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14 14:1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压药物

篇1

关键词: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48-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临床主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建议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1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 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上升不高且不稳定,症状不明显,可首先采取控制体重,用低盐低脂肪饮食,适当运动等措施。不能奏效时,始用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先用利尿药氢氯噻嗪,效果不佳时改用或加用普萘洛尔。中度高血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可乐定、哌唑嗪、肼屈嗪等,也可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重度高血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改用或加用胍乙啶、米诺地尔等。高血压危象及脑病,宜用硝普钠、二氮嗪,也可用咪噻吩或强效利尿药呋喃苯胺酸,但降

压速度不宜过快。

1.2 联合用药 现有药物长期单独使用常会引起耐受性,加大剂量又易致不良反应,为此,常常数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药的作用特点,不宜将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可乐定与α甲基多巴都能使血容量增加,合用将导致降压作用减弱;利舍平和胍乙啶都能使心率减慢,合用将导致心动过缓;而利尿药和可乐定合用则可纠正后者引起的水钠潴留。

1.3 根据合并症选用药物 伴有心悸或情绪激动者宜用利舍平或降压灵;合并心力衰竭者用利尿药、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哌唑嗪等,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和胍乙啶;合并心绞痛者宜用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宜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α-甲基多巴、肼屈嗪等;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用可乐定,不用利舍平;伴有窦性心动过速者宜用普萘洛尔;合并精神抑郁者不宜用利舍平和α-甲基多巴;合并支气管哮喘者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合并糖尿病或痛风者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

1.4 注意剂量个体化 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所需剂量也不同.应根据“最好疗效,最小不良反应”的原则,为每一患者选用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2 新药研究进展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不良反应少;不增加(甚至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 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钾通道开放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等。

2.1肾素抑制剂肾素是肾小球旁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RAS的第一个限速步骤,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抑制肾素活性可通过阻断RAS的起始环节而达到降压目的。早期的肾素抑制剂是一类肽类化合物,因其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肾素抑制肽、依那克林、雷米克林。

2.2 T型钙通道阻滞剂与L型钙通道拮抗剂(CCB)有相似的降压作用、但副作用小,没有加快心率和负性肌力的作用,同时能逆转LVH和血管重塑,代表药有的米贝地尔。

2.3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ET)是一类作用非常强大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和压力肽,ET有两种受体,即ETA和ETB。目前出现的ET拮抗剂大致可分为三类:ETA受体拮抗剂、ETB受体拮抗剂和ETA/ETB拮抗剂。肽类ETA拮抗剂作用短暂,不易口服,有BQ-123和FK139317。非肽类ETA/ETB双重拮抗剂RO470203和SB-209670等均显示良好的降压作用。

2.4钾通道开放剂(PCOs)钾通道开放剂可使血管平滑肌钾通道开放,血管舒张,血压下降。PCOs主要有吡那地尔、色满卡林、尼可地尔等。

2.5 咪唑啉受体激动剂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内有能特异性识别咪唑啉类化合物的部位,即咪唑啉受体。咪唑啉受体大体分为I1和I2两种亚型。I1主要存在于脑干的孤束核,兴奋I1受体可抑制NA的释放,导致血压下降,从而为中枢抗高血压药物开创了广阔的研发前景。现在已有一些选择性比较高的I1受体激动剂试用于临床,如莫索尼定、利孟尼啶等。

2.6作用于5-羟色胺(5-HT)受体的药物5-HT主要通过5-HT1A和5-HT2A两种受体发挥作用。前者激动可介导中枢性降压,后者激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引起多数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乌拉地尔和酮色林是作用于5-H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2.7 基因治疗 目前高血压基因治疗已从基因抑制和基因增强两个策略入手研究。基因抑制主要采用反义技术和decoy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肽原和AT1受体的基因抑制。基因增强方面报道并研究的是采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高血压。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为高血压的治疗展示美好前景。

2.8 髓脂素[1]髓脂素-Ⅰ为肾脏髓质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肝脏被转化为其活性形式髓脂素Ⅱ,髓脂素Ⅱ具明显的扩血管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利尿利钠效应,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可能成为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3 结语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降低过高血压,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延缓因血压持续升高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过程,降低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延长寿命。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篇2

关键词:高血压 药物 药理作用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7-0091-03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Summarize medicine choice for anti-high blood pressure

[ Abstract ] Objective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hypertension referring to the diagnosis criteria suggested by WHO.It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dication for lowering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lists all the medicines used universally. It analyses in detail and makes compari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armacology, texture, application and sick reaction after taking medicine,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selection principles of anti-hypertension medication, instructing the patients on taking medicine.

Keywords: High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 Pharmacology

一、高血压病的概况:

据WHO估计,成人患高血压病率约20%,75%未得到有效治疗,高血压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中的50%。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血压判别标准:正常成人安静时正常血压≤140/90 mmHg ,成人血压经常高于以上标准者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占高血压的90%,继发性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症状表现,约占高血压10%,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如限制钠摄入,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和调理生物行为等,对轻度高血压有较为肯定的效果,但太部分高血压都得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法,现浅谈一下抗高血压药物。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根据各种药物在血压调节中的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可将抗压药物分成如下几类:

(一)影响血容量的利尿降压药:(氢氯塞嗪)

(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氯沙坦)

(三)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四)钙拮抗药(硝苯地平)

(五)交感神经抑制药:

1、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

2、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利舍平);

3、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а-受体阻断药(哌唑嗪)а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六)舒张血管的降压药:

1、直接舒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

2、钾通道开放药(砒那地尔),

3、其他扩血管药(吲达帕胺,酮色林)

三、常用降压药:

主流降压药物有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药、转换酶抑制药和ATⅡ1受体拮抗药。

1、利尿药

氢氯噻嗪:单用作用弱,合用治疗各期高血压;基础降压药;① 本身具降压作用(较弱);② 提高其他药物疗效。

【机理】近期效果(几天):利尿减少血容量;远期效果 (数周): 降低外周阻力;① 利Na+, Na+―Ca2+交换,血管Ca2+血管阻力。② 降低血管对NA的反应性。③诱导血管壁产生扩血管物质(激肽、PG)。

【应用】 一线降压药,单用治疗轻度高血压;合用治疗各期高血压

【不良反应】低钾、升高血糖、高脂血症。

2、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ACEI)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阻断药

(1)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ACEI)

70年代初首次合成肽类ACEI,壬肽抗压素(静脉给药 ); 1977年研制出可供口服的卡托普利.陆续合成不含巯基、长效、高效的药物,如依那普利(enalapril)、福辛普利(fosinpril)、雷米普利(ramipril)、赖诺普利(lisinopril),西拉普利(cilazapril)等,这些新型药物多为降压活性前体物质,经体内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

卡托普利(captopril):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较强,血压降低15-25%,心率不变、改善肾血流量,改善入球小动脉阻力,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阻碍ATⅡ引起的肾小球肥大,防止和延缓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蛋白尿);

② 充血性心衰;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高危病人的死亡率。对强心苷和利尿药治疗无效的病人。ACEI常有效。

【应用】1.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轻、中、重度)肾性高血压,合用利尿药,效应,死亡率和病残率。可降低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球损伤(ACEI扩张出球小动脉。

【不良反应】干咳(激肽活性物质增加)5-20%;低血压2%;味觉异常、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无致畸但影响胎儿发育。

