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范文

时间:2023-03-28 14: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生保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生保健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8011

国内刊号:11-4536/R

邮发代号:80-26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一、揉腹的历史源远流长

揉腹养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南北朝齐梁时期,达摩撰写的《易筋经》中就有揉腹养生之法,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以后,更受到养生家们的重视。唐代寿达102岁的医学家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要方》中说:“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手摩腹上百余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明代高濂著的《遵生笺》中也有“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肋并肚”的描述。按照中医的观点,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研究则指出:揉腹可使胃肠及腹部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食物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排泄。日本的汉医家说:“腹者,生之本,故为百病之根。”揉腹不但可防病,而且对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所以它是自我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

二、揉腹的保健作用多多

(1)揉腹能防止和消除便秘。腹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其内有胃、肠、肝、脾、肾和膀胱等重要脏器。这些器官机能的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与寿命。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对脾胃的保健。他们认为,摩腹之法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邪,消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对老年人尤其有益。经常便秘的人可以在早晨醒后和晚上睡前仰卧床上,双腿曲屈,用手逆时针方向按摩肚脐部位,每次按摩50~100次即可见效。现代医学也认为,揉腹能使胃肠及腹部的肌肉强健,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吃进的食物能充分消化吸收,有益健康。

(2)揉腹可以预防胃肠溃疡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胃酸分泌过多。而胃酸分泌过多则是由于胃肠内肥大细胞的分解和释放出组织胺及其它内含物。内含物能严重损伤肠道内壁,而组织胺不但本身就是强效因子,而且还能刺激产生大量胃酸,对胃道起到外加机械刺激的作用,阻止胃酸过量的产生。这也许就是揉腹能预防胃肠溃疡发生的道理所在。经常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有效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3)揉腹可辅助治疗慢性肝炎。对于慢性肝炎非活动期而经常有肝压隐腹、腹胀不适的患者,可以采用自我按摩肝区和腹部的方法来解除痛苦。只要每天坚持做2~3次,每次5~10分钟,就可以改善症状,帮助康复。

(4)揉腹可治失眠症。晚上经常失眠的人,可以在睡前仰卧床上,一边用手绕脐摩腹,一边默念计数。右手累了,再换左手。一般揉摩3~4次,便有倦意。

(5)揉腹可以减肥健美。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俗话说:“人到四十五,肚皮往外鼓。”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往往开始发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大腹便便,与年轻时的体态判若两人。这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还影响体型的优美。因此,这些年来,国内外许多人都在寻找减肥健美的好方法。揉腹减肥,是一种自我锻炼。其方法是:取仰卧位,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旋摩30分钟,每天坚持1~2次。这样既可起到去腹消脂的作用,又可达到体型苗条的作用。

(6)揉腹可以防治遗精,方法是以左手搓脐14次,右手亦然。复以两手搓两肋,摇摆7次,吸气,吸入丹田,握固,良久乃止。

三、揉腹的方法简便易行

篇3

冬季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有:精

神养生、食物养生与起居养生。

一、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以保持精神愉快与情绪稳定。《黄帝内经》中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意思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二、多食温热,少食寒凉。冬季养生要以食物养生为辅。传统养生学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等。

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冬季养生贵在空气新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尤为重要。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与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冬季天气寒冷,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室温以18℃~25℃最合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感冒。室内温度过低,人体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暖。

冬季人体还要特别注意的保暖部

位是颈部、背部和脚。

1、注意颈部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续咳嗽且不易治愈,仔细观察一下,原来是因为穿开领服装暴露颈部,使寒冷的空气直接刺激气管所造成的,而改换高领服装并加用毛围脖后症状便消失了。

篇4

擅长医治内科疑难杂证,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干燥综合征等,近年更加重视亚健康的防治,善于心身并治,在养生、保健、抗衰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是养生保健有力法宝传统与现代结环

中医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阳时宜动养,阴时宜静养。”“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1998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美国和其他22个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因西药毒副作用导致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为人类的第四大杀手,这不能不让世人震惊。所以近年来,中医以及自然疗法受到世界广泛欢迎和关注。

