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畸形范文
时间:2023-04-09 01:2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静脉畸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肺动静脉畸形是少见的临床疾病,是肺动脉与肺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又称为肺动静脉瘘、肺血管瘤、肺血管错构瘤等。本病与遗传性出血毛细血管扩张症息息相关。临床上典型的三联征为:呼吸困难、紫绀和杵状指。肺部平片和增强CT是重要的首选检查方法,肺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在栓塞和术前是很重要的,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数目。栓塞治疗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肺动静脉、畸形、临床、影像学。
1 病因
肺动静脉畸形多为先天性,约占80%左右,15%与遗传有关,胚胎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继发性与获得性肺动静脉畸形少见。后天者其病因与胸部外伤或手术、长期肝硬化、转移癌、感染、系统淀粉样变性等因素有关。
2 病理
肺动脉与静脉相交通,呈瘤状。先天性者多合并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常见口唇、鼻粘膜的出血,皮肤毛细血管瘤等。动静脉瘘内可见血栓形成,壁钙化、纤维化。动脉多来自肺动脉,亦可来自支气管动脉或体循环的动脉,很少来自肋间动脉。本病多为单发,约占42%-74%,多位于两肺下叶,以左肺下叶最为常见,多发者10%位于两肺下叶。在病理上可分为2型:囊型、弥漫型。前者瘘道部可形成蜿蜒屈曲的团块状血管瘤囊,其瘤壁薄厚不均,又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单纯型由一支供血肺动脉及一支引流静脉直接交通。囊内无分隔,复杂型由二支以上供血肺动脉与引流肺静脉直接沟通,瘤囊内常有分隔。弥漫型可遍及两肺或限于一个肺叶,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之间仅有多数细小瘘道相连,无瘤囊形成。受累动静脉呈弯曲带状扩张,静脉常常有变性或钙化。
3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紫绀和杵状指为本病典型的临床三联征。当动静脉瘘,动脉血向静脉分流,分流量较小时,由于代偿机能而吴症状。当分流量较大时,则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形成慢性的动脉缺氧,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动静脉瘘破裂,可有咯血、产生血栓症。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格检查最常见的是紫绀、杵状指和肺血管杂音。临床症状与病变大小有关。有12%-54%可无症状、一般为小于2cm的单发病变。
4 影像学检查
本病未经治疗的患者中死亡率可达11%,自然转归不良,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及时准确诊断极为重要。
(1)X线:胸部平片是诊断和随访肺动静脉畸形的常规检查方法。典型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锐利光滑。更重要的征象是与此瘤影有二支血管阴影与之相连,内侧与肺门相连,一支较粗为肺静脉,另一支较细为肺的动脉。有此特征可诊断为肺动静脉瘘是非常准确的。此外透视下可见肺动静脉阴影有搏动也是此症的依据。
(2)心脏超声造影诊断肺动静畸形比较敏感。特别是对右向左分流特别敏感,但不能提供分流量和解剖细节。对无右向左分流的病人,气泡或染料很快在右房内出现,然后随气泡进入肺循环而逐渐变淡。
(3)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静脉畸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血管造影同样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供血动脉的显示不如血管造影。
(4)MRI与CT相比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一般用于对那些碘过敏而不能做CT增强扫描或有部分性血栓形成的动静脉畸形患者。MRI比CT更可取。由于MRI适用人群范围受限,价格较贵、而且需要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所以目前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5)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金标准。不仅能诊断本病,还能进一步显示其供血动脉及引流经脉。但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多用于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全切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本文回顾分析20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重点讨论脑AVM的影像学特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适应证、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20例病例均显微镜下全切,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4例,4例行术前栓塞,然后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均予病理检查证实AVM。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手术死亡,出院时疗效优良共17例(85.0%),病残3例(15.0%)。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部分残留复发3例,其余均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结论:显微外科是目前治疗脑AVM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结合术前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够提高Spetzler-Martin高级别脑AVM的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AVM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疾病,18世纪中叶被发现。脑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02%~0.05%,可存在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顽固性头痛及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预后欠佳,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在颅内血管畸形中最常见。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被发现。同时由于显微外科、血管内栓塞治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明显提高,对我科2003年9月~2007年11月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操作技巧及其并发症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治愈率。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9~71岁,平均40.7岁。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15例(75%),癫痫4例(20%),头痛、头昏12例(60%),肢体神经功能障碍5例(25%)。畸形血管位于额叶、额顶叶7例(35%),颞叶、颞顶叶3例(15%),顶叶4例(20%),枕叶6例(30%);畸形血管属小型(最大直径<3 cm)3例(15%);中型(3~6 cm)11例(55%);大型(>6 cm)6例(30%)。S-M分级:Ⅰ级5例(25%),Ⅱ级9例(45%),Ⅲ级3例(15%),Ⅳ级3例(15%)。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20例行CT检查,显示颅内血肿15例;脑内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区3例,有明确的条索状或斑块状不规则增强;4例行MRI检查,均见脑内有迂曲成团的血管流空区。术前16例诊断为AVM并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另4例行急症手术,术中明确看到畸形血管团并给予切除,术后予病理检查证实AVM。
