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20 02: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疗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疗药物

篇1

[关键词] 化疗; 药物配制;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11-01

防护的原因:目前有60多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推出,但任何一种抗肿瘤药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地急性或慢性毒副作用。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的细胞,特别是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组织器官如骨髓细胞,消化道粘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的损伤尤为严重。由于护士配药频繁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细胞减少,自然流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1]。另外,长期接触化疗药物,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疲乏、抵抗力下降,易得感冒,易得心肌炎,脱发,失眠,疲倦,精力不集中,月经异常。抗癌药物的作用属非选择性,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也破坏正常细胞。

1 抗癌药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1)抗癌药物针剂安瓿破碎、稀释时的震荡、瓶内压力增强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2)抗癌药物的使用过程静脉注射前排气,排气时针头衔接不紧、输液时从输液管衔接处外溢的药物等。3)抗癌药物使用后的处理过程安瓿或剩余药物处理不当,可污染工作环境和仪器的设备。4)抽药拔针时,形成的微粒气雾。5)操作过程中有时针栓脱落,药物溢出。6)安瓿被敞置在操作台上。

2 增强防护意识

2.1 管理者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力度 我国化疗药物防护起步晚,许多职业防护措施未成型,没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和设备,管理不到位。加强职业防护宣传教育,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使防护管理有法可依。

2.2 强化防护教育培训,提升防护意识 化疗护士必须经过防护知识专业培训,学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提高护士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规范化防护操作程序,更加深刻地了解化疗药物毒性对人体的危害。防护意识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2.3 加强基础防护,增强身体素质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3 增强基本防护设施

3.1 完善防护设施 生物安全柜有一种特制的垂直流装置和HEPA过滤网,特有的负压操作环境,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的溢出,防止气体再循环,更有效地保护操作者,生物安全柜应24小时运转,如无法保证,则必须在开机后半小时方可进行配置[2]。在创造的百级洁净层流环境的同时前开放气流,防止药物外溅形成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在相对负压的条件下进行配置,增加了职业防护,大大减少了对医护人员的伤害。临床常用的一些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具有细胞毒性,能改变DNA的结构,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抑制抗原敏感细胞的活动,妨碍RNA合成,配制时无防护地经常接触,可能引起医护人员脏器的损伤。

3.2 人员更衣 据报道:配置间80%的微粒来自工作人员,配置中心人员进出配置中心,更换工作服、鞋,并戴帽子,进入十万级洁净区(一更)按六步清洁消毒手并烘干,戴口罩,进入万级洁净区(二更)更换防护服,更换洁净区专用鞋,戴一次性手套。

3.3 手套要求 使用无粉乳胶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手套的透过属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通常每60min或手套破损或被药物污染则需要更换手套,在戴手套之前和脱手套之后都必须洗手。

3.4 防护服的要求 防护服为非通透性、无絮状物材料制成,并且前面完全封闭,袖口加长,包裹手套。

4 化疗药物的储存 根据药物的性质要求,选择适宜的储存温度和环境,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设有独立空调,室温保侍在20-25℃,相对湿度45%-70%,化疗药物存放于冷藏柜,温度2-10℃。

5 配药时的防护 1)所有的细胞毒性药物配置工作在生物安全柜中完成,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2)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柜操作时必须离台外沿20cm,内沿8-10cm,并离台面至10-15cm区域内进行。任何物体都不能阻挡吸风口并保持空气流通一致性,维持相对负压。防护玻璃开启不超过18cm,防止药液喷洒。3)操作台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减少污染,一旦破损污染或操作完毕,立即更换。4)工作台区域不得交谈或咳嗽。5)抽取药物前检查注射器有效期合格后撕开外包装,旋转针头连接注射器,配置完毕不需将针头帽套上,应立即丢入防刺容器中,可防止药物液滴的产生并防止针头刺伤。6)在配置化疗药物时,选择大小合适的灭菌注射器,注射器与针头要衔接紧密,防止针栓同针筒分离,所抽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3/4为宜。防止针栓从针筒中意外滑落,防止药液溢出[3]。7)配置瓶装药液进针与针筒成45°,针头斜面朝上,针头穿过橡皮后使针筒呈垂直状态。瓶装药液稀释后立即抽出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升高药液从针眼处溢出。8)锯安瓶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瓶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瓶颈部,防止划破手或药液外溢造成污染。9)溶解药物时溶酶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研究表明,在护士掰开安瓿颈部和溶解各种粉剂药液后抽出针头的一瞬间,会产生大量肉眼不能看见的微粒,给护士自身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6 化疗药液污染的防护处理 1)化疗药液外溅至桌面应立即标明污染的范围,避免他人接触,药液溢到桌面或地面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肥皂水擦洗。2)纱布吸附外溅化疗药物,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密封处理。3)化疗药液不慎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立即大量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4)溢出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面三次,再用75%酒精擦拭。

7 污染物及废弃物的防护 化疗药物不可随意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必须将化疗药物处理中心化,以便将污染缩到最小化。1)细胞毒性废弃物,应当用坚固、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起来,并在上面注明“细胞毒性废弃物”。2)化疗废弃物应放入污物桶(脚踏式不锈钢)内加盖封闭,医务人员用过的防护衣须经高温处理。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及一次性注射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防渗漏专用红色双层袋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3)一次性锐器物品如针头,头皮针等,用后装入锐器盒里封闭再装入专用红色袋中与其他化疗废弃物一起集中转运,高温焚烧处理。

8 落实护士保健措施 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体检。每隔6个月抽血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怀孕及哺乳期间妇女应避免从事化疗药物的配制,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

9 结论 由此可见,重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预防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化疗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并执行有效防护措施与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薛岚.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品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59.