(2)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药

这类药物的研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70年代的沙拉新,属肽类不能口服,静脉给药,作用时间短,兼部分激动活性,治疗价值不大。

第二阶段是80年代的苯咪唑醋酸盐类,由研究筛选出具高度亲和力、特异性阻断AT1受体的化合物。

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氯沙坦(losartan)为代表的非肽类ATⅡ1拮抗药,用于临床,以后陆续有缬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AT1主要存在于心、血管、脑、肾、肾上腺等,功能包括收缩血管,增加交感活性、水钠潴留、促细胞生长等。AT2主要存在于脑、肾上腺髓质、卵巢等,胚胎期丰富,随生长发育急剧下降,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或胚胎的生长、发育、分化有关。

氯沙坦(losartan):

【药理作用】①选择性拮抗AT1受体,舒张血管,血压,效果相似依那普利②醛固酮③逆转心血管重构4无转换酶抑制活性。

【应用】 ①原发性高血压 ②充血性心衰,治疗轻、中、重度高血压,耐受性好,已被WHO推荐为一线药物。初始50mg/d,疗效欠佳加至100mg/d,与利尿药氢氯噻嗪12.5mg/d合用,降压作用协同。

【不良反应】 无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其他与ACEI相似。

3、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口服降压缓慢、温和、可靠,不易产生耐药性,1~2W显著(收缩压降15~20%;舒张压降10~15%)。① 阻断β1受体: 抑制心脏,心输出量(适于高心输出量型)②阻断肾脏β1受体: 减少肾素释放(适于高肾素型)。③ 阻断突触前膜β2受体: NA释放减少④ 阻断中枢β受体。⑤增加PG合成(与阻断β受体无关)。

【应用】一线降压药,更适合高肾素、高输出量、心率快或伴心绞痛者。

【禁忌】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支管哮喘,不可突然停药。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效果优于普萘洛尔

4、钙拮抗药

硝苯地平(nifedipine):口服吸收90%,0.5-1 h作用,持续3h。舌下:5min 作用,20min明显。

【药理作用】降压较强,阻断外钙内流,扩血管(主要小动脉),对正常人作用不明显。可逆转左室肥厚,但不及ACEI。 有报道短期可能加重心肌缺血,长期大剂量能提高心性猝死率。

【应用】一线降压药,适于轻、中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心率加快,踝部水肿、头痛。

氨氯地平(amlodipine) :

二氢砒啶类长效药,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响。起效慢,1-2周明显,6-8周最大效应,t1/235-50h,1次/日。主要作用机制与其扩张全身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关。作用特点:选择性扩血管,对心率、传导系统心收缩力影响不大,作用平衡和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相似其他钙拮抗药物

四、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原则:

1、根据病情选用药物::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取非药物疗法,不能奏效时,就开始用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先用氢氯噻嗪,效果不佳时加用普萘洛尔。中度高血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可乐定、哌唑嗪、肼屈嗪,也可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重度高血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胍乙啶、米诺地尔等,高血压危象及脑病,宜用硝普钠等或强效利尿药,但降压速度不宜过快。

2、联合用药:要注意各药的作用特点,不宜将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可乐定与α-甲基多巴都能使血容量增加,合用将导致降压作用减弱,利舍平和胍乙啶都能使心率减慢,合用将导致心动过缓;而利尿药和可乐定合用则可纠正后者引起的水钠潴留。

3、根据合并选用药物;伴有心悸或情绪激动者宜用利舍平或降压灵;全并心力衰竭者利尿药、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哌唑嗪 等,不宜用 β- 受体阻断药和胍乙啶;合并心绞痛者宜用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精神者不宜用利舍平和α-甲基多巴。糖尿病或痛风者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肾功能不全者宜用卡托普利、硝苯地,α-甲基多巴;消化性溃疡宜用可乐定,不用利舍平;支气管哮喘不宜β受体阻断药;

综上所述,虽然降压药甚多,但抗高血压药的选用应具备的以下特性:

(1) 对各型高血压有较强的降压效果及持续时间长,每日服药1次,最多2次。

(2) 用药后能维持心血管正常调节,无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现象,

(3) 用药后不会升高肾素的活性。

(4) 患者不良反应少,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肝和肾损害。

(5) 口服吸收效果显著。

(6) 服药后不易产生耐药性,不引起水钠潴留。

(7) 能减轻或逆转左室肥大和血管硬化。

用药物降压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类药物的不同特点对每个人的适合程度也不一样,总之,用药必需个体化,对症下药才会获得理想降压效果。

篇3

高血压〔1〕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脏器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以及生活质量,故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并给予积极治疗。

1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11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2〕

随着增龄,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原含量增多,中层钙质沉着,内膜纤维斑块形成使动脉管腔变窄、腔/壁比值和管腔面积下降,血管硬度增高,弹性下降,使得收缩期血液流入时压力更高。另外动脉硬化引起脉搏波增大和波反射提前到达,反射波落在大动脉压力波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导致迟发的收缩期波峰出现,严重时反射波压力可超过40mmHg。而且大动脉舒张期压力失去了反射波的协同作用,衰减加速,舒张压下降。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导致脉压增大,而脉压增大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12血压变异性大、易发生低血压

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敏感性减退,动脉壁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造成昼夜、季节和变化时血压波动较大,收缩压尤其明显。在变动时(从蹲位到站位或起床后由卧位到站位)如速度偏快,可发生头昏甚至跌倒,通常此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以上,称性低血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激素包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的水平下降,β受体敏感性也降低,通过神经体液机制调节有效血容量的能力差,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低血压。故要求医护人员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如患者有不适感觉应随时监测血压。

13合并症及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快。老年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肌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跛行等,其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

14假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即普通袖带式血压计所测血压值明显高于动脉内血压直接测量数值,其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一般有以下2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直接测压完全正常,但袖带测压高于正常,如果发现老年人血压读数高,但无靶器官受累,周围血管触诊时缺乏弹性感,应怀疑假性高血压;第二种情况为直接测压高于正常,但袖带测压更高,临床上如发现肱动脉、桡动脉触诊有条索感,X光胸片提示主动脉强直、僵硬、钙化者,可能袖带式血压计所测血压并非患者真实的血压。此时可用Osler法〔3〕鉴别假性高血压:先触知患者肱动脉或桡动脉,再将气袖加压至超过收缩压10~20mmHg,此时若能触知肱动脉或桡动脉者为Osler阳性,提示患者有显著动脉粥样硬化,其血压计所测值可高于动脉内实测值约10~15mmHg左右。

另外,老年人可存在白大衣高血压现象;老年患者中(尤其是肥胖、打鼾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比例较高,而OSAS与高血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老年患者若出现顽固性高血压,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等;此外老年患者应排除肾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若血压顽固,需进一步行肾动脉超声或肾动脉造影,当肾动脉狭窄>75%时,应进行介入治疗。

15其他特点

老年高血压尚存在症状不典型、对降压药物的治疗反应不均一以及治疗顺从率、控制率低等特点。

2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21老年高血压治疗基本原则〔4〕

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心脏及其他脏器功能减退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差等特点,故需遵从一定的治疗原则,以延长预期寿命,改善生活质量。(1)治疗前后准确测量坐、立位血压,治疗期间应动态观察血压;(2)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观察降压幅度和不良反应,为有效地控制血压,常需≥2种降血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应用;(3)注意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常见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风湿病、糖尿病、肥胖、抑郁、认知功能障碍、胃肠道疾病等),以及合并用药情况(去痛片、消炎药、气管扩张药、胃黏膜保护剂、镇静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避免药物相互干扰;(4)治疗方案尽可能简化,推荐长效药物,以利于平稳降压并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治疗顺应性;(5)最好不在夜间服用降血压药物,以免夜间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