西方人士早已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尽管西医应用了高精尖诊断设备,误诊率却高达50%以上。曾有统计西方死于医源性疾病者明显高于死于原发性疾病者。近代医学界更加关注的是人的健康,而不是只局限在疾病上。并且注意到人群中的70%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而对于如何解决亚健康状态,正是中医所一贯强调的“与其就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应用中药的特性来纠正偏离健康状态的机体,以使人体恢复平衡,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经验。而化学药品由于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难以解决,只能不断淘汰产生耐药性的药品,开发新药,且药物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反,中医的特点是辩证论治,就是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分析个体,按照每个人的不同状态施以不同的、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段,因此中药从来不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只要辩证应用得当,毒药也可以成为治疗顽疾的重要武器,如雄黄砒霜,治疗某些白血病疗效突出,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可以看到在21世纪中医中药已经成为捍卫人类健康的重要生力军。

中医是我们身边的医学,中医的预防保健思想早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举手之劳即可养生健身,信手拈来即能治愈小病。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人们夏天就喝绿豆汤:羊肉性温补虚,人们冬天就吃羊肉;肚子胀了,吃点萝卜排排气,就会感觉肚子松快;受了凉了喝点姜糖水发发汗,次日又健康如故:南方潮湿碍胃做饭常用点生姜就可以去除湿气、健运脾胃:北方干燥伤肺,常服银耳汤就可滋阴润肺:中医的刮痧、拔罐很多人都会做,可以立除病痛。太极拳不紧不慢,柔中带刚,清晨打一套,一天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中医养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有效保障。

养生的基本要领 一清二补

伴随着人们防病抗衰的种种努力,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并且伤害着渴望健康长寿的人们,甚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么,防病抗衰的有利法宝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一清二补”。只有掌握了“一清二补”这个法宝,就把握住了健康的钥匙。

“一清二补”其含义是指清理是首要的,举足轻重的;“补益”是次要的,是放在清理之后才可以实施的。没有一,就不能有二,没有“清”就不能有“补”,这是对绝大多数人都适用的一个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适得其反,给机体造成伤害,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早就告诉我们“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

医学实践证明,人的衰老离不开两大原因:一是体内垃圾的堆积增多,二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谢废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会逐年蓄积增多,渐渐的潜移默化的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健康;身体素质的下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逐渐的走向老化以及它们的功能也在逐渐的面临衰退,使得机体不再能够有效地识别及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并且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垃圾毒素也随之产生的越来越多。因此,年龄越大疾病越多,年龄越大体质越差,这几乎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可是按照以往的观念,人们都认为人老了应以进“补”为第一要义,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急急忙忙的就开始进补了。于是补出来的病越来越多,很多人仍然是浑然不知,以为自己有病是身体条件差了,更应该进补,于是小病酿成大病,不知不觉身体毁在自己的手上。殊不知妄投补药,如同在使用毒药,危害之大,远远超过身体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种催化剂,推动了体内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这一有力武器才会获得希望,才会尽可能减少损失,使机体走向康复。正如古籍医典《内经》所云:

“疏涤五脏,故精自生。指明清涤疏理就是补益,就可以达到精气生长,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门户是健康的基本保证。

清理与补益应该如何摆放才对呢?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扫房间,补益好比是添置家具,如果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家具放上后就会尘土越积越多,无法再打扫干净了。如果把人体比作庄稼,“清理”好比是拔除杂草,补益是给庄稼施肥,如果不把草拔干净,施肥后草会随同庄稼一起茁壮生长,庄稼越壮也越不容易发现杂草,一旦发现杂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动了,非得用工具并把附近的庄稼也损伤了才可除掉,实际上杂草本身已经侵害了周围的庄稼。

