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范文

时间:2023-03-31 13:3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脉注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静脉注射

篇1

当前,在注射剂应用上还存

在下列误区。

误区一:

过度使用或滥用注射剂

我国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还处于“自由”状态。据调查,北京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注射剂使用率在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75.6%的处方中含有注射用药,而发达国家的注射剂使用率在4%以下。滥用注射剂将增加传播肝炎和艾滋病的风险。不发达地区存在相当严重的不洁注射行为,比如注射器重复使用,注射器质量不合格等,这给患者的用药安全带来了更多隐患。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注入人体本身就已经有潜在的危险,如果再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往往难以预测。

中国药典从1990版起对装量大于100毫升的输液微粒作了严格限制,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理想的微粒限度当然是“零微粒”。但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注射剂也不容易达到这个要求。微粒过多可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栓塞、水肿、静脉炎、肉芽肿等。在输液器的终端添加微孔滤膜作为滤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微粒进入人体的数量,但是由于目前市场还不规范,各种输液器终端微孔滤膜的孔径大小不一,而且有些医院使用的输液器的滤膜并非微孔滤膜或根本没有终端滤器,这对于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老年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但联合用药和使用注射剂的比率却很高。老年人应该只在危、重、急或无法选择口服等其他方式时,才选择注射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单一用药或二联用药。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出减慢,有些药即使按常规的剂量、时间间隔使用,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又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减退,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后,也不能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易发生危险。

误区二:

不合理配伍用药增多

近年来,注射剂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或与其他药物配伍现象在临床日益增多。联合用药时混合注射可减少注射的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简化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操作,往往还可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合理,或者药物在混合后性质发生变化,不应有的不良反应则随时可能出现。

误区三:

认为中药注射剂安全而随意使用

在我国,许多人认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故随意加大药品剂量,甚至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浓度。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多,而且情况都较为严重。我国批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中,属于复方制剂的有50种,占了近半数。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位居第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除此之外,主要的不良反应还有:全身粟粒状皮疹、皮肤瘙痒、心悸、胸闷气短、寒战高热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原因主要包括:①中药成分复杂,成分中含有蛋白质、多糖、多肽等;②提取的纯度不够;③多种中药提取,各成分相互作用;④含有助溶剂、增溶剂, 制备过程中混杂微量不纯成分。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全市药品医疗器械监测结果通报》披露,收到的11475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成药2046例,其中中药注射剂1459例,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71.3%。

鉴于中药注射剂频繁地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近几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通报了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8个中药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曾导致出现剥脱性皮炎、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间质肾炎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葛根素注射液因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也要求对其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同时暂停对其注册报批。2006年,因鱼腥草注射液频繁地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多例患者死亡,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暂停使用7种鱼腥草注射液。

所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值得密切关注。

怎样吃阿胶张波

随着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常常把保健药材当作赠送亲友的礼品。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名贵的药材如何用,因而造成了部分药材过期、生虫、变质等,十分浪费。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供大家参考。

阿胶为驴皮经煎煮、浓缩而成的固体胶块。阿

胶最先产于山东东阿县,系用阿井之水熬制。其味甘,性平,入肝肺肾经。成分含胶原、氨基酸、钙、硫,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一般6~10克烊化后冲入药汁内服。

小 常 识

烊化的方法:将胶放入小碗中,加水少许,蒸或隔水炖至胶块完全溶化,即可服用。注意:泄泻者或食少纳呆者均忌用。

食用举例:

阿胶10克,鸡蛋1个。阿胶用水1碗烊化,鸡蛋调匀后加入水中煮成蛋花即成。每日1次,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等。

篇2

【关键词】 患儿 静脉注射 原因 应对措施

静脉注射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常规护理操作,但临床应用中,常发生静脉注射失败,严重影响了患者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效果[1]。儿科门诊患儿由于其血管细小、哭闹反抗等生理特性,尤其容易发生静脉注射失败现象[2]。为提高患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以减少患儿痛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2 年1月—2012 年12月出现的静脉注射失败的患儿临床资料,以总结其失败原因及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出现158例静脉注射失败患儿,其中男81例,女7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2岁,平均(5.3±2.8)岁。患病类型:腹泻49例、支气管肺炎24例、扁桃体炎48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其他12例。静脉注射失败次数:失败1次126例、失败2 次32例,共计190例次。

