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物范文

时间:2023-04-03 16:1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麻醉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麻醉药物

篇1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 概述

二十世纪60年代对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琥珀酰胆碱后长时间窒息、硫喷妥钠诱发卟啉症及恶性高热等的研究促进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麻醉学开始的。

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enomics)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开发新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的科学。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1997年Marshall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畴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所以研究领域更为广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个遗传密码单位,由位于一条染色体(即一条长DNA分子和与其相关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体单一基因座位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种。人类基因或等位基因变异最常见的类型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13 000 000多种SNPs。突变和多态性常可互换使用,但一般来说,突变是指低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而多态性是高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

2.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1)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该基因座上最常见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数字后的字母则代表突变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碱基对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鸟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写成118A/G或118A>G。

(2)对于单个基因密码子导致氨基酸转换的多态性编码也可以用相互转换的氨基酸的来标记。例如: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多态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质中第70个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药物转运蛋白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麻醉药物与药物代谢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2,3]。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药物作用,对于临床较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替代药物较少的麻醉药物尤其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3,4,5,6]。

1、药物代谢酶

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

(1)细胞色素P-450(CYP45O)

麻醉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参与反应的主要酶类是由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编码控制的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组成复杂,受基因多态性影响,称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应CYP45O基因超家族内的进化关系的统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标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为同一亚族(Subfamily),在家族表达后面加一大写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变化则在表达式后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2D6。

(2)丁酰胆碱酯酶

麻醉过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剂美维库铵和琥珀酰胆碱,其作用时限依赖于水解速度。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它的基因变异会使肌肉麻痹持续时间在个体间出现显著差异。

2、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转运蛋白控制药物的摄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参与很多药物的能量依赖性跨膜转运,包括一些止吐药、镇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P-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不同个体间P-糖蛋白的表达差别明显,MDR1基因的数种SNPs已经被证实,但其对临床麻醉的意义还不清楚。

(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麻醉药物的受体(药物靶点)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有可能引起个体对许多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毒性反应[7,8]。

1、蓝尼定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1,RYR1)

蓝尼定受体-1是一种骨骼肌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参与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由于RYR1 基因异常而导致RYR1存在缺陷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触发下可以出现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以至导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体

μ-阿片受体由OPRM1基因编码,是临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位点。OPRM1基因的多态性在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受体蛋白的改变。吗啡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与μ-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不同个体之间μ-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对阿片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GABAA 和 NMDA受体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调节多种麻醉药物的效应。GABAA受体的亚单位(α、β、γ、δ、ε和θ)的编码基因存在多态性(尤其α和β),可能与孤独症、酒精依赖、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尚未见与麻醉药物敏感性有关的报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多态性也有报道,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

(三)基因多态性对其它调节因子的影响

有些蛋白既不是药物作用的直接靶点,也不影响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但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改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载脂蛋白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鲜红色头发的出现几乎都是黑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突变的结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对麻醉药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红发妇女对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热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减弱。

四、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经肝脏CYP45O代谢形成极性代谢物,由胆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1-羟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羟基咪唑安定。在体实验显示不同个体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

地西泮是另一种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细胞色素CYP 2C19的G681A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与正常等位基因G纯合子个体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长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谢活性明显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杂合子个体对地西泮代谢的半衰期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为地西泮用药后镇静或意识消失的时间延长[9,10]。

五、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到目前为止,吸入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引起药物副反应的遗传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

与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7,11]。

六、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神经肌肉阻滞药如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作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其第70位发生点突变而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与应用肌松剂后长时间窒息有关。如果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杂合子(单个等位基因)表达,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通常会延长3~8倍;而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的纯合子(2个等位基因)表达则更加延长其恢复时间,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16例发生过窒息延长的病人中13例被检测为A变异体阳性。预先了解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型的改变,避免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6,12]。

七、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μ-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的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两种常见μ-阿片受体基因变异,即A118G和G2172T。A118G变异型使阿片药物的镇痛效力减弱。另一种阿片相关效应—瞳孔缩小,在118G携带者明显减弱。多态性还可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代谢。