“清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补的太多了。高热量的食物,高营养的各种食品,多种维生素的添加,及一些药膳的食用,如用黄芪、当归等补品炖鸡炖肉等;更有些人不断地在服用一些补品、保健品,而不重视身体内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没有清理呢,后果是造成了病理产物的形成、繁衍和扩散,疾病就不知不觉的被培养起来了。不要觉得用了补药后浑身有劲了,却不知那些垃圾也饱满成熟了。有劲是短暂的,当前的,而生长起来的垃圾产品却是逐渐的,日后才会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疾病专跟我过不去呢?哦!可能是遗传吧!却不知竟是自己逐渐培植了这些疾病。

可见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来,就有医家已看到盲目补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说的是热衷用补药的人,不该用人参而用人参出现了严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觉悟自省,而对正确使用大黄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却不予认可。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曾经遇到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67岁的老人,心脏介

入手术后发热一周不退,并发肺炎、心衰、肾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药物,仍无好转,呈昏睡状,经会诊后,考虑为痰浊积滞胃肠,积而生热,致湿热交蒸而发热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导的方药二剂,服后泻下稀便2~3次,发热消退,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第三天再次会诊,患者埋怨中药导致拉稀。我只是询问了一下他用药前后的身体状况。老人一想,稀便过后顿觉周身舒适,热退神清,连忙表示感谢,随之我又开中药数剂调理,患者很快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在我院服中药数月,多年的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状如常人。此例可以看出,尽管是老年人,尽管是术后衰弱,尽管伴有多脏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将病邪清理干净(此为邪从肠道排出),自然会使全身及各脏器功能改善。所以很多认为虚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虚,而是病邪对机体的损害所致,经常清理,就会神清气爽,身体轻快,气血畅行,脏腑强健,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清理垃圾,下面的养生保健方法可以提供解答。

被食保健 吃得少寿命长

吃得少寿命长,这一现象已在许多动物身上被科学研究所证实。节食能延缓衰老已被证实。吃的过饱还易患糖尿病、全身性动脉硬化等疾病,

(一)节制饮食。节制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每餐7~8成饱,少进油炸煎烤,一日三餐,晚间不加餐,如有积食,可适当停止进食1~2餐,不要在不愿进食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进食。因为在胃肠功能差的情况下,再强迫进食,势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的损伤,同时所进食物不会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而成为食积,积而生热,曰久成痰成毒,致使脾胃功能越来越差。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体质就容易导致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

(二)饮水适度。很多人认为饮水越多越好,可以活血、美容等,由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严重影响了脾的运动功能,造成了体内水湿停聚。中医因人因地因时治宜理论是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最佳的饮食原则和方法,比如老少幼小体弱之人,脾胃功能多不健壮,如果一天饮上几大杯水,恐怕连进食都要受到影响。再有冬季和夏季,南方和北方每天的饮水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曾经看到过很多患者,大量饮水而致面目下肢浮肿,并且面部色泽晦暗,甚至有的就诊望舌时口水就随舌而出;还有的出现尿频,一上午就可以上五、六趟厕所,以为可以排毒,实际上不仅不能排毒,反而增加了肾脏负担。由此可见,什么事都不要太盲目,也不要太过,要量体裁衣,以自己感觉舒适,精神体质能够得到改善为准,不要已经很不舒服了,仍然是人云亦云,要知道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最可靠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谓“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明代医家李东垣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清末医家唐容川谓“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记忆多忘。若危重之证,顾护胃气则成为当务之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清代何梦瑶“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和矣……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周代著名医家扁鹊在论述五脏虚损时,提出饮食不能化,则血不生,血不生则脏齐损的看法。

善动养生 有氧遵动

朱子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内外”,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适合的锻炼方式和锻炼强度,如散步、慢跑、做操、骑车等。总之以感到精神振作,身体轻快为佳。不要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的过度的进行运动,反而会造成身体疲劳,影响健康。运动最好是全身性的,如做操,身体上下每一块肌肉都活动起来,会效果更好。不要认为没有时间运动,运动的方法多种多样,站卧坐时均可运动,如可以伸展四肢,可以收缩肌肉(胸、腹、臀、四肢、等),即锻炼了肌肉,又起到内脏按摩的作用。太极拳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调和阴阳,老少皆宜,随处可练。优势在于借助外动引动内静,达到形神合一。能够补五脏,调理改善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功能,通过躯体的运动而达到保养内脏的目的,又没有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可以说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阳光与阳气

