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静脉瘘范文
时间:2023-03-14 18: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动静脉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5例,年龄7~38岁,平均19岁。其中发生于右肺野9例,上叶1例,右中肺野2例,右下肺野6例;4例发生于左肺野。1例为左上肺野,3例为左下肺野。13例中有4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另外9例中,7例主要表现咯血,量多少不等,2例表现为胸闷、气短,5例病人有青紫、杵状指,1例听诊可闻及右胸壁有杂音。
2 X线表现
(1)透视及平片:13例病例X线表现病灶均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分叶,密度均匀,病灶边缘清晰。透视下观察10例有搏动现象,3例搏动表现不明显。做乏萨乏氏试验均为阳性改变。(2)体展摄影:13例病例中,10例体展平片上显示有2条粗大的肺血管阴影与病灶相连,3例显示有3条粗大的血管阴影与病灶相连。(3)血管造影:其中3例做肺动脉插管造影,均显示有2条粗大的血管影与肺动脉相连,内有造影剂充盈,且均有静脉引向肺门。(4)支气管造影:其中10例经支气管造影均表现为支气管树不与病灶相通。
3 讨论
肺动静脉瘘乃肺部少见病,多数学者认为是胚胎发育期中胚叶血管形成不全,致肺动静脉之间短路造成,出生后短路血管逐渐受动脉压作用而扩张变形,以至形成瘘,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在先天性的病例中,约有30%~40%的病人同时伴有皮肤黏膜或其它内脏的毛细血管扩张,故有人认为肺动静脉瘘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肺部表现。从本文所收集的13例病例中,右肺的动静脉瘘较左肺多。
在影像学诊断上,胸透及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静脉瘘较为常用的手法。本组13例病例作乏萨乏氏试验胸透法,阴影均有大小改变,这种动态改变是动静脉瘘较为典型的表现,其中有2例除病灶外,粗大的引流血管在透视下也可见搏动。肺血管造影显示此病更为清晰,它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出与病灶相连的粗大的肺血管。这不仅有诊断意义,而且对外科手术也有指导作用。但检查手段复杂,病人有一定痛苦。
篇2
患者,女,30 岁;患者因“突发呼吸困难伴右侧胸痛3 小时,晕厥一次”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肝炎、结核、心脏病病史。体检:T:36 ℃ ,P:138 次/分,R:26 次/分,BP:80/50 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急性痛苦貌,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口唇无紫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右肺呼吸音消失,左肺呼吸音清,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率138 bp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明显杂音;腹平软,右肋缘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无侧弯,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示:窦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RS(I,III)改变。血气分析:
PH 7.398,BE(ecf)-6.4 mmol/L,pCO2:30.6 mmHg,p O2:84.1 mmHg,O2sat 96.4%,HCO3act:18.5 mmol/L;血分析:WBC17.5 G/L,NE% 73.9%,RBC 2.91 T/L,HGB 83 g/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正常范围;凝血功能:PT8.9 秒,APTT20.7 秒,PTR 0.85 秒,Fbg4.69 g/L,INR0.82,D二聚体0.15 ug/ml。心肌酶谱正常范围。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三尖瓣少许反流,右侧胸腔积液(中量)。立即给予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引流血性液体约2000 ml,引流后行肺部CTA检查示:右肺上叶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右侧胸腔大量积液(畸形血管破裂、积血?)。诊断为:①肺动静脉瘘并自发性血胸;②失血性休克。迅速给予输血,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并积极术前准备,急诊行剖胸探查术,选择.右胸后外侧切口,经第6 肋间进胸,探查胸腔见大量积血并凝血块,清除积血及凝血块约3000 ml,胸腔无粘连,叶间裂发育不全,右肺上叶见一压力高、流速快的出血点,宽约0.8 cm,钳夹出血点处,肺组织出血点处深部肺内异常血管团与右肺中叶相连,右肺上叶背侧一粗大静脉血管与左心房相连,游离右肺上叶动脉、前后静脉,给予双重结扎并离断,游离中叶动静脉,结扎并离断,游离上中叶支气管,切除右肺上中叶,术毕。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止血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下图为术前CTA图片资料。
篇3
【关键词】 静脉;导管;血液透析
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外循环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常见的血液通路。但随着目前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肾病造成的慢性肾衰的比例增高,这类患者肢体血管条件差,行动静脉瘘手术的可行性小、成功率低。因此,长期血透患者应用带涤纶环的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比例也逐年升高[1,2]。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应用带涤纶环的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该类患者的长久血液透析通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洛阳东方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从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共有20例患者行长期留置导管术,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5~82岁,平均59.6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为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或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或内瘘闭塞的患者。
