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透水范文
时间:2023-04-06 01:3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透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七台河市市委书记杜吉明、市长曲志深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郭杰为总指挥的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要求相关部门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被困矿工。
发生透水事故,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迅速排水。然而由于这一次透水量过大,两套排水系统都无法正常排水。从井口到井下水位最高的地方是500米,如果重新安装排水系统,不仅工程浩大,单说要在这狭小的而陡峭的井口,把几十根重达几百斤重的钢管接起来就是个十分精细而且非常危险的工序。稍有失误,井下被困工人及所有的救援人员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被困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受到更大的威胁。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布置周密的抢险计划,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决定排水要紧,第一方案是马上把矿的原有排水管恢复。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抬着电缆,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到深500米的井下,一刻也不能放松,万一有一丁点的闪失,不仅井下被困工人生还渺茫,还很可能造成二次伤亡,后果难以预料。
井下救援在分分秒秒紧张的进行,井上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了解被困工人的情况。井下的工人能够操作机器,一定是有躲避的空间,一定还活着,这个喜讯瞬间传遍开来。附近的矿主闻讯纷纷赶到隆鹏一井。
第二天早晨9点多,指挥部抽调了50人技术人员前来支援。第四道管线上来以后,水位虽然不断下降,但速度仍然很慢。为了更快的抽干井下的透水,指挥部决定再铺设一套大功率的排水管道。五台水泵同时排水,水位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经过两天的紧张抢险,数十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铺设的生命通道总算顺利完成。在排水的同时,指挥部更关心的是井下矿工的身体。要迅速给被困矿工补给,这样才可以有效延长被困工人的生存时间。后勤保障组接到命令后,按供给方案组织配送……
2010年4月6日3时30分,第一批2名被救矿工安全升井。3时36分第二批3名被救矿工安全升井。
被困矿工被解救出来后被立即送往医院治疗。途中的所有道口,全有交警值班,维护交通秩序。以便可以及时抢救被困矿工。
4.1隆鹏一井透水事故,最终在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连续奋战106小时后,划上了完美的句点,七台河人的精神在这次事故面前再一次得到集结,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
篇2
(1)巷道壁和煤壁“挂汗”。这是因压力水渗过微细裂隙后,凝聚于岩石和煤层表面造成的。
(2)煤层变冷。煤层含水增大时,热导率增大,所以,用手摸煤壁时有发凉的感觉。
(3)淋水加大,顶板来压或底板鼓起并有渗水。
(4)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这表明离水源已较近,如出水混浊,说明水源很近;如出水清则说明水源稍远。
(5)煤层有水挤出,并发出“咝咝”声,有时尚能听到空洞泄水声。
(6)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常激发出气体一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
(7)煤壁或巷道壁“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和有臭鸡蛋味,这是老空水的特点。
(8)煤发潮发暗。干燥、光亮的煤由于水的渗入,就变得潮湿、暗淡,如果挖去表层,里面还是这样,说明附近有积水。
(二)处理井下水灾的一般原则
(1)必须了解水灾的地点、性质、估计突出水量、静止水位、突水后涌水量、影响范围、补给水源及有影响的地面水体。
(2)掌握灾区范围。如发生事故前人员分布、矿井中有生存条件的地点、进入该地点的可能通道。
(3)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强排,同时,发动群众堵塞地面补给水源,排除有影响的地表水体积水,必要时可采用灌浆堵水。
(4)加强排水与抢救中的通风,切断灾区电源,防止一切火源。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的聚积和涌出。
(5)排水后,侦察抢险中,要防止冒顶和二次水灾。
(6)搬运和抢救遇难者,要按医疗防护措施进行。
(三)被淹矿井的恢复
矿井被淹没后,排除积水是极为重要的。排水工作很复杂,首先要对水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选择适当能力的排水设备,组织力量进行排水和恢复工作。排水的方法有:
(1)直接排干法。就是增加排水能力,直接把井巷中的积水全部排干,此法只能在水量不大或水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
(2)先堵后排法。当井下涌水量特别大,增大水泵能力不可能将水排干时,则必须先堵住涌水通道,然后再进行排水。
在整个恢复工作期间,必须十分注意通风工作,排出有害气体。
排水期间的安全措施有:
(1)经常检查瓦斯。当井筒空气中瓦斯含量达1%时,停止向井下输电排水斯含量降到1%以下。
(2)及时检查其他有害气体。
(3)严禁在井筒内或井口附近用明火灯或出现其他火源。
要加强通风,使瓦
(4)在井筒内安装排水管或进行其他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佩带安全带和自救器。
(5)在恢复井巷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冒顶与坠井事故。
(四)井下被困人员的救护
井下被困人员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坚定信心,同时要注意保存自己的体力,要想尽一切办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如用石块或其他工具有规律地敲击巷道、煤岩壁等,给抢救人员寻找自己创造条件。
(1)在井下发现被困人员时,禁止用头灯光束直接照射被困人员的眼睛,以避免在强光刺射下瞳孔急剧收缩,造成失明。可用红布、纸张、衣服等罩住头灯,使光线减弱,也可以用布把被困人员眼睛蒙住,使瞳孔逐渐收缩,待恢复正常后才能见强光。
(2)发现被困人员时,不可立即抬运出井,应注意保持体温,抬到安全地点并在救护队的保护下,派医生对被困人员的身体进行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治疗(如包扎、输液、注射等)。
(3)在被困人员长期未进食的情况下,不能吃硬食物和过量饮食,以免发生意外,造成不良后果。
篇3
【关键词】 煤矿;专业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财税政策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发展教育和培训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然而,目前煤矿人才缺乏,人力资本不足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颁布的《煤炭产业政策》中提出了“实施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国家煤矿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政策。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财税政策,一方面为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对企业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行调控和激励,积极引导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因此研究促进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专业人力资本现状
