023-04-03 04:3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仪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仪器

篇1

一盘散沙

“当时的情况是仪器设备隶属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课题组,冶金的设备放在冶金学院,材料的设备放在材料学院,条块分割。如果企业想做检测,首先是不知道找哪个学院,特别是企业拿来的材料或产品往往需要若干项分析检测,比如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组织结构、物理性能等,这些项目又分在若干个学院,每个学院又有若干实验室,对校园之外的企业来讲,要想迅速找到相关实验室并顺利完成一系列检测服务,简直无法想象!”谈起2005年以前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仪器设备对外服务情况,刘亚东记忆犹新。

刘亚东告诉记者,当时北京科技大学的仪器设备虽然有对外服务,但服务的量很小,而且往往是其他兄弟院校知道这里有这个设备,才过来使用的,根本没有商业化的概念。以2005年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已经有价值几个亿的仪器设备,一年的对外测试收入只有三四十万元,“一年下来,连这些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都不够”。

“虽然我们有几个亿的仪器设备,但在北京来说,我们只是个‘小户’。”刘亚东说。据了解,北京地区分布着大量科学仪器装备和各种实验室,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科技资源总价值占全国的40%,仪器设备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4。北京虽然拥有如此丰富的科技资源,高校院所也比较集中,但长期以来,这些科技资源存在封闭、分散、闲置甚至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和利用。

一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买不起仪器设备而苦恼,一边是科研院所动辄价值成百上千万的进口仪器为“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惆怅,如何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供需矛盾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政府引导

“我们当时成立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单纯的课题,把它放到学校某个处室或课题组来做,我们是真的想探索一条创新机制体制的管理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管理,建设一套能有效运行的机制。”2006年,刘亚东参加工作时,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刚刚成立。而这家公司是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北京市科委根据北京地区材料测试资源的分布和行业发展现状,选择了3个机制创新试点单位,其中,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首都高校第三方商业化实验室机制创新试点,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重大科技创新,于是大胆地为平台确立了“政府引导、依托学校、市场运作、企业运行”的发展思路。此举在北京地区众多高校中,率先将公司化运作机制引入到实验、检测业务中,依托北京科大科技园,成立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全面托管北京科技大学的实验检测资源,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

艰难撬动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观念上的不一致。面对新的管理模式,校方和老师们还存在诸多疑虑:公司化运作与教学科研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国有资产在经营中该如何管理?实验室自身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我们要一遍遍地解释,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室开展更多的对外服务,经过努力,我们得到了学校的授权。当时学校的层面上支持我们,但是落实到基层的负责实验室的老师们那里,是很难被认可和接受的,学院和实验室管理处之外怎么又多出你们这个“婆婆”,最初和老师们接触时,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甚至被误解是从校园外溜进来的骗子。”谈到当初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刘亚东显得很无奈。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在与学校各方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后,北京科技大学先后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细则》,规范了公司和实验室的责、权、利,并把实验室的测试服务工作量作为实验室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考核机制方面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原来让一些实验室的老师做实验,实验周期很难保证,即便做了,也是给你个结果就行了,而实验原始数据、中间过程并不记录,检测环节不规范的地方多了,有时遇到企业催要报告甚至质量投诉,作为中介的我们就要受夹板气。现在好了,我们不仅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依据国际准则,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检测流程规范化了,检测方法标准化了,老师们都能积极配合我们按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包括实验时的日期、温度、原始数据等信息都详细在册,即便出了问题,只要一查档案,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了哪个环节。”

与此同时,学校为了促进平台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将原来分散在多处的实验室集中到主楼和材料测试楼等几个主要楼宇,实现了检测场地的相对集中管理;将原来分散在教师、课题组手中的通用仪器设备集中到各学院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仪器设备管理权的相对集中;将原来隶属于各教师梯队的实验人员划归学院实验中心管理,设立明确的实验技术岗位,实现了仪器设备的专人专管,形成了一支200多人的专业实验队伍,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刘亚东说:“现在企业来做检测,说明产品有什么问题,公司会告诉企业需要做哪几项检测,把检测的周期、费用说清楚,给企业出一个检测方案,企业就可以回去等着了。”

两个认证

“公司从成立到2007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期间一直是市科委在推动着我们发展。2008年,我们取得的两个认证是公司的转折点。目前,在国内高校的检测机构中,同时取得这两个认证的屈指可数。”刘亚东指着墙上的两份证书文件非常自信地说。说到实验室的资质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张波很兴奋,他一直负责这方面工作。这两个认证是指通过了中国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谈到这两个认证的作用时,张波说:“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金属材料检测领域是有名的,检测数据准确,别人认可你的学术权威性,但在商品社会、法制社会,你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有了这两个认证资格,我们出具的检测报告就会在法律仲裁、对外贸易、第三方检测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在申请CMA认证时,刘亚东讲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公司是在海淀注册的北京市级单位,但公司的上级单位是北京科技大学,属于教育部直管,申报CMA资质认定分国家级和地方级。“我们准备了非常充分的材料到北京市质监局去办理手续,但北京市质监局不受理,说你们的设备等资源都是教育部所属单位的资产,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资产可以委托一家公司来经营的;于是又把材料报到教育部,教育部也说不对,你一家公司跑到教育部高校评审组来申请CMA,还是头一回遇到,一般都是某某大学测试中心、实验室来申请的。最后又费了好多周折,才从教育部批下来。”

这两个认证的威力很快就显现出来。当时,英国Tharsus公司想从素有“中国丝网之乡”美誉的河北安平县进口金属丝网,但是不能保证进口的材料都合格。因此,他们想在中国境内找一家检测机构。当他们的负责人考察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后,对这里的设备条件、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赞赏不已。随后即与分析检验中心签订了测试服务协议。分析检验中心成为该公司在国内的检测机构,检测其从国内采购的金属制品。“那是我们第一次挣英镑呀。”张波不无风趣地说。