篇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1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新进展

白血病的化学治疗一直是医学和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精确的白血病分类和各亚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探明,愈来愈多的特异性强的白血病的化疗药物被开发出来。

1.1非特异性化疗药物用于白血病:从最早用含1%砷的Fowler’s试剂,抗叶酸代谢药甲氨蝶呤(MTX),到抗代谢药6-巯基嘌呤、DNA模块插入剂柔红霉素、微管蛋白抑制剂长春新碱和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1.2特异性化疗药物:(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特异性,L-ASP于上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已逐步成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到80年代,Enzon公司以聚乙二醇化学修饰L-ASP, 开发出新药培门冬酰胺酶(Pegaspargase),于1994年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临床[1]。经过10多年临床实践,它在药效学、药物经济学方面都有着重大优点,现在美国许多儿童医院和肿瘤研究中心已逐步用它替代L-ASP或两者兼用治疗ALL[2、3]。(2)全反式维甲酸(ATRA)、砒霜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TRA通过下调抗凋亡基bcl-2的表达,解除其对细胞分化的障碍,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实际上是对导致白血病的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的靶向治疗。上海瑞金医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采用ATRA单独治疗APL,完全缓解率高达80%以上,但APL易在数月内复发,并对ATRA产生耐药性[4]。1992年孙鸿德等总结70年代探索传统剧毒中药砒霜(As2O3)治疗APL的临床疗效,发现As2O3与ATRA在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方面作用途径不同,且两种化疗药物在治疗APL时无交叉耐药性。对ATRA及其它常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患者在使用As2O3 治疗后仍然有较高的缓解率。国外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在抗白血病作用上有协同效应。其联用疗法于2000年9月通过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并于2002年3月进入欧洲市场[5]。(3)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ML在50、60年代分别用白消安和羟基脲治疗,虽然显著改善症状,但不能减少患者体内Ph染色体,也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80年代以后开始用α-干扰素来治疗,虽然它可以减少甚至消灭体内的Ph染色体,但因药价昂贵,注射后的流感症状使患者不能长期接受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可诱发CML癌基因中的BCR-AR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的特异阻断剂,它专一性抑制其活性,引起CML细胞生长受阻而凋亡,致使Ph染色体和bcr/ab1融合基因(诱发CML的基因)呈阴性。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格列卫安全性高,用药剂量可从140 mg的有效剂量到1 000 mg,并且至今尚未发现该药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没找到其最大耐受量[6]。格列卫已成为治疗CML的首选化疗药物,同时还适用于经其他化疗药物、干扰素等治疗失败的CML患者[7]。(4)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新进展:最近根据格列卫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原理,Millenium制药公司又筛选出了两种化合物CT53518 和midostaurin(PKC412)用于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这些特异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LT3受体抑制剂,能够纠正AML患者由FLT3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成熟和细胞分化障碍[8~9],目前正处在临床阶段。2000年上市了用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治疗的单抗药物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它是由细胞毒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cin与人重组单克隆抗体偶联而成。该药适用于60岁以上CD3抗原阳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首次复发且不适用于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10]。(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化疗药物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对于CLL的化疗药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1]:

1.2.1苯丁酸氮芥:该药是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烷化剂,除临床试验外,仍为CLL的标准治疗药物。其治疗的诱导缓解率可达40%,但完全缓解率仅为3%,且缓解持续时间较短(平均14个月)。

1.2.2氟达拉滨: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是单剂治疗CLL最有效的药物。由于单用疗效好,该药被认为是CLL的一线治疗药物。对CLL初次治疗, 缓解率为80%,完全缓解率可达60%;对于曾用该药成功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该药的缓解率可达83%;对于对氟达拉滨有反应的复发CLL患者,再次应用含该药的治疗方案仍有高达67%~83%的有效率。

1.2.3克拉屈滨:克拉屈滨是一种在治疗CLL方面与氟达拉滨有相似临床效应的嘌呤类似物,作为一线治疗可达47%的完全缓解率。

1.2.4苯达莫司汀:苯达莫司汀是一种与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无交叉耐药性的烷化剂。对各种恶性淋巴瘤均有效,该药对CLL的疗效已进行过研究,但实验患者有限且缺乏随机实验资料,经初步研究总有效率为75%,完全缓解率可达30%,在德国正在研究将其作为CLL一线治疗药物。

1.2.5利妥息单抗:利妥息单抗(rituximab)是近年来开发的靶向抗原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病的重要药物之一,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不良反应轻微且可耐受。目前多与氟达拉滨合用,有效率与完全缓解率均较高。