2 失败原因

2.1 患儿因素 (1)小儿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细,尤其是营养过剩的肥胖患儿,静脉细小、隐匿,且手指触觉不明显,影响静脉注射的成功率;(2)小儿依赖性大,且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常对就诊、检查、静脉注射怀有拒绝、恐惧心理,哭闹反抗,造成静脉注射失败;(3)患儿因患病存在失血失液、不能进食或营养不良等现象,导致其血容量低、静脉充盈度不良,影响穿刺的成功;(4)患儿因腹泻、脱水或周围静脉压较低,针头进入血管后,出现无回血或回血慢现象,易误导护理人员认为未进入血管,于是继续进针致使针头穿破血管下壁,导致穿刺失败;(5)患儿接受输液次数过多,导致静脉血管完整性受损,影响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2.2 护理人员因素:(1) 操作因素:准备工作不充分对静脉的粗浅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注射针头与血管直径不符合,导致静脉损伤;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加之患儿的不合作只是针头脱出而失败;进针见回血后,就停止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而穿破;头皮静脉注射点周围的毛发处理欠缺,影响胶布粘贴,导致固定失败;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动作粗鲁也将影响注射的成功率。(2)心理因素:患儿的哭闹以及患儿亲属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语言都可能成为不利于护理人员心理的刺激源,从而起到暗示压抑的实际效应。适应较差的护理人员就会出现焦虑、惭愧、紧张、自卑或者急于求成的心理,从而导致注意力下降或者注意中心偏移,使充分考虑静脉注射方法和认真细致选择静脉的能力出现“暂缺”,导致盲目进针,降低成功率。

3 应对措施

3.1 患儿

接触患儿时态度要和蔼,是患儿感到医护人员亲切、可信任;动作要轻柔,注射前要安抚好患儿,引导其消除恐惧感或给予玩具等分散其注意力,减少哭闹。

3.2 患儿家属

沟通医患情感,注射前做好亲属的心里疏导工作,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对于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以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3]。

3.3 护理人员

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观察患儿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其次,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头皮前组静脉,因为此处静脉极为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4]。小儿头皮注射要有一定的弧度,注射前应注意弧度大小,快速进针后,针头应与血管平行,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即可固定。

护理人员平时要加强护理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提高沟通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情绪稳定,精力集中,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针时要有信心,做到稳、准,注射才能成功。

4 总结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与患儿的心理、生理和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亲属的配合等诸多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平时应加强护理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注射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稳定自身情绪,灵活掌握进针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一定会大大提高小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婷, 杨兴仁, 李东升.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华现

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20): 53.

[2] 李荣萍, 鲁扬, 郭慧, 等. 浅谈儿童早期发展护理工作的作用[j]. 中华医药卫生杂志, 2004; 1(3): 74-75.

篇3

我院自2005-05起应用丙泊酚100~200mg静脉缓注,用于妊娠6~10周人工流产术的镇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05~2011-05自愿行人工流产术,无禁忌症,无心血管及过敏史的正常早孕妇女150例,年龄在20~45岁,孕周6~10周,孕次1~4次,产次0~3次,吸宫时的负压控制在400mmHg。

1.2 方法 孕妇术前4h禁食,由麻醉师监护,术前由肘静脉注射丙泊酚0.8mg/kg,孕妇安静入睡,睫毛反应消失后即开始手术,术中持续输注,通常(6~12)mg/(kg.h)的速度范围,知道人工流产手术结束。

1.3 镇痛标准 有效:无任何反应活轻微的肢体活动,不影响手术进行;无效:有肢体的剧烈活动及,影响手术进行。

1.4 结果 150例中有效147例,无效3例,麻醉镇痛效果有效率98%。150例人工流产患者均在麻醉用药后10~15min后清醒,20例发生输注局部轻微疼痛,静脉推注减慢可缓解疼痛,30例在复苏间出现头晕。

2 讨论

2.1 人工流产术是对采用避孕方法失败,发生宫内妊娠的一种补救措施,但人工流产疼痛明显,且易发生人流综合征。为了缓解孕妇痛苦及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近年来国内相继报道了术前利多卡因加阿托品宫颈注射,氯胺酮加安定、阿托品静脉注射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均未达到完全减轻孕妇疼痛的目的。

2.2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的短效全身静脉,起效时间约为30~40秒。其麻醉诱通常是平衡的,少数出现轻微躁动,麻醉维持期间偶尔出现咳嗽、低血压或短暂的呼吸暂停,故在维持麻醉期间丙泊酚的给药速度应在(6~12)mg/(kg.h),极少数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可能发生恶心呕吐、头疼,故应禁食4h,以防误吸。

2.3 本文所用的丙泊酚无痛人流术有无痛苦、无恐惧感、时间短、不因就医浪费过多时间、不耽误工作和学习,利于身体的恢复,术中麻醉时间短,恢复迅速且平衡、操作简单,又不影响子宫收缩,值得推广。我院自采用此方法开展无痛人流至今,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意外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红,曾济宏,黄增平.丙泊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300例.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4):245.

篇4

[关键词]静注吸毒患者; HCV感染; 预防; 控制传播

[中图分类号] 0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04-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intravenous heroin drugs patients hcv-infected situation; Methods the 2008 and 2010 years our for methadone rehabilit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CV 261 cases, and choose antibody detection period of treatment to the college 540 cases of drug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261 cases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HCV antibody positive have 192 example, rate of 73.56%, 540 case control patients, HCV positive have 5 cases, positive rate 0.93%, by statistical inspec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Conclusion intravenous drug use in patients with HCV infection heroin is very seriou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education, that they know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spread between crowd control.

