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范文
时间:2023-04-11 13: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用菌种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农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是采用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它主要是推进农业资源向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我国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一)循环农业的特征
减量化:节约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农业垃圾”的再次使用,提高农业产品的利用率;再循环:农业产品利用后的再次循环。
(二)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意义
循环农业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有效地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资源匮乏O问的眼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目标,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社会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循环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循环农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循环农业模式任然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短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模式的规划不全面、资金的匮乏导致循环农业模式发展规模较小,在当前的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氛围。
(四)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提出的措施
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制定一套长远发展计划;结合相关法律条例,完善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用机制;要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加强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力度;要致力于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的分析
(一)食用菌种植的循环模式
食用菌种植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技术,它是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变农业废弃物为农业生产的原材料,食用菌种植产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它主要是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垃圾循环再利用,例如:农业秸秆、果皮碎壳等都是食用菌种植的原材料。
1、“农业垃圾”的第一次利用
食用菌种植就是把那些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的“农业垃圾”通过菌丝体在纤维霉素的融合,将“农业垃圾”中的纤维素等成分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种植出人们可以食用的绿色、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2、“农业垃圾”的循环二次利用
已经分解过一次的“农业垃圾”还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把废弃物加入农田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进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食用菌的种植就是“变废为宝”,充分的利用了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垃圾的再次利用
家禽的非编其实也可以利用到食用菌种植之中,在农业的生产中,食用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农业生产中废物的多次循环利用,实现了食物链的良性循环。
(二)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
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人类循环农业发展重要产物,在我国未来的市场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食用菌产品是含有高蛋白有机物绿色健康的食品,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不仅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人们对食用菌产业品的需求两越来越多,所以食用菌种植产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而且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型产业,它的生产利润是最高可达到产值的75%。
(三)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方面:
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很庞大的,2015年我国的秸秆产生量达到7.5亿吨,如果把这些秸秆焚烧,将会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环境。通过食用菌种植的方式,有效的利用这些“农业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解决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肥沃能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经济效益方面
食用菌种植可为农户带来很大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近年来,庐江县大力推广开展食用菌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到目前为止,该县建成食用菌专业村50多个,发展10亩以上园区100余个,总面积累计达2万亩,菇户1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到2016年年全县基地规模已达到2.5亿盘(袋),产量达23万吨,创产值22亿元。,该县不仅注重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效益效益,同时还注重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延长食用菌种植产业链条,形成了“秸秆―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还林(田)”的“绿色产业链”,这不仅促进生态环境与产业的互促共赢的局面,同时还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循环,提高了“农业垃圾”的循环利用率,促进了化工原料、交通运输、包装、印刷等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秸秆和家禽粪便等“农业垃圾”处理困难的问题,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原材料,节约了种植产业的成本,同时,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强,王鸿磊,邹积华,崔从光,宋俊芬,慕美财,高民,马云飞.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篇2
关键词:柳城县;食用菌;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59-1
0 前言
食用菌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同时口感也较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品,被誉为“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山珍”。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的5万t增加到2010年的723万t,增长近195倍,年平均增长24.7%,近年来,食用菌市场各品种销售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因此食用菌产业是一项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
1 柳城县食用菌生产概况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年平均气温20.2℃,年降雨量1300-15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种植品种有蘑菇、平菇、金针菇等,是广西的蘑菇生产出口基地,常年蘑菇种植面积20-110万m2。在1995年以来,又在全区较早地引进了茶树菇、竹荪、杏鲍菇、鸡腿菇、大杯蕈、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龙头企业和项目的带动,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柳城县的食用菌生产一直处在自发性生产状态。
全县有菌种生产单位和专业户12家,有规模以上的食用菌加工销售户15家(加工盐水蘑菇),有食用菌速冻生产线1条(日加工能力5t以上)。全县生产的珍稀食用菌以鲜销柳州市为主,加工的盐水蘑菇主要销往广东汕头等地。
2 柳城县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如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食用菌是强身健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理想食品,也是我们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民公认的高营养保健食品。在“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饮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市场。
由此可见,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较好,柳城县已有30多年的食用菌栽培历史,群众有栽培食用菌的基础与经验,2010年柳城县食用菌的种植面积达279.8万m2,产量1.4万t,仅冲脉镇食用菌栽培面积750亩,产鲜菇0.4万t,而柳城县种植食用菌的种类不断增多,品种由单一的双孢蘑菇、平菇发展到双孢蘑菇为主,平菇、金针菇、真姬菇、袖珍菇、鸡腿菇、草菇、茶树菇、大球盖菇、竹荪等十几个品种。此外,该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面有一定进展,目前县内具备周年生产企业有3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袋以上。
3 如何实现柳城县食用菌种植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业技术部门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的时间较短,农业技术推广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这方面的投入。
目前,社会上菌种的生产和管理比较混乱,良莠不齐,有必要加强管理,但管理要有能力去管理,如果农业技术部门不参与菌种生产和技术推广将如何获得技术数据,如何制定标准。建议加大农业部门对食用菌生产与科研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出路在加工,建议加强对本地食用菌加工的扶持。
同时,要加强技术引进与开发,不断完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要集中技术力量选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菌株。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配套和组装。要发挥县甘蔗研究中心的技术和科研基础设施优势,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增加液体菌种生产设施和高压灭菌设施。
此外,还要坚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促进产销结合。由柳城县农业局招商引进的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格霖农业有限公司两大企业落户柳城,其中天地自然有限公司可年加工食用菌(鲜品)6000t左右,而广西格霖农业有限公司则集生产、加工、科研检验、保险物流、市场营销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目前正在筹建中。
另外,要加快基地建设和典型示范,着力培育示范基础、示范村和示范户。古砦、太平、冲脉、大埔以建设集中连片的生产示范基地为主,每个乡镇每年建设50亩的基地3个以上;其他乡镇则从抓示范户做起,每个乡镇每年建设10亩的示范样板1个以上,并逐步走上建立示范屯、示范村的工作路子上来。通过办好高标准、高水平、群众容易接受的示范样板,让群众从中看得到效益,学得到技术,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 食用菌成为我国第六大种植产业[J].浙江食用菌,2008,(05):12-15.
