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范文
时间:2023-04-02 01: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酮饮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食品,配方;体重;能量代谢;大鼠,Wistar
【中图分类号】 R-332 Q 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6-0492-02
Effect of Ketogenic Diet on Body Weight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Rats/BAI Yinglong, ZHAI Lingling, YAO Xingjia,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ketogenic diet on body weight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ra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ketogenic mechanis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food intake of control group in 24h, male rats were pair fed ketogenic diet with same energy content. Rest metabolic ratio was measured before the test and on the thirth and fifteenth day after the test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rats' metabolic energy, which fed in ketogenic diet, came mainly from fat. The body weight of ketogenic group developed behi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rest metabolic ratio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lower in ketogenic group at dark phas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Ketogenic diet can regulate body weight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 in terms of metabolic ratio cannot explain it.
【Key words】 Food,formulated;Body weight;Energy matabolism;Rats,Wistar
随着时展,饮食的含义慢慢演化为有饮食习惯,进而引申为通过饮食达到调节体重的意思。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最初在医疗上应用于儿童甚至成人难治性(顽固性)癫痫发作[1]。随着该饮食疗法的应用,人们发现食用该饮食的患者同时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但原因不清。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为进食量减少,总能量摄入负平衡,造成体重减轻[2]。以往有关生酮饮食研究的对象多为癫痫症、肥胖症、高脂血症或糖尿病患者,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正常个体也面临着调节体重的问题。本研究应用配对喂养原则,观察生酮饮食对大鼠体重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期望为生酮饮食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6只雄性Wistar大鼠由德国HarlanWinkelmann公司提供,体重为(240±10)g。适应性喂养10 d后,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日记录进食量和体重,接受12h光照。
1.1.2 饲料 生酮饲料和基础饲料由德国Ssniff公司提供,基本营养素含量见表1。
表1 生酮饲料和基础饲料营养素成分
成分基础饲料生酮饲料 脂肪/%3.379.2 蛋白质/%19.08.0 无氮浸出物/%54.12.4 纤维素/%4.95.0 淀粉/%36.50.6 糖/%4.70.7 能量密度/(kcal・g-1)3.07.5 注:1 kcal=4.18 kJ。
1.2 方法 所有动物单笼饲养,自由进水。对照组自由进食基础饲料;干预组根据对照组前24 h内进食量,给予相等能量的生酮饲料,配对喂养16 d。呼吸商(respiratory quality,RQ)和代谢率利用德国TSE公司提供的“Calosys”系统测定。Calosys系统根据动物耗氧量和CO2生成量来间接测定动物的静息代谢率。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天和第15天,动物进入系统22 h后自由进水,分别给予相应饲料。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生酮饮食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见图1。
2.2 生酮饲料与基础饲料对大鼠呼吸商的作用 见图2。
注:与基础饲料比较,*P<0.05,**P<0.01。
图1 生酮饲料与基础饲料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图2 生酮饲料与基础饲料对大鼠呼吸商的影响
2.3 生酮饲料与基础饲料对大鼠静息代谢率的影响 见表2。
表2 生酮饲料和基础饲料对大鼠静息代谢率的影响比较(x±s)
时间基础饲料生酮饲料 夜间 干预前8.468±0.332 8.174±0.304
第3天8.359±0.542 7.935±0.850
第15天8.270±0.356*7.567±0.645* 白天 干预前6.820±0.409 6.503±0.378
第3天6.685±0.458 6.306±0.643
第15天6.104±0.228 5.756±0.410
注:*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给予正常大鼠生酮饲料,在干预第2天即发现2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生酮饲料诱导酮体产生,引起体内水分排除过多有关。随着实验进程,在干预第4天,差异进一步扩大,并持续到实验结束。说明生酮饮食不仅对癫痫病患者和肥胖对象有调节体重的作用,对于正常个体也有调节体重的作用。此外,还观察到生酮饮食对大鼠的作用还表现在呼吸商上。体内三大营养物质氧化时,其二氧化碳产生量和耗氧量各有一定数量。呼吸商是表示在某一时间内两者的比值。糖的RQ为1.0,蛋白质为0.8,脂肪为0.7。测得的总RQ可反映何种物质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若能量主要来自糖,RQ近于1.0;来自脂肪,RQ接近于0.7。在正常均衡饮食情况下,RQ约为0.85。本实验在干预第3天食用生酮饲料的大鼠呼吸商即下降到(0.826±0.025),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实验进程,该差异进一步扩大。在干预第15天,干预组呼吸商已下降到(0.766±0.015),说明当时动物的能量主要来源已为脂肪。
目前,人们对于生酮饮食对体重影响作用的具体机制,意见还不一致[2-4]。针对一些人提出的由于生酮饮食干预组能量摄入少导致体重减轻的说法,本实验为配对喂养,干预组与对照组摄入食物总能量相等,但干预组大鼠体重增长仍然落后于对照组,该结果并不支持上述观点。
笔者曾假设,生酮饮食可能提升干预对象代谢率,进而影响体重生长。但我们只在干预的第15天观察到食用生酮饲料的大鼠在活动活跃的夜间代谢率反而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并不能解释体重差异现象,是否此现象为一过性的还是另有原因,还需要长期干预进一步观察。由于检测手段限制,还不知道干预组大鼠活动程度是否比对照组更活跃。从目前本实验结果来看,短期内应用生酮饮食引起体重减轻的作用不能用提高代谢率来解释,还需要从多方面对生酮饮食对体重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EADLE MJ,BLANDIN PF.A disease once sacred:A history of medical understanding of epilepsy.Eastleigh:John Libby,2001.
[2] YANCY WS Jr,OLSEN MK,Guyton JR,et al.A lowcarbohydrate,ketogenic diet versus a lowfat diet to treat obesity and hyperlipidemia.Ann intern med,2004,140:769-777.
[3] ARASE K,FISLER JS,SHARGILL NS,et al.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s of 3OHB and insulin in a rat model of dietary obesity.Am J Physiol,1988,255(6 Pt 2):974-981.
