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增范文
时间:2023-03-25 13: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业绩预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华仁药业(300110)披露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盈利3,300万元-3,9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7.81%-62.87%。
美锦能源:2017年净利预增47%-91%
美锦能源(000723)公告,公司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100,000万元–13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3%-91.27%。主要是2017年煤焦市场持续向好,公司主导产品量价齐升。
聚光科技:2017年业绩预增10%-40%
聚光科技(300203)披露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盈利44,256.65万元-56,326.64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0%至40%。
万年青:2017年净利润预增80%-120%
万年青(000789)公告,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4.12亿元-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到120%,基本每股收益约0.672元-0.822元,主要原因是报告期较上年同期水泥、商砼产品销量上升、销售价格大幅上涨。
S*ST前锋:2017年净利预计扭亏为盈
S*ST前锋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650万元左右。
【业绩快报】
明星电力:2017年净利增长16%
明星电力(600101)业绩快报,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2,407.8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14%;实现净利润9,714.4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9%。主因是公司销售电量194,469.84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加11.20%;销售自来水3,509.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0.31%。
篇2
截止到四月底,上市公司中披露半年报业绩预告情况的公司有826家,其中业绩预盈和预增的上市公司有317家,预亏与预减的上市公司有351家,其余的上市公司业绩基本持平。
其中业绩预增情况前十位上市公司情况如表一(见后)。
而业绩预亏情况前十位上市公司情况如表二(见后)。
从以下数据中不难看出,今年半年报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已成定局,而在大环境不是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将深挖个股与板块的投资机会,从以下三个角度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思路:
消费板块中线行情可期
每当行情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消费板块往往会成为避险资金的首选品种,而纵观07—11年这五年的行情中,能突破07年历史高点的大行业中,以消费板块个股居多。从整个大消费的细分行业来看,酿酒板块业绩最为优异,建议重点关注沱牌舍得(600702)的投资机会。
半年报业绩预增+高送转概念成为游资炒作的乐土
通过对近几年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半年报业绩大幅预增配合有高送转题材,在除权后均有较为强劲表现,如去年二季度两市第一牛股冠福家用(002102),以及2010年三季度的阳泉煤业(600348)量度涨幅均超过100%,这类个股再业绩预增的前提下,配合有高送转概念,成为游资炒作的主要标的股,而今年结合以上两种概念,我们建议关注国栋建设(600321)和永泰能源(600157)的投资机会。
低价股将成为永恒的炒作主线
篇3
价值维度:物有所值
11月RPK持续高速增长,客座率小幅回升。11月份,公司合计完成RPK15.1亿客公里,同比增长38.96%;合计投放ASK为17.7亿座位公里,同比增长38.14%;客座率84.94%,同比小幅增长0.5pct。1-11月份,公司合计完成 RPK163亿客公里,同比增长38.69%;合计投放ASK为189.9亿座位公里,同比增长36.13%;客座率85.82%,同比小幅增长1.58pct。货运方面,11月公司RFTK同比增长1.77%,1-11月公司RFTK累计同比增长19.19%。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动综合毛利进一步上升。从单季度数据来看,公司Q3单季度实现收入51.45亿元,同比增9.68%,环比增6.43%,保持稳健增长,预计健康品业务增速环比小幅下降,医药工业收入环比小幅上升。由于公司工业收入结构中健康事业部以及中药资源子公司增长较快,公司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同比上升1.04%,环比上升0.78%。
国内市场表现良好,国际市场压力较大。11月进入航空淡季,国内需求增速仍较为乐观。11月份,公司国内航线ASK同比增长36.33%,RPK同比增长41.33%,客座率为88.68%,同比增长3.14pct。1-11月份,公司国内航线ASK累计同比增长33.26%,RPK同比增长36.89%,客座率为88.25%,同比增长2.4pct。公司国际航线扩张较为迅速,短期收益水平面临一定压力。11月份,公司国际航线ASK同比增长54.77%,RPK同比增长34.2%,客座率为69.97%,同比下降10.73pct。1-11月份,公司国内航线ASK累计同比增长66.75%,RPK同比增长65.27%,客座率为76.54%,同比下降0.69pct。
成长维度:物超所值
2015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正,同时受人民币贬值拖累:公司2015年Q4单季度净利润为0.2亿-1.41亿元,同比仍大幅改善,2014年Q4业绩小幅亏损。人民币持续贬值,2015年第三季度,贬值约4%,2015年第四季度,贬值约2%,预计公司在2015年Q4的汇兑损失约为4800万元,拖累业绩。
燃油成本仍有改善空间,优质低价的模式弹性大:油价依然处于低位,同比降幅较大。2016年1月,航油出厂价下调为3100元/吨,若二三月份维持不变,则2016年Q1航油成本同比下降约26%。公司定位中高端,优质低价是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比廉航,飞机利用率与客座率较高,而票价弹性大。公司近88%客运量由上海两场承接,预计受益迪斯尼弹性最大。
估值维度:安全边际高
篇4
目前,制冷剂产品已发展到第四代,发达国家已小规模应用。从全球看,还是以第二代(R22)和第三代(R134a、R32、R125、R410a)制冷剂产品为主。
当前,制冷剂产能已逐步向巨化股份、东岳集团、*ST爱富(600636)等龙头企业集中。自2017年1月以来,制冷剂产品的价格就一路猛涨,2018年仍涨势不减。百川资讯数据显示,R125、R410a制冷剂产品,1月22日分别上涨4%、2.7%,无水氢氟酸涨近2%,均创近期反弹新高。其中R125价格,自2017年9月份的低点以来,累计涨幅超60%。
制冷剂产品最上游是萤石行业,因为萤石粉是制冷剂的重要材料之一。代表性公司有金石资源(603505)等。制冷剂产品龙头企业则包括巨化股份、*ST爱富、东岳集团(00189.HK)以及制冷剂材料四氟乙烯及三氟乙烯的重要供应商——滨化股份(601678)等。
篇5
一、我国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
经济学一般原理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失业率已经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并存。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失业率也逐年上升。而且这个失业率指标由于下列几点原因,是一个不完全的关于真实失业状况的信息。首
先,它包括的年龄范围过窄,即男性在16-50岁,女性在16-45岁之间,上限甚至低于已经很低的退休年龄。其次,它没有包括实际已经没有工作但享受下岗待遇的人员。第三,那些尽管处于失业状况,但并未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登记的人员,也没有包括在失业人员范围内。此外,这个统计的分子和分母中没有包括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当地户口的劳动者(蔡昉,王美艳,2003)。