阳光可以带来阳气,适时在阳光下活动可以调动人的机能,有很多伏案工作的人员,常易出现胸闷症状,这与含胸姿势造成阳气不展有关,故活动可以带来阳气,可以舒展气机。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可提高效力,静可降低耗能。阳虚动养为主,阴虚静养为主。不活动,自然阳气缺少,精力不足。但是,不静养也不利于养精蓄锐,一般长寿动物都是冬眠或静息时候较多的动物:老虎豹子寿短,龟蛇寿长。生命像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快熄灭得越早,所以掌握好运动适度是寿命延长的关键。

近几年来中外许多学者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也有提出:“生命在于保养!”这可从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作曲家等长寿者很多得到证明。静养可以使机体及时得到调整修复。所以,要健康长寿应动静交替,尤其是不经常锻炼者,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结合休息入静,可调节人体全身各器官处于最佳状态。

一般认为最佳运动时间是在早饭后9:00~10:00,下午16:00~17:00。晚上19:00~21:00。上班的人选择晚饭后1小时为妥。强度运动宜饭后2小时,中度运动宜饭后1小时,轻度运动宜饭后半小时。

患脂肪肝的人

如果注意饮食、起居、锻炼,多数可以痊愈。应选择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如中快速度散步、慢跑、骑车、爬坡、跳舞、广播体操等。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即运动时呼吸、心率增快,并感轻度疲劳,轻微出汗,但不应感到头昏、呼吸困难或呕吐等。而在运动后疲劳感可很快消失,精力、体力和食欲均保持良好。运动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3次。

患糖尿病者

篇5

1一般资料

1.1自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选择健康体检中各项指标正常的自愿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33例,其中男18例,年龄44-61岁,平均(49.2310.5岁。女15例,年龄42-60岁,平均(49.3410.33)岁;另一组为对照组33例,其中男17例,年龄44-60岁,平均(49.5310.46)岁。女16例,年龄4161岁,平均(49.1410.23)岁。

2方法

2.1实验组进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导,《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石: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就是告诫我们,想要健康长寿,必须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石: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者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天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对照组不进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2实验组进行顺应四季养生的健康教育,应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起卧规律,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应晚卧早起,无忧与日,使志无恕,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应无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呕夺。对照组不顺应四季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3实验组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主张第一先养脾胃,平时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饮暴食,要饮食有度,不要劳伤脾胃。因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运化水谷之源,是五脏六腑之濡养。如平时过于偏食,多食辛辣刺激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波及五脏六腑。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大论》石:膏粱厚味,变生大丁,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己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脾气喘满,色黑,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对照组不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4实验组进行养元固本健康教育指导,元气是人生命之本,内养元气可濡养五脏六腑,才能延年益寿;外养元气可使肌肤皮毛不受外邪侵袭,不得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石: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得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密乃固。也就是说人身体中的阳气作用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运作,普照万物大地。人要顺四季阳气运行规律变化而变化。还要顺阳气以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元阳之气就是人生的命动力。故养元气益五脏六腑,则元气胜体无病,元气弱体亦病。故气行则血行,血行身自强,常年无病。对照组不进行养元固本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5实验组进行索为无为健康教育指导,要有积极向上之心,助人为乐之举,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人才能快乐,民族才能欣欣向荣,身体才能健康。另外我们也要做到无为,不过分去贪图名利权势,做到心静如水。《素问生气通天大论》石: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如反之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这是先人告诫我们养身心先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命如天寿对照组不进行索为无为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篇6

1、酸辣鱼头煲。用料:三文鱼头1个,重约450克,洋葱150克切片,椰汁半杯,冬荫功汤包1包,煮冬荫功汤的汤包,西红柿3个,去皮去核切片。 调味:糖3/4茶匙,盐适量。鱼头切开边,洗净控干水,洒少许胡椒粉腌5分钟,沾一层很薄很薄的生粉,抹。烧热锅,3汤匙下油,放下鱼头,用慢火煎至微黄色,盛起。烧热锅,l汤匙下油,放洋葱、西红柿略爆,下冬荫功汤包及椰汁,用筷子或木勺子搅动,使汤包溶化,加水2杯半煮滚,不要加盖,用中慢火煮10分钟,待汤料出味,下调味及鱼头煮至熟,约煮10分钟,煮时要翻动,无需加盖,原煲上桌。