经过几年的资质建设,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二合一监督、扩项评审,认证认可项目由2008年的2个领域22个检测项目扩展到2012年的15个领域260个检测项目。这项工作对内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外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性、权威性,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

飞速发展

“刚开始,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高校院所,企业的很少。自2009年以来,企业的客户快速增长,估计2012年企业所占比例可能要超过50%。年收入在四五百万元。”谈到近4年来的变化,刘亚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4年,我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最大的感受是,更强调科技资源的梳理整合和高质量的深度研发服务,强调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政府在积极引导高校和大院大所科技服务的市场化,这些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目前,北汽、航天集团、北京英纳超导、中国南车股份、安泰科技和神雾集团等企业都成为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客户。

在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长长的客户名单中,记者看到一家山东省的公司――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张波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粉末冶金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新材料企业。这家公司采用粉末冶金技术研制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斜齿轮,为了确定该斜齿轮的性能水平,该公司找到了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委托基地帮助其测定该产品的性能指标。分析检验中心组织力学、金相、电镜测试专家进行针对性试验,“通过我们提供的试验数据,该公司分析发现该款产品各项性能均优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产品指标,为其申报重点新产品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近年来,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越来越多。北京金峰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代表。该公司是以开发、生产储氢电池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初期,没有能力投入巨大的资本来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无力承担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所需要大量昂贵的科学仪器的使用成本。由于缺乏检测手段和技术分析人才,在用于镍氢电池负极的AB5型稀土储氢材料的研发上曾受到严重困扰,造成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金峰航公司与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的合作,扭转了这种局面。北科大根据金峰航的测试需求,为其制定了包括材料合金的制备工艺、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分析检验仪器的选择等详细方案。在获得检测数据之后,北科大的专家还和金峰航的研发人员一起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难题,使得AB5型材料顺利投产,金峰航跃居成为我国储氢电池材料领域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企业。目前,金峰航的新产品研发,包括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内都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北科大完成的。他们对这种校企合作的评价是:“我们借助北科大的科技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

伴随着企业客户的增加,刘亚东却感到:“我们现在处在了一个平台期,如果失去政府的资助,平台能否活下来,走下去,不断壮大呢?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哪儿呢?”显然,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已经是市场化运营,并取得成功。刘亚东考虑更多的是未来的发展。

二次创业

经过前期的积累与探索,公司的年轻团队看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资源是一座远没有开发的富矿。“我们内部叫‘二次创业’,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挖掘北京科技大学的科技专家和科技成果资源。”

篇2

关键词 测试仪器;科研能力;共享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199-02

为了切实提高大型测试仪器使用效率,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服务,研究所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型仪器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推进大型测试仪器共享平台建设。

1 大型测试仪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共享力度不够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型测试仪器一般都分散于各个实验室,管理上比较封闭和分散。虽然有些实验室的资源实行了共享,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科研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仪器设备共享力度不够,利用率低,特别是那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1]。

1.2 仪器购置前调研不足

在购置大型仪器时,只考虑了某个课题研究的需求或某个实验室使用方便,没有认真了解校内外他院所同类仪器的使用状况,包括仪器购置后的使用效益、共享程度、耗材及维护费用等。仪器论证不足会导致仪器设备购置后因科研项目的结题、专业的转变而闲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1.3 实验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对于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必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管理员。但现在部分科研机构并没有把实验员看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的待遇也不够合理,缺乏激励措施[2]。年轻的高学历教师认为仪器管理工作没有前途,不愿在实验室工作。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仪器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科技含量和精密度提高。若实验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仪器硬件水平的发展,则严重影响仪器的先进功能发挥,从而影响仪器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3]。

1.4 运行维护经费匮乏

大型的贵重的仪器设备,其运行及维修费用通常都比较高,而科研经费一般都是专款专用。若没有足够的运行费来维护仪器的正常运行,则会导致买得起用不起的局面,使仪器过早进入闲置状态,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2 推进大型测试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机制

鉴于以上原因,骨科研究所正努力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推进共享平台建设。

2.1 建立严格的管理和收费制度

围绕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研究所应设立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等工作。对共享平台进行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监督、协调平台有效运行。

仪器设备的无偿使用不仅造成浪费性的测试,而且造成仪器设备运行经费的短缺及实验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要使用就必须缴纳占用费,这既可以改变各实验室之间争经费、争设备的局面,也可以减少重复购置,还能促进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4]。

收取的费用可用于设备的维修、维护和升级及耗材费用,还可用于支付实验员的加班费及工作奖励;实行有偿使用,一方面可缓解经费压力,使仪器设备得到及时的维护维修,保障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可充分调动实验员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

2.2 建立科学的论证制度

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工作是整个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今后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我校规定,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应根据整体发展和建设规划,结合实际需要,对仪器设备的购置目的、技术指标、配套要求等进行充分考察,填写“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可行性论证报告”,报送平台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评议,对购置理由、效益预测、型号选择、使用条件等内容进行论证把关,再交于设备处管理科,并报请主管职能部门、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购置[2]。

2.3 加强仪器管理员人才队伍建设

操作人员的水平及素质决定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和效益,关系研究所建设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此,对于贵重的、操作步骤复杂、技术要求高的仪器设备,由专职实验员负责操作。技术要求不高的机器,可定期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参加培训并考核通过的人员可获得上机操作资格。使用人员应如实填写使用记录,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同专职人员沟通[5]。

这样可缓解实验室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的压力,并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工作,对所管理的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为共享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技术力量。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6]。

2.4 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增强平台活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型仪器的运行状况、使用水平、使用效率和功能开发是考核仪器管理员的主要指标。对实验管理员在大型仪器管理和开发中产生的重大贡献、重要成果要及时奖励,增强其工作热情,以利于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5]。

3 结论

大型测试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推进科研水平,提高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具有特殊作用[6]。我们应坚持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青山,邹月利,徐雅琴.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171-173.