因此,登记失业率并不是反映失业状况的全面指标。可以使用一些调查得出的失业率作为登记失业率的参考和补充(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2)。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城市失业率为9.4%,其中男性为8.7%、女性为10.4%,男性失业率低于女性失业率。镇失业率为6.2%,其中男性为5.9%、女性为6.6%。城镇失业率为8.3%,其中男性为7.7%,女性为9.0%。此处在计算失业率时,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都是指处于15-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与登记失业率的年龄范围不一致。
我们还可以用微观调查的数据来计算调查失业率,以便印证宏观的数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所作的调查,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此来看,不管是宏观的全国普查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得到的城镇失业率都远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实际的失业状况比登记失业率所反映的程度要严重得多。
二、基于哈罗德模型的分析
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函数:gn=n+q(其中gn代表自然增长率,n代表人口增长率,q代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的贡献。那么在满足gn=n+q的前提下,充分就业应该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的现实并非如此(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已经超出了哈罗德模型描述的由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率,然而却仍未达到充分就业,呈现出如前所述的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模型是建立在满足了gn=n+q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之下,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农村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一方面,我国的失业率的统计一般主要是在非国有企业里,而国有企业大量的是不被计算
在失业率中的隐性失业。随着部分国有企业逐渐向非国有企业转变,随着隐性失业现象的日益显性化,失业率就趋于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吸收原本不属于城市就业人口的农业人口,所以今后即使经济增长率提高,其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会增加,但仍无助于解决城镇失业人口,进而降低失业率。2.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致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等量产出中包含的劳动份额、等量投资中创造的就业机会均呈下降趋势。理论上而言降低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减少失业,但是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资本有机构成是不能任意降低的。
三、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原因
我国目前严峻的失业问题,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下发生的,因此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造成的。从失业的类型来看,主要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失业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1.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西方或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
向城市转移。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使得农村就业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压力愈来愈大。要解决二元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关键是要加速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从而提高该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使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地吸收传统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接近于零。即是说,从农业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农业产值将保持不变。因此,对工业部门来讲,只要投资和生产扩大,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城市工业部门开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但没有相应地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反许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己经竭尽。今后随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逐步推广,农村中的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进入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就业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导致大批国有企业停工、停产、倒闭、破产等,过去国有企业是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达百分之八九十,现在不仅不能吸纳还得向社会释放冗员,从而形成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职工失业、下岗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将会逐渐显性化。
3.产业技术结构调整。
⑴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出现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干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其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规格和品种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致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递减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从而出现失业现象。