2、鸡丝汤。用料:鸡脯肉75克,火腿15克,冬菇15克,鸡蛋1个,淀粉20克,清汤375克。将鸡脯肉切成丝,放入蛋清、淀粉拌好,放入沸水中稍烫后取出放入汤碗内;将火腿丝冬菇丝连同清汤倒入锅中,加盐、胡椒粉旺火烧至汤沸后,冲入装鸡丝的汤碗内即可。

3、粟米龙眼粥。配方:粟米一千克、龙眼肉十五克、粳米五十克。功效:补心肾,益腰膝。应用:适用于心肾精血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症。将粟米去壳,淘洗干净。将硬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入粟米、龙眼肉,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刊内容更加翔实,在20多个栏目中,都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为主、关爱至上”的人文精神。

如今,《现代养生》已经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一期不读,心里就会有种失落感。那次我突发严重的心脏病,经医院及时抢救,劫后余生,在我苏醒后的第3天,就让家人把《现代养生》拿到病房,开始逐篇阅读,还把有关心脏病保养方面的文章特意划出来,以备以后查阅方便。

除了认真阅读摘抄外,我还准备了几个大本子,分类进行剪贴,并借给数十位亲朋好友和同事查阅,大家看后都有所收获。我的剪贴本,就像是一个家庭养生保健医生,指导我的生活。阅刊时间久了,养生保健知识就积累得多了,《现代养生》从疾病防治、自我保健到正确用药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不仅成为健康传播者,更是读者的贴身保健医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健康理念和丰富的医学知识,3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按照《现代养生》所倡导的那样来规划自己的养生之路,并以它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摆脱病魔的纠缠,赢得了健康。单位的同事常羡慕我会祛病养生,并问我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我便立刻爽快地告诉他们:“我的灵丹妙药就是《现代养生》!”老伴有时打趣地说我不仅是个热心的读者,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养生》“呆子”。

在我家阅读《现代养生》已经不是我个人的专利了,全家5口人,都喜欢阅读,有时还会出现争抢现象。

3年来,我与《现代养生》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杂志已成为我们家不可缺少的家庭养生保健医生,大人小孩,大病小情,都能在这里得到所需的医疗信息,其健康知识之丰富,受益之巨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千言万语一句话:《现代养生》是我们贴心的保健医生、健康的良师益友,我要与你相伴一生。

篇8

“三自”就是自强、自乐、自知。自强是人生的支柱,自乐是人生的情趣心态,自知是人生的境界风度。

自强,就是自强不息,要不停息地奋斗向上。这种精神,犹如无形的鞭子在鞭挞自己不断进取,在学术上、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为自己的生命延续提出需求。如今,我已过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有足够的生活退休金,有的人就劝我可以歇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我认为只要身体好,单位和工作上需要,就要不懈地工作、学习。这是生命的动力。若失去进取性,就仿佛停止给自己生命的钟上发条,无形中终止了它的存在价值。多年来,我一直坚信“寿命是人生的量,贡献是人生的质”这一句格言。

自乐,就是怡然自得,这是人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但这种自乐,并不是满足,而是要想方设法解脱自己的烦恼和忧愁。若没有怡然自乐的心态,必然烦恼上身,引发恼怒和悲伤,诱发各种疾病缠身,甚至因忧郁而亡。我有一位同事,她与一位她大学时的同学相比总是感到不满足:同学是主任医师,而她是副主任医师;同学的丈夫是局长,而她的丈夫是副局长;同学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后定居,而她的儿子只是一家外企的白领……越比越烦恼,越比越忧郁,越比越觉得日子没有过头,结果多种疾病缠身,精神恍惚,无法正常工作,不到退休年龄就回家休养,如她不能解脱出来,那么她将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余生了。可见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有多重要,所以说养生必须要养性。