(一)人才存量不足、质量不高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7.3% , 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2.7%的平均水平。地矿类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严重短缺, 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近30万人。
煤矿从业人员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健康水平与其它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人才质量不高。在学历结构上, 高层次人才缺乏, 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6.4%。在职称结构上, 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低。在操作技术人员中, 高级工比例占5% , 初级工及以下达62%。煤矿采掘工人则以农民工为主,整体文化素质低。在年龄结构上, 由于缺乏年轻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接替, 职工队伍年龄老化, 35岁以下的职工不足15% , 且多集中在非生产岗位。
由于煤矿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年龄较大的职工中,心血管病、糖尿病、风湿关节炎、尘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慢性疾病多而集中。我国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还有未经确诊的可疑患者60多万人,总计约100多万人,其中煤炭行业从业者占46%以上。
(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低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对煤炭院校投入相对不足。煤炭院校在建设资金和办学经费上同其它类型的学校一样对待, 而煤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实践教学比重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大、人才培养成本高等特点,造成煤炭院校普遍面临建设和运行费用不足的困难。原煤炭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结构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地矿类专业招生逐年减少, 招生录取人数不足, 专业开办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高校开办地矿类专业的积极性。原煤炭院校的地矿类专业由前几年的54个减少到29个, 招生比例由原来的15.6%下降到2.5% ,几年下来为煤矿少培养1万多名专门人才。
(三)人才流失严重
2000~2004年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流出人才占引进人才的54% ,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流失最为严重, 占流失人才总数的70% , 这种“入不敷出”的严重局面, 使企业专门人才出现“断层”和“断流”,加剧了人才队伍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一)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煤炭行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教育投资指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为获得专门的系统知识,用于正规学校教育方面的各种支出。从宏观来看,教育投资一般被认为是政府对于各级教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相关单位的支出,其中包括基础教育投资、中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教育投资、成人教育投资。
(二)健康投资
人的体力是其智力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必要的健康投资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本,因此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投资指一定时期内用于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与心理健康所花费的支出。健康投资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投资内容包括:饮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娱乐支出,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支出。健康投资也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投资。它可以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提高劳动者的健康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疾病,增强工作能力,并使其智力投资得以维持。国家用于这方面的投资主要有构建医疗卫生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医院、疗养院,购置各种医疗设备,培养各种层次的医务人员。而企业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则包括提供医疗费用、各种保健措施、工作安全、养老金等。
(三)迁移投资
迁移投资可称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投资。一般说来,人力资源流动可分为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就人力资源国内流动而言,投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个人负担的投资;二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的投资。个人投资包括流动的直接成本(如交通费、安置费及信息费用等) 和机会成本(如在寻找工作、变换工作时消耗的一定时间,以及掌握必要技能所付出的代价)。为了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政府和社会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首先,建立一个职业信息系统及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机构的设立及人员配置,需花费一定投资;其次,为了便利劳动力地区间流动,一些国家的政府在待开发地区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吸引劳动力前往,并协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再次,对远距离地区间劳动力流动,需花费更多的迁徙费用。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补贴或给予贷款。就人力资源国际流动而言,移民入境将使接受国的人力资本增加;如果入境者是经专业训练的人力,那就省去了培养这些人的投资。因此,用于移民入境的费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三、促进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支出
