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范文
时间:2023-04-07 04: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税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近期有关税改的一系列政策构想,却开始在公众中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比如正在征求意见的《车船税法》,拟为了节能减排而大幅提高车船税征收标准;房产税、物业税将提高公众房产保有环节的税负;环境税开征也已渐渐浮出水面……
有关中国人税负有多重的讨论此起彼伏,财政收入连年超GDP增长令人侧目,上述酝酿登场的新税更容易让民众产生疑问:政府不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吗?为什么还在持续增加税负,从老百姓兜里掏钱?
事实上,世界各国因为国情不同,税负高低各异,很难形成统一标准。以北欧国家为例,其税负在全球居高位,但其民众并不会因此而有很多抱怨。原因在于,在其税制结构中,直接税为主体,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调节;政府财政大比例通过公共支出的方式转移给民众,提供更加完善、均衡的公共服务,建立高福利国家。
问题的核心不在政府收了多少税,而在于税制结构是否合理,在于收上来的税是否真正公平、合理地用在了公众身上,用在以人为本、实现全民可持续健康发展上。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中国现有税制重间接税、轻直接税的结构显然不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
1994年税制改革,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实现间接税、直接税双头并重的税制格局。时至今日,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主的间接税仍然占大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比重仍然偏低。
间接税与直接税相比较,前者主要产生于生产环节,更易于征收,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较弱,后者主要产生于消费环节,对征管水平要求较高,但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则更显著。
同时,由于增值税环环紧扣的链条特征,更容易刺激地方政府尽最大可能拉长工业产业链,事实上刺激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搞投资拉动的积极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的一大病根所在。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公众希望知道,各级地方政府收上来的税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是否实实在在用到了公众身上?用了多少?怎样具体分配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被浪费?用来大酱油的钱是否被拿去买了醋?⋯⋯
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加之民众日益觉醒的纳税人意识,使得公众对政府财政收支的不信任感难以被真正消解,反而在一定的情形下被越发强化,即便有益的改革都可能被误读而无法真正顺利实现。
因之,我们有必要对财政体制调整改革做整体的把握、清晰细致的路径设计。
其中的关键点应该是,从税制结构来看,必须要下决心真正扭转间接税独大的局面,切实在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间接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加大更具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首当其冲的,个人所得税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应该尽快推进,而不是停留在小打小闹的起征点问题的纠缠上。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则必须要加快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转轨,使得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能够用在公众真正需要的地方,最合理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2008年3月18日,总理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言论令人记忆犹新。
篇2
(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财税管理的性质要求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财税管理工作者事实上主要是上级领导指派的或者兼职的。一遇到更换领导,财税管理工作者必然也会跟着被更换,使财政管理工作缺少稳定性。
(二)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由于分税制体制尚不够健全,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尚在建立之中,财政对于地区以及城乡差距所具有的调节能力相当有限。
(三)预算体制覆盖面过窄。相对于税收体制以及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而言,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实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造成目前的税收体制改革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实际发展。
(四)资金效益亟待提升。当前一些地方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措施带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比如,尽管已经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只是把收入资金与支出资金简单地进行分开拨付,但实际上依然是收入与支出在一条线上运行,再加上一部分专项资金一定要经过层层申报与拨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创新思维下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全面改革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财税工作要达成既定之目标,主要还需依赖于财税管理体制。鉴于一直以来财税管理部门存在着重收入和轻管理的思想,这就需要在财政税收管理过程中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减少人为的影响。要形成规范化的财税管理秩序,建设一种人心思齐、和谐统一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所以一定要切实改革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财税管理体系,形成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财税管理新型体制。
(二)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从而规范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充分界定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责任,健全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要依据财权和事权相适应之原则,更好地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对于全国性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具备调节收入分配性质支出上的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而地区性的公共服务支出上的责任,则由地方政府承担;对于具备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则应分清主要和次要的责任,这就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共同承担。要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之规模,提高对于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减少财政税收管理的层次,提升行政效率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从而切实规范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三)科学确定财税收支的范围。应当依据优化、高效与服务之原则,进行合理的引导,充分明确财税管理的范围、税负的比例,科学合理地配置于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之中,切实加快区域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过程。要明确财税管理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各级财税管理部门能够行使职责之权利,扩大财税管理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应当结合财税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之实际,逐步将财税管理的收入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全力调整易导致财政税收税源转移以及跨区域之间分配不公之状况。要兼顾中央宏观调控需求与地方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降低市场等因素对于区域间财税收入转移之影响,实现我国财税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预算体制。要形成专门化的预算编制管理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等,把国家的中长期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健全两者相互协调的新型国家预算管理体系。要不断扩大包含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等在内的复式预算的范围,形成复式预算体系。要强化国家复式预算体系建设、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的经营等,把全部财政性收入都纳入预算的框架当中,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五)提升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前提是改革、完善与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断强化财政税收所具有的管理职能,全力加快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依据全面、科学、规范、精细之原则,充分整合财税资源,把全部财税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从而提升财税管理的公开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措施