1.3 治疗方法
脑AVM的治疗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放射治疗、保守治疗、综合治疗。本组20例病例均行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4例,4例行术前栓塞,然后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均予病理检查证实AVM。
二、结果
按本组20例病例均显微镜下全切,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4例,4例行术前栓塞,然后手术切除病灶,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死亡。术后均予病理检查证实AVM。术后20例病例好转或痊愈出院,出院时按照史玉泉等的标准评定疗效,疗效优良共17例(85.0%),病残3例(15.0%)。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部分残留复发3例,其余均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
三、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对于脑AVM的手术适应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手术切除AVM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根据Yasagil显微手术治疗414例统计资料,死亡率为2.44%,重残率为5.9%,轻残率为9.8%,治愈率为81.9%。显微外科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根治脑AVM的方法。随着放射、血管内栓塞、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显微外科技术等诊断、治疗及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显微镜下对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的疗效明显提高。
3.1 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条件
脑动静脉畸形的理想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切除病变畸形血管团或阻断供血动脉,消除盗血现象,改善脑供血情况;②能防止病变再出血;③尽可能避免功能区神经及血管副损伤,保持脑神经功能完善;④能解除顽固性头痛,缓解增高的颅压。根据AVM的部位,可以经脑表面、颅底、脑室系统等切除病灶。
3.2 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适应证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首选的适应证应包括:①病变远离功能区,如额叶前部或枕叶,病变小而浅,手术切除对脑功能影响不大;②年龄大于40岁,病变位于运动语言区、胼胝体等重要部位较局限,也可行显微手术切除;③40岁以下、反复出血有生命危险者;④盗血严重,出现进行性偏瘫、智力减退者;⑤癫痫反复发作,药物难以控制者。
3.3 切除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技巧
术中首先确定病灶的边界,然后设法阻断供血血管,在畸形血管团压力下降的情况下,逐步分离和切除病灶,对于边缘分支型及穿动脉分支型的供血动脉应注意保留主干,只可以切断连接AVM的小分支,完全游离病灶,最后阻断引流静脉。手术可以一次性解决畸形血管团再出血,使AVM得到根治。
3.4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及其防治:①手术操作严格从畸形血管团与脑组织间胶质增生带分离,不当可损伤正常脑组织结构以及血管,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位置深、处于重要功能区域的AVM尤其如此。②尽量减少畸形血管团出血,预防术中、术后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发生。为了控制出血和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患者术中应采取半坐位或头部抬高,术中应用降压措施,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1mmHg=0.133kPa)。也可以大剂量巴比妥麻醉联合控制性降压,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降温,维持体温在30~32℃,但手术残留病灶是再出血的隐患。③术后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④对于巨大、高流量、病变深在广泛的AVM,不可强求一次性完全手术切除,可采用分期手术或血管内栓塞与手术联合治疗。
3.5结论
脑AVM的治疗方法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本组全部采用显微外科治疗。AVM全切除术目前仍是最彻底、可靠的方法[3]。由于显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能手术切除的AVM已越来越少。外科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畸形血管团或阻断供血动脉、解除顽固性头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适于有大量出血、伴有血肿或多次少量出血、神经功能障碍日趋严重者,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患者;顽固性头痛不能缓解者;精神智力障碍进行性发展者。对年龄较大的患者(55岁以上)手术应慎重,因手术本身的危险可能超过患者不治疗的危险。对于巨大的高流量、位于深部或功能区的AVM,不强求一次性完全摘除,可采用分期手术或术前术后逐步栓塞术,或者两者并用。据报道,直径大于2cm伴有深部供血动脉和广泛引流静脉的AVM,单纯手术切除比栓塞后手术切除的并发症明显增多。畸形血管团分次栓塞后,血流重新分布,可防止手术使脑血流动力学突然变化而产生脑水肿和弥漫性脑出血。本组4例先行介入栓塞治疗,再行手术全切治疗。另外,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极为重要。如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出血(但不危及生命),应等到复查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消失和脑内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恢复后再手术。如血肿威胁生命,则应急症手术清除血肿,可能时将AVM一并切除。此时,可遗留部分畸形血管团,但要注意术中严密止血。显微外科手术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是目前治疗脑AVM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结合术前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够提高Spetzler-Martin高级别脑AVM的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AVM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本研究对20例病例均显微镜下全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良好的手术麻醉和暴露,娴熟的显微操作,可以减少周围重要神经及血管的副损伤,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32-654.
[2]KaderA,GoodrichJT,SonsteinWJ,etal.Recurrent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fternegativepostoperativeangiograms[J].JNeurosurg,1996,85(1):14.
[3]李江.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9):677-678.