吸毒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问题。由于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不但可致心理精神障碍,造成家庭的不和和负担,也可使很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的传播。[1]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宣传、教育、引导,使这些传染病得到尽量控制,减少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患者系2008年至2010年来我院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的吸毒患者,共261例,其中男216例,女45例,最大年龄5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5.5岁,全都是经静脉注射吸毒,并多次戒毒不成功者。

1.1.2 试剂:试剂使用北京万泰生物医药和珠海丽珠试剂两家公司生产的丙型肝炎抗体酶联法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方法:抽取患者血液3ml,分离血清,由专业的检验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测定。

2 结果

通过检测,发现261例静脉注射吸毒患者中HCV抗体阳性有192例,阳性率为73.56%,阴性69例,占26.44%。而540例对照患者组中,阳性只有5例,阳性率0.92%。见表1:

表1静注吸毒患者与非吸毒患者HCV抗体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静注吸毒者HCV感染阳性率相当高,比其他患者要严重很多,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吸毒患者的传染病高发问题已被许多同仁认可,不但可传播HIV、乙肝病毒、梅毒、HCV传播更是严重,从本文的情况看,也证实了这点。其HCV感染阳性率是73.56%,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数十倍,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2]。HCV病毒的感染主要经血液、、唾液等分泌物传播,从本文的情况看,主要还是经共用针具经血液传播的可能性大些。如何控制静脉注射吸毒患者的HCV等传染病传播流行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HIV可以促进HCV的传播,加快HCV的病情进展,因此,合并感染对于该人群的健康危害较大,有必要加强监测,开展合并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相关疾病防治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对于吸毒人群,同样的高危行为既可以感染HIV,又可以感染HCV。因此,预防与干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如果把两者的预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防治资源的利用程度[3]。对此,笔者认为单靠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的HIV及HCV的检测工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认为还需加大HIV、HCV等传染病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懂得如何正确预防,尽量减少在人群间的传播。得病的患者也要积极治疗,正确认识。约束自己。作为社区美沙酮点,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健康学习,要求患者及家属等人员参加学习。政府最好多通过电视等媒体来加强宣教,让国人都认识。从而有效控制HIV、HCV等传染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杨翌、张冠群等. 吸毒人群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9,3,13卷.

[2] 庄辉.丙型和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J] 中国公共卫生,1996,12:55.

篇5

 【摘要】介绍临床上常用于静脉注射的强刺激性药物的种类,探讨一旦出现药物药液外渗的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如何处理。对于已经发生药液外渗的患者,又应当如何进行观察并加强护理护理,以防一切不良后果的发生,也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观察;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会需要给患者注射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殊不知,这些药物如果不小心外渗到患者的周围组织而不及时予以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可能引起患者局部组织的坏死,甚至导致其出现功能障碍或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注射强刺激性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观察和护理,以防药液外渗,须知,及早发现外渗、及时妥善处理这一点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针对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谈一谈个人体会。

        1   掌握临床上常见的强刺激性药物的种类

         护士要对每位患者所用的药物做到心中有数。临床常见的强刺激性药物主要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高渗药物,如50%的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等;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抗肿瘤药,如丝裂霉素、更生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

        2   预防药液外渗的方法

        2.1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  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来说,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在选择穿刺静脉时要按照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顺序逐渐使用,这样做可以使受损伤的静脉有充分的时间得以修复,这也是减少药物外渗的一个因素。

        2.2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穿刺不当,针头脱出血管外所致。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几率,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机械损伤,进而导致药物外渗。另外,穿刺成功后的妥善固定也至关重要,因而不容忽视。

        2.3 做好宣教  告知患者和家属,要加强穿刺部位的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也要向患者说明其重要性。要避免随意活动穿刺肢体,防止针头脱出血管外,造成药物外渗。

        2.4 正确掌握注射方法和注射速度,以及药物的剂量浓度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损伤程度的因素。 

临床上在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抗肿瘤药物进行静脉穿刺后,要先注入10毫升的生理盐水,确定回血良好无误后,再接稀释过的刺激性药物。注射过程中,速度要缓慢,并且边注射边观察回血情况。注射后仍然要给予生理盐水冲注,至少要用20毫升的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降低局部药物的浓度,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在注射完毕拔针时,也要注意对血管的保护。应采用指腹按静脉走行方向,同时招压皮肤和血管穿刺点,并适当延长按压的时间。

       3   药液外渗的处理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时,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该部位的注射。应积极争取在可逆期采取治疗,切勿存在侥幸等待的心理。首先,护理人员应抬高患者的患肢,并及时报告医生。其次,对不同药物的外渗,应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血管收缩药液外渗  可将5~10毫克酚妥拉明溶于2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局部浸润,或用100~200毫克乙酰胆碱局部浸润。

