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范文
时间:2023-04-10 06: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脉输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81-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笔者从10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静脉输液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 排气
按传统的排气法,在液体接近过滤器时,将针栓向下,使过滤器呈水平状,当液体充满过滤器后,再将针栓向上常规排气,此方法排气,过滤器中无散在气体,可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减少药液的浪费和排气时间。
3 静脉穿刺方法
3.1 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基础
护士在操作前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对穿刺成功有信心,认真选择血管,不要急于进针,选择血管的同时与病人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情绪放松,并对操作者产生信任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选择血管的技巧
对长期行静脉输液的老年病人,建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计划。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衰老,其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浅、易滚动,不宜固定,容易刺破,回血缓慢,凝血较快。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同时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灵活掌握,选择较易固定且离开静脉瓣或静脉窦的部位,并使用指压揉捏、轻击穿刺局部或活动肢体、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为穿刺作好准备。
3.3 穿刺的技巧
3.3.1 手足背部静脉输液法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柄使针头与皮肤成10°~25°角,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使角度小于15°向前送针。笔者认为,避免用食指在头皮针柄下,拇指在针柄上的持针方法,因其食指在针柄下,角度大,不宜下压。
3.3.2 手腕、足部大隐静脉穿刺法
手腕桡侧、足部大隐静脉血管径粗大,充盈度好,但易滚动,深浅不宜掌握。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托住手腕或足踝关节处,拇指向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右手持针以15°~30°角在血管上进针,见回血后平行向前进针少许,用自制夹板,紧贴手掌或脚背外侧用2条长胶布固定,一条缠绕在腕关节或踝关节以上部位,另一条在食指跟部、或脚跟部缠绕,并妥善固定。
3.3.3老年静脉输液的技巧 穿刺技巧针对老年人血管特点,采用左手拇指绷直血管下端,食指固定血管上端,在选择的穿刺点下方1~2 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进针时角度、力度相对要大,针头部位充分接触管壁,使滚动的血管不宜滑脱。对表浅脆性大或细小血管要保持角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不可用针头在血管内乱动,针头斜面忌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否则疼痛剧烈导致进针不顺利。
4 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①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②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相对舒适的感受中输液。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病患者应特别注意,滴速可控制在20~40滴/min左右,否则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衰。脱水严重而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滴速。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5 无痛拔针
5.1 以亲切的语言、关怀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这样不但通过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还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使护患关系变得融洽。
5.2 拔针时,调整输液速度,越慢越好,但不要关闭输液夹。清理固定针头的胶布,按顺序揭起胶布,然后左手食指轻放于针尖部上方血管约1 cm处,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尾软管处,拉直针头,快速拔针,左手拇指同时顺胶布敷料下压针眼。
5.3 注意掌握拔针时机,在莫菲管内液体全部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拔针,贵重药品要冲管。揭胶布时动作轻柔,一手下压皮肤,一手慢慢揭起胶布。胶布揭起后勿乱贴或留在患者身上,护士应带走丢弃。胶布固定较多的患者,应察看胶布走向,有顺序揭起,勿盲目扯拽胶布,以防将针头带偏弄疼患者,甚至伤害血管,引起患者反感,导致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对护理工作的不配合。请患者协助按压时,不要拔针后立即倒手,为防止针眼出血,护士应先按压30秒以上,嘱咐好患者按压时间。
总之,以上内容是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一点体会和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了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和舒适感。
篇2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基本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90-02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笔者总结了一套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现将具体体会报告如下。
1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血管选择[1]: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1.1.1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2]。穿刺前,仔细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和固定。
1.1.2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1.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1.3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1.4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挤压输液器软管,如穿刺成功,即可见回血。直接法适合于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斜刺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等。
1.5针头的固定[2]: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如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穿刺,则需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下肢置于功能位。