1. 加强教育、科研投资的财政支出,提高人才存量和文化素质
(1)加大高等教育中煤矿专业的财政支出
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在已经积累的人力资本基础上迅速提升高级人才的比例。同时,也唯有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力资源。
煤炭高校下放地方管理以后,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有逐渐枯竭的趋势。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恢复和保证煤矿主体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对报考煤炭地质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优惠或免学费;设立“煤炭艰苦专业定向助学基金”等,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2)增加科研经费的财政支出
科技兴煤,人才是关键。财政应增加煤炭相关科研经费的预算,增加供给青年研究人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科研、工作条件,为他们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
2.加强医疗投资的财政支出,提高人才健康水平
进一步增加对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财政支出,建立有效的煤矿职工疾病预防保障体系。增加政府在矿区卫生服务方面的财政开支,加强政府在保障矿区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干预力度。通过各种医疗补助方案,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煤炭工人进行一定规模的日常保健投资。
3.加大迁移投资的财政支出,吸引人才和促进人才良性流动
在目前煤炭专业人才整体匮乏和外流的情况下,应实施促进劳动力良性迁移的政策。即在留住用好现有人力的基础上,制定吸引人才的战略, 地方政府可以较高的待遇、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国内外煤矿专业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建立健全煤炭行业劳动力市场,进一步降低迁移的成本。
(二)创新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1. 创新企业所得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对煤矿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1)提高煤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和建立煤炭企业职业培训投入的加倍扣除制度
职工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可用于职工人力资本投入的资金来源;培训投入的加计扣除,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煤炭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投入,不仅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从而鼓励煤炭企业加大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2)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煤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捐赠投入的免税制度
首先,企业和个人对煤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捐赠,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的限制,可以全额扣除。其次,就取得捐赠收入的煤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言,这部分收入也不作为一般经营性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2.创新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励煤矿专业人员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
(1)建立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扣除制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收费不断增加,教育培训费用在生计费用中所占比重正日益提高。因此, 建立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的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制度,降低煤矿专业人员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对促进这种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可考虑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终身学习税收抵免,允许煤矿专业人员把所支付大学、研究生、职业进修等教育培训费用从税款中扣除或者将教育贷款利息用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2)增加对煤矿专业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直接影响投资决策。一般而言,投资收益越大,人们越愿意进行这种投资,而投资越多,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越高。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增加煤矿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可以刺激个人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弥补政府投资财力的不足,改善我国煤矿专业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建议对煤矿开采利用的知识产权转让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减免税优惠,鼓励知识创新,从而达到鼓励科技人员加大对自身教育投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 张丽娜. 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3] 梁利,徐瑛琦.煤矿人才冰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3):113~115.
篇4
关键词:挡水墙设计;施工;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D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63-02
挡水墙对于解决煤矿巷道透水问题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其经济适用等特点带来的,在挡水墙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挡水墙的形式选择、地点选择,以及刻槽清理、截流导水、挡水墙浇筑以及预埋加固等问题特别注意,才能确保挡水墙发挥最大的功效,有效的处理巷道透水问题。
1 挡水墙设计中的问题
在挡水墙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有挡水墙形式的选择以及地点选择。
