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30 14: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真菌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真菌药物

篇1

摘要: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AmBisome、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elect、两性霉素B胶样分散体Amphotec、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抗真菌药;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saconazole)、拉夫康唑(ravuconazole)、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somalnystatin,nystatin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in(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效果还好[6]。

1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somalnystatin,NystatinLF,现进入注册阶段)。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与制霉菌素相仿,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曲霉、根霉、镰孢霉、毛霉、梨头霉和球孢子菌属等均有抗菌活性。本品体外不但对白念珠菌有效包括对部分耐两性霉素B的白念珠菌亦具有良好活性,而且对非白念珠菌如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具有活性,但不及对白念珠菌。能有效抑制全部受试曲霉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药株;对黄曲霉的抗菌活性略优于两性霉素含脂复合制剂,但不及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7]。本品对临床常见真菌分离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F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相差不大,在人体内呈非线性药动学,药物终末半衰期随给药剂量增加相应延长,给药剂量范围在025~075mg/kg时,AUC呈线性增长;剂量增加至075~10mg/kg,AUC不再改变,代谢达饱和状态[8]。本品易于和网状内皮系统结合,在肺、肝、脾组织中达到较高浓度,由于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因此肾组织中也有较高的浓度。本品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约占25%)、肾功能损害(每日剂量6mg/kg以上时可能发生);快速静脉点滴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偶有皮疹、肝功能损害,但不影响治疗,无需停药。(2)两性霉素B及其不同剂型为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膜渗透性改变导致真菌死亡。该药抗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的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某些严重的深部真菌病如新生隐球菌脑膜炎、侵袭性曲霉病,特别是对免疫缺陷或严重粒细胞缺乏的患者的治疗以及某些地方性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等仍需应用两性霉素B,因此迄今仍是许多危重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现已有三种不同的脂质体剂型问世,它们由两性霉素B用脂质或脂质体包裹或交织而成,使之能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摄取,减少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改善两性霉素B的体内过程和毒理学特性,具有与两性霉素B相等的临床疗效,且发生的与输注相关的毒性反应和肾毒性明显减少。①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AMBisome),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②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商品名Abelect,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交织而成;③两性霉素胶样分散体(ABCD),商品名Amphocil和Amphotec是用胆固醇硫酸酯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

2三唑类

(1)伊曲康唑具有较酮康唑和氟康唑更广的抗菌谱,是第一个对曲霉有良好作用的唑类药,它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有效率可达80%以上,是近数十年来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很大进展。伊曲康唑与蛋白高度结合(998%);能在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水性体液中药物浓度很低;几乎不能渗透到脑脊液中;在肝脏中被较广泛地代谢;排泄到粪便和尿液中;片剂稳态半衰期大约为64h,口服液和注射剂的半衰期分别为37~40h和35h[7];与两性霉素B对照研究证实,两药的有效率相等。但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还需先用两性霉素B,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治疗,非急性曲霉病可开始即用伊曲康唑。它为不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等的首选药,对轻、中度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支持疗法的辅助治疗。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可用于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初治和长期维持治疗。由于它不易通过血脑脊屏障,因此治疗脑曲霉引起的感染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伊曲康唑为三唑类化合物,因此不良反应明显较酮康唑低,患者易耐受,不良反应为厌食、恶心、腹痛、便秘等消化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瘙痒等。长期治疗的患者中有70%发生血清转酶升高,但停药后多能恢复。(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a固醇去甲基作用,阻断麦角固醇生物合成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其抗菌活性10~500倍于氟康唑,对所有曲霉、隐球菌、念珠菌属包括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有杀菌活性。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亦具抗菌活性。伏立康唑还对一些少见的真菌如足分支霉属和链孢霉属亦有杀菌活性,而这些菌对现有的抗真菌药敏感性差。体外试验还观察到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顶孢霉、链格孢菌属、双极霉属、Cladophialophoraspp.、荚膜组织胞浆菌,其中大部分菌株在伏立康唑血浓度为005~2μg/ml时即可被抑制。它对口咽念珠菌病及急性和慢袭性曲霉病的疗效满意。对耐氟康唑的念珠菌感染和艾滋病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口服后伏立康唑吸收良好迅速,约1~2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伏立康唑表现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应用伏立康唑负荷剂量(6mg/kgiv,bid或口服400mgQ12h初试2次)在用药后d1就达到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在健康人群中的生物利用度为96%。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浓度,高于所有敏感菌的MIC(1000ng/ml)。主要在肝内代谢后被清除,从尿中排除<2%。临床治疗适应证:治疗曲霉感染;治疗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包括克柔念珠菌感染;治疗足分支霉属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菌感染;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性真菌感染。无论是静脉滴注或口服给药,首次给药时d1均应给予首次负荷剂量,以使其血药浓度在给药d1即接近于稳态浓度。负荷剂量(第1个24h):Q12h给药1次,每次6mg/kg(适用于第1个24h),维持剂量(开始用药24h以后)bid,每次4mg/kg;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尚可以进行序贯治疗。疗程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和微生物学反应而定。静脉用药的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不良反应最常见有视觉障碍、发热、皮疹、呕吐、恶心、腹泻、外周浮肿及腹痛。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及时停药可恢复,极少数出现严重肝肾损害、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9,10]。