[2] 杨建武,刘都才,夏志兰,喻初权,田冬晤.湖南食用菌的开发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6):14-17.
[3] 李伟.食用菌商品运输的质量保护[J].食用菌,2009,(06):17-19.
篇3
食用菌(ediblefungi)是可被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古今中外人们都将食用菌作为特殊食品,古希腊人认为食用菌能提高武士的战斗力;古罗马人将食用菌列为“上帝的食品”,只有节日才食用;中国人誉其为“山珍”“灵丹妙药”;日本则推崇其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在我国食用菌的药用、食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将二十多种食用菌列为中药,单独作为药品或者添加在其他药品中混合使用。在崇尚自然、全力开发自然药品、食品的今天,食用菌作为绿色健康食品更是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多样,跨越几个气候带,在众多的山野中分布着形形的大型真菌,蕴藏量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食用菌46科720种,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我国很多高原地带植被丰富,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温变化小,气候温和湿润,可以说是个“天然大空调”,这样一流的自然环境完全符合食用菌的生长条件。因此我拥有丰富的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食用菌的野生种类和种植种类繁多,如贵州织金的“红根竹荪”被公认为山珍之王,青海的冬虫夏草被誉为“神菌”,灵芝、马勃、茯苓的药用作用更是人人皆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还有鲜美、嫩香堪比鸡肉的鸡枞菌、牛肝菌、羊肚菌,以及具有强身、抗癌、营养丰富的松茸、灰树菇、猴头菇、蜜环菌、紫花菌、刷巴菌,等等,很多菌都是我国所特有的品种,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食用菌应用到药品、食品中。
近年来国内外多学者针对食用菌的食疗药用价值、营养价值、栽培特性、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很多新产品,证实了食用菌味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食疗功能,很多菌还具有多种的药用功能,对充分利用大自然中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食用真菌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以及栽培方法,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这门知识和技术,下面就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共同学习。
一、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中,就有十几种是大型真菌,如猴头菇、木耳、银耳、茯苓、猪苓、马勃、灵芝、松茸、冬虫夏草等。
1.抗肿瘤。
科学研究表明,有100余种的食用菌具有抗癌作用,对肉瘤的抑制率达80%―90%,对细胞的异常活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食用菌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肽和双链DNA等,这些抗肿瘤活性成分不是直接杀死了肿瘤细胞,而是活化宿主的免疫系统,间接地杀死肿瘤细胞。几种食用菌对肿瘤的抑制效果如下表:
2.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食用菌中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核酸和多糖类等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抑制血拴形成,改善心脏血液流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血脂。长期食用香菇、灵芝、平菇、鸡枞、金针菇、黑木耳、猴头菇、松菇、松茸、银耳等,可以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如灵芝可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血液粘稠度;木耳、侧耳等含有破坏血小板凝聚的物质,可以抑制血拴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凤尾菇、香菇可以降低肾小球滤速起降低血压的作用,对肾形高血压有较好的食疗效果。因此,食用菌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疗食品,现有关部门已开始从食用菌中提取这些活性物质用于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综合免疫水平,清除自由基。
人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会破坏正常细胞,使机体老化,使机体抗病防御能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食用菌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活化人体免疫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激活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多种药用作用可以使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清除自由基作用,抵抗衰老,多种古代医疗书都提到食用菌有固本益气、补中、解毒等功效。
4.抗病毒作用和消炎作用。
食用菌中可以分离出一种RNA,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的干扰素,抑制病毒的增殖,间接杀死病毒,是一种新的抗流感病毒的药性物质。有的食用菌还可以产生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生素,消炎去痛,如假蜜环菌产生的假蜜环菌甲素和假蜜环菌乙素,可以治疗胆囊炎和慢性肝炎;猴头菌素对消化系统的炎症有特效;双孢蘑菇和香菇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灵芝、金耳、银耳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5.治疗胃病,养胃的作用。
猴头菇片是一种常用治疗胃病的药品,可治疗消化不良,助消化,对消化道肿瘤、胃及十二肠溃疡致都有较好疗效;平菇、金针菇也能治疗胃溃疡、胃炎、结石。
6.保肝补肺益肾作用。
冬虫夏草、香菇、灵芝、茯苓、云芝等食用菌,均有保肝补肺解毒的作用,其提取物用于临床上治疗急慢肝炎。冬虫夏草含有25%―32%的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尿嘧啶、腺嘌呤、麦角甾醇,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常用于久咳虚踹、咯血、阳痿、遗精等。
二、营养价值
1.碳水化合物。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中40%―82%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食用菌碳水化合物中的水溶性多糖和酸性多糖都有较强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的作用,德国科学家已经在食用菌中发现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核糖,以及其他的醛糖和酮糖。食用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远远高于其他的食品。
2.蛋白质。
食用菌的蛋白质的含量高,种类齐全,研究表明,其蛋白质含量,大大高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多数蔬菜、水果,其含有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平衡,有十七种,尤其是人类必需的九种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吉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食用菌中都可以找到,所以食用菌是人体摄取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很好的来源,也是食用菌鲜美之所在。
3.脂肪和不胞和脂肪.
