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3范文

时间:2023-04-06 05: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维生素d3,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维生素d3

篇1

上 海 王先生

其实维生素d3和α- D3是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一样。植物中的麦角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骨化醇称维生素D2,紫外线照射动物的胆固醇产生的胆骨化醇称维生素D3,人体皮肤经阳光照射后产生的维生素D也是维生素D3。无论经食物吸收的D2、D3或人体自身产生的维生素D3都需经肝内25-羟化酶的作用,转化成25-羟胆骨化醇,它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储存形式。25-羟胆骨化醇再经过肾脏内的1羟化酶作用后,转化成1,25-二羟胆骨化醇,才能发挥肠内钙的吸收、钙磷代谢和骨矿化作用。

由于1,25-二羟胆骨化醇对骨发育起主要作用,因此报纸上常介绍说它可以和钙一起用于防治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但1,25-二羟胆骨化醇的生产成本高,因而制药部门用人工合成了α- D3,通常称之为“1阿法D3”。上海罗氏药厂生产的罗盖全(原名罗钙全)的成分为骨化三醇。其他商品名如阿法D3(阿法迪三)、法能、萌格旺,还有国产的霜叶红、立庆等,其成分均为α- D3。

维生素D3和α- D3都能促进骨骼矿化,有时就被相提并论,其实是有差别的。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主要是促进成骨,维生素D3符合儿童期需要,特别是婴幼儿和青春期快速成长的需要,可治佝偻病和生长痛。当然,α- D3也可以起同样作用,但两者价格差距很大,杀鸡何需用牛刀,太不划算。只有伴有肝肾疾病或婴儿手足搐搦时才需要用α- D3。剂量按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0.04~0.05微克计算,亦可每日一次给0.125~0.25微克口服,疗程视病情而定。

至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成人,此时成骨功能已不如儿童,而破骨作用增速。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间还有雌激素减退的因素,所以治疗时还需加用雌激素。Ⅱ型骨质疏松症主要指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机体逐渐衰老,部分细胞凋亡,1羟化酶功能不足,所以每日可用α- D30.25~0.5微克口服,比绝经期后的妇女更合适。当然,骨质疏松症还需要用抑制破骨作用的药物如密钙息等以延缓破骨作用的发生。此外,更需要多接触阳光、适当活动、互用钙剂或含钙食品促进康复。

篇2

关键词:尿毒症脑病;血液透析;活性维生素D3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12-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25

尿毒症脑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阶段,主要是毒素在体内蓄积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致脑内血循环障碍,但尿毒症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而且目前常规血液透析效果欠佳。我院自2003年1月以来采用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疗法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疗效显著,且目前国内鲜见报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尿毒症脑病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51.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高血压肾病9例,狼疮性肾炎5例,痛风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多囊肾病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9~26个月;入院前均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血肌酐707~2 600 μmol/L,尿素氮35.5~58.6 mmol/L。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脑病的诊断标准[1],并具有以下一项以上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精神错乱、抽搐或癫痫发作、昏睡及昏迷。经脑电图、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及相关检查后排除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脑病、肝性脑病、失衡综合征、铝中毒等其他疾病。48例随机分为大剂量活性VitD3脉冲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组(观察组,n=24)和血液透析治疗组(对照组,n=24),两组在年龄、性别与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支持疗法和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用瑞典产Gambro AK 95血透机、Gambro透析器(面积1.3m2)、血路管;Baxter碳酸氢盐透析液,控制血钠浓度138~142 mmol/L,血流量180~250 ml/min;用颈内静脉插入单针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采用全身肝素化抗凝,普通肝素钠首次剂量10~20 mg,以后每小时追加10 mg,有出血倾向者用低分子肝素(速碧凝)2500~5000 IU一次注入;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超滤量每次1.0~2.5 L;首次透析2 h,以后每次递增0.5 h,最长4 h;首次透析后,隔日透析1次,1周后改为每周2次,共观察4周。为防止透析失衡综合征,诱导透析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静脉滴注50%葡萄糖溶液40~6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00~200 ml或20%人血白蛋白50 ml。

除上述治疗措施外,观察组在透析后给予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活性VitD3(罗盖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μg,每周2次,共4周;对照组不给予罗盖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透析后4周的疗效治愈:尿毒症脑病症状完全消失;好转:尿毒症脑病症状缓解;无效:尿毒症脑病症状无明显缓解。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记为有效率。

1.3.2 检测项目 检测透析前(治疗前)及透析后第4周(治疗后4周)清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钙磷乘积(Ca×P)。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AKx-〗±s)表示,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24例中治愈17例,好转6例,无效1例;对照组24例中治愈11例,好转4例,无效9例,两组的疗效不同(Hc=5.104,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8%(23/24),高于对照组的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4周,观察组的血BUN、Scr、血钙、血磷、PTH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血BUN、Scr和钙磷乘积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血钙高于对照组,血磷、钙磷乘积和PT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

3 讨论

尿毒症脑病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出现在透析治疗前,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倾向于是尿素氮、血肌酐、胍类、有机酸等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严重酸中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发脑和周围神经代谢紊乱。有研究[2]报道尿毒症脑病与某些中分子毒物在体内蓄积有关,中分子毒物如β2微球蛋白、胍基琥珀酸等在体内潴留,抑制了K+Na+ ATP酶的活性,造成能量代谢障碍,离子转运异常,进而导致神经突触功能受损,延缓神经冲动的扩布,导致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病变。另外,PTH已明确是具有神经毒性的物质,PTH也可能是引起脑细胞内钙离子代谢紊乱,使神经突触功能受损,信息加工处理功能障碍,导致尿毒症脑病的发生[3]。尿毒症脑病常规药物治疗及单纯血液透析效果欠佳,虽然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可对尿毒物质有较高的清除率,如可清除β2微球蛋白、PTH等中、大分子致病物质[4],但因其价格昂贵且受血透室设备条件限制而不易普及。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加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疗法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与常规治疗加血液透析的疗效不同,观察组的有效率(95.8%)高于对照组(62.5%),P<0.01。

观察组治疗后4周的血PT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甚至与同期无尿毒症脑病的慢性肾衰竭常规透析患者透析后血PTH[(311.7±40.7)ng・L-1]的水平相当,推测与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治疗有关。VitD3在体内形成的1,25-(OH)2D3能增加钙的吸收并激活钙结合蛋白基因间接抑制PTH分泌,且能直接在基因水平上抑制PTH的mRNA合成,使钙调定点下移从而抑制PTH的形成与分泌[5,6]。

使用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治疗的不良反应是高钙高磷血症。但未经特殊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多为低钙高磷状态。本研究中,所有纳入研究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钙磷乘积小于65,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治疗后4周钙磷乘积也无明显变化,故使用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治疗是安全的。故大剂量活性VitD3间歇疗法联合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17-1420.