[4] STUBBS J,FERRES S,HORGAN G.Energy density of foods:Effects on energy intake.Crit Rev Food Sci Nutr,2000,40:481-515.
篇2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空气、水、金属等等物质,但是介质必须客观存在。比如,在真空中,声音就不会传播的。举个例子,假如你出在外层宇宙空间中,那么就是一个原子弹在你耳朵边上爆炸,你也是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无法传播。
在各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密度越的大的物体,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南通市区有4家大的水厂,其中1、2、3号水厂用水均取自长江,4号水厂吸水口位于通吕运河与长江交界处。
1.2 资料来源
按照《江苏省城市饮水监测方案》要求,每季度对水源水进行1次细菌学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毒理学指标共26个项目的监测分析,2001-2008年共监测生活饮用水源水样品107件。
1.3 方法
1.3.1 检验方法 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和《生活饮用水检测方法》(GB/T 5750-2006)进行检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生活饮用水源水所检项目分别为总大肠菌群、色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挥发、硫酸盐、硒、汞、铬、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氰化物、砷、耗氧量、硝酸盐、铁、锰、铅、镉、阴离子洗涤剂、锌、铜、氨氮等共26项。
1.3.2 评价方法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生活饮用水源水应符合基本项目Ⅲ类标准要求,补充项目不得超过标准限值,生活饮用水源水所监测项目中有1项不符合即判为不合格水样。
1.3.3 统计方法 采用w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合格率
2001-2008年共监测水样107件,基本项目全部合格的水样74件,总合格率为69.2%,其中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88.8%,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合格率为85.0%,氨氮合格率为87.9%,其他指标合格率均为100.0%。补充项目合格水样33件,合格率为30.8%,其中铁合格率为30.8%,锰合格率为89.7%。
2.2 各期水质合格率
我市生活饮用水源水按水流量分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根据水流量分期对生活饮用源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Ⅲ类标准基本项目合格率依次为丰水期77.4%,平水期71.7%。枯水期52.2%;补充项目合格率依次为丰水期41.9%,平水期28.3%,枯水期21.7%(表1)。
2.3 各水厂水质合格率
2001-2008年南通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水基本项目Ⅲ类指标的合格率依次为:1号水厂88.5%,2号水厂81.5%,3号水厂63.0%,4号水厂44.4%。1号和2号水厂的源水水质优于3号水厂,4号水厂的合格率最低。补充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1号水厂38.5%,2号水厂40.7%,3号水厂33.3%,4号水厂11.1%(表2)。
2.4 各年水质情况
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等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标准要求,上述各监测指标中硝酸盐指标在2008年有所下降;铁含量2008年为统计年限中的最低点,其余指标呈上升趋势(表3)。
3 讨论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其基本项目标准,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Ⅵ类,生活饮用水源水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以上标准;生活饮用水源水同时还应符合标准中规定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的标准限值。2001-2008年我市生活饮用水源水基本项目符合Ⅲ类标准的合格率为69.2%,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总大肠菌群、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补充项目监测总合格率为30.8%,不合格项目为铁、锰。除总大肠菌群、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铁、锰外,水源水的其他细菌学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均达标。
从统计结果看,4大水厂所用水源水的基本项目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4号水厂的吸水口位于内河与长江交界处,受内河水质影响较大,合格率最低。表明各大水厂吸水口周围环境对水源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基本项目中氨氮增加是地面水受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新近污染的指标,2001-2008年水源水监测统计中氨氮的总合格率为87.9%,最高检测值为4.74 mg/L,是国家标准限值的4倍多。总大肠菌群是评价水源水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检出量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呈正相关。本文统计年水源水监测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88.8%,最高检测值达到16 000 MPN/100 mL,为标准的8倍。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合格率为85.0%,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中的成分对水生物具有毒性作用,这些项目超标均提示生活污水的排放给水源水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南通地处江海交界处,2001-2008年饮用水源水的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无机盐指标虽都符合国家标准,但呈上升趋势。
篇4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因素
(一)网络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青少年是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大学生更是弄潮儿。网络化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在大学生追寻自我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网络是一种帮助人们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网络的工具化倾向很明显,各种网络活动都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假定的过程。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安全地、不顾社会评判地尝试各种角色,广泛地探索自我的各个层面。
