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范文

时间:2023-04-10 10:0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血管内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血管内科

篇1

在所收集到的这102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患者中,医院内部自己发现的违规行为或是不安全的操作以及出现的医疗事故共约有32项,其中有28项都是发生在了临床的患者身上,具体的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比例,见表1。从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对心血管内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的比例最高的是患者自身的不安全的因素,然后是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比例最低的则才是医院方面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2讨论

2.1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对所选取资料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影响程度最高的3个因素分别为患者自身、护理人员方面以及医院方面,而具体的不安全因素所包含的内容如下。3.1患者自身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自身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两大内容:①就是患者并没有严格的遵守医嘱,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因素自身的症状不明显或是症状逐渐消失而不再遵从医生的医嘱了,他们有的自行断药,有的甚至离开病房。当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发现此类情况时,就会立即对患者进行劝阻,而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患者则就可能会出现护理意外,在本组所研究的16例因患者自身而导致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中,就有3例是在未经院方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出院了,在院外发病时2例患者经过抢救挽回了生命,而1例死亡。②还有一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在治病的过程中本就没有听从医护人员的详细告知,同时对诊疗效果的期望程度又过高。所以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恶化,患者就会将所有的责任推诿给医院,认为是医院耽误了治疗的时机和抢救的时间,在该组就有2例心血管的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治疗,而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的情况。

2.2护理人员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并且责任也很重,所以也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医疗风险,通过对该组患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未有护理人员方面所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问题、医院实习生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用药及药量配比问题3大类内容:

(1)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问题。主要包括4大内容:①护理记录的不真实,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或是监督力度的不足够,导致护理人员在巡查病人的过程中,即使并没有在位置上,护理人员也会随意填写护理记录,而这样填写的记录是根本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患者的生命体征了;②护理文书登记的不及时,由于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大都为危重患者,发病很急,抢救必须要迅速,所以事后忘记登记或是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间隔较长的问题就时有出现,护理人员只能凭借记忆去登记,难免会影响登记信息的准确性;③护理文书的不完整,由于心血管内科的工作量较大,举例来说,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每隔30min就要进行1次心电图,并且要进行观测和记录,对于如此高频率的监测和记录护理人员难免会出现推迟记录的情况,也就很容易导致信息记录的不完整;④登记时的字迹混乱,在如此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记录人员也会养成快节奏的登记习惯,所以有时字迹就会混乱潦草,从而导致误诊或是护理意外的现象发生。

(2)医院实习生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医院都要为一些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而对于很多心血管内科的危重患者,由于实习生医疗知识不全面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有时就不能及时的发现患者的体征变化,也就导致了护理的不当以及抢救的延误等情况的出现。

(3)用药及药量配比的问题。这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同样也包括了以下4个内容:①用药的品种过多,并且出厂商以及药品的名称都很复杂,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大,所以拿错药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②处方的字迹不够清晰,在面对医生所开的诊断处方时,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的与医生沟通,所以就会用错药和错误理解处方的问题;③即使是名称完全一样的药品可能也会出自不同的厂商,所以其用药的剂量肯定也是有所差异的,护理人员如果仅凭个人的经验就对药量配比,那么就会导致药量配比的错误;④护理人员对于推注时的速度以及静点是的速度掌握的不准确,而有的患者也会擅自加快点滴的速度,那么患者可能就会由于心脏负担过重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篇2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一、引言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是医疗机构以及普通的重要话题之一。

二、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要素探析

1、护理人员要素

护理人员要素是心血管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所以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护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护理人员的安全观念、法律知识以及临床经验有关。许多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实际护理工作经验少,而且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的出现。

2、心血管疾病因素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病情通常都比较复杂,患者可能随时出现危急重症,如果医护人员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那么患者会面临非常大的危险。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护理人员巡视病房时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其他护理方面做得不到位,会使得患者面临很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死亡,而且还会因此和病人家属发生医疗纠纷。

3、药物因素

通常情况下,心血管患者所使用的药品种类非常多,而且在这些药物中,一大部分有着极强的副作用,所以,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而且要做好医嘱工作。例如对硝酸脂类药物的规格和用量控制的不好,则可能导致患者头晕、血压低等症状。再者就是患者所使用的药物中有一大部分是抗凝、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等药物,而且大多数药物为口服,所以会涉及到多种用药规格和用药方式,如果护理稍有疏忽,导致用药量不符合规格或者用错药,那么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