22老年高血压治疗目标

JNC7〔5〕和200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6〕要求目标血压为140/90mmHg以下,如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是130/8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也不例外。但下列特殊情况例外:急性脑梗死160~180/90~105mmHg,急性脑出血为150~160/90~100mmHg,因脑卒中急性期过度降压有可能加重脑缺血,导致更严重后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颈动脉狭窄,影响脑供血,故当颈动脉粥样硬化<70%时,目标值与JNC7的标准相同,若单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目标值为130~150mmHg,若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150mmHg。WHO/ISH的1999年高血压治疗指南〔7〕将单纯收缩性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而2004年及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1,8〕将单纯收缩性高血压(ISH)的收缩压目标值定为<150mmHg,主要考虑到老年人收缩压控制的实际难度。老年高血压特别是ISH患者,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要保证一定的舒张压水平有一定难度,因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存在

舒张压J型曲线〔9〕(即降压药物治疗后舒张压过高或过低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对于一个收缩压很高和脉压差很大的患者,降低收缩压的同时很可能将舒张压降得太低而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也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一般来说,在舒张压不低于70mmHg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收缩压使其接近140mmHg。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的损害,对血压过大的波动难以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调节,不能耐受短时间内大幅度的降压,否则容易发生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加重靶器官损害。因此在非紧急情况下,降压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60~79岁老年人可在3个月内达到血压目标值,≥80岁老年人达标时间更长,数月甚至1~2年。如收缩压>180mmHg时,可先将收缩压降至160mmHg以下,如收缩压在160~179mmHg,可将其降低20mmHg,如能耐受可逐步将血压降至目标值。

23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当参加有氧运动、合理膳食结构、戒烟、限酒以及消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适用于临界、轻型高血压和各型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有研究表明,单纯的限钠、运动、减肥方案能使老年高血压降低6/5mmHg。

24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特殊性

欧洲指南〔6〕与中国指南推荐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除非轻度高血压,一般均应联合用药,以更好降压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41钙离子拮抗剂

它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强大的扩冠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保护血管内膜、改善心肌血供的作用。这类药物的突出优点是:降压过程不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对血糖、血脂等代谢无不良影响。长效、缓(控)释钙离子拮抗剂为老年高血压的一线用药,特别适用于老年ISH患者以及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对于合并心率偏快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使用非二氢吡啶的钙离子拮抗剂,它无反射性心跳加快的副作用,有扩张粥样硬化狭窄血管的作用,较少影响靶器官的灌注。应注意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急性左心衰时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加重心衰。

242利尿剂

随着年龄增高,处理水钠潴溜的能力逐渐降低,噻嗪类利尿药有助于缓解水钠潴溜。欧洲老年高血压临床试验(EWPHE)及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计划(SHEP)等欧美诸大临床试验证实,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及逆转左室肥厚。长期使用低剂量的利尿剂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肌酐的影响轻微,对甘油三酯、尿酸及血钾的影响稍大〔10〕。新一类利尿剂吲哒帕胺通过类似于噻嗪类的排钠作用、调节钙离子内流以及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环素(PGI)的合成作用,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缓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良作用,为理想的降压药物〔11〕。JNC7强调〔5〕,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大多数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有高危因素时应首选其他类型的降血压药,若血压超过目标血压的20/10mmHg,应选用≥2种降压药,其中一种通常为噻嗪类利尿剂。

24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被推荐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的首选用药。ACEI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12~14〕:阻断AngⅡ生成,拮抗AngⅡ的缩血管作用和提高缓激肽水平(缓激肽是强有力的扩血管因子),改善血流动力学,延缓心肌及肾脏间质纤维化;减少醛固酮合成从而减少水钠潴溜;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入球小动脉,直接降低肾小球内“三高”;抑制AngⅡ可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抑制大分子蛋白的滤过从而减少蛋白尿;阻断AngⅡ刺激肾小球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ECM)的作用,阻断AngⅡ刺激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合成作用,从而减少ECM蓄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因此ACEI用于老年高血压治疗不但具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不增加心率、不降低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不引起性低血压、无停药后反跳现象等益处,还有延缓肾损害的作用。

24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ARB具有与ACEI相同的降血压、减少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作用,与ACEI相比有如下优点:不受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肽性影响;抑制非ACE催化产生AngⅡ的各种效应,产生缓激肽和Ang(17)等;无ACEI诱发的刺激性咳嗽副作用。临床实验表明ARB与ACEI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15,16〕。

245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降低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伴有稳定型心绞痛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慢性心力衰竭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其缺点是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对心率、心脏传导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以及支气管收缩作用,故禁用于1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另β受体阻滞剂有引起肢端循环障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影响血脂代谢等副作用,以及老年人β受体数目减少、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降低等原因,故对老年ISH的降压效果远不如对年轻高血压患者,有人认为不适宜老年ISH的治疗。

目前多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无内源拟交感活性,不影响脂代谢及血糖,但长期应用时不宜突然停药,以免发生血压反跳,发生“停药综合征”。

246α1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质代谢,对糖代谢无影响,还能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由于α受体阻滞剂存在性低血压的副作用,故慎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合并脂质代谢障碍或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尤其长期卧床的老年ISH可优先选用此类药物。

3小结

老年高血压常有靶器官损害,通常需要联合应用降血压药物。研究提示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首选β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或ACEI;合并急性冠脉综合症时多选用β阻滞剂和ACEI;心梗后选用ACEI、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轻度心力衰竭时选用ACEI和β阻滞剂,伴有症状较重的心衰时将ACEI、β阻滞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另为延缓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肾功能不全,首选ACEI或ARB。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58

2孙彩云老年与非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2):2145

3MesserliFHOsler′smaneuver,pseudohypertension,andtruehypertensionintheelderly〔J〕AmJMed,1986;80(5):90610

4Hypertensioninolderpeople:ANationalClinicalGuideline〔J〕ScottishIntercollegateGuidelineNetwork,2001;49:1930

5ChobanianAV,BakrisGL,BlackHR,etalThesevenreportofthejointnationalcommitteeonprevention,detection,evalu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J〕JAMA,2003;289(19):256072

62003EuropeanSocietyofHypertensionEuropeanSocietyCardiology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rterialhypertension〔J〕JHypertens,2003;21(6):101153

7GuidelinesSubcommitteeoftheWHOISH1999WorldHealth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Hypertension〔J〕JHypertens,1999;17(2):15183

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4

9VokoZ,BotsML,HofmanA,etalJshapedrelationbetweenbloodpressureandstrokeintreatedhypertensives〔J〕Hypertension,1999;34(6):11815

10JacksonPR,RamsayLEFirstlinetreatmentforhypertension〔J〕EurHeartJ,2002;23(3):17982

11AmesRPAcomparisonofbloodlipidandbloodpressureresponsesduringthetreatmentofsystemichypertensionwithindapamideandwiththiazides〔J〕AmJCardiol,1996;77(6):126

12黄文弈血管紧张素与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抗感染药学,2005;2(3):157

