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瘤范文

时间:2023-03-15 18: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纤维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纤维瘤

篇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2岁,孕5+月,因颜面、颈黄褐斑20+年,躯干大量结节1+月,于2006年12月25日到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出现面、颈部散在“雀斑”样色素斑,随年龄增长,色斑逐渐明显、增多,但无结节样皮疹。1+月前,躯干四肢出现大量结节样皮疹,生长迅速,无痛痒感,无任何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产科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颈、胸部大量淡褐色斑,约0.5~2.0 mm圆形或椭圆形斑,边界清楚,互不融合,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几十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同肤色或淡红色,最大的两个约1.5 cm×1.5 cm,位于左腰部,一般约豌豆至蚕豆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无触痛、活动。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彩超胎儿宫内发育正常。左腰部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胶原纤维丰富,梭形,细波浪状瘤细胞呈束状或栅栏状排列,胞核深染呈S型。病理诊断:神经纤维瘤。临床诊断: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妊娠。

2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常累及皮肤、神经等多器官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为1/3000,男多于女,根据遗传和临床异质性分两型,Ⅰ型最为常见,占85%以上,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疾病分类标准,具备下列2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有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在青春期前咖啡斑最大直径>5 mm,青春期以后至成年人最大直径>15 mm;(2)2个或2个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3)腋窝或腹股沟部位有雀斑;(4)有视神经胶质瘤;(5)2个或2个以上Lisch结节(虹膜错构瘤);(6)特殊的骨性损害,如蝶骨发育异常或长骨骨质变薄,伴有或不伴有假性关节病;(7)一级亲属中(双亲、兄弟姊妹或子女)有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是由17号染色体上的NF1基因突变引起细胞无节制地生长形成肿瘤。本病目前无特殊治疗,需要对症处理,如皮损有碍美观者或瘤体增大伴有疼痛,疑为恶变者可手术切除。应早期诊断,长期随访。

收稿日期:2007-03-15

篇2

赵明明的父亲告诉记者,他是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人,儿子刚出生时,就发现他右下肢有直径10cm的明显肿物。因家里特别的穷,看不起病,只能由其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明明右下肢肿物越长越大,不能上学,也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尤其是近两年,右下肢肿物快速增长,竟长成比腰都粗,约55kg的罕见巨大肿瘤,给他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不能下床、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家人帮助。

患者赵明明在亲友的帮助下,于2008年11月28日来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治疗。经过详细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双下肢骨病变,右肢无功能,脊柱、骨盆均有畸形。要实施手术治疗,有很大的风险性。骨科领导高度重视,反复研究,制定了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12月2日,骨科吕智教授、李立志副主任医师等医疗攻关组,在手术中沉着认真、耐心操作,在手术室及麻醉科有关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历时近5个小时,终于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12月11日,记者采访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肖德富大夫,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神经纤维瘤是一种怎样的病症。

记者:什么是神经纤维瘤?

肖大夫:神经纤维瘤病是显性遗传引起的一种神经外胚叶异常,常见为不全型和单纯型。

记者:神经纤维瘤的病因是什么?

肖大夫:源于神经外胚叶性肿瘤,是分化较低的神经鞘瘤的一种,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为Recklin Chausen氏病全身症状的一部分,如为后者常伴有皮肤咖啡牛奶色素斑,是一种先天畸形,具有家族性,患者年龄较轻,病程发展缓慢。

记者: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征?

肖大夫:软纤维瘤儿童发病,躯干及四肢近端为主,多发性数毫米至数厘米的半球状或带蒂的肿瘤,柔软,皮色、粉红色或褐色,随年龄增多增大,成年发展较慢。橡皮病样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皮损常沿神经干分布,多发,为皮内及皮下软性结节、斑块。约10%患者产生恶变,特别是生长快、较大的损害,发展成神经纤维肉瘤。

记者:在治疗上都有哪些方案?

肖大夫:主要为对症处理,如皮损有碍美观者或瘤块增大并有疼痛而疑有恶变者给予手术切除。有癫痫发作者应彻底检查,有时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后尚可能再发。其子女中有50%可发生本病,必要时应考虑绝育。

记者:哪些纤维瘤适合手术?

肖大夫:一般情况下,纤维瘤最好不要手术,下列情况可以考虑手术:1.仅当局限、单发的纤维瘤瘤体有较快生长速度并伴发全身感染症状;2.瘤体巨大,出现压迫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3.瘤体巨大,影响外部面容;4.瘤体巨大,对脏器造成压迫和功能损害;5.专业大夫通过病情分析后认为需要手术的。

记者:神经纤维瘤与脂肪瘤有什么区别?