其次,网络化带来价值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时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全球范围内连通,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带来文化的冲突。长期接触网络而接纳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将与他从小由家庭、学校、社区而获得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和深刻的文化冲突,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辨别上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也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性。
再次,网络时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许会带来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分裂。如果一个学生太固执于网上的自我而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迷失自我。但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到的,这不是一个很快的、轻易的过程。
(二)大学社团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大学社团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组织而成的团体。不同的社团在大学生的人生转变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性,水准参差不齐,而这种情况使大学生内部出现了微妙的人际关系反应。学生社团往往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群众性、专门性和松散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渠道和条件,这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心理上比较成熟的学生群体。
(三)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从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完全被推进了就业市场,因此,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学生必须在就业市场上向用人单位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将成为人生第一步的失败者。因此,大学生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中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促使他们在形成自我同一性时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主观方面
1.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二者的不一致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目前的状态,现实我和理想我是有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不切合实际,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积极处理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是调整大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有效手段。
2.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从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这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很有效地使青少年找到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和确定美丑善恶的标准,是确定人生失衡与否的重要依据,亦是人生中一个必要的阶段。
但是,当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时,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
(2)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会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会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埃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实际上是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2)青少年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是
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场所。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是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3.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氛围。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这一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讨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篇5
关键词: 声训 语音关系 古音考辨
《毛诗传笺通释》是清代乾嘉考据学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清代《诗经》学三大名著之一。著者马瑞辰正承乾嘉学者坚实的小学、训诂基础,对毛《传》、郑《笺》、孔《疏》进行重新考察和疏释。乾嘉学者在训诂学上的重大发明就是创立了“因声求义”的声训理论。马氏对此理论完全继承,并运用于自己的训诂实践中。顾名思义,“因声求义”理论离不开语音;亦可说,此理论的精髓即在于语音。而马氏《毛诗传笺通释》更是频繁使用“因声求义”的声训理论,创立不少发明。本文试着对《通释》之《周南》《召南》两卷声训条目的语音情况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关系
语音是个复杂的问题,声训的语音关系有音同和音近两种,一般音同没什么问题。至于音近,则是各家有各家的标准,从双声说到叠韵说,再到双声兼叠韵,语音标准越来越严,但据马景仑(1991)[1]对《释名》一书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的归纳,除去41.37%的同音关系外,还有双声准叠韵16.53%、叠韵准双声16.45%、准双声准叠韵8.23%;又有双声2.66%、准双声2.10%;叠韵7.26%、准叠韵3.47%。学者普遍认为刘熙的声训在语音方面是可信的,所以本文音近的标准就与刘氏一样,只要声韵有一方面相近,我们就将其视为声训。据此,《毛诗传笺通释》之《周南》《召南》声训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关系就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即双声叠韵、声同韵近、声同韵殊、声近韵同、声殊韵同、声近韵近、声近韵殊、声殊韵近。对于声与声、韵与韵关系的界定,各家的说法也不同,这里主要依据王力的《同源字典》[2](以下简称《字典》)来判断,声纽和韵部的划分主要依据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3](以下简称《手册》)中的上古音。另外,有几点需要说明。
在韵部系统中:
(1)《字典》中的沃部和《手册》中的药部对应,是同一部;
(2)《字典》中的盍部和《手册》中的叶部对应,是同一部;
(3)《诗经》时代,侵部还没有分化,《手册》将侵部的合口标作冬部,所以,《手册》中的冬部应该归为《字典》中的侵部,看成同一部。
在声纽系统中:
(1)《字典》中的喻母和《手册》中的余母对应,是同一母;
(2)《字典》中的照母和《手册》中的章母对应,是同一母;
(3)《字典》中的穿母和《手册》中的昌母对应,是同一母;
(4)《字典》中的神母和《手册》中的船母对应,是同一母;
(5)《字典》中的审母和《手册》中的书母对应,是同一母;
(6)《字典》中的床母和《手册》中的崇母对应,是同一母。
1.双声叠韵
在此两卷声训条目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声同韵同的条目共37例。例如:
(1)关、官双声,故关或作口官。[4]30