在人类的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是人们摄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动物性食物中饱和性脂肪酸含量也很高,而人体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会诱发很多心脑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食用菌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可与肉类媲美,但脂肪的含量却很低,仅为干重的0.6%―3%,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脂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胞和脂肪酸占了很高的比重,多在8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很多,其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含量,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对高血压、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4.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缺失维生物会引起多种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少维生素B易患口角炎,缺乏维生素C易出现败血症,缺乏维生素D易出现佝偻病,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不育症。而食用菌就是维生素的一个大宝库,食用菌含有很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C、D、E、泛酸、吡哆醇、叶酸和生物素,据测定,每100克鲜草菇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206.27毫克,这是其他蔬菜和水果中都无法相比,香菇的维生素更加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D原,每克干香菇含维生素D原高达128个国际单位,是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维生素D原为400国际单位,这样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原是钙质成骨的必需因素,所以多食用香菇可有效地预防软骨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矿质元素。
人体生命活动中需要一定量的矿质元素,如K、Na、S、Ca、Cu、Zn、Fe,缺少了矿质元素人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人们在饮食中是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矿质元素的,食用菌是人类膳食所需矿物质的很好来源,其含量最大的是钾元素,占总灰分的45%,其次是磷、硫、钠、钙、铜、铁、锌等,很多食用菌矿质元素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其他食品,所以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菌摄取各种矿质元素。
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食用菌栽培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用朽木来栽种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现在已经发展成可以用很多种类的原材料,用很多简单易行的或者复杂的细胞培养法生产食用菌。
1.木头栽培法。
原材料是用砍伐的木料,在木材上打小洞,将先培养好的菌种填入小洞,用树皮盖住,定时浇水,主要用于生产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食用菌菌体饱满、品质优良,但在大力保护森林的今天不提倡砍伐树木用作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
2.袋栽、箱栽、床式栽培法。
用马厩肥、牛粪、麦秸、稻草、棉籽壳和杂木屑做主料,麸皮、米糠、玉米粉、复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维生素B作辅料,用食用菌专用塑料袋,或木箱、或食用菌栽培大床来载培,主要用于生产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白蘑、鸡腿菇等。此法经济方便,好管理,原材料易找,技术要求不高,菌体产量较高,这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3.室外栽培法。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园、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原材料和室内的一样,只是管理方法有些差异。一般春季、夏季、秋季都可以栽培。
4.细胞培养法。
有的药用的食用菌,不用长成菌体,只是产生菌丝即可,其药用成分和菌体一样,如冬虫夏草、猴头菌、蜜环菌就可以用细胞培养法在人工条件下大量的培养其菌丝体,然后从菌丝里提取有效成分,再加工成片剂。
通过以上对食用菌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栽培方法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了药用、食用真菌的对人体的利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更加愿意去主动了解和探索药用、食用真菌,使之更好地利用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中药炮制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篇4
有很多食用菌生产者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生产结束后就将废料长期堆放在菇(耳)场四周任其腐烂;有的则倾在河边及公路两侧。这些处理方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生产生活,而且对以后的生产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些生产者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广大食用菌生产者应时刻注意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实践证明,食用菌废料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再利用,既可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也可保护环境卫生。
一、可栽培鸡腿菇
栽培了平菇、香菇、木耳、蘑菇等品种的废料,只要菌丝生长良好,培养料未被杂菌污染,则可将其晒干粉碎后添加30%到新原料中栽培鸡腿菇,效益相当可观。此法既可降低成本,也可进一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二、加工成菌糠饲料
食用菌废料中仍有大量的菌丝存在,而菌丝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未被利用。将那些菌丝生长洁白、培养料未被污染的原料及时晒干,粉碎,添加10%左右到饲料中喂猪、鸡等畜禽动物,同样可实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三、用作果树、花卉种植的肥料
种菇(耳)后的各种废料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菌肥,如在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园内开环状槽,槽深50厘米,把食用菌废料深施后掩埋,可起到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品质、增产增收的效果,且肥效持久,经济实惠。在花卉种植中,把食用菌废料与肥料混合后堆积发酵,用来作为花卉、苗圃、花盆的养花基肥,对种植花卉的土壤结构、透气性、保水持水能力都有所改善,长出的花、草枝繁叶茂,花朵艳丽,而且可有效降低成本。
四、用作菇棚的加温燃料