篇3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Abstract] Objec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26 cases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during treatment as needed with conventional DSA, 3D-DSA, virtual endoscopy, technology road map, to analyze the feeding arteries, vei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bnormal group.Results 3D-DSA can help choose the right working angle, a clear micro-catheter and out of shape the direction of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abnormal group embolism; virtual endoscopy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can clearly show the anatomy of the road map technology can monitor and Onyx control the dire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VM embolization, reflux or timely detection of serious danger to the direction of flow.Conclusion 3D-DSA, virtual endoscopy, the path mapping technology in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fers more than conventional DSA image data rich and comprehensiv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o facilitate intervention.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颅内常见血管病,因胚胎早期脑血管原始胚芽发育分化异常而引起脑血管发育的变异,也就是脑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直接与静脉相通,形成脑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产生一系列的脑血液动力学上紊乱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1]。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形成曲张的动脉和静脉错综集簇的血管团。同时伴有可导致脑出血、脑盗血等而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因此必须进行积极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对AVM的诊断更加全面和精确,目前被认为是诊断AVM与外科及介入放射栓塞治疗重要检查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人资料 我科在2008年8月-2010年6月期间共进行76例脑AVM的血管内治疗,其中男性5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7岁,临床表现为脑出血53例、癫痫12例、头痛11例。
1.2 机器设备 GE公司的Innova3100数字减影系统,Advantage Workstation4.2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MeoRao Mark V高压注射器,Konika DryView7520干式激光相机。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常规双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常规DSA检查,再做病变部位3D-DSA检查,旋转180度,最大旋转速度40度/s,先正侧位对位并试验性旋转,然后第2次旋转并注射造影剂。对比剂为威视派克(320mg/ml)。对比剂用量:颈动脉25ml/次,速率5ml/s;椎动脉15ml/次,速率3ml/s。X-ray延迟1.5s,造影剂注射时间5s,总旋转时间6s,参数设置根据脑AVM的大小,流量和流速作相应的调整,所得3D-DSA图像输入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及仿真内窥镜重建[2]。在路径图状态下,选中透视减影(fluoro subtraction)并同时推造影剂,在造影剂最充盈时松开透视即可获得满意路径图,再透视就只显示当前操作血管路径情况和栓塞材料分布情况。
2 结果 全部7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3D-DSA、仿真内窥镜重建和路径图技术结合检查,均清楚看到新注射进入血管畸形团Onyx胶的分布,避免了新进入的Onyx入畸形团内的Onyx胶所混淆。本组完全栓塞18例(23.68%)近全栓塞或大部栓塞31例(40.79%),部分栓塞27例 (35.53%);没有重要血管误栓现象。2例运动区和1例基底核区AVM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肢体运动障碍,经扩容、扩血管等治疗后缓解。栓塞后发生出血2例,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恢复,另1例行血肿清除术。
3 讨论 DSA仍然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脑AVM的“金标准”。它可提供比较可靠的异常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回流静脉等影像学资料,但另一方面,由于仍然存在一些成像方面的问题以及有创性、费用高的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3D-DSA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克服了普通DSA的成像缺点,它可以从各个角度清晰地显示颅内各动脉血管的3D动态结构、形态、大小、位置及毗邻关系[1];仿真内窥镜重建利用图像工作站的软件对空腔器官内表面具有相同像素值的部分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光学纤维内窥镜效果的方式来显示其腔内结构的技术必要时可附加伪彩着色,以获取血管腔道内三维或动态三维解剖学图像[3]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内解剖情况;路径图技术能很好地监测和控制Onyx的走向。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放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和缩短检查时间,从而提供了比普通DSA更为准确、快速、安全的手段,提高手术介入治疗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与常规DSA相比,3D-DSA、仿真内窥镜重建和路径图技术结合检查可提供更加丰富、直观和全面的影像资料,使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又多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严敏,詹仁雅等.脑动静脉畸形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5):421.
篇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肺动静脉畸形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y-venous malformation,PAVM)是指肺动脉与肺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的血流短路,是非常罕见的心脏外右向左分流性疾病[1]。虽然PAVM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它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如脑栓塞、致命性大咯血等[2],因此即时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MSCT的推广和应用,因其具有方便快捷,且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等优点,为PAVM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现笔者通过复习PAVM的MSCT影像表现,探讨MSCT对PAVM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PAVM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10例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PAVM病例MSCT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7~64岁,平均33.5岁。7例无相关临床症状,因体检或其他疾病行肺部检查偶尔发现,1例活动后呼吸困难、发绀、胸痛。1例出现咳嗽、咯血症状。1例左侧肢体无力,意识模糊。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 senation 16及philips brilliance 6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 kV,150~250 mA,扫描层厚5 mm,螺距为1~1.5。于深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后肋膈角水平。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检查结束后在工作站运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获得重建图像。
2 结果
10例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PAVM病例中,9例为单发,其中1例位于左肺,8例位于右肺;1例为多发,两病灶分别位于左右两肺叶,9例PAVM畸形动、静脉均位于同一肺叶,其中8例PAVM畸形动脉来源于相应肺动脉,畸形静脉汇入相应肺静脉;1例PAVM畸形动脉来源于相应肺动脉,畸形静脉汇入临近胸壁静脉;1例PAVM畸形动、静脉分别位于不同肺叶(畸形动脉来源于右上肺动脉,畸形静脉汇入右下肺静脉)见图1。三维重建PVAM可清晰显示瘤囊、畸形动脉和引流静脉,见图2。
3 讨论
