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片类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阿片类药物

篇1

便秘这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会伴随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整个过程,不会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或消失。因此,在服药之初就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如果患者平素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结,则应在服用第一粒阿片药物的同时即给予缓泻剂。常用的中药缓泻剂有麻仁丸、大黄苏打片、苁蓉通便胶囊、番泻叶、芦荟胶囊等。便秘严重患者可考虑使用酚酞片、硫酸镁、乳果糖、石蜡油、开塞露以及灌肠等。治疗过程中还需不断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以便及早调整用药。同时,家人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或者每日晨起服用1~2汤勺蜂蜜,对缓解便秘亦有帮助。

恶心、呕吐多数发生在用药初期,一般在服药一周左右后机体可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恶心呕吐症状能够逐渐减轻直至缓解。为了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可以在处方阿片类药物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止呕药物,如胃复安等。恶心症状轻者可饮生姜红茶水止呕,或用生姜、陈皮、木香、半夏等中药调理,还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止呕。若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进食即吐,则应求助于医生给予中枢性止吐药,如恩丹西酮、格拉司琼等,或者考虑改用其他阿片类药物治疗。

嗜睡和过度镇静多出现在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因此,在第一次使用阿片类药物过程中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嗜睡的症状大多可随着服药的持续进行而逐渐消失。有些原因可能在于治疗前癌痛剧烈影响患者睡眠,而经过有效止痛治疗后大大改善了睡眠,因而在用药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另有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初次给予的药物剂量大于实际需要量所致。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与肿瘤脑转移、合并使用安眠药有关。如果是由于阿片药物剂量过大引起,应减少治疗剂量,还可让患者喝一些茶、咖啡等。含服中药人参、西洋参亦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 R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1032-03

自从1986年Murry[1]等首次报道多次短暂的缺血能使心脏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 较强的耐 受力,且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P )的概念。在以后的实验中人们发现多种预处理方法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 用,其中药物预处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应用药物预处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 注损伤成为研究热点。药物预处理是指用药物取代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诱导的缺血预处理效 应,即用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自身内源性物质从而对后续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由 缺血和大部分药物预处理所导致的心脏保护作用呈现两个时相:即预处理后数分钟就出现、 持续2~3h消失的早期保护作用,称为早期预处理;和预处理后24h再度出现并持续2~4d的 延迟性保护作用,称为延迟预处理。目前已经证实的低剂量亦具有诱导以及保护作用的药物 包括单磷酰脂A、KatpC开放剂、吸入和阿片类、腺苷等。而在预处理中 ,阿片类药物成为除挥发性外最有前途的药物,并且吗啡是一种临床应用较早的阿片 类药物。Schultz[2]等的研究表明用3次5mg的吗啡静脉注射每次间隔5min的预处理 ,明显降 低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后心肌梗死范围,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相似,具体机制不十分 清楚。目前临床上 使用低温晶体液保护供心有一定效果,如何进一步延长供心保存时间,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 损伤,仍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3]。

1 阿片类药预处理的生理基础

研究证实阿片受体主要分为δ、κ及μ受体,且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目前认为人体心房肌 细胞3种阿片受体均有分布,以δ与κ受体相对较多[4]。

2 内源性阿片肽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内源性阿片肽由脑啡肽(enkephalin)、强啡肽(dynorphin)及内啡肽(endorphin)组成 ,分别对应于δ、κ及μ阿片受体。在成年兔心肌细胞培养模拟缺氧模型中,已经证实脑啡 及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被选择性δ阿片受体阻滞剂拮抗[5]。δ阿片受体 激动剂D-Pen2-D-Pen5-enkephalin(DPDPE) 为脑啡肽样物质,能延长小鼠在低氧环境下的生存时间。目前亦有试验证实脑啡及样物质DA DLE在多种器官移植中(包括心脏移植)显示出具有多器官保护功效。内源性阿片肽中的强 啡肽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有关。Wu[6]发现,大鼠冠脉结扎后均发生了心律失 常,缺血 前使用强啡肽预处理能增加缺血后心律失常,而纳洛酮能减少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3 阿片受体与阿片类药物预处理

研究发现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可通过δ和κ阿片受体产生保护作用。由于心脏缺乏μ受体,故 μ受体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为中枢或外周效应,μ受体是否参与心脏保护作用还不能肯 定。

3.1 δ阿片受体

δ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明确的心脏保护作用。最早发现吗啡可通过δ阿片受体来减少心肌梗 死面积,选择性δ阿片受体阻滞剂可完全取消其心脏保护作用。目前研究表明,选择性δ及 δ1[7]阿片受体激动剂均具有预处理作用,而其作用能被δ片受体阻滞剂拮抗。在 人类心房肌δ阿片受体激动剂也显示出缺血预处理样的心脏保护作用[4]。

3.2 κ阿片受体

目前对κ阿片受体是否参与阿片类预处理的认识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有保护作用,相反也 有人认为有促损伤作用。国外Peart[8]发现κ阿片受体激动剂不仅对缺血大鼠心脏 可取得和 δ阿片受体激动剂一样的保护作用,还能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测κ阿片受 体激动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直接的离子通道阻滞,而不是通过κ阿片受体来产生。国 内陈迈[9]也报道选择性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 488H具有延迟的心脏保护作用,其 机制可能 与细胞内钙稳态有关。然而Wu[6]则报道κ阿片受体能增加心肌缺血损伤,内源性 κ阿片受 体激动剂强啡肽能降低大鼠心室功能,并且在离体及在体缺血大鼠心脏模型都表现出可致心 律失常作用。

3.3 μ阿片受体

由于心脏无μ阿片受体,故μ阿片受体激动剂介导的预处理作用可能是通过外周及中枢阿片 受体发挥作用的,在人类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否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还不清楚。

4 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

4.1 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4.1.1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近几年已经证实阿片类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 注损伤确实具有保护作 用。Murry[1]等在缺血预处理的实验中发现,短暂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随后阻 断冠状动 脉血流40min,心肌梗死面积较单纯缺血组缩小75%。Mayfield[10]等已证实内源性 阿片肽在 低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还证实外源性阿片受体激动剂(DP DPE )能增加鼠的低氧耐受力。在1996年Schultz[2]等首次在体鼠LAD阻断前30min给 予吗啡( 300μg/kg),使心肌梗死面积/危险面积从54%减少到12%。Kato[11]等揭示阿片类 药物预处理能增加离体鼠心脏的缺血后机械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4.1.2 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Szekeres[12]等给狗心室快速起搏预处理后使心脏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室性心动过 速和室颤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证据表明κ-阿片受体主要作用是抗心律失常效应,和减少心肌梗死 面积,但不如δ-阿片受体作用明显。κ-阿片受体抑制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动有利于 机 体抵抗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Wang[13]等在SD大鼠的最新研 究显示, U50 488H(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可模拟缺血预处理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降低心律 失常的发生。Xia[14]等发现强啡肽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其解离常数Kd变小 ,亲和力 增加;在经过缺血预处理后,Kd变大,亲和力减弱,致心律失常作用减轻。Valtachanova [1 5]等研究发现,δ和κ-阿片受体在心脏缺血预适应中发挥不同的有益作用,δ-阿片 受体激 动剂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对早期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明显影响;而U50 488H主要产生 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可减少早期(2h)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4.1.3 减轻心肌顿抑,改善心功能 心肌顿抑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尽管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仍有部分心肌 细胞机械功能障碍,此种功能障碍是完全可逆的,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这部分心肌功能就 可完全恢复。有报道δ-阿片受体激动剂如芬太尼、吗啡通过模拟冬眠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新近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冬眠期间心肌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变化与心脏手术中应用低温冷 晶体心肌保护液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相似,可以提高心肌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通过 阿片肽等药物预处理,可调动机体主要是心脏内源性保护机制,再通过一系列信息传递至心 肌细胞内,经蛋白磷酸化或产生新的蛋白质等,以降低ATP的消耗,储存能量物质,从而使 心脏复跳后有比较充足的能量用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16]。在1996年Schultz [2]等的研究证 实在离体心脏和离体心肌细胞采用吗啡预处理可改善缺血后心肌收缩力,证实吗啡对心脏缺 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应。Benedict[3]等报道镇痛新和丁丙诺啡、叔丁啡亦能 改善缺血 后离体兔的心肌收缩能力。Cohen[17]等证明缺血预处理除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外 ,还能促进心肌危险区顿抑心肌收缩功能的加速恢复,改善心功能。

