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临床试验范文
时间:2023-04-06 22: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物临床试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全院临床试验技术队伍建设和培训,完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各专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流程及监管体系并使之常态化,建立严格按中国GCP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有效模式;重点建设本平台上4个重大疾病临床专业,辐射全院其他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专业,带动医院临床试验整体水平的提高。
1建立培训和考核体系
对参与临床试验的医师、护士、技师、药师等各级人员进行GCP及试验技术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院外GCP和临床试验相关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全院的培训并进行考核,使从事临床试验相关人员的GCP知识和临床试验技能不断更新,为保证临床试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主要研究者对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培训,使研究者在临床试验准备阶段熟悉相应的指导原则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科学设计试验方案,对药物/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评价。
2加强启动会培训在临床试验
开始之前,对主要研究者、参与试验人员、研究护士和试验药物管理人员进行项目培训。机构要求在启动会上对以下内容进行培训,包括临床试验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原始病历及病例报告表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试验药物管理及使用注意事项、预期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案、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报告和记录、合并及禁忌用药、随访要求、血清保存等,使研究者熟悉掌握研究的具体操作,以确保试验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二建立及完善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
1研究团队的一级和二级质控临床试
验实施过程中,加强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实时监管,严格规范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由于整个临床试验项目实施过程往往涉及到多方的参与,为了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在整个项目的组织架构中,要建立对项目质量管理负责的团队及其相关的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强化研究团队的有效一级和二级质控,每个专业有1~2名质控人员负责本专业所有在研项目的质量检查(二级质控)。在试验准备阶段,每个项目指定1~2名质控人员负责项目的质量检查(一级质控),向申办方提供专业科室相关研究者的简历,根据药物适应证及研究者的研究任务,协助主要研究者选择较为合适的研究者参与临床试验;全面熟悉临床试验方案,制定具体研究计划;针对方案和GCP与申办方共同对全体试验的参与者进行培训;试验期间,对试验原始数据的采集做到相互质控,确保每一步骤试验数据的真实、完整;督促申办方在试验初期及时安排监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配合监查员的监查工作,及时听取监查员的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试验结束,检查全部试验资料,经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审核后方可归入机构档案室。
2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不定期的稽查
在研究团队的一级和二级质控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每年对所有临床试验专业参照CFDA的资格认定及复核检查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对在研试验项目进行常规检查,并对个别试验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也可聘请第三方的稽查,对CFDA已批准专业和拟申请资格认定的新专业进行稽查,根据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溯源性及试验研究的规范性和可信度,提高临床试验水平。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2
儿童临床试验缺乏导致的用药不当或无药可用是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为了鼓励药厂进行儿童临床试验,1997年11月在《食品药品管理现代化法案》(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odernization Act)中明确了增加6个月专利保护期的优惠政策,所以药厂申请儿童制剂的临床试验明显增多[1]。日本厚生省医药安全局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儿童药品临床试验指南》(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并实行延长药品复审年限的政策以鼓励制药企业从事儿童药物临床试验[2]。欧盟于2007年1月《儿童用药管理规定》(Pediatric Regulation),规定所有新药申请必须有儿童试验计划(pediatric investigation plan,PIP),自2009年1月26日起,新适应证申请也必须包括PIP[3]。
我国的儿科药理基地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启动。1983~1990年间,为了提高药品临床试验的科研技术水平,卫生部先后分三批批准了35个临床药理基地共计114个专业科室,包括西医儿科和中医儿科专业各1个[4,5]。1998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正式成立,重新确认了12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药管安[1999]272号),共计561个专业,其中包括9个中医儿科专业。2004年2月,SFDA出台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国食药监安[2004]44号),对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同时对老基地进行复查。根据SFDA的公告,截至2009年7月14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儿科专业增加到了46个,但 周鹍,儿科学硕士,主治医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03年获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秘书、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秘书。参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申报与复审工作,熟悉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具有丰富的临床试验项目管理及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经验,主持和参加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临床研究及伦理审查关键文件设计规范研究。
仅占获得资格认定专业数的2.4%[6],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约占患病总人口20%的患病儿童的需求。同时,各专业的数量分布不均,包括中医儿科16个,小儿呼吸专业9个,小儿肾病、内分泌、神经病学、感染专业各3个,小儿消化、心脏病专业各2个,小儿血液病、皮肤、肿瘤、遗传代谢、普通外科专业各1个,大部分专业数量较少,还达不到临床试验应在多中心实施的基本要求。因此,亟需加强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鼓励和扶持。
1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性
1.1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尚不健全,药物在其体内呈现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由于缺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很多药物没有针对儿童的剂型,儿科未获得许可(unlicenced)及标签外(offlabel)用药非常普遍[7],临床医生多简单地以成人用量进行折算,忽视了儿童独特的生理、病理情况及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增加。
1.2 成人疾病发病日益低龄化
随着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抑郁症等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之前只用于成年人的药物,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据报道,2002~2005年间,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在青少年男性中增加了39%,在青少年女性中增加了166%;降脂药物的使用在儿科患者中也增加了15%,其中主要是他汀类药物[8]。但是,这些药物在儿童中应用的经验很有限,治疗的时机也还不明确。另外,早在2004年FDA就首次警示,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物有增加自杀倾向的风险,然而不予以确诊的抑郁症患儿药物治疗又不符合医学伦理,抗抑郁药物在低龄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还需要严格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可见,对儿科药物临床试验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特殊性
儿童属于弱势人群,参加临床试验面临的风险较高,对此,欧盟公布的《儿童临床试验伦理标准建议》指出,“儿童的利益应高于科学与社会”[9]。为了保护儿童的利益,使他们免受伤害,在设计儿童临床试验时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伦理问题。
2.1 医学伦理规范性文件中的特别规定