1.2.6其他药物:阿来珠单抗(alemutuzumab,Campath-1H);2002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另一种由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药物Zevalin以及缩酞(depsipeptide)类如FK228和FR901228 等都显示出对恶性B-CLL细胞有较强的作用,还有待于临床实验进行评价。

2新型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磷酸氟达拉滨

磷酸氟达拉滨(fludarabine phoshate)是由氟达拉滨的阿拉伯糖环上5位羟基单磷酸化而合成的,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化学名为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嘌呤-5‘-单磷酸脂。最初研究的嘌呤核苷类似物为腺嘌呤阿拉伯糖苷(arabinosyladenine,简称ara-A),它极易被体内腺苷脱氨酶发生去氨基作用而迅速失活,且水溶性差,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嘌呤环的结构上加上氟直接增强了对脱氨基作用的抵抗,而在糖的那一部分上加上磷酸基团增加了水溶性。 磷酸氟达拉滨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很快去磷酸化成为活性药物阿拉伯糖-2-氟嘌呤(raabinosyl-2-fluoroadenine, 简称2-F-ara-A)即氟达拉滨,然后被细胞摄取,在细胞内与脱氧胞苷嘧啶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转变成为有活性的三磷酸脂(2-F-ara-ATP),这种代谢物可以通过抵制核糖核酸还原酶、DNA聚合酶、DNA引物酶和DNA连接酶的活性从而减少DNA的合成。此外,还可以部分抑制DNA聚合酶Ⅱ的活性从而减少蛋白质的合成。2-F-ara-ATP对核糖核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造成了DNA复制与修复所需要的细胞水平正常代谢的缺失。因此,该药可减少DNA聚合酶的天然底物并竞争性整合入DNA,这个过程叫自我增强,氟达拉滨核苷整合入DNA与细胞活性的丧失高度相关,其原因是影响了一些重要机制: DNA引物合成、DNA链延长、校验、DN段连接等,当氟达拉滨核苷整合入DNA达到关键水平时,会启动程序化细胞死亡,即导致细胞凋亡。

篇3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3-02

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患者行化疗时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静脉炎,严重者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1],国外报道是5%[2]。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性、浓度、酸碱度有关。当药物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管内膜产生大量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3]。

1.2 血管因素:反复化疗的病人,长期应用化疗药物,使患者静脉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内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化疗药物外渗[4]。

1.3 操作因素:穿刺损伤是导致外渗的直接原因,如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等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外渗。

1.4 宣教因素:化疗前对病人宣教不够,未让病人认识到药物渗漏可能引起的后果,局部不适未及时通知护士或自行关闭输液开关。

2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化疗药物分为发泡剂、非刺激剂和刺激剂。发泡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紫杉醇、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外渗后能够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破坏、疼痛、组织坏死、感染以及剥脱;非刺激剂外漏多少也不会产生炎症和坏死;刺激剂如顺铂、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卡莫司汀、VP-16、5-FU、环磷酰胺。介于前两者之间,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炎症,但不形成溃疡。损伤机制:结合性是指药物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不仅引起立即损伤而且寄宿于组织内,与细胞内的DNA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损伤局部组织,产生局部坏死性损伤。常见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非结合性是指药物不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植物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溶作用破坏细胞膜,MTX渗出可干扰叶酸代谢。常见药物包括:长春碱类、卡莫司汀、氟尿嘧啶等。

3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正确使用药物: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①给药顺序为SAS:S生理盐水A给药S生理盐水,应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②联合用药时,原则上应先输入非发泡剂,如均为发泡剂,应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输入,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

3.2 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物选择最佳部位的血管,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背、关节等处,一般选用前臂静脉交替给药,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对长期化疗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保护血管最有效的方法。

3.3 提高专业技术:①负责化疗输液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对新药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②穿刺技术操作应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对化疗患者应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③穿刺成功后,先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确保在血管内再接化疗药物。④如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应先给刺激性小的,中间用生理盐水间隔静滴;化疗药物滴完后仍需静滴普通液体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内使血管内膜持续受损害。

3.4 加强病人宣教:对病人宣教是防止药物外渗的关键,化疗前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向病人介绍化疗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外渗的后果,告知病人用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诉医务人员。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 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疑有外渗,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在严密无菌操作下接一注射器进行多方向穿刺作强力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4.2 局部封闭:根据药物渗出量范围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多点注射,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度最好至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2%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配制成0.25%利多卡因30ml(即封闭液),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抬高患肢,避免受压。外渗面积较大者,间隔24h重复封闭,直至治愈。

4.3 冷敷、湿敷:冰袋间断冷敷24h,可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又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扩散、吸收,并灭活外渗药物[5],冷敷后24h后用50%硫酸镁湿敷,3~4次/d,每次30~60min。机理主要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止痛的目的。

4.4 药物治疗:临床用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疗各型静脉炎如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效果佳。陈氏[6]所选用氟轻松软膏是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同时氟轻松软膏副作用较少,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指导患者自己定时使用。该药价格便宜,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用氟轻松软膏防治静脉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4.5 局部坏死组织的处理: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必须连续观察病人的局部情况,加强交接班,一旦渗漏部位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应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常规给予换药。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如创面愈合不佳,必要时可行植皮术。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等,得知正确地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做好化疗前准备工作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病人的血管,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哲海,孙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51

[2] 杨瑞祥.血管外渗性损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1):34-36

[3] 赖利.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7(1):78

[4] 张萍.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119

[5] 庄仁,王世萍.输液渗透对机体损伤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8

篇4

【摘要】:1 概述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控制肿瘤生长、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化疗药物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毒性作用也越大.