1.6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①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③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2.3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注意按压方法
2.4.1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告知其家长可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嘱患儿在床上玩耍活动或大小便时手足保持平行、放低,防止血液反流,堵塞针头。
2.6在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有无发绀等全身情况(特别是危重患儿),切不可因集中精力寻找静脉而忽略了病情变化而发生意外。
2.7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
神志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移动、脱出,固定胶布的松动,瓶内液体有无走空及各连接处有无漏夜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心理护理
3.1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3.2.13岁以前的患儿,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以熟悉患儿,在穿刺及护理中尽可能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手势,同时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放在其周围。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3.2.23岁以上的患儿扎针前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更大一些的患儿输液,根据其输液部位,护士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并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小儿
护理工作离不开静脉输液,在门诊和急诊护理中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给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小儿在接受治疗时不愿合作且小儿静脉的管腔小,位置表浅,脉管纤细,有很强的弹性。我院通过对收治的部分患儿进行充分的穿刺准备,运用正确的穿刺拔针方法,注重输液过程的护理技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去年我院有多例的小儿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年龄2 个月~7岁,平均年龄3岁。患病症状程度各不相同,均需要进行适量的静脉输液。
1.2方法
1.2.1穿刺准备鉴于患儿的年龄和疾病治疗的手段各不相同,选择静脉穿刺的位置也各不相同。面对0~2岁小儿我们选择从头皮上的额静脉、选颞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进行穿刺输液,主要是应为小儿的额部血管浅粗,亦于发现和固定,便于静脉穿刺的进行,对于2~14 岁的患儿我们的首选静脉则是四肢静脉。穿刺要在备药,撕胶布等工作准备就绪后进行,准备穿刺的时候再患儿平卧,以免引起小儿过早哭闹致使的皮肤发红,影响穿刺的进行。穿刺尽量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若在血管的周围有毛发的话,需先行剃去,再行穿刺,有助有血管的准确定位。
1.2.2穿刺方法穿刺前首先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准备好按压的棉球。输液的调节器要置于茂菲滴管的下端,和针头要有40cm的放置距离。进行穿刺前用左手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45°角,离心方向进针,稳慢进针至静脉最清楚点的后方0.3cm处,用5~10°缓慢刺入头部表皮(临床经验表明当穿刺较细的浅静脉时,穿刺进针后将针柄下压并将针尖上挑,刺入后再平行进针)。见输液管回血后,用左手握住针柄,右手调节阀门。手部静脉穿刺常常会出现手背血管不清晰的状况,局部热敷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暴露充盈的静脉血管,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对于腹泻导致静脉塌陷的患儿,主张使用热敷法来提高穿刺成功率。
1.2.3 拔针方法由于小儿忍痛能力普遍弱,易哭闹,而拔针时胶布的黏性会给患儿带来疼痛,我们便使用石蜡油对扎针部位进行,降低胶布的黏性,便于胶布的揭除,从根源上减少了患儿痛苦降低了他们的哭闹程度,(使用方法: 用棉球沾取少量石蜡油,涂抹在胶布的边缘处,待石蜡油渗入胶布和皮肤的连接处之后,再轻轻揭开胶布)同时使拔针更加的安全顺利。
2注意事项
在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护理工作要遵守操作的规程制度严格进行,严格保证配药及穿刺过程中无菌操操作。穿刺的位置应选择静脉的两端而非血管的中段,防止穿刺失败造成的皮下淤血影响整段血管的定位[1]。扎针完成后要固定好针头的位置,防止针头漂浮在皮肤上致使针头移位,出现针头穿出血管造成皮肤局部肿胀的结果。拔针前应先轻揭去胶布,用消毒棉枝按压住穿刺部位,将左手的拇指纵向轻放沿血管方向轻压的棉枝上,同时用右手迅速拔出针头,随即用按压棉球的左手拇指挪按住接受穿刺的血管;由于身体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的形成过程,所以按压时要顺着血管方向持续按压5min。在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前还需告知患儿家长在不要在输液期间对患儿喂食奶水,以造成穿刺过程中哭闹引起恶心和呕吐,甚至造成窒息,引发意外。穿刺操作前还可告诉家长在输液期间用来协助约束患儿头部及腿部的方法。当完成穿刺后,可以使用喂奶的姿势协助约束患儿的双手,以免患儿拔去穿刺的针头。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患儿要进行身体活动或需大小便时要保持手足的平行放置,以防止血液回流引发的针头堵塞。在穿刺的进行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部状况,全身的身体情况,特别是病情严重的患儿,由于集中精力寻找输液穿刺的静脉而忽略了患儿的病情变化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反复或加重,出现意外[2]。输液的巡回观察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患儿面色及神志的观察,看患儿是否出现输液反应,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现象,针头有无是否出现了移位,固定胶布是否松动,瓶内液体是否走空,输液器材的连接处是否有漏液的状况,从而保证输液的安全进行。
3结论
小儿的静脉输液是门诊、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治疗方法,大部份患儿都会接受这种医学治疗,小儿是护理工作中最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且小儿的静脉管腔小、位置表浅还纤细富有弹性,所以在对小儿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要按照操作规程谨慎护理,根据患儿的状况还要随机应变,妥善面对,以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3]。在小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若能给其树立良好的心理支持,对我们后期的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和心理的必要沟通能够稳定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绪。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得到就诊者的信任。"指压法"相较"拍打法"可以减缓患儿的恐惧心理,配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塑造一个活泼可爱的输液环境也能帮助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李兴霞.小儿静脉留置输液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697.