4.1.4 抗氧化作用 有研究认为阿片类预处理可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及自由基 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2 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

阿片类的心肌保护通过以下途径:

①阿片受体-Gi蛋白-PKC信号通路:Schultz[2,4]等(1998)发现,预先用Gi蛋白抑制剂PTX处理大鼠心脏48h,或者 用KATP通 道阻滞剂格列苯脲处理30min,均可取消吗啡等模拟IPC的作用,证明了阿片受体的心脏保护 作用是通过Gi蛋白与KATP介导。

②阿片受体-一氧化氮(NO)-PKC信号通路:Miki[18]等(1998)对离体家兔使用PKC非选择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可以完全拮抗 吗啡的心 肌保护作用。但是,有的实验并不能证明PKC参与IPC,在猪和狗模型中应用PKC抑制剂则不 有阻断IPC的保护作用。

③介导阿片类延迟相心脏保护作用的环氧合酶与12-脂氧酶:Shinmura[19]等证实,在IPC产生的延迟相心脏保护中,环氧合酶-2(COX-2)起 到重要作用 。Post[20]指出延迟性预适应中的出现除与早期预适应有相似之处外,主要依靠iN Os-衍生 的NO和延迟性预适应中相关的新合成蛋白质,包括iNOs、COX-2、过锰酸岐化酶和热休克蛋 白等有关。

此外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还涉及线粒体KATP通道、蛋白激酶C、自由基、NOS及NF-κ B[21-23]等。外源性阿片物质通过δ或κ-阿片受体,激活Gi蛋白,后者激活蛋 白激酶C,激 活线粒体KATP通道以及自由基,产生心脏保护作用。延迟的保护作用还需NF-κB激活相关 基 因转录与蛋白质翻译。另外,肌膜KATP通道、酪氨酸激酶、糖原合酶激酶、12-脂氧合酶 以及前列环素也参与阿片类药物预处理机制。预适应的最终保护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5 阿片类物质参与IP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①阿片类物质参与IP对心功能有何影响。②参与IP的其他物质和阿片类物质可否通过联合用药加强心脏保护作用。③IP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其局限性,若超过一定的时相,非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加重细 胞 损伤和死亡;此外IP只能延迟而不能阻止I/R后不可逆损伤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限和持续时 间的不同(种属差异)以及复杂的预处理条件也限制了预处理的临床应用。而且许多实验多 来自动物,临床实施仍需进一步确认。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常采用优化心肌保护液和调整再 灌注条件使心脏患者在围术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到最低,阿片类药物预处理是否能够加 强这一处理措施的心肌保护作用,成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用药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模拟缺血预适应,发挥并应用药物代替缺血产生预适应 的保护作用,从而开辟了心脏保护的一个新领域。然而目前阿片类药物预处理的实验结果一 般是在心脏缺血前用药得出的,临床很难预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经常遇到患者已经 发生了心肌缺血才来治疗。阿片类药物是否在心肌缺血后仍有心肌保护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如何把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患者、供心保存、心血管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 等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MURRY C E,JENNINGS R B,REIMER K A,et al.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ca:A delay o 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1986,74:1124-1136 .

[2] SCHULTZ J J,HSU A K,GROSS G J.Morphine mimics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via a glibenclamide sensitive mechanism in the rat hear t[J]. Circ Res, 1996, 78(6):1100~1104.

[3] BENEDICT P E,BENEDICT M B,S U T P,et al.Opiate drugs anddelta-receptor-medicated myocardialprotection[J]. Circulation,1999, 100(19 Suppl):111357-111360.

[4] BELL S P,SSCK M N,PATEL A,et al.Delta opioid receptoer stimulation mimics ische mic preconditioning in human heart muscle[J].J Am Coll Cardiol,2000,36:2296- 2302.

[5] YASUSHI T,WOLFF R A,CHIEN G L,et al.Met5-enkephalin protects isolatedrad dit cardiomyocytes via δ-opioid receptors[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 ol,1999,277(6):H2442-2450.

[6] WU J P,CHEN Y T,LEE A Y.Opioids in myocardial ischaemia:potentiating effects ofdynorphin on ischaemic arrhythmia and cardiogenic shock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 y occlusion in the rat[J].Eur Heart J,1993,14(9):1273-1277.

[7] FRYER R M,WANG Y G,HSU A K,et al.Dependence of δ1-Opioid receptor-induced cardi oprotection on a tyrosine kinase-dependent but not a src-dependent pathway[J ]. JPET,2001,299(2):477-482.

[8] PEART J N,GROSS E R,GROSS G J.Effect of exogenous kappa-opioid receptor activati on in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3(3) :410-415.

[9] 陈迈,贾国良.U50 488H预处理大鼠诱导的延迟性心脏保护效应及机 制[J].心脏杂志,2003,15(5):397-399.

[10] MAYFIELD K P,D ALICY L G.Delta-1 opioid agonist acutely incre ases hypoxic tolerance[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68:683-688.

[11] KATO R,FOEX P.Fentanyl reduced infarction but not stunningvia-opioid rece ptors and protein kinase C in rats[J].Br J Anaesth,2000,84(2):608-614.

[12] SZEKERES L,G Y RAPP J,SZILVASSY Z,et al.Moderate stress by cardiac pacing mayinduce both short and long term cardioprotection[J].Cardiovasc Res,1993,27(4 ):593-596.

[13] WANG G Y,W U S,PEI J M,et al.κ-opioid receptor mediates c ardiopro tection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ole of PKC and KATP[J].Am J Physiol,2001 ,280:H384-391.

[14] XIA Q,ZHANG W M,SHEN Y L,et al.Decreased affinity of K-receptor binding durin g reperfusion following isohaemic preconditioning in the rat heart[J].Life Sc i,1996,58(16):1307-1313.

[15] VALTCHANOVA-MATCHOUGANSKA A,OJEWOLE J A.Mechanisms of opio i d Delta and kappa receptors cardioprotection 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a ra t model of myocardial in farction[J].Cardiovasc JSAfr,2003,14(3):273-280.

[16] GILBERT N F,MEYER P E,TAURIAINEN M P,et al.Effects of hypothermia o n myocardial substracts selection[J].Ann Thorac Surg,2002,74(4):1204-1212.