13OrthS,NowickiM,WiecekANephroprotectiveeffectofACEinhibitors〔J〕Drugs,1993;46(Suppl2):18996

14IchikawaI,HarrisRCAngiotensinactionsinthekidney:renewedinsightintotheoldhormore〔J〕KidneyInt,1991;40(4):58396

篇4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分析;处方;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34―02

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在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30.2%、24.7%、6.1%,依然很低。为了探讨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测,观察用药的流行趋势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本文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利用研究组推荐的一种药物测量单位“限定日剂量”(DDD)作为标准,对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2013年4月份19、20、22日直至5月4日门诊处方7715张,其中抗高血压药物处方499张。

1.2方法

1.2.1统计抗高血压药物处方。

统计内容:处方数、病人的性别、年龄、使用高血压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用药的总剂量、各药品的日剂量及各药的用药天数。

1.2.2 计算DDDs。(DDDs=总用药量/DDD,DDDs越大,说明此药使用频率越大。)

1.2.3 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DUI=DDDS/总用药天数,是作为药物是否滥用的评价指标。DUI≤1说明用药合理。)

2 各类统计数据及表格

2.1 性别比例

在499张使用了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中,男性345张,女性154张,男女比例接近2:1..

2.2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比例,≥50岁为高血压病的高发年龄段,占84.0%。

2.3 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种类表

2.4 DDDs与DUI值表

2.5 联合用药情况

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单用30张,二联36张,三联5张,所占比例分别为42.3%,50.7%,7.0% 。

3 分析与讨论

3.1性别比例分析

就诊人数中男女比例约为2:1,性别是影响因素之一,绝经前女性,由于内源性雌激素的潜在保护作用,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较低,因此,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危险性较高 。

3.2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尽管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理论尚未成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并发症逐渐增加。从统计结果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

3.3 用药种类分析(表1)

从表1可知,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钙通道阻滞剂,利尿药,ACEI、AT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交感神经抑制药类。

3.3.1 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目前临床上应用的CCB主要是长效品种以及短、中效的缓、控释剂型。

3.3.2 利尿剂,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或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3.3.3 ACEI,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并发心脏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的患者;AT1,它的特点是降压作用温和而平稳。

3.3.4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为基本药物之一 。

3.4 合理用药分析(表2)

由表2得出,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硝苯地平DUI=1.303,厄贝沙坦DUI=1.1,两者的DUI值均大于1,故厄贝沙坦、硝苯地平存有不合理用药现象。

3.5 联合用药情况分析

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1、利尿剂和β阻断剂;2、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或ARB;3、利尿剂和钙拮抗剂;4、β阻断剂和二氢吡啶钙拮抗剂;5、钙拮抗剂和ACE抑制剂或ARB;6、α阻断剂和β阻断剂。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使用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3.5.1螺内酯片和氯沙坦钾片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合用,可能引起血钾增高。联用时,应密切监测血钾。

3.5.2复方利血平氨苯碟啶片和卡托普利片

联用可能引起高钾血症,并可伴有心律不齐或心动骤停。应监测血钾浓度。

机理:ACE抑制药引起的醛固酮浓度的降低,可以与保钾利尿药引起的钾储留协同地产生高钾血。

3.5.3美托洛尔片和复方利血平氨苯碟啶片

利血平可使β阻滞药作用增强,导致心动过速 ,该联合用药不合理。

3.5.4贝那普利片和美托洛尔片。

贝那普利是较强的ACEI,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贝那普利与β阻断剂同用,呈小于两者相加的作用,因此,该联合用药不合理。

据报道,随着临床用药品种数的增多,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如联用2~5 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 % ; 联用6~10 种为7.4 % ; 联用11~15 种为24.2 %;联用16~20 种为40 %。

4 对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一些建议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降压治疗,药物的调整期一般在3个月内完成,医师和患者之间保持良好沟通;鼓励患者家中自测血压;选用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服降压药1日3次,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导致脑血栓形成[8]。

具体建议如下:

1.减轻体重 2.DASH饮食 3.限钠 4.运动 5.适量饮酒 6.戒烟

5 结论

从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抗高血压药物中硝苯地平DUI=1.303,厄贝沙坦DUI=1.1,两者的DUI值均大于1,故厄贝沙坦、硝苯地平存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联合用药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配伍不当现象,医师应谨慎用药。一些传统老药已被新药代文(缬沙坦胶囊)等取代,药物剂型也有所更新,药物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使用逐渐成为首选。

参考文献:

[1] 郝立志. 北京地区13家2级医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 药品评价,2010年07卷 第10期::23-24

篇5

服用降压药物的目的, 主要是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从而降低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伤,同时也减少了高血压危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高血压的控制主要依靠药物,常用的有6大类:利尿剂、 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周围血管扩张药[1]。

1 利尿剂

以氢氯噻嗪为代表。其降低血压的确切机制不十分明确,可能为初期通过排钠利尿作用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而降压;抑制血管平滑肌Na2+-Ca2+交换,使细胞内C浓度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产生激肽、前列腺素。血压下降。适用于各型高血压,但宜小剂量使用。

2 β受体阻断药

以普萘洛尔为代表。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降压作用:抑制交感神经中枢,阻断心脏的β受体,阻断外周突触前膜β受体,改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偏头痛、焦虑症者,对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夹层动脉瘤高血压适宜,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使用[2]。

3 钙拮抗剂

以硝苯地平为代表。钙通道阻滞剂通过减少细胞内Ca2+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压下降,具有一定的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的作用和具有轻度兴奋交感神经作用。使心率轻度增加。有利于克服此类药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此类药物对正常血压无降低作用。临床用于各型高血压的降压,可抑制心肌收缩、降低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肾功能衰竭、扩张肠系膜血管;作用快(10 min显效),持续时间短。用药1周后还具有利尿作用,但不减少血容量。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以卡托普利为代表。降压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使血管紧张素II(AngⅡ)减少;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特异性肾血管扩张加强排钠作用;抑制缓激肽水解,使缓激肽增多;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临床适用于各型高血压,中重度高血压宜与利尿药合用。尤其适用于合并有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及13受体阻断药合用于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心力衰竭、肾性高血压疗效较好。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氯沙坦、缬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和坎地沙坦等。此类药物能24 h平稳有效降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有保护作用,改善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高血压合并痛风的发生,尤其不引起缓激肽和P物质的潴留,引起咳嗽率极低(2.3%),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但由于应用时间短,其长期疗效及耐受性还有待观察[3]。

6 周围血管扩张药

包括肼屈嗪、双肼屈嗪、二氮嗪、米诺地尔和硝普钠等。此类药物虽有较好降压作用,但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多,耐受性差,一般不推荐用于高血压病的常规治疗。二氮嗪和硝普钠偶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但二氮嗪对嗜铬细胞瘤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所引起的高血压急症无效。近年来,随着许多高效低毒降压药的问世,此类降压药的应用日趋减少。

参考文献

[1] 王娟.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中国执业药师,2006, 4:25.

