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范文
时间:2023-03-15 14:1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精神 ;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品德素质
现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一切劳动由父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当上了“小皇帝”、“小公主”。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惰性心理,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主动把握机会能力的全面素质是无法生存的。
通过多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自律能力愈渐下滑,学习的主动性、平时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身体素质都相应的下降。
当前,山东省教育厅专门下达了提高学生素质的通知,这无论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对今后国家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弘扬体育精神,实施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中华体育精神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拚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等。我们应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精神的发扬,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从各方面都受到良好教育,让学生成为一名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素质新人。
一、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认识到,只有融于社会、奉献社会,才具有人生价值。身体健康青少年必然热爱生活,并对社会生活有浓厚的参与兴趣,也具备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在一些事情上缺乏敢想敢干的气魄,缺乏勇气,就容易消极、退让,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发展呢?
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挑战的魅力,可以满足青少年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如果学生经常参加他们喜欢的各项运动,从运动中,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还相应提高了自身的竞争意识,遇事不再退让,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技能,在竞争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己参与竞争的能力。
二、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我们的学生天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点困难就退让,吃不了苦,遇到学习、生活的困难不能主动去解决,那对他们来说非常需要意志品质的锻炼。我们在体育课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敢的意志品质。
在学校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跳山羊、横箱等。究其原因,一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二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如何消除恐惧心理,使学生勇敢的面对,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比如一节跨栏课,我先讲解了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从情感上获得我要跨栏跑的渴望,然后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我让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降低栏架的高度、找替代物作栏架,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等等,然后让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最后完全克服了恐惧心理,勇敢的进行每一次跨越,勇敢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用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体育中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别于其它各学科,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手段,一般常用语言激励、体态暗示、棒样示范、以及环境、动机、动作要求、游戏等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德育。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教育说服为主,如果在体育活动中能服从裁判,遵守规则,那将是品德教育最为实际的运用。在校园里,有一些平时顽皮、难以管理的学生,却在体育运动中能自觉的遵守规则,极少在场上无理取闹、我行我素。这体现了体育具有的庄严公正的魅力,以规则约束行为,公开公正的竞争,尊重客观事实的观念。例如在足球比赛进行中,一方队员受伤倒地,另一方队员主动停止进攻,把球踢出界外,等待救护受伤队员,当比赛重新开始后,发球一方又将球掷还给对方,这种行为高度的体现了双方球员的高尚品质,我们就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这种品质,就这样点点滴滴的渗入他们的意识之中,造就了他们刚直不阿、以“规”律己的品质。
四、利用体育精神激发参与热情
古希腊人曾说过:“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既然体育运动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应该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运动场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竞技者虽然落后,但他们有着不达终点不罢休的精神,虽然没有取得好名次,但他的参与精神却为人感动。这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应渗入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主动的去接受,去行动,才能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五、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团结友爱精神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合作练习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例如,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接力跑比赛、二人三足游戏等,在比赛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好胜、活动需要学生团结才能成功,在比赛后学生的感情会更进一步;队形队列练习时,通过互相督促,可培养学生具有组织纪律性、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作风以及集体主义精神;体操的练习,通过较多的互相保护和帮助,发扬友爱精神;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或某些枯燥的项目,或对抗性较强的活动,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动作质量比赛、比快、比高、比远,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趣味中发展, 在娱乐中巩固。还可向学生进行做文明观众的教育,同样需要团结合作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六、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高尚的品德与人的成长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品德,使学生在锻炼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另外,体育运动,尤其在和平时期,是直接对抗的体育竞赛,最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据各方面统计,在世界杯期间,各种犯罪活动明显减少。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可塑性强,要多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对社会,充满希望。
七、结论与建议
在我们今天强调全民健身的时候,更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利用体育的精神,指导和发展他们,不仅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的终身运动,还要通过发扬体育精神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到身心真正的健康。与此同时,我们体育教师能肩负此重任的前提是上好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并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从事教科研研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教科研能力,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
[2] 曹可强.高中体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篇2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中学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中学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中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迈上一个新阶段,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3
【关键词】体育;精神;品德;教学
体育运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或思维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思考能力的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人文的进步,体育运动以不再是仅仅追求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坚持、超越、团结、尊重的品行,也成为了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涵。这些品质将会会影响一个人在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体育精神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培养也有其积极意义。
1高职教学重视体育精神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教育方针之一,体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肢体动作、团队对抗、耐力训练,能够明显的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果断、坚毅、无畏的品质。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组织团队对抗,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抒绪,让学生明白规则、纪律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其他领域中也养成顾全大局、以礼待人、遵从规则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步入社会后,这些品质与习惯将延续到他们的工作岗位及家庭生活中,并发挥到社会建设中。