《赫尔辛基宣言》(2008修订版)中有关儿童临床试验的规定:对无行为能力的受试者,研究人员必须取得其法定监护人的同意。除非研究对促进上述人群的健康是必须的且无法在具备行为能力的受试者中进行,同时研究的风险和负担极低,否则不可以进行研究。若受试者被视为无行为能力,但能表达是否同意参加研究的决定时,医师除了应取得该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的同意外,也必须取得其本人的同意。应该尊重无行为能力受试者不赞同的意见[10]。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于2002年8月对“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进行了第3次修订,规定在进行涉及儿童的研究之前,研究者必须确保:(1)以成人为受试对象,研究不能同样有效地进行;(2)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有关儿童健康需要的知识;(3)每位儿童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给予了许可;(4)已获得每位儿童在其能力范围内所给予的同意(赞成);(5)儿童拒绝参加、或拒绝继续参加研究将得到尊重[11]。
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GCP)第十五条规定:儿童作为受试者,必须征得其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当儿童能做出参加研究的决定时,还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
上述规范性文件均强调:儿童临床试验必须获得儿童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研究者同时应根据儿童年龄在其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告知受试儿童并取得其同意。儿童对于中止某项与研究相关的操作和退出研究的愿望应受到充分尊重。
2.2 试验设计的顺序
鉴于儿童的弱点,必须努力降低已知的危害,一般应首先在动物中进行安全性研究,然后按照成人、年长儿童、年幼儿童的顺序进行研究。有些特殊情况允许直接进行儿童研究,例如:①研究是针对威胁儿童生命的情况;②有些儿童特发性疾病,如影响婴儿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无法活到年长儿童期[12]。
2.3 试验设计的原则
儿童临床试验方案并不是成人试验方案的简单重复,应由具备儿童工作经验的研究者精心设计,遵循风险和不适、痛苦最小化的原则[9]。
2.3.1 风险最小化的具体措施 在临床试验开始之前,研究者应该全面了解试验药物的毒性,尽最大努力预测并减少已知风险;所有的研究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儿童临床试验研究经验并接受适当的培训;设计满足统计学要求的最小受试者数,避免更多的儿童暴露于研究;在给予标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安慰剂,并要事先规定解救和退出试验的情况和措施;成立专门的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以实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有完善的急救设备和应急措施,确保突发严重不良反应或未预期伤害时能够迅速应对。
2.3.2 不适和痛苦最小化的具体措施 试验应尽可能在儿童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摆放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体育设施、游戏设备以及食品等;尽量减少采血量:寻求适当的检测方法(如放射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检测少到20~100 μL的血样),或采用测定尿液、唾液等非侵入性样本收集方法;采取减少研究干预引起不适的措施:如静脉穿刺时使用局部麻醉药,多次抽血时使用留置针;侵入性检查治疗应该由有经验的人员实施,以减少儿童受试者的痛苦;为了减少儿童的焦虑和预期的痛苦,研究者在进行任何一项检查或程序之前,都应该用适合其年龄的诚实而非恐吓性的语言予以解释说明;任何能引起儿童羞耻感的程序,例如需要衣服进行检查,应该尽量避免,否则应事先告知儿童并注意保护其隐私;要尽量避免儿童与家长或熟悉的照顾者之间的分离,如果不能避免,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应有机会适度地观察研究的进行并保持与儿童的密切联系。
3 讨论
鉴于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特殊而严格的伦理要求,加之招募儿童受试者非常困难,导致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是,如果没有儿童参与临床试验,就不可能制定出对儿童安全有效的用药指南,开展高质量且符合伦理的临床试验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开展的儿童临床试验数量有限,儿童专用新药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很多药物在上报审批时还依赖于国外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然而,国外儿童的体质与我国儿童不同,临床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完全照搬会存在风险。因此,我国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改善目前儿童临床试验的薄弱现状。
3.1 采取强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政策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在促进儿童药物临床研究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005年我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 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而市场上常见的3 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儿童药物剂型只有60多种,仅占1.52%[1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政府应高度重视儿童群体的用药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一方面可强制制药企业对申请注册的部分新药进行儿童临床试验,另一方面也要出台研发儿童药物的优惠政策,例如儿童临床试验及新药注册的优先审批权,延长儿童新药的专利保护期,从政府渠道投入创制儿童新药的科研经费等,以激励企业和专业人员从事儿童药物研究。
3.2 成立儿科临床药理学专业学术团体
儿科临床药理学是直接关系到儿科医学与儿科药学发展的重要桥梁学科,是实施GCP和促进新药开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理论及方法。成立儿科临床药理学的专业学术团体,能积聚儿科医师、药师和相关学科人员的力量,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专业骨干;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起草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要求、内容、观察指标及临床评价原则,相关的指南,使儿童药物临床研究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同时还承担对从事新药临床研究的医生进行临床药理知识培训的任务,从而促进儿童药物临床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3.3 成立地区性或区域性儿童伦理委员会
儿童临床试验方案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方能实施,该伦理委员会应该具备有关儿童医学、药学、护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专家,能正确评价试验对于儿童受试者的风险和受益,审查临床试验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和伦理要求。目前各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均成立了机构伦理委员会,但各机构伦理委员会尚缺乏具有丰富儿童工作经验的专家,因此有必要整合人才资源,成立地区性或区域性儿童伦理委员会,对本区域内拟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审查,更好地保护儿童受试者的权益。
3.4 建立儿童临床试验官方网站
利用网络技术,系统登记已批准进行的儿童临床试验并及时公布试验结果(包括不利的研究结果),对文献资料的全面分析结果也要公布,以便研究人员查询到有类似目的、类似临床试验的相关信息,避免重复进行临床试验[9]。儿童临床试验网站的建立还能为患病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新药研究的信息,同时宣传儿童临床试验的重要性,有助于招募受试者,使更多的患病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 fda.gov/downloads/Drugs/DevelopmentApproval Process/DevelopmentResources/UCM049915.pdf.
[2] Akiyoshi Uchiyama. Pediatric Clinical Studies in Japan: Regulations and Current Status. Applied Clinical Trials, Jul 1,2002 [EB/OL]. appliedclinicaltrialsonline.findpharma.com.
[3] ec.europa.eu/enterprise/pharmaceuticals/eudralex/vol1_en.htm#reg1901.
[4] 傅俊一. 卫生部组建十四个药品临床药理基地. 中国卫生年鉴[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265267.
[5] 傅俊一. 卫生部建立第二批临床药理基地. 中国卫生年鉴[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235.
[6] sfda.gov.cn/WS01/CL0069/.
[7] Roberts R, Rodriguez W, Murphy D, et al. Pediatric drug labeling: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diatric therapies [J]. JAMA, 2003, 290(7): 905911.
[8] 梁 伟, 编译. 儿童用药临床研究迫在眉睫[J]. 中国处方药, 2008, (4): 1819.
[9] European Union.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 on medicinal products conducted with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law, 2008, 15(2) : 223250.
[10]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EB/OL]. wma.net/e/ethicsunit/helsinki.htm.
[11]卜擎燕, 熊宁宁, 吴 静. 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 8(1): 107110.