3.1 PAVM的概况 PAVM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它是指肺血管的发育异常,扩大的动脉经过薄壁的血管囊直接进入扩大的静脉。动静脉之间的畸形血管因为经常处于肺动脉压力的作用下,病变逐渐加重。大多数由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但亦有报道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由创伤、血吸虫病、感染性病变和肿瘤等原因引起[3]。根据病灶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的特点,PAVM分为3型[4]:(1)单纯型:最为常见,单个扩张的血管瘤囊,为一支供血动脉和一支引流静脉,交通血管呈瘤样扩张,病灶单发占2/3,多发占1/3。(2)复杂型:多个扩张大小不等的动脉瘤囊连接多支肺动脉和肺静脉。(3)弥漫型:较少见,两肺内多发小的肺动静脉瘘为特征,多伴有肺外静脉的扩张。本组资料9例均为单纯型,1例为复杂型。
3.2 PAVM的MSCT表现 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病灶边缘可见血管蒂征,增强扫描后病灶和肺动脉同步强化,部分肺动脉血液因为肺动静脉畸形的引流直接进入肺静脉致左心房早显影。
3.3 MSCT及重建技术对PAVM的诊断价值 CTA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持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始数据的采集,然后应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技术[5]。MSCT薄层扫描得到轴位图像,可以发现PAVM的位置,然后再加上后处理技术,诊断PAVM时可以清晰判断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分型和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和直径,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解剖关系,这对于临床医生选择何种栓塞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以往DSA是PAVM的“金标准”,它对细小的血管分辨率高并可以直接介入治疗。但DSA价格昂贵,检查耗时,且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此外DSA虽能进行多角度观察,但多角度无疑增加了照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而MSCT血管成像只需经外周静脉注射1次对比剂,进行1~2次扫描,即可对靶血管进行多轴向的观察,不仅无创而且方便安全。因此DSA在行介入栓塞时是很好的方法,而单纯诊断时没有必要行此检查[6-7]。胸片对诊断较大PAVM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较小病灶容易漏诊或误诊,且胸片诊断PAVM的特异度及敏感度不高,所以胸片只能作为一种筛选的方法。MRI技术由于在血管影像中有流空现象,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其图像分辨率较低,对小的病灶显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MSCTA空间分辨率高于MRA,且MSCT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软件MIP、MPR、VR技术,不仅可以追踪血管来源和归属,快速、任意角度的旋转不同角度显示PAVM病灶的解剖关系和空间位置,还可以准确测量供血动脉的直径,明确动脉栓塞的最佳位置有重要价值,其敏感度与血管造影相似[8]。这对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后的随访复诊具有重要价值[9]。近年来,研究认为MSCTA及其三维重组对PAVM的诊断及解剖显示优于血管造影,可部分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或DSA,成为确诊PAVM的首选检查方法[10]。
综上所述,MS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PAVM的血管瘤囊、粗大的供血动脉和迂曲的引流静脉,对PAV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程琦,韦玮,吴国忠.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119-121.
[2] Moussouttas M,Fayad P,Rosenblatt M,et al.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cerebral ischemia and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J].Neurology,2000,55(7):959-964.
[3]金建敏,孙永昌,陈东宁,等.肝肺综合征Ⅱ型肺血管异常合并血胸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1):61-65.
[4]周燕发.胸部X线、CT、MRI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6-301.
[5]于寰,张朝阳,段凯,等.MSCTA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附18例病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78-80.
[6]黎军强,刘彪,王丽娜,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3):447-449.
[7] Swischuk J L,Castaneda F,Smouse H B,et al.Embolization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J].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00,17(2):171.
[8]韦建林,郭兴.肺动静脉畸形影像学诊断及治疗[J].放射学实践,2009,24(7):801-803.
[9]王亚瑟,熊丽琴,王俊,等.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1061-1062.
篇5
【关键词】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钛夹止血法;电凝止血法
作者单位:476300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内五科如果某些患者经常性反复性的出现上消化道的出血现象,并且病因不明显,无法得到确诊,则已证明患者的胃动脉血管出现了畸形。对于该方面的疾病,通过药物等手段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即便暂时治愈,复发现象也经常发生。近年来,国内外的医疗机构普遍使用内镜治疗法来对胃动静脉上消化道的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且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其中,内镜金属钛夹止血法的效果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本文将通过对钛夹止血法和药物喷洒及电凝止血法所得到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7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为42岁。且全部患者均排黑褐色血便及具有突发性的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的胃内物。向全部患者交代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B两组(根据患者的自愿)进行治疗。
12方法治疗所需的主要器械包括Olympus胃镜,HX110UP型可旋转式钛夹夹闭器及Olympus HX610135型的金属钛夹。如果患者的黏膜血管出现活动性的出血,且呈斑片状进行扩张,或者存在着附着性的2~15 mm的血痂,或者有轻度的溃疡等现象,均可以作为对动静脉血管畸形的诊断标准。
如果在手术之前患者的脉搏>109次/min,或者患者的血液收缩压<12 kPa,则必须要对患者采取补液和输血等相应措施。在患者稳定了生命体征之后,开始执行内镜的常规插入。对于B组患者,为使内镜视野清洁,须用含去甲肾上腺素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清洗。若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血管畸形病变,并且伴有出血现象,应立即进行电凝止血。对于A组的患者,在内镜探入后,首先也要进行清洗工作,如果发现和以上相应的病状,应立即通过钛夹推送装置使得钛夹能够接触病灶,并且保持垂直状态,在将钛夹进行收紧并且离断时要注意,钛夹必须要和出血位置的两侧对准,从而将病灶及其周边组织进行钳夹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若想增加止血效果,可利用多枚钛夹。
2结果
A组的止血成功的患者45例,成功率为900%,B组的止血成功的患者为41例,成功率为820%。A组患者治疗后复发出血的有3例,复发率为6%,B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有24例,复发率为48%。两组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大出血量指的是出血量>800 ml,其中A组患者12例,24%,B组患者15例,30%。两组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有18例患者通过镜下观察出现涌血现象,32例患者出现渗血现象,分别占36%和64%,B组中涌血现象16例,34例患者出现渗血现象,分别占32%和68%,两组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有3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占6%,B组中有1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占2%,两组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上消化道的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胃动静脉的血管畸形所引起的。由于药物治疗等手段不能很好的对该病症进行治疗,且出血现象的复发率较高,所以内镜治疗已经成为了现今对于该病治疗的最主要方法。通过内镜对患者病变部位及其特征做到直接的观察,从而能够有效的结合临床的表现对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而且内镜治疗法还具有无创伤性和高敏感性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传统治疗胃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风险性极高的手术治疗。激光、微波及电凝等内镜治疗方法虽然较之手术治疗危险性略小,但是其导致的出血率仍然偏高。近年来由于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法由于其止血率高,且复发率等优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在对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首选胃镜检查,其次为了提高止血成功率,应采取金属钛夹这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运祥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9):140.