[2]刘丽琴,陈永清.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208-210.

[3]董伟,山颖.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0:20-21.

[4]彭刚,邓爽.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76-178.

篇3

关键词 大型精密仪器;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29-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提出了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在高校中,教师无疑是知识、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购入了多种大型精密测试仪器,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及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很好平台。

为了让这些器设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学校开设了与这些仪器设备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但由于大型精密仪器价格较高,仪器原理和操作过程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经过培训后才能上机操作[1]。而本科生由于其自身学识不足及操作能力的差别,没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使用这些仪器,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课走马观花,使这些大型的精密仪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为了改善目前大型精密仪器教学及使用的实际状况,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和谐统一,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不同的仪器设备具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不同阶段的学科特色,在学生教具中有不同的实践意义。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的方案,综合利用多元化仪器设备,让学生不仅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并接收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这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只有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经验和丰富的项目经验的教师,才能在教授大型精密仪器时有的放矢,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分析数据,并对错综复杂的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处理,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有效信息。

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仪器新设备层出不穷,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结合各种仪器的进展,通过聘请有实际操作大型仪器经验、在各个领域有专长的教授和学者为教师和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将最新的分析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在科研最前沿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及学生的培养方向相结合,紧跟时代的需求,贴近就业环境,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建立立体式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对科研的兴趣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育,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与低,因此,解决好当前大型精密仪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2]。

目前,大型精密仪器的实验教学,一般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时学生分大组进行,内容主要是学生观摩实验,实验教师演示仪器的操作过程,介绍仪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简单样品的结果进行分析。这种实验教学过程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走马观花,实验的价值很小。另一方面,大型精密仪器开机成本很高,保证每位学生都操作不现实。

针对实验教学中的这些缺陷,提出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立体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功夫下在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接触科研,在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不断深入了解应用这些仪器设备。

对一、二年级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出并实施“科研立项”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跟随专业教师进行初步科研训练,鼓励学生提出实验题目、应用背景、实验内容、所用仪器等;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后,根据其实验过程列出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次数并监督实验的进展,在实验完成后帮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流程,激发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理论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高年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已经巩固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涉及多个专业多个研究方向的开放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大胆提出实验思路,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支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点,为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提供很好的基础。

3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实验支撑,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阶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和再提高的时期。经过前期的科研训练,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集中体现的时期[3]。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台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学院要尽量多地给学生使用这些大型仪器的机会,并且对一些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后,独立对大型仪器进行操作。这样在减轻实验教师压力的同时,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体现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工作基础上。现在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这时专业课的学习基本结束,学生为考研、找工作等事情困扰,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情绪易受影响等问题的困扰。指导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管理和督促,跟踪实验进展,经常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 优化大型精密仪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高校对大型精密仪器的教学和实验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验教学的时间比理论课程的课时要少得多[4]。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尽量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精密仪器的特点以及仪器管理的需求,这些设备通常实行封闭式管理,即除了在规定的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允许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和测试。使得学生更加缺少将某些创新观念进行实践、验证的机会,创新能力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因此,在提高教学人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改进教学人员的配备,增加教学人员的数量,增加开机时间,让这些设备尽量多地为学生服务。这样,通过实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得到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

5 结语

利用大型精密仪器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耐心引导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学校提供良好的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制度和科研环境;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文宏,王英姿,杨中喜,等.关于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思考:以《现代材料测试方法》实验教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182.

[2]梁惠仪,林来兴,张艳玲,等.完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25-26.

篇4

关键词:检验仪器学 仪器设备 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国家队高等教育的重视,国家在各个层面加大了对高校仪器设备的投入,以我校为例,我校参加了多次省部级共建活动,在活动中购买一定量的仪器设备,国家会负担一半左右的资金投入,极大地促进了高校高端设备的引入,与此同时,还有多种省级层次的专项资金支持。这使得我校购买了国外生产的多种大型和高端仪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Real time PCR仪、多功能酶标仪和液质联用质谱仪等,一些诸如离心机等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完善。在此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一定问题,本人作为一名检验仪器学教师结合科研和教学中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构建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平台

购买大型高端仪器的费用较高,大型仪器设备的购买不仅需要提交计划、论证、审批和招标购买等多个程序,购买,后还需对相关的使用人员做培训。某些大型高端仪器为各个院系在科研甚至教学中都可以用到的仪器设备,用于细胞周期和凋亡测定的流式细胞仪等,比如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但是不大可能各个学院都购买此类设备。此外,随着我国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科研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计划也使得必须对部分大学生群体开放大型高端仪器设备。为解决这个矛盾并有效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应整合各所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完善仪器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成立大型教学和科研仪器使用平台。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整合到该平台,可满足各个院系科研和教学人员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已经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供科研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在该平台上不仅整合的是仪器设备资源,同时也整合了人力资源,比如各个院系多功能酶标仪的品牌和种类很多,但都需要专人管理,资源整合后,一个专门的人员就可以负责多台多功能酶标仪,并且该负责人可以熟知各个酶标仪之间的特长,加以利用以满足各方需求。本人负责的就是酶标仪的使用,该平台具有Thermol、Tecan、PE、BD和BMG公司的多台多功能酶标仪,如MTT和cck-8等简单的检测吸光度实验,普通的酶标仪都可以满足要求,只要了解简单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操作,重复性极好。但是如果测化学发光和荧光动力学检测并非每台多功能酶标仪都可以满足要求,这时,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平台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仪器满足大家的要求,方便和服务了教学和科研活动,也极大的调高了仪器的使用率。此外,大型仪器设备也可以对外服务,一来满足其他兄弟院校和企业的需求,二来通过交往也可以扩展相关人员的思路,并可以给单位带来一定的创收。

