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03-13 21: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静脉血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腿一粗一细要注意
深静脉血栓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小腿一粗一细。有血栓的那条腿,膝部以下可能会变得肿胀。血栓形成的部位可能会发红、变软并感到疼痛。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有这些症状。有一半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毫无表现,这十分危险。
血栓转移到肺部很危险
如果腿部的血栓破裂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了肺部,就有可能阻塞肺部的供血。这样,患者会感到难以呼吸,血压会下降,心率会加快,会感到胸部疼痛,还有可能晕倒或者咳血。如果有以上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该立即拨打120或者求助于最近的医疗机构帮助。
什么造成了深静脉血栓?
所有会损害静脉内壁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深静脉血栓。手术、受伤或者是免疫系统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如果你的血液黏稠、流动速度慢,那么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就更大了,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受损的静脉中。有某些遗传基因或者是雌激素水平较高的人,形成血栓的几率也会增加。到底哪些人有以上危险因素呢?
癌症患者
动过手术的人
卧床已久的人
年纪大的人
吸烟者
超重者或者肥胖症患者
久坐不动的人
哪些阶段最要防血栓?
即使是健康人,在某些特殊的阶段或者时刻,静脉中形成血栓的几率也会升高,所以这时应该尤其注意和小心。
女性怀孕的时候
女性在怀孕的时候以及产后4~6周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这个阶段,她们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上升,给血栓形成提供了好的环境。另外,子宫变大会压迫到周围的脏器和组织,让静脉的血流速度变慢。如果孕妇还患有某些血液疾病,那血栓形成几率会更高。
女性服用激素类药物时
不少避孕药和一些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中含有雌激素,服用后女性身体的雌激素水平就会升高,这也就增加了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在长途飞行的过程中
在每一次长途飞行的过程中,你都有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以往研究显示,只要飞行时间超过了4小时,那么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就会翻倍。其实并不仅仅是飞机,在乘坐火车、巴士、汽车的长途旅行中也一样,因为你的身体被限制在狭窄的座位中久久不能动弹,血液循环就会逐渐变慢。
如何对付深静脉血栓?
一般,医生通过超声波扫描就能够确诊深静脉血栓,扫描能够让医生直接“看到”血流的状况和发现血栓所在。另外,医生也有可能让你做一个叫D-二聚体的血液测试。确诊过后,药物、手术都是治疗手段。
血液稀释剂――预防新血栓形成
血液稀释剂或者抗凝血剂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药物。这种药物可以让血液变得不那么黏稠,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虽然血液稀释剂无法消除已经形成的血栓,但给你的身体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来自我分解已形成的血栓。血液稀释剂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使用血液稀释剂的副作用是很容易淤青和流血。在服用某些血液稀释剂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同时,需要定时去医院接受血检,保证剂量是有效且安全的。在服用血液稀释剂期间,要小心保护自己不要受伤,如果一个小伤口流血不止,要及时去医院。
比起看得见的伤口,更可怕的是内出血。如果是腹部内脏出血,患者大多会感到肚子疼,呕吐物呈红色或咖啡色,大便中带血;如果是脑出血,患者可能感到严重的头痛、视觉异常、行动不自然、思维不清楚。如果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或者去急诊室。
腔静脉滤器――不让老血栓作怪
有的患者因为禁忌症不能使用血液稀释剂,医生可能会推荐他们接受手术,在其大静脉中植入一个腔静脉滤器。这个小小的滤网守在那里,把要通过大静脉的血栓抓住,阻止它们进入到心脏和肺部。腔静脉滤器虽然能够预防危险的肺栓塞,但却不能够阻止新的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剂――危急时刻的救命药
溶栓剂能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所以医生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溶栓剂。例如,当血栓阻塞肺部的供血了,医生就会使用溶栓剂。溶栓剂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弹力袜――便宜方便效果好
这是高弹力材料做成的袜子,一般长到小腿。弹力袜给腿部造成了适当的压力,让血液可以保持流动。弹力袜不仅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还能够给腿部消肿和减轻腿部因为血栓而感到的不适。相比药物和植入装置,穿弹力袜方便又便宜,对于不严重的血栓或者预防血栓形成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坐飞机时就可以穿上弹力袜。
篇2
众所周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骨折、分娩、患有癌肿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具备以上因素的患者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这样他们的下肢肌肉会处于松弛状态,失去收缩的功能。加之其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也很缓慢,在血液瘀滞的静脉内可积聚大量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能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并激活凝血过程而引起血栓的形成。由于受到了气腹的影响,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与实施开腹手术的患者相比,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如下特殊性:①气腹对患者下肢血流的影响很大。人体下腔静脉压的正常值为2―5毫米汞柱。气腹可使患者的腹内压力增加到12―15毫米汞柱,甚至更高。增加的腹内压会使患者的下腔静脉受压,使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可造成下肢静脉的管腔扩张和股静脉截面积的增加及血流速度减慢。②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所采取的(如头高脚低位等)也增加了其下肢静脉回流的阻力。③患者下肢静脉管腔的扩张,可能会使其血管发生微撕裂以及胶原纤维暴露,从而可诱发凝血过程。④高碳酸血症甚至酸中毒也有可能使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⑤受气腹的干扰,患者会出现凝血纤溶指标发生变化以及凝血系统的活性明显增高等情况,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综上所述,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有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与实施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发生这种病变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那么,此类患者应如何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呢?