3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caspofungin)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第一个产品,属于β1,3D葡聚糖合成抑制剂。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不同,卡泊芬净以真菌细胞壁为靶位,特异性抑制细胞壁β1,3D葡聚糖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使真菌细胞内渗透压不稳定,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溶解。由于哺乳动物不存在β1,3D葡聚糖,故本品不会对哺乳动物产生类似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为基础的毒性作用,故患者耐受性较好。卡泊芬净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及曲霉属的真菌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对耐氟康唑、两性霉素B或氟胞嘧啶的念珠菌、曲霉等也具有体外抗菌活性。与唑类或多烯类无交叉耐药,对念珠菌分离株也无天然耐药,适用于对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病。美国FDA已经批准卡泊芬净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其适应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念珠菌血症和食道念珠菌及口咽念珠菌病。在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非劣效性研究中,研究者对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对于白念珠菌感染,卡泊芬净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相似;对非白念珠菌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1%和68%,两者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总体疗效相当。在临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所有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输注相关的不良事件、低血钾症及肾毒性等方面,前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后者[11,2]。

4小结

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保证,相信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VerduynLunelFM,MeisJF,VossA.Nosocomialfungalinfections:candidemia[J].DiagnMicrobiolInfectDis,1999,34:213

[2]KullbergBJ,OudeLashotAM.Epidemiologyofopportunisticinvasivemycoses[J].EurJMedRes,2002,7:183

[3]EllisM.Invasivefungalinfections:evolvingchallengesfordiagnosisandtherapeutics[J].MolImmunol,2001,38:947

[4]刘正印,王爱霞,盛瑞媛,等.从99例败血症看院内感染的新动向[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5):323

[5]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等.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9

[6]MckinseyDS.Makingbestuseofthenewerantifungaldrugs[J].InfectMed,2003,20:392

[7]CarrilloMunozAJ,QuindosG,TurC,etal.Invitroantifungalactivityofliposomalnystatinincomparisonwithnystatin,amphotericinBcholesterylsulfate,liposomalamphotericinB,amphotericinBlipidcomplex,amphotericinBdesoxycholate,fluconazole,anditraconazole[J].JAntimicrobChemother,1999,44:397

[8]NgAW,WasanKM,LopezBerestetinG.Developmentposomalpolyeneantibiotics:anhistoricalperspective[J].JPharmSci,2003,6:67

[9]汪复.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310

[10]HitchcockCA,PyeGW,OliverGP,etal.UK109,496:anovel,widespectrumtriazolderivativeforthetreatmentoffungalinfe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selectivityinvitro[C].WashingtonDC.MicrobiologyAsf.35thIntersciencesconferenceon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1995

篇2

关键词:念珠菌;抗真菌药;药敏试验

念珠菌属一共含有163种菌种,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宠物饲养量不断增多,皮肤真菌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病原菌感染的类型、致病病菌等,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1]。对此,本文选择最常用的M27-A2法进行对比,选择的药物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氟康唑以及伊曲康唑,从念珠菌对两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及耐药性的差异,为临床念珠菌病(candidiasis)发现耐药菌株以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用40株受试菌株,均来自于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皮肤科患者送检的标本临床分离株。按常规方法及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联合进行菌株鉴定。以沙氏培养基4℃冰箱保存。质控菌株采用CLSI推荐的质控株。所选药物均由厂家直接提供,所有药物均在有效期内。