按:关,见元;官,见元。
(2)幽、深义近,幽与窈亦双声也。[4]31
按:窈,影幽;幽,影幽。
2.声同韵近
(1)移易、延易,古音义并同。[4]35
按:移,余歌;延,余元。歌元对转。
(2)崔嵬通作隗,又转作。[4]44
按:嵬,疑微;隗,疑微;,疑歌。微歌对转。
3.声同韵殊
(1)履与禄双声,故履得训禄,即以履为禄之假借也。[4]50
按:履,来脂;禄,来屋。脂屋相差甚远。
(2)肄与馀亦一声之转,故肄亦可训馀。[4]65
按:肄,余质;馀,余鱼。质鱼相差甚远。
4.声近韵同
(1)古者思与理同义。[4]34
按:思,心之;理,来之。心来邻纽。
(2)施、弛古通用。[4]35
按:施,余歌;弛,书歌。余书旁纽。
5.声殊韵同
(1)崔嵬二字叠韵。[4]44
按:崔,清微;嵬,疑微。清疑相差甚远。
(2)角、鹿古同声。鹿即角之假借。[4]47
按:角,见屋;鹿,来屋。见来不相近。
6.声近韵近
(1)辰、真音义相近。[4]52
按:辰,禅文;真,章真。禅章旁纽,文真旁转。
(2)调为朝之假借。[4]66
按:调,定幽;朝,端宵。定端旁纽,幽宵旁转。
7.声近韵殊
(1)鳊、鲂、三字皆一声之转。[4]66
按:鳊,帮真;鲂,并阳;,滂之。帮、并、滂旁纽。
(2)鸲鹆双声字,亦双声字,鸲鹆即之转声。[4]72
按:鸲:侯;鹆:余屋;:见质;:见觉。、见旁纽;侯、质相差很远。余、见相差很远;屋、觉旁转。此条目“鸲”与“”声纽为旁纽关系,而韵部则相差很远。
8.声殊韵近
(1)肄与双声,故可假借作肄。[4]65
按:肄,余质;,疑物。质物旁转。
(2)遗从贵声,与委音近,故委又通遗。[4]89
按:遗,余微;委,影歌。影余相差很远,歌微旁转。
下面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各种语音关系的数目和比例列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周南》《召南》二卷中的声训条目,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语音上属于双声叠韵的几乎占半数;声音相近的占将近半数;而声近韵殊、声殊韵近,也即声纽和韵部只有一方面相近的情况只是个别现象。由此可知马氏运用声训时,在考虑语音相同或相近方面是很谨慎的。
二、对马氏运用上古音情况的考辨
清儒主要是通过对古韵文的韵字系联、谐声系统的分析、经传异文重文的读音比较、以及古注音切的分析,并以《广韵》为参照系来上推古音的。从顾炎武到王念孙、江有诰,古韵分部逐渐精密。后章太炎在江有诰基础上分古韵23部,黄侃又在章氏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成28部。王力在黄侃的基础上增微部、觉部,遂成今人所熟悉的古韵30部。
声纽更是如此。上古声类研究材料有限,所以清儒在考证上古声类时都采用归纳法,把中古不同声类的字拿到上古文献中去考察它们的关系,通过大量相通的例证来推断中古两个声类在上古为同一声类。而现代音韵学者则运用了演绎法,将清儒认为是同一类的声类,判定为上古只是相近的声类,而不能归并为同一音位。由此,黄侃运用归纳法考定上古声纽19纽,而王力则运用演绎法,提出了上古32声纽系统。
马氏无文集流传,传世者惟《毛诗传笺通释》而已。马氏是否对古音亦有研究,文献不足征,不得而知。今从《毛诗传笺通释》的成书过程(1820-1835)来看,马氏著此书时有可能了解到的古音研究成果:古韵分部方面最多到江有诰(?-1851)的21部;声纽考定方面有可能了解到的说法是钱大昕(1727-1804)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无正齿音。下面以王力的古音系统为参照,对《通释》声训运用古音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对前人及同时代学者古音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
1.对顾炎武古音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
窈窕二字叠韵。[4]31
按:窈,影幽;窕,透宵。依王力的上古音系统来看,二字的韵部属于旁转关系,算是韵近,并不是叠韵,而马氏将二者定为叠韵。清代只有顾炎武,幽、宵不分。由此可知,马氏对顾氏古音研究成果有所吸收。
2.对戴震古音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
(1)乐古音读同劳来之劳,故诗以与韵。[4]34
按:乐,来药;劳,来宵;,明宵。依王力的上古音系统来看,药、宵对转,而马氏将其看成同部,也即药、宵不分。马氏之前的古音研究成果,只有戴震药、宵分立。由此可知,马氏没有吸收戴氏的药、宵分立这一古音研究成果。
(2)息与思同在心母,以双声为韵。古双声字多通用,思之通息,亦以其字同母耳。[4]61
按:息,心职;思,心之。马氏不说二字叠韵,说明马氏没有将之部与职部看成一部,而段玉裁、王念孙则之职不分,而戴震则入声独立,之职分立,故此条可看成是马氏对戴氏入声独立,之职分立成果的运用。
3.对段玉裁古音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
革、鬲古同音,革当为鬲裘之同音假借。[4]90
按:革,见职;鬲:来锡;鬲裘,溪锡。职锡旁转,见来相差很远,见溪旁纽。马氏之所以判定革、鬲古同音,很可能是因为其联想到革、隔今音同,进而推出古音革、隔亦同。而依王力系统,古音“隔,见纽锡部”,与“革”同纽,只是韵部不同。《说文》:“隔,障也。从阝,鬲声。”故马氏认为革、鬲亦同音,也即认为职、锡不分,为一部。根据段玉裁的古音研究成果,支、脂、之三分(这里的锡即属于支,职即属于之),由此可知,马氏并未吸收段氏支、脂、之三分这一古音研究成果。
又按:段氏这一成果为以后学者,以及其老师戴震所吸收,成为定论。而段氏之前的古音学者,顾炎武、江永、万光泰则皆支、脂、之不分。
4.对王念孙古音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
窈窕二字叠韵。[4]31
按:窈,影幽;窕,透宵。依王力的上古音系统来看,二字的韵部属于旁转关系,算是韵近,并不是叠韵,而马氏将二者定为叠韵。清代只有顾炎武,幽、宵不分。顾炎武之所以幽、宵不分,正如江永批评他“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江永幽、宵分立,考虑了韵母“侈”的因素。侈音,口侈而声大;音,口敛而声细,实际上就是指韵母中元音开口度的大小,王力拟幽部[u]、宵部[o]。瑞辰父宗从王念孙游,瑞辰又承家学,故对王念孙的上古音体系是了解的。
又按:按照王念孙的上古音体系,幽、宵分立。故知,马氏对王念孙的古音研究成果亦非完全吸收。
由以上可看出,马氏利用古音进行声训,或自有一套古音体系,而不为世人所知;或不主一说,杂采众说。
(二)马氏运用上古音进行声训的不足
1.未考古音,而臆测古音
由于马氏着眼点在训诂,而不是古音研究,故在训诂时判定二词的上古语音关系很随意。一方面由于马氏古音体系复杂,另一方面就是马氏有时并未仔细考求古音,而凭臆测。
(1)窈窕二字叠韵。[4]31
按:窈,影幽;窕,透宵。依王力的上古音系统来看,二字的韵部属于旁转关系,算是韵近,并不是叠韵,而马氏将二者定为叠韵。又按:即使按照王念孙的上古音体系,这里也只能是韵近,并非叠韵。窈、窕二字今音叠韵,马氏很可能是没有仔细考定古韵,以今音臆测古音,遂判为叠韵。
(2)与施亦声近义通。[4]36
按:,余歌;施,余歌。依王力系统二字同音,马氏将二字看成声近。二字今同音。《说文》:“,重次第物也。从贝也声。”“施,旗旖施也。从方人也声。”二字同由“也”得声,古同音。马氏知其具谐声关系,并知谐声字的语音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故不考古音,臆测二字在《诗经》时代语音已经分化,从而认为是音近关系。由此可知,马氏未考古音,以今音臆断。
2.马氏古音体系的不足
a.舌音牙音相混
(1)肄与双声,故可假借作肄。[4]65
按:肄,余质;,疑物。余、疑相差很远,而马氏将其看成双声。余,舌面音;疑,牙音。由此可知,马氏舌音、牙音相混。
(2)鸲鹆双声字。[4]72
按:鸲:侯;鹆:余屋。属于牙音,余属于舌音,相差很远,而马氏将其看成双声。故可知,马氏舌音、牙音相混。
b.舌音齿音相混
音义与蛰蛰同。[4]53
按:,精缉;蛰,定缉。依王力系统,精为齿头音,定为舌头音,精定邻纽,非同声,而马氏将其看成同声。由此可知,马氏舌音、齿音相混。
c.喉音牙音相混
二字双声,与厌亦双声。通作厌,犹通作厌厌也。[4]85
按:,溪缉;,影缉;厌,影叶。溪,喉音;影,牙音,本为邻纽,而马氏认为是双声,也即声纽相同。由此可知,马氏喉音、牙音相混。
d.舌头舌面音相混
迟、夷古同声,倭、郁亦一声之转。[4]89
按:迟,定脂;夷,余脂。定,舌头音;余,舌面音,本为准旁纽,而马氏认为是同声。由此可知,马氏舌头舌面音相混。
经分析可知,马氏在运用声训时还是很重视古音相同或相近这一原则的。另一方面,马氏在运用古音研究成果时则较随意,无规律可循,甚至是误用。《毛诗传笺通释》虽是经典之作,然亦有不妥之处,应抱积极探索的态度,以求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景.名易字之的音分析[J].古研究,1991(4).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篇6