篇3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女,13岁,出生后即发现背部有片状褐斑,逐渐生长融合成片,增厚,出现皮下肿物,近2年出现肿物增长加快,隆起下垂,面积及程度明显增大,四肢逐渐出现色斑。查体:整个背部可见肿物,呈褐色、高出皮肤,以腰部最重,背部自颈部至腰部、骶部大片牛奶咖啡色斑,皮下组织增厚,触及质软肿物,皮温明显升高,四肢不同程度存在咖啡牛奶色斑。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瘤体血液供应呈节段性,主要为肋间动脉及穿支,瘤体供养血管直径达1cm,瘤体增厚部分可见多量腔隙内充满血液。

1.2手术方法:患者于全麻下以背部左侧为入路切口,切开皮肤至皮下层,直达筋膜表面,剥离组织,逐步全层切除病变皮肤等组织,创面止血。手术中由于切除瘤体面积巨大,无法用皮瓣覆盖,故将切除病变皮肤等组织反鼓取皮修整为中厚皮片,将皮片覆盖于背部创面,缝合皮片边缘,采用瘤体表面皮片回植[2]。术后随访效果满意。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整个背部可见肿物,长达13年受疾病折磨,加之处于青春发育期,自卑和焦虑心理较严重,怕住院耽误学业,对疾病又缺乏了解,对手术后效果更是无法预知。因此应针对患者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制定完善的心理护理计划,术前充分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客观的说明情况,详细讲解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多和同室病友交流,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使其放松精神,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思想顾虑。

2.1.2手术前的准备:术前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包括血、尿、心电图、胸透、肝、肾功能、术前照相等。术前3日遵医嘱护士为患者抽取自体血400ml备用,同时备异体血1000ml术中待用。术前进行练习,由于患者术后会采取仰卧和俯卧位,术前让患者练习床上四肢运动,双手、双腿撑起臀部,预防术后褥疮发生。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练习床上俯卧位,并为患者示范,调整舒适程度,让其术后能充分配合调整。嘱术前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含钾、钠、钙、铁等食物。术前1天为患者做药物过敏实验,保持术区清洁,避免擦伤。

2.2术后护理

2.2.1心理护理:术后由于伤口疼痛,患者上身无法活动,加之担心术后效果,时常哭泣。我们与患者及家属多次密切沟通,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关心和体贴患者,与患者谈心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身心放松,得到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2一般护理: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清醒6h后头部可放置枕头,仰卧位。由于患者的制动,痰液不易咳出,及时吸出口内分泌物,防止误吸。给于雾化吸入,促进化痰,消除炎症和喉头水肿。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和尿量。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做好病情记录,严格记录24h出入量。

2.2.3伤口的护理:由于瘤体切除范围较大,伤口缝线较多,容易造成伤口裂开而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因此,要注意伤口敷料包扎松紧是否适宜,术区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胸带固定是否良好,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4护理:患者手术伤口从颈部一直到腰骶部,创面巨大,术后强迫,第一周采取仰卧位,需要良好的固定同时又不能压迫出现压疮。对腰骶部、足跟、肘部等一些容易受压的部位要每间隔2h进行变换。每次由4名护士帮助翻身,床旁两侧各站2名护士,将手插入患者身下,同时抬起患者整体移动,以防皮片错位。还应帮助患者活动下肢,双腿用力撑床,使下身透气。第二周病情稳定后,采取俯卧位,身下垫软枕,保持舒适。3周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2.2.5疼痛的护理:患者手术后24h因麻醉消失,疼痛明显,患者在手术当日和术后一日中,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每隔4~6h口服科洛曲一片,晚间遵医嘱给予安定5mg,使疼痛基本得到缓解,保证了良好的睡眠。还可根据其爱好,让患者听音乐、看书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3讨论

该病例植皮面积巨大,术中打包固定,要求术后制动,但患者不易达到要求,因此护士要注意:既要制动,又不能产生压疮,需整体翻身、平移,防止皮片因用力不均发生移位。还应注意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该例罕见病例的术后护理,完善了对该类病患护理认识,体现了心理护理、术区护理、护理等全方位护理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的护理经验。

致谢:本文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范金财教授、刘立强副教授、甘承医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张敬德,王守界,宋建星,等.神经纤维瘤的整形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3):221.

篇4

【摘要】目的 掌握国际疾病分类肿瘤的双重分类原则,了解神经纤维瘤病的正确编码。方法 回顾性地对本院出院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ICD-10编码为 Q85.0的病案进行调查,并对个案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纤维瘤病的形态码的漏编率为30%。结论编码人员在编码时一定要按照正规的编码原则操作。先查找形态学的编码,然后根据指示查找部位码。神经纤维瘤病的部位编码直接在形态学编码后面给出。这样,就可避免漏编形态码的情况。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 ICD 形态学编码

【Abstract】Objective

To learn the dual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understand the right code of hydatidiform mole and neurofibromatosi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medical records systematically, focusing on the neurofibromatosis ICD-10, especially those ones which code is Q85.0. The leakage encoding rate is 30%. Results

The cod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he tumor coding when they encode tumor. According to the leading word of the pathomorphology, the coders search the code of the pathomorphology, and the leads would indicate to the topography code. The topography code of neurofibromatosis is showed directly after the morphology. ConclusionIf the coders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umor coding, the leakage of the code would be disappeared.