4、患者因素

通常情况下,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未发病的状态时,与正常人的日常表现没有太大差别,再加上一些患者家属对心血管病认识的不到位,所以并没有对患者进行贴身看护,一旦发生疾病时,家属很难做到及时应对,从而造成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5、医护人员日常记录因素

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做好病例的护理记录,而且,护理记录是病例护理行为的重要举证依据。为了使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更加完善,为了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案,护理人员所做的护理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及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护理人员工作意识不强,再加上日常工作比较多,导致护理记录工作做得很不完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记录不全面,涂改现象较多,这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6、管理因素

要想做好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及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通过制度约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趋于规范。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有效消除安全护理安全隐患意义重大。

三、心血管内科安全护理策略分析

1、医疗机构做好对会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护理工作者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体,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手法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工作基础,这也可以为心血管内科的安全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为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对医院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培训中,要有专业人员对护理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的灌输,还必须任命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传授,特别是针对那些刚刚参与护理工作的护士,通过培训,是这些护理人员不断完备其理论知识,不断增长护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养,进而为心血管内科护理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2]。

2、做好重护理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心血管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而且病情会比较复杂,病情随时可能发生恶化,如心衰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价强重点环节的管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如跌倒,坠床、压疮、烫伤等。

3、价强患者入院和出院管理

患者入院是,对医院环境陌生,对疾病认知度不高,尤其是监护室的患者对各种仪器的恐惧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室,或距离护士站近的病房,以便护士观察病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整洁的治疗环境和康复环境出院时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对PCI术后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减少再住院率,提高治疗效果。

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范护理风险发生

完善和健全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实行三级质控、明确职责、坚强监督、完善患者的腕带佩戴制度,严格三查七对,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一旦发现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并完善工作流程,防止产错发生。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

教育护士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认真学习《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其主人翁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养成慎独精神[3]。

四、结语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是保障每一例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治疗护理的必要条件,是避免护理缺陷、纠纷的关键环节。通过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加强患者出入院管理,从而为心血管内科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为病人的康复出院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4]。

参考文献

[1]武灵英,顾雪.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01)

[2]谢琴,丘红梅.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03)

[3]袁敏.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方法:以学习为先导向病区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灌输;努力去除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有效的监控为手段,防患于未然。结果:经过以上管理措施的实施,我院心血管内科近两年来没有发生1例因护理安全管理不当而导致患者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损害。结论: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 安全防范措施 维权意识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近年来护理纠纷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已然成为保证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现探讨如下。

一、护理安全工作的影响因素

1、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2、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

3、护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等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4、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5、管理层因素。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6、其他因素。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二、心血管内科的一般护理

1、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2、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3、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以促进排便。

4、药疗护理熟练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根据病情及药理合理用药。

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身心早习康复。

三、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1、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2、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3、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帮助其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还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4、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治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足度。

5、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在连贯的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眼看、耳听、口答,避免患者对操作过程的猜疑,这样既增进了护患亲融性,也使患者感受到知情权。时刻提醒护理人员,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生命,只要造成伤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由此,护士长要利用一些范例,典型教育护理人员,要明确护理的纠纷是与护理的质量的高低成正比的,在技术操作水平中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服务态度中观察病情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中,都会涉及法规内,因而要求护士长要在对护理质量监控中融入法律意识,严格监控病区护理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4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

1 资料与观察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 年6 月~2007 年6 月共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198 例, 其中男性128 例,女性70 例; 年龄最大70 岁, 最小18岁。治愈出院178 例,由于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2 例,死亡8 例。

1.2临床观察

1.2.1 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了解其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1.2.2 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等监护。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 护理人员与病人谈心

了解他们的病情及心理感受,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他们减轻焦虑的情绪,鼓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基础护理,强化专科护理,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服务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以细节的服务、善解人意的沟通、宽容的胸怀、真心的关爱温暖患者的心灵。

2.1.2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护理人员针对心血管科的工作特点,完善落实护理责任制,加强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

2.2休息与的护理

良好的医疗条件离不开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早期绝对要保证卧床休息,从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尽量保持半坐卧位,可减少回心血量,给心脏减压,继而改善呼吸功能。若出现肺水肿的现象,采取端坐卧位,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2.3饮食护理