2.完善仪器设备管理规范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指在高等院校中,为了实现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因为仪器设备的管理是要工作人员来执行;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检查和改进规章制度。制定就是制定相应的计划(或标准、规定、规范、法规等);执行就是实施已经设定好的计划;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是推广和执行在检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将经验和教训转变为新的规范和制度[1]。

管理出效率,把高校中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掌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人员、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和维护费用以最大程度的合理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最大限度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得到物尽其用[2]。管理出效益,管理工作做得好,大型仪器设备和懂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人、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和维护费用使用得当,搭配合理,就能以尽可能少的开支发挥出大型仪器设备的最大作用。管理出人才,管理工作做得好,才能人尽其才,用尽可能少的人做好工作,而且能使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仪器设备的管理需要硬件,即大型仪器设备,更需要与之配套的软件,比如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软件和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很多高校都配备了相应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软件,通过软件使用者可以提前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提前预约,提前得到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技术参数,提前联系相关设备负责人员,向其了解学习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最大化的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和方便高校师生的使用。积极引入高学历并有热情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相关的仪器设备,高校应鼓励热爱本职工作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使得教学和科研得以顺利开展[3]。以我校为例,开始设立大型仪器使用平台初期,购买的仪器设备价格贵,但是并不能满足相关人员的需求。超纯水机使用时,直接连接自来水管,使得超纯水机滤芯使用寿命严重缩短,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并影响了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后期,相关人员得到培训,必须培训上岗,并引进了相关的技术人员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3.加强培养和管理,提高各级人员业务水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而每次仪器设备的革命都可能会带来生命科学某些领域的重大发现。因此,一些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发明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比如因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A.W.K.蒂塞留斯获得诺贝尔奖,因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A.J.P.马丁获得诺贝尔奖,并在随后12项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各级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外出培训学习,部分先进仪器设备可以申请试用,强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做法是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承担自己擅长的检验仪器学课程的相关章节的教学任务,同时在网上开设和学生交流的网页交流系统,定期及时的回答学生问题,在管理和使用仪器设备的同时发挥自己特长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创业计划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注重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维护保养

仪器设备使用平台的相关人员定期走访相关院系部门,问卷调查近阶段将要使用仪器设备情况,并将本仪器设备使用平台仪器的使用范围和优缺点介绍给相关人员,让各院系熟知本平台的设备,特别是新近的先进仪器设备,定期组织仪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宣讲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例如,倒置荧光显微镜是免疫荧光实验常用仪器设备,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更好的完成本实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使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可定期给予使用人员在使用费用上予以优惠,本实验平台还有针对性免费提供免疫荧光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二抗,比如绿色和红色荧光标记的各种种属的二抗,方便了使用者,并且增加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使用率。

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离不开专业和适当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在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节能减排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勤俭办学、注重维护、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意识。维护保养仪器设备可以保值甚至增值,延长相关仪器设备使用寿命可以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是一种节约资源进而减少成本并且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的保证仪器设备的后续保养运行,仪器设备使用平台应设置相关的维修专用经费,同时也可以从收取的仪器设备运行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用做维修基金。同时为了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更好的让仪器设备处于完好运行和使用状态,除了完善相关规定和培训相关人员以外,管理者还应定期检查,并走访下属院系的科研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良好的使用情况和用户满意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情况,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校正和检修。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在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5.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用检验仪器学课程知识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但是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还需要我们相关人员加倍的努力和探索,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郭晓东,李保泉,孙波等.基于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的仪器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 :08.

篇5

本校仪器分析实验课时较少,而其中课程内容繁多,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精髓,教师要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在实施教学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状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精选,选出与相关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适时引入仪器分析发展的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仪器分析大体包括光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三大块内容,实验项目的选择主要围绕这三大块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熟练最基本的仪器分析实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我们主要安排了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离子选择性电极、气相色谱等相关实验项目。所选的实验既具广泛性又具有针对性,从内容上循序渐进,充分突出学科特点。

一些实验项目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都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讲授《仪器分析》课程时,教师可围绕食品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检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再次,在安排实验内容时要注重应用,除了保留一些经典的实验外,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项目,如白酒中甲醇的测定、污水中铬含量的测定等,这些项目贴近生活,与健康、环境有关,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在原来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技术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用分析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校园内水质分析中的应用”这一实验项目,我们从水质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析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由教师给出实验方向,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方法分组讨论,查找文献,确定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预约实验。此类设计性实验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

(一)学生教师角色转换传统的教师主动准备、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改变这个状况,教师可以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课前预习备课,分组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式提问,最后教师点评并简要总结。学生的整体表现纳入实验成绩的考核标准,此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的原理与内容,其实验技能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仪器分析的原理部分非常抽象,其中的仪器构造等相关图片的讲解如果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接受;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课堂中难以讲解甚至根本无法在黑板上画出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仪器结构图、仪器操作步骤制作成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每张幻灯片中的内容不可太多,更不能是完全的文字,且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电子教案内容,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次,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便于学生记笔记,尽量用图表阐述相关知识;再次,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同时应注意保留传统板书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室还应保留黑板和粉笔,对一些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应适当突出并予以详尽的阐述。

(三)开放实验室,产学研结合实训中心是进行实验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应定期面向学生开放。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做课堂上未掌握好、失败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大型仪器的认识及运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仪器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到因材施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技能。本实训中心所有的仪器做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开放,尤其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全天开放,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实验课题。

