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1 21: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物制剂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物制剂技术

篇1

【摘要】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

【关键词】临方;制剂;技术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1 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

2 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2.1 散剂 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 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2.2 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2.3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2.4 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2.5 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2.6 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3 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不宜汤者就不治疗吗?!非也。

4 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 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 苗明三.简明中药临床新用[J].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5

[2]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篇2

太阳石(唐山)药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20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在此时代背景下,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发展与药物新剂型成为了当前居民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对药物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设计性实验进行的探索,有利于我国药物制剂研究技术的提升。

关键词 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新剂型;设计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药物科技的不断革新,到03 年,我国的医药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60亿美元,并进入世界前10 位,随着全世界新药物制剂的开发,我国的药物制剂技术与产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对药物制剂的研发能力逐步提升,新型药品占据市场比例由原来的2.5% 增加至8%,而创新药物制剂的技术应该采用新型的实验性技术配合其他技术,来推动我国新药物制剂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1 新技术分析

1.1 纳米技术

Nano-ST(纳米科学技术)是逐渐崛起的新兴科技, 其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其根本概念指的是:在纳米尺寸(1-100nm)范围内,对自然物质进行认识和再次改造,通过对原子、分子的重新排序和创造以及实际操作,形成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新物质材料。同时,对于药物制剂纳米材料的形貌上的调控,对于改变药物材料原有性能,以及对药物制剂的临床使用空间的拓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1]。

1.2 红外光鉴别技术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被应用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常用方法,其表现出的专属性较高,因此,在药品的检验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与其他理化方法共同作用。红外光谱作为一种物理常数,本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熔点、沸点比一般性的物理常数都更加可靠,与标准的图谱比较而言,具有可验证性。在未知成份的化学结构体系研究当中,根据不同的分子在红外光谱中的特点,可以完成初步的吸收光谱位置,检验光谱的强度,从而判定基本的形状,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判定分子内部的官能团,推断其中的结构细节,其中包括共轭体系、酯环与芳香环的存在。借助该方法可以断定分子的整体骨架结构,实现药物的鉴别。

2 新剂型分析

2.1 口服新剂型

从目前药物制剂的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口服释药的产品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新技术背景下,新型技术发展出五种主要类型,包括:口内速释技术、口服缓控释技术、口服复方制剂、纳米结晶技术和遮味技术。口服制剂是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健康型促进药剂,因此利用现代肠胃消化技术在现有制剂中增加了吸收促进剂,即Absorp-tion Enhaneers,这种药物制剂的内在机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胃肠道对生物药剂的吸收,并缓解药物对肠胃的损伤,学术界以及药物界对该技术的改进研究也逐渐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剂配制过程中应该谨慎,如果药量配置不合理甚至太大,会导致吸收促进剂很难被肠胃吸收而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当中,对肠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2]。

2.2 口服复方新剂型

从复方制剂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可以发现,复方制剂可以实现同时治疗多种疾病。辉瑞公司在传统制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苯磺酸氨地平普通制剂,并与阿托伐他汀钙制成复方制剂,被命名为Caduet,该种药物可以被用来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2 种疾病,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可望成为未来生物健康领域中的“重金矿”药物。但是该种制剂对相应的技术要求较高,对相应的资金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对该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技术基础之上。

3 设计性实验技术

3.1 设计性实验内涵

在选择与设计新药物技术时,应该根据实验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同时兼顾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将实验人员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纳入到实验体系当中,针对具体的内容,设定实验计划与内容。

3.2 设计性实验机理

该种技术是对现代制药技术的实用化与系统化处理,有助于启发实验人员的学科理论的深入与创新,药物新剂型以及药物制剂新技术是近几年来医学界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与领域,大量的新技术与新型药剂的出现是其具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标志,设计性试验内容的设定不仅有助于制剂研究人员掌握制剂知识和对制剂开发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实验人员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打好坚实的基础[3]。

通过上述技术分析,药物制剂技术得到了最大程度与范围的发展,相关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生物制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物销量,更推动了药物疗效的发展。

4 结论

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药物制剂治疗的功效发挥与储存制备期间的采用的技术有着直接性关系,对于现今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已经开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革情况来说,其新型药物的实际疗效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药物本身,甚至对产生的病毒等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造成非常重大的生命财产方面的损失,由此,对于药物制剂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了现今医学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通过本文给出的药物制剂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晖, 杜学东.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实验人员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3(29):520.