[17] COHEN M V,LIU G S,DOWNEY J M.Preconditioning cause it improved wallmotion as w ell as same manner infarcts after transient occlusion in rabbits[J].Circulati on ,1991,84:341.

[18] MIKI T,COHEN M V,DOWNEY J M.Opioid receptor contributes to isohemic preconditi oning through protein kinase cactivation in rabbits[J].Mol Cell Biochem,1998 ,186:3-12.

[19] SHINMURA K,NAGAI M,TAMAKI K,et al.COX-2-derived prostacyc lin med iates opioid-induced late preconditioning in isolated rat hearts[J].Ann J Ph ysiol,2002,283(6):H2534-2543.

[20] POST H,HEUSCH G.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Experimental fact sand clinical perspective[J].Minerve Cardioangiol,2002,50(6):569-605.

[21] JIANG X,SHI E,NAKAJIMA Y,et al.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 ase mediates dela yed cardioprotection induced by morphine[J]. Vivo Anesthesiology,2004,101(1):8 2-88.

[22] FRASSDORF J,WEBER N C,OBAL D,et al.Morphine induces late cardioprotection inrat hearts in viov:the involvement of opioid receptors and nuclear transcriptionfactor kappa B[J].Anesth Analg,2005,101(4):934-941.

篇3

【关键词】 布托啡诺; 瑞芬太尼; 异丙酚; 胃镜检查; 效果

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检查过程中常因疼痛不适感影响其与医师的配合,进而直接影响检查时间,在常规检查过程中常利用异丙酚等药物的麻醉以达到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1]。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的108例胃镜检查患者利用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中ASA分级为Ⅰ级62例,ASA分级为Ⅱ级46例。按照双盲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A组、研究B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A组36例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25~65岁,平均(41.3±6.2)岁,体重45~68 kg,平均体重(52.5±3.3)kg;研究B组36例患者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2.1±6.3)岁,体重45~69 kg,平均体重(42.5±3.5)kg;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6~63岁,平均(41.9±5.8)岁,体重47~72 kg,平均体重(52.8±3.9)kg。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ASAⅠ~Ⅱ级;年龄≥20岁;无病态肥胖;无非甾体类药物过敏史;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语言表达能力无碍;配合检查方案者[2]。(2)排除标准:年龄≥65岁;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长期服用阿片类镇静药物;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酗酒及对使用药物过敏反应者[3]。

1.3 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胃镜检查前7.5 h常规禁食禁水,术前常规给氧并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标准:HR90%、

1.3.1 对照组 在胃镜检查之前,对照组予以0.5 mg阿司匹林,静脉注射0.15 μg/kg瑞芬太尼。在患者检查过程中,对照组使用单纯异丙酚静脉注射,不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用量2~3 mg/kg,其中要根据其麻醉反应情况增加异丙酚的用量[6]。

1.3.2 研究A组 研究A组注射布托啡诺联合异丙酚,其中布托啡诺的用量为10 μg/kg,异丙酚的用量为1.5~2 mg/kg,缓慢推注,时间60 s左右。在患者检查的过程中根据其麻醉反应情况增加异丙酚的用量,一般为20~30 mg,直至胃镜检查结束之后。

1.3.3 研究B组 研究B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为0.5 μg/kg,异丙酚用量为1 mg/kg,缓慢推注,推注时间60 s左右。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各种观察指标,主要包括:(1)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2)患者各时间段的HR、MAP及SpO2评分;(3)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其中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低血氧等[7-9]。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操作时间、意识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胃镜检查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B组的意识恢复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各时间段HP、MAP及SpO2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HP、MAP及SpO2与检查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2.3 三组检查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低血氧、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B组及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法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分析临床实际应用中最有效的麻醉方案以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异丙酚镇静,研究A组采用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镇静,研究B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研究过程记录患者操作时间,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的感受直接影响其操作时间。有效的麻醉镇痛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等各种不适感,同时还能加强患者的依从性以缩短检查操作时间。此结果与况芳祥[6]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报告中的结果相类似,说明此结果具有临床科学价值。通过对比三组患者具体情况发现,研究A、B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1.9±0.7)min和(1.9±0.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1.2)min;同时两组患者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1±0.6)min和(3.2±0.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0.4)min,提示患者单独使用异丙酚的麻醉剂量较大,患者清醒时间稍长。研究结果表明,异丙酚复合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操作过程中对异丙酚的需求量,缩短患者清醒时间[10-12]。此结果与赵客松[7]使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相类似。

分别对三组患者检查前、中、后的HP、MAP及SpO2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HP、MAP及SpO2与检查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说明三种不同麻醉用药方法均能取得一定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比较稳定,麻醉效果会影响患者HP、MAP及SpO2等数据情况。同时分析三组检查后各时间点的HP、MAP和SpO2等数据,结果显示三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三种麻醉方法虽有不同但是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影响不大。根据记录显示,三组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三种用药方案对患者血压及心动情况影响较小;研究A组未发生低血氧情况,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78%(1/36),研究B组的低血氧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为19.44%(7/36),对照组的低血氧发生率为16.67%(6/36)、呼吸抑制率为22.22%(8/36),研究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B组及对照组(P

综上所述,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麻醉效果较好,其中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镇静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显著且呼吸抑制情况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冬梅.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用于胃镜检查治疗术的麻醉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175-176.

[2]毛芳.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6):633-634.

[3]察广雄.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经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2,32(5):365-368.

[4]钟瑛.异丙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B):17-19.

[5]赵峰.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麻醉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1):2100-2103.

[6]况芳祥.异丙酚和咪哇安定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36-237.

[7]赵客松.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125-126.

[8]谢傲爽.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26(178):106.

[9]孟瑞仙.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132-133.

[10]王朝霞.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7):89-90.

[11]屈文平.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检查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20-7721.

[12]赵春岭,马宪平.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77-78.

[13]江波.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82例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77-178.

[14]屈瀚,吴永伟,韩俊.异丙酚、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373-376.

篇4

[关键词] 吗啡;舒芬太尼;地佐辛;硬膜外自控镇痛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b)-0092-03

硬膜外术后镇痛经典方法是使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联合吗啡,其镇痛效果确切,但副作用较多。本研究采用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方法,观察罗哌卡因分别联合等效剂量吗啡、舒芬太尼或地佐辛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副作用更少并且可以取代吗啡的镇痛药物组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术后PCEA的妇产科手术患者及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共120例,ASA Ⅰ~Ⅱ级,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6~75岁;体质量42~89 kg;手术时间45~135 min。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吗啡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组,每组各4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输液,扩容通常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然后续接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或琥珀酰明胶注射液)500 mL。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常规监测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及呼吸。术前用药酌情使用长托宁0.5 mg,选择手术相应脊髓节段施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用试验量确认硬膜外腔及麻醉平面后,分次注入0.75%左布比卡因10~15 mL,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90 min后追加局麻药5 mL,麻醉辅助用药为芬太尼+咪达唑仑。各组均采用国产一次性使用镇痛泵,容量100 mL(吗啡组:吗啡5 m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50 μ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地佐辛组:地佐辛5 mg+罗哌卡因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持续剂量2 mL/h,单次按压追加剂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毕注入PCEA泵内镇痛液5 mL作负荷量,硬膜外导管连接PCEA泵后即开始输注镇痛液,所有患者均留置导尿管24 h,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①镇痛效果采用VAS评价: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各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三组PCEA镇痛满意度及VAS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在4分以下,表现为无痛或轻度疼痛,能够卧床安静休息,不使用其他镇痛药物,镇痛优良率分别为87.5%、95.0%和97.5%,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三组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

