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术论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3:1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学学术论文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
1.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
1.1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篇2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我国社科院陶庆梅博士语)。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
梅花原产
梅花,有着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它在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人们通常把它作为美丽高洁和刚强意志的象征,倍加赞赏。
文人咏梅以诗赋,画家画梅则以笔墨。以梅入画,是渊源很早的事情了。早在南北朝时,梅花就已经入画,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历代画家皆以笔墨来描绘梅的品格,以形传神,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周淑莹笔下的梅花正是这样。她画中的梅花,依稀可见粗壮的枝干,或傲然横过,冲击着你的视线,或侧枝曼舞,傲迎风雪。在坚强冷艳背后,分明又有一抹柔情,再添生趣。由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品格,更有画家对梅花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由此,她笔下的梅花才得以这么富有韵味。
“笔墨当随时代”。周淑莹的传统功力自不必说,因为没有传统功力,不足以表达梅的品格,更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周淑莹在表现方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画面在背景上的渲染处理,而且在梅花形象表现方法上的突破,以及枝干以白破黑的表现方法,这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梅的形象得以表现的更加强烈,对梅的品格神态表现也更趋完美。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基于传统功力,而且要求画家既要大胆放手,又要适度把握。WwW.133229.coM否则,不但不足以表现“梅”的主题形象,反而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然而周淑莹做到了,这正是作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她的画不但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同时,画家本人的人文理想也得以展现。相信,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华的艺术家周淑莹,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梅花作品,为我们这绚丽多彩的时代锦上添花。
一首美丽的朦胧诗
篇3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要想获取真正的学问,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的确如此,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这种作用是任何语言、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取代的。在数学学习中,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总结,《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操作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操作时机
操作虽然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操作的内容越多越好,操作的时间越长越好。事实上,要最好地发挥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需要选择好的操作时机。
1、在认知的生长处安排操作活动。
例如: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看——出示几个对称物体,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对称。
二分——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将它们分成对称和不对称的两组。
三折——将分好的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分别对折,从而发现规律: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不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则不能完全重合。
四剪——利用刚才的发现试着剪出对称图形。
以上四个环节的安排,有层次,有目的:从“看”中形成表象,从“分”中初步理解,从“折”中发现特征,从“剪”中学会应用。四个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做中看,在做中学,在做中认识新知,在做中有所发展,使学生对图形的“轴对称”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2、在知识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如:认识圆柱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共同总结出了体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提问:观察拼好的长方体,想一想它和之前的圆柱体,除了体积相同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又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学生纷纷议论起来,由于有了刚才的操作体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除了体积外,相同的还有底面积、高、半径等;不同的有表面积、侧面积、底面周长等。而且学生不仅得出结论,还发现表面积和侧面积都比原来的圆柱体多了左右两个面的面积,而底面周长则比原来的底面周长多了两条半径。
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了,虽然书本上并没有安排这些内容,但我想这些经验、这些知识的获得将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是操作,让学生有了这些意外的收获。操作——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智慧能不受课堂和书本的拘束而自由发展。
3、在思维的发散处安排操作活动。
如:认识“圆的面积“时,我也安排了动手操作的内容,不过,我并未局限于书本上的安排将圆平均分成16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而是鼓励学生将分好的16个小扇形自主地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与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接到任务后,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操作的时间花了近半节课之久,不过,学生的收获也是喜人的。有的学生将之拼成了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则相当于四个半径,从而推导出:S圆=4r×2πr×÷2=πr2。有的学生拼成了梯形,发现梯形的上底等于圆周长的,下底等于圆周长的,高则相当于两个半径,从而推导出:S圆=(2πr×+2πr×)×2r÷2=πr2。也有的学生将之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也推导出了S圆=πr2。
操作的方法同为分和拼,然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推导的过程千差万别。在同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有了不同的思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有了不同的体验,收获了不同的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又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展,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设计有序的操作方案。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同样的操作内容,同样的操作过程,引导的方式不同,获得的操作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安排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操作的内容和操作的材料设计合理有序的操作方案,以取得最好的操作效果。完整的操作方案应包括:操作所需的时间,操作采用的材料,操作的要求,操作的步骤以及操作的最终目的。
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多出的操作活动,在摸球游戏环节,学生操作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操作规则:
1、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看清是什么颜色后放入袋中搅拌一下继续摸。每组摸40次。
2、明确分工:组长负责记录、副组长数次数、一人摸球、一人搅拌、一人读数。
3、记录的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4、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它同学负责校对。
5、活动时间为3分钟。
可以设想,如果在活动前没有设计好活动方案,课堂将会成为什么样:也许有人只是将它当成一次游戏,也许有人摸完了40次却并不记得摸球的情况,也许有人会很忙而有人却很闲,也许有人……而在明确了活动方案后,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都在参与中找到自己可做的、能做的,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三、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
