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范文

时间:2023-03-29 15:4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医内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医内科

篇1

关键词:胸痛;病因;临床诊疗

      胸痛是指胸部体表、骨骼肌以及内部的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其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是有胸部疾病引起,少数有胸外疾病引起,是内科门诊常见疾病[1]。由于因病因不同而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疼痛,所以如果医生缺乏认识,容易延误诊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内科门诊113例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进一步总结门诊诊治中的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3例患者选自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急诊内科门诊,男70例,女43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8.5岁;113例患者均作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血常规检查,查明病因,明确诊断,正确治疗。胸痛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胸痛的处理包括病因就只和对症处理。心绞痛患者立即卧床休息,吸氧,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适当运动、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的硝酸酯类药物及辛伐他汀、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缓解期再做进一步扩冠等处理;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初期大多给予心血管病药物的治疗,待排除心脏器质疾患后,先采取建议的心理治疗,如果效果不明显,在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情况下,再及时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予卧床休息、预防感染、上氧、胸腔穿刺抽气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予胸腔穿刺抽液、抗结核、加强营养治疗;肺癌或癌性胸膜炎患者均因年龄大、体质衰竭为进行放疗和化疗,给予抗炎、支持治疗、增加机体抵抗力及止痛等综合治疗;大叶性肺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细胞、止痛、预防感染治疗;胃食管反流给予制酸、促肠胃动力治疗。

      2 结果

  113例胸痛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气胸、结核性胸膜炎、大叶性肺炎、带状疱疹、胃食管反流病、大多数不稳定性心绞痛等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治愈;癌症患者死亡;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而转上级医院治疗。

      3 结论

      3.1 胸痛的病因分析 

胸痛是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凡因炎症、肌肉缺氧、外伤、异物刺激、机械压迫、内脏膨胀、化学刺激、肿瘤或神经病变造成的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支配的气管、支气管、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2]。致痛物质包括K+、H+、组胺、5-羟色胺和缓激肽等,此外还可因解剖和生理关系引起牵涉痛或放射痛。在做出诊断时要综合患者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全面考虑。本组113例患者中心源性胸痛占63.69%,而非心源性胸痛占36.31%,心源性胸痛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生命危险性较大,因此应引起内科门诊医师的高度重视。

      3.2 胸痛症状特点与诊断 

胸痛作为一个主观感受,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产生就只有简单的3个环节:致痛源—神经传导—感知中枢。无器质性病变的胸痛患者通常由精神问题引起,如焦虑、抑郁[3],此类胸痛的特征是主诉较多,出胸痛外可能涉及多个系统,但阳性体征及检查结果少,与较多的主诉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作为与常见器质性胸痛的鉴别要点。其诱发因素往往是持久的精神紧张,由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超过了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3.3治疗体会

  胸痛伴休克,急诊应立即给予扩容、纠酸等抗休克治疗,边抢救边诊断;胸痛伴明显气促者,胸部叩诊为鼓音,基本可诊断为气胸。且呼吸困难正在加重者,应立即采取胸穿抽气,建立简易气体引流装置,再做相关检查,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危及生命。能忍受胸痛的患者,最好先明确诊断,再行治疗。老年人因多种疾病并存,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如654-2与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合用后相互拮抗,作用抵消[4]。

  总之,在急诊内科门诊中,导致胸痛的病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呈多样化,通过对113例内科门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内科门诊应该高度重视患者的筛查诊断,使不同的患者尽早得到适当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闫京涛;李文达;杨蓉;胸痛伴ST段抬高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2期

[2]胡大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新处理策略[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2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对临床遇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取样研究。以4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男12人,女8人,年龄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7±1.2)岁,患病时间在3年到16年之间,平均患病(5.2±0.6)年;治疗组的患者为20人,男性9人,女性11人,年龄在34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51.3±1.1)岁,患病时间在1年到13年之间。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口服二甲双胍,每次50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两个月。

    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为口服吡格列酮,每次30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两个月。

    1.3 观察指标。对实验的两组进行监控,查看其病情的治疗效果,空腹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改变情况。还要对两组人员糖尿病的治疗情况和复发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血、尿糖监测结果均已经恢复正常,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能够维持在8.0mmol/L之内,血、尿糖水平大幅度改善,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无效:症状表现仍存在,血糖水平仍然保持在8.0mmol/L以上,尿糖水平为(2+)以上[1]。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经过二甲双胍治疗后的对照组效果为,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0%。