篇3
关键词: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认识;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是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项试验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和证据性。在预防医患纠纷中,保护受试者权益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研究组织者与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认知上的一些不足,导致了其撰写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知情同意书对研究方及受试者权利、义务的约束和保护,致使临床试验中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的200份知情同意书,这些资料包含了该院近50种药物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资料涵盖面广,较为全面,能客观的反应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书的撰写现状及存在问题。
1.2方法 对200份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的基本内容、细节问题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各个要素。
1.3结果 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包含多个方面,如试验药物的名称、研究题目、试验的目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安全性评价标准、受试者人数、受试者可能面临的收益和风险等。在大多数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中,其内容表述特点如下:对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描述少,对受试者的排除标准规定较明确;对试验可能面临的风险描述较少,对试验可能获得的收益描述较多;对试验的保险及赔偿描述不够全面,一些知情同意书签字页设计不完整。例如知情同意书的版本号与版本日期,由法定人代签项目,未注明受试者的姓名及与代签人的关系等。其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语过于专业化,不符合受试者的理解水平,过多的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影响了受试者对试验信息的全面、准确理解。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60%左右;基本要素缺项或告知不充分,例如试验药品已知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副作用告知不明确或未告知。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50%以上;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诱导性和广告性。例如,强调临床试验中的免费试用,片面强调药物的有效性,故意忽视药物可能造成的伤害。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20%左右;撰写对可能面临的情况考虑的不周全。例如未能充分考虑受试者存在的弱势因素(如无阅读能力等),签字项目设计不规范、不完整。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10%左右。
2 分析
2.1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分析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主要包括研究项目介绍;参与试验内容和过程;研究项目的背景资料。例如,此种疾病的其他诊治方法、已知该项目研究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危险性等;参与本项目的获益及风险、补偿等;参与试验的自愿性及权利、义务等几个部分。在撰写试验知情同意书时,一定要注意各部分的细节。如研究项目的介绍,在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的开始应对药品的名称、治疗病症等有一个初步的介绍,使研究者及受试者对试验有个初步的印象。又如在基本内容书写时,应把握好知情同意的要点,即:知情是同意的前提和条件,同意是知情的结果和目的。并对试验信息的告知做详细的记录,同时,要将这些记录很好的保存,以证明受试者同意的自主意愿。总之,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撰写要本着全面、科学、细致的思想去写,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语言组织能力,能准确无误的表达临床试验完整的、真实的信息,表达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确保知情同意书撰写的有效性、规范性。
2.2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问题与解决方式 由200份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分析可看出,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用语过于专业、含蓄,未能全面的考虑大众的理解水平;基本要素缺失等。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医务人员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撰写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方面,是医务人员内部的认知差异,导致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各部分不能紧密的配合,致使知情同意书设计时出现遗漏等问题。例如,护士认为: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认识起点太低,沟通太费劲,也没必要。且与患者沟通中医生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导致临床试验中试验方与受试者的沟通不到位,在知情同意书撰写中易出问题。另一方面,医院参与试验的人员不能客观的、公正的看待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甚至一些医生片面的认为,知情同意书就是为了保护试验方在临床试验中的利益,避免试验组织者的责任,降低临床试验风险。而对受试者的权利、权益重视不够,只单方面的强调受试者的义务,导致医患纠纷发生时,法律认为受试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院方对受试者的告知义务为履行全面,致使临床试验效果、效益受到影响。
2.2.2受试者对自身参与临床试验的认识不足,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一些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信息告知中态度懒散、无所谓,认为就是签个字还那么麻烦。也有一些患者偏执的认为临床试验是院方的事,我们"外行"也不懂,什么还不是医院说了算。临床试验中的这些认知偏差给医患纠纷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这些问题在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时一定要有所考虑。在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①要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尽可能避免专业术语、英文缩写的应用。对有必要解释说明的地方应以文字形式记入,确保受试者知情的准确性、全面性;②对临床试验的知情信息充分告知,包括已知的、具体的不良反应等;③确保受试者签字的合法性,对临床试验参与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临床试验规范意识,避免其将知情同意书看成自身的"护身符",引导其能更专注的参与到临床试验中,确保临床试验开展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李军,王艳.知情同意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医学与法学,2014(02):41-43.
篇4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以 14 周岁以下[1]儿童为受试者进行药物研究,以证实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确认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1. 1 开展以儿童为受试者的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性2010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14 周岁以下儿童人口为 2. 22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16. 6%,患病儿童约占患病人口总数的 20%,但在药品注册信息中标明小儿用药或儿童用药的仅为2.27%,且多数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标明剂量,临床上仅按成人剂型或规格折减后酌量服用,缺乏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我国儿童正面临着"无药可用、用药不当"的药物危机,加速儿童药物研发是解决儿童用药窘况的不二选择。
1. 2 儿童受试者的特殊性。
1. 2. 1 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药物敏感,易受药物和其他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内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还未成熟,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在不同年龄儿童的体内差异显著;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药品不良反应率比较高,容易发生药物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试验期间儿童受试者因与父母分离而容易感到不舒适或害怕,试验生物样本的采集等行为容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1. 2. 2 儿童受试者行为能力的特点。
14 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这就决定了儿童对是否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缺乏完整的同意能力。知情同意权的实现是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核心,因其同意能力的欠缺,儿童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补足同意能力,代为决定是否参与试验。我国 GCP 规定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针对具有部分认知能力的儿童受试者,必须取得儿童本人及其法定人的书面同意书,对于无判断能力的儿童受试者,必须征得儿童法定人的书面同意。
基于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能力的欠缺,儿童参与试验的风险远高于成人,儿童受试者的安全保障是药物临床试验开展的关键。
2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儿童受试者面临的安全隐患
2. 1 儿科试验机构缺乏,个别研究者缺少专业性培训。面对成人疾病低龄化和儿童"药物危机"等严峻问题,儿科药物研发必须加快进程,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需求大增,但我国目前仅有 49 家医疗机构获得儿科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试验机构严重不足; 我国 GCP颁布实施时间短,我国目前的学历教育中缺乏 GCP 课程; 临床试验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临床试验培训可分为普及性和专业性两种,目前多数培训都是普及性培训,应当向专业性培训发展。
2. 2 知情同意流于形式。儿童受试者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对试验风险的了解和认知能力缺乏; 儿童的监护人( 父母) 大多缺乏医学知识,且研究者告知试验知情同意书时过于专业化;不同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研究者通常把履行告知义务当成例行公事,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监护人对试验可能潜在的风险理解程度不一,知情同意流于形式。
2.3 不良反应的隐瞒不报。根据我国 GCP 的相关规定,研究者对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应当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伦理委员会报告,同时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受试者进行有效地治疗。但有些试验机构和申办者只注重新药的可期待疗效,忽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对发生的( 严重) 不良反应不如实记录、报告。
2. 4 试验方案不符合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要求儿童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远高于成人,儿童受试者的安全保障是试验开展的关键,但试验方案的设计、制定缺乏针对儿童受试者的生理、心理不成熟和同意能力不完整的特殊性的安全保障措施。
2. 5 试验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督职责是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强有效防线。但我国的伦理审查起步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对试验机构的依附性强,缺乏独立性; 委员会部分成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质,委员会组成不合理,伦理、法律专家过少,缺乏普通民众代表; 审查局限于试验前的批准与否,对试验的全过程缺乏监督等。
试验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导致儿童受试者得不到有效的安全保障。
3 保障药物临床试验儿童受试者安全的举措
3. 1 大力扶持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加强研究者的专业培训和伦理素质。
儿科药物临床试验是医药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但目前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扶持力度,扩充和发展有资质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数目,同时要保证试验机构的设施、条件完全满足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要求,即试验机构的急救药物齐全、急救设施设备运行良好、应急预案完善。
试验机构的设备是硬件,研究者的专业水平、临床试验经验和伦理道德素养就是保障儿童受试者安全的软实力。因此有资质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当积极派遣相关研究者进行诸如专业临床试验技能、药物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试验数据管理等培训,使其具备保障儿童受试者安全的试验资格和能力。对研究者加强 GCP 相关知识、试验方案、知情同意、发生( 严重) 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点的培训,强化药品注册和药品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文件、指导原则、临床试验原则等的培训,同时注重培养研究者的伦理素质,使研究者在试验中自觉自愿地采取措施尽量减少( 轻) 对儿童受试者的伤害。
对确定参与获批开展试验的研究者,试验前必须要求其详细阅读试验的相关文件、熟悉研究记录的填写要求及查阅国内外该儿科药物的相关信息,进而对其进行严格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最大程度上保障儿童受试者的安全。
3. 2 试验方案针对儿童受试者进行特殊的安全保障设计。
欧盟公布的《儿童临床试验伦理标准建议》指出"儿童的利益应高于科学与社会",[3]为了保护儿童受试者的安全,试验方案的设计应当具有特殊性。
3. 2. 1 儿童参与试验的限制性条件。