篇3

关键词:创新课程;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86-03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是该院生物医药系生物制药技术教研室根据教高16号文件要求,积极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创新课程。

一、课程简介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针对制药企业的制药卫生、制水、炮制、粉碎、筛分与混合、浸提、浓缩、干燥、生物药物预处理、细胞破碎等岗位,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十个教学情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前处理的基本技能,形成“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考取高级药物制剂工、胜任制剂前处理岗位工作,完成制剂生产任务提供支撑。

二、课程定位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是一门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目前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及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0多人参加了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环节高级药物制剂工综合实训和职业鉴定、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能力储备课程,是为了满足药物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医药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任务而开设的。该课程也是一门与药物制剂工和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在医药行业企业的生产、质控、管理监督岗位,“零距离”从事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药物生产、生产质控、生产管理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药物生产工作过程与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学习过程、药物生产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项目任务高度融合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适应高级药物制剂工考证的需要,实现课岗、课证有机结合”。

四、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建设思路为:在分析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和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和生产岗位广泛调研基础上,以医药行业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药品生产职业岗位任务及药物制剂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以药品生产、质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与学任务,从而顺利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按照药物制剂前处理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完成药物制剂前处理岗位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最后形成了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1.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创新

经查阅近十年大量有关药物制剂、药物生产等相关书籍及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相关教材尚未发现与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相同的课程名称。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前处理技术,这些内容分散在上述不同书籍或高职高专教材中,内容繁多,大同而小异,即无论是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的药物制剂无论制成什么样剂型,其前处理技术如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浓缩、干燥等基本技术是雷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在选取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了常用性与共用性原则,主要选取设计的是中药、西药、生物药制剂常用和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与相关课程药物制剂技术内容的主要区别是现行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剂型分章节介绍常用药物剂型的成型制剂技术,而无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内容。本课程组大胆重构了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药物制剂成型技术内容在另外课程中介绍,去除药物制剂临床应用和质量检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制药过程中常用的、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篇4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混合式学习的逐步流行,引起了各职业学校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1][2][3]混合式学习一般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特别是指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学习的有效组合。各学校教师结合课程特点,针对特定学习群体,探索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两者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同时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4][5]

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

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所研究的混合式学习,是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混合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混合式学习,即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W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无缝对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便利。

《药物制剂技术》作为一门以实验实训为主的学科,涉及一些设备的操作和工艺处方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设备操作要求较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传统的灌输无法提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制药类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药学类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根据高职高专制药类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药物制剂工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针对五年制高职药学类的学生而言,该门课内容设计以各类药物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为线索来进行,共分7个模块,并分化出35项工作任务,总课时为216学时,12学分,分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重点讲解药物制剂基础知识和基本单元操作,第二学期主要讲解各种剂型。

该课程注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验实训教学项目较多,设备的操作、工艺的把握要求较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特别是结构复杂的操作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学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一个学期一种剂型只开一次课,学生分组上课,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一门技能,而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主动到实训场所进行预习、复习。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应用性课程的学习上,往往欠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对职业岗位操作和管理了解不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具有差异化的特点。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和调查

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认知调查”网络问卷调查[7],选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4届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了解学习者对混合学习的认知、满意度,并调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团队技能来分析学习者特征。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喜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面对面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网上学习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并且很难将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遗忘的速度较快。