1.2方法 根据CLSL/NCCLS推荐的酵母微量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M27-A2[2]严格进行操作,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试验,方法如下。

1.2.1药液的配置 实验前,分别将配置好的贮存的药液取出,置35℃温箱孵化解冻。然后用稀释液RPMI-1640(内含1%葡萄糖)进行倍比稀释,三种药液的配置如下:①氟康唑:取药液先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28 μg/ml),然后将药液以2倍梯度倍比稀释,得到10个梯度实验浓度的药液。氟康唑的终质量浓度范围在0.125~64 μg/ml。②伊曲康唑:取药液先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60 μg/ml),再次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6 μg/ml),然后将药液以2倍梯度倍比稀释,得到10个梯度实验浓度的药液。伊曲康唑的终质量浓度范围为0.0313~16 μg/ml。

1.2.2受试药敏板的制备 ①在无菌96微孔板中用加样枪每行从第2~12孔每孔分别加入配置好的(1~5)×103CFU/ml二倍终浓度菌悬液100 μl;②从第2~11孔,每孔加入药液100 μl,第1、2、3行的药液分别为氟康唑、伊曲康唑,浓度按配置好的浓度范围由高到低;③第12孔加不含药的RPMI1640液基100 μl(作阳性对照);④第1孔加入不含药的RPMI1640液基200 μl(作阴性对照)。

1.2.3质控药敏板的制备 方法同受试药敏板。质控株MIC结果稳定,质控株包含在每一次药敏试验中。

1.2.4培养 将制备好的药敏板加盖后置3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孵育,培养48 h,进行结果判定。

1.3结果判定 评分标准:与生长对照孔相比肉眼观察完全透明或未见生长为0分;雾状混浊为1分(念珠菌80%生长受抑制);浊度明显降低为2分(念珠菌50%生长受抑制);浊度轻度下降为3分;浊度未降低为4分。遇有团块、颗粒形成时用吸打、混悬器等技术分离混匀。本试验对Itraconazole、Fluconazole采取评分1分(即80%生长受抑制,肉眼观察为雾状混浊)为判定终点基准MIC。当药物的MIC值超过或低于测定范围时,按以下方法进行统计:当MIC值高于最高浓度64 μg/ml或16 μg/ml时,按≥64 μg/ml或≥8 μg/ml计算,记为耐药;当MIC值为最低浓度以下时,则按≤0.03 μg/ml或≤0.0125 μg/ml计算,记为敏感。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对两种药敏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对于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现采用M27-A2方案对临床应用较早、价格相对低的氟康唑与近些年应用较广的伊曲康唑作对比分析。念珠菌对两种药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见表1。

用SPSS对其进行χ2检验,χ2=0.600,P=0.438,P>0.05,表明两种药物对念珠菌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对念珠菌而言两者都是很好的抗菌药物。这与有些文献报道不符,考虑可能为样本量小或地区念珠菌敏感性差异有关。

3 讨论

本实验分别采用M27-A2法,测定4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MIC值,试验表明,大多数菌株对所测的唑类药物是敏感的。氟康唑应用于念珠菌之间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最多。NCCLS的判定折点为:MIC≤8 mg/L敏感,16~32 mg/L是中介性敏感(I),≥64 mg/L则为耐药。本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5.5%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好,低于部分文献报道[3],考虑可能与念珠菌的耐药性增加相关,但是有研究报道药敏试验提示耐药者仍有对治疗反应良好的现象。伊曲康唑用于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相对氟康唑较少。M27-A规定的判定折点为MIC≤0.125 mg/L为敏感,0.25~0.5 mg/L为S-DD,≥1 mg/L则为耐药。MIC为S-DD和耐药的菌株对伊曲康唑的反应差。

近几年,由于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耐药率逐年增多,甚至较少见的头癣也时常见到,它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患病动物相互接触而引发[4]。为了提高对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需密切配合临床,做好真菌的常规检验的同时,应积极开创和改进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本实验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因氟康唑价格相对低廉,且对念珠菌的抗菌作用较好,仍可作为念珠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此外,临床医生也应提高对药物敏感性测定的重要性认识,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迎林,陆祖萍,项彤,等.宁波地区浅部真菌病3637例致病菌的菌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0):900-901.