挡水墙的类型根据其结构可以分成矩形、锥楔形、球形,而锥楔形又可以分成多锥楔形以及但锥楔形。一般在处理煤矿巷道透水问题上,对锥楔形挡水墙应用较多,而矩形挡水墙以及球形挡水墙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选择使用。这主要是由于锥楔形挡水墙可以与巷道的围岩进行紧密的接触,增加了挡水墙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安全可靠性。对于单锥楔形以及多锥楔形挡水墙的选择,需要根据巷道透水的水压进行确定,当水压在2.5 MPa以下的情况时,一般采用单锥楔形挡水墙,超过其水压情况一般采用倒锥楔形挡水墙。对于上述的几种挡水墙结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由具有设计资质的专业团队进行设计,在施工中还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在挡水墙地点的选择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主要包括:
①在挡水墙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煤矿矿井下各个系统进行熟悉、了解,尽可能减少挡水墙对原先矿井中系统的破坏。
②在挡水墙地点设计中,还应该综合考虑煤矿矿井中可能发生断层构造导水的相关情况。
③挡水墙地点的选择还应该根据煤矿煤层开采后各个工作面之间导水情况。
④还应该根据挡水墙周边岩体导水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挡水墙地点。
⑤为了保证对煤矿巷道透水问题有效解决,并确保挡水墙的位置安全、合理,尽可能的降低设计施工成本,就需要对煤矿巷道的透水情况进行熟悉,并对煤矿地下水的来水方向、路径等进行勘探,并由专业的方式进行论证。
另外,对于挡水墙的厚度也需要特别注意,主要包括挡水墙设计厚度的计算公式推导以及相关的公式参数的确定。这个过程一定要根据巷道透水的程度以及其它实际的情况进行,在保证处理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的投入。
对于挡水墙厚度相关计算公式中安全系数的取值问题上,要特别重视,安全系数主要包括挡水墙工作条件系数以及超载系数,由于煤矿中地质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挡水墙的承载力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确定的因素主要包括静水压变化、施工工艺差异等。一般来说,建议安全系数K值选择3~5,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挡水墙施工安全,并充分发挥挡水墙封堵穿水的功效。
2 挡水墙施工中的问题
在挡水墙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刻槽清理问题
在挡水墙施工的开始阶段,就需要对刻槽进行全面的清理,这也是挡水墙后续施工的质量保障。挡水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静水压力的抵抗来处理巷道中透水问题,这主要靠的是挡水墙周边岩石的支撑力实现的,刻槽的清洁关系着周边岩石密封性,影响其支撑力的实现。对于刻槽施工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中对刻槽的长度、深度等的要求进行施工,但是在对刻槽局部进行爆破后,挡水墙周边岩体局部会变得松软,并且留有较多的残渣,如果没有及时的清理,就可能导致岩体漏水以及不稳定,影响挡水墙的施工质量。
2.2 截流导水问题
在挡水墙施工施工的位置,常常会存在巷道积水,并且积水的深度不一,另外还有水沟导水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通过截流导水技术,有效的排导积水,施工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安装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型号要符合相关的规定。通过截流导水的实施,要保证挡水墙施工位置中没有动水,这样才能确保挡水墙施工质量,保证其能起到良好的处理巷道透水效果。
2.3 挡水墙注浆加固以及相关问题
挡水墙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与挡水墙有接触的围岩进行注浆充填以及注浆加固,这道工序对整个挡水墙施工尤为重要,关系着挡水墙功效的实现。在挡水墙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挡水墙两侧以及顶部会存在裂缝,当挡水墙施工完成封闭后,在静压的作用下,水会通过这些裂缝流动,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一定要在挡水墙施工结束期间,在挡水墙的围岩四周进行注浆充填,进行注浆充填主要是通过预留的注浆管进行。
在挡水墙浇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连续性。无论是采用人工进行混凝土的搅拌还是用机械设备进行搅拌,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同时要用振动棒进行振动,这样可以排除混凝土中多余的气体以及水分,促进混凝土的接缝严实,增加混凝土整体的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额连续性,保证在混凝土速凝的时间内完成后续浇筑。这样才能避免挡水墙中存在分层渗水的情况,增强挡水墙挡水效果。对于挡水墙预埋加固问题方面,要在施工过程中,用钢轨、钢筋等进行预埋加固,同时在挡水墙工程中预埋注浆管、排水管、观测管等,保证预埋加固以及相应措施与挡水墙围岩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挡水,这样才能提升挡水墙的性能。
3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特别是电力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煤矿对于煤炭的开采深度以及开采范围越来越大,这就使得煤矿巷道渗水问题危害逐渐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加强挡水墙施工的质量,确保煤矿矿井工作的安全性。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挡水墙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还必须对文中提及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广大的挡水墙设计施工人员认真学习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才能不断的提高挡水墙的质量标准,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水害 煤矿 防治 事故 透水
水害是仅次于瓦斯爆炸的煤矿重大灾害,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煤炭开采成本增加、机电设备和管材等使用年限缩短,还会恶化生产作业环境。受地质条件和煤矿开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矿受水威胁的面积、类型及严重程度,都是世界少有的。随着大量小煤矿关闭和煤矿采深增加形成积水的增多,煤矿面临的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煤矿水害成为关系到煤矿安全和全国安全生产大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给人民生活和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1 煤矿透水事故多发原因分析
(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一些煤矿水文基础资料不清,图纸测绘不及时、不准确,老空区、采空区范围不准,积水区域不明。一些关闭的小煤矿要么没有留下任何水文地质资料,要么留下的资料与井下实际不符,这些都给周边的大矿留下了隐患。
(2)煤矿设计先天不足,防治水工程、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煤矿井下水仓、水泵、排水管路、供电系统不健全,配备标准低,不符合规程要求。有的煤矿甚至用探煤钻代替探水钻进行探、放水。大部分小煤矿和县(市)级地区没有应急预案,没有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排水设备,更没有进行应急救援演练,一旦发生水害事故,只能束手无策,等待他援。