【Key words】Hydatidiform mole (HM), ICD, Morphology coding

【Author′s address】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oshan, Guangdong, 52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7

疾病分类轴心是分类的尺度,它取自于疾病的某一种特征。不同的分类系统有不同的目的,因此采取的分类轴心也不同;轴心一旦确定,分类将围绕它进行。尤其是肿瘤疾病的双重分类[1],常常是疾病分类的难点;而有些比较特殊的疾病,比如神经纤维瘤病有形态编码(M),但部位编码并非(C码或D码),在我们编码工作中往往容易疏忽或遗漏形态码M。而形态学编码M又是依据临床和病理分型进行编码的。

神经纤维瘤病(非恶性)(Neurofibromatosis,NF)又称Recklinghause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系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发育障碍所致,神经纤维瘤病一般分为NF-1和NF-2两种类型,其中NF-1最为常见,NF-2较为少见。发病率NF-1约为1/3 000、NF-2约为1/40 000;本病多发于皮神经,但也可见于深部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2]。一般在小儿时发现,青春期逐渐增多变大。其特点为神经系统肌肉、骨与皮肤的发育改变,在全身体表发生很多明显的有蒂的软性肿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如肿瘤在神经干内生长,导致神经干扭曲增粗呈现丛状外观者,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Piexiform Neurofibroma);若肿瘤向外生长,使皮肤折叠下垂,肢体和身体其他部位异常肿大,称为神经瘤象皮病;若此征象仅限于一个肢体或手指,又称“局限性”巨肢(指)症。本病的其他表现为皮肤出现牛奶咖啡色斑,其大小形状不一;毛发过度生长;智力迟钝;先天性骨骼畸形及伴发其他肿瘤,如神经鞘瘤、脂肪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肾母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等。本病的病理表现与单发性神经纤维瘤相似,但表浅性的神经纤维瘤病有时活检不易发现轴索和雪旺细胞的特征。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回顾性地对我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的ICD-10编码为Q85.0的病案检索了20例,通过阅读病案资料发现,编码在Q85.0的没有编形态码M9540/1的有6例,形态码M的漏编率为30%。分析漏编形态码的原因可能因为疾病码分类在Q码而疏忽了形态码M。一般编码员常规认为只有疾病码分类在C、D码才需要编形态码M。现列举两个病案实例,加强对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的认识。

实例1:患者女,29岁,因发现左上肢肿物并进行性增大29年入院。专科情况:见周身皮下多发结节样肿物、大小不等、质软、界清,正常肤温,最大位于左上肢外侧面,上自三角肌止点,下至左前臂外侧面上1/3,面积约35 cm×20 cm,色暗红、质软、界欠清,肿物皮肤皱褶,正常肤温,感触觉存;结合辅助检查B超的诊断意见:左腋窝及皮下多发实性结节(性质待定),神经源性?治疗措施:完善相关检查,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深达肌筋膜,分界不清,范围广,无法完整切除,大部切除肿物。较大肿物包膜完整行完整者切除。术后病理:皮肤神经纤维瘤病,切缘可见肿瘤累及。实例2:患者女,21岁,因发现左手大鱼际萎缩5个月入院。专科情况:左手大鱼际明显萎缩,左拇指主动外展肌力下降,拇指与食主动对指无力,左上臂下段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正中神经变粗,并有向下麻串感,左手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稍麻木。根据辅助检查ECG提示,左侧正中神经上臂下段部分损害。诊断意见:左正中神经肿瘤(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治疗措施:完善相关检查,行上臂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术中见:正中神经于上臂中下段处神经束增粗,直径约较正常神经增粗1/2,予松解病变段神经外膜。术中病理:正中神经纤维瘤。

1.2鉴于神经纤维瘤有形态编码而部位码并非C、D码,在编码时容易疏忽和混淆的情况;查阅工具书ICD-O,肿瘤的国际疾病分类ICD-0是一个既有解剖部位又有形态学编码系统的双重分类[3]。书中示:ICD-0和ICD-10第二章(肿瘤)的最后区别是,神经纤维瘤病包括冯·雷克林豪森病,除外骨的(ICD-0编码为M-9540/1)出现在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的类目Q85.0中。肿瘤部位编码的第一个轴心是动态(恶性、良性、原位、未肯定、继发性),第二个轴心是部位;肿瘤的编码方法不同于一般疾病,它需要首先确定形态学主导词,查找形态学的编码,然后根据指示再查找部位编码[4]。

在ICD-10卷三中查找主导词:神经纤维瘤病卷三P967页见

神经纤维瘤病(多发性)(非恶性)(M9540/1)Q85.0

—恶性(M9540/3)-见肿瘤,神经,恶性

核对卷一 P662页见

Q85.0 神经纤维瘤病(非恶性)

