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03-29 00:1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肢深静脉血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下肢深静脉血栓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科2006年1月~2008年4月非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34~76岁,平均49.5岁。长期卧床者6例,外伤9例,手术后5例,其他46例。住院天数10~25天。

2 护理体会

2.1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N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2.2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 号穿刺针头。

2.3 用药观察

2.3.1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2.3.2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4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2.4.1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2 忧郁型患者的护理 护士反复进行开导安慰,说明忧则气郁,思则气结,而人体以气机调畅为贵,气行则血行,气机郁结,则易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利治疗。

2.4.3 烦躁易怒型患者的护理 护士要给予耐心说服和安慰,向其讲解怒而伤肝,而肝主疏泄,肝郁气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同样可以导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而加重病情的道理,使其配合治疗。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 是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2.5.2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篇2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肺栓塞和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文献报道,美国每年有近50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肺栓塞,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介入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7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80岁,平均68岁,病程10h-11d,平均3.8d,全部病例均经彩超或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

1.2.1滤器置入:本组70例在确诊后24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溶栓前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全部放置在肾静脉下方腔静脉内滤器置入后就开始取栓和溶栓治疗。

1.2.2血栓清除及血管腔内成形:经健侧股静脉置入5F导管鞘,肝素水冲洗后,沿导管鞘送入导丝导管至患侧髂静脉、股静脉,导丝导管配合前进探路,了解血栓软硬程度和血管开通的可能性,设法将导丝通过血栓段静脉,导管跟进,逐级扩张,通过导管抽吸,尽量多抽吸血栓,术中一次给予肝素5000单位,1万U每分钟注入尿激酶50-100万U,使新鲜血栓溶解,或使血栓疏松易于清除的目的,经上述治疗后仍不能恢复血流,留置有侧孔的溶栓导管,用于残留血栓的溶栓治疗。

1.2.3单纯局部溶栓治疗:一般治疗:①主要为卧床患肢制动抬高30度,DVT发病初期栓子极易脱落,为防止肺栓塞,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勿挤压,切忌做热敷,不可按摩或做运动,患肢抬高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疼痛。治疗10天左右开始穿弹力袜下床活动。②溶栓:经足背浅静脉,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单位一日两次,在踝关节上方及大腿中部各扎一止血带,用药5天。③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口服华法林3mg一日一次,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通常情况下应维持INR2-2.5,华法林达到治疗要求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半年以上。

1.2.4疗效判定:治愈:患肢疼痛肿胀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比较周径(以髌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CM,膝下15CM)差均<1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肿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轻度后遗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2 结果

70例接受介入治疗,治愈4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40例行单纯局部溶栓治疗,5例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有效率70%。

3 讨论

3.1 经典Virchow理论认为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及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三个危险因素。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为PE。90%-95%的肺栓子源于DVT[1],其中90%源于LEDVT。IVCF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可使PE发生率、致命性PE发生率控制在0-6%和0.7-4.0%[2]。Suresh等[3]报道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可大大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本组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也显示疗效明显优于全身静脉溶栓及单纯局部溶栓,住院时间也大为缩短。

3.2 治疗急性LEDVT应首选机械性血栓碎吸,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管再通,缩短病程,防止CVI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简单、经济的机械性血栓清除方法,效果良好。局部溶栓前,运用导丝导管配合行机械性血栓碎吸术,Kwak等[4]研究表明局部机械性血栓切除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及置管溶栓时间。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应用,因有血管造影影像参考,配合合理的下腔静脉滤器应用,风险低疗效好,值得推广。目前导管直接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DVT的重要手段[5]。

3.3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适应症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时,使用抗凝剂有禁忌者。②反复出现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肺动脉栓塞。③大面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的同时应安放滤器。④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无效者。文献报道IVCF的使用使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到0.9-5%。对于采用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开通治疗DVT的患者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问题仍存在分歧[6],尚无统一规范。鉴于在介入干预治疗DVT的过程中,血栓脱落造成PE的危险明显增加,多数学者认为在治疗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7]。

3.4 并发症及预防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对于肺动脉栓塞,传统的治疗是应用肝素进行全身抗凝。据报道,全身抗凝有3%-20%的病人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抗凝治疗本身也有26%的并发症,其中5%-12%是致命性的【8,9】。IVCF可以挡住较大的脱落栓子,使之不能进入肺动脉引起致命的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成为普遍接受的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方法。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总之,早期下肢深静脉介入溶栓治疗,同时用滤器预防PE,是保证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疗效明显,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10]。

参考文献:

[1] Girard P,Tardy B,Decousus I,et a1.Inferior vena cava interruption:how and when? Annu Rev Med,2000,51(1):1—15.