副作用以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最多见,吗啡组和舒芬太尼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0%和17.5%,吗啡组有2例患者呕吐严重拒绝继续使用镇痛泵。皮肤瘙痒多发生在术后早期4 h内,持续数小时不等,无皮疹,无抓痕,无需特殊处理。吗啡组与地佐辛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等其他副作用发生。见表4。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并需要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镇痛已引起麻醉、外科以及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许多安全、有效、连续的镇痛方法和技术正得到迅速发展[1],术后镇痛已经越来越普及,综合各种外科手术的镇痛要求,国内麻醉学专家[2]提出良好的术后镇痛目标:①充分保证患者安全;②持续有效的镇痛,包括迅速和持续镇痛以及制止突发痛;③清醒镇痛;④制止运动痛;⑤不良反应少;⑥患者满意度高。由于镇痛机制复杂,环节多,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作用在所有位点,术后多模式镇痛是当代镇痛的主要方式,包括了不同药物的组合,不同镇痛方法的组合,通过多种机制发挥镇痛作用,以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并使副作用减少到最小,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副作用比。理论上讲,多模式镇痛是通过联合应用能减弱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的阿片类药物、区域阻滞和主要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信号触发为目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而实现的[1-2]。PCEA是经硬膜外使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联合一些阿片类镇痛药实施术后镇痛,它们分别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产生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延长作用时间,减少各自用药量从而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筛选合理的镇痛药,探讨完善多模式镇痛方法,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急性疼痛服务[1],对提高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已知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和副作用均是受体作用,与剂量相关[2-4]。多年来,PCEA的镇痛药物以吗啡为主,为μ受体激动剂,其镇痛效果确切,但达到满意镇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缩瞳甚至尿潴留、瘙痒等副作用,不易达到无副作用或轻度副作用条件下的清醒镇痛和运动时镇痛[2],而且吗啡激动μ受体主要产生脊髓以上镇痛,可引起呼吸抑制、胃肠蠕动减少、心率减慢和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3-5];舒芬太尼同为μ受体激动剂,但其分子量小,脂溶性较高,硬膜外给药后其周围脑脊液中舒芬太尼浓度是其血浆浓度的4倍,其镇痛作用往往局限在注射部位的上下几个脊髓节段,不引起延迟性呼吸抑制[2-4]。地佐辛主要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作用,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成瘾性小。由于脊髓内存在着κ受体,微量地佐辛和局麻药通过硬膜外腔的扩散作用,经过蛛网膜绒毛吸收至脊髓并与脊髓κ受体结合,从而产生镇痛效果[3,5-6],在治疗术后疼痛过程中,地佐辛5 mg相当于吗啡5 mg,其作用强度、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与吗啡相当,并且随着剂量增加镇痛作用增强,但也有封顶效应[6]。

研究认为,舒芬太尼50 μg联合低浓度局麻药PCEA具有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的优点[4]。本研究选取三种阿片类镇痛药分别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PCEA,参照传统的吗啡用法用量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吗啡5 mg、舒芬太尼50 μg和地佐辛5 mg PCEA各时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均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其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发生率以吗啡最高,舒芬太尼次之,地佐辛最低,吗啡组因为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PCEA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地佐辛组PCEA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发生率等明显低于吗啡组(P < 0.05),由于地佐辛对μ受体的抑制作用,与μ受体相关的副作用如皮肤瘙痒、嗜睡、呼吸抑制等也较少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镇痛的舒适度,又由于地佐辛镇静作用轻微,降低了呼吸抑制的风险,用于术后镇痛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尤其对老年患者的术后镇痛更加安全[5,7]。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以地佐辛最高,舒芬太尼优于吗啡,可以替代吗啡,地佐辛成为目前术后镇痛较理想的药物之一[7-9]。

手术类型可以是预测术后疼痛程度和止痛药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不同的手术类型对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如骨损伤后疼痛重于软组织损伤,导致最严重的术后疼痛的手术是关节矫形术、开胸和开腹手术[1]。研究报道显示[3],地佐辛10 mg与低浓度局麻药组合PCEA镇痛效果更加确切,患者更为满意,使用地佐辛15 mg则副作用明显增加,镇痛满意度下降。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和地佐辛用于PCEA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而地佐辛副作用更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镇痛满意度,可以替代吗啡,建议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 于翠萍,安建雄.临床急性疼痛管理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2(4):108-112.

[2] 徐建国.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3):299-301.

[3] 卢贵明,廖锡强,佘守章,等.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5):2049-2051.

[4] 闫焱,邬子林,佘守章,等.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3):189-192.

[5] 谷新荣,吴书宝,翟小猛,等.地佐辛在全髋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76-77.

[6] 周攀科.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6):169-172.

[7] 是阳.吗啡与地佐辛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比较[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32(1):20-21.

[8] 谈大海,李克华.地佐辛和吗啡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21-22.

篇5

[关键词] 椎管内阵痛;阿片受体类:肾上腺素兴奋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

椎管内用药就是在椎管内应用局部,中枢性镇痛药及其他类药物。在椎管内可以在两个部位给药,一个部位是是蛛网膜间隙,蛛网膜下隙给药时,药物穿过蛛网膜,弥散至脑脊液,透过软膜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另一个部位是硬脊外膜间隙,硬脊膜外间隙给药时药物进入脊髓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与背根神经节的阿片受体结合;局部吸收后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椎管内应用镇痛药的效果与镇痛药的剂量和药物在脑脊液中的弥散有关。蛛网膜间隙给药起效快,效果也较好,但一般很少连续给药,不适合长时间手术,硬脊外膜间隙给药起效慢,效果差一些,但可以连续给药,适合较长时间的手术。由于不需要跨硬脊膜屏障,在达到相同效果的条件下,使用蛛网膜下隙给药需要的药量比硬脊膜外隙给药的药量少,硬膜外镇痛作用更强,还能降低手术后的应激反应,对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椎管内用药可以有较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用药剂量也较少,在用药时要注意剂量,防止出现脊髓、脊神经损伤、和出现循环、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1阿片类药物

1.1吗啡

吗啡在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间隙用药均可产生满意的效果,通过椎管机制产生镇痛效果。硬膜外注射吗啡后直接作用于脊髓,阻断不良刺激向中枢传导,临床效果确定,镇痛效果持续12-48小时。为了防止单次给药带来的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多采用连续给药的镇痛方法,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可维持48-50 小时的镇痛作用。

1.2芬太尼

芬太尼曾被作为椎管内药物应用,但是研究发现芬太尼的脂溶性太强,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椎管内给药,镇痛作用和副作用相似。而且椎管内应用芬太尼后的阵痛机制也不是椎管机制,而是作用于脊髓以上受体的全身机制。

常用的阿片类药物还有哌替啶和舒芬太尼等,硬膜外注射阿片类药物的作用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

