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0 23:1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4-1793
国内刊号:11-2224/R
邮发代号:2-2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药物分析杂志》(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论著、交流、综述等。报道化学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抗生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分析;质量标准研究、临床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基础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及时报道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多年来本刊以刊出严谨、高质量的论文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可和信任。
本刊于2006~2008年连续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C类资助。
篇2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5-01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较大的综合性二甲医院,其用药情况在全地区同行业中具有相对的代表性。随机抽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河池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及抗菌药物的种类,计算含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和单用或联用的处方数与含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并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
2.1 含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和抗菌药物单用及联用情况见分析。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率为64.8%,所用的抗菌药物分为九大类24种,其中青霉素类:苄星青霉素、青霉素钠、氨苄西林、复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噻肟钠;大环内酯类: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氟哌酸;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抗真菌类:制霉菌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其它类:甲硝唑、黄连素、磷霉素。其中β-内酰胺类处方药品数所占的比例大,为41.24%。两种常见抗菌药物联用,常见的配伍方式有7种,含复方新诺明的配伍方式最多有6种。
2.2 常用抗菌药物前10种排序情况分析其中:青霉素类使用率最高(有5个品种),其次是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再次是大环内酯类(无味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有2个品种)。拥有干糖浆剂型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3 讨论
3.1 青霉素因其疗效高、毒性小,价格低廉等优势,仍作为革兰氏阴性及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药,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复方新诺明抗菌谱广,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一般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头孢菌素类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都有作用,而且对耐酸金葡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在临床上也很受欢迎。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头孢氨苄、阿奇霉素等拥有干糖浆剂型,在我院儿科门诊很受欢迎。因发病多是学龄前儿童,易于吞服的液体剂型,如干糖浆、糖浆剂、滴剂、合剂、混悬剂等比片剂胶囊剂更方便,口服比注射更易为小儿所接受,所以对这类型药品开发意义重大,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3.2 抗菌药物在我院儿科门诊的应用是比较规范的、合理的,只有11.63%为两联用药,基本未发现滥用抗菌药物现象。来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患者多为急性呼吸道感染。WHO在控制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方案中推荐使用复方新诺明、氨苄和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以及氯霉素、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七种类抗生素,而对小儿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是休息、对症治疗和家庭护理,除非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病灶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外,一般不选用抗生素[1]。本院治疗呼吸道感染患儿所选用的抗生素与WHO推荐的基本一致,而且对抗菌药物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β-内酰胺类的致敏性,氨基糖甙类的耳毒性,大环内酯类的肝肾毒性和氯霉素类的造血系统毒性等等,临床医师都给予高度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量多而广,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作用复杂,所以在用药上存在某些不足:如最常见的抑菌药复方新诺明或红霉素与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联用,由于前二药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而青霉素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因此,这是一个药理性配伍禁止的典型[2]。在儿科临床上应用,有不合理倾向。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张小儿处方使用了氟哌酸,据有关文献报道[3],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骨病变,对未成年儿童骨发育有影响,不宜用于孕妇及18岁以下儿童。另外,偶见青霉素钠或头孢唑啉钠以10%GS作为溶媒静滴,这往往能使主药分解增快而导致疗效降低。
3.3 处方中所用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基本符合常用量范围。有关专家强调,青霉素钠静脉给药应间歇给药,每日剂量至少分为2~3次给药[5],我院儿科门诊基本上都是每日剂量分2次静注,但偶尔也发现有青霉素钠1日剂量1次静脉给药的方法,因厂家推荐一般感染剂量为每天2.5~5万U/kg,分2~4次注射,所以一次性给药使得用药剂量偏大,而青霉素钠偏大剂量用药后,可致明显的血液电解质变化。儿童的调节机能比成人差,应引起注意。另外,由于青霉素钠在体内代谢及排泄极快,使1日内大部分时间血药浓度低于MIC,有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故此种给药方法应尽量避免应用。
3.4 某些新型的抗菌药以其高效、广谱、低毒等优势逐渐应用于儿科临床,如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肟钠,头孢羟氨苄;青霉素类的哌拉西林,复方氨苄西林,还有其他类的磷霉素钠。