    经过吡格列酮治疗后的的病情结果为,6例显效,13有效,1例无效,通过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5%。两组的治疗结果差异明显。

    2.2 空腹和餐后治疗结果。在对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观察中发现,治疗前血糖含量为(9.32±1.61)mmol/L,而治疗后血糖浓度为(8.05±1.06)mmol/L,结果差异明显。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浓度在用药前为(18.12±2.19)mmol/L和(14.83±1.76)mmol/L,产生的结果差异明显。在对治疗组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血糖观察后发现,使用药物治疗前血糖浓度为(9.24±1.21)mmol/L使用药物治疗后血糖浓度为(7.23±1.31)mmol/L,结果差异明显。两小时后血糖浓度,在用药前为(18.26±2.15)mmol/L,使用药物后血糖浓度则为(10.37±1.72)mmol/L。两组结果有差异。

    2.3 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经过调查随访后,对照组有4人复发,复发率为20%。治疗组根据结果统计后,有1人复发。复发率为5%。两组实验的复发率差异明显。两组均未见到不良反应。

    3 讨论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通过本组实验,吡格列酮的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在临床上以经应用了50余年,对于兼有肥胖或者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比较好的疗效。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肝糖升高。二甲双胍在对抗高血糖时的作用是针对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血糖恢复正常可以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的毒性作用,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改善。体内游离脂肪酸的升高会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展,同样也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带来更大的危险因素。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对降低血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甲双胍的应用非常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及非肥胖人群,并且有助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且适用于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对降糖药应用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出现血糖过低的现象,在此方面二甲双胍的副作用较小,但是二甲双胍在多年的应用中发现,其副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消化道的刺激上,但是这种消化道刺激持自限性。

    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降低肌肉、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达到对胰岛素抵抗的减轻。吡格列酮可以增强细胞表面转运体对糖的装运能力,从而提高对葡萄糖的摄取,以此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篇3

1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一门新兴的临床课程,本教材的使用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内科学》分别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要求与《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不同,要求中西医并重,尤其侧重中西医教学内容的整合。目前教材编写体例是将中西医内容分列,尚缺乏认知理念和思维方法上的交叉渗透及中西医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构建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可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和补充,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材料,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最有力工具。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交互式的双向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向自主化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改变过去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弥补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不足。

此外,网络教学也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现代教育理念、计算机操作技能、中西医医学知识等方面得以更新和锻炼,可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

2网络课程建设情况

2·1课程内容来源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编:蔡光先、赵玉庸),并参考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主编:周仲瑛)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主编:陆再英、钟南山)、《诊断学》(第七版,陈文彬、潘祥林)等教材。

课程内容设置按照《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课堂理论教学保持一致。[1]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见习、实习及考研、执业医师考试前后,通用网络课程进行自学和复习,既能较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能了解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各系统重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中医辨证、中西医治疗思路及具体治疗方法,同时要深入探讨其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内容。对于典型病例的诊断正确率达80%以上,能够准确述说定义,正确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熟记病证的证候特征、临床特点与诊断标准,能鉴别诊断类似疾病或病证,熟练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及治疗方法,了解各疾病的转归预后和预防调摄方法。

2·2课程内容版块设置

本课程版块设置分为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拓展资源库、作业习题、临床技能指导、参考文献、科研成果、留言答疑等14个版块。①教学大纲:将中西医结合内科每一章节的教学时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明确需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②授课录像:涉及本教研室多名专家、教授重点病证授课、讲座及学术会议、诊疗、病例讨论等视频资料。③授课教案: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积累的优秀教案,教案按照河北医科大学制定的统一格式及教学大纲要求编排,包括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授课新进展及课后总结等内容。④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积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均为本教研室老师课堂授课所用课件。⑤教学拓展资源库:包括中西医电子书籍、期刊,X光片、病理图片、心电图、解剖图谱等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内容。信息收集渠道有:学校近年来的教学研究性课题成果;自拍自摄录像、图片;购买的音像教材和图书;相关网站资源下载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Web课件、网络视频等;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换。⑥作业习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论述题等组成,并配有标准答案,学生可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选择题题型设置为A1、A2、B1三种形式。⑦临床技能指导:包括基础操作、综合见习部分、选修实验部分三部分。基础操作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插胃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技术;综合见习部分要求学会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的抢救措施,并选择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等主要系统重点疾病分小组、分角色进行病例讨论,要求对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思路等进行分析;选修实验部分涉及尿红细胞形态、红细胞生长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实验诊断内容。⑧留言答疑:网络平台设立师生交流版块,使学生能够针对课本、课堂教学或网络课程等内容提出问题,老师进行答疑或讨论,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学服务。