(3)违章作业、越层越界开采、破坏防隔水煤柱等现象严重,不仅捅漏了原有的老空水,同时也制造了新的积水隐患,加大了防范突水事故的难度。
(4)企业对水害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水意识淡薄,基础工作薄弱,监督管理不到位,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大多数小煤矿没有建立水害防治规章制度,“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和“防、堵、疏、排、截”5项水害综合治理措施流于空谈。一些地区多年未发生重大水害事故,导致水害防治工作思想麻痹、认识不高。
(5)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测量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水灾事故如果做好预防工作,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煤矿水文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少,而且毕业后也不愿意到煤矿工作,造成了煤矿现场能有效识别煤矿水害预兆的人员越来越少。
(6)治理成本增加。随着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和开采深度的加大,吨煤排水费占公司吨煤成本的比重不断加大,企业承受能力接近极限。在煤炭经营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无疑加大了防治水工作的难度。
(7)目前防治水技术还不能准确做到水害预报,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更是增添了防治水工作的变数,突发性水灾事故令企业猝不及防。
2 矿井水害来源
矿井水害按照水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类:
(1)地表水。针对地表水,要做好气象观测,掌握本区域雨量变化情况;做好地表水观测,掌握雨季和暴雨后的水位变化情况;做好地表观测,掌握煤层开采后地表变形及裂缝情况,防止地表水灌入井下。
(2)采空区、老窑积水。采空区和老窑积水不仅包括本开采层位的采空区、老窑积水,同时也包括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同一煤层中的采空区积水,必须留设防水煤柱。采空区积水的预防是煤矿防治水的重中之重,这主要是因为采空区积水范围、积水量、水头高度不清楚;已有突水预兆的情况下,易心存侥幸心理;要到突发事故手足无措,避险能力和意识差,易造成人员伤亡。
(3)地下含水层水。矿井应当做好充水条件分析预报和水害评价预报工作,加强探放水工作。
3 矿井发生透水事故的预兆
(1)煤壁“挂汗”。由于压力水渗过微细裂隙后,凝聚于岩石和煤层表面后结成若干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但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煤体有时也会聚集成水珠,这是“假汗”。区别“真汗”与“假汗”的方法是: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真汗”,即透水预兆。
(2)出现臭味。由于老空区水中硫化氢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所以,老空区水渗出后一般可闻到臭鸡蛋味。
(3)煤壁“挂红”。由于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表面时,会呈现出暗红色的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
(4)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或巷道内空气温度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由于蒸发而形成雾气。
(5)“嘶嘶”水叫。由于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岩裂隙强烈挤压,与四壁摩擦会发出“嘶嘶”水叫声,这表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接近了,即将发生透水。
(6)矿压加大。由于顶板受承压水的影响,造成顶板压力加大,往往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7)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空气温度会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凉爽、阴凉的感觉,时间越长就越明显。
(8)底板鼓起。由于承压水(或积水区)作用,使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底板出现鼓起现象。
(9)水色发浑。由于断层水和冲积层水常出现淤泥、砂,使水变混浊,多呈黄色。
(10)淋水增加。由于顶板裂隙增多、增大,积水渗透到顶板上,使顶板淋水增加。
4 矿井水害防治建议
(1)充分认识煤矿水害危害的严重性,成立水害隐患治理领导小组,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监管监察。
(2)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完善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煤矿水害各项措施。
(3)加强矿井防治水机制及技术体系建设,提高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水平。落实地质、防治水预报制度。采取以月报为主,结合年报、季报、临时预报的方法,做好地质及水害预报工作。
篇6
发生这样的事故,我们不禁感到痛心。这又是一场惨痛的教训。但在痛心之余,我们不禁要疑问:矿难为何同幽魂一般挥之不去呢?
有媒体报道称,王家岭煤矿事故事故发生前3个小时,调度人员已接到反映漏水电话,但未引起重视。
由此,我们不难判断,事故发生前3小时,该煤矿有一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机会,也有一次采取措施避免灾难发生的机会,但均由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心理严重而把避免灾难发生的机会白白抛弃了!那种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导致了这场惨重的事故,而这又是一切煤矿事故的通病,也是矿难为何同幽魂一般挥之不去的原因。
篇7
关键词:煤矿透水事故防治水落实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38人遇难。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王家岭矿物探人员在2010年3月24日、25日的探测时,已经从探测数据发现掘进前方异常,却根据个人经验作出“在探测区域内可以正常掘进”的探测成果表,并先后经过工程部部长、地质工程师、项目部地质技术员、监理部驻矿总监代表等人之手。2010年3月28日10时30分许,回风巷工人发现渗水,正在井下检查工作的项目部生产副经理等人前往渗水点查看后,让工人注意关注水情。11时10分许,接到报告的项目部技术副经理、防治水领导组副组长下井检查后下令停止掘进,改为支护作业。11时40分许,生产副经理升井后将渗水情况向项目部经理、防治水领导组组长进行汇报,项目部经理也接到电话反映井下渗水,并指示等技术副经理实际调查后再作决定。12时左右,技术副经理升井。这时,项目经理、生产副经理、技术副经理以及项目部安监站站长都得知井下渗水,也知道3月24日、25日物探结果显示20101回风巷掘进前方异常。但上述透水征兆都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未采取果断措施停工撤人,进行钻探验证。其后,王家岭“3・28”透水事故发生。