【关键词】护士;化疗药物;防护对策

在临床实践中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实施常由护士来完成,在对患者实施化疗的同时,药物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甚至饮食吞入,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并有可能引起脏器损害和致癌,因此了解化疗药物对护士的危害,正视化疗的潜在危险,分析化疗防护现状,探讨防护对策对减少化疗职业危害,保护化疗护士健康和环境安全非常重要。

2职业危害因素

2.1出现职业危害的原因应用中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尤其是环磷酰胺,操作者在配置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 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1] 。也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用生物检测方法在职业接触药物护士的尿液中可检测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及铂类 [2]

2.2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

2.2.1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均有中、重度抑制骨髓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的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2.2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药物敏感 [3] ,抗肿瘤药物侵入人体后使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细胞不能 新发生萎缩脱落。

2.2.3月经异常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药物均可引起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和闭经。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和脱发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4] 。

2.2.4其他 抗肿瘤药物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使得护士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突变,姊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大,DNA断裂增多 [5] 。另外,抗肿瘤药物也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窘迫,初步调查表明,孕期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生殖机能有不良影响[6] 。

3影响防护的因素

虽然对肿瘤专科护理人员的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但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够以及教育滞后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措施难以付诸实际,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3.1,化疗是肿瘤治疗最常用的手段之 ,但我国肿瘤专科护理起步较晚,抗肿瘤药物的防护及监控措施初成雏形;抗肿瘤药物专用安全操作台虽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因其价格高,很少购买使用;另一方面,有关领导对防护不够重视,防护措施跟不上。

3.2防护知识宣传少肿瘤患者及家属缺少使用抗肿瘤药物后的粪便及分泌物具有毒性应避免直接接触的知识,认为护理人员戴手套和口罩处理患者的排泄物是嫌弃他们,影响了护理人员防护措施的实施。

4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

(1)抗癌药物的准备过程、针剂安瓿瓶破碎、稀释时的振荡、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 些均可能导致药物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2)抗癌药物的使用过程,静脉注射前排气、排气时针头衔接不紧、输液时从输液管衔接处外溢的药液等,均可造成危害。(3)抗癌药物使用后的处理过程、抗癌药物空瓶或剩余药物处理不当,可污染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4)直接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患者的呕吐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浓度的抗癌药物,其污染被服后处理不当,也可能使护士接触到抗癌药物,从而危害护士的健康。

5对策

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肿瘤专科护士,长期接触多种抗肿瘤药物,容易造成职业危害。要减少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必须制定完整的防护措施和方案,护士的健康体检和管理也应受到高度重视。

5.1增强身体素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5.2增强防护知识要学习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护知识,了解病区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情况。

5.3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护自己。

5.4搞好健康 教育 ,认真做好本科人员、肿瘤患者及防护家属的宣教指导工作,普及健康和防护知识,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5.5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措施 (1)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具有致癌、致畸、诱变及刺激性,怀孕及哺乳期妇女要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7]。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原则:①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防止药物由任何途径进入人体。②尽量减少抗肿瘤药物污染环境。配药时,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应尽量建立生物安全柜,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配制西林瓶的化疗药物时,要避免强正压或强负压操作,以免产生药物气雾;安瓿在打开前应轻轻敲击其颈部和顶部,以保证没有药液或粉末留于该处,打开安瓿时要用一块无菌纱布包绕安瓿颈,溶解药物时,应将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地加入,避免药物粉末的散出。(2)护士配药时合理地使用手套、口罩和防护衣裤,手套每隔30min更换1次 [5] 。

5.6使用过物品的处理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 输液袋、敷料及放置化疗药物的安瓿等物品应放在专用的塑料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以免药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5.7化疗病人污物的处理化疗病人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均应按污物处理。清理时需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毕后用肥皂彻底洗手。化疗病人使用的水池、抽水马桶用后反复用水冲洗。

参考文献

[1]吴云.化疗科医务人员的防护.河南肿瘤学杂志,1994,4(7):303.

[2]陈振东.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4-309.

[3]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0.

[4]贾晓燕,李荣香,许蕴林,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数调查.护理研究,2001,15(2):74.

[5]薛岚,徐波,谢金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0.