3网络课程应用效果

篇4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多以“两个基础-一个桥梁-一个临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习。在此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承担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占有主导地位,起关键性作用。诠释中医内科学在中西医临床学科的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双重教学工作即“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如果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注重处理好“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其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教学,从而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与学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是承接两个基础(中医、西医)课程率先进入临床教学,开始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因此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将中医基础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会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课程的普遍规律(病因病机、基本证型、辨证规律)、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规律(各系统常见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各病证的特点(各病证的特点及辨治的重点难点)、诊治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以中医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分析处理临床疾病,起到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视为临床课之首。此教学段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完成,学生应具备一个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能力,树立中医专业思想。中医内科学科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西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西医诊断学,进入西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医、西医内科课程同步进行,正是引导学生进入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手段认识、分析与诊治疾病的大好时机,逐渐学会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与科学研究,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此,中医内科学具有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更具深远意义,此教学任务是永恒的,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2 中医内科学在“一个临床”的重要任务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包含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占据学生的三年临床学习时间,近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基础教学的实践见习随着教学模具研制的不断增多,模拟教学不断完善,多数院校的基础课程见习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实质是空白的,学医两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临床见习实习中医、西医查体手法、顺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把脉手法错误以及汇报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数。所以,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见习课程首先是重复与强化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临床诊视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体、病历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中医内科课程的见习教学任务,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认识、思考、分析临床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案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完成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这是中医内科学需要完成的“一个临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这部分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内科的教学任务占据主导地位,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定位于本专业的桥梁课程,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传授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纵观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进度,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实践课程,占据本专业教学近2年半时间,对学生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课程,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

3 如何处理好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双重桥梁作用

3.1 强化中医内科理论教学 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上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人才的前提,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七大系统,有60个专业示范病种,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就书讲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懂,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并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规律,如情志致病、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内科各论中是最多见的,掌握其病因导致疾病的演变规律,基本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辨证论治强调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的重要性,结合伤寒、温病、金匮等经典著作条文讲述,治法方药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基本点,强调方与证合一的内在联系规律,讲述共性;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特点,讲述其个性,譬如具备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归脾汤证的定义,即可用此方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既有39个疾病选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晕、郁证、血证、癫证、痴呆等),但在药物加减中则以各病症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郁证则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机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见于36个病症,同时又有郁证专篇讲述,但发生的病症却不一样,如不寐、癫证、狂证、郁证等都与情志致病有密切关系,而且女性为多,分析病因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性格暴躁有关,病机落实到气机郁滞,治疗除了解郁疏肝理气,还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疗。

3.2 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是保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从疾病的病名定义开始讲述,由此展开其病因病机、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证型分类及治疗等的讨论;实践教学则是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齐备后再进行分析诊断,再确定治疗方案。因临床表现与书本知识存在偏差,且学生临床经历太少,出现只会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现象,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譬如一次考试病案水肿病机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但教材对水肿分型为脾阳虚、肾阳虚而无脾肾阳(气)虚,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教材上没有此证型,应如何诊断,再如心脾两虚与气血亏虚二者的联系,心脾两虚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属因果关系,治疗应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以达治疗目的。如果学生临床实践见习机会多了,临床思维开阔了,则可逐渐适应临床诊治疾病的规律与特点,缩短临床与理论的差距。应对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机会可利用课外辅导、导师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带教、科技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临床、早临床的目的,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见习、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 对巩固理论知识大有好处。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医结合学科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涉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陈竺教授等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药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疗肾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纷纷成立中医学院及其各种团体,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动态已经形成以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质的深入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等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论:活血化瘀疗法的基础、临床与药物实验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2)清热解毒学说:清热解毒药物具有解毒、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保护实质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3)补益药物的研究:注重脾虚-肾虚-脾肾两虚的研究,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血为精所化、精足则旺血,精亏则血亏”的理论,诊治各种虚弱性疾病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将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医学。因此,中西医理论教学必须将这些成果灌输给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科学性、可行性,开设中西医结合内科课程,讲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典案例、科研成果、诊治特色优势,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技能、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专业思想。