⑵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加剧结构性失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上,对重化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占较大的比重,而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比重则会相对下降。在这种倩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必然会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升级换代。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目标,应是增加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的出口比重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渐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变,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会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会下降,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突出。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不利于就业的。因此,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增加失业、下岗问题的严重性(但这只能说是短期内产生的状况,而从一个较长时期作考察,情况来必如此)。我国进人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迹象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第二产业领域。我国在这期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实际上是在高速发展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第二产业已走上了一条集约型发展的道路,正在经历“资本深化”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身上,也体现在数量众多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上。
四、高增长下缓解失业的对策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然而高增长下的高失业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在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失业率呢?
1.确立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发展战略
确立经济结构调整同就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战略。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调整的内容和构成,要兼
顾就业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在某些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要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确立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战略。今后在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搞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短期内),因此,我们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进行技术选择时,必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资金密集和资源密集型技术为辅。即是说,考虑到我国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进行产业和技术选择时,必须向劳动密集型倾斜,要选择多用劳动力的类型,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多增加就业。二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增长必须要建立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生产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在逐步消失,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发展人力资本,调整劳动力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
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或熟练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随着新兴技术和产业部门的不断产生,不仅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产业分工的不断加强,职业种类日益增多,职业间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的矛盾愈益突出。在25岁以上的年龄区内,我国目前受过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人只占2%,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4%、32.2%和21.1%。这种落后的人力状况势必难以满足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需要,出现结构性劳动供求矛盾。要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把劳动力作为一个能动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包括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举办各种职业类型培训班,以尽快地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以减少结构性失业。同时,也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本文出自: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意味着第
一、第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从而使第
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高水平。第三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就业多等特点,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中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吸收劳动力也很有限,不到劳动力总数的25%,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瓶颈产业,今后我们应将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看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据有关部门测算,仅仅是由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和通讯上的滞后发展,我国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美元之巨(张宗斌,1998)。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的投入,既可以为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及下岗职工兴办第三产业。同时在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经营执照,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提供各种方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有没有就业增长[J].中国
经济信息网
3.文爽.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之分析[J].长白学刊,1998,(1).
4.张宗斌.论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J].社会科学辑刊,1998,(6).