3.5 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预防用药比重增大,致使耐药菌株增加。因此对发热患儿应摒弃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同一抗菌药多种品牌使用混乱的情况,也应引起注意;作为临床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应充分考虑病原特点,药物抗菌谱以及患儿机体情况,加强对致病菌的判断,提高诊断率,严格掌握指征,慎重选择使用,确需联用时,也应充分考虑各药物之间的生化活性和毒性的相互影响,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信联.我院2009年1~9月基本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10,04,376-377
篇3
表1
住院药房各类抗感染药物消耗统计
抗感染药物类别
消耗金额(万元)构成比例(%)
200720082009200720082009
青霉素类127.0146.1208.936.835.237.3
头孢菌素类91.4119.5170.826.528.830.5
喹诺酮类42.465.6105.812.315.818.9
大环内酯类21.4 22.025.26.25.34.5
氨基糖甙类20.019.514.05.84.72.5
磺胺类4.58.72.81.32.10.5
其他38.333.632.511.18.15.8
共计345415560100100100
从统计结果看出,按照消耗金额比例分析,青霉素类占首位,因其抗菌谱广,对细菌杀菌力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毒性小、品种多、价廉,使用方便,常用临床治疗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三年来消耗量最大,位居第一。头孢菌素类居二,发展到第四代,因其抗菌活性增强,吸收后分布良好,透入各种组织,对耐药菌作用显著,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三、四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但其价格昂贵,消耗用量稍次之。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因其独特的抗菌机理,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较少产生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好在体内不易失活,多数由原型由尿和胆汁中排泄,故消耗比例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病原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已迅速增长,并且存在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应引起足够重视。大环内酯类,因临床致病菌的变迁,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的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逐年增加,此类口服方便、疗效显著,因而消耗也较大。
氨基糖苷类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杀菌作用为浓度依赖,有抗生素后效应,因其毒副作用较大,但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独特的抗菌作用,故临床上仍然应用,但消耗比例相对较少。
作者单位:271200山东省新泰市中医院
磺胺类同样也为光谱抗菌药,对于浅表组织烧伤及破损血液组织具有独特杀菌作用,由于其有肾结晶损害,消耗量呈下降趋势,磺胺类的治疗地位也逐渐被取代。
篇4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中成药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118-04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from 2013 to 2015 in our hospital
PENG Yunyun HU 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aimen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 Haimen 22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tendency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13-2015,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tumor drugs. Methods The varieties, consumption sum an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ag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consumption sum of antitumor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creased by 8.92% in 2014 compared with 2013,and increased by 12.56% in 2015 compared with 2014. The consumption sum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ranked the first place, and the sum of antineoplastic hormones ranked the second plac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stepped down tamoxifen, anastrozole and bicalutamide were listing with in DDDs top 3. The antineoplastic assistant drugs of the first two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 sum were tropisetron and thymopentin over the three years.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and conforms with the overall trend of antitumor drugs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which have little side effect and low price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among all antitumor agents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Antineoplastic drugs; Consumption sum; Defined daily dose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肿瘤已经日益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胁。由于化疗药物应用和化疗方案改进,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抗肿瘤药仍因对肿瘤选择性差和毒性大而易发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和预测用药趋势,现根据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2015年来使用的所有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依据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提取2013~2015年原始数据,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金额等情况,以销售金额、用药量、用药天数、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作为评价指标。参考《新编药物学》[1]的分类方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植物类、激素类、其他类,另加中成类,共7类,分别统计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辅助药物的应用情况。DDD值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用药日剂量,其值主要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17版《新编药物学》[1]、《中国国家处方集》等,文献未收载的参考药品说明书。DDDs=某药的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2013~2015年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总销售金额及占全院比例
