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牙膏范文
时间:2023-04-03 21: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物牙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防龋型牙膏
防龋型牙膏是加入了有防龋作用的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防龋型牙膏是含氟牙膏(内含氟化钠和单氟磷酸钠)。氟是一种性质非常活跃的化学元素,其腐蚀性很强,既对有害细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也会给身体带来影响。因此,氟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列入“人体可能必需,但有潜在毒性的微量元素”,和铅、镉、汞、砷、铝、锂、锡等排在一类。
氟可以提高牙齿的抗腐蚀能力,抑制致龋细菌的生长繁殖。在人体正常的口腔环境中,也有一定量的氟存在,但其浓度不足以抑制细菌生长。因此,含氟牙膏的使用是在安全范围内增加口腔局部的氟,在牙齿表面形成强有力的保护层,从而减少龋齿的发生。
由于儿童可能存在吞咽牙膏的情况,因此,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氟牙膏,4~6岁儿童也尽量少用。如要使用,应该在大人指导下,每次使用黄豆粒大小的量即可。
美白牙膏
不少美白牙膏的美白功效主要来源于添加的一些摩擦剂,如焦磷酸钙、高清洁二氧化硅等,通过这些摩擦剂与牙面上的色斑进行物理性摩擦,以去除牙面的色斑,使牙齿恢复本来的颜色;还有一些美白牙膏中添加了过氧化脲,这是一种过氧化物,能在刷牙时释放出具有漂白作用的原子态氧,对去除牙釉质表层的色斑很有帮助,从而使牙齿变得美白漂亮。
所以,对于那些爱抽烟、爱喝咖啡以及长期大量喝茶的人来说,美白牙膏比较适用。但对于四环素牙、氟斑牙等由于牙齿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色斑,美白牙膏基本没有效果。
要提醒的是,美白牙膏虽有美化作用,但也不要一味迷信,以防走入误区。要知道,牙齿的正常颜色是类似象牙色或带有光泽的淡黄色,而绝非一些广告中宣传的纯白色,所以不必一味求“白”;而且,美白牙膏中所含的过氧化物即使浓度较低,也仍会给一部分口腔黏膜较薄弱或牙齿敏感的人的口腔带来刺激,所以儿童及牙齿磨耗严重、牙本质敏感的人要慎用。
消炎止痛牙膏
这类牙膏多是在普通牙膏的基础上加入某些抗菌药物以消炎抗菌、抑制牙结石和菌斑的形成,起到改善口腔环境、预防和辅助治疗牙龈出血、牙周病的作用。但消炎牙膏特别是抑菌性强的牙膏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使口腔中的细菌产生抗药性,还可能会导致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调。
因此,建议大家使用消炎牙膏不要固定只使用一种,应该1~2个月更换一次。而且,药物牙膏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药品,如果牙齿出现炎症,还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篇2
用药要到位,不要轻易判无效。所谓“到位”是指规范用药,有的高血压患者虽在服药,但血压控制得不好,究其原因,虽选药无误,服用方法却很不规范。一是服药次数问题。要了解长效制剂与短效制剂的用药间隔时间不同,若把每日须服3次的短效药加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当做长效制剂,每天只服一两次,又如何有效呢?二是剂量问题。根据血压控制情况,有的小剂量就可以,有的加大剂量才奏效。这既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也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差异有关。用药还要考虑到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应同时降脂或降糖,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诸如此类,当在医生指导下,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才是,不要匆忙下无效之结论。
要联合用药,不要重复用药。高血压的现代治疗药物可分成六大类:①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寿比山等;②β受体阻滞剂,如氨酞心胺、倍他乐克等;③钙拮抗剂,如恬尔心、心痛定、尼莫地平等;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⑤a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联合用药是指上述两类以上药的协同使用而不是同一类药的重复服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它往往是在规范使用单味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如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如硝苯地平与倍他乐克之对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利尿剂联用,如复方降压制剂――开富特中卡托普利与双氢克尿噻之对药等。而同一类药重复用药,一是疗效不佳,二是不良反应增加,为降压所忌,应予纠正。
要定期测血压、坚持服药,不要吃吃停停。有些患者在取得理想的用药效果后,就大意起来,既不定期量血压,还常常漏服药,缺乏恒心。其实,饮食起居、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而使其发生相应变化,也使血压产生波动。如工作忙碌、情绪激动会加重血压升高;即便是看似与高血压病毫不相干的气象因素,实质与血压波动关系很密切。凡此种种,都要求患者必须勤测血压,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值得提醒的是,患者在持续规范用药后,偶然停药几天中,发现血压仍正常,就认为“病根已除可停药”,殊不知,这只是药物的“后续效应”所起的暂时作用,故不可擅自停药。
篇3
非药物治疗主要有五个方面:
1,限制食盐的摄取量
据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食盐摄入量极少的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者几乎没有。而一天摄入20克以上食盐的人群中,约有30%发现有高血压。对于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限制食盐后,血压就易于降低。I期高血压病人,即使每天只减少数克食盐,也能看到降压效果。为此,应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减盐疗法的指导和教育。美国高血压协会主张高血压病人每日只吃5克食盐。
2,多进富钾食物钾的降压作用,最近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高血压病人,应多进富钾食物(如各种豆类、蔬菜、水果以及肉类、乳类等)。
3,减肥减轻体重可保血压下降,这是由于限制了热卡,并减少了食盐的摄取量所致。和限盐无关的减重,也可使血压下降。所以,对于伴有肥胖的高血压病人,必须认真地减肥。
4,限制酒、香烟、咖啡等嗜好品据日本久山町地区调查结果表明,饮酒量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就增加;有大量饮酒的习惯,也会使血压上升。所以对高血压病人,节酒是一种很必要的措施。
篇4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分类
【中图分类号】R9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1-02
据统计资料表明,心血管病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首位疾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整体膳食有了明显改善,但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膳食特点依然存在,其中包括食盐摄入量大大超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每天小于6克的标准,水果蔬菜的摄入量较低,谷类食物摄入明显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明显,导致体重指数增加,这些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目前国内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在成人中可达18.8%[1],高血压又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容易并发冠心病。因此,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降低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SH)的规定,高血压分期如下:
