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d范文
时间:2023-04-03 11: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维生素ad,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维生素D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它不仅是调节钙代谢的三大激素之一,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防治骨质疏松和儿童佝偻病。近年的研究更证实,维生素D缺乏还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常见慢性病有关。还有研究说,维生素D还与多种癌症的预防有关。维生素D还可以增强免疫、调节神经肌肉的功能。
正是因为维生素D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很多权威机构都提高了维生素D的推荐量。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是,普通成人每天5微克(200IU),5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10微克(400IU)。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正在修订这一推荐值,据说要翻倍。
第二,我的食谱中不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基本达不到200IU,达到400IU更是毫无指望。日常食物如谷类、蔬菜、薯类、豆制品、肉类等几乎不含维生素D。只有蛋黄、动物内脏和某些海鱼肉类能提供少量的维生素D。只有海鱼的肝脏,特别是其中的脂肪(鱼肝油)能提供大量的维生素D,但它们不是我的日常食物,吃到的机会很少,我甚至不知道哪里有卖的。此外,除婴儿配方奶粉外,国内强化维生素D的食品极少见。能够依靠日常食物获得充足维生素D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我晒太阳的时间也远远不够。维生素D主要靠皮肤合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前提条件是有日光(紫外线)照射。一般地,普通着装(胳膊、头、颈面部暴露),夏季在阳光下20-30分钟,即可得到一天所需。冬天需要晒更长时间。我在冬天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日晒,天寒地冻,衣物厚重,行色匆匆。要命的是,夏天晒太阳也不多。这两年的夏天事务繁忙,周末到处讲课,甚至没时间专门“上海”(大连话的意思是,夏天时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到海边游泳、晒太阳和吃喝等)。这就决定了我未能在夏天合成大量的维生素D(可以储存到冬天使用)。提醒一句,使用遮阳伞和防晒霜可以大幅减少维生素D合成。
篇2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口腔炎; 维生素AD滴剂; 制霉素片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026-03
doi:10.14033/ki.cfmr.2016.19.01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1]。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其中口腔疱疹出现较早,初为粟粒样斑丘疹,后即为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咽及扁桃体等处,唇齿侧亦常发生。口腔内疱疹极易破溃形成糜烂面,上覆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2]。致使患儿出现口痛、咽痛、流涎,继而出现哭闹、拒食等症状,尤其是婴幼儿严重者拒绝哺乳,造成摄入不足,导致病程延长,甚至会加重病情,影响病情判断与预后。因此,促使口腔疱疹溃疡面快速愈合,使患儿能够及早恢复正常饮食,缩短病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15年4-8月收治的96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部分患儿加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素片(碾碎)混合涂擦治疗口腔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2例,剔除来院就诊前有应用药物治疗口腔炎病史者3例,病情进展为手足口病重症者1例,依从性差者2例,最终入选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7个月~5岁
8个月,平均(2.6±0.8)岁,0~2岁患儿25例,2~4岁患儿58例,4岁以上患儿13例。在患儿家属自愿情况下,将9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及口腔疱疹的表现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均符合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入院时患儿均有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均可见散在斑丘疹、疱疹,口腔内均可见溃疡面,均有流涎、拒食症状[3]。
1.3 排除标准
(1)来院就诊前有应用药物治疗口腔炎病史;(2)病情进展为手足口病重症;(3)合并严重并发症;(4)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5)丘疹性荨麻疹、幼儿急疹、风疹和水痘;(6)先天性疾病;(7)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基础用药相同,均给予两组患儿利巴韦林注射液5~10 mg/(kg・d)、痰热清注射液0.5 ml/(kg・d)、维生素C注射液200 mg/d、维生素B6注射液30 mg/d等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素片(碾碎)混合涂擦治疗:将制霉素片剂经去糖衣处理后,碾碎成粉末状,加入维生素AD滴剂10 ml中,充分震荡摇晃混合,用一次性消毒棉签蘸取涂擦患儿口腔患处,4次/d(早、中、晚、睡前),涂擦前用生理盐水漱口,涂擦后30 min内不饮水或进食,治疗时间为3~6 d。对照组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
1.5 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用药后每日测量患儿体温,观察患儿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症状缓解情况,检查患儿口腔溃疡面范围是否缩小,溃疡充血是否减轻。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3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症状消失,食欲好,口腔溃疡面范围消失、溃疡充血消失;(2)好转:治疗4~6 d内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好转,口腔溃疡面范围明显缩小、溃疡充血明显减轻;(3)无效:治疗6 d以上患儿仍有发热,或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症状缓解不明显,食欲仍欠佳,口腔溃疡面范围和基底充血减轻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 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用药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0.