德国《新药物法》规定: 只有当该药品有利于缓解患者痛苦、恢复患者的健康、拯救患者的生命时才被允许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联邦法典规定儿童可否参与试验由风险利益评估的结果决定。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儿童开展临床药物试验的指导原则,因此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定儿童参与试验的限制性条件: ①试验为治疗儿童疾病而进行,对儿童的疾病治疗具有正当性; ②该试验以成人为受试者无法得到有效结果,只有以儿童为受试者才能达到试验目的,取得疗效。
3. 2. 2 儿童参与试验的时机。
为了保障儿童受试者的生命安全,试验通常在动物试验中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性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成人、年长儿童、低龄儿童的顺序进行研究。[4]只有在某些危急情况下允许儿童直接参与试验研究,譬如某种药物是针对儿童特发性疾病研发的。
3. 2. 3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特殊干预措施。
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决定试验方案应由具备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经验的研究者精心设计,遵循风险和不适、痛苦最小化的原则。[5]试验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就方案的设计、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规避有缺陷的方案,试验严格按照既定的、合理规范化的试验方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儿童受试者的伤害。
3. 3 保障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实现
知情同意是儿童受试者权益保障的核心,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导致其同意能力不完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允许儿童参与试验,在知情同意方面由法定监护人补足儿童受试者的同意能力,代为同意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要求研究者根据儿童受试者的年龄、成熟度等因素综合考察其同意能力,对具有相应理解能力的儿童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同意和法定监护人的同意作为开展试验的条件; 对无同意能力的儿童,一般不允许参与试验,若该试验对治疗该儿童的疾病起到重大作用,可以在取得法定监护人的同意时进行,同时由伦理委员会审查该同意决定是否符合儿童受试者的利益。我国 GCP 仅强调了儿童受试者与监护人的同意,并未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规定。
为了促进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引入"风险利益评估"和"儿童同意能力评估"制度,保障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实现。
即: 对预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进行有效的风险利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儿童可否参与,同时对允许参与试验的儿童受试者,根据其年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独立度、精神状态、对试验的理解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评估其同意能力。
3. 3. 1 有同意能力的儿童。
有同意能力的儿童参与试验,试验的开展应以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 父母) 知情同意的实现为前提,以取得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 父母) 联合签署的规范的知情同意书为依据。
首先,研究者应当向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全面履行告知义务: 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在安静独立的空间内一对一地履行告知义务。如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是农民工,研究者应尽量使用当地的方言,同时配合使用一些肢体语言耐心细致地进行告知,给予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试验信息和考虑是否参与试验。
其次,研究者还应当用符合儿童受试者的年龄、心智成熟度和理解能力的语言文字配以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来描述,在儿童受试者能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告知试验相关信息。
最后,指导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签署规范的知情同意书: 规范的知情同意书应当详细规定儿童受试者参与试验受损的治疗和赔偿条款; 禁止出现减免研究方责任以及儿童受试者放弃合法权益等不合法内容。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做出同意决定后,在儿童受试者接受任何试验干预措施前,均要在研究者的指导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3. 3. 2 无同意能力的儿童。
首先,禁止无同意能力儿童参与非治疗性药物临床试验。
其次,允许无同意能力儿童参与治疗性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儿童受试者的法定监护人( 父母) 的知情同意,即研究者必须根据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灵活变通对监护人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确保监护人是在完全了解试验相关风险和受益等信息的基础上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还应当尊重无同意能力儿童直接表达或以啼哭不止等方式表达的反对、拒绝意见。但如果儿童已患致命性疾病或患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若患儿拒绝该预示确有治疗效果的试验研究,则由伦理委员会确定儿童是否将于试验中获益,在获得儿童法定监护人同意和伦理委员会特殊批准的情况下,患儿可以参与该治疗性试验。[4]
3. 4 完善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汇报程序。
建议建立全国儿科药物网站,重点监测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及其不良反应: 首先,将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和三甲综合类医院儿科参与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登记,并及时公布试验结果( 包括不良的研究结果) 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为我国儿童用药提供更多循证医学的数据和资料,同时避免重复试验; 其次,建立全国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平台,形成儿童不良反应资料分析和共享数据库,便于掌握儿童药物治疗的现况与需求,以制定相应的引导性政策。[6]
3. 5 强化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
3. 5. 1 成立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伦理委员会。
现阶段我国医疗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成员多为机构内成员,缺乏独立性,而且没有针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成立具有针对性的伦理委员会。为了正确评估儿童参与试验的可期待利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审查试验方案是否规范、合理、科学以及是否符合风险和不适、痛苦最小化的特殊伦理要求,应当由具备有关儿童医学、药学、护理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和部分受过伦理审查培训的普通民众组成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伦理委员会审查拟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任意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审查,儿童伦理委员会的成员应根据儿童受试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以提高伦理审查的科学性、透明性与针对性。
3. 5. 2 开展培训,提高伦理委员会成员的伦理素质和审查水平。
我国伦理委员会成员多数缺乏与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医学科研伦理基础知识和法律知识,所以加强对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以提高其审查素质和水平迫在眉睫。试验机构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研究机构生命伦理学人才资源对委员会成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加强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试验与伦理审查经验的专家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交流会分享各自的心得和经历,开展针对试验关键环节的正规化、长期化的伦理监督培训,同时培养委员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3. 5. 3 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①试验前会议审查制度。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方案应经由儿童伦理委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前审查,儿童伦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成员是试验机构外人员且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均出席审查会议。具体审查儿童受试者参与该试验的风险和受益、方案中针对儿童采取的风险最小化、不适和痛苦最小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②定期的实地随访制度。儿童伦理委员会应当对试验全程监督: 监督研究者的行为是否偏离或违背试验方案; 监督发现试验发生不良事件,儿童伦理委员会应及时进行初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试验相关材料一并报至卫生行政部门; 儿童伦理委员会成员应到试验地点对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进行定期地随访,以了解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们的沟通情况,从而确定研究者是否从伦理上真正关心和保护儿童受试者的权益,保证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在试验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不被侵害。
3. 6 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儿童受试者的安全
我国只有一些行政性规范文件对临床试验进行规制,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试行) 》,但是关于儿童受试者的规定很少; 这些规范法律位阶低,强制力不足,伦理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对受试者的相关权利规定不够具体且保护力度差; 缺乏追究研究者责任的必要手段,使得临床试验缺乏有效地监管。
为了儿童受试者能得到法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应尽快推动关于我国受试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对儿童受试者的保护以专章形式列明,建立一道坚固的法律防线; 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试行) 》等有关人体试验的法律文件中对儿童受试者的权利、研究者和申办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进行详细具体地规定; 细化行政监管机构的权责和监管失职的法律责任。
篇5
【关键词】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9-02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在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药物临床试验是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新药审批和新药上市后的正确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其研究资料和结果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对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药物临床试验概述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试验一般分三期。据了解,第一期临床是观察它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人的耐受力怎么样,在人体内是怎样代谢的,完了就是看人最大耐受多少,从中选择一个量推荐到二期,这个量就是给病人治病用的量,因为要观察药物的毒性和代谢过程,故需在健康人身上进行;二期试验基本都是用病人做的,没有病的人用这个药以后可能没有意义,但还是可以观察它的疗效和副作用;第三期就是要扩大病种,扩大人数,同时再观察它的有效性和毒副反应,三期过后基本经过专家审定这个药就可以上市了。目前我国平均每天就有370种新药问世,这些新药的诞生急需一大批试药者。业内人士指出,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证明了80%,并且现在试药过程已经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监控体系。在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药物临床试验是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新药审批和新药上市后的正确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2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建议
2.1完善临床试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
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为规范在医院中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必须成立独立的机构办公室,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诸如临床试验运行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伦理委员会制度等,并要求各专业科室也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临床试验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开展。所以要完善药物临床试验可以从完善临床试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入手。
2.2加强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及监督职能
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及监督职能来完善临床试验,按照GCP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要求,伦理委员会在临床试验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伦理委员会委员应确保其有能力对申请研究项目的所有伦理性及科学性问题(包括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书、病例报告表等)进行独立、公正、公平的审查和评价,保证在没有偏倚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另外,熟悉和掌握GCP相关知识,对于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者而言,是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立三级培训制度即参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的集中或网络培训、院内培训和科内培训。还可以有部分研究者包括护理及技术人员定期参加省内及院内组织的相关GCP、规章制度及SOP的培训,以保证所有研究者按照统一的操作规范执行。