2现代高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说,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种保护,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变得较为薄弱、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及社会重视程度的影响,许多学生与教育者都不能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目前高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较为重视对于学生在基本体质指标的培养,而轻视学生心理人格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强调学生能否达到某项指标,如百米成绩;或是否掌握了某个技能动作,如投篮等。对于学生的运动态度、创造性、团队合作性、竞争意识的把控就不太到位。往往看到一堂篮球课,老师在示范了几个技术动作,指导学生做几遍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许多同学在做了动作后因为缺少组织、指导与实际应用,便慢慢失去了运动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体育精神。
3强化体育精神培养的举措
3.1提高教师对体育精神培养的认知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教导学生运动技能,更要认识到体育精神对人的巨大影响,把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合。体育教师必须明白自身不仅仅是一个在课堂中上课的教师,同时也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培养造就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精神、身心健康的人才的历史使命。要能够培养学生,首先自身要深化认知,强化学习,提升各方面素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可以分为两个级别。
3.2改革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单纯培养学生体能、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扩展到体育精神的培养层面。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嘉奖不靠投机取巧,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不畏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通过组织小范围竞赛,观察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观及协作能力。在评价中充分考虑以上环节,不再以“百米秒数”、“铅球距离“作为体育课的唯一成绩。
3.3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添加体育美德教育,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积极的体育审美观。让学生理解优美的身姿、健康的体魄对人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体育活动中也能够添加各种趣味活动和游戏,这能够让学生提升体育活动兴趣,增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也有助于调节学生在的学习压力下的情绪。同时,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推广各类体育运动社团,如跆拳道、定向运动、单车等,也能够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体育精神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4结语
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体质健康,也能使人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必须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内涵,将体育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来抓,让体育教育真正在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典.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健康人格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
[2]孙庆祝,陈家起,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特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196~02
1 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它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体育精神的魅力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而成为体育本身所特有的最积极的教育因素,进而能够指导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体育精神的展现,是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的身体之后的升华。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高校体育精神则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一般说来,高校体育精神包括以下涵义:
1.1科学精神高校体育的科学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与比赛中按规律和制度办事,不能盲从。并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对那些符和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力。
1.2求善求美精神求善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体育道德观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上。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正义感和正直的品质;一种爱校建校之心;一种团结互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求美,主要体现在审美实践上。要求师生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意识,引导人们按着美的规律来规范校园生活的全部(包括体育环境美、体育行为美、体育思想美等),使得整个校园洋溢着体育美的气息。
1.3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主要体现高校师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毅力;在体育比赛中团结拼搏、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力求争先创优。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的发扬既可以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以使师生员工形成一定的个性、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心理机制。
1.4创新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总结、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高度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卓越的高校校园,师生们企望创造新的体育文化,以符合时展的需要。创新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1.5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这是早在青年时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辨证法意义的警句。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2 高校体育精神的特性
2.1鲜明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所处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因此,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高校体育精神应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2.2稳定性高校体育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校园体育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也标志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学校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优秀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的交融。2.3个性特征高校体育精神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是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区别于另一所高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所在。由于高校之间在历史传统、性质、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就会带来生存于不同学校的人们在体育传统观念、体育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产生出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
2.4渗透性所谓高校体育精神的渗透性,是指高校体育精神能够发生辐射,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而影响和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它还可能渗透到校外的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辐射。
3 高校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
3.1先进性 高校体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价值观上看主要反映在校园体育精神上,它是校园体育的灵魂,同志指出:“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此相适应,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先进性就是看它是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否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相反,那些带有迷信、愚昧、低俗、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校园体育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则是落后的、危害和影响校园体育开展和校风、学风建设的价值选择和评价。
