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范文
时间:2023-03-23 13:1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腔静脉滤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心胸外科北京市顺义区101300
【摘 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防止肺栓塞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结果:48例术后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早期及时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栓子脱落导致肺血栓栓塞症的重要措施[1],适用于所有需要预防来自下腔静脉系统的血栓脱落而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使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栓塞率下降至0.9%-5%[2],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48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患者,疗效显著。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历资料
我科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对确诊为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8例患者施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右下肢17例,左下肢31例;女性20例,男性28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3岁;平均病程4天。病因有剖宫产术后、骨折、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置管后、肿瘤等。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手术方法
局麻后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其中45例经健侧股静脉入路,3例经右颈静脉入路,穿刺成功后行股静脉、下腔静脉造影,确认股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直径、形态结构和有无血栓形成,及两侧肾静脉开口位置和髂总静脉汇合部位。确认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后释放滤器,滤器上缘位于肾静脉下方0.5-1cm,下缘于下腔静脉分叉处以上。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滤器位置。穿刺点压迫15min,术毕。
2结果
本组48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滤器位置、形态良好,无腔静脉破损,术后经取栓和(或)溶栓、抗凝综合治疗后下肢症状改善。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肺栓塞出现。
无穿刺部位感染、出血及血肿形成。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静脉血栓复发。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患肢肿胀,且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患者常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耐心告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1.2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肺栓塞症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末梢血运等体征。测量双下肢周径,小腿测量的位置为髌骨下缘10cm处,大腿为髌骨上缘20cm处[2]。嘱患者绝对卧床,禁止挤压、揉搓、按摩患肢。完善必要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急诊生化等。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h,穿刺点沙袋压迫3h,嘱患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h,术后24h下床活动[3]。经颈静脉穿刺者需注意有无胸痛、胸闷及呼吸方式的改变,防止血胸、气胸形成。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观察血压、心率、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注意有无腹痛、背部疼痛等,以早期发现下腔静脉穿孔。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素、高蛋白的软食,禁食生、冷、硬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
3.2.2避免在患肢穿刺
由于患肢静脉血流缓慢,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能增加血栓形成。
3.2.3观察出血倾向
自发性出血是抗凝、溶栓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可出现口腔粘膜、牙龈、皮肤、消化道、泌尿系统及颅内等部位出血。须密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周身皮肤、尿便颜色、意识、言语、肢体活动及瞳孔对光反射改变等。监测凝血功能、血小板等。
3.2.4出院指导
(1)非抗凝禁忌患者,大多需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叮嘱患者必须按医嘱服药,否则可能出现出血风险,或抗凝不达标进而血栓发展、变化,抗凝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2-3,指导饮食:菠菜、生菜、甘蓝、花菜等与华法林合用时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人参和绿茶可使华法林作用降低。长期饮酒和吸烟能够降低药物抗凝作用。(2)嘱患者注意休息,适量活动。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适当抬高下肢,以及穿医用弹力袜治疗,告知患者长期坚持使用医用弹力袜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导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4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能够致死或致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保证正常血流通过的情况下,能有效拦截3~4mm以上的脱落血栓块,从而避免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因此,早期及时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正确和严密的护理观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篇2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38
资料与方法
2004年7月~2009年10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PE)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3~80岁,平均63.9岁;术前均经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右下肢3例,左下肢7例,双下肢1例,病程1~30天。术前2例经CT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恶性肿瘤2例,骨折1例。
方法:仔细询问病史、查体,根据病情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ECG、X线或CT胸片、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APTT、PT、FPG、2hPG、血型、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DSA、MRA等各项检查,明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积极药物治疗,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指征。