1 医患双方都要提高对腹腔镜术后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这是避免对该病变误诊或漏诊的关键。
2 在为患者建立气腹的过程中应从低流量开始,尽量做到不快速充气,将患者的腹压控制在10―13毫米汞柱之间,并通过在术中使患者保持间歇性的低腹压及使用下肢加压装置来降低其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
3 在手术中尽可能不让患者处于头高脚低的,以减轻其静脉血液的瘀滞状态,从而降低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
4 术后出现下肢肿胀、发热、疼痛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必要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5 患者术后一旦被明确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立即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其与床面呈20~30度角)。另外,还可局部外敷芒硝、大黄,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其下肢的肿胀消退后再穿上合适的弹力袜,以维持疗效。
篇3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 R6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27-02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多发病,其中又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常常由于患者手术、分娩、肿瘤晚期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LDVT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sis syndrome,PTS),Kahn SR和Ginsberg JS报道指出有近50%LDVT患者将并发PTS[1]。L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将会形成PTE,1999年Alexander P研究指出美国DVT有大约1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2]。PTE患者起病急,致死率较高,采取及时有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将从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1 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出现静脉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期出现静脉内血栓机化,静脉呈缩窄、扩张、迂曲状,静脉瓣膜以及交通支静脉瓣膜遭到一定破坏,深静脉血液倒流向浅静脉出现下肢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组织缺氧,下肢长期处于淤血状态,局部抵抗力降低,轻微的皮肤损伤,很容易继发蜂窝织炎、丹毒等疾病[3]。临床上出现PTS,常继发丹毒反复发作,高热39~41℃,患部粗厚、硬韧,形成慢性淤血重症,不易治疗[4]。
LDVT患者早期起病隐秘,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临床上需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测手段,如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准确率可以达到95%[5]。下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LDVT的金标准,可以准确判断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等,但具有创伤性而不常用[6]。其他方法还有D-二聚体含量检测,磁共振静脉造影和螺旋CT等。
2 LDVT患者的治疗方法
LDVT患者在治疗前应首先采取一般处理,使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保持血栓黏附于患肢静脉内膜来缓解局部疼痛,排便时避免血栓脱落形成PTE,减少PTS形成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2.1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液的凝集状态来有效抑制血栓的发展和再次复发,同时可以降低患者PTS和PTE的发生率,有报道指出[7]可以使PTE的发生率控制到1%,是目前临床上治疗LDVT患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可以作为溶栓介入治疗的辅助措施。目前较为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口服抗凝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临床肾功能较为常用的为低分子肝素,已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的应用。
2.1.1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UFH)是临床抗凝治疗LDVT患者的经典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血液中的抗凝血酶结合来起到抗凝血作用,进而来抑制血栓的发展,通过激活自身纤溶系统去除血栓。但是临床上容易引起患者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的不良反应而逐渐被低分子肝素取代。
2.1.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指分子量小于6.5 kD的肝素,从普通肝素提取而成,目前已成为早期临床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8]。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使用范围更广,因为不会通过胎盘屏障,可以应用于孕妇患者,使用时无需监测凝血时间而可以早期长期使用;对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少,具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Ⅹa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3倍,在保持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具有低出血副作用;同时血中半衰期要长于普通肝素,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报道指出,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9]。
2.1.3 华法林 华法林属于一种后期的抗凝药物治疗,抗凝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而发挥作用,而对已经形成的凝血酶没有作用,因此效果发生缓慢,需要在用药后3~5 d见效,早期使用过程中须要结合低分子肝素使用。华法林起始药物剂量一般为5 mg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并每周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其处于2~3倍较好[10]。
2.2 溶栓治疗
采用药物溶栓治疗LDVT患者的方法得到有效的发展,溶栓治疗也有30多年历史。溶栓药物可以快速溶解静脉血栓而恢复血流,减少PTS的形成。目前临床上的溶栓药物众多,常见的有尿激酶(UK)、链激酶、巴曲酶、纤维蛋白溶解酶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r-tPA)等药物,其中最经典的药物属于尿激酶,近些年采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被更多地认可。国外使用尿激酶标准首先是4400 U/kg冲击治疗,继之以2200 U/(kg·h)的剂量维持12~24 h。在我国,以每日用量不超过1 000 000 U为宜[11]。溶栓的给药途径选择也有所不同,有全身给药的传统途径通过全身外周静脉输注随血液循环全身达到溶栓;比较常用的静脉给药途径是从患肢外周静脉给药,药物由静脉直接达到血栓部位,操作简单,溶栓效果好。股动脉注射给药,药物在极短时间内到达血栓部位进行溶栓[12]。
2.3 介入治疗
随着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诸如介入导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型术和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等用于治疗LDVT。介入治疗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微创技术,进一步拓宽了LDVT患者的治疗空间。
2.3.1 介入导管溶栓术 介入导管溶栓术置管途径包括颈内静脉、股静脉及大小隐静脉等,可以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中,直接注入溶栓药物进行溶解血栓,同时通过导管注入低分子肝素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技术不但降低了全身药物浓度,也降低了出血副作用,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溶栓效果,患者患肢静脉回流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降低PTS的形成,介入导管溶栓术可以使绝大部分血栓可以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3]。
2.3.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主要用于LDVT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LDVT患者具有抗凝治疗禁忌并有发生PTE的可能性,采取抗凝治疗的情况下,血栓栓塞反复发作患者,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慢性反复发生PTE者[14]。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手术风险小、易操作,可以有效减少PTE发生率,但是远期并发症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复发,在滤器处出现血栓等,使用时要考虑周到。
2.3.3 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 患者在经历手术、创伤、肿瘤、陈旧性的附壁血栓等容易造成静脉管腔狭窄,相应的治疗效果难以奏效,此时可以通过静脉球囊扩张成形、置入血管内支架等来保证静脉流出道通畅,防止血栓复发。目前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技术还在起步研究阶段,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15],还需要相应的临床研究来做出合理评价。
2.3.4 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 主要包括超声溶栓术主要是通过一些生物学效应诸如低频高强度的机械震动、空化作用等来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使血栓消融[16],另外还有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溶栓术等,这类方法均具有创伤小、无痛苦、疗效显著和疗程较短等优点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随着临床诊断方法的发展,为DVT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及早期发现提供了重要支持。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应用较为广泛。介入治疗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介入导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及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等微创技术,为LDVT患者的治疗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 彦新,千英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上海中医杂志,2006,37(3):58.