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82,P=0.048),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无特异性的疫苗,亦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程一般为5~7 d,但是由于进食疼痛、进食困难易继发感染,更有迁延不愈的[4]。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疱疹性口炎,手足口病,带状疱疹等,其中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有四型:(1)急性伪膜型:鹅口疮;(2)急性红斑型:抗生素口炎;(3)慢性肥厚型:增值型;(4)慢性红斑型:义齿性口炎[5]。手足口病典型病例以皮肤斑丘疹和口腔溃疡性损伤为特征性病变,90%以上的患儿有口腔损害[6]。光镜下斑丘疹可见表皮内水疱、水疱内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碎片,水疱周围上皮有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水疱下真皮有多种白细胞的混合型浸润;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7]。对手足口病口腔炎国内外学者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病因与预防,治疗手段欠缺,而对于手足口病的口腔微生物结构变化未见国内外报道[2]。
目前临床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手足口病口腔炎,如康复新液、思密达等药物证实对口腔溃疡面愈合有一定的疗效,均为抗病毒及促进溃疡面愈合等对症治疗,未深究病因,故涵盖面欠全,治疗效果也有限[8-9]。在诊治过程中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以群居生活(幼儿园)为多,或居住环境(多生活在农村)较差,营养状况一般,家长普遍反映患儿常有挑食、偏食现象,平素体弱,自身免疫力较差,易患病,存在经常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且因年龄小,配合清洁口腔卫生能力较差,患手足口病后,因口腔炎而影响进食,导致免疫力进一步降低,存在较多易患真菌感染的因素。而口腔是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假丝酵母菌对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和侵袭性,正常人群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携带率也较高但处于平衡状态,当机体因某些诱因如:机体免疫力低下、口腔的正常治疗造成的局部炎症诱发真菌感染、口腔环境卫生差造成口腔pH的改变和唾液成分的变化等,这些诱因的存在造成了口腔真菌的感染[10]。考虑到手足口病患儿患口腔炎后缺乏有效的口腔护理,同时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微环境发生变化,伴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笔者从制霉菌素溃疡甘油治疗鹅口疮得到启发,采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素片(碾碎)混合涂擦治疗手足口病口腔炎,取得了显著疗效[11]。5%碳酸氢钠溶液为弱碱性药物,可以提高口腔pH值,优化微生物的环境,改变真菌生长环境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故本研究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做口腔护理为对照。
维生素AD滴剂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能够参与糖蛋白的合成,为组织的发育和分化所必需,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为形成视紫质所必需的成分,与铁代谢、免疫功能有关;维生素D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血液钙浓度,有利骨骼矿化[12]。制霉素为多烯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本品口服后胃肠道不吸收,给常用口服量后血药浓度极低,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几乎全部服药量自粪便内排出,局部外用亦不被皮肤和黏膜吸收,且局部应用时不良反应少见,口服后可引起暂时性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3]。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素片(碾碎)混合涂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手足口病口腔炎患儿,除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外,还应注重局部用药,应用维生素AD滴剂和制霉素混合涂擦口腔溃疡面,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充分接触病灶,二者从不同途径发挥作用,促进溃疡面愈合,起到了互补的治疗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
真菌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有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特殊的检查方法有组织病理检验与染色、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血清学和基因诊断等,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多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居家隔离、动态观察,根据“属地管理、集中收治、分级治疗”的原则,该类患儿多在基层医院及传染病专科医院诊治,这些医疗机构的检验条件有限,而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时间也较长,诊断结果敏感度和特异度也有限,对于该类合并有口腔炎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可根据患儿口腔症状,酌情使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素片(碾碎)混合涂擦治疗,以减轻患儿口腔症状,从而缩短病程。虽然本法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实用性强,患儿家长易于接受等多种优势,然而也存在着口腔局部用药的自身劣势,例如碾碎后的制霉素不易完全溶解于维生素AD滴剂溶液中,用一次性消毒棉签蘸取药物的方法涂擦口腔深部的溃疡面有一定的难度,个别患儿对维生素AD滴剂本身特殊的味道会有抵触现象,导致有效浓度偏低,涂擦范围不全等,而使治疗受到影响。今后,若能将本法混合均匀,加入迎合患儿口味的辅料,制备成喷雾剂的类型使用,以显著提升其疗效,仍有待研究。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高,本方不失为辅佐治疗手足口病的良方,值得在临床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
[2]施春梅.手足口病口腔炎发病特点及防治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3):270-2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
[4]刘娟,左丽萍.5%碳酸氢钠涂擦治疗手足口病口腔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80.