篇6
中报预告带来的业绩惊喜,对半年来萎靡不振的市场无疑是一剂定心丸。尽管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市场预期此前已经过充分调整,中期业绩的明朗显然有助于消除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中报行情或值得期待。
预告喜多于忧
从目前中报预告的数据来看,报喜的公司从数量上压倒报忧的公司,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业绩预增超出预期。
截至7月4日,沪深两市已有58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据Wind统计,业绩预增的公司达到216家,业绩续盈的公司为27家,业绩略增的公司93家,业绩扭亏的公司有52家。预告的公司中,业绩预减的公司仅为42家,另有46家公司首次出现亏损。从统计数据看,中报报喜的公司占比约66%,其中预增100%以上的有108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中期业绩预告的公司中,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已成为多数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主因。比如新和成,受益于公司维生素系列产品的大幅涨价,并且有效抵消了原材料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长12111%。同样受益于产品涨价,并且业绩预增惊人的公司还有天邦股份,半年报预增2068%以上。还有川化股份,其主导产品尿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公司业绩预增1366%。
和以往不同,此次还出现不少上市公司上调业绩预告的信息。比如中小板中的联合化工,出现过两次业绩修改公告,第一次是5月10日,公告中将一季度季报中预告的增幅50%至80%修改为70%至100%之间;第二次是6月27日,公告中再次调高中期净利预期230%至260%之间。除此外,兴化股份、金风科技、中核钛白等诸多个股均多次调高业绩预增幅度。
同时,令市场如释重负的是,银行股的业绩预告大大超越了市场此前的预期,例如工商银行预增50%,招商银行预增100%。银行股集体表现喜人,包括中信银行预增150%以上,深发展A预增85%~95%,浦发银行预增140%以上。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也均是业绩喜人。
从中报预告来看,行业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剧。目前已预告的公司中,银行、煤炭、电气设备、汽车及配件、软件及服务、商业等公司中八成以上预增或预盈,中期业绩较为值得期待。而公路、酒店旅游和电力3个行业中,八成以上公司预降或预亏,中期业绩令人担忧。显而易见,在通胀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消费、农业以及上游资源等抗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表现较好。
银行地产股应声而起
曾一度成为领跌龙头的金融、地产股,近期受到中报业绩预增的刺激开始明显走强。已经预增公告的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均是业绩喜人。这一导火索,成为近期大盘上攻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导致银行股一季度业绩增长的六大因素,包括规模扩大、利差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成本收入比下降、拨备释放以及所得税率的下降,在2008年第二季度继续发挥作用,银行股业绩因此增长明显。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期业绩增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银行股业绩的基数较低,由于银行股下半年规模增速将明显回落,并且大部分上市银行在第四季度的费用开支将明显加大,因此银行2008年全年的利润增速将放缓的趋势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从估值上看,天相投顾认为,由于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仍远快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时银行板块2008年的PE约为12.9倍,PB约为2.5倍,仍具有相对优势。但考虑到业绩驱动因素的减弱和多方面的风险,应当谨慎对待本轮中报行情。随着行业共性的净利差扩大因素的减弱,预计各银行的经营表现将出现分化。在市场信心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将首先考虑拨备充足因而信贷成本有望控制在低位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以及估值相对较低且增长较为确定的银行,如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
瑞银对银行股的看法则较为正面。瑞银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预期,今年中资银行股的纯利较去年增长48%,原因是强劲的收益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提高,虽然面临不良贷款增加及净息差下跌的因素,但仍预期中资银行股2007至2010年的收益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6%。瑞银又称,即使在经济硬着陆的最坏假设下,中资银行股7至10年的收益复合年增长率亦可达到22%。其中,瑞银最为看好的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工行。
除银行股外,地产股的业绩预报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板块之一。7月9日保利地产率先预增220%~到270%,当日地产板块走势强劲,多只一线地产股以涨停报收。
一些分析师认为,房产公司的业绩增收主要来自其2007年的“预售账款”。以保利地产为例,2007年报显示,预收账款高达109.39亿元,折合每股预收账款达4.46元,数量相当可观。由于预收账款在销售收入得到确认之后,经过匹配成本与费用就可确认净利润。上述数据意味着地产股2008年业绩或许相对确定。
从估值来看,地产板块的市盈率大都低于20倍,相对其业绩而言明显超跌,这恐怕也是近期地产板块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地产股的分化也是十分明显,一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充裕,土地储备较多,经营规模较大,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中,反而相对其他地产公司具有更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中长期的趋势,预计也将反映在今后地产股的走势中。
仍有隐忧
不过就负面因素而言,过去半年来困扰A股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目前来看仍然是存在的。例如此前市场较为担心的利润增速放慢问题,从此次半年报预告中也已可见端倪。
截至7月7日,已经业绩预告的231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57家公司业绩同比预增,占比67.97%,但其中仅有30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增幅可超过100%,占比仅13%,而增幅小于30%的公司却有88家之多。即在157家预增公司中,过半数公司的增幅都小于30%,只是同比略微有所增长,这一点和去年之情形差之千里。从侧面说明中小板正在从过去的高成长走向普通增长,其未来业绩还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调整。