[2] 刘洪.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J]. 海南医学,2005,16(10):153-155.
[3] 陈士德,宋海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J]. 安徽医药杂志,2010,12(5):602-605.
[4] 董梅,齐宝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 医学与哲学杂志,2011,32(6):50-52.
[5] 朱阿丽,管敏,许光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44-45.
[6] 王琦,张先发,沈骏,等. “低风险”人群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J].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2):106-109.
[7] 吴庆华.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 29(1):9-11.
[8] 史旭波,胡大一.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J]. 临床荟萃,2007,22(24):1749-1751.
[9] Prandoni P.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Expert Opin Emerg Durgs,2005,10(1):87-94.
[10] Caprini JA,Areelus JI,Reyna JJ,et al. Deep vein thrombosis outcome and the level of oral antieoagulation therepy[J]. Vasc Surg,1999, 30(5):805.
[11] 董国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759-1762.
[12] 郑会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况[J]. 国际呼吸杂志,2007, 27(15):1154-1156.
[13] 黄晓钟,梁卫,叶猛,等.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2):11-14.
[14] 李学东,陈剑秋,吴义生,等. 永久性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J]. 医学综述,2008,14(9):2241-2244.
[15] 刘昌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微创介入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05-207.
篇4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59-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主要由静脉曲张、长期卧床、腹部手术后、妊娠、肿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临床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感染溃烂。治疗效果不佳,常造成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偶尔可能会由于血栓脱落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肺栓塞,危及生命。本病常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2月对25例DVT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2±12)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20例,晚期肿瘤、外科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15例。病变累及左下肢15例,右下肢8例,右上肢2例。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跛行,肢体周径增粗2~12 cm。全组均经彩超或静脉造影、血管多谱勒检查诊断为DVT形成。其中中央型8例,混合型10例,周围型6例。病程6 h~1个月。25例均不伴有出血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异,直到手术前24 h停用。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后第5d行美国PHILIPS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给予尿激酶溶栓20~30万u溶于20~40ml注射用生理盐水中,于患肢足背静脉用微量泵缓慢以每小时100ml的速度注入,在注入时不解止血带,以利于药物进入深静脉。溶栓时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及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和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针眼处有无渗血及血肿、有无血尿、黑便等,如有上述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1.4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正常,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小于1cm,活动不受限制;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但肢体围差大于1cm;③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25例病例中治愈10例,有效15例,治疗有效率为100%,临床治愈时间为3~22d,平均13.2d。溶栓期间,有1例发生穿刺点渗血,经对证处理后均顺利出院。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发肺栓塞的危险性较高,威胁患者生命,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致残。当前研究认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肥胖、静脉血栓病、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长期卧床,外科手术等。
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已广泛应用和推广,是预防术后下腔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同时腔内导管溶栓治疗DVT,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了溶栓效果,是治疗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不过目前对DVT形成的治疗方法仍有争议。手术治疗只适用于发病48~72h的患者,而老年DVT形成患者因伴发疾病的影响,早期诊断不易。老年患者多因身体等原因,加上手术创伤,手术治疗并发肺栓塞、再发血栓的几率较大。因此,对老年DVT形成患者行及时的溶栓、抗凝等非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方法。对有可能发生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的患者,可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再溶栓。
同时静脉血栓栓塞如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致残,甚至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组25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由于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及术中护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耐心予以解释,做好家属及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治疗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较深刻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显示,25例患者中,治愈10例,有效15例,治疗有效率为100%。
总之,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溶栓期间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挤压患肢,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彦,王予轩,刘志梅.对肝瘤介入治疗中疼痛患者进行的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4
[2] 杨鸿群,陈华征,黄跃金.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37-38
[3] 王桂英,付丽华.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405-406
[4] 解淑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9(2):9
[5] 李亚玲,王桂云.微泵给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2):118
篇5
茅届齐,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血管外科专业组副主任医师,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会员。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地点: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新松江路650号)
《科学生活》:您是血管外科的专家,请您介绍一下人体的深静脉血管会出现哪些常见的问题?
茅医生:人的静脉比如下肢静脉可以分成深静脉系统和浅静脉系统,浅静脉系统是在皮下走的,深静脉系统是在深层的筋膜和肌肉下面,因为有肌肉支撑,所以一般深静脉不会曲张,但口径可能会扩大。深静脉系统的疾病多与瓣膜功能不全有关。因为静脉的血流方向是回心的,对于下肢静脉来说就是往上流,而瓣膜是单向的阀门,如果瓣膜功能不好,本来血液只能朝上通过,但现在血液出现返流了,所以人的静脉回流就产生了问题。在人的静脉回流中,深静脉系统占大多数,浅静脉系统只有10%~15%的血量,所以,深静脉一旦出现返流,那么血液回流的量就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有些病人站的时间长了会出现腿部的胀、肿、酸、疼,并且出现局部水肿。
《科学生活》:深静脉和浅静脉中都有瓣膜,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会造成静脉曲张,那么有静脉曲张的病人,他的深静脉瓣膜是否也可能存在问题?