篇5

关键词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化疗药物外渗;静脉炎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若发生药物外渗或处理不当, 轻者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红、肿胀、有灼热感,触痛明显。严重者静脉呈红硬条索状、剧痛,严重者甚至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甚至造成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耽误了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和静脉炎原因有输注的化疗药物本身浓刺激性强、药液不慎外渗、血管损伤等。以往我科多采用33%硫酸镁局部外敷,其疗效不够理想。自2004年4月~2008年7月我科应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55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对象

2004年4月~2008年7月,在我科接受化疗时因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浅静脉炎的55例患者,其局部红肿面积在3厘米×5厘米~5×7厘米之间,外渗时间在20分种以内,患者年龄在1~8岁之间,性别不限(男32例,女23例,于统计学无差异)。

1.2分组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平均年龄3岁,所用药物为利百素(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5岁,所用药物为33%硫酸镁。两组年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1.3实验步骤

由于化疗药物外渗后出现的局部红肿、疼痛、浅静脉炎,实验组立即使用利百素涂擦外渗局部。对照组常规立即使用33%硫酸镁用无菌纱布块热敷外渗局部。二者时间均为24小时。

2结果

2.1结果判断标准

使用24小时以内,局部红肿范围明显缩小,疼痛消失为明显有效,局部红肿范围缩小,疼痛降低为一般有效,超过24小时,局部红肿范围没有明显变化,或疼痛不变者为无效(一般有效包括明显有效,明显有效率因悬殊过大,不做比较)。

2.2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X2= 8.64P<0.01显示有显著差异

3讨论

利百素是由七叶皂苷钠和水杨酸二乙胺组成的复方制剂,作为在欧洲长时间广泛运用的治疗血肿、炎症和静脉护理的药物,其作用是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渗出,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水肿;水杨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浅静脉炎疗效尤为显著,明显优于33%硫酸镁湿敷法。通过此次实验表明,作为一种由国外引进的药物,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人的身体状况,此药安全、使用方便,无禁忌症和副作用,可作为国内各医院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红肿、疼痛和浅静脉炎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郑文静、林玉琴、崔秀梅.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临床观察. 2005年《当代护士》第12期.

[2] 李建媛. 利百素用于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处方药》2004,4:82.

篇6

化疗性药物致皮肤及组织坏死,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患者留下终身残疾。在临床上一旦发生药物外渗,药物所播及之处溃烂以中心向外逐渐扩大,而边界不清,溃烂面不易愈合。整理我科2000年至2010年化疗病人中化疗后发生化疗药物致皮肤、组织坏死三例,发生静脉炎一例。结果:两例早期处理后理想,两例患者留下疤痕。 一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一:患者,男,65岁,淋巴瘤化疗住院,护士执行医嘱予以在右手背处建立静脉通路,表阿霉素静脉注射,并告知患者在输入化疗药物时的有关注意事项,患者表示配合治疗,10 min后患者感觉静脉注射部位不适、疼痛,立即停止静脉注射,回抽,并通知医生,渗出部位用硫酸镁湿敷。1天后患者静脉注射部位有2 cm×1.5 cm大小的水泡,予聚维酮碘乳膏联合百多邦软膏外敷,1周后患者输液部位皮肤结痂,手指活动正常。聚维酮碘乳膏(PVPI)为消毒防腐剂,对多种细菌、芽胞、病毒、真菌等有杀灭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当PVPI与创面接触后会缓慢释放出碘离子使细菌蛋白质沉淀而杀菌[4]。特点是对组织刺激性小,适用于皮肤、黏膜感染。百多邦软膏为局部外用抗生素,主要成分为莫匹罗星,软膏基质是聚乙二醇,为类白色亲水性软膏,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及 RNA 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百多邦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有很强抗菌活性,尤其对皮肤感染有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更为有效。本品对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聚维酮碘乳膏联合百多邦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其操作简单、经济、舒适、显效快。

1.2 病例二:女性,28岁,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春新碱化疗后三天,左前臂局部皮肤苍白并出现水疱,肿痛功能障碍,采取局部热敷15 ~ 20分钟并抬高患肢,用0.9%NS 5ml加氟美松5mg利多卡因100mg距皮肤红斑处2cm处进针,采取多点逐渐向中心部位边注射边进针(应避开血管 ),局部用硫酸镁湿敷。15天后,肿痛消退,留疤痕。

1.3 病例三:男性。30岁,淋巴瘤患者,环磷酰胺阿霉素化疗后出现静脉穿刺处条索状,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切片约0.5cm厚的片状并敷于患肢静脉炎处12小时后,然后去除外敷的马铃薯片,用频普仪照射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马铃薯系薯类食物,食有大量淀粉、各种盐类及龙葵素,龙葵素有缓解痉挛,减少渗出作用,局部外敷可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一星期后,静脉炎处好转,无疤痕。1.4病例四:男性,26岁,淋巴瘤患者,化疗后15天,左下肢注射局部溃疡中心有水疱皮肤有部分组织出现坏死,疼痛剧烈伴功能障碍,先进行外科处理后,用盐水消毒后涂美皮佳再予美皮康外敷局部并抬高患肢,2-3天换药-次,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渗液情况,10天后新鲜肉芽开始生长疼痛缓解,30天后局部结茄,留疤痕,无功能障碍。

二 临床体会及分析

1 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及解毒方法如果化疗药物外渗或病人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时,基本处理原则为:①立即停止药物输人,保留针头。②回抽残留的药物。③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可用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