阿片类药物的重要的代谢酶是CYP2D6。可待因通过CYP2D6转化为它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对33名曾使用过曲马多的死者进行尸检发现,CYP2D6等位基因表达的数量与曲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马多的血浆浓度比值密切相关,说明其代谢速度受CYP2D6多态性的影响。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已证实CYP3A4在其它阿片类药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的代谢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有报道显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COMT是儿茶酚胺代谢的重要介质,也是痛觉传导通路上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的调控因子。研究证实Val158Met COMT基因多态性可以使该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报道,G1947A多态性个体对实验性疼痛的耐受性较差,μ-阿片受体密度增加,内源性脑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有特有的S-(-)-S对应体,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罗哌卡因代谢产物3-OH-罗哌卡因由CYP1A2代谢生成,而4-OH-罗哌卡因、2-OH-罗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 (PPX)则主要由CYP3A4代谢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对159例墨西哥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CYP1A2基因的突变率为43%。Murayama等发现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种导致氨基酸替换的SNPs。这些发现可能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7,18,19]。

九、总结与展望

篇2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阿托品; 氯胺酮; 术前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as the anesthetics before applying ketamine.Methods 60 cases of infants undertaking ketamine complete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group (group A) and atropine group (group B).After entering the room,they were separately injected with 0.01 mg/kg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or 0.01mg/kg atropine,undertaken compound anesthesia of midazolam and ketamine injection.The HR,MAP,SpO2 and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at the different times of 10,20 and 30 min before and after drug application and 5,15 min before and after ketamine injection were recorded.Their mouths,flush and composure degree within 60 minutes were observed.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B,the HR of group A was more stable,(92.2±16.0) times/minute for group B and(77.3±11.4)times/minute for group A(P

【Key words】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atropine;ketamine;medication prior to surgery

近年来,国内针对盐酸戊乙奎醚用法的报道很多,但对于盐酸戊乙奎醚应用于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术前用药的文章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对比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和阿托品在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前用药的临床效果,为盐酸戊乙奎醚在婴幼儿手术麻醉前应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月~3岁在非气管内插管氯胺酮全麻下手术的婴幼儿60例。为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肠梗阻、尿道下裂、隐睾等手术病例,ASAⅠ~Ⅱ级。随机双盲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阿托品组(B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入室后予咪唑安定0.1~0.2 mg/㎏肌注,待患儿安静入睡后,将口腔分泌物吸净,再分别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 1mg/㎏(A组)或阿托品0.01 mg/㎏(B组),10 min后先单次静脉注射氯胺酮2.0 mg/㎏负荷量,再使用微量泵输注1.0 % 氯胺酮2.0~4.0 mg·㎏1·min1,维持麻醉深度。观察记录患儿用药前(T0)、用药后10 min(T1)、20 min(T2)、和30 min(T3)及输注氯胺酮后5 min(T4)和15 min(T5)时的HR、MAP及SpO2、体温变化及口腔分泌物、颜面潮红及镇静程度。手术室内温度(保持24~25℃)和相对湿度(23 %)恒定。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两组患儿入室后MAP、HR、SpO2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用药后HR明显增快(P<0.05); A组术前用药后MAP、HR基本平稳。T4、T5时两组患儿MAP、HR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MAP、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在室温和湿度相对恒定的情况下,A组各时点体温有轻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T1、T2、T3时逐渐升高,T2、T3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两组患儿在术后1h均未吸引到口腔分泌物。B组有1例颜面潮红,A组均无颜面潮红,两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表3 两组婴幼儿体温变化

3 讨论

氯胺酮自1965年问世以来,在小儿麻醉中已广泛应用,普遍应用于小儿各科多种手术。其对呼吸抑制轻、兴奋心血管系统及强大的镇痛作用是它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 但它能增加唾液与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快心率的作用也为它的日常应用带来不利的一面。临床麻醉中要充分发挥氯胺酮的优点并避免其不利的一面,与其他药物复合应用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婴幼儿患病后、手术前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如恐惧、疼痛、哭闹、烦燥、血容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率增高等,患儿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心率很快;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如合并有高热,可致抽搐发生[1]。完善的术前用药及完善的镇静、良好地抑制腺体的分泌以及毒副作用小很重要。临床上麻醉前用药常规使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对M1、M2、M3受体均有阻断作用[2],有明显心率增快、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应用于小儿、老年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不利。氯胺酮具有优良镇痛作用,具有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呈现出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作用,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在围手术期增加心肌作功和心肌氧耗,阿托品能加重氯胺酮对心脏的作用,血压升高更明显[3]。婴幼儿呼吸道小,哭闹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发生呼吸道被梗阻[1]; 而氯胺酮却能增加患者唾液与气管支气管分泌物[5],不利于婴幼儿麻醉中的呼吸道管理。

盐酸戊乙奎醚主要选择性作用于M1和M2受体,但对M2受体作用不明显,因而对心率的影响小[4]。对体温则无明显影响,其机理推测可能与对下丘脑和支配汗腺的节后神经抑制较轻有关。盐酸戊乙奎醚对气道、唾液腺体抑制作用较阿托品强,避免协同氯胺酮所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5]。

氯胺酮具有增快心率、增加唾液与气管支气管分泌等特点,而盐酸戊乙奎醚具有对心率影响小,对气道、唾液腺体抑制作用强的优点,因此它是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前用药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40,849.