篇4
[摘要]目的熟练掌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紧急采取相对的治疗和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结果发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使病人很快恢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大多数输液反应应通过我们的认真的查对和正规操作是可避免的。但有些反应是不可避免,例如:中成药的注射液纯度,身体的个体的特异性等,但只要医药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观察巡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然而,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故不应滥用。要考虑并注意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常见者为致热原,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输液速度过快、过多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护理,现将常见的几种分述如下。
1发热反应
1.1发病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1.2防治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等。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和血管内膜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2.1主要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2.2防治和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3急性肺水肿
3.1发病特点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3.2防治和护理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mg加50%葡萄糖40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4过敏反应
4.1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min~1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
4.2防治和护理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mg,地塞米松5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5空气栓塞
5.1发病特点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5.2防治和护理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为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6输液反应的临床调查
篇5
关键词:静脉输液;细节探讨
细节决定成败,多年临床实践发现,静脉输液操作中若干细节很容易被疏忽,现将常被疏忽的若干细节提出探讨:
输液前准备:除按操作常规准备输液用物外,输液瓶贴可采用专用不干胶药贴:标注有床号、姓名、住院号、药名、滴数;书写好的瓶贴倒贴于液体瓶上,方便在输液过程中核对患者信息,大大节约了查对时间;评估患者切记评估病员药物过敏史。
三查七对要注意方法:病员姓名查对,应该采用反问式查对,即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等患者回答以后再复述一次,比直接呼喊患者姓名更不容易出现差错,然后再核实腕带信息是否一致。查对应至少两种及两种以上方式,即查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切忌只以呼喊床号作为查对唯一方式;另外操作后的查对切不可忽视,这样更能保证护理安全。
一次穿刺成功率取决于选择血管。对于穿刺难度高的患者选择血管尤为重要,一定要在找准血管,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再行穿刺,而不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开始穿刺。
一次排气:可在查对并消毒穿刺部位后进行排气,排气后直接进行穿刺;避免两次排次造成的药液浪费同时也节约了时间。
粘贴胶布或敷贴有方法:穿刺成功以后粘贴胶布应先固定针柄,然后再固定其他两条胶布;如果是敷贴可在穿刺成功后先从针柄左侧固定顺势紧贴皮肤压向右侧,这样可以有效排除敷贴内残留气泡;固定好了以后,可将靠近针头部分输液管从患者指缝中穿过,嘱咐患者轻轻夹住输液管,以免牵拉脱落。
拔针也要三查七对:在忙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错误拔针,所以在患者液体输完以后也要三查七对确认以后再拔针,这是临床上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拔针按压穿刺点可用棉签顺着穿刺方向按压穿刺点及穿刺点上方,可有效减少出血。
篇6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
输液外渗会使患者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同时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一)患者因素
1.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仅可做穿刺,穿刺的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2.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
3.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4.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6.肥胖患者的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二)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1.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2.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穿刺时,针头斜面没完全刺入血管内。(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3.解剖部位。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4.护士心理素质原因。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二)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长期住院的患者、化疗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静脉的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甘露醇或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处。常用药遵循由远心端由外到内左右交替使用[1]。