[2] Greenfild LJ,Proctor MC.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Vasc Surg,2001.33(3):510—514.

[3] Suresh V,Thomas M V,Gregorio A S,et al.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and early stent placement for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J].JVIR,2004,15:565 - 574

[4] Kwak HS,Han YM.Lee YS,et a1.Stems in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 with acute ipsilate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early and late results.Vasc Interv Radiol,2005,16(6):815—822.

[5] 黄晓钟,梁卫,叶猛,等.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7(1):11—14.

[6] Protack CD, Bakken AM,Patel N,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ithout prophylactic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J].J Vasc Surg, 2007,45:992.

[7] Zhang XT,Liu J,Shao HB,The retrievable Opt Ease filter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J].Clin J Interv Imaging Ther,2007,4:392.

[8] Chau KY,Yue ST,Wong MP.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necropsy incidence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Hong Kong[J].J Clin Pathol, 1995,48(6)578.

篇3

尽管抗栓泵在临床应用很广泛,但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栓形成很难预防。特别老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较差发生率较高[1]。2007~2011年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经过影像学与病理确诊。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0~75岁,平均67岁;病程10~14天,平均12.5天。血栓部位:左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主要临床表现,患肢水肿胀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开高。

治疗疗法:硬膜外麻醉下,显露大隐静脉根部带线高位结扎并切断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然于足踝内上1~2cm处用18号套管钊穿刺大隐静脉,成功后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导入大隐静脉内。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48~72小时,更换弹力袜,应用抗生素3天。

护理观察: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备皮、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生活护理等方法。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解除思想负担,消除悲观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是为了防止病变继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病例和手术医生的经验、技术水平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和支持。由已行同类手术的其他患者介绍其手术期间和手术成功之后的感受,使患者进一步消除恐惧心理。②术前训练:术前练习仰卧位,术前进行俯卧位训练。术前3天给予一定的手势语言训练,对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需要是十分必要的。指导患者床上进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运动,以增加肺通气量,利于痰液排出。术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成为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2]。③术后护理:平卧位患肢抬高20°~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愈合。观察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如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发凉、麻木,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出血应及时检查伤口并给予止血处理。弹力绷带的包扎应由远而近,远侧的压力高,近侧的压力低,以便血液回流。④家庭支持:要劝导家人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理解、谅解患者,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让患者明白他有坚强的后盾。护士应与家属加强沟通,取得信任与理解,共同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治疗后通过影像学观察了解血管栓塞与再通情况。

结 果

经过治疗后,8例痊愈,2例好转,治愈率80%,其中1例第10天周径相差0.2cm。皮温:10例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其中8例治疗1周后转为正常。疼痛: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8例3~7天疼痛缓解,2例疼痛未缓解。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下肢静脉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变常呈进行性加重[3]。病程进展到后期,下肢皮肤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营养障碍,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瘁、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成。在病因上,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4]。术前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及时回访以及指导是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成功的关键。比如术前应注意防止患肢受伤,有色素沉着,出现瘙痒者,避免手抓,以免发生皮肤破溃。术后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如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发凉、麻木,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8例痊愈,2例好转,治愈率80%,其中1例第10天周径相差0.2cm。皮温:10例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其中8例治疗1周后转为正常。疼痛: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8例3~7天疼痛缓解,2例疼痛未缓解。

参考文献

1 李淑迦,巩玉秀.护理学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2.

2 孙庆峰,王桂梅,姜维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溶栓治疗[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6):621-622.