近3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增长趋势,2014年较2013年增长8.92%,2015年较2014年增长12.56%;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院总销售金额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 2013~2015年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DDDs 及其排序
中成药类、激素类、抗代谢类销售金额连续3年分别排第1、2、3位;中成药类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激素类的DDDs 2013年排第1 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抗代谢类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2。
2.3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
销售金额居首位的药品是中成药艾迪注射液,其中中成药类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都排进前10位;比卡鲁胺销售金额增长较快,由2013年第5位跃升到2014、2015年第2位;阿那曲唑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他莫昔芬DDDs 2013年排第1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比卡鲁胺(进口)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3。
2.4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8位的抗肿瘤辅助药物
托烷司琼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2位;胸腺五肽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2位,2015年排第1位;瑞白销售金额连续3年排第3位;胸腺肽DDDs 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3位;胸腺五肽2013、2014年均排第3位,2015年排第1位;托烷司琼DDDs连续3年排在第2位。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有近百种,我院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有六七十种,2014年比2013年增加了3种,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2种。近3年我院各年度各类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成药类和激素类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提示这两类药物在我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中占有主导地位。
中成药类在我院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中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增长迅速,其中艾迪注射液2014年销售金额达到了185.65万元,位列第1位,其DDDs也位于第6位。艾迪注射液是从斑蝥、人参、黄芪、刺五加四种中药中提取制得的一种新型中药制剂,以斑蝥为主药,其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佐以刺五加,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消Y的功效[2-3]。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消癌平片、复方斑蝥胶囊销售金额和DDDs均排进前10位。该类药物可联合化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4]。随着医药技术发展,我国对天然药物研究越来越深入,预计会有更多的抗肿瘤中成药投入临床使用,我院此类药物销售金额比例会持续增高。
他莫昔芬DDDs 连续3年排前3位,是一种非固醇类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5]。阿那曲唑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的三唑类芳香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特别适用于用激素辅助治疗之后复发的绝经期妇女晚期癌症[6-7]。比卡鲁胺DDDs逐年增加,该药为强效非类固醇类抗雄激素类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治疗[8-9]。来曲唑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晚期乳腺癌[10]。此类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口服制剂,临床需长期使用,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因此临床选择性高。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增加,可反映出本地区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抗代谢药,其销售金额排前10位,具有选择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主要用于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11-13]。吉西他滨2013年销售金额也排进前10位,1996年通过FDA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14]。替吉奥是治疗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复方抗癌药[15-16],为口服制剂,临床用药方便,患者乐于接受,选择性较高,销售金额急速增长,2015年销售金额更是排到第6位。培美曲塞二钠用于局部晚期肺癌或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药物[17-18],可提高患者存活期,且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使其受到临床关注。该类药物因临床疗效突出,副作用小而逐渐受到医生青睐,但因价格相对昂贵,而限制其部分应用。
2015年我院开始投入使用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利妥昔单抗,其销售金额就排到第7位。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19-20]。该类药物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临床使用量显著增加,将成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主要药物。
随着化疗患者对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缓解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辅助药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我院抗肿瘤辅助止吐药中,相较于昂丹司琼和阿扎司琼,托烷司琼的止吐效果好且价格适宜,临床使用频率最高。近年来免疫增强剂在抗肿瘤综合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销售金额和DDDs前8位中有四五种属于免疫增强剂,临床上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药品,如注射用胸腺肽、注射用胸腺五肽、国产胸腺法新。
目前我院抗肿瘤药物的用药现状及倾向基本符合我国当前药品消耗总趋势。随着公众生活质量要求和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患者开始对一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和价格较贵的新一代药物逐渐接受使用。新型抗[瘤药物不断被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运用,相信不久将来会有新的突破,为临床提供高效低毒价廉的抗肿瘤药物,给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21-773.
