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25 01: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菌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从第二周出院病历中抽取75份,按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的监测方法和指标,填写使用情况调查表,从用药指征、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药品费用、抗感染治疗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1.2资料来源本院2008年10月—12月全部出院病历共2184份,其中手术病历1054例。
1.3评价标准参考国家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药品说明书及我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实施细则》。重点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用法用量、配伍、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表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Ⅲ类切口除外)
给药方案
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
用药时间术前<2h2h<术前≤1d术前>1d
术后≤2d3d≤术后≤7d术后≥7d
用量用法剂量合适用法正确剂量合适用法相对合理剂量过高或过低,用法不正确
联合用药两种以内有协同作用三种无禁忌三种以上有禁忌
不良反应轻中重
2结果
2.1一般情况抽取的75份出院病历中,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84岁,平均住院总费用19056.57元。
2.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调查的75份病历中60份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80%,其中44份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5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比例97.5%;治疗应用比例55.55%。共计应用8类19种抗菌药物,主要为克林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大环类、硝基咪唑类。使用频度最高的六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克林霉素针(11.66%)、头孢呋辛钠针(20%)、头孢匹胺针(13.33%),头孢硫咪针(8.33%)、头孢噻肟钠针(15%)、头孢甲污针(5%);头孢唑啉钠针(3.33%),氧氟沙星针(1.6%)。
2.3手术类别及例数75份病历中手术病人44例;Ⅰ类切口31例;Ⅱ类切口7例;Ⅲ类切口6例;应用抗菌药物44例;75%不合理;治疗应用抗生菌药物20例,45.45%基本合理。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应用合格率为61.29%。在所有治疗应用抗菌药物的31份病历中,58.06%的病历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具体情况见表2、表3。表2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Ⅰ31(是)3314672无应用指征;药物选择偏高、剂量过大;围手术期时机不正确;术后用药方法不对;术后用药时间≥48h;适应证掌握不严;用抗菌药级别偏高、术后用药偏长>3天;越线使用上级医师未审批签名;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治疗用药级别选择偏低;切口类别不正确;手术当天用量较大;溶媒选择不妥;用药时机不正确;医嘱书写不规范;用法不正确,适应证掌握不严。
Ⅱ7(是)01120药物选择不妥;计量偏低;用法不正确;用药时机不正确;预防应用时间不对;医嘱应交代具体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不正确,术前未用,术后>3天;无用药指征;时间(术前、术后)手术开始时间不正确;医嘱不规范;预防应用指征不强,用量偏大。
Ⅲ6(是)12100越线使用抗菌药;治疗用溶媒选择不正确;药选择级别偏高;未及时取标本做病原学和药敏检测;联合用药重复。表3治疗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
70531越线使用抗菌药;病原检测时间不正确;医嘱时间(痰培养)与执行时间不符;选用阿米卡星不明;标本取样与用药时间顺序不正确;用药时间不足3天换药无依据;医嘱书写不规范;取样本时间应在用药前;联合用药指征掌握不严且药物无协同作用;用药指征不强;直接用三线药;未做病原学检测;遗嘱未写药品规格及用法;医嘱用法不正确;剂量太大;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不符合抗菌药物治疗原则;联合用药重复。
3讨论
篇2
1.1资料来源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4月—2008年4月处方4587张(住院处方2764张,门诊处方1823张)。
1.2方法
采用卫生部制定的处方评价表进行分析,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Dose,DDD)的分析方法,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规定的日剂量来确定药物的DDD值,并计算用药频度(DDDs),其中末收载品种的日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来确定,并结合Ghodse提出的药物利用指数(DrugUtilizationIndex,DUI)来评价临床合理用药情况。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用药天数。
2统计结果
2.1处方情况
本次共抽查处方4587张,其中含抗菌药物处方1472张(占总处方数的32.1%);抗菌药物共9类45个品种;处方总金额为36.05万元,其中抗菌药物金额为12.75万元(占总金额的35.38%);抗菌药物中注射类和口服类金额分别为11.67万元和1.08万元,分别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91.53%和8.47%;平均用药天数4.89d。
2.2联合用药情况
使用单一抗菌药物的处方102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69.80%;二联用药的处方42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8.71%;三联处方22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49%。
2.3各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金额排序
见表1。表1各类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排序(略)
2.4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其DUI情况
注射类的总DDDs为25633个治疗日数,口服类的总DDDs为18742个治疗日数。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其DUI情况见表2。表2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其DUI情况(略)
3讨论
3.1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从调查情况看,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占69.8%,二联用药占28.71%,三联用药占1.49%,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联合用药基本合理,没有发现不合理联用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二联用药中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比例较高,占二联用药的71%,反映出医生出于为了及时迅速地控制病情而草率地选用新药、高端药,违反了梯级用药原则,加大了耐药菌株产生几率,也增加了患者的药费开支,造成卫生资源浪费。调查中还发现,医生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很多没有遵循“续贯疗法”,比如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后不用左氧氟沙星胶囊(片)而用依诺沙星胶囊,使用注射用头孢拉定后不用头孢拉定胶囊而用氨苄西林胶囊等情况较多见。
3.2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用金额排序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位居前三位,达42.58%、21.18%、19.95%,远远高于其他类。二代、三代头孢菌素以其广谱、高效、低毒以及耐青霉素酶等特点,成为目前临床抗感染用药的首选。青霉素类也由于其低毒、价廉的优点仍被医生和患者青睐。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具有双重的杀菌机制,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抗菌高效,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也被临床广泛使用。