对有心血管患者来说,提倡饮食清淡、戒烟、适量饮酒、劳逸适度的生活方式。心血管患者的一天的食盐量,每天不宜超过6g;多食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绿叶蔬菜、鱼类、海产品等食物。维生素D有促进钙质吸收作用,含维 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通过摄入富含低脂、高钙、高钾、高镁、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使心血管患者的机体达到平衡。

2.4排泄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鼓励其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出现便秘则采取相应措施。

2.5急救护理

提高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进一步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和急诊冠脉造影、血栓抽吸及必要时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提高急性左心室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水平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水平等。进一步细化分专业组或科。如冠心病组、心力衰竭组及心律失常、先心病专业组等,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心血管内科的发展。

2.6药物疗法护理

重视基础护理,强化专科护理,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服务病人。掌握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药物的作用、禁忌、不同年龄针对用药等,按时按量给药。

2.7鼓励病人参加适合的文娱活动

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内科护士常常会遇见脾气大、焦虑、抑郁的患者。一旦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意见,护士无论有无责任,都必须主动向患者解释甚至致歉。这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让病人练习书画、种花、养鱼、听轻松音乐,可陶冶情操,缓解病情,这样做对调节冠心病患者的情绪是大有益处的。

3 讨论

坚持预防为主的教育,搞好医学科普教育。目前,心血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能够做到早检查、早治疗,许多悲剧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组织医护人员深入机关、厂矿、农村进行医学科普教育,做到预防为主,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规范化防治,减少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心衰等患者进行规范化防治,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

人性化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业务水平高、服务态度热情、职业道德高尚,为每一名到该科室就诊的患者提供安静舒心的就医环境、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竭力奉献;以患者为中心: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3)将人性化服务运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

参考文献

[1]曹玉琴.心血管疾病的观察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115.

篇5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护理水平 分析 策略

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继而引发了心血管疾病,患病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县级市医疗服务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欠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上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成为了医院治疗心血管患者的首要目标。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范围包含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这类患者的普遍特点为病情复杂、年龄偏高,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述和特点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极高,患者通常会因为精神紧张、压力较大、休息不足等原因致使发病,进而在患病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烦躁不安,会加重病情的恶化。如果在治疗期间,由于饮食不健康导致发生感染或病变,将会引起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心脏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会给予患者多种药物,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药物用量进行控制,在服药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反应进行监督,如果出现不良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施救,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特性和反应有较为扎实的掌握,同时负责对患者的照顾和帮助,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耐心的询问和记录,才能保证患者能够顺利进行治疗和护理。所以,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培训和指导

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通常具有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的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一知半解,在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学习不到位,对于药物的使用方式、不良反应、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开展和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没有较高的积极性。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越来越专业化,各种创新手段和技术不断更新,如果护理人员对手术治疗的过程不熟悉,将无法在术后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会在实际工作中漏洞百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手术的治疗效果,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日常心血管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检测指标,做好监督和记录,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该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和家属沟通,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加强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护理安全教育当中,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较晚,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并不熟悉相关要求,医疗事故属于偶然事件,所以很多医护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将不能更好地采取解决办法,导致医患矛盾升级,不仅降低了医院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更是为患者和家属增添了麻烦。所以,要基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健全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从法律基础入手,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召开法律知识座谈会或研讨会,为护理人员明确自身义务和责任,明确患者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

(三)加强常规项目的检查和监督

心血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期限、使用药物、以往病史、一般症状等基础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只有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掌握,才能提出更好的恢复计划,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脏彩超、血气分析、胸片、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等辅检查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准确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治疗和护理中逐渐降低力度,尽可能地提升护理效率。

(四)加强日常观察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身高、体重、计出入液量、基础心率和血压指标等数据全面掌握,便秘会引发患者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在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舒适程度,指导和帮助患者服用便塞停预防出现便秘,在必要时候应该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进行预防。如果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服用新的药物,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嘱与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24小时跟踪和记录,并且要熟练地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和用法,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施救措施。在患者服药后加强巡视的力度,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胺碘酮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等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多多注意患者的血压监测指标。