(四)组织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系部与其它研究所机构、合作企业等建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了解不同的分析仪器,在实践和应用中进一步学习、总结,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实训中心成功举办了2012年安徽省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与新城疫抗体检测项目,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想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课堂教学有新内容和感召力,除了掌握学科的新信息,之外,我们还必须积极开展科研,,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平时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技能,提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仪器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完善,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及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新知识更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大力促进高校之间教改方法的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运转模式;使用效益;绩效评价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198

0 引言

大型仪器设备是工科院校开展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同样是衡量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条件及科研环境的重要依据。精密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实验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由此可见,高校的教学科研对高水平大型仪器设备的依懒性越来越强。因此,合理、高效地利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2]。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焊接实验室、省级焊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封装实验、成型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涂料创新实验室、表面工程中心、机加工中心、院级分析测试中心等部门,功能类似的大型仪器设备规划到相关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目前,材料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仅在工作日对外开放,相关的管理人员晚上、周末以及寒暑假不上班。这就造成了非工作时间大型仪器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大大的降低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何提升精密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共享效益变得迫在眉睫。

1 大型仪器设备依托各实验中心,实现集中管理及共享[3]

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支持力度的增加,江苏科技大学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共建”、“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项目”等获得大量资金支持。从2007年至2015年先后购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其中包括JEM-2001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DSC8000差示扫描量热分析、Ntegra Spectra原子力显微、InVia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Merlin Compact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NHT2+MST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UMT-2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高温金相显微、 D8 Advance A25 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 LEXTOLS4000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光学轮廓仪)、RM-400哈普转矩流变仪、Dawn Heleus II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系、SAT-510可焊性测试仪等众多分析测试类大型仪器。这些设备的购置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材料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促进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材料学院的整体实力。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材料学院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模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按照专业背景和公共服务的类别归口相关实验室和测试中心集中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集中管理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仪器在运转、维护和功能开发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

2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制度的构建

2.1 构建青年教师、研究生培训上机制度

目前,工科院校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主体是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完全依靠设备专职操作人员来完成所有样品测试是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的。每学期处开设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对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进行设备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颁发相应仪器设备操作许可证。如果能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全时段共享,对全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开放式服务,将会最大限度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保障教学和科研进度。非工作时间大型仪器设备经设备管理人员许可,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行完成样品测试,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效率、高产出的科研成果的出现。

2.2 提高管理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含量高,须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应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对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也应同时进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一个稳定、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设备得到良好保养、维护、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障。同时,应建立管理人员考核制度,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实验技术人员自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4,5]。在数据分析方面应鼓励操作人员及相关研究背景的教师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以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水平。例如:透射电镜衍射花样、高分辨组织观察、XRD织构分析等专业性强的数据分析等。

2.3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预约系统

随着大型仪器设备的增加,共享开放等工作特别繁重,建立大型仪器网上预约共享平台有益于科学合理分配测试时间和预约时段。教师和研究生可以根据科研进度提前预约合适的测试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研进度与实际测试时间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效率,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的智能化需求[5]。例如:D8 Advance多附件的X射线仪,需要根据不同测试需要来更换测试附件,这样更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便于设备的管理。

2.4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共享服务机制

为了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对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实行有偿服务机制。材料学院结合大型仪器设备的具体情况、日常维护成本、使用成本以及个人经费情况和测试性质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制定出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共享服务制度,使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进入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大型仪器利用效率。推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服务制度后,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运行状态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能够更好的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6]。

3 建立科学的大型仪器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激励与制约的作用

(1)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权重的动态化管理。构建大型设备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确定评价标准权重。评价标准权重的动态化是根据各个学院的大型设备数量、设备功能、设备开放时间、管理人员水平等不同的因素动态调整评价标准权重加以区别对待,从而激发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7]。

(2)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机制,科学评价其使用效益[7]。大型仪器设备的生命周期是由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论证审批、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就要对其生命周期内的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发挥的效益最大化。

(3)可以设立大型仪器效益奖,对大型仪器管理规范、利用率和使用效益高、新功能新技术开发成果显著的实验室和个人行进表彰和奖励。奖励措施要充分调动一线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用奖金办理国家CMA及CANS资质,提高检测数据的公信力,更大范围的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8]。

4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运行质量是衡量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运行制度、管理机制、共享平台、有偿服务和开放模式等方面来规范和促进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使得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2):259-263.

[2]余磊,王璐,张勇等.大型仪器高效运转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2):240-242.

[3]曾晓思.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综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05):183-185.

[4]林凤屏,黄飞,唐良华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05):180-182.

[5]薛玉珍.提高大型仪器管理水平和利用率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7):197-199.

[6]刘小梅,江莉,庄宪骥.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2(08):8-9.

[7]王楠,韩洪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01):228-230.

篇7

关键词:实验室;高校;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72-02

在目前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形势下,科研工作在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依靠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在大环境和小环境普遍重视科研的情况下,省属高校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不进则退。

2011年江苏省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在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环境学院)挂牌成立,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为环境学院科研素质与科研气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重点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我们秉持一切以提升实验室人员科研素质和学院科研气氛为中心的思想,经过一年的实践,环境学院科研素质与科研气氛有了明显提升,相关经验可能会对各类省属高校具有借鉴作用。

一、以前学院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史上盐城工学院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高校,近年来同样面临着向科研为主的转型。重点实验室设立之前,环境学院科研事业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1.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从教师个人到学院层面研究目标均不太明确,研究内容分散,各自为战,未凝聚成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2.没有奖惩机制,科研动力不足。以前学院对教师的评价只有工作量,这并不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工作开展情况。没有评价和奖惩机制,就没有科研动力,使学院整体上缺乏科研气氛。