(三)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渗漏,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四)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要细心观察。
(五)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迅速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10min,按压时力度要适中,切忌按揉穿刺部位。
三、护理对策
(一)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二)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V、山莨菪碱(654-2)湿敷。
篇7
关键词:外渗;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9-02 静脉输液在儿科病房护理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而静脉输液在临床诊断治疗是比较常见的一项救护措施,同时也是当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比较广泛的应用技术[1]。由于儿科患者年龄较小、好动不合作,以及患者静脉血管较短、细,较难固定等,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外渗现象,这样不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还会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因此本文就儿科病房静脉输液期间出现外渗给予相关护理措施,并对静脉输液外渗提供有效预防措施,详细报道如下分析。
1 药物外渗的预防
1.1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实施人员,应加强自身基本功能训练,并在穿刺过程中保证一针见血,此外在穿刺期间应避免触碰关节部位,患者穿刺结束后应对其进行合理固定,并运用保护性的方式进行约束,如患者有家属陪同应指导其家属有效的照顾措施,防止输液外渗。
1.2 血管的选择: 血管合理选取,首先应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瘢痕、炎症等皮肤病症,如存在该类病症应避免在其部位进行穿刺;然后对患者静脉血管进行分析,检查血管粗细、弹性性能以及所处位置,并根据血管粗细选取合理头皮针管,并准确选取静脉血管,合理进行静脉输入,通常是有远到近[2]。如患者属于疾病意识障碍患者,对其实施化疗过程中,应选用留置针,并选取较粗血管进行穿刺;由于留置针管材质比较偏软,不易对血管造成损伤,进行轻微活动是不会引发液体渗漏,此外留置针留置之间较长,通常为3-5d,可以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出现反复穿刺。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静脉输液前期首先应全面了解药物特征,如药物属于高渗性能较强以及高危药物,护理人员应重视药物存在的禁忌和配制浓度,例如:氯化钾药物浓度应控制
同时,不同药物出现外渗的处理措施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辅助在手术治疗的溶液、常规溶液等出现外渗,可采用热敷方式进行防预,还可以生姜、马铃薯等进行外敷效果也比较明显,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比较惧冷,为防止对血液循环形成影响,从而引发寒冷损伤疾病症状。
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儿科病房患者主要小儿患者为主,由于患儿比较好动、爱哭、爱闹,在此期间比较容易出现输液外渗现象,除了加强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外,还应加强病人的意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药物外渗的不利因素,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相关防预措施,例如:药物外渗后应及时想向护理人员求助,以及按照护理人员指导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叮嘱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宜乱动,必要时可指导患者家属对患儿部位进行固定操作。
2 药物外渗的处理
2.1 小范围外渗: 由于外渗药物对患者皮肤刺激性较小,并易于吸收药物,因此可以采用热敷方式进行护理,以及选用含量为95% 酒精药物进行连续湿敷,同时采用含量为50%硫酸镁药物进行湿敷操作,患者穿刺部位就能加快消失。如输入的药物为活性药物,并且局部位置肿胀较低,但肿胀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感、发红、苍白现象,应即刻变换注射部位,并对注射部位采用含量为95%酒精进行湿敷,此时红肿部位会快速消失。
2.2 大范围外渗: 药物外渗时间在2d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抬高受累位置,以此确保外渗药物可以获得充分吸收,如属于大范围外渗可采用含量为50%硫酸镁、硝酸甘油、山莨进行大范围外敷。
2.3 化疗药物外渗: 静脉输入期间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刻禁止滴入,然后采用生理盐水对外渗皮肤组织进行注射以此起到稀释作用,然后采用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冷敷,利于防止因化学药物外渗出肿胀、疼痛、坏死症状。
2.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药物外渗容易引发患者出现局部水疱症状,首先应对水疱进行观察,如没有出现溃烂者不应给予戳破,可先采用碘伏药物进行局部外涂;如水疱较大,应在采用碘伏消毒后进行无菌注射设备将水疱中的液体进行吸取,其次再采用碘伏对局部进行外涂。如果外渗药物属于血管活性药,例如:肾上腺素药物等,此类药物出现外渗会导致局部皮肤呈现苍白、低温度症状,此时可采用酚妥拉明药物对外渗部位进行稀释,然后采用1毫升注射装置吸取相同含量药物并在外渗位置周边实施封闭环绕,最后选取适量药膏成环绕式涂抹,涂抹过程中应及时避开穿刺部位等。
3 结论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期间出现外渗现象较为常见,在输液治疗期间属于常见并发症,通常不会引发人们重视,但对于患者来说,出现药物外渗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疼痛感,并影响整体质量效果,此外还会增加护患矛盾。所以,在进行静脉输入期间应对药物外渗给予重视,从而要求加强护理人员护理观念,掌握较为先进的穿刺技术,然后了解更多药物外渗防预措施,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患者疼痛感。
参考文献
[1] 何绿霜,李丽珍,李于凡.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02):45-69.