1.2 导管和插管方法 20例患者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Permatch带涤纶环长期双腔管,插管在手术室进行。穿刺时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尽量后倾,并转向左侧。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常规碘伏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2~5 ml作局部浸润麻醉后,朝着右侧方向,用5 ml注射器向下外方缓缓进针以试穿,边进针边回抽,保持负压,当有刺入静脉的感觉后,有暗红色血液抽出,证实针尖已刺入颈内静脉,试穿成功。拔出注射器针头,换连接注射器的穿刺针沿试穿的方向和深度进针至暗红色血液抽出。轻柔地放入导丝20~25 cm,拔出套管针按压。在锁骨下1.5 cm与锁骨外1/3线交界处做皮肤切口约1 cm(锁骨中点是肺尖的位置)与颈内静脉穿刺点呈自然弯曲做一皮下隧道,从隧道插入已预冲肝素盐水的双腔导管。此时沿导丝放入导管扩张器,退出扩张器,然后将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拔出导丝,立即用血管夹夹住动静脉端,分别打开动静脉端,用注射器回抽,见有暗红色的通畅静脉回血,证实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成功。将导管内的血液用生理盐水冲净,用肝素盐水封管。本组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未出现局部出血、血肿及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1.3 导管使用 常规消毒双腔导管的动、静脉端接头,除去肝素帽,先抽出保留在管内的肝素和部分残留血液或少许凝血块,用生理盐水抽吸动、静脉端畅通后,注入首剂量肝素,接上透析管路,进行常规血液透析。透析结束时动、静脉端导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5 ml,并保证管腔内无血液,再分别注入2.5 ml含浓肝素(20 mg/ml)的生理盐水,并以肝素帽封口,导管出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
1.4 并发症的处理 ①动脉端血流不畅或导管内血栓形成时,采用尿激酶10~25万U加入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内,保留20~30 min后,回抽出血凝块,此方法可反复进行;②导管感染时及时血培养加药敏,并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7~14 d,一般从留置导管动脉端或静脉端注入或透析结束时用抗生素加肝素封管。
2 结果
2.1 置管手术情况 20例患者中,19例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50~300 ml/min,其中1例血流量低,X线示:导管插入位置过深。进行手术校正后透析顺利进行,总成功率100%。
2.2 置管并发症 本组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反复出现动脉端血流不畅,每次采用尿激酶10~25万U不等,加入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动脉端内,保留30 min后,症状好转。2例发生导管内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1例感染得到控制;1例虽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仍不能控制血透时寒战、发热等感染症状,给予拔管后改做腹膜透析;1例出现局部皮肤过敏,改用纸胶带后症状消失。
2.3 透析充分性评价 透析充分性是评价血液透析通路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组以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为间接指标。同时观察以尿素清除指数Kt/V值为客观指标,评价其透析效果。经检查20例患者透析后食欲、精神均明显改善,尿素氮下降率为65%~71%,Kt/V达到1.20~1.40,能够满足尿毒症患者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需要。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患者生存的生命线。长期双腔留置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很难建立的患者提供了长期的血管通路,而且不存在动-静脉分流,不加重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减少心衰的发生[3]。长期留置导管采用硅胶制成,组织相容性好,动静脉开口均在顶端,动静脉两个开口相距2 cm以上,有利于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又减少再循环,保证了透析的充分性(本组患者尿素氮下降率为65%~71%,Kt/V达到1.20~1.40)。
长期留置导管使用涤纶套埋于皮下可防止细菌感染和导管移位,延长使用寿命。长期导管使用国内已有超过72个月的报道[2],国外已有超过84个月的报道[4]。本组20例患者使用长期导管最长达2年且仍在使用中,平均7.5个月。危及长期导管使用寿命的并发症是感染和血流不畅、不通。为了避免感染,每次透析前均要检查出口情况同时更换出口敷料,连接血路管应先铺无菌巾严格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封帽。透析结束肝素封管对于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很重要。应注意的是封管前动静脉导管内应分别注入10 ml生理盐水,以保证管腔内无血后再用浓肝素封管。长期使用出现血栓形成或管尖、腔内纤维蛋白膜形成,导致导管功能不良,也是导管感染的一大原因。应用尿激酶25万U 20~30 min后可以有效治疗腔内纤维蛋白膜[5]。对于导管感染,在积极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同时给予静脉抗生素应用治疗2周,Jean等[6]报道抗生素治疗3周。
总之,对于糖尿病病肾病及多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梅,杨云芳,左力,等.持久性颈内静脉插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1999,38(6):403.
[2] 叶朝阳,付文成.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6):231-234.
[3] 王质刚.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与心功能的关系.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10(1):78-82.
[4] Dilori B,Lopez T,Procida M,et al.Successful us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 permanent hemodialysis access:84-month follow up in lucania.Blood Purif,2001,19(1):39-43.