理想血压:收缩压小于120 mmHg,舒张压小于80 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 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49 mmHg,舒张压90~94 mmHg;高血压I期: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无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期: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I期:收缩压超过180 mmHg,舒张压超过110 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的器质性一项或多项的损伤。
抗高血压药又称降压药,系指能有效降低血压,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根据2005年我国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抗高血压药主要分为六大类,再加上其他药物,故可将降压药按以下七大种类划分: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其它抗高血压药物[2]。
1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是高血压治疗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我国有一半以上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s ),也叫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莫地平、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硫氮唑酮等。以二氢吡啶类(如一代硝苯地平;二代缓释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三代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四代西尼地平) 的药物应用最为广泛。虽然普通制剂常用,但多数已经被其他剂型代替,如控释片、缓释片等。使用历史最长、最普遍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它是第一代的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对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控释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它通过零级释放方式以恒定的速度释放其活性成分,保证血浆药物浓度的相对恒定,从而实现平稳降压,且不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奏,是唯一对交感神经系统不产生影响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和耐受性。苏俊等通过动态血压(ABPM)检测技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作用显著,稳定性好,可持续24 h发挥作用,有利于终末器官的保护,且副作用轻微,现已广泛用于临床[3]。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与其他药物相比,这两类药物单纯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于老年人效果尤为显著。主要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抑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交感神经反应降低,心排出量减少,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从副作用角度来看,它比以往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ACEI比较:
(1)阻滞AgII更直接、完全(阻滞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gII与AT1受体结合);
(2)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后,血清AgII水平上升,和AT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有利作用;
(3)对缓激肽代谢无影响,不增加缓激肽。
3 利尿剂
利尿剂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使血管平滑肌钠离子含量降低,减弱小动脉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反应,从而使血管扩张而降压。主要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利尿剂能够预防中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并且费用较低。因利尿剂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小,在联合用药中,其他降压单药治疗无效时,加用利尿剂,疗效显著。利尿剂尤其对老年人、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积极探讨研究,出现了一些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的药物。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俗称“沙坦类”,是继钙通道阻滞剂、普利类之后最新、增长最快的一大类降血压药物,在全球市场是最大一类抗高血压药物,总销售额在230亿美元以上,在国内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沙坦家族”的主要品种有:氯沙坦钾(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酯、替米沙坦、奥美沙坦和依普沙坦。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作用特点:(1)对AT1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的选择性,在体循环和局部组织内全面拮抗AT1受体,洛沙坦对AT1受体的作用强度较之AT2强约10000倍,而缬沙坦、依贝沙坦则强20000倍;(2)作用平稳,降压的峰谷比值较小,疗效持续维持24小时以上;(3)口服后在肝脏几乎不代谢,药物耐受性极好,可供患者长期服用(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4)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影响心率,不干扰激肽系统,所致水肿和咳嗽的发生率低于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老年人的血药浓度比年轻人高,血浆半衰期无变化,老年人无须调整剂量,且对肝肾功能无损害,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无须调整剂量[4]。由于它们较好的副作用轮廓,并且它们比ACE抑制剂有更完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阻滞作用,导致其在某些患者人群中,例如在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比单独使用标准治疗剂有更大的功效。作为目前全球及国内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主流药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即沙坦类药物,占据全球高血压用药市场的重要份额。
在临床上多选择作用部位和机制不同的2种或多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抵消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合制剂中的氢氯噻嗪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对抗降压作用,并降低血钾水平。而厄贝沙坦能够抵消由利尿剂诱发的代偿机制,从而加强利尿剂的降压效果,同时还能选择性阻断AT1亚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另外,厄贝沙坦能够减弱氢氯噻嗪诱发的血清尿酸升高和血钾降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能有效降低轻、中或重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程度与ACEI、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氢氯噻嗪相当。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较单用所增加的疗效对达到治疗指南(JNC7和WHO/ISH)的目标血压十分重要。此外,长期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耐受性以及每天1片的简单用药方法可能对病人坚持治疗有所帮助。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于为降低血压而必须联合用药的病人是合理的选择。
联合治疗有助于添加或补充药理作用,降低单一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更好的保护器官[5]。从优联合用药虽使药物治疗成本增加,但药物联合的效益可抵消单药治疗失败的部分额外费用,且某些药物的联合只是少些费用,却能更好的控制血压,故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率价值。