冯·雷克林豪森病

2结果与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按照临床表现和病理就应该按肿瘤来编码,肿瘤的动态是指其在体内的活动方式。一个肿瘤可以在一个位置没有潜在扩散性地生长(/0,良性);也可以是处于交界或者潜在低度或潜在恶性未肯定(/1,良性或恶性未肯定);可以是恶性但仍在一个位置生长(/2,非侵袭性或原位);可以侵袭周围组织(/3,恶性);或甚至从起源点散布并开始在另一个部位生长(/6,转移性)。从卷三中可见,神经纤维瘤病的部位编码直接在形态学后面给出,如果编码员按照肿瘤的编码原则去操作的话就可避免漏编形态码的情况;而不是单凭印象认为疾病码非(C、D)码就不用编形态码。国际疾病分类是一个多轴心分类系统,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部位等特征,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临床上如果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其发病原因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按照ICD的以病因为轴心的原则要求疾病码就应编到Q码,但按照临床表现和病理又应该按照肿瘤的编码原则,并且往往就某一解剖部位肿瘤切除后依据病理形态进行临床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编码也就依据临床和病理进行编码。

3结论

在日常编码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常见或者容易疏忽和遗漏的编码问题,作为专业的编码员不仅要掌握编码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临床、病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编码员对疾病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并融汇贯通,病案编码的准确性及处理疑难编码的能力就会大幅提高[5]。对于神经纤维瘤病在编码时容易漏编形态码的问题,通过学习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了解该疾病的部位码和形态码二者之间的关系[6],对于神经纤维瘤病的编码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编码人员在编码时要养成认真阅读病案内容的好习惯[7],在编码时一定要运用工具书,要清楚疾病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8],不仅要有扎实的疾病分类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给予正确的编码。

参考文献

[1]王文达.肿瘤性疾病双重编码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9,10(4):33-34.

[2]石美鑫,张延龄,张元芳,等.实用外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董景五,译.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ICD-O/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刘爱民.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5]宋俊,陈宇帮,郑映苹.建立有效学习机制提升病案编码水平[J].现代医院,2013,13 (5):127-128.

[6]褚云生,胡燕生,赵智,等.ICD-10肿瘤章节双重分类之探讨[J].中国病案,2010,11(7):35-36.

篇5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外科手术;头颈部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又称芮克林病(VonRecklinghausen' sdisense),为全身显性遗传病[1],好发于头面部。NF是由神经鞘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2]。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该瘤体的组织学特点,在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我科1995年至2005年底共收治NF病11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头面部NF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年龄46岁,瘤体从10.0 cm×8 cm~25 cm×20 cm。其中5例瘤于发际内,6例瘤于头皮与颜面部,4例有家族史。3例行瘤体部分切除,8例瘤体全切除术,其中1例因瘤体巨大分次切除。术中出血在300 ml~1 500 ml,平均1 000 ml。

2 治疗方法

2. 1 麻醉 均采用低温低压全身麻醉,以减少术中出血。

2. 2 手术切除 沿瘤体周边正常组织切除瘤体,尽量一次彻底切除。若瘤于头皮者,切口深度达帽状腱膜下,保留骨膜将肿物切除。瘤体因质地脆,钳夹止血困难,手术应在正常组织中进行,选用边切除边压迫止血的办法,直至瘤体彻底切除。若瘤体较大,和/或向颞下窝等间隙侵犯,有骨质破坏者,也可选择分次手术。先切除部分瘤体,术腔可选用止血纱布等压迫止血,对位拉拢缝合,加压包扎。3个月后再次手术切除剩余瘤体。

2. 3 创面处理 瘤体完整切除者,根据缺损面积及部位,可以选用直接拉拢缝合面部转移皮瓣修复或全厚中厚皮片移植消灭创面。转移皮瓣者应注意彻底止血,同时要建立引流,防止皮瓣下积血,且要观察皮瓣血运,皮片移植者应妥善加压,增加皮瓣与植皮床的接触面积力保皮片成活。瘤体部分切除者,更要注意止血,防止瘤体出血而危及生命。

2. 4 术后处理 无皮瓣转移者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3 d~5 d,静脉滴注抗生素1周,防止感染,注意纠正贫血,10 d~15 d拆除加压敷料,观察皮片成活情况,有积液者及时处理,行皮瓣转移者皮瓣下置引流,适当加压,慎用止血药,随时观察皮瓣血运,并及时处理。

3 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出血量300 ml~1 500 ml,根据失血量予以及时纠正,未发生失血性休克病例,皮片均一期成活,外观良好。皮瓣转移者均成活。全部病例随访0.5 a~6 a未见复发。

4 讨论

4.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NF根据其特征性表现,临床不难诊断,但有时易与血管畸形混淆。NF的临床特征是:全身多处散在的皮肤黑褐色斑或咖啡牛奶斑;皮肤赘生病:一般开始在儿童期,位于真皮,生长缓慢,青舂期:妊娠期赘生病进展较快,kittur认为[3],NF的诊断按统一标准,即6个以上的>0.6 cm的皮肤,咖啡斑线黑褐色斑,2个以上的皮肤任何类型的NF,即可确诊为本病,但对皮肤正常瘤体呈弥漫性增生,触不到明显结节者,临床上常常造成误诊。常被误诊为血管畸形或淋巴管病 ,因二者在治疗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误诊会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因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海绵状血管瘤最特征性的表现是低头实验阳性,可压缩感,本病则压缩感不明显,淋巴管瘤常常位于口内,口腔黏膜及舌等部位有较多的颗粒样白色或半透明的小珠,而NF的口腔黏膜基本正常,大面积的淋巴管瘤长为混合型,穿刺某些部位能抽出淋巴液,NF则不能。

