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03-30 21: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脉血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茅医生: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肺栓塞,它会危及生命。很多年前,北京某大医院骨科做了一个膝关节的手术,病人是北大医学院基础医学学科的一个退休老教授,是个老太太。手术做好以后,过了几天,病人在病房里走动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生猝死。病人家属到医院吵,最后查明,病人死于肺栓塞。
骨科手术后引起肺栓塞的风险是极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在骨科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血管;其次,前面也提到,骨折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而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情况还不了解,可能术后也没有进行常规抗凝,所以术后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
《科学生活》:那么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引起肺栓塞
的呢?
茅医生:这就和循环系统息息相关。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进而又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体循环就是从身体各组织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最后都是回到右心房的。然后右心房的血再到右心室,从右心室再泵到肺动脉,然后血液经过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以后,再回到左心房,再到左心室。这个时候,从左心室出来的血液充满氧气,是非常好的新鲜血,再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去。
可见,静脉系统的血液一定是回到右心房的。所以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就随着血液回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进入肺动脉,最后栓子就到肺里面去了,导致肺栓塞。
《科学生活》:什么样的血栓容易掉下来?
茅医生:早期形成的血栓是最危险的,一个星期里面,特别是三天里面最危险。因为早期形成的血栓很软,是不成形的。就像杀鸡留下的血,软软的,像豆腐一样的,特别容易脱落。如果手术后,病人觉得脚很肿,自己揉一揉、捏一捏,就像挤牙膏一样,这个血栓很可能就脱落了,所以,早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不能乱动。但是,就算病人不动,因为血流本身一直在流动,所以血栓也可能脱落,这是防不胜防的。
《科学生活》:肺栓塞是一个短时间内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有些严重的肺栓塞甚至和心肌梗塞一样会短时间内致命,是这样的吗?
茅医生:研究显示,40%~50%的深静脉血栓的病人都有肺栓塞,但却很少有危及生命的。因为在这40%~50%的病人里面,90%以上的人都是比较小的栓子。因为肺动脉口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它的主干不容易被堵住,往往堵到肺动脉的一级、二级、三级分支里面。相对应的,病人会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咳血等症状;对于不敏感的人甚至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只有少数人是肺动脉主干等大血管被堵住,才可能致命。
对于肺栓塞致命的情况,一种是因为肺动脉被完全堵死;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肺动脉没有被完全堵死,但是,人的肺动脉的反应性是很强烈的,有些比较大的血块堵到血管里以后,肺里面局部一旦缺血,肺动脉受到刺激,整个系统受到刺激,就会发生强烈的痉挛。不是主干塞住,而是肺动脉所有的分支一下子都痉挛了。
这种情况类似于冠心病,其实冠心病也不一定是冠状动脉被完全堵死了,而是局部受到刺激后,冠状动脉的所有的分支都发生了痉挛,很容易致命。那么肺动脉也一样,整个肺动脉一痉挛以后,右心室输出的血没法进入肺动脉,使得肺动脉的阻力骤然升高;而体循环回流的血液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右心房和右心室,血量一下子大了好多,压力也一下子增加好多,所以马上就会发生“急性右心衰”,所以肺栓塞最后是死于心功能衰竭。因为心和肺这两个器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像肺心病,就是由于肺部疾病而引起心脏不好。所以肺栓塞致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氧,因为它的氧气交换没有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出现的巨大改变而导致的人的死亡。
严重的肺栓塞往往在几分钟之内人就会死亡。我们曾经碰到一个病例,病人本来是准备第二天手术的,等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病人起来准备洗漱,结果刚一坐起来,突然之间,嘴唇发紫,脸也发青发紫,不能说话了,等医生再过去看,不到5分钟,人就不行了,事后查明死于肺栓塞。
《科学生活》:既然肺栓塞这么可怕,发生率这么高,那么是否能预防它的发生呢?
茅医生:虽然肺栓塞致死率的绝对值不高,但是,一旦发生是极难抢救的。因为这个病从发生、发展到致死,就在短短10分钟之内,而治疗肺栓塞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肺动脉切开取栓”,就是开胸,把肺动脉切开,把栓子取出来。但这是个纯理论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看,一个病人,不要说是在家里发病,就是住院的病人,从发病,到联系手术室,把病人送下去,麻醉上好,再开胸进去,没有一定的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国外的部分研究发现,像这种病人如果等到医生开胸进去的时候,他还活着的话,那么不开刀,他也能活下去。就是说,肺动脉开刀取栓对这种病人来说,意义并不是太大。所以说,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发生以后,可以说几乎是无法治疗的。所以对这样的肺栓塞的病人,关键不是治疗,而是在于预防。
怎么预防呢?就是用滤器,它是一个像伞一样的东西,但是没有伞面,只有伞架子,是金属的。把滤器放在下腔静脉里面,因为双下肢的静脉在“脐”这个地方汇合成一条粗的下腔静脉,通过下腔静脉,血液才能流到心脏里面去。那么不管是左脚还是右脚的血块,要想进入心脏总要经过下腔静脉。所以我们就把滤网放到下腔静脉里面,正常的血流可以通过,小的血块也罩不住,上去了,影响也不大;而大的血块就罩住了。哪怕这个血块把下腔静脉堵住了,那么,堵在这里比堵在肺里要好,至少没有生命危险。
《科学生活》:使用滤网是为了防止肺栓塞,它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而下腔静脉又很长,把它放在哪个地方才能有效阻止栓子的通过呢?
