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29 02:2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激素类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激素类药物

篇1

激素类药物包括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和甲强龙等,是一类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药物。此类药物在治疗急重病症时往往能发挥“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但在使用不当时也常会引起极为严重的副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人们若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机体正常的活动功能,进而可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系统等都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机体新的平衡状态。如果突然停止服用激素类药物,这种新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会使机体出现严重的功能紊乱,从而使已被控制的病情复发或加重,甚至引起死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病情“反跳”现象。那么,患者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发生病情反跳现象,安全稳妥地进行减药或停药呢?

1应掌握减药或停药的时机和在不得不停药时开始减量和停药:为避免发生病情反跳现象,患者在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必须等待某些时机出现后才能减药或停药,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停药,这类情况包括:①在使用激素类药物后,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或病情没有任何好转。②在使用激素类药物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③在使用激素类药物后,出现了无法控制的严重感染。

2应掌握减药或停药的方法:患者在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尽量将此类药物的用量减至最小的有效维持量。例如,慢性肾炎患者若每日使用40毫克以上的强的松进行治疗,并已使病情得到控制,即可每隔2周减少5~10毫克的用药量,一直减至每日使用30毫克。如果在减药后病情未出现恶化,可再每隔2~4周减少2.5毫克的用药量,一直减至每日使用15毫克。此后应以更慢的速度逐渐减药。患者在减药期间应密切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发生病情反跳现象。临床实践证实,患者若能适时地减少激素类药物的用量,可更好地保留或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从而减少发生骨质疏松、柯兴氏面容(即“满月脸”)及感染的几率,并更有利于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需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风湿性疾病患者更要尽量减少此类药物的用量,并应找到能够控制其病情的最小用药量,从而将服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降至最小。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若确实不能减药,则应及早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等)进行辅助治疗。

患者在停用激素类药物时,也应按照上述减用激素类药物的方法逐步减药,直至最后停药。这样可使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自行生成相应的激素。

3应掌握发生病情反跳现象后的应急措施:患者若因错误地减用或停用激素类药物而发生了病情反跳现象,应立即恢复原来的用药量。待症状完全控制后,再在几十天内安全、合理地进行停药。如果发生了严重的病情反跳现象,则应立即去医院进行救治。■

篇2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09-02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面瘫(Bell’s palsy),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急性起病的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多主张采用营养神经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面神经炎,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2月6月我科住院80例重度面神经炎住院患者,就诊均在发病72h内。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急性发病,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诊断标准为[1]:眼睑不能闭合,患侧无抬眉运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平坦或消失,口角下垂,部分患者合并有听觉、味觉、泪腺及唾液分泌障碍。按照是否糖尿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糖尿病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非糖尿病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分组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部位(左/右)治疗组4021/1943.0±16.525/15对照组4022/1842.7±15.224/161.2 方法:对照组肌注维生素B1、B12各10mg,1次/d;舒血宁20mg静滴,1次/d;均连续使用1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前3d静脉输注地塞米松10mg/d,后改为地塞米松5mg/d使用3天,口服泼尼松10mg/d,早饭后顿服,3天后减量5mg直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①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记录用药不良反应情况。②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4周时分别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积分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总分20分,评价项目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鼓腮、吹口哨6项自主运动,每项3分,与健侧比较基本相同为3分,减弱为2分,稍可活动为1分,完全不能活动为0分;安静时印象分计2分。积分20分为痊愈,15~19分为显效,10~14分为好转,≤9分为无效,面肌功能好转以上均计入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及2检验,=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72.5%(29/4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值比较(X±s)

分组n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组402.76±2.3010.90±3.87**13.84±4.56**对照组402.75±2.297.80±3.26**10.76±3.93**注: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出现血糖和血压一过性升高,2例出现失眠、兴奋,全部不良反应未经处理自然消失;治疗期间未见血、尿常规或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面神经炎是风寒、带状疱疹病毒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诱发因素所致的周围型面瘫,是眼、耳鼻喉的常见急性病症。该病目前临床多主张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善面神经水肿状况,给予B类维生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大多数患者可在2周内逐渐恢复,8周内基本治愈,但仍有接近1/4的重度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如面肌痉挛、鳄鱼泪综合征等,使患者产生面部缺憾,甚至出现心理和社交障碍[3]。因此,该病的临床治疗迫切需要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面神经炎是一种病毒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神经嵌压引起的病变,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局部缺血、水肿、受压,最终神经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这是急性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理论依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无禁忌症前提下,应积极推广使用糖皮质激素[4]。

参考文献

[1] 千纪佐,朱克,陈清棠.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184.