篇4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下肢为多发部位,发生后,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而且延长患者康复时间,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工作,而护理作为防治手段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护理方式中,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后,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促使患者血栓尽早痊愈,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中,探讨了给予临床中给予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38~79岁,平均(59.7±3.6)岁;手术类型:股骨干骨折手术18例,股骨颈骨折手术15例,胫腓骨骨折手术13例,膝关节置换术8例;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左下肢32例,右下肢22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间3~16d,平均(6.3±1.4)d。纳入标准:(1)符合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2)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潮红、青紫,降低皮温等;(3)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1]。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法如下:嘱咐患者卧床,患肢抬高,需在心脏水平之上,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肺栓塞的发生;给予患者50%硫酸镁(自贡鸿鹤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1263),局部湿热敷;如病程<72h,给予患者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在250ml5%葡萄糖中加入8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2次/d,溶栓治疗7d;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公司,国药准字J20090005),5000~8000U/次,皮下注射,2次/d,共治疗7d;给予患者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西桔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6020133),20ml/次,低分子右旋糖酐(江苏省黄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28),500ml/次,静脉滴注,1次/d;患者能够下床活动后,给予患者弹力袜。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含观察患者病情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常规护理:以恰当方式制动患者患肢,按摩和理疗禁止开展,避免造成血栓脱落,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做好患肢保暖工作,冷刺激不可产生,预防静脉痉挛、血流瘀滞的发生;对切口血肿情况密切观察,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切口敷料定时更换,期间,如被污染,应及时换新,以保持清洁、干燥;密切观察负压引流管的引流情况,避免管道堵塞、扭曲、受压等情况的发生,保持引流通畅[2]。(2)心理护理:骨科大手术后,由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出于对自身恢复效果的担心,患者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导致患者心理不良程度加剧,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期间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将患者的恢复状况告知患者,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疑虑,促使患者树立治疗及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3)患肢护理:对患肢周径定期测量,比较与健肢之间的差值,判定治疗效果;在远端处,对皮肤的温度、颜色、血管搏动情况等密切观察,以能及时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应不断的变换,防止压疮的产生。(4)疼痛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静脉壁炎症被引起,并急剧扩张上游静脉,导致反射性疼痛经常出现,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倾听患者的疼痛主诉,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如程度较轻,采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痛感,如听音乐、聊天,但如程度较重,应给予患者镇痛药物。(5)功能锻炼:麻醉清醒前,于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位置处给予患者按摩,使静脉能够良好的回流;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开展主动功能锻炼,促进患肢的恢复。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及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差值,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0~10分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肿胀评分依据患者肿胀程度判定,0~6分评分,分数越高,肿胀程度越严重;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均在同一位置处测量[3]。患者出院前,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自制问卷调查,包含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健康指导四项,总分100分,各项2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4]。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及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及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n=27)5.1±1.20.9±0.74.2±1.10.8±0.31.5±0.50.4±0.1对照组(n=27)5.3±1.42.4±0.94.3±1.12.2±0.71.4±0.70.9±0.3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经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研究表明,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为引发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5]。骨科大手术后,会损伤静脉血管壁及内皮组织,暴露出胶原,释放凝血物质,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另有学者指出,造成血栓的高危因素包含高龄、既往血栓史、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过长等[6]。骨科大手术中,涉及的躯体部位比较多,如脊柱、四肢等,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加之术后包含多种危险因素,如创伤、制动、长期卧床,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通常,临床治疗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时,如在溶栓时间窗内,则给予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但如果超过溶栓时间窗,则选择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期间,由于患者不良心理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7]。患者治疗时,护理一直受到临床中的重视,实施护理干预后,科学地评估患者有无血栓发生相关因素的存在,并标记高危患者,实施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后,护理人员主动分析引发原因,并从疼痛护理、患肢护理等多个方面出发,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痊愈[8]。本研究中,护理干预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评分、与健肢小腿周径之间的差值均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临床护理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时,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减轻症状表现,降低患肢的疼痛程度及肿胀、水肿程度,促使患肢逐渐恢复,减轻该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卞娜,王汝娜,孙彦敏,等.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8(1):147-149.

[2]张瑛,杨新明.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N].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2):27-31.

[3]吐逊阿依•帕拉提,努日莎•吐尔洪.骨科大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及护理[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2(1):139,141.

[4]左传兵,赵猛.中医药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6,31(10):17-20.

[5]陈伟.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人人健康,2016,8(16):148.

[6]李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5,10(11):156.

[7]胡蓉.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7(8):151-152.

篇5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超;应用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此病有可能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郁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皮炎等,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龄21~83岁,平均52岁。病程11 h~2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病肢体肿胀,饱满紧硬,可呈现弥漫光亮,疼痛且有压痛,拒按,有的患者Homans征阳性,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或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符合《外科学》诊断标准[1]。

1.2 彩超检查方法 应用HITACHI526型彩超诊断仪,分别使用3.5 MHz和7.5~10.0 MHz的探头。对患者采用仰卧位或者俯卧位检查,观察患者的血管以及血管的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以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血流,血管充盈残缺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使用TEPW(智能电量测量仪)测量血流速度,血管分叉处以及关节周围是重点观察的部位,注意双侧对比,配合使用Valsalva试验,在局部加压有助于病变的显示及诊断。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发现血栓者共有91例,其中单侧72例,左侧49例、右侧23例,左侧与右侧之比为2.13∶1,双侧均发现血栓者19例。其中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腘静脉血栓形成)49例、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1例,混合型30例。有6例超声结果为阴性。