[2] 马文元,赵春安.实用烧伤治疗学[M].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56257.

[3] 顾振论,卞春莆,张银娣.医学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153.

篇3

醉驾一律吊销驾照,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禁驾。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禁驾。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022武汉返乡人员最新规定:要做核酸检测吗?

1、出武汉

目前武汉全市都是低风险地区,机场、高铁站、客运站没有要求离开武汉员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持健康码/行程卡绿码,体温测温正常可通行;建议提前申请湖北健康码、通信行程卡。

2、入武汉

中高风险地区返汉市民、来汉旅客,出发前除准备好相关资料、证明外,最好与目的地街道、社区取得联系,报备的同时咨询详细政策,确保行程顺利。

此外,由于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出发前请提前了解目的地城市的防疫要求,包括是否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等要求,以免因为外地防疫政策调整而给自己的出行造成不便。

篇5

【关键词】瑞芬太尼;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脊柱外科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07

作者单位:52810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控制性降压麻醉管理技术可减少术中出血,使手术视野清晰,是一种精细、复杂手术麻醉常用的操作管理技术。本文旨在对比观察几种不同的降压药物控制性降压麻醉的降压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择期脊柱手术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ASAⅠ~Ⅱ级,年龄21~63岁,体质量52~71 kg,其中腰椎压缩性骨折椎板减压钉棒内固定手术36例,胸椎压缩性骨折椎板减压钉棒内固定手术9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术前未服用有抑制心肌收缩或扩张血管的药物。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血液病病史者不列入研究范围之内。

1.2 麻醉方法 常规禁饮禁食,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纳100 m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多参数心电监护,常规监测BP、HR、ECG、SpO2。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得普利麻(1.5 mg/kg),气管插管后用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频率为11~13次/min,潮气量8~10 ml/kg,使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0 mm Hg。术中均持续泵入得普利麻100 μg/(kg•min)、顺阿曲库铵1~3 μg/(kg•min)、吸入1.0%~1.5%的异氟醚。手术开始前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 mg肾上腺素+500 ml生理盐水)作手术切口浸润注射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加深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后,入室1 h内输入12 ml/kg的羟已基淀粉(140/0.6),适当的血液稀释。术中依据尿液和出血量适当输液,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1.3 控制性降压 骨质操作开始前行控制性降压,Ⅰ组单次静脉注射硝酸甘油2 μg/kg后以1 μg/(kg•min)初速逐渐上调直至将MAP降至目标血压,后调节泵注速率维持血压稳定。Ⅱ组单次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随后将瑞芬太尼以0.1 μg/(kg•min)的初始速率根据血压下降情况逐渐上调。每隔1 min递增0.1~0.15 μg。将MAP降至目标血压后调节泵注速率维持血压。当降压出现封顶效应时辅助用硝酸甘油[以0.1 μg/(kg•min)初始速率上调]。Ⅲ组将瑞芬太尼调快至0.25 μg/(kg•min)泵入;硝酸甘油以初始速率0.5 μg/(kg•min)持续泵入,根据血压情况逐渐调节硝酸甘油泵入速率,达目标血压后调节速率维持血压的稳定。

1.4 观察指标

1.4.1 观察3组患者降压前即刻(T0),降压后5 min(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MAP、HR参数变化。

1.4.2 观察各组患者降压停止后血压恢复至降压前水平的时间。

1.4.3 记录各组控制性降压期间尿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液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各组患者MAP、HR的变化。

2.2.1 三组患者降压后MAP与降压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

表1

两组患者降压前后MAP、HR参数的变化(x±s)

指标组别(n=15)T0T1T2T3T4停药恢复血压时间min

MAP(mm Hg)Ⅰ89±1167±5**66±9**63±8**61±8**30±2

Ⅱ83±965±8**65±6**63±6**63±5**12±3

Ⅲ88±1163±4**62±4**64±6**62±3**10±2

HR(次/min)Ⅰ72±979±8*##85±8**##86±7**##90±14**##

Ⅱ75±1166±9*65±9**64±8**62±9**

Ⅲ71±769±1169±1366±1164±8

注:与T0相比P*

2.2.2 与T0相比较,T1、T2、T3、T4时间点的心率 Ⅰ组心率明显增快(P

2.3 控制性降压期间各组患者尿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液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尿量、出血量、手术时间、输液量情况比较(x±s)