(五)加强操作规范管理

现阶段,医疗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提供并承担举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和治疗工作中,要对工作过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记录,加强操作规范管理的力度。第一,患者病历通常是处理纠纷的最主要证据,护理的记录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监督和检查过程中,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记录表进行填写,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医疗纠纷隐患,保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第二,针对一些医嘱复杂、用物复杂的患者,在医嘱录入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核对和复审,详细记载录入者和审核者的名字,做到每日检查,及时对缺项或漏项进行查补。第三,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和动作应当利落、协调、规范和正确,要在患者心中树立专业化的形象。第四,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每一项制度规范和要求,认真执行交接班工作,在交接分管的患者时,要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进行沟通,以便正确的用药,同时设立专门的交接备忘录。

(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急性病症,治疗时间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延迟治疗时间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医院的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手术设备和检查仪器的使用步骤达到熟练水平,确保在危机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处理问题,不慌乱、不出错,在日常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中,要对实际操作反复演练,不仅是对自身在业务水平和护理能力方面的提升,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负责。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还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讲解治疗药物的药量、作用、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和家属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服务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和措施在不断创新,对其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是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问题。医疗体系的日趋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和护理环境,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帮助和监督,合理用药和治疗恢复,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包惠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

[2]刘碧天,程璐,张鑫.对心血管内科病房实施无陪护护理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4).

[3]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

[4]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6).

篇6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并发症;满意度

0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且该病并发症多、容易复发,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难题。为了解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本院对其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在39-78岁,平均年龄为(59.8±2.5)岁。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方法为:

(1)心理护理:患者受疾病影响,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和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通过给患者讲解治愈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环境护理: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保证病房环境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根据患者保护隐私的要求,在不同床位拉上窗帘,给予患者必要的监护,尽量减少各种设备的使用。

(3)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耐心和蔼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解答患者的疑惑,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和并发症。患者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便秘等肠道疾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4)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每天清晨空腹饮用300-500毫升的温水,以促进肠道蠕动。指导患者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粗杂粮,如海带,尽量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鱼类和豆制品,减少脂肪摄入量。

(5)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心血管疾病健康讲座,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指导患者适当服用有助于胃肠动力的药物,促进胃肠道蠕动。给予患者适当按摩,减轻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腰背疼痛情况。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百分(%)代表计数资料,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院内感染1例,没有患者出现褥疮,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3例,褥疮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22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患者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16例和11例,不满意7例,总的护理满意度为79.41%,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如果护理不当,也有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质量非常重要。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需求出发,通过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和病情监测等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方式。黄文娟等研究学者通过给予35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4.3%,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7%,证实了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本研究中,通过给予研究组患者优质护理,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达到了94.12%,而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护理满意度仅为而79.41%,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且优质护理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认可,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外,研究组只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94%;而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发生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高,说明优质护理更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具有可行性。总而言之,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有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可在临床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7):255.

[2] 丁玲敏.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245-246.

篇7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效果

心绞痛的发病主要源于冠心病,属于冠动脉粥样硬化,冠动脉血管硬化、狭窄等导致心肌缺血,容易因为情绪波动和过于劳累而导致疾病发作,一般会表现为胸前区的剧烈绞痛感,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在1至5分钟范围,如果情况较轻会在休息状况下自然缓释,如果情况严重就需要通过硝酸甘油含服减轻,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急性心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接诊的8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男性为48例,女性为32例;年龄范围为36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8.3±8.5)岁;临床表现为胸闷与胸痛,以及心电图ST段的异常变化,患者排除了其他严重性的脏器疾病以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运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脂类、他汀类降脂药物、肝素等,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添加氯吡格雷,每天用量在75mg,1疗程为28d。

1.3评估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时长。疗效标准中显效为心电图显示异常波动变化消失,心绞痛不再发作;有效标准为心电图监测发现缺血情况有提升,心电图ST段有异常变化,回升范围在1mm以上,T段浅化变化在50%以上,没有到正常标准;无效标准为心电图监测异常波动变化,同时还有心绞痛反复发作。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总和。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治疗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做检验,计数资料才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60%;在病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上,观察组均由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显著。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的在心肌出现缺氧的情况上会发生剧烈疼痛,其中动脉硬化、狭窄、阻塞、贫血、甲亢等都是导致心绞痛出现的原因,一般病发持续时长在1至2分钟居多,时间稍长会达到3至5分钟,但是一般情况下在15分钟以内,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运用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后会在5分钟之内得到疼痛的缓释。患者发病情况也比较清楚,如过于饱食、情绪过于激动、天气寒冷和过度劳累后都容易导致病发。胸部疼痛的类型有烧灼、压榨或紧缩等疼痛感。疼痛发病部位多在胸骨后方的中上部位,也会因为局部疼痛放射到左侧肩部和前臂,该疼痛会呈现反复性疼痛,甚至每天发作一次,但是具体发作没有具体的规律性。当患者病发时会出现血压骤然升高,心率加快,心理失常,通过心电图监测发现ST-T段产生变化,如果患者没有显著性变化,需要通过动脉造影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诊。病况中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群体,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1-2】。