访谈高年级学生发现,该时期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对实训课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带料生产的实训内容,学习态度良好,但是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较弱;喜欢探究新事物,成长在网络时代,对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感兴趣,乐于通过网络智能终端获取互联网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入手,结合现有该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基础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建设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结合《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特点,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模块化设计和课程结构梳理,分别设立了药物制剂基本单元操作模块、固体制剂生产模块和液体制剂生产模块等重要生产模块。学生可以利用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做作业、测试、学习话题讨论等学习活动,也可以查看应用教学资料、查看学习记录、进入学习社区分享交流,打破时间及空间壁垒,利用网络拓展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以任务驱动开展学生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行为为主导”的职教理念为指导,结合本团队教学理念“职场化管理、开放式训练、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我校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理实一体化的网络多媒体实训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及信息资源,通过建立药物制剂泛雅学习交流平台,整合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仿真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及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药物制剂技术学习中遇到的设备结构复杂、操作复杂、实训操作安全性要求高等问题。[8][9][10][11]

(一)课程开展前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充分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特色,分别在课前为各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任务或者讨论主题及预习内容,需要学生根据任务或者讨论主题提出方案或者自己的见解,带着问题和方案进入课堂学习,比如固体制剂中的胶囊剂,课前通过泛雅平台讨论,为学生设置情境“每逢春夏、秋冬季节变换之际,都容易感冒发烧。这时习惯到药房去买点感冒胶囊服用。那么同学们知道胶囊有哪些种类吗?知道胶囊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请各小组工艺员带领大家绘制胶囊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图”,学生通过平台上胶囊的微课,了解胶囊剂,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资料收集,在下次课前就对胶囊剂展开调查,这对熟悉课堂要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再以药物制剂技术中的滴丸制备为例,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见到过滴丸,不像片剂和胶囊剂那样普遍应用,所以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抽象而低效的,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视频(历届学生的作品和美拍小视频),动画、教师制作的微课单元和仿真模拟操作,学生可以在课前小试牛刀,自己预习并仿真模拟生产。这样,既对整个工艺流程先进行了熟悉,同时也对滴丸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而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带着任务去学习,带着揭开面纱的好奇去探索,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药物制剂混合学习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上,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生实训生产前分别观看胶囊生产的微课集中学习,结合历届学生制作过程的美拍视频,实操视频,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冲击,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仿真模拟练习,在解决虚拟仿真制作胶囊产生的问题同时,将每个小组出现较多的困难进行汇总,集中讲解。比如“全自动胶囊机设备的启停顺序”如果在生产中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而错误操作,就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乃至人员的伤害。结合线上学习,教师进行现场正确操作演示,学生在工艺员带领下,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训生产。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式混合教学。实训任务完成之后,各小组可以选择教师设置的闯关模式、游戏模式、测试题模式,完成本次课的任务点,各个任务点分别可以设置障碍,如在胶囊的生产操作视频中,插入操作测试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或者“大家来找茬”等项目。例如,“大家来找茬”让学生找出刚才视频中的错误操作,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认识,提升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学生完成测试题后方可进行视频继续观看,在游戏模式中学会了本节课知识。课堂教学设计如图2。

课堂通过工艺员基础知识展示、交流讨论、仿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实训活动、小组合作、各岗位互相配合等方式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实施主要分为5个环节:基础知识探讨仿真模拟操作角色体验式实训操作产品检测总结评价。通过在不同环节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成功制备出胶囊剂仿真样品和合格的胶囊剂作品,从而突破该实训项目的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同时以完成实训任务为主线,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而且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运用多种评价资源,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12][13]不仅注重知识目标的考核,还强化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的考核。包括作品评价、过程评价及项目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采取多维度,包括学生测评和教师点评;在线测评、口头点评、课堂观察及作品展示等,客观有效地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教学评价方式设计如图3。

1.现场评价

组内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对照行业标准对制备的滴丸作品进行组内自评,总结在实训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各小组之间对滴丸作品进行打分互评,评选出最佳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r,针对实训部分出现的问题进行总评。