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所谓认识,就好比把自己放在天平上,正确评价自己的作用,若过高地自吹自擂,言过其实,就会使自己飘飘然,导致好高骛远,痴心妄想。当幻想成为泡影时,就如同断线风筝,从此一蹶不振,愁眉不展,就失去了怡然自得的情趣。如过分看低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强的精神。所以自知是自强与自乐的保证。《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寓有深奥的养生哲理。

“三适”,就是适时、适度、适量。适时是对自然环境而言,适度是对体能劳作而言,适量是对营养需求而言。

适时,就是适应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天时、地利的影响和保护。要健康长寿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在自然界中有日、月、季节等节律变化,人要与之适应,众所皆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既不开早车,一般情况下也不熬夜。早晨起床是按《太平御览》“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的原则,睡觉在晚上10时左右.保证睡眠,作息有度。至于季节性的寒暑变化,更应予以相应。我还有每天坚持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以考虑自己的衣着与行止,才能做到如《诸病源候论》所说的:“将摄顺理,则气血调和,风寒暑湿,不能为害。”

适度,就是劳逸结合,这是养生至关重要的方面。我身体虽好,但不能与中、青年人相比,所以在工作上我掌握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工作有个计划框架,对日程、周际工作做到工作有序,力争有条不紊。二是工作量及进度以自己的体能状态为度,体能状态好时多工作、学习、研究一些;感觉体能状态差时,适当减少工作量,增加一些娱乐活动。这一点院领导也是体谅我的。三是一旦工作繁忙,实在推托不过。熬夜也有学问:晚餐少吃些米饭,这可使精力集中在大脑,减少消化道的工作量,适当补充鸡蛋、巧克力等以增加热能,以保证精力的充足。一旦因工作需要熬夜后,在凌晨一定要睡上一二个小时。这尽管时间短,但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但到了这把年纪,无特殊情况还是以不熬夜为好。

适量,就是滋补适量。饮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饮食要有节、有时、有法。有节。就是进食量有所节制,决不能暴饮暴食。俗话说:“腹中八分饱,无需医生瞧。”有时,就是按时进食。掌握少食多餐的原则为好,每天下午及临睡时适当加餐,既保护脾胃的消化功能,又不增加它的负荷量。有法,就是注意食物的营养及其烹饪方法。至于烹饪方法,这是关系到营养物品的滋养成分是否能被消化吸收的问题。同样是一块猪排,烧排骨汤或炸猪排,显然是汤的营养成分高而且易于吸收,所以我是以煲、煮、蒸的方法取汁食之。另外,在饮食上还要荤素、精杂粮搭配好,确保合理吸收营养。

篇9

梅全喜,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中药艾叶有较深入的研究,编写出版《艾叶》专著一部,主编出版中药学专著18部,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200多篇。