每一年的“两会”都会针对我们财政税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众所周知,财政税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良好的财政税收能够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能够为重大的民生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使得国家平稳发展。财政税收的体制自建国以来多次调整改革,满足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人民需求,只有不断改革发展,才能使得财政税收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工作力度,并提出更为之有效的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国各族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要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提升国家在地区的安全稳定性影响,这些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税收的背后支持。所以说,只有在国务院领导下,不断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才能保障国家行为。下文将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财税改革的意义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予以调控国民经济生活,财政税收按部就班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财政税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重组、个税调节等需要财政税收不断提升,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各项问题。因此,进行财政税收改革,有利于推进经济越来越好的发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贫富差距使得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富裕。随着财政税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税收体制不断完善和职能提升。根据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亟需完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的收入,在重大基础项目、民生项目、公益项目的财政支出上,不显得囊中羞涩。根据党和国家要求,国务院、财政部、税务总局同时监督和管理全国财政税务发展方向,使得国家经济良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好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国家社会才能健康稳步的向前进步。
二、国内财政税收现状
1.税制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主要的税收结构是以流转税作为主要对象,其中在增值税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和所得税相比又很小了。一般情况下,流转税都是发生在一些以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及以贸易为主的企业上,主要发生在其生产以及流通环节。因此,政府把过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这些环节上面。所以说,这两个环节也构成了财政税收是大部分资金来源。国家政府以及官员也往往把过多的精力以及资源都放着这两个对象上面,导致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在企业所得税以及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随着个人所得税征收点的不断提升,这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依然无法体现出公平正义。
2.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解放初期,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财政税收照搬苏联的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税收制度和管理办法,以此为版,逐渐调整和改革,使得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体系存在部分缺陷,甚至漏掉许多合理的税收项目。而随着现阶段,借鉴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一些案例经验,不断加以补充现有不健全的财税规章制度,做到有理、有力、有效的财税效果。这样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可以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得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3.财政税收克扣、乱收费情况严重
1994年以来,税务局正式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有效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果,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但是财政税务的队伍中不乏存在假公济私,巧立名目,破坏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是农业大国,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有些基层税务人员和当地政府串通,又将新的税收项目安在农民身上,借国家名义收取费用,使得乱收税屡禁不止。在我国县级以下机关部门,乱收费的情形频发发生,尽管上级政府多次强调予以制止,但是很难达到实质性的结果。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国家予以的财政补贴很难足额按时到达普通老百姓手中,地方官本主义死灰复燃,严重影响国家的形象。国家应该加强管理,予以队伍中少部分的害群之马予以严惩和清除,从根本上治理财政税收克扣、乱收费情况。
三、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
在财务会计税收工作中,若要切实地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必须不断建立与健全与我国社会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逐步提高直接税在国家税收入中的比例,合理调节直接税间接税的比例.不断改变传统、低效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在尽可能减轻纳税人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定期调整宏观的税负水平,取消不相称的体制收入,确保政府规范性收入,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此外,还要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税收负担,实行综合申报与分项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推进税收减免制度相关改革。
2.建立完善的税负结构
首先应该减轻纳税人的缴税负担,并且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税负制度。取消不必要的收费,全面提升税负水平。其次,应该全面提升税收在国家总体税收收入当中所占的比例。再次,还应该加快对增值税方面的转型,并且开征多项不同类别的物业税,设计出合理的缴税税种。
3.加强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发展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4.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财政工作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支付经验,提高我国财政的支付水平。同时,还要求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科学合理搭配、资金来源可靠稳定科学支付体系,适当提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必须实现公开、透明、廉政、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关乎着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要立足国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需要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税负结构和加强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发展等等,希望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吴松江,胡扬名.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2]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
篇4
关键词:街道;财政财税;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提升了财税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维持稳定提升的趋势,需要加强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及创新。财税体制属于整个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核心,逐步完善该体制时还具有部分待解决的问题,对财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造成影响,同时在监督方面的工作也很难彻底执行,因此实现财政财税管理体制创新化十分必要。
一、街道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乡镇街道的发展,针对街道发展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街道发展水平。在税收管理工作中,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工作一直是主要难 点[1],尤其是在财政财税制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问题主要如下:
(一)分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基层建设中要求实施分税制改革,主要是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的税种以及权限,这种改革作用在于提升基层财政财税的管理工作水平。随着分税制政策逐步落实,也增加了政府所负责的税种项目,但是却降低了主体税种的数量,从而导致税收收入降低。对于乡镇、街道办事处而言,财税管理十分重要,乡镇街道的任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等,需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等方面,才能达到预期的阶段性目标或是总体目标。在这种形势下财政财税支出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发生收支矛盾、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同时,在落实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已经不采取农业税的征收,在该方面和其他行业领域对比,其经济发展、实力等都比较落后,降低财政财税收入,同时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矛盾对乡镇街道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工作效率低。以往,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大都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政府对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零户统管模式需要建立并设置预算的编制[2]。在具体落实环节中,政府没有做到深入理解政策的要求,选用的管理模式依然为传统形式的,工作人员自身具备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街道财政财税收入工作的进行。同时,在街道财政财税管理上没有配套实施政策以及具体细则,在财政费用支出上没有严格的要求,支出流程缺乏规范性,缺乏健全的预算编制体系,执行机制也不够严格,对财政财税管理体制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造成影响,不利于持续提升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健全的财政财税监管机制。展开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具备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还需要设立相关的监督管理策略,才能保证税收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开展。