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时间:2023-04-07 19: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新兴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篇2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媒体解读,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强心剂”。
《规划》的虽然有稳增长的现实考虑,但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短期的投资行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慎防走传统产业钢筋水泥投资的老路,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将资金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着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才有可能在更高的技术和水平上长期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并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在新一轮国际竞争地位的长期战略任务。
在推进落实《规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力避政府替代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政府不应该试图替代市场的作用,尤其应避免在项目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由政府替代市场。
过去在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惯于采用政府投资代替市场投资的方式,且过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结果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浪费,也形成了一大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布局中,应充分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在市场激励不足的时候,为其提供补充。如建设和完善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充分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让科技和资本有效结合,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避免政府替代并不是政府就不作为了,相反,处于培育和成长期的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和整合资源,调动市场力量,往往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上个世纪的美国在支持互联网和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美国政府为鼓励研发和创新,给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税收等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和异常活跃的创业投资的作用,依靠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此外,新兴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规划加以引导、扶持和规范。
力避模仿老路
过去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走的是基于低人力成本的规模扩张,技术上跟踪、模仿和被动接受技术转移的发展路子。这使我们的制造业因缺乏核心技术,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并陷入低成本的陷阱。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在于,从以往的基于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创新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增长。新兴产业快速而密集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突破低端锁定提供了难得机遇。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它们是新兴产业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出现的新兴行业,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产业,代表了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无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美国自不必说,日本战后一直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路线,实施技术追赶型战略。直到本世纪初,这一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不是单纯的技术追赶,而是“增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创造立国不只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了企业经营创新、公共部门制度创新和个人意识创新。
立足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才有可能在前沿性技术和突破性发现出现时,及时把握。苹果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给予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在于“终端+渠道+内容”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创新,以及与软件开发者共同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
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的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创新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低人力成本带来的红利,未来可能是来自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产生的创新红利。
从当前来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要注重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从国际上看,专利的布局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企业抢占制高点的首选策略。来自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超过了10%,而同期其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却无明显增长。其中,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TE)每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达到了50%以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中兴、华为这样的技术创新领先企业,2011年中兴专利申请量2826项,在个人公司全球专利申请中排名榜首,华为凭借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世界第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最为密集和活跃,如果能够在基础相对较好的这些领域把握创新的先机,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并为打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环境
很多创新是通过创业实现的,提到美国的硅谷,人们都会想到它一直以来都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从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到70年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以及90年代互联网创新的浪潮,硅谷孕育和壮大了一波又一波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后,硅谷又成为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地。分析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硅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文化。这里面首先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其次,它形成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创业资本投资环境,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所需的金融支持;再次,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它使硅谷能够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篇3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现阶段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七大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区位优势。唐山地处交通要地,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望秦皇岛,西邻北京、天津,是华北地区衔接东北地区的咽喉地带。其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港口相互交织,形成了七通八达的陆地交通网络,为唐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优势。目前,唐山发展从优势产业着手,力争3~5年实现“5+5”的新型现代产业格局,即重点打造五大支柱产业,着重培养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指精品钢铁、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陶瓷、新材料、现代物流。此外,唐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呈较快发展态势,2014年实现增加值130.43亿元,较去年增长了20.1%,对唐山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优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即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又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2014年,唐山市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123项,总投资1,236亿元。2013年有34个项目列入了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计划中,争取到1.22亿元的专项资金,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同时这些政策也将为唐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三、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唐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却依旧不够均衡,传统产业产能依旧过剩,新兴产业发展不足。2014全年唐山生产总值6,225.30亿元,总体较2013年增长了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8%;第三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比重33%。由此可见,唐山市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虽较2013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在唐山市经济总量中仍然占较大份额,仍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三产业虽稳步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二)产业基础薄弱。从新兴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两方面来看,唐山市的新兴产业与发达地区或河北省发展较好的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不仅数量少,投资规模小,且对产业的带动较小。虽然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所增长,但是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小。2014年全省共组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69家,唐山市只有122家,而石家庄市有321家,差距仍然较大。
