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密度范文
时间:2023-04-09 07:5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对密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砂砾土 密度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为更科学有效的控制坝堤、渠堤的砂砾土密实度。新疆水利工程伊犁河南岸干渠、布尔津西水东引工程等以广泛的使用砂砾土相对密度Dr来控制其密实度。
相对密度是无粘性粗粒土精密度的指标,对于土作为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和地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抗震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砂砾土填筑标准采用相对密度指标,而砂砾土相对密度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砂砾土的填筑干密度ρd、最大干密度ρdmax、最小干密度ρdmin,所以,用相对密度作为砂砾土填筑的控制指标,其关键问题在于最大干密度ρdmax、最小干密度ρdmin的测定以及如何依据所测填筑料的P5含量和超粒径来计算干密度确定其相对密度。
二、相关定义
三因素相关图(ρd~P5~Dr)指“干密度~砾石含量~相对密度”相关图。P5含量指大于5mm的颗粒含量。超粒径指大于60mm的粗粒料。
三、问题的提出
因现场施工中我们发现砂砾料填筑渠堤时因各种原因使得填筑料砾石含量变化大以及相对密度控制现场的渠堤碾压时相对密度值有很多的异常现象(如相对密度大于1或很难达到设计值)。为此我们在室内试验时对不同砾石含量进行了相对密度试验。
四、试验方法及相关数据
试验方法依据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振动台法(干法)测定最大干密度。相关数据如下
图1-2P5=10%颗分曲线
图1-2P5=20%颗分曲线
图1-3P5=30%颗分曲线
图1-4P5=40%颗分曲线
图1-5P5=50%颗分曲线
图1-6P5=57%颗分曲线
图1-7P5=65颗分曲线
图1-8P5=70%颗分曲线
图1-9P5=80%颗分曲线
P5含量
筛孔孔径 10% 20% 30% 40% 50% 57% 65% 70% 80%
6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40 96.7 93.5 90.2 87.0 83.7 81.4 78.8 77.2 73.9
20 92.9 85.8 78.8 71.7 64.6 59.7 54.0 50.5 43.4
10 91.0 82.0 73.1 64.1 55.1 48.8 41.6 37.1 28.2
5 90.0 80.0 70.0 60.0 50.0 43.0 35.0 30.0 20.0
2 75.5 67.1 58.7 50.3 41.9 36.1 29.4 25.2 16.8
1 70.3 62.5 54.7 46.9 39.0 33.6 27.3 23.4 15.6
0.5 50.3 44.7 39.1 33.6 28.0 24.0 19.6 16.8 11.2
0.25 33.6 29.9 26.2 22.4 18.7 16.1 13.1 11.2 7.5
0.075 8.2 7.3 6.3 5.4 4.5 3.9 3.2 2.7 1.8
d10= 0.08 0.09 0.09 0.10 0.12 0.14 0.18 0.22 0.40
d30= 0.21 0.25 0.31 0.40 0.57 0.76 2.30 5.00 11.09
d60= 0.69 0.87 2.19 5.00 15.10 20.00 24.10 26.50 30.00
不均匀系数Cu 8.5 10.0 23.5 48.5 125.8 144.9 136.9 122.7 75.0
曲线系数Cc 0.8 0.8 0.5 0.3 0.2 0.2 1.2 4.4 10.2
表1
图2
P5含量% Dr=1.00 Dr=0 Dr=0.75 Dr=0.80 Dr=0.85
20 1.96 1.71 1.89 1.9 1.92
30 2.03 1.77 1.96 1.97 1.99
40 2.10 1.83 2.03 2.04 2.05
50 2.15 1.88 2.08 2.09 2.10
60 2.18 1.90 2.10 2.12 2.13
65 2.18 1.90 2.10 2.12 2.13
70 2.17 1.89 2.08 2.10 2.11
80 2.13 1.84 2.05 2.06 2.08
表2
用等量代换法配制不同含砾石料颗粒级配如图1-1至图1-9和表1所示。用P5(>5mm的颗粒含量)来表示含砾量。这些级配曲线的一些特征粒径值、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如表1所示。根据SL237-001-1999《土的工程分类》把级配曲线图1-1、1-2、1-3、1-4定名为级配不良砂(SP)。级配曲线图1-5、1-6、1-8、1-9均定名为级配不良砾(GP),级配曲线图1-7定名为级配良好砾(G),从图1-1到1-9、表1可以看出当P5含量在65%时土的级配最好,P5含量在57%时是砂砾料天然级配。其它为等量代换法配制不同P5含量时的级配曲线图。
图2,表2是通过不同P5含量配制的砂砾料,试验方法依据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振动台法(干法)测定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绘制出三因素关系曲线图2。
五、试验结果分析