篇6
[关键词] 平阳霉素;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1-0153-03
The application of selective vessel ligation in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HU Zhengxiang CHEN Shijiu YANG Jun FANG Hong LI Zhi LONG Ha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 51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by combining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with surgical excision after the vessel selectively ligated. Methods 26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ing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with surgical excis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angiography before operative treatment. Separating and ligaturing the main nutrient artery during operation in group A(15 cases),but group B(11 cases)not. Observed and evaluat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operat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12 mouths, in group A, 80.0% were cured(63.6% in group B),13.3% markedly improved(18.2% in group B), and 6.7% improved(18.2% in group B).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Z=-2.975,P
[Key words] Pingyangmycin;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Operative treatment
动静脉畸形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结构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随年龄而逐渐增大,不会发生自然消退。动静脉畸形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颅内、颜面部和四肢多见[1],常严重影响局部皮肤、肌体组织的结构和外观,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覆膜支架、弹簧圈栓塞及硬化剂注射、凝血酶和(或)高渗葡萄糖注射、激光及放射疗法等[2]。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各种治疗方式均有其适用范围、治疗优势和缺陷。2012年5 月~2014年5月我院采用选择性血管结扎后平阳霉素管腔内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肢体动静脉畸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动静脉畸形患者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3~51岁,中位年龄 21岁。分为A组15例,B组11例,病变部位为前臂5例,手部2例,大腿12例,足部7例。主要表现为自幼发现局部有软组织肿块,随年龄增长,局部肤色改变、肿块增大,病变部位听诊可闻及间歇性或连续性血管杂音,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其中病变在足部的病例中5例有患趾粗大、相邻足趾细小畸形表现。所有病例行血管造影检查,均诊断为动静脉畸形。病变大小为2 cm×3 cm~10 cm×12 cm。
1.2 术前血管造影
上肢病变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逆行穿刺股动脉插管,先在主动脉弓造影后,再插入患肢血管造影。下肢病变采用Seldinger技术逆行穿刺对侧股动脉插管,先在腹主动脉分叉处和患侧髂动脉造影后,再插入患肢血管造影。经造影后全面了解病变部位、累及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
1.3 手术治疗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根据造影结果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定位病灶主要供血血管,均驱血后上止血带。根据定位及体表皮肤情况综合考虑设计切口,应尽可能容易找到定位血管。A组术中仔细分离结扎供血血管,待确认结扎可靠,用注射器向结扎血管病灶端注射平阳霉素溶液(平阳霉素针剂8 mg溶于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1~3 mL中;平阳霉素针剂:规格8 mg,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807)。对于弥漫性病变病例,另于切除范围之外的病灶内多点回抽见血后注射,根据病变范围大小调整药物用量,平阳霉素总量不超过8 mg。注射完成并保持局部压迫10~30 min,延长平阳霉素反应时间,然后尽量从病灶外周及底部翻剥病灶,如病灶切除后不能直接缝合或有较大组织缺损,用植皮、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修复,也可用扩张器植入扩张正常皮肤以二期病灶切除覆盖创面。B组除不分离结扎主要供血血管外,余处理均与A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 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最终疗效则在末次治疗 6个月后判定。①治愈:病灶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②显效:病灶近全切除或缩小80%以上,随访瘤体稳定或生长缓慢,无疼痛等症状,肢体功能正常。③好转:病灶主瘤体被切除或瘤体缩小30%以上,疼痛症状减轻,能维持正常生活。④无效:瘤体复发,症状无改善或功能明显障碍,影响正常生活[3]。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两组处理方法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协会(ISSVA)Schobinger分型将动静脉畸形在临床上分为四期[1],各期临床症状如下:Ⅰ期即静止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或色素沉着;Ⅱ期即临床扩展期,主要表现为皮温高,有搏动、杂音,质硬;Ⅲ期即组织破坏期,主要表现为疼痛、溃疡、出血、骨损害;Ⅳ 期即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心功能衰竭。
本次26例患者造影后均诊断为动静脉畸形(附1例造影所摄正侧位片,封三图6,7),与术后病检结果一致,术中如未能完整切除病灶,则行大部切除并于未能切除病灶内多点、多次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12个月,其中3例(A组1例,B组2例)缩小不完全的患者于术后1~2 个月补充硬化治疗。除1例(B组)发生局部皮肤坏死行植皮修复外,其余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未见局部肿块复发,生活工作均正常。两组病例治疗疗效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两组处理方法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Z=-2.975,P=0.03,P
表1 本组26例患者随访治疗疗效[n(%)]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在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不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消退行为。血管畸形又分为高流量型和低流量型,而动静脉畸形属于前者。足部病变病例中有3例表现为患趾较对侧健趾肥大,其可能与畸形血管中血流瘀滞有一定关系,但不一定由病变血管导致而成。动静脉畸形的男女发病比率为1:1,而本次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4,可能原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个人外表和美观,更有就医倾向。