数学课堂中可操作的内容很多,然而采取的操作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操作可让学生单独完成,有些操作需要小组合作,有些操作则需班级共同参与……在操作活动中,如能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主要采取单独操作的方式。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自学课本并进行操作:
①看一看,摸一摸,哪些是长方体的面。
②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对的面。
③什么叫做长方体的棱?指出长方体中相对的棱。
④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指出长方体的顶点。
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后,我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
①数一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
②比一比,长方体中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③量一量,长方体中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
这些操作活动均是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操作的内容比较简单,要研究的内容也很容易掌握,让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更好地去认识和研究知识。
篇4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篇5
[摘要]: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为社会所强烈关注的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其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而告一段落。①针对此事,教育部部长周济痛心疾首地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②为此,教育部还首次专门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虽然发生在医药学研究领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显露出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问题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对任何学科研究领域来说,学术规范问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
就新闻学研究领域而言,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迄今却一直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致使其成为愈演愈烈的棘手难题。
目前,新闻界对涉及新闻学学术规范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新闻传播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学术规范体系等尚存在争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对于新闻学研究是否需要学术规范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实,这一争论的焦点根源于对学术研究是否有规范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规范“是通过专业认可的‘入场券’”,即“一套‘做活’的规矩,而且必须与学术界当下的认可结合”。另一种观点认为,“‘规范’虽则对建立学术秩序、发展常规研究有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束缚(尽管是必要的束缚),故成熟的学者往往部分逾越‘规范’。”③
面临整个学界的质疑和争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对于规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争论。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规范”的最朴素的表达。尽管在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这不足以成为使学术研究抛弃规范的理由,新闻学学术规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的。
首先,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理论依据是规范论。
关于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历史上有过很多论述。托克维尔在探讨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时,曾说过“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认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顺从并不互相抵触;正相反,自由包括对自己所立法律的服从。”?④这里托克维尔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与“自由”相对的“规范”的含义。涂尔干也说过,“正因为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我们自己,所以规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⑤这些论述都认为“规范”是“自由”的基础,二者不是绝然对立的。
正在此基础之上,规范论得以发展起来,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规范、规则以及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有人提出规范“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来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⑥也有人提出:“规范是集体共有的行为准则。”⑦这些定义其实都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对于新闻学研究来说,学术规范同样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通过合理的框架设定和制度体系来保证新闻学研究在“轨道”内进行的规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规范,但却是学术对话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新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其次,新闻学学术规范存在的现实依据是学术失范现象的客观存在。
目前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样,也还存在不少失范现象,如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忽视学术积累、缺乏学术批评、引文及注释失范、学术评价标准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复和“泡沫化”倾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严重制约了新闻学研究的深化,同时也大大损害了新闻学的学术声誉,影响了新闻学的学科地位。
例如,“新闻无学论”的产生和影响的扩大与新闻学研究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就有很大关系。由于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不强,导致新闻学论文的独创性较低、书籍内容重复较多,所以尽管近些年新闻传播学科已被列为一级学科,曾经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的影响也已大幅减弱,但是“新闻无学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不但许多新闻从业者不大认可新闻有学,就连一些新闻领域的研究者也对新闻学的学术性产生怀疑,更不用说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表示质疑了。
正因为如此,阐释新闻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学术规范,以及探求新闻学实现学术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路径与策略,应当是当前的一个急需破题的工作。
二、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认识上的障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新闻学学术失范研究取代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统观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成果,有相当部分是对学术失范现象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要继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但是,究竟何为学术规范?新闻学学术规范的内容是什么?学术规范的保障机制何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反而没有得到回答。或者说,新闻学学术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却避开这个较难回答的问题,直接进入对学术失范的研究,这在研究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第二,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缺乏宏观视野,陷入细节研究。新闻学学术规范并非只是那些简单的“规定”、“规则”、“条例”,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体系。但是对这一点,现有的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并未体现出来。其实,新闻学学术失范中的一些问题的确可以通过操作层面的规范进行约束,例如“抄袭剽窃”、“注释规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问题不仅仅是通过某个环节的细节研究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新闻学学术规范不仅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理念、道德、结构、保障等各层面的问题,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而不仅仅是对技术操作细节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缺乏宏观视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维产生了某种惯性,即将学术规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术研究,甚至仅仅将学术规范看作是对学术论文的格式规定。