[2]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04.

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理用药

Analysis of ir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ZHOU Yu-rui Pengx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62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alyze these problems,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rational antibacterial drugs therapy. Methods Uses the random sampling the method, altogether extracts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5784, in which antibacterial drugs 1706, according to the drug instructions、“Guiding princi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New pharmacology” and other documents, to carry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 Results Irrational use of outpatient antibacterial drugs prescriptions number was 157, accounts for the antibacterial drugs prescription total 9.2%.The unreasonable situation concentrates in the repetition medication、the usage amount used unreasonable as well as the union medication unreasonabl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Conclusion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is basically rational,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peated use is more serious,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Pharmacists should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inical medication, reduce the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medicine source disease the occurr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clinical medication safety、effective、economic、appropriate to the purpose.

【Key words】 Antibacterial drugs; Condition of service; Rational use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数量最多, 范围最广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70多年来给人类防治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但同时也发现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过敏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新的、强力广谱抗菌药物不断开发上市, 但人类与细菌性感染的斗争却日趋激烈。因此,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对于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统计分析四川省蓬溪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以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3年1 ~6月的门诊处方, 按每月随机抽取2 d处方的方式, 共抽取处方5784张, 处方样本覆盖本院门诊各科。

1. 2 方法 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 并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以及其他文献资料, 对其中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类。

2 结果

所抽取的5784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1706张, 占总处方数的29.5%, 在使用的29种抗菌药物中排前10位的, β- 内酰胺类占了5种。抗菌药物二联处方272张, 占抗菌药物总处方数的15.9%, 三联处方7张, 占抗菌药物总处方数的0.4%。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57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9.2%。不合理情况主要集中在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物医院内使用率为30%, 本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5%, 说明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 门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157例, 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9.2%。其中, 重复用药次数最多, 为92次, 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的58.6%, 值得重视。本文结果显示, 本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1 用药指征不明确 缺乏细菌感染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头孢克肟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 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只需对症及抗过敏治疗, 无须使用抗菌药物。

3. 2 选药不合理 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 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头孢噻肟钠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疗效不及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钠。根据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安全、有效, 尽量用窄谱、低档抗生素, 急性扁桃体炎不宜选用头孢噻肟钠。

3. 3 用法用量不合理 用法用量不合理,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还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克林霉素治疗支气管炎: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g/瓶), 2.4 g, 静脉滴注, q.d.。β- 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该类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生长很快, 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用药后24h内, 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占40%~60%时, 抗菌活性最佳[1]。一般一日剂量需多次给予才能达到有效抗菌效果。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每天分2 ~4次给药(q 12 h ~q 6 h)。

3. 4 联合用药不合理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会减少药物吸收, 降低其疗效, 甚至产生拮抗作用,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氯雷他定合用罗红霉素:氯雷他定经肝脏CYP450酶代谢, 因此抑制肝药酶活性的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酮康唑等, 可减缓本品的代谢[2],增加本品的血药浓度, 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3. 5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极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增高[3], 引发药源性疾病。

本院重复用药92例, 其中不同医生为同一患者开具相同药物6例;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同时使用3例, 如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合用阿奇霉素肠溶片;同类药物同时使用83例。主要是两种β- 内酰胺类药物同时使用, 如头孢克肟合用美洛西林;还有两种大环内酯类同时使用的情况, 如罗红霉素合用阿奇霉素。

综上所述, 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总体趋于合理, 不合理应用情况存在。随着医学多学科的日益细化, 不合理用药随时可能会增加[4], 为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药物治疗学思想, 加强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加强ADR监测, 积极开展药物警戒;同时要加强医师、药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规范和约束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用药行为, 充分发挥药师在防范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葛建国.临床不合理用药实例评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38.

[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79.