1、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得到试验砂砾料的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小干密度ρdmin与含砾量P5之间的关系。从图1-7可以看到当P5达到65%颗粒级配是最好的。如图2所示,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小干密度ρdmin在含砾量约为65%时达到最大值,说明砾石颗粒在这个砾石含量下可能形成稳定的骨架,细颗粒基本上充填了砾石骨架的空隙;当含砾量小于60%时,最大和最小干密度随着含砾量的减少而减小,说明含砾量在10~60%之间,砾石颗粒随含砾量的增多,由漂浮在细颗粒中到逐步形成稳定的骨架;当含砾量大于65%时,随着含砾量的增加,最大和最小干密度值减小,说明砾石颗粒虽然形成了骨架,但细颗粒并未完全充填砾石颗粒之间的空隙。从孔隙比的角度来看,图2也表明在同样的相对密度情况下,孔隙比在含砾量约为65%左右时最小。
2.1、但由于天然砂砾料颗粒级配变化较大,现场质量检测中,往往会遇到填筑料的最大粒径大室内试验的最大粒径(SL237-054-1999粗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中最大粒径为60mm),使得施工现场按三因素(ρd~P5~Dr)相关图所查的相对密度值大于或等于1.0。由于含超径砂砾料填筑料的最大、最小干密度未测,无法计算其相对密度值,从而无法评价其填筑质量。因此我们有校正公式来进行计算。
现场超粒径干密度校正公式:
公式1
校正后干密度,g/cm3
ρd—天然干密度或填土的相应干密度g/cm3,
Gs—粒径大于60mm颗粒的干比重,
ρw—水的密度, g/cm3
P—粒径大于60mm颗粒的含量(用小数表示)
计算至0.01 g/cm3
相对密度公式:
公式2
Dr-相对密度
ρd—天然干密度或填土的相应干密度,g/cm3
ρdmax—最大干密度,g/cm3
ρdmin—最小干密度,g/cm3
一般情况下,砾石的比重Gs在2.66~2.78之间。
2.2、计算实例
渠堤填筑料为砂砾土填筑料,相关砂砾料试验数据见表1表2,图1-1至图1-9、图2设计相对密度Dr>0.80。现场检测用贯砂法检测干密度。校正公式见公式1 Gs干比重为2.76。各试坑测得数据如下:
测点序号 P5(%) ρd ρdmax ρdmin Dr P(%) 校正后的ρd, 校正后的Dr,
① 40 2.07 2.10 1.83 0.90 / / /
② 50 2.07 2.15 1.88 0.73 / / /
③ 40 2.14 2.10 1.83 1.13 10 2.09 0.97
④ 65 2.17 2.18 1.90 0.97 / / /
⑤ 65 2.21 2.18 1.90 1.09 20 2.11 0.77
表3
从表3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①②测得的干密度ρd=2.07因砾石含量P5不同①P5=40%,②P5=50%,根据砾石含量P5查相度密度三因素关系图图2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小干密度ρdmin分别为①ρdmax=2.10, ρdmin=1.83;②ρdmax=2.15, ρdmin=1.88。计算出相度密度Dr,①Dr=0.90达到设计相对密度Dr>0.80, ②Dr=0.73未到设计相对密度Dr>0.80;③⑤超粒径P大于60mm颗粒分别为10%、20%在不进行超粒径P校正时相对密度Dr都>1,按超粒径P百分含量校正后:③超粒径P校正后的相对密度Dr,=0.97达到设计的相对密度Dr>0.80、⑤超粒径P校正后的相对密度Dr,=0.77未到设计的相对密度Dr>0.80。
六,结 语
砂砾料的含砾量P5对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小干密度ρdmi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含砾量(d>5mm的颗粒含量)约62 %左右时,砂砾料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密实相应会有个最大干密度。
篇2
1结果与分析
1.1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图1),辽单539、辽单565、辽单527三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均有所增加。其中辽单527随密度增加,株高变幅为13cm,由292cm逐渐升高到305cm变化最大;而辽单565变幅最小为8cm,且前3个密度株高相同,说明该品种密度对株高的影响不明显。辽单539密度增加过程中,株高变幅为10cm,株高变幅于3个品种中居中。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品种株高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尽相同,表现为整体呈增高趋势,其中矮秆紧凑型品种变幅最小,中高秆半紧凑趋于平展型变幅最大,中高秆紧凑型居中。
1.2密度对穗位高的影响
密度对三个品种穗位高的影响均呈一致的趋势(图2),即随着密度的增加,穗位高均呈增高趋势。其中辽单565穗位高随密度增加,穗位由76cm增至81cm,变幅为5cm;辽单539由121cm增至129cm,变幅为8;而辽单527穗位高由136cm增至147cm,变幅为11cm。说明矮秆紧凑型玉米品种穗位高对密度胁迫反应较中高秆紧凑和半紧凑趋于平展型玉米品种穗位高对密度胁迫反应迟钝,其中中高秆半紧凑趋于平展型玉米品种反应最为敏感,中高秆紧凑型居中。