篇8
近年来随输液病人逐渐增加,浅静脉血栓时常见于临床。一旦发生浅静脉血栓,患者往往很难理解,极易导致医疗纠纷,我院2009 年 12 月―2012年 10 月共发生上肢浅静脉血栓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 ,均痊愈出院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28.5岁,患者均在上肢静脉穿刺输液后发生,发病时间12h-5d。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其中头静脉血栓4例,无名静脉2例。
1.2 治疗 立即停止原输液,必须输液者更换液体后穿刺对侧肢体。5例症状较轻者局部外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迈之灵2#bi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1例症状较重者,局部肿胀明显伴肢体红肿疼痛,除局部用药外,静脉滴注血栓通300mgqd。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qd*5天,后改口服氯比格雷1#+拜阿司匹林100mg,q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
1.3 护理 ①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耐心细致解释病情,打消患者顾虑,以积极配合治疗。②严密监测患肢端温度、颜色、脉搏变化、肢体肿胀消退情况等,防止血栓延伸。③在抗凝过程中 ,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症状。
2.结果:
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肿胀及疼痛症状均迅速缓解,一周后症状消失,仅局部遗留少许条索状硬结,痊愈出院。
3.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1],而肢体输液所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与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有①药物刺激:静脉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性药物,由于药物对浅静脉内膜的刺激,使血管内壁损伤、痉挛,进而发生血栓。因而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且直的血管,或直接加热药物,减轻液体的粘度,加快滴速缩短化学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时间[2],以预防浅静脉血栓的发生。②机械性损伤:静脉输液器本身具机械性刺激[3],静脉内反复穿刺置管,可使静脉内膜直接损伤,导致血小板在穿刺局部大量聚集而形成血栓。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护士要增强基本技能训练,避免多点反复穿刺。③其他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可降低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不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减弱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等,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上,因静脉输液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少见,一旦发生,不仅患者承受痛苦,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非鲜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护理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提高,同时要勤于观察,以使本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谭李军,尹秀芬,廖春燕.湿润烧伤膏联合微波在输液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右江医学[J],2O1O年第38卷 第4期:5O7
篇9
[关键词] 输液;护理措施;改进;输液缺陷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32-02
儿科临床工作是普通医院门诊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门类。目前输液工作占到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相当大一部分。小儿的生理特点与大人相悖,易动、易哭闹,不容易和医护人员合作,因此,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很大,也很容易发生护理缺陷。很多医院都曾因儿科输液患者的投诉而发生纠纷。在本院输液患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5岁以下的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而且对于输液具有很大的恐惧。这就给护士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护理工作相当繁重,经常出现短时间内大量患儿需要输液,此时极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本院对以往的输液流程进行了改进,对输液环境进行改造,对基本护理技术进行标准化培训并考核,使每一名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以及护理缺陷的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实行输液流程改进前后的2008年及2009年儿科门诊输液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全年在儿科门诊输液的总病例数12 603例,出现护理差错共21例(1.67‰),其中,漏打2例,占0.16‰;拔针不及时12例,占0.95‰;输液标签贴错3例,占0.24‰;因巡视不及时药液外渗4例,占0.32‰。患儿家属投诉6例。对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满意11 397例(90.43%),基本满意800例(6.35%),不满意406例(3.22%)。
1.2 具体措施
1.2.1 输液区环境设置 对原有输液区墙壁进行美化,使用小儿喜爱的卡通形象进行装修,使他们能够保持安静;周围放置各种玩具,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在中央区的电视屏幕上播放卡通片,使孩子们以放松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1.2.2 改进护理站操作模式 将患者出入通道分开,穿刺结束后患儿即可进入输液区,防止人员流动对输液工作的干扰。同时对原有的配药台进行改造,将中间改造成垃圾区,同时将注射操作台加长,多人同时操作,加快输液速度。同时也可以防止穿刺时因为多人聚集妨碍视线。