篇6

第一个目标是要把血压降到正常的标准。所有高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20/80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第二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三是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心血管、脑血管和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是高血压控制不好的直接原因。第四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经国内外专家长期临床应用,摸索出了许多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配方,这些配方已被国际公认为最佳配方组合。

最好的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的药物加利尿剂,国际上各个高血压标准指南都推荐这个配方组合。凡是药名末尾有“普利”的抗高血压药物就叫ACEI类药物,比如,卡托普利(开博通)、依那普利以及其他“普利”,将其和利尿剂合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普利”是主角,利尿剂是配角,具有1+1>2的疗效,并且副作用互相抵消。还有一个优点,有些制剂价格便宜,经济实惠,特别适合经济困难、没有医保的患者服用。例如,用卡托普利 25毫克/次, 一日3次,合用双氢克尿噻 6.25~12.5毫克, 一日1次。这类配方效果非常好,美国和欧洲的高血压标准指南都推荐这个配方。配方中所说的利尿剂,一般选用的是氢氯噻嗪,商品名叫双氢克尿噻。这种药物效果好,又很便宜。小剂量12.5毫克、25毫克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顼所长戏言,如果评奖的话,它肯定能获得最佳配角奖。

利尿剂还可以和钙通道拮抗剂(CCB)类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即药物名称末尾有“地平”字样的,如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等。这种配方也相当不错,降压效果也比较好。

利尿剂也可以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药物配合,即药物名称末尾是“沙坦”的,如氯沙坦(科素亚)等。这类配伍相比ACEI类要差一些。因为ACEI类药物与利尿剂组合的临床有效证据最多。美国高血压标准指南中显示,“普利”类药物组合有很强的适应证,共有6个强适应证。比如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用这类组合,既可降压,又能治疗合并症。但是,CCB类和ARB类等药物,证据相对少了一些,只有2~3个适应证,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7

【关键词】 高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利尿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近45年来抗高血压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惊人的发展。记得笔者自1956年开始工作时,抗高血压药(降压药)园地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每天眼睁睁地看着一些高血压病人血压不断升高,发生脑出血、肾衰竭、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而死亡,医护人员感到十分痛苦,但无能为力。自1957年噻嗪类利尿剂用于降压后,1960年之后β受体阻滞剂也用于降压治疗,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和α受体阻滞剂相继问世并用于抗高血压治疗,到20世纪90年代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被开发。如今抗高血压药园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抗高血压药品种有六七种之多,不同的制剂有几百种。Gavras曾说过“50年代前我们苦于没有一种有效的降压药,当前我们又苦于不知如何从众多的降压药中选择最适宜的药物”。事实确实是这样。临床医生面对大量的抗高血压药临床试验结果,令人眼花缭乱的药物宣传广告,如何选择最适宜的降压药,是一个颇费思考的问题。

近30年来,有关抗高血压药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不断公布,其中多数试验是某种降压药与安慰剂对比,也有一些试验是降压药之间疗效对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美国2002年12月公布的ALLHAT,该试验观察高血压病例数达40 000人,观察时间达5年之久[1]。在ALLHAT基础上,2003年美国发表了JNC7(高血压预防、查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同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发表了治疗指南,2004年2月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公布了治疗指南的修订。本文综合新近有关文献对降压药的评价和使用作扼要的介绍。

1 降压药使用的原则

1.1 降压药应用指征 欧洲治疗指南和WHO/ISH根据血压水平,有无心血管危险因子、靶器官损害等,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度危险,然后根据不同分级决定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及如何采用药物治疗。WHO/ISH关于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已被我国教科书采纳,在此不再重复。这种分类方法全面、细致,比较合理,但缺点是比较繁琐,操作起来有些困难,特别在门诊。JNC7不注重总心血管危险的计算和量化,但在强治疗指征(compelling indication)中也有所体现。JNC7规定收缩压120~139 mm Hg,舒张压80~89 mm Hg为前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属于此期的“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参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和钠盐摄入等),促进健康,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高于高血压前期高限的患者,除调整生活方式外,应考虑采用降压药。对于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者,降压药应用指征更应放宽[2]。不论欧洲治疗指南或是JNC7对降压药的应用指征均不限定于血压≥140/90 mm Hg。

1.2 降压目标水平 1998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降压治疗存在J曲线现象,即舒张压85~90 mm Hg时病死率最低,当舒张压<85 mm Hg时病死率又呈上升趋势。HOT(1998年)显示,血压降至138/83 mm Hg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舒张压降至83 mm Hg以下同样安全。目前认为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为<140/90 mm Hg,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应<130/80 mm 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降至140 mm Hg非常困难,但至少应<160 mm Hg,保持舒张压不<75 mm Hg,以保证冠脉灌注。

1.3 降压药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一般都主张选用一种降压药,如无效再加用第2种或第3种药物,如果治疗开始患者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也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合用。使用一种降压药用至过大剂量是不适宜的,因为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易耐受。由一种降压药换用另一种降压药的做法也是不推荐的,除非药物完全无效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多项临床试验表明,2/3以上的患者必须采用两种药物或多种药物并用才能达到目标血压。

2 降压药的评价和选用

2.1 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用于降压治疗已有40余年的历史,一系列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肯定了它的疗效及安全性,JNC一直将噻嗪类利尿剂作为一线降压药,新近JNC7再次肯定噻嗪类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的地位。

211 作用机制:噻嗪类利尿剂抑制远曲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短程应用由于排钠利尿作用使细胞外液及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长期应用血容量和心排血量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仍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低的机制可能由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的低钠,通过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钙含量减少,因而小动脉平滑肌张力降低。由于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肾灌注减少,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这样可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降低作用,β阻滞剂、ACEI或ARB均能对抗此种作用。因此,噻嗪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是合理的。

212 疗效及安全性:噻嗪类利尿剂单用可使50%高血压患者达到目标血压,与ACEI、ARB或CCB等合用,80%患者可达到目标血压,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疗效特别明显。1995年以前的文献主要是评估噻嗪类利尿剂和β阻滞剂的降压疗效(与安慰剂对比)。17组设有对照组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单用噻嗪类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52%,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38%,心室肥厚发生率降低35%,心血管病死率降低21%,冠心病发病率降低16%。HDFP试验显示,噻嗪类利尿剂可使卒中病死率降低45%,冠心病病死率降低20%。SHEP试验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加用β阻滞剂)可使心力衰竭发病率降低54%,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30%,脑卒中发病率降低3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降低25%。ALLHAT比较了氯噻酮(噻嗪类利尿剂)、氨氯地平(CCB)和赖诺普利(ACEI)的降压作用。为了达到目标血压,采用利血平、可乐宁、β阻滞剂或肼屈嗪作为二线、三线药物。5年的观察结果显示,在降低第一终点(致命性和不致命性冠心病)和第二终点(总死亡率、致命性和不致命性脑卒中、心血管病的综合)方面,三类药物并无明显差别。与赖诺普利组比较,噻嗪类利尿剂组心衰和脑卒中发病率稍低一些;与氨氯地平组比较,噻嗪类利尿剂组严重心衰导致死亡和住院人数稍少一些。

噻嗪类利尿剂可对代谢产生一些影响,有人认为可能抵消其有利的降压作用,这主要与用量有关。早期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用量为25 mg,每日2次或更大,不良反应较多,当前用量控制在125~25 mg/d,不良反应十分轻微(见表1)。两组大规模的双盲临床试验显示,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因不良反应停药者仅为3%。ALLHAT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及基础血脂水平偏高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程度与无糖尿病、血脂水平正常者并无明显不同。表1 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低钾血症(略)