2.学习平台辅助评价

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登录学习情况,会在学习平台上记录统计,自动生成评价分数,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分值比例,分配课前课中课后的分数权重,学生可以将实训过程中产生的视频或图片作品上传至学习平台作品区,平台公众对作品公开投票,点赞得分,以赞多多得分的形式给学生打分,评选最优作品。

3.评分系统

利用评分系统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学习过程评价表和作品完成情况评价表对目标达成情况和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系统打分,以便教师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六、教学效果反馈

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了药物制剂实训工厂和药物制剂技术学习交流平台,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便捷的操作功能、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模式、个性化的学生互动平台,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手段,GMP仿真模拟车间可以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新知的构建;利用互动交流平台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师、学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能够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通过Flash演示动画,仿真模拟软件,精品课程网站,Iebook电子期刊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对内容领悟更透彻,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训中,指导学生的规范操作。课堂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小组协作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拓展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满意度调查”网络问卷,选取在校两届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0]和随机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专注、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的15个问题项的应答得分率F值均大于0.5,调查数据采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α信度系数法分析结果,α信度系数为0.955,大于0.8,问卷信度可靠;效度分析结果KMO值为0.87,大于0.7,表明此问卷信度较高。对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说明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混合式教学的评价非常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度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喜欢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学生访谈表明,喜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面对面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网上学习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

七、?Y语

混合式学习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开展,主要以课前学生自主进行开放式训练,教师进行督导的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开展实训教学,同时依托基于泛雅辅助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平台,结合仿真模拟软件、精品课程网站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围绕“**剂型的制备”这一主题,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实施和评价模式,解决药物制剂实训课教学方式单调、重点突破难等问题,最终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9-02

项目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教育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效果。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提高自身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能力,发挥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1 简述项目教学法与《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提出,是在2003年由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最初的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行动为导向把学习过程分解,并针对这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制定出项目教学方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等等,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完善自我评价系统,提高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认识。应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的作用。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实用制药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以典型的实用制药生产为主线,结合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药物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的认识,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物制剂。同时,我校为《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提供了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以供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实用制药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条件。

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传统的《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式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迈入社会、企业就职等都有不足。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急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发展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知识与能力的条件。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着,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具有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用制药企业为医疗单位提供药品制剂,其药品制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药品制剂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实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尤为严格,要求药品制剂生产工作人员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以保证药品制剂的质量。鉴于此种就业方向,相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适应企业要求、成功就业打下基础。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为了适应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具有重要性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学校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改变,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成为学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主流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步步地实践操作,提高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感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到如何准确的、标准的答案。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合理的项目任务,适时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操作手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力。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深入地解读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更好地进行项目任务的设置、课堂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项目任务完成后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的作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在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置适宜学生发展的项目任务,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学生要注意提高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这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学生有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比如,明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明确规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协助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等,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所设置的项目任务,所以,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首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为学生设置项目任务目标,需要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品制剂为最终项目任务目标,着重注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以外,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还要遵循实用性、代表性、创新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流程: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流程,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其理论基础,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目标,展开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与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与实践,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应用项目教学法也一样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进到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与操作技能才能解决的项目任务情境中,使学生自主进行项目任务的思考。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谁知道维生素B有什么作用?你们知道它的颗粒剂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那大家想不想自己生产维生素B颗粒剂呢?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希望大家能够在了解颗粒剂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其生产与质量控制的方法。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者小组协作项目任务探究活动。这是应用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组织课堂教学、调节课堂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项目任务,以帮助学生充分分析项目任务中所含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而学生则需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讨论出与完成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找出能够完成项目任务的最佳方案。对于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思考时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地完成项目任务;对于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有效组织他们进行交流与讨论,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合理分工协作,发现每一个成员思维中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效率。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生产”时,教师将每5个学生分成一组,帮助小组明确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需要知道无菌粉末的组成,熟练进行配液、过滤、干燥等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与查找资料,确定各种原料之间的配比以及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基本流程,最终确定最佳生产方案,并按照方案操作,完成项目任务。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了解自身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教师再运用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从何处来提高自己;最后,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的相关内容给出一份综合考核试卷,使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用药物制剂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研究项目教学法的,提高其应用实践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建设药物制剂实训中心,完善硬件设备,为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提供条件。相信,随着学校、教师、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重视度逐渐提高,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季.项目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12)