银行股的业绩增长也可以充分说明利润增速下降的事实。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和深发展A等中期业绩预增公告,分别较去年同期预增50%、140%、70%和95%,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分别预增150%以上和100%以上。但以工商银行为例,虽然中期业绩预增50%,但和2007年业绩增长66%相比仍略有差距。关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预期,至少目前来看已经得以部分体现。
篇7
在本周上下大幅波动背景下,中报预增与高送转个股表现最为稳定与强劲,被资金大幅拉升,成为市场集中热点。从历年中报的炒作时点及大盘的配合面看,投资者近期仍可重点布局挖掘中报预增小盘潜力股。
从行业看,酿酒、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及部分电子信息行业中报业绩上升的确定性最大,个股预增与潜在预增的数量也最多。另外,由于近期统计6月百城房价从连续下降开始从新上升,特别央行降息周期的重新开启,对房地产板块的中线利好确定性较强,未来值得投资者关注。券商板块在近期连续调整后,随着大盘反弹的延续,未来也值得重点关注。
从具体表现看,中报预增与送转股表现强劲。中报第一只10转10送转股远方光电表现强劲,7月4日公布送转当日一字板,第二天继续冲击涨停板,百润股份、红日药业、永清环保、北陆药业也在公布业绩预增当日涨停板,未来仍有随大盘继续上涨可能。中报最先公布业绩的部分个股有被游资炒作的可能,如津劝业在公布将第一个公布中报的当日被游资拉升涨停板,近日经震荡洗盘后,未来仍有重新走强的可能。
酿酒板块由于整个行业业绩一直在高速增长,在中报业绩有望公布前后被资金拉升可能性较大,本周表现也较为强劲。龙头贵州茅台中报业绩有望强劲增长,其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合计高达23.39元,明显被长线资金看好。如果从价值投资及巴菲特选股思路来看,其是A股中真正具备投资“护城河”的能穿越时间周期具备长线投资价值的理想标的之一,这在笔者的前期文章中也提到过。从板块看,二线白酒仍值得中关注,如山西汾酒、金种子酒投资者仍可关注。
节能环保是今年的重头戏,中报其中很多子行业业绩增长强劲,其中还未公布业绩的雪迪龙、东江环保及龙头桑德环境可重点关注。前期关于填权行情建议投资者关注的碧水源中报业绩有望大幅增长,中线仍可关注。节能环保板块仍是中长线理想标的之一。
篇8
关键词 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关系
中图分类号 F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05-02
自Marshall(1890/1916)提出产业集聚的原因之后,空间集聚现象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的兴趣,纷纷根据自身研究背景基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现象。Hovver(1937)第一次将集聚经济划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产业区”和“产业空间”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产业集聚现象很好的样本(Scott,1983;1988),标志着对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再一次深入。Poter(1990;1994)阐述了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本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这以后学着们又一次兴起了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
Marshal(1890)把经济规模分为两类:外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在相关地区的集中程度。内在规模经济则取决于从事生产的企业的资源、组织形式及管理的效率。Marshall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了产业集群的产生。Krugman(1991)建立了一个“中心―”模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产业间的联系,制造业会在经济规模大的地区产生集中,并且这种集中会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Krugman认为收益递增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底层从而导致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势,具体来说就是地理上收益递增的表现形式是产业集聚现象。Rolelandt and Hertog(1998)对产业集聚的定义是:“为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聚。”Poter(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为:“产业集聚是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现象。”仇宝兴(1999)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为:“众多独立的、相互联系的小企业根据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在一定地域空间上集聚,建立起的产业组织形式。”王辑慈(2001)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为:“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因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产生联系从而在一起。”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本文认为产业集聚的内涵是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特点是社会群体和经济主体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社会群体和经济主体在集聚区域内在经济活动中的协作创造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分享彼此的知识。
二、集聚经济的分类
集聚经济,即集聚的经济利益指的是各个集聚主体之间的彼此联系和社会经济因素在某一特定时空的集聚所导致的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空间集聚:一种表现为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的不断集中,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等;另一种经济的空间集聚表现为不同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集中,例如一些具有多元化产业的大都市区。Hovver (1937)根据这种现象首次将集聚经济按不同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分为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和城市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地方化经济指的是某单个产业的地理集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形下的产业集聚又被称为专业化集聚。城市经济是指多个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了多样化经济从而促进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情形下的产业集聚又被称为多样化集聚。