④抬高患肢。⑤冷敷,一般情况下24h内冰袋湿敷或药物湿敷,药物可用25%MGSO4或2~4%NaHCO,;但是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应在发生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并抬高患肢,禁止冷敷。疼痛剧烈可用25%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2 掌握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分类根据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分类,化疗药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发疱剂,如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诺维苯等;第二种为刺激剂,如外渗仅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疼痛,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有5一氟尿嘧啶、顺铂、泰素、紫杉醇等;第三种为非毒性剂,如外渗不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有甲氨碟呤等。并把我科常用化疗药物按此分类制表悬挂于注射室内,以便于每位护士给病人配制化疗药时清楚它的分类。

三 预防措施

1 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

篇7

【关键词】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将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 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

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缓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2.1.6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及组织护士业务学习,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2.1.7 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时,要有专人守护在床旁,密切注意观察巡视患者,直到输完方可离去。

2.1.8 注射完毕后拔针前应再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以免直接拔出针头时化疗药漏于皮下,或使局部静脉内药物浓度过高,从而加重静脉内膜的损伤。

2.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经中心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重要措施。对于需较长时间进行化疗的患者,建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PICC 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 达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减轻痛苦,避免静脉炎发生,避免输入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3]。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3.1 一般处理 发生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并报告经治医生和护士长。

3.2 护士要及时了解外渗药物的名称及输注的方法,准确评估外渗药物的性质、量、面积、及渗漏处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等内容。

3.3 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余液体,然后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状向心性封闭,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

3.4 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 h内用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24 h后改为热敷。

3.5 患者注意休息,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 h。避免外渗部位受压,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3.6 溃疡处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并用无菌纱布浸透雷夫奴尔贴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

3.7 已有水泡形成者,避免水泡脱皮,用络合碘消毒,局部外敷抗生素软膏。

3.8 如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及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3.9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 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作者体会到输注化疗药对血管是有一定损伤的,但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在护理时,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以取得其合作;有熟练的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血管,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防止药物外渗,从多方面注意对血管进行保护,就能使患者顺利完成每个化疗周期。

参 考 文 献

[1] 娄婷,黄幼含.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与处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8183.

篇8

【关键词】 PIVAS;化疗药物;安全管理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化疗技术不断完善,已成为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属细胞毒制剂,其作用机制为非选择性,具有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及致癌性[1],它在杀死癌变细胞的同时,还可破坏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不仅对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对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同样存在潜在威胁[2],故对化疗药物进行集中配置,并实施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我院建立PIVAS,集中配置化疗药物,配有专用的生物安全柜,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药物配置过程的流程管理、安全管理及职业防护,以期在完善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最大限度降低化疗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的危害[3],现报告如下。

1 环境的安全管理

充分考虑化疗药物的特性和危害性,所有细胞毒药物都必须在细胞毒药物配置间集中配置,配置室空气洁净达万级标准,大于5一10 KPa的正压,配备专门的生物安全柜,其防护玻璃屏与台面限高18cm,柜内强效排风可保持相对负压环境,形成空气屏障,防止有毒颗粒散出;定期检测生物安全柜各项指标,判断其工作状态;严格执行细胞毒药物拆包-调配-配置-成品核对-运送等系列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避免药物泄漏污染环境,对工作人员健康产生危害。

2 建立健全的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制定健全的防护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及安全防护指南等,强调配置细胞毒药物时职业暴露危险性,规范配置操作流程,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及安全加药方法等,严格考核制度,合格才能上岗,以保证安全性;配置化疗药物时,穿防静电、非透过性、无絮状材料的连体防护衣,戴一次性帽子、护目镜、双层口罩及双层手套,穿戴完毕仔细检查,注意完全封闭,每1h更换手套一次,若遇手套破损、被污染,需及时更换;严格控制配置区域人员进出,禁止在配置区域内饮水、进食、吸烟、化妆及存放物品等,以免带出或摄入有毒颗粒;配置结束后,工作人员需及时洗手。

3 严格化疗药物配置操作规程

配置化疗药物前,操作台铺置一次性塑料薄膜的治疗巾,以吸附可能有的溢出液,仔细准备配置过程所需物品;操作时,保证在离工作台内沿10cm,外沿20cm,离台面至少15cm的区域内进行;打开安瓿前,将其顶端及颈部药物弹至瓶底,保证无残留,以防安瓿折断时流出,在空气中雾化和传播;打开时,先用无菌纱布包裹,朝生物安全柜侧壁折断;若安瓿内药物,属需再溶解的干燥物,打开前需至少放置5min,待浮质充分沉降后打开,再沿安瓿壁缓慢加入溶媒,以免粉末散出;注意购入药物尽量选择液剂,以减少配置环节,降低难度;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固定注射器的可活动部分,以防脱离,注意抽取药液不宜超过针筒容量的3/4,以防针栓滑落;处理西林瓶前,保证瓶内有一定负压,以防开启时瓶内压力过大致药液从针孔出外流,但注意负压不宜过大,否则易致瓶身碎裂;安瓿或西林瓶,排气均在瓶内进行;配药结束后至少30min才能清洁生物安全柜,以保证有毒气雾、气溶胶被吸除干净。