篇4

【关键词】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79-01

抗菌药物是医院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滥用现象[1],这不仅给临床上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也为患者增添了痛苦。有报道称[2],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抗菌药物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院的抗菌药用量占总用药量的36%,而每年因滥用抗菌药物死亡的患者高达8万人。为了对我院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笔者随机抽取了门诊处方共6000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门诊处方共6000张进行研究分析,要求所抽取的处方涵盖医院的所有门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观察项目 对所抽取的60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数量进行记录,并详细记录下抗菌药物处方的药物类型,药物剂型,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科室、每张处方的抗菌药物数量、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及存在问题等,并根据药物的说明书、相关文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由专组专人进行分析记录。

2 结 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如表1所示,所抽查的共60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为2345张,占抽查的处方总数的39.08%,其中单用抗菌药处方2063张,占抗菌药处方的87.97%;二联抗菌药209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91%;三联抗菌药65张,占2.77%;四联抗菌药8张,占0.34%。

2.2 抗菌药物剂型分布情况 如表2所示,所抽查到的抗菌药物处方中,以口服抗菌药物为最多,共1642张,占开具的抗菌药物总处方的70.03%,抽查处方总数的27.38%;静脉抗菌药物处方次之,共46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数的19.74%,抽查处方总数的7.72%;此外还用外用、雾化等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处方240张,占抗菌药处方数的10.23%,抽查处方数的4.00%。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如表3所示,抗菌药物的使用中,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约占33.31%,其次为氟喹诺酮类(28.17%),再次为大环内酯类(17.98%)以及青霉素类(15.73%),此外还有氨基糖苷类(1.59%)、硝基咪唑类(1.33%)、四环素类(1.03%)及其它类型的抗菌药(0.85%)。

2.4 抗菌药物应用科室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最多,占抗菌药处方的35.22%,其次为内科,占23.96%,再次为外科,占20.09%,五官科次之,占9.51%,妇产科占6.74%,皮肤科最少,占3.24%,见表4。

2.5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使用情况 统计得知,抗菌药不合理使用情况总,无指征用药者最多,共36张,占1.54%,其次为给药方案不当者31张(1.32%),此外,含有重复给药(0.72%)、药理作用拮抗(0.51%)和溶媒错误(0.13%),见表5。

3 讨 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所抽查的600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2345张,占39.08%,其中,单用抗菌药处方占抗菌药处方的87.97%,二联用抗菌处方占8.91%,三联及四联用抗菌药处方比例分别为2.77%和0.34%;口服抗菌药物处方最多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0.03%,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临床应用频率较高,分别为33.31%和28.17%;用药科室中以儿科和内科应用抗菌药的频次最高,分别为35.22%和23.96%。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给药方案不当、药理作用拮抗和溶媒错误以及重复用药等问题。

总之,我院的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上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作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教育,以最大程度的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崔兰贵,张磊,朱铁梁,等.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2(19):2010.

篇5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卫生部也下达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院也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笔者对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4~12月的西药门诊处方4500张,从中筛选出含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细菌、真菌、病毒)946张,占21%。

1.2 方法 根据调查分析目的,分别统计分析:①抗菌药物的使用率;②抗菌药物的合理情况。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21%,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占处方总数的8.3% ;其次为青霉素类,占处方总数的6.8% ;再次为大环内酯类,占处方总数的5.9% 。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21.3% ,二联以上使用率为9.2%。

2.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在946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有890张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占94.1% ,其余的56张处方为二联以上使用,占5.9% 。但同一患者口服和注射分别开药方,所用抗菌物搭配不合理者仍占很大比例。另外,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处方有361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8.2%。

2.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在946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有276张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9.2% 。不合理使用情况下见表。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因我院以精神科为主,大多以精神病例处方为主,所以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调查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

(8.3%),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品种多,选择范围广,适合口服,尤其适于门诊轻症患者。由此可见,我院门诊用药品种选择大部分是合理的。

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分析: 二联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氨苄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并不一定增加,因为二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静脉滴注青霉索,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 无指征或指征不明而滥用抗菌药物:诊断“发热待查”或“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未作病原诊断而用抗菌药物治疗,只能增加不良反应,促使细菌耐药,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门诊患者大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多数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三代头孢菌素、加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过高,抗菌谱过宽,影响了患儿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青霉素、头孢菌素等B一内酰胺类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1]。由于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d 。我院门诊应用此类药物通常为静脉滴注1次/d,口服1次/d,单次剂量加大,毒性增加,间隔时间长,有效抑菌浓度维持时间短,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改进。

为防止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治疗中要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给药方案,同时,要充分发挥 药师的作用,开展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干预,指导、监督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用以控制严重感染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在儿科的使用相当广泛,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救治大量的患儿,若应用不当甚至滥用,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危急患儿生命。为使抗菌药物在治疗中充分发挥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笔者就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4年7~12月我院儿科门诊处方,对其中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用Excel软件输入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别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名称、总用药量、用药时间和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DDD值均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计算DDDs和DUI值。DDDs=总用药量/DDD;DUI=DDDs/用药天数,DUI≤1.0表明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2结果