在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温度低,种菇的塑料大棚不辅以升温措施很难出菇。但大多数生产者升温用的燃料是煤炭,投资大,成本高。种菇者只需将升温灶体结构稍加改变,改烧煤为烧食用菌废料,每年便可节约大量的燃料投资。
五、用作沼气池的添加原料
食用菌废料可以解决农村中无禽、畜及秸秆的菌农的沼气池原料添加问题。
六、废塑料袋可以回收利用
生产中使用过的废塑料袋经过回收加工,可以做成颗粒。既可以给生产者增加收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篇5
中图分类号:O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a)-0000-00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字化运算是信息处理的必要手段。用bR膜进行光逻辑运算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细菌视紫红质在光逻辑门中的一些应用。
1 bR的光循环
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简称bR)是存在于嗜盐菌属盐杆菌(嗜盐菌)的细胞膜中的一种蛋白质。由于这种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与动物视网膜上的视色素—视紫红质(rhodopsin)非常相似,因此被命名为细菌视紫红质。bR有许多优良特性。处于基态的bR分子吸收光子后发生异构化,经过一系列中间态(K,L,M,N,O和P等)将细胞内的质子泵出胞外,返回初始状态,从而完成一次光循环。光循环中最重要的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波长568nm和412nm。bR的初态吸收波长为568nm的光子而被激发到高能态J,然后到达寿命最长的中间态M, 位于M态的bR分子可通过驰豫过程返回基态,也可通过吸收波长412nm的蓝光后被激发到更高激发态后,再很快驰豫到基态[1]。
2 利用 bR膜的互补抑制调制透射特性实现逻辑运算
bR膜的互补抑制调制透射特性。用黄光(568nm)和蓝光(412nm)同时照射bR膜,这两束光有相互调制作用。如固定蓝光光强,改变黄光光强,随着黄光光强由0逐渐增大,黄光、蓝光的透射性质可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黄光被全抑制,蓝光线性衰减;第二阶段,二束光皆被全抑制;第三阶段,蓝光被全抑制,黄光线性增强。以此为基础,张天浩等人[2]设计了二进制双变量光子逻辑门与、或、与非、或非、0。
用bR膜调制透射特性实现光子逻辑门的原理如图1所示。操作中,① 以两束蓝光(Ip1和Ip2)作为信号光代表输入光,以光强可变的黄光(Iy)作为偏置光来调节bR膜的透射率,适当选择黄光或蓝光的透射光强作为逻辑门运算结果,可以得到0输出、与、与非、或、或非、异或非及1逻辑。② 若输入光是Ip1(或者Ip2)和Iy,另一束蓝光作为偏置光调节bR膜的透射率,可实现A+ 操作。③若输入光是Ip1(或者Ip2)和Iy,另一束蓝光光强为0,可实现 +B操作。
3 bR膜应用于布尔全光逻辑门
bR具有全息记录功能。将两束具有相同偏振方向的相干光同时入射到bR膜上,全息光栅被记录在bR膜中。用两束光(记录光)照射bR膜,同时再用第三束光(读出光)以Bragg角照射bR膜,那么读出光受到膜中全息光栅的衍射作用产生衍射光。利用bR膜中全息光栅记录光、读出光和一级衍射光三者偏振状态之间的关系,李玉栋等[3]设计了全光逻辑门实验装置,实现了全光布尔逻辑操作。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衍射光的偏振状态受到光栅记录光和读出光的偏振状态的共同影响。实验测量了不同偏振状态的记录光和读出光组合下产生的一级衍射光的偏振状态。若定义垂直偏振(V)为逻辑0,水平偏振(H)为逻辑1,在bR膜中实现的全光布尔逻辑操作见表1。当膜中记录的是偏振全息光栅,①读出光作为输入信号,水平偏振,即逻辑1;一级衍射光C作为输出信号,垂直偏振,即C=0;实现逻辑非(NOT)操作。反之,读出光垂直偏振,即逻辑0;衍射光C=1,亦可。②两记录光A,B作为输入信号,衍射光C作为输出,保持读出光为水平偏振,则当A=B=0时,或者A=B=1时,C=1;当A=0,B=1或者A=1,B=0时,C=0。实现逻辑同(XNOR)操作。③两记录光A,B作为输入信号,衍射光C作为输出,保持读出光为垂直偏振,则当A=B=0时,或者A=B=1时,C=0;当A=0,B=1或者A=1,B=0时,C=1。实现逻辑异或(XOR)操作。在利用记录光A和B的光强作为逻辑输入,一级衍射光强C作为逻辑输出时,可实现全逻辑运算。①A,B输入光强为逻辑门输入,C光强为输出,可实现或门逻辑运算。②读出光光强作为逻辑门输入,C光强为输出,可实现非门逻辑运算。③A(或者B)和读出光光强为输入,C光强为输出,可实现A 运算。④同理可实现 运算[4]。
4 利用bR膜光循环特性实现逻辑操作
bR膜的光循环中有六个中间态(B,K,L,M,N,O),bR膜的双折射性质可以将开关器件对比率提高103倍。用660nm、垂直偏振光作为探测光,570nm、与垂直成450偏振光作为泵浦光,二束光以450夹角入射到bR膜上,输入信号在探测光中。鉴于泵浦光可以将bR分子从基态分别跃迁到K,L,M,N,O各激发态,有泵浦光时输出信号大,无泵浦光时输出信号小,进而实现了开关功能[5]。以两束激发光分别作为逻辑输入A 和B, 探测光的透射变化作为逻辑输出光C, 可以实现0, 1, 与门, 或门, 非门等及复合逻辑门操作.
bR的光敏特性和光循环特性使其在光子逻辑门领域有了飞速发展。从利用非线性特性的全光逻辑器件到分子逻辑器件,从单一的逻辑门到复合逻辑门,进而实现了多功能全光逻辑器件。未来,全光逻辑器件的发展方向是动态器件,动态器件的发展将会使全光逻辑器件更智能化、功能更完善化。
参考文献
[1] Oesterhelt D, Stocckenius W. Rhodopsin-like protein from the purple membrane of Halobacterium[J]., Nature., 1997,233:149-152.
[2] 张天浩, 张春平,富光华,等., 生物光敏蛋白应用于光子逻辑门的研究[J].,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999,18:177-182.
[3] 李玉栋,孙骞,张春平,等., 利用bR膜实现全光布尔逻辑操作[J].,中国激光.,1999.,26:1103-1108.
篇6
访问之初,我就问曾军,你们的投资风格是什么样的,是激进的,还是稳健的?你们的投资方法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或者别的什么?
曾军回答,我们既不激进,也不稳健,或者我们有时激进,有时稳健。我们既不是价值投资,也不是趋势投资,或者我们有时候是价值投资,有时候又是趋势投资。
具体采取那种风格和方法,都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在这个市场里面能不能获得投资回报。
“看看我们的名字,金中和三个字就体现了我们的投资哲学,金代表金融,中和代表我们的投资哲学是中庸之道。”曾军说。
《礼记・中庸》中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译这段话。“中和”实际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承认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学会包容正反两面意见并加以融合、使人类始终和谐的一种方式、方法。
理解了“金中和”名字的来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司2007年2月成立以来的投资行为。
首先,我们以金中和2007年7月发行的第一只产品“金中和西鼎”为例,来看看其五年来的投资业绩。
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两点:一是五年来不管指数如何涨跌,“金中和西鼎”每年都保持正收益,真正实现了绝对收益;二是当年指数下跌得越多,金中和在私募产品中的排名就越靠前,比如2008年和2011年。
这充分说明金中和对风险的控制非常完美,无怪乎业内人称“熊市之王”。
“控制住风险是一个成功投资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曾军说,“控制住风险不一定成功,但不控制住风险迟早肯定要失败。”
事实上,中国最早的一代股民现在还能够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少,原因就是这些人也许有过很多投资成功的案例,但是一次大跌就可以让所有成功化为乌有,而在投资周期中,5-8年就会碰到这样一次大股灾。
那么,怎么去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
曾军说,在判断系统性风险方面,每个人对风险的判断都不同。金中和有自己的判断体系,有几十个判断因子,但是每次起决定作用的就是3-4个因子。
那么,为什么是这三四个因子,而不是别的?