篇5

关键词:资格考试;西医内科学;PBL教学;

西医内科学是中医类专业课中现代医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現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有所涉及,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占有10%的比重。故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显著提高执业资格考试的得分率,从而有利于医学生取得执业资格。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中医类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要求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研究者在开展西医内科学教学时,结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要求与PBL教学法,对高职中医专业进行改革尝试,总结分析如下。

1.教材选取,确定大纲

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判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且执考是每一个从事医生职业必须的入门考试,故教学内容要根据其需妥而定。在大纲制定及修改时,根据国家考试中心所确定的内容,并不断补充修订。课程安排要考虑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与要求,就教学内容而言,常见病、多发病是教学重点,这是以后临床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但仅掌握这部分内容,又达不到所要求的成绩。就考试范围的设定而言,要求全面覆盖,涉及到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涉及到每一个病种并合理分布。

我校选用的《西医内科学》教材为李相中、李广元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5月第二版,此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类专业用教材。内容结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结合PBL教学法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内容(表1),修订教学大纲。

2.结合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把握重点内容

尽管执业医师考试覆盖面很全,没有明确的重点,在讲解疾病过程中,要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西医内科学考试历年真题,对各种题型逐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复习、总结本次课的重难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发病的关键机制如胃炎、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中首选的药物等要重点强调,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见习过程中亲身体会,从而加深印象。对于这些知识,要反复提醒,同时在平时考试过程中也要适当突出。

3.教学组织与PBL教学法

PBL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优势明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在讲授时就需要大量的临床病案,在讲解每章节某个疾病之前,按PBL教学法将设计好的病案先提前下发至学生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为:展示需要讨论的病案,按临床实际与资格考试要求设计的内容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7大部分进行讨论,之后再强调授课重难点、需要掌握的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解。每堂课均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复习本次课的重难点。待讲解完毕后再次回顾该病案,分析病案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研究者将PBL教学法应用到《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是对《西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4.教学效果

通过组织教学,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1张,收回问卷113张,空白或答题不完整8张,问卷总体有效,结果统计见表2。

5.分析总结

在问卷调查中,对基本知识点掌握促进程度包括是否是否贴近临床与资格考试、加深理解与记忆两方面;对临床综合分析思维促进程度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效果阐述如下:

5.1贴近临床与资格考试以执业医师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的应用,使学生上课时就能够轻松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学习资格考试的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在既紧张又充满趣味的课堂和实训中掌握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这样使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地掌握考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贴近资质考试的要求。

5.2加深理解与记忆使用PBL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有关问题尽可能多的当场暴露,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便于记忆,学生的记忆牢固性较高。

5.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本领。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使用本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4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为主体对一些临床问题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疗的模拟和实践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活跃思维、强化所学知识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关于肝硬化疾病诊断的方法,临床学习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病史、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几个方面去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尽快的融入临床,起到了由理论到临床的完好过渡作用。

篇6

关键词: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心血管内科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28 cardiovascular medical in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deical Hospital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PBL group(n=63)and the LBL group(n=65)and received PBL or the L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and the fine rat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BL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BL group.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B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BL, and PBL should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roblem-based-learning;Lecture-based-learning;Cardiology

心血管内科是专业知识繁多,专科性强的临床科室,如何在教学中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是重要的课题。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方法,是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式。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本研究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以更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心内科的临床教学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习的128名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实习期均为6w。其中男生76人,女生52人。年龄23~25岁,平均23.7岁。将128名实习医师随机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63人,LBL教学组65人。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2.1.1 PBL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前将典型的临床资料、教学目标及问题交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和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2.1.2 LBL教学法 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及模仿,解决实际临床中的问题。

1.2.2教学效果评价

1.2.2.1专业考试 实习结束时进行闭卷出科考试,百分制,考试时间为1h。

1.2.2.2问卷调查 以匿名方式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以一般、满意、不满意为3个等级,以百分比计算。