3.经费缺乏,没有研究生,许多工作难以开展。教师忙于教学和其他事情,没有时间亲自进行实验工作,同时经费严重缺乏,无法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有限的科研工作仅靠本科生来完成,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科研基础薄弱。

4.地域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盐城具有开展环境方面科研工作的优势,既有滩涂湿地,又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化工园区;既有开展科研工作的自然条件,也有沿海大开发的客观需求,但这些优势在之前的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

5.近年来学校对科研仪器投入巨大,有力支持了科研事业的发展,但是仪器设备管理较为混乱,使用程序不够清晰,学生实验扎堆,责任心不强,直接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目前环境学院科研的优势

环境学院具有发展科研事业的独特优势,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重点就在于充分挖掘这些优势,进而提升科研素质和科研气氛。

1.环境学院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经过几年的发展,打下较好基础后,将进入出成果的黄金期。

2.学院规模逐渐扩大,招聘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在招聘过程中有机会对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加以补充。

3.地域优势非常明显,充分加以利用后对科研工作将有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教育形势非常有利于学院的发展,而重点实验室的设立是提升环境学院整体科研实力的契机。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管理、运行及仪器管理三方面建立了学院发展的新模式。

三、新模式

(一)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重点实验室发展和科研实力提升的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在工作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在课题组和研究团队之上的虚拟的机构和框架,是环境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平台,学院所有人员的科研工作均应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成果均归属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对进入实验室的课题组及其成员的科研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有权提出任务,并进行奖惩。

2.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管理机制、任务安排方案、奖惩制度等。重点实验室有别于学院实验中心,是科研的平台,而实验中心的一部分职责是为重点实验室提供服务和保障。

3.设立准入制度。有意愿的教师须向重点实验室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利用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教师申请进入重点实验室时须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所属研究团队、目前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预期研究成果,目前尚存在的困难以及本年度的工作计划等。

4.设立考核制度。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有两个角色,一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其他工作,其上层组织为教研室(或系);另一个角色是科研人员,主要在重点实验室平台上从事科研工作,其上层组织为研究团队(或课题组)。教学和其他工作由学校、学院进行工作审查,对工作量等进行量化,而科研工作则由重点实验室进行审核评定,审核指标为论文、专利等。考核按年度进行,考核前要进行详细的本年度工作介绍和成果展示。研究成果上报重点实验室,由重点实验室统一收录、归档。

5.设立奖惩制度。重点实验室对考核结果有权进行奖惩。以目前情况看主要应以奖为主,比如下一年的经费适当增加,优先考虑课题申请等。

(二)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是重点实验室发展、科研素质和科研气氛提升的保证,在参考国内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提出了重点实验室运行的新模式。

1.首先明确了重点实验室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设置了三个不同方向的研究所,研究范围较宽,涉及滩涂湿地的各个方面。

2.重点实验室运行的基本层次是: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研究团队—课题组(或个人)。研究范围由大到小。每个研究所和研究团队在滩涂湿地环境保护这个中心下均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在重点实验室总的规章制度下,每个研究所和研究团队均有自己的管理规章。

3.由每个教师设置一个课题组不太现实,因此设置了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内部研究方向相似,而各研究人员之间又有明显区别。

4.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所、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均有任务要求。比如每位研究人员、每个团队每年须发表一定量的中文核心论文、SCI论文,每个研究所每年至少多少入账的纵、横向经费,等等。

5.根据每年科研工作情况,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所、研究团队、研究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奖惩。

6.设立团队项目和人才项目。团队项目不需要申请,每个团队都可以有。运行之后,根据研究成果排序,最后一位适当降低但不取消团队项目经费额度。人才项目可作为开放基金的一部分,专家委员会评审,资助个人的创新性研究。团队项目和人才项目经费管理上要严格控制报销内容。

7.主要的科研活动均以重点实验室的名义进行,每月举行学术研讨会或与外单位的学术交流,所有在研人员均必须参加。

8.重点实验室募集到的资金可以分为奖励费用、开放基金、运行与办公费用、项目设置费用等等。要根据验收标准进行资金的分配。

9.重点实验室设立年报制度,包含年际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等等。

10.每年每个研究人员均要进行成果汇报。汇报成果作为本年度科研工作完成情况评价以及下一年项目划拨、评定的依据之一。

11.仪器由实验中心进行管理,仪器分配、使用、维修等完全按照实验中心要求进行。以重点实验室名义购买的仪器,也由实验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每台大型仪器都要有自己的一套档案,包括采购、使用、维修等各个细节。档案由仪器负责人管理。

12.科研工作仪器使用与本科生使用严格区分,以使科研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13.设立野外实验站,提高地域优势,集中产出一批研究成果,以最快速度提高重点实验室和定位站的声誉和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模式实施一年来,教师科研素质和学院科研气氛有了较大提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各类课题多项,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新模式已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贵耀.以沿海大开发为契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0,(6):84,97-99.