2.3加强临床试验药物的管理
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加强临床试验药物的管理来完善临床试验,各专业科室可以设置独立的药品储藏室,以方便对临床试验药物的直接管理,应严格做好药物的“三专”管理,即“专人、专柜、专簿”。由专人负责按照试验方案及随机号进行药物的接收、存储、发放及回收等,保证药物按照规定的温度、湿度、三防等要求进行储存。同时用登记本对所有药物进出、每日药物储存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登记备案,尽最大努力做好临床试验的药物管理工作。
2.3加强结构办公过程管理
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还要加强结构办公的过程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应积极推行“三级质控”制度,以加强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及数据管理,即由机构成立质控小组、专业主任全权管理所有项目的质控、项目负责人专管其负责项目的质控。机构组织成立专门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正在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知情同意书签署情况、研究方案执行情况、药物的收发记录、CRF填写情况、不良事件的上报及处理等。
2.4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质量控制
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还要注重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基本都在医院检验科进行,所有仪器都应具有使用和维护的标准操作规程,仪器的使用情况都必须有专门的记录,由使用者签字确认,仪器使用者还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检验科成立单独的质控小组,定期对全部仪器设备的精准度进行调试,并实行二次审核制度,由专人对全部数据进行审核。
总之,药物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战胜更多的疾病,但是这些新药的临床评价过程中却存在很多安全性问题,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药品临床试验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因此,临床试验是保证药物安全的有效措施,所以完善药物临床试验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简而言之,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药物临床试验是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和对医学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国家要全面完善药物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马少斌.药品开发质量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关键词] 药物临床试验;体会;资格认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中图分类号] R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7-02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对新药开发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新药开发试验中最关键的药物临床试验任务也日益增多[1]。为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和卫生部在 2004年2月19日发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从 2004年 3月1日开始实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是指资格认定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要求对申请的医疗单位所具备的药物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管理、研究人员、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药物临床试验条件进行系统评价,做出其是否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决定过程。
1 心得体会之中医诊治的“望、闻、问、切”
2011年10月,SFDA认证管理中心、卫生部组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家组对本院申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管理体系及其 10个专业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过为期 3 d认真、紧张的检查,专家组对本院总体情况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客观反馈。通过接受和配合检查,使机构及各专业人员对 GCP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机构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2年6月本院9个专业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并已逐渐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先后约12项各类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来本院申请。现将本院接受资格认定检查的体会介绍如下:
1.1 望闻问切之一“望”
中医通过望诊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对患者形成第一个整体印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证筹备工作之初,很多人通常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证缺乏一个整体、清晰的概念,常常不知应该首先从何处着手。因此建议是先看,第一看政策法规,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1](国食药监安[2004]44号)(以下简称《办法》)、《药物注册管理法》[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3]等相关法规。例如在《办法》中对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拟成立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和各专业应具备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以及机构负责人、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各专业研究人员的资质都有明确的规定,参照《办法》进行自查,了解申请资格认定所需达到的要求和具备的条件,评估自身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可以对申请专业进行初筛,对完全不达标的专业进行剔除,基本达标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这样对筹备工作应该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第二看是参观学习其他已经取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院,在知晓了《办法》中所要求的软件和硬件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后,对于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缺乏一个感官的认识。例如机构办公室设施要求设置资料档案室,面积多大合适,如何布置才合理?要放多少文件柜,文件柜的尺寸、结构设计要求等;以及档案室还需配置什么设施,例如要怎么做才能实现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鼠等五防要求。这些通过参观已取得机构资格并在行业有表率作用的医院会受益匪浅。
1.2 望闻问切之二“闻”
虽然对机构资格认证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有了初步认识。但在筹备初期,一般会感觉有很多的疑问,可问出来的问题似乎难以切中要点,无法解决实际根本问题。中医之“闻”即闻声音和嗅气味。在这个时候建议多去“闻声音”,也就是去听。听讲座、听培训教课,选择重点针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证的专题培训,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会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国内一流的专家和同行的解读与经验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机构认证工作的大框架建立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理解认证要求,同时对筹备工作中应该注意或容易忽视的疑点、难点都会一一讲解。这对申报工作有极大帮助,有助于建立比较清晰整体规划和层次分明的细节勾画。另外这个“闻”还包括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做到从院领导到各专业负责人到普通医护人员,都应该定时、定质和定量进行培训,有助于提高对药物临床试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1.3 望闻问切之三“问”
俗语云“路在嘴上”。在看过、听过后,随着筹备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各种各样具体问题不断涌现,这个时候“问”是很好的帮手。“问”的形式不一定是面对面,可以在网上咨询,也可以电话咨询其他机构。因此建立一个广泛、权威的咨询网必不可少。首先是与国内做得较好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联系,及时电话或到院咨询和学习。同时可以收藏这些机构的网站,是学习和了解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一个很好方式。第二推荐几个人气较旺的相关网站,如药物临床试验网(http://)、中国临床研究专业网(http:///index.php)以及国外临床试验网站,如http://ClinicalTrials.gov 等。药物临床试验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临床试验社区门户,会员有约7万人,提供临床试验的前沿信息,并根据临床试验的不同工作角色开辟相应的论坛版块,其中包括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申报。此外,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SFDA、FDA、ICH等官方网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申报工作的相关流程和规定以及法律法规的情况。我们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专门的笔记本或电子文档随时记录下来,及时通过上述途径进行询问,同时方便总结学习。
1.4 望闻问切之四“切”
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要求,对已完成的准备工作进行自我测评,查漏补缺,找到不足。找出病症所在,针对问题逐一解决。其中从我们医院的认证工作中总结,有四个方面的常见”病症”:第一是SOP的切实可行性,因为SOP具有强制性,一经制订,应成为本研究机构的文件法规和操作指南,相关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4]。“切实”是指制定的SOP符合实际临床工作情况,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与实际临床工作脱节,甚至是相违背。确切的说就是“怎么做的,怎么写,怎么写的,怎么做”[3]。“可行”是指制度和SOP可以被执行,这就要求试验人员要熟知制度和SOP。SOP是要为我们所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试验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以及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试验数据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4]。而不是为了给检查人员检查后束之高阁。第二是培训的质与量。对于培训的要求要定质、定量、定时。定质是要有院内、院外、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不同等级培训;定量是指每个年度应该完成一定数量的各级培训;定时是指每个年度应该建立培训计划,对各级培训有时间规划。第三是质量保证体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的核心是高质量、高效率,管理的宗旨是确保药物临床试验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来进行[5]。明确机构办公室、专业组、试验项目组在临床试验中承担的职责,运用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稽查三种手段,建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高质量完成药物临床试验,同时建立伦理委员会的监管机制,保障伦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审查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来对整个机构的试验质量进行控制,才能把对受试者的保护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6-7]。第四是伦理委员会,GCP的宗旨之一是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因此合理的伦理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完善的工作章程、制度SOP、配套的办公设施以及人员培训等都是机构资格认证筹备工作的重点。
总而言之,首先应该充分深刻认识医院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意义,小到研究者本身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和规范医疗文件书写,带动申报科室的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到推动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的发展,可以提高医院诊疗水平。其次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本院将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作为医院当年十大重大事件,设立机构办公室,并由业务副院长亲自担任机构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认证管理中心谢琴对 2007年60家申报机构的调研显示,85%的机构由院长或副院长任机构主任,且由院长或副院长任机构主任的机构评审得分居高[8],已说明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十分重要。医院从上至下的重视,是本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柱。再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准备各项工作,包括文件材料的准备都真正做到“科学”、“规范”,并贯彻执行“保护受试者权益并保障其安全”的GCP理念。当达到上述要求,才可能顺利通过检查。
2 小结
2012年6月25日本院通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通过这次认定工作认识到了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了今后改进的方向和重点;收获到了更多药物临床试验的宝贵经验,体会到专家组的认真、严谨和负责,鞭策本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岚,吕琳,夏晓玲. 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J]. 中国药房,2009,20(25):1936-1938.