而实际工作中,在街道财政税收管理方面并没有专门设立监督制度体系,影响财政财税工作自主开展,部分街道会设计监督部门,但是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目标,对于财政财税支出、收入等具有清晰的要求,在审核方面也没有规范性[3]。部分单位为了暂时缓解过重的压力,还会在其他项目的建设中挪用相应的资金,开展的投资行为等没有经过相关的监督部门来管理、审核,在处罚和处理违法事件方面也没有深入研究,从而不利于有效发挥街道财政税收工作应有的功能,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分析街道财政财税管理体制的创新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坚持并贯彻正确的财政财税理念,结合国家财政财税改革的新要求,保证在财政财税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促进乡镇街道经济水平发展。本文结合目前街道财政财税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创新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在政策方面的宣传力度。政策的落实需要加强宣传的力度,相关部门定期与纳税人进行沟通,通过提升纳税人的认知度来取得在纳税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提升纳税的积极性以及及时性。首先可以建立相关部门来负责财政税收,该部门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每年纳税额展开全面分析,其中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力量进行科学管理,对以往发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将不同类型纳税群体出现的问题进行筛选,寻找其中的工作难点,针对难点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政策,尽可能取得纳税人的理解。其次加强在政策方面的宣传,针对重点的业户进行面对面走访,为纳税人讲解合理纳税的意义,提高纳税人在纳税方面的认知度[4],提升其纳税意识,进一步传达国家最新的政策等,针对不理解纳税、不支持的纳税人可以定期展开交流,通过集中培训、政策宣传等渠道,对其固有的观念进行转变,能够更好地带动街道财政财税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能够造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保障的作用。
(二)建立街道财政财税管理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逐步完善。首先,相关部门需进一步重视街道财政财税预算编制以及执行内容,充分了解目前税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乡镇地区发展的需求,选择科学的方法以及手段对街道财政财税预算体系进行编制,落实责任分工并严格执行,对于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定期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总结并分析,出现问题则立即纠正。其次,需要将基础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对于财政财税收入的流程、具体内容、方法等进行优化及完善,提高在财政财税资金专项方面的管理力度,制定合理的收支分配方案,能够科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达到最好的支出效果。最后,加强财政财税相关部门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在财政财税方面的经验以及做法,对街道财政财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提升。在完善其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纳税类型以及税收的范围进行合理划分,财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各项财税收支,重新界定财税收支范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实现财税收支透明化,构建能够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管理体制,借助一些有效手段,尤其是能够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通过这些渠道培养更多的税源,将财税收支范围不断扩展。
(三)加强全面监督措施,进一步提升财政财税监管效果。首先,管理人员需要转换自己的视角,可定期开展相关的税收管理会议,通过设置纳税人学习班、交流会等活动的形式来让纳税人对自身权利以及义务具有足够的了解,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可设置专门的服务小组,小组中可纳入积极性较高的纳税人,纳税人真正参与到税收监督管理中,其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提升,形成监督合力。其次,加强培训措施,对街道财政财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5]。可定期开展专业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引导其深入基层,能够进一步了解一线的情况,对其服务能力、税收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提高的作用。现在已经步入信息技术时代,政府部门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专门的街道财政财税监管平台,联系到各个相关部门,针对财政支出、税收、税种评估等展开全面评估,能够对内外部审计水平以及监管效果起到提升的作用,通过全面监督、联合外部审计加强在税收方面的监督力度。
篇5
关键词:财税体制;资源税;环境税;营业税;增值税;分税制;经济发展方式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问题上,笔者此前已经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1],本文再集中从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财税既是政府取得收入、维持政府运转、兴办各种社会事业的主要途径,又是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一种重要杠杆。通过财税体制和政策的调整,包括税目和税率的调整,以及税收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等,可以引导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也可以引导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从而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产生调节作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与它建立在旧的财税体制的基础上是分不开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现有的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一种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财税体制。
一、资源税和环境税的改革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2]。自然资源是人们共有的,因此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国家就必须对资源的使用者征税。同时,对资源的使用往往会带来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征收资源税以调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达到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发达国家较早开始征收资源税,已建立了很完善的制度。我国从1984年才开始征收资源税,当时只限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后来又扩大到铁矿石。我国长期以来都只对这四种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并且税率很低,还是从量征收。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首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如果实行发达国家那样严格的资源税制度,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实行严格的资源税制度就会削弱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其陷入发展困境。然而,这种过于松弛的资源税制度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过大的代价,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去的经济发展之所以长期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是与没有实行严格的资源税制度,企业以及消费者对资源使用的成本太低、浪费现象严重分不开的。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期以来又实行低税甚至无税的政策,致使经济发展所受到的资源瓶颈约束越来越大。同时,在这种制度下,由于资源的开发成本很低,人们只要能够拿到资源的开采权,就意味着获得了暴利的机会,从而导致对资源进行滥采滥挖的现象,并带来了两极分化和。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新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并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的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调整了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新条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征收范围仍然限于矿藏品领域,而没有覆盖到水资源等非矿藏品领域,同时还继续保留从量税,税率仍然偏低。2010年下半年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改革,将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前4个月,新疆入库资源税1937亿元,同比增收1470亿元,增长3146%。今后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这项改革推广到全国,并逐渐扩大到其他的主要资源品领域,充分发挥这一经济杠杆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使企业合理开发资源,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节能降耗;消费者合理地进行消费,从而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环境税也称为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3]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税种,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对企业以及消费者征收一定的环境税,利用这一经济杠杆调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长期以来,环境作为一种天然的公共物品人们都是免费使用,从而变得没有节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税就是为了扭转这种现状,使人们为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成本付费,从而自觉地节制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保护环境固然需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更需要通过经济杠杆对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有效调节,将其与环境成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尚未实行这一制度,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求必须加快出台这样的制度。