1.2.3统计学方法 用SPSSl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均数。当P

2 结果

2.1考试结果 比较的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PBL组分数显著好于LBL组(P

2.2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比较,实验组对教学度达81.25%,而对照组仅有40.96%,差别显著(P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明显高于LBL 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在知识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记忆;而在PBL 教学法中,学生作为主导者,教师起引导作用,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医学知识,学生由被动的记忆知识变为主动的应用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新能力[3]。心血管内科发展迅速且与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更是难中指南,不但要求掌握西医基本知识,还要将中医辨证结合其中,加之中医辨证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更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故对带教教师要求更高。所以担任PBL教学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授课前制订好详细的教学计划,认真规划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它已在发达国家医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普遍采用[4]。

总之, PBL 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比LBL 教学法好, PBL 教学法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方向, 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2]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e-Learning for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urgery[J].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08,65(2):120-125.

篇7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中医内科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观察患者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结果: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5例、9例和7例有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8.1%,1例无效患者,无效率为1.9%。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 湿疹治疗 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13-01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 [1],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在发作时不仅有大量的溺水渗出,还会引起人体难以忍受的强烈瘙痒感。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湿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湿疹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内科在治疗湿疹上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7至61岁,平均年龄28.15±8.44岁;最短病程11d,最长病程3.5年;重症湿疹13例,中度湿疹24例,轻度湿疹16例;头部发病患者37例,全身发病患者9例,下肢发病患者7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重度湿疹患者、中度湿疹患者和轻度湿疹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础药方为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并依据患者湿疹程度酌情增减药物用量。将所有药物综合并用水煎熬,每日给患者服用三次。15d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都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控制饮食。

1.3 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患者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无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很大程度的消失,有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还有一定的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并出现病情加重情况,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 结果

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疗效有效的重度患者、中度患者和轻度患者分别有5例、9例和7例,总有效率为98.1%;1例患者治疗无效,无效率为1.9%。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疹的发病机制多有患者不科学的日常生活所致。例如患者饮食不规律,过多饮酒或食用辛辣或刺激性强的食物,患者脾脏和胃脏严重受损,并出现湿热内蕴症状,一旦患者外感风湿热,内外两种因素同时对患者产生作用,从而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肌肤失养,血虚风燥,最终形成湿疹 [2]。从湿疹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湿疹可分为三种: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 [3]。三种湿疹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瘙痒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会进一步扩散而加重。而且病毒在皮肤内可以存活多达数年之久,患者治疗不彻底,病情容易反复。在治疗湿疹患者时,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以及患者其它临床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消除患者皮肤瘙痒、出水等症状,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的痛苦。虽然西医有治疗湿疹的药物,但是西医药具有治疗时间长、消除患者时间短的特点,患者治疗的时间也增加,患者需承受更长时间的痛苦。而中医内科治疗则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给患者使用的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在改善患者病情重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栀子花具有清热利尿功效,花粉为患者提神,增强患者抵抗力,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快速消除疲劳和美容的功效 [4];苦参清除患者体内的热燥感和湿气;蛇床子可以燥湿温肾;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且对患者的胃脏没有副作用,可以祛除患者体内的毒素 [5]。将所有药物混合使用,具有疏风解毒、利湿凉血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本次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接受以3个疗程治疗后,有98.1%的湿疹患者具有显效或者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只有1例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无效率为1.9%,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士兵.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探析[J].中外医疗,2013,21(11):118-119

[2] 王国颖.湿疹的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7(03):163-165

[3] 董世松,李继民,刘永涛.清热凉血解毒方治疗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7(12):23-24

篇8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临床肾脏疾病常见类型中, 肾病综合征(NS)占有较高的发生比例, 指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诱导的严重蛋白尿及相应表现, 包括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原发肾病综合征(PNS)指有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原发病变在肾小球者[1, 2]。本病症状较重, 病因机制复杂, 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 病情控制比较棘手, 若治疗效果不佳, 长期蛋白尿易加快终末期肾病进程。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对本病论治的经验, 预后较为理想[3]。本次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组就中医内科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 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 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5~69岁, 平均(37.5±3.4)岁, 平均病程(13.8±4.5)个月。均与《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符合, 即:①低蛋白血症。②大量蛋白尿。③临床以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综合征。④水肿。并排除心血管、血液系统严重疾患者合并尿路感染者,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1. 2 方法 西医: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 包括对症支持、给予标准激素应用、利尿、降血脂、抗凝等。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 脾肾阳虚水泛型:中药组方为补骨脂10 g, 焦白术15 g, 菟丝子20 g, 熟附片10 g, 益母草15 g, 茯苓15 g, 仙灵脾15 g, 山药40 g, 泽泻10 g;肺脾气虚湿盛型:中药组方为防已10 g, 生黄芪20 g, 大腹皮15 g, 焦白术15 g, 薏苡仁30 g, 炙党参15 g, 山药30 g, 茯苓15 g。均1剂/d, 分2次水煎服用。水肿加重者, 可加茯苓皮、桑白皮、猪苓、陈皮、生姜皮等消肿利水药物, 必要时与激素配合应用。为预防西医激素至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 可加三棱、补骨脂、赤芍等预防。