[2] 贾丹,张苗苗,李楠,等. 艾迪注射液中刺五加提取物对斑蝥素的减毒增效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32(3):343-348.
[3] 张苗苗,刘艳丽,陈重,等.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462-1470.
[4] 邵俭. 中药及复方制剂在抗肿瘤中的应用[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3):66-67.
[5] 龚亚林,田小芹,陈庆宪. 重庆市18家医院 2002~2005年抗肿瘤药利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07,18 (23):1777. [6] The ATAC Trialists Group. 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鄄a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i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first results of the ATAC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2, 359(9324):2131-2139.
[7] 张敏,李春燕,郝晓甍,等.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3):270-273.
[8] 朱煜,张建平,许乐,等. 比卡鲁胺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 10(3):259.
[9] 何学酉,洪宝发,符伟军,等. 康士得(比卡鲁胺)治疗局部晚期无远处转移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12):49-52.
[10] Thurlimann B,Keshaviah A,Coates A,et al. A comparison of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2005,353(26):2747-2757.
[11] 刘云海,王虹,吕正松. 肿瘤前体药物――卡培他滨[J]. 医药导报,2004,23(3):192-193.
[12] 张勇刚,宋卫东,卫星.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 3(22):4500-4501.
[13] 陈二洪,梁建权,宋小宁. 低剂量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2016,28(8):146-147.
[14] 梁汉霖,王羽,谢德荣. 关于晚期胰腺癌的Meta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化疗与吉西他滨单药[J].循证医学,2005, 5(3):156-165.
[15] 郭炜伦. 使用替吉奥对晚期初治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170-171.
[16] 冯志平,沈丽达,李云霞,等. 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的疗效分析[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8(7):41-43.
[17] 马飞,李树婷,孙燕. 2006年培美曲赛研究新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7):749-752.
[18] 洪燕妮,庞红霞,朱晋峰,等. 培美曲塞单药二线治疗肺大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6,28(8):138-139.
[19] 刘晓光,杨海波.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84.
篇5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总结;系列病例分析
本文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门诊及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6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168例发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儿99例(58.93%),女性患儿69例(41.0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3∶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168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133例(79.17%),联合用药35例(20.83%),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种,其余均为西药制剂;口服药品25种;按其药理作用分13类(见表2)。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种药物(见表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9例(5.36%)。
2.3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见表4)。表1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表2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病例数及构成比表3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品种及例数表4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2.4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数的2.98%。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齐宏)、头孢呋辛(达力新)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严重药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损害1例,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另外1例为外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来我院抢救,因多器官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谨慎。
3讨论
3.1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2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其中1例为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3.3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1]。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唯一1例死亡病例为外院使用中药制剂穿琥宁注射液所致,来我院急救中心抢救无效死亡。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发生[2],另外,剂型的改变容易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慎之又慎。
3.5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B型ADR),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参考文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查我院2006年8月份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呼吸内科、心内科6个临床科室共311份住院病历。
1.2 方法
1.2.1 DDD数据:由于每种药物应用的剂量不同,为了统一比较,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DDD值(极量),其数据来自《CPR2002临床用药指南》,个别品种参照说明书确定。DDD值以药物活性物质适当的重量单位来表示,是根据成人的用量来制定,儿童剂量与成人不同。本次研究中所涉儿童剂量分布较广,故DDD值未予统计。