4. 2 治疗 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法,对于病变较大影响功能容貌或疑有恶变,可考虑手术切除[5],手术切除也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较小的孤立局限性NF例,可以一次手术完整切除。对较大肿瘤,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可以作部分切除以改善畸形及部分功能,也可以分次切除,尤其对肿瘤侵犯颞下间隙眶内前有骨侵犯,发生骨质疏松,骨囊肿者,一次彻底手术很困难。术前应制定缜密的方案,备足血源,采用低温低压全身麻醉,锐性切除,尽量在正常组织间切除。出血是本手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NF组织内血管丛生,血供丰富,存在大小不等的静脉血窦,瘤体组织脆弱,术中难以彻底止血。结扎同侧颈外动脉,可减少出血量,亦可以辅助微波热凝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以减少出血量。术毕加压包扎,术前在适当部位行皮肤扩张是较好的修复方法,该法无需供皮区,特别适应瘢痕体质者,头皮缺损区修复后,头发生长近乎正常,容貌不受影响,可以提供充足的带蒂头皮瓣,因此运用于头面部大型瘤体切除后的修复,不足之处是需要二次手术,增加就诊时间。我们认为,早期手术是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可以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可达到外观完美,复发率低,彻底治愈的目的。皮肤扩张器的应用,解决了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问题,效果良好,值得推广[4,6]。对伴有软组织、硬组织缺损的病例,选择吻合血管的游离(骨)肌皮瓣移植。缜密手术方案设计,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颈外动脉栓塞或结扎可有效减少手术中出血。

参考文献

[1] 李树玲.新编头颈肿瘤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52.

[2]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1.

[3] kittur SD.Linkageanaly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l,using chromsome (1)DNA 5MarkersJ[J].Am Jhum Genet, 1989,4448.

[4] 秦中平,任莉,李学记,等.头面部神经纤维瘤病的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7,4:209211.

篇6

首先,咖啡斑不会遗传的,咖啡斑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自行消退。有报道10%-20%的儿童有单一咖啡斑。90%以上神经纤维瘤病人有咖啡斑,故有人认为出现6个或6个以上直径为1.5 cm的咖啡斑时,应高度怀疑神经纤维瘤的存在。

其次,多见于躯干部,不会自行消退。有人认为,90%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具有咖啡斑,若有6片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则患者常有神经纤维瘤病。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点并伴随有其他异常表现。

最后,可以选择多波脉冲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咖啡斑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治疗周期也不会特别的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纵隔肿瘤病变MR弥散成像表现,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纵隔肿瘤性病变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取800s·mm-2),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观察不同纵隔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结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选取b值800s·mm-2时,测得的良恶性胸腺瘤组、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 弥散加权成像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纵隔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纵隔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来,随着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术的开发,尤其是MR弥散成像,它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信息,已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乳腺肿瘤、肝脏疾病及骨骼、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目前,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纵隔肿瘤中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对32例纵隔肿瘤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在纵隔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对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行MR常规检查同时又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3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平均41.6岁。胸腺肿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恶性胸腺肿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MRI技术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采用8通道TORSOPA线圈。扫描前训练患者呼气末屏气及胸部平静呼吸。常规MR扫描和T1WI增强扫描后,行DWI检查。主要技术参数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阵为128×128,层厚6mm、层距1.0mm,FOV 400mm,扫描时间24s,扩散系数b选取800s·mm-2,同时在3个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

1.3 兴趣区(ROI)的选定及图像分析

根据T1WI、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的信号特点,确定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或囊变区、钙化以及瘤内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软件,获取肿瘤的DWI及ADC(表观弥散系数)图。在ADC图上,选取肿瘤实质部分作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据肿瘤实质的大小而定,尽可能大地包括肿瘤实质,避开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区。

1.4 MR-DWI在ADC图上,选取ROI后,可直接获得肿瘤组织的ADC值,病变实质内取3个同样大小的ROI,以3个ADC值的平均值作为病灶的ADC值。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为小样本,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获得的MR-DWI的各种参数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α= 0. 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MRI和DWI表现

22例胸腺肿瘤性病变MRI表现: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号,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号。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图1,见封4);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2,见封4)。

10例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呈低到中等,与肌肉信号强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图3,见封4);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4,见封4)。

2.2 不同纵隔肿瘤的ADC值比较

见表1、2。表1 胸腺肿瘤病变的ADC值(略)表2 神经源性肿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胸腺瘤(P=0.001),神经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P=0.002)。

3 讨论

3.1 MR-DWI技术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可反映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状态下组织成分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况[1]。分子扩散的快慢可用ADC来衡量,ADC值主要反应细胞外水分子的运动,受组织结构、细胞外空间、血流灌注、弥散梯度场的大小等因素影响,尤以组织灌注和细胞外水分子运动为重要。弥散快的组织具有高的ADC值,在弥散图像上呈低信号,而弥散慢的组织ADC值低,在弥散图像上呈高信号。一般来说,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环灌注影响就越大,不仅ADC值偏大,且感兴趣区ADC值波动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图像测量和计算ADC值时,各感兴趣区ADC值比较稳定,能更精确的反映扩散状况及测量ADC值[2-4]。故本研究为了肿瘤ADC值的准确测量和更好的图像质量,选取高b值800s·mm-2进行研究。