茅医生:因为下腔静脉是很长的一段,那么滤网放在哪里也是有讲究的。在双侧肾脏有两根肾静脉也是汇入下腔静脉的,一般把滤器就放在肾静脉开口水平位置稍微下面一点。
为什么放在这里呢?一是不能放在肾静脉开口上面,因为,万一滤器被血块堵住了,那么肾脏的回流也被堵住了,就会发生肾脏衰竭、尿毒症,也会危及生命。所以必须放在肾静脉开口的下面,而且,肾静脉开口的上面还有很多重要静脉的开口,比如说肝静脉等,所以从肾静脉到心脏这段就没有地方放这个滤器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虑滤器上面可能会附着一些血栓,虽然滤器是金属的,促凝性不是太强,但捕捉到的一些栓子也可能使滤器凝固。所以滤器不能离肾静脉太远,就放在肾静脉开口下一点点的位置。因为人的肾脏的血流量很大,所以肾静脉的流量就很大,稍微有点血栓就会被冲走了,不容易堵住,血流也不容易凝固。
可见,滤网放置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科学生活》:在血管里面放置滤器可以有效阻止栓子的通过,那么它有什么弊端吗?
茅医生:滤器的发明是在二十多年前,但是引入中国并大规模应用只有十多年。在刚刚有滤器的那个时候,人们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因为从物理的原理讲,使用滤器以后应该就不再会引起肺栓塞。事实证明,它预防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为95%,但还到不了100%。首先因为滤网上面也会附着一些血栓,然后掉到血流中。还有就是和操作有关,可能滤器被放置得倾斜了,有些地方的孔径就大了,仍然会掉进一些比较大的血栓。最后的结果是有些人虽然放置了滤网,但还是会出现肺栓塞。
国外对放滤器的做法也逐渐从很推崇到逐渐冷下去了,因为外国人的血液凝固性很高,滤器在体内是一个异物,容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且血栓的形成有一定规律,它不是一直会脱落,一般来说,过了一个星期以后,它脱落的风险就下降了,因为这时血栓已经机化,纤维也已经长到血栓里面去了,血栓与静脉就长牢了,就不容易脱落了;等过一个月以后,血栓脱落的几率就很小了。所以,过了危险期,滤网的作用就没了,而滤网本身又成为了一个促进血栓形成的原因,所以后来国外对使用滤网的热情也就渐渐冷下来了。
我们国内,因为中国人血液本来就不容易凝固,所以我们使用滤网的概率在上升。但由于受到国外渐冷的影响,我们使用率上升得也不是很快。
同时,现在滤器的研究也在升级换代,起初使用的都是永久性的,现在使用的大多数为可回收滤器,就是在滤网的伞顶部加一个回收装置——小钩子,通过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可以用捕捉器把滤器拉到回收鞘里去,从而将其取出。
现在我们大都采用这种可回收滤器。这样,适应症可以稍微大一点,在最危险的时候把滤器放进去,过了危险期再回收过来。比如一些骨科的大手术,因为容易引发血栓,医生就会在手术时对高危人群常规使用滤器,等过了手术的危险期再取掉。
去年美国的胸科医师协会指南中提出,根据很多循证医学的实验证明,有些病人如果能够进行合适的抗凝治疗、药物治疗,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可控的。所以现在国外使用滤器的倾向意见是:对于不能用抗凝药物治疗的病人,使用滤器是肯定能获益的;如果能用正规抗凝治疗的病人,放入滤器并不能使病人获益。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指南,但介于我国人血液没有那么容易凝固,所以我们放置滤器还是会获益。
《科学生活》:对于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在滤网的使用上该如何选择,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请您给他们一些
建议。
茅医生:一般来说,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专科医生都会提到滤网这个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是急性发作一周之内的病人,肺栓塞急性发作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虽然概率不高,但鉴于肺栓塞一旦发生就难以治疗,因此,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
而急性发作一周以上的病人,如果是能够得到很规范的药物治疗的话,可以不用放。但要排除一点,就是有些人虽然病程很长,可能脚肿了二三个月,但是有些深静脉血栓会反复发作,可能你2个月前的那个血栓是长牢了,但因为没有好好治疗,还会在原有的血栓上面激发新的血栓,最危险的是这些新长出来的血栓。
病程本身只是对血栓的新鲜程度有一个帮的推断而已,但它并不等于血栓的新鲜程度,就是说血栓的寿命与病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够规范治疗的,时间长了,问题不大,但和脚本身肿胀的情况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虽然脚很肿,但血栓不一定很软、易脱落,反之亦然。
所以,这个疾病非常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建议病人到专业程度非常高的医院、医生那里去看。病人通过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对病情有个基本的概念,然后和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化”的治疗,治疗方法和病人本身的发病时间、原发病、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尤其是那种找不到原因的病人,更要积极的治疗。
对于年轻的、平时身体很好的、生活质量很高的人,那肯定要积极治疗;而对那些年龄很大,本身就卧床不起的病人,这个病死亡的风险在5%以下,放滤器的结果可能规避掉了那5%的风险,而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和创伤更为致命。所以说这个手术没有绝对的指征。
《科学生活》:深静脉血栓可以采用哪些药物来治疗?