1.2.2 DUI数据:以DUI作为评价药物是否滥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DUI=用药总量/(DDD×用药天数)。选择应用例数多的前10种药物统计,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2 讨论
2.1 骨科、普外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在这2个科室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使用其他抗菌药物的还有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喹诺酮类如氟哌酸、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林可类如克林霉素等。这2个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复杂,多达六类十八种。每个医生都有各自的用药习惯,大部分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没有做药敏实验.凭习惯和感觉用药。习惯使用抗菌谱广、杀灭力强的抗菌药物;用药级别偏高(《河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这2个科室共统计病例112例.使用抗菌药物70例。平均使用率为63.1%。单独使用一种药物45例,占40.2%;二联使用22例,占19.6%;三联使用3例,占2.7%。
从以上二个科室统计病种上看.按规定可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种有63例,38例属抗感染治疗用药,25例属非手术期或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而实际使用的病例数为70例,7例存在不合理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现象。
2.2 妇产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妇产科34例患者中,21例使用抗菌药物,只有5例存在感染,属治疗性应用,其余16例均为围手术期或生产后预防性用药。3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应用频度最高的是青霉素、头孢唑啉和甲硝唑。青霉素、头孢唑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而甲硝唑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所以在妇产科往往和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有14例单独使用一种抗菌药物,7例采用二联使用。
2.3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儿科63例患者中.35例使用抗菌药物,32例存在感染属治疗性使用,3例为预防性使用。
应用频次最高的是B一内酰氨环类,如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有20例使用该药。头孢类有9例使用。青霉素类疗效好,毒性小,价格低廉,虽然需要皮试,但仍然深受儿科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并没有被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所取代。
表2可以看出,在儿科大部分医生用药是比较谨慎的.一方面是用药品种比较单一,只有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另一方面是很少有联用现象。
2.4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呼吸内科50例患者中.有26例使用抗菌药物,均为治疗性使用。有20例使用一种抗菌药物,5例二联使用,1例三联使用。
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等,有19例使用。
2.5 心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心内科52例患者中。有10例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比较单一,只有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主要用于心肌梗死介入术、心衰合并肺感染、上感合并心衰等。没有联用现象。
2.6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总体分析:本次调查的311例患者中,162例患者应用过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达52.1%,应用频次最高的是普外科。
我院外科系统与内科系统相比,外科系统使用率较高为61.9%,使用品种较复杂;而内科系统使用率较低为42.3%.品种较单一。
使用频次进入前lO位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头孢唑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氟哌酸、琥乙红霉素、奈替米星、克林霉素和氧氟沙星。从进入前10名的情况看。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比较普遍,而一些其他品种如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已逐渐为医生所淡忘。
注射剂的使用比例较高,达80%以上.口服给药的占18%左右。由此看出,起效迅速的注射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篇7
【关键词】哮喘;药物源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14-1
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病因目前还不甚清楚,大多认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种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中能引发哮喘的变应原和促发因子亦逐渐增多。其中药物,在防治疾病的同时,也是引发哮喘的一种常见变应原,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本文分析我院确诊的药源性支气管哮喘134例,以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是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确诊病例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所收集资料,134例病例中,男58例,女76例;年龄12个月~89岁,平均年龄(52±13)岁;其中1~14岁14例,15~60岁42例,60岁以上78例。原发疾病中,一般感染性疾病62例,骨关节病18例,心血管疾病20例,其他34例。有药物过敏史54例(40%),有支气管炎、哮喘病、过敏性鼻炎病史者70例(52%)。入选标准:①明确用药史;②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哮喘发作:心悸、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两肺布满哮鸣音等为主要表现。一些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③给予吸氧、平喘、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④部分病例再次用药哮喘症状重现。
1.2方法
采用调查方法,对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物过敏史、支气管炎、哮喘病、过敏性鼻炎发病史,临床表现与转归和药物因素包括相关药物的种类、剂型、给药途径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表现和转归
药源性哮喘出现时间最快为用药后3min,最慢为持续用药18d。首次用药出现哮喘症状86例,持续用药后出现哮喘症状52例。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及静脉注射给药94例,肌肉注射6例,口服给药32例,外用2例。症状以哮喘发作为主,伴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气促、呼吸困难116例,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18例。上述病例经停用相关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吸氧、平喘治疗,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短时间内症状缓解82例,收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52例。根据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评定为肯定18例,很可能90例,可能26例。