血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对软组织血管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4],但对较小较深及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往往诊断困难;CTA、MRA及DSA等均是可靠的检查手段,而血管造影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可等同于病理诊断[1],其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最为清晰,是手术前的必查项目。术中根据造影结果能准确、快速地找到供血血管,与传统血管结扎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并能避免术中盲目探查血管增加手术风险。
动静脉畸形的病变经常被误诊误治,有时甚至有灾难性的后果。有病例报道称因足部动静脉畸形经多次手术最终导致肢体高位截肢[5]。由于新生侧支循环的形成,稳定性的病变受到机械干扰有可能发生明显恶化,因此有人建议对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仅在并发严重症状或体征明显时加以治疗。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和两者结合的综合疗法。对于广泛性病变,由于病灶不能完全切除,单纯血管结扎后手术切除治疗不完全,而在手术切除前用硬化剂腔内注射可使未能切除病灶硬化,能缩小甚至清除残留病灶。平阳霉素已被证明是对血管畸形治疗有效的硬化剂,黄益灯等[6]用动物实验表明,平阳霉素鼠脾内注射可引起脾窦内皮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水平随着平阳霉素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局部注射硬化剂或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有一定疗效[7-8],但对于其血管较为丰富,血流量甚大的病例则基本无效或局部药物注入受到限制,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剂量。苏彤等[9]采用冷冻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法进行动物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及电镜观察血管内皮变化,证明此法能有效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管腔堵塞,但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张金山等[10]使用32P胶体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所有治疗方法中,将病变完整切除是根治的惟一方法[11],但单纯的手术治疗其复发率较高。卿勇等[12]对15例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在术后6个月~2年复发。近年来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成为治疗血管畸形的主流治疗方式。赵堂海等[11]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体表血管畸形取得了良好疗效,但超选择性栓塞技术要求高,费用较昂贵,且同样有栓塞剂经静脉回流造成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本次所有病例术前驱血后上止血带,阻断病变部位血流,经结扎血管腔内注射硬化剂,能有效防止硬化剂静脉回流的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因硬化剂回流造成的并发症。术中血管结扎应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性结扎供血血管,不可盲目结扎以免造成正常部位缺血坏死或手术失败,同时应避免结扎该血管近端;如结扎近端血管,在注射平阳霉素时其可通过分支血管栓塞正常部位供血血管,可致临近正常组织缺血坏死或创面难以愈合。对于病变范围广泛者,需多点、多次穿刺注射平阳霉素,不可一次过度栓塞以免出现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中1例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可能与上述情况有关。平阳霉素注射完成后保持局部压迫10~30 min,延长平阳霉素反应时间,能促进病灶血管内皮的凋亡及管腔闭塞。从正常组织开始翻剥病灶,可清楚观察解剖层次及范围,能达到完整切除病灶。本组病例未见Ⅳ期病例,有学者称Ⅳ期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预后均较差[12]。通过观察选择性血管结扎后平阳霉素血管腔内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肢体动静脉畸形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彦豪,何晓峰,陈勇. 实用临床介入诊疗学图解[M]. 第3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690-696.
[2] 李震,汪忠镐. 血管畸形治疗进展[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3(4):203-205.
[3] 郭媛媛,舒畅.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治疗:附863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6):572-574.
[4] 蒋幼华,邓立强,向素芳,等. 彩超对软组织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 四川医学,2010,31(1):97-99.
[5] Stanley Baum,Michael J. Pentecost,徐克,滕皋军,主译. Abrams介入放射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4-1077.
[6] Huang YD,Li P,Xia SW,et al. Proapoptotic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ingyangmycin on cavernous hemangiomas[J].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2014,7(2):473-477.
[7] 刘晓红,印建国,宋锦文,等. 透视下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体表静脉畸形[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 31(6):428-430.
[8] 孔伟东,李彦豪,曾庆乐,等.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局部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研究[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20(1):64-66.
[9] Su T,Liu B,Zhao YF. Effect of freezing and pingyangmycin injection on the auricular posterior vein in rabbits[J].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10,35(2):176-181.
[10] 张金山,姚红霞,邓咏梅. 32P胶体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下海绵状血管瘤[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19-4220.
[11] 赵堂海,于永山,王海波,等.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体表巨大血管畸形[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2):957.