        3.2 葡萄糖酸钙外渗  可用硫酸镁湿敷,如已出现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液,再用0.1%的雷佛奴尔湿敷。如已出现局部坏死的现象,可用高渗蛋白加抗生素湿敷。如无蛋白,可用新鲜鸡蛋加白糖1~2克,调匀,每日敷1~2次。

        3.3 甘露醇外渗  可用硫酸镁湿敷或用酚妥拉明浸润注射。

        3.4 抗肿瘤药物外渗  可用25毫克醋酸泼尼松加10毫0.25%的普鲁卡因升局部封闭。也可用穴位封闭,取穴:手背取中渚、外关、阳池、阳溪四个穴位;前臂内侧选内关、郗门、少海、曲泽四个穴位;足背选足三里、丘墟、悬钟三个穴位。抗肿瘤药物外渗,可局部注射拮抗剂,效果较好,如氮芥用硫代酸钠拮抗;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用维生素c解毒;长春新碱、阿霉素用碳酸氢钠解毒;榄香烯用维生素b12效果较好。另外,使用中药黄连、黄柏、如意金黄外敷,对刺激性药物外渗也有效力。

        4   加强护理

篇6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具有给药方便、迅速等优点,在对患者照顾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探讨怎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静脉穿刺注射成功的关键因素,护士的素质、责任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环境的变化等对静脉注射的影响,赢得患者信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静脉注射病人特点、穿刺人性化服务、心理护理。

我科输液病人特点:一是起病急病情重,个体差异大。病情危重的患者末梢循环差,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管壁增厚,变硬,脆性大,管腔狭窄,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回血缓慢,凝血较快等,加之长期输液使血管受到破坏,成为静脉输液的一大难点;三是肥胖伴水肿患者皮下脂肪多,血管深而细、短;四是营养不良性血管患者血管的特点是血管比较细而直;小儿患者血管细而浅;瘦弱患者皮肤松,血管滑等,这些病患血管肌体差异都给穿刺带来极大不便。所以根据患者的不同就个例位置、方向、深浅摸准确,对准血管进行穿刺。

结合我科静脉输液治疗的穿刺体会,就如何提高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提供人性化的输液服务浅谈如下。

一 准备工作充分 治疗室内要保持干净、清洁;光线要充足,空气要流通;治疗车推动起来要平稳,车上的物品要摆放有序。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保持良好的心里素质,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是成功穿刺的首要环节。护士要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另外,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要了解,对不同患者护士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引导患者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做好护患沟通,提高护患配合率。

2 输液器的选择:不同型号输液器穿刺对血管壁的影响不同。(1)老年人、心血管病人输液速度宜慢,应选用51/2号针头。可以减少针头对血管的机械损伤,延长静脉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痛苦,预防静脉炎。(2)对于脑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应选用8~12号针头,输液速度快,以迅速降低颅压或补充血容量。(3)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不同输液器。

二 仔细、谨慎地选择血管

1 一般应先从远端开始有计划选择血管,但对输注化疗药、含钾药物、脱水药、血液、脂肪乳等,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对长期输液严重破坏的血管,可选择远心端的边缘小血管,如手指、脚趾部位的血管同时应耐心地听取患者的意见,患者对自己的血管情况较了解,如有的血管不通畅,不能行静脉穿刺。总之要选到自己有把握一针成功为止。

2 血管的准备:冬季天气冷,血管充盈度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输液前应在穿刺部位热敷20到30分钟,对于急诊患者可采取外涂酒精消毒,便于血管的暴露。

三 进针要准

不同进针方法选择:条索状、硬、滚、脆性大血管,可从血管下端小角度速行一段再进血管,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这样不会因头皮针短而不好固定。较直、粗的血管可采用进针角度稍大,但以<40 ℃为宜,在血管面直接进针,优点:减少对皮肤黏膜刺激,减轻病人痛苦。较短、细的血管在穿刺血管下方1-2 cm以15°-20°角进针,用力较轻,待针进皮肤1/3时,再进入血管,见回血后稍向前进0.5 cm。优点:不会穿破血管,可延长血管使用时间。毛细血管进针速度缓慢,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以防刺破血管,使穿刺失败。浮肿部位血管先大拇指按压皮肤片刻,显出皮肤走行后,再行穿刺。此部位血管脆性大,动作应轻慢。肢体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易刺破,故进针一定要端平针头,采用15°角,进针一定要轻,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指间皮肤较硬,关节较多,进针困难,难固定,故进针角度可稍大,力度稍重一些,固定时可用棉签垫在手指下面,再用两条胶布固定,防止针尖脱出血管。另外,在行穿刺时,无论血管有多么不好,都要有自信心,否则,本能一针成功的也易失败。静脉穿刺术好与坏,会给患者心理状态带来很大影响。进针时应适当与病人沟通,对年幼的患者要用夸奖、安慰的语言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四 固定要牢而美观对一些皮下脂肪缺陷,消瘦明显的病人,除常规三条胶布固定外,再沿针头和血管方向用棉棒加以固定,纸盒手垫模型的应用:穿刺成功后用它固定既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又起到了固定作用,减少渗液的几率,多用于儿童和躁动及老年患者。对输液时间长、关节部位等固定胶布要多,必要时加用专用弹力带固定。