篇4
【关键词】彩超;子宫绒毛膜癌
【中图分类号】R737.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74-01
绒毛膜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滋养层肿瘤,对于子宫绒毛膜癌,它常发生在葡萄胎清宫术后、流产或足月妊娠分娩后,它与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同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早期及可发生血行转移,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18例绒毛膜癌的彩超图像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彩超对此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例子宫绒毛膜癌患者中,年龄均在18~41岁,平均年龄为26.3岁,均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及腹痛,血液β-HCG增高;其中发生于早期妊娠流产后16例,足月妊娠分娩后2例;化疗14例,手术4例;其中有3例发生肺转移。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GE Vivid Five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0~5.0MHz,患者膀胱适度充盈,经腹壁探查,取纵切、横切、斜切,常规二维测量子宫、卵巢大小,观察子宫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宫腔内有无孕囊或水泡状回声、宫腔厚度、双侧卵巢有无异常回声包块,再用CDFI及PW,观察子宫内异常回声区血流分布情况及频谱形态、子宫动脉血流情况等。
2 结果
二维图像特征:患者子宫不规则增大,形态饱,宫壁不均匀厚,有不规则的点状、团状或索条状回声,其中9例于子宫底部或体部肌壁内局限性区域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呈蜂窝状,肿块呈“圆顶帽状”或与宫体连成似“葫芦”状[1],严重时可达子宫浆膜层。部分患者双附件可见黄素囊肿。
彩色血流显示:病灶区域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五彩镶嵌呈“马赛克”征或“彩球”征,部分病例显示宫旁静脉丛血流异常丰富。
频谱多普勒显示:子宫动脉RI相对较高,一般在约为0.6; PW呈典型的收缩期中、高速低阻型频谱,RI最低0.18,最高0.45。平均0.33(0.33=-0.03)并可见丰富的静脉频谱和动静脉瘘频谱[2]。
3 讨论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就可侵及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它器官,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这样加强产后、流产后、宫外孕后、葡萄胎清宫术后患者常规复查超声等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绒毛膜癌的特点是癌细胞大片侵犯子宫肌层和破坏血管,造成子宫肌层内出血及组织坏死,肌层血管构筑异常,即子宫内血管数量增多,走向异常及动静脉吻合形成,在肌层形成单个或多个子宫壁肿瘤[3],使子宫表面或转移部位出现紫蓝色结节。曾有学者采用血管造影和子宫碘油造影对绒毛膜癌进行影像学检测[4],因创伤和操作复杂且不便反复检查而限制应用,彩超可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及侵犯周围组织程度,病灶内异常丰富血流及PW显示呈典型的收缩期中、高速低阻型频谱,且无创伤地反复检查。彩超显示绒毛膜癌的收缩期中、高速低阻型频谱特点是由于子宫肌层动脉广泛受到滋养细胞侵蚀而开放,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血窦,灌注增加、血流丰富,血管阻力减低所致。
绒毛膜癌需与其它疾病相鉴别:(1)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肌瘤可见肌瘤结节样低回声,其边缘较清,血流呈环形或半环形血流信号包绕,不如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丰富[5],无同时发生的不规则阴道出血、腹痛及血β-HCG增高征像。(2)子宫内膜癌:多发生在绝经前后的妇女,子宫腔内回声不均匀、紊乱,可侵及子宫肌层,但血β-HCG不高,无滋养细胞疾病血流丰富特征。(3)葡萄胎:典型完全性葡萄胎子宫增大,子宫肌层内回声尚均匀,早期宫腔内呈实性为主而无典型的水泡样结节,边界欠清晰,双侧附件区无黄素囊肿;不完全性葡萄胎子宫可增大,子宫肌层内回声尚均匀,宫腔内可见变形妊囊,囊内可见不符合孕周胎儿,且胎盘较正常妊娠增大,其内布满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内无黄素化囊肿;与侵蚀性葡萄胎鉴别时,两者超声图像特点极为相似,很难区分,可结合临床考虑,侵蚀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除后半年内出现,绒毛膜癌则多在葡萄胎清除半年以后或产后、流产后、宫外孕后出现,但也有例外,本研究误诊1例及为葡萄胎清宫术后9个月发生的侵蚀性葡萄胎被我们误诊为绒毛膜癌。(4)胎盘残留:有妊娠分娩史,残留胎盘回声较强,边界清楚。(5)子宫局灶性腺肌病:肌层内可见灶性不均回声区,CDFI见星点状血流,PW为子宫动脉性频谱,呈中等阻力,无低阻力频谱及动静脉瘘性频谱。
4 结论
彩超对绒毛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美兰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对流产后继发绒毛膜癌诊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2):183~185
[2] 翟瑞华.彩超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31例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60~161
[3]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9
篇5
【关键词】肺;曲菌病;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4-02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肺菌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有增多的趋势。PA后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P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临床早期诊、治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就PA的影像学进展作一综述。
1 PA分型
肺曲菌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 )主要是由烟曲菌,黄曲菌等感染引起的。该真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患者免疫力严重低下时才出现侵袭性曲菌病。曲霉所致的肺部疾病统称为肺曲菌病。