指标ⅠⅡⅢ

尿量(ml/kg•min)2.1±0.62.5±0.82.8±0.4

出血量(ml)660.3±143.3616.5±120.5639.7±123.6

手术时间(min)210±38216±32213±36

晶体(ml/kg•min)15.6±4.114.3±5.113.7±3.5

胶体(ml/kg•min)6.9±1.76.5±1.56.2±1.3

3 讨论

脊柱手术时间较长,术野狭小,周围血管神经分布丰富,患者失血量相对较大,临床常用控制性降压麻醉技术来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手术操作,减少患者失血量。

而理想的控制性降压方法应具备降压迅速,低血压水平容易维持、心输出量无明显减少、重要脏器氧耗不增加,无组织毒性,停药后血压回升快而平稳,无反跳现象的特点。

硝酸甘油以扩张静脉血管的作用为主,其作用主要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的充盈压和舒张末期容积,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且代谢产物无毒性,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控制性降压药物,特别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但随着硝酸甘油用量增加,血压下降明显时有反射性心动过速,考虑为血压下降明显时机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浓度升高而表现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特别见于青壮年患者在降压过程中血压有自动回升的趋势,需加大药物的剂量,进而容易出现药物的快速耐药性。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迅速,快速分布与消除,体内无蓄积的药动学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麻醉诱导与维持。研究发现,瑞芬太尼静脉注射有呈剂量依赖性的血压下降[1]。近年来,有报道采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麻醉应用于小儿及成人中耳手术[2,3]等各类手术中。但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单独使用时剂量大;应用于某些手术中有封顶效应[4];对于有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产生不利影响[5,6];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应用于脊柱手术中,与单独使用瑞芬太尼和硝酸甘油相比较,对比观察三者之间优缺点。结果发现:①三组患者控制性降压后MAP均有显著下降;②硝酸甘油组降压后心率明显增快,停药30 min左右后血压恢复至降压前水平;③瑞芬太尼组降压期间心率有下降明显,并且随着瑞芬太尼药物浓度的增加和剂量的增大,有下降更明显趋势,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用阿托品升高心率。本研究还发现,采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有2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一定程度后增大瑞芬太尼剂量也难以降低血压的情况,不能达到目标血压。考虑是因为手术前手术切口局部浸润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原因,增加了血浆肾上腺素的浓度有关;④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组降压前后心率变化最小,这可能是瑞芬太尼兴奋迷走神经,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从而抵消了硝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有关。并且停止降压后10 min左右血压迅速恢复到降压前水平。

综上所述,脊柱外科手术中,采用硝酸甘油和瑞芬太尼于控制性降压麻醉,一定程度上都能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但是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血压回升迅速、平稳、易于维持。既能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和泵注速度,抵消硝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又能减少单纯用瑞芬太尼剂量过大导致的血压、心率的影响。可取长补短,降压效果确切,更具安全性。可作为临床控制性降压麻醉较为理想的药物选择之一。

本研究采用的是瑞芬太尼固定以0.25 μg/(kg•min)浓度泵入;而改变硝酸甘油以初始速率0.5 μg/(kg•min)持续泵入,根据血压情况逐渐调节硝酸甘油泵入速率,达目标血压后调节硝酸甘油速率维持血压的稳定。而具体的瑞芬太尼和硝酸甘油浓度最佳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耿志宇,许幸.雷米芬太尼麻醉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83-884.

[2] Degoute CS,Bay MJ,Manchon M,et al.Remifentanil andcontrolled hypotension;comparison with nitroprusside or esmolol during tym-panoplasty.Can J Anaesth,2001,48:20-27.

[3] Degoute CS,Bay MJ,Gueugniand PY,et al.remifentanil indces consistent and sustained controlled hypotension in children during middle ear surgery.Can J Anaesth,2003,50(3):270-276.

[4] 于爱兰,蔡兴志,张宗旺,等.雷米芬太尼-硝普钠用于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3):201-203.