(三)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从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唐山市远远低于石家庄市。在创新成果方面,2014年唐山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全国总量的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四)创新能力较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唐山市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中本科生占76%的份额,研究生学历的只有8%,由此可见,唐山市以本科学历的人才学历结构为主,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数严重缺乏,创新能力较弱。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纲要,政府正确引导。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有效需求的形成,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唐山市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新产品的开发者和消费者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开展示范工程以及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等综合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二)立足产业优势,加强规划与布局。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要依托传统产业,又要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加强规划与布局,形成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结构。着力打造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精品钢铁、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重点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陶瓷、新材料、现代物流,力争早日形成“5+5”新型现代产业格局。除此之外,要抓紧出台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优先培育的产业领域定位要准,对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布局要合理,进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三)增加科研投入经费,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政府要积极正确引导企业增加科研经费支出,完善“两个平台”。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二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唐山市与北京市、天津市之间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科技支撑硬环境。以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信息平台为着力点,完善科技服务。
篇4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测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以上,其中500个亿是高新技术产业,另外500个亿是药业。也就是说要实现五年增加25倍,实现两年半左右翻一番,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现在的20%上升到50%,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磷、铝、煤以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大都是传统技术。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磷、煤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食品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IT这四个行业,要大力培育和提升。
第三,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
要策划好重大项目产业化,比如锂电子的正负极材料、铝的结晶材料,以及替代钢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对有意向、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看死盯牢,争取尽快落地,伟创力、中航飞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等。
第四,抓技术创新
要抓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刚才小河区介绍的企业集成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工司通过灵活增资减持等方式来引资和扶持企业,这一类属于机制和政策创新;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兼并,这是体制创新;枫阳液压、黎阳液压与詹阳合作开发关键设备,这个是集成创新。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创新平台。其中有民技术创新平台,如小河区011民基地,061的零件、电机等。还有苗药研发平台,现在植物园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平台,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的联盟。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申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比如贵铝华科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关键是要转化成产品。如何实现转化,市科技局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化。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开发力度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第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基金或奖励办法,用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市的大学、职业院校,也要从市的产业发展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科目和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产业人才。
第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也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要通过上市融资、企业票据、担保、承兑等业务,大力发展小额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来促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上市公司达到十家以上。另外也要鼓励企业重组兼并,鼓励强弱联合、强强联合,以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资源、聚集生产资金。
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征;特征分析
作者简介: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综合评价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0-02
一、引言
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美国奥巴马政府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兴于再投资法》,推出了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强调可再生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政府颁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了八个能源战略重点,并不断完善金融财政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侧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太阳能发电等;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1]。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及其特点,以此为其他学者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
(一)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由于其战略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使其不仅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还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直接最终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国家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性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从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角度认为,“新兴产业是新生的或者获得再生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不一而足,比如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迁、新的需求或者其他经济的或社会的变化”[2]。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一旦转化为生产力之后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还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共同发展,并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一概念强调其“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也有着战略性的地位。
(二)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即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研发方面较低的成功率,因此在技术、市场和战略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