肺曲菌病分四型:侵袭性肺曲菌病、肺曲菌球、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和慢性坏死性曲菌病。
2 PA的影像学表现
P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其分型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性对于诊断不同类型的肺曲菌病有很重要的价值。
胸部X线表现 早期胸片可能正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表现为游走性、一过性、反复出现的斑点、斑片状浸润影,常见于两上叶。本组13例均有上述表现。当支气管扩张形成后,胸片表现为双轨征、不规则柱状及环状影。晚期表现为肺叶收缩、空泡、纤维化、肺大泡形成。
CT表现 自肺门向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高密度类圆形、柱形、牙膏状、指套状、“Y”或“V”字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T值约为85~110 Hu,增强后无强化。此为扩张的支气管内充满痰栓所致。当其周围有渗出性病灶时,则可见斑点、斑片状浸润影。少数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当痰栓阻塞气管可见三角形不张影。通常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或经支气管镜检查后,痰栓排出,肺内高密度阴影及肺不张消失,近肺门处较大支气管呈囊、柱状透亮影,远端支气管显示正常(即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但痰栓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我们认为CT是显示ABPA支气管和肺部变化的最好检查方法,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平片的检查,它对估计支气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综上所述,游走性肺内浸润影和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是ABPA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因此掌握ABPA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检查,可有效降低ABPA的误诊率。
3 PA的鉴别诊断
P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有些疾病如肺 念珠菌病、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转移瘤等的影像学表现与 PA类似,容易误诊,需进行鉴别。
3.1 与肺念珠菌病的鉴别
肺念珠菌病是由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炎。念珠菌在肺内的大片浸润可相互融合,自肺门向周边扩展成空洞。念珠菌可在空洞内繁殖,形成菌道丝块。影像学表现菌丝块形态规则、密度均匀、边缘光整, 孤立性,且具有活动性,与洞壁形成“空气半月征”。其表现类 似于PA,但肺PA早期往往有“晕征”这对于鉴别两者有重要意义。
3.2 ABPA与支气管扩张的鉴别
支气管扩张患者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不规则囊、柱状透亮影,病变往往以两下叶多见,常发生于远端支气管。APBA则显示中心性支气管扩张,而远端支气管正常,病变以两上叶多见、ABPA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液嵌塞和嗜酸粒细胞肺炎,晚期表现为广泛纤维化及瘢痕形成。ABPA的支气管黏液多见于两肺上叶且多发于近侧支气管而支气管扩张多见于两肺下叶,多为远侧的支气管,左下叶比右下叶多见。
3.3 PA与肺动静脉瘘的鉴别
肺动静脉瘘的患者约1/3该病为多发性,多位于肺门附近内带,表现为圆形或轻度分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ABPA胸部CT表现与其相似,但增强后无强化。因此,通过增强扫描可鉴别。
3.4 PA与肺结核的鉴别
肺结核:患者往往反复咳嗽、咳痰,低热、乏力、咯血,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PPD检查往往呈阳性或强阳性,抗TB治疗有效。ABPA临床症状与其相似,但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PPD检查阴性,肺部病灶呈游走性、反复性改变,抗TB治疗无效或疗效差
3.5 PA 与肿瘤的鉴别
一些 PA患者 CT平扫肺部出现多发结节或肿块实变影,应与肺转移瘤相鉴别。后者边缘光整,且多分布在肺外带,有原发肿瘤病史。结节融合成肿块影时应与肺部癌性肿块鉴别癌肿边缘见短毛刺征且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3.6 PA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
一些非特异性PA的X线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影者需与支气管肺炎相鉴别 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支气管肺炎好发于两中下肺的内、中带,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呈多发散在、小的斑片状形态,常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或小叶肺不张。
4 PA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晕征”是肺曲菌病早期的特异性表现,早期出现率虽然很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很容易变化 而且在影像上大多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表现,易于其他疾病混淆,且PA易继发于一些疾病。因此,在原发病灶的基础上,影像学检查发现其他肺部多发变化较快的病变时,应当想到继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5 小结
随着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发展与应用,影像学方面对PA的临床诊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CT相对于X线平片,密度分辨率高,并能进行多层面重建(MPR),可以多角度观 察病变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多层螺旋CT的应用将会提高“晕征”等PA特异性征象的显示能力,为PA的准确、早期诊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总之,PA影像学表现对其早期诊断意义重大,而且随着多层螺旋CT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能进一步提高我们诊断PA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华明,韩铁铮,张军华,等.侵袭性肺曲菌病的早期CT特征[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9):690.