曾军说这取决于投资团队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而怎么理解市场是一个投资团队的素质、实力、性格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我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大概率有把握的投资,放弃不确定和无把握的机会。”曾军称。
金中和对宏观的判断准确性在业界是出名的。但是只要判断就难免会出错,曾军也出过不少错,所以他开始探索量化对冲的产品,这更符合绝对收益的目标。
“金中和未来将发行多策略的基金,比如股票多空策略、量化策略、期货策略、中性策略等等”,曾军说,“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模拟测试量化对冲产品,这是能很好控制风险的产品。”
“宏观判断+多策略”,看起来金中和控制风险的手段确实很美。
这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题――中庸之道。未来金中和的产品系列化,策略多样化,让不同的投资者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产品,正是中庸之道。
《礼记・中庸》中记载,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篇7
【关键词】细菌药敏实验; 临床用药; 多重耐药; 指导作用
随着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细菌在教学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流行,院内感染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多。一些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弗式枸檬酸杆菌,以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的流行,加之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使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在我国已经提早步入了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国家行列,虽然抗生素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却远远不及耐药菌株变异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研究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在临床医生的用药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极高的国家。我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网(NPRS)、SEANIR以及pvmc data 17年的耐药监测结果均提示,大肠埃希菌对环炳沙星的耐药率超过70%。而全球著名的SENTRY监测网提供的信息: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耐药率分别为20%、10%、18%和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临床滥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和肠道感染;②养殖业饲料中过量添加喹诺酮类药物;③临床送检标本之前已经用过喹诺酮类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医生在送检各类标本做药敏试验之前,尽量不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只有这样做出的实验结果才能真正的指导临床用药。
1 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变迁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在不断的上升,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NPRS结果提示: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高达20%~40%,而SEANIR的结果为22%,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其外膜由微孔蛋白组成。由于PA大通道拷贝数较低或仅存在小孔道导致外膜通透性下降,是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因而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OprD2是亚胺培南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而头孢菌素、青霉素类不能通过OprD2通道,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主要是由于OprD2含量减少或丢失所致。另外PA还有至少3类主动外排系统,即MtxAB-OPrM、MtxcD-OprJ和 MexEF-OPrNoMexAB-OPrM参与多重耐药,对美罗培南和头孢烯类交叉耐药。就主要与Mt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过量表达有关。
近几年,多重耐药或经耐药的Ab流行,引起临床感染专家和临床微生物学家的关注。SEANIR提示,亚胺培南对Ab的耐药率为11%,而PVMcHdata 2004年的耐药率为30%。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易存活,对重症监护的患者有很大的威胁,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Ab几乎无药可用。产碳青霉烯酶(主要是D类OXA-23、40、51、58)Ab不仅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多数还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耐药。Ab外膜多种孔道蛋白表达下调,导致外膜孔道蛋白丢失,也会对碳青霉烯产生耐药。Ab类似于MRSA很难从院内根除。对于Ab感染的患者,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是仍然有效的方法。目前治疗耐碳青霉烯类的Ab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极为有效,国外经验用舒巴坦或氨苷西林舒巴坦及莫西沙星治疗,也可以选用多粘菌素、粘菌素、米诺环素以及将上市的替加环素治疗。
2 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结合,微生物实验室的药物报告
在各类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是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所以广谱抗生素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极易引起由真菌引发的二重感染,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下是我院几例感染病例,从中看出细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继发肺内感染,微生物鉴定结果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头孢类耐药,呱啦西林/舒巴坦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无法购到,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同一疗区,同样是一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亦出现肺内感染,右侧肺不张,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亦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药敏试验亦为复方呱啦西林敏感,家属从北京购回该抗生素,用药3 d后,治疗好转,1周后,痰培养正常。2例相同的病例,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可见药敏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解脲支原体是近些年来临床频繁检出的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临床普遍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和阿齐霉素治疗,很少依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来用药。例如:某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后用阿奇霉素治疗1个疗程,没有任何效果,停药后,重新做药敏试验,结果为左氧氟沙星敏感,改用抗生素后,1个疗程痊愈。再有反复尿路感染患者1例,由于经常发病,所以长年自行服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症状缓解后,即停药,尔后再次复发,再复药,反反复复多次,最后因用药无效入院治疗,实验室诊断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而且为耐药菌株,只有阿米卡星敏感,用药1周后痊愈。
综上所述,应该从临床微生物的角度出发,为临床提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早期进行目标治疗,延缓耐药菌株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正是临床工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根除; 铋剂; 药敏试验
doi:10.14033/ki.cfmr.2017.10.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56-0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组织的致病微生物,属革兰氏阴性菌,是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原。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总体上仍然很高,成人感染率达40%~60%,尽管有多种根除方案,由于耐药的日益严重,初治的失败率超过了30%[1-2]。这些患者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幽门螺杆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在理论上看可以有效根除,有学者对此作出有益的探索[3]。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指出,对于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在有条件时,可以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但作用可能有限[4]。那么,药敏试验对于临床应用的价值如何?为此,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经标准方案初治失败的Hp阳性患者114例,完成了幽门螺杆菌药敏试验在补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符合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且经标准方案初治失败的患者114例纳入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其按1∶1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临床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幽门螺杆菌的药敏试验 将纳入研究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取得的胃黏膜组织4块,置于装有幽门螺杆菌保存液的增菌管中,于37 ℃培养箱中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在35 ℃、10%二氧化碳和85%氮气环境中培养4 d。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从患者胃内采集到的幽门螺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目标抗生素主要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呋喃唑酮片、甲硝唑片、克拉霉素、四环素。
1.2.2 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雷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0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枸橼酸铋钾220 mg,2次/d,14 d为一疗程。研究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两种抗生素(剂量采用指南标准剂量)加用雷贝拉唑10 mg,2次/d,14 d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1)Hp根除疗效判定:以14C尿素呼气试验作为判定的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后4周复诊,行呼气试验,阴性者认为根除成功。(2)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反酸、上腹痛)的改善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症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症状减轻)及无缓解(症状类似甚至加重),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腹泻便秘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呋喃唑酮片、甲硝唑片、克拉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7.2%、22.1%、86.0%、24.6%、15.8%、82.5%,见表1。
2.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研究组Hp根除率为94.7%(54/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9/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反酸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反酸改善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有效率为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上腹痛改善情况比较
篇9
一、规范准确
规范准确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掌握标准的语言、规范的文字,是军事教员教学的基本功。
(一)发音要规范
使用标准普通话,应该作为军事教员基本的素养。军事教员和学员大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分散在各个方言区,教员如果语音不准,甚至满口方言,会人为造成学员接受语言信息的障碍,影响学员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更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教员在教学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不但能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还能借此培养学员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
(二)语法要规范
教员在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字词的发音,还应力求让每句话都合乎语法、逻辑的规范,做到教学语言在语法、逻辑上无懈可击,无可非议。教学语言如果病句连篇、逻辑混乱,会大大影响教学内容的传达和教员个人的形象。
(三)表述要准确
在语言规范的同时,教员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表述准确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概念、定义的阐释,都应该用确切、严密的语言进行表述,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不懂装懂,误导学员;力求做到言词准确,干净利落,用语言的魅力去征服学员,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二、简明易懂
军事教学有其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传达更丰富的内容,要求教学语言必须简明易懂,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简而不失一词”。那么,教员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简明扼要、一语中的,体现个人的智慧呢?