以水为例,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但长期以来却实行低水价制度,更没有征收水污染税,致使在生产和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调整水价以及征收水资源税无疑会增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本,但舍此又别无他途。如果我们不愿意付出这个成本,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至于它会影响到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这固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可以通过政府对他们采取生活补助的办法加以解决。这种“直接补助,节约归己”的办法无疑要比实行低水价的办法更可取,它一方面没有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节约水资源的积极效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应当分级启动“绿色税收转型”,把绿色税收调节范围由工业扩大到建筑、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征专门的能源环境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促使企业更新技术设备,优化升级产业,以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的目的[4]245-276。建立和完善资源和环境税制度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作用,即它可以逐步增加资源和环境税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以逐步减少对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从而削弱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重化工项目,降低实行低水平扩张的经济动因[4]245-276。因为流转税主要来自那些投资巨大的项目,它关注的是产值,而不是经济效益,不是节能降耗,不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而资源和环境税则不然,它一方面可以给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从而不必去上那些大的投资项目,另一面又会促使企业主动地更新技术和设备,进行产业的升级优化,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进行资源税和环境税这项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对从税收政策的制定到税收收入的使用这一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新的税收政策必须是立法部门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合法的程序才能出台的,而不是由行政机构制定一个条例就可以实行;税收收入要真正用于治理和改善环境,以及其他合理的支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接受这一税种,积极配合这一政策的实施。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
1994年我国税制配套改革后,对制造业征收增值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成,中央拿75%,地方拿25%,每年的增量中70%归中央;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全部归地方所有。出台这样的改革方案有特定的背景,即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地方占40%,中央占60%;中央转移支付20%;地方支出60%,中央支出40%。当时我国的主要税种是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其中流转税占80%多,中央和地方都关注这一部分,谁也不要企业所得税。如果把营业税也改成增值税,中央的占比要达到70%~80%,地方只有10%~20%,因此必须给地方一个大的税种,并且这个税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最后就把服务业的营业税划给了地方。[5]199-218这种带有妥协性的方案对于分税制改革的顺利出台是必要的,但它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变得愈发严重。由于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增值税,其中有一半是生产型的增值税,并且税改之后,在税收重心上移到中央的同时,许多事权却下移到了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只能大力上马那些产值大的重化工项目。尽管这些项目效益低下,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但由于可以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热衷于此,从而无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领域由地方政府征收营业税而不是增值税,产生了严重的重复征税现象,使服务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代经济就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为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早已是以服务业为主体,而我国的服务业却一直是发展的软肋,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税收制度的缺陷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2012年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在旧的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的营业税、营业税纳税人外购货物所负的增值税均不能抵扣,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企业的税负比较重。实行“营改增”有利于消除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的税负,使市场细化和分工协作不受税制影响,有利于完善和延伸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6]。实践证明,这项改革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将其推广到全国,并且在服务业的各个行业进行推广。但是要有效地推行这一改革,还必须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项改革把原来全部归地方掌握的营业税,改为按现体制75%归中央,每年的增量中70%归中央的增值税,这反而会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地方政府就会更加依赖发展那些高投入、高产值的重化工业,这样,对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反向调节作用。因此,要成功地推进这一改革,亟须对增值税进行配套改革,合理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适当地增加地方的分成比例,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要增加地方的分成比例。经过这样的改革,地方政府就不会热衷于上那些大项目,而是着眼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保护产权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等硬环境和软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前来投资,获得更多的税源,从而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完善分税制改革
1994年我国税制配套改革建立起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制,对于规范财政体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税制度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改革,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需继续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当初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财政的重心上移到中央,应该说这个目标已经很好地实现了。但与此同时,一些本该由中央政府履行的职能却下移到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承担起事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只能更多地依赖“土地财政”“隐性负债”,为了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热衷于上那些投资大、产值大的投资项目,而这样做的结果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隐患,产生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迟迟不能实现。因此,必须本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地分配事权与财权。一方面,要把那些应当归地方政府的税种留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拥有与其职能相匹配的财力;另一方面,要把一些本来应当归中央政府的事权收归中央政府,如上移司法、义务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具有全社会公共物品性质的支出责任。这对于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解决目前已经日益难以为继的“土地财政”“隐性负债”以及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地方债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等才能顺利地进行。当时分税制改革只规范了中央与省级的财政关系,省以下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分税制,仍然是实行复杂多变、讨价还价色彩很浓的分成制和包干制。地方政府存在的“土地财政”“隐性负债”以及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省以下这种混乱的财政关系。因此,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在省以下建立起规范的分税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要使这一改革顺利地推进,还应当结合行政框架扁平化和财政层级扁平化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我国,从中央到乡镇有五个行政层级,政府的财力分配也是按照这五个层级进行的,这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不但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难度以及行政支出的成本,同时也使省以下实行分税制改革在技术上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还得结合行政管理上“省管县”的改革,同步进行财政上的“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两个层面的扁平化改革,把财政的实体层次减少到三级。这对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还使得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在技术上变得可行[7]。
作者:胡应泉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应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3).