[2] 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34.

篇3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合理用药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容易引发耐药性升高,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因此临床应该严格监控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1]。我们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门急诊处方200张,统计其中应用抗生素药物和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的处方,对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特点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门急诊处方200张,统计其中应用抗生素药物和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的处方,对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特点进行分析。

1.2 方法根据这些处方上的信息对我院门急诊抗生素使用比例和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和文献资料的信息进行对比。收集信息主要通过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医生、护士、药房工作人员。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工具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1 200例处方单基本信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200张处方中,97张为抗生素处方占48.50%,89张为头孢类抗生素占44.50%。89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中,30张为口服类抗生素占33.71%,59张为注射类抗生素占66.29%。89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中,单用抗生素为78张占87.64%,二联抗生素为8张占8.99%,3张为三联抗生素占3.37%。89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中,一代头孢10张占11.24%,二代头孢19张占21.35%,三代头孢57张占64.04%,四代头孢3张占3.37%。

2.2 抗生素使用频率我们的调查发现89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单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曲松注射剂>头孢克洛分散片>头孢他啶注射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头孢呋辛酯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头孢克肟片>头孢噻肟注射剂>头孢孟多酯>头孢唑啉注射剂,见表1。

2.3 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类型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9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症>腹泻病>其他,见表2。

3讨论

头孢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头孢类抗生素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所以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2]。

根据其抗菌特点,一般将头孢类抗生素分为四类:一代,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3];二代,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三代,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与第一、二代相比,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特别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四代,抗菌谱极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次数最多,其中以头孢曲松注射剂使用频率最高。由此可见,我院门急诊普遍用药起点较高,对一代、二代抗生素使用频率较少。

综上所述,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滥用容易引发耐药性升高,因此临床应该及时监控其使用情况,对其使用进行合理指导。

参考文献:

[1]朱三华.抗生素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1):73-74.

篇4

关键词:阿维菌素类药物 酶联免疫法 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S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19-04

Abstract: The method of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residues of AVMs in food. The judg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re the same when using ELISA and HPLC to detect the samples. The ELISA method was sensitive with high repeatability and specificity, and suitable for detecting AVMs residues in food.

Key Words: AVMs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 quick-tested

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到人们健康的敏感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尽管科技进步显著降低了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但随着新型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农、兽药残留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之一。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的杀虫、杀螨剂,是一种具有十六元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相对安全等特点,一直被广泛用于农药和畜牧业中。目前,主要采用仪器检测对农畜牧产品中的阿维菌素药物残留进行检测控制,但仪器设备及试剂较昂贵、耗费长、需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不便于现场检测,给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本研究在何方洋[1]已经成功研制出阿维菌素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自制阿维菌素抗原和阿维菌素单克隆抗体,以酶标记后采用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原理制作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以满足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及检测及时的筛查工作。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阿维菌素标准品购自北京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牛血清白蛋白(BSA)、氯化钠、磷酸盐等均购自北京百欣试剂公司;酶标仪(最大量程为4.0)上海雷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涡旋仪、均质器湖南湘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Sigma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二抗美国Jackson公司;底物显色液由A液和B液组成,A液为过氧化氢,B液为四甲基联苯胺;2%氯化钠溶液、洗涤液、封闭液、终止液;实验室自制。

1.2 实验方法

1.2.1 AVM抗原的制备

AVM抗原的制备参照朱蓓蕾[2]等人的方法。

1.2.2 AVM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1)动物免疫方法。以AVM-BSA为免疫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8~12周龄)。首次免疫每鼠用100g的AVM-BSA(以载体蛋白计)与等量FCA混合制成乳化剂,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二免和三免时,将FCA换成FICA,剂量和方法同首免。每次免疫间隔2周。融合前3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入50gAVM-BSA进行加强免疫。

(2)免疫细胞培育。四免后第3天,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10:1)。融合剂为50%的PEG2000,静置2min,加入25ml无血清DMEM营养液,静置5min,8000g/min离心15分钟,用20mlDMEM营养液悬浮混匀,铺种于2块96孔细胞培养板(含饲养细胞),每孔100l。待细胞长至孔底的1/2~1/3时,阳性细胞迅速扩大培养并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10~14天后,取细胞上清检测,计算阳性率。阳性率100%时,得到稳定的细胞株。