(一)精心设计,认真备课,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教员在授课前要精心准备,形成清晰的讲课思路,这样才能在整体讲述时清楚畅达,娓娓道来,学员听来也就觉得头头是道。同时,教员要“看懂、吃透”教材。以便在熟悉精通的基础上,驾驭自如。授课时,教员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明扼要阐释清楚每一个内容,而绝不偏离教学主旨去借题发挥,节外生枝。教员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讲: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的教学语言体现出的是教员教学基本功的高超。
(二)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力求语言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教员在学员和知识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员不能把简单问题讲得复杂化,落入“浅入深出”的弊端。也不能“深入深出”,把深奥的知识和道理深奥地还原在学员面前。而是要把有深度、有难度的教学内容讲得形象化、通俗化,即所谓“深入浅出”。
同时,还要善用比喻。一个能把话说得魅力无穷的人,一定是一个善用比喻的人。人们说明问题或表达思想时,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解释、说明、判断或推理来实现。但当这些方法难以达到目的时,就要借助于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和诠释思想。例如,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述人品时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讲到时间流逝一去不返时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比喻既形象具体,又深入浅出,能够很好地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形象,因而传诵千古,对当时乃至后世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信息的传达更为简便畅达,使学员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轻松方便。
三、节奏合理
教学中美的语言,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美的教学语言是抑扬有致,节奏合理。教员的语言美不仅可以丰富学员的知识,启迪学员的智慧,而且还能引起学员的美感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一)追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
对于教员来说,虽然自然美、人文美、思想美都能打动学员心灵,但优美的语言才是实现这些目的最直接的工具。悦耳动听的语言,符合人的感官审美体验,会使学员更加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因此,教学绝不能仅仅追求教学内容的优化,也应该注意使用节奏合理、抑扬有致的教学语言,把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艺术性融为一体,成为最佳的教学语言,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二)追求教学语言的节奏性
节奏是音乐的一个基本要素。语言的节奏性是指讲话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语言有了节奏,就有了弹性,有了音乐美。因此,教员授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长短有序,快慢适宜。这种语调高低、感情起伏的语言节奏,能引起学员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有位教育家讲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要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幽默风趣、乐中明理
幽默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语言的幽默更容易实现教员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员围绕主题插入的一些妙趣横生的材料或幽默生动的语言,能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释放学员的紧张情绪,牢牢地吸引着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学中有乐,乐中明理,增进师生的亲和力,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克服不良口头禅及体态语习惯
口头禅大多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如随意重复的口头禅和不文明的口头禅,都无助于教员的人格美和形象美。有的教员由于思维速度与语言组织的不同步,有时导致乱用语气词和频繁使用插入语,或者为了显示语句的流畅加入大量衔接词等,这都会使教学用语显得美感不够,甚至使学员哑然失笑。
另外,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是教员的一项基本功。教员授课中优美适度、大方得体的肢 体动作和眼神传递,会使学员心领神会、便于理解。而不良体态语,如抠鼻子、挖耳朵、颤脚尖等,或者在情绪激动时为了加强语势,辅助以高密度的忘情挥舞性手势等,都于教学无益,必须严格摒弃。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学习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员在授课时,要善于运用语言启发学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每位军事教员都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研究教学语言,加强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菌斑控制;漱口;剔牙;刷牙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769-03
现代牙周病学认为,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发生的始动因子,所以通过适当的口腔卫生措施和用具来控制菌斑是牙周病的预防保健及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菌斑控制(plaque control)指的是日常清除牙菌斑并防止其在牙面及邻近牙龈表面上的继续形成,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牙周组织健康必不可少的措施[1]。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及医学著述中有许多关于菌斑控制措施的记载,无论这些措施的原始出发点是基于对美观、礼仪、教规的要求,还是真正出于对口腔保健的认知,但殊途同归,都对我国菌斑控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漱口 漱口液及漱口方式的发展
虽然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单纯的漱口并不能消除菌斑,但它对保持口腔卫生、延缓菌斑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1]。
我国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有关漱口的描述是《礼记•内则》中的“鸡初鸣,成盥漱”[2]。目前较普遍地认为《礼记》中的篇章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提倡早起用盐水漱口。