2局麻药

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氯普鲁卡因等。这些药物均可产生有效的麻醉作用,但是这些药物发生神经病发证的几率较高,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普鲁卡因用于蛛网膜下间隙阻滞时若超过临床用量,会使部分接触到高浓度局麻药的马尾神经受损。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中应用氯普鲁卡因可能有部分氯普鲁卡因经腰麻穿刺孔进入蛛网膜下间隙损伤马尾神经。

此外,还有一些椎管内镇痛药,如氯胺酮,咪唑安定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可乐定不仅有节段性镇痛作用,还有全身性镇痛作用,不影响运动功能,无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但是单次用用作用时间较短且易发生低血压。

3阿片类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3.1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的相互作用

阿片类药物与低浓度的局麻药联合应用可以在保证药物镇痛效果的前提下还能见各种药物成分的摄入,它们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这一作用在妇产科尤其是在分娩时镇痛方面被广泛应用,如芬太尼配合利多卡因使用可提高分娩时的镇痛效果,并且阿片类药物还能减少手术中局麻药的浓度和用量,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将镇痛药和局麻药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的不良反应,但两种药物应相应减量,否则会发生呼吸、循环抑制等并发症。

3.2阿片类药物与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相互作用

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可以增强局麻药的脊髓麻醉作用,减少局麻药和镇痛药的剂量。阿片类药物在长期食用后会出现药物耐受性,与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合用可以提高镇痛效果,还能减少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但是也可引起明显的低血压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可乐定与阿片类药物的协同作用与阿片类受体的亚型有关,只与阿片ξ受体产生抗感受损害作用。

3.3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有研究表明胆碱能受体兴奋剂咪唑安定和吗啡联用可使吗啡的剂量-反应曲线左移,也就是两者可产生叠加作用。阿片受体兴奋剂亮氨酸脑啡肽可减少吗啡和蛋氨酸脑啡肽的半衰期,吗啡和阿片受体激动剂起协同作用。有时另外加入一些辅助药,如镇静药氟哌利多、镇吐药胃复安、地塞米松等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4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呼吸抑制:在应用阿片类药物过量时会引起中毒,最明显的就是出现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可表现为早期呼吸抑制和迟发型呼吸抑制,是血管吸收和再分布的结果,可采用插管和机械通气等手段处理。(2)瘙痒:应用后会发生面部瘙痒,一般应用抗组胺类药物缓解。(3)尿潴留和恶心呕吐。(4)过度镇静和肌阵挛。(5)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神经脓肿,对脊髓、脊神经产生损伤,严重的可导致脊神经不可逆性损伤。

5讨论

椎管内镇痛给药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和哌替啶等;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物如可乐定;局麻药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均可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镇静作用轻微、生理功能得以保持,患者的情况得到改善。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分别在不同的部位起效来阻滞伤害感受性传导通路,但是却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两者俱有协同作用。椎管内的使用的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或叠加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副反应。虽然椎管内镇痛与其他部位给药镇痛相比有诸多优点,但是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还是有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谨慎用药剂量。

参考文献:

[1]伊首璞,明,张继虹,张宽仁,阿片类受体亚型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1)1493~1495.

[2]王莉莉,刘慧丽,黄宇光,阿片类药物椎管内阵痛引起皮肤瘙痒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5):397~398.

[3]王建荔,可乐定在椎管内阵痛的增效作用[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1999,13(1):81~82.

[4]邱小弟,喷他左心椎管内阵痛的临床效应及机制的研究[J].

篇6

1 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临床表现

1.1 临床表现特点

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是当前全世界品滥用的主要问题,阿片类药物依赖,临床表现的戒断症状严重,精神依赖很强,戒断后复发率高。

1.2 药物依赖性的定义

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地或定期用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断药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

1.3 临床症状表现

1.3.1 成瘾时的主要特点 分为生理和心理依赖的特点。

生理依赖,也称身体依赖,依赖后,一旦中断用药,或者突然减少用药量,在8-12小时即出现戒断症状。此时如不继续给药,戒断症状就会在36-72小时内达到高峰。

心理依赖,也称精神依赖,成瘾者对产生异常强烈的渴求感,需连续不间断地使用来重复体验心理并避免断药时的身心折磨。

1.3.2 成瘾时的戒断综合征 中断滥用阿片类药品后可出现渴求、流涕、流泪、哈欠、发热、多汗、寒战、体毛竖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酸痛、失眠、焦虑、烦躁、瞳孔扩大、血压上升、脉搏加快、自发或自残。这一系列的戒断症状称为戒断综合征。

2 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的基本步骤

2.1 发现患者

根据有关患者的表现,及时发现阿片依赖者。

2.2 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应符合国际通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4)阿片类物资戒断诊断标准。应符合:

2.2.1 曾大量长期(数周以上)应用阿片类,现停用或减量。

2.2.2 在应用阿片类一段时间后服用某种阿片类拮抗剂。

2.2.3 在大量长期应用停药后,几分钟至数天内出现下列3项以上:情绪心境糟糕、恶心或呕吐、肌肉酸痛、流泪流涕、瞳孔扩大、汗毛竖起或出汗、腹泻、哈欠、发热、失眠。

2.2.4 在以上的情况下,产生明显的痛苦烦恼,进一步影响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缺损。

2.3 体检和治疗方案确定

体检要考虑身体基本状况和年龄,性别,及相关并发症。

确定个体戒毒用量,要参照阿片类的纯度,应用时间,近期滥用的剂量,滥用方式,戒毒次数,戒断症状和严重程度,为选用戒毒药物种类、剂量、疗程打基础。

3 阿片类药物依赖症的药物脱毒治疗

3.1 美沙酮

美沙酮替代递减法适用于各种阿片类药物的戒毒治疗,如海洛因、吗啡、阿片、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等。初始剂量的确定,个体化给药,如海洛因每日用量在1g以上,其初始剂量为30-50mg,一般不超60mg,依赖病程长,用静脉注射者,可酌情加大剂量。药物递减的程序是每日递减药量20%左右,减至10mg左右时改为每1―3日减1mg,一般控制在15―20日停药。相关症状可对症处理,如失眠主张用地西泮。

3.2 丁丙诺啡

丁丙诺菲舌下含片替代递减法适用于阿片类药物的戒毒治疗,如海洛因、吗啡、阿片、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美沙酮等。用药方法同美沙酮,其剂量是最初的1―3日剂量应尽量充分,一般轻度海洛因依赖者剂量为1―1.5mg,每8小时1次,中度依赖为2―2.5mg,重度则要3―6mg,首次用药2小时后,根据戒断症状控制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追加剂量,如需追加,其剂量为上一次的30―50%,第2―3日后可酌情逐步减量,每日减少20―30%,脱毒治疗周期为10―14日。药物必须舌下含化5分钟以上,含化期间不得吞咽,以保证药物在口腔中充分吸收。

3.3 可乐定

可乐定又称可乐宁、氯压定。用于阿片类脱毒治疗的原理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作用在中枢。中枢α2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是抑制性神经元,他的被激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由于阿片类撤药而引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亢进活动,使之降低而缓解大部分症状。因此可用于阿片类依赖中度患者。用药方法是以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断调整剂量。最高剂量为14―17μg,分3次口服,10日为一疗程。第1日的剂量不宜太大,约为最高剂量的三分之二,第2日加到最高量,从第5日开始逐日递减20%,第11日停止给药。