正确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患者获得疗效的关键,高血压是终生疾病,控制并不容易,一旦确诊应坚持治疗,达到理想血压,是降低相关疾病危险的最好方法。目前,抗高血压药品种较多,联合用药复杂,临床应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抗高血压药物无论单用还是联用,无论选用老药还是新药,目的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重点强调选择药物时,还应强调治疗对象个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0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 苏俊, 刘斐俅.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4)
篇5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实验的开展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医学界对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血压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并已成共识,针对高血压的循证医学研究层出不穷,高血压病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而是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聚集。因此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因此治疗高血压患者要尽早、要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1]。
面对众多的高血压患者,如何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呢?笔者认为,一是加强对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建议成年人每年测量一次血压,这样就可以检测出事实上已存在的高血压,提高公众高血压知晓率。如确诊高血压,则应长期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限盐、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长期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定期随诊和测量血压。
1 降压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心血管病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应将血压降到最大能耐受程度。HOT研究显示血压控制在138/83mmHg以下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低。此外血压下降到此水平以下也是非常安全的。高血压、糖尿病伴或不伴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在130/80mmHg或以下,对于蛋白尿>1g的患者应将血压将到125/75mmHg以下[2]。
2 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
2.1 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有助于干预各种主要血压维持机制,消除由于个体遗传差异而引起的药物的不同反应,添加或补充药理作用,中和不同药物治疗时引起的不良反应,防止单药治疗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将不良反应降至最小。联合治疗具有安全有效降压,减少不利效应,更好保护靶器官,提高依从性的优点。联合治疗的原则是:(1)选择药动力学和药效学上可以互补的药物;(2)避免联合应用降压原理相近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3)联合治疗应较单药治疗提高疗效,加强靶器官保护;(4)减少及抵消不良反应;(5)长效和短效药物联合应用;(6)简化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费用。
2.2 WHO/IHS1999年主张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
(1)利尿剂和ACEI或ARB;(2)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β受体阻滞剂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4)钙拮抗剂和ACEI和ARB;(5)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
2.3 抗高血压药物评价
(1)利尿剂:数十年未出现新的化合物,疗效好价格低廉。欧美诸多临床试验如EWPHE、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比大剂量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无不良影响。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程度与ACEI、CCB相同,被列为一线降压药。(2)β受体阻滞剂: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它可减少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死具有二级预防作用。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是通过降低血压和心率达到的。但尚未证明对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否优于利尿剂。与钙拮抗剂、利尿剂合用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吸烟往往会降低其疗效。CIBSⅡ实验证实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病人,要谨慎给药,逐渐加量,使患者耐受并由此心功能得到改善,但不提高总生存率。(3)钙拮抗剂(CCB):主要有3类,其中以血管选择性最强的二氢吡啶类应用最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实验(Syst-China)与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实验(Syst-EuR)两项研究得出相似的结果,服用尼群地平2~3年后,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效应,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40%,同时心血管事件,癌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CCB虽然是有效和安全的,减少卒中的效果优于其他类,且兼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是减少冠心病事件和心衰方面,CCB确实不如ACEI、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不良反应少,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抗高血压机制除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减慢缓激肽降解,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外,还与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舒张因子(EDRF)生成增加有关,ACEI能增加肾脏排钠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膜的糖化,有效地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病变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服ACEI的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少于服CCB者。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新型ACEI可以取代传统的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S):近年推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I较为接近,但对心脏与肾脏的远期益处是否与ACEI相似,尚有待于更多的临床验证。与ACEI相比,ARS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从受体水平完全阻断各种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发生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逃逸。(2) 仅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型(AT1)受体,不影响AT2、AT3、AT4受体可能介导的有益作用;(3) 对激肽系统无影响,咳嗽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似;(4)其中氯沙坦具有尿酸排泄作用。LIFE实验证实,氯沙坦与阿替洛尔相比,卒中发生减少25%,逆转左室肥厚效果也较后者好,PRIME实验证明伊贝沙坦比氨氯地平更能减缓糖尿病肾病恶化和终末期肾病的进展。(5)α受体阻滞剂:降压确切,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者可能有利,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困难。至今临床实验尚未证明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病死率[1]。