(3)单克隆抗体制备。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进行大量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BALB/C小鼠(8周龄)腹腔注入灭菌石蜡油0.5ml/只,7天后,再注入阳性细胞1×106个/只,10天后抽取腹水。离心去脂肪层和细胞层后,用饱和硫酸铵法纯化,分装冻存。阳性细胞经过3次亚克隆,阳性率达100%,得到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4)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经琼脂扩散沉淀试验、间接ELISA检测、染色体计数和SDS-PAGE电泳检测,确认该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分子量为165.7KDa,染色体数目为89~94条,亲和常数为1.80×1010M-1。

(5)羊抗鼠抗抗体及酶标记抗抗体的制备。参照杨利国[3]等人的方法,以羊为免疫动物,以鼠源抗体为免疫原免疫无病原体羊,得到羊抗鼠抗抗体;再采用过碘酸钠法将羊抗鼠抗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偶联,得到酶标记抗抗体。

1.2.3 试剂盒的制备

以100uL适宜稀释倍数的阿维菌素抗原稀释液包被96孔酶标板,37℃孵育2h,然后用洗涤液洗板3次,拍干,用150uL封闭液封闭,37℃孵育2h,取板后拍干。

1.2.4 阿维菌素类药物试剂盒配套试剂

篇5

[关键词]激素类药物;免疫性疾病;副作用

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有利有弊,但由于用药不合理,导致用药副作用明显增多,对人群的健康恢复造成了巨大影响[1]。为此,本文就主要探讨减轻激素类药的副作用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厂生产的激素类药物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其在应用及接触激素的人群产生的副作用展开,并对影响其副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降低其副作用的对策。

2 结果

激素类药物化学结构不合理、原料药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等都会导致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的加重。因此,根据与其副作用有关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非常的必要。

3 讨论

激素类药物在应用较为普遍。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生产企业一定要在药物投入市场之前,反复开展试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并要在药品说明书中详细说明药物的适用症、作用、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等信息;其次,要注明药物的禁忌证,对某些,如糖尿病、精神病、溃疡病、癫痫、肝肾功能不全、心里衰竭等不在激素类药物使用范围的人群,坚决不予使用。另外,新生儿以及患有眼病,或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是该药的禁忌群体[2]。一旦违规操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副作用:(1)高钙血症,体重增加;(2)造成水电解质失衡,水钠潴留;(3)并发或加重感染;(4)促使患者产生失眠症状,诱发精神病;(5)出现类似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6)诱发白内障、青光眼,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月经失调[3]。以上副作用产生后,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针对上文中所分析的对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提出下列降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的措施:(1)确认使用指征,任何一种药物均有其使用指征,激素类药也不例外。为确保药物使用合理,要求在使用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如氢化可的松,该药物具有消除炎症、抗过敏等效果,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过敏性紫癜症状,但用药过于频繁,且每次使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以下副作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失眠,引起精神病,严重时,将导致癫痫;引起青光眼。再如:如雌激素类雌二醇,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骼疏松症,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胆固醇。单长期大剂量使用雌激素,能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此时应协同孕激素联合应用。总而言之,无论哪种药物,切勿不加节制的使用,使用时用药者应结合自身病史及医师的建议。另外,伴有精神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患者或功能不全人群,严禁使用该药;(2)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法,特殊情况下,某些患者会持续服用激素类药物以维持治疗,减少每次用药量于患者的治疗不利,但可采取间歇性用药法,比如第一天用药量加倍,而第二天停止用药,依次类推。从整体来看,用药量并未增加或减少,仅延长治疗时间,不会对患者的治疗未造成明显的干扰。基于此,药品生产企业,药业生产企业一定要将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副作用等在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指出,防止一些患者滥用药物;(3)改变用药途径一般情况下,用药主要以口服为主,但改变某些药物的用药途径,其治疗效果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而且使用该途径在还存在一定的优势,比如,在药物治疗哮喘的过程中,采取吸入式进行治疗:激素经吸入后,仅在肺部和气道内见效,并未对血液造成影响;另外,使用该方法,所需的药量较少,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4)加强激素类药物化学结构方面的研究,通过改善激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来降低其实际应用中的副作用,通过强化这方面的研究,使得激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降低其副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加强控制原料药的质量及激素类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控制工作,以便于有效提升药物的生产质量,通常情况下,同一种激素类药物有多种合成工艺路线,在能够保证药品质量的情况下,积极改进合成工艺路线,从而效提升药品的整体质量,有利于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减轻激素类药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以实现:确认使用指征、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法、改变用药途径、改变激素类化学结构、强化激素类药物生产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袁婷婷,张乃丹,何勇静,等.天然药物中植物雌激素样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526-4529.