2.2 彩色超声像图表现 ①发病在2周内者为急性期[2],该期的患者13例,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径增宽,静脉内膜在超声上显示清晰,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区,呈团块样,加压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基本无血流信号。②数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称为亚急性期,该期患者共有19例,超声查检血栓区回声较急性期明显增强,静脉管腔内径有所缩小,血管迂曲。部分患者出现血管再通的血流信号。③数月前形成的血栓为慢性期,该期患者共有59例:超声表现为静脉血管壁内膜明显增厚且回声光点粗糙,血栓为管腔内的较强回声光团,陈旧性血栓与血管壁分界不明确,加压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狭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在其周围可见侧支循环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内信号呈“双轨征”。④6例患者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各期血栓远端的血流均表现为多普勒频谱的波动消失。

3 讨论

患者肢体突然出现肿胀,疼痛且有压痛,拒按,甚至于饱满紧硬,可呈现弥漫光亮,有的患者Homans征阳性,患肢皮肤呈暗红色且温度增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需进行彩超检查。

本病的病程有其自然转归,发病在2周内者为急性期[2],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径增宽,静脉内膜在超声上显示清晰,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区,呈团块样,加压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基本无血流信号。数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称为亚急性期[2],超声检查血栓区回声较急性期明显增强,静脉管腔内径有所缩小,血管迂曲。在静脉周围有可能出现新生的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部分患者如果血管出现再通现象,则彩超可显示血管再通的信号。数月前形成的血栓被称为慢性期[2],超声表现为静脉血管壁内膜明显增厚、且回声光点粗糙,血栓为管腔内的较强回声光团,陈旧性血栓与血管壁分界不明确,加压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狭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在其周围可见侧支循环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内信号呈“双轨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其优点有安全、无创、无禁忌,易于识别,简便、易重复进行检查,且可同时显示下肢静脉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状态。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病较为理想的方法。该项辅助检查有很高的准确性。而对于该病的其他检查方法,如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压测量等,要么有创伤或并发症,要么价格较贵,不易普及。

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对侧的原因是:左髂股静脉走行于腹股沟韧带与骨盆之间的狭窄地带,而且右髂总动脉也常横过左髂总静脉之上,均容易使左髂股静脉受压迫,从而左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血液瘀滞,容易发生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管壁或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时间长短不同,其治疗原则亦不相同,彩超可合理分期,为临床正确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积极帮助。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彩超所提供的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对该病进行检查时,对于超声医生的水平要求极高,业务不精的超声医生容易出现误诊现象。本组检查误诊6例,多为超声医生水平所限。

参 考 文 献

篇6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153例非手术患者,从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95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并将出现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乃至出现生命危险。临床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患者住院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以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现将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53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3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87例。年龄12岁~84岁,各个年龄段均有患病,其中左下肢患病58例,右下肢患病34例,双下肢均患病61例。平均住院天数15d。

1.2结果本组153例DVT患者中除10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外,出院时治愈率32.5%,好转率59.7%,护理过程中除1例截肢,1例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8例肺栓塞抢救成功,7例有出血倾向抢救成功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满意度达99%以上。95例患者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2护理

2.1一般护理全面了解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一般为2周。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注意患肢卫生,勿使其损伤,以免因肢端供血较差发生感染而形成溃疡。详细观察并记录肢体温度,肿胀程度,末稍循环色泽变化。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应加强基础护理。若起床活动,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以增加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

2.2心理支持患者住院后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障碍: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害怕治疗无效,害怕症状加重,害怕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并因此而悲观失望,恐惧不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比如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溶栓药物的机制,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其相对应的措施,应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宣教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我们还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最新的医疗信息,同种病例的治疗效果,让病区内同类型且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同时叮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明白,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关心的。用我们的形体语言,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患者有了安全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了他们占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为患者的康复打下基础。

2.3用药观察

2.3.1尿激酶首选用于溶栓治疗。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2.3.2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3.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患肢局部湿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30℃,则刺激局部肌肉收缩,血管痉挛使疼痛加剧,还可增加血液粘稠度。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是DVT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1]。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9小时刷牙时3例牙龈出血;第72小时后2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出;第5天后2例患者痔核出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消失,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

2.4.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在30min内死亡。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在用药平均5h左右出现胸闷,气短现象。值班护士立即给半卧位,吸氧,同时通知医师,快速静脉滴入尿激酶等。40min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于溶栓第14天2∶00,起床小便后突然出现胸痛、气短、端坐呼吸,随即呼吸心跳骤停。即给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快速溶栓等抢救措施,30min后抢救无效死亡。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有条件者24h心电监护。绝对卧床[2],严禁患肢按摩及压迫性检查。提高警惕,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准备抢救患者。