五 健康教育输上液体后,观察输液肢体是否放在舒适位置,告知患者如何活动输液肢体,防止因活动致针头刺破血管而液体外渗。主动向患者说明所输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全天液量、滴速等以满足需要,不要因工作的疏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输液时,要把滴速过快或过慢严重后果告诉患者,如过快会导致局部或全身不适、肺水肿等;输液过慢无法保证疗效、肢体疼痛、静脉炎等,必须严格根据病情、药物性质、患者年龄调节输液滴速,应该严密观察其输液的情况。尤其要向患者说明的是,输液部位有不适或疼痛,不要强行忍着,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妥善处理,防止发生严重的后果。特殊情况酌情调速,要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性化的输液服务。沟通应贯穿整个输液服务中。

总之,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我们穿刺技术一定要高,上班时要排除一切干扰,保持良好心态,迎接每位患者。在临床上,常常看到由于没有选择好血管就急于穿刺,致使穿刺失败,造成患者身心痛苦。有的由于没有固定好针头,输液后又没有进行观察,肢体没有放在舒适位置,匆忙离去,造成液体外渗、肿胀,严重者局部皮肤坏死,从而引发护患纠纷。巡视时应密切观察输液滴速情况,过快时观察针头是否滑出皮肤外,或针头和输液管衔接处是否脱落,过慢则查找输液管道是否扭曲、折叠,针头是否滑出血管外等,及时排除原因。所以,护士在给患者行静脉穿刺时要静心耐心细心找准血管,输上液后严密观察,保证输液顺利,以减轻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黄丽丽.打造人性化护理服务新品牌[J]西北国防护理杂志,2000,74(6):355.

篇7

【关键词】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33-02

小儿静脉注射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一项基本操作,头皮静脉是小儿的主要给药途径,提高穿刺成功率是为抢救和治疗成功提供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到小儿静脉一针见血,笔者总结多年的护理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1 药液的配制

在没有穿刺成功之前,液体内不要先配入药液,以免在排空气及多次穿刺时浪费药液,剂量不准确而影响治疗,待穿刺成功后按医嘱所需加入药液。

2 输液调节器设置的高度对静脉回血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针头刺入静脉后,在静脉压作用下,输液胶管的弹性扩张作用使头皮针内的压力很快降低,即低于静脉压,出现回血现象。但当调节器离头皮针衔接处距离太近时,调节器以下输液胶管的压力调节作用降低,导致针头刺入静脉时,针头两侧的压力几乎相等,因此,无回血现象。此时,护士往往误以为针头未进血管,反复回针,最后破坏血管壁致穿刺失败[1]。输液调节器距输液管越远,回血时间越短,回血长度越长,因此,在静脉输液前应将输液管调节器放于输液管与莫菲氏滴管之间上1/3的位置。此位置利于操作,不影响静脉输液回血时间,更有利于操作,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3 良好的心理状态

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多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小儿就诊往往会有多个家属陪同,家长的过分疼爱等因素,易造成操作者较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过度紧张而操作失败。操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保持沉着冷静。许多家属往往在操作前就开始唠叨,要求操作者一次成功,万一失败往往不理解,护士应主动向他解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操作,但请相信我们会尽力做好,尽量减少孩子的痛苦,如果你们配合好的话,我相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会更高”。

4 穿刺部位的选择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较大、不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缺点,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具有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技术难度大些,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要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固定,但由于小儿多动,不易护理。

5 小儿头部固定

在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正确与否决定穿刺成功率,固定时助手或家属双手抱住小儿颧骨、颊部及下颌部,双肘为支撑点,小儿双手位于助手双手下,固定住小儿头部,不要压住小儿躯体及四肢,以免增加抵抗力而不易固定。

6 进针手法及针头的固定

穿刺时一般采取直刺法,针头与皮肤呈40°~45°,进入皮肤后,根据血管粗细直曲,在皮肤内潜行0.5~1cm,由浅入深,缓慢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左手固定头部,右手食指、拇指捏紧头皮针针炳后面的塑料软管慢慢捻转,使针柄由右向左翻转180度,针头斜面向下,左手协助固定。[2](此方法较常规固定法的优点是无需抬高针尾,易固定,下压针柄后较传统方法点滴通畅)。第一条敷贴固定针柄,第二条交叉固定,第三条将针柄后的软管弯转固定,然后用一条长的胶布沿着患儿头部固定一圈,最后用一条短的胶布将针头后面的软管粘贴在患儿的一侧耳廓上,此固定是为避免患儿哭闹时摆动头部带动针柄,而使输液失败。