茅医生:静脉都有瓣膜,静脉曲张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这两个病相对有独立性,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的疾病,而且这两个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我们通过彩超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静脉曲张的病人他们的深静脉瓣膜也是不好的。因为静脉壁的成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发生病变的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为肿,如果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就表现为静脉曲张。
这是深静脉的一类疾病,是由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还有一类深静脉疾病就是深静脉的闭塞性疾病,这种闭塞性疾病绝大部分都是由深静脉血栓引起的。
《科学生活》:“血栓”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但到底什么是血栓,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茅医生:人的血流本来是在正常的流动,但血液有一定的黏度,也就会有一定的凝固性。比如说,我们手上割了个口子,就是不去处理,伤口也会自行止血,血不可能不停地流出来。因为血液里面有血小板和许多凝血因子,都会引起血液的凝固,这其实是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但反过来看这就可能出问题了,血液本来是个流体,这样才能把血液里的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血液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血液凝固了,那它的流动性就没有了。所以,人体内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小的血栓。同时,人体也有溶解血栓的机制。人体的血液系统,从凝血的角度讲,它有一个相互缓冲的、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调节的机制:一个叫凝血系统,一个叫纤溶系统。血栓的组成首先是纤维蛋白构成网架,然后血小板等物质附着在空隙里面,形成一个实心的东西。人体的这两套系统是同时存在的,同时又是相互平衡的,就像天平一样。当人体出血时,局部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帮助凝血。同时,当体内产生一些不该产生的血栓的时候,纤溶系统就会被激活,把血栓溶解掉,保持血管的通畅性。
深静脉血栓就是凝血因子引起的。深静脉血栓在国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和人种基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系,白种人的血液很容易凝固。相对来说,黄种人更容易出血。所以,白种人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比我们中国人高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有一种疾病叫做“经济舱综合征”,可能坐个几小时的飞机,脚就会肿起来,这就是深静脉血栓引起的。
《科学生活》:那么,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深静脉
血栓?
茅医生:深静脉血栓有三类原因。第一类是血液高凝,像白种人,基因就决定了他们的血液比黄种人更容易凝固。还有一种情况是血液系统的疾病,血液成分有异常,比如血小板数量多或者血小板的功能亢进;或者凝血因子增多、某些凝血因子功能特别强,这些都有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肿瘤病人中会出现,因为很多肿瘤会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血栓凝集素、白介素等物质,这些物质都可能是促凝的因素,能激活某些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在肿瘤里面,肺癌促进血液凝固的概率最高、最危险,然后是肾癌、结肠癌以及某些妇科肿瘤。
第二类原因是血液瘀滞、流速缓慢。比如有些老年人在发生脑梗或者骨折以后,长期卧床,血流速度就慢了。相对于动脉来说,静脉的口径比动脉粗好多,同样的血流,截面积越大,流速就越慢。比如前面提到的经济舱综合征,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再加上高空中机舱里面空气相对干燥,人体通过呼吸和体表蒸发而失去很多水分,这样血液就浓缩了。所以这里也要提醒经常乘飞机的人要多喝水,不要怕麻烦。我临床上就碰到一个这样的病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在网吧成宿上网,连续两天两夜,然后脚就肿起来了。到医院一做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管腔内都是血栓,血流也没有了,这就是个典型的深静脉血栓。
第三个原因就是静脉壁的破坏和损伤造成的深静脉血栓。正常的静脉血管内壁都是非常光滑的,因为静脉壁是由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内膜,摩擦系数非常低,非常光滑。如果说这层内膜细胞有破损,血小板就会附着在破损的地方,然后纤维蛋白等物质也停留在这个地方,就形成了血栓。
《科学生活》: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静脉血管壁受
损呢?
茅医生:首先是外伤,比如车祸等会造成挫裂伤,虽然血管可能并没有断掉,但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脱落,静脉壁变得不再光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医源性的损伤。比如,在手术当中,血管被血管钳不小心夹了一下,虽然血管没夹破,但过一会就可能形成血栓。还有,现在用得比较多的静脉置管,很多肿瘤病人大手术后,补液很困难,外周血管补液补不进去,就通过深静脉置管。常见的是通过腹股沟或颈内静脉把导管穿进静脉里去,时间一长,管子压迫的地方就会把内膜破坏了;同时,管子本身就是个异物,而血管内的异物就是促凝的最大因子,这样就形成了
血栓。
现在天冷了、空气比较干燥,正是血栓高发的季节,再加上这时人活动得也少了。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大家回老家、出去旅游,乘几个小时的飞机或者是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火车、长途汽车,尤其是坐硬座的人,就容易发生血栓。当然,能躺平的要比坐在那里腿垂下去的人会稍微好一点,因为平躺对回心的血流压力没有那么大。但因病长期卧床的老人由于肌肉长期不运动,没有力气,对血管没有挤压,所以就更容易出现
血栓。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骨折。可以说骨折以后的一个很大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因为骨折后骨头的移位会对血管造成一个挫裂伤。还有就是,人在受伤以后,体内会应激产生许多炎性因子,这些因子也是一种促凝的因素,像骨科常做的骨折内固定、关节置换等等这些大手术,当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的情况下,凝血系统收到的反馈是高凝,身体得到的信号是:发生危险了,流血了,需要保护血液,需要高凝,就形成血
栓了。
前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可以叠加来计算,相应的可以做个评分,评分越高,危险越大。像那些做了大手术的老年人,卧床时间超过一个星期的,在国外这种情况是需要常规使用抗凝药的,以预防血栓的发生。而国内不同,国内做完大手术是害怕出血,往往使用止血药,这就更容易促进血栓的形成。
《科学生活》:如果发生了血栓,会表现出哪些症
状呢?