[5]金建秋.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J].中国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3,11(1):55.
[6]柳伟,李继泉,孙静.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口服锌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59-62.
[7]张颖,盖中涛.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7):113-114.
[8]张福湖,符鸿平.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24):70-71.
[9]孙霞,陈佩华.思密达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0):2093.
[10]刘娟,杨兰辉.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调查及干预体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2):218-219.
[1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12]毛玉虎,陈德厚,张瑞英,等.制霉菌素溃疡甘油治疗鹅口疮125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2):72-73.
篇3
上 海 王先生
其实维生素D3和α- D3是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一样。植物中的麦角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骨化醇称维生素D2,紫外线照射动物的胆固醇产生的胆骨化醇称维生素D3,人体皮肤经阳光照射后产生的维生素D也是维生素D3。无论经食物吸收的D2、D3或人体自身产生的维生素D3都需经肝内25-羟化酶的作用,转化成25-羟胆骨化醇,它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储存形式。25-羟胆骨化醇再经过肾脏内的1羟化酶作用后,转化成1,25-二羟胆骨化醇,才能发挥肠内钙的吸收、钙磷代谢和骨矿化作用。
由于1,25-二羟胆骨化醇对骨发育起主要作用,因此报纸上常介绍说它可以和钙一起用于防治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但1,25-二羟胆骨化醇的生产成本高,因而制药部门用人工合成了α- D3,通常称之为“1阿法D3”。上海罗氏药厂生产的罗盖全(原名罗钙全)的成分为骨化三醇。其他商品名如阿法D3(阿法迪三)、法能、萌格旺,还有国产的霜叶红、立庆等,其成分均为α- D3。
维生素D3和α- D3都能促进骨骼矿化,有时就被相提并论,其实是有差别的。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主要是促进成骨,维生素D3符合儿童期需要,特别是婴幼儿和青春期快速成长的需要,可治佝偻病和生长痛。当然,α- D3也可以起同样作用,但两者价格差距很大,杀鸡何需用牛刀,太不划算。只有伴有肝肾疾病或婴儿手足搐搦时才需要用α- D3。剂量按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0.04~0.05微克计算,亦可每日一次给0.125~0.25微克口服,疗程视病情而定。
至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成人,此时成骨功能已不如儿童,而破骨作用增速。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间还有雌激素减退的因素,所以治疗时还需加用雌激素。Ⅱ型骨质疏松症主要指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机体逐渐衰老,部分细胞凋亡,1羟化酶功能不足,所以每日可用α- D30.25~0.5微克口服,比绝经期后的妇女更合适。当然,骨质疏松症还需要用抑制破骨作用的药物如密钙息等以延缓破骨作用的发生。此外,更需要多接触阳光、适当活动、互用钙剂或含钙食品促进康复。
篇4
关键词:维生素D;儿童;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具有维持人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和骨骼形成的作用[1],如维生素D摄入不足则会直接影响骨骼的快速生长,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病,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可能诱发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2]。维生素D自问世以来对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儿童佝偻病起着重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预防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也有明显效果。但随着维生素D的广泛应用,维生素D中毒现象时有发生[3]。为了更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应用维生素D,减少维生素D缺乏和中毒的发生,我们特别抽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儿童保健的362例儿童进行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儿童保健的362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出生后体检均无先天性疾病等异常情况且家长均能坚持随访。其中男童172例,女童190例,出生时体重2.4~4.3 kg,平均体重(3.4±1.3)kg。