三、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使得集聚区域内企业比集聚区域外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促进集聚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集聚效应表现如下:
(一)规模经济效应
区位自然禀赋和分工的差异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同时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差异,提升了区域内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促进区域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聚不仅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谈判成本。产品价格的不同不仅仅与产品差异相关,也与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缺乏相关。在产
业集聚区域内,消费者可以相对容易的通过对多个供应商价格的询问来大致了解商品的价格,这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这样的搜寻过程使得消费者往往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其所需商品。对于供应商而言,由于产业集聚区域内存在众多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出与竞争和获得交易机会的考量,供应商在谈判过程中报价的真实性会提高,谈判更加容易达成,这就降低了由谈判而产生的相关费用。
(三)创新效应
产业集聚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概率要远远大于处于孤立区位的企业,这是因为,相似企业的地理集聚加大了企业间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研发活动,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关联产业的创新在集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传导性,能够形成创新的连锁效应。此外,随着区域内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潜在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多样性都会提高,处于区域内的企业能够更加容易的发现当前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相关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提供新产品和新工艺。
(四)资源配置效应
相对与集聚区外的企业,生产要素在集聚区域内企业间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集聚最初产生于那些资源易获性的地方。随着集聚的不断进行,集聚区域内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池,此时,同类型的企业在选址时出于对特定技能劳动者的需要也会去该集聚区域内办厂,这就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和管理人员。这些资源集中在一起,自发的完成相互作用,完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已被经济学家证实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理论中都没有纳入地理空间因素,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才将二者统一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Krugman 、Fujita和Venables等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试图阐述经济活动在特定时空集聚的原因,开创了主流空间经济分析的新时代。新经济地理学经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考虑了空间的因素,阐述了客观存在于现实中空间集聚现象,进一步的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和途径。经典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在静态的视角下来建模,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认识。Fujita and Thisse曾指出:“这些静态模型所涉及到的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的数量是由一些经济参数所决定的,而这些参数网网是不变的。”所以,它们并不适合用来考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新经济学理论动态模型的是Martin 、Ottaviano和Baldwin,他们把空间经济学计量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融合在一起,阐述了经济持续的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关系。Keller(2000)、Ciccone(2002)等研究证明了产业集聚情形下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其逻辑如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促进了技术的空间溢出,技术溢出的存在提高了溢出接收方企业的生产效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企业效率的提高又会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更多的技术知识溢出。因此,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存在一种双向促进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J]. 重庆大学学报,2007,(4);1-10.
[2]李金滟、宋德勇,新经济地理视角中城市集聚理论述评[ J ]. 经济学动态,2008,(11);89-94.
[3]彭耿、刘芳,产业集聚度测量研究综述[J]. 技术创新与管理,2010,(2);181-184.
[4]任晶、杨青山,产业多样化与城市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5);631-635.
[5]Arrow, K. 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A]. In: Nelson, R.(Ed),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1962:609-624.
[6]Hovver,E. M.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tion[J].Review of econ omics and statistics,1936,18 (4):162- 171.
[7]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8]Ma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 ics[M].London:Macmillan,1890.