3.4 盐酸洛非西丁

盐酸洛非西丁又名凯尔丁,其用于阿片类脱毒治疗的原理、作用特点与可乐宁相似,用法是一般1.2mg分3次服,第2―4日加大到最高量1.6―1.8mg,分3次服,第5日起逐日递减20%。

4 讨论

4.1 阿片类药物依赖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疾病,脱毒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是综合治疗的第一步,因此医药学人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4.2 加强品、第一类的知识培训和教育,防止药物滥用和依赖症的发生。同时在培训的科目上建议要加药物依赖症诊断、治疗等知识。

4.3 在癌痛的镇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出现的依赖症很少发生,长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因此不能把戒断症状和耐药现象与药物成瘾混为一谈。笔者认为我国今后这类药物的应用量会不断增加,正常应用和药物滥用应严格区别。

篇7

开发镇痛药新制剂可满足患者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近期在国外上市的镇痛药新制剂有速释片、干混悬剂、软胶囊剂、复方速溶片和复方缓释片等口服制剂,口腔黏膜给药制剂,静脉注射液、无针释药系统和长效脂质体注射剂,透皮控释贴片以及鼻腔给药制剂等。

1 口服制剂

1.1 速释片

强生药物研究与开发公司的他喷他多(tapentadol)速释片,用于缓解成人中度至严重急性疼痛。该药系中枢作用的口服镇痛新药,通过激动μ型阿片受体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两种作用机制产生疗效。剂量规格:他喷他多50、75和100m/片。

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可结合并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μ型阿片受体,改变疼痛感觉、抑制疼痛在脊髓中的传递和控制脑疼痛接收区的活动。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则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被再吸收进入神经细胞来增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这两类药物均具有镇痛作用。

他喷他多的药理作用与曲马多相似,但曲马多是左、右旋异构体的消旋体,其激动μ型阿片受体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作用分别来自曲马多的不同异构体及代谢产物,而他喷他多激动μ型阿片受体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作用则来自同一分子构型,故镇痛作用强于曲马多。

1.2 干混悬剂

应用药物研究公司的非甾体消炎药双氯芬酸钾口服干混悬剂(商品名:Cambia),用于治疗成人有或无先兆的偏头痛。剂量规格:双氯芬酸钾50mg/袋。

本品采用KPA公司的“动力缓冲技术(Dynamic Buffeting Technology)”制成,能快速缓解偏头痛。在临床研究中,Cambia不但能在15~30min内缓解偏头痛发作,而且还可治疗偏头痛发作引起的畏光、恐响症和恶心等症状。

1.3 软胶囊剂

Xanodyne制药公司的双氯芬酸钾液体填充的软胶囊剂(商品名:Zipsor),用于缓解成人轻至中度急性疼痛。剂量规格:双氯芬酸钾25m一粒。

本品是一具有多种独特优点的药品。两项术后临床研究以目前美国市售的最低剂量双氯芬酸钾(25mg)产品作为对照,显示其安全、有效,耐受性通常很好。Zipsor是首个处方类非甾体消炎药液体填充的软胶囊制剂,同时也符合美国FDA目前推荐以最低有效剂量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的用药指导原则。

1.4 复方速溶片

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复方舒马坦,萘普生钠85mg/500m(商品名:Treximet),用于紧急治疗成人有或无先兆的偏头痛发作。本品是首个和迄今唯一一个偏头痛治疗用多靶的作用复方制剂。

Treximet获准上市是基于对2900多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的两项平行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这些关键研究显示,复方舒马坦,萘普生钠片在2~4h解除偏头痛的患者例数较单独服用舒马坦85mg、萘普生钠500mg或安慰剂都显著更多。重要的是,Treximet有效解除偏头痛的作用可持续2~24h。此外,与安慰剂相比,本品还可解除偏头痛引起的多种症状,如恶心和对光、声的敏感等。

1.5 复方缓、控释制剂

1.5.1 复方硫酸吗啡/盐酸纳曲酮控释胶囊

King制药公司产品(商品名:Embeda),用于治疗中度至严重慢性疼痛。每粒剂量规格:硫酸吗啡/盐酸纳曲酮20mg/0.8mg、30mg/1.2mg、50mg/2mg、60mg/2.4mg、80mg/3.2mg和100mg/4mg。本品为美国FDA首次批准的可降低与碾碎或咀嚼相关的药物喜好和欣的长效阿片制剂。

本品采用King制药公司的专利技术制成,胶囊内含硫酸吗啡控释小丸,内心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盐酸纳曲酮。如直接吞服,硫酸吗啡缓解疼痛,随即释出的盐酸纳曲酮不影响临床疗效;而咀嚼后服下,盐酸纳曲酮会与硫酸吗啡一起被人体吸收,由此逆转硫酸吗啡的镇痛作用。

1.5.2 复方盐酸羟考酮/盐酸纳洛酮缓释片

Mundipharma公司产品(商品名:Targin),用于一日2次口服控制慢性严重疼痛且可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每片剂量规格:盐酸羟考酮,盐酸纳洛酮10mg/5.45mg和20mg/10.9mg。

本品为由缓释阿片激动剂盐酸羟考酮和缓释阿片拮抗剂盐酸纳洛酮组成的复方制剂。对1064例患者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表明,Targin缓解疼痛的疗效与单一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制剂相近,但可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Targin口服后可持续缓解疼痛达12h。

复方盐酸羟考酮,盐酸纳洛酮缓释片用于治疗严重疼痛是一显著进步。临床治疗严重疼痛必须保证不仅要以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而且要使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发生率最小,后者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阿片类药物通过占领脑和脊椎内的阿片受体来减少疼痛感觉。然而,阿片类药物也会与肠道内的周围阿片受体结合,干扰肠道运动。阿片类药物还影响分泌,增加肠道水分吸收,干燥肠道内容物,进一步阻碍它们在肠道内的运输,造成便秘。

Targin片剂内的盐酸纳洛酮成分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仅作用于肠道壁的周围阿片受体,可防止阿片类药物与这些受体结合,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危险,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排便功能。

2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

BioDelivery科学国际公司和Meda公司的芬太尼口腔速溶膜剂(商品名:Onsolis),用于治疗已接受过和不能耐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18岁癌症患者持续癌症疼痛的锐痛。本品是首个采用该公司“生物溶蚀黏膜黏附(BioErodible MucoAdhesive)”专利释药技术制成的小型口腔内黏膜可溶膜。剂量规格:芬太尼200、400、600、800和1200μg/片。

本品在临床研究中对300多例患者进行过服用超过9万剂的评价。在用药后数秒内,Onsolis即可黏附于口腔黏膜,几分钟内开始溶解,透黏膜释放芬太尼,缓解阿片耐受性癌症患者的锐痛。

3 注射剂

3.1 静脉注射液

美国FDA已批准布洛芬静脉注射液(商品名:Caldolor),是首个治疗疼痛和发热的布洛芬静脉注射制剂。剂量规格:布洛芬100mg/mL,4和8mL/瓶。

本品主要用于不能口服用药的住院患者疼痛缓解和退热。目前市售的减轻疼痛的注射剂仅有阿片类药物吗啡、哌替啶和非甾体消炎药酮咯芬。阿片类药物会造成镇静、恶心、呕吐、认知损害和呼吸抑制。酮咯芬有增加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和肾并发症的危险。尽管有这些不良反应,美国治疗疼痛的注射剂市场2008年仍达约6.79亿美元。