【中图分类号】R714.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76-1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皮肤病。临床表现、诱发因素较多,如: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外伤、搔抓、小儿免疫能力低下等。脓疱疮具有传染性。传播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和人的直接接触,或接触病人的污物,也可通过搔抓感染部位而自身传播。各种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婴幼儿流行[1]。我科4月份在母婴同室病房内3名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爆发流行,通过积极治疗3名新生儿痊愈出院。鉴于脓疱疮传染性强,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预防控制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9年4月20号护士在给婴儿沐浴时发现同病室四名婴儿中三名出现颈部 、腋下、 腹股沟有大片脓疱。立即对其采样菌培。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局部用消毒液涂擦。常用的消毒液有0.5%碘伏溶液和0.1%雷凡诺尔溶液等。婴儿沐浴后,局部涂擦0.5%碘伏,再用一次性的针头刺破脓疱,用消毒棉签擦干,再用0.5%碘伏消毒。更换清洁衣服、尿布。保持皮肤干燥。病室定时通风,室内用物、地面用含氯制剂消毒等措施。3名新生儿3天后痊愈出院。实验室菌培结果:均属于葡萄球菌感染。
2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皮肤薄嫩、抵抗力低,易发生皮肤感染。
2.2家长给新生儿穿的衣服较多、捂的太紧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多汗;穿用的内衣、尿布过于粗糙造成皮肤损伤或穿用不清洁的衣服、尿布促使细菌侵袭而发生脓疱疮。
2.3同室的陪护家属相互护理婴儿没有洗手或相互借用婴儿物品造成交叉感染。
2.4医护人员查房护理新生儿时没有一人一洗手。
2.5新生儿沐浴用的护托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沐浴池消毒不彻底。
3护理对策
3.1卫生宣教与预防
3.1.1在病区内利用宣传栏和对新生儿的监护人进行卫生宣教,讲解护理新生儿有效方法。如洗手、婴儿衣服尿布选择易浅色、柔软的棉质类。清洁婴儿衣服、尿布时,选择刺激小的清洁剂清洗并清水漂干净,太阳下晒干,干燥清洁放置避免污染。尿布也可选择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尿布湿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局部干燥。使其有效的进行婴儿护理。
3.1.2保持新生儿适宜的空间湿度55%-60%和温度22℃-
24℃,根据季节和温度穿戴适宜的衣服。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健全,穿戴过多,体温上升;穿戴过少,体温不升。定时监测婴儿的体温。
3.2具体措施
3.2.1指导母婴同室家属不得相互接触,不得公用婴儿用品,做好床边隔离,避免同室交叉感染。
3.2.2停止使用自带婴儿衣物,由医院统一提供、集中清洗消毒。
3.2.3房间定时通风,病室做到每日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清新‚注意避免对流风。
3.2.4完善洗手设施,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做到护理一名婴儿前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方法洗手。同时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护理婴儿前后时要洗手。
3.2.5婴儿沐浴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h,沐浴池一用一消毒,用一次性护托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4体会
基层医院多名产妇住在同一病房条件较差,易引起新生儿脓疱疮爆发流行。我科同一病房住院的4名婴儿3名发病,通过床边隔离,局部处理,更换清洁衣物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时控制了蔓延,3名婴儿三天后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篇7
电视节目模仿同质化趋同性
李林容,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米丽娟,重庆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台湾电视批评发展史》(11CXW013)资助阶段性成果。
为何我国红红火火的电视节目总是昙花一现,难以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显然与电视节目的低水平重复、盲目模仿造成的节目同质化、趋同性密不可分。当前,无论是电视题材的选择、节目内容、叙事结构、包装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创新性匮乏、大同小异的趋同化状态,缺乏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我国电视节目产生这些趋同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趋同性来自于文化之间的碰撞
首先,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后呈现趋同性倾向。比如有优势互补,有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归化,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钳制,有全球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吸纳,也有在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文化。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交流正在加大步伐,全球性的文化和文明也在不断地交织和冲突着,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时,强势国家的文化必然会占据主要地位。一方面在抵制和批判媒介帝国主义的同时,一方面又在大力引进欧美的影视、书刊、音乐等各种传媒产业及文化,并全方位地普及西方现代化的传媒新手段。其次,人类文化本身具有共通性、相似性,尤其是在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的风险与危机,诸如生态恶化、核危机、地震、海啸、全球性流行性疾病时,人类的心灵和本性是相通的,趋同性和统一性文化能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唤醒全人类的忧患意识,并彼此关心和关爱。显然,全球化的传播手段与发展进程正催生着一种全球意识与普遍价值观,可以说,文化的趋同和全球化趋势是人类无法逃避的现实,而这些无疑也会促使媒体文化走向同质化。
对电视媒体而言,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就是,电视为争取最大量的消费者,于是其节目产品将大众的“波长”调到了同一水平层次,电视娱乐文化“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1]与此同时,电视作为家庭的最友好的娱乐伴侣,电视文化力求其内容“家庭共赏”“雅俗共赏”,导致性别界限、年龄分界日趋模糊,大多电视节目走向中性化,男女皆宜,老少皆宜,有些成人长期接触儿童素材,返老还童成老顽童;儿童则跨越正常、自然的心智发展阶段,过早接受成人的语言和知识,小小年纪就少年老成了。
二、趋同性来自于模仿