1、技术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采用的技术代表着当前国际上科技发展前沿,这也就意味着技术可能正处于研究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尚未完全成熟或未完全取得市场应用的,因而具有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在研发能否成功、研发成功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在市场化、商业化方面能否成功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产品在原始材料阶段到工程化与规模生产,在这其中的每一阶段都需要相当大的跨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能否超过已有产品的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风险或不确定性一般被分为可度量的及不可度量的,可度量的成为狭义风险、不可度量的成为实际风险。在本文中,我们把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归为第二类风险。
2、市场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推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后续发展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阻碍或风险。市场的不确定性首先会表现出,某种新技术被研发出之后,由于在设计之初市场定位不准或此时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由于市场的不匹配性,导致其产品滞销进而带来高风险。其二,高新技术产品被研发出来后首要问题是激发潜在使用群,让这些潜在者最终成为使用者或客户。然而很多产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才能最终被更多使用者或客户认可,因而辨识早期使用者或客户通常是不容易的。第三,并不是产品技术越先进就能成为产品市场的主导者获取高额利润,一项新技术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除了技术的先进性外,还要受到消费者的更新成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以及市场规模和特征、企业的市场战略规划等,还可能会有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3、战略的不确定性。由于是新兴的产业,没有有章可循的战略发展模式,另外企业对竞争对手、市场、顾客等的特点缺乏相应了解,所以多数企业在发展初期还没有成熟的战略模式,通常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战略策略。
(三)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一旦某项技术发明出来要投入生产,就会迅速、广泛的被他人所共享,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并且,一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为其他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辟道路。创新的人无法获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所有好处,私人进行科技创新的意愿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这种正外部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如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扶持。
(四)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结果。科学研究与发展(即R&D)投入巨大,能够迅速引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创新应用的深度发展结果和产业化平台的展示,并且,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创新性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高技术、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战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发展的高度。因此,对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中,科研院所和大学等这些研发中坚力量的研发创新能力,以及产学研、研究机构间的技术交流合作能力都十分重要,相对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新技术的渴求则显示出更高要求,对知识创新及知识转移亦有更高要求。
(五)动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依据外部形势变化和内部经济条件环境的变更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等外部条件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既要突出其基本特征,又要根据传统第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发展优先度,对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要有针对性的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确定,就将成为引导外部资金投向、人才集聚及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4]。
(六)关联性。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对其相关及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且就业吸纳能力强,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5]。
战略性新兴产业同一般新兴产业一样都具有创新、高成长、高盈利的特点。但不同的是一般新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只能依靠自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经济增长,对民生、环境的贡献有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得到政府的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远的。
三、结束语
当前,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空前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不论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政府都认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新机制。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本世纪最新一轮产业、技术革新的重大机遇,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转型为主线、以经济社会进步为目的,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合理、积极、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广军.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02):1-9.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0,(09):20-26.
[4]侯延刚.河北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1.
[5]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3):87-92.
篇6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酝酿已棋近中盘,七大领域、23个重点方向基本定局,有关部委正密集研究与制定细则,预计整体规划于9月前后公布(详见内文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标志着自1986年首次提出产业政策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厘定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新赶超战略,其意义不言而喻。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下一步规划细则的即将出台,诸多层面的利益之争也在悄然升温。
比如,两大部委围绕“生物育种”项目的审批权归属产生意见分歧,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生物育种”的监管与审批,应当是本部门的职权。
这种争执并非偶然,其背后隐现的是部门“利益山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部门利益不服从全局利益,将不可避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混乱与无序。
另外,与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主要由中央政府负全责所不同,中国幅员广阔,要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
目前,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争夺战已打响。此前各种地方版规划早已如雨后春笋般出台。其中,一些规划与国家大战略相符。但也有不少地区,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之势,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甚至一些地方还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后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在地方投资冲动催动下,如果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之偏面“利益”,可能会引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的重复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有理由担心,“新兴产业和调结构是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怪圈会出现。
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实现各地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制订准入标准,严格遴选鼓励性政策的下发,给予地方和产业领域以明确的信号,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推进,还必将触及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的脱节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之间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壁垒林立。
要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对现有的科研体制再做一次细致的梳理和改革,通过利益和市场纽带的再造,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做牵引、企业为主体、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崭新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还注意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调研前期,被称为“国家队”的央企、国企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开始准备,一场“筹备战”已经打响。国有企业在发展基础上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也正因如此,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将如何体现?