2.5饮食护理

2.5.1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血脂较高,应给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粘稠度。低盐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同时清淡饮食可防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大便干燥,并告知患者饮食对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使其积极配合。

2.5.2糖尿病饮食153例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75%。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首先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适时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不仅平时遵守,而且在遇到较多的社会和心理障碍时如聚餐,应酬或他人劝食时也能较好控制。不但自己积极控制,还会作义务宣传,向新病友传播自己的新知识。

2.5.3戒烟宣教戒烟重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又可增加血液粘稠度而自觉戒烟。本组病例中有吸烟史者通过自己努力,加上护士监督鼓励已全部戒烟,回访亦无复吸者。

3健康指导

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适量运动。发病后10天左右可床上活动,定时作屈伸运动。2周后下床,步行时疼痛即刻休息,缓解后继续活动直到达到预期目标。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预防和消除形成溃疡的原因。每日清洗足部有湿疹,足癣尽早去皮肤科就诊。

4出院指导

需继续服药者,应遵医嘱服用;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个月~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小结

通过对153例非手术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笔者体会到,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对该病患者的护理,除了基本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2周,抬高患肢[2,3],不可过度伸展或膝下垫硬枕,指导床上活动;疼痛时遵医嘱给止痛剂[2],忌按摩和搓擦患肢,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使腹压增高,造成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等静脉血栓脱落,收起肺栓塞。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血液淤滞;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若有浅静脉炎症时,避免久站久坐或长时间行走,站立变换负重,加强腓肠肌收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肺栓塞症状出现,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溶栓抗凝期间,观察过敏反应及并发症。刺激性药物,饭后服用;定期随防。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篇7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l)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15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 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110例,其中双侧14例,单侧96例,左侧92条,右侧32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15例,男62例,女53例;年龄20~83岁,平均51岁;病程6 h~2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应用HITACHI-52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5 MHz和7.5~10.0 MHz的探头;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检查髂股静脉,俯卧位检查?及胫后静脉,检查小腿肌肉静脉丛时适当抬高足部,从而使该部肌肉充分放松,探头自股静脉由上而下沿血管走行扫查,髂静脉可用3.5 MHz探头,其他静脉则使用7.5~10.0 MHz探头,以实时超声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彩色血流充填、充盈残缺及侧支循环情况,PW测量血流速度,血管分叉处及关节周围是重点观察部位,注意双侧对比,配合Valsalva试验,局部加压有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2 结果

2.1 超声检测出下肢静脉血栓110例,其中双侧14例,单侧96例;左侧92条,右侧32条,左侧明显多于右侧,二者之比为2.1?∶?1。5例超声结果阴性,静脉造影结果为单侧血栓(股深静脉2例,股浅静脉1例,胫后静脉2例,均未完全阻塞血管)。