7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有无输液不良反应等意外的发生。叮嘱家属尽量不要拉动输液管,不碰针头尤其针尾部。

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做到熟练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小儿的痛苦,还可以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造影技术;胆道蛔虫;充盈缺损;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有关其X线诊断的材料,有文献报道用插管和口服钡剂充盈十二指肠法来观察蛔虫在肠内的情况,间接推测蛔虫是否进入胆道[1-2] 。当其完全进入胆道,则不能察知。本文选择应用静脉注射胆系造影诊断胆道蛔虫病67例,就其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

选择湖南省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0月-2011年12月应用静脉注射胆系造影诊断胆道蛔虫病27例;黎平县人民医院2003年9月-2012年5月40例,共67例。其中42例经手术治疗,余25例为非手术治疗,后者有12例作过2~3次造影随访。

2 材料与方法:

2.1 造影技术

本文病例所用的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20-40毫升(45例)和30%者20~40毫升(22例),前者还合用吗啡0.005~0.01皮下注射。采用仰卧位左侧抬高约150摄右上腹片,分别于注药后20、40、60、80、120分钟摄影。胆囊显影者还于7或16h后摄片观察浓缩功能。造影前除清洁灌肠后过敏试验外,无其他准备,急诊可随到随做。

3 结果:

3.1两种造影剂比较以60%者显影较清晰,总胆管显影较粗,可能为造影剂较浓及吗啡使Oddi括约肌收缩之故。病人多数有头昏、恶心,少数有呕吐反应,以60%者多些,注射吗啡者反应明显较多。其显影情况见表1。总胆管显影最佳时间为40~60min ,胆囊为60min以后。有27例胆囊浓缩功能差;其中7例对脂肪餐的收缩反应不显著或无反应。肝胆管显示的40例中达Ⅲ级肝管者11例,Ⅱ级者19例,余10例仅见Ⅰ级肝管。肾盂显影者均见于胆管扩大较明显的病例。

3.2胆道内充盈缺损有四种表现:

3.2.1 胆管内长带状充盈缺损:37例。长带状透亮影与总胆管方向一致,可贯通管的全长。此影有时仅见于总胆管的近端或远端,此乃虫体部分淹没于造影剂中或仅为部分虫体进入总胆管的表现。有时,由于蛔虫一段盘曲或折叠为二,或二条蛔虫并列,也可造成相应的透明影。本组25例于手术时发现总胆管内只有一条蛔虫者17例,其中3例仅部分虫体进入,余均全部进入,虫体头部除2例转向总胆管远端且折叠外,余均向近端。总胆管内发现二条蛔虫者4例。总胆管内未见蛔虫者4例;其中1例手术时插入“T”形管即时造影,见胆道显影正常,而十二指肠内有蛔虫影一条。另1例打开腹腔后于总胆管内摸到蛔虫体,经翻动,探查其他部位后,再摸已无,切开探查,未见蛔虫。此2例及另2例手术时未见蛔虫,推测可能为麻醉后Oddi括约肌松弛及手术时翻动使蛔虫退出胆道。另外有3例总胆管内同时发现色素性小结石。从手术结果与造影片核对,除蛔虫退出者外,无论蛔虫的数目、部位、及形态等二者均符合。

3.2.2总胆管内马尾状或发瓣状充盈缺损:9例。在明显增粗的总胆管内有马尾状或发瓣状透亮区,前者和总胆管方向一致,后者方向交错不整。总胆管被动性撑开,肝胆管亦增粗迂曲,有胆管梗阻现象。7例手术发现,总胆管内有较多的蛔虫(3~7条),纠集成团,几乎充满了整个总胆管,取出时,部分蛔虫尚能蠕动,部分已死亡。

3.2.3总胆管内不规则充盈缺损:7例。总胆管均增粗,管腔内有不规则的透亮区及短带状透亮区。5例手术时发现蛔虫已死亡,分成数段,有的呈虫壳状。2例有色素结石,1例为钙化结石。

3.2.4总胆管和肝胆管同时有长带状充盈缺损:13例,为蛔虫进入总胆管后继续钻行,进入左或右肝胆管的结果。有时蛔虫进入与摄片方向垂直的肝管,则形成与虫体一致的圆形透亮区。4例手术证明蛔虫部分进入肝胆管,符合片上所示。

3.3 胆管扩大:总胆管宽度在8mm以下者11例,9~14mm者39例,15mm以上者17例,最宽者达44毫米。扩大者占83.3%。用吗啡组较不用者总胆管粗。总胆管除有广泛性增粗外还可呈节段性增粗,后者为蛔虫在胆管内蜷曲的结果,同时肝管也有扩大迂曲现象。