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的整个运作过程就是由周而复始的模仿运动构成的,而社会就是由能够模仿的人组织起来的群体。同时,传播活动是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模仿行为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传播活动,文化之间的相互模仿与趋同,也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表征之一。直接模仿别人的创新成果是一种省时省力、节约成本、避免创新风险之路。研究者张立伟提出了“快速复制竞争优势”理念:“复制对手优势最基本的方法是倒序制造,即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仿制。这种仿制最少削弱了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打破了竞争中一花独放的垄断局面。”( 张立伟:《标杆瞄准:快速复制竞争优势》,中华传媒网,2003.8.18)这个理论类似商业上的“集中效应”现象,同类商品的店铺通常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销售,看似彼此之间竞争更激烈了,事实上,这种集中效应让该类产品品种更为多样化,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余地,进而带来更旺的人气和利润。此理论也似生物学中的“共生效应”。电视台要更好地生存,需凝聚更多观众注意力,模仿趋同也即一种生存策略。对一些处于发展初期媒体或人力、物力、财力匮乏的弱势媒体来说,模仿别人的创新成果成为一种更快捷、低成本、风险小的路径。正面角度来看,电视娱乐节目的相互模仿也是一种电视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和交融。电视优质文化在被模仿中能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能快捷提高模仿者的水平。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间的电视文化的效仿趋同,可促使异质文化相互交叉与渗透,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麦当娜等媒介文化成为文化趋同性的表征之一,电视文化在模仿中走向趋同化,是文化走向全球化和趋同化的发展趋势及必然结果。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阐述了艺术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认为摄影意味着解放――展示价值对膜拜价值的抑制,影像不再是象征着图腾意义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它被大量地复制、消费而后消失。机械复制创造出以无数复制的“摹本”取代“独一无二”(unique)的“原本”的奇迹。[2]正是在这种文化工业式的批量复制之中,艺术因失去了令人眩晕的“光晕”而不断开始萎缩。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当一档富有创新性的节目类型出现后,它具有的冲击力就像文学、艺术一样,令人耳目一新,产生较高的审美价值,但随之而来的众多的简单复制和迅速模仿,却是对艺术的独特性、唯美性的颠覆和解构。当其他电视台跟风而至和竞相模仿时,节目类型必然日趋同质化。你有影视频道,我也有影视频道;你播穿越剧,我也有穿越剧;你播相亲节目,我也有相亲节目。虽是高清数字电视,有几十上百个频道,但精品内容乏善可陈,经常感觉没什么可看的。而对收视率较高的精品,如电视剧《潜伏》《亮剑》或《武林外传》等,几乎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时间,一部电视剧同时在几家或十几家电视台播出。这不仅是对宝贵的电视频道资源的浪费,观众面对这样的“重复轰炸”,必然也会在审美疲劳中丧失对电视节目的兴趣。
三、趋同性来自市场需求
首先在社会学中,大众就是“同质性极高之人群的集合体”。奥尔特加称之为“大众的反叛”,因为“大众是平均的人”。这种说法,类似于马尔库塞所称的“单面人”或大卫・里斯曼所称的“他人引导”之人。对中国普罗大众而言,比较低水平的收入和文化素质,以及长期养成的思维惰性,决定了他们在媒介消费时的同质化选择,真正创新性的差异化产品并不易被其认可。其次,从媒体的市场需求来看,当前的电视媒体大多追求短期效益,通常为快速获得更多利润而一味地追逐市场热点和潮流,加之我国电视媒体普遍定位不准确,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从细分化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产品或服务,趋同化选择就成为无奈却又必然之举。在市场机制操纵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一种新的霸权文化,为迎合文化公民“最低的共同文化”或“最低的大众素养”,大众的思想和个性受到压制,思维和行为日趋单面化,文化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而,现代传媒与商业的合谋,使大众丧失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自我决断的能力。大众的需求、思想和行为在“大众社会”里被齐一化和同质化了,也即法兰克福学派所称的“个体的终结”。正如阿多诺指出的那样:“现代大众媒介的受众越是显得涣散和不善表达,大众媒介就越易于实现其‘一体化’。”[3]由此可知,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电视手段本身加速和促进了节目及其文化的趋同化,而大众的消费文化和心理的从众、消费行为的异化也将促使其需求在有限的趋同化空间中,呈现进一步的萎缩趋势。
四、趋同性来自于节目类型和框架模式
作为消费性的娱乐节目形式,要想以不断的出奇出新来满足大众变化多端欲望,无疑是一种白日梦。基于此,传媒只有经过有效的“遏制”,并使其日常化,才能使大众不断求新求变的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即相对稳定的节目类型和模式化原则。于是,电视节目方有电视剧、纪录片、真人秀、访谈类、选秀类、益智类等各类节目,形成了固定的节目类型,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此外,从框架结构而言,斯诺认为:“阐释框架使新故得有意义。例如,新闻是以故事或戏剧的方式来构架的。现实生活是混乱和模糊的,将结构强加给事件,使它们对公众有意义。”[4]电视节目也依靠媒介框架使观众产生期待,来影响观众理解电视的心理定势。如电视节目编排是一种构架手段,这种手段向受众暗示节目所需受众参与的性质和程度。就像情景喜剧,使用的节目编排通常包括一系列片段,每一个片段依靠同一个背景和主要人物。其程式化场景和模式化人物的使用,作为情境喜剧中一种消极的结构性因素,会抵消掉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总而言之,由于人为形象消费的过度或过剩,导致了观众的视觉疲惫甚至厌恶。尽管种种稀奇古怪的电视视觉影像不断被创造出来,但由于影像倾向于人为的、刻意的策划和效果,相反,使得电视观众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匮乏或缺失。具体而言,这种悖论既体现为视觉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体现在这些视觉影像形象的同质性、类型化和仿像化的增长。与此同时,大众一边消费着过量及泛滥的种种视觉形象,出现了审美疲劳或神经餍足现象,另一边又由于视觉影像的过于同质化、类型化、虚拟化,导致消费者在符号和图像的表面繁荣与过剩之后,感到某种形象或体验的真正匮乏,从而想要去逃避和寻找新的体验。也许对消费者来说,正如鲍德里亚解释的那样:“无论怎么进行自我区分,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对某种抽象范例、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并因而放弃了那只偶尔出现在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性。”[5]通常所称的“大众”实质上是单质化的与个体化的,而所谓的“大众快乐”,也许只是一种“少数人的快乐”或“精英快乐”。
因此,无论是曾造成万人空巷的《综艺大观》,还是引发被模仿艺人不悦的《欢乐总动员》,无论是王小丫不停追问“还改不改”和“你确信吗”的《开心辞典》,还是极具煽情性的《艺术人生》,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在观众挑剔的眼光下出现愈发被动的局面。此时,节目形态创新已成为电视娱乐须面对的问题。当然,电视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形态,如果仅仅追求现在时态中的形态美也是不够的。从节目模式的维度来看,在引进西方优质电视节目模式时,其模式的成熟并不直接导出“中国版”的成功,还需注入“中国元素”;而对于“中国元素”的挖掘,也并非意味穿旗袍、唱昆曲,而要超越眼前所见,潜入传统文化资源之深处,并把握未来走向,这一点上,美国拍摄的《功夫熊猫》里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倒具有借鉴性。且电视文化趋同应是文化个性与创新基础上的“趋而不同”“大同小异”。因此,媒体传播者需在模仿与创新中找寻一种动态平衡,打造一种借鉴性的模仿、创新性模仿,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去突破、超越和真正创造。
参考文献:
[1] 尹鸿. 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J]. 电视研究,2000(1).