[2] NICHOLLS A J,Nervous Systen//DAUGIRDASJ T,ING T S. HandBook of Dialysis[M].2nd ed.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4.673-683.

[3]林善锬.当代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81-782.

[4]李明喜,李学旺.在线高容量血液透析滤过的临床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3):252-253.

篇3

【关键词】 血清25-羟维生素D3;婴幼儿喘息;危险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27

婴幼儿喘息的发病率较高, 其中6岁以下小儿的发病率高达40%, 严重威胁到婴幼儿的生命健康, 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 出现喘息后的死亡率较高[1]。喘息的反复发作会增加气道的高反应性,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哮喘气道特应性炎症, 诱发哮喘等疾病, 影响到小儿的健康发育[2], 因此, 认识婴幼儿喘息的高危因素并早期干预, 预防喘息的发生以及反复发作, 保障婴幼儿健康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调节免疫机制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而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低下是否与喘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现以本院的95例喘息婴幼儿和90例健康婴幼儿为例, 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性,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儿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喘息婴幼儿中随机选出95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本院门诊收治的健康婴幼儿9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6~34个月, 对照组年龄8~35个月。

1. 2 方法 婴幼儿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 将血样放置在室温25℃环境下20~40 min, 离心分离血清后转入到EP管中, 在-70℃中保存,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检测。收集两组婴幼儿的基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为特应性体质、是否处于特殊环境、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是否早产、父母是否有过敏史, 分析婴幼儿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比较 观察组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喘息发作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特应性体质、特殊环境、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早产、父母过敏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喘息发作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可知, 特应性体质、处于特殊环境、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

3 讨论

婴幼儿喘息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症状, 一般可以将其分成暂时性喘息、过敏性喘息、非过敏性持续性喘息这三种, 其中暂时性喘息的出现一般于支气管肺组织发育不良有关;过敏性喘息与变应原有关;非过敏性持续性喘息与免疫功能低下、恶劣环境、父母吸烟、支气管肺组织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免疫功能、肺发育的关键时期, 维生素D对婴幼儿的肺发育、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喘息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婴幼儿, 指出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下可能是导致婴幼儿喘息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 其对免疫系统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是一种神秘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 能介导单核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吞噬细胞[4]。其通过与细胞内的特异性维生素D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维生素D受体会广泛的分布在免疫活性细胞中, 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5]。维生素D能保障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功能的完整, 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轻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若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 会导致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 进而导致喘息性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作为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 在缺乏时会出现代谢异常情况, 进而诱发多种疾病[6]。近些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指出:婴幼儿维生素D的缺乏是导致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岁以下的婴幼儿肺、支气管组织非常薄弱, 软骨柔软, 弹力纤维发育不良, 肺泡的纤毛运动差, 而维生素D缺乏就会导致钙磷吸收困难, 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影响支气管、肺组织的正常发育, 导致呼吸道高反应性, 诱发喘息性疾病。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水平的重要指标值[7], 临床上应加强对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检测, 评估机体的维生素D水平, 对于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婴幼儿及时补充维生素D, 早期干预, 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发育。还有学者的研究指出:母亲孕期维生素D缺乏也是导致婴幼儿喘息反复发作的诱因, 脐带血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下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8-13]。因而孕妇孕期应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 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

婴幼儿喘息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维生素D缺乏因素外, 还有呼吸道感染、特异性体质、恶劣环境、父母过敏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4-16], 本研究显示有特应性体质、处于特殊环境、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

综上所述, 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下与婴幼儿喘息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其通过影响婴幼儿的肺组织、免疫系统发育来导致喘息反复发作。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婴幼儿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筛查, 及早干预, 预防喘息、哮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红, 兰常肇, 马少杰, 等. 婴幼儿反复喘息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相关性研究.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4, 41(4):421-423.

[2] 陈丽, 蔡栩栩.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1, 38(4):360-363.

[3] 冯伟静, 张荣荣, 李玉红. 维生素D辅助治疗婴幼儿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5):451-453.

[4] 刘宇超, 郎婧, 陈泉泉. 56例孟鲁司特与维生素D联合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7):110-111.

[5] 王焱. 维生素D缺乏与婴幼儿哮喘发病的关系.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 37(5):523-525.

[6] 杜宇敏.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喘息样支气管炎的关系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2):19-20.

[7] 徐艳娜, 顾剑华, 李永莲, 等. 反复喘息婴幼儿维生素D3水平及与Th1/Th2细胞平衡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4):264-266.

[8] 符珍珠, 杨青原, 李丽拉.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婴儿喘息关系及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1):2322-2323.

[9] 蓝永乐, 何玉珍, 戴汝均.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喘息样支气管炎相关性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11):1376-1377.

[10] 张杜燕, 李经猷, 欧翠萍, 等. 血清25-u维生素D3浓度与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性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3):1633-1635.

[11] 徐艳娜, 顾剑华, 金晓群. 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药, 2014, 9(11):1582-1584.

[12] 孙秋凤, 蒋吴君, 陈正荣, 等.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婴儿喘息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3):199-202.

[13] 何玉珍, 林冬云, 蓝永乐. 维生素D缺乏与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6):2107-2108.

[14] 刘超群. 婴幼儿反复喘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心理医生, 2015, 21(12):43-44.