1.3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本试验中3个品种在密度设置范围内对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无较大影响,因此主要分析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的变化情况。由图3可见,3个品种单穗粒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辽单565降低的幅度比较小,相对稳定,辽单539和辽单527下降幅度相对较大。而从图4中可以看到,辽单539、辽单565和辽单527三个品种的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这同单穗粒重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辽单565下降趋势比较缓慢,而辽单539和辽单527下降趋势相对较快。说明矮秆紧凑型玉米对密度的增加反应不敏感。
1.4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穗长、穗粗、秃尖影响较大(表1)。辽单539、辽单565和辽单527三个品种的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穗长与密度均呈负相关,其中辽单527相关系数较大为-0.9697,随着密度增加,其穗长缩短幅度较大。密度对穗粗的影响与穗长趋势相似,由表1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粗也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穗粗均与密度呈负相关。但下降缓慢,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品种密度与秃尖度的关系随着密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并且不同品种表现有所差异,本试验中辽单527的秃尖度随着密度的增高增幅最大,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平均秃尖长辽单565<辽单539<辽单527。辽单539的秃尖长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辽单527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辽单565与密度相关不显著。可见,矮秆紧凑型玉米品种在密度胁迫下穗长和秃尖度反应较中高秆紧凑和半紧凑型反应迟钝,而三种类型品种的穗粗反应均不敏感。
1.5密度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密度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趋势,在生育时期内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在苗期到拔节期,不同密度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反应不明显,在拔节期到抽穗期迅速升高,但不同密度处理增长幅度差别不大,在抽雄期到吐丝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迅速升高,成熟时达到最高值,同时中高密度处理群体干物质积累相对较高,说明虽然单株干物质积累呈随着密度下降趋势,但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升高,单位面积植株数量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也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对密度的反映也有差异,如图7,辽单527在吐丝后至成熟间高密度群体干物质量上升较快,而其他两个品种则与抽雄后无明显差别。
2结论与讨论
篇3
关键词:爆裂玉米;种植密度;爆花率;膨胀倍数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19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Popcorn
MENG Lingxin1,LIU Ruihua1, XIN Decai1, WAN Shangbao1, ZHANG Qiwei1, LIANG Qian1, LI Chuqiao1, LIU Jiaxin1, HAN Zhijiang2
(1.College of Agronom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Jinnan Nation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Tianjin,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blowout maize, the new combination B1104 corn of Tianjin agronomy courtyard with crop improvement engineering center was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and ten density gradient was 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density of 97 500 plants・hm-2, 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 4 388.85 kg・hm-2. There was no appa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explosive quality.