1.2方法 指导所有研究对象家长科学喂养,在幼儿半个月时开始进行维生素AD的补充,夏季每天穿短袖户外活动2 h(可暂停补充维生素D);腹泻超过3次/d且大便性质改变的儿童应暂停维生素AD的补充。母乳和混合喂养的儿童每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1500单位维生素A和3500单位维生素D);配方牛奶或母乳每天不足500 ml的儿童每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每日配方牛奶量500~800 ml的儿童可隔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每日配方牛奶量800 ml以上的儿童无需另外补充维生素AD。儿童6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母乳和混合喂养的儿童,配方牛奶每日摄入量不足500 ml的儿童每日服用1粒维生素AD滴剂;配方牛奶每日摄入量500~1000 ml的儿童隔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配方牛奶摄入量>1000 ml/d的儿童无需另外补充维生素AD。所有研究对象6个月以前每个月随访1次,6个月~12个月则每2个月随访1次。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肝功能、碱性磷酸酶、磷、钙和C反应蛋白的检查,如研究儿童出现高血钙、高碱性磷酸酶等异常应及时进一步检查并治疗。
2 结果
362例儿童在6个月时检查肝功能、碱性磷酸酶、钙和C反应蛋白均无异常,306例血磷略高于正常值范围;1岁时检查肝功能、C反应蛋白均为正常;17例血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范围,其中3例为高血磷,但血钙无异常;261例血磷略高于正常值;2例高血钙;362例研究儿童在随访过程中根据具体病情给予适量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仅2例出现佝偻病(患病率为0.55%),且为无典型临床表现的早期, 2例早期佝偻病患儿在6个月时检查无异常,1岁时发现早期佝偻病,经过全面调查发现,2例早期佝偻病儿童均有消化道疾病,患者期间均停服维生素D,因维生素D摄入不补导致佝偻病的发生,经维生素D3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1例出现维生素D中毒。
3 讨论
众所周知,儿童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外露皮肤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和食入含维生素D的食物[4]。幼儿因季节、居住环境和大气污染的影响,很难通过光照合成所需的维生素D,因此,额外补充维生素D成为治疗和预防儿童佝偻病的最有效办法。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中的一种[5],如在体内大量积蓄容易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中毒症状,应严格控制维生素D的摄入量,适当使用维生素,避免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和维生素D中毒。
美国儿科学会专家认为,幼儿自出生15 d开始应每天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直至青少年阶段;所有母乳喂养幼儿不论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应补充维生素D。本次研究儿童在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维生素D的摄入剂量,如幼儿生长过快应及时了解维生素D的摄入情况,随访时详细了解维生素D的实际摄入量,及时检查,了解是否出现维生素D缺乏或中毒。幼儿6个月后因为奶量减少、辅食添加或母亲工作等原因,维生素D缺乏情况明显增多,应加强对6~12个月幼儿的特别关注。本次研究的所有幼儿均采用维生素D滴剂胶囊,每次挤入幼儿嘴里时均会有稍许残留,且有时会从幼儿嘴里溢出,虽然配方牛奶中含有一定量维生素D,但并不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研究发现,362例儿童经过科学的维生素D预防性补充,均未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且无1例出现维生素D中毒。
综上所述,从幼儿时期合理适量服用维生素D滴剂可以有效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同时避免维生素D中毒,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黄萍,宋芳,等.维生素D预防应用后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中毒情况随访[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5):117-118,124.
[2]朱庆龄,盛晓阳.维生素D过量及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3):235-237.
[3]陈虾,邓晓燕,叶郁辉,等.维生素AD波浪式剂量给药方法对预防婴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效果与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5,15(12):1425-1430.