篇7
李家宏 周学平
患者,女,48岁,突发不醒人事3小时,于2001年12月26日入院。既往头痛、癫痫病史6余年。查体:T36.4℃,P74次/分,R20次/分,BP160/90mmHg。中度昏迷,左侧瞳孔直径5.0mm,右侧瞳孔直径3.0mm,左侧瞳孔光反射迟钝,右侧肢体肌力0级。头部CT示左侧枕顶叶大面积脑出血约70ml,破入脑室系统,左枕顶叶有点状钙化影,术前诊断为AVM合并脑内血肿,小脑幕切迹疝。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发现左顶枕叶脑动静脉畸型(AVM)巨大,约5.0cm×7.0cm,供血动脉为脑膜中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分支,引流静脉通向上矢状窦。夹闭供血动脉见AVM缩小、变软,由5.0cm×7.0cm变为3.0cm×4.0cm。在畸形血管团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处小心做楔形切除,AVM深部至脑室后角,此处是出血部位,清除血肿约70ml,脑室后角处未发现有异常AVM,最后切断引流静脉,骨瓣复位。术后散大瞳孔缩小,右侧肢体肌力恢复。病理诊断为AVM。脑血管造影AVM完全切除,住院32天,痊愈出院。随访4个月无头痛及癫痫发作,能正常工作。
讨 论
本例AVM巨大,按史氏AVM分级为3级。术前头皮切口应考虑周全,手术入路由AVM的位置决定,术中的骨窗应足够大,必须包含整个AVM病变的皮层部分,即应充分包括病变和供应动脉、引流静脉,直至正常脑组织[1]。本病例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中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为多条动脉供血,在切开硬脑膜时应注意内层与AVM粘连及脑膜中动脉供血支,小心电凝脑膜中动脉,切断供血分离粘连部分。
畸形血管团内有脑组织,属于“松散”类型,急性动脉和静脉杂乱无章,动脉和静脉难以辨认,应仔细耐心寻找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切断动脉止血要确切无误,以免造成术后再出血。由于胶质增生带不明显,切除AVM时应紧靠畸形血管团分离,尽量减少损伤脑组织,应避免进入畸形血管团内造成大出血。此例由于多条动脉供血,出血量多,术前应充分备血。此例采取楔形整块切除,使AVM完整切除。完全切除主要病变后,仔细检查AVM床的情况,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出血或异常血管都可能提示有残余病变,高度怀疑是子病变未处理好。应仔细检查并清除残余病变,即使可能会累及大脑功能区也应进行彻底清查[1]。
引流静脉异常粗大,管壁较薄,呈曲张状,其内血液动脉化,手术中选择银夹将其夹闭。左侧脑室后角处血肿腔内反复观察,未发现有深部引流静脉。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可发生在术中及术后1周[2],因此对巨大的AVM术后观察时间应长,随时保持警惕,一旦发生急性脑水肿、脑内压升高应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主编.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54-255.
2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0.
CT见腹部囊肿由左侧腹股沟斜疝疝出1例报告
苏晓艳
患儿,男,17个月。出生后发现两侧阴囊不对称,左侧较右侧为大,无触痛,无红肿,表面光滑,质囊性,并逐渐增大。患儿5个月大时来我院就诊,见患儿左侧阴囊增大,透光试验阳性。根据B超所显示:左侧阴囊与腹股沟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大小约为2.4cm×1.3cm,其外下方可见回声。超声诊断:左侧精索鞘膜积液。临床医生建议周岁后择期手术。现患儿17个月大,家长领患儿复又来诊。
查体:现患儿左侧阴囊较以前明显增大,呈椭圆形肿物,大小约为10cm×5cm,皮肤不红,表面光滑,质囊性,无触痛,站立、哭闹时增大,平卧安静时变小,挤压肿物时体积也明显缩小,无肠管气过水声,透光试验阳性,位于肿物后方,大小正常。
根据病史和查体,临床医生建议应与腹股沟斜疝相鉴别,复查B超。超声所见:于左侧阴囊与腹股沟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大小4.3cm×1.1cm,其下方可见回声。于左侧中下腹部可探及6.4cm×2.9cm的囊性回声,与阴囊、腹股沟处无回声相同。
超声诊断:不除外腹腔肿物,腹股沟处改变结合临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儿做腹部CT扫描检查。CT扫描见-25~-185mm层,左侧中腹、下腹以及延伸到腹腔外尿道旁,前上方,有大小约为16cm×6cm×4cm,边缘光滑规则整齐的密度稍低影,其CT值为11~17HU,肠管受压向右侧移位,余未见异常(见图1~5)。临床根据查体、B超、CT扫描等多个检查项目结果综合诊断为腹部囊肿,腹股沟斜疝。
手术所见:肿物位于精索的前内侧,深入到腹腔,远端至阴囊底部。
病理所见:囊肿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被覆单层扁平上皮构成。
讨 论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突管在上极部已闭塞,仅精索部鞘突管与腹腔相通,腹腔液体流注止于以上的精索部位,称为精索鞘膜积液[1]。患儿初来医院就诊时,由于左侧阴囊肿物较小,所以根据临床及超声检查,考虑精索鞘膜积液。当患儿17个月大时,再次来诊,见左侧阴囊部肿物明显增大,且站立哭闹时增大,平卧安静时变小,用手推扶、挤压肿物时变小,可有部分回腹,根据病史和现患儿临床症状,临床考虑不除外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病,它是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环沿着腹股沟管经皮下环脱出[2]。一般常可见腹腔或盆腔内容物如小肠、大网膜等由此坠入腹股沟管和(或)进入阴囊。但此患儿无论是超声诊断、CT扫描,还是手术下所见,都清楚可见是腹部囊肿延伸穿过疝环进入阴囊。像此患儿单纯是腹腔内囊肿穿过疝环而疝出体外并进入阴囊的较少见,很容易造成误诊,所以报告此病例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桡动脉;股动脉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9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亦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特点为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尽早、充分、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2]。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是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2008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分别应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探讨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明确诊断,且同意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136例患者根据手术途径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桡动脉组66例,股动脉组70例;桡动脉组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56.6±7.5)岁;其Allens实验均呈阳性,血流动力学稳定。股动脉组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6.1±7.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排除严重肝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给予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经桡动脉途径入路患者常规选择右侧桡动脉侧穿刺,经股动脉途径入路患者于右侧股横纹下2 cm股动脉搏动明显处穿刺,两组均按标准方法及标准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病变血管特点选择指引导管、导丝和球囊支架,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进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术后桡动脉鞘管予以立即拔除,止血夹局部加压包扎,常规4~6 h逐渐减压,术后8~12 h后完全撒除止血夹。股动脉组术后4~6 h予以拔除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15~20 min后,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加压包扎6~8 h,于术后12~24 h解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标准为:血管靶病变处(IRA)残余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桡动脉组出现穿刺局部血肿、皮下淤血、桡动脉痉挛、尿潴留各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4/66);股动脉组出现穿刺局部血肿4例、皮下淤血3例、腰部疼痛2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尿潴留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6%(13/70);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PCI治疗能够尽早、充分、持久开通闭塞血管从而有效限制坏死心肌并激活钝抑心肌,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传统的PCI术一般都是通过穿刺股动脉的途径完成,但是由于股动脉需解剖较深至部位,周围神经、血管多,穿刺时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术后穿刺口局部压迫时易引起严重低血压或迷走神经反射性缓慢心率等并发症,术后须延迟4~6 h方可拔除动脉鞘管,且需严格平卧24 h,从而造成患者腹胀、便秘、腰部疼痛、烦躁不安及排尿困难等不适感觉。因此,股动脉途径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4]。