操作过程:有2例在彩超室彩超定位下放置滤器,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右腹股沟穿刺区皮肤,铺消毒巾,取2%利多卡因2ml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动点偏内侧0.3cm切口,切开表皮和真皮。穿刺针穿刺股静脉成功后,置入导丝,顺导丝置入鞘管和引导管。彩超定位,引导管位于下腔静脉内、肾静脉平面以下、髂总分叉处以上。抽出导丝后,沿引导管送入滤器,到位后慢慢抽出引导管,滤器释放,彩超下可见滤器撑开,位于下腔静脉内预定位置。再完全抽出引导管,穿刺点局部按压15分钟,纱布包扎,绷带加压。手术顺利,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其余9例是在1000mAX光数字胃肠机及近台显示器引导下进行操作:患者进入放射科介入治疗室,、穿刺点选取、皮肤消毒、浸润麻醉同上,待穿刺成功后,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通路无血栓形成;测量下腔静脉直径,选择适合滤器;根据肾盂显影判断肾静脉开口的位置,放置滤器输送器,在X线透视下将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内,滤器顶端位于右肾静脉开口下0.5~1cm处,造影观察滤器形态。待滤器撑开,位于下腔静脉内,到达预定位置后,完全抽出引导管,穿刺点局部按压15分钟,纱布包扎,绷带加压。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送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术中随时观察患者呼吸、心跳、血压、面色等变化;术后穿刺部位纱布包扎,沙袋压迫4小时以止血,静卧及心电血压监护4小时。密切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情况,适当减少术侧肢体的活动量。对无抗凝禁忌证者,术后肝素抗凝,3天后改为口服华法林12~24个月,调整华法林用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
讨 论
篇3
关键词: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均可诱发肺栓塞,其中血栓最为常见,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虚脱、咳嗽、面色苍白、胸痛以及恶心等症状,患者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出现诸多并发症,比如下腔静脉出血、肺梗阻以及呼吸衰竭等[1]。近年来,我国肺栓塞患者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肺栓塞采用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超声下血管内血栓检查结果确诊,其中5例患者为女性,6例患者为男性,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为(51.2±8.6)岁,病程2~30 d,平均病程为(15.4±6.4)d,其中2例患者为双下肺栓塞,2例患者为右肺动脉干栓塞,4例患者为右下肺动脉分支栓塞,3例为右下肺动脉栓塞,5例患者出现咯血症状,均为痰中带血,出血量较少。3例患者心率正常,8例心率>120次/min;4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7例PaO223 mmHg;5例患者脉氧饱和度(SpO2)正常,6例SpO2
1.2方法 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给予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肾静脉下1 cm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利用滤器间孔将猪尾巴导管送入肺动脉,对患者进行DSA检查,对血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栓塞严重程度为基本依据,对Miller指数进行计算。对于位于上下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的血栓,治疗时先通过导管将20万U尿激酶推注到患者体内,对肺动脉的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如果肺动脉开通较差,可以利用导丝导管将血栓捣碎,然后抽取肺动脉血栓。所有患者均通过导管推注尿激酶,剂量控制在30万~50万,处理完肺动脉血栓后,在患肢静脉血栓内留置相应的溶栓导管,并将抗凝溶栓药物通过导管注入患者体内:肝素,18 u/kg/h,对患者进行导管滴注,尿激酶,10万u/次,4~6次/d,对患者进行导管推注,连续治疗3~7 d后,将留置导管撤出,停用尿激酶。对所有患者进行3~20个月的随访调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其中包括心率恢复、临床症状改善、SpO2和PaO2变化以及D-二聚体下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统计记录。
2 结果
本组的11例肺栓塞患者,治疗2 d后,7例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1~2 d后,10例D-二聚体升高者逐渐下降,2~6 d后,5例患者咯血停止,9例患者心率增快、肺动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所有患者的Miller指数、MPAP、PaO2、以及心率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见表1。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再次出现肺栓塞。
3 讨论
肺栓塞是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在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和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治疗方法,手术通常以切开肺动脉取栓为主,创伤大、出血量多,并且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而言,由于病情比较危急,抢救时间较短,往往无法顺利进行手术,并且具有较大的风险[3]。药物治疗则以维持生命体征、溶栓以及抗凝为主,但是治疗效果较差。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以及疼痛感弱的特点,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导管技术是利用接触手段对血栓进行处理的一种可预见性方法,介入治疗可以及时将已经闭塞的肺动脉开通,使右心负荷减轻,增加了通气血流和肺静脉灌注的比值,使缺氧和低血压状态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促进肺功能恢复[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再次出现肺栓塞,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庆,史海滨,周伟忠.单纯经皮机械祛栓治疗急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19(2):291-292.
[2]何建国,柳志红.对急性费栓塞中危患者溶栓疗法的建议[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2236-2238.
篇4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4)01_008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1.3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约1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甚至发生猝死[1
],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是预防肺栓塞的主要方法[2,3]?但IVCF植入
术患者常常体质差,顾虑多,依从性差,影响治疗和恢复?快速康复外科(FTS)是指围手术
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减轻痛苦?促进快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以及节省医疗费用等[4]?我院自2007年起将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应
用于IVCF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因周围型DVT而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6
4例,其中左侧DVT 37例,右侧DVT 21例,双侧DVT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2h~10d?年龄28
~78(58.51±10.20)岁?高龄患者经多学科会诊排除手术禁忌后入组?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
龄?发病时间?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病例均知
情同意,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用传统的常规处理?FTS组在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理念
及措施:患者入院后即由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后,制定具体的措施,医护人员给每位患者发放
快速康复表一份,并按患者发病时间?进展状态及规范进行处理?处理方案具体内容及快速
康复表,见表2?