[2] 杨双超,王露燕. 浅谈原药生产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J]. 天然气化工. 2012, 37(3): 58-59.

篇6

一、能快速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具有扩张支气管、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作用

1.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激动人体气道平滑肌的β2受体,使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从而起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β2受体激动剂的品种较多,大致可分成三代。第一代属于非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肾上腺素、麻黄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等。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第二代属于选择性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和酚丙喘宁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作用的时间短(4~6个小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小。第三代属于长效的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福米特罗和丙卡特罗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作用的时间长(一般超过12个小时),适合经常在夜间发病的哮喘患者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的给药途径可首推雾化吸入法。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引起β2受体功能下调和气道反应性增高,故经常使用(每周使用两次以上)β2受体激动剂的哮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激素类药物。

2.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具有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促进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及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的作用。此类药物主要包括氨茶碱、丙羟茶碱、喘定等。茶碱类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使用茶碱类药物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抽搐甚至死亡。故患有心、肝、肾功能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以及孕妇、儿童、老人均应慎用此类药物。另外,甲氰咪胍、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等药物可影响茶碱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因此人们在将茶碱类药物与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减量使用茶碱类药物。

3.抗胆碱类药物:抗胆碱类药物具有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的作用。而迷走神经兴奋性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扩张支气管。此类药物主要包括溴化异丙阿托品(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类药物主要适合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无效(或效果不好)的哮喘患者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使用。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类药物后可出现口苦、口干等症状,但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

二、能长期预防和控制哮喘的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治疗呼吸道内的炎症、控制哮喘的发作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目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抑制气道内炎症细胞的迁移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气道平滑肌细胞β2受体反应性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雾化吸入、口服和静脉注射等三种给药途径。其中以雾化吸入法最为常用。目前,常作为雾化吸入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丙酸培氯米松、布地奈德、氟尼缩松、曲安缩松和氟替卡松等。个别患者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可出现口咽不适、咽炎、声音嘶哑和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大多在停药后的14天内即可消失。

篇7

文/潘明政

“顿服”一词源自中医,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而在西医中所说的顿服则是指将一天的药一次服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采用这种服药方法,主要目的是将药力集中、使药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需要顿服的药物有很多种,既有中药也有西药。很多代谢周期长的西药往往也需要顿服,一些缓释、控释剂型的药物也是如此。

驱虫药 包括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中药及肠虫清、驱蛔灵等西药。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这样能使药力较易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驱虫效果。

通便药 包括新清宁、麻仁润肠丸、通便灵等。中医认为,阴虚燥热内结,腑气不通之便秘取“温顿服之”,使药力集中,以泻热润燥,软坚通便。

滋补药 包括人参、鹿茸、冬虫夏草在内的多种滋补类药物大多适合晚上临睡前顿服。因为人的肠胃在晚上处于休息状态,此时用药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也更容易吸收。

降糖药 如亚莫利、达美康缓释片等长效降糖药。因其降糖疗效能持续24小时以上,所以每天一次顿服即可。

激素类药物 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很多激素类药物大多适合清晨顿服。根据人体激素的昼夜分泌规律,午夜后分泌开始增加,至清晨6~9时最高,继之分泌减少。清晨顿服可使激素类药物模仿人体的生理分泌规律,在不影响激素类药物作用的前提下降低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类药物 一些长效抗生素类药物,如希舒美等也可以顿服。

老人腹泻不能禁食

文/王海亭

中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渐衰退,与年轻人相比更易造成腹泻。一般传统观点认为,腹泻时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应当让肠道“空一空”,休息1~2天,这时禁食可减轻胃肠负担。

篇8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头孢菌素类药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但头孢菌素类也存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产生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饮酒习惯、过敏体质、情绪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均有关。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正确、规范的应用此类药物,才能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本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机制进行分析。

1 头孢菌素的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硫脒、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美唑、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呋辛、氯碳头孢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他美酯、头孢米诺、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唑兰、头孢瑟利、头孢克定、头孢磺啶等。

2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

第一代头孢菌素不良反应为四代头孢菌素中最严重的,其中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

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3.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是由IgE、IgG和IgM介导的免疫反应。ADR与药物的吸收、分布、遗传、代谢、代谢、患者年龄、性别、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因此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3.2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3.6%~10.8%,可能是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超广谱抗生素,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减少所致。