4 重视化疗药物配置过程污染物、废弃物处理

配置过程中发生细胞毒药物泄漏或被污染时,操作人员须穿戴必要防护物品后处理污物,若少量药液溢出,用镊子夹取纱布清理;若污染面积较大,液体药品用干织物布吸干再擦去,固体药品用湿织物布擦拭,注意顺序应从边界向中心靠拢,玻璃碎片用铲子拾起置入防刺容器内,擦干净后反复洗涤;若污染面积过大,应隔离溢出点,醒目标识后待专员清理,评估环境内人员,及时做好皮肤清洁,以防污染;配置中剩余的药液、空瓶,需用塑料袋包裹封口后弃于专门的密闭容器内,做好标识;配制过程中的污染材料,如注射器、纱布、手套、治疗巾等弃于专用垃圾桶,由专人负责运送、焚烧。

5 小结

以往,医院化疗药物均由护士在治疗室配置完成,有研究显示,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时间的延长,护士多有脱发、白细胞减少及月经异常等症状[4]。目前,多数医院均设立了PIVAS,化疗药物集中配置,虽然减少了护士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机会,但若PIVAS操作环境落后,个人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科室安全管理不完善[5],潜在威胁仍然存在。故为了加强化疗药物配置时的安全管理,本组强化PIVAS环境的安全管理,严格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以便有章可循;建立了健全的工作人员防护制度,为其提供充足的防护设备及物品,以减少直接接触机会;严格化疗药物配置操作规程,重视化疗药物配置过程污染物、废弃物处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控制了医源性污染的源头之一;强化防护意识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充分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有效地预防了潜在职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爱梅,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防护[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79~80.

[2]陆红,肿瘤科护士细胞毒性药物防护知识调查及培训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0,22(15):1~4.

[3]朱雅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化疗药物的标准化操作[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5):938~939.

篇9

目前,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步上升,人们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而肿瘤病人的有效治疗途径就是化疗。这些药物大多为细胞剂,这些药物在对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也遭到破坏,不仅对患者造成全身毒副反应,同时对皮肤和粘膜的局部刺激非常严重,而通过静脉输液抗肿瘤药物仍是目前化疗的主要途径,一般化疗都需反复进行多个周期给药,这就需要反复多次静脉给药,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强,可导致局部皮肤及其它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化疗药外渗所致的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作为肿瘤科的专科护士,加强化疗药物静脉输液的护理尤为重要。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 ~ 2010年我科肿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72例,乳腺癌24例,乳腺癌肺转移4例,宫颈癌36例,卵巢癌6例,直肠癌22例,胃癌6例,其中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3岁,化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8次。

2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

2.1 患者焦虑、紧张、恐惧,患者对化疗药物缺乏了解,有的患者过度恐惧,静脉穿刺时不能够很好配合,干扰对血管的评估,受患者不合理要求的影响,护士穿刺时未能很好选择血管和把握进针的姿势角度造成化疗药物外渗,其实与护士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很大关系。

2.2 护士不能合理使用静脉。护士没有全面了解患者疾病,手术部位,尤其是乳腺患者不能在患侧肢体输液,尽量不用下肢输液,避开关节部位。

2.3 患者未遵护士的嘱咐自行活动,如患者输注化疗药时进食水,上厕所脱裤子,呕吐时猛烈起身,招待探视者坐起时手背屈曲,肢体未固定牢固等可引起药物外渗。

2.4 发疱类药物如长春瑞滨极易引发溃烂,发疱类药物一般不能选择手背静脉,应尽量选择中心静脉。

2.5 护士交代不清引发药物外渗,更换普通液体时输液管内仍残留化疗药物,护士未嘱咐患者造成药物外渗,或有的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虽感觉不适,怕再次穿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外渗。

3 护理方法与对策

3.1 培训化疗专科护士 了解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正确掌握给药方法,浓度和输注速度,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及药物外渗。

3.2 严格正规培训。

3.2.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注射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输液前严格消毒皮肤,预防感染。

3.2.2 合理使用静脉 原则上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有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勿用末稍循环差的病人,一般不用下肢静脉注射,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2.3 避免操作中的机械损伤 护士应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巧,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妥善固定针头避免针头的滑脱造成反复穿刺,增加病人痛苦和恐惧心理,影响治疗。

3.2.4加强观察 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注意液体滴速,尤其是对痛温觉不灵敏和不配合的病人要应严密观察有无肿胀,渗出。使用止吐剂的病人,应特别关注。

3.2.5 掌握输液技巧 合理选择和使用静脉输液针,选择针头时不宜过大,一般选用7号,同时滴注几种化疗药物时,应先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再输液制药性弱的药物,中间使用生理盐水冲管隔开。

3.2.6 深静脉置管的应用 多次化疗及外周静脉较细者宜用锁骨下静脉、或中心静脉,因深静脉置管部位血管管径大,血流速度快,药物与管壁接触时间短,既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症状,又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

4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及护理

4.1 发生外渗时,应及时停止输液,保留输液针头接注射器,回抽皮下药物,然后注入解毒剂,并指导患者提高患肢,减少活动。

4.2 化疗治疗方法与护理

4.2.1 冷敷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据报道:化疗药物外漏,用1%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冰块冷平效果满意。