篇7
关键词: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
1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和启示
1.1发达市场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1)以源源不断的创新为动力是美国产业促进与发展的本质内涵。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逻辑更是在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制造业来进一步巩固提升美国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对于河北省发展工业和制造业具有启发意义。(2)日本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政府与企业协同促进的官民合作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了宏观指引性与微观积极性的有效结合,这一作法对日本计算机产业领域的技术自立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与以往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单纯通过注重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内增长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不同,欧盟在产业发展初期就非常重视需求端引导,通过培育市场拉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2国内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1)在快速发展多年后,上海的资源束缚变紧、商务成本变高、环境保护变严,迫切需要通过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体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质量。在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上海市结合自身的产业及资源优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促进体系。(2)深圳市积极构建软、优、高、新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重点去扶持新兴产业,大力去发展高端产业,将代表新兴产业的软实力的生产服务业做强做大,培育和引进优质产业。(3)广州市将生物产业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在2015年,广州已建成完整的研发、调试、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生物产业链,生物总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并在人才、资金方面制定了具体的鼓励性政策。(4)光伏和风电是江苏省新能源产业的两大主要板块,科学的规划和区域间协作是江苏省快速做大光伏产业的重要经验。(5)辽宁省紧紧抓住自身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基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1.3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总结与重要启示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目标明确、协调一致的顶层设计,避免一哄而上和各自为政,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应该结合自身技术发展路径与未来市场需求趋势,立足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创新。河北省毗邻京津,科技创新能力强,具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包括战略、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在内的一整套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所有的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导向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的发展初始就特别重视从需求端着手引导,带动产业的发展。河北省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市场问题,制定政策措施。(5)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突出,具有明显的政策、资金、技术积累、人才以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的优势,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
2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1)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河北省应该在上游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与LED产业,大力推进云计算、互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加速市场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2)生物产业应重点在抗体、生物试剂产业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注重生物产业技术与成果向工业、农业等产业的渗透与应用,加快发展生物工业与生物农业。在医用植入物产业加强与新材料产业的合作,形成研发、设计与制造优势。(3)在节能环保领域,河北省首先要在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水循环装备,以此为依托发展环境监测产业。(4)新材料领域应重点选择稀土资源高效清洁开发利用和新型节能环保建材技术。(5)新能源汽车产业应重点选择整车、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的研发。(6)新能源产业应重点选择太阳能光伏与风电产业,同时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中的储能产业、智能电网领域延伸。(7)高端装备产业应重点选择数控机床、高端数字化印刷装备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8)航空航天领域应重点选择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无人机、遥感测绘以及卫星通信导航应用产业。
3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
3.1战略新兴技术培育机制
(1)发挥科技优势,形成新兴技术突破机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依托北京和天津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优势,结合北京“策源地”定位,借鉴日本经验,促进官产学研结合,重点突破新兴产业基础、平台和共性技术;同时,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储备未来技术。(2)推进工程集成,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资助产业发展短板技术、关联技术的研发,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同时,推广集成创新,构建技术到产品“多对一”的转换通道。(3)完善创新系统,形成共性技术推广机制。编制产业技术框架图,明确各种技术的层次和相互关系,促进共性技术在组织内共享的同时加强共性技术在组织外的共享,形成全省层面的共性技术共享局面,提高产业技术研发的整体效率。
3.2战略新兴企业培育机制
(1)加强规划引导,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窗口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地;通过重大投资项目,推动大型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转型。(2)优化服务环境,形成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行政办事服务、信息交流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3)促进知识聚集,形成创业企业繁荣机制。建设若干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和孵化中心,促进相关知识的聚集和研发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变,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产业化和商业化。(4)激活产业联盟,形成产业整体联动机制。根据产业特征,组建实体性产业联盟组织;发挥联盟力量,促进产业链合作、保障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竞争、实现专利共享、发展自主技术标准。
3.3战略新兴市场培育机制
(1)加快应用示范,形成新兴市场培育机制。结合“先行示范区”定位,依托政府采购,打造若干应用示范工程;补贴首台首套,促进资本性产品应用;建设体验中心,促进普通消费者购买。(2)创新商业模式,形成规模市场增长机制。通过打造地方性品牌、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商、组建实体商店和互联网虚拟销售网络等商业模式,不断完善普通消费者销售渠道。(3)瞄准欧美市场,形成高端市场引领机制。结合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定位,重点开拓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和沿海地区等国内高端市场,抢占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02).