篇4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二维色谱柱; 双样充系统;婴幼儿配方奶粉;维生素D; 维生素A; 维生素E

1引言

婴幼儿配方奶粉又称为母乳化奶粉,是一种以牛乳(或其它动物乳)为主要原料,通过调整成分模拟母乳,可供婴幼儿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一种人工食品[1]。根据国家标准中有关奶粉营养成分规定,维生素指标中必须强化的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及其它水溶性维生素等;其中维生素D在实际母乳中含量极低,约为4~40 IU(国际单位)L(0.1-1.0L)[2~4],主要对应形式为维生素D3和25OH 维生素D3[4,5],因此通常将维生素D3制成水可分散性的微粒形式,添加到婴幼儿强化奶粉中[5,6]。关于奶粉中维生素A、D和E的测定方法的报道较多,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样品基质复杂,3种维生素对温度、光照、氧气和极端的pH值较敏感,且多数经过包被后再添加到食品基质中[7],因此分析方法常包括皂化破壁、有机溶剂萃取,浓缩和净化等步骤[8,9],在现行标准分析方法中[9], 需采用正相制备色谱、反相分析色谱两套仪器,分别进行净化制备和分析,前处理过程极其繁琐,大大影响样品分析效率。本研究采用在线二维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样品经过皂化、萃取后,直接进样,同时完成维生素A, D和E的分析测定,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样品分析效率。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3结果与讨论

3.1二维色谱流路构建和阀切换时间的确定

维生素A和E在配方奶粉中含量较高,样品经过皂化萃取后,可直接在一维色谱柱中实现分离。维生素D含量较低,且样品基质干扰较大,原标准方法需经过正相制备色谱的净化,将含有维生素D的馏分蒸干定容后,再在反相色谱上进行分析[9]。本研究采用二维色谱分离的中心切割法,样品在一维色谱柱实现初步分离后,将含有维生素D的馏分切割至二维色谱柱中进行分离。系统连接图见图1。

为确定右侧阀的准确切换时间,实验将一维色谱柱直接与UV连接,进标准品溶液,测定维生素D2的出峰时间和维生素D3完全洗脱出色谱柱的时间。由于外界因素影响,维生素D的保留时间会有微小波动,切割的时间窗太窄容易造成目标物的损失;时间窗太宽,会使切换到二维分离柱的溶剂体积过大,对二维分离产生溶剂效应。本实验通过连续进样,考察了保留时间波动范围,确定了最终的切换时间。在一维色谱分离中,维生素A和E在12 min内即可完成分离过程,而在二维色谱分离中维生素D的保留时间约为21~22 min,因此方法采用二位置六通阀实现了色谱柱后的紫外检测器共用。左侧阀的切换时间定在12 min,在12 min之前,一维色谱柱与检测器连接;在12 min之后,二维色谱柱与检测器连接,从而实现维生素A、D和E的同时检测。阀切换时间见表2。

篇5

方法检测50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及48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甲功水平,分析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及甲功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降低(P

结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维生素D水平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情控制相关。

【关键词】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激素;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R581.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24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25(OH)D3 and 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 and thyroid hormone in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

Methods25(OH)D3,TRAb and thyroid function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a group of 50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indexes was analyzed.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25(OH)D3 level of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

Conclusion25(OH)D3 of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s decreased,and vitamin D level is related to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toxic diffuse goiter;thyroid hormone;vitamin D

维生素D是一类维持骨骼健康的激素,近年来维生素D的骨外效应及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关系受到广泛重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患者较正常人具有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1~3],女性初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也发现类似现象[4]。维生素D缺乏的BALB/c小鼠发展成为持续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未获得临床缓解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女性患者其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较同性别获得临床缓解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及正常人群低[6],补充维生素D3可改善初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且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甲亢病情[3],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腺抗体水平呈负相关[7],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AITD患者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8]。印度某研究表明低维生素D水平与AITD患者关系有待商榷[9]。我们假设维生素D缺乏可能普遍存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群体中,维生素D可能与这些患者的甲亢病情控制相关;本研究拟评估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及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以明确25羟维生素D3水平是否与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病情有关。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0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系2016年1月至7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患者,正常对照组48例来自我院体检科同期体检健康者。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1)确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诊断符合2008年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具有临床甲亢症状和体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浓度降低,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伴或不伴有眼球突出等眼征、胫前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受体抗体阳性;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2)年龄18~50岁。(3)女性。排除标准:(1)患有Graves’病以外疾病者。(2)近1个月内服用钙剂等其他影响钙磷代谢的药物或食物者。(3)妊娠、哺乳期。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禁食12小时后次晨采血清测定25羟维生素D3、TRAb、TSH、游离三碘甲状腺激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用化学发光法测定TSH、FT3、FT4;放免法测定TRAb;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25羟维生素D3。对比观察两组生化指标,分析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各个生化指标与25羟维生素D3的相关性。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样本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AKx-D〗±s)表示,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方差相齐采用t检验,其中两组研究对象25羟维生素D3方差不齐采用校正t检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各指标与25羟维生素D3的相关性用直线回归分析,z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即甲亢患者,年龄分布在19~45岁,平均(30.84±8.03)岁;对照组年龄分布在19~44岁,平均(31.46±7.51)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94,P=0.694)。

2.2两组对象生化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TSH显著降低,FT3、FT4、TRAb显著升高 (P

2.3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各指标与25羟维生素D3的散点图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与TRAb及FT3、FT4呈负相关;25羟维生素D3与TSH呈正相关。见图1。

2.4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各指标与25羟维生素D3的直线回归分析

TRAb与25羟维生素D3回归方程,TRAb=-0.22×25羟维生素D3+10.03(F=90.68,P

3讨论

维生素D最常见的作用是调节骨代谢和钙磷稳态。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次要来源于食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迅速转化为维生素D3原,继而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首先在肝内25羟化酶的作用下形成25羟生素D3或骨化二醇,然后在肾脏的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维生素D活性生物成分1,25羟生素D3或骨化三醇。维生素D的骨外效应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维生素D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维生素D可诱导免疫耐受[10],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等[11]。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不断受到重视,它们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1~9],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低维生素D水平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1~8],少数研究认为维生素D缺乏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关系不大[9]。

甲亢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一,多种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其中TRAb最为重要。年轻女性多发甲亢,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是甲亢最重要病因,加碘盐在全世界范围使用,甲亢发病率仍达2%~5%[12]。与Yasuda T等[6]研究一致,本研究观察到的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甲亢病情均未控制,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段的正常人。25羟维生素D3与TRAb及FT3、FT4呈负相关,TRAb滴度愈高提示甲亢病情越严重,常作为甲亢患者治疗随访疗效及鉴别治疗后是否复发的标志物,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常根据患者体内TRAb滴度情况估计口服抗甲亢药物停药的合适时间。本研究表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滴度水平与25羟维生素D3呈负相关,即患者TRAb滴度水平越高,25羟维生素D3水平趋势越低,提示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可能参与了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发生发展及转归。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是以体内高甲状腺激素水平状况为主要生化特点,患者体内FT3、FT4导致患者出现心悸、手抖等甲状腺毒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激素。本研究提示25羟维生素D3与FT3、FT4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即高水平FT3、FT4低TSH水平状况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呈现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现象,提示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可能与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病情控制有关。