篇9
《改革的逻辑》
2000年以前,三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的中国同学,问了他们老师一个问题:与日本或欧洲相比,美国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位老师叫莱斯特·瑟罗,回答了一句话,“我们能够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快的速度创立公司并把它们变成大公司”。这位曾任斯隆商学院院长的经济学教授举证,“如果你看看美国25个最大的公司,其中有8个在1960年根本就不存在”——英特尔不存在!微软不存在!沃尔玛不存在!“但如果你看看今天欧洲最大的25个公司,它们在1960年早就是大公司了。” 听得出来,这位教授对美国经济的这个特点颇感自豪。
这就带出了本文的主题——成长。受到上述对话的启发,我们不妨思考经济成长与公司成长的关系。在经验上,似乎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一个经济主要就是靠一家大公司支撑着。比如芬兰,当然那里也有不少好公司。但达到国际级的,可能就是诺基亚一枝独秀。国内有的地区也有这种现象,方圆几百里就是一座高山,靠那一家公司支撑着当地的财政、税收、就业和繁荣。这种类型有某种脆弱性,就是一旦这个支柱性公司发生什么问题,整个经济就摇晃。
第二种类型是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靠一批百年老店支撑大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韩国经济差不多也是这个特征。谈起最大的好公司,多少年来就是这么几家。早先还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后来居上,可是一旦形成一个顶端结构,多少年就超稳定。这同样符合瑟罗说的特征,最大的公司,20年前就有了,少有大的变化。
第三种类型是,从经济看是高速增长,但从公司看则是前仆后继,一排排起来,又一排排倒下去。通过一批又一批公司的死亡,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角度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就是在最发达的经济里,公司成活率也不一定比最落后经济里的婴儿成活率高。但是仔细比较,不同国家的差别还是很大。有的大浪淘沙,总还淘出金子来——出了一批好公司;另外一些地方呢,来回折腾,所剩无几。经济高速增长,但没有在公司组织方面留下家业。
最后一种类型就是令美国教授颇感自豪的那个类型,不断从小公司中成长出最大的、世界级的公司来。不是说老公司全都垮了,许多百年老店还在,比如IBM、福特汽车、J·P·摩根等等,都还在,也还有实力和活力,但又不断冒出微软、沃尔玛这样在25年内就迅速成长为最大公司的新锐。就是中国老话讲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推过了前浪,但是前浪并没有消失,前浪后浪一起组成了滚滚东流的大江。
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后一个类型才支持了最持久的经济增长,才从中长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前两个类型,或者过于脆弱,或者结构僵硬。当然它们总比前仆后继型的好很多。经济增长没有落下组织成果的,可以一时间很热闹,可是代价太大,消耗太多,难以持久,最后不能支持持续的经济成长。
看中国经济,连续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她的公司和公司群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健康、持续、高速地成长?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国家经济增长与公司成长之间,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组合。这样看,讨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公司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题目。
公司成长,环境条件当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我们也观察到,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企业自身的状态有决定意义。这里,要集中谈一谈企业家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看法,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保持和振奋旺盛的企业家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但似乎也更加困难。
这里说的是“企业家精神”,而没有使用流行的“创新”——最早由熊彼特定义的作为企业家的最重要的特质。创新当然很不容易,可是创新究竟难在何处,人们并没有作很多探究。我的看法,难就难在绝大多数的创新——技术、产品、商务模式等等——在市场上可能一钱不值!
是的,标新立异固然不易,可是比起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受到市场欢迎的标新立异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说到底,脱离市场需要的“创新”,不但不是公司成长的源泉,而且常常是商业活动的灾难。这是所有创新性活动的共同困难——艺术创新最难的是打动人们的心灵,学术创新呢?贵在启迪人们的思想。要是只讲新颖和独到,不论是否满足他人的需要,不断搞怪的“创新”,又有何难?
在商业上,受市场欢迎的创新才是最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就知道什么是“市场需求”。不要以为消费者会把他们的需求清楚地说出来,在许多时候,甚至连消费者自己也不完全知道。举一个例子,川菜似乎谁都知道,但如果不是“俏江南”开发出带有文化格调的川菜,人们从何知道居然还有如此独到的对川菜的“市场需求”?