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29.73%),涉及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磺胺类及其他各类抗菌药物32种。

2.1抗菌药物处方分类及比例 抗菌药物处方中,口服用药处方占(50.35%),注射用药处方占(49.41%),局部用药处方占(1.82%)(如一张抗菌药物处方应用2种给药途径,则统计2次)。单用处方(66.45%),二联用药处方(33.55%),无三联及以上用药处方。

2.2抗菌药物处方涉及抗菌药物类别及比例 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比例最高,占50.24%,其次是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占18.74%。

2.3 DDDs前十位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头孢米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0。

3讨论

3.1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原因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29.73%,高于卫生部2014年5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的规定。儿科门诊大多数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外伤、肺部感染、发热(原因待查)等病种。90%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和发热由病毒感染引起,不到10%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单纯病毒感染,治疗应以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不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由于门诊患儿多为急性期发病,病情多变,有时亦会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医生常凭经验用药,而未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加上部分家长不了解规范治疗过程,不愿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而急于使病情好转,要求医生预防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频繁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2儿科门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处方中,抗菌药物单用处方比例66.45%,二联用药处方比例33.55%。对于轻、中度感染,应用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有效治疗,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常会增加不良反应和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联用药物间可能产生拮抗作用,还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对于中、重度感染,合理联用抗菌药物可增强疗效,如克林霉素1次/d静脉滴注联合罗红霉素2次/d口服。克林霉素主要用于厌氧菌、革兰阳性菌,罗红霉素抗菌谱主要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和一些非典型致病菌。大环内酯类药物(罗红霉素)能有效破坏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细菌毒力,并通过免疫调节、抗炎作用抑制或杀灭生物膜中的细菌。尽管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都是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均为快速抑菌剂,其作用机制相似,但若静脉滴注、口服用药时间间隔调整为4~6 h,则可避免药物竞争相同靶位而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儿的依从性。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提倡静脉滴注后给予口服的序贯疗法。

3.3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选用 从表1可见,儿科门诊医生倾向于选用头孢菌素治疗感染。主要原因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耐药菌少、疗效确切及对人体毒性偏小,儿科应用相对安全。DDDs排序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4种、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1种、青霉素类3种、大环内酯类1种、林可霉素类1种。头孢米诺DDDs为769,比阿奇霉素高20倍,居第一位,主要是由于其抗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少,逐渐取代了氨基糖苷类(耳、肾和神经肌肉阻滞毒性强)、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处方比例排名第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使青霉素、头孢菌素最低抑菌浓度明显下降,大幅增强其药效,使产酶菌株对药物恢复敏感性。氯唑西林具有耐酸、耐酶,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不良反应较少。头孢米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DUI均>1.0,表明有过度使用的情况。青霉素G的DDDs为56,排名第七,低于其他报道。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剂,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对革兰阳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且价格低廉,为革兰阳性菌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蛋白质合成作用,且不需皮试,临床使用方便。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或选用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综上所述,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注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并不断学习、总结使抗菌药在使用上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抗菌药物;门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我国临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在对各种感染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合理使用,不但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和人体器官损害等不良后果。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门诊的就诊量在逐年增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成为受到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院2012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为掌握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2012年1至12月份的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其中一天的全天门诊处方,12个月共抽取12天的门诊全天处方,总计5760张。对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将抗菌药物的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等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3讨论

3.1合理用药情况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抽取的576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933张,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56%,符合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50%的标准[1],但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物应用率低于30%的目标相比[2]差距还较大,因此还需严格控制。

由表1可知,单用抗菌药物处方1848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95.60%,遵循了“对于可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感染,就不用2种药物治疗,不需联合用药。”含2种抗菌药物处方85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48%,《指导原则》中指出: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等,可采用2种抗菌药物联用,但不建议采用三联用药。抗菌药物的多种联合使用,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无三联用药情况。单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占很大比例,说明我院门诊医生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这也符合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的用药特点。

3.2.2无指征用药如骨折、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及病毒引起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均使用抗菌药物。