临床研究显示,布洛芬静脉注射液对1400例住院患者减轻疼痛和退热安全、有效。在Ⅲ期临床研究中,Caldolor治疗显著减轻术后患者第一个24h内的疼痛强度,同时也显著减少他们使用的吗啡量。临床研究还包括病危和非病危发热患者,Caldolor较安慰剂显著降低体温。在这些临床研究中,布洛芬静脉注射液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2 单次治疗用Synvisc-One

Genzyme公司的单次治疗用Synvisc-One,可解除膝关节炎疼痛达6个月。Synvisc-One是目前欧洲批准的唯一一个单次注射用粘稠填补剂,可简化骨关节炎治疗,降低总医疗费用。

Synvisc系一在正常关节液内发现的弹性粘稠物质,适用于以非药物保守治疗和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无效的膝关节炎疼痛。Synvisc目前已在欧洲和加拿大获准用于治疗膝和臀(欧洲还批准用于踝关节和肩关节等大关节)关节炎疼痛。但Synvisc治疗需注射2mL 3次,每次注射间隔1wk,而Synvisc-One只需注射1次6mL即可。

在欧洲对253例患者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显示,26wk时,Synvisc-One缓解膝关节炎疼痛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且安全性类于安慰剂。首次用药6个月后再次注射Synvisc-One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无针释药系统

Zogenix公司的舒马坦无针释药系统(商品名:Sumavel DosePro),用于治疗有或无先兆的急性偏头痛和束状头痛发作,10min内即可解除某些患者的偏头痛。

曲坦类药物是治疗偏头痛处方量最大的一类药物,在美国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据美国国家头痛基金会统计,美国急性偏头痛患者数近3000万例。对某些偏头痛患者可采用片剂治疗,但并非所有患者对口服药物都感到满意。偏头痛突然发作、恶心或呕吐的患者特别需要速效、非口服治疗药物。

美国FDA批准本品上市是基于Zogenix公司进行的SumavelDosePro无针释药系统的生物等效性、有用性和安全性数据。

3.4 长效脂质体注射剂

Pacira制药公司的硫酸吗啡长效脂质体注射剂(商品名:DepoDur),用于缓解大矫形、腹部或盆腔等术后疼痛。腰椎硬膜外给药,推荐最大剂量为10mg,应保持监控48h。剂量规格:硫酸吗啡10mg/1mL、15mg/1.5mL和20mg/2mL。

本品是采用Pacira制药公司的“储库泡沫(Depo Foam)”技术制成的新型硫酸吗啡控释制剂。对大矫形、腹部或盆腔等各种术后引起的中度至严重疼痛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DepoDur单剂注射可持续缓解术后疼痛长达48h,且留置的硬膜外导管使用不受限制和不会引起并发症(神经危害或感染),患者耐受性好。

4 透皮控释贴片

第一三共公司的洛索洛芬钠透皮贴片(商品名:Loxonin Tape),用于消炎镇痛。本品是日本批准的首个洛索洛芬钠贴片,一日1次使用的消炎镇痛作用较洛索洛芬钠丸剂或散剂更强。剂量规格:洛索洛芬钠50和100mg/贴。

洛索洛芬钠属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代谢生成反式OH型药物,后者有很好的消炎活性。洛索洛芬钠透皮贴片对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且可转化为反式OH型活性代谢物,能使足够的药物积蓄在皮肤内。

5 鼻腔给药制剂

篇8

关键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癌痛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97-02癌痛主要因肿瘤等对神经根、神经干、脑、骨膜等造成的侵犯或压迫所引起的疼痛,为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具有极高的发病率[1]。我院通过给予癌痛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等功能系统疾病者[2]。A组患者男30例,女19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9.6±3.1)岁;肺癌患者20例,胃癌患者10例,大肠癌患者7例,宫颈癌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4例。B组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9.1±3.4)岁;肺癌患者21例,胃癌患者9例,大肠癌患者7例,宫颈癌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癌疼强度按NRS评估法对患者疼痛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疼痛规范化治疗示病房标准,按癌疼三阶梯止疼原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药品用法及增减剂量。给予A组患者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给予B组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1.2.1 初始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疼痛强度(NRS)剂量滴定增加幅度7~1050%~100%4~625%~50%2~3≤25%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给予A组患者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给予B组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1.2.2 维持用药。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

表2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

药物非胃肠给药口服等效剂量吗啡10mg30mg非胃肠道:口服=1:3可待因130mg200mg非胃肠道:口服=1:1.2

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羟考酮10mg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l.5-2:1芬太尼透

皮贴剂25μg/h

(透皮吸收)芬太尼透皮贴剂μg/h,q72h

剂量=1/2×口服吗啡mg/d剂量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则采用逐渐减量法,即先减量30%,两天后再减少25%,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服吗啡类药物的同时,预防性使用止吐及通便的药,以预防呕吐及便秘。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时为5天的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后观察患者主观疼痛感觉、面部表情、生活能力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 部分缓解(PR):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NC):疼痛有所缓解,仍需加强止痛,睡眠仍受干扰;无效(PD):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治疗效果对比: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疼痛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CRPRNCPD总缓解率A组391118100100%B组391019100100%3 讨论

羟考酮主要是从生物碱蒂巴因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多被用作强效镇痛药使用。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起效快,利用度高、双相吸收,给药途径较多等。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知,分别使用硫酸吗啡缓释片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的A、B两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相似,充分说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以同硫酸吗啡缓释片一样,在临床治疗癌痛患者过程中发挥出显著的镇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但由于所选病例较少,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更进一步的实施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癌痛是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60%~90%,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1]。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128例,其中癌痛治疗失败19例。本文就19例癌痛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中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65.28岁(55~81)岁,平均住院天数47.21d(2~298)d。肺癌8例,淋巴瘤3例,肝癌3例,胃癌3例,食道癌1例,乳腺癌1例。NRS分级均为中、重度疼痛,第一、二阶梯治疗无效。

1.2 方法 疼痛分级采用通用的NRS评估法[2](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根据用药前的评估结果,按照三阶梯止痛方法给患者以盐酸吗啡(商品名为美施康定)、哌替啶为主的止痛治疗。疼痛缓解分级按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无效或失败(NR)进行分级,来判定临床疗效。

2 结果

19例患者中4例出现III~IV级恶心呕吐,6例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5例出现顽固性便秘,1例出现呼吸抑制,2例担心成瘾不愿接受疼痛治疗,1例剂量不足导致治疗无效。

3 癌痛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3.1 与医务人员有关的问题 疼痛治疗知识不足、用药不规范是导致癌痛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本组肌注药物在用药过程中与口服类药物相比较占78%。6例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中,5例患者服用以哌替啶为主的强阿片类药,在伴有肾功能不全、使用哌替啶的患者中易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这与国内的临床报道相符合[3];其次医务人员对癌痛治疗中的副反应未予足够重视,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以致患者因其药物副反应停止癌痛治疗;另外,对阿片类药物宣教工作不到位,害怕成瘾也是原因之一,本组4例患者即属此种情况。

3.2 与疾病有关的问题 并发症是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肿瘤疾患属全身性疾病,病程长、患者久病体弱,免疫力低下,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卧床少动导致便秘、严重营养失衡、焦虑、抑郁等。不仅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还影响到治疗的实施和效果。