1. 3 效果评定 治愈:肾功能正常, 尿蛋白(-), 血清白蛋白>35 g/L, 胆固醇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 肾病综合征较常见, 采用西医方案治疗多预后不理想, 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为有效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医将肾病综合征定义为“腰痛”、“尿浊”、“水肿”范畴, 其本在肾、标在肺、制在脾。对本病病机特点加以总结, 具休包括, 风邪袭肺, 导致肺失宣降, 进而造成通调失职, 有风水证出现;脾虚湿盛、脾气虚弱,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脾运化水液能力, 水液于肌肤泛溢, 促使水肿形成, 呈肉上可见征象;肾为水肿、肾虚水泛, 患者表现为肾气虚时, 降低主水功能, 诱导水肿形成;同时, 瘀血也可引发水肿发生, 患者病程较长, 病情迁延, 脉络易被侵及, 造成水肿瘀血。病机多夹杂出现, 单纯出现较少, 临床需辨证施治, 以达到综合治疗效果[4, 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针对肺脾气虚湿盛型, 依据患者水肿、气短、腹胀、体倦、脉弱、苔白等征象, 行中药健脾、补气、利湿治疗;针对脾肾阳虚水泛型, 依据患者水肿、面黄、尿少、苔白、腰膝酸软、脉沉细弱等征象, 行中药化气行水、温补脾肾治疗[6]。同时选择针对性中药, 针对应用激素患者行预防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治疗, 如三棱、菟丝子、益智仁等;针对高凝倾向者, 应用川芎、赤芍等, 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消除临床症状, 促进病情康复, 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献军. 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法. 当代医学, 2012(29): 156-157.

[2] 王建萍. 126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析. 光明中医, 2010(2): 252-253.

[3] 吴东蛟. 论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 吉林中医药, 2011(3): 195-196.

[4] 丁英钧, 王世东, 傅强, 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文献评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2): 183-186.

篇9

【关键词】 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14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1]。该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难, 该病的症候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喘、痰多、呼吸困难, 呼吸时常伴有喘息声, 且该病反复发, 患者一般病程较长。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该病还可引发患者的心肺等方面的疾病[2]。因此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医内科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 其中男55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47.3±6.7)岁, 病程4~9年, 平均病程(5.6±3.5)年;女45例, 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49.2±5.9)岁, 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3±3.7)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50例。

1. 2 诊断标准 参照陆再英的《内科学》(第七版)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主诉咳嗽、咳痰且反复发作, 呼吸时有喘息声, 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 发病时间持续≥2年,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抗生素结合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药结合进行西医对症治疗, 治疗时间为35 d。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内科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分为4种证型。根据每种不同证型给予不同治疗, 治疗时间为35 d。

1. 3. 1 肺虚证 患者表现为脉搏细弱, 舌苔薄白。治疗方剂为:半夏、厚朴各15 g, 茯苓、苏子、桔梗、陈皮、炙麻黄、百部、杏仁各12 g, 炙甘草、紫菀、白前各6 g。

1. 3. 2 肾虚型 主要症状为患者动则气短, 痰较多, 脉象较细,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症状。治疗方剂为:淮山药、党参各25 g, 附子、熟地黄、半夏、泽泻、白术各15 g, 陈皮、肉桂、茱萸、甘草各10 g。

1. 3. 3 脾虚型 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连声咳嗽, 痰液较多且稠, 食欲不振。治疗方剂为:黄芪、山药各20 g, 党参12 g, 白术、茯苓、五味子各9 g, 防风6 g, 甘草3 g。