茅医生:一旦形成血栓后,其症状是肢体突发性的、渐进性的肿胀。大多数情况是肿胀到一定程度,它有一定自限性,不会无限制地肿下去,通过药物治疗以后,肿胀慢慢会消退,但这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从肿胀发生后的第3天至一周左右时是肿胀最厉害的阶段,这是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然后,我前面讲过,人体有个纤溶系统,会逐渐将血栓溶解,慢慢地张力就小了,腿就不那么肿了。
但有些人肿胀的峰值太高了,血栓又堵得很死,病情发展太快,会把整个肢体静脉系统都堵死,一点回流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最严重的深静脉血栓,我们叫做“股青肿”,就是静脉回流没有了,组织中压力太高了,高到接近动脉压。本来,静脉压力很低,只有4~12厘米水柱,动脉压力是100毫米汞柱(1厘米水柱=0.074毫米汞柱)。当静脉回流很差时,组织里的压力跟动脉压力太接近时,动脉血就流不下去了。这就使本来淤血性的疾病继发成缺血性的疾病。淤血性的疾病一般是不会造成组织的坏死,而缺血性的疾病就会造成组织的坏死。由于淤血最后继发成了动脉缺血性疾病,这就是“股青肿”,像这种病人,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就会出现肢体坏死,需要截肢。
我们前段时间刚刚接诊一个23岁的小伙子,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原因不明的股青肿。按理说,股青肿的发病率是很低的,很少有人深静脉血栓会发展成这个程度。一般情况下,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是不需要开刀的,但发展到股青肿就没办法,只能开刀。通过手术从股静脉里取出了很多血块,血栓取出之后,皮肤颜色立马变好了,脚也保住了。好在他看得早,否则脚会发生坏死,那就保不住了。
《科学生活》:静脉血栓从发生到产生严重后果,大概需要多久,病人如何掌握这个度?
茅医生:从深静脉血栓发生到产生严重后果,一方面取决于血栓本身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血液系统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性对比。如果产生血栓以后,纤溶系统能够迅速被激活,然后去溶解血栓,可能病情不会发展到太严重的程度,这和体质本身有关。
还有一个和体质有关的因素是侧支循环。当静脉的主干被堵住以后,就会激发侧支循环。这些侧支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开通的。打个形象的比方,通常情况下,人们开车都从主干道通过,没人去走小路,但有一天,主干道被拦住了,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会绕道而行。血流也是一样,从物理原理来说,血液总是往压力差最大的地方——静脉主干走的,而侧支循环平时不开放。当静脉主干堵住以后,血液就会自动流入侧支循环。而且静脉系统比动脉系统潜在的侧支更丰富,所以在大多数主干堵住的情况下,侧支会慢慢地开放。
一般来说,静脉主干里面的血栓,从自身形成到完全溶解掉,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就是说,在这半年里面去做彩超都还可以看到血栓,但是腿部的肿胀通过合适地治疗之后,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后已经消失得非常明显了。所以,初期的好转并不是主干从不通变通了,我们治疗的目标也不是使血栓全部溶解,使主干立即通畅,而是促进静脉侧支的开放。很多抗凝、溶栓药物的作用是使血栓稍微溶一点点,把侧支的口给溶出来,早期的好转都是这样的。
《科学生活》:既然手术取掉血栓之后它又会很快长出来,那么这个手术的意义何在呢?
茅医生:前面提到的那个股青肿的病人,一方面本身的病情很急剧,发展得太快,血液处于一种很严重的高凝的状态;还有就是他侧支的开放比较差,或者说,起病急剧以后,侧支开放跟不上,所以才会发生股青肿这种极端的情况。其实,股青肿病人开刀取血栓,对主干静脉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血栓的形成对静脉壁来说就是一个无菌性的炎症,而且取栓时用的球囊形取栓导管和静脉壁不停地摩擦,静脉内皮受到了损伤,血管内皮也变得毛糙,这样新的血栓很快就又形成了。那么这个手术的意义何在呢?手术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帮病人争取了时间,在新的血栓出现之前,侧支循环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样才能保住腿。这个病人出院的时候,接受手术的那条腿比另外一条腿稍微肿那么一点,基本上不是太明显了。这种治疗就是缓兵之计,目的不在于取出主干血管里的血栓,而是救急,保住下肢。所以说这种病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开刀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内外有些医院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取栓术后一个月再去做彩超,几乎百分百的人仍然有血栓。所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是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得出的。
当然,对于股青肿的病人,手术取掉血栓是很必要的。还有种更加麻烦的情况,手术取栓以后效果还是不好的病人还需要做骨筋膜室切开手术。就是顺着小腿三个肌肉筋膜的间隙,用刀把它们全部切开,把张力释放出去,肌肉就翻到外面来了,这样对动脉的压迫就减少了很多。本来被皮肤包裹起来的组织是一个密闭空间,压力很高。手术把这个密闭组织打开以后,压力就释放出来,动脉血就可以灌注到组织里了,肢体就保住了。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1]。在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其他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感染、肢体挛缩畸形等)常因位置深、临床症状隐蔽给早期诊断带来难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极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因此加强老年脑卒中患者DVT形成预防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有效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1临床资料
选择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6.8)岁。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者四肢瘫痪。
2 结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经过抗凝治疗及做好下肢瘫痪肢体积极预防及护理后好转。
3护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知识及危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以便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挤压、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对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精神异常等,应该考虑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况出现,需及时报告,及早诊断,及时处置。
3.2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给予灌肠。多饮水,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静脉保护及下肢肢体的观察护理
3.3.1尽量避免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因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存在神经功能、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血液回流缓慢,若将静脉穿刺位置选择于瘫痪肢体,会使药液局部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出现静脉炎。因此对于脑卒中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穿刺时,应尽量选择健侧上肢静脉,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保护血管,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min,注意静脉推注溶栓药物时严禁药物外渗。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现DVT症状,1w内应保持卧床休息状态,抬高患肢20°~30°。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不得按摩或进行剧烈运动,也严禁冷热敷。如果病情好转,可以适度进行功能锻炼时,需穿弹力袜,以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使深静脉血流回流。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3.3.3测量肢体周径 对于DVT患者而言,其临床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或双下肢肿胀、或单下肢肿胀。。肿胀严重程度因静脉闭塞程度及闭塞范围而各不相同。位于深部小静脉处,肿胀一般难以发现,位于下肢静脉主干,则肿胀尤为明显。通常情况下,膝关节以下的肿胀则表明已累及或股浅静脉,若发现整个下肢肿胀,则表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后,肿胀持续时间会可达数周或数月,严重者可能终生不消。定期测量肢体周径可获知肿胀,测量一般选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并记录[1]。严密观察肢体有无青肿、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4局部皮肤护理 防止皮肤溃烂,应用中性、温和的洗剂清洁患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5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缓慢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后可开始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卧床休息3~4w,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床上被动运动。如肩关节屈伸、外展、旋内、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为宜,防止用力致肩关节脱位,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用力适宜,频率不宜过快,共2~3min,髋关节外展位,内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内收、内旋、外旋为5°左右,不可用力过猛,共活动3min。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2~3次/d,健侧肢体自主运动。