2.2 声像图表现 ①急性期13例(发病2周内):二维超声表现为静脉径线增宽,静脉壁内膜尚清晰,管腔内团块样低回声,加压管腔不消失; CDFI完全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短细条状血流信号;②亚急性期20例(数周以后的血栓):二维超声血栓回声较急性期增强,径线缩小,静脉径线亦随之缩小,CDFI出现再通血流信号;③慢性期77例(数月到数年的血栓):二维超声表现为静脉壁内膜粗糙、增厚,管腔内不规则形态的较强回声团与管壁无明确分界,加压管腔亦不消失;CDFI表现为狭窄的彩色血流充盈,完全闭塞处检测不到血流信号,其周围可见丰富的侧支血流,完全再通后血管内血流信号呈“双轨征”各期血栓远端血流均表现为多普勒频谱波动消失。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是整个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一旦血栓形成,迅速引起患肢疼痛、压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静脉血栓自开始形成、蔓延扩展与机化再通,引起静脉瓣膜及内膜损害,有一个发展过程:发病2周以内的血栓称急性血栓[1],其主要成分为血小板、纤维素和少量白细胞,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团块样低回声,伴有静脉增宽,CDFI血流信号变细,完全闭塞者无血流显示。初形成的血栓回声过低,难以分辨时,加压实验可帮助诊断:用探头轻轻按压,如果加压时静脉管腔不消失,放松探头见静脉内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应提示血栓形成;发病数周的血栓称亚急性血栓,其主要成分为肉芽组织并逐渐机化为纤维组织,随着脱水血栓逐渐缩小,声像图相应表现为血栓回声增强、变小、固定,静脉管径也随之变为正常,在机化过程中当内皮细胞覆盖在血栓内裂隙的表面,上下游血流得以部分沟通,即再通,CDFI出现细条、星点状的再通的血流,数月后的血栓称慢性血栓,纤维组织内的水分进一步脱失,回声较亚急性血栓增强,且强弱不均,与静脉壁无明确分界,伴有静脉瓣膜增厚,CDFI显示静脉腔狭窄或无血流信号,有时可见完全再通后血管内血流信号呈“双轨征”,并伴有丰富的交通侧支血流,病变静脉内多普勒频谱返流持续时间往往大于1 s,无波动,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左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明显多于右侧,本组二者发生率之比为2.1?∶?1,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的行经较长,部分髂静脉在行经中受前方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后方骶骨的压迫所致,单凭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作为诊断本症的可靠依据[2]。近年来采用CDFI技术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栓及静脉瓣功能不全诊断的准确性,这种新的影像学检查能同时显示下肢浅静脉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状态[3]。本组结果表明健侧与患侧声像图有明显差异,CDFI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据文献报道,下肢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6~8 h以内,超过8 h以后,由于血栓机化,溶栓疗效并不十分满意,血栓形成超过3 d以上,应采用手术取栓。据谢汉波等[4]的观察,静脉血栓形成15 d以后,在大静脉周围常出现新生的侧支循环,通过溶栓治疗可使血栓与血管壁之间的血流再通,所以及时明确诊断,对于正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争取治疗时间、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靠X线静脉造影为有创性方法,尚有一定的危险性及并发症,不宜重复,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痛苦、无禁忌证及并发症,可重复检查。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限制因素很大程度依赖于检查医师的经验,熟练的操作技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高频探头穿透力差,限制下肢深静脉全程的显示。本组检查误诊4例,分析原因,其中3例为血栓形成初期,范围较小,血管内回声呈无回声,挤压小腿时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另1例为小腿静脉内的血栓,高频探头穿透力差,故漏诊。综上所述,CDFI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急、慢性血栓形成,还可以观察血栓的演变及评价疗效,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版社,2003,18:161.

[2] 李有忠,胡爱云,常洪波,等.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8):5961.

篇8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可有下肢肿胀及行动困难,局部有烧灼感、涨满感、沉重感和深部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闭塞的血管不能在短时间内再通,则血栓机化使血管永久性闭塞。最终将有1 /3的患者发展成肺栓塞。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威胁生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静脉溶栓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既能阻挡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从而避免肺栓塞,又不影响静脉回流。该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点。我院十2007年1月一2011年2月对10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静脉溶栓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5例中,男48例,女57例,年龄25~78岁,平均57岁,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程3一18d。其中左下肢血栓82例,右下肢血栓23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多普勒彩超或血管造影证实。血栓主要位于髂静脉、股静脉、蝈静脉段。本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均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穿刺部位均采用健侧股静脉,患侧蝈静脉穿刺成功后置管溶栓。

1.2方法:在X线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股静脉,先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的走行,宽径,有无变异,观察血栓情况,了解双肾于静脉的开口位置,并做好标记,后将滤器置入,本组均使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然后再采用溶栓导管进行腔内溶栓,留置导管5-7d,每天均通过微泵注入尿激酶50-100万单位。7d后口服华法令3-6个月,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2结果

102例病人术后第1天患肢红肿明显消退,疼痛缓解,皮温至正常;84例3-5d后治愈(患肢水肿消失,症状消失,双侧踝关节上5cm处腿围相差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由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介人手术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手术经过和注意事项,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用成功的病例现身教育,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积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出凝时间、血常规、血型、心电图、胸片、肝肾功等检查,做好碘过敏试验,术前1天做好术野备皮,术前4h禁食,水,30min排空大小便。

3.1.3患肢护理: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d。避免床上过度活动,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4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减轻水肿与疼痛。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平面的周径并做好记录,以判断血管通畅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3.2术后护理

3.2.1留置导管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病人由介入室回到病房需保留导管5-7天以继续局部溶栓治疗。故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导管有无脱落、堵塞、移位等。每日以肝素盐水冲管,保持导管通畅。根据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碘伏消毒后用美孚敷料粘贴固定,嘱病人穿刺肢体伸直,禁止弯曲,以防导管移位、脱落。

3.2.2尿激酶的使用:术后5-7天根据医嘱用尿激酶50-10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使用微量泵12h由导管持续灌注,用药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留置管后将三通接头置于关闭状态。