3.3抗菌药物的DDDs排序
从DDDs来看,口服类药物大于注射类药物,这与口服药物品种多,使用方便,价格经济等特点有关,同时也由于门诊就诊患者感染程度较轻也不无关系。注射类使用频度前三位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位居第一,说明医生偏爱广谱高效药物,同时也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嫌疑。我院毗邻海滨风景旅游区,大量的肠炎、腹泻患者的就诊量,使庆大霉素的使用量位列第三,但应提醒医生,由于本品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渐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沙雷杆菌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对本品的耐药率甚高,应避免滥用。口服类使用频率前三位的药物是氨苄西林,罗红霉素,小檗碱。这与门诊就诊患者中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统感染比例较高有关。
3.4抗菌药物DUI情况
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细菌耐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4-02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2011
LIANG Ying-ping,GUAN Xiang-lin,HUANG Xiao-m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acterial use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MethodsAnalyzed theDDD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 2011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ResultsPrimar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1 were the cephalosporin antimicrobial agents; 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52.28%, G+ accounted for 56.2%, G- bacilli accounted for 25.4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many way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agents;DDDs;Bacterial resistance
目前,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使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成为医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抗生素现在已成为医院临床使用的最广泛、进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常规药物。同时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继发感染、耐药性加剧、并发症增加等问题也越发显著。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1]。为了使医院抗菌药物能够合理有效的应用以及完善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用抗菌药物的资料,主要是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出库记录;细菌耐药资料也主要来自我院检验科分离细菌资料。2011年我院住院的总人数为15210人次。
1.2 方法 依次统计已使用的抗菌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量以及致病菌分布、特殊耐药菌检出率、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等项目,药物限定日剂量(DDD)采用《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临床用药须知》并结合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主要适应症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药品的DDD值,采用均折算求和的方法计算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物的总消耗量,但针对同一品种不同给药途径则进行分别计算其总消耗量。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2011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前五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唑林。按照DDDS排序抗菌药物,详细结果,见表1。
2.2 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送检患者临床标本总数为7952例次,微生物检查送检率为52.28%,共分离出3959株细菌,细菌检查阳性率为49.78%,其中,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56.2%,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5.41%,详细结果见表2。送检样品主要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脓液等,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实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进行药敏试验,详细结果,见表3、表4。
3 讨论
3.1 抗菌药应用频率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耗量大、种类较多的是头孢类抗菌药;同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占有较大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近年来耐药菌株范围不断扩展,传统抗菌药物大多已耐药,从而导致三代头孢与加酶复方制剂成为临床医生抗感染首选用药,而且该结果也表明我院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有着较高的起点,值得临床医师进行关注和相应的调整[2]。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临床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是我院细菌室2011年分离出较多的菌种,从表4可见,这些常见的菌群在我院同期常用的抗生素中敏感性显著下降。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近两年我院用量较多的品种,DDDS排序第6,已出现部分细菌对其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对溶血链球菌仍保留有92.32%的敏感率。三代头孢是我院近期使用频度最大的抗菌药物,已占据各类药品使用频度的首位,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有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头孢他啶对溶血链球菌的敏感率已经低于20%。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作用,虽然DDDs排序第七,但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对其敏感性已经低于16%,这可能是由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交叉耐药[3]。
3.3 抗生素的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临床最为常用的是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其日常用量较大,因此其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因此敏感性较低。这表明临床上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从诊断感染指标和病原学诊断明确及药物学经济角度考虑,从而合理、安全、有效地选用抗生素。若滥用抗生素必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和扩散。
总之,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调整抗生素的品种及数量,使抗生素更科学、安全、有效地发挥疗效。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特征及适应症,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监测细菌耐药性,减少和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慧玉,罗军,何加宁,等.我院200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89-591.