3 小结
高血压防治是心血管领域中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多数专家认为,冠心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未降低,与人群的血压未能很好控制密切相关。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的新观点和最重要的科研成果集中反映在美国的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简称JNC)及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HOT)上。从JNC的第一版(1976)已近30年,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瞬间,可在这短短的30年间,人类对高血压的认识,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代表着医学的进步,人类的进步,而其受益者是无数的高血压病人和无数高血压病人的家庭,是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篇6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目前由于选择药物的不合理,血压控制效果较差,常常导致高血压或冠心病病情恶化,或者出现高血压急症及加重并发症,心脑肾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或者出现冠心病病情加重,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二者治疗不及时,又可并发糖尿病、高血脂、心力衰竭等多脏器功能受损害,危险事件发生率升高。因此,临床上,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血压控制尤为重要,关键是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是治疗中的重点与难点,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本身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者的2―4倍,由此可见,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占重要原因,合并冠心病后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但是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冠心病病人大部分是可以控制的。在临床上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的降压药物选择应是在分析病人生理、病理、精神、遗传、环境等等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一应选择既能降血压又能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物,从而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如β受体阻滞剂,具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症状。另外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预防心源性猝死,还有抑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减少斑块破裂的可能性作用,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首选药物应用。但要严格注意禁忌症,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心脏传到阻滞者禁用,在合并冠心病出现变异性心绞痛时,还应与钙拮抗剂联合使用,尽快缓解高血压、冠脉痉挛,避免单独使用影响治疗效果。
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或出现心功能恶化时,应该选择改善和保护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能用以治疗轻中度或者严重的高血压,而且对某些情况特别有用:①高血压并有左室肥厚;②左室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③心肌梗塞后及心室重构;④糖尿病并有微量蛋白尿;⑤高血压病人伴有周围血管病或雷诺现象,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抑郁;⑥硬皮病高血压危象;⑦透析抵抗肾性高血压。ACEI在下列的情况如下慎用:重度血容量减少;重度主动脉、二尖瓣窄;限制性心包炎;重度充血性心衰(NYHA4级);肾性高血压尤其是双侧肾血管病变或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原因未明的肾功不全;有血管杂音的老年吸烟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肾功不全者。
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应选择可扩张周围血管和冠状动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等,近年来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对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作用得到普遍认同,在临床上老年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钙离子拮抗剂择性抑制Ca2+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具有扩张血管和负性肌力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末梢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但脑、冠状动脉和肾血流量不减少。钙拮抗剂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及传导,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使血管扩张。钙离子拮抗剂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收到良好的疗效。
四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发生心绞痛时,应立即选择扩张冠脉血管的药物,抑制冠脉血管进一步痉挛、狭窄,防止心肌梗塞发生,因此,立即选用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醇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改善心肌供血,针对病因极其危险因素给予对症治疗,根据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对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必须客观分析病情,科学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篇7
[关键词] 抗高血药;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c)-117-02
Application on antihypertensives in our clinic from 2006 to 2008
HUANG Yao
(Clinic of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zhou 5102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tendency of antihypertensives in our clinic. Methods: Analyzed the varieties, the consumption sum, DDDs, daily cost etc of antihypertensives from 2006 to 2008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sumption sum of calcium antagonist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over the 3 years, with amlodipine ranked the first in terms of DDDs. Conclusion: Calcium antagonists and ARB are the major antihypertensive drugs used in our clinic.