[2]百度百科.资源税[EB/OL](2015-05-29)[2015-06-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mcD1MK7yzwMi8CWPSLwT5sUVS3XNIjQKZgLsN0prY23LT6NiCWD71kOIwtVPb4CVsMuiX6Jcz8u8zE9bf3Imq.
[3]百度百科.环境税.[EB/OL](2015-03-26)[2015-06-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OTdDfAyxe4ADCJbmaWd5QeyA-R8Vh_HhZMg-cIGveSYumuQGxkhx-rCh4cu672eaWimjEWZs_wrXfPJB1Erja.
[4]成思危,厉以宁,等.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厉以宁,石军,等.中国经济改革警示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篇6
摘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完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是推动国民经济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体制保障,而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分析财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和当前国内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实行“营转增”、优化地方财税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责任范围、完善转移支付机制以及促进农村和城镇居民税负与公共服务顺利对接等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调节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 引言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新局势,我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并且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带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纵观国内外经济背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须和迫切的。现今,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态势,欧债危机不断地给一些欧洲国家重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的能力,才能在国际经济中抢占制高点。“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我国的产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改革的进展还是稍显缓慢,呈现出“国进民退”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经济保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必然选择。
唐龙(2009)提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一些体制机制存在问题,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还要靠完善的制度作保证。1财税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实现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财税机制的影响力大至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小至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企业,其覆盖范围还包括所有政府部门、政府职能、政府活动领域。所以,要认识到财税体制对优化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把财税机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现阶段的财税机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威胁,也不再符合新时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的财税体制,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改善民生的进程受到阻碍。所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 财税体制的调节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的分税制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责任范围,并且按照税种的分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明细,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是往往在利益的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存在藏污纳垢的现象,特别是在财政问题上,处于主动地位的往往都是中央政府,而下级政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经常呈现出事权和支出在层层下放而财权和收入层层上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的使用,也就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2所以我们必须改善现有的财税体制,不过在研究深化改革财税体制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认清改革方向,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财税机制的调整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第一,在产业结构上,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产业机构不协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比重不合理,总体来说就是制造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的比重低,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需要调整为更多的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使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这种增长模式是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但是与我国现行的财税制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的。我国的商品和服务流转领域存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流转税,增值税应用于制造业,而营业税应用于服务业。从实施现行税制起,我国就尽可能让这两个税种的税负水平维持大致平衡状态。然而,随着国家不断进行税收方面的调节,使得原本维持平衡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产生了一高一低的现象,相对应营业税的服务业税负变重,这大大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税负失衡会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产生逆向调整的情况,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对税收体制作出适当调整和改变3。
第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两个矛盾,分别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偏低。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对内外需结构做出调整,同时又要扩大消费需求和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矛盾,因而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另一个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财税体制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且还能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方式中最有效的还是基于政府干预下的、适用与财税领域的调节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通过财税这种职能直接参与居民收入分配,实现对社会收入再分配与资源配置,但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在居民收入方面还不能起到有效调节的作用。财税调节属于再分配层面,再分配说到底是多征收高收入者的税补贴到低收入者的收入中。但是这种调节收入的功能主要依托直接税,但是我国占比不足30%的直接税中还是有部分有转嫁可能、不直接触及居民收入的而企业所得税。由此看出在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上,我国的财税体制并不完善,特别是直接税的征收管理体系上急需建立和完善。
第三,通过深化改革财税体制并且使地方财力与事权责任范围相匹配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工程,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94的分税制改革, 基本形成了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为主的财税体制框架, 并使得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较以往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改革还是存在缺陷,使得财税体制的实施中缺乏有力的运行和监管机制作为辅助,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拨款,造成没有财力支持应有的建设的局面。地方政府还陷入了即没有一定的税政管理权, 又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梁云凤(2011)4研究发现,如今到了21世纪, 政府逐渐开始关注到了房地产这种可以带来巨大效益的产业,有些地方甚至陷入了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 炒卖地皮成为地方政府生财的主要工具。地方政府才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大规模融资,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财力但是又要肩负发展的艰难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2010 年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增加、在总体经济运行方面的风险徒增的体制性原因。受到财力和财权的限制,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目标,通过短期内风险大的途经来迅速增加本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道路,更不用提兼顾实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保护环境等要求。
第四,当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的着力点,而财税体制在推动完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迄今,我国财税体制还是建立在二元经济基础之上的,显而易见的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可能在财政方面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高培勇(2009)认为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让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财政待遇,这就要求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方面下功夫。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考虑如何改变当前二元财税体制,那不仅仅只是增加财政投入的问题,因为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投入,所以政府还要考虑自身的财政负担能力和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并且对自身财税体制结构的研究和调整。