茅医生:深静脉血栓最主要的是靠药物治疗,适用的人群也更为广泛。经常使用的药物有三类:一个是抗凝药,一类叫溶栓药,还有一类叫抗血小板聚集药。三类药物作用的靶点是不同的,各有各的作用。溶栓药是用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的,它其实是一种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酶。因为血栓主要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我们知道,溶栓系统又叫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个药物的作用就是溶解血栓,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等。
第二类是抗凝药物,它是防止血栓再行成的。我前面提到,有些人老的血栓已经形成一段时间了,相对没有那么容易脱落,而最容易脱落的是刚刚形成的血栓,所以就要避免形成新的血栓。抗凝药的靶点是凝血因子。
第三类是抗血小板聚集药,这种药物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黏附、激活。
目前国际上的学术观点认为最重要的药物治疗是抗凝药,抗凝是第一位的。溶栓药的作用和前面提到的取栓有点像,并不可能把血栓全部溶解,只是把血栓融掉一点以后,把侧枝循环的开口显露出来。
溶栓还分为系统性的溶栓和局部的溶栓,前者是静脉吊针给药,药物会全身分布;后者是通过穿刺孔,放个溶栓导管到血栓的部位,这个效率要比前者高,但也有导管断裂、导管引起血栓、穿刺点出血等可能性。抗血小板的药物都是常规使用的。
我们现在临床上的标准是,对于急性期,一周以内的病人采用滤网保护下的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当然,有些老年病人用溶栓药有一定的危险,可能不会常规使用溶栓药物。
对于一周以上的病人,建议滤器就不放了,溶栓药也不建议用,因为溶栓药是溶解新鲜血栓的,等到血栓机化了以后,里面已经长了很多结缔组织,溶栓药也溶解不掉了,只需常规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股青肿的病人应该及时采用手术取栓的治疗,当然这个取栓手术也必须在滤器的保护下进行。
《科学生活》:深静脉血栓的预后情况如何,能彻底治愈吗?还是会留下后遗症?
茅医生:所有的深静脉血栓都会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静脉里面产生血栓以后,不管预后如何,就算是半年之后做检查,管腔大都通了,但是管腔的弹性也没有了。因为经过了血栓形成、激化、再通以后,血管经历了一个无菌性的炎症,有些白细胞会浸润到管壁里面去,使管壁纤维化,所以,静脉管壁就没那么有弹性了。而静脉瓣膜的开和关取决于管壁的弹性,如果瓣膜功能不好了,多多少少都会出现静脉返流。
所以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腿肿,大多数不是静脉不通引起的,而是静脉瓣膜的反流引起的。所以,这样的病人不能站的时间太长,也不能坐的时间太长,否则脚就会肿。当然,不排除有些病人过了好几年再做检查,血栓依然存在,还没通。我有几个门诊病人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都急着要手术,但是,手术很难做。因为血栓还是堵在里面,侧支循环又比较细,如果人一直躺着,脚抬高了可能没问题,走路一多,脚马上就会肿得比较厉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左脚占90%,右脚占10%,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血管的生理结构有关系。人的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偏右侧,腹主动脉位于中央偏左侧,所以左侧的下肢静脉要回流到下腔静脉里去的话,走得路相对较长,这是一个。
更为重要的是,右面的动脉也得回到左边去,跨度也比较长,所以,右面的这跟髂动脉和左面这根髂静脉会有一个交叉,动脉很硬很粗,静脉很软壁很薄,这个交叉会产生一个胡桃夹综合征,即右髂动脉压迫综合征,就是右髂动脉给右髂静脉给压瘪了,通过CT成像可以看到此处有压迹或者被压瘪的一段。当然,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压着没什么事,只是流经此处的血流慢一点。对于静脉有血栓的病人来说,本来血流的储备就比较差,又加上这个压迫,一方面容易发病,因为它有一个生理基础在这里;另外,对将来病人的恢复,这个地方的再通就很成问题。所以,那些大多数不能再通的情况,都是在左面的髂静脉这一块,就因为有右髂动脉压在这个地方,所以左腿发病就比右腿多,而髂静脉被压这一段的恢复也很难,血管特别难以再通。
所以,对于后续的后遗症的治疗,在急性期以后还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坚持用药。最常用的药就是华法令,价格便宜,抗凝效果又好,但它也有缺点,就是吃多了要出血,所以病人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凝血功能。现在也有一些新型的抗凝药物,不需要反复查凝血功能,但也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要随访3个月到2年。
如果是能找到原因的,比如是骨科手术后激发的深静脉血栓,那么手术后抗凝三四个月就可以了。如果是找不到原因,高凝状态又解除不了,那么抗凝时间就需要长一点。对于放置了滤器这种情况,能取掉的,抗凝时间可以短一点,而滤器没有取掉的,可能抗凝时间就需要长一点。这些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科学生活》:如果有原因不明的腿脚肿胀,怀疑是深静脉血栓,需要做哪些检查对此病的判断更有价
值呢?