[Key words] Antihypertensives; Consumption sum; DDDS; Application analysis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又是心脑血管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达1.6亿[1],而抗高血压药品品种较多,联合用药复杂,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对我校门诊部2006~2008年抗高血压药物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临床用药、药品管理、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校门诊部西药房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参照《新编药物学》(16版)[2]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
1.2 方法
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量/该药品的DDD值。日均费用(DDC)=某药的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
2 结果
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1;各年度各类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2;各年度销售金额排例前10位的抗高血压药见表3;各年度DDDs排序前10位的抗高血压药及DDDs见表4。
表 1 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Tab.1 Consumption sum of antihypertensives and the proportion among the western medicine (%)
表 2 各年度各类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Tab.2 Consumption sums and proportion of subgroups of antihypertensives in each year (%)
表 3 各年度销售金额前10位的抗高血压药
Tab.3 Antihypertensive drugs of top 10 o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in each year
3 讨论
我校门诊部2006~2008年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逐年增长,DDDs相应增加,但DDC有些品种有所下降,这表招标对于促进药品费用的降低有一定作用。由表2可见,α受体阻滞药,利尿药所占比例很小,而钙拮抗药所占比例最大。钙拮抗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或并发稳定型心绞痛的老年患者, 钙拮抗药降压疗效突,对代谢无不良作用,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发生率,也是冶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的常用药[3]。销售金额仅次于钙拮抗药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它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与血管紧张素型受体结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压力反应和功能反应[1],但不影响血管紧张肽转换酶,不会导致缓激肽的蓄积,不影响前列素合成,故不引起干咳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并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1]。最近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ARB类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血管和肾脏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不依赖于药物的降血压效应,而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率低,并且不因剂量的增加而增多[3],是治疗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一类重要抗高血压药物。《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JNC-7均已确认ARB类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JNC-7特别强调噻嗪类利尿药的治疗地位,它适用于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冠心病高危因素和糖尿病。噻嗪类利尿药价格低廉,又是联合用药的基本药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突出的问题仍是利尿药的使用不足[3]。我门诊利尿类药也用药较低,应引起重视。从表3、4可见,3年稳居首位药是氨氯地平,它为第三代钙拮抗剂,主要是在分子中引入新的分子,克服第一、二代的缺点,与第一、二代比较具有降压更持久、更平衡、不受进餐时间的影响;血药浓度几乎与给药途经无关,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长,而且不会因血压突然下降而引起心脏和交感神经激活[4-8]。
综合上述,我门诊抗高血压药应用基本合理,钙拮抗药、ARB类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长效拮抗药与沙坦类药物在临床应用逐年上升,进一步说明降压降压作用持久、平稳并有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的长效抗高血压的应用广阔前景,应提高国产长效钙拮抗药与沙坦类药物的质量和疗效,降低价格。
[参考文献]
[1]尹桂华.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合理使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00-1401.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5.
[3]龚培力.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与研究进展[J].医学导报,2007,4(26):334-339
[4]陈国新,罗周兰.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柝[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9):75-78.
[5]张建国,周建民,冷会勇,等.高密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应用状况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3):156-158.
[6]金晓艳,赵辉,张晶.我院2004~2006年降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分柝[J].中国医药,2008,3(5):262-264.
[7]查勇,赵燕,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95-96.