3 讨论
丹麦Kehlet等于1999年首次提出并倡导FTS理念[5]?目前,FTS理念在许多西方国
家受到推广,国内已逐渐开始重视FTS在临床中的应用,但目前尚未见应用于DVT后下腔
静脉滤器植入术?本研究将FTS理念应用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并进行了对照性研究?FTS
组患者多合并有多种内科并发症,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因此多学科协作治疗
十分重要?合并心脏病患者需控制心律失常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
8mmol/L以下,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再次手术打击及术后需抗凝治疗可能对原发病术
后治疗造成影响?本文结果显示,经过围手术期处理,FTS组减少了术后焦虑,降低了并发
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总费用,临床效果明显?
本研究显示将FTS理念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明显,但仍有
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证实其安全性?可靠性,并需临床筛选出适合人群,我们相信灵活应
用此技术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最终将会促进深静脉血栓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P, Giangola G.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
lism: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J]. Ann Vasc Surg,1999,13(3)
:318-326.
[2]高再生.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
杂志,2007,10(9):1045-1046.
[3]蒋劲松,卢惟钦,杨光唯.血管介合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
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2):1316-1318.
[4]Kehlet H, Wilmore DW. Multimode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
]. Am J Surg,2002,183(6):630-641.
篇5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尿激酶;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71-0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可有下肢肿胀及行动困难,局部有烧灼感、涨满感、沉重感和深部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闭塞的血管不能在短时间内再通,则血栓机化使血管永久性闭塞。最终将有1/3的患者发展成肺栓塞。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静脉溶栓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既能阻挡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从而避免肺栓塞,又不影响静脉回流。该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点。我院于2010年1月一2012年2月对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行下腔静脉滤器
置入加静脉溶栓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8岁,平均56岁,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程3一18d。其中左下肢血栓22例,右下肢血栓28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多普勒彩超或血管造影证实。血栓主要位于髂静脉、股静脉、蝈静脉段。本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均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穿刺部位均采用健侧股静脉行介入置入过滤器,术后予尿激酶泵于患侧浅表静脉溶栓。
1.2方法:在DSA监视下,穿刺健侧股静脉,先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的走行,宽径,有无变异,观察血栓情况,了解双肾于静脉的开口位置,并做好标记后将滤器置入,本组均使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并通过每天足背静脉微泵注入尿激酶50-100万单位,3-5天,7d后口服华法令3-6个月,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2结果
48例病人术后第1天患肢红肿明显消退,疼痛缓解,皮温至正常;41例3-5d后治愈(患肢水肿消失,症状消失,双侧踝关节上5cm处腿围相差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介人治疗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介入治疗经过和注意事项,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用成功的病例现身说法,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积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凝出血时间、血常规、血型、心电图、胸片、肝肾功等检查,术前1天行碘过敏试验及术野备皮,术前4小时禁食,禁水,介入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
3.1.3患肢护理: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床上过度活动,禁止按摩患肢,介入前勿热敷,以防血栓脱落。病人入院后立即采用治疗,即: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样有利于髂股静脉松弛血流通畅、缓解静脉的牵拉、有助于静脉回流。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动脉搏动,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平面的周径并做好记录,以判断血管通畅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3.1.4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入院初期应每日测试体温四次,及时发现静脉性坏疽及休克;
3.1.5加强生活护理,预防发生压疮;3.1.6对血液粘稠度高的病人应给予低脂饮食。
3.2介入术后护理
3.2.1介入术后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局部渗血或血肿形成,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询问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
3.2.2尿激酶的使用:术后1-4天根据医嘱用尿激酶50-100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使用微量泵于患肢足背浅表静脉持续灌注6小时。由于患肢水肿严重,增加穿刺成功的困难,因此我们在穿刺前半小时应把静脉选好,再把患肢抬高30°用推拿的手法从足背顺静脉回流方向推拿、按压,以减轻静脉周围水肿和利于静脉暴露;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连接5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确保无药物外渗后接上尿激酶注射泵。为尽量使溶栓药液先行回流经过血栓部位,充分发挥其局部灌注的疗效,我们在给下肢静脉溶栓时,在踝关节上1/3处扎止血带加压,15~20分钟后松绑1次,间隔15分钟后加压,如此循环。根据栓塞部位扎止血带,目的是阻断表浅静脉,让药物通过深静脉注入,以达到更好的溶栓效果。在治疗时护士要密切观察栓塞肢体皮肤颜色变化、注射部位是否有药物外渗。
3.2.3观察出血: 一旦发生穿刺部位、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出血,应立即停止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
3.2.4用药期间要注意监测凝血四项的化验;
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出血:出血为下肢静脉血栓介人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应给予高度重视,每日加强巡视观察,一旦发生穿刺部位、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等出血,应立即停止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