药物的选择主要集中三个治疗原则,有效的扩张血管,血压下降和调整动脉粥样硬化。常用的硝酸酯与β阻滞剂联合使用时要注意,两种药剂有药物的协同效果,因此要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特别是药物开始使用时要以小剂量开始,避免导致低血压等情况发生;而β阻滞剂使用中要逐步的进行药物建立量,如果陡然的进行药物停止可能会导致心梗诱发;而对于心功能障碍、心动过缓或者哮喘患者要严谨使用。

运用氯吡格雷可以对血小板凝聚做抑制,如果在阿司匹林联合运用情况下会显出药物更高效的作用。该药物可以可以有效让冠动脉的血流状况得到改善,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对疾病进行控制。患者病发时要立即让患者停止活动,处于平躺休息,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立即的供氧,给予硝酸甘油的含服,一般在3分钟内起效,效果可以维持半小时,如果情况不理想,要进行反复性用药。如果情况不能有效缓释要及时让患者就医治疗,但是切勿在就医过程中让身体过于的运动,最好保持安静平稳状况,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做监测【3】。

本研究中,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60%;在病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上,观察组均由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显著。可以说明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运用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提升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让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长上得到显著的改善,甚至让患者有效的达到用药期间不再发生心绞痛,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生活管理,降低盐分、脂肪等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戒除烟酒,食用要多以清淡素质,有效的控制血液和调整血管状况,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性食物。

【参考文献】

[1]严华,罗倩.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2(21):4676.

篇8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19-01

心血管内科疾病与糖代谢异常疾病有着相同的起病原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是属于高危类型的疾病。糖尿病或者糖代谢异常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升高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病发率以及死亡率。在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症状和血压高症状属于主要形式的两种并发症状类型。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人数不断展现出逐步上升的演变趋势,同时根据有关的文献分析研究报道,在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中存在近70%的患病人群同时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症状。现阶段的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对于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入院治疗的1200例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639例,女性患者有561例,其主要分布在37-79岁的年龄段,平均年龄为62.4岁,其中有495例病患者已经确诊属于糖尿病,其他的病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糖耐量实验,对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

1.2方法

糖耐量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在进行测量操作之前的12小时内禁止入食,允许适当地饮水,此时测量病患者在空腹情况下的血糖状况,然后让病患者一次性地口服含有80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容量大约为400 ml,由第一次进食开始测量2小时的餐后血糖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705例的非糖尿病患者之中,发现有276例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状况,占据了所选患者的39.1%比例,加上发现糖尿病患者有495例,所选到的病患者中一共有771例患者会产生糖代谢异常状况,占据了所选患者的64.2%比例。

3 讨论

3.1在糖尿病发病前期阶段的糖代谢异常状况和心血管内科疾病密切关联

糖尿病和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相关程度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病发率与病亡率状况。糖尿病的心血管内科并发症是导致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大概有65%的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内科疾病而死亡,出现心肌梗死或者由于心血管内科病症的死亡比率基本上与患有心肌梗死发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相近[2]。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在美国大约有65%-70%的糖尿病发病患者是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而引起死亡的,糖尿病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内科疾病症状的危险程度要高出2-4倍左右。然而据我国的有关报道表明,在糖尿病发病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已经从初始阶段的2.2%-38. 0%升高到19.6%-62.2%,在我国老年人群体的调查分析研究中显示,糖代谢异常症状与糖尿病老年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分别为糖代谢正常老年群体的2.85倍与279倍。

3.2糖代谢异常症状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影响

大规模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高血糖可以在任意的年龄阶段加快动脉硬化症状的形成。有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患有糖尿病的心脏发病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的病亡率会更加高,发生心肌梗死之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在1998年发表的芬兰的East-West在1998年发表的随访七年时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然而未出现心肌梗死症状的病患者和伴有心肌梗死而未患糖尿病的患者相对比,心血管内科的发病率显示出基本一致的结果[3]。