3.2科学性 科学是相对一般概念而言的,高校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是指它的选择和评价不偏颇、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执迷。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彰显体育的魅力和凝聚力,但决不能为此疯狂或执迷,而要理性地、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那些符合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3.3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是体育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由于人们对校园体育理解的差异,造成校园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异变。学校体育的唯技术、唯规范思想,削弱了体育增进健康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也扭曲了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评价。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对校园体育功能的不断开发,校园体育所提供的多姿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娱乐方式,已使校园体育活动成为校园人增进健康至关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以人为本、增进健康是新世纪校园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3.4促进个性完善一般说来,个性结构包括个性的倾向性、能力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等基本要素,这个结构的完备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个体身心能否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活动是群体性和独立性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无论在个人竞技还是在群体比赛中,体力的改善和技能的获得,同伴的赞许和肯定,都会使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和由衷的满足感;长处和弱点的暴露,也同样会使参加者自我意识增强,从而也激励自我不断地战胜困难,挑战极限,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是促进个性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宗旨所在。因而,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就在于促进个性完善。只有满足了个性完善,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才谈得上健康,才谈得上适应和创造,才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4 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
4.1 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 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创新,体育精神文化的创新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一所高校,既要抓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和培育;既要有严谨务实的教学工作,又要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的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校园人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繁荣先进体育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体育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理性的、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积极总结,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用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使科学精神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去。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培养师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培养师生“不畏强手,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和“光明正大、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来培养师生快乐体育与生涯体育的思想,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通过体育的竞争性与协作性来培养师生顽强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2开展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归属关系等各不相同,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而且更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这就是:与爱国主义相一致的为国争光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民族团结相统一的团结友爱精神,与自强不息相协调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结合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实际,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在体育界的具体体现是勇夺金牌,为国争光。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精神”。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夺金运动员的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师生员工为国争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高等院校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还有利于新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它们是:顽强拼搏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篇5
1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
1.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理应也有所增强,但是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超重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学生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应已经十分迫切,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投入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1.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在高校之中开展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促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增强。无论是何种体育竞技活动均必须要基于一定的规则基础之上,并要求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共同遵守,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体育精神的培养还可促使大学生拥有成功与幸福的资本。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取得成功与幸福,对于成功与幸福的衡量标准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项便是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徒劳。
2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精神作为文化精神的一种,对人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均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有助于激发起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与兴趣,并最终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取得情感与精神的升华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并在校园当中产生崇尚锻炼的风尚,也可极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活跃性。
2.2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育的最高目标便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体育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对人内心世界给予精神支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对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创新与拓展,从而促使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激发,并增强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目前,对于体育精神的体现大多是借助于各类体育活动来予以实现的,大到学校的运动会、学生自主成立的体育社团,小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也不仅限于体育活动,还可采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贴吧等大学生较常采用的社交工具来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带动学生参与到对体育话题的讨论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使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内化于心。
2.3构建体育活动的价值体系
体育精神存在于多项体育活动之中,其表现的形式具备有高度的概括性特征,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部分学生在一时兴起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体育锻炼,但是却并未领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价值。因而应当构建起体育活动的价值体系,加深对体育精神内涵的领悟,总结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策略。鉴于大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水平及领悟能力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细化体育精神具体内容,构建起一套被广泛认可的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则是大学体育精神培养当中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步骤。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体育精神无处不在,并且其还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而大学生群体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任,对他们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将有助于其养成更加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融入体育精神教育将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同时也是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赵健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友民.试论现代大学体育精神[J].江苏高教,2013(5).