3.2 纵隔肿瘤DWI图表现

不同性质纵隔肿瘤在DWI、ADC图上表现不同,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如本组良性胸腺瘤为实性均质肿瘤,在DWI图上,基本表现为均匀、不同程度的低信号。肿瘤性质不同,信号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组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在常规T1WI、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区;在DWI上,肿瘤信号显示更为不均匀,其实性部分的质地也更为不均,表现为高低不等的高信号区,而囊变、坏死区为程度不等的低信号区。但由于DWI的T2余辉效应[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号。本组12例胸腺恶性肿瘤,与常规T1WI、T2WI像类似,质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现为不均匀信号,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则表现为低信号区,而且信号强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恶性肿瘤质地不均的特点,其囊变坏死区更是如此,而且与良性肿瘤相比,大部分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的DWI信号较高。

3.3 纵隔肿瘤的ADC值

肿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ADC值的变化与肿瘤细胞密度呈负相关,即ADC值越低,细胞密度越大[6]。肿瘤内细胞密度增加会致使其细胞外间隙缩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随机运动程度的减低,结果ADC值下降[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b值取800s·mm-2时,胸腺良性肿瘤ADC值为(2.258±0.179)×10-3mm2·s-1, 明显高于胸腺恶性肿瘤ADC值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为胸腺恶性肿瘤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外间隙缩小,致使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所致,但详细原因还需要与病理对照证实。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神经鞘瘤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如b值取800 s·mm-2时,神经鞘瘤ADC值为(2.322±0.192)×10-3mm2·s-1, 神经纤维瘤ADC值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经纤维瘤较之神经鞘瘤,其肿瘤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外间隙较小,水分子含量较低,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程度更高,故导致其ADC值比神经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发纵隔肿瘤发病率低,且组织来源复杂,导致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病种单一,因此今后还需加大样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运动伪影的影响,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对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与常规MRT1WI、T2WI比较,DWI检查产生的弥散图和ADC图可以反映肿瘤内部结构。ADC图能更为直观地显示肿瘤实质部分和内部的坏死囊变,能够反映不同性质肿瘤内部水分子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在分子水平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别。综合DWI、ADC图表现以及通过对其ADC值的测量可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是MRI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孙希杰,全显跃,许乙凯,等. 肝脏常见病变磁共振显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8

关键词 脊椎神经鞘瘤; 磁共振成像

神经鞘瘤是常见的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肿瘤可发生囊变, MR增强检查可表现环状强化。本文收集我院从 1997.02~1998.06MR检查表现为环状强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16例,研究其MR环状强化特征和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MR表现为环状强化神经鞘瘤 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21~64岁,平均年龄37岁。所有检查使用 Elscint公司 GYREX V DLXO.5T超导MR扫描仪,采用SE序列,T1加权TR/TE=400~600/20ms,矩阵180X256,4次激励;T2加权TR/TE=3000~4000/80~100ms,矩阵256X256,2次激励,视场 26~32cm,层厚5mm,层距5mm。增强前作矢状、横轴、Tl加权和矢状位T2加权扫描。增强后作矢状、横轴和冠状位扫描。造影剂为 Gd一DTPA,剂量为 0.1mmol/kg体重。

2 结果

16例显示16个肿瘤。11个肿瘤的T1加权信号低于脊髓、T2加权信号明显高于脊髓与CSF相似。5个肿瘤的T1加权信号等~低于脊髓、T2加权信号高于脊髓,局部信号更高与CSF相似。增强扫描11个肿瘤表现单个环状强化,其中5个形态不规则(图1),6个形态规整环内壁不规则。另5个肿瘤表现为小的多囊状(小环状)强化。

3 讨论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许旺氏细胞,又称为许旺氏瘤。在组织学上,神经鞘瘤由Antoni A和Antoni B两种类型的组织构成。 Antoni A富含细胞,由致密的原纤维细胞丛组成;Antoni B细胞极少,由疏松的基质组成。本病的组织分型在临床上意义不大,对解释MRI表现有帮助,椎管神经鞘瘤的典型的MR表现为,T1 加权肿瘤与脊髓等信号或呈稍低信号,T2 加权肿瘤呈高信号。T2加权高信号与肿瘤组织疏松和肿瘤细胞内外自由水增多有关。如果肿瘤发生囊变则信号强度更高,整个肿瘤囊变表现为整体性极高信号,局部囊变表现为区域性极高信号。肿瘤囊变可呈单囊性或多囊性。

本组16例神经鞘瘤环状强化的特征,呈单环状强化有11个肿瘤,其中强化环形态不规则5个,强化环内壁不规则6个;呈小的多环状强化5例。增强前T1加权11个肿瘤呈低信号;T2加权明显的高信号,与CSF相似。5个肿瘤的T1加权为等低信号; T2加权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形态为短棒形或卵圆形,位于髓外硬膜下。肿瘤部位脊髓受压移位,局部蛛网膜下腔闭塞,病变上方和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