因本人就在王家岭矿工作,当时发生透水事故后,我们矿全体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各就其职进行了事故抢险工作,直到事故救援结束。“3・28”透水事故结束后,我们矿开展了以下防治水专项整治工作: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井田水文补充勘探报告,由公司上报山西焦煤集团进行了终审;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首采盘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技术报告;由公司人事处和地测处共同监督落实了完善防治水管理制度、充实防治水人员、健全防治水机构、配备水文地质副总工程师;公司地测处和生产处监督落实了内容为:组织王家岭矿井防治水专业会诊工作;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首采区域小煤窑地面勘查(包括物探、钻探、专人调查)、井下实测,查明小煤窑开采范围、有无积水、废弃小煤窑井口封闭及地表积水情况;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地质补充勘探工程勘探报告。由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建立王家岭矿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由公司人事处和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各矿建项目部成立专业探放水队伍,经培训后上岗;配备不少于二台、探距不低于200米的探放水钻机:建立王家岭矿区物探分站,配齐物探设备。公司地测处监督落实了王家岭总指挥部组织编制矿井建井地质报告。
王家岭矿在防治水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防治水工作,尤其是随着采掘的不断进行,防治水工作最关键的是落实责任,使防治水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虽然各项制度建立的比较全面,但各项制度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必修扎实有效的进行,因为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保障安全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将各项规章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是我们矿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今后还需要做如下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篇8
一、发生矿井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人井下,造成水灾。
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
3、井巷位置设计不当。如将井巷置于不良地质条件中或过分接近强含水层等水源,导致施工后,因地压和水压共同作用而发生顶、底板透水。如此案例国内曾有发生,但为数不多。
4、井巷施工质量伪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致透水,或工程钻孔在固井止水前误穿巷道,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5、测量错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6、井下无防水闸门或虽有而管理、组织不当,造成透水时无作用而淹井。
7、出现透水预兆未觉察或未被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透水。
8、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设备不完好。
9、排水设备平时维护不当。如水仓不按时清挖,储水能力不足而淹井。
10、其它原因。
二、发生矿井水灾(突水)的预兆
1、本来是干燥光亮的煤,变得发暗潮湿,无光泽,空气变冷。
2、出现雾气。井下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湿度较大,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空气骤然变冷,水蒸气变成雾气。
3、煤岩壁挂汗。
4、挂红。煤壁浸出的水发涩,有h2s臭味,附着在裂隙表面有暗红色氧化铁水锈。
5、煤层发出嘶嘶水叫。
6、地板鼓起,有时出现压力射流,水有甜味。
7、顶板来压,产生裂缝,出现淋水。
三、发现透水预兆的紧急处理
不管发现上述何种透水预兆,都必须立即停止掘进迎头工作,向上级汇报情况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采取边探边掘,探水眼必须超前掘进巷道,达到要求的超前安全距离。
若是水情紧急,透水即将发生,必须立即发出警报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透水事故发生,防止淹井,并及时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如果透水已经发生,各工作地点人员必须沿上山向高标、高巷道往上撤离水区。
四、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安全,我国煤矿工作者探索了一系列的防治水措施。这些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防治地表水涌入矿井、探放水、疏放排水、防水煤柱的留设、水闸门和水闸墙的设置使用、注浆堵水、建立防治水保障制度、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做好矿井涌水、积水预报等。各煤矿的自然情况各不相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防治水措施。
l、要做好职工的教育培训,井下职工均要熟悉透水前的各种预兆,发现透水危害及时汇报并采取(上述)应急处理措施。
2、要建立必要的矿井防治水规章制度,把防洪、防治水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准确将积水巷、水窝、积水老窑绘在图上,以便进行采掘工程时制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4、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
煤矿地下的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地下水的情况也很复杂,在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水害的威胁。根据现有资料,对无法确保没有水害威胁地区,必须采取探放水措施,探水后消除了水害威胁再向前掘进。多年来与地下水作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是指导煤矿生产与各种水害作斗争的有效方针。
在煤矿与地下水作斗争,决不可疏忽大意,不能蛮干,也不能为了赶生产怕麻烦而存有侥幸心理。
在有老空水威胁地区必须进行探水,掘进工作面必须边探边掘。平巷掘进一般可对正前和巷道上帮进行钻孔探水,一般为三组钻孔,每组l一2个孔;在上山掘进时,一定要在巷道正前和左右两帮进行探水,钻孔不少于5组。
使用探水机械要注意如下事项:
1、加强探水钻眼附近巷道的支架,背好顶、帮,工作面打上坚固的顶柱,以防高压水冲垮煤壁和巷道支架。
2、探水工作地点挂牌,明确探水眼位置、方向、眼数、钻孔深度。打钻前要清理好巷道,准备好水沟和放水巷。并有和调度室联系的电话。
3、探水工作面要经常检查瓦斯,要加强通风。
4、水压大的探水眼要装套管,装水闸阀,便于调节水量
值得一提的是水闸门。竖井的井底车场和中央配电点、水泵房均有设置,由于抗压高、体积大,由金属或混凝土制作,所以笨重,平时闲置,只有淹井时启用,往往被人们忽视。从防治水角度来看,每年必须要维修,平时要维护保证完好,以防矿井受水威胁时正常发挥其作用。
10、防止雨季地表水涌入矿井。在地面修筑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它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对于以降雨和地表水为主要涌水来源的矿井尤为重要。它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每年雨季前,都要建立专门的防洪(汛)机构,组织这一工作。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充填地表塌陷区和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2)挖排洪沟避免雨水灌入井下。