本研究观察时间及观察对象数量相对有限,结果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法明确回答维生素D缺乏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之间的任何因果关系。此外,维生素D以几种形式循环在血液中,其活性形式为1,25(OH)2 D3,我们的研究同目前大多数研究一样选用25羟维生素D3作为维生素D检测的标记,不能完全反映维生素D缺乏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给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可提供一些治疗建议,对于25羟维生素D3低水平或缺乏的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利于控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病情。当然,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方法及工具来测定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长期观察补充维生素D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病情控制的疗效及副作用。

参考文献

[1]Shin DY,Kim KJ,Kim D,et al.Low serum vitamin D is associated with 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in autoimmune thyroiditis[J].Yonsei Med J,2014,55(2):476481.

[2]Kivity S,AgmonLevin N,Zisappl M,et al.Vitamin D and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J].Cell Mol Immunol,2011,8(3):243247.

[3]Unal AD,Tarcin O,Parildar H,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is related to thyroid 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thyroiditis[J].Cent Eur J Immunol,2014,39(4):493497.

[4]Yasuda T,Okamoto Y,Hamada N,et al.Serum vitamin D levels are decreas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yroid volume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ewly onset Graves’ disease[J].Endocrine,2012,42(3):739741.

[5]Misharin A,Hewison M,Chen CR,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modulates Graves’ hyperthyroidism induced in BALB/c mice by thyrotropin receptor immunization[J].Endocrinology,2009,150(2):10511060.

[6]Yasuda T,Okamoto Y,Hamada N,et al.Serum vitamin D levels are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out remission of Graves’ disease[J].Endocrine,2013,43(1):230232.

[7]Alhuzaim ON,Aljohani N.Effect of vitamin d3 on untreated graves’ disease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J].Clin Med Insights Case Rep,2014,7:8385.

[8]Chaudhary S,Dutta D,Kumar M,et al.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n openlabel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2016,20(3):391398.

[9]Goswami R,Marwaha RK,Gupta N,et al.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Asian Indians:a communitybased survey[J].Br J Nutr,2009,102(3):382386.

[10]Weiss ST.Bacterial components plus vitamin D: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the asthma (autoimmune disease) epidemic?[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5):11281130.

[11]Bulow Pedersen I,Laurberg P,Knudsen N,et al.Increase in incidence of hyperthyroidism predominantly occurs in young people after iodine fortification of salt in Denmark[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10):38303834.

[12]Rhead B,Baarnhielm M,Gianfrancesco M,et al.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hows a causal effect of low vitamin D on multiple sclerosis risk[J].Neurol Genet,2016,2(5):e97.

(收稿日期:2016-12-05修回日期:2017-04-12)

篇6

【关键词】 维生素D;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

维生素D是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能促骨骼、软骨和牙齿的钙化,同时与甲状旁腺素共同调节血钙,以维持血钙在正常的范围,此外维生素D还有免疫功能,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果缺乏维生素D,将会引起骨骼的异常,在儿童身上表现为佝偻病,在成人身上表现为骨质疏松。最近有新的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引人关注。

1 活性维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 D3)的介绍

维生素D本身没有作用,只有当转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作用。食物中的维生素D通过肠道被吸收,生成维生素D3,后者通过血浆中的蛋白结合形成维生素D 结合蛋白(VBP)被运送至肝脏,在肝细胞内被25-羟化酶作用后形成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后者与α球蛋白结合并转移至肾脏后被1-羟化酶(1-OHase)在α位上再次羟基化,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 D3)即骨化三醇,又称为活性维生素D 或激素型维生素D,是一种生物活性的类固醇激素。其作用于小肠黏膜,肾及肾小管,促进钙和磷的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和钙化。

2 维生素D与乳腺癌

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活性主要由细胞内VDR(维生素D受体)介导,VDR首先和9-cis-维甲酸的受体(RXR)结合,然后激活维生素D反应因子(VDRE),在此状态下结合配体Calcitriol后,激活或抑制RNA多聚酶转录RNA,进而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影响细胞形态[1]。1,25-二羟维生素D3能诱导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抑制蛋白升高,这些抑制蛋白能抑制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复合物的激活,从而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 /G1 期[2],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此外1,25-二羟维生素D3能使肿瘤细胞表面的抗细胞凋亡蛋白下调[3],即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杀死肿瘤细胞。有研究显示乳腺癌外周血中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含量低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4],说明维生素D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护士健康研究队列数据表明,饮食中摄入较多维生素D或是增加总的维生素D的吸收,会明显的降低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5]。因此可以认为如果缺乏维生素D,使得血清中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含量低将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

3 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T2DM)

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负相关。与血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群相比,血维生素D水平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相对危险比为0.06,差异显著[6]。2型糖尿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7],分别从这两方面给予介绍和维生素D的关系。

3.1 维生素D与胰岛B细胞 胰岛素分泌是一个钙依赖的过程,所以钙内流的改变会影响到B细胞的分泌功能,这也会影响到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活化的维生素D激活B细胞上的L 型钙离子通道,促使胰岛素的释放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启动胰岛素信号转导[8]。如果缺乏维生素D 则钙离子通道关闭,或者其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受阻,从而影响到胰岛素转导信号,直接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9]。此外,对T2DM模型ob /ob大鼠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时胰岛素的分泌被抑制,补充维生素D以后,胰岛素水平增加,血糖水平下降[10]。说明维生素D缺乏损坏了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3.2 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IR时胰岛素对其靶细胞的生理效应降低,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或存储的效力减弱,同时肝脏输出的葡萄糖增多,导致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维持代谢,当病情发展到不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时,就引起高血糖。Lee等[11]证实,维生素D可以直接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的表达,并抑制3T3-L1 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从而发挥其抗脂肪形成作用,减少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危险。此外在胰岛素敏感的组织中,钙是胰岛素介导的细胞内反应的介质,在主要的胰岛素靶组织中如果维生素D缺乏使得钙离子浓度降低,而钙离子浓度减少可能会通过受损胰岛素信号传导降低葡萄糖转运体-4的作用,从而导致外周的胰岛素抵抗[12],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上述提示如果维生素D缺乏,会使得会导致外周组织中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4 维生素D与血脂代谢