3.3临床分析

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中,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人群相对比较多,通过相关性的临床分析一般有以下若干中发病原因,在治疗心血管内科病患者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年龄相对比较高的老年人,伴有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数量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正比例增长的趋势[4]。相关的研究文献表明,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发病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状况的几率大概在15%左右,年龄在70岁以上的发病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几率大概在30%左右;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中,大部分都是同时伴有高血压的症状,大约占了治疗患者60%的比重以上,高血压的发病患者数量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增多。在医院住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症状通常有以下各种状况,具体表现为多饮水、多入食、多尿与体重减轻等情况。糖尿病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1型与2型,1型的糖尿病通常表现出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发病患者一般会有明显的临床病症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表现出全身乏力与皮肤疹痒等症状,病情不严重的2型糖尿病发患者在早期阶段会表现出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症状。高血糖的发病患者一般表现出视物模糊的症状,通常情况下就诊的原因是伴发病或者并发症,发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类型有糖尿病的急性代谢井发症、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皮肤疖痈等[5]。

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同时并发携带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数量相对比较多,通常情况下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一般是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的症状。如果对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状况进行检测的话,有可能会发生漏诊现象,漏诊的几率可以达到78.48%,伴有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症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发病情况比较严重,同时会伴有糖代谢异常加重的状况,心血管内科疾病不断趋于严重,在糖尿病的发病前期阶段通常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所以对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人群实行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检查与有效的预防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颖,张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42.

[2]王云龙,王青,孙一光.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09,24(12)1044-1047.

[3]冯敏.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6):72-73.

[4]吕建庄,郑燕君,郝春媛.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4):418-419.

篇9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床边责任制护理;应用

一般来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其病情会比较复杂且变化十分快,且往往发病迅速。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就等于是将患者作为核心,在普通的护理模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并且顺利执行。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这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效用很大[1]。这种护理模式还能够让护理人员拉进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也让患者其病情记录更加客观准确以及及时。本文就是对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医院在一段时间内接收治疗的若干心血管疾病患者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将医院的若干名护理人员也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护理人员都进行随机合理且平均分配,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性别、年龄等都应该与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护理人员整体上的年龄、学历、专业水平、经验应无明显差异,确定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进行研究期间,对于实验组要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的方式,而对照组则是常规的护理方式[2]。

1.2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选择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模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与照顾。对于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之外,还应该做好关于患者的床边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做好床边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床边日常生活护理以及床边用药护理和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工作[3]。

1.3评价标准。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护理人员其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成绩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均作为参考标准。对于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应该每月都进行,从而得到其具体成绩,再与心血管内科、全医院等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4]。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可以借助于调查问卷得到结果,可以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作为基本标准。

1.4观察指标。在对对照组以及实验组进行观察比较的时候,可以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病症被治愈的时间以及护理服务计划总共实施的时间、患者对于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等内容来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的是不一样的护理服务,其护理干预也不一样。

1.5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完成之后,要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具体的实际观察情况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实,确保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录入操作并做好数据统计与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之后,护理人员其护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水平以及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际情况都有更多的了解与更好的掌握,进步十分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通过不过的护理方式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其满意程度有所不同,且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整体上比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更加满意。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来看,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在九成以上,而对照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只在七成左右。

3讨论

作为一种涉及到医学、护理以及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护理模式,床边责任制护理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好的分析患者其健康情况,也能够更有计划、更科学合理地照顾疾病患者。因为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偏大而病情又复杂,资料的过程比较长,是以对其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服务的提供,不但能够让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有更好的沟通,还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拥有更好的康复环境。床边责任制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落实对于基础护理工作来说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对于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研究不难知道,相比于普通的护理制度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更加满意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与此同时,这种护理方式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也就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更可以让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医患关系得到改善,让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在心血管内科当中实现床边责任制护理的应用,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让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这种护理方式是拥有很好的护理效果以及很高的临床价值的,它的推广能够让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王子君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

参考文献:

[1]方志华.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27-28.

[2]李秀丽,高丽娟,王卫.责任制床边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4):42.

[3]涂丽霞,王静,陈冬英,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32.