篇5
关键词:低钙血症;葡萄糖酸钙;多维生素滴剂;治疗
小儿低钙血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低血钙时小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常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惊跳、震颤、多汗、睡眠不安等[1]。小儿低钙血症可导致患儿产生佝偻病、骨软化病,一经发现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导致患儿的后遗症,影响其正常发育。2009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多维生素滴剂治疗小儿低钙血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儿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低钙血症的患儿,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2±0.2)岁。血钙总量<1.75 mmol/L,血磷正常或升高,钙磷比值倒置,碱性磷酸酶正常。入院前病程均1~5 d;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惊跳、震颤、多汗、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血钙水平、临床表现、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维生素AD滴剂治疗,具体方法为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212) 2 ml/kg,分2~3次口服,维生素AD滴剂(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00813,每克含Vit A 50 000 U、Vit D 5 060 U),2~3滴/d。②观察组: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多维生素滴剂治疗,葡萄糖酸钙口服药用法同对照组,多维生素滴剂(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107232),0.2 ml/(kg·d),1次/d,口服,每毫升含Vit A 1 500 U,Vit D 3 400 U)两组均对惊厥患儿采用镇静剂治疗,均治疗7~10 d。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惊厥、多汗、睡眠不安)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其中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治愈:血钙维持在2.0~2.3 mmol/L,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手足抽搐、惊厥、惊跳、震颤、多汗、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完全消失,血钙磷比值正常[2];好转:血钙磷比值正常或倒置,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基本消失,血钙在1.9~2.0 mmol/L;无效: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无变化或加重,血钙<1.9 mmol/L。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中均无无效病例,其中治愈55例,治愈率为91.7%;好转5例,好转率为9.3%。对照组治愈48例,治愈率为80.0%;好转12例,好转率为20.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71±2.72)d,(5.32±1.31)d,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惊厥、多汗、睡眠不安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组别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Ca2+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神经兴奋性的维持及血液凝固、内外分泌腺的分泌、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及非肌肉细胞的活动等生命活动和细胞内许多酶都受Ca2+的调节;另一方面,Ca2+在一切细胞的活动、分泌、代谢、生化等基本过程中都起着偶联和(或)第二信使作用[3]。血钙较低会引起代谢紊乱,影响小儿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静脉补钙为严重低钙血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对轻、中度低钙血症病例,一旦发生药液外溢,则会引起患儿组织坏死。本研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多维生素滴剂治疗,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的口感较好,且其疗效与静脉补钙相当,患儿服药的依从性也高于静脉补钙。多维滴剂相比起维生素AD滴剂的口感好、吸收好,能够促进小儿机体对Ca2+的吸收,除其含有维生素D的含量适宜外,其他维生素含量亦适宜小儿的生长发育所需。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多维生素滴剂治疗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优于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维生素AD滴剂治疗(P<0.05)。这提示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加多维生素滴剂能够明显缓解小儿低钙血症症状,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于桂新,孙 启,姚 莉.193例新生儿低钙血症病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63.
篇6
关键词 护理评估 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 压疮
压疮是皮肤或潜在组织持续受压,在剪切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导致的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是医院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重型TBI患者因意识不清、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原因,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有效地预防压疮在神经外科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重型TBI患者,进行系统地护理评估、综合性地护理干预及使用维生素AD滴剂加林克霉素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且GCS评分≤8分的重型TBI患者198例;其中男167例,女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其中院外带入压疮16例,观察组9例,对照组7例;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共67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32例。
方法:两组患者除按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外,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预防压疮;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采用碘伏+凡士林油膏局部涂抹治疗。观察组在入院时、手术前后、住院每超过1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分值给予综合性地干预来防治压疮;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肤损伤使用维生素AD滴剂+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疗。