篇6

【关键词】舒芬太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89-0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易恢复的优点,因而对麻醉深度和可控度要求较高[1]。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术后疼痛。病人自控镇痛的不断发展,为解决术后疼痛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医疗质量。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强效拟吗啡类镇痛药,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5-10倍,并具有安全范围宽、起效快、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久、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性好、呼吸仰制短而弱、无组胺释放等优点[2]。现将我院近两年来舒芬太尼用于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等效价的芬太尼作为对照,对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我科室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舒芬太尼(SF)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5-72岁,平均(35.6±8.2)岁;对照组芬太尼(F)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4-70岁,平均(36.1±7.5)岁。所有患者ASA分级为I-Ⅱ级,术前无无药物过敏史、严重心、肺、肝、肾疾患,无精神病变和镇静药物依赖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内注射0.1g苯巴比妥钠,静脉滴注0.3mg东莨菪碱,入室后用Philips G40监护仪监测,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麻醉诱导F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丙泊酚2.5mg/kg,苯磺酸阿曲库铵6mg/kg。SF组:咪达唑仑0.06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5mg/kg,苯磺酸阿曲库铵6mg/kg。均依次顺序静脉滴注。面罩去氮给氧3min后明视下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接微量泵输注丙泊酚3-5mg/(kg・h);SF组:恒速输注舒芬太尼0.3μg/(kg・h)。F组:恒速输注芬太尼3μg/(kg・h)。两组中间断给予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min停用丙泊酚改吸入1.5%七氟烷。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HR和SpO2的变化。观察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20min(T3)和解除气腹后30min(T4)四个时点MAP、HR和SpO2的变化。采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停止麻醉到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和语言应答时间(停止麻醉至能准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和年龄的时间)3个指标来评价麻醉后苏醒时间。

篇7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 药效 特征

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技术都需要使用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神经组织或在邻近神经组织的区域内使用时,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短暂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消失的药物。

局部麻醉药的重要临床药理特性包括药效、起效速度、麻醉作用持续时间、感觉运动阻滞差异等。正如前文所述,局部麻醉药的药理特点是由其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所决定的。

(一)麻醉效能

局部麻醉药分子穿过神经膜,并与Na+通道的部分疏水性(脂溶性)位点相结合发挥作用,因此认为疏水性(脂溶性)是内源性麻醉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但麻醉药效能与疏水性(脂溶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像由离体单根神经实验得出的结果那样精确。例如,依替卡因在单根离体神经中的效能要比丁哌卡因强,但在体条件下的实际效能却比丁哌卡因弱。这种在体与离体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局部麻醉药的电荷、疏水性(影响局部麻醉药分子在生物膜之间穿透或弥散)和血管扩张药或血管收缩药特性(影响药物从注射部位摄取至中心循环的初始速度)。

(二)起效时间

在离体神经中,传导阻滞起效与药物的理化特性有关。在体条件下,起效时间还取决于药物的应用剂量或浓度。

例如0.25%丁哌卡因起效缓慢,但当浓度增至0.75%时起效显著加快,尽管氯普鲁卡因的pKa约为9,其阳离子比例非常高(约为97%),故在离体神经中起效相对缓慢,但在体却起效迅速。因为该药的全身毒性很低,所以使用较大浓度(如30%)也很安全。因此,在体条件下,氯普鲁卡因的迅速起效可能与大量分子分布在外周神经周围从而导致药物迅速弥散有关。比如,在硬膜外麻醉时,1.5%利多卡因比1.5%氯普鲁卡因起效快,但3%氯普鲁卡因比2%利多卡因起效快。

(三)作用持续时间

不同麻醉药的作用时间差异显著。普鲁卡因作用时间短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可产生中等程度的麻醉持续时间,而丁哌卡因、丁卡因和依替卡因作用时间最长。例如,臂丛神经阻滞时,采角普鲁卡因可持续30~60分钟,但使用丁哌卡因或依替卡因最长可达10小时。 在体条件下,麻醉持续时间受局部麻醉药的外周血管效应影响很大。许多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平滑肌分子具有双相效应:在低浓度时可使血管收缩,但在临床应用较大剂量时可使血管扩张。不同局部麻醉药的血管舒张作用程度不同,例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的血管扩张作用强。尽管这些局部麻醉药在离体神经阻滞后恢复时间的差异不明显,但在体条件下利多卡因产生的麻醉持续时间比甲哌卡因或丙胺卡因短。丁哌卡因可使脊髓软膜血管扩张,但罗哌卡因却使之收缩,表明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具有空间选择性,而与神经阻滞无关。

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及局部血流的作用十分复杂,并受浓度、时间、血管床距离药物注射部位远近等因素影响。例如,皮肤表面使用的EMLA(组成成分为易溶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物),应用初始时使皮肤血管收缩,并持续约l小时,然而在2小时后导致血管扩张。