3.6药物护理 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定期监测实验室指标:APTT、INR、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药前要注意这些指标。溶栓药现用现配,配制后暂不用时,应低温保存。应用溶栓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有无肢体麻木、头痛、恶心、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异常出血现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3.7心理护理 患者会时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等症状,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解释,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后,认识到疾病的本质,积极应对,充分重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①静脉血液滞留。②静脉壁的损伤:?化学性损伤;?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机械性损伤;?静脉手术;?感染性损伤。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④其他因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般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而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患侧下肢活动减少,引起患侧下肢血液流速缓慢,该类患者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静脉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慢时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本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只有2.5%,与近年来类似观察结果相近[2]。提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7
DVT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DVT的分型:按部位分:①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严重程度分: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3]:?股青肿,指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股白肿,指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DVT 的临床分期:临床上DVT分为:①急性期,指发病后14d以内;②亚急性期,指发病15~28d;③慢性期,指发病28d以后;④后遗症期,指出现PTS 症状;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指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ACCP指南中对于DVT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仅对严重DVT 引起股青肿者建议手术治疗。在我国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很多,溶栓治疗的途径也有经外周静脉、经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静脉穿刺插管和经足背动脉穿刺溶栓数种方法。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DVT治疗的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126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6 例,其中男37 例,女89 例,年龄25~78 (平均40.7 ±5.23) 岁。发病时间12h~7d。患者均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左下肢102例,右下肢24 例,83% 患者Homans 征阳性。患肢较对侧明显增粗,小腿髌骨下缘15cm处增粗2~6cm,大腿髌骨上缘15cm处增粗3~10cm,张力较高,治疗前均经彩超证实为中央型或混合型深静脉血栓。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法随机性分为传统静脉溶栓方法及多点分段溶栓治疗两组。
1.2方法
1.2.1全身给药 从外周静脉常规输液。给予尿激酶(urokinase,UK) 20万U ,溶于500ml 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缓慢输入,1次/d,共7 次,每日监测凝血机制。
1.2.2多点穿刺给药溶栓治疗 在血管彩超、DSA查出静脉血栓,阻断大隐静脉近端,自其远端浅静脉局部给药:在大腿根部扎上一止血带,要求压闭下肢浅静脉而保持深静脉通畅(周围型患者止血带可上于膝关节上方)。将尿激酶10万U 溶入10ml生理盐水中,自患肢膝关节大隐静脉缓慢泵入,另将尿激酶20万U溶入20ml生理盐水,自患肢足背静脉缓慢泵入,从而在局部起到溶栓的作用。
1.3检测指标 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及消肿率;分别在髌骨下缘15cm处小腿,髌骨上缘15cm处大腿周径,计算患肢及健肢周径差。患者消肿率=(溶栓前周径差-溶栓后周径差)/溶栓前周径差。静脉通畅度治疗3d及7d行深静脉造影或彩超了解血栓再通情况。静脉通畅度评分: 患肢髂、股、静脉段静脉完全通常为0分,部分通畅为1分,不通畅为2分。静脉通畅改善度=(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100% 。
2结果
2.1患消肿情况及消退率 消肿情况及消退率B 组显著优于A 组(P
2.2静脉通畅度 治疗前后彩超对比,两组溶栓后静脉度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改善(P
注:(1)与溶栓前比较,P
3讨论
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以下优势。
3.1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采用的溶栓方法为经足背浅静脉穿刺注入溶栓剂,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1患肢高度肿胀时往往很难找到可供穿刺的浅静脉。自浅静脉穿刺注入的溶栓剂回流途径有限,无法溶解非回流途径静脉中的血栓,若主要回流途径受阻,则在近心端深静脉血栓处较难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动脉保留导管溶栓剂解决了此类患者的静脉入路问题,同时又增加了溶栓剂回流至近心端血栓处的途径。
3.2下肢深静脉血栓即便是急性血栓形成,也往往累计髂总静脉近端,本组资料中有4 例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内,这时从对侧股静脉插管行逆行接触性溶栓很困难。即使髂总静脉未被累及,若插管过深,既增加了插管难度又容易损伤静脉瓣膜,而静脉瓣膜功能是否保护好是决定患者栓塞后综合征(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发生机率高低的关键因素[1,2]。同时溶栓剂注入的方向与静脉正常血流方向相反不易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而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法属顺行性溶栓,可以有效地保护静脉瓣膜功能,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机率。
3.3小腿肌肉静脉丛是下肢血流最缓慢的部位,也是血栓的好发部位一,Homans征阳性病例更加提示小腿肌肉静脉丛有血栓形成。然而通过对比静脉造影图像和下肢动脉造影的静脉期图像不难发现,静脉造影只可见深静脉主支显影,无法观察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股深静脉、髂内静脉属支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样经浅静脉穿刺注入溶栓剂也无法到达这些部位。动脉造影的静脉期图像虽然密度较淡,但下肢的各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均可显影,同样当经动脉注入溶栓剂时亦可使溶栓剂均匀到达各深浅静脉,保证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股深静脉、髂内静脉属支有足够的溶栓剂到达[3~6]。本组资料虽然显示动脉保留导管溶栓与常规经浅静脉顺行溶栓在总体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Homans征消失的比例动脉溶栓组却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这一点也间接证实了上述观点。
3.4经股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可以为一部分髂外、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取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本组资料动脉溶栓组显效中的2 例就是在动脉保留导管溶栓使股静脉部分再通后,取得了进行顺性行经静脉治疗的途径,结合ATD 血栓消融术、PTA 及支架植入术使患肢深静脉完全开通。经股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可应用于下述情况:1患肢高度肿胀无法经下肢浅静脉穿刺行顺行性溶栓 °血栓范围较广,无法经同侧深静脉途径行顺行性溶栓及其它介入治疗; 》血栓范围累及同侧髂总静脉上端,无法行逆行静脉插管溶栓;1/4以小腿肿胀为主,高度怀疑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者,尤其是伴有Homans征阳性的病例。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甚至致死性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约5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有程度不同的肺动脉栓塞[4]。下腔静脉滤过器能够在保持下腔静脉通常的同时,有效地截获下腔静脉系统的各类栓子,防止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7~10]。尤其适用于:1下肢静脉系统急性血栓形成及慢性下肢静脉血栓急性发作, 存在新鲜栓子或造影证实移动度较大的栓子;°既往发生过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或各种机械清除术(如ATD等) 之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复杂多变,易反复,必须有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分别对待不同的病情,甚至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3]。同时配合下腔静脉滤器、血栓消融术、PTA 及支架植入术等更能够有效的保持静脉管腔的通畅及防止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经股动脉保留导管溶栓作为一条新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弥补经静脉顺行或逆行溶栓术的不足之处,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可望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emba CP, Dake MD. Il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ggressive therapy with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J].Radiology,1994,191(2):487-494.