[2] 毕惠嫦,田少雷,陈孝. 探讨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订和管理[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20(6):462-464.
[3] 梁伟雄. 浅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认定准备工作[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1):5-7.
[4] 田少雷,邵庆翔. 药物临床试验与GCP实用指南[M]. 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1.
[5] 肖忠革,周礼明,田卓平,等. 以 GCP原则指导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J]. 中国药房,2007,18(10):733-735.
[6] 李利清,虞坚尔,张新光.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体系构建[J]. 环球中医药,2010,3(5):383-385.
[7] 洪民晃.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的初步探索[J]. 中国处方药,2010, 99(1):10-11.
篇7
[关键词] 治疗脑卒中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依从性;药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 R9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a)-0154-0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ject compliance of anti-stroke drug clinical trials and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XIA Chong-cai1 ZHU Yu-jie2
1.T.C.M Research Institution,Nanjing Hospital of T.C.M,Nanjing 210001,China;2.GCP,Nanjing Hospital of T.C.M,Nanjing 21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bject compliance of anti-stroke drug in clinical trials,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in it.Methods 68 subject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 in the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 were summarized.Drug taken and visit tim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bject complianc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analyzed and subject compliance before and 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Results Subjects themselves,investigators,environment,disease and test drug all can influence the subject compliance in drug clinical trials.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the compliance of enrolled subject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Anti-stroke drug clinical trials;Subject compliance;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对健康志愿者或患者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试验研究,以揭示或证实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是确定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重要方法[1-3]。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依从性直接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的关键。受试者依从性指受试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的执行程度,包括对规定的药物剂量、疗程服用药物的程度及复诊、随访、复查意愿[4]。本文通过服药及访视等方法评估接受药物临床试验的68例脑卒中受试者的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根据受试者及药物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比较药学干预前后受试者依从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中心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受药物临床试验的68例脑卒中受试者相关资料,男性34例,女性34例;年龄40~70岁,平均(60.5±4.5)岁,>65岁有30例,≤65岁有38例;其中住院33例,门诊35例。
1.2 方法
1.2.1 依从性的评估 临床试验受试者依从性包括服药及临床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可采用药片计数法及正确服药日数计数法。药片计数法:实际服药片数/医嘱应服药片总数×100%[5];正确服药日数计数法:正确服药日数/医嘱应服药总日数×100%。临床依从性可通过访视、问卷完成率及检查等评估,临床依从性=(实际访视、问卷完成、检查次数)/(医嘱应完成访视、问卷、检查总次数)×100%。以服药及临床依从性的均值评估治疗依从性。以>120%或
1.2.2 药学干预 根据设计的试验方案,1个访视周期定义为受试者1个服药周期完成后返院访视。通过以上依从性评估后,分析有关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用药指导及监督、合理设计个体治疗方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经过5个访视周期后,再次评估临床试验受试者的依从性,比较药学干预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对受试者依从性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受试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比较
受试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家属陪同、地理因素、药物信任度、有无既往药物试验经历、经济状况、研究者态度和技术水平、亲友态度、治疗环境、病情、药物不良反应、服药方式等均会影响临床试验受试者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药学干预前后受试者依从性变化的比较
采取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后,患者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
表2 药学干预前后受试者依从性变化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数量的迅速增长,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受试者依从性关系到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而许多因素直接影响受试者依从性。本研究发现,受试者个人因素中年龄≤65岁、文化程度较高、有家属陪同、本地、对受试药物信任、有既往药物试验经历、经济状况较好的受试者依从性明显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的受试者可能越容易忘记服药,文化程度可能与受试者的健康观念、对药物的信任度呈正相关,有家属陪同及既往试验药物经历可降低其紧张、焦虑感,本地受试者由于距研究中心相对较近而利于访视[8]。研究者的态度、技术水平也是影响依从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者热心的态度可以拉近与受试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较高的技术水平可以获得受试者的信任感。此外,环境、疾病及药物也是影响依从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还发现,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受试者的依从性显著改善。指导受试者正确用药,纠正其用药的错误观念,详细讲解用药目的、方法、剂量、时间及注意事项,增强疾病防治的认识,以提高其自觉性。同时,注意加强用药监督,由医护人员直接督导受试者,建立联络卡,登记通讯地址及电话号码[9]。此外,应从一些细节上改进特殊受试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服药习惯与日常生活行为结合起来而不易遗忘。最后,应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为受试者提前做好随访计划,办好预约手续(可电话预约,以减少不必要的往返),反复交代下次随访时间,也可到就近地区的指定医院复诊。当然,受试者特别关心试验药物使用后检查、化验的结果,注意与其沟通,将结果、治疗情况及时反馈给受试者,对部分异常结果耐心解释其临床意义,让受试者放心。
综上所述,受试者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关系到临床试验结果的质量,而药学干预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使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营,石磊,江伟健,等.临床试验中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药业,2012,21(2):13-14.
[2] 田少雷,李英.影响药物临床试验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20(2):156-158.
[3] 陈舒茵,梁春才,韦斌,等.谈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54-156.
[4] 肖惠敏,姜小鹰,陈晓春.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6-47.
[5] 肖俊,谭芳,陈斌.新药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依从性问题[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6):420-423.
[6] 寇莹莹,汤依群,吴剑秋,等.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受试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药学干预[J].中国药房,2012,23(18):1711-1713.
[7] 卢根娣,席淑华,李蕊,等.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个人原因不依从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9):30-31,50.
[8] 王书新,郭月芹,张淑君,等.受试者相关因素对临床试验完成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3):34-35.