(3)提前完成小煤窑调查工作,堵截小窑通往矿井排水通道。就我矿而言,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我矿各井周边均有多处小窑,并且这些小窑均在矿区周边越界开采,小窑井巷与各井均有打通。虽然各井对这些小窑打通点进行了封堵,但无法割断水力联系。小煤窑位于浅部,采用传统的穿巷回采方法,雨季来临,大气降水渗透快且易于积聚。雨季降水通过小窑快速渗入我矿井下。据实地调查,大庆矿井、打磨沟矿井(雨季)井下涌水增加量有70%以上是从小窑渗透过来的。
(4)清理井下排水沟、储水仓,保障水沟畅通,水仓达到应有容量。
(5)加强排水设备检修维护,保持完好。
五、矿井突水事故的抢救处理
矿井一旦发生突水事故,事故地点人员应按《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划》的规定及时汇报调度室,并通知、组织受灾影响范围人员按避灾路线撤离灾区。矿调度室接到事故电话后应向矿领导汇报,通知救护队及相关部门。成立救灾指挥部,有组织按步骤处理灾害。救灾指挥部成立后,应迅速判定水灾性质、了解突水点、影响范围、搞清事故前人员分布、
统计撤离出井人员,分析被困人员躲避地点;根据突水量大小和矿井排水能力,积极采取排、堵、截水的技术措施。如果是老窑积水,积水量受老窑井巷空间限制,可选择排水方法处理涌水;如果是地表水透入井下,往往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应首先采取措施拦截地面补给水通道,然后加强井下涌水的排放。当然,井下突水情况复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某种或几种措施同时并用。同时,条件允许,必须尽快恢复灾区通风,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积聚和发生熏人事故。排水后,进行侦察抢险时,要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事故的发生。发生透水事故后常常有人被困井下,指挥人员仍应本着”救人是第一任务”的原则,争时间抢速度,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早日脱险。透水事故发生后,应正确判断遇险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科学分析该地点是否具有人员生存的条件,然后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当躲避地点比外部水位高时,遇险人员可能生存,对于这些地点的人员,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打钻或掘一段巷道)向他们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以延长待救时间。当避难地点比外部水位低时,存在两种情况:
(1)突水时洪水能直接涌入位于突水点下部的巷道(如平巷、下山),并把他们淹没,一般情况下,这些地点不会有空气存在,也就不具备人员生存的条件。然而,多次出现过人员躲在这些巷道高冒处获救的案例。
(2)当突水点下部巷道全断面被水淹没后,与该巷道相通的独头上山等上部独头巷道,如不漏气,即使低于外部最高水位时也不会全部被淹没,仍有空气存在。在这些地点躲避的人员具备生存的条件,如果避难方法正确(心情平静、适量喝水、躺卧待救)是能生还的1998年5月20日内蒙古乌海市卓子山矿区地面降雨冲人巴产乌素煤矿井下,13人被困井下,其中有1人在井下避灾34天后生还出井。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例说明,突水事故发生后,有些地点具有人员生存条件的,即使躲避较长时间也不至于生存无望。对于那些低于外部水位的避难地点,则严禁打钻,防止独头空气外泄,水位上升,淹没遇险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加速排水,即早日营救他们。
作为透水事故的抢救人员还有必要掌握井下被困人员的生存条件和救护时的注意事项:
1、井下避难人员生存的空气条件:
根据科学分析及大量案例证实,在下列条件下,避险人员有生存可能:02≥10%,c02≤10%,co≤0.04%,h2s≤0.02%.no:<0.01%,s02<o.02%。透水后。,若避难地点中没有或很少有ch。及其它有害气体,往往按0:减少至10%和co:增至10%所需的时间(取两者中最小值)估计人员能生存的最长时间。估算时按避难地点原有02=200/0.,co:=1%,平卧不动时每人耗氧量0.237l/min,呼出co:量为0.197l/min。若避难人员年轻、性情急躁,不能安静平卧待救,每人耗氧量按0.3l/min一0.4l/min计算。
2、井下避难人员生存的食物条件:
篇9
关键词:王家岭煤矿矿难;中国之声;媒介传播;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C-210 文献标识码:A
德国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现在。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界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则正在形成之中。”在贝克看来:“在风险社会中像地震和飓风这样的(外在的)风险以及职业事故和疾病这样的风险等将会继续存在,但风险社会主要是因为新风险的存在。新风险将是大规模的、生态的、核的、化学和基因的风险。”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灾难、突发性事件对于媒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风险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也影响着媒介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矿难是一个高频律词。对于矿难事故的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者角色上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对山西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的报道为例,运用风险理论,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
一、“中国之声”对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煤矿矿难事故报道概述
煤矿矿难事故与自然灾害不同,它有时具有自然灾害的特点,有时也具有人为性。一些矿难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企业管理者无视国家政策法规非法开采有关,由于管理不善,私挖滥采、无视安全生产规定等,加之井下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往往造成井下透水、冒顶、瓦斯突出等事故。同时。在矿难事故中造成的受害群体是局部的,矿难事故中的受害群体是井下的工人。
在大多数矿难事故的报道中,基本上是循着事故发生、记者赶赴现场报道、井下人数、死亡人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等套路进行报道。但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的报道是个例外。这次救援因受困人数众多,且获救人数多。在4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上。被评选为十大救援奇迹之首。