2.2致病物与临床的联系
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用药史,共涉及药物29种。其中抗生素46例(34%),包括氨苄青霉素针剂4例,头孢哌酮针剂4例,头孢曲松针剂4例,头孢美唑针剂4例,头孢吡肟针剂4例,头孢克肟片剂、哌拉西林针剂、呋苄西林针剂、羟氨苄西林胶囊、阿昔洛韦针剂、克林霉素针剂、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磷霉素针剂、甲硝唑注射液、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妥布霉素针剂、阿奇霉素针剂各2例。中药制剂42例(31%),涉及到的药物有双黄连注射液8例,鱼腥草注射液6例,剌五加注射液4例,穿琥宁注射液4例,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银黄注射液、鸡胆口服液、痛血康胶囊、红花油搽剂、活血止痛胶囊各2例。非甾体抗炎药14例(10%),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4例,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肠溶片、萘普生胶囊、吡罗昔康片、复方氨基比林针剂各2例。β受体阻断剂6例(4%),普萘洛尔片4例,倍他洛尔片2例。其他药物26例(19%)。涉及的药物有呋噻咪针剂、地西泮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尼可刹米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胺碘酮片、阿昔莫司胶囊、普乐林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西米替丁注射液各2例。
3讨论
引发药源性哮喘的机制主要有药物通过速发型过敏反应激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激肽、白三烯等,引起哮喘发作[2]。某些药物可直接使组胺释放而导致气管痉挛和哮喘发作,部分药物则通过受体影响神经递质功能引发药源性哮喘,从本资料的患者因素分析说明过敏体质及有药物过敏史或有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史、哮喘病史更易发生药源性哮喘。故在用药过程中应重视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药物、食物过敏史以及与过敏性疾病相关的病史。对有药物过敏史者,用药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静脉给药,用药过程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从药物因素看,药物分布较广,其中抗生素占34%。与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关。抗生素滥用不仅导致耐药性增加、患者负担加重,同时也使药源性疾病相应增多。上述病例中由中药制剂引发的药源性哮喘21例,占31%,仅次于抗生素位居第二。对于哮喘持续不能缓解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意识障碍者应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只要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大多预后良好。要合理选择使用药物,也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药物。医疗机构应加强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教育,医患共同提高防范意识,以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赖荷.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诊断[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9,(11):
篇8
【关键词】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细菌耐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4-02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2011
LIANG Ying-ping,GUAN Xiang-lin,HUANG Xiao-m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acterial use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MethodsAnalyzed theDDD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 2011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ResultsPrimar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1 were the cephalosporin antimicrobial agents; 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52.28%, G+ accounted for 56.2%, G- bacilli accounted for 25.4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many way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agents;DDDs;Bacterial resistance
目前,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使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成为医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抗生素现在已成为医院临床使用的最广泛、进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常规药物。同时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继发感染、耐药性加剧、并发症增加等问题也越发显著。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1]。为了使医院抗菌药物能够合理有效的应用以及完善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用抗菌药物的资料,主要是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出库记录;细菌耐药资料也主要来自我院检验科分离细菌资料。2011年我院住院的总人数为15210人次。
1.2 方法 依次统计已使用的抗菌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量以及致病菌分布、特殊耐药菌检出率、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等项目,药物限定日剂量(DDD)采用《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临床用药须知》并结合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主要适应症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药品的DDD值,采用均折算求和的方法计算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物的总消耗量,但针对同一品种不同给药途径则进行分别计算其总消耗量。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2011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前五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唑林。按照DDDS排序抗菌药物,详细结果,见表1。