[2]姜达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溯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3).
[3]贾根良.美国学派与美国的工业化∶经验教训与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02).
[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J].中国科技产业,2010(01).
[5]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1(1).
[6]钟清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7]关涛,张永岳.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02).
篇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向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其支撑体系的内容包括金融、资源、市场、技术等多方面。在支撑体系中金融起着基础和核心支持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离不开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由此,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探索,对于积极稳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除了间接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外,还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直接融资)(顾海峰,2009)。近年来,有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大问题。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汪一洋,2010;熊正德,2010)。其中,汪一洋和任红伟(2010)以深圳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样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信贷等多方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二,金融支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分析(刘力昌,2004;熊正德,2010;孙爱军,2011)。其中,基于DEA模型刘力昌和冯根福(2004)以沪市1998年4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评价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孙爱军等(2011)对三大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省际差异展开比较研究,为未来资金投向提供理论基础。前人的研究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深入的量化分析寻求实证上的支持(高惠,2012),DEA方法的运用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以深入。然而,现有文献针对效率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以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本文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方法的一个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基于DEA方法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分析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二、研究设计
本文将金融支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测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效率模型,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效率;二是金融支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本文构建起一个估测影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计量模型。
(一)测度金融支持效率模型
从投入产出视角,效率是指投入不变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产出不变条件下投入最小化,因此效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Farrell,1957)。A.Charnes,W.W.Cooper和Rhoades在1978年提出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DEA模型(CCR),基于CCR模型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进一步放宽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提出BCC模型,即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统称为DEA模型,基于投入产出角度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符合DEA模型所于鏊求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性,本文采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进行分析。
(二)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本文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OLS回归分析法,测算各因素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效率的影响大小。对于变量的选择,本文将综合技术效率(通过BCC模型测度可以得到)作为因变量,将投入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分析各项投入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1)其中,α为常数项,C为综合技术效率,X为各影响因素矩阵,γ为待估系数矩阵,ε为随机干扰项。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
依据生产法和资产法,在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熊正德,2011)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和每股收益(r)作为产出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Z)和流通股比例(L)作为投入指标。指标描述如下:依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考虑到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因素,本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48家上市公司作为测算样本,归纳的这些上市公司的2009和2011年度的真实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本文在财务数据选取时间考虑到国际背景,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与此后的2011年,对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研究有一定全球性意义。
(二)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DEA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69,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32,综合效率有效的公司有8家,轻度无效的有18家,中度无效的有20家,重度无效的2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7%、38%、42%和4%。2009年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52,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24,综合效率有效的公司有6家,轻度无效的有12家,中度无效的有22家,重度无效的8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2%、25%、46%和17%。2009年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到2011年,江苏省的经济运行状况转向良好,加上江苏积极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因此,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均值比2009年有所提高了30%,重度无效的上市公司锐减,说明近几年地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提升较为明显,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分析表3的2009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AD-R2值为0.9077,表明该拟合模型拟合得较好。解释变量L、Z的系数伴随概率均小于0.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与流通股比例(L)和资产负债率(Z)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中流通股比例(L)的系数为正表明企业的上市行为有利于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实现,而资产负债率(Z)的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间接融资行为会对对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具有一定负面影响。2011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流通股合计占总股本的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结论,与2009年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Z的系数显著变小,说明近几年地方金融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间接融资行为对金融支持效率的负面影响降低,但企业间接融资行仍然对金融支持效率具有负面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高效的金融支持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通过2009年和2011年两个特定时期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010年后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而言从金融市场上获取支持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这两个特定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投入巨大且风险高、在当前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虽然近年来企业间接融资行为对金融支持效率负面影响降低,但金融支持效率的提升仍然具有空间,相对而言,直接融资方式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若干政策建议