[2] [德] 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王才勇,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1-69.
[3] T.Adorno,Television and the Patters Culture,in B.Rosenberg and D.White(eds),Mass Culture: The Popular Arts America,The Free Press,1957,p.478.
篇8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泵送砼的特点,进而阐述泵送砼产生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最后提出泵送砼裂缝的防范策略,以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泵送砼是施工技术进步发展而来的一项施工技术,它可一次连续完成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并可连续浇筑,具有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占用场地小、操作便捷、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在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泵送混凝土本身的工艺特点及施工工艺等原因,泵送砼施工的工程往往会出现一些裂缝,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能。本文就泵送砼施工易产生裂缝的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泵送砼的特点
1.1水泥用量多:为保证砼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强度等级为C20~C60的砼中水泥用量一般为350~550kg/m³;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³;
1.2砂率高、用砂量多:为保证砼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及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泵送砼的砂率要比普通砼流动性大,约为38%~45%;通过0.315筛孔的砂不应小于15%;
1.3粗骨料粒径较小:为满足泵送要求粗骨料粒径往往较小,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泵送砼的石子粒径不得大于泵送管道直径的1/4;
1.4添加剂:为改善砼性能,节约水泥和降低成本,施工时常掺加粉煤灰、矿渣等;
1.5水灰比宜为0.4~0.6;砼的坍落宜为80~180mm;
1.6泵送剂:多为高效减水剂、复合缓凝剂、引气剂等,对砼拌和物流动性和硬化性能有影响,因而对裂缝也有影响;
2 泵送砼产生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
2.1环境因素引起的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立方米砼将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砼内部温度升高30℃左右,—般在1~3d即释放50%以上热能。大体积砼,其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
结构尺寸有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砼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 2.2砼塑性(沉陷)收缩裂缝
在板、墙等表面系数大的结构中使用泵送砼现浇施工,会经常出现一种早期裂缝。当砼沉陷时受到钢筋、模板抑制以及模板移动、基础沉陷所引起的裂缝。
2.3砼的干缩裂缝
干燥收缩的主要原因是砼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内水分蒸发引起的。砼的干燥收缩主要是由于水泥石干燥收缩造成的,砼的水分蒸发、干燥过程是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
砼的干缩裂缝发生在表层很浅的位置,裂缝细微,有时呈平行线状或网状,常常不被人们注意。但须注意的是,干缩裂缝不仅严重损害薄壁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也会使大体积砼的表面裂缝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3 泵送砼裂缝的防范策略
3.1砼内部的温度与砼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在添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另外,在施工时,可充分利用砼后期强度,或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3.2砼的干燥收缩受用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应严格控制泵送砼的用水量,即在砼配合比设计中,应尽可能将单方砼用水量控制在170kg/m³以下。
3.3选用合理的粗细骨料
3.3.1粗骨料:根据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尽可能选用较大的粒径。实验表明:粗骨料5~40mm粒径可比525mm粒径的碎石或卵石砼可减少用水量6~8kg/rn³,降低水泥用量15kg/m³,因而可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3.3.2细骨料:以级配良好的中砂为宜,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2.3的中砂,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³,可降低水泥用量28~35kg/m³,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砼温升和收缩。所以选用合理砂率是必要的。如果砂率过大,就会影响砼的工作性和强度,而且能增大砼的收缩和裂缝。
3.4掺加掺合料
3.4.1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砼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作用,可改善砼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砼在1~28天龄期内,添加粉煤灰的百分数大致就是温度和水化热降低的百分数,即掺加20%粉煤灰的水泥砼,其温升和水化热约为未掺粉煤灰的水泥砼的80%,可见添加粉煤灰对降低砼的水化热和温升的效果是非常显着的。
3.4.2在砼中添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外加剂,可以改善砼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同时,掺加外加剂,可使砼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砼的抗碳化性,可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可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并可有效地提高的砼抗拉强度,提高其耐久性。但在选用外加剂时,须注意的是,必须选用干燥收缩小的减水剂或泵送剂。
3.5改善搅拌工艺
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份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砼强度10%或节约水泥5%,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另外,砼搅拌时间要适当,搅拌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和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
3.6严格控制和改善浇筑工艺
3.6.1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砼浇筑前,应根据结构物结构尺寸、浇注面积的大小及约束情况等合理进行砼浇筑的工作面划分,保证分层分块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大体积砼分层分块不宜过厚过大,以避免产生温度裂缝;
3.6.2振捣时间以10~15s/次为宜。对已浇筑的砼,在砼浇筑1~1.5h后,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捣,表面压实,可排除砼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
3.6.3为了控制砼的总温升,减少大体积工程构件的内外温差,控制砼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是一个重要措施。根据(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的规定:高温季节施工时,砼最高浇筑温度应≤28℃。或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棚并采用地弄供料,必要时可向料堆喷水,在搅拌砼时加冰块拌和,对降低砼入仓温度十分重要。
3.6.4砼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
3.7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及时进行表面保温
在泵送砼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砼尽早拆模。当砼温度高于外界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推迟拆模时间,以免引起砼表面的早期裂缝。同时,在拆模时,为避免表面温度骤降而引起温度梯度,可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从而防止砼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防止裂缝的产生。
3.8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
砼养护主要是保温和保湿,以减少砼表面的热扩散,降低砼表层的温差,减少砼的干燥收缩,防止表面裂缝。必要时可以埋管在砼内通水冷却降温,效果十分明显。在寒冷季节,砼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泵送商品混凝土,因水泥用量多,单位用水量大,对砂率的要求又较高又添加化学外加剂,致使砼干燥收缩,产生裂缝的潜在危险较大,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在施工时,应选用适宜的水泥品种、减小水泥用量、选用合理的粗细骨料、掺加掺合剂、改善搅拌工艺、严格控制和改善浇筑工艺、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及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防止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
篇9
关键词:因材施教;作文教学;途径