除了用盐水外,其它的漱口剂还有酒、茶、温水等。如《礼记•曲礼上》中的“主人未辩,客不虚口”[2],唐孔颖达疏曰:“虚口谓食毕饮酒荡口,使清洁及安食也”。苏轼在《漱茶说》(1083年)谈到了浓茶漱口:“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3]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含有茶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有抗菌、防龋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来进行口腔保健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1330年)中提到:“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刺激口臭。”[4]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口腔不洁与口齿疾病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有用漱口治疗口腔疾患的记载。《史记•仓公列传》记载了一则西汉名医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前150年)治疗龋齿的病例,提到其病因为“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并提到了治疗方法,“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5],这也是我国最早用中药汤剂漱口治疗口腔疾患的记载。南宋张杲《医说》(1189年)中还有用盐水漱口治疗牙齿出血的记载[6],并引东汉《金丹全书》云:“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夜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同时书中还提到“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7]不仅认识到了饭后漱口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睡前漱口比晨起漱口对护齿更为有效,这也符合现代口腔卫生概念。我国最早的漱口画面见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此窟建于中唐吐蕃时期(781-847年),图中可见受戒者左手持净瓶,瓶口对嘴,仰面朝天,正在进行漱口的姿势[8]。
2剔牙及其用具的发展
关于口腔卫生,除强调漱口等外,我国很早就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牙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穴居人时代,也可能牙签的历史更为古老[9],可以想见,当牙齿缝中嵌入食物残屑后,人们会随手找根小竹丝或细木条把它剔除,随着剔牙成为经常性的需要时,作为常备用具的牙签便应运而生了。
《礼记•曲礼上》提到“(与人共食时)毋刺齿”[2],意思是在进食时要注意礼节,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剔牙齿。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剔牙的文字描述。
而牙签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晋。晋代陆云(262-303年)在致其兄陆机的《与兄平原书》中有“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疏枇、剔齿、纤皆在”之语:在另一封《与兄平原书》中则说:“近日复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齿一个,今以送兄。”“”,通签,“剔齿”,即剔齿签。晋代的这一剔齿签制法虽不知其详,但从“今以送兄”一句可看出,此剔齿签不是用后就扔的那一种,而是金属(或就是黄金)制品,属罕见之物[10]。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代三国东吴时代赤乌元年(238年)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长24.5cm的龙形器物。龙的口腔内突出长舌,舌背呈勺形,构成耳挖。尾部呈尖形,经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这是我国最早的牙签实物[11]。可反复使用的牙签不符合卫生,且用金银打造者,亦非一般人用得起。所以古代多用的是柳木材料制成的牙签,因为柳木“柔不伤齿”,故牙签又名柳杖。清人高静亭《正音撮要》释云:“柳杖,柳木牙签。”清代王之春《椒生随笔》卷三载苏州有一对老夫妇,“削柳木为剔牙签,以此致小康”[12],这表明牙签在当时的消耗量已经非常可观。
此外,从陆云的这两封书信看来,牙签较早的名称叫剔齿或剔齿签。这一称谓一直延用至元代,元代赵孟《松雪斋文集•卷五•老态》诗有“食肉先寻剔齿签”句,意为怕吃肉会嵌入牙间隙,要事先备好剔齿签。此外还出现了剔牙杖、牙杖、柳杖等称呼。
3刷牙及其用具的发展
现代牙周病学观点认为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刷牙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并且与外来的佛教文化有过密切的联系,最初可能是伴随佛教在东汉由印度传入的[13]。
在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杨枝(也叫齿木)来清洁口腔,杨枝是比丘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佛教使用杨枝的缘起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有记载,一些比丘口气臭秽,在与上座讲话时,上座厌恶他的口臭,所以这些比丘将这种苦恼告诉给佛陀,佛陀于是指点比丘应该嚼杨枝,并且说明嚼杨枝有使口气不臭等五种功德。我国最早使用杨枝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安世高在公元148-170年间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书里提到,信徒在沐浴卫生时“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其中第六物便是“杨枝”,谓其可“除垢秽”,使“口齿香好,方白齐平”。但书中未详细说明杨枝的用法。我国关于揩齿的文字记录,首见于南北朝梁刘峻(462-521年)撰《类苑》一书所载的《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但这里未提及揩齿的用具。唐代义净法师(635-713年)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则对齿木的刷法作了详尽的描述:“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齿木)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14]由义净的记载可以看出,齿木的用法是先“嚼”,并指出“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这些汁液具有收敛剂的作用,对牙龈炎症的消退有辅助作用。然后是“刷”,“少壮者任取(齿木)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意即把齿木一头嚼扁或敲扁后,露出絮状纤维,呈扫帚状,用以刷牙,这就是现代牙刷的雏形。按现代牙周病学的观点,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而牙菌斑生物膜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所以用齿木刷牙方法的出现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较前期的漱口和剔齿有了质的进步。最后是“刮舌”,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以去除“牙中食在舌上腻存”。现代牙周病学观点认为,正确地刷舌可以减少舌面菌斑并大幅度降低口腔中的挥发性硫化物,对牙周病及口臭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15]。同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还对“齿木”的取材及制备做了详尽的说明:“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由此可见,杨枝是齿木,而齿木并不单指杨枝。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还提到了用齿木去除牙结石,“牙齿根宿秽,积久成坚。刮之令尽,苦荡净漱,更不腐败。”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机械清除牙结石的描述。更精确的关于去除牙结石的记录见于数十年后王焘在752年编撰的《外台秘要》[16]。《南海寄归内法传》虽是义净历访印度及南海诸国之时,详细观察记录的各地见闻、戒律之实情,以及寺院中生活方式,其目的是给予当时持戒修行者以借鉴反省的作用,书中所载内容当时在我国可能并没有完全得以开展。但毋庸质疑的是,这些记述对我国的菌斑控制措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佛教文化的传播,在中西医学的交流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方面曾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中画有一幅揩齿图,一僧人左手持净瓶,以右手食指揩齿。此图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揩齿画面。在莫高窟的晚唐第196窟(建于892-893年)西壁的《劳度叉斗圣变》中,则绘有劳度叉左手持净瓶,右手拿齿木刷牙图[8]。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使用齿木揩齿画面。
揩齿的方法,除了用手指以及杨枝等齿木,在唐代还有专门的“揩齿布”,法门寺唐塔地宫内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法门寺物帐碑》,874年)中有“揩齿布一百条”的记载[17]。