4.2.2 药物外敷 50%硫酸镁为治疗静脉外渗的传统用药,硫酸镁湿敷直接经皮肤吸收入皮下,使血管壁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

4.2.3 局部封闭 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因局部封闭可阻止致炎,致痛、致能物质的释放,减轻炎症的扩散,有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4.3 特殊敷料的应用 一旦 化疗药物静滴时滴速变慢,或穿刺部位出现疼痛时,可用水胶体敷料外敷,以缓解疼痛,预防外渗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中药湿敷;相关因素;静脉炎预防护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大多对血管有毒性刺激,加之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机械刺激,容易造成机化、阻塞,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静脉给药治疗给药静脉和临近组织的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

1概述

1.1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1.2化学性因素 与药物直接毒性作用有关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化疗药物多为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1.3物理性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长期化疗患者的血管条件不好,而操作者又没能一次穿刺成功,可发生一次给药多次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可使血管壁受损,导致或促使静脉炎发生。

1.4分级 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的指标,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我们根据静脉炎的分度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治疗。

2方法

2.1选择血管不当操作者为了穿刺方便而选用粗大血管,该血管受到药物的损伤后,可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灌流不畅,待用该末梢血管给药时,就会出现输注缓慢或不滴。如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强、弹性差,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

2.2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头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刺激和针眼涌出的高浓度药物长时间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3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压迫的时间少于3~5min,容易出现淤血、肿胀,即使能缓慢吸收,也易使血管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不利于以后对该血管的利用。

3方法

观察如意金黄散湿敷,对照组不采取任何血管保护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如意金黄散乙醇液湿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是治疗留置针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3.1两组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左上肢或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穿刺前清洁局部皮肤,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上方近心端lcm处用湿毛巾热敷局部皮肤3~5rain,将康惠尔透明贴敷盖皮肤,然后开始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照组:不采取任何血管保护措施。选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孕陨悦悦)或中心静脉置管。

3.2应用精细过滤避光式输液器预防5-氟尿嘧啶化疗所致静脉炎。

3.3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常因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导致患者疼痛难忍或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继续化疗。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炎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效果显著。

3.4喜辽妥加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配合微波热疗治疗化疗后静脉炎的上述方法湿敷复方聚维硐碘搽剂及喜辽妥软膏外涂。显微镜观察结果: 血管壁炎细胞浸润的发生率,A组为50.00%(9/18),B组为100.oo%(18/18),C组 为60.00%(3/5),D组为100.00%(5/5)。

3.5不同给药方式对大肠癌化疗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对比观察 。

3.6血管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如盐酸氮芥、长春新碱,必须采取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且要边推药边抽回血,防止药物外溢,防止造成周围组织坏死。

4判定标准

4.1化疗静脉反应的分级根据汤钊酞分级标准:0级为无疼痛;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II级为局部皮肤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Ⅲ级为局部皮肤中度肿胀,重度疼痛,形成直径1cm,影响肢体功能。

4.2观察两组患者肢体沿血管走向皮肤红肿、疼痛情况。疼痛缓解时间、红肿消退时间、红肿面积消退百分比,血管弹性及静脉炎疗效。治愈:血管弹性恢复正常。血循环良好。疼痛消失,肿胀完全消失,可以顺利进行静脉输液。显效:疼痛消失,肿胀消退70%。有效:单纯疼痛消失或疼痛减轻,但是静脉血管硬化,不能作为输液置管使用,肿胀消退50%。无效:无变化或合并感染,局部病灶进展,肿胀消退不足50%或疼痛不能缓解者。

5优点

目前,治疗化疗后静脉炎的方法很多。如硫酸镁湿敷,加用复方维硐碘搽剂赔合微波热疗治疗化疗后静脉炎,取得良好的效果。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成份主要由聚维酮碘和阿司匹林组成。适当的肿、勺热消失,疼痛稍减轻,受累静脉有轻微压痛。

6护理

6.1选择血管要保证用药安全,应选择近心端、官腔大、回流通畅的静脉给药,避开手背、足背和关节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靠近动脉和肌腱,易造成永久性损伤。

6.2用药指导 奥沙利铂的主要毒性是外周感觉神经异常,累及感觉神经末梢,遇冷刺激时加重。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告知患者或家属化疗药物的危害,以提高患者的主观意识。

6.3心理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主动体会患者的痛苦,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6.4密切观察 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用药后效果。建立护理记录,任何时候发生血管组织损害,都应做好记录和评估。内容包括:时间、静脉输注通路的部位、用药种类及用量、穿刺部位外观的描述、处理措施和患者感受。

6.5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 ①乙醇疗法:留置针大剂量滴注药物时,用75%乙醇持续湿敷留置针贴的上方至拔针30 min,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上,使纱布保湿,使其不断挥发时带走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的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的静脉炎(乙醇过敏者禁用)。②冷敷法: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可促进有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冷敷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常用于刺激药物外渗、漏的早期。

参考文献:

[1]成英,田雅娟.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防护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6(5B):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