4.2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大的危害在于致命的肺栓塞,是由于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等症状。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可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并且在溶栓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防止栓子脱落。术后应让患者严格卧床,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本组病例均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4.3滤器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后可能发生滤器移位、血栓闭塞或穿孔。护理人员应了解滤器的种类和型号,以便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判断。滤器移位多移向近心端,一般无临床症状,若移位到肾静脉开口位置,可导致肾静脉血流受阻,如果滤器移位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若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自及末梢循环障碍等休克表现及有腹痛、背痛等,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术后1、6、12 个月分别拍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的形态位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4下腔静脉阻塞: 常发生在大量血栓脱落陷入滤器时,若血栓脱落至下腔静脉滤器内面阻断下腔静脉血液时,患者出现由一侧下肢肿胀发展为两侧下肢胀。
5健康教育
5.1对既往有周围血管疾病史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血栓形成。
5.2指导患者避免久站、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
5.3术后、产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经常按摩肢体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
5.4告知患者腰带不要过紧、勿穿吊袜和紧身衣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5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血管壁的弹性。
5.6控制饮食,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戒烟、酒。
5.7告知患者要有保健意识,保持心情愉快。
5.8告知患者一定要根据医嘱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再形成,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及与饮食的相互影响,指导密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有无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等出血情况,若有及时就诊。
5.9指导患者定期复查。
6讨论
近年来,深静脉下肢血栓形成有增加的趋势。血栓形成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甚至致残、危及生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发展方向,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 这些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外,优质的护理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术前护理好患肢,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精心的护理,正确使用尿激酶,严密观察并发症等,是护理好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病人的关键。通过对50例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只有加强医、护、患三者相互配合和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效果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种恶性疾病,严重者将威胁母子安全,由于妊娠期的生理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其临床诊治与非妊娠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显著的不一样。对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50例孕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50例孕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集中在19-39岁,平均年龄为(33.2土0.8)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22例;孕期在12-31周,患者基本上在发病3天内入院治疗。临床症状:左下肢发病、右下肢发病、突发性下肢肿痛、小腿部疼痛等,所有患者均被超声证实为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1.2方法以上患者先接受常规性治疗,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者的患肢抬高至高于其心脏的20cm处,外用芒硝和冰片药物袋对患肢减轻水肿,切忌不要挤压患肢,并且依据患者个人意愿,选择是否终止妊娠。[1]在此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依据妊娠期孕妇的体重,按量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一天两次;对于选择终止妊娠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华法林,并且依据凝血指标,调节凝血酶原的国际标准化率维持在1.5-2.5之间,停止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同时持续使用华法林,以此规范抗凝12周以上[2]。
2结果
顺产5例(10%),剖宫产30例(60%),新生儿均比较正常,其中阿氏评分都在8分以上;12例患者中止了妊娠(24%),3例流产(6%)。40例患者的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被取出,并且每一个患者在经过治疗出院时,其患肢周径较健侧差异维持在(2±0.3)cm以内。在随访的半年内,每一个患者出院后均没有出现病症反复现象,也没有出现显著的症状性肺栓塞。
3讨论
近一段时间,我国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在我国成人中,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逐年上升,这引起了临床医学界的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恶性疾病,在与孕期结合在一起,其危害性就比较大。
临床上对于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一般缺乏典型的症状,最为常见的就是患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有一部患者的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同时妊娠期的孕妇的生理期比较特殊,也会掩盖该病症,对此,临床上常应用超声进行检测,其无创伤、对妊娠影响小,并且能够迅速掌握血栓的位置和大小,比较实用。
临床上医治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还可以应用溶栓治疗,一般应用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近期临床发现,链激酶不能够通过胎盘,溶栓有可能导致生殖道出血,且危害性比较大。[3]对此,现今的临床医学不建议应用溶栓治疗,对于出现大面积PE或者分娩后患者,可以充分考虑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也是一种临床选择,一般应用于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在进行引产术前的一天内,停止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抗凝治疗,而后送往产科进行处理。临床上,肝素在治疗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肝素的应用量一般会因妊娠时肾小球滤过率而增加,同时妊娠期会有波动,其剂量也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变多,也会因个体性的差异而调节剂量。[4]
综上所述,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不建议应用溶栓、华法林治疗;建议应用肝素这类的抗凝治疗,安全高效;同时监测下腔静脉滤器放置的指征,不推荐永久放置。
参考文献
[1]王秋菊.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19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3(14):163-164.