三、运用改革财税制推进转变的建议
由于财税体制影响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个因素,只有首先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才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波助澜。
第一,重新调整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平衡,逐步完善优化地方主体税种体系
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就遗留下了营业税的问题。由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涉及国民经济中服务业这一广泛的领域,服务业与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联,
所以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由于重复征税的现象,很多行业实际所承担的税负较重。而营业税作为一种流转税间接将税负加重在居民消费上,是阻碍减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尝试将营业税转入增值税中,但是由于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而增值税属于共享税,在现阶段的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收入将大幅度的受到削减,同样也不利于地方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要同时解决营转增和政府税收来源问题,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设计新的主体税种。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 物业税是地方政府(或州政府) 的主体税种。我国也正准备在将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物业税,在此之后,由于计税依据、税率、课税范围将产生变化, 物业税的收入会有所提升, 显示出我国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初见的成效。同时,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应该有所调整,如果地方政府享有调整和设定地方税种、税率等税收政策的管理权限,那么地方政府就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产业和发展情况调控地方经济,保障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权匹配的法制化财税体制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范围能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在地方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也是加快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基础。近年来, 我国地方逐步探索试行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 为减少政府财政层级, 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责任范围。国外经验显示, 法制化对事权划分的明晰化至关重要。当前, 我国在财税制实施监管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制跟进,我国要破解事权划分的难题, 需要加快国家的法制化进程。长远来看, 我国应该学习国外的做法, 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对宪法的条款加以修订, 来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明确分工, 法制化规范各级政府支出与事权的责任,同时增设相关监督部门管控和保障财政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路径。加快财税机制法制化进程更能保障法律意识薄弱和缺乏对政府工作监管的落后地区居民得到应得的政府补贴和地方支持,能逐步缩小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第三,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农村与城镇居民纳税与公共服务对接。
由于我国现时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间接税,这些间接税隐含在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并最终转嫁到所有消费者身上,从表面看很容易让消费者认为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负责缴税。并且由于这些企业多位于城镇,往往忽略了其中除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对税收的贡献也隐含着农村居民对税收的贡献,致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应得的公共服务。首先我们应该正视那些非城镇户籍但同样在消费中间接纳税的居民的存在,要想使得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建设和支持的财政投入,而这种财政支持是在政府获得更多财政收入下,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总而言之,政府需要对居民纳税结构进行内部调控,并且对征税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政府还需要寻找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税种,缓解农村居民税负压力,也更有财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述评[J]. 经济纵横,2009.
[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
[3]高培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税的责任与压力[J].财会研究,2011,7.
[4]梁云凤,陈为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
[5]孙少岩,于洋.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1,1.
[6]文尚卿.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篇7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
一、新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不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始终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最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使得财政税收体系出现漏洞。实际上,现行的财税体制在应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且对经济的发展无法真正起到作用。其中,地方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很突出的。因为地方管理不同于城市管理,地方的财税收入预算管理体制相对来说是较为落后的,具有不完善,不健全的特点。在地方上,财政税收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不到位。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首先,财税的预算管理体制本身就有一些不足,这就导致在财税体制的开端问题的出现。其次,我国政府的财税监督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没有有效的履行监督义务,没有做到对预算管理部门做到真正监督。而且有些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有些部门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地方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体制的形成。在地方的财政管理工作中,常常是形式主义之上,做做表面工作,走走过程,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
(二)财政税收体制的局限性
从我国当前形势出发,可以看出如今的财政税收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某些地方政府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建立自身的财政税收体系,对于本地的财政税收毫无作用。因此要想地方的财政税收体系更加完善,那么地方政府就应该具备自己管理本地事务的能力,自己制定财政税收体制的权力。我国的每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和经济能力都不相同,若是都运用来自中央的相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当地健全的财政税收体制的形成,从而不利于推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在众多会议中,多次提及了财政税收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我们应认识到一个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加大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力度
在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程中,对财税的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其改革与创新时,应该从大局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将众多因素全面涵盖在内的去思考与此相关的问题。对于国家而言,做出预算管理前,应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然后结合本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当地的财税部门,也应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基础,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形势,而后做出合理并且科学的财税的预算管理制度。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财政税收上都要做出一些合情合理的改变,并且积极的研究创新方式。只有二者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的做出改变,不断进行创新,对于处于新形势下的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有利无害。
(二)建立集权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
一套完善且相对健全的财政税收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首先,针对地方而言,以前的财税体系使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很多权力。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进,必须保证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自由的管理权力,制定特色的财税收入制度的权力。同时,要明确政府中有关财政税收各个部门的职权,各自管辖各自的领域。其次,增强监管部门的工作力度。要求监管部门必须真正的履行工作义务,不能只是走过程,做表面功夫,这样才能对财政税收管理力度起到提高的作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在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所需要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财税收入体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18.