[2]Mewissen MW, Seabrook GR, Meissner MH,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a nat ional multicenter registry[J].Radiology,1999,211(1):39-49.
[3]顾建平,范春瑛,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06-209.
[4]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0-341.
[5]Wlodarczyk ZK, Gibson M, Dick R, et al. Low-dose intra-art erial thrombolysis in the t reatment of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J].Br J Surg,1994,81(3):370-372.
[6]Elliot MS, Immelman EJ, Jeffery P, et al. The role of thrombolyt 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hlegmasia caerulea dolens[J].Br J Surg,1979,66(6):838-843.
[7]翟仁友,戴定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7):448-451.
[8]Greenfield LJ, Rutherford RB. Recommene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vena caval filter placement and patient follow-up.Vena caval filter consensus conf erence [J].J Vasc Surg,1999,30(3):573-579.
篇8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超;应用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此病有可能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郁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皮炎等,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龄21~83岁,平均52岁。病程11 h~2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病肢体肿胀,饱满紧硬,可呈现弥漫光亮,疼痛且有压痛,拒按,有的患者Homans征阳性,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或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符合《外科学》诊断标准[1]。
1.2 彩超检查方法 应用HITACHI526型彩超诊断仪,分别使用3.5 MHz和7.5~10.0 MHz的探头。对患者采用仰卧位或者俯卧位检查,观察患者的血管以及血管的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以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血流,血管充盈残缺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使用TEPW(智能电量测量仪)测量血流速度,血管分叉处以及关节周围是重点观察的部位,注意双侧对比,配合使用Valsalva试验,在局部加压有助于病变的显示及诊断。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发现血栓者共有91例,其中单侧72例,左侧49例、右侧23例,左侧与右侧之比为2.13∶1,双侧均发现血栓者19例。其中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腘静脉血栓形成)49例、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1例,混合型30例。有6例超声结果为阴性。
2.2 彩色超声像图表现 ①发病在2周内者为急性期[2],该期的患者13例,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径增宽,静脉内膜在超声上显示清晰,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区,呈团块样,加压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基本无血流信号。②数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称为亚急性期,该期患者共有19例,超声查检血栓区回声较急性期明显增强,静脉管腔内径有所缩小,血管迂曲。部分患者出现血管再通的血流信号。③数月前形成的血栓为慢性期,该期患者共有59例:超声表现为静脉血管壁内膜明显增厚且回声光点粗糙,血栓为管腔内的较强回声光团,陈旧性血栓与血管壁分界不明确,加压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狭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在其周围可见侧支循环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内信号呈“双轨征”。④6例患者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各期血栓远端的血流均表现为多普勒频谱的波动消失。
3 讨论
患者肢体突然出现肿胀,疼痛且有压痛,拒按,甚至于饱满紧硬,可呈现弥漫光亮,有的患者Homans征阳性,患肢皮肤呈暗红色且温度增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需进行彩超检查。
本病的病程有其自然转归,发病在2周内者为急性期[2],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径增宽,静脉内膜在超声上显示清晰,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区,呈团块样,加压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基本无血流信号。数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称为亚急性期[2],超声检查血栓区回声较急性期明显增强,静脉管腔内径有所缩小,血管迂曲。在静脉周围有可能出现新生的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部分患者如果血管出现再通现象,则彩超可显示血管再通的信号。数月前形成的血栓被称为慢性期[2],超声表现为静脉血管壁内膜明显增厚、且回声光点粗糙,血栓为管腔内的较强回声光团,陈旧性血栓与血管壁分界不明确,加压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狭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在其周围可见侧支循环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内信号呈“双轨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其优点有安全、无创、无禁忌,易于识别,简便、易重复进行检查,且可同时显示下肢静脉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状态。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病较为理想的方法。该项辅助检查有很高的准确性。而对于该病的其他检查方法,如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下肢静脉压测量等,要么有创伤或并发症,要么价格较贵,不易普及。
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对侧的原因是:左髂股静脉走行于腹股沟韧带与骨盆之间的狭窄地带,而且右髂总动脉也常横过左髂总静脉之上,均容易使左髂股静脉受压迫,从而左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血液瘀滞,容易发生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管壁或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时间长短不同,其治疗原则亦不相同,彩超可合理分期,为临床正确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积极帮助。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彩超所提供的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对该病进行检查时,对于超声医生的水平要求极高,业务不精的超声医生容易出现误诊现象。本组检查误诊6例,多为超声医生水平所限。
参 考 文 献
篇9
相关因素:年龄与性别;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心肺脑血管疾病;创伤;肿瘤;制动;妊娠和避孕药;遗传因素;肥胖;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
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1.预防