最早的植毛牙刷的实物见于1953年发掘的辽宁大营子村驸马卫国王墓,该墓葬时间为辽应历九年(959年),从随葬品中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同出于一个白瓷盆中,瓮内还放有鎏金龙纹的银碗,盆、碗、牙刷柄同出一起。牙刷头部呈扁平长方形,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孔部上下相通,每两孔间的距离相等,虽因年代久远,牙刷头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牙刷柄呈细圆柱状,整个牙刷的制法、形状与现代的标准牙刷很相似[18]。这种牙刷后来在辽宁、吉林、河南、江苏的宋辽金元的墓葬中时有零星的发现。到了宋代,我国有了植毛牙刷的文字记载。温革(1006-1076年)撰《琐碎录》记有刷牙皆是马尾为之,这就是植以马尾的牙刷。1223年日本高僧道元禅师到中国的各山寺参观,也亲眼目睹了“僧侣们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马尾,置于牛角制成的器物上,用于刷洗牙齿。”[7]钱塘人吴自牧(约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梦粱录》[19]卷十三“铺席”条记临安(今杭州)街市的各色店铺,其中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以及“诸色杂货”条记有“镜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可以证明,在南宋的都城已有专门制作和销售这种新型牙刷的店铺。显然它们不是前文提及的不含复杂工艺的齿木牙刷,说明至晚从南宋开始,牙刷已成为某些城市中商品化了的卫生用具。明代高濂(1498年)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到了棕制牙刷。
关于用牙刷刷牙的时间及其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南宋严用和著《严氏济生方》(1253年)中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7]认识到了刷牙对预防齿疾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4]。认识到了睡前刷牙比晨起刷牙更重要,已经比较符合现代牙周病的防治观点了。现代牙周病学认为,睡眠时涎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功能减弱,细菌更易繁殖,牙菌斑更易形成,因此睡前认真刷牙更为重要。但在同时也有许多反对使用牙刷的记载,南宋周守忠(约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撰《养生类纂》中提至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7]《遵生八笺》也反对刷牙,可见当时人们对正确的刷牙方法尚缺乏认知。南宋医家陈自明(1237年)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也提及“不可刮舌,恐致心气;不可刷牙,恐致血逆”[7],这种反对孕妇在妊娠期控制菌斑的观点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导致我国妊娠期龈炎的高发。但这些资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的牙刷已是常见之物了。
我国虽然在辽代就出现了植毛牙刷,而且到南宋时期,植毛牙刷在一些都会城市已经商品化,但可能刷牙的方法并不正确,从而影响了使用牙刷刷牙来进行菌斑控制这一措施的普及,以致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文献中仍不乏揩齿方和擦牙的记载。
古代为了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在使用各种工具揩齿刷牙的同时,还配以各种洁牙剂。最常见的是盐,且在我国流传久远。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652年)中有:“每旦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齿……”的记载[20]。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仍有贾宝玉用青盐擦牙的描述。关于药物洁牙剂,最早见于《类苑》所载的《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歌曰:“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份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方中的猪牙皂角、青盐洁齿增白,固齿止痛;熟地黄、旱莲草补肾填精,固齿乌发;升麻、木律消肿止痛;细辛通窍止痛;荷叶升阳去湿化浊;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诸药合用揩齿,有固齿乌发的功效。唐代《外台秘要》中记载的“升麻揩齿方”曰:“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份,寒水石分研,右六味,掰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16]不仅提到了牙粉的制作,还提到了具体的揩齿用具和方法。其后在《千金要方》等医书中还有不少揩齿方,所用药粉多有芳香祛风、解毒止痛、排脓消肿之功。宋《太平圣惠方》(992年)则载有药膏揩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末、芍药末,每用擦牙[21]。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宋代还出现了“牙粉行”,专门出售中草药配制的牙粉,反映了当时牙粉制售的专业化和应用的普及程度。
4结语
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认识到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已有漱口、剔牙等口腔清洁措施。在汉代开始,开始有杨枝清洁口腔卫生的方法传入,并注意到了口腔卫生与口腔疾患间的关系。外来的佛教文化对我国的菌斑控制措施的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辽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制造并使用植毛牙刷。在宋代,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已经商品化。综上所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药物制剂漱口,最早使用并制造牙签、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牙周病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欧阳翔英.牙周基础治疗[M]//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6-251.
[2]戴圣.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17-361.
[3]苏轼.苏轼文集•漱茶说:卷七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0.
[4]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三家注点校本),1982:3235.
[6]徐治鸿.实用中医口腔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353.
[7]赵双战.牙刷溯源[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3):186-189.
[8]余占海,白成平.从敦煌壁画谈我国古代口腔保健[J].广东牙病防治,1996,4(2):31-32.
[9]周宗歧.口腔卫生小史[J].中华口腔科杂志,1954,1(2):156-158.
[10]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J].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1981,8(3):1-9.
[11]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J].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1981,8(2):23-24.
[12]王之春.椒生随笔:卷三[M].长沙:岳麓书社,1983:37.
[13]周大成.隋唐时代的口腔医学[M]//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6.
[14]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M].彰化: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712-713.
[15]沙月琴,朱卫东.口臭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4):300-303.
[16]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06.
[17]韩金科.法门寺文化史[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400.
[18]周宗歧.辽代植毛牙刷考[J].中华口腔科杂志,1956,3(2):157-160.
[19]吴自牧.梦粱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