[2] 吴恩惠,白人驹,肺曲菌病[J].医学影像诊断学,2004(117):495-496
[3] 颜建辉,张爱平,赵乃康.肺结核空洞合并肺曲菌球34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8):1520-1521.
[4] 余厚军.数字化X线摄影新进展概要[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3):270-274.
[5] 苏毅 13例变态反映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临床分析与影像学讨论,安徽医学杂志,2009(8):377
篇6
全肠外营养治疗在临床中应用日渐广泛,随之而来相关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常见有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创伤性动静脉瘘、空气栓塞、静脉血栓、导管移位、糖代谢紊乱、导管相关感染等[1]。其中糖代谢紊乱亦非少见,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低血糖常出现在全肠外营养过慢或中断时,但本例患者多次在持续匀速全胃肠外营养(TPN)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9岁,因突发神志不清1小时并大小便失禁入院。头部CT检查示:左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入院后行“后颅窝去骨瓣减压脑内血肿清除术、右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气管切开术”。术后第12 d出现呼吸困难,血氧下降,血压下降,胸部CT示:两肺肺炎,痰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生长,给予抗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5 d后成功脱机,复查胸部CT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在治疗过程中行经鼻置入胃管营养支持治疗,但鼻饲过程中反复出现食物返流呛入气道,为避免吸入性肺炎,患者行股静脉置管TPN治疗,TPN营养袋总量2100 mL,其中葡萄糖225 g,24小时匀速滴入,并按每6 g葡萄糖:1 U普通胰岛素,监测血糖,1次/ h,血糖平稳后改为1次/ 4h。TPN第4 d凌晨4:00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为:3.1 mmol/L,患者意识清楚,无明显不适,立即给予50%葡萄糖20ml 静推,10%葡萄糖静滴处理;调整胰岛素用量为7 g葡萄糖:1 U胰岛素,继续监测血糖,第5天凌晨4:00血糖仍低至3.7mmol/L,再次调整胰岛素用量为10 g葡萄糖:1 U胰岛素,但于第10 d上午8:00再次出现低血糖,为2.8 mmol/L,遂调整胰岛素用量为20g葡萄糖:1 U胰岛素,此后未再出现低血糖,血糖波动于4.6-7.8mmol/L。
表1 临床资料表
2 讨论
该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在持续TPN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糖原因可能有:(1) 高浓度葡萄糖进入血液中,促进人自身分泌胰岛素,人类胰岛素分泌受多种因素调节,其中血糖调节功能最强,当血糖升至5.56 mmol/L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可达基础水平的10-20倍,持续肠外营养过程中自身胰岛素分泌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时如不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用量,可导致低血糖出现;而氨基酸及脂肪也参与调节胰岛素分泌,当营养液中同时有氨基酸及脂肪存在,尤其在血糖高时,氨基酸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多,进一步导致低血糖发生。(2)肠外营养时,葡萄糖在胰岛素作用下可以很快被氧化,而外源性胰岛素半衰期长,也可导致低血糖发生。(3)营养袋中胰岛素可能分布不均,且营养袋对胰岛素可能有吸附作用,而附着在袋壁上胰岛素在输注快结束时随营养液进入血液,此时胰岛素浓度突然升高可导致低血糖[2],该患者低血糖多发生在三升袋输注已过大半的凌晨4:00至8:00,此原因可能性较大。
TPN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突然,进展迅速,病情凶险,致死率高,因此预防低血糖发生至关重要,应采取积极措施:(1)严密监测血糖,该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均无明显多汗、心慌、全身冷汗、意识障碍等,如未及时监测,血糖进一步下降,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在TPN时一定要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该患者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一直降至1:20后血糖维持于正常范围,可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非常重要。(2)在配制TPN液时,要尽可能混匀胰岛素,避免局部胰岛素浓度过高。另外在TPN时,加强护理,可每隔一段时间轻轻摇动营养袋,防止胰岛素吸附在袋壁上。(3)作者思考,患者在TPN时,由于高血糖刺激,可导致自身胰岛素分泌处于亢奋状态,需不断调整胰岛素用量,在血糖波动较大时,可将胰岛素单独应用微量泵泵入,从而能够根据血糖监测灵活调整胰岛素使用。总之在TPN时,低血糖时有发生,需临床医生、护士严密仔细观察病情,严格监测血糖,避免由低血糖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3-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能猝死。临床上常采用经股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治疗老年冠心病,但是此术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就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在65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77.3岁,其中高血压患者43例,糖尿病患者2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行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并且所用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适应症。
1.2 方法 观察组:术前3d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每天0.1-0.3g,并且于术前负荷量为300mg的氯吡格雷。经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然后静脉注射8000-10000U肝素,每隔一小时追加2000U。然后行常规PCI,手术结束后,每天2次皮下注射4000-6000U的低分子肝素,持续6d左右。术后持续1年,每天服用一次75mg氯吡格雷,同时每天服用一次0.1mg阿司匹林。对照组:行常规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