1.2.3 改进护理流程 采取定岗制度,专人负责收药、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交接时对于患儿姓名、药品等均当面核对清楚,对每一个环节定期进行抽查,以期严格执行护理制度。
1.2.4 狠抓穿刺技术 好的护士应该做到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小儿输液的抵触情绪。基本技术当中第一条就是正确选择输液用血管:小儿一般选择头皮静脉,因其分支甚多,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对于多次穿刺的患儿来说,应该隔日更换穿刺血管以防发生静脉炎[1]。对于有些需要长期输液的患儿,对血管的选择更要注意: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原则是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2]。
1.2.5 穿刺手法 对于小儿来说,静脉壁菲薄且不易固定。而且小儿易动,不易保持稳定的姿势,因此,穿刺的成功率取决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和对于静脉走向的判断。因此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以外也要练习穿刺技术,尽可能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特殊情况比如水肿的患儿,静脉隐藏于皮下,很难看清,弹性也非常差,尽可能选择相对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如病情较重,亦可选用颈外静脉用留置针进行穿刺,尽量减少因穿刺带来的不便。现在肥胖患儿较多,其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较深,此时可根据静脉走向,用指尖顺着其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确定其准确位置,迅速穿刺[3]。其他注意事项:止血带捆扎的位置要合适,一般在穿刺点上方的4~5 cm处,对于肥胖儿来说可以适当扎紧,而对于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则不必过紧[4]。
1.2.6 输液管理 对于在输液过程中的患儿,巡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观察患儿的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第一时间终止输液并请医生处理。如有家长对于输液过程有疑问,应耐心细致解释,以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来取得家长的认同,绝不可以简单粗暴,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5]。同时也要懂得与小儿沟通的技巧,对患儿热情、体贴、动作轻柔。输液结束,应嘱患儿及家长留下观察30 min,以防迟发变态反应。拔针时要核对清楚是否还有续瓶,以防漏输。指导家属正确处理输液针眼,防止血液外渗。
1.2.7 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学会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对较小的患儿,让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并进行相关指导;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对不合作的患儿,应当等待其情绪稳定后再开始穿刺操作,切不可盲目下手,以免引起患儿抵触情绪,增加失败的风险。
1.2.8 技术培训及考核 初到儿科的护理人员往往已经掌握了成人输液技术,根据儿科工作的特点,配备了儿科输液模型,对新晋护理人员展开业务培训。同时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对于各个岗位上的职责都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以便对于紧急情况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6]。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对于新人进行理论考试和模拟场景考试,检验她们对儿科工作的适应程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展开学习和培训,防止工作当中出现配合失误、等待他人等现象出现。
1.3 观察比较指标
对门诊输液流程改进前(2008年)、后(2009年)两个年份的护理差错及投诉情况进行对比。
2 结果
2009年实行改进流程之后,全年输液病例为13 505人次,杜绝了漏打差错,出现拔针不及时2例,占0.15‰,因此而造成投诉1人次。对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满意12 915例(95.63%);基本满意590例(4.37%)。同比,2009年比2008年输液差错减少91%,投诉减少83%,患儿家长满意率增加5.2%。从实行改进后的输液流程及整体护理之后,可以看出较改进前患儿家长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同时护理缺陷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基本杜绝了因技术问题导致的患方投诉。
3 小结
对于儿科输液患者来说,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病情特点,针对小儿不同的生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输液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项培训,改善输液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减少患方的不满和投诉。
[参考文献]
[1] 崔焱. 护理学基础[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
[2] 张小群,范丽风. 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2(20):13.
[3] 黄萍,任爱玲. 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及防治[J]. 农垦医学,2009,31(11):42.
[4] 闫永红.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处理及经验教训[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2):16-17.
[5] 施春连. 杜绝静脉输液中安全隐患的对策[J]. 医药杂志,2011,23(4):194-195.