[2] 张草. 试论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上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0)

[3] 郝晶晶,杨星莉.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课程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0)

[4] 钱亚琴. 项目教学法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 新课程(下), 2011,(03)

[5] 陶双双. 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体会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

[6] 康振兴.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才智, 2010,(28)

[7] 徐朔.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28)

[8] 贺生中, 周伟伟, 陈未,等.项目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

篇6

[关键词]药事管理法规 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

在我校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药事管理学》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下学期,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专业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该学科应用性强,与药学实践密切相关,所包含内容多,知识跨度大,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等限制,导致了很多重要内容无法讲透,并且在传统的药事管理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弊端,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高职类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介绍药事管理的各项法规,那么多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难以培养学生思考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下,《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迫切的需要进行改革,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外调研等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转变知识呈现方式,改革教学模式

药事管理本身就是一条条的管理条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图文并茂、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非处方药的标识时,可将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的标识在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地显示出来;再如,讲到药品监督管理组织时,通过显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组织的流程图,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目了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节约了学习时问,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生产车间对药品生产现场的人员密度有严格的限制,进入生产现场需要繁琐的更衣和清洁。对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性很强的法规,虽然可通过参观生产企业有所了解,但生产重地是毕竟不是教学基地,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图、声等多种信息的表现手法为一体,可消除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因此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把药品的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等相关的现场管理摄制成录像带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既能更直观的表达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增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真正为教改所用

多媒体辅助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应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使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解说员”。计算机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同时,把大量内容强加给学生,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人灌+电灌”的形式,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启发式教学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使课堂气氛不死板,学生也有成就感,教学效果更好。如在讲假药和劣药的认定时,可以在课件中列出几个要点,对学生先加以引导。再让他们从相关法规中自己去识别,这样要比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教材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就要对案例进行搜集与整理,且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和难易性。案例可以选从专业报刊杂志。如《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和《中国药事》等;权威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多个法制类的节目,时常有关于药品典型案例报道。在ccTV的网站可以下载对应的视频短片用于案例教学,有声有色的事件来龙去脉分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非常好;网络资源,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获得丰富的各类案例资料、数据与图片。尤其是在教学课件中穿插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实物或者漫画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校外调研,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学习固然重要,然而有目的地开展实地凋研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状况,掌握国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初步的实地调研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 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8]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龙正海,何军邀.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 教学探讨

《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一门先导核心课程,由学科体系《药用植物学》课程衍化而来。该门课程实践性强,我结合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教学时我们应以铜仁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为基准,叮嘱学生多留意学校乃至铜仁市药用植物资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多留心观察周围的药用植物环境;在理论课上通过对药用植物由来典故,以及生活当中具体应用进行讲解,以此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课外资料,比如用药用植物图册等,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高职教育特色,狠抓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挂钩,突出技能。

传统学科体系《药用植物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特色,《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抓住学生就业岗位所需技能实施弹性教学,对学科体系内容进行重构,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传统学科体系《药用植物学》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药用植物的器官形态、分类及组织构造。如何把这三部分内容与就业所需技能接轨、与生活实践接轨便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通过专业调研,我们发现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中识别与应用这两块特别突出,识别在中药材购销环节、中药材GAP种植环节中非常重要。将药用植物应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学有所用,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当然还应与高职高专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挂钩,如中药材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有药用植物形态识别、显微结构识别及应用三大模块。形态识别可以借助铜仁中药材资源特色,通过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进行野外实训教学;显微结构则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以校内显微实验为主;药用植物应用则可以将学生安排在铜仁各大中药房及药材公司进行实训。通过采取这些不同的教学场景实施情景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识别应用能力,使实践课教学更加丰富。