3.2.3拔管后的护理:导管多于5-7d后拔除,以无菌敷料覆盖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密切观察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询问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如有不适立即放松绷带使血流通畅。保持局部清洁,防止伤口感染。

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出血:出血为下肢静脉血栓介人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应给以高度重视。每日巡视时加强观察,一旦发生穿刺部位、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等出血,应立即停止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本组52例病人在换药过程中均发现有少量渗血,经局部压迫和停药后出血停止,无须输血。3例发现轻度血尿,后经暂停给药、卧床休息、碱化尿液等处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头痛颅内出血现象后经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

4.3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大的危害在于致命性肺栓塞,是由于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等症状。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可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并且在溶栓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防止栓子脱落。术后应让患者严格卧床;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本组病例均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4.4滤器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后可能发生滤器移位、血栓闭塞或穿孔.护理人员应了解滤器的种类和型号,以便于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判断。滤器移位多移向近心端,一般无临床症状,若移位到肾静脉开口位置,可导致肾静脉血流受阻,如果滤器移位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若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自及末梢循环障碍等休夏表现及有腹捅、背痛等,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术后1、6、12 个月分别摄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的形态位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讨论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增加的趋势。血栓形成可威胁患者生命,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甚至致残。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发展方向,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 这些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外,优质的护理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术前妥善的处理好患肢,充分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精细的护理,正确使用尿激酶,严密观察并发症等,是护理好下肢静脉静脉血栓病人的关键。通过对105例介入手术病人治疗前后的护理,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只有加强医、护、患三者相互配合和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AguilarC,Del VillarV.Combined D-dimer and clinical probability are useful for exclusion of recurrent deep venous throm bosis [J].Am J Hematol 2007,82 (1):41-44

[2]吴性江,曹建民,陈月英,等.导管溶栓加腔内成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江苏医药,2009,35(1):35-37

[3]Peter A,Kenneth O. Invasive approaches trea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rn [J]. Circulation, 2004,110(9):127-134

篇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孕产妇在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①血管壁损伤;②血流缓慢;③血液高凝状态。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即导致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Ⅲ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以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静脉收缩和静脉壁的内膜损伤,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多年来认为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纤维蛋白生成增加,纤溶活性下降,凝血因子Ⅱ、Ⅶ、Ⅷ和Ⅹ水平均增加,游离蛋白S水平降低,常见有对活化蛋白C的获得性抵抗。无并发症的妊娠伴有明显的激活止血过程,表现为凝血激活标志物(如凝血酶原片段F1+2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到最高峰,体内雌三醇总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目的是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但这种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2]。孕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同时患者的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可促使患者进入高凝状态。

孕产妇于围产期运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缓滞状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孕期胎儿增大后对髂静脉的压迫也是使孕产期女性易发生DVT的另一个原因。

腰骶部的前凸使左髂总静脉后方受压,因而造成左下肢静脉的回流较右下肢缓慢。女性骨盆较宽,左髂总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造成左下肢静脉血流更较右下肢缓慢,故DVT左下肢多见,发生过DVT事件的妇女比无病史妇女妊娠期间的复发危险高。这种静脉血栓栓塞危险甚至在产褥期更高。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对LDV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更深的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多数患者不能恢复到发生前的肢体状态,因而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防重于治。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探讨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将能使LDVT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几年来我院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由此造成的肺栓塞。

1措施方法

1.1加强宣教。使孕产妇及其家属充分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认真告知DVT的早期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1.2孕产妇能走动的,在围产期尽量鼓励走动。走动有利于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从而减少DVT的发生。

1.3饮食调节。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鼓励孕产妇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适量增加饮水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DVT的发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会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减少DVT的发生。低糖、低盐饮食防止妊娠子痫。

1.4怀孕中晚期及分娩期做踝关节曲直活动,每天3~5次,每次15min。通过下肢运动可使小腿后群肌肉收缩,压迫下肢深静脉,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对于刚刚分娩的产妇采用踝关节曲直活动的方法效果较好。

1.5对于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应抬高双下肢20-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早期下床活动。有高危因素的以及麻醉未醒前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如足踝部内外翻,屈伸,环转运动。其中以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强,预防作用最理想[3]。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减少静脉的淤滞和促进静脉的回流,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运动,多做深呼吸,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流回流。

1.6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血液淤滞状态,由于IPC的增压和减压的机械作用,能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深静脉,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该方法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240%,增加下肢动脉血流170%。

1.7循序减压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cks,GCS)对于孕产妇,尤其合并有DVT高危因素的,下肢循序减压弹力袜可使肢体的横截面积缩小并增加静脉中的血流速度,对预防LDVT有效。[4]该方法可增加深静脉血流量138%,减少LDVT50%。