1.3 判断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并发生的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2.1 手术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40例患者中,39例(97.5%)患者手术成功,1例患者手术失败,并改行经股动脉穿刺。对照组40例患者中,37例(92.5%)患者手术成功,3例失败,失败病例均改行对侧股动脉穿刺,两组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相关情况和并发症的比较 其中穿刺引发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左心衰竭发生率、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的比较中,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目前经皮冠状介入治疗(PCI)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方法,它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且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在临床上通常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股动脉路径,一种是桡动脉路径。股动脉比较粗大,穿刺的成功率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术后的卧床时间较长,且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经桡动脉路径的介入治疗,位置表浅,没有重要神经和静脉的相伴,有效的避免了神经损伤和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术后无需卧床,有效的减少了下肢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而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本组的资料中,对两者手术情况的比较,其中穿刺有关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以及肺栓赛的发生率的比较中,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的患者明显低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对照组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手术所需时间方面的比较,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略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手术比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操作复杂,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桡动脉容易发生痉挛,并且上肢血管易解剖变异,但是随着临床的不断应用,手术者的临床经验不断增加,手术的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将会明显较少。在本组的治疗中,两种介入路径分别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中,两种手术方式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戴启明,马根山,冯毅,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J].江苏医药,2009,31(10):776-777.
[2] 罗建平,刘惠亮,韩玮,等.老年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5):347-349.
篇8
【关键词】 原发型肝癌;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03-02
原发性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及早发现病灶以及明确病灶性质、范围和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极其重要。多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一次快速地对肝脏进行扫描,准确获得肝脏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的扫描时相,通过观察扫描结果可以对肝病患者的病情作出合理的判断,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水平[1]。本文总结了2012年3月-2013年3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8例原发型肝癌患者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进一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原发型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HCC患者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41~67岁,平均(40.5±4.56)岁,平均体重(61.28±16.45)kg,平均身高(170.6±2.6)cm。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的疼痛和发热,常有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无相关症状和体征,69例患者中在行B超检查后检出有61例患者肝内有异常回声。
1.2 诊断依据
48例患者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诊出,17例患者手术经肝脏穿刺活检诊出,13例患者经AFP或影像学诊断诊出。
1.3 CT扫描方法
78例患者使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21例患者行多期增强扫描,57例患者在进行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造影剂用碘普罗胺300(广州先灵)1~2 ml/kg,其碘离子浓度为300 g/L,注射时以(3~4) nlL/s为准。注射造影剂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对动脉期、始静脉期和延迟期进行分别扫描[2]。扫捕条件120 kV、200~250 mA,矩阵512×512,层厚5 mm,间距5 mm。
1.4 图像观察
经放射科两位医师对CT图像的观察,记录病变情况,包括病变的强化方式、所在的部位大小、供血情况、及是否存在门脉癌栓或者腹腔转移等情况。周智鹏等[3]将强化等级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强化,强化值50 HU为高度。
2 结果
2.1 影像学分型