篇2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干预护理;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大隐静脉曲张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发病机理为下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大隐静脉淤血、扩张,患者通常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随着病情的恶化出现溃疡、湿疹甚至静脉破裂的症状,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十分关键[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将强干预护理工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十分有必要[2],故本文选择于2010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分析干预护理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以及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3.7±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8±10.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患者主要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部分出存在溃疡、湿疹症状,患者均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于术前、术后加强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饱受疾病和手术创伤的折磨,另外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大部分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增加探访次数,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将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予以告知,赢得患者信任,促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术前准备干预:术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禁烟酒,多食纤维含量高的物质、多饮水保证大便顺畅;存在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尤为重视,提前进行干预。
1.2.2术后护理 ①术后治疗干预:术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次,2次/d;微波治疗促进血流加速、扩张血管,提高营养供应,增强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以保护静脉;②饮食干预:向患者讲述饮食与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主要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多饮水、饭后按摩腹部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③干预与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促进静脉的回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建议患者及早展开下肢活动,避免由于膝关节屈曲而压迫静脉;可通过CPM机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2.3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曲克芦丁以降低蛋白质与血管内溶液的渗出从而改善下肢水肿疼痛症状,治疗期间抬高患肢,疗程2~3w;若治疗无效则通过血管旁路术治疗。
1.3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满意率调查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90例患者均进行了满意率评估问卷,全部收回。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术后观察组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率为2.2%,对照组并发深静脉血栓6例,并发率为13.3%,两组并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和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近些年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存在密切的联系[3]。下肢的疼痛肿胀以及溃疡、湿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时诊断治疗是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式[4],在临床实践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然后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一方面会加重病情、引起肢体的坏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栓塞而诱发死亡,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临床上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5]。
术前对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6],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7],同时能够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8]。本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准备干预,术后的治疗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干预与功能锻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于术前、术后对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的患者做好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工作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符晓阳,蔡传奇,郑鸿,等.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11):782-784.
[2]黄新天,张培华.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3(5):301.
[3]胡少英.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26-327.
[4]丁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4):21-23.
[5] Spahn DR,Chassot PG.CON:Fluid restriction for cardiac patients dur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should be replaced by goal directed intravaseular fluid admini-stration[J].Anesth Analg,2006,102(2):340-343.
[6]谢凤勇,张磊.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58-60.
[7]程维福.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6):51.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0-01
静脉血栓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致使栓子形成,阻塞静脉,引起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截肢率和病死率极高。引起血液成分改变,大多是由于手术后、严重外伤、骨折等长期卧床病人,严重脱水病人,使体内血流缓,静脉壁损伤,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病人血栓发病率很高,具体统计,150例大手术后病人,就会有4例发生血栓,占26%。静脉血栓一般好发生下肢髂股静脉,下面以“髂骨静脉血栓”一病例,谈一谈护理中的观察与经验体会。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农民。于2012年3月29日进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第5d,自述左下肢胀痛、乏力,并且逐渐加重,查体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肿胀,颜色略青紫,患者不能自主行动,感觉存在,经彩超检查诊断为左髂静脉血栓形成。于当日急行左髂骨静脉探查取栓术,术中取出长约2cm血栓,由于当时测凝血时在1-3min,患者体质处于高凝状态为了辅助手术治疗,预防血栓形式,我科采用了尿游酶溶栓疗法和肝素等药抗凝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上采取了周密的观察,完善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