2.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化。

首先,通过颠覆式师生互动,锻炼学生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主体,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简单地体现在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层面上。《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比如在讲授植物的器官形态章节时,教师可适当安排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操作时将班级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择适宜人选上台讲解,内容由组员共同组织,老师与其余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核及补充。这样既可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又能锻炼部分同学上台演讲的能力、组长组织能力、每一组团队成员协作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一荣俱荣的价值理念。这种互动无疑切合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当然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锻炼学生能力。其次,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然而对于《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要,由此多媒体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准备好教学课件,通过屏幕上的药用植物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图片,学生能感受、记忆得更深刻。最后,教学考核注重理实全面考核。《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课程采取理实全面考核,更倾向于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成绩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彻底摆脱一份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局面。平时表现成绩考核主要包括考勤、作业等方面,可以把德育表现纳入考核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不仅仅是实践能力的考核,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纳入考核体系,能让同学们做到高分高能高素质。

3.教学全程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教师授课不能一味地授课,更应育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渔”的前提便是德育的引导。如今的行业不乏专业人才,缺的是有职业操守、具备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熊猫烧香”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欲成才,先成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言传身教需要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之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识药中对假、伪、劣药的认识和处理,师生互动中的准备,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配合,甚至是实验场地的打扫环节等教学情境都可以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增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开发及教改,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杜泽乡,曾建红,李云秋等.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638-5639.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药学服务;教学方法;录制视频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药品咨询能力、处方的分析和调配能力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能力为主的职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的知识与技能,其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到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在发展变化。

1《药学服务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概况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引入了“药学服务”的概念,其早期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1]。近年来,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2]、模块化教学法[3]、角色扮演等逐渐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

2《药学服务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前人的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下,经过几个教学循环的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逐步实施等过程,总结了一套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的用药指导”为例,具体的实施方案介绍如下:2.1讲解该次课的知识点v在讲解新知识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准备好与学生的互动问题:自己感冒时有哪些症状?吃了什么药物?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使所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然后在给出该次课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笔者在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时,首先给学生的“任务”是与课程相关的轻松易完成的,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任务难度,不能一开始就给了一个难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2背诵药物。本次课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留10分钟的时间背诵该次课的药品名称及其功效。在下次上课前,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进行背诵,以巩固前次课所学内容。这里我们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这个词,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内心中是个贬义词。但许多知识都是依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并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融会贯通。2.3播放视频。该视频由学生在模拟药房录制。课后每2-3个同学一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一名学生扮演患者,一名学生扮演药师,在模拟药房进行模拟推荐用药指导,并用手机进行录制模拟过程,将视频交给老师。老师观看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频在下次课堂上播放,并对该组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目前,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上课玩手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已成为当今的网络热语。如果我们正确的使用,手机是一个好东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产品,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手机录制视频,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自己录制视频的优点

在该教学中,笔者借鉴了前人项目化、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并采用了学生自己录制视频的新方法。该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3.1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播放一些相关专业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视频的讲解过于刻板,加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有些学生听着听着就不知所云了。如果在视频中有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看视频,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就像看电影一样,我们经常会因为有自己熟悉的演员参演而观看一部电影。3.2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录制视频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在录制完视频后,学生一般会自己先看一遍,当看到视频中自己表现不足时,比如:在问病的时候,少了某一个症状的询问,或者在介绍用药注意事项时,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学生就会重新录制一遍,直到自己认为是比较完美的,那么,在反复录制视频的同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提高。3.3提高学生的药学礼仪。药学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药学工作者在执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着重于服务细节,在药学服务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注意到自己和同学的言行举止,通过对比,会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那么在下一次的模拟过程中,会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药学服务的礼仪。笔者采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好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须有不同的实施方案,否则,难以体现其模式的优点。一种教学方法不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一门课程自始至终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王新雨 胡明月 王丽 陈少珍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广军.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利弊及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73-75.