篇8
方法:选取100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50例患者。其中男性有60例,女性有40例。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观察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到三个疗程。
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但观察组的恢复速度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速度快。
结论:高压氧配伍药物治疗脑梗死具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高压氧药物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13-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研究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均是从医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的,其中男性有60例,女性有40例,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种,其中观察组有50例患者,对照组有50例患者。这些患者都经过MRI或者头颅CT的检测,均患有脑梗死疾病。其中需要排除的病例有: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有脑卒中病史并且遗留有神经功能损伤以及对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
1.2方法。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其中的相同点是两组患者都接受药物治疗。其药物包括:云南灯盏花的注射液、胞二磷胆碱、葛根素、血塞通、溶栓胶囊、脑活素以及步长脑心通胶囊等,在服药的同时要进行物理性的治疗。接着按照患者的病情与身体状况给患者静脉注射甘露醇。两组所不同的是,观察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进行高压氧的治疗。其中的氧舱压力为0.2mpa,每次进行一个半小时。时间为两到三个疗程。
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的标准为:一是病情在治疗之后更加严重;二是病情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症状与体征没有什么变化;三是治疗效果有进步,即患者的语言功能与偏瘫的肢体有所恢复与改善;四是疗效有明显进步,即患者的语言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偏瘫的肢体能力恢复到Ⅳ级;五是患者完全康复,即患者的体征与病症已经消失,个人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在进行疗效评估的时候,需要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分,并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重度、中度以及轻度。
2结果
从上表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的供血动脉中的血流突然停止或者减少,导致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与缺氧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这种疾病所伴有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失语、偏瘫、眩晕、癫痫、神经性症状、肢体无力以及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脑梗死伴有的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脑血管病后焦虑反应以及抑郁症。
脑梗死的病症实质是患者脑组织中缺氧或者缺血,脑组织对缺氧或者缺血的缺损很敏感,在血液与氧气被阻断达三十秒,脑代谢就会发生病变。时间超过一分钟之后,大脑中的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会立即停止。在大脑缺血时间超过五分钟之后,就会发生脑梗死现象。在人体大脑内动脉闭塞八个小时之后,缺血的中心位置就会出现肿胀与软化现象。在大脑内的动脉阻塞时间超过三到四天之后,脑组织就会出现液化现象,大量的神经细胞会消失,星形细胞开始增生,大量的吞噬细胞出现,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高压氧治疗法就是指使用纯氧加压单人舱或压缩空气加压的多人舱,病人通过面罩,头部氧帐或气管插管吸入纯氧。利用高压氧治疗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脑组织的氧储备,提升高压氧的分压与血氧的含量,为患者提供足量的氧气。在常压下,人体呼吸氧气的时候,脑部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的血氧分压可以达到12kPa。当血流量减少一半的时候,动脉端的血氧分压会降低到2.6kPa。在0.3MPa下吸氧,患者病灶部位的氧分压可达300mmHg(42.9KPa)。在高压氧的治疗状态下,患者体内血浆中的血氧含量不断地增加,与血氧分压成正比。这种疗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大脑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病变部位的供氧,增加患者体内的能量,从而减少脑组织中的酸性代谢物质。脑梗死患者在脑细胞缺氧、缺血四个小时之内,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更多脑细胞的存活。如果错过这段时间,进行高压氧治疗,依然有效果。
高压氧疗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氧供应,而且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脑水肿,从而降低患者的头颅内压。同时,利用高压氧疗法,还可以有效地清除患者脑部的自由基,提升患者脑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数量。高压氧的疗效主要是由氧气弥散到患者缺氧缺血的脑组织中所产生的,这种方法对脑梗死面积较小或者一些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
在治疗脑梗死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药物很多。其中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有助于扩张血管,活血行血,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胞二磷胆碱对颅脑损伤、颅脑手术与急性脑梗塞所引起的意识障碍具有很好的作用,但这种要必须在改善呼吸、循环及纠正脑缺氧等措施的基础上使用。而葛根素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冠以及降低心悸耗氧量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如何预防脑梗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脑梗死的预防工作:首先是要注意改变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说,吸烟、暴饮暴食、酗酒等;其次是要坚持合理的饮食方案,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的饮食为主,并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纤维素的摄取;三是严禁食用辛辣食品生冷食品或者咸鱼食品等一些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四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长山.高压氧配伍药物治疗脑梗死106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8(09):1247-1248
篇9