1.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定时更换,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1.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1.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1.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1.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1.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足背伸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1.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1.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1.9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2.护理
2.1心理护理 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病情等,积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疗。
2.2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DVT发病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卧床期间,注意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2.3饮食护理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复。
2.4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水肿,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静脉留置穿刺针。
2.5溶栓护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高度重视患者出现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及发绀等症状。
2.6患肢护理 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下肢广泛水肿者,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碰撞、挤压及热敷,以免皮肤损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7恢复期护理 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下床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应在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增强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3.健康宣教
3.1保暖: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
3.2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
3.3活动: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
篇10
关键词:丹参滴注液;髋部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髋部肿瘤等病人日益增多,髋部手术也相应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经成为髋部术后的严重并发证,术前、术后采用多种干预手段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已成为提高髋部手术疗效的一个主要方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我们对86例髋部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丹参滴注液及综合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龄64.5岁(42~85岁);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头良性肿瘤2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左侧53例,右侧33例。全部病例均择期手术,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2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6例,动力髋内固定15例,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8例,其他内固定6例。合并心血管疾病8例,下肢静脉曲张5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0例。手术切口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
2 预防
DVT形成方法上述患者术后均采用以下预防措施:(1)术后负压引流,防止髋部、腹股沟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2)术后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从患肢足背开始至患髋部行加压包扎。(3)术后使用丹参滴注液250 mL(16 g ,安徽天洋药业有限公司)静滴,1 d1次,连用2周。(4)抬高患肢,足穿“丁”字鞋制动。(5)术后第1 d做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等长收缩、舒张运动,屈伸活动踝关节。(6)拔出引流管后患肢持续用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continue passive motion,CPM)进行功能锻炼,每天2次,每次30~45 min,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周,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合并证。
3 结果
经采用上述措施,除1例术后2周出现股深静脉栓塞外,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6例中无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病例。本组病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6 %。
转贴于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祖国医学“股肿”、“脉痹”、“恶脉”等范畴。多因久卧久立伤气,或产后、病后气血亏虚,气虚无力推血运行,血行迟缓,而致瘀血内阻,营血回流障碍所致。现代医学多认为与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3大因素有关。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表明[1-3],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功能紊乱会导致血管平滑肌发生内皮依赖性舒缩功能异常,而且会导致血液中凝血及抗凝物质失衡,促进血栓形成,可见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凝血、纤溶、抗凝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如果血管内皮细胞没有损伤,血管内壁保持光滑状态,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会下降。本组病例多系高龄患者,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这些患者术前多因髋、膝关节病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甚至长期卧床,静脉回流减慢,术中血管及神经受损伤,术后伤口疼痛,麻醉反应也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这些因素致使髋部手术后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很大。为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纤维蛋白原疗法作为一种能选择性地降低血小板黏附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发挥其抗血栓效果及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末梢循环作用的新型治疗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4]:丹参酮A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小鼠、大鼠的体外血栓形成,丹参抗血栓形成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关。丹参滴注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力,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此外,丹参素对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还能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术后早期应用丹参滴注液及机械性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后立即用弹力绷带从患侧的下肢足背开始至患髋部行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术后第1 d开始做股四头肌与腓肠肌的等长收缩、舒张运动,屈伸活动踝关节,CPM机可协助膝髋关节肌肉活动,促使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滞。这些方法都有效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变局部代谢内环境,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防治也包括对并发证的处理,高龄患者有多种并发证,特别是原有心功能不全,处理不当,加上手术等因素有增加发生DVT的可能,手术操作仍是产生DVT的高危因素。因此,手术的创伤越小越好,应把预防DVT贯穿髋部术后治疗的全过程,我们通过围手术期控制并发证,应用丹参滴注液及机械预防措施等综合防治,术后DVT发生率仅为1.16 %,达到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栗剑,王福权,徐阳.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8):938-939.
[2]王玉琦,叶建英. 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17.
[3]马锁坤,李强,高建明,等. 下肢骨折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