3.4 总胆管及胆囊不显影或胆囊功能障碍:67例中总胆管不显影的仅1例,手术见总胆管内有10余条蛔虫(有的已碎成数段,不能确定条数)并有胆管炎及慢性胆囊炎,病人有发烧及黄疸。21例胆囊未显影者中,10例手术仅5例有慢性胆囊炎改变,余5例正常。27例胆囊功能障碍中,11例手术探查胆囊未见肉眼能辨别的病变。

4 讨论

4.1 静脉注射胆系造影能直接观察胆道蛔虫所形成的充盈缺损影为其特征性表现,胆管扩大、总胆管不显影、胆囊不显影或胆囊功能障碍等为其间接征象。根据虫体的数目、形态及进入胆道的深度的判断对决定治疗方针、观察疗效、随访有重要价值。造影手续简便齐全,能迅速得出结论,适应于急腹症的检查。

4.2 有人认为胆道蛔虫时静脉胆系造影的显影率不高[3]。但本文67例中除1例不显影,4例显影不满意者外,均显影清晰。显影不满意的4例中手术时发现均由于进入胆道的蛔虫较多,或死亡,溶解且合并结石。因此我们认为只要作好清洁灌肠工作,掌握适当的投照技术,绝大多数均能显影而能达到诊断要求。

4.3 造影证明蛔虫退出胆道为非手术治疗提供证据。本文所报告这种情况的4例可能因为蛔虫进入胆道不深,麻醉后Oddi括约肌松驰及手术时翻动的结果。另见1例于20及40分钟片上清晰地见到总胆管内有长带状透亮影,此后患者呕吐出蛔虫一条,故于80、120分钟片上该影消失。非手术治疗的12例,隔1~2周造影复查,其中6例转阴性,3例第三次造影复查又见1例转阴性。

4.4 做好消除肠内粪便、气体的准备、摄片间歇时让病人活动、投照位置的倾斜度每次稍有变动、选用适当的技术条件、加用吗啡及必要时进行CT扫描(本文共有8例)是建立正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的重要措施[4]。

4.5利用此法进行诊断的缺点是费用较高。其次病人多数有头昏、恶心,少数有呕吐等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荣独山,X线诊断学(腹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p:305-306.

[2] 孟代英,X线投照技术,三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p:361-362.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选择ASA I~II级择期全麻病人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平均(45.8±2.6)岁;体重49~89kg,平均(62.2±9.8)kg。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在罗库溴铵注射前30 s分别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1 mL(A组,n=30),2%利多卡因1 mL(B组,n=30),1%氯胺酮1 mL(C组,n=30)。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于病人前臂头静脉远端置入20 G静脉套管针,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5 mL/kg。常规无创监测血压( NI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心电图(ECG)。麻醉诱导时病人面罩预给氧,各组予以咪达唑仑0.04 mg/kg,其后A组静注0.9%生理盐水1 mL, B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 mL, C组静注1%氯胺酮1 mL,关闭三通30 s后各组均静脉注射0.6 mg/kg罗库溴铵(5~10 s内,室温下),20 s后即予以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芬太尼2μg/kg对病人进行诱导,插管后接麻醉机。在罗库溴铵注射期间,由另外一位对预处理药物盲态的麻醉医生对缩肢反应进行评估。术后观察有无烦躁及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

1.3 缩肢反应评定

缩肢反应使用4点评分法[5], 按病人肢体的抽动程度进行疼痛反应评分:0分为无反应;l分为仅有腕关节移动;2分为整个手臂(包括肘关节或肩关节)的移动或回缩;3分为全身反应,包括超过一个肢体的移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SSPS 11.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疼痛发生情况

B、C组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组之间疼痛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后未发现烦躁及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见表1)。

讨论

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安全舒适的麻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静脉注射时引起的疼痛及肢体的退缩反应,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缩肢反应可能导致静脉套管针的脱节或位移,引起额外的麻醉管理困难和后续的心血管的危险。

引起罗库溴铵注药痛机理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非生理渗透压或低pH值激活伤害感受器以及激活释放内源性介质, 如组胺和缓激肽[8]。临床上有多种方法用来减轻罗库溴铵的注射痛:稀释罗库溴铵;诱导时缓慢注射;选择较粗静脉;降低药物温度;预先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等,但效果不确切。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渗透强等特点。利多卡因注射到血管后,可能立刻出现局麻作用而阻断了致痛物质的释放。盐酸利多卡因能非常有效地减轻罗库溴铵的注射痛的发生率,其安全,有效,已有临床报道[5-6]。