维生素D 在血脂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当维生素D缺乏时,维生素D结合蛋白可以识别并且结合血液中的脂肪酸,这就使得组织细胞内的脂肪酸浓度增高,脂肪酸可以导致和加重代谢综合征,而代谢综合征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B 细胞功能减退,从而进一步升高血糖[9]。John等[13]对170名孟加拉人的研究发现,血维生素D浓度与血浆载脂蛋白A-I呈正相关,低维生素D血症患者其血浆载脂蛋白A-I明显降低。而血浆载脂蛋白A-I是转运清除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重要载脂蛋白,说明维生素D缺乏会使得循环中胆固醇水平增高。此外有研究显示,孕期25-OH维生素D的含量下降会导致孕妇肥胖[14]。上述研究显示维生素D的缺乏对血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引起胆固醇的升高。

5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中老年妇女高血压的发病呈负相关[15]。维生素D缺乏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可能是,维生素D与血浆肾素活性呈负相关[16],维生素D抑制肾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肾素的活性,即当维生素D缺乏时导会使血浆中肾素的水平升高,而肾素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此外,Forman等最近前瞻性的研究了血浆1,25-二羟维生素D3与事件性高血压危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与事件性高血压危险负相关。另有Chonchol[17]等学者研究发现伴有轻微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其血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低维生素D血症是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都表达高亲和力的VDR,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维生素D可增加Ca-ATPase表达,升高胞浆游离钙,诱导收缩蛋白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产生前列环素,后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的张力[16]。上述显示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血管张力,从而对心血管系统有潜在的作用。

综上所述,维生素D缺乏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不单单是众所周知的对骨骼系统的不良影响,还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糖尿病发病率,同时也会加重病情,会影响血脂的代谢,对心血管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有明显升血压的影响。目前维生素D对人体的作用还在不断研究中,可能以后会发现更多的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危害,以便我们对维生素D新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参 考 文 献

[1] 郑维.维生素D受体与乳腺癌的关系.中华乳腺癌杂志,2009,3(2):210-213.

[2] 杨春华.维生素D简介.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43-244.

[3] 张岚,蔡美琴.维生素D和钙防治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14(1):65-67.

[4] 胡杨霖.活性维生素D与乳腺癌.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6):566-569.

[5] 庄直港,余剑敏,蒋蓓琦,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及临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44-246.

[6] Mattila C,Knekt P,Mannistos,et al.Serum 25-hydroxy vi-

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

tes.Diabetes Care,2007,30(10):2569-2570.

[7] 章晓燕,钟远,黄高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34-236.

[8] Pittas A G,Lau J,Hu F B,et al.The role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6):2017-2029.

[9] 阙凤连.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中国现代医生,2008,4(46):32-34.

[10] 杨小清,郑少雄.维生素D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7(3):190-193.

[11] Lee S,Lee DK,Choi E,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vitamin D response element in the murine Insig-2 promoter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tes.Mol Endocrinol,2005,19(2):399-408.

[12] 段景琪,吕肖峰.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华北国防医药,2009,21(1):77-79.

[13] John WG,Noonan K,Mannan N,et al.Hypovitaminosis D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serum apolipoprotein A-I but not with fasting lipids in British Bangladeshis.Am J Clin Nutr,2005,82(3):517-522.

[14] 谭德清.孕期肥胖与25-OH维生素D的关系.中国实用医学,2009,4(16):71-72.

[15] Wang L,Manson JE,Buring JE,et al.Dietary Intake of Dairy Products,Calcium,and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Hypertension,2008,51(4):1073-1079.

篇7

维生素D是一组生理活性相同的固醇类物质,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最为重要。食物中的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乳、蛋黄、鱼肝油和肝脏等动物性食品中,在小肠吸收。人体本身不能产生,但可以在皮肤中完成从胆固醇类似前体合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7-脱氢胆固醇在皮肤内转化成3-胆固醇(维生素D3)。人体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含量通常是均等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必须由维生素D黏合蛋白运输到肝脏,在肝脏经过25-羟化作用产生25-羟-维生素D。在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下25-羟-维生素D[25(OH)D3]可以在肾脏内进一步羟化,转化成具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l,25(OH)2D3]。l,25(OH)2D3也是促进饮食中钙有效利用的必要物质,它还具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血清25(OH)D3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最敏感的检测指标,国际上对维生素D水平尚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多数机构界定为血清水平(50~75)nmol/L时为不足;其值小于50nmol/L时为缺乏[1]。

维生素D受体

维生素D受体(VDR)是介导l,25(OH)2D3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物质,同时VDR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和维甲酸类蛋白受体基因超家族成员,它们可直接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以往研究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VDR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维生素D生物效应的发挥,对维生素D生物效应有一定影响[2]。VDR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12q12—14,由4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亲白,由14个外显子和数个内含子组成,总长度约75kb。5’端非编码区包括外显子1A,1B,1C,1D,1E,1F,另外8个外显子(外显子2-9)编码基因的蛋白产物。VDR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报道的关于VDR基因多态性与4个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有关,其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别对应限制性内切酶BsmI、ApaI、TaqI、FokI的酶切位点,依次位于第8内含子、第9外显子及第2外显子上[3]。Morrison等[4]提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干扰VDR基因mRNA剪接和表达,使mRNA的质量和稳定性受到影响,产生VDR蛋白数量或活性上的差异,通过VDR蛋白与其靶基因间的反式作用产生一系列的效应,成为导致某些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VDR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有密切关系,国外曾报道了VDR基因型的不同与糖尿病、绝经妇女患骨质疏松症危险性以及银屑病发生的早晚严重程度有关。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D的经典作用是调节骨钙代谢,它可以促进肠黏膜对钙、磷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再吸收,维持血清钙、磷水平,促进骨质和软骨钙盐沉积,使骨生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还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血清25(OH)D3及l,25(OH)2D3的浓度都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而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减轻体重[5];另外,维生素D负性调节RAS,对心血管有潜在作用,流行病学研究等提示维生素D不足与高血压关联[6];同时,近年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浓度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缺乏维生素D受体的小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也注意到在2型糖尿病女性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高。自从在胰岛B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发现维生素D受体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更易患糖尿病。而且,维生素D缺乏与高糖尿病危险者胰岛素分泌受损关联。维生素D缺乏的老年男性,糖负荷高后反应性的胰岛素分泌。这些提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或B细胞功能而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7,8]。