2.2 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送检患者临床标本总数为7952例次,微生物检查送检率为52.28%,共分离出3959株细菌,细菌检查阳性率为49.78%,其中,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56.2%,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5.41%,详细结果见表2。送检样品主要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脓液等,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实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进行药敏试验,详细结果,见表3、表4。
3 讨论
3.1 抗菌药应用频率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耗量大、种类较多的是头孢类抗菌药;同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占有较大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近年来耐药菌株范围不断扩展,传统抗菌药物大多已耐药,从而导致三代头孢与加酶复方制剂成为临床医生抗感染首选用药,而且该结果也表明我院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有着较高的起点,值得临床医师进行关注和相应的调整[2]。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临床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是我院细菌室2011年分离出较多的菌种,从表4可见,这些常见的菌群在我院同期常用的抗生素中敏感性显著下降。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近两年我院用量较多的品种,DDDS排序第6,已出现部分细菌对其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对溶血链球菌仍保留有92.32%的敏感率。三代头孢是我院近期使用频度最大的抗菌药物,已占据各类药品使用频度的首位,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有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头孢他啶对溶血链球菌的敏感率已经低于20%。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作用,虽然DDDs排序第七,但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对其敏感性已经低于16%,这可能是由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交叉耐药[3]。
3.3 抗生素的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临床最为常用的是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其日常用量较大,因此其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因此敏感性较低。这表明临床上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从诊断感染指标和病原学诊断明确及药物学经济角度考虑,从而合理、安全、有效地选用抗生素。若滥用抗生素必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和扩散。
总之,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调整抗生素的品种及数量,使抗生素更科学、安全、有效地发挥疗效。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特征及适应症,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监测细菌耐药性,减少和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慧玉,罗军,何加宁,等.我院200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89-591.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院2008年10月—12月全部出院病历共2184份,其中手术病历105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从第二周出院病历中抽取75份,按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的监测方法和指标,填写使用情况调查表,从用药指征、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药品费用、抗感染治疗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药品说明书及我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实施细则》。重点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用法用量、配伍、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表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Ⅲ类切口除外)
给药方案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用药时间 术前<2h 2h<术前≤1d 术前>1d
术后≤2d 3d≤术后≤7d 术后≥7d
用量用法 剂量合适用法正确 剂量合适用法相对合理 剂量过高或过低,用法不正确
联合用药 两种以内有协同作用 三种无禁忌 三种以上有禁忌
不良反应 轻 中 重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抽取的75份出院病历中,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84岁,平均住院总费用19056.57元。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被调查的75份病历中60份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80%,其中44份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5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比例97.5%;治疗应用比例55.55%。共计应用8类19种抗菌药物,主要为克林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大环类、硝基咪唑类。使用频度最高的六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克林霉素针(11.66%)、头孢呋辛钠针(20%)、头孢匹胺针(13.33%),头孢硫咪针(8.33%)、头孢噻肟钠针(15%)、头孢甲污针(5%);头孢唑啉钠针(3.33%),氧氟沙星针(1.6%)。
2.3 手术类别及例数 75份病历中手术病人44例;Ⅰ类切口31例;Ⅱ类切口7例;Ⅲ类切口6例;应用抗菌药物44例;75%不合理;治疗应用抗生菌药物20例,45.45%基本合理。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应用合格率为61.29%。在所有治疗应用抗菌药物的31份病历中,58.06%的病历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具体情况见表2、表3。表2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Ⅰ 31(是) 3 3 14 6 7 2 无应用指征;药物选择偏高、剂量过大;围手术期时机不正确;术后用药方法不对;术后用药时间≥48h;适应证掌握不严;用抗菌药级别偏高、术后用药偏长>3天;越线使用上级医师未审批签名;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治疗用药级别选择偏低;切口类别不正确;手术当天用量较大;溶媒选择不妥;用药时机不正确;医嘱书写不规范;用法不正确,适应证掌握不严。
Ⅱ 7(是) 0 1 1 2 0 药物选择不妥;计量偏低;用法不正确;用药时机不正确;预防应用时间不对;医嘱应交代具体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不正确,术前未用,术后>3天;无用药指征;时间(术前、术后)手术开始时间不正确;医嘱不规范;预防应用指征不强,用量偏大。
Ⅲ 6(是) 1 2 1 0 0 越线使用抗菌药;治疗用溶媒选择不正确;药选择级别偏高;未及时取标本做病原学和药敏检测;联合用药重复。表3 治疗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