篇6
关键词:高中阶段;体育精神;培养;成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96-01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也是长身体、强体魄、学文化、追梦想的黄金阶段。但是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体育锻炼,认为学业繁重、功课最重要,锻炼身体以后可以补回来,结果造成学生体质弱、身体肥胖等问题。其实,正是因为高中阶段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就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出色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离不开体育精神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以后的幸福人生做准备、打基础。
一、以兴趣开发为切入点
现代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认为体育枯燥乏味。面对这一现状,要求教师须注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对男生可以用观看NBA比赛赛况的方式切入,对女生可以用欣赏体操、舞蹈视频的方式切入,对文科生可以以古诗词中关于边塞士兵训练的情形作为导入,对理科生可以用受力分析加以导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事迹、体育新闻、最新相关影视等引导学生关注体育,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开始时只有部分男学生体育锻炼的情绪高涨,但经过引导,女生也会被逐渐带动起来,最后全班、全年级同学都会热衷于体育锻炼。当然,这种锻炼热情的培养是一个从课上到课下,从短期参与到长期坚持的渐进过程。
二、以方法践行为基点
欣赏体育赛事、点评体育明星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适时把学生引导到体育锻炼中来。许多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有兴趣,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教师这时候就要耐心讲解方法,并在实践中纠正、规范学生的动作。对待一些平常的锻炼方式,比如跑步、跳绳、踢毽子等,要纠正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不当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还可以维持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起初,学生会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随便活动一下,缺乏科学体育意识,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体育是一门科学,能深刻地感受到体育中力与美的结合。
三、以活动和竞赛为载体
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等特点,恰当使用游戏活动、竞赛等方式,尤其是团体比赛,让学生在巩固中学习,在快乐中锻炼,在团结中奋发,保持良好的体育精神面貌。比如分班级、分组举行拔河、足球、篮球、踢毽子等比赛,或螃蟹赛跑等趣味比赛,都是固化学生锻炼兴趣、增强锻炼效果的好形式。参与活动是人的天性,高中生更是如此,活动和竞赛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激发学生体育激情的契机。
四、以阳光自信为目标
作家史铁生认为体育应该讲“更高,更快,更强,更美”,这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阐释。教师在体育课上,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让学生强壮筋骨,增长知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调整感情,增强意志,获得一种精神审美。追求姿态的优美、精神的美丽,最终以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这才是高中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同时,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从方法讲解、开展锻炼到锻炼后的点评,要逐步引导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过程,要鼓励学生阳光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五、以思想引导为保证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更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要想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教师的思想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鼓励学生的锻炼热情,注意树立锻炼典型,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有恒有常、有趣有味地参与日常锻炼。同时,体育教师更要率先垂范,自己要养成锻炼的习惯,这一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学习老师,久而久之,体育锻炼的氛围就会形成。
经过两学年的试行、调整、逐渐定型,我们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设计取得一定的收获。学生的体育面貌有了很大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病假事假现象大幅度下降,初步形成了体育促学习、学习带体育的良性循环。同志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见,要想在学业上走得更远,必须在体育上努力践行“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因此,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席云玲.体育精神在培养中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价值与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安大庆.体育精神的需求和培养分析[J].陕西教育,2013(06).
篇7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毋庸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技术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层面与意识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和行为时,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视体育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发展个性,规范个人行为,有责任感,与同伴合作的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中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师应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中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让中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中学生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教师都要让中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中学生学会独立地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赛场变化,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中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中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正确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中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教师要让中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真正实力、智慧技巧、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发展。作为当代的青少年,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养,这是广大体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身心素质、知识能力、道德行为都有了新的需要,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原来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新课程改革李念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当教育教学活动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的时候,这种教学活动是非常不成熟的,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深层次的精神侧面,对人的意识、行为、心理、人格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学活动基本上走向了成熟的、科学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都被各个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具体来说,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伏案立案习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中,那些对人的发展、思想、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的意识与思想形态,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挖掘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不可以给与忽视。体育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愉悦的心情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拼搏精神。体育运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内容、运动的方法手段上都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运动的内涵与精神是基本上相同,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加通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例如我们国家的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她自身的条件非常不足,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拼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特别是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与她高度的评价,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在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中,有一个母亲感动了全世界,那就是丘索维金娜,七朝元老降临里约,全世界都为之动容,这位41的母亲为了孩子第七次站在了奥运会的舞台上,对于一名体操运动员来讲这是传奇,当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她第六次站在舞台上,全场观众为之欢呼、为之鼓励,给她传奇的体育生涯送上最高的敬意。虽然体育赛场,瞬息万变,但是对于丘索维金娜来讲,当她款款出场的时候,就是一种丰谷,他站在那里,全市的就是奥运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她是最纯粹的奥林匹克人,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他的骨血之中。同样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开朗乐观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让我们感受到了乐观、大气、享受、自由的体育精神,女排夺冠的消息感动全国,举国欢腾,在本届奥运会上从不被看好到一路逆袭,从历经波折到世界之巅,女排姑娘在万分紧张的赛场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这其中蕴含着女排的拼搏向上、不为困难、相互合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公正的看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 精神。
二、以体育精神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跑多快,跳多远,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人的情感、态度、意识、行动统一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人的各种品质,发展人格教育。笔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探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需要不同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合作,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此在体育团体项目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或者是因公忘私的良好习惯,体育比赛不仅仅在于是否要取得胜利,或者是赢得比赛,而在于是否各自是否发挥自身的职能,使本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胜固然好,败也无悔,体育活动是一个整体上的比赛,运动员是比赛的活动者与参与者,大家不仅仅要尊重自己的队友,还要尊重其队的队员人格,要不然比赛就没有办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从国足的角度来讲,国足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大赛中屡战屡败,主要与运动员的运动理念有关,缺少对运动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本|,引导学生协会竞争、学会合作,拼搏进取,在比赛中互相尊重、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自的精神与自主精神。在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中,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采取全神贯注的精神全面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应对吮吸万变的体育赛场。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他们的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身材爱笑的学生比较灵活、身材高大的学生敢于拼搏,性格沉稳的学生稳扎稳打,聪慧的学生善于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僧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三)让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文明活动% 我们要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水平,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氛围中,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高尚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在身体素质、意识、心理特点、指挥上对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学去取胜对手,追求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的思想、能力、情绪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跳高的时候,是否能跳高,是否能够战胜一定的高度,一试便知。但是运动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却是值得关注的。在运动结果是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高兴、喜悦,种种情绪溢于言表,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气馁、沮丧、急躁、紧张、自卑、焦虑等种种情绪都会随之而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情绪与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的看待挫折,正视自身的短处,激发学生勇于战胜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保持稳定与乐观的心态。
(六)利用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展示体育动作蕴含的内部的情感与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生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完善的人格,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融雪,曹洋.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J].运动,2011,(10).