21尿激酶的使用初剂量把8-10万U/次尿激酶溶于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50-500ml中2次/d静滴,维持量可根据每日测纤维蛋白原正常(200-400mg/100ml)如低于200mg/100ml,应暂停一次,一般使用时间为7-10d。
22肝素的使用肝素的主要作用是抗凝血酶、抑制凝血酶,阻止血小板凝集,它的使用方法是,把2500U肝素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连续使用至病人恢复正常为止,一般4周左右。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凝血时间,为了使凝血时间略高于正常值,保持在15-20min最佳状态,应严格控制滴数,通过观察,列表说明肝素滴数与出凝血时间关系见表1。
23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使用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ml,2次/日静滴,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起抗凝和防栓形成,使用前需做过敏试验,防止过敏。
3观察与护理
31注意观察出血现象出血是尿激酶、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齿龈有无出血点、紫斑,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患者有无呕吐,大便颜色是否正常,准时取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尽快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32由于随时取血,反复穿刺,给患者增加了很多痛苦,这就需要护士操作时技术过硬,一针见血,避免在一处血管反复穿刺,防止发生静脉炎和局部出血现象。
33严密观察患肢温度、颜色、感觉因此患肢栓塞后,血液循环障碍而温度降低,感觉功能差,此时避免热敷和冷敷,因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消耗量,还因感觉差,易烫伤;冷敷可减少局部组织代谢,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痉挛和侧支循环,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恢复期患肢功能锻炼
由于患肢出现栓塞后肢体有一定的功能障碍,指导和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1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给予适当的按摩,并适当抬高患肢,帮助患者做主动和被动活动,如伸屈下肢运动,平卧时采取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缩措施,有条件时可给予理疗及平流电刺激治疗。
42鼓励患者下地行走,开始行走时,时间要短并捆扎弹力绷带,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篇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形成原因,更新观念,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我院从2004年6月—2011年11月完成2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肌注一日一次,其中56例在术后24小时内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159例未进行挤压进行对比。 结果 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19.6%。159例未进行挤压,发生深静脉血栓45例,发生率为28.8%。结论 高龄,肥胖,糖尿病,胆固醇代谢,手术时间影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可以减少发生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Analysis of 56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ang Tiansheng Chang Lin Daqi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Orthopaedics in dazhou city, Sichuan dazhou 635000)
【Abstract】“Summarypurposes through the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system review, summary cause, update their concepts, reducing its incidence. I from June 2004 completed the 215 case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after regular use of 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 injection 5000u muscle once a day, with 56 cases of postoperative early within 24 hours for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squeezing, 159 cases of comparison is not to squeeze. Results of 56 cases within 24 hours earlier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squeezing, 11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s at 19.6%. 159 cases is not to squeeze, 45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s at 28.8%. Conclusions senile, obesity, diabe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operative time was high risk factor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arly extrus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Key words" 】hip deep vein thrombosis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深静脉血栓(DVT)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余楠生等8 3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83/402)1。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15例患者统一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如果彩超异常再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并将其中56例并发DVT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未发生的病例进行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215例,采取病历.对照的研究方法。时间:2004年6月至2011年11月。数量:222例髋关节置换病人(男113例,女102例年龄63.3±12.6岁)病种:股骨颈骨折112例,股骨头坏死4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下肢深静脉彩超,如果彩超异常再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和大小。分别记录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和术后康复情况。
1.2 治疗方法:髋关节置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肌注一日一次,疗程5—10天,其中56例在术后24小时内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159例大于24小时后才挤压。DVT的临床表现包括大腿和小腿处疼痛和压痛,Homans征阳性,单侧下肢肿胀或者红斑形成,低热和脉速。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每天对患者进行以上症状和体征检查。如果发现有上述体征,我们行下肢彩超检查初选,下肢静脉照影确定,综合判断,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为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诊断标准:根据1972年Rabinov和Paulin r2-]提出的诊断标准,(1)恒定的充盈缺损(2)正常充盈的静脉突然中断(3)静脉主干不显影。(4)侧枝循环。
1.3 血栓治疗方法:对于单纯腓肠肌静脉丛血栓,造影片上未有明确血栓影(充盈缺损或双轨征),只是不显影或部分显影的。仅采取口服抗凝三个月的治疗措施。对于周围型血栓有明确血栓影(充盈缺损,双轨征等)。给予口服抗凝加溶栓治疗的双重治疗,我们采用患肢足静脉或踝关节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尿激酶)配合踝上加压(踝上部位给予缠弹力绷带)治疗DVT来增高血栓局部药物浓度。护理上给予抬高患肢,禁止下床,禁止按摩和热敷。每天测量下肢周径,观察肢体肿胀程度。对于造影提示中央型血栓,可以做彩超复查,然后建议患者髂静脉装滤网,防止肺栓塞。同时进行口服抗凝加溶栓治疗。
2 结果
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19.6%。159例未进行挤压,发生深静脉血栓45例,发生率为28.8%。