影像学将HCC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三种。通过对扫描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巨块型所占的比例较多(56.4%),结节型次之;巨块型的直径最大为5.5~17.8 cm,而弥漫型表现为多发小结节灶,大小接近一致,详见表1。
2.2 多期增强影像学表现
(1)动脉期表现:15例(19.2%)轻度强化,47例(60.3%)中度强化,16例(20.5%)高度强化。高度强化的肿瘤区经检查发现69例患者(88.5%)有动脉有病理性改变,经CTA重建检测发现有8例患者的肝总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处发生病理性改变。动静脉瘘或动门脉瘘巨块型10例、多结节型3例、弥漫型1例,共14例患者。(2)门脉期表现:病变强化值低于邻近正常肝组织且轮廓较动脉期显示清楚的有68例(87.2%);病变密度接近邻近肝组织密度且轮廓不清楚的有8例(10.3%);病变密度仍高于邻近肝组织密度的有2例(2.6%)。78例中发现门脉癌栓42例,其中巨块型29例,弥漫型13例。(3)延迟期表现:68例患者肝密度为低于邻近肝组织密度,10例为等密度表现,主要为小肝癌或结节性肝癌。(4)其他伴随征象:7例伴随肝硬化或脾肿大、43例伴有假包膜征象、5例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伴有肺转移。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水污染、黄曲霉毒素和遗传因素等引起[4]。原发性肝癌的在早期约有7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难以发觉[5],然而在发现有明显症状或体征时,就说明肝癌已经接近或处于晚期。另外肝癌的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后若没有积极的就诊,通常会由于肝破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或肝肾功能衰竭等原因,在短时间内死亡。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药物治疗等。由于HCC发现时多数属于晚期,治疗效果欠佳,同时预后较差[6]。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的最理想方式。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肝癌的诊断日趋成熟,在AFP检测、B超、CT、MR及肝血管造影等影像诊断技术相继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下,我国肝癌临床诊断准确率已超过90%[7-8]。但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易察觉,中、晚期症状又多种多样,AFP虽对原发性肝癌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为AFP阳性[9]。所以,在进行肝癌相关的检查时,医师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各项检测结果及影像学的检查结果,更要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以此来更准确地为患者做出诊断。多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检测仪器,能够较好地检测出肝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早地进行治疗。
多层螺旋CT能够根据肝脏双重供血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同时相的肝脏扫描,分别得到肝动脉和门静脉强化的最佳图像。有研究者在动脉期的3个阶段为患者进行扫描,研究HCC的强化程度与各期的关系[10-11]。通过本组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动脉期HCC轻、中、高度强化所占比例分别为19.2%、60.3%和20.5%,其中以中度强化多见,并且88.5%的病例可观察到肿瘤血管;门脉癌栓的表现主要是巨块型和弥漫型,并且多数没有成型的假包膜,其发病率为53.8%。故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HCC不同时期时,会显示出不同的征象,分析总结肝癌各个时期的强化程度和特征,对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平.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肝癌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4):377-380.
[2]王现锋,邱维加,周智鹏,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388-391.
[3]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64排螺旋CT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2,3(7):929-932.
[4]管宇,范丽,夏艺,等.辐射剂量对256层iCT肺实质灌注图像质量研究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758-759.
[5]陈文军,程明,王恩锋,等.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1):67-69.
[6]Tsim N C,Frampton A E,Habib N A,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liver cancer[J].World Gastroenterol,2010,16(8):927-933.
[7]林志东,文宠佩,符孔,等.肝癌肝外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8):607-609.
[8]张华山,邓建永,注小舟,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6):1170-1172.
[9]张虎,秦东京,曹新山,等.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20-1723.
[10]丁作鹏,邓克学.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0,14(1):55-57.
篇9
关键词 微创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 泌尿系结石并发症
2006年3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微创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123例,效果满意,并对其并发症的出现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预防意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3例。男77例,女46例,年龄20~70岁,平均44岁。肾结石8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35例。结石直径0.5~4 cm,合并患侧肾积水57例,其中3例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梗阻、双肾积水,肾功能不全。