护理评估:观察组采用自行改良的Waterlow’s评估表,从意识状态、运动能力、控便能力、摄食能力、皮肤类型、年龄、体形、合并症以及生化指标9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标准:≥10分为危险、≥15分为高度危险、≥20分为非常危险。分值越大,说明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越高。对已发生皮肤损伤或压疮的患者,重点评估皮肤受损状况,给予干预。
护 理
完善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完善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制定患者安全搬运制度、床头皮肤交接班制度及压疮三级管理制度[1],醒目提示皮肤重点预防部位,并做好实施记录。
针对重型TBI患者病情及评估情况,给予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对护理评估≥10分的危险患者,入院后首先保护和促进皮肤的完整性。其次加强潮湿与失禁的管理;重型TBI患者失禁与腹泻的发生率较高,据文献资料报道可达62%[2],一旦发生失禁及腹泻,患者肛周、臀部皮肤极易因排泄物及机械刺激出现潮红、糜烂,甚至溃疡,可局部清洁后林可霉素涂抹,然后将维生素AD滴剂擦涂在皮肤表层,每排泄1次便重复上述操作,减轻皮肤损伤程度及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采取保护性减压措施并及时翻身。再次进行营养干预,阻止或延缓压疮的形成。针对去皮层状态的重型TBI患者,实行个体化护理,平卧位时使用水囊袋两侧或上下垫起,侧卧位时,背部及臀部垫以小糜子垫,放置时分开臀裂皮肤,使其充分暴露,避免互相挤压并受压。最后做好促醒护理[1]、早期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对护理评估≥15分的患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增加翻身次数,骨与骨接触部位及双下肢应垫以软枕,使足跟处于搁空,避免自身重量的压迫。
分期护理:压疮一旦形成,首先解除压力,每班及时、连续记录压疮面积及深度,以判断护理效果,同时根据压疮的分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Ⅰ度压疮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局部喷涂云南白药气雾剂或红花油,必要时给予适宜的压疮贴膜。避免按摩和使用烤灯。Ⅱ度压疮呈现紫黑色瘀斑、水疱、擦伤并溃烂时,经生理盐水清洁并碘伏消毒处理后,使用林克霉素加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抹,必要时给予红外线局部照射;Ⅲ~Ⅳ度压疮针对创面范围、深度、渗液量、感染程度等情况采取对症措施。
评价方法:两组患者以无压疮发生为有效,否则为无效;两组患者以压疮治愈率进行比较;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肤损伤分别于用药后24、48、72小时进行疗效观察并比较治愈率。①治愈:用药后病变完全消失。②好转:用药后病变范围缩小、红肿、糜烂减轻。③无效:用药后皮肤损伤不变或加重。
结 果
观察组预防压疮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维生素AD滴剂+林可霉素局部涂抹治疗皮肤损伤,24、48小时后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72小时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重型TBI患者病情变化快、昏迷时间长,急性损伤早期机体处于应激应对状态[3],压疮的发生率高。压疮一旦形成不仅增加护理工作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组患者压疮发生的前提是因昏迷而不能自行变换,垂直压力、受压时间及肌肉强直性痉挛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重型TBI损伤患者呈去皮层状态时,躯干四肢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两侧臀大肌强直后伸,臀裂互相挤压,加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皮肤大汗、潮湿,臀裂部位透气性又较差,在自身重力、角弓反张力、挤压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压疮。摄食障碍、排泄异常、被动变换卧位时的剪切力、摩擦力是压疮的促发因素。重型TBI患者昏迷,常给予鼻饲饮食,当鼻饲液浓度过高、量过大、温度过低、内含脂肪过多及鼻饲液污染,加之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不耐受等原因均可导致腹泻,频繁的腹泻及尿失禁致使皮肤潮红、糜烂、甚至溃疡,从而增加了压疮的发生机率。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重型TBI患者因创伤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的应激状态,营养需要量增加,然而颅高压使患者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发热、腹泻、加之禁食以及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的使用,使患者处于营养缺乏和电解质紊乱状态。如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低蛋白血症和代谢紊乱,发生压疮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4]。
压疮一旦发生,避免在红斑处按摩,因按摩可造成细胞缺血或缺血进一步加剧[5]。极度消瘦、高度水肿的患者禁止使用气圈,因气垫圈透气性差,可增加新的受压点且使血液循环受阻,进而造成局部静脉充血和水疱。Ⅰ度压疮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或红花油局部喷涂治疗,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采用维生素AD滴剂+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疗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及Ⅱ度压疮,因维生素A可保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及组织器官表层的健康,使皮肤柔软细嫩;维生素D具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样作用,可以抑制皮肤红斑的形成;林可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大多数厌氧菌及拟杆菌属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又因维生素AD滴剂为脂溶性,可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对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有显著的疗效。压疮合并渗液时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组织吸收渗液及加快新陈代谢。Ⅲ~Ⅳ度压疮,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只有在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加快组织生长及伤口的上皮化[5]。因此,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凝胶活性辅料覆盖创面,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通过两组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压疮和皮肤损伤的防治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系统地护理评估、综合性地护理干预及使用维生素AD滴剂加林克霉素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马智群,田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6,22(11).
2 石振宇.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发生腹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11(3).
3 胡宏鸯.护士压疮知识与现状调查[D].2009,11,27.