3 讨论
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但术后越早进行药物预防,发生出血的风险也越高。因此,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预防开始时间应当慎重权衡风险与收益2。术后24小时内早期进行患侧腓肠肌挤压笔者认为尤为重要。下肢静脉造影虽然是检测DVT形成的“金标准”.但是造影容易出现假阳性,由于在股静脉和髂外静脉血流较快,根难抓拍到,而且在瞬问容易出现镂空效应,形成假双轨征等表现,我们一般都进行彩超复查,再次确诊。预防血栓应该做到:(1)术中避免长时间髋关节内收位及过度牵拉,扭转.保持充足血容量,术中止血彻底;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负压吸引,防止髋部、腹股沟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髋臼拉钩的安全放置位置。(2)术后抬高床脚,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括动,尤其是让患者主动用力地做踩踝关节屈伸活动(躁泵运动)、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特别是在早期主动运动显得尤为重要。(3)对高龄患者.并且既往有下胜抹静脉血栓及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病例,积极给于预防,通过以上的积极预防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发生率。对于新鲜的周围型血栓采取用患肢足背静脉输注溶栓药物结合踝上加压治疗治疗;尿激酶在体内的半衰期为很快,近距离局部给药,缩短了尿激酶达到血栓部位的时间,增加了血栓局部药物浓度,提高了溶栓效果。采用经患肢浅静脉给药,弹力绷带蛇形缠绕患肢,人为造成浅静脉回流受阻,使药物回流经过深静脉血栓部位,取得了相当于经皮穿刺导管置入后直接灌注用药的效果。尿激酶的溶栓作用不取决于剂量大小,而取决于尿澈酶与血栓豹接触面积和有效接触时间。患肢浅静脉加压、局部给药,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局部有效血药浓度,增加尿激酶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及有效接触时间。总之,从事关节置换的骨科医师无论在DVT和PE的研究还是临床预防与治疗过程中.应该与多学科进行广泛、深入合作,积极预防、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共同为关节置换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铺就一条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篇6
1 目的
评价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彩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符合率较高。
2 方法
检查下肢深静脉有无血栓。采取仰卧位,大腿外旋、外展。首先从腹股沟区开始,显示大隐静脉和股总静脉汇合处,再扫查股浅、股深静脉。最后采用俯卧位,将踝关节垫高,显示静脉。检查血管应双侧对比,发现异常时应向起始处追踪检查,手法要轻,切忌重压。先横切以确定血管的位置,而后纵断移行检查主要静脉。
3 结果
肢体静脉血栓形成超声表现:静脉管径明显增宽,内见实质性低、中等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能闭合。彩色血流消失或充盈缺损。
4 讨论
正常的静脉管壁较薄,有压缩性,可见静脉瓣及管腔内血流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持续性充盈于整个管腔。当挤压远端静脉时管腔内血流信号增强,放松挤压或瓦氏试验 时,血流信号中断或出现短暂的反流。下肢深静脉有五个重要多普勒特征:1)自发性;2)周期性;3)做瓦氏动作时血流中断;4)挤压远端肢体时血流信号增强;5)单向回心血流。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产后、手术后长期卧床以及肢体挤压等情况下,形成原因分为两类:一是由于血流迟缓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壁本身无特殊变化;二是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壁损害起主要作用。
超声表现:二维超声:1)静脉管腔内显示不均匀实性回声,可呈低回声或强回声。2)静脉管腔较正常增宽,栓塞以下远端静脉明显扩张,静脉壁搏动消失。3)探头加压后,管腔不能压瘪。4)深吸气或瓦式试验,静脉管径无明显变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1)完全栓塞:血栓处及近心端静脉内无彩色血流显示,远心端彩色血流色变暗(流速减慢所致)2)不全栓塞:血栓处彩色血流变细或充盈缺损。彩色血流不随呼吸变化。3)血栓再通:亚急性和慢性血栓再通时,血栓内可见持续的细带状迂曲彩色血流术
频谱多普勒:1)完全栓塞:血栓段及近心端静脉内无血流频谱显示,远心端血流频谱呈持续性,不随呼吸变化,流速减慢。2)不全栓塞:下肢静脉内自发性随呼吸变化的血流频谱消失,呈持续的低速血流频谱。3)血栓再通:静脉血栓内可检测到低速持续无波动的静脉血流频谱。
不同阶段静脉血栓声像图征像:急性血栓(1-2周)患部静脉管腔内实质性低回声改变,静脉管径明显增粗,探头加压管腔不能闭合:彩色多普勒表现为血栓段静脉内有少量血流显示(不完全栓塞)或无血流显示(完全栓塞) 亚急性血栓(数周后)血栓回声增强,血栓逐渐溶解和吸收,静脉管径缩小为正常,血栓可出现再通。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栓内多条迂曲不规则细带状血流。慢性血栓:管径内不均匀,较强的实性回声,静脉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管腔内径变细,部分病例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无法显示。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显像根据再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不一,部分再通者管腔内见部分血流信号,完全再通者,管腔内充满血流信号。
自2008-2009年对我院20例急性,慢性亚急性静脉血栓进行彩超检查,观察血栓形态,回声,血管壁的厚度探头加压的变化及瓦式试验现分析如下;
急性血栓12例;静脉管腔内径明显增宽,内见低回声团充填,探头加压管腔无变化,瓦氏试验阴性,彩色血流中断。采用溶栓及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治疗,病人血管血流通畅,恢复正常。
亚急性慢性血栓8例;静脉管腔内径增大,血栓呈中强回声,边界不规则,与静脉壁回声分界不清,静脉壁部分或弥漫性增厚,内膜毛糙,静脉管径随着血栓回缩逐渐缩小。静脉瓣增厚,活动僵硬或固定;血栓再通的彩色多普勒征象;或无血流显示(静脉腔闭塞);静脉瓣在瓦式试验及挤压小腿时显示关闭不全,静脉血栓周围显示侧支循环建立征象,多条不规则细带状静脉彩色血流在静脉血栓处周围显示。
5 结论
篇7
【关键词】产褥期;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25-02
产褥期静脉血栓病(VTE)属于妨害母性健康的严重并发症,这些年伴随剖宫产率的提升与各类精湛无创检测技术的实施,其出现率有下降形势[1]。本文利用给我院产褥期15例静脉血栓病完成回顾探究,来分析其病由与前期确诊、医治方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5例产褥期静脉血栓患者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 38岁,平均 29岁。15例患者都属于自然妊娠,当中阴道助产2例,顺产 2例,剖宫产6例。
1.2诊断进行
依照病人产后突发的一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阻、Homan呈阳性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判定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当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有1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之后并发双下肢深静脉栓塞构成。产后发病时期在产后的3~21天之间。15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VTE危险因子和危险评定参见下表1。
2.结果
医治和转归此15例病人在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以后,都使用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医治。1例病人出现VTE后转移到外院医治,2例病人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栓塞后转移到外院安放静脉滤网。2例病人随访到现在,最近的B超显示: 左边髂外、股浅、股深、小腿肌内静脉构造失常,管腔里出现非正常实质性回音,探究陈旧性深静脉血栓,随访时期再次顺利足月分娩。其他的10例患者都已痊愈。
3.讨论
3.1静脉血栓病的高危因子
当前认定的深静脉血栓构成三大因子是血流较缓、血管内皮受损与血液高凝形态。孕妇因为生理性变更使得血液出现高凝形态,同时血流量增多、静脉增宽、子宫挤压致血流减缓,是血栓构成的高危因子,如果同时发生妊高症、心功能衰退等深入性推进血栓构成[2]。研究资料表明,产前水肿暗示了孕妇下肢血液循环受阻,易出现血栓;术前、术后禁饮食,血粘度增加,术中组织受损,术前、术中、术后需要使用止血药,都是血栓构成的高危因子;排除高危因子,可能会减少静脉血栓病的出现。
3.2静脉血栓病的临床症状
疼痛与肿胀是静脉血栓病的主要病症,在合并或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时,会随着体温、白细胞增多等周身症状,肢体深静脉血栓一般出现在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到股静脉段,少量局部,大多会蔓延,有一半出现在肺栓塞。该组资料表明血栓多出现在股静脉,有8例,而右侧者大过左侧(5∶3),应该跟孕期子宫向右旋转,右边血管挤压有关[3]。