篇10

关键词:反季节;栽植;假植

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首先,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制定相对一般情况下绿化施工组织设计更为周全的施工技术方案,尤其是针对帮助移植后植物的越冬手段,还要包括苗木选择、进度计划、人员安排、机械准备、工序流程、质量目标、栽植方式等。反季节种植的成功与否和合理正确的施工技术方案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作为园林反季节种植成活生长关键所在的种植土,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严谨的调查研究。引进的土壤之前要察看土的来源,并委托权威部门对土壤质量进行取样化验分析,回填土的土质在符合栽植土标准之时,还要保证园林植物在寒冷季节生长所需种种比较苛刻的条件,如有害微生物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不宜使用检测不合格的客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土壤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一定要确保苗木种植土的土层有充足的厚度,确保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能与排水性能均良好。

2 种植材料的甄选

反季节栽植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非种植季节的气候环境比较不好;第二,非种植季节栽植应考虑植物自身的特点。结合以上因素,种植材料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选取的树种不仅要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及土壤等必须的生长条件,而且生命力旺盛、植株较大的苗木,必须保证反季节种植的成活率。除此之外,种植材料的根系是否发达、生长是否旺盛、有无病虫侵害等因素也应该被考虑。只有规格和形态达到设计标准的树种才能够被选取,一般能够被选择的苗木都经过 2~3次移植,然后进行 3 年以上定植。

2.1 选择合适的树种是反季节绿化成功的关键

在确定反季节绿化树种时,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抗污染等抗性强的绿化树种,各地以乡土树为主。非乡土树种尤其是新品种最好不在反季节绿化中种植。

2.2 种植前场地的准备和种植土的处理

为了加快反季节绿化进度,需要提前准备好场地,这样可以做到苗木随到随栽,不误工时,避免苗木延迟栽植而死亡。反季节绿化的苗木种植土必须保证足够的厚度,保证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好。种植或播种前应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3 植物的假植

植物在反季节(非正常季节)种植中,提前假植是很重要的。这里推荐一种经济适用的假植方法:夏季施工容器苗法。

此法是提前创造条件在休眠期断根,种植在容器中养护,如木箱﹑果筐﹑营养钵。在生长季节,也就是施工时,根据容器情况,不脱离或脱离容器栽植下地。

3.1 大木箱囤苗法

针对大规格落叶乔木,如树木胸径超过20cm,按照施工计划及场地条件,在发芽前进苗。按施工规范要求规格打木箱,木箱规格根据树木土球直径放大40cm,按此规格制作矩形木箱,然后将树木植于箱中。选择场地开阔,无其他施工﹑交通方便的场地,按二列排行,予留道路。及时灌水,疏枝1/4-1/5,植后木箱苗均正常展叶,待需要时种植。

3.2 果筐囤苗

针对施工时间,提前进苗,植于60cm果筐中,填土踩实,按三行排列及时灌水疏枝。果筐苗均正常展叶﹑抽枝。条件具备后,带筐栽植,种植后去柳筐上部二分之一。

3.3 容器苗

将树木植于容器中。按5-6列排行,予留道路。容器中基质用原床土加入适量肥料,进行正常的肥﹑水养护。条件具备时,去掉容器,苗木土球不散,容器可再利用。

3.4 大规格常绿乔木

针对大规格常绿乔木,如云杉h=6-7m油松h=5-6m等,采取加大土坨,早晚种植及一系列特殊措施。

4 植物栽植过程

由于反季节种植的特殊性,种植前要依据各地域的气候条件,修剪苗木的病残枝、细弱枝、过密枝等,以尽可能减少影响苗木成活的不利因素,主要原则是能够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为衡量标准。总体上说,落叶乔木一般要进行强修剪,剪除部分侧枝,保留的侧枝宜疏剪或短截;有主尖的乔木应保留主尖,如银杏等只能疏枝,不得短截;国槐、栾树等耐修剪树种不得抹头修剪。常绿针叶树,可以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生长衰弱枝、过密的轮生枝和下垂枝。珍贵树种的树冠不宜短截,宜做少量疏剪。