【摘要】本文根据循证医学理论,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临床常用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及临床应用现状,并对目前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理念和合理选用加以介绍。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治疗;药物;评价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医学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总之控制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心血管病占首位。而我国又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致死的首要原因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老年高血压的特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壁变厚、变硬、钙化,顺应性下降,所以老年人当中约半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明显增大,而另半数为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由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功能明显障碍,调节血压的能力减退,所以,血压波动较大,而且容易产生性低血压和低灌注症候群。由于老年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收缩压升高,后负荷增大,心脏为克服增大的后负荷而作功,所以,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共同导致的肾脏疾病。
2降压药物的选择
关于老年人降压药物的选择,WHO推荐有六大类: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一线药物。在高血压用药的选择上提倡:①每个高血压患者病情不同,对降压药物反应不同等,因此,用药个体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品种和剂量;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少至最小。降压药物剂量应控制在常规用药的1/3~1/2左右,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有效剂量,使血压缓慢降至目标的水平。②为了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治疗要强调平稳降压,不能操之过急。理想的降压药物其疗效要持续、平稳、有效。因此,只需每天服药一次的长效的降压药物比较理想,对血压波动少,能防止夜间较低的血压至清晨突然升高而导致的猝死,或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发作。用药时间,一般应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左右,切忌晚上临睡前服药,③不同的降压药物,其单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是不同的,要达到血压靶目标值,合理联合用药极为重要。JNC-7强调采用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有利于提高人群中血压的控制率。现已联合用药组合的有:①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与氢氯噻嗪);②利尿剂和ACEI或ARB(氯沙坦、缬沙坦等与氢氯噻嗪),③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值得注意的是心跳过慢的人,不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目的既要降低血压,又要强化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综合干预高血压带来的危险。
3降压药物的评价
3.1噻嗪类利尿剂
作用和缓,2~3周达高峰,对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收缩性高血压、有心力衰竭者尤为适用。近来研究证明应用小剂量的氢氯噻嗪12.5~25mg/d[1]仍有很好的利尿作用且不良反应低。JNC-7[2]更是强化了噻嗪类利尿剂的基础治疗地位,认为这类药物循证医学证据充分且价格低廉,在绝大多数患者中作为首选降压药不仅会达到与新型降压药物相似的疗效,而且还大大降低治疗费用,在联合用药中更是不可缺少。老年高血压对此类药的反应比年轻人敏感,故应小剂量应用,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2CCB
CC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优良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高血压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钙离子拮抗剂比ACEI降低血压效果好,并易耐受[3]。一些大型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4],CCB对高血压既可降低收缩压,又可以降低舒张压;目前使用的长效CCB,在INSIGHT试验[5]中,降压效果肯定,降压趋势稳定,其安全性不仅再次得到证实,且在不同的患者群(冠心病、糖尿病、高龄老人、不同种族)显示出疗效的一致性。因此,JNC-7肯定了长效CCB的治疗地位,特别推荐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3.3ACEI和ARB
ACEI单药治疗大约60%~70%高血压患者都有效,研究已经证实ACEI可以逆转左室肥厚,临床应用ACEI早期干预心功能不全;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病程。无性低血压,因而适用于老年人,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有一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试验(ABCDtrial)[6]提示,ACEI优于CCB及β受体阻滞剂。它的主要副作用是干咳,发生率为10%,推荐作为高血压合并心衰、糖尿病、及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的首选药。目前还没有能替代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的新型药。ARB是近20年来心血管药物治疗领域里的伟大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7],ARB是通过阻滞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达到松弛血管平滑肌,减低血管张力而达到降压作用。其降压效果与ACEI相当,但无干咳的副作用。
3.4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人高血压的降压疗效较年轻患者差,主要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同时有心绞痛、心率偏快的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而此类药最大缺点使外周阻力增加,恰恰是这点上对老年人有害,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存在外周阻力高的病理生理特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提示[8]β受体阻滞剂有致糖尿病的可能。近期报道认为单用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仅无效而且与利尿剂合用效果也不如单用利尿剂。α1阻滞剂能选择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α1受体,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主要副作用为性低血压,对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还有报道,对高危高血压患者,把该药与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比较,得出增加了所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故其不作为起始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可作为二线用药,而获得满意的血压控制[9]。
参考文献
[1]余振秋,马长生,赵连友,等.实用高血压学[M].第2版.
[2]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J].JAMA,2003,289(24):2560-2572.
[3]李娟,孙宁玲.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4)∶312.
[4]黄俊.高血压治疗的循证医学[J].21世纪心血管危险控制专题报告,2000,8.
[5]Morris JB,Christopher RP,Alain C,et al.InternationalNifedipine GITS study:Intervention as a Goal in Hyperten-sion Treatment(INSI GHT)[J].Lancet 2000,356(9277):366-372.