篇7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统计,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AD患病率为6%,80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达30%以上,而且正以每年1.4%的速度上升。据此推算,全国AD患者近800万人。AD目前已位列老年病死亡的第四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人为何从睿智变成
AD患者的大脑标本可见惊人的脑萎缩。前文提到,阿尔茨海默教授在AD患者的脑内发现大量老年斑,老年斑的数量与患者痴呆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正常的神经纤维纤细而光滑,而AD患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成团状、螺旋状丝,变得增厚、扭曲,甚至凝聚成疙瘩状,相互缠结在一起。
此外,AD患者的神经元因受淀粉蛋白等毒性作用,造成细胞质溶解、变性而出现空泡导致大量死亡,记忆中枢——海马区灾难尤其深重,因此AD患者记忆力严重损失。
就这样,一个个睿智的大脑在老年斑、纤维缠结、细胞死亡的摧残下成了痴呆。
脑老化≠老年痴呆
大脑是一个极易受损的器官,脑功能的减退往往先于心脑、肺脏和肾脏。
人从出生到20岁时,是大脑的黄金时期,那时记忆力最强,才思敏捷。到了30岁,人的大脑便开始萎缩,40岁以后,大脑的重量每10年至少要以2%的速度递减。有些中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又查出了脑萎缩,马上担心自己会不会得了痴呆症。其实,脑老化是人脑衰老的必然过程,脑老化、脑萎缩不等于老年痴呆。
调整饮食,减轻病情
对于AD患者来说,良好的饮食调护对减轻病情显得特别重要。营养均衡、全面、适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少量多餐,易于消化。
1.保证优质蛋白质每天不少于60克,鱼类、蛋类、牛奶、瘦肉等动物性优质蛋白要占50%左右;如以素食为主,应补充黄豆及其制品,如豆腐等。
2.适当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应保证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供给充足,这对大脑功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脂肪的供给控制在每天50~70克,包括食品中所含的油脂与烹调用油;胆固醇量每天控制在300毫克以内;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能的60%~65%。
3.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为天然抗氧化、抗衰老剂,而B族维生素参与代谢,是多种重要酶类的辅酶,故都应增加供给。此外,适量补充叶酸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症。
4.适量摄入矿物盐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硒、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可多吃海产品、豆制品、猪肝、海带、芝麻酱等,应减少钠盐摄入量,要防止铝、铅、镉的摄入。
5.银杏、大蒜、芹菜、天麻、人参、深海鱼油等在老年痴呆症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适宜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食物
1.豆类及豆制品: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磷脂、不饱和脂肪酸、钙和维生素。大豆还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皂苷、低聚糖等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对大脑中的淀粉蛋白有强力干扰作用,因而大豆具有益智、抗衰老功效。大豆制成豆腐、豆皮、腐竹、豆腐干、豆豉等多种豆制品,也都适合老年人食用。
2.粗杂粮:粗细粮搭配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率,若大米与玉米混合食用,蛋白质的利用率可提高到71%。粗杂粮中还含大量的纤维素,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血糖、防止动脉硬化等辅助作用。
3.鱼类:鱼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十分接近,不仅吸收率高,利用率也高,而且肉质细嫩,极易消化,特别适宜AD患者食用。鱼类最好清蒸,少油少盐,一周可吃2~3次,每次100~150克。
4.坚果类
核桃 核桃仁中的成分对大脑十分有利。将核桃仁与黑芝麻炒熟,加入冰糖一起研磨成粉,每日坚持久服,有益于提高记忆力。
花生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所含的卵磷脂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物质。
杏仁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故有益智作用,但要去皮、炒熟才能食用,否则生吃杏仁有苦杏仁甙中毒的可能。
5.蔬菜
芹菜 含烟酰胺核黄素、泛酸等多种维生素,可促进脑的能量代谢,增加脑及其他神经组织的功能。
木耳 银耳味甘性平,具有滋阴润肺,补脑强心之功效。日服一碗冰糖银耳羹,可以消除脑疲劳,提高记忆力。长期食用黑木耳有助于健脑益智,防止高血压、高血脂。烹制菜肴时放些黑木耳,可起到增鲜、解腻的作用。黑木耳与白木耳同煮成双耳汤,黑白相映,软糯滑脆,也是一种很好的菜品。
香菇 清香鲜美,有助于增进食欲,增强记忆。新鲜的香菇有一股特有的香味,可用其制成香菇鸡球、香菇色拉、香菇炒牛肉、香菇豆腐等。
黄花菜 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有助于健脑、抗衰老,但不可食用新鲜黄花菜。
篇8
1.复合维生素比单一维生素更安全、方便
目前,市售维生素分为复合维生素和单一维生素两大类。复合维生素所含成分较多,包括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如多种维生素片。一般而言,复合维生素比单一维生素更安全,服用更方便,但价格往往高一些。