1.8药物治疗。

1.8.1普通肝素。作为预防性治疗,通常皮下注射5000u,每日2-3次,这种小剂量使用情况下不需要监测,由于肝素几乎不通过肾脏代谢,因此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孕产妇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1.8.2低分子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LMWH后半衰期较长(约4小时),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生物利用度高(90%)[5],每天皮下注射1-2次,每次4000-5000u,可获得良好的抗凝效果,对非手术的、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可采用。且比普通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低。施行普通大或中型手术的患者,术前24小时停用LMWH,术后12小时开始使用LMWH,每日二次直至下床活动为止。

2讨论

孕产妇在围产期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怀孕中晚期由于腹腔压力持续增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加之不合理的饮食等诸多因素,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予以绝对卧床,患肢抬高、制动,并请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给予会诊、治疗。

参考文献

[1]敖礼,尚涛,李晓东.子痫前期发病类型与血栓前状况的关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2):928

[2]Chan WS.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1731-1740

[3]Stevenens SM,Douketis JD.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in hospitalized medical patients:current recommendations,general rates of implementation,and initiatives for improvement[J].Clin chest med,2010,31:675-689.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治

疗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52~82岁,平均63.5岁;股静脉血栓形成7例,静脉、胫后静脉血栓形成38例,急性深静脉栓塞15例,慢性深静脉栓塞30例。对照组46例,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48~78岁,平均60.5岁;股静脉血栓形成5例,静脉、胫后静脉血栓形成41例;急性深静脉栓塞18例,慢性深静脉栓塞28例。两组疗程2~40天。以抗凝(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合用中药(丹红)治疗45例(治疗组),并与溶栓(尿激酶)加抗凝(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治疗46例(对照组)相对照。

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标准[1],具体如下。

急性期:①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②患肢广泛肿胀。③患肢皮肤暗红色、温度升高。④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⑤Homans征、Neuhof征阳性。

慢性期(肾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流逆流,浅静脉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可见下肢深静脉管腔狭窄,闭塞,无血流信号,可见逆流波,动脉无异常改变。

纳入标准: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均纳入本试验,但排除以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有皮下注射治疗禁忌证(如48小时内休克或大手术者);有活动性出血,预期寿命不足3个月;正在接受长期抗凝治疗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如血肌酐水平超过200nmol/L);妊娠及产后妇女。

治疗组:①中药脉滴: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若为糖尿病,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天,共治疗3个疗程。②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5000IU,每12小时1次,持续1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治疗90天。

对照组:①溶栓治疗:确定病程不超过3天者应用。尿激酶16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若为糖尿病,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共治疗10天。②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同治疗组;华法令,首剂3mg,第2日起应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直至达到维持量,使INR维持于2.0~3.0,与低分子肝素钙同时应用,持续3个月。

疗效评定标准[2]:①治愈:站立20~30分钟或行走1500米后,无明显肿胀、疼痛、沉重感、压痛;患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同健侧相比,周径差<2cm;超声血管多普勒检查: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2/3,瓣膜可显。②显效:站立10分钟或行走100米后,疼痛、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比周径差<3cm;超声血管多普勒检查: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1/3,瓣膜显现不清。③好转:站立10分钟以内或行走50米后,疼痛、肿胀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下肢肿胀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比,较治疗前稍有好转;超声血管多普勒检查,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1/4,瓣膜不显。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或患肢肿胀加剧。

结 果

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X2检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治疗第15天因血小板减少症提前终止;2例治疗5天前停药,原因是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超过3.0;2例治疗期间出现牙龈出血、镜下血尿而调整华法令剂量,未终止试验。治疗组全部患者均无需特殊处理,无1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传统治疗需要肝素与华法令联合治疗至少5天,华法令继续使用至少3个月[3],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APTT),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维持在2.0~3.0范围内,故必须在有条件监测APTT的医院住院治疗。目前普通肝素逐渐被皮下注射的低分子肝素钙所代替[3],本试验用肠溶阿司匹林加用中药取代华法令,两组总有效率均>80%,而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少且无需检测ATPP,可以在社区门诊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抗凝剂加中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而安全,考虑与丹红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有关,丹红注射液组方为丹参与红花,丹参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血管、有效清除机体的氧自由基、稳定细胞膜作用。红花为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经现代工艺处理的丹红注射液具有扩血管、抗凝、促进细胞内皮生长、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建立有效侧支循环。所以低分子肝素钙加肠溶阿司匹林加丹红注射液在社区门诊无需监测ATPP条件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