篇8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由丁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定的社会性质转变历程,我国财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权利到适当放宽限度的过程,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发展,我国财税管理体制已经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防范经济危机,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牛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完善了财政支出体制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支小占国民牛产总值比重较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逐步减少,财政支出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占据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是与人均国民牛产总值增长速度相适应的,且经过财政绩效管理制度改革,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公共设施建设、民生建设、利一会服务所占投入比例逐步上升,说明我国财政管理改革初具成效,政府已经迈向服务型道路,并不断大踏步前行。
2.优化了财政预算体制
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收支计划,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铺设好基础条件。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尽力过多次改革,现已形成较为规范化的体系,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作为原则和出发点,科学划分中央与地区的财政支支范围,按照税种类型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其中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此外,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的返还额度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依据全国增值税与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比例确定增长率,全国增值税每上涨百分之一,返还税收增长0.3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财政预算体制,对引导社会经济运作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现了税制转型
增值税可分为消费型、收入型与牛产型三种,有助于提高税负公平,可优化商品模式、促进社会大牛产的发展。自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来,牛产型增值税对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均衡发展的制约性愈来愈多的暴露出来,我国政府及时转变战略,适应新经济形势,开始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逐步引导,并取得了成功,形成了新型流转税收体系,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实现了由浓重计划经济色彩向市场经济灵活多变形式的发展,为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产业经济升级步伐。
二、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较为规范化的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大范围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风险大幅提升,现有体制也逐步暴露…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财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财政税权高度集中
虽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受传统观念的桎梏,计划经济的残留影响依旧存在,加之我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财政税收高度集中的现状。中央掌握税收大权,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税收投入,但也带来了许多缺陷。我国领土面积广阔,省份多且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适合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若税权过丁集中,将会导致部分区域因政策不适发展脚步延缓,拉大区域差距,不利丁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2.财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体制顺畅运行的保障,但日前我国对于税收管理方面规章明显多于法律,强制力度不够,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享有过量的自由权,致使税收工作人为性强,随意性大,严重损害了我国财税执法部门的公允性和权威性。此外,我国财税体制现有法律也不够系统,相关规定极为分散,也给财税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3.财政税收工作监管不力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现在职的许多财税管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而是兼任,这些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且专业素质不高,自身责任感缺失,不仅给财税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也使得财税监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加之我国现行财税监管法律规范较少,对于监管人员行为约束不足,导致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失误频频发生,甚至会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极大地危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此外,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监管力度也严重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官员通过钻法令的漏洞,滥用资金、挪用公款,罔顾原则,致使财税收入转移支付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甚至根本未能实现其功效,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4.同税地税分设造成重复税收
我国现行税收机构常设置为地税和国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方式不统一和沟通不当等原因,大幅增加了纳税成本,重复征税的现象也时有发牛,挫伤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加大了税收管理难度,不利丁我国财政税收事业的发展。
5.政府财政税收职能未能转型
就目前情况而言,相关部门仍将经济发展作为税收的第一支出,主要投资丁竞争项目,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致使公共基础设备较差,人民牛活舒适度得不到保证,难以实现“取之丁民,用之丁民”的纳税理念,造成社会舆论导向失衡,不利丁我国财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财税管理体制问题的创新对策
1.采取适当放权管理
如前文所述,税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丁地区按照自身特性和优势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区域不平衡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因此,适当放权管理迫在眉睫,可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如国家税种还是由中央统一立法,地方税种立法工作可以适当下放,这样既减轻了中央立法部门的负担,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然,国家可对其工作进行监控和审查,确保放权限度适宜,避免因滥权造成腐败行为的滋生。
2.建立健全财税制度
想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法令作为指导,应建立系统的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保证既能从整体上纵览全局,又能对财税工作的细化环节进行约束,使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财政税收管理的顺利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应注重税收与支出管理范围的科学划分,明确税负比例,进一步加大在公共设施与社会服务方面的税收支出,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此基础上,兼顾中央宏观调控与区域发展需求,挖掘财税制度的积极引导与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整体财政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财税管理意识
意识的提升是工作态度转变、工作效率提升的根本途径,为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财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意识带动行为,对于国家的税收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切不可流丁表面形式,对于地税要从区域自身特点出发,科学规划,规范立法。
4.提升财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国家财政税收管理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现有在职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其财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可大力引入高素质人才,通过与高校对接的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管理团队,带动财税管理部门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重视对财税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工作热忱,引导其自觉投身国家财税管理事业。
5.建全财税转移支付体系
篇9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机制;改革;对策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财政税收方面制定的规定就没有做出太大改动,并且,对于财政税收体制方面的改革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主要出现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税负太高
目前,我国主要的税收结构都是以流转税作为主要对象的,其中在增值税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和所得税进行对比,其所占的比重就非常小了。一般情况下,流转税都是发生在一些以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及以贸易为主的企业上,主要发生在其生产以及流通环节。因此,政府把过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这些环节上面。所以说,这两个环节也构成了财政税收是大部分资金来源。国家政府以及官员也往往把过多的精力以及资源都放着这两个对象上面,导致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在企业所得税以及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也是存在较大的问题的,随着个人所得税征收点不断提升,但是这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依然无法体现出公平正义。