篇8
1 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局限性
在评价干预措施防治疗效时,随机对照试验是公认的常用方法。该研究设计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保障研究对象是相对同质性的人群,并对研究人群采用盲法,消除主观因素对疗效评价产生的影响,被誉为临床试验的最佳方法和金标准。然而在对中医药干预措施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评价时却往往存在研究设计与实施质量不高的问题,影响了中医药疗效证据的级别。其原因一方面是研究者本身对临床研究方法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随机对照试验运用在中医药疗效评价领域时存在的挑战。在临床现实世界中,患者就诊时对干预措施的选择或多或少可能带有一定的偏好,尤其是选择中医药治疗的患者通常会对中医药的疗法存在选择性偏好,或是经历了西医治疗疗效不理想而转求中医治疗,故而在对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时,会遇到依从性差,甚至医学伦理的问题。这种主观意愿的因素无论从筛查入组、实施干预,还是结局测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而此影响是无法消除的。由于固有的评价体系的设计特点,使得入组时患者自身及施治人员均无法做出选择,忽略了意愿偏好的影响,导致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干预措施的特异性疗效。对干预措施有强烈偏好的患者,如果不纳入,则会影响试验样本的代表性及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 如果纳入则可能会由于患者意愿带来报告偏倚。大部分中医非药物疗法( 如针刺、拔罐、艾灸等) 都没有理想的安慰剂对照,由此带来的盲法缺失也会产生由患者及治疗者主观意愿造成的实施偏倚。针对这些可能的偏倚,现有的研究在固有模式下均未加以合理的解释,虽然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主观判断会对疗效评价产生影响__在理论上是被认可的,但这种影响究竟多大尚未可知,这种空白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药物疗法疗效评价研究的局限性。
2 PRPP 的方法学原理
针对传统随机对照试验在评价非药物疗法疗效时存在的局限性,1979 年Zelen提出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弥补固有研究模式的不足。该研究模式运用随机或者概率机制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第一组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第二组患者将被询问是否接受试验疗法,如果他们拒绝接受,则也被归入标准治疗组进行治疗。随后Brewin 在1989 年提出应首先考虑患者对所接受的干预措施的意愿情况进行分组,即PRPP。PRPP研究模式在纳入同质性较好的研究对象之后,首先考虑患者对所接受的干预措施有无强烈或明显的偏好,当入组患者对所接受的干预措施有强烈或明显的偏好时,可按照患者的意愿分组而不采用随机;当患者无明显偏好时则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组,然后按照研究设计予以相应的干预或对照措施,干预完成后进行结局指标分析。该模式能使因存在对干预措施的偏好而不愿参与随机对照试验的患者参与到研究中来,较好地反映了真实治疗环境中一般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将可能导致信息偏倚的意愿这一因素考虑到疗效评价中,提高了研究的外部真实性; 而随机分组的患者的试验结果因采用了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能较好地保证结果的内部真实性。经典随机对照试验与PRPP 模式在设计上的异同点。
3 PRPP 模式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3. 1 PRPP 模式国外应用举例
近年来随着患者偏好逐渐被重视,许多研究者会选用PRPP 模式进行一些临床研究。在国外对于该模式的应用最初是为解决针对手术与药物两种明显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对照试验时盲法无法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的研究中患者的偏好与意愿就成为影响疗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David 通过PRPP 模式比较长效与短效可逆的避孕措施对避孕的影响,在招募研究对象时对其意愿进行了解,然后再进行分组,具有明确意愿的患者则会接受相应的治疗,没有明确意愿的则进行随机分组。在结果分析时,对影响患者选择分组的因素进行调查,如研究对象的学历情况、研究对象对治疗方法的了解情况、对治疗药物的了解情况等,并且对各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情况,从而得出患者意愿产生的影响。在德国的一项有关护理因素对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化疗结果的影响调查中也运用到了此模式。
国外在其他的治疗研究方面也有此模式的运用,比如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器使用方式不同对药物吸入的影响。在有关妊娠10 ~ 13周女性流产方式选择上也是采用的是PRPP 模式,分别给与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两种方式,然后进行相关评估等。
3. 2 PRPP 模式国内应用情况
目前尚未检索到国内报告已完成的PRPP 试验的应用案例,然而由于PRPP 研究模式初衷恰好与中医非药物疗法评价的特点相类似,近几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被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方案,比如在有关针刺对照拔罐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研究中,在纳入时就征求患者的意见,依据其意愿接受相应的治疗,在结果分析时,分别进行定性( 患者的期望和满意度) 和定量( 疼痛强度、生活质量、抑郁评价) 分析。
4 PRPP 模式在中医非药物疗效评价研究领域应用探讨
4. 1 PRPP 模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近年来大力提倡与发展现实世界研究理念,固有的随机对照试验模式已经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完善和改进,包括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比较效果研究的应用、顺序多次分配随机临床试验( SMART) 模式研究等,队列研究为中医药疗效评价主体模式的论点也应运而生,如CPOE 模式研究等,然而单纯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单纯的队列研究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方法学局限性。PRPP 模式结合了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的优势,充分考虑到了患者偏好与意愿的重要性,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分组及治疗措施,这在临床研究中能够招募到更多对干预措施有意愿性的研究对象,使研究数据更为充分,其治疗的统计分析结果更加适用于临床。这种试验模式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能够顺从患者的意愿,使患者在心理上更好地参与到研究中,从而缩短研究周期、降低脱落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及临床研究效率。
4. 2 PRPP 模式临床应用的优势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的随机分配是以干预措施为分组依据的,如不同的药物治疗组、不同的针灸穴组等。但在对研究对象分组时,患者自身的意愿可能会影响结果,PRPP 在试验设计中考虑到了患者意愿的影响,弥补了传统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的不足。
患者意愿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临床试验入组困难且脱落率高。随机对照试验在方法学上强调的盲法运用,在针刺、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中因缺乏合理的安慰剂对照而无法实现; 同时临床研究强调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医学伦理学。因此,基于国内中医药疗法的文化背景,前往中医院就诊的患者对于干预措施的选择往往是存在偏好的,患者对随机对照试验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对入组试验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简单的就医行为而排斥参与临床研究。再者,由于对分组的不满意,组间脱落率也可能由于患者意愿偏好造成不均衡,随访的难易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同样造成了影响,即使现在提倡采用意向性分析的方法来尽量避免脱落和失访等对结果分析的影响,但脱落率较高本身就会影响试验的内在真实性,且意向性分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数据的水平。因此,目前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纳入的大多是对干预措施无强烈偏好或意愿的患者,使得研究结果的适用对象特征与现实世界的患者特征并不完全贴合,造成研究结果外部真实性较低。
相对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PRPP 试验设计从起始的患者招募时就会考虑患者的主观意愿,使得有强烈偏好的患者可以纳入到试验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水平,打破了患者对临床试验研究认识上的局限性,弥补了这类患者的缺失情况,并且尽量避免了结果偏倚。在试验进行中的施盲阶段,区别于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难于开展盲法的情况,通过咨询其意愿进行分组的患者能够在试验进行中更好地参与治疗过程,并有较好的依从性。在结局评价阶段,尤其是对开放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主观结果分析时,疗效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患者意愿的影响。曾有研究将8 个治疗骨骼肌肉疾病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Meta 分析,结果发现,当患者所接受的疗法与他们的偏好相符时,其所获得的疗效按照主观报告的结果明显优于无偏好或疗法与偏好不相符的患者。该研究指出,在骨骼肌肉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意愿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也反映出随机对照试验对患者意愿的忽视。采用PRPP 模式对结果进行评价时,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过度夸大或减少患者的意愿对所评价疗法的实际疗效的影响,尤其当所评价的结局是以主观报告结局为主时。总而言之,PRPP 模式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增强了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使得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 3 PRPP 模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呼吸内科;临床药师
呼吸内科是临床上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科室之一。有研究显示在呼吸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6.8%, 因此抗菌药物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自2004年卫生部(现卫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以来,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联合用药不当、超疗程和超剂量用药、频繁更换抗菌药等。国外研究表明临床药师对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在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重点仍为调剂药品[3]。本院临床药师自2013年6月对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干预, 以期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干预前)和 2013年6月~2014年5月(干预后)在本院呼吸内科就诊的病例资料, 排除年龄80岁者, 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每个时间段各纳入240例病例资料, 作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非干预组中男108例, 女132例;平均年龄(48.97±21.36)岁;原发疾病:上呼吸道感染139例, 肺炎47例, 其他54例。干预组中男112例, 女128例;平均年龄(47.56±21.14)岁;原发疾病:上呼吸道感染141例, 肺炎42例, 其他57例。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及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干预方法 ①设计“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 对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发现不合理使用情况, 对处方量过大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过于频繁的医生进行惩处;②加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 加强限制、特殊使用级别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③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生的考核挂钩, 严重者给予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④ 临床药师直接审核抗菌药物处方, 核实医嘱的规范性、用药适宜性;⑤参与重症、特殊感染人群、疑难杂症患者的会诊, 以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案。