神经鞘瘤环状强化的病理基础:(1)肿瘤囊变,其机理有:①出血:肿瘤局部血管呈窦隙状扩张,或毛细血管扩张,随之出血、变性、形成囊肿,显微镜下见到含铁血黄素和吞噬了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②缺血:肿瘤内血管壁透明变性、增厚,引起缺血继而发生变性,镜下见到许多玻璃样变的血管。③肿瘤的黄色瘤变,引起泡沫细胞变性形成空泡。这三个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引起肿瘤囊变。(2)肿瘤中心缺乏血管和/或致密度增加。Sze等研究表明这样的肿瘤其强化程度随着扫描时间延长而增加,起初表现周边强化的病灶后来中心充填。如果增强检查没有作延迟扫描病灶可呈环状强化。总之,神经鞘瘤的环状强化大多数是囊变所引起。

MR增强检查诊断椎管肿瘤很有价值。我们体会到增强检查为椎管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组病例只有增强检查才显示神经鞘瘤环状强化的形态、大小和环壁的特点,16例的MR诊断与病理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根据环状强化的特征结合病变部位和组织学的特点作出符合逻辑的诊断。我们认为椎管肿瘤的MR检查应常规作增强扫描,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篇9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MRI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病程2月~5年。

1.2方法 使用 西门子 0.35T永磁MRI。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

2.1部位 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2.2 MRI表现 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所有病灶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后轮廓均较平扫更清晰,

3讨论

3.1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椎管内肿瘤首先确定其为髓内或髓外占位性病变。①髓内肿瘤常表现为病变区脊髓呈梭形肿胀,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脊髓本身无移位为为髓内肿瘤的特征性定位征像。②髓外硬膜内肿瘤常与脊髓夹角为锐角,见"肩胛征",压迫脊髓移位,病侧蛛网膜下腔上下端扩大,健侧蛛网膜下腔变窄。③髓外硬膜外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裂隙样低信号影,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硬膜外征"),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硬膜外征"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

3.2椎管内肿瘤的定性诊断 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特征,MR对部分病变可作出术前定性诊断。①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其次是星形细胞瘤,约占40%。前者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及终丝。室管膜瘤边界比较清楚,肿瘤组织血供较丰富,约46%可并发囊变,其囊腔大小不一,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部分可有出血。MRI表现为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匀信号减低区,与邻近脑脊液信号相似,信号亦可不均匀(发生出血、囊变、邻近脊髓中央管扩张时),T2WI肿瘤信号增高,由于水肿亦呈高信号,难以将肿瘤组织与水肿区分开,故常常需要行增强扫描。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水肿区及囊变无强化。后者约占髓内肿瘤的40%,总体而言,I级至II级约占76%,III级至IV级仅占24%,较脑内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低,好发于胸、颈段约75%,脊髓远端和终丝约占25%。病变一般较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尤其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脊髓明显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可发生囊变或合并脊髓空洞,肿瘤恶性程度与病变范围往往不成正比。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无性别差异。T1WI序列上肿瘤信号低于脊髓,T2WI序列上信号增高,病变显示范围较T1WI序列上所见大(由于水肿的原因)。可合并出血、坏死、囊变,故信号可不均匀,出血在T1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小部分肿瘤早期可不强化,但延迟后仍可见明显强化(恶性呈度低);坏死、囊变、水肿区无强化。总之,不管是室管膜瘤还是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都是必要的,Gd-DTPA增强扫描能确定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或复发,并能发现小肿瘤。②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多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两者在病理上常混合存在,组织结构大致相仿,区分较困难,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仅占1%,故现在神经源性肿瘤一般指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与1~2支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多无明显粘连。可发生囊变,较大肿瘤内可有小片状出血,极少发生钙化。肿瘤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常呈"哑铃状"改变。T1WI序列上肿瘤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边缘光滑,肿瘤常位于脊髓背侧,T2WI序列呈高信号。脊髓受肿瘤压迫变扁、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扩大。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肿瘤边界更加锐利清楚。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或其与硬脊膜的间质成分。常单发,胸段多发,颈段次之,腰骶段极少见,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宽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紧密相连,大部分可见钙化(约1/3),年龄越大,钙化率越高。T1WI序列上呈等信号,少数低于脊髓信号,T2WI序列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发生囊变时呈明显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与脊髓界限清楚,可有硬膜尾征。③髓外硬膜外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对其正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转移瘤3例,主要表现为受累及椎体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上为界限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信号,常见多个椎体,有时椎体可出现塌陷,但椎间盘未有改变,同时在病变椎体的后方有软组织信号,椎体转移常见为胸椎,其次为腰椎,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1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FS序列上表现为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后无强化。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硬膜外脂肪的变化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也被称为"硬膜外征"。

综上所述,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定位准确,并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MRI是椎管内肿瘤的首先检查方法,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2]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1:708.