篇8

关键词:仪器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63-03

大学实验教学,是高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教学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加强实验室设备建设、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W师资力量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测控系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实验教学只是以各自学科为主,完全忽略了各个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之间的联系,没有系统综合地把各个实验课程联系起来。这种实验教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并巩固实验课程的基本技能,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框架的全面完整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往往过分捆绑于理论教学,而且整个实验步骤的描述过于详细。在实践课堂中,只是针对实验教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小知识点,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反复地设计、操作,实验内容不仅过于简单,还烦琐无趣。教学内容的不灵活,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钻研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还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实验教学资源不够完善

仪器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硬件设备,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扩充后的学生规模与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设备与实验教学场地)存在着矛盾。往往是实验设备根据计划刚刚扩充,学生人数的扩充就超过了设备配备增加的比率,因此经常会出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多名学生共用一台实验设备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当今信息学科专业技术更新快,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设备更新的速度更加迅速、及时。然而由于经费等问题,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很难跟上科技前沿,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信息学科的发展。此外,在原有实验设备的二次开发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仅硬件平台不完善,而且软件支持也很欠缺,对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人员水平受限

随着实验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与增配,实验教学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理论素养未能完全与之同步发展,提供的培训与进修的机遇有限,难以满足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需求,因而使实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评价方法的不足

目前,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老师批阅的表面形式。其成绩最终的判定结果完全取决于是否符合老师的标准,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达到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而且以纸面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方式,容易使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而导致学生无法从实验中获取本应该掌握的工作技能、实际操作技巧等,形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学生无法从实验课中获取应有的收益。

二、改革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仪器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开放与创新并存”的实验教学核心理念,以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需要为结合点,形成以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研发创业能力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和扎实创业能力的开创性专业人才。

2.坚持科学性原则。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并通过实验来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必须保证教师讲授的正确性、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他们学习现代化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

3.坚持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实验教学整合,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融于传统大学实验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大学实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实验内容的灵活性,从而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自主钻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成本。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实验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开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利用率、支持后进地区实验教学发展的有力力量。

4.坚持实践结合创新的理念。现如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只注重教授课本现有的理论知识并让其熟悉掌握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应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结合创新的教学模式,把教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将已学知识灵活灵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应运用于整个实验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根据能力结构的层次,有计划地实施教学。

5.坚持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与时俱进。本次实验改革倡导师生共同探索的原则,不断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渠道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探索更新教学内容和总结不同类型实验教学的规律。一是要主动思考、研究实验教学改革问题;二是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力争得到更多支持;三是树立项目运作观念,通过项目形式对实验教学问题展开专门研究;四是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探究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寻求实验教学的最优模式。

三、改革措施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从实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等问题出发,如图2所示。

实验改革对于加强课程的系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的、孤立的基础实验为主,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本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其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本门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1.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需要,而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则是实验改革的根本。测控系实验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以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实现上述实验理念,我们应该以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等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给学生提供较宽阔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使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消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控制在所开出实验的30%左右;同时,改进验证性实验,在其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增加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操作达到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完整化理解的效果。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知识,依靠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实验全程操作的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营造了适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良好环境,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给学生提供较宽阔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使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占所有实验学时的40%。

3.系统编写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选择最为合适的实验内容,通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口径,增强学生专业的适应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努力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每个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同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使用的课本以及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取向,来系统地编写实验教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有效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将淼木鸵档於了一定的基础。

4.开放实验室的方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完成必做的实验项目后,就很少有选做实验项目的。另外,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同学甚至课内不能完成基本实验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这样一来,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基本实验内容,同时给积极性高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建立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网上预约系统对实验室进行预约和查询,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还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时间与空间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实验内容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大实验设备投入。由于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特点的需要,中心的发展规划应不断跟进新兴技术与理论的发展脚步,在满足成熟技术更新过程中的资源配备需求的同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源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大力支持实验教学与学生实践在创新平台中的发展与探索,可以考虑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能了解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为满足社会新技术发展的需求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6.实验成绩评定的改革。目前个别同学对实验很不重视,在实验过程中,不是把精力放在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实验报告的写法,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那些认真进行实验操作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实验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系统全面地对实验成绩评定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将测控系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引起学生重视,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成绩评定模式,就是要加大实验操作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

7.加强校企结合。首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高了有利的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校企合作能很快使毕业生转变成社会人。同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校企结合能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四、结束语

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专业面很宽的多学科结合的行业,是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支柱。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发展,这一趋势使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应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对实验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次测控系实验改革优化了教学资源,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薛迎春,王勇强.测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7(4):489-491.

[2]李林法,张英香.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1-14.

[3]彭志广,杨大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16-18.

[4]周德辉.测量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市场,2007,(52):164-165.

[5]S家瑞,周勤,陈步云,等.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篇9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术成果;继承;发展;评介

张静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气象文化与气象文献研究,有着扎实科研水平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发表了一系列与气象文化相关的文章(《方以智中的气象学思想》等),参与了国务院重大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气象科技史》(以下简称“张著”)是张静教授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张著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著者在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利用及干预为线索,从气象科技史的不同侧面予以了全面的研究:既有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等通史性研究,又有如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和气候学发展史、气象仪器发展史等专题性研究,并对中国历代重要气象人物和气象典籍进行了勾稽和介绍,传播了前辈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结构完整,将气象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南信大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南京气象学院(后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因“气象”立校,以“气象”强校。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初挂靠于该校,俨然该校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研究重镇。该校以王鹏飞教授、陈学溶教授等为首的气象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气象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发表了《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等气象科技史著作。2010年该校成立了气象人文研究院,之后该校的科技史硕士点也利用自身特长,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该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是传承而又发展着的。张著是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二、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完整性

张著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气象通史和气象专题史的诸多方面。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一)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该著先是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气现象(风、雨、雷、电等)、大气光象(晕、虹、宝光、海市蜃楼等)认识的历史过程,接着展开人类对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风能的利用、人工降雨等)、天气预报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利用,才能预测未来天气状况,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方便。例如,古人就是通过观察云的颜色及其变化、风向与风速的变化等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和预报气象的方法等。古人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石头、炭、琴弦等对大气湿度的感知来预测晴雨。早期的天气预报就说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等变化的个体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离不开对物候与气候的观察与认识,所以著者在天气预报发展史的后一章内容中,补充阐述了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该著的逻辑性。