3.3静脉血栓病的确诊和医治
静脉血栓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别性,凭借病史与体征不能进行科学确诊。静脉造影是确诊该病的好方法,在临床使用中有适当的受限性。当前超声多普勒与核磁共振是首要测定方式,它的灵敏度在89%~100%,特异度在93%~100%。静脉血栓病的医治包含了普通医治、抗凝、抗血小板汇集、减少血液粘度、溶栓、中药与手术等医治,当中抗凝医治是重要方法[4]。该组15例都使用肝素抗凝,结合低分子右旋糖苷减少血液粘度来医治,且测量凝血体制,获得不错效果。尿激酶溶栓医治仅只在血栓构成前期(3 天中)生效,且不良症状强烈,通常使用少,抗血小板和中药医治,结合抗凝医治,用在4例病期较长者。15例都获临床痊愈,无1例出现肺栓塞。
综上所述:需要给产褥期患者实施静脉栓塞症的危险评定,且依照危险评定努力自主地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1]李秋月,杨晓清,张玉泉. 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全国首届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2]要跟东,石建平,赵梦华. 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18)
篇8
【摘要】目的:探讨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结果: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多,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pci;静脉血栓;护理;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pci是一种有创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中较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诊断治疗不及时危害严重。尽管对pci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多[1,4],但回顾性分析发现文献中未能较深入的分析、总结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现搜集我院2005年至2010年间行pci且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系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行pci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4.5岁。所有患者均因冠心病就诊。
1.2方法:17份病历分别由三位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例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最后三位护士对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17例中15例痊愈出院,2例不同程度的遗留后遗症。
3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3.1形成机制:pci属有创性诊疗手段,术中损伤的血管内膜、导管和导丝均能激活凝血系统,在其表面引起血小板沉积,逐步发展为血栓。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为:(1)导管导丝表面粗糙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2)导管过粗或导管导丝和导管鞘不配套,中间有空隙;(3)导管停留时间过长、未肝素化或肝素化不够;导管置入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机会越多。血栓较小,不引起症状,血栓较大且脱落,易引起血管栓塞,应手术取出。
(4)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患者的血脂、血液粘稠度异常;(5)另外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等也是重要原因。
3.2防治措施:(1)术前常规检查导管导丝和导管鞘的质量、光滑度和规格;(2)禁止粗暴操作,防止损伤血管内皮或动脉斑块脱落;导引钢丝与导管在病变动脉处活动,注射造影剂压力较大时,都可造成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脱落的斑块可栓塞小动脉,毛糙的动脉壁上又可继发血栓。(3)尽量缩短导管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和导丝在导管内的停留时间;(4)操作中常用肝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尽管至今尚无随机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时全身应用肝素的优越性,但多数医生主张动脉鞘管插入后给予肝素3000~5000u[2]用以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
3.3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栓塞后补救措施:发生栓塞后,立即局部灌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可采用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无效者应尽快行取栓术。由于溶栓、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身体某个部位或脏器的出血,所以,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黏膜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定期检查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合理调整用药,用药期间尽量避免一些有创性的检查,相对延长对注射穿刺部位的按压时间。在急性期由于新鲜血栓松软、与血管黏连不紧,较易脱落[2],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并嘱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直至肿胀、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
脑栓塞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栓子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斑块脱落或注入气泡等[4]。气泡进入血管内形成气栓,气泡由注射器中带入,如栓塞脑部则有惊厥和瘫痪。一般用对症治疗,可逐渐恢复。气栓在手术进行时发生。术中术者精力往往集中在手术操作上,这就要求手术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不适主诉,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尤其当病人出现连续打哈欠、头痛症状时要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由于其创伤小、安全且成功率高及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使其在临床得到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但该项技术属有创性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pci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血肿、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栓栓塞、动脉夹层等。其中出血和皮下血肿是pci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静脉血栓形成相对较为少见。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上述多种原因造成的,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书娥,赵莉,孙平,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0):1852-1853
[2]张宁仔,李兰荪.实用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75
篇9
①常规治疗: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把患者的患肢抬高20°~35°,有利于血液的循环,减少患肢水肿与疼痛感,避免对患肢进行按摩或热敷,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②抗凝与溶栓治疗:对于下肢浅静脉血栓采取抗凝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可以延缓或抑制血栓,从而减少肺栓塞的发病率,保证人们的健康发展。对患者使用0.4ml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1次,7d为1疗程。再过后sd给予6mg华法林,口服为主,每日一次,此药使用3d后缩小剂量,每日一次。疗程2~4个月。在服用华法林药物期间对凝血酶原进行严密监测,把凝血酶原维持在正常水平。一般使用溶栓治疗在患病的3d内用药效果最佳。给予尿激酶10~20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一般在患者的患肢足背进行静脉滴注,疗程7~9d。严密测定纤维蛋白原,如果纤维蛋白原≤2g/L,立即停止输液。③抗血小板疗法,使用右旋糖酐,其既有稀释血液,降低血糖、阻止血小板凝聚之功效,每日1次,500ml。还可以使用25mg潘生丁,可以有效预防血小板的聚集,同时配合50mg阿司匹林,每日3次,疗程3d。④外科手术治疗:有1例患者因为下肢严重恶化必须立即行切除术,挽救患者生命。