篇10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儿科住院患儿1566例, 其中男966例, 女600例, 0~3岁892例, 4~7岁387例, 8~14岁287例;全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心理素质
护士要沉着、冷静准备好必须的一切用物, 给人一种熟练的印象, 用亲切的语言, 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儿, 作好思想工作, 需要家长帮助固定患儿, 避免乱动。
2 静脉穿刺选择理想的血管
小儿静脉输液比成年人难度大些, 因为小儿不容易配合, 所以选择血管很重要。一般来说, 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最适合静脉输液。①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 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容易看清, 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适合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前先在穿刺部位备皮, 使血管充分暴露, 有利于进针和固定, 也便于拔针。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中选择显而直的血管, 头皮静脉的颜色是青色或暗紫色。以手触摸无搏动为静脉。如误入动脉, 应立即挤压输液管, 让血液回入血管后反折捏紧头皮针末端, 快速拔除针头, 稍用力按压5 min, 并向家长做好解释[1]。②≥3岁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 头发厚密, 血管看不清, 不适合头皮静脉穿刺。通常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踝静脉、肘窝静脉等。对长期输液的患儿常规先从远心端进针, 有利于以后穿刺, 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一般选用粗而直的静脉, 一般治疗宜选用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但不要在骨隆突出、关节处进针, 尽量选择不易滑动, 便于固定及家长照看的血管[2];肥胖儿的血管要靠摸, 慢慢感觉其血管走行, 确定进针的位置。
3 输液管的针头大小要选择合适
根据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来选择针头的大小, 新生儿可选用4号半的针头, 头皮静脉常选用5号半的, 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或6号半的针头。
4 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方法
有指压手推法、轻压横摸法、静脉按摩法、拍打振动法、非握拳穿刺、热敷法、低瓶高调法、负压进针法等。
5 静脉穿刺进针的手法有直刺法和斜刺法
新生儿:血管选择经常用头皮静脉。进针应选用直刺法, 护士用拇指在相应的部位按压, 就会感觉有一浅的静脉沟, 再, 沿着静脉沟的方向10~45°, 针头斜面向上, 穿刺多数会成功。根据新生儿的血管特征,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 进针速度应快, 不要过深, 穿刺时应绷紧皮肤, 靠远心端5~10°进针, 见回血后固定。不宜在头皮血肿处做穿刺。
婴幼儿:①手背、足背静脉比较粗, 易于固定, 行常规消毒, 绷紧皮肤后10~15°进针, 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 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 当阻力减少, 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不易再进, 直接固定即可。②大隐静脉:扎止血带的部位选择合适, 约在穿刺点上端4~5 cm处。较胖的孩子, 止血带应扎远一点, 如手感弹性不清, 用适当的力量拍打几下, 沿其血管的走向, 由浅入深进针, 进针角度30~45°, 进针的速度不宜过快, 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略深。③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 剃去局部头发, 行常规消毒, 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 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头皮针取15°, 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6 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 应用无菌棉球垫住针柄, 右手迅速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2条用稍长折起交叉固定针柄, 第3条胶布遮盖针眼, 然后将头皮针输液管盘曲固定于穿刺旁边, 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患儿同侧耳朵上, 避免受到牵拉[3]。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
7 输液滴速
婴幼儿心、肺等器官还未发育完善, 正处于成长发育期, 其负荷功能差, 如输液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会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静脉输液时护士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滴速。新生儿一般为10~15滴/ min。婴幼儿20~30滴/min[4]。因此护士要经常巡视患儿, 耐心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了解病情及输液滴速的重要性, 并且要密切观察患儿状态, 注意滴速, 不要随意挪调节器, 以保证治疗。
8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①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②配成的药液放置
9 健康教育
充分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给护士太多的思想压力, 积极配合护士进行穿刺操, 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 输液过程中家长要适当约束患儿双手, 稳定患儿情绪,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关系到整个输液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输液毕拔针时先固定好患儿再分离胶布, 胶布分离要干净避免硬拉儿划伤患儿, 留下输液贴用手指轻压输液贴, 迅速拔出并用力按压穿刺部位5 min, 嘱患儿家属禁止揉搓, 以免发生淤血, 不影响下次找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