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节是因为“五”与“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或纪念伍子胥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和“立鸡蛋”比赛。现就谈谈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艾草、熏艾叶、洗艾浴的习俗,即古代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小儿争相佩戴;或将艾叶扎成把点燃后用其烟熏房屋;还有用艾叶煎水进行全身洗浴,以僻邪驱瘴。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而古人用艾叶等代表招百福,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或用其烟熏、或用其煎水洗浴用来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保健康的。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尽管在所有草药中,艾草出现的频率并不是最高的,也并非什么珍稀药材,但正因其不甚珍奇却可治众病,故而成为寻常百姓之家所必备的常用药。根据中医药文献,艾的用法主要有四:一是煮汤剂或作药丸内服;二是广泛用于艾灸,与针灸、石砭并列,为中医重要外科治疗方法之一;三是烧艾烟熏毒虫和驱除瘟邪之气;四是用于煎汤洗浴,驱寒祛毒。加之艾草气味芳香,形色可玩,成为端午节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洗艾水澡也成为古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史载每逢瘟疫之年,都是艾叶丰产之季,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抵御病邪的武器,可谓天赐良药。中医传统强调“治未病”,薰洗艾叶便是其中一种有效方法。我国自古民间就有五月初五,挂艾叶、悬菖蒲、洒雄黄、洗艾浴的习俗,特别是在许多地区新生儿及产妇也要用艾叶水洗澡,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近代。艾叶杀菌消毒、洁净空气,对预防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曾在欧洲导致超过百万甚至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过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可以肯定,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端午节挂艾叶、熏艾烟、洗艾澡的习俗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洗艾澡实际上是药浴疗法的一种,药浴疗法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那时在宫廷中已出现了药浴,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已盛行用兰草、艾叶等香料香药煎煮沐浴,以达到芳香爽身保健作用。作为医药著作最早记载药浴疗法的是《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运用百合洗方和苦参汤局部洗浴治疗百合病和狐惑病,是较早运用于临床的药浴疗法成功范例。《刘涓子鬼遗方》用当归、川芎、甘草、乌药等煎水洗溻治阴中生疮。《千金方》、《本草纲目》、《外科正宗》等书更加推广了药浴疗法的应用。?清代药浴法较为成熟和完善,著名的外治专著《理渝骈文》记载的药浴疗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其药浴种类极为丰富,艾叶也已广泛地用于药浴疗法中。药浴疗法治病的机理是:中草药经过煎煮,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或散发在水蒸汽中,药液洗浴皮肤时,药物成分或者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发挥药物的直接治疗作用;或者经皮肤吸收,渗透进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或者药物挥发性成分及含中药成分的水蒸气直接进入鼻粘膜被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药浴疗法中常用的中草药多有杀菌、杀虫、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活血化瘀、美容等作用,有些病变部位正是与药浴治疗接触的部位,如皮肤病、肛肠病、外阴疾病、眼病、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的病变部位在体表肌肤或粘膜,选择对症的中草药浸泡、熏洗、沐浴,药物直接接触病灶,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这些病外部症状明显,局部症状突出,外治较内服药更加直接便捷。同样道理,对于保养皮肤、头发,一些美容美发美肤的中药配方,在与皮肤、毛发接触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这种给药途径直接、疗效好、毒副作用少又不痛苦的疗法,颇受欢迎。而艾叶就是这种疗法中最为常用的药材原料。洗艾叶浴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艾叶浴特别适合于妇女

艾叶的渗透性和滋润性极好,具有神奇的滋养、修复效果,能快速促进血液循环,激活表皮细胞再生,可促进衰老细胞代谢,是敏感性及受损肌肤的修护极品。女性的肌体随着年龄的变化和防御功能的改变需要不断的保养和持久的呵护。艾叶的调经,暖宫,安神等功效不仅能够缓解种种不适,还对其内环境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形成持久的天然的保护屏障。对于寒气重,月经过多,经腹冷痛,宫冷的人,洗艾叶浴尤其有效。艾叶的精油自然杀菌,浴后令您的皮肤光滑柔顺并散发出绿色蒿草的淡雅清香。让您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同时给您带来健康时尚的沐浴享受。此外,艾叶还有安胎作用,所以孕妇用艾叶浴不仅可以预防妊娠期感染,还可起到安胎作用。

艾叶浴特别适合于儿童

医学研究证实,初生婴儿皮肤缺乏天然保护功能,呼吸道也很容易受环境污染及病菌侵害,天然艾草植物精华,具有抑菌成分,能深层清洁肌肤污垢,杀灭细菌。同时沐浴中,艾叶的精油成分随水蒸汽挥发出来,分布于儿童口鼻呼吸道中,既能杀灭其中的细菌病毒,又可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艾草精油成份还蕴含大量宝宝肌肤所需要素,沐浴后在皮肤上也能形成天然保护膜,有效呵护宝宝每寸肌肤。独特天然清香高贵典雅,自然消去体味,使浴后儿童领略全新沐浴感受,清新淡雅,祛痱爽肤,蚊虫不易亲近,更觉神清气爽。