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皮肤

病儿童缺乏维生素D时患佝偻病,除系统改变以外,可出现头发稀疏或完全脱落,颅骨软化,头骨隆起,出牙延迟等皮肤表现。然而,除了在骨磷代谢方面的皮肤表现,近年来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皮肤病中的作用受到很大关注。

1.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等。Kamen等[9]发现新诊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对照组低,同时肾脏受累的病人中也低。Ruiz-Irastorza等[10]检测了92例女性SLE患者,发现90%的患者血清中25(OH)D3缺乏。石慧等[11]对86例SLE患者及6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SLE组血清25(OH)D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下。

2.白癜风:佟春光等[12]使用RT-PCR方法检测了14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皮损VDRmRNA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皮肤做对照。结果发现与正常人皮肤VDRmRNA水平相比较,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皮损VDR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l,25(OH)2D3参加黑素合成的调节,它可致酪氨酸酶活性增加。李湘君等[13]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应用维生素D3衍生物治疗白癜风的研究现状,外用维生素D3活性代谢产物l,25(OH)2D3及其衍生物通过其细胞核受体维生素D受体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除了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外,l,25(OH)2D3及其衍生物抗增殖及促分化的免疫调节作用正在被逐渐认识。它可能通过调节皮肤局部的免疫反应、促进黑素生成、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及修复体内钙稳态的作用来保护表皮黑素单位,减少黑素细胞的破坏,从而有效地治疗白癜风。然而,虽然外用l,25(OH)2D3及其衍生物并联合口服补骨脂素加UVA治疗白癜风效果较好,但仍有一些病人效果不佳,因此推测VDR基因型的不同可能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白癜风进展期患者VDR表达水平降低,孙越等[14]对46例白癜风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维生素D受体ApaI、BsmI及FokI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维生素D受体ApaI,BsmI位点上AA、Bb基因型在白癜风患者中频率较高,因此,携带维生素D受体AA,Bb基因型可能会增加患白癜风的易感性。

3.银屑病:目前关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提示其可能的病因。普遍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是一种环境因素参与下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在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使用维生素D能抑制其增生,促进其正常分化,而临床工作中使用维生素D衍生物对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是通过细胞内VDR发生作用的。Park等[15]在对韩国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群的研究中发现VDR基因型的不同与银屑病发病有关,且与本病发生的早晚有关。由于VDR基因型在各种族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朱慧琴等[16]对112例银屑病患者和108例正常人群的VDR基因型进行研究,显示两组人群的Apa位点、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而AA、Bb基因型在银屑病与正常人群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LiuJL等[17]回顾了2012年以前发表的相关SCI文献,系统回顾后认为:白种人中维生素D受体ApaI,TaqI的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p#分页标题#e#

4.斑秃:卓纳等[18]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1990/2011-11发表的关于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毛发关系的文章,进行系统性综述后认为:维生素D可启动毛发生长周期,具有预防毛发脱落及刺激毛发再生的能力。维生素D受体在毛发生长中发挥重要角色,启动毛发生长周期,保证各种信号转导通路正常进行并促进毛囊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维生素D受体缺乏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导致脱发等疾病的产生。但是,维生素D与其受体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需要进一步探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毛发中的作用。蔡泽明等[19]发现斑秃患者毛囊VDR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头皮毛囊。毛囊VDR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在斑秃皮损中降低提示VDR在斑秃发病中可能具有作用。VDR表达缺乏很可能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抑制功能,升高Th1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继而诱导易感个体的发生斑秃。此外,毛囊细胞周期性变化中,多种相关毛囊信号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其中Wnt及Hh通路对促毛囊细胞进入或维持毛囊生长期起着重要作用,而VDR及其配体对其表达有重要调节作用,VDR缺乏很可能通过影响Wnt或Hh通路导致毛囊细胞较易进入退行期。

结语

篇8

【关键词】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缺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4-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多系统或器官病变且血清中出现多种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病对象是适育期女性,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死亡。这种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但是与患者遗传因素、性激素、免疫学及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维生素D是影响病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维生素D的代谢状况近年来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维生素D的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健康志愿者的维生素D水平加以比较,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患(SLE)者50名,男性患者11名,女性患者39名,平均年龄在40.6岁,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性志愿者9名,女性志愿者41名,平均年龄在42.3岁,做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纳入观察组的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学会关于系统性红斑狼(SLE)的诊断标准;②在近一年内患者无应用皮质激素、羟氯喹、维生素D及类似药物,以避免影响到患者自身的维生素D代谢;③经过患者同意,并且签订自愿实验同意书。

纳入对照组的标准:①所有志愿者均为体检健康的正常人员,无尖锐湿疣、体癣等其他皮肤性疾病,无严重性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等;②在一个月内未使用过皮质激素、羟氯喹、维生素D及类似药物,以避免影响到志愿者自身的维生素D代谢;③经志愿者同意,并且签订自愿试验同意书。

1.3方法

两组人员在抽血前均须空腹,然后采用静脉抽血的方法对两组人员分别抽取5mL血液样本,然后对血液样本在正常室温下进行抗凝、分离,提取分离后的血清样本放入-80℃的储存室保存,以备检测。首先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水平并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用ELISA检测法检测血清中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然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人员的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测定过程按照试剂纸盒的详细使用说明严格进行操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维生素D水平标准参照Hamza等标准,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高于30ng/mL为充足水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10ng/mL-30ng/mL之间为相对不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数据低于10ng/mL为缺乏水平。最后对两组人员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的平均水平及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对两组人员的维生素不足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原理

2结果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是无法治愈的,但是可以控制。此病的病因尚未确定,但是随着医学专家对此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病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暂时证明此病可能与遗传、环境、雌激素、免疫等因素有关系。