Key words: popcorn;planting density;blowout ratio; explosive times
爆裂玉米(Zea mays Leverta Sturt)起源于美洲的墨西哥、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的广大地区,是玉米的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膨爆性[1]。它的果穗和籽粒比普通玉米小,子粒几乎全为角质淀粉,质地坚硬。籽粒多为黄色或白色、也有红色、蓝色、棕色,甚至花斑色的。在子粒含水量适当时加热,能爆裂成大于原体积几十倍的呈蘑菇罨蚝蝶状的爆米花,而且即使籽粒被砸成碎块时也不会丧失膨爆力。爆裂玉米也由此而得名。第一个用于工厂化生产的爆裂玉米名叫“西班牙”,第一个用于商业化生产的爆裂玉米杂交种是一个叫做“Minhybrid250”的姊妹交单交种。1985年美国爆裂玉米首次进入中国,1996年中国出现第一家微波玉米花食品加工企业[2]。中国的研究者通过使用一环系选育法、二环系选育法、杂交选育法、轮回选择法及回交转育法等方法选育出10多个爆裂玉米品种。
随着膨化技术的改进、膨化方法的多样化以及高产优质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以爆裂玉米烹制的爆米花作为一种休闲食品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3]。爆裂玉米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加工快捷和食用方便而成为现代生活的高级营养零食[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爆裂玉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需求量逐年增长[5],因此,对爆裂玉米的品质与产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影响爆裂玉米品质与产量的因素多种多样,本研究就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天津农学院特用作物改良工程中心组配的爆裂玉米新组合B1104。LDS-1H型电脑水分测定仪、PM-1011型爆米花机。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在农学院西校区试验地、天津农学院特用作物改良工程中心进行。
1.3 试验设计
爆裂玉米新组合B1104实施田间种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60 m2,行长10 m,行距0.6 m,每个密度种植10行,3次重复,密度分别为45 000,
52 500,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97 500,
105 000,112 500株・hm-2。
1.4 试验方法
(1)爆裂玉米的性状及产量。用直尺测量5个试验品种的穗长、秃尖长、穗粗,数出穗行数及行粒数,并测量出百粒质量、三穗质量、三穗粒质量及容重。(2)农艺性状。农艺性状包括:株高、株型、穗位高等。在爆裂玉米开花授粉时,用伸缩尺测量5个试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3)爆裂玉米品质。将自然晾干的穗样进行脱粒,每个品种随机取样,进行外观品质的比较。利用LDS-1H型电脑水分测定仪分别对不同品种的籽粒进行水分、温度、重量的测量。对已完成测量的籽粒分别进行取样(以PM-1011型爆米花机的量杯为标准),并进行数粒。记录数据后利用爆米花机进行爆花试验,对所得爆米花进行爆裂品质的观察及记录,并计算爆花率及膨胀倍数。计算公式如下。
爆花率=(粒数-未爆裂粒数)/粒数×100%
膨胀倍数=膨胀体积/体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爆裂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选育爆裂玉米时,高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图1是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曲线。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所设置的密度梯度中,当玉米种植密度达到97 5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为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对爆裂玉米的密度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 为两变量(密度与产量)相关分析的结果。由表1可见,种植密度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684。关于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SPSS的输出结果中,相关系数r=0.684,P=0.029
2.2 种植密度对爆裂玉米品质的影响
研究爆裂玉米B1104的不同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时,研究爆裂玉米的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爆裂玉米的膨胀倍数和爆花率就是探索其品质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将原始数据按照膨胀倍数的不同进行重新排列(表2)后发现:密度在82 500株・hm-2时膨胀倍数最低,爆花率也最低;密度在60 000株・hm-2时膨胀倍数处于倒数第2位,但爆花率却在90%以上;密度在90 000株・hm-2时膨胀倍数最高,爆花率不足85%;密度在97 500株・hm-2时膨胀倍数处于排列中的第2位,爆花率达到了90%以上。
初步推断种植密度与爆裂玉米的膨胀倍数和爆花率无显著相关关系,对爆裂玉米的密度与膨胀倍数、爆花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是爆裂玉米的密度与膨胀倍数的相关分析结果。由表3可见,密度与膨胀倍数间的相关系数r=0.309。关于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SPSS的输出结果中,P=0.385>0.05,差异不显著,即爆裂玉米的种植密度与膨胀倍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