治疗方法首先取截石位,采用8.0~9.8F输尿管镜,经尿道进入膀胱,找到患侧输尿管开口,插入输尿管导管约25~30cm直到肾盂,固定输尿管导管防止脱出,然后取俯卧位,肾区腹部下垫一小枕使腰背部成一平面,c臂x线机定位后于患侧腋后线至肩胛下角线10~11肋间,与身体平面呈30度~60度角,与脊柱近乎垂直进入18G肾穿刺针,拔出针芯有尿液流出。放入0.035英寸斑马导丝,Fr8~18筋膜扩张器扩开通道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找到结石后经输尿管镜插入碎石杆(0.8、1.2mm)抵住结石,应用Wolf气压弹道碎石机,单个脉冲或连续脉冲法将结石击碎,一股碎石≤2mm者直接利用逆行导管和灌注泵高压脉冲往返灌注冲出,>2mm结石钳夹取出。术后常规放置双J管及相应口径肾造瘘管,1周后拔出。肾造瘘管,4~8周后取出双J管。碎石时间10~120min,平均50min。
结果 123例1次彻底清除率97.5%(120例)。3例患者术后IVU复查见肾盏内残留结石残渣,2例结合体外震波碎石,1例二期取石将残石取出。其中3例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梗阻、双肾重度积水,。肾功能不全,肌酊明显增高,行双肾造瘘术,2周后肌酐下降后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123例均无穿孔、感染并发症。
讨论
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原理是将压缩气体产生的能量驱动碎石机手柄内的子弹体,子弹体脉冲式冲击碎石杆,打击结石而将结石击碎。其能量转换无电能,不产生热能,且冲击前后振幅不超过2.0mm,对黏膜只产牛轻微而短暂的损伤,无长期影响。现就其常见并发症及注意事项讨论如下。
术后出血:本组术后有4例发生出血,其中1例患于15天内3次出血,腰痛,排尿困难,有凝血块,保守治疗无效,经肾动脉造影见肾动静脉瘘,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寒术治愈,其他3例均保守治疗成功。轻微的出血或血尿多由引流管或支架管刺激或手术碎石损伤黏膜所致,适当的抗炎、止血可以缓解。术后突然的较大量出血称为继发或迟发出血,可在500ml以上,往往可在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约1周后待血压升至正常后再次出血,血色素可降至6g/L以下。
术中出血:术中出血影响视野及操作,可暂封闭通道,使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待10~20min后出血停止继续手术。如出血未能停止,最好的方法是终止手术,经Peel-away鞘插入相应口径的肾造瘘管,夹闭30~60min,出血可白行停止。
篇10
作者简介:温淑英(1961.12-),女,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CT室,副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提高老年性肺结核CT诊断与鉴别诊断。检查方法:采用我院西门子 seimens sensation64 机器扫描,收集65例老年性肺结核的CT片,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性肺结核病变比较广泛,双肺分布多见,新老病灶并存,渗出,增殖,空洞为主,常有慢性支气管病变。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CT诊断;分析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胸部疾病之一。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老年性肺结核,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与中青年肺结核多有不同,收集了我院近年来的65例进行分析,为提高老年性肺结核的CT诊断正确率,做好鉴别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65例患者资料,年龄60-75岁,平均67岁;男47例,女18例;60-65岁 36例,66-70 24例;71岁以上5例。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消瘦、乏力、发热、胸闷气急,部分无症状。
1.2检查方法:患者使用西门子seimens sensation64 CT机,常规CT扫描,根据病变形态进行影像分析。
2结果
2.1发病部位:病变以双肺广泛为主,65例 双肺发病者 33例 右肺上叶26例 右肺下叶8例 左肺上叶24例 左肺下叶7例
2.2病理分型:渗出为主 31 增殖为主 5例 干酪性为主6例 空洞为主17 结核球6例
2.3CT表现:①双肺多发病变,范围广泛密度不均,病变边缘可清或不清。②新旧病变同时存在,易造成空洞且为多发,甚至可液化出现液平面。纤维条索、网状结构、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空洞多发及毁损肺,并有活动性病灶及复发的征象。③中下肺病变常为大片渗出性病变,其边缘清楚似团块状阴影,其中可见空洞。实变影中有多处低密度虫蚀样空洞影。④常出现支气管播散,斑片状模糊影且易融合。⑤胸膜明显增厚,并可掩盖肺内空洞及肺内纤维性改变。⑥易合并感染,空洞内可出现较大液平面。⑦有典型的粟粒型肺结核改变,不典型粟粒型肺结核改变为阴影分布不均,集中在两中下肺野,少数粟粒状阴影散在分布。
3讨论
3.1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结核病人数逐渐上升。老年结核有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呼吸器官结构和功能改变,免疫力受损害影响到老年人防御机能,当结核杆菌进入肺内后易引起扩散,所以老年肺结核中浸润型多见:(1)由于老年肺结核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典型。许多小病灶X线很难发现,尤其老年性肺结核,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多见,病灶被纵膈、心影、膈肌遮盖。CT扫描分辨率高,能提供较X线更多的信息。CT可以明确显示其形态及大小,对其内部钙化、空洞、支气管扩张、扭曲等显示更清晰。(2)因此CT检查非常重要,CT检查应该为常规检查。
3.2老年性患者常为多器官病变同时存在的特点,常有合并症。本组病例中并发糖尿病 17 例,肺大泡15例,肺心病 21 例,高血压 27 例,冠状动脉钙化 16 例,老年人有动脉钙化,要警惕冠心病与心肌梗死的发生。老年性肺结核常合并肺癌,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如出现胸痛或症状加重,痰中带血和体重减轻,要警惕肺癌的发生,复查CT前后对比,注意病灶是否增大,密度增浓,有无新病灶,肿块内有钙化者,不应排除肿瘤可能,淋巴结增大时要想到恶性肿瘤。干酪型肺结核合并肺不张或实变,易形成假性肿块,肺结核型肿块或周围性结节,主要为纤维组织包裹后形成干酪坏死灶和增殖灶,大多数直径在2-3CM,少数大于4CM,圆形,类圆形多见,其内有空洞,钙化,增强无强化或环形强化,周围有卫星灶及索条影,部分胸膜有粘连。老年性肺结核要与肺炎鉴别,干酪性肺炎型结核,易发生坏死,常有钙化,周围有卫星灶。有时较早的出现纤维化,相邻叶间裂可移位。如果抗炎后治疗无效者,要考虑结核。
3.3对于老年性肺结核除与上述疾病鉴别外,还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肺囊肿、炎性假瘤、转移瘤、动静脉瘘鉴别;肺门结核要与淋巴瘤鉴别。老年性肺结核病变广泛,CT表现多种多样,并发症较多,要多结合临床病史,做出正确诊断。参考文献
[1]黄志英,等.5050例肺结核患者病理学观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