[2]陈平,袁庆文.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8(10):263-264.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41例发病2周内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34~77岁,(57.0±10.8)岁。发病时间23~297 h,(133.5±77.1)h。左下肢31例(75.6%),右下肢10例(24.4%),累及下腔静脉起始处2例(4.9%)。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水肿和浅静脉扩张等下肢急性深静脉阻塞症状。
1.2 诊断方法
全组患者均行下肢静脉Duplex检查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血栓累及部位和范围。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予平卧位,抬高患肢,减少下床活动。
1.3.2 下腔静脉造影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患者平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健侧股静脉进入,首先行健侧髂静脉造影。发现血栓累及下腔静脉,改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分叉部位,测量下腔静脉直径。
1.3.3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共31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永久性滤器3例,可回收滤器26例,临时性滤器2例。经健侧股静脉置入滤器29例,经右颈内静脉置入2例。选择双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分叉之间放置滤器,尽量使滤器顶端在肾静脉下0.5~1.0 cm。
1.3.4 腔内导管溶栓 全组41例均经小隐静脉导管溶栓,患肢外踝与跟腱间小切口,暴露小隐静脉起始段,置4 F鞘。患肢静脉造影。透视下,选择性插管,尽量从小通支进入深静脉,或沿小隐静脉直接进入腘静脉上行,交换Unifuse溶栓导管(美国AngioDynamics公司),至灌注段完全插入血栓近段内,外踝处缝线固定。即刻经导管推注尿激酶20万U,回病房后,以(10~60)万U,q12 h,微泵在4 h内脉冲推注尿激酶。溶栓期间,每6~8 h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每连续溶栓12~24 h或血浆纤维蛋白原突然大幅度降低,经溶栓导管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同时调节导管头段位置。如血浆纤维蛋白原<1.0 g/L,或前后两次静脉造影提示溶栓无进展,则停止溶栓治疗。本组使用尿激酶总剂量尿激酶(50~600)万U,(149.1±38.3) 万U,溶栓时间37~131 h,(74.4±20.0) h。
1.3.5 抗凝治疗 腔内导管溶栓同时,予低分子肝素4000 U皮下注射,q12 h,连续7 d。在停低分子肝素前4 d开始口服华法令抗凝,持续1年。控制PT较正常延长1.5~2.0倍,INR 2.0~2.5。
1.4 疗效观察
溶栓前后分别测量患肢距髌骨上、下缘15 cm处大腿与小腿周径。
根据溶栓前后患肢深静脉造影情况判断疗效。静脉通畅率评估参考Porter和Moneta[5]提出的标准。方法如下:静脉通畅评分,患肢每段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和腘静脉)完全通畅0分,部分通畅1分,不通畅2分;静脉通畅率(%)=[(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健患侧大、小腿周径差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差异采用符号秩和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以P
2 结果
溶栓前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8.7±2.0)cm、(3.2±1.1)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176,P
溶栓前后静脉造影示,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9.8±1.2)分,溶栓后(4.9±1.9)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26,P
对于溶栓后仍有部分狭窄者未予进一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处理。
术中无血管破损。术后无一出现切口或术野以外部位出血、血肿发生。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
本组41例,随访33例,随访率75.61%。随访时间6~27个月,(15.5±6.0)月。获得随访者在术后6个月时测健、患侧肢体大腿周径差为(1.5±0.8)cm,与溶栓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74,P
3 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的是尽快恢复血流,减少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生及预防DVT的再发生。急性期是否有效恢复血流仍是PTS的重要影响因素[6],由于手术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静脉瓣膜损伤、静脉内膜破坏等因素,而全身用药溶栓起效慢,效果差以及不良反应大,已经被逐渐摒弃。导管介入直接溶栓很好地解决了这对矛盾。
相对其他治疗方法,应用CDT治疗急性DVT是有效和安全的[7-8],已成为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主要选择方法。本组无一例术后术野以外部位出血发生。
但在导管溶栓治疗中,置管入路问题已成为热点。国内外报道的入路多集中于经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或经患侧股静脉和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其中腘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为广泛[9]。然而当血栓蔓延至腘静脉及以下深静脉时,考虑到置鞘的长度,腘静脉及以下深静脉的血栓则不能被溶解,而且腘静脉入路置管的俯卧,使瘫痪、患肢肿胀严重行动不便的患者较难承受。由此,小隐静脉入路应该是个绝佳选择,但国内除黄钟晓等[10]外,鲜有报道。考虑小隐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笔者尝试由患侧小隐静脉起始段切开皮肤,显露小隐静脉,穿刺置鞘,采用选择性插管技术,溶栓导管或由小隐静脉经小通支进入胫前或胫后静脉上行,或沿小隐静脉直接进入腘静脉上行直至血栓顶部直接溶栓,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在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经股静脉的逆流溶栓[11]。
根据小隐静脉的解剖特点,笔者认为,选择性插管前患肢的静脉顺行造影比较重要,不但可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还可了解小隐静脉的走向与汇入情况,提示交通支可能位置,为能尽可能选择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提供指示,使溶解更多的周围型深静脉血栓成为可能。因为当溶栓导管进入深静脉平面越低,能够被溶解的深静脉血栓范围就越大。此外,本操作患者无需保持俯卧,留置导管溶栓期间,适当活动不受限制,使瘫痪、肥胖或患肢严重水肿与体弱行动不便等原因造成改变困难患者,施行导管直接溶栓成为可能,治疗期间患肢适当活动不受限制,提高了治疗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溶栓前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溶栓时脱落的血栓,避免PE发生[12],但须严格掌握植入指证。本组41例,31例植入腔静脉滤器,其中为可回收滤器达26例,无一例肺动脉栓塞发生。由此可见,严格掌握腔静脉滤器植入指证,是可以有效避免致死性PE发生的[13]。笔者认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适应证为有急性肺梗塞高危因素者:(1)有溶栓、抗凝禁忌;(2)已发生肺动脉栓塞;(3)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远心端;(4)合并心肺疾病和漂浮血栓,一旦小的肺栓塞发生即可危及生命者。
本组对溶栓后仍有静脉狭窄者,考虑到费用问题,未予进一步特殊处理,但随访显示,患肢周径进一步缩小,患者对结果满意,虽然效果不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14]。
综上所述,切开外踝皮肤,对小隐静脉穿刺,选择性插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DVT,既保留了导管直接溶栓的原来优点,又能对蔓延至腘静脉及以下深静脉的血栓得以全部或部分溶解;治疗过程患者创伤小,无特殊要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方法[15]。
参考文献
[1] 杨进,沈来根,梅劲桦,等.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543-545.