这类故事是讲不完的。要点就是有人对人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在意,在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支持下,判断、决策、尝试、行动。不是关起门来的创新,而是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把创新作为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组合各种资源,把产品和服务做出来,把市场做出来。所以,我还是习惯把“对潜在市场需求的敏感”,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伊斯雷尔·柯兹纳讲得好,脱离市场需求的“创新”,可能给商业带来灾难。
仅从这一点看,现在更需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因为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过去困难多了。到处都是所谓的“买方市场”,再不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普遍的短缺,找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就可以卖钱。另外,全球化扩大了市场规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一个人想到的商业点子全球有很多人都想,而且强手如云,很容易把商业点子变成产品。
从另外一面看,企业家精神的“供给”难度又发生了变化。回头看,贫穷似乎是一个超级强大的发动机,因为穷则思变,逼人奋进。中国一大批草根企业家,就是在穷得没办法的情况下,左闯右闯杀出一条路来。今天经济增长这么快,收入和享受比过去大大提升,反过来就是创业的成本迅速增加了。另外,过去我们国家还有一种造就企业家的特殊历史力量,那就是体制的错误和耽误,许多人多少年也没有干一番事业的机会。改革开放好不容易带来机会,就拼死也不放弃。我知道的柳传志,差不多40岁才有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就是货币报酬再低,工作难度再大,柳总那代人也要干。现在不容易了,找一条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很难;找一百条放弃的理由,容易。
社会舆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少年的官本位传统,企业家——商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再加上长期乱批资本主义,企业家连头也抬不起来。只不过因为长期贫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在一个时期内被舆论接受,先富者包括企业家也还受到一点尊敬。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有一些先富者的钱财来得不清不白,结果导致“疑富”,甚至“仇富”情绪的蔓延。这不能不降低对人们在市场上苦斗的精神奖励和鼓励。不止一次听人说,“何苦来着,现在又不是没饭吃”!
实际的经济环境变化也很快。前年我讲过“成本激升的挑战”,就是中国靠低成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但近年产业成本升得凶——人工、土地、能源、材料,以及政府服务之价全面上涨。怎么适应这个新的变化?我也讲过,与发达经济相比,中国还有很强的成本优势。但是全球都在开放,印度、俄罗斯、越南,追兵四起,谁也不会客气的。一片“中国世纪”的乐观浪潮里,新的挑战早就逼近了。市场上的挑战主要对着谁来的?当然对着企业家。从这方面看,难度也加大了。
最后,成长、特别是高速成长,本身就是极大的麻烦。我们来看“成长”这个词怎么用。一幢大楼从9层盖到10层,我们不叫“成长”,因为大楼没有生命。成长总是指有生命的主体,比如说孩子在成长,或者一棵树在成长。要感谢上苍——多少万年的进化,凡有生命主体的成长差不多都是自动实现各方面的配合和适应。比如孩子的个头和体重增加了,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也相应得到发育,否则就要出毛病。但是“企业成长”没有那么久远的进化。到今天不少人讲到企业,还是“做大做强”——完全都是物理概念,而不是生物的成长。可是在实践上,企业属于有生命的主体——销售和利润的增加,一定引起内外部一连串的变化。疯长身高,内脏器官或调控系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育,很危险。
篇10
预增预减的公司大致各半——在统计样本充足的情况下,这一统计结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变化情况。
另外,从所属行业来看,预增公司中白酒、精细化工、电子等行业占比较高,而预减公司多集中在钢铁、汽车、铝业等。结合二级市场上已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走势及行业属性,投资者可对未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走势进行把握。
预增股须仔细分辨
业绩的快速上涨无疑对股价上行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大幅度预增的公司,仍需要仔细分辨其业绩增长的“真实性”。
中科三环(000970)是预增后股价大幅上行的代表,公司在一季报中披露今年中期业绩大幅上涨270%。而从年初至今,中科三环的股价上涨幅度则超过100%。中科三环2011年上半年每股业绩为0.31元,今年上半年每股业绩即可望达到1元左右,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产品订单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及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等。
反之,再看业绩增幅较大,但业绩增长并非来自于业务扩张的公司,其股价则缺乏上行动力。这方面以中关村(000931)为代表,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超过50倍,但其股价则缺乏资金关注,年初至今涨幅相当有限。
事实上,中关村及其控股子公司总体经营业绩较之上年同期无大幅变动,盈利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控股子公司北京中关村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4700万元转让持有的北京中宏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83.33%股权所致。这也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业绩预增,难以形成股价上行动力。
预减行业要谨慎
对于预减公司,则需要警惕其是否处于行业性的整体下滑之中。钢铁业成为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减的“重灾区”,鞍钢股份(000898)、首钢股份(000959)为其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