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改进,介入科医师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丰富,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使桡动脉途径手术成为可能并被患者接受。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神经、血管,且桡动脉管径较细而易于压迫止血,不会对围术期强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造成影响[5]。另外经桡动脉途径手术后能够立即拔除鞘管,无需卧床制动,使因股动脉途径长时间卧床制动引起的腰部疼痛、排尿困难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得以避免[6]。本研究结果显示,桡动脉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样能取得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优异疗效,同时且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经桡动脉途径亦存在不足之处,如容易出现动脉硬化、主动脉扩张、血管痉挛、血管畸形、心腔增大,从而使引导管无法顺利到位,以及对慢性闭塞、分叉病变等复杂的冠脉病变往往会使手术的难度增加和使手术的时间延长等。
总之,应用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具有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等优点,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选择的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 内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2.
[2]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等.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J]. 山东医药,2010,50(49):30-3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4] 葛恒松,周兵,周长高.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2):1514-1515.
[5] 梁振月,廖文凤,郑小珍. 经桡动脉穿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 微创医学,2012,7(1):88-90.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桡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Methods In our hospitalin 2012 January to 2014 January,70 cases of AMI patients treated,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by the radial artery PCI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via femoral artery PCI treatment,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Results The two groups in the time of puncture success rate,operationtime and punctu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Interventional therapy;Curative effect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内科的常见危重症疾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心肌[1]。其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AMI的有效手段,我院近年来急诊经皮桡动脉行PCI治疗AMI患者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均经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且所有患者发病均在12h以内,并符合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2±7.1)岁,梗死部位:前壁18例,下壁14例,下壁+右室2例,侧壁1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4.8±7.6),梗死部位:前壁17例,下壁16例,下壁+右室1例,侧壁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诊接待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口服,并送达导管室,按照标准方法和标准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观察组行经桡介入治疗,选择右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穿刺成功后导入导丝,并插入6F桡动脉鞘管,将75.0mg剂量的2%利多卡因和200μg硝酸甘油注入鞘管内,以防血管痉挛,侧管注入3000U肝肾以抗凝,而后选用超滑导丝、5F多功能造影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对照组行常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术后即可搬出动脉鞘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对照组术后6h拔出动脉鞘管。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给予低分子肝肾,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给予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应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观察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尿潴留和局部血肿的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2/35);对照组术后共7例患者发生尿潴留、局部血肿、迷走神经放射、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7/25),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AMI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再灌注治疗的一种,可迅速开通患者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但PCI治疗有两种路径,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由于其股动脉血管粗大、穿刺容易、不易痉挛等优势,是其成为PCI治疗的经典途径,成功率高达98%,但是由于上述优势也易造成了容易出血的现象,无论是术中还是术后一旦操作不当,较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
而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PCI技术已成熟,与股动脉路径相比,桡动脉路径具有穿刺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3]。而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优势是由其局部解剖特点决定的,由于手掌为双重供血,即桡动脉和尺动脉通过掌深弓和掌浅弓的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因此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且桡动脉周围无重要血管和神经,因此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同时由于桡动脉的位置表浅,容易压迫止血,因此术后8~10h后完全拆除止血夹[4],这对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条件,进一步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行经桡动脉穿刺的观察组和经股动脉穿刺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穿刺成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万辉.急诊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60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50-651.
[2]周振.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42-43.
篇10
中国经济将经历由消费取资,成为GDP增长驱动力的转折点。个人消费增长会持续加速,消费将在2020年以前成为GDP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到2025年左右,个人消费将代替投资成为GDP的最大贡献者。
在今后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由过去长期下滑的趋势转变为增长并逐步加速。相反,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达到的顶峰持续下滑。贸易对GDP的贡献率也将从2008年的顶峰下滑,尽管出口将仍然作为经济的重要动力,尤其在沿海省份。
造就这种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劳动力队伍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效率的改进,以致工资水平以及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占比的提高。
今后5年内,预计中国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可能开始回升。家庭收入增长的加速来自三大动力,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有可能提高工资水平;金融市场改革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就业增长,从而产生新增收入;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可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
收入增长提振了消费者信心,预计将推动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到2020年,中国城镇家庭的储蓄率预计将从占收入比例的42%分别下降至2020年的36%和2030年的29%,与亚洲其他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类似。在2012-2030年期间,中国城市个人消费总量将每年增长9%,全国总体个人消费将每年增长8%,平均家庭消费将增长接近三倍,从2012年城市家庭3.9万元人民币和全国平均3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030年的城市家庭11.2万元人民币和全国平均9.2万元人民币(以2005年人民币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