对许多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很令人沮丧,即作文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往往事倍功半。我以为,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统一性原则,而忽略了个体性差异,即没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下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第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写作基础和写作个性,决定了作文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制定个体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写作状态。而了解学生写作状况的最有效方法便是建立详细的作文档案,入学伊始,老师可根据作文水平测试情况以及与每个学生交流的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详细的作文档案。作文档案要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作文的现状,尤其要细化其存在的问题:如审题,材料选用,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甚至书写情况,错别字问题等,档案一式二份,老师和学生各自保管。然后,教师依据作文档案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含教学计划)要清晰度高,可行性强,层次感明显,以利于师生都能明确教与学的目标,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第二,选择多样的作文题目。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往往是全班一个文题,缺乏层次感,要求简单化,学生没有选择余地。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对作文产生讨厌、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在命制作文题时,要努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尽量提供难易不等、类型多样的作文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题目自由写作。这样做至少可以给作文困难的同学创造“有话讲”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充满希望和热情投人到写作中去。“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训练是符合中学生的写作心理的。
第三,采取多变的指导策略。作文前的指导要针对学生实际,因人而异。总的说来,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应注重“如何写好人格文”等方面的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模仿别人习作作为一种很好的入门手段;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充分发挥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尽量放手让他们自由写作,指导重点应放在思想的点拨上,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一般不作指导;对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则要指导他们推理想象要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要注意其合理性;对思考问题比较深刻的学生,则要指导他们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如何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第四,运用灵活的批改方式。教师批改作文最容易千第一律,“结构不清晰”“描写不具体”等模糊语言的简单组合,使得很多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作文的症结所在。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文,批改要具有个性化,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对写作尖子,要倡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边写边改,培养他们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的能力。批改的重点应放在思想和情感的深层次挖掘上;对一般学生,教师可尽快审阅写作提纲,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见,鼓励他们自己修改;对少数写作能力低下的学生,批改的要求要适当降低,尽量面批面改,
篇10
关键词:客家 仪式音乐 办古事
五华“扮古事”,亦有人称“扮景”,亦有人称“飘色”,是广东梅州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是客家人的古老礼俗之一。五华“扮古事”活动,主要活跃在安流镇、水寨镇、梅林镇、棉洋镇等地,至今在这些乡镇都普遍盛行。在这些山区农村,村民们以同姓氏族为单位,由乡绅或长老牵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上纪念“仙师”、“法师”等诞辰的“扮古事”活动。据学术界调研,扮古事是由客家先民在明朝期间从中原迁徒传入五华县,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一、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的意义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仪式活动是最为古老和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有自己的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并按它自己特定程序、由特定人员执行,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客家地区历来有“尚鬼信巫”的传统,其源头来自古代百越民族的共同传统。从本质上讲,客家传统民间仪式活动是维系其民系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研究客家传统民间仪式行为,对我们探究这一地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客家传统民俗活动、仪式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贯穿着音声。音声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表达、增强参与者的共同意愿和信仰,同时还可以在仪式中起到渲染仪式氛围和与仙神“通灵”的作用,把在场参与者、信仰者引入到另一个灵性空间。因此,研究传统仪式时,对其音声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的研究现状
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历史久远,客家文化带有鲜明的迁徙文化特征,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文化的研究约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明代徐旭曾的《和平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清代温仲和的《嘉应州志》,黄遵宪的《书林太仆客说后》等,其间还有国外的学者艾特尔(EJ.Eitel)的《客家人种志略》(1867年)、《客家历史纲要》,皮顿(Ch・Peton)的《客家源流与历史》(1873年)等等。近现代以来,客家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开始,包括罗常培著的《从客家迁移的踪迹论客赣方言》、巫秋玉、黄静著的《客家史话》、王东著的《客家学导论》、房学嘉的《客家源流探奥》、丘权政著的《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陈之平著的《客家源流新论》、谢佐芝编著的《客家渊源》、罗可群的《客家文学史》、胡希张、莫日芬等的《客家风华》、谢重光的《舍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房学嘉的《客家民俗》与《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主要从论证客家民系的形成及源流开始,至今已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对近千年的客家历史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和归纳,对客家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然而在这些成果颇丰的研究中,有关客家“扮古事”仪式的记载并不多,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有关客家“扮古事”仪式主要的研究成果仅有:肖艳平的《“妆古史”仪式探析》、冷剑波的《客家民俗“扮古事”初探――以五华安流为中心》及雷聪的《福建连城民俗“走古事”的客家文化内涵分析》,而且这几篇论文,学者们是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出发,考察仪式的内容、结构、过程、功能、变迁等问题,对于不可或缺的音乐,却无人问津。
作为客家文化艺术典范和代表的客家音乐,近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胡希张、余耀南的《客家山歌大全》,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的《客家风华》,温萍的《客家山歌探胜》,冯光钮的《客家音乐传播》,王耀华老师的《客家文化艺能》,周青青的《中国民歌》,苗晶、乔建中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胡希张的《山歌大师汤明哲传》、《山歌大师周天和传》、《山歌大师陈贤英传》、《山歌大师余耀民传》等。时至今日,音乐界对客家音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成果,这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的说,在客家研究全面展开的大潮中,音乐研究是极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客家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方面,更显其苍白。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有关公开出版发行的粤东客家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薄弱,有关“扮古事”仪式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更是尚无一例。
当然,如果不局限于客家仪式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丰富硕果。例如,曹本冶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沈恰的《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杨民康的《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薛艺兵的《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张振涛的《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等等。他们给我们的仪式音乐研究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重要的指导。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以五华“办古事”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13KYKT02。
参考文献:
[1]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