(二)内容的完整性。该著在天气现象认识史和大气光象认识史中,详细叙述了每种现象的观察认识史,每种现象的认识史都包括观察、记录、命名、分类和现象成因的探讨。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著者都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中西方的各自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的气象观测以目测为主,随着观测的深入,气象观测仪器逐一诞生。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气象理论比较零散且主观,著者在书中第3章给我们列举了科技革命之后,在气象仪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后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大气认识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源于气象观测工具的发明。著者另辟一章,叙述了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的发展史,补充了前几章中气象仪器部分的内容,使得该著的内容更具完整性。

三、文献征引多途

该著汇集和综合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参考文献有古籍、国人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有国外气象文献等。古籍包含了历代史书、历代文人文集、还有历代农书、历书等;研究著作、论文有气象史志、气象学家文选、出土文物研究(如甲骨卜辞)等;国外的气象文献不仅有气象研究专著,还有气象年报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得该著资料辑录翔实,文献征引多途,体现出该著内容的严谨与丰富。如:古人对海市蜃楼的观察与认识。著者指出,古人所记的蜃景中,海市居多。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对海市蜃楼的描述记载。举例了元末杨r的《观海市记》中:“春夏见,秋冬少见。大雾之后,天晴见,天阴不见。微风见,无风不见,大风不见。风微急,其见也速而巧。风微缓,其见也迟而拙。”对海市蜃楼现象出现的季节,以及其出现的气象条件,并提出海市蜃楼与风速有关的叙述。此外,张著介绍了西方人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如英人合信说撰的《博物新编》中的“空中船像”。文献的引用,分别引自三种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国家,体现了该著旁征博引,文献取用多途的特点。

研读之后,笔者认为,张著如果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涉及,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第一,该著在梳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气象科技的发展作了整理,虽未在章节中对中西方的气象科技发展作比较研究,但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如若著者开辟章节,系统整体的讨论二者的不同,并对二者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会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正如洪世年教授说的那样,“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事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第二,该著的编写是源于科技史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做研究或写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难题,如若著者在书的附录中可以跟读者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与心得,该书则更具教材意义。

综上所述,该著是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该著视角独特、立足史料、考证严谨,系统地探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的科学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气象分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

[3] 张静.气象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材料力学;学生主体;启发式;方法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31-02

材料力学是工科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等许多专业。该课程的本质是探寻不同类型材料对于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以及内部变化,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种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它非常强调与之对应的各种材料力学性能实验。良好的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和创新能力。

一、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之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填写统一的实验报告,获取实验成绩。2.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实验的问题。由于材料力学实验均为分组实验,每组成员2~8人不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全依赖同组其他同学,有些对于实验原理都不甚了解。3.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惰性,一味地接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会对实验的原理或者方法展开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提出疑问,更不会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

二、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从被动“填鸭”式向学生主体式转变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样,对于材料实验课程,也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具体实施办法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中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行分析材料力学实验原理、参照大纲制定实验方案、分配实验任务、操作仪器设备、获取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要由从前的“讲师”转变为“导师”,即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负责答疑解惑。同时,为督促和提高每一位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验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小组各随机选取一名成员作为汇报人,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等以前完全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讲解,该名成员汇报的得分,将成为本小组最终的实验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而且能够很好地避免部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

(二)从表格式的实验报告向小论文的转变

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形式单一,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只需将实验结果逐一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即可。这样的实验报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非常容易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为此,若能将格式固定的表格式实验报告转变为小论文的形式,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材料力学实验小论文中,学生需要简述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制定实验方案的依据、人员组织、具体实施情况、实验结果以及本次实验所存在问题等。教师对小论文的评分也应从单纯地重视实验结果,变成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综合评判。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若能在小论文中正确地分析其原因,并且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样能够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

(三)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

在当前高等院校大力倡导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大环境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应进一步向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以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开放实验的题目,可通过三种渠道获取。1.学生自拟。通常由3~5名学生形成实验小组,根据材料力学课堂理论教学和基础实验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拟定相应的开放实验题目。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相关理论指导,使其实验内容能够顺利实施。2.教师提供。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专业为导向,教师为学生提供2~3个开放实验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例如,材料力学中的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其原理是直梁弯曲时,其表面粘贴的应变片产生电阻变化,由应变仪将信号放大并显示其应变情况。虽然学生在实验仪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大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粘贴应变片或者搭接电桥线路。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开放实验题目,给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机会。3.研究生科研项目带动。工科高校研究生在完成科研项目时,通常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例如,研究生利用力学实验室材料试验机进行PDC复合片压缩实验。在其实验过程中,可带领1~2名本科生开展相关实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及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者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以上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一)实验教师能力的提升

新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组织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为实验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实验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力学课程改革的效果。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师只需根实验大纲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验。然而改革后,实验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导师”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验,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势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更深更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辅导各类型实验的综合能力。为此,对于现有材料力学实验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从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强其与其他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实验教师“走出去”,把好的思路和想法“引进来”。

(二)实验设备条件的保障

加强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仪器、设备的投入。目前一些学校的材料力学实验设备,如静态应变仪、扭转试验机的年代都相对比较久远,已无法完全满足新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需要。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在新的材料力学课程组织模式下,应把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各类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给予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激励

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新的实验课程的实施程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材料力学的实验教学水平。然而,当前大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惰性,只要与学分无关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作为学校,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创新实践学分激励的办法,对于材料力学基础实验后,成功完成相应开放实验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学分奖励,由此推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打破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式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需要从实验教师、实验O备等方面为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本文所提出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法,也能为其他相关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沙溆.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趋势探讨[J].时代教育,2015(3):57-58.

[2] 裴立宅,刘翠娟,樊传刚.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改思路[J].中国轻工教育,2010(3):64-66.

[3] 段军,班宇鑫,谭金兰,肖明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改革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95-196.

[4] 杨锡阶,王时越,李建云.力学实验开放教学体系的构建[J].轻工设计,2011(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