其中维生素D可能是其中一个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近年来人们对维生素D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已证实其在免疫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肾脏、肠相互合作,维持人体体内正常需要的钙磷的平衡、骨的形成及再吸收。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与阳光照射后与皮肤的合成,仅有一小部分是来源于食物。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因为光过敏、使用防晒剂、应用糖皮质激素、骨化三醇等导致人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引起代谢紊乱。此外有研究表明,1,25-(OH)2-D3能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使其成熟发生障碍,并且对促使其成熟的刺激反应钝化,因此不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而因为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免疫亢奋,这在许多免疫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是很重要的作用机制,因此维生素D与统性红斑狼疮(SLE)有一定密切的关系,在为在临床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维生素D的水平在统性红斑狼疮(SLE)中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补充维生素D是必要的。但是对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尚未规定,需要进一步研究。统性红斑狼疮(SLE)除了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用药治疗外,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听从医生指导,严格配合医生用药,避免阳光照射,在心理方面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雄燕,武丽君,杨明辉,刘宁涛,廖涛,唐中,曾小峰,袁国华.维生素D受体Fok I基因多态性对SLE患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J].ISSN 1007 -8738细胞与分子兔疫学杂志,2011,27(8):901-905.

篇9

全世界有10亿人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症又叫hypovitaminosis D,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质中出现有害的矿物质,让骨质变软,造成骨软化、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佝偻病多发生在儿童时期,软骨病则多发于成人时期。

维生素D缺乏症可能由于阳光照射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室外活动少的人、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层建筑物阻挡阳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吸收了部分紫外线;冬季阳光照射减少,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也会造成维生素D缺乏。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如乳类(包括人奶及牛、羊奶等)、肉类等含量较少,谷物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另外,一些疾病也会损害维生素D的吸收或转换,这些疾病包括肾病、肝病或其他一些遗传病。

你缺乏维生素D吗?

轻微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诊断。成人如果很少接触阳光,或者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或20岁以下年轻人,可以去医院确诊一下是否缺乏维生素D:

骨折

骨痛

慢性疲劳

乏力

抽筋

肌肉酸软

骨软化

骨质疏松

肥胖

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是小孩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骨质松软,骨质中矿物质含量不正常,不能正常吸收钙和磷等,从而造成骨骼畸形之后很难进行治疗。如果你看到孩子有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个,应尽快告诉医生,包括:

血液中钙含量少

肌肉痉挛

呼吸困难

骨质脆弱

蛀牙

易怒

胖妈妈的孩子易缺维生素D?

近期,一项发表在《西北医药》的研究表明,怀孕初期肥胖的女性会把自身的维生素D不足传给孩子。研究发现,苗条妈妈生的婴儿维生素D水平要比肥胖妈妈生的婴儿高1/3。

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所以肥胖人血液中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新的研究发现,即使肥胖妈妈和苗条妈妈在怀孕结束后维生素D水平相似,但与苗条妈妈相比,肥胖妈妈给孩子的维生素D量较少。可能因为在胖妈妈过量的脂肪中,维生素D会被隔离出去,因此导致肥胖母亲传输给婴儿的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不足的婴儿会面临什么样的健康问题,目前还不了解。但是,最新研究发现,成人维生素D不足与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炎、肥胖的增加有关。所以,准妈妈需要控制体重,以免影响到孩子。

维生素D缺乏的专业诊断方法

维生素D在人体内经由肝脏和肾脏的进一步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3)。通常,临床检测人体是否存在患佝偻病的风险,参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的值,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值,通过血液测试可以了解维生素D缺乏与否。如果人体内25羟维生素D数值小于20纳摩尔/毫升(50纳摩尔/升)认为是维生素D是否缺乏。美国有研究发现,在波士顿地区(北纬42°)的冬天,18~29岁的健康人血清中,25羟维生素D值小于20纳摩尔/毫升者达到了32%,维生素D缺乏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应该更高。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D?

一些专家担心如果人们摄取太多的维生素D,那么维生素D就是一种毒药。同样,皮肤病专家也提醒人们,要小心进行日光浴。

那么,一个健康的人到底需要多少维生素D呢?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数据,不同年龄人群每天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的量分别是:1岁前的婴幼儿需要400国际单位,1~70岁的人需要600国际单位,7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800国际单位。每日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的量是指食物摄取、阳光照射、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的总和。不足的部分需要维生素D补充剂加以补充。无论何种情形,除非你是个一年到头爱晒太阳的人,每天服用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制剂,甚至每天补充1000国际单位额外的维生素D制剂,你所摄入的量都不会超过医学研究所建议的安全上限。有记载,显示,成人维生素D中毒的量是每天服用60000国际单位,由此可见,维生素D是相对安全的营养补充剂,不用担心会摄入过量而中毒。

如何补充维生素D?

晒太阳。人体获取的多数维生素D并非来自饮食,而是来源于皮肤在阳光下所受到的紫外线照射。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皮肤在春、夏和秋季,每天大约需要15分钟的阳光暴晒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据研究,15分钟的阳光暴晒可让你增加2万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但矛盾的是,这样会导致皮肤受到损伤,并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调整饮食可以获得更多维生素D。通过饮食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可以选择富含油脂的鱼类,如鲑鱼、鲭鱼、金枪鱼。蛋黄也富含维生素D,或者可以选择维生素D强化麦片和牛奶等食物。

母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不多,所以哺乳的妈妈喂食婴儿配方食品以及及时补充维生素D非常必要,可以按照孩子的月龄进行相应的补充。

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防晒系数为8或更高的防晒霜在完全阻挡紫外线辐射的同时,也阻止了维生素D的合成。另外,那些肤色深的、足不出户的和那些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可能难以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而且,上了年龄以后,人体更难将维生素转化为激素这种生物活性物质。所以,维生素D补充剂更有效果。

TIPS:大多数钙的营养制剂现在也含维生素D(通常是胆钙化醇,或称维生素D3),两片可提供250到300国际单位的量。液体维生素D补充剂更好。液体补充剂吸收率更高,因此相比于片状维生素D更为推荐。

吃蘑菇可以补充维生素D?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吃蘑菇(含有维生素D2)可以补充维生素D。此研究包括30名健康的成年人,研究人员对这些受试者进行随机分配,让他们分别服用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2胶囊、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胶囊或2000国际单位的含有维生素D2的蘑菇粉注射剂,在冬季每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12周。结果证明,蘑菇粉注射剂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成年人的维生素D水平。而且蘑菇粉的效果和维生素D2或D3补充剂的效果完全一样。

研究者解释了蘑菇如何产生维生素D2,他们发现此过程与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后所发生的反应类似。研究者认为,蘑菇不仅能产生维生素D2,还能产生维生素D3和维生素D4,所以,蘑菇是维生素D的良好的天然食物来源,而且我们可以在商店里很容易买到。

口服益生菌也能补充维生素D?