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扶持政策 动态能力
日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被明文列入“十二五”规划,从而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国务院和发改委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选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一大批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予以重点支持,以此帮助我国消除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构,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更为健康、稳定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由来和必要性
(一)汉密尔顿的奠基理论
美国汉密尔顿新兴战略产业扶持政策,不仅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奠基理论,也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理论的基本框架。时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敏锐地洞察了古典经济理论在发展落后国家经济方面的不足,而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提出了在美国运用政府的保护性政策,对于一些重点产业实施支持,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引导美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当时的美国经济理论学界,古典经济理论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完全市场机制理论和汉密尔顿的扶持新兴制造业思想之间维持了长时期的争斗,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1861-1865年)。战后,扶持新兴产业思想主导了此后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
(二)德国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扶持新兴制造业的思想指导下的美国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态势,引起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注意和思考,并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梳理和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构建出一个落后国家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制造业,利用保护性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其后德国也正籍其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指导,才得以逐渐壮大,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三)战后日本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的巨大成功
日本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的巨大成功带来了现代新兴战略产业扶持政策的新一轮关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思想贯彻最为成功,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最大成果应该属于战后日本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正是得益于战后日本政府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经验的成功主要是日本政府选择一些创新密集型产业推行有效的扶持政策,而这些日本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往往是对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外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通过政府的战略性政策选择,针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源向这些产业流动,把这些产业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引擎,从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历史证明了在现代经济中对于一些关键部门的扶持与干预,对于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引导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现存问题分析
(一)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据孟祺2010年对近500个企业调查资料表明,被调查者认知度较低的政策有 5项,依次为:基础设施、公共科研平台、专利保护、政府采购和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被调研者认知度比较高的政策主要涉及到企业产业化中的资金和科技支持,这些政策短平快,能够很快见到效益,政府的政策具有短期性的特点,而对于对企业具有长期影响的专利保护和公共科研平台等认知度非常低,超过 50% 的被调研者没有听说过。这说明产业扶持政策的宣传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战略性及相对的长期性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现阶段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虽然内容较完备,已经有包括财政政策(研发补贴、产业化补贴)、金融政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和风险投资支持)、税收优惠(税收减免、费用减免)、公共政策(政府采购、人才吸引政策、公共科研平台、基础设施和专利保护)等13种方式,但是侧重点不尽科学合理,政府太过注重立竿见影的政策,国家科技部门对创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助,而对于产业发展最基础的人才和公共平台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扶持政策显然缺乏对各项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方面的科学评价和选择。
(三)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及控制不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外部性,因为这些产业存在明显的利益外溢,却无法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运营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这些产业进行补助无可厚非也尤为必要。扶持政策甚至可以在决定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充当战略性的角色。如果政府能够针对那些在进入市场初期可能会产生由于市场不足,或者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而造成的运营成本飙升的产业产品提供一定的产业政策支持的话,那么就可以分担相关企业的成本,削弱其自身的后发劣势,甚至创造出其拥有的国际竞争能力,而把原有的企业赶出市场,从而帮助本国企业抢占全球市场。然而这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理想目标,目标的实现与否还要取决于对政策实施的评价和控制。企业能否真正突出重围,做大做强,具有长期竞争力是扶持政策的最终目标。现阶段的扶持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扶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最后不需要扶持,即增强企业自身的长期持续竞争力是扶持政策的最终战略目标。政府应对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起重视,要“授人以渔”。而现阶段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也就难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一)充分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性和长远性
政府应大力宣传政策的重要性和长远性,使政策的执行者和受益者都对政策的认知程度提高,使政策的透明性和熟悉性有大的提高;另外要重视政策的必要性和长远性,使政策的执行者充分认识到政策的战略性、长期性,而非功利性、短期性。要加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的人才和研发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企业也要对政策的长远性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减少投机行为。
(二)构建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能力为重心的扶持政策体系
1.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视角构建相应的扶持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如何开发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所有企业关心的问题。自从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能力理论后,核心能力一度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那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纷纷倒闭,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它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的阻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其强调组织的学习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核心刚性问题,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被人们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
动态能力这个概念首先是由Teece等提出来的。Teece等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由于Teece等的定义未能解决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兹奥罗和温特从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调整其运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该定义目前被普遍认可。