[2]谷辉.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J].新课程,2012,(11).
[3]金光辉.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9).
[4]余建国.论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江西教育,2012,(12).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身体机能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3
F实教学中,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基本不备课,上课的内容就是根据课时的安排,在课堂上随机安排一些活动内容或者就让学生自由活动。一些体育教师在仅有的体育教学课程中随意的讲解、示范,对体育运动本身没有很好的认知性,教学过程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是能够执行好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欠缺条理性和计划性。有的甚至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采用“放羊式”教学,反正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考评不严格,定期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和备课就可以。自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由于信息资源不畅通等原因,广大体育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没有真正明白新课程标准对其角色转换提出的需要,更多处于被动改革的地位,缺乏主动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由于经济的落后,学校的经费投入到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较少,少量的经费只能维持学校一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许多体育教师对于外界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接触较少,很难发掘他们的科研能力。其实,教师应该从整体上研究体育教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高度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壮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一种工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学到体育常识和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不断改变、塑造者学生的人格品质。
篇10
【关键词】生态学;体育精神;体育生态文化;融合
1.研究的缘起
用生态学视域研究体育生态文化和体育精神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一般研究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它可以从体育精神产生的源头来看待体育生态文化的发展历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适宜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有着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体育生态文化作为原生态文化的一部分,恰好充当了传承体育文化的载体。高校的生存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支撑。在这个高度重视生态精神的时代,将体育精神和体育生态文化相融合,可使体育生态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和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校园和谐的文化氛围。
2.相关概念的解释
2.1 体育精神
所谓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体育运动本质和特点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1]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主体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它的的核心是超越。而超越体现的是对体育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等超越的集中反映。通过不断的超越,使体育活动主体表现为超越自我,追求更完美。因此,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必将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良好的体育氛围。
2.2 生态文化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是通过文化使自己适应环境的。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手段。[2]陈敏豪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在开发自然、变革社会、推进文明的过程中经常反思、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3]陈幼君认为生态文化是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4]由此推出,生态文化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原点,在自然的人格化和人格的自然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文化。
2.3 体育生态文化
体育不是一个自然存在物,而是社会或群体选择的文化过程。[5]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源与大自然有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更符合人性的需求,深深影响着在自然经济土壤中诞生的民族体育活动。[6]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属于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生态性,赵凤霞等认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生态体育的发展与变化,生态环境促进或约束着民族体育的发展。[7]
3.体育精神的内容及特性
3.1 体育精神的内容
学者黄莉认为体育精神反映着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是人类社会珍贵的精神财富。[8]学者张之沧认为精神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培养和锻炼身体素质的精神;就是把人类的繁衍兴旺和身体的健康、强壮以及调和身心、养生防病置于首位的精神;就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和自强自立的精神。[9]学者黄晓华认为体育精神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和平友爱精神、刻苦务实精神、公平正直精神、自强拼搏精神、自主创新精神、自我实现精神。[10]
因此,这里认为体育精神内容包括在比赛中体现出的和平友爱精神、在运动和体育锻炼中体现出的艰苦务实精神、在比赛和运动中体现出的自强拼搏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等。
3.2 体育精神的特性
体育精神是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或者体育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意识。人们的意识是靠观念和思想指导的。因为体育精神包括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11]这种意识恰恰是欲望的表现。因此是欲望创造了世界,是力生产了现实,体育产生了力,是体育产生了美。力、欲望和身体之美是连接和互动关系,这也成就了表征一种人生哲学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产生是人对体育的力和美认识的升华,是人在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本质回归,就像“尊严和美”是体育的真正价值一样。正是现代人积极投入体育精神的洪流中才有所体验、哲思和感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特性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的灵魂,尤其是体育生态文化是和谐社会所体现的重要文化之一,是人类一种普遍价值的体现。
4.体育精神和体育生态文化的融合途径