(四)感觉/运动差异阻滞

另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局部麻醉药可引起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差异阻滞。在20世纪80年代丁哌卡因普遍应用于硬膜外阻滞,是因为应用丁哌卡因稀释溶液可以比其他药物更好地提高抗伤害性,而且不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过度抑制。尽管丁哌卡因和依替卡因都是有效的长效局部麻醉药,但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差异阻滞方面却形成鲜明对比。当丁哌卡因持续输注浓度小于或等于0.125%,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仅有轻度的肌肉软弱无力,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和疼痛治疗。当硬膜外单次注射丁哌卡因的浓度在0.25%~0.75%之间时,其感觉阻滞效果优于运动阻滞。依替卡因在此浓度范围内引发的感觉阻滞效果和运动阻滞效果相同。另外,罗哌卡因也具有对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差异,可引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分离,当低浓度硬膜外阻滞时常常只产生镇痛而不影响肌力。

参 考 文 献

篇8

控制呼吸与心外按压的问题

心肺脑复苏指南指出心外按压和呼吸的频率是30:2,并交替进行。当在手术室发生心跳骤停实施心肺脑复苏时,麻醉科医生首先会作的是紧急气管插管,为了节约人手,通常会用麻醉机控制呼吸,同时实施心外按压。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心外按压时胸内压较高,有效通气减少,气体交换下降,不利于心肺脑复苏。因此建议手控通气,通气和心外按压交替进行。

按压幅度的问题

指南强调按压幅度到5厘米。在手术室有血压作指标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压应是心外按压的唯一要求。应保持平均动脉压60mmHg以上。

麻醉药物使用的问题

在抢救的过程中,为了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压,担心麻醉药物会使血压下降,麻醉医生习惯性减浅麻醉,甚至停用麻醉。全麻药物如异丙酚、依托咪酯、醚类吸入麻醉药能使大脑的耗氧量显著下降,延缓脑缺氧;肌肉的收缩会大量耗能,肌松药物能避免因肌肉收缩造成的无效能量消耗,延缓机体缺氧,因此在有血压监测,并保证有有效血压的前提下,尽早麻醉药物的使用非常必要。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在指南中强调肾上腺素的使用,在一些既往存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和缺氧时间较长的病人,为了保持持续良好的心脏功能,非常必要持续应用肾上腺素。为了降低肺动脉压和扩张冠脉血管,硝酸甘油等药物的持续使用非常有益。

心脏灌注和心肌保护

维持有效的血压是保证心脏有效灌注的基础,缺氧会使心脏的舒张功能受损,大量缩血管药物的应用,会使肺动脉压急剧升高,甚至与动脉压相当,或高于动脉压。由于肺血管阻力的升高,在心外按压的过程中血液通过肺进入左心的难度增加,这也可能是心脏复跳后再停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指南中并没有提及对肺高压的治疗。笔者认为在保证有效血压的前提下,扩血管药物特别是降低肺动脉压和扩张冠脉血管药物的尽早使用非常必要。

篇9

【关键词】 麻醉药; 浓度; 分压; 定量分析

麻醉诱导时,吸入气体中的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到达肺泡再弥散入血。吸入浓度是指在吸入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吸入浓度将会对肺泡麻醉药的浓度、分压和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产生影响。吸入浓度越高,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升高越快,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和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也上升的越快,这叫做浓度效应 (concentration effect)[1]。

国内外有关浓度效应的研究[1~6]中,仍然停留在图示描述或定性分析阶段,目前尚无物理和数学理论的定量分析。为增进浓度效应理论的深刻性、普遍性和严谨性,本研究采用数学物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之加以分析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取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麻醉药理学》[1]吸入麻醉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内容,此物理图景已为广大研究者所熟知并广泛接受。本研究以热力学的宏观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微积分作为数学工具,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浓度效应进行分析和论证。

1.1 背景资料

向肺泡内输送氧化亚氮(N2O)和氧气(O2), N2O的吸入浓度为x(容积百分比),O2的吸入浓度为1-x(容积百分比),肺泡的体积为V ,血液摄取进入肺泡的氧化亚氮量的容积百分数为a ,血液摄取进入肺泡的氧的容积百分数为b(b

1.2 推理论证

以下从三个层面分别对浓度效应做出定量分析。

1.2.1 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与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关系图1 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变化如图1,摄取之后,肺泡体积缩小。设肺泡内氧化亚氮浓度为y 。则:y=f(x)=xV-axVV-axV-b(1-x)V=(1-a)x1-ax-b(1-x)对y 求导得:y′=dydx=(x-ax)′[1-ax-b(1-x)]-(x-xa)[1-ax-b(1-x)]′[1-ax-b(1-x)]2 =1-a-b+ab[1-ax-b(1-x)]2 =(1-a)(1-b)[1-ax-b(1-x)]2a