3.3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大多数头孢菌素经肾排泄,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可抑制、干扰肾小管细胞酶活性,所以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而非过敏性损伤。头孢拉定引起尿血最多,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可能与头孢菌素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3.4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药物在体内可能成为免疫介导物,引起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急剧下降,或对外周血中血小板或骨髓早期聚合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造血系统毒性,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

3.5 神精系统的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大剂量应用时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可引起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感觉异常,发生率1%~2%。

3.6 二重感染

长时间应用头孢菌素药物使体内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导致二重感染。

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预防机制分析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的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计量和方法。在使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饮酒习惯、体质等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效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观察,重者应及时给于治疗。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正确、规范的应用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苏金和,黎志恒,麦文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

[2]羊红玉,饶跃峰,冯胜民,张幸国.2009-2011年杭州地区头孢类抗菌药物用药分析[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临床药学分会十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12.

[3]范丽芳,金小辉.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2005年合理用药与医院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

篇9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发病率有着明显的增加,60~69岁老年男性发病率高达75%~85%,80岁以上发生率达90%[1]。患者多年老体弱,长期夜尿次数多、排尿不畅等不仅造成老人心理上的烦躁甚至恐惧的情绪,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的患者还伴有痔、脱肛、血便、疝和下肢静脉曲张等多种并发症[1]。可见,前列腺增生症已严重影响了老年男性晚年生活质量。

对于BPH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方案无疑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而且手术要求严格的适应证,随之可能还会出现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因而只有少数患者适合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理疗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当前广大患者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很多,但正确地选择这些药物,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以及患者的其他合并疾病综合判断,为了更好的选择、运用这些药物,笔者本着“常用、指导临床”的原则在此归类,做如下浅析。

1 激素类及抗激素类药物

1.1 雌性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能反馈性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有抗雄激素作用,可使前列腺腺体缩小,质地变韧,可改善排尿困难的症状。代表药物为己烯雌酚、氯烯雌醚、雌三醇等。

1.2 抗雄性激素类药物 常用药物为环丙孕酮。作用机制:此药物对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液中雄性激素水平降低,从而改善因前列腺肥大而导致的尿道梗阻所造成的症状。连续服用2~3个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阻滞剂

人体前列腺对α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比膀胱高,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都可以导致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急性尿潴留,而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松弛前列腺组织和膀胱平滑肌而不影响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从而缓解梗阻,使排尿畅通。它适用于改善前列腺增生致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的改善,使残余尿量减少。

2.1 非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1.1 酚苄明 一般服用几个月可见效,但往往伴有疲倦、乏力、鼻塞等症,以上副作用在停药几天后即可消失,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慎用。

2.1.2 酚妥拉明 与酚苄明的作用机制相同,属同类药品。它是一种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的药物。因本药也为抗高血压类药物,且口服吸收不良,需稀释后静脉用药,因此有较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2 选择性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前列腺内虽有α1、α2两种受体,但前列腺细胞内主要是α1受体的作用,且前列腺内含有98%的α1受体,并存在于前列腺基质内,故临床上用此类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更有针对性。其代表药品有哌唑嗪、曲马多嗪、特拉唑嗪等。目前特拉唑嗪应用较广,副作用有直立性低血压,因此一般首次从小剂量开始。

转贴于

2.3 高选择性α1A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新药,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阻滞尿道、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平滑肌上的α1A受体,抑制其前列腺增生,以改善前列腺增生而引起排尿困难等症状。有效率高达85.1%,其代表药物为:坦索罗辛(哈乐)。

3 5α-受体还原酶抑制剂

研究证明5α-受体还原酶在前列腺中,促使睾酮转为双氢睾酮,因而造成前列腺增生肥大,其抑制剂即可使前列腺增生肥大的组织退化,细胞凋亡,肥大的腺体缩小,以改善排尿困难等。其代表性的药物为爱普列特、非那雄胺(保列治)。它们的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症状和生殖道症状。

4 抑制胆固醇类药

因在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增高,胆固醇及其代谢物可导致组织坏死,再经内分泌刺激组织再生而引起前列腺增生。此类药物可减少肠肝循环中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减少其在前列腺中的积存,达到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其代表药物为甲帕霉素、强力甲帕霉素。