213 当前评价:经过40余年临床使用和多项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种疗效可靠、价格低廉、相当安全和容易耐受的降压药。对多数高血压患者可作为首次用药和一线药物,绝大多数患者联合用药时噻嗪类利尿剂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氢氯噻嗪或氯噻酮的剂量应限于125~25 mg/d。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服用地高辛或基础血钾水平偏低者应加用保钾利尿剂高脂血症短期应用,TC和LDLC可升高7%,对HDL无影响,长期应用血脂改变不明显。血脂高与血脂正常者心血管事件降低程度相似,对血脂偏高者可加用他汀类增加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水平仅轻度升高,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总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程度相同或更低痛风发病率<3%,如噻嗪类利尿剂必须使用时,可加用别嘌醇(Allopurinol)高钙血症对老年人骨质疏松,防止骨质有利。

2.2 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3] 1960年β阻滞剂问世,开始用作抗心绞痛药,不久发现其具有降压作用,很快被广泛用于降压治疗。

2.2.1 作用机制:β阻滞剂的降压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降低心排血量,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而导致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阻断中枢神经系统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释放;抑制肾素释放和增加心房利钠肽及PGI2的舒血管作用。

2.2.2 疗效及安全性:1995年以前的文献多数是探讨噻嗪类利尿剂单用或β阻滞剂合用的降压疗效。β阻滞剂虽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降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不如噻嗪类利尿剂。曾有报道表明β阻滞剂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优于噻嗪利尿剂。UKPDS(1988年)比较了ACEI与β阻滞剂的作用,观察了1 148例高血压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使用的药物品种无关,而取决于血压降低的程度。目标血压144/82 mm Hg与154/87 mm Hg相比:卒中发病率降低44%,心力衰竭发病率降低56%,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率降低32%,微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7%,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降低21%(无显著性)。β阻滞剂对年轻人伴高血流力学状态者降压疗效最为明显。对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应列为一线药物。β阻滞剂有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与其剂型有关,最常见的为疲乏无力,服用较大剂量脂溶性β阻滞剂容易发生,服用中等剂量的非脂溶性β阻滞剂则不明显。

长期应用可引起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选择性β阻滞剂或具有ISA(内在拟交感神经活性)的β组滞剂对血脂影响比较轻微。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可因服用β阻滞剂而掩盖症状(如心悸、出汗),也可使低血糖恢复延迟。β阻滞剂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对合并周围动脉疾患患者应慎用。选择性β阻滞剂、具有ISA或α阻滞作用的β阻滞剂对肢端循环影响不大。一些随机临床试验均显示,β阻滞剂耐受性好,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与ACEI、噻嗪类利尿剂相似,降低Ⅰ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很明显。β阻滞剂的剂量和疗效取决于β受体阻滞的程度,休息时心率55~60次/分反映β受体已达到充分阻滞。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选用β阻滞剂时,应选用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三种制剂中的一种,并应从极少剂量开始,每2~4周递增一次剂量,2~3个月用至靶剂量。

2.2.3 当前评价:β阻滞剂迄今仍是重要的降压药,JNC6推荐β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是适宜的;JNC7强调β阻滞剂的强指征,在一些特殊场合如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快速性心律失常(休息时心率增快),β阻滞剂也可作为一线药物。

2.3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4] CCB用于降压治疗也有30余年历史,在美国2000万~2500万服用降压药者约1/4患者服用CCB。近年来CCB长效制剂的开发增加了其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1 作用机制:CCB可抑制Ca2+内流,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尤其是小动脉平滑肌松弛更为明显;此外,CCB还具有保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3.2 疗效及安全性:早期的一些报道显示CCB可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胃肠道出血及癌症发病率。近年来的一些大规模的双盲随机试验完全否定了上述的观点,SystEur试验强力支持CCB的安全性。该试验观察了4 695例≥60岁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 398)服用尼群地平,必要时加用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对照组(n=2 297)服用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卒中发病率降低42%,心血管终点综合降低31%,治疗组中单用尼群地平者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率均降低50%。IDNT显示,伊贝沙坦对终末期肾病比氨氯地平有益,但两组在降低全病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终点方面并无差异。INSIGHT试验使用药物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观察病例数6 592,随访时间35年,结果显示拜新同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5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氢氯噻嗪+咪吡嗪)。HOT试验使用药物为非洛地平控释片(波依定),观察病例数18 790,随访时间38年,结果显示非洛地平控释片单用可使1/3患者达到目标血压,血压降至138/83 mm Hg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安全性和耐受性不亚于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和ACEI。ALLHAT显示氨氯地平在降低第一终点方面略优于噻嗪类利尿剂。以上资料充分说明新一代长效C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CCB不良反应轻微,对脂质、糖及盐类代谢均无不利的影响,不引起支气管痉挛,对外周大动脉也有扩张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踝部水肿等。

2.3.3 当前评价:综合以上资料,可以肯定长效作用的C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或周围血管疾患患者。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5,6] ACEI和ARB的降压作用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或其他肾病、收缩性心衰或冠心病应列为一线药物。在此合并讨论。

2.4.1 作用机制:从图1(略)可以看出,ACEI可抑制AngⅠ转化为AngⅡ,ARB则阻滞AngⅡ作用AT1受体,两种药物的降压均为对抗AngⅡ的作用。AngⅡ有很强的升压作用,除直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外,还可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作用于交感神经中枢促进加压素释放,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醛固酮释放,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儿茶酚胺释放等。

2.4.2 疗效及安全性:近年来有关ACEI和ARB的临床试验多数是探讨其对收缩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的疗效,也有几项涉及高血压临床试验如LIFE、ANP2、SCOPE、ALLHAT等,LIFE研究是比较氯沙坦(ARB)与阿替洛尔(β阻滞剂)的降压疗效。结果显示,两组血压降低程度相似,分别为302/166 mm Hg和291/168 mm Hg(两组均有很多患者同时服用利尿剂)。氯沙坦组脑卒中发病率低于阿替洛尔组。ANP2观察65~84岁高血压患者6 083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服用氯噻酮、赖诺普利和氨氯地平。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不同。SCOPE比较坎地沙坦(Candesantan,ARB)与安慰剂(84%的人服用各种降压药)。结果显示,坎地沙坦组血压降低比对照组多47/26 mm Hg,非致命性脑卒中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8%。ALLHAT观察的ACEI为赖诺普利,已如前述。

综上所述,ACEI和ARB均为安全有效的降压药,耐受性好,对逆转左室肥厚、预防新发的糖尿病、控制糖尿病性肾病或其他肾病、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优于其他降压药。ACEI和ARB不良反应均不严重,对代谢无不利影响。ACEI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警惕首剂反应发生。ACEI引起烦咳者较多,ARB此种不良反应比较轻微。

2.4.3 当前评价:ACEI和ARB在降压药中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虽然ALLHAT结果认为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第一终点和第二终点方面略优于ACEI和CCB。高血压患者合并某些强指征(见图2(略))时,ACEI和ARB不作为一线药物,至少应作为二线药物。

2.5 α受体阻滞剂(α阻滞剂) α阻滞剂如哌唑嗪用于降压也有多年历史,ALLHAT显示,服用多沙唑嗪(Doxazosin)者心衰发生率明显增多,因而试验提前中止。目前不主张采用α阻滞剂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对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考虑加用α阻滞剂。

结语:经过广大科学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当前已拥有多种有效、安全的降压药。临床试验显示,高血压患者经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虽然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血压降低的程度,但合并某些临床情况(强指征)时,选择不同品种的降压药还是很重要的。当前对高血压的治疗步骤和药物选择可参考图2[7]。