1. 2. 2 观察方法及指标 利用HIS系统对呼吸内科就诊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 统计使用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各自的使用率, 统计抗菌药物总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和病原学检测率。对每例患者的病情及医嘱、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观察是否存在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不符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规律用药、联合用药不当、超疗程和超剂量用药、频繁更换抗菌药或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不当等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使用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比较 干预前(非干预组)使用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阿奇霉素、注射用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莫西沙星注射液、注射用万古霉素;干预后(干预组)使用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注射用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头孢呋辛、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替安、注射用万古霉素, 与干预前相比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使用率均显示下降, 注射用阿奇霉素使用率上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病原学检测率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而病原学检测率则大大提高, 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细菌感染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 因此抗菌药物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正是由于抗菌药物使用的广泛率, 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及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化。根据WHO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70%左右, 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30%)。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建立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 此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国际水平比较[4], 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率、不合理用药率等仍较高[5]。
抗菌药物滥用与抗菌药物本身特点也存在密切关系, 如抗菌药种类繁杂, 临床医生选择范围大, 用药方法复杂(每种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存在较大区别), 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 有些窄谱抗菌药物因需要皮试、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医生的处方。临床药师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 熟悉每种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通过配合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监测药物使用情况等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正确使用率。研究中通过限制医生的处方权、监测药物应用、建立奖罚措施等大大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 同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得到了一定的限制[6]。作者认为临床药师在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尤其是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各级医院应建立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 优化治理方案, 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永信.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世界临床药物, 2004, 25(11):647-649.
[2] 柳杰.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5):359-361.
[3] 许新锋.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研究.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6):36-38.
[4] 黎奔,熊洁萍,段晓红, 等.如何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今日药学, 2008, 18(1):79-80.
[5] 黄勇斌, 黄亮, 成杰辉, 等. 临床药师干预对门诊抗菌药合理使用的影响.中国药师, 2008, 11(12):1499-1500.
篇10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药物治疗;雷贝拉唑;莫沙必利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32-02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临床疾病,是酸性胃内容物食管,甚至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炎症,这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时可以导致食管溃疡及发生癌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反酸及胃灼热及胸骨疼痛等?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粗茶淡饭,摄入的脂肪类食物不断增多,使得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各种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因素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为了进一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本文笔者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3年12月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研究?
1 目的
对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部经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都是同期经内镜诊断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并且不是由真菌感染或者因化学损伤或手术后引起的食管炎患者,而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所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患者会觉得反酸?打嗝?烧心?胸痛?食物反流,咽堵?咽痛等症状出现,如果食道粘膜受到损伤的患者,当食管处有溃疡或出血后,就会引起狭窄,最终导致吞咽困难.情况会更严重一点?
2.2 病变程度及分级标准
根据我国国内最新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反流性食管炎的依据,现经内镜诊断分析如下: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没有黏膜损害;1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并有1个黏膜损害;2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并有2个黏膜损害;3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并有3个黏膜损害?就是常用的诊断标准:反流性食管炎Ⅰ级:粘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即轻度;反流性食管炎Ⅱ级:粘膜糜烂?发红前有融合,即中度;反流性食管炎Ⅲ级:粘膜发红?糜烂融合似呈全周状,即重度?
2.3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在治疗之前均接受相关指导和常规治疗,并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要做到戒烟?戒酒?不可暴饮暴食,食物一定要清淡,不能进食刺激性和酸性较高的食物,并且用餐后不能平卧,睡觉时把床头抬高10-20M?进行治疗的患者都口服雷贝拉唑10mg,2次/d,莫沙必利5mg,3次/d,连续4周以后改为雷贝拉唑10mg,l次/d,莫沙必利5mg,3次/d,服用时间4周,均在饭前服用?
治疗前后进行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随访8周疗程以后,将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3 结果
50例患者经8周治疗后,就诊时的主要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慢性咳嗽的只有1人,感到反酸的患已经没有,感到胸痛和烧心的患者只有2人,上腹不适的症状也得到有效改善,经疗治无效的只有1人?
4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内容物,或者还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内,导致食管粘膜受到损伤,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很多患者只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而在内镜操作下却无任何特征表现,但要经食管下段PH测定,才可证实其为反流性食管病?并且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食管胃连接处的解剖结构对抗反流有着明显的好处,但是食管下括约肌压过低和腹内压增加时就会抑制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反应,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而此时大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肌张力有所降低,易出现便秘等现象,使得胃内压增加,而使胃食管反流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因患者口服了多种药物,如茶碱?镇静药?钙拮抗剂等药物,以上药物对食管黏膜的危害相当之大,还合并了多种疾病,从而更大程度地增加胃食管反流,使病情加重?
通常情况下反流性食管炎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等?其中烧心是胃食管反流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患者有上腹部或胸骨后的一种温热感或烧灼感,大多数在饭后1~2小时左右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在屈曲?弯腰?咳嗽时也可以诱发或加重烧心感,特别是喝过浓茶?酒?咖啡等食物时,反应更为强烈,尤其是深夜入时后,由于人处在深睡眠状态,食管处细胞活动减少,清除反流物的速度较慢,又缺乏唾液的中和作用,因此对食管组织的损坏就变得更为严重?
莫利是一种新型全肠道的促动力药,能够对消化道胆碱能神经元肌间中的经色胺受体起兴奋的作用,使之释放乙酞胆碱,最终达到增强胃肠道动力的作用?莫利能够有效提高食管的下括约肌张力,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机率,同时排空胃以减轻胃压力?而雷贝拉唑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药,抑酸作用强且效果持久,是所有质子泵抑制药中唯一对各种基因型患者都能提供稳定和相同抑酸效果的药物,其同时具有独特的非酶代谢形式,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小?他们二者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其主要特点为在夜间具有较为良好的抑酸效果,起效迅速,抑酸效果加强且具有持久性,促胃泌素?乙酰胆碱等诱发胃酸分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效果,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具有较显著作用?使用雷贝拉哩联合莫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表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后,经内镜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比一般药物治疗效果要高,并且使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小?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用雷贝拉唑和莫沙必利药联合治疗,对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有较好效果,特别是在对病症严重或较顽固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来说,再结合促运动药联合使用效果更为明显,治疗效果也最佳,很值得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道松.莫沙必利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5):5188.
[2] 司君圣.莫沙必利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11-12.
[3] 黄宝根.雷贝拉哩联合莫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疗效?J].中国国现代医生,2012,2弓(弓):62一63.
[4] 曹少辉.莫沙必利与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