[2] 祁光裕,刘浩,戴毅,等.85例下肢顺行造影溶栓治疗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349-350.
[3] 苏旭,李滨. 20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4):431-433.
[4] Baldwin ZK,Comerota AJ,Schwartz LB.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Vasc Endovascular Surg,2004,38(1):1-9.
[5] Porter JM,Moneta GL. Reporting standards in venous disease:an updat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mmittee on Chronic Venous Disease [J]. J Vasc Surg,1995,21(4):635-645.
[6] 严赘琦,张皓,张柏根. 抗凝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后的影响[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6):495-499.
[7] Bkgaard N,Klitfod L,Broholm R.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J]. Phlebology,2012,27(5): 149-154.
[8] 刘芳,吕平,金毕.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导管溶栓治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3): 257-259.
[9] Sharafuddin MJ,Sun S,Hoballah JJ,et al.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tic and occlusive diseas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J]. J Vasc Interv Radio1,2003,14(4): 405-423.
[10]黄晓钟,梁卫,张纪蔚.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183-185.
[11] Burkart DJ,Borsa JJ,Anthony JP,et al. Thrombolysis of acute peripheral arterial and venous occlusions with tenecteplase and eptifibatide: a pilot study[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6): 729-733.
[12] 张红璇,詹如冰,赵国江,等.肺栓塞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9):625-626.
[13] Ansell J. Vena cava filters: do we know all that we need to know? [J]. Circulation,2005,112(3): 298-299.
[14] Nyamekye I,Merker L. Management of proximal deep vein thrombosis[J]. Phlebology,2012,27 (2): 61-72.
[15] Chatterjee S,Sharma A.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J]. Lancet,2012,379(9828): 1785-1786.
(收稿日期:2012-09-2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19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绍兴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篇8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临床治疗
Clinic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effect analysis
【 pick to 】 purpos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2, 36 cases hospitaliz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method, effect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36 cases with 24 h aft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atient's vital signs and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ulmonary embolism cure 14 cases, 17 cases effective, 4 cases were invalid, 86% efficient. Conclusion: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treat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patient condi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 key words 】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Clinical treatmen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多发病,又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期时,血栓会随着血液经体循环、肺循环到达肺毛细血管,引起肺动脉栓塞,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影响生命安全[1] 。1999年Alexander P研究指出美国DVT有大约1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2] 。由于早期肺栓塞症状多隐匿,无特异性症状,因此应用综合诊治措施是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肺栓塞的有效手段。我院使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主要诊断依据:(1)患肢肿胀、疼痛、水肿、表浅静脉曲张,皮肤表面颜色改变。(2)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肢深静脉提示:下肢静脉管腔内有团块状血栓形成,血管壁不光滑,血循环不通畅。纳入标准:(1)凝血功能检查确认无出血倾向;(2)对尿激酶无禁忌证;(3)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8±11.2)岁。病程2d~2个月,平均(32.5±11.4)d。
1 .2治疗方法
36例患者均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所有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心电图和血气变化。全部患者均在DSA下置人临时下腔静脉滤器(IVCF):Seldinger法穿刺健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置入Cobra导管,滤网置于右肾静脉开口下约1cm处,抗凝溶栓治疗结束后取出。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25U+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于患肢足背浅静脉推注,1次/天;再用尿激酶50U+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持续静脉滴注,维持24h,共7d。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10d,至第7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钠,3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之后给予口服华法林半年以上,治疗过程中检测凝血功能,根据凝血指标调整用量。