篇4
关键词:急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44-02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抽取2014年4月-6月的急诊处方,总结分析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及其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6月我院急诊抗菌药物处方5320例,记录患者所患疾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数量、联合用药等情况。
2. 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治疗学(第17版)》等对我院急诊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例数、对应疾病、联用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
二、结果
1. 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急诊抗菌药物处方5320例 ,其中口服药物5042例,占总处方数94.8%;使用注射剂有3320例,占总处方数62.4%。抗菌药物使用排名中头孢菌素类(4568例)、大环内酯类(987例)、氟喹诺酮类(703例)率居前三。
2. 主要系统疾病及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见表1
主要系统疾病(前十位)及使用抗菌药物数量
系统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 数量: 3048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罗红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孟多酯钠
(2)下呼吸道感染 数量:889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呋辛、罗红霉素、头孢克洛
(3)胃肠道感染 数量:752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他美酯
(4)外伤 数量:519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 头孢孟多酯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硫脒、克林霉素
(5)泌尿系统感染 数量:448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克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孟多酯钠、头孢他美酯
(6)发热 数量: 243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硫脒、罗红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孟多酯钠
(7)皮肤感染 数量:64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头孢他美酯、头孢孟多酯钠
(8)腹痛 数量: 46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美酯、头孢克肟
(9)胆道疾病 数量: 41
(10)感染性发热 数量: 39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他美酯
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联合用药有127例,均为二联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2.4%。其中有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97例,主要用于上感、下感及外伤;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30例,主要用于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三、分析
由于急诊科就诊患者所患的疾病大多具有危、急、重等特点,医生无法等待病原学培养的结果,主要为经验用药。
1、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使用种类及使用频数分析
本次抽查急诊抗菌药物处方94.8%使用了口服药,62.4%使用了注射剂。药物使用原则是能口服不注射,从数据看虽然口服药大于注射剂比例,但注射剂使用率明显偏高,可能原因一是医生处方输液一次,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再辅以后继口服治疗;二是急诊患者一般伴有急症体征,为尽早摆脱痛苦,患者常主动要求输液治疗。
本院急诊头孢菌素类使用率居首位,主要原因是其各代的抗菌谱各有针对性,可涵盖急诊患者中的出现率最高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及外伤等疾病的致病菌,且毒性低。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率低,不用皮试,且可以覆盖呼吸科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支原体感染。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使其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氟喹诺酮类已出现较高耐药性,应谨慎应用。
急性上感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感使用抗菌药物最频繁,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2、处方不适宜情况分析
2.1无适应证用药
处方中出现腰痛、头痛、头晕、发热、腹痛的诊断,这些诊断均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2.2 遴选药物不适宜
例1:诊断“急性胃肠炎”,用药头孢克洛或头孢呋辛酯钠。《指导原则》提到胃肠道感染抗菌药物宜选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选用二代头孢不适宜。
例2: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用药左氧氟沙星或头孢克肟或美洛西林,其中氟喹诺酮类因其耐药性,不建议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三代头孢和美洛西林针对菌群为革兰阴性菌,选药不适宜。
例3:诊断“皮肤感染”,用药头孢克肟。皮肤抗感染应针对阳性菌及厌氧菌,严重者可用含β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使用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
例4:诊断“甲沟炎”,用药头孢他美酯。该疾病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并不能很好的覆盖菌群。
2.3 联合用药不适宜
数据记录中显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主要用于下感、上感及外伤。理论上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有药理性拮抗作用,但现实回顾性调查显示此组合可产生协同作用,但这一协同作用并不恒定[1]。《指导原则》中提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经验性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但用于上感及外伤不合理。
四、结论
本院通过抗菌药物各项干预措施,及经过医师、药师共同努力使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量不规范的情况,应引起重视。建议可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完善奖惩制度,终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篇5
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45.静脉滴注的速度过快是否可产生不良反应?