氯胺酮已在临床使用40来年,虽然常规剂量的应用常伴随有精神症状,但其具有较其它麻醉药较少的循环抑制和良好的镇痛作用。在本研究中,小剂量(10mg)氯胺酮在罗库溴铵注射前30秒预注,并未引起术后不良的精神症状,使罗库溴铵注射引起的疼痛发生率由60%下降到3%,而且疼痛程度也非常明显地减轻(P<0.05)。氯胺酮作为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NMDA受体,从本研究的观察可推断外周血管内皮可能也存在NMDA受体,通过NMDA受体活性的抑制,调节脊髓神经元的多突触传导,降低或阻断由中枢敏感化而产生地痛觉过敏[9]。同时小剂量(10mg)氯胺酮与罗库溴铵联合诱导可减轻罗库溴铵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使循环更为稳定。并且术后并无不良的精神症状。对罗库溴铵静脉注射引起的疼痛与利多卡因一样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其最佳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Joshi GP, Whitten CW. Pain on injection of rocuronium bromide[J].Anesth Analg, 1997, 84: 228.

[2]曾婉华,欧阳葆怡.芬太尼预防罗库溴铵注药痛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10- 112

[3]Tuncali B, Karci A, Tuncali BE, et al. Dilution of rocuronium to 0.5 mg/mL with 0.9% NaCl eliminates the pain during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awake patients[J]. Anesth Analg.

2004,99:740-743.

[4]Shin YH,Kim CS,Lee JH,et al.Dilution and slow injection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rocuronium-induced withdrawal movements in children[J].Korean J Anesthesiol 2011,61: 465-469.

[5]Ahmad N, Choy CY, Aris EA,et a1.Preventing the withdrawal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rocuronium injection: a comparison of fentanyl with lidocaine[J].Anesth Analg 2005,100:987-990.

[6]Lee SS, Yoon H.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idocaine or sodium bicarbonate mixed with

rocuronium on withdrawal movement,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during rocuronium injection[J]. J Korean Acad Nurs 2009;39:270-278.

[7]Kim JY, Kim JY, Kim YB,et al.Pretreatment with remifentanil to prevent withdrawal

after rocuronium in children[J]. Br J Anaesth. 2007,98:120-123.

[8]Blunk JA, Seifert F, Schmelz M,, et al. Injection pain of rocuronium and vecuronium is evoked by direct activation of nociceptive nerve endings[J]. Eur J Anaesthesiol. 2003 ,20:245-253.

篇10

【关键词】小儿多形性红斑;丙种球蛋白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多由药物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多形性红斑病常见于男性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患者常有前驱症状, 如头痛、口干咽痛、倦怠特征, 此病的主要特征是以发热伴皮肤黏膜全身衰竭,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起病急, 病情进展迅速, 重症者内脏器官受损, 甚至可导致死亡。现将长春市儿童医院2010年6月~2012年1月就诊小儿多形性红斑48例患儿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多形性红斑性,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小儿渗出性多形红斑临床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实用儿科学》进行诊断。①发病1~3 d前有头痛、口干咽痛、倦怠病史。②有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肤发红, 伴有水疱或大疱, 口周和眼周糜烂。③检查:白细胞轻度增加, 血沉加速, CRP强阳性。

1. 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病房收治50例多形性红斑患儿,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1~6岁, 病程1~7 d, 其中轻型40例、重型10例, 均为首次发病;对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4岁;对照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1~6岁;两组在例数、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主要临床表现 ①发热40例体温37.5~40.0 ℃, 无热10例。②皮肤损害及皮疹分布:40例轻型仅表现为身体各个部位出现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的中央出现水疱, 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及小腿伸面、面及颈两侧为多见。10例重型口腔黏膜的损害, 表现为口唇、舌、颊黏膜起水疱和糜烂、眼睑及黏膜充血, 糜烂、外阴黏膜损害。③内脏受损表现10例重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尿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25/μl、蛋白(+);心肌损害6例心动过速, 心肌酶升高;9例血常规及血沉检测, 6例白细胞数目增高, 3例减少, 血沉增快;消化道损害8例有不同程度的腹泻。

1.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 1次/d, 静点2~5 d。加静脉给氢化可的松5~10 mg/(kg·d), 静点2~5 d。对照组:应用静脉给氢化可的松(5~10 mg/kg·d), 静点2~5 d。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①防治感染选择致敏性小的抗生素。②补液对症治疗补充维生素C、钙剂保证营养,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③加强口腔、黏膜、眼部护理。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在治疗4 d后体温恢复正常, 尿常规恢复正常, 心电图恢复正常, 腹泻停止, 皮肤红斑疱疹消退。有效:在治疗4 d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 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 腹泻停止, 皮肤红斑疱疹减。无效:在治疗4 d后仍发热、皮肤红斑疱疹减少不明显或增多, 尿常规、心电图、腹泻停止无明显改善。

1. 5 统计学方法 计数型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方法, 计量型资料采用t分布检验方法, 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P

2 结果

临床疗效: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