3.2.3重复用药同类或抗菌谱重叠的药物合用从治疗意义上讲不必要,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了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如阿莫西林钠+头孢噻肟钠。

3.2.4联合用药不当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微生态制剂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前者的存在可使后者灭活,如阿莫西林片+双歧杆菌。杀菌剂与抑菌剂的联用,后者抑制细菌生长,阻碍了前者的杀菌作用,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3.2.5溶媒选择不当因为药物与溶媒的相溶性及溶媒的用量,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泮托拉唑钠在酸性环境中会发生变色、沉淀,5%-10%葡萄糖注射液显酸性,不能作为泮托拉唑钠的溶媒,只能选择生理盐水做溶媒。溶媒剂量过小,会造成药物溶液浓度过高,对血管刺激大,还可能会析出不溶性沉淀物堵塞血管。剂量过大,则使输液过程延长,某些药物在液过程容易发生降解,降低疗效。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因此,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开展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干预、指导、监督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92-0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和医院感染的增加。我院通过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加强管理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管理前)及2009年(管理后)门诊(包括急诊)每季度两天的处方,各4886张、5783张,对比分析两组处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系列措施。①建立和完善制度。编写了《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内容有:抗菌药物应用总则、分级管理原则及分级目录、治疗性及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特殊病理及生理状态下应用的基本原则、各类抗菌药物的实用性和注意事项,内容还明确了各部门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职责,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②加强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派出骨干到上级单位参加抗菌药物知识培训,院内进行全院专业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要求培训率为100%,门诊医生培训至考核成绩合格为止。通过培训让他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良好的保障。③注重日常监测强化考核管理。每周职能部门至少一次到门诊及急诊科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率、感染细菌培养率及特殊用抗菌药物申报等情况每月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连续2月排前的药物,暂停使用,应分析原因,对存在的问题在质控会上进行通报,并与科室奖惩挂钩。④加强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合理用药及提高依从性的基础[1]。职能部门发现问题要与科室主任及主管医生沟通,指出存在问题、正确应用的方法,以减少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个别患者由于缺乏抗菌药物的应用知识,自己要求应用抗菌素,或者指定用某种药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做好解释工作,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⑤信息共享。在医院网络上把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定期的菌株分离及耐药情况等结果于网上,为医生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2.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标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原则》进行合理性评价。

1.2.3 资料分析:使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并转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管理前后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使用率、用药途径、使用类型及联合用药情况,都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 管理前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经过医院加强门诊抗菌药物管理,采取系列措施后,管理后2009年明显比管理前2007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由36.12%下降到29.43%;抗菌药物使用的途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静脉输液比例下降、口服给药比例上升、肌肉注射减少;使用类型管理前排前顺序是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管理后排序则是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管理后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减少:一种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增加,≥2种联合用药比例下降。从结果显示,加强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较管理前得到明显改善。

3.2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有利于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①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制定相关制度及管理机制,使之临床医生具有操作性,职能部门考核也有据可依。②通过抗菌药物管理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知识,知识改变信念,信念改变行为,从而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打下了良好基础。③职能部门加强考核监管,有利于促进不合理现象的改进,才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④加强沟通,可以缓解矛盾,促进科室间关系融洽,也同时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用药的依从性,从而规范用药。⑤利用医院的信息系统,可以加大合理应用抗菌素的宣传力度,让各科室人员动态掌握我院抗菌药物相关信息,从而保证临床服务质量的高效。

3.3 继续加强门诊抗菌药物的管理。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经过管理后,虽然比管理前使用率降低,也接近WHO规定的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30.00%,但门急诊处方用药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分析大多数属于经验性用药,联合用药比例也高,依然有部分医生用药起点高、无指针用药、抗菌药物溶媒不正确,另外还存在处方日剂量偏大、用药时间未按药物的半衰期要求掌握。用药不合理现象,造成了药品的滥用,可以产生耐药菌株的增加,甚至有可能增加医院感染发生[2]。因此我院应继续加强门急诊抗菌药物的管理,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疗效,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经济能力。药师要配合好临床用药指导工作,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力度,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3]。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潘立敏,赵冰,等.我院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做法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J],2010,26(11):852-853.