篇10

【摘要】 目的 通过182例颅内深部肿瘤的,锁孔技术在神经外科颅内深部肿瘤的经验。 采用锁孔技术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及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前颅窝脑膜瘤、鞍区肿瘤、镰幕区脑膜瘤和在导航指引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深部胶质瘤。结果 182例中无1例死亡,全切肿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结论 锁孔(微骨孔)技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 颅内肿瘤;锁孔技术;显微外科

自1997年以来,我们共行锁孔(微骨孔)技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18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男89例,女93例;年龄7~78岁,平均46.2岁。脑桥小脑角肿瘤78例(其中听神经瘤60例,脑膜瘤10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胆脂瘤4例,右舌下神经纤维瘤1例);垂体腺瘤29例;岩斜区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9例,胆脂瘤1例);小脑幕脑膜瘤5例,大脑镰旁脑膜瘤3例,镰幕区脑膜瘤1例,双侧颅前窝底脑膜瘤9例,侧脑室脑膜瘤1例,前床突及鞍隔脑膜瘤6例,右颞部脑膜瘤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1例;基底节区星形细胞瘤5例,侧脑室室管膜瘤5例,脑桥星形细胞瘤5例,胼胝体-右额叶胶质瘤3例,顶叶胶质瘤2例和顶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7例;小脑肿瘤9例(转移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和海绵状血管瘤1例),小脑上蚓部血管母细胞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12.0cm。全部肿瘤均经病理证实,本组全切肿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全组无一例死亡。

2 手术技术及结果

2.1 经乙状窦后或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桥脑小脑角和岩斜区病变 我们最早是在治疗桥脑小脑角肿瘤时采用锁孔技术,共治疗肿瘤直径≥4cm的巨大听神经瘤60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0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全切)和胆脂瘤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3例),右舌下神经纤维瘤1例(次全切除),桥脑星形细胞瘤5例(全切4例,次全切除1例)。除1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外,其余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60例巨大听神经瘤中59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例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全切54例,次全切除6例;除3例复发肿瘤外,解剖保留面神经55例(55/57,占96.5%),保留面神经功能50例(50/55,占90.9%);保留听力3例(3/57,占5.3%,均经脑干诱发电位证实)。10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全切除9例,1例大部切除。岩斜区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9例,胆脂瘤1例;5例脑膜瘤经乙状窦后入路,4例脑膜瘤和1例胆脂瘤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即在乙状窦前和岩上窦下方弧形切开硬膜1.5cm,在小脑幕下和岩骨后进入,抬起小脑,撕开蛛网膜放出脑脊液,脑塌陷后就可见到肿瘤。10例中全切肿瘤7例,次全切除肿瘤3例。

2.2 经纵裂入路切除颅内深部病变 经顶纵裂入路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3例和在导航指引下镰幕区脑膜瘤1例,切除顶叶胶质瘤2例和顶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经额纵裂入路切除胼胝体-右额叶胶质瘤3例,经中线弧形皮肤切口,作一4.0cm×2.0cm骨窗,牵开脑叶,在手术显微镜下将肿瘤全部切除。同法经纵裂-终板入路大部切除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1例和全切除1例。在设计此入路时注意根据头MRI避开上引流静脉,以利入路宽敞。

2.3 经额部切口治疗前颅窝底、鞍区肿瘤及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 经右额部眉上或眉间上切口切除双侧颅前窝底脑膜瘤9例(全切除);前床突及鞍隔脑膜瘤6例,鞍区生殖细胞瘤1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切除各1例);垂体腺瘤29例(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7例);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5例(其中经翼点入路3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肿瘤最大直径8cm。于右侧眉上或眉间上沿额纹作一6cm直切口和一4.0cm×2.0cm骨窗,抬起额叶,对脑膜瘤是在离颅底骨大约0.5cm的肿瘤处电凝切断肿瘤,边电凝,边大块切除肿瘤,待肿瘤完全切除后,再电凝切除残留的肿瘤基底部分,以减少出血。对鞍区肿瘤与传统的经额下入路无异,鞍内垂体瘤则用弯头刮匙刮除。术中对鞍区解剖观察十分清楚。

2.4 在导航指引下切除脑内深部病变 5例基底节区肿瘤和6例侧脑室肿瘤,均是在导航指引下,于肿瘤侧成弧形皮肤切口,颅骨成3cm×3cm的骨窗,电凝切开皮质,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1例。导航在术前对肿瘤的定位十分准确。术中由于肿瘤的切除和脑脊液的流出,术中定位往往不准。

2.5 经枕下弧形和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脑幕脑膜瘤和小脑肿瘤 5例小脑幕脑膜瘤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采用经中线和经耳后弧形皮肤弧形切口,长7~8cm,骨窗为3.0cm×3.0cm,5例肿瘤全部切除。9例小脑肿瘤经枕下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脑肿瘤,于肿瘤侧皮肤直切口,长7cm,颅内成2.0cm×3.0cm或3.0cm×3.0cm的骨窗,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全部切除肿瘤,肿瘤直径4~6cm。1例上蚓部血管母细胞瘤经枕小脑幕全切除。

182例手术无一例死亡,全切肿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术后因肿瘤巨大发生异位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各1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无其他重要手术并发症。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