肺泡内麻醉药浓度y 随吸入浓度x 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利用函数的凹凸性质进一步分析其增加趋势。对y 求二阶导数得:y″=d2ydx2=(-2)(1-a)(1-b)1[1-ax-b(1-x)]3根据设定条件可知,1-ax-b(1-x)为摄取后肺泡的总容积与摄取前肺泡的总容积之比(图1),所以0

1.2.2 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与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关系图2 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变化如图2,由于肺泡迅速缩小,产生负压,再次吸入气体,以补充被摄取的容积。摄取之前,肺泡内麻醉药的摩尔数为n ,麻醉药分压PA。由气体的状态方程[8]可得:PA=1VnRT摄取之后,肺泡内的麻醉药的摩尔数为n1=n-an 。经过再次吸入气体,肺泡体积恢复原状态。吸入气体体积ΔV=axV+b(1-x)V (1)吸入气体含有麻醉气体的摩尔数ΔnVΔV=nΔn (2)由(1)(2)得Δn=axn+b(1-x)n此时麻醉药的摩尔数为 n′=n1+Δn=(1-a)n+axn+b(1-x)n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 PA′ PA′=1Vn′RT =1V[(1-a)n+axn+b(1-x)n]RT =1VnRT[1-a+b+(a-b)x]即 PA′[1-a+b+(a-b)x]PA考虑到a>b ,由此表达式可以判断,PA′随x 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即吸入麻醉药浓度越高,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越高。

1.2.3 血液中麻醉药的分压与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关系

血液从肺泡摄取麻醉药的过程,受3个因素的影响:麻醉药在血液中的溶解度(λ) 、心排血量(Q)、肺泡静脉血麻醉药的分压差(PA-PV)[9]。摄取量=λQ(PA-PV)/ P0对给定的药物和病人来讲,通常只有分压差是一个可变因素。随着肺泡内麻醉药的分压PA 上升,导致肺泡——血麻醉药的分压差PA-PV 增加,从而提高血液对麻醉气体的摄取量,于是麻醉药在血液中的分压也上升。图3 浓度效应示意图一例

2 结果

肺泡内麻醉药浓度随吸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增加的趋势渐渐趋于平缓。吸入浓度越高,肺泡内的麻醉药的分压上升得越高;吸入浓度越高,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也上升得越高。

3 讨论

对浓度效应的研究历来较为侧重临床麻醉实践,多对实践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检验,经过国内外研究者不懈努力,对浓度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得以突破:①以往研究多停留在图示描述和定性分析阶段,其表现形式如图3[1]所示。对浓度效应产生过程缺乏数理为基础的分析推导,而本研究以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微积分理论为依据,对浓度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这使浓度效应的研究建立在物理理论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使结论更具深刻性;②在图中,通常以具体数字为例证(如图3中的10%、80%),这难以证明浓度效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本研究以字母取代具体数字证明浓度效应,增强了结论的普适性和必然性;③在以往的定性研究过程中,通常假设“氧不被摄取”,这在吸入麻醉过程中显然是不可能的(氧必须同时被摄取,否则会引起病人缺氧[10])。本研究在氧和氧化亚氮二者同时被摄取的前提下进行解析,使浓度效应的论证过程更具严谨性。但本研究仍然认为,“氧不被摄取”的假设是一个合理的极限假设——血液摄取麻醉药的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溶解度、心排血量、肺泡与静脉血麻醉药的分压差。首先,吸入麻醉药在血液中的溶解度,通常以血/气分配系数表示,38℃时,1个大气压下,正常呼吸时,氧在肺泡中的浓度约为20%,而氧在100ml血液中溶解的量只有2.36ml[11],可见氧的血/气分配系数约为0.12,小于氧化亚氮的血/气分配系数0.47,这说明氧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小于氧化亚氮;其次,对给定的药物和病人来讲,通常只有分压差是一个可变因素。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各气体的分压与大气压之比等于各气体的容积与总容积之比[8],高浓度的氧化亚氮会导致肺泡内氧化亚氮分压增加,从而使肺泡与静脉血氧化亚氮的分压差增大;而氧与氧化亚氮同时吸入时,氧的吸入浓度比较低,肺泡与静脉血氧的分压差较小。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血液对氧的摄取率要明显低于氧化亚氮,氧化亚氮仍极易被摄取入血[12]。所以本研究认为,定性研究中的“氧不被摄取”仍然是一个合理的极限假设,这也是本研究中认为a>b 的原因。④浓度效应通常表述为“吸入浓度越高,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升高越快……”本研究认为,其中“快”字的引用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从微积分的角度看,导数的概念就是函数变化率这一概念的精确描述,函数的变化率就是变量的变化“快慢”问题,导数f′(x0)是因变量在点x0 处的变化率,它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快慢程度[13]。因此,对函数y=f(x),其一阶导数dydx 的符号表示y 随x 变化的趋势,其大小用以体现y 随x 变化的快慢;其二阶导数d2ydx2 用以体现dydx 随x 变化的趋势和快慢。在本研究的结果中,dydx>0,说明y 随x 的增加而增加;d2ydx2