篇9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处方点评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要求“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1],6月份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院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抗菌药处方进行专项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张抗菌药处方。点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6月份门诊患者的用药处方79 105张,其中抗菌药物处方9986张,利用微机检索6个临床科室每名医师50张抗菌药物处方。

3 讨论

3.1 书写不规范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剂量单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ml)为单位;国际单位(IU)、单位(U);中药饮片以克(g)为单位”[3]。部分抗菌处方用“袋”、“瓶”,“片”及“粒”;不利于审核剂量。

3.2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的抗菌药物占36.45%,基本做到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4]。

3.3 给药频次 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甲肟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绝大多数是时间依赖性的,需要每6~8小时给药一次,而部分处方中用法是qd静滴,参照说明书均为不合格。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性、无PAE或很短)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原菌的MIC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给药间隔时间,最好6~8 h/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使24 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5]。

3.4 遴选的药物不适宜 涉及到的药品为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和沙门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活性。而此次点评的处方中诊断为溃疡性口腔炎即给予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有待商榷。成人口服抗感染开具儿童用颗粒剂亦属剂型选用不合适。

3.5 超过3~7 d用量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急诊3 d、门诊7 d用量,适当延长用药天数未注明原因,过长运用抗菌药物易造成二重感染或耐药。

3.6 配伍禁忌 据文献[6]报道,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会与泮托拉唑等药混合后出现变色现象,临床联合输液时需注意理化、药理、药动学及药效学等配伍禁忌。

3.7 预防给药 泌尿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术等,均在术后给药,未在术前给药。存在部分遴选限制级抗菌药物作为预防给药现象[7]。

3.8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限制类抗菌药物在本院使用比例高,占44.17%。本院采取电子信息方式授予不同职称临床医师相应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限,杜绝越级使用抗菌药物[8]。

通过对6月份6个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处方点评分析,主要是诊断书写不全(未体现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仍居多,各科室可结合相应点评及法规制度进行整改,同时药师在执行配方前对其进行审核把关,对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及时进行干预,必要时联合医院行政处罚管理,点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1.

[2]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

[3]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4]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

[5] 林善华.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J].医药前沿,2011,1(23):27.

[6] 阮贤妹,刘云春.奥硝唑氯化钠 注射液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48.

[7] 严鑫.我院2009年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45-46.

篇10

关键词 儿科 门诊 抗菌药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07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12月儿科门诊处方6450张,统计抗菌药物在本次调查中的数量、品种,包括口服抗菌药、静脉滴注用抗菌药的单用与联用、抗菌药与抗病毒药的合用。

结 果

在6450张被调查处方中,抗菌药处方3705张,抗菌占被调查处方的57.4%。口服抗菌药用药情况,见表1;静脉输液用抗菌药用药情况,见表2。

讨 论

本次调查中儿科抗菌药使用率57.4%,明显偏高,对此应该引起重视:①严格掌握抗菌药使用的适应证。对于治疗性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强调:“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方为应用抗菌药的指征。“诊断不能成立,以及病毒感染者”均无指征。②尽早确定致病原,针对性选择抗菌药。不根据细菌培养选择相应敏感抗菌药,或选药不当,或频繁更换抗菌药,会造成抗菌药疗效不佳,甚至引起患儿体内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等严重后果。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医院耐药菌株的生成。

儿科静脉滴注用抗菌药占抗菌药总数的59.8%,输液频率较高。形成这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儿科患者就诊时,由于病情急,口服给药困难;②家长心情急切,一些患者家长主动要求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起效快。抗菌药用药应“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治疗方案”,包括轻症感染可口服,口服应选择生物利用度高的品种。重度感染先给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本次调查没有发现儿童肌肉注射抗菌药现象(儿童须避免肌肉注射给药,以防局部瘢痕形成,影响步行)。

抗菌药静脉联用现象,特别是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合用较为普

遍。β-内酰胺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大环内酯类为快速抑菌剂,二者联合有发生拮抗的可能,因后者迅速抑制细菌生长,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减弱前者杀菌作用。临床上必须合用时,可间隔给药,使两组药物的峰浓度先后出现以减少拮抗的可能。

抗菌药与抗病毒药合用,占静脉输液用抗菌药的43.7%。调查发现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给予抗菌药的同时,又给予抗病毒药物,反映了预防用药的不合理性。事实上,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90%以上,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不须用抗菌药物。仅少数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方有指征使用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曾影,杨敏,刘晓琦.我院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及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