5 中药及花粉制剂

5.1 前列康 该药是从花粉中提取制成口服片剂,作用机制:该药可使增生的前列腺体腺腔扩大,体积缩小,改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后滴沥症状,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有较好的疗效。

5.2 前列通 本品为黄芪、琥珀、车前子、肉桂、蒲公英、王不留行等中药合成制作的片剂,主要作用于前列腺增生症而引起的尿潴留、尿频。

5.3 护前列 本品为锯叶棕浸膏和紫锥花叶浸膏,其作用机制是消除膀胱和前列腺黏膜充血,增加细胞吞噬能力,抗感染力强,常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以及前列腺增生症。

此类药物还有前列平、伯泌松、通尿灵、前列欣、舍尼通、尿通等等,在本文不一一列举。

尽管现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很多,但是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根本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而在药物治疗上仍然是以改善和缓解症状为主,对那些症状严重、经药物和其他保守手段治疗无效者,应及时地考虑手术治疗。

篇10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青光眼;高眼压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7-1016-01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因其显著的抗炎作用广泛应用于眼部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1999年8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因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致青光眼或高眼压的病例33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42眼,女12例24眼,年龄3~24岁。其中2例有青光眼家族史,4例有中、低度近视,3例有高度近视家族史。

1.2 方法:(1)详细询问病史。(2)记录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名称,用药原因,获药途径,用药剂量及时间。(3)临床查体:眼前段、眼后段、眼压、视野等检查。治疗采用:(1)停用糖皮质激素药物;(2)降眼压药物的应用;(3)定期随诊观察,监测眼压。

2结果

2.1 用药原因:慢性结膜炎18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10例,沙眼5例。

2.2 用药情况:用药时间4个月~2年。局部应用:用滴眼剂16例,典必殊滴眼液6例,地塞米松注射液结膜下注射9例,口服强的松片剂2例。

2.3 眼部情况:所有患者均有眼压增高,平均≥23 mmHg,其中最高达45 mmHg。视盘杯/盘比值≥0.6者9只眼,双眼杯/盘比值≥0.2者4只眼,有不同程度视野损害8只眼,2例儿童随眼压的下降,视杯逐渐明显缩小。合并激素性白内障1例。

2.4 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23例,7例需局部给予0.5%噻吗心安滴眼液,3例需同时应用高渗剂和醋氮酰胺片降压。随诊1年内眼压基本正常。

3 讨论

3.1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的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异常敏感的房水流出通道阻力增加。(1)粘多糖学说:糖皮质激素可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致使过多的粘多糖堆积于房角,导致小梁网组织水肿,房水流出障碍。(2)吞噬细胞学说:糖皮质激素抑制了小梁网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导致房水中的碎屑沉积于小梁网,阻碍房水的流出。(3)遗传学说:个体对糖皮质激素的眼压反应由遗传基因所决定,但长期应用此类药物诱发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3.2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的临床病因: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引起的眼压升高与药的剂型、用药途径、次数、剂量有关,患者的易感性也很重要。本组中存在着某些可避免的临床因素:(1)部分临床医生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时只注重其疗效,不重视药物本身的潜在不良作用。如患者应用地塞米松滴眼剂,是具有较强升高眼压作用的制剂,均属局部用药,用药次数频繁,用药时间最短者4个月。(2)多数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后自觉见效快,由于外眼病具有的反复性强,多次自行购买,反复应用。(3)部分患者应用的是某些医院自行配制的含糖皮质激素药物,无药物成分说明,故长期应用后造成高眼压。(4)原发病症状掩盖了继发性青光眼或高眼压的表现,部分患者偶然眼科就诊或体检时才被发觉高眼压或青光眼。还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5)部分儿童表述不清,几经周折确诊后有可能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

3.3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的防治:此病属药源性疾病,故防治的关键是合理用药,对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应注意:(1)认真询问病史,有否青光眼、高度近视、糖尿病病史,因其对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反应相对敏感,发生青光眼或高眼压的机率增多,应谨慎用药。糖皮质激素导致眼压升高与药物的角膜渗透性、浓度、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的角膜渗透性最强,可的松、泼尼松龙次之,甲羟酮最弱。因此,对需长期用药者,应选用低浓度、角膜渗透性差的药物、或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双氯芬酸钠、安贺拉等治疗。(2)定期复诊,监测眼压,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不得超过4周,对用药必须超过4周不能停药治疗者,应在医生指导和监测下用药,一旦眼压升高必须立即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必要时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