2、结果
我院收治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最短治愈时间4d,最长14d,在治疗期间为发生1例肺栓塞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在出院前均复查B超,影像显示血栓均消失,未出现下肢功能障碍。仅1例出现截肢处理。
3、讨论
3.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2]。若是术后长期卧床休息可能会造成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再加上手术的组织破坏,这些均容易增高血液凝固。由于盆腔具有静脉血管分布密集,相互交措,可以容纳大量的淤血,因此易引起术后血栓形成。
3.2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所在[3]。若是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红肿、脚部颜色发青要及时入院治疗,立即行B超来确诊。若是诊断还不够准确给予深静脉造影,其既有准确性高的优点。确诊疾病后,给予对症治疗,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血栓脱落而引起不良反应,抬高患者患肢可缓解疼痛症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同时使用抗凝、溶栓、血小板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促进患者康复,保证生活质量。
篇10
关键词: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1]。在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其他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感染、肢体挛缩畸形等)常因位置深、临床症状隐蔽给早期诊断带来难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极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因此加强老年脑卒中患者DVT形成预防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有效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1临床资料
选择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6.8)岁。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者四肢瘫痪。
2 结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经过抗凝治疗及做好下肢瘫痪肢体积极预防及护理后好转。
3护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知识及危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以便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挤压、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对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精神异常等,应该考虑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况出现,需及时报告,及早诊断,及时处置。
3.2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给予灌肠。多饮水,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静脉保护及下肢肢体的观察护理
3.3.1尽量避免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因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存在神经功能、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血液回流缓慢,若将静脉穿刺位置选择于瘫痪肢体,会使药液局部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出现静脉炎。因此对于脑卒中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穿刺时,应尽量选择健侧上肢静脉,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保护血管,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min,注意静脉推注溶栓药物时严禁药物外渗。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现DVT症状,1w内应保持卧床休息状态,抬高患肢20°~30°。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不得按摩或进行剧烈运动,也严禁冷热敷。如果病情好转,可以适度进行功能锻炼时,需穿弹力袜,以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使深静脉血流回流。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3.3.3测量肢体周径 对于DVT患者而言,其临床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或双下肢肿胀、或单下肢肿胀。。肿胀严重程度因静脉闭塞程度及闭塞范围而各不相同。位于深部小静脉处,肿胀一般难以发现,位于下肢静脉主干,则肿胀尤为明显。通常情况下,膝关节以下的肿胀则表明已累及或股浅静脉,若发现整个下肢肿胀,则表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后,肿胀持续时间会可达数周或数月,严重者可能终生不消。定期测量肢体周径可获知肿胀,测量一般选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并记录[1]。严密观察肢体有无青肿、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4局部皮肤护理 防止皮肤溃烂,应用中性、温和的洗剂清洁患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5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缓慢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后可开始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卧床休息3~4w,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床上被动运动。如肩关节屈伸、外展、旋内、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为宜,防止用力致肩关节脱位,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用力适宜,频率不宜过快,共2~3min,髋关节外展位,内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内收、内旋、外旋为5°左右,不可用力过猛,共活动3min。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2~3次/d,健侧肢体自主运动。
3.6药物护理 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定期监测实验室指标:APTT、INR、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药前要注意这些指标。溶栓药现用现配,配制后暂不用时,应低温保存。应用溶栓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有无肢体麻木、头痛、恶心、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异常出血现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3.7心理护理 患者会时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等症状,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解释,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后,认识到疾病的本质,积极应对,充分重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①静脉血液滞留。②静脉壁的损伤:?化学性损伤;?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机械性损伤;?静脉手术;?感染性损伤。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④其他因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般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而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患侧下肢活动减少,引起患侧下肢血液流速缓慢,该类患者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静脉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慢时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本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只有2.5%,与近年来类似观察结果相近[2]。提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