1. 3. 4 肺肾两虚型 主要症状为患者干咳无痰或少痰, 患者头晕目眩。治疗方剂为:太子参30 g, 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五味子各6 g, 熟地黄12 g, 枇杷叶10 g, 麦冬15 g。

1. 4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且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明显缓解, 肺功能检查明显改善, 患者病情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有所减轻, 肺功能改善程度不明显;无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无改善, 甚至有加重情况, 患者肺功能检查无改善甚至有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 显效15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 患者治愈率为30%, 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治愈25例, 显效12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患者治愈率为50%, 总有效率为94%。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难。目前该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仍不完全清楚, 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3]。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喘, 患者痰多, 呼吸困难, 呼吸时常伴有喘息声, 且反复发作, 一般病程较长[4]。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空气中颗粒、微尘及细菌等都可能是诱发该病发病的原因[5]。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中通常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病情较易控制, 但缺点是易反复发作。在中医中普遍认为慢性支气管炎隶属于咳喘范畴, 一般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在肺, 其功能与相关脏器的功能性失调有关。该病极易受内外邪的侵害, 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在临床中针对患者的治疗就越发困难[6]。但是在目前临床中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正处于急性时期时治疗应以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 若患者的病情较重时再加以平喘止咳的药物进行结合治疗[7]。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患者的呼吸系统方面, 故平时应对诱发源进行隔离清除。

综上所述, 慢性支气管炎可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 运用中医中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对慢性支气管患者进行治疗, 通常采用桔梗、橘皮、白术、黄芪, 对于阴虚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加入适量麦冬等中草药, 对患者体内五脏进行调理。特别是针对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 效果明显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重视并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剑波.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北方药学, 2013(5):92-93.

[2] 赵志环.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8):77-78.

[3] 刘素红.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探究. 中外医疗, 2015(9):179-180.

[4] 陈寿艳.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内科治疗分析. 大家健康, 2015(5): 82-83.

[5] 冯耀文, 冯而标, 伍尚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2):66-67.

[6] 徐海.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33):171.

篇10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98-02

一、PBL教学法

PBL也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提倡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领域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教师预先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临床问题(病例)设计,依据具体病例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要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情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在既定的时间内学习研究,返回小组、报告研究结论并重新反思问题,最终给出明确诊断和诊疗方案。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小讲课中,一改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法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老师给出的PBL案例情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对给出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推导,最终总结出该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的病证,以及该病症的概念、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大法、各个具体证型的治法方药、疾病的预防调摄以及该病证的西医学对应的相关疾病、鉴别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该病证的源流、范围及诊疗进展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精力集中,这样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教师给出的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教师单纯课堂讲授,学生靠单纯听课去进行记忆要稳固、持久得多。在整个从给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只是“引导员”和“记录员”的角色,为学生围绕所给出的案例情景而进行的分析及讨论指明方向,并把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成果分阶段进行记录。这样反复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CBL教学法

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也称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提出,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接受并广泛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临床实践及经典案例中接触与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病证的理论教学后,及时安排学生到相应临床科室去进行临床实践,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病证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所涉及的病证较多,内容复杂,连惯性、逻辑性不强,讲授起来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中医内科学》的课时少、内容多、难记忆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难学,并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病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生活中进行现场病案讨论,让学生通过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所遇到的案例的病因病机、证型,确定理法方药,同时把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展示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热情和信心,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查体训练入手,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去查阅文献、充分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指导学生引经据典,阐述该病案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鼓励组内其他学生时时进行质疑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及分析病例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该案例所涉及的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治则、治法及诊疗方案,在解决具体病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最后教师分析点评,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庞杂,包括临床各个内科病种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种媒介来展示教学内容,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紧密联系的图、文、声、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抽象、单调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多媒体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授具体章节病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板书与PPT结合,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使学生把握所学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配合讲解逐步明确所学病证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等,讲解完病因病机后把所有病因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病证的病因病机印象;并对病证的分型论治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述,分析各证型的主要表现、治法、代表方药的选择,将关键词使用红色或黄色标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将该病证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标注并投影出来,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使学生把握所学病证的定义、源流、范围、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中医内科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另还有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LBL(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等。《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单调,病证较多,又与学生已学的中医基础课程多有交叉重复,从而易使学生认为本课程只是这些基础课程的简单组合,而不加以重。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医院校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单向灌输,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及授课章节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结合授课的具体章节内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中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其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