1.3 疗效判定 治愈:呼吸困难消失,胸痛消失,血气分析正常,肺动脉压正常。显效:呼吸困难减轻>50,胸痛减轻>75%,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明显恢复,肺动脉压降低>20mmHg。好转:呼吸困难减轻>20%但5O%,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好转,肺动脉压降低>10mmHg。有效:呼吸困难减轻25%,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轻度好转,肺动脉压轻度好转。无效:呼吸困难无明显变化,胸痛减轻无明显变化,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仍存在,肺动脉压降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治疗前和24h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治疗前和治疗24小时后比较,患者脉搏、呼吸、血压、血气分析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见下表
表1 尿激酶溶栓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指标 溶栓前 溶栓后
脉搏(次/min) 117.2±13.4 72.4±20.1
呼吸(次/min) 25.9±5.7 19.1±3.2
收缩压(mmHg) 78.3±13.5 112.4±21.7
舒张压(mmHg) 52.1±17.6 74.2±12.6
PO2(mmHg) 81.2±12.7 102.1±6.8
PCO2(mmHg) 33.4±6.2 35.2±5.6
SpO2(%) 79.6±6.3 94.6±5.6
PA-aO2(mmHg) 41.7±14.8 19.5±6.3
2.2治疗结果36例患者经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其中临床治愈1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86%。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其引起的后遗症完全治愈很困难,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工作能力;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以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近年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主要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为首选,彩超可以了解血管血流速度,是否有血栓形成及形成的部位。结合患者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及体征,诊断不难。本组36例均由超声结合患者病史、体征确诊,且在术中通过DSA造影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传统疗法是依赖静脉注射肝素,随后给予口服抗凝药物,并监测凝血指标,以维持抗凝药物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过大易导致出血[4]。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主要治疗是开始即用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是早期抗凝治疗的首选,该药无需监测出血指标,有可预测性和较好的生物利用度,较长的半衰期和抗凝效果,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很少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常用华法林,因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在个体尤其是老年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监测INR。
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下腔静脉内滤器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块的血栓脱落造成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适用于高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禁忌或经溶栓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肺动脉栓塞者;对有广泛大静脉深静脉血栓和大面积肺栓塞经正确支持治疗仍有持续性低血压者,溶栓疗法比肝素或口服抗凝药更迅速的溶解栓子;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抗凝治疗禁忌证者;抗凝治疗出现大出血者或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抗凝治疗恰当而仍发生血栓栓塞者、禁用抗凝药者可以考虑植入下肢静脉滤器,其死亡率比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本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局部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相结合,不仅保持了溶栓的有效性,而且可适当避免出血的发生。而本组患者数据也表明尿激酶的剂量应用是安全的,无继发出血病例,要避免并发症关键是掌握适应证、禁忌证[4]。肺栓塞主要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通常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这主要是防止患者再次出现致命性肺栓塞,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下腔静脉滤器的价值主要用于减少肺栓塞的再发以及引起的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可回收的腔静脉滤器,但对于那些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或并发症的患者以及尽管充分抗凝仍有肺栓塞再发者可以考虑植入下肢静脉滤器[5],并多选择永久性腔静脉滤器。
本组研究发现采用短期置入滤器抗凝溶栓治疗,出院后口服华法林半年抗凝治疗。长达一年的随访,无一例肺栓塞复发,证明口服华法林对于预防肺栓塞复发是有效且经济的。
参考文献
[1] Pastors SM.Management of venousthwmboem bolism in tlle inten―sive care unit[J].J CfitCare,2009,24(2):185―191.
[2] 刘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J].海南医学,2005,16(10):153―155.
[3] Hirsh J,Hepair K.Establishing a therapeutic range for heparin theraphy.Ann Intern Med,1999,324:104.