答:有时会产生。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癫痫等)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1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l~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红霉素乳糖酸盐对静脉的刺激性很强,所以浓度不宜过高。有些药物滴注过快可引起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或诱发潜在的疾病等。
46.服用抗菌药物时如何注意给药间隔?
答:以往的“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现在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3次,每日2次者,可在8时及20时各服药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时、12时及22时分别服药1次。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并无必要。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47.肝功能减退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答: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脏的减毒作用降低、从体内排出明显减少,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应用。这类药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齐霉素等,它们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的药物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减退,同时有肾功损害时更应注意。严重肝病时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药物应减量。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在用于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肝病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应注意谨慎使用。肝功能减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对于严重感染的治疗不短于3周。
48. 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吗?
答:不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只能适得其反,这样做等于在筛选耐药菌株,因为敏感菌株在低浓度药物中可被杀死,而耐药菌株却大量增殖。因此预防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洁身自好。万一得了性病就要到正规医院去就诊,规范诊治,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的宣传。
49. 治疗淋病的一般用药原则是什么?
篇6
需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以后
一些对胃肠道刺激小、吸收易受食物影响的药物需空腹服用,最大限度避免药物与食物接触。抗菌药物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时,要求肠道内药物浓度较高,进食会降低药物浓度,降低疗效。这类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克洛、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诺氟沙星等。
Tips:诺氟沙星不但需空腹服用,每次还需同时喝250ml水,避免药物在尿道产生结晶。
以空腹服用为佳,如觉肠胃不适,可与食物同服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前1小时或饭后0.5~1小时以内
某些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会因食物的存在而减慢,因此会减慢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但吸收的药物总量,即生物利用度不受食物影响,所以这类药物空腹或与食物同服均可,即通常所说的饭前、饭后均可,但以空腹服用为佳,但如病人服药后感觉有肠胃道不适的症状,可改为与食物同服。这类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克林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康唑、阿昔洛韦、乙胺丁醇等。
必须在饭后立即服用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后立即
某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需要依赖食物的帮助,因此必须与食物同服,如脂溶性药物在高脂饮食后服用可增加吸收。酮康唑、伊曲康唑于进餐后立即服用,吸收的程度最高。这类药物还有:头孢呋新酯、呋喃妥因、特比萘酚等。
Tips:呋喃妥因须和蔬菜一起服用,可使其在碱性尿液中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
建议与食物同服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后0.5~1小时
篇7
【关键词】 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医院;用药分析
药物利用研究是临床药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医院用药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情况,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笔者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1]对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妇科15例,腔镜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住院日(13±5)d。记录病人以下情况:①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②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2 方 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要求:有绝对适应症;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 h~96 h。有规定疗程的疾病,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其中DDDs=药物总量/DDD,DUI=DDDs/用药总天数,DUI≤1为用药合理,DUI>1为不合理用药[2]。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和《中国药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3 结 果
3.1 抗菌药物利用概况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7位的均为注射剂,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3个品种。主要抗菌药物利用情况见表1。
3.2 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 剂量不合理 有9例病人剂量过大,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 h~8 h,常规剂量每日2.0 g,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 g~6.0 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2.2 选药不当 有12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如头颈部四肢手术,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
3.2.3 疗程不当 有10例病人疗程过长,8例病人疗程过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 d~5 d。用药72 h后疗效不明显时,应及时更换药物,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 d,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 d,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用药时间小于48 h)者8例。
3.2.4 用法不合理 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疗效不降,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
3.2.5 其他不合理用药 临床上频繁换药7例,占6.48%。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2 d~3 d更换一种抗菌素,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4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但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频繁使用会造成耐药的流行。从我院细菌室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来看,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但已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流行的趋势,使用也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张崖冰,胡善联. 限定日剂量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卫生经济研究,2001(4):15.
[2]邹豪,陈盛新. 药物利用评价的内涵及方法[J]. 药物实践杂志,1996,14(5):305.