(二)监督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众多机构经营发展方式不断得到改革,很多地区已经削弱了国家财政税收管理方面的力量,很多财政税收人员以及相关管理机构都被撤并了,最终导致我国财政税收队伍出现极其不稳定的状况,而且员工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很多,最终导致管理之后现象的发生。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建立相关的财政税收部门,没有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也没有真正落实到相关管理经费上,导致财政税收管理不到位。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财政税收其自身管理方面的特性要求国家必须配备专业的财政税收人员实施征税,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从事本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的。并且机构领导每年都更换,大部分的税收人员也在更换。还有的地区财政税收机构在征收税收管理人员的时候不考虑实际工作需要,都是凭着自己的好恶办事的。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
(一)不断健全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财政体制
建立良好的财政体制不仅仅需要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同时还应该和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适宜做好充分地统筹兼顾以及综合平衡,还应该做好规范处理。合理划分出和财政税收相关制度有关的各级政府责任,还有收入权利以及收入能力,加大对地方财政税收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
(二)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
首先应该减轻纳税人的缴税负担,并且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税负制度。取消不必要的收费,全面提升税负水平。其次,应该全面提升税收在国家总体税收收入当中所占的比例。再次,还应该加快对增值税方面的转型,并且开征多项不同类别的物业税,设计出合理的缴税税种。
(三)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首先应该进一步实现国家税收征收以及管理机构之间的一体化。其次应该建立起全新的省级以及市级管理机构,加强对各个地区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再次是应该进一步完善以及改革当地的财政管理相关体制。最后,还应该有效建立以及完善各个地方的债务管理制度,做到分类解决各地区历史债务问题。并且中央还应该赋予各个地方政府一些债务融资方面的权利,不断创新融资渠道,并且还应该做到对各个地方债务做出严格的管理。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此,财税改革必须由“放权让利”走向“制度创新”。同时,财政职能的转换必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进行。另外,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必须规范化,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比较与借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10
1 引 言
在我国经济运行体系里,财税收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的财税收入,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依靠财政税收政策获取的,只有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的完善财政税收方面的体制,才能保证政府的有效运转。在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执行主要依靠财政税收体制来进行,在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2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2.1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财政税收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政府各项行政措施的执行和经济方面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影响。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于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于政府行政政策影响最大的一个体现就是改变了国库的支付方式。原来的国库支付方式往往实施分散式的支付模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后,则采用集中化的财政支付模式。这种支付模式对于我国国家财政措施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往往在集中支付模式的引导下,采取透明化的采购方式,实现了采购过程的简约化,提升了政府的采购效率。其次,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政府的财政绩效考核政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
我国财政体制的完善,对于我国社会的建设也有着很积极的意义。财税体制的改革,加大了我国的财政方面的收入,使得政府加强了对于社会的财政投入力度。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保证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体育事业的兴盛。国家有了强大的财政收入作为基础,就可以一心一意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加快我国各项建设的步伐。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以增加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扶持力度。不仅从农业生产上对农民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还可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
2.3 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预算制度的完善。只有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实现收支方面的平衡,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完善的财政预算制度。这就需要对目前的财政预算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我国财政预算工作提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政府也相应的增加了对于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能力。
3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问题
3.1 我国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缺陷
财政税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我国的财政预算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总体实施的效果上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财政收支情况有着过于集中的缺点。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我国财税制度不能有效的得到落实,那么中央的财政支出就不能进行一定的全面分配。地方财政措施的干扰,对于中央的财政政策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预算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着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3.2 我国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
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以分税制的形式来进行。分税制的出台可以对地方经济之间的差异进行一定的平衡,在分税制的前提下,纳税个人或者单位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但是,在当前的分税制的转移支付中,往往存在资金贪污、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转移支付的规范性。我国地方财政机构在具体的运作环节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行为,导致决算时出现账目不清、财务漏损等财政问题。这种转移支付的环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制度对于经济差异的平衡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3.3 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乱收费现象
我国的财政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来源,但是,在一些基层部门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乱收费现象。政府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整改措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实施了一定的清费措施,还取消了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不合理税收项目。但是,由于财政税收体制的落后,导致我国的财政税收机构存在尾大不掉的状况,这就阻碍了我国财政税收政策顺利的执行,对于中央正规资金的收取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有的政府部门在进行机构整理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机构的合并和精简,使得部分财政管理人员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4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的创新措施
4.1 完善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的预算体制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离不开财税的预算体制的完善。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我们需要将财政预算的编制工作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工作进行一定的分离。在预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有一定的合理规划,并将短期的财政预算具体化。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前提下,逐渐的扩大预算工作的范围,对预算工作实施严格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工作做到合理的规划。只有做好预算规划工作,才能打好财政体制的改革的基础。
4.2 加强对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宣传工作
除了要加强政府财政机构方面改革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地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宣传工作。财政税收工作与广大群众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就必须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使纳税人充分的理解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内容,才能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财政税收人员也要进行相关的宣传培训,加强他们对于工作的责任心,明白税收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4.3 建立健全我国的分级财政结构体系
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执行主要依靠国税和地税两大职能机构来具体执行。财政税收体系中的国税机构代表中央政府,而地税机构则代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独立财政权力;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平衡工作。只有健全我国的分级财政结构体系,才能在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在这个财政结构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对两者的工作范围进行一定的明确和划分,从而减少不同财政机构上的业务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