4.1 确定生态位,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人才资源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尺度下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地位”。[12]本文认为生态位是某一体育物种在保持自身竞争优势不变情况下,积极进行时空的的扩展,以达到生态释放的目的。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适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高品质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师生真正在不同的生态位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真正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中。
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体育文化的创造不同,融合是外部的变化,特别是人在融合过程中起着整合生态逻辑“指令维系”的作用。人是具有无限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生态载体。体育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以人为本、从人入手,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特别是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整合如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专业的人才,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着校园体育生态文化的建造和变革,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它的陶冶、引导,以塑造他们的精、气、神。在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生态体育课程,将体育生态文化和和体育精神充分融合,培养一批热爱体育生态文化的学生和从事体育生态文化研究、开发的教师,使之主导整个竞争态势的生态位。
4.2 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顺应文化发展潮流
体育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果它在运行中某一部分出现了解体,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进而导致社会整合的瓦解。高校作为整个文化生态群落的生态场,也是开展体育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的文化活动主体思维和思想对社会文化潮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师生提供崭新、有目的、高效率的建议去提高不断变化着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1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高校师生文化力提升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生态链上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14]体育生态文化和体育精神的融合,能够使师生关系在遵循生态法则且生态位在文化内生态个体和群体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的条件下,把师生对生活的体验高度概括起来,建立起符合传承、创新体育生态文化的机制,彰显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组织开展生态体育比赛活动,强化生态优势
文化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社会的各个要素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是依靠文化的联系作用。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种背景下,大多数体育活动都是因文化接触和融合的环境确定的。[1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6]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文化在横向上的的传播与渗透。它的传播不仅与渗透具有必然性,还有合理性。因为这种文化具有生态优势。
生态优势是指生态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资源被少数物种优先占有的程度。高校的体育生态文化系统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动态进化过程。因为地域和风俗文化的不同,各个高校所在地乡土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也不同。这恰恰是体现了开展生态体育文化项目的优势所在。良好的校园体育生态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高校要经常性开展具有浓郁生态文化气息的生态体育活动,鼓励形成体育参与者、欣赏者分享彼此间的经验和技能的和谐氛围。
4.4 发挥综合优势,乡土种、非乡土种齐头并举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文化都不能在封闭的状况下求发展,而应该呈现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局面。在这种开放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生态文化也应该逐步由“封闭一元”走向“开放多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综合优势。综合优势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某一单位体在不断应对内外部的资源条件、机遇与威胁等各种因素不断组合形成的综合竞争力。[17]
每一种体育生态文化,都根植于一个具体的地方,代表着一种认识方法,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和一种世界观。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内核,就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决定整个校园文化各方面物质的东西,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所以,要发挥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优势,必须既有对在历史上本地区优秀的乡土体育文化产生的文化成果进行继承和保留,也有根据现实社会条件引进外来的体育文化,以求在和体育精神融和时获得文化力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把师生凝聚在体育生态文化的周围,使师生具有使命感、光荣感、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中,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学校长远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屈德新.体育精神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3):66-67.
[2]轩玉荣.生态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7):23-26.
[3]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
[4]陈幼君.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求索,2007(9):88-89.
[5]编写组.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21-222.
[6]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5-9.
[7]赵凤霞,等.新疆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文化的恢复与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11(2):23-25.
[8]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88-92.
[9]张之沧.论体育的逻辑[J].体育与科学,2009(1):6-10.
[10]黄晓华,等.体育精神的哲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33.
[11]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09-113.
[12]张光明,等.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
46-51.
[13]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
[14]王列娟,等.高校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8(11):162-163.
[15]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0-5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7]王宏起.企业综合优势理论研究[J].管理世界,2005(4):151-15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