单一维生素往往只含有一至两种维生素,但所含维生素量较复合维生素高。单一维生素与复合维生素的固定比例相比,更灵活更个体化,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同样安全、有效,而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维生素缺乏者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维生素缺乏情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做出选择。
2.饭后服用效果更好
一般主张,维生素适宜在饭后服用。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若饭前空腹服,维生素较快通过胃肠,很可能在人体组织未充分吸收利用之前即从尿中排出,从而起不到最佳的作用。而饭后服用维生素,因肠道有食物,可以使维生素缓缓通过肠道,较完全地被吸收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必须在油脂的参与下,有了菜肴的帮助吸收更佳。有些矿物质与维生素吸收也有协同作用,如摄入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同时,摄入大量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维生素C制剂,铁的吸收能力会戏剧性地提高。
篇9
关键词:獭兔;佝偻病;骨软病;中暑
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32-01
1 獭兔佝偻病和骨软病
佝偻病和骨软病都是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前者发生在生长发育快的幼兔,后者发生于成年兔。
1.1 发病原因
(1)幼兔佝偻病多由于幼兔生长发育快,对钙、磷需要量大,饲料单一,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平衡,维生素D缺乏,日光照射不足,长期消化不良,腹泻等,影响钙、磷和维生素D的吸收与代谢,致使骨骼钙化不全而导致发病。
(2)成年兔骨软病也是由于饲料中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平衡,或维生素D缺乏,以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钙、磷消化吸收,引起钙、磷缺乏,造成钙化的骨质进行流失脱钙,导致骨质变的疏松而发病。
1.2 临床症状
(1)幼兔发生佝偻病时表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沉郁,异食癖,喜卧少动,四肢无力,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四肢关节肿大变形,脊背凹陷,肋骨弯曲。
(2)成年兔发生骨软病时,表现食欲减退,消化机能紊乱,异食癖,跛行,四肢骨骼变粗,关节肿大,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呈串珠状,头变松大,骨质疏松,严重者后肢瘫痪。
1.3 防治措施
供给全价平衡饲料,保证钙、磷含量充足,比例适当,满足维生素D需要量,适当进行日光照射,及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发生佝偻病或骨软病时,应根据需要补饲骨粉、磷酸氢钙、钙片、维生素AD粉或鱼肝油等,严重病例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肌肉注射维生素AD注射液。
2 中暑
中暑是獭兔在高温作用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一种特殊疾病。
2.1 发病原因
炎热夏季,天气闷热,饲养密度过大,兔舍通风不良,或长时间受强烈太阳光直接照射,饮水不足,或夏季白天长途运输,导致家兔体内热量无法散出而引起中暑。
2.2 临床症状
中暑后病兔表现站立不稳,头摇身晃,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可视黏膜潮红,唾液黏稠,病情严重时四肢抽搐,有的突然昏厥,发出尖叫声后迅速死亡。
篇10
刘培龙
维生素D是防治小儿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等疾病的常用药,该药能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利于小儿骨胳生长发育。因而,年轻的父母们多采用维生素D给孩子口服或肌注。然而临床上观察到,滥用、乱用及使用方法不当者较为严重,往往产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1 误作营养滋补药。某些家长误将含有维生素D含量高的药物,如鱼肝油AD胶丸等当作营养丰富的滋补药,以为对助长小儿生长发育有利,因此,长期口服,甚至加大剂量。其实不然,正常小儿每日所需的维生素D为2~5万国际单位,若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中毒。
2 剂量掌握不准确。一般来说,防治小儿佝偻病、手足搐搦症时,肌注维生素D,多应用一次即可。必要时可在1~2周后重复一次。但是有些家长却自购维生素D或由基层医生连续用药,多在3~5次以上,或时间更长。同时,使用维丁胶性钙常加用维生素D,殊不知该药中已含有维生素D成份。因此,剂量不准确,方法不对,也可导致小儿维生素D中毒。
3 用药后不补充钙剂。药理上可知,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但有些基层医生使用维生素D后,却不让患儿摄取含钙高的食物,又不给补充钙剂,结果使防治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效果极差,其因是补足了维生素D,却因体内钙的不足,造成吸收不良。
因此,为孩子应用维生素D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多晒太阳,避免中毒。实践证明,中毒患儿血钙浓度较高。早期口渴厌食、乏力,年长儿自述头痛,继之腹泻便秘,肝肿大,并有恶心呕吐。严重儿则多尿、夜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皮肤苍白,尿液中排钙量增多。过量的钙还可沉积在各脏器中,并发高血压、肾结石等疾患。所以,家庭补充维生素D应防止进入误区造成不良后果。同时,6个月以上的小儿补充维生素D。要注意补充钙剂,或摄取钙含量高的食物,以收到可喜的疗效。
我为小外孙治便秘
李春香
1995年8月22日上午9点,我那刚满三岁的外孙,因粪阻正睡眼惺忪地久坐在便盆上。全家人心里都十分焦急。我。立即尝试采取下列“家庭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