3.3 与患者有关的问题 有些患者及家属由于恐惧成瘾和担心耐药性,不愿使用阿片类药物,有的患者未将疼痛告之医护人员,疼痛未得到缓解也未告之医护人员。社会支持低的患者通常内向,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往往易导致疼痛的评价及治疗出现偏差。

4 护理对策

4.1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癌痛除具有客观上的组织损伤外,更多的伴随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尤其癌症患者由于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更觉疼痛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痛不欲生[4]。癌症不仅给患者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给其家属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及心理压力。国外研究证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够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还应做好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给予关心、安慰、理解和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尤其在患者用药初期,护士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解除疑虑,帮助患者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有效的癌痛治疗。

4.2 正确认识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呼吸抑制、成瘾、精神错乱等。除便秘外,大多的不良反应是暂时或可耐受的,个别症状会很快减轻,对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对肿瘤晚期癌痛患者,应避免使用哌替啶,不应考虑阿片类药物过量、呼吸抑制、中毒、成瘾等问题,绝对不用安慰剂。应严格遵循WHO提出的三阶梯止痛的用药原则,做到每24h及时评估、有计划地增减药物剂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3 加强癌痛新知识的在职培训

医护人员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对癌性疼痛应给予重视。实际工作中,许多癌痛治疗失败,往往是由于护士对专业理论的传统化继承,没有创新意识,未能真正体现解决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优质服务意识所致。针对晚期癌痛患者的特殊需求及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讲座,促使她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Berger A,Dukes,Smith M,et al.Use of oral and transdeimal opioids among patients with meta static cancer during the last year of life[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3,26(2):723-730.

[2] 王瑛.癌症疼痛治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22-23.

篇10

说起肿瘤疼痛,有很多肿瘤患者都苦不堪言。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的或剧烈的癌痛,给机体带来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患者会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疲劳无力等,甚至带来一些精神系统症状,严重时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甚至自杀。事实上,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约有40%的患者在临终前出现的严重疼痛得不到缓解。

有调查证实,80%的癌痛患者最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及时正确地处理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行为状态,使他们对后续的治疗抱有信心,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控制疼痛可使其在有限的生命中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癌症疼痛的病因

癌症疼痛大多为慢性疼痛。其病因包括:肿瘤因素、抗肿瘤治疗因素、非肿瘤因素。根据发病机制,疼痛可分两大类:伤害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表现为定位明确的钝痛、锐痛、压迫性疼痛。内脏痛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刺激性疼痛和绞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因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的疼痛。疼痛性质常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麻木痛、麻刺痛、坠胀痛、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

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

在处理癌症疼痛时,主要目标是持续有效缓解疼痛;限制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但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癌痛的个体化治疗。癌痛系由肿瘤本身引起,在积极规范科学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合理应用放疗、化疗、核素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心理治疗等已成为癌痛综合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针对癌症骨转移患者,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之外,应用双膦酸盐、局部承重骨放疗、微创介入和椎体骨髓泥填充治疗等,在快速缓解疼痛的同时,能很好地降低骨折和截瘫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其次,老年患者的药物选择。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病多、器官功能差,疼痛评估是给予止痛药物的前提。对于老年患者,无创给药、按阶梯给药和强调器官功能已成为广泛共识。在应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时,应更多采用对肾功能损伤较小的药物。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预防便秘。重视细节、重视不良反应的防治,使老年癌痛的治疗更加规范化。

再次,癌痛的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癌症患者骨转移疼痛、承重部位的椎体转移或有可能导致脊髓压迫的骨转移,积极实施最佳剂量的放疗,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在预防病理性骨折、减少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放疗联合阿片类药物、双膦酸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治性癌痛需联合用药

多数癌性疼痛都能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满意控制,当止痛药物治疗不能满意控制疼痛或治疗有效但出现不能耐受等不良反应的则为难治性疼痛。难治性癌性疼痛病因复杂,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常见病因,其形成机制复杂,需要联合药物止痛,目前可选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局部止痛剂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骨转移疼痛的一部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在综合处理时,常常会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抗惊厥类药物给予治疗。

远离癌痛用药的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癌症疼痛的治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我们应当摒弃癌症患者临终前数周(如最后两个月)才开始用镇痛药治疗的旧观念。对有疼痛的癌症患者应果断采取各种治疗手段,设法解除患者的痛苦。第二,纠正镇痛药会使癌症患者成瘾的老观念。事实上,只要按照科学的止痛方案,癌症患者镇痛药成瘾几率不及1%。如对癌症患者使用吗啡镇痛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这也符合个体化用药的原则。第三,癌痛药物治疗原则之一是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应尽可能避免创伤性给药途径,以便于患者长期用药。但至今还有临床医师长期习惯使用哌替啶针剂缓解癌症患者的慢性疼痛。哌替啶的体内代谢物去甲哌替啶是一种毒性代谢物,它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全身惊厥,且半衰期长,长期用药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反应。第四,在卫生部下发的《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范了镇痛治疗中医师的权力和责任,并对包括癌痛治疗的常用品的应用原则、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说明,肿瘤科医生和相关临床药师对此都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癌痛的控制有其特殊性。对于中重度疼痛,未应用镇痛药物前,根本不知道个体的合理药物剂量。因此对于这些患者,需要用1~2 天时间进行几次乃至几十次剂量滴定调整,评价频度最长也仅1 小时,最短只间隔15分钟。此外,还要处理发生率颇高的恶心、呕吐、眩晕、便秘等不良反应,直到癌痛控制到3分以下,并且还不能伴有不可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这是何等高强度、高密度、高随诊率的繁琐而劳累的工作!没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肯定是很难很好地完成。

我国著名乳腺癌内科专家宋三泰教授就曾讲过:“癌痛控制是一项需要极大爱心和奉献的工作。”医生不仅要怀有一颗慈悲心,更应付诸善行中。重度癌痛是等同于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的急症,需要高强度、高密度、高随诊率的医疗投入。要改变癌痛控制理念,把癌痛控制上升到临床急症的级别,才可能使癌痛在短期内得到控制,达到重度疼痛24小时内控制、中度疼痛48小时内控制的理想目标。

癌痛用药的注意事项

镇痛药及辅助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疼痛程度及具体病情。非甾体类止痛药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可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长期用药应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非阿片类止痛药用量达一定剂量水平时,增量不增强止痛效果,但会明显增加毒性反应。阿片类止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初次用阿片类药的患者,推荐阿片类短效药物(吗啡即释片)。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阿片类药物控释剂(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羟考酮控释片)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当阿片类药物可理想缓解癌痛,而且24小时用药剂量达稳态时,应该考虑更换为长效阿片类药,以方便控制慢性疼痛。

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剂量不足时,或发生暴发性疼痛时,即给予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超过3次时,应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的不良反应是止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初用阿片类药的数天内,最好同时给予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便秘一般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止痛治疗全过程,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防治便秘。对于过度镇静、精神异常症状等不良反应,需要考虑减少用药剂量。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内脏痛常需要联合辅助用药,辅助用药包括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皮质激素、NMDA 受体拮抗剂和局部。惊厥类辅助药物(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三环类抗抑郁辅助药物(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灼痛。辅助用药虽然可增加止痛疗效,但不能取代必要的镇痛药。其用药剂量需个体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