参 考 文 献

1. ALLHAT officers coordination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on Research Group.Major outcome in highrish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vs diuretic: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J].JAMA,2002,288:2981

2.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JNC7 express.JAMA,2003,289:2560

3. Moster M,Setaro J.Continued importance of diuretics and βadrenergic bloc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Med Clin N Am,2004,88(1):167

4. Epstein M,Compese VM.Evolving role of calcium antagonis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Med Clin N Am,2004,88(1):149

5. 张文博.心血管药物应用的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7~155

篇8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R)是一类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受体有高度亲和力的药物。ARB不但可拈抗通过ACE转化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而且还可阻断通过经典途径(如糜蛋白酶等)催化生成的AngⅡ活性,同时,却不产生ACEI引起的缓激肽积聚所致咳嗽等不良反应。在1999年,WHO已推荐ARB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分布及其功能 AngⅡ受体主要有4种亚型:AT1、AT2、AT3、AT4其中AT1和AT2已被克隆,且研究较多。AT1分布广泛,在人体肾脏、心脏、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脑、血小板和胎盘等组织器官;AT2主要分布在胚胎组织,成人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子宫、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心脏等。

在成熟组织中,AngⅡ作用主要通过AT1受体介导,主要有:刺激心肌组织的细胞增生及肥大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血管收缩,促进水钠潴留,刺激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分泌,诱发心律失常等;AT2受体功能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AT2受体具有抗细胞增殖和调节细胞凋亡作用,似乎与AT1受体作用相反。

ARB的药理学作用 目前对AT2受体功能了解下分有限,AT2受体阻滞剂尚处于实验阶段,临床所有ARB都是AT1受体阻滞剂,其作用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使受体结构发生改变或与AngⅡ竞争性和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作用,并能激活AT2受体,起到双重作用。AT1受体阻滞剂一般由含氮杂环和联苯环两部分组成,根据取代集团的不同,ARB可分为3类:联苯四唑类(包括氯沙坦等)、非联苯四唑类(包括替米沙坦等)和非杂环类(包括缬沙坦等)。

降压作用 ARB选择性与AT1受体结合,从而使血压降低,其机制:①与AngⅡ竞争受体而无内在活性,直接抑制AngⅡ的生物活性,如缩血管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增加醛固酮释放等;②降低脑内RAS活性,增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③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ARB虽然降压作用机制相同,但由于化学结构不同,效果亦不相同,相同剂量ARB,作用强度依次为:坎地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伊贝沙坦、缬沙坦、依普沙坦。

靶器官保护作用 ①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AngⅡ可以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使心脏蛋白总量增加,心肌细胞间质胶原积聚,ARB可阻断AngⅡ的致心室肥厚作用,并且有利于左室肥厚的逆转。另外,在心力衰竭中,ARB也有很大的益处:RAS系统被激活,水钠潴留、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ARB可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生物活性来抑制上述作用,同时,ARB还通过抑制胶原的合成、分泌,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等途径干预左室重构。②对肾脏的保护作用:AngⅡ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肾脏AngⅡ来源不依赖ACE,旁分泌在其中占据重要作用。AngⅡ可介导肾小球小动脉收缩,刺激系膜细胞增生和分泌胶原等,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ARB通过拮抗局部。肾脏AngⅡ活性,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⑧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体循环和脑组织局部生成的AngⅡ对脑血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增加脑中风的危险。ARB可拮抗AngⅡ的这一作用,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ARB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①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心力衰竭患者,降压作用温和,作用时间长,每日服药1次即可起到降压效果,单药可降低血压约8~10mmHg。目前大型临床试验提示ARB在肾病的临床应用中其器官保护作用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获益,如氯沙坦100 mg/d,厄贝沙坦300mg/d,能减少微量蛋白尿,但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剂量和肾病相比要小。近年也有学者将ARB用于PCI术后再狭窄的预防。②不良反应:服药耐受性好,干咳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头痛、头晕和疲乏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无差异,偶有低血压发生。

临床常用药物 ①氯沙坦(losar-tan):商品名科素亚,对AT1受体选择性高,在体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多数经肝脏排泄,是最早(1994年)用于临床的ARB。常用剂量50~100mg/d。②缬沙坦(valsartan):商品名代文,口服吸收快,吸收易受食物影响,70%由肝脏排泄,30%由肾脏排泄。VALUE试验发现,缬沙坦能降低糖尿病新发危险,故缬沙坦有益于糖尿病的预防,适用于并发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Val-PREST研究发现,缬沙坦能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常用剂量80~320mg/d。③伊贝沙坦(irbesar-tan):商品名安博维,是氯沙坦的同类物,作用性质相同。常用剂量150~300mg/d。④坎地沙坦(candesatan):强效、长效AT1受体阻滞剂,需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产物。常用剂量8~16mg/d。⑤替米沙坦(telmisartan):商品名美卡素,强效、长效AT1受体阻滞剂,经肝脏排泄。常用剂量40~80mg/d。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接头突触α受体介导而引起很强的血管收缩反应,因而,通过阻断外周α1受体是治疗高血压的合理途径。

α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①α受体的分布及功能:根据α受体对激动剂和阻滞剂亲和力的不同,分为α1受体和α2受体。α1受于突触后膜,决定动静脉的紧张性:α2受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接头的前膜和后膜。位于中枢的α2。受体对血压和心率的调节密切相关,位于外周的α2受体主要作用是维持动脉张力。②α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及药理作用:α1受体阻滞剂分为短效低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等)和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断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及拟肾上腺素药与α受体结合,能取消或减弱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的升压作用。

篇9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临床治疗;价值分析

针对高血压疾病可以引起的并发症为:心脏、脑、肾等一些器官的损害, 并伴有糖、脂、以及代谢混乱和糖尿病都有密切关系,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及严重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1]。应该结合高血压病的病理或生理等特点, 恰当的选用抗血压以及降压等药物, 对于市面上一些降血压的药物仍是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应该控制抗血压药物的乱用, 合理的运用抗血压药物, 避免药物的依赖性对高血压患者造成伤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于抗血压药物的认识以及药物分类, 一般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有, 利尿剂:利尿剂是一种抗血压药物中常见的一种药物, 对于高血压有减低和控制血压的效果。在抗血压药物治疗中一般抗血压药物都存有依从性, 在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中, 应注意药物的依从性, 避免对患者形成药物依从, 引起并发症。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的治疗, 利尿剂是一种常见药物, 利尿剂又分为酚噻嗪类:袢利尿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其中酚噻嗪类药物有助于缓解心力衰竭、老年高血压以及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 有强制性痛为症风。袢利尿剂一般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一些症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梗后出现的一些症状, 从而强制性禁忌为肾功能衰竭, 和高血钾的一些症状[2]。

1. 2. 2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用于周围性血管病、妊娠以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心绞痛等一些症状, 可能禁忌并发症为快速心律不齐或心律失常;然而维拉帕米、以及地尔硫桌应用于心绞痛、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制性禁忌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对于抗高血压的药物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些, 药物的依从性, 对高血压患者形成严重的并发症, 以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2.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对于抗高血压的药物应合理的运用, 在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虽然一些药物可以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3], 但是却不能治愈高血压病, 只可以起到控制高血压病的病变;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的治疗。特别是轻度的高血压、陈发性高血压、以及临界高血压其用于药物治疗的特征, 应给予长期的治疗, 在血压减到正常水平时, 可以适当的控制药物的服用药量, 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率, 减低因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以及患者死亡。