篇9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酸困不适为主要症状。笔者2003年6月~2007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DVY,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包括ICU、骨科、外科、内科)共28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排除溶栓及抗凝禁忌症者。见表1。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①患肢肿胀疼痛,呈凹陷性水肿;②皮温升高;③有深压痛,皮色紫暗;④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阻塞,或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①中央型及混合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予尿激酶4400U/kg iv,然后予尿激酶4400U/kg/h静脉泵入×3天,根据凝血酶时间调整尿激酶的用量,使TT值延长一倍达目标值,并监测纤维蛋白原及有无出血征象,然后低分子肝素5200U ih q12h×7天,并予华法令同时使用4天,后停肝素,华法令口服6~12个月,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倍及其国际标准比率。②周围型不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及尿激酶,余治疗同中央型及混合型。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或鼻饲中药,以活血通脉为基础方。当归、牛膝、丹参、地龙、黄芪、桃仁、泽泻各10g。瘀热湿阻者,加用金银花30g,黄柏15g,赤小豆20g,车前子10g;脾肾气虚黄芪加量至60g,党参15g;脾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各6g,山萸肉20g。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确定临床治愈:患肢无肿胀疼痛,皮温正常,无局部压痛,站立或行走后未见浮肿;好转:患肢平卧肿胀减轻,久站后加重,无压痛,皮温正常;无效:临床表现与体征均无改善。
3.2 结果:见表2。表中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篇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 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检形成(Deep vein,throm bosis,DVT)的发展病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手术,创伤,癌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的DVT的几率明显增加。目前对DVT主要采用药物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取栓加溶栓治疗,我科于2012-05-05收治一例因坐骨神经痛而活动受限引起的左下肢重度深静脉栓塞的患者,采用介入手术(过滤器植入)加药物抗凝溶栓治疗,我们通过关注患者全身及肢体的局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臂部伴左下肢麻痹疼痛2月余,于2011-05-05-17:00入院,入院查体可见左下肢肿胀,患肢大健肢3cm左右,质硬,活动性痛性严重受限,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良性,左足背外侧皮肤浅表感觉减退,皮温稍高,予抗血小板,预防血栓等治疗,入院3小时后出现左下肢肿胀加重,予降纤治疗及行下腔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术后患者卧床12小时,留置尿管,抬高下肢。5月7号左下肢肿胀较前消退,予尿激酶组液体维持静脉泵入并予按摩,活动左下肢,促进血液较前明显,持续尿激酶、纤容酶左下肢静滴并加强按摩。5月18号量患肢大腿围同健侧相差6cm,膝关节皮纹明显增多,5月22号停尿激酶组液体,量大腿围同健侧相差4cm,小腿及果部可见皮纹,仍抬高患肢,嘱患者主动运动。拔除尿管,患者能自行排尿。10月24号量大腿围同健侧相差2cm,膝关节,果关节皮纹明显增多,左足背仍有红肿,可见皮纹。5月27号左下肢肿胀已消退,量大腿围同健侧无差别,左足背红肿渐消失,皮纹增多。5月30号患者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如下:
2 局部护理:
2.1鼓励患肢活动
以患者舒适为基础,抬高患肢15-30度,膝关节微曲,窝处避免受压。活动主要有的改变,伸曲腿活动,每日数次。股四头肌主动舒缩运动、踝部旋转活动、足部主动或被动屈伸活动、全范围活动;原则上每天坚持四次,每次15-20下(5-10分钟) [1]。
2.2保护血管,防止药液渗漏
医嘱尿激酶及纤溶酶予患侧肢体静脉输入,由于患肢肿胀,血管难以穿刺,禁止从患肢采血,为了减少反复穿刺,由静脉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操作并留置小号静脉留置针,加强巡视观察穿刺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2.3加强肢体周期循环及指导踝泵的训练
在胫骨中段或股骨中段加止血带,压力以阻断浅表静脉回流而不影响深静脉回流为度,每小时放松止血带1次,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3~4次;予腓肠肌气压治疗,每日两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的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4定时按摩及热敷
未进行静脉输液及气压治疗时,鼓励家属给于患肢按摩,可每日数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加强患肢保暖,可予热水袋保暖,不直接接触皮肤,保持水温50度左右。
2.5 皮肤的观察
定时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完整性,皮纹变化,定时测量健侧肢体与患侧肢体的周长,来观察患侧肢体的恢复情况。
3 全身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DVT费用高,恢复慢,是否有并发症等,易产生焦虑,急躁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需采用心理疏导等方法,消除其不良心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DVT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恢复较快,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为患者创造舒适治疗环境。
3.2 基础护理
患者卧床期间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性,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统感染[2]
3.3 预防并发症
严密观察患者患肢末梢循环情况,足背动脉搏动肢体肿胀,肿痛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有无淤点,瘀斑,大小便颜色的变化等有无出血征象。尿激酶用药虽安全,但文献报道有过敏现象,所以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3.4 健康教育
重点指导患者卧床期间定时抬高患者,按摩,活动患肢,讲解DVT的发病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采取护理措施,与患者交流,讲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出院后指导定时复诊。
讨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主要治疗目的在于使下腔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率有60%~70%下降到0.9%~5%[3],从而预防肺梗塞,特别是肺梗塞造成的猝死。其方法是将滤器放置入双肾静脉与髂静脉之间的IVC内,避免造成下腔静脉血栓脱落形成肺梗塞。为一安全、简便、可行的预防肺梗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得到越来约广泛的应用。
此项技术的开展,打破以往患肢足背静脉禁止滴入其他药物,减少对患者的制动,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使脱落的栓子流入滤器内。
参考文献:
[1] 刘艳光. 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整体护理医学论坛2005;9(1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