篇8
【关键词】 抗菌药物;综合干预;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药物, 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用以及某些不合理的使用, 耐药菌株的数量急剧增长, 该问题已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为促进合理用药, 规范河南省杞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保护患者的用药权益[2], 本院自2011年开始采取抗菌药物的综合干预管理,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探讨对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管理的临床意义。现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600份患者病历, 其中, 269份为实施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前的病历, 331份为实施抗菌药物综合管理干预后的病历, 以上病历患者的住院时间均不少于1周。
1. 2 方法 自行设计表格, 对所有病历的用药情况进行登记, 对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合理率、预防性用药率等情况进行分析, 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 3 抗菌药物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
1. 3. 1 建立合理的干预制度 成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管理小组, 形成“医师- 检验技师- 护士- 药师- 院长”的监测网络体系, 为各科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原则及分线目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原则及奖惩条例》等, 并将其纳入考核标准。
1. 3. 2 对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定期邀请专家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讲座, 对不合理用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临床医师自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并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做好岗前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
1. 3. 3 充分发挥医务科的行政管理职能 医务科和感染科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及时纠正不合理现象, 并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跟踪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
1. 3. 4 细菌室及药剂科参与 细菌室检验人员定期统计病原菌的送检情况, 对各科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的变迁进行统计, 分发到各个科室;药剂科定期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审查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 公布各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级别、剂量等。
1. 3. 5 规范术前用药 进行手术时严格遵照围术期术前2 h内给药的原则, 术前给药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不定期对用药时间、用量等进行检查, 保障术前用药安全。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干预前269份病历中,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21% (205/269), 干预后331份病历中,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0.72% (201/331),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对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管理的临床意义。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实施综合干预管理前,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性用药率及使用不合理率均较高, 通过实施综合干预管理后,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6.21%下降至干预后的60.72%, 预防性用药率由干预前的60.96%下降到干预后的45.02%, 均低于国内相关报道[3, 4], 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仍略高于卫生部的有关标准(
综上所述, 对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管理, 可以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不合理率。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要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健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网络体系, 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纠正不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 李小云, 范雪亮, 等.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的后果及其原因概述.中国药业, 2012, 21(2): 47- 48.
[2] 陈莹莹.行政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2):196.
篇9
目的:研究分析现阶段本院儿科门诊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来自本院儿科门诊的650张儿科处方,对这些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5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涉及到抗菌药物使用的有370张,占处方总数的57%,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欠缺的有52张,占总处方数的8%。结论:本院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十分普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但是用药过程中存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应该要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保证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中的安全合理应用,提高药物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
【中图分类号】
R7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26-02
抗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使用上相对比较普遍,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药物治疗途径,然而,如果对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合理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医院感染现象的发生,使得耐药菌株发生增加,尤其是针对儿童群体,其体质等具有一定特殊性,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本文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650张儿科处方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发现我院儿科门诊中仍然存在不少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的现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收集的650张儿科门诊用药处方,对病人的性别、年龄跨度以及基本用药情况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儿科门诊处方中涉及到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数量,分析处方中应用的抗菌药物的具体种类,研究联合用药状况,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以及《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相关资料,对照药物使用说明书以及其他相关用药标准,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
2 结果
2.1 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
650张门诊处方中,涉及到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有370张,占门诊处方总数的57%,抗菌药物使用处方中涉及到静脉给药的处方占66.41%,涉及到口服给药的处方占总数的33.59%。抗菌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药物,然后依次是大环内酯类药物、青霉素药物、林可霉素类药物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研究:
在本次研究的650张医疗处方中,单独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处方有522张,联合两种药物进行使用的处方有124张,三联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有4张,没有发现有三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处方。
2.3 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情况分析:
65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的有52张,占总医疗处方的8%,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3 讨论