根据笔者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记录以及中国广播网的记载。对于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煤矿矿难事故的报道,我们可将其为三个阶段:(一)事故发生初期(3月29日-4月2日):“中国之声”3月29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3月28日13时40分。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正在施工的261名矿工仅108人升井,目前确认153人被困井下,经核查在水位线以上被困作业人员84人,生还的可能性较大。在事件初期的报道中,记者报道中突出政府关心。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林一行到现场部署救援抢险工作,同时对救援方式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二)事故发生中期(4月3日-4月12日):一阶段,救援开始。“中国之声”4月3日《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7分报道,“昨天(2日)。地面人员用钻杆探入2号垂直钻孔时。井下传递出了敲击钻杆的声音。井下被困的153名矿工还有生命迹象。3千多人5天5夜的紧张救援终于换来生命的奇迹。”整个救援就是从这时候发生了转机。4月4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5分报道,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大规模井下救援预计今天(4日)展开。二阶段,救援达到:“4月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31分报道,北京时间今天(5日)凌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现场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经过七天七夜的持续不懈的努力,第一批九名被困矿工被营救出井。”“4月6日消息:153名被困人员中已有115人成功获救,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搜救。”在救援工作展开同时,伴随着被困人员的被救出,是另外一组数字,即遇难人数的报道。三阶段:救援进入尾声。4月8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3分报道: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进人最后阶段。全力搜救29名井下被困人员。(三)事故发生末期(4月13日-5月22日):这时期关于救援报道时断时续。报道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获救矿工逐渐康复;二是被困人员生还希望渺茫;三是事故调查组将于13日在山西省河津市成立,调查组将就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追究展开调查,也是在这一天的报道中。遇难者数字上升到35人。4月26日最终确认此次矿难共造成38名矿工遇难。关于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的最后一次报道出现在5月22日,报道中指出:“王家岭矿难最后一个伤员出院,尊重家属意见,对38名遇难者名单不再公布。”
二、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
风险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关乎媒介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正如施拉姆所说:“太众媒介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和受众三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媒介必须承担一个中心责任,恪尽应付的使命。”广播媒体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便携性和大众化,对于突发性事件反映迅速。所以,利用好广播媒体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传播不仅要真实地报道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遵守新闻报道的规律,还需要发挥媒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突发事件的报道,引发人们对风险的反思。实际上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也参与风险的建构、风险的引导和对风险的反思。在对矿难事故的报道中。媒介的风险思考则是引导社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建构与反思。
当代社会实践的破坏性后果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风险社会理论强调,风险除自然风险外还有“人为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煤矿矿难事故的报道。就不能仅仅是对灾难真实情况的描述,传递风险、通过舆论引导公众对风险的认识。引发公众众对灾难的深层次思考同样重要,媒介应承担起对公众的风险教育责任。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传媒的缺位、错位都会导致不良影响,作为新闻媒体,应在事故调查结果出现后告知公众并做出正确的评介。关注重特大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恪守社会守望者的职能。这样做不仅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绿色生产、生态文明的思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灾避灾的作用。
三、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报道体现的人文关怀
风险社会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在灾难中生存。我国学者刘岩在总结了贝克和吉登斯关于风险概念的论述后,指出“风险是一个
关系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相对于人的对象差异上来说,可以把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风险本身具有多重内涵。其中之一,即“风险不是一定要发生的,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当风险转化为现实时。就变成了一种可感知到的灾难或危机”。由此可见,在风险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必须要有风险意识,作为媒体,在传递灾难性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树立风险意识,并有意识规避风险。
在王家岭煤矿矿难事故报道初期,“中国之声”就报道了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受,委派赶赴救援现场。在事发现场,张德江召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林、副局长赵铁锤等人在救援现场现场办公。据“中国之声”4月6日早6时32分报道称:王家岭煤矿“5.28”事故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55名被困人员已有115人成功获救,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搜救。与此同时,中国之声也报道了俄、法、德、英、美等世界媒体报道并称赞中国政府对救援工作的得力。
在王家岭矿难事故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报道了矿山救护队的救援过程,以及获救矿工的身体状况、安置情况等等。在议程设置上以“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9名矿工被营救出井”,“生命奇迹王家岭煤矿115人成功获救”,“王家岭煤矿事故获救人员病情稳定救援仍在进行”,“王家岭煤矿救援全力搜救井下被困29名矿工”等连续性报道,表现了救援的力度与生命的坚强,其中包括在救援中采取的种种施救措施。这样的报道更多地让受众感受到政府通过媒体传递出的对受难者的关爱。
篇10
当爱成为习惯,那么就不会再发生煤矿透水事故了;如果煤老板也有爱心,每天亲自下去煤矿查看安全状况的话,那么,煤矿透水事故还会再发生吗?
当爱成为习惯,那么大马路上就不会有人再躲在一旁,等人过来之后冲出来抓走那个人的孩子了。因为拐卖儿童的人心里也有了爱,使他感到羞愧,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干的罪恶勾当还少吗?他心中的那一块净土会迫使他去自首,因为他心中有爱。
当爱成为习惯,那么伐木的人会把斧头扔掉,他的心中也有了对全人类的爱,他从此改行——种树了。当他种完地上的洞时,他会感到幸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