【参考文献】

1 段世明,主编.麻醉药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5.

2 Eger EI II. The effect of inspired concentration on the rate of rise of alveolar concentration .Anesthesiology,1963,24:153~157.

3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48~149.

4 Ronald D.Miller.Anesthesia, 5thed, 2000,78~79.

5 Brockwell RC,Andreww J. Inhaled Anesthetic Delivery Systems. Miller RD. Miller's Anesthesia, 6thed,2005,273~321.

6 戴体俊,主编.麻醉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

7 张选群.医学高等数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45.

8 仇惠,余大昆.医学物理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8,100~107.

9 戴体俊,主编.麻醉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

10 马民玉,刘春兰,主编.麻醉临床药理学.第1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4~56.

11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9.

篇10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定;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多沙普仑;催醒效果

    右旋美托咪定药物是一种新型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具有良好的抗寒战,减少麻醉药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及镇静等作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有研究资料表明DEX呼吸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在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的影响目前仍未明确。研究通过对骨科42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DEX联合DOX在全身麻醉恢复期的催醒效果[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的42例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年龄20~70岁,手术时间1~4 h。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右旋美托咪定(DEX)和盐酸多沙普仑(DOX),对照组患者给予DEX和生理盐水。入选标准:①患者或其陪护家属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②没有麻醉药物过敏史;③无重大手术及精神疾病史;④术前无严重肝、肾及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两组患者术前使用统一的麻醉诱导药物,并在快速诱导下完成气管内插管,术毕前10 min停止静脉药物,术毕前30 min停止应用七氟烷,术毕应用大量纯氧对呼吸回路及肺内残余麻醉剂清洗2 min后,新斯的明1 mg拮抗残余肌松作用,待自主呼吸恢复满意再拔除气管导管。试验组拔管后马上静脉注射DOX 1 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5 min(T)、插管后10 min(T0)、停止所有麻醉药时(T1)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记录患者术前(T0)、拔管时(T1)及拔管后10 min(T2)镇静和躁动评分(SAS)。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均未出现高热,心律失常,心率增高或恶性血压等症状,两组术中知晓,寒战、无不良反应及恶心、呕吐等情况相似。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SAS评分:SAS评分组间T0、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T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T2和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0和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SA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T0

    T1

    T2

    观察组

    21

    3.2±0.4

    2.8±0.9

    3.3±0.8

    对照组

    21

    3.2±0.3

    2.9±0.8

    2.7±0.4

    3 讨论

    骨科患者手术麻醉特别是全身麻醉,患者首先关心的就是麻醉安全问题。而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都有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作用,且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时对中枢神经的毒性作用,对于危重症患者、幼儿及老年患者风险系数高。右旋美托咪定对a1 AR和a2 AR的亲和力有明显差异,因而其镇痛和镇静更优于可乐定。此外其产生的交感神经切除作用,能有效抑制应激激素的释放。本研究研究中采用DEX加中等剂量DOX维持麻醉,发现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BP、DBP及HR值均没有偏离生理值,但是在麻醉性镇痛药和复合吸入麻醉联合应用下,对患者体内残余药物有增强作用,结合药物可在体内再扩散,多数患者术毕拔管后的呼吸状态及意识仍不太乐观。

    盐酸多沙普仑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呼吸兴奋剂,可通过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患者呼吸功能得以恢复[2]。盐酸多沙普仑还能拮抗麻醉性镇痛药用麻醉药造成的呼吸抑制,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不过它没有纳洛酮样抗镇痛的作用。本组研究中拔管后试验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盐酸多沙普仑既可有效促进患者呼吸和意识的恢复,又无剧烈的干扰循环不良反应,这对于高龄心血管病及高血压患者来说非常有益。本组研究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高热,心律失常,心率增高或恶性血压等症状。综上所述,临床右旋美托咪定全身麻醉恢复期应用盐酸多沙普仑催醒效果确切,且术后不良症状率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