7 0 5 3 1 越线使用抗菌药;病原检测时间不正确;医嘱时间(痰培养)与执行时间不符;选用阿米卡星不明;标本取样与用药时间顺序不正确;用药时间不足3天换药无依据;医嘱书写不规范;取样本时间应在用药前;联合用药指征掌握不严且药物无协同作用;用药指征不强;直接用三线药;未做病原学检测;遗嘱未写药品规格及用法;医嘱用法不正确;剂量太大;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不符合抗菌药物治疗原则;联合用药重复。
篇10
第六节
体内药物分析
一、A1
1、下列哪一步是体内药物分析中最难、最繁琐,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A、样品的采集
B、样品的贮存
C、样品的制备
D、样品的分析
E、蛋白质的去除
2、在考察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时,建立标准曲线至少用几个浓度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E、10个
3、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时,用于建立标准曲线的浓度每批次不少于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E、6个
4、下列关于生物样品最低定量限说法正确的是
A、要求至少要满足测定2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
B、是仪器能够测定样品的最低浓度点
C、要求满足测定Cmax的1/10~1/20时的药物浓度
D、应有至少2个样品测试结果证明
E、其准确度应在真是浓度的85%~115%范围内
5、可用“相对标准差”表示的是
A、精密度
B、定量下限
C、专属性
D、准确度
E、线性
6、在生物样品分析中,以样品提取和处理前后分析物含百分比表示的是
A、重现度
B、重复度
C、回收率
D、极差
E、标准差
7、体内药物分析特点描述不相符的
A、体内药物分析影响因素少
B、样品复杂,干扰物质多
C、样品量少,药物浓度低
D、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E、样品在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8、体内药物分析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不包括
A、HPLC法
B、酶免疫分析法
C、毛细管电泳法
D、放射免疫分析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二、B
1、A.<15%
B.85%~115%
C.80%~120%
D.<20%
E.100%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要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在定量下限附近相对标准差应
A、
B、
C、
D、
E、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要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差一般应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由于生物样品非常复杂,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时,样品的前处理十分重要,包括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还要进行化学衍生化。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9277,点击提问】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线性表示分析物浓度与试验响应值间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如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获得标准曲线。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用至少6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的生物介质,线性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浓度,不允许将定量范围外推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标准曲线不包括零点。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653,点击提问】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精密度与准确度 精密度为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相同介质中相同浓度样品的一系列测量值的分散程度。准确度为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测得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要求选择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低浓度选择在定量下限附近,高浓度接近于标准曲线的上限附近;中间选一个浓度。每一浓度每批至少测定5个样品。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189,点击提问】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要求至少能满足测定3~5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Cmax的1/10~1/20时的药物浓度,其准确度应在真实浓度的80%~120%范围内,RSD应小于20%,信噪比应大于5。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318,点击提问】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过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精密度验证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086,点击提问】
6、【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提取回收率:分析过程的提取效率,能反映出样品预处理过程中组分丢失的情况,是评价萃取方案优劣的指标之一,以样品提取和处理过程前后分析物含量百分比表示。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207,点击提问】
7、【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①样品复杂,干扰物质多,样品中除含有被测的药物和代谢物外,还含有内源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无机盐、色素等)和外源性物质(如共存药物),这些物质可干扰药物的测定,所以在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②样品量少,药物浓度低,提取分离之后,常需要对样品进行浓缩,同时要求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③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208,点击提问】
8、【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检测方法有:(1)色谱法:HPLC法、GC法及其联用技术;(2)毛细管电泳法及其联用技术;(3)免疫分析法(IA):该法是以特性抗原一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常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免疫分析法(EI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313,点击提问】
二、B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相对标准差一般应小于15%,在定量下限附近相对标准差应小于20%。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333,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相对标准差一般应小于15%,在定量下限附近相对标准差应小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