艾叶浴特别适合于脚部

艾叶泡脚不仅可以防治感冒、失眠,消除疲劳,还可消除脚底真菌,去除脚臭、脚气,令脚部皮肤细腻光滑。经常用艾叶泡脚可以有效缓解上述不适,还可以调节内分泌,安神益气,增强免疫力,美颜健体。对于很多女性朋友的寒气过重,宫冷,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经腹冷痛用艾叶煎水泡脚都有很好的缓解和保健作用。

艾叶浴在民间应用也是十分普遍,大部分地区流行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用艾叶浴的习惯,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以预防产后体弱多受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皮肤瘙痒、湿疹、疥癣之类皮肤病,用干艾叶煎水洗患处,每天早晚各洗一次,洗后用艾叶药渣敷于患处20~30分钟,效果很好。

笔者对艾叶情有独钟,研究应用几十年,并编写出版《艾叶》专著,也是得益于艾叶浴的奇特功效的。在我的《艾叶》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艾叶,可以说是笔者认识最早的中药,因为在笔者的家乡有“户户种植,家家收藏”艾叶的习惯。但令我记忆最深的有二件事:一是我6岁时,一位表嫂生小孩,我被叫过去帮忙搓艾叶,将艾叶抽去筋(叶脉),用手搓成团,再用此艾叶团冲开水待温后为新出生的小孩洗浴,说是可以防病驱邪;再就是小时候每遇风寒感冒时,家人便用艾叶煮水泡脚治疗,效果颇佳,从不用吃药打针。而我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吃药打针,这使得我对艾叶特别有感情,这也是后来我选中艾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的缘故。这二件事都是艾叶浴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仅只是在我的故乡应用很普遍,在全国各地民间也有广泛地应用。

现代对艾叶的研究表明,艾叶有较好的预防疾病及康复保健作用。艾叶中的挥发油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避疫驱“病邪”。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可明显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化脓性炎症、外伤及烧烫伤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有促进愈合及痊愈的作用,表明艾叶确有预防疾病及保健康复作用。可见,古代民间认为艾叶洗浴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流行之际都有医药学专家提出运用艾叶(包括艾叶烟熏和艾叶洗浴)进行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篇10

不同的体感等级

人的体感温度的最终反应是舒服、不舒服以及其他一些生理症状。我国许多省市的专业气象台,都推出了体感温度的等级预报。共分9级:4级,感觉很热,极不适应,人体热调节功能会有障碍;3级,感觉热,很不舒适,可能过度出汗;2级,感觉暖,不舒适,可出汗;1级,感觉温暖,较舒适,可轻度出汗,血管舒张;0级,感觉舒适,不冷不热;-1级,感觉凉爽,较舒适,血管收缩;-2级,感觉凉,不舒适,血管收缩;-3级,感觉冷,很不舒适,稍有体温下降;-4级,感觉很冷,极不适应,会出现身体发抖。

其中,0级的体感是最舒适的不冷不热,一般出现在春秋两季,冬季最需要关注的是-3级和-4级,夏季最需要关注的是3级和4级。

湿度与体感

冬季北方地区干冷,南方则是湿冷。表明人体对气温的体感和空气的湿度紧密相关。相对湿度越高,人体汗液蒸发越慢,吸收的热量很少,人的感觉就倾向于热和温暖。沿海城市,冬季湿度较大,所以并不让人感觉很冷。相反,北方地区冬季湿度偏低,给人一种特别寒冷的感觉。

当冬季空气湿度偏小(低于50%)时,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实际也就提高了人们的“感觉温度”和舒适度。比如,冬天室内生炉子或使用其他取暖设备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壶盖不盖严,使水汽蒸发;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气湿度。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提高湿度。

风力与体感

风在体感温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快空气蒸发,从而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当夏季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可以用扇子、电风扇等,增加风的对流,提高人体散热效率,获得一种清爽的体感。反之,冬季有风时人会感到很冷(体感温度较低),无风时则不是太冷(体感温度较高)。所以,冬季空气温度即使在5℃以上,但有3级以上的偏北风,感觉温度就大打折扣了,外出时就必须注意保暖,以防直接引起包括感冒在内的上呼吸道疾病。

选择衣服调节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