种植时间的选择应尽量安排在傍晚、夜间或阴天。夏季温度过高时,可搭栅遮荫,树冠喷雾,树干保湿,喷施抗蒸腾剂,减少枝干水分的蒸发。在连续高温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对树干进行喷雾在15天以上,喷雾要充满苗木周围的空间,为植物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尤其是大规格常绿乔木,如高成体雪松、油松等,必须在早晚温度较低时种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晴天的上午、下午各做2次喷雾处理,还要在土坨周围打洞,往根部喷施激发根系生长的激素并适当灌水,促进根系快速适应移植环境。

种植后,要筑起灌水围堰,围堰高度在150~200mm之间,并保证不能漏水。新栽种的树木在第一次浇足水之后,密切注视空气和土壤的湿润状态,谨慎浇水,以“不干不浇,浇则浇透” 为原则,可以提高反季节种植植物的成活率。因此,对于地势低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季的及时排水,以避免树池积水,土壤过湿极而导致的苗木烂根和生根困难。在特殊种植地带,如人员集散较多的广场、人行道,苗木种植后,要有透气装备和护栅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在一段时间内有专人进行看管,防止非环境因素加重反季节种植的难度。

5 苗木栽植后的管理措施

5.1 树木的支撑及时加固

乔木种植后需马上对苗木实施支撑固定,树木的支撑一般适合使用扁担桩或者三角撑,扁担桩适用于较矮的树,三角撑常用于对高大树木的支撑,有时井字塔行架的支撑也会被采用。扁担桩的竖桩不能少于 2m,桩位必须设在根系与土球的外面,同时水平桩离地应超过 1m,桩基应稳固,两水平桩的十字交叉方位应该处于树干的上风方位,扎缚支撑点处需垫软物。三角撑的结扎点应该选在树干高度的 2/3 处,使用毛竹或者钢丝绳实施结扎,三角撑中的一根撑干(绳)一定要处在主风向的上位,其余两根可以均匀埋设。

5.2 定时浇水

种植后要对苗木进行浇水,但要掌握浇水量,浇水不要太勤,叶面喷水要有保障;种植后要设保护架进行支撑固定,用绕草绳、绑扎麻袋片等,以免擦伤树皮;也可进行叶面喷胶,避免水分过度蒸发,保持水分平衡;也可将树木全部摘叶或部分摘叶,保持树木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种植完成后应该在稍微大于种植穴直径的范围内堆筑灌水土堰,土堰高度一般为10~15 cm,土堰应该填充密实,不能有漏水现象产生。坡地能够利用鱼鳞穴式种植的方法进行栽种。浇水过程要非常充分,等水完全渗入后渗再复土,2~3 d 后再次作堰浇水、封土持续浇透 3 次水以后再根据泥土的干燥程度随时补水。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浇水过程中加入 NAA 或ABT生根粉 200 mg/kg,达到有效促进新根发芽的目的。新发芽放叶的树冠的喷雾操作每天不能少于 2 次,喷雾时间通常适宜选在 10:00之前或者 15:00之后。 ③根系的透气管理。对于人员活动比较频繁的广场和人行道栽植树木以后,种植池周围需敷设透气护栅,以防长时间的踩踏,确保树木的根系呼吸通畅。

5.3 定时做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对于各类苗木被的施肥要根据植物种类,龄期和生长特点和季节的时机进行,主要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春秋多是磷肥,并伴随施加氮肥和钾肥,冬季则多施加有机肥,施肥不应少于4次,做到均匀撒播。最后针对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明确苗木在种植季节以何种病虫害为主,适时的清理枯枝败叶,并保持清洁,修剪后做好喷药的工作,防治虫害病害的药剂多以如氧化乐果、敌敌畏、杀菌剂、多菌灵等为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