[4]凌智聪.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13):26.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 常见症状 临床护理 研究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33-02

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例如:其中某些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等与患者的营养因素关系紧密,完善合理的膳食已经成为防治上述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措施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尤其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业已成为门诊以及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强化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在当今有着现实的意义。

心血管疾病常见natia症状为[1]:①呼吸/气促困难;②心绞痛;③心悸,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内科临床护理时,应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以下是针对这三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所应采取的临床护理工作的探讨。

1 呼吸/气促困难

1.1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发绀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评估其使用辅助呼吸机的情况和呼吸困难的程度,以及对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监测。

1.2 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式。帮助病人采取比较有利于呼吸的卧式[2],例如:如端坐卧式、半坐卧式、高枕卧式,使患者的横膈下降,肺容量提高,减少其呼吸困难的程度;坐式或半坐坐式时两腿应自然下垂,在重力的作用下,水肿液回流和下半身静脉血减少,因此回心血量也同样有所减少,可使患者肺水肿和肺淤血的程度减轻,改善其呼吸困难的症状。

1.3 休息。患者呼吸困难时消耗能量比较大,休息可减少其能量消耗和氧耗,改善肺、心功能。因此让病人卧床休息可有效地减轻对肺、心、肾功能的损伤。

1.4 优化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应相对安静,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清新,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1.5 有效呼吸。鼓励患者多咳嗽、翻身、进行慢而深的呼吸,对其指导放松的技巧,帮助其减少焦虑,从而减轻全身肌肉的紧绷程度,改善呼吸状况。

1.6 吸氧。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对其进行氧气吸入,严重缺氧及肺水肿氧流量为4-6L/min,中度缺氧时氧流量为3-4L/min,一般缺氧时的氧流量为1-2L/min。

1.7 饮食。患者应食用较易消化以及不易发酵的实务,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1.8 遵医嘱。给予患者纠正心功能不全类的药物,注意观察及预防药物的副作用。

1.9 进行心理护理。重度呼吸困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比较明显的恐惧及焦虑,这种心理反应不仅使二氧化碳产生增多、氧耗量增加而增加呼吸困难的程度,还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的感觉阈下降。因此医院护士应倾听其说话,并要十分注意其非语言的表达,以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对其及时提供帮助与支持。当患者知道医护人员可以理解他,并做好准备对其进行随时帮助时,对病情的心理恐惧会显著减轻,有利于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程度。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应多下床活动,从而增加肺活量。

2 心绞痛

2.1 休息。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帮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的状态直到胸痛完全消除为止,与此同时要解开患者束缚的衣服及衣领。

2.2 协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吸入氧气,同时给患者连接心电图机描记其心电图,并及时通知医生。

2.3 及时告诉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含片时所应注意的事项。

2.4 对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患者出现心绞痛的症状经常会感觉精神上的压力从而焦虑不安,在病情发作时更加会感到惶恐与无助。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保持态度镇定,对其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对易紧张焦虑的病人,可协助患者获得心理方面的帮助,必要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5 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停止其所有的户外活动,一些日常活动也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应协助其做好皮肤、口腔和各种生活护理。

2.6 对患者进行指导。避免引起心绞痛的各种诱发因素,例如:受寒饱餐、过度劳累、吸烟饮酒、情绪激动、便秘等。

3 心悸

3.1 心理护理。为减轻患者的不安和焦虑,应多关心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针对神经质病人应多肯定,多鼓励,并且做好患者亲属的工作,以得到患者亲属的合作和支持。

3.2 根除患者的生理性诱因。要严重限制患者饮酒、吸烟;鼓励患者适当看报、读书以分散其注意力;调整患者的工作和环境,防止刺激性谈话。

3.3 与姿势。

心悸显著的患者应当避免左侧卧式,因左侧卧式可使心悸症状加重,当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并伴有心功能不全时,为减轻心悸,减少回心血量,应采取半卧式。

3.4 病情。应时刻观察注意患者心悸发生的缓解因素、时间、程度、性质、诱发和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重点观察患者心脏的体征,重点是心率、心律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全身情况也不能进行忽视,以有利于查明病因。

3.5 衣服应保持宽松。患者衣服的紧束会增强患者对心脏搏动的感受,并且引起呼吸的困难。

3.6 吸氧。鼻导管吸氧和可行面罩,因吸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血氧浓度,对防止心律失常非常有效。与此同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例如:不能平卧、发绀、伴有气急等症状者也应当及时吸氧。

4 总结

心血管疾病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关键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常见症状为:①呼吸/气促困难;②心绞痛;③心悸,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内科临床护理时,应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内科的三种常见症状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梁晨景.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80(9):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