1. 3 抗高血压药物的价值研究 对于抗高血药物的分类研究价值主要影响的作用是, 抗高血压的药物目前一般多以利尿降压药物为主, 钙离子桔抗剂、干扰肾上腺素神经药物;受体桔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 利用这些药物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对于抗高血药物的联合治疗,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更有效的降低血压、减少不良的并发症, 从而更好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 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 避免同类药物重复给药治疗。对于现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辅助药物多是抗栓治疗重复用药, 比如临床中一般以阿司匹林+川芎嗪、川芎嗪+脉络宁等一些辅助治疗的药物[4], 在药物的联合用药过程中应该准确的进行用药, 避免药物联合使用中出现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

2 讨论

综上所述, 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发展比较快, 随着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以及血压的调控研究, 人们仍然在寻找良好的治疗抗高血压病的药物, 这样无疑是将寻找更多和更新的血压调控当做靶点。对于新药的发现, 往往会跟随几类的新药问世, 其研发的重点应该是控制血压的平稳, 以及治愈高血压病, 对于新药的问世高血压患者比较容易耐受, 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价格比长效的抗血压药物较低。在针对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来说, 新型药物的发现使得抗高血压药物, 逐步由单纯的降低血压向治疗高血压并发症逐渐转变, 从而形成良好的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变化[5], 改善高血压患者因长期服药导致的脏器器官的损害。从而改善换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以及社会所承受的负担, 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从依性, 高血压病的病因极为复杂,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 所以在对高血压患者用药的过程中, 应对症下药更好的治疗高血压患者,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愈效率, 抗高血压药物可影响血压的调节, 从而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

参考文献

[1] 钟久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氧化应激与血压调控研究进展.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 2011:85-86.

[2] 陈书忠, 吕慎昌.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及降压药的合理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13(9):1428-1429.

[3] 徐鑫铭.对高血压、高血脂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9(9):19.

[4] 杨春娜.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18(2):138-139.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 使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83-03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成人中高达20%,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患病率高,还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因素[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日益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2008年6月份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来源于2008年6月1日~30日的门诊处方,共计24923张,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及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主要根据第 16 版《新编药物学》[2]确定,采用其主要适应症剂量范围的中间值,个别品种参照药品说明书综合确定。以药品消耗的总剂量除以DDD,得到 DDDs。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用药频度越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4923张处方中,经确认患者所用药物为治疗高血压的处方共768张,(3.08%),其中男性患者371例(占51.24%),女性患者353例(48.76%)。用药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6例(占0.78%),30~39岁22例(占2.86%),40~49岁169例(占22%),50~59岁268例(占34.9%),60岁以上303例(占39.5%)。

2.2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 DDDs及排序 位居前6位的抗高血压药物的DDDs依次为:钙拮抗剂8183.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946,利尿剂2340,β-受体阻滞剂22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1968,复方制剂699.9,α-受体阻滞剂560。

2.3 抗高血压药物DDDs及排序 结果见表1。

2.4 联合使用情况 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中,使用1种抗高血压药物的456张(占59.38%),二联用药273张(占35.54%),三联用药36张(占4.69%),四联用药3张(占0.39%)。具体联用情况见表2。

此外,降压药与降糖药联用的处方有79张(占10.29%);降压药与降脂药联用的处方有89张(占11.59%);降压药同时联用降糖药和降脂药的处方有15张(占1.95%);降压药与阿司匹林联用的处方有135张(占17.58%)。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所分析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该数值可能与就诊总人数差异有关,亦可能由于男女间的生活习惯差异(吸烟、饮酒等)导致发病比例的差异有关;年龄≥40岁的患者占96.35%,说明中老年是高血压的高发阶段,特别是中年组发病率已有明显上升。

3.2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钙拮抗剂,其次是ACEI。钙拮抗剂因具副作用少,不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电解质、不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特点成为我院治疗高血压处方中用量最大、用药频率最多的一类药物。近年来,因短效钙拮抗剂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引发正常细胞的癌变以及血药浓度的不稳定,服药次数多,患者依从性差,已逐渐被缓控释制剂和长效制剂所取代。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在钙拮抗剂中使用最多是伲福达,伲福达对心肌及冠状动脉平滑肌钙内流的抑制作用强,选择性高,有很好的降压效果,并且是缓释剂型,患者的依从性好,DDDs居于首位。

3.3 近十几年来,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 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已获得广泛认可,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临床疗效已被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所证实,ACEI已被公认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3-5],能有效地降低血压,纠正心力衰竭,保护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且对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损害的进展,尤其有蛋白尿的特别有效[6]。对于老年患者,特别肾功能不全患者,ACEI为降压首选。但其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无法耐受的干咳及引发下肢水肿[7],限制了该类品种的使用,所以其DDDs排序居次。

3.4 非噻嗪类利尿剂吲哒帕胺因其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小,价廉,与其它降压药联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增强降压效果而成为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吲哒帕胺被认为是最佳心脏保护剂,其无糖、脂干扰,且能持久地减少左心室肥大,是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在处方统计中发现,吲哒帕胺多与钙拮抗剂、ACEI联合应用于临床。吲哒帕胺+ACEI有协同降压作用且能减少低血钾的发生[8]。所以在临床用药频率位居第二。

3.5 AT1受体拮抗剂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在耐受性方面比其他类有较大的优势,较少发生干咳、血管性水肿,不易出现心动过速和停药后血压反跳,较少出现首剂低血压[9],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一类新药。价格较贵是其使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其DDDs排在β受体阻滞剂之后。

3.6 高血压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问题联合用药也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我院的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基本符合阶梯式治疗原则,医师一般先选用降压作用温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当达不到治疗要求时,联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联合用药的处方中,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ACEI+利尿剂等占主要联用方案,此类联合用药均为优先的组合,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联合用药原则。三联以上用药仅占5.08%,这类大多是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或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其联合治疗方案符合高血压指南的指导原则。

3.7 高血压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问题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治疗方案更加复杂。此次所分析的处方中约有 1/4的处方合并有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调脂药、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有些联合用药会产生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不良相互作用。例如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保护剂经常被联合使用,但阿司匹林与β- 受体阻滞剂联用,可抑制肾脏的前列腺素合成,并降低肾脏血流量,使其降压作用减弱;与 ACEI联用,可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降低后者的降压作用。ACEI与他汀类降脂药联用,可致肌病或严重的高血钾症;ACEI与二甲双胍及磺脲类降糖药联用,有累加或协同的相互作用,可致低血糖症状。因此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查。

综上所述,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符合当今用药趋势。相信随着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理用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黄萍,陈庆宪,李好平.1999~2001年重庆市27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2002,13(12):730-732.

2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 新编药物学[M].第1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4.

3 Hosoya K, Ishimitsu T. Protect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by imidapril, a versAT1il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J] .Cardiovasc Drug Rev,2002,20(2):93-110.

4 Unger T, Azizi M, Belz GG . Blocking the tissue rennin-angiotension system: the future cornerstone of therapy [J] . J Hum Hypertens, 2000,14(Suppl 2):23-31.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M] . 高血压杂志,2000,8:103-112.

6 王方方,易绍东,向定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21.

7 纪宝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