第三,缺乏将英美学术规范研究经验与我国现实状况的有机结合。英美的学术活动被加以规范的历史比较长,其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给我国的学术规范研究提供借鉴,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学术规范为标准,却不考虑我国政治、经济现实以及学术活动的现状,因此,基于此探讨我国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实用性,难以实际应用。所以,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需要以西方为参照,同时也要以我国学术界的现实为基础。
第四,缺少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特有问题的针对性。美国哲学科学家库恩说过,如果你得出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门科学就不能发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学了。⑧同理,新闻学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之处,这也决定了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不能仅仅取得与人文社会其他学科的共通点,而且需要着眼于新闻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对改善学术规范现状有所作用。
上述四个问题是当前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视的,需要我们调整研究思路,能够从固有的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
三、建立结构严密的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
开展学术规范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学取得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这其中,建立结构严密的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是破题之道,也是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为基础,建立新闻学学术规范结构严密的体系。新闻学科只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在学术规范上具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问题,许多学术失范的现象也并非新闻学所独有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提供捷径。
同时,目前,我国关于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和肤浅,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对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这些恰是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体现学科特点。新闻学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相应地,在学术规范研究上也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的针对性应该更强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问题在新闻学研究领域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一稿多投”毫无疑问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学是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研究领域,而不少论文都是用新闻理论来分析即时发生的新闻报道事件的,这些论文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具有时效性的,而现在期刊普遍的审稿期都在两个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来保证论文可以更快地刊出。这种做法虽然是有违学术道德的,但是就新闻学领域而言,这种现象的发生却是充满无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问题的讨论上,新闻学学术规范应当体现出自身学科的特点,寻找更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闻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体现学科特点,建立适合新闻学研究现实的学术规范体系。
总之,我国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现状迫切要求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所突破,不断深入,能够透彻地研究学术规范体系的内容与机制,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体系,并且通过完善的学术规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提升新闻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促进新闻学学科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为了对新闻学学术规范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将“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一个重大课题立项,本文就是该课题项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课题组将就新闻学学术规范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系统和规范的研究,也期望新闻界的朋友们能够予以关注和积极投入,共同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出力献策。
[注释]
1/2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3月16日。
3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提炼自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讨论。参见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页。
4[美]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2页。
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篇6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1,3.14×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篇7
1.1手参属植物的生药学特征: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杨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
5小结与展望
篇8
1.论文致谢意义
在字数超过数万字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一般会出现致谢词。毕业论文致谢词用于毕业论文的结尾处,写在正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表对导师或者对论文写作起辅助指导之人的感谢之词。
毕业论文出现致谢词是对论文指导者或者合作者劳动的一种尊重的表达。它的出现有效促进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有效展示了团队合作价值所在。
致谢词提供了简略的论文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信息,提供的信息对读者研判论文的写作过程和论文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致谢词写作有完整程序,不能任意行文。首先态度要端正,其次措词要恰当,另外有严格规范的格式。
2论文致谢作用
但是致谢态度要端正,措词要恰如其分,致谢中可以在文尾直书其名,也可写敬称,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致谢一般写在正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致谢一般用于字数超过数万字的硕士、博士论文。
3论文致谢格式
首先是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致谢(致谢方向为:导师对本论文的贡献及对论文作者的教导、影响)
然后是对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老师的致谢(致谢方向为:该老师师对本论文的实验部分提供的帮助及指导,对论文实验部分出现问题的解决等)
最后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帮助过您做试验或者查资料的师兄、师姐、同学、师弟、师妹、朋友及家人的感谢。
致谢词示范一: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致谢词示范二: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篇9
系 别
年级专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年 月 日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翻译
翻译题目
系 别
年级专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年 月 日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 有害气体检测与控制电路设计
系 别
年级专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年 月 日
目录(顶部居中、小二号黑体加粗)
(空二行)