篇10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轻者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重者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病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干预,而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种多样,如果患者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就会使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浪费。药学服务的意义在于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医药资源浪费,促进药物治疗观念转变,从传统的强调“药物治疗结果”转变为注重“药物治疗过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体现药师的自身的价值[2]。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改变其对药物治疗的态度,对正确实施医生的治疗方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临床药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内容作如下探讨。
1患者认知不足
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多数患者的认识仅限于降低血压,至于血压需降至何种水平方才理想却不了解。有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有62.23%的患者能做到规则服药,但只有41.01%的患者能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的仅有16.55%。但只有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定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是降至140/90 mmHg,老年患者为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 mmHg以下),才能达到延缓、防止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由此可见,临床药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势在必行。
高血压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按时用药。由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需积累到一定程度方才表现出症状,容易导致患者不遵医嘱服药。在所调查的患者中,有12.95%的患者不规则用药,3.23%的患者自行停用药物,6.83%的患者甚至不治疗。不规则用药与随意停药容易导致血压节律不稳定,昼夜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并可能触发某些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已有研究[4]表明,清晨血压陡升是脑卒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1.2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合理选用、各种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普遍认识不足,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认识不够,加之民间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导致患者不能正确用药,治疗依从性差,有的甚至自行更换药物或随意中断治疗,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对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很有必要。
1.3适用于高血压病治疗的各个阶段[5-6]
1.3.1血压在18.5-21/12-14 kPa之间的早期轻度高血压,尚未出现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暂时不服用降压药物。可通过改变以往的的生活方式,如缓解心理压力,调节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酒等亦能降低血压,在必要时也可酌情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
1.3.2血压在24-28/14-18 kPa之间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其中中度患者心、脑、肾脏器动脉血管中至少有一项受损,重度患者的一些重要脏器已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此类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可适当选用利尿剂或联合用药,并要根据用药后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适当增减剂量及药物种类。
由于临床患者所选用的药物品种多,会发生相关的药源性疾病,所以临床药师与患者加强交流并为其建立用药记录,记录患者个人用药情况,同时告知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临床跟踪,预防并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作用。
2.1合理选择药物
降压目标:即将血压降到患者最大能耐受水平,在此水平上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程度最低,是一种理想血压水平。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仍远远高于同地区未服药血压正常的人群,目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患者没有得到的最适当的血压控制,没有达到理想血压水平。
稳定降压:国外医学家已经证实:血压不稳定导致器官损伤,血压波动性(BPV)高的患者比血压平稳的患者靶器官损伤更为严重。患者血压时高时低,直接作用表现为组织器官的血
液灌注时高时低,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体液调节系统被激活,使血管重构,出现肾血管损伤、主动脉肥厚、心肌肥厚等情况。服用短效降压药物时,需多次分服才能达到平稳降压目的。
2.2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掌握服药时间:研究发现正常人的血压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分别在早晨(6~10点)和下午(4~8点)各出现1次血压高峰。每日只服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时,建议患者在早上7点左右服药。每日服2次药物时,建议患者在早上7点与下午4点各服一次。
建议使用长效降压药:长效降压药能够相对使血压持续平稳,维持24h降压,减少血压波动、保护靶器官,可减少猝死的发生。掰开服用长效降压药会加快释放药物的速度,快速升高血药浓度,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丧失持续降压的作用,所以不能掰开服药长效降压药。
合理的联合用药:根据药物作用机理降压药物分为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每一类降压药都有其特点和不良反应,很多高血压患者都不愿意同时吃好几种高血压药物,但是临床中发现,单一降压药往往不能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而小剂量的联合用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由于不同种类药物的协同降压作用,不仅药物的剂量可减少,增强降压效果,而且还会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同类药物一般不宜合用,而且如果选择三种降压药联合用药时,除非有禁忌症必须包含利尿药。
从小剂量开始:减少不良反应使用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应该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一般来讲,药物的剂量越大,疗效越强,但是高血压药物比较特殊,比如利尿剂正常规格每片25mg,而降压的小剂量为12.5mg,也就是说患者要每天需要把一片利尿剂片均匀分成两瓣分两次服用,如果一次吃25mg的利尿剂片,不仅降压作用不明显,反而毒副作用增加,会发生低血钾、低钠、血脂高等。
2.3选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几大类,均为一线用药。在选用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3.1基础降压药选择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氨氯地平、美托洛尔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
2.3.2药物剂量选择用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