儿童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正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的阶段,自身的器脏功能发育得还不是特别健全,对于各种药物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排泄药物的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再加上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在医院内随意活动,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所以,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儿科门诊的用药合理性的研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是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本院儿童门诊中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会造成病人耐药性出现增加,还会提高治疗难度,同时还会导致药物资源的浪费,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1]。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本院儿科门诊的650张治疗处方中,涉及到抗菌药物使用的就占了总处方的57%,这个比例已经比《医院感染管理条例》中规定的50%要高出许多,同时,在本院抗菌药物使用中,注射给药所占的比例偏高,通过静脉滴注手段进行给药的比例已经达到66.41%,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病人发病较突然,病情发展较快,病人家属迫切要求及早见到疗效引起的,家长要求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见效较快的注射治疗,就会导致注射给药比例的上升[2]。有相关调查显示,静脉滴注给药是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门诊针对抗菌药物最常见的给药方式,虽然通过注射方式进行给药与别的给药方法相比,安全性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仍然有很多医院存在滥用注射剂进行治疗的情况,尤其是在儿科门诊。面对这种情况,儿科门诊的医生必须要在诊断治疗工作中,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把控,如果使用口服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的,优先选择口服药剂,尽可能减少注射给药方式,进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现象。
本次研究发现,联合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联合用药通常应该应用于病因复杂,很难确定诱因的疾病感染治疗,然而,儿童门诊中的病人大部分属于中度感染以及轻度感染,不需要使用过高的联合用药比例。本院儿科门诊中联合用药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现象仍然比较多,医生必须要在日常治疗工作中对用药方式进行严格分析考量,使用单一抗菌药物能够进行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联合用药手段,尽可能避免使用三种以上抗菌素进行治疗,用药方式应结合药敏测试结果来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指正常剂量下药物在人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任何有毒害的非正常反应。近年来,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药品不良反应。现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浅要分析,以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安全监控体系,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最终保证患者的用药合理和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的 68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均来自临床 2013年1月至6月,由某医院院临床药学 ADR 监测小组在各病区收集所得。
1.2方法
分别对患者年龄、所用药物给药途径 、使用药物种类及组织器官 ADR 主要临床表现等,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总结。
1.3评价原则
按目前我国卫生管理部门 ADR 监察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原则进行评价。
2.结果
2.1 ADR 在不同年龄的发生情况
ADR 发生的年龄分布看,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儿童组(≤10 岁),共 29 例,占 42.6%,老年组(≥61 岁),共 9 例,占 13.2%;从性别看,男 40 例,女 28 例,其中主要表现为儿童组存在明显差异。
2.2 发生 ADR 的用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大多采取的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占本次报告不良反应的 94.1%;其次是滴眼途径给药占 4.4%。
2.3发生 ADR 累及的组织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本组 68 例不良反应中以皮肤黏膜损害居多有51例,高达75.0%。
2.4 发生 ADR 的药物种类及频率
从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来看,抗菌药物中 β-内酰胺类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为 80.9%,而其中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数量大,品种多,ADR 报告亦较多。
3.讨论
3.1 不良反应发生人群情况分析
ADR 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龄、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另外药品的使用经验也是引起 ADR 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的抗菌药物 ADR 中,男女比例为 100∶113,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在各年龄段中,60岁以上比例最高,说明年龄与 ADR 发生有关。可能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肝肾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另外,0~18 岁 ADR 占 12.7%。可能由于未成年人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药物代谢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药物超剂量。因此,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应结合患者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剂量,尽量实施个体化给药,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
3.2给药途径对 ADR 的影响
68 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有 64 例静脉给药引起。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途径易引起 ADR 的发生。其主要原因为静脉给药可快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体内吸收过程,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另临床用药中,静脉用抗菌药物很多病例中时间都超过了 5 天,未及时根据病情改为口服给药;再加上其它多药联合应用等原因,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增高。近年来,因为临床上住院多数是静脉给药,短时间内能及时发现药物的 ADR,而口服用药在体内代谢相对时间长不易被发现,肌注用药临床 ADR 发生低。
3.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损害部位及发生症状
不良反应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上的瘙痒、皮疹、红斑、风团等,这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与相关文献一致。而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
ADR 中,药物过敏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需注意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前,医药护相关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应重点监护高敏体质患者,严格按照用药指征给药,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的目的。另涉及到循环系统的症状主要有心慌、面色苍白及头晕等,可能与药物滴注速度过快而引起的输液反应有关。
4. 常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
4.1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①中枢神经系统:青霉素类全身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病”;可引起头痛、颈强直、呕吐,甚至惊厥、昏迷等。②脑神经:氨基糖苷类可引起前庭功能损害或耳毒性。③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可引起眼睑下垂、复视、呼吸麻痹等。④周围神经炎:氨基糖苷类、异烟肼、多粘菌素等可引起。⑤精神症状:氯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两性霉素B等可引起失眠、幻视,幻听、定向力障碍、类偏狂、癫痫样发作等。
肾毒性:以氨基糖苷类引起者最多见,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亦可引起,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偶亦可引起,老年人、新生儿、肾功能减退者易发生,慎用上述药物。肝毒性:可引起肝毒性,临床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骨髓抑制:贫血、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氯霉素引起者最多见。
4.2 变态反应
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最多见,其次为链霉素;药物热皮疹:氨苄西林最多见;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
4.3 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可能诱发二重感染,长期用药和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者尤易发生,以四环素类和其他广谱抗菌药物引起者较常见。
4.4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因药物和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结语:
综上认为,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在临床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仍相当普遍,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级医院需广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察,极力预防或减少ADR 的发生率,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这也需要广大医药护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药师应做好用药监护,可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