内容提要(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一、一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
二、一级标题)(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
结论(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注释(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空一行)
论文(设计)题目(居中、小二号黑体加粗)
(空一行)
[内容摘要](空二格,五号楷体加粗)内容(五号楷体,150-300字)
(空一行)
[关键词] (空二格,五号楷体加粗)关键词内容(五号楷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一格,一般3—5个,最多不超过8个)
(空一行)
一、(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一)(二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1、(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加粗)
(1)(四级标题)小四号宋体
(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
┉┉┉┉┉┉┉┉
二、(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
(空一行)
结论(四号黑体加粗)(根据需要)
结论具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空二行)
注释(空二格,五号楷体加粗) (根据需要)
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做必要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序号用“①、②”表示(空二格五号楷体)
(空一行)
参考文献(顶格,五号楷体加粗)
参考文献具体内容(空二格,用五号楷体)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期刊文集[j]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子:[1]王彦.保险会计诚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05,(5):45—46
次数 指 导 意 见
第
一
次
年 月 日
第
二
次
年 月 日
第
三
次
年 月 日
第
四
次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定稿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指 导 过 程 记 录
毕 业 论 文 评 审 表
指导教师
评 语
成绩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
初审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系复审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
终审意见
(盖章):
篇10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美国《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且在用词、句式、时态、语态以及人称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以方便论文的国际交流。国家标准GB7713-87中规定,为了国际交流,学术论文应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02年9月还专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但是,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评估标准,这势必造成摘要翻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语翻译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语翻译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标准IS0214-76,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论文摘要主要有2种类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称报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实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概括型摘要也称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二)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特点
句式:句子陈述结构比较多,所包含的动词常常是be,have等。
人称:英文论文摘要句子的主语通常用单数第三人称(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论文或文章本身为主体,很少用第一人称或作者自称。
时态: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结尾表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过程及过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论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常用被动语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原则
1.规范
根据目的法则,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国际标准。
2.易懂
根据连贯法则,译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清楚简单、通顺流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准确
根据忠实法则,译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创作。因此翻译出来的应该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中文论文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质量不佳,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修改或者重写。一方面是由于论文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论文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中文论文摘要在过去英语摘要语法、用词错误率降低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意义完整性等问题,深层原因是用英语包装汉语思维,机械对应式的英译汉。
(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1.明确翻译目的
即有效记录学术成果,通过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过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诠释。
2.分析原文
对原文的分析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译者重点关注文本外因素,确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与翻译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点关注文本内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类型。学术论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告之读者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此属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专业领域,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农业英语、工程英语等因其特殊性,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语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是怎样运用的。专业词汇应与国际用语保持内涵一致性。
3.选择翻译策略
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文献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文献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摘要翻译的重点是传道原摘要的实际内容,而且尽可能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文献翻译或者工具翻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摘要内容的语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提高受众理解度。
4.构建目标文本
中文摘要英语翻译为符合学术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句型应简单凝练,一般由10个左右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句子构成。在这个环节,摘要的翻译可以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着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许多翻译技巧。最终文本应以双方理解一致性为目标。
翻译的本质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际(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过前面的研究,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文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立军,邱建军,宋二春.论文英文摘要翻译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刘亮显.浅谈中文摘要的英语翻译[J].时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J].中南大学,2012(2).
[4]李惠英.谈学术论文的摘要及其英译[J].语文学刊,2009(4).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