目前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和培育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大量可观的成果。研究证实了动态能力的培育、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密不可分,从而也说明了企业主动增强动态能力的可行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也得到了证实。动态能力的界定,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动态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就必须相对应地具备根据环境变化动态的更新企业资源的能力、动态收集、分析和利用环境变化的信息的能力、动态的内部组织和整合的能力以及动态的协调其外部关系和进行资源释放的能力。而且这几个方面的维度是动态能力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对企业在超竞争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此外对动态能力的培育机制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组织学习机制和组织创新机制,企业文化、知识联盟都被认为是企业培育动态能力的可行方法和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可以从以上方面的研究中进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2.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新兴战略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构建流程。首先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调查及测度。按照动态能力构成维度: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动态的内部组织和整合的能力以及动态的协调其外部关系和进行资源释放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度,从而为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其次,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即有无促进动态能力的培育方面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最后结合企业的动态能力水平及相应的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考评,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对不合适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扶持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总之,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产业扶持政策,能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系统政策体系,克服以往政策的无系统性和部分政策执行者的急功近利和企业的投机行为,并使企业朝着真正具有持续竞争力方面发展,最终实现产业扶持政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Zollo,M.,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anization Science,2002,13(3)
2.曹,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
3.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4.姜达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溯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3)
5.孟祺.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认知和评价的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1(1)
作者简介:
篇10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坚持以下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瓶颈制约,政府适当给予扶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二)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的重大工程、重点发展方向,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资金,综合扶持,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区域集聚发展,鼓励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区别对象,创新方式。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及阶段性特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和支持方式,并做好与其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一)支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股,共同发起设立或增资现有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
(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选择受关键技术严重制约,关联性、基础性、公益性强的产业或技术,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新一代技术储备、专利池集聚等,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三)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针对行业或技术领域特点,依托产业链优势单位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及投资者,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四)支持区域集聚发展。选择技术路径清晰、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相关配套不完整或市场需求不足的产业或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引导上、中、下游相关产业自主跟进,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决定》和《规划》要求,以及行业或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
专项资金支持方式:
(一)专项资金一般采取拨款补助、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方式,并根据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进行适当调整。
(二)参股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程序、资金拨付等按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668号)执行。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发〔2012〕72号) 由“上海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更名而来。本办法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项目推进部门分工如下:
(一)属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卫星导航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为推进部门。
(二)属于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科委为推进部门。
(三)属于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商务委为推进部门。
(四)属于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为推进部门。
(五)属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参照原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分工,由相关部门为推进部门。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范围符合《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及相关专项工程指南,并可按本市有关规定用于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这些项目按其性质、投资规模,分为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配套项目等。
重点项目原则上属于《关于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的专项工程领域,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亿元。其中,生物产业领域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1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8000万元。
(二)新增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80%。
(三)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已完成项目立项程序,且已落实土地、规划、环评、资金等实施条件。
(五)项目单位拥有项目实施必需的自主知识产权。
重大项目是指在满足重点项目支持条件(第一款除外)的基础上,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生物产业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1亿元(含1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8000万元(含8000万元),其他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2亿元(含2亿元)。
(二)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其他项目。
配套项目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并需要本市配套的项目。
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或其组合方式,重点用于设备购置等项目建设支出,以及新产品研究设计费等符合国家规定的研发费用支出。
重点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新增投资的10%,对其中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比例不高于新增投资的30%,且支持金额均不高于2000万元。对需超过上述规定比例或支持金额上限的项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重大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新增投资的10%,对其中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比例不高于新增投资的30%,且支持金额不高于1亿元。对需超过上述规定比例或支持金额上限的项目,另行上报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优先支持本市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申报国家有关政策、资金扶持。配套项目的支持比例,原则上按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