益生菌对人体有利,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消化等。美国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它还可以增加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据统计,在美国,有超过4000万成年人患有或将患骨质疏松症,此疾病常与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关。

篇10

1.维生素D的新陈代谢 :维生素D可以通过机体自身合成(皮肤暴露于紫外线时)或通过膳食摄入体内。食物中维生素D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当中,但在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量极少;维生素D3则主要存在于肉类食物,尤其是含高脂肪的鱼类。虽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维生素D较少,但都可以通过膳食得到补充,如牛奶、谷类等。角质层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中含有大量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被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3,这个过程很快并在几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皮黑色素通过吸收紫外线可减少维生素D3的产生,这可能是深色皮肤的人产生维生素D3水平较低的原因。所以,如需产生同水平维生素D3,皮肤含有黑色素细胞多的人群相对含有黑色素细胞少的人需较多紫外线照射。无论是食物中获取还是紫外线照射后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都是未活化的激素,需要在肝脏内转变成25(OH)D,即骨化二醇,这是维生素D在体内循环的主要形式[1]。由于血液循环中的25(OH)D很容易被检测,半衰期长达2~3周,因此被认为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标,可反映身体健康状态[2]。在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下,25(OH)D在肾脏中羟化成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即骨化三醇[3]。

2.维生素D受体(VDR): 早在80多年前就有口服维生素D治疗银屑病的报道,以后因对高血钙的副作用有顾虑,使这种化合物未能进一步发展。之后,人们发现了维生素D受体(VDR)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如角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单核细胞、T、B淋巴细胞等。因此,维生素D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VDR介导维生素D的多种生物学功能[4],属于类固醇/甲状腺激素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与其它核受体,如维甲酸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并结合到反应元件的启动序列,引起基因转录,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等过程[5]。VDR作用范围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维生素D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

表皮角质细胞是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同时可以产生活化维生素D所需要的酶,如维生素D-25羟化酶(CYP27A)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从而参与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虽然活性维生素D大多在肾脏中产生,但是CYP27B1的表达在角质细胞中明显高于肾脏。角质细胞独特的25(OH)D24-羟化酶(CYP24A)负反馈调节机制,使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量少于肾脏。表皮是由角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5层细胞组成,维生素D与VDR结合,调节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连续性的分化以形成表皮的上层结构。维生素D可增加细胞外皮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兜甲蛋白、丝聚蛋白等表达,增加角化包膜的形成并抑制增殖[7],这可能与维生素D通过诱导钙受体和磷脂酶C(PLC)增加细胞内钙水平有关,这对促进角质细胞的分化起到关键作用。维生素D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伴有原癌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mRNA水平的降低,以及细胞周期抑制物的增加。VDR缺失或维生素D产生异常(如CYP27B1突变/缺失)可使表皮的分化异常,导致基底层过度增殖。角质细胞的分化需要基因表达的顺序调控,而VDR的特殊作用部分由于与多种调节因子结合,调节因子与影响角质细胞分化的核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基因组的活性;其中两个辅激活因子复合物参与角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一个是DRIP(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角质细胞分化的增殖阶段中VDR主要的结合物;另一个是SRC(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与VDR结合,参与分化第二阶段[9],这些结合是维生素D依赖性的。不同基因对不同VDR/共激活因子复合物反应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由DRIP转变为SRC结合VDR的过程是角质细胞分化所需基因的顺序连续诱导产生的。分化早期阶段维生素D诱导基因转录产生的角蛋白更依赖于DRIP复合物,而分化后期产生的丝聚蛋白和兜甲蛋白更依赖于SRC复合物[10]。但也有研究发现,VDR可不依赖维生素D作用于角质细胞独立发挥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D对银屑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最初普遍认为银屑病主要是角质细胞增殖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的疾病[12]。在过去十几年,已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炎症疾病[13,14]。研究发现,骨化三醇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维生素D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有效[16]。

1.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并参与免疫级联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未知的刺激物激活皮肤树突状抗原提呈细胞,这些活化的细胞刺激Th细胞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这种级联反应中可伴有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的产生,并招募、活化其它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最终导致角质细胞的增殖,促使了银屑病皮损的形成[17]。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银屑病皮损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的数量。一项研究显示,10位银屑病患者外用骨化三醇,每天两次,连用四周,可减少表皮和真皮中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抗原提呈细胞,尤其是树突状细胞,是VDR配体的主要作用靶点。有研究发现,注射含维生素D的疫苗至皮内,可以观察到维生素D作用于树突状细胞[18]。近几年,已有详细研究发现VDR配体在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1,25(OH)2D3以及类似物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导致其刺激T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19]。树突状细胞进入表皮后即为朗格汉斯细胞,在表皮结合抗原后迁入区域淋巴细胞并诱发免疫反应。局部应用1,25(OH)2D3可减少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并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促使T细胞增殖的功能[20],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质细胞衍生的GM-CSF(活化朗格汉斯细胞的重要因子)来实现[20]。

2.作用于Treg细胞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维生素D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研究发现Treg细胞也可能参与[21]。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增加小鼠皮肤淋巴结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22]。长期外用卡泊三醇以VDR依赖方式增加角质细胞RANKL(NF-KB配体的受体激活剂)表达[21]。已证明RANKL的表达参与紫外线照射后Treg细胞的表达[23]。维生素D可能通过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Treg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研究发现,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树突状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DCs数量减少与诱导Treg细胞,抑制紫外照射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有关[24]。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3及类似物可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促进IL-10的表达和分泌[25];此外,Taher等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维生素D可通过诱导增加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增强免疫抑制作用[26]。而TGF-β介导维生素D作用于LCs(朗格汉斯细胞)产生Foxp3(+)Treg细胞,IL-10介导维生素D作用DDCs(真皮树突状细胞)产生IL-10(+)Treg细胞[27]。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此外,维生素D治疗可诱导细胞因子表达促使抑制性T细胞的分化[28]。#p#分页标题#e#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