表4是爆裂玉米的密度与爆花率的相关分析结果。由表4可见,密度与爆花率间的相关系数r=-0.096。关于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SPSS的输出结果中,P=0.791>0.05,差异不显著,即爆裂玉米的种植密度与爆花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
爆裂玉米的膨胀倍数与爆花率是评价爆裂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爆裂玉米的种植密度与玉米的膨胀倍数、爆花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也就是说爆裂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爆裂玉米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由本研究可知,在所试密度范围内,笔者所选育的爆裂玉米组合B1104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经过室内考种后,发现玉米的三穗粒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也有下降趋势。显然,当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叶与叶之间相互遮挡会影响光合面积,根据生物产量是光合产物减去消耗所得,光合面积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生物产量,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另一方面,个体间竞争增大,光合源无法充分满足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籽粒的饱满性,导致每穗的粒质量下降、穗上结实籽粒减少等情况的发生。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会促进产量的提高,但超过某一种植密度就会因倒伏等原因造成减产[6]。
通过本试验研究得出,爆裂玉米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9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 388.85 kg・hm-2,种植密度对爆裂玉米的爆裂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由于本试验只用了一个品种,并不具有代表性,种植密度是否会对其它品种的爆裂品质产生影响,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玲,杜振伟.普通玉米种质及双回交对爆裂玉米改良效果初报[J].华北农学报,2002,17(4):37-43.
[2]王志斌,史振声.我国爆裂玉米科研及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玉米科学,2011,19(6):142-144.
[3]李玉玲.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遗传及杂交种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1):43-45.
[4]王虹, 史振声. 种植密度对爆裂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14(6):1-4.
[5]史振声.我国爆裂玉米科研和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玉米科学,2002,10(3):3-6.
[6]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7]王萌,陈国强,金海燕,等.密度和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2):131-138.
[8]曹彩云,李伟,党红凯,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S1):161-166.
[9]武旭,车星星,许晶,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10]赵丽,郭虹霞,王创云,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5):548-551.
篇4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和玉808;密度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98
和玉808是成都健禾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09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黔审玉2009008)。于2012年引入本县,在试验、示范种植中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等特点,适宜当地种植。为进一步探讨它的最佳种植密度,特开展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合水镇茶罗村玉米高产创建点农户张著良的责任田里,面积800m2 ,海拔650m,年均降雨量1100mm,年均气温16.8℃,无霜期299d,年日照时数1250h,大于10℃积温5200℃,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前茬作物为蔬菜,供试土壤为沙壤土,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壤肥力上等。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 3次重复,随机排列。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4 m×5 m),每小区栽5行,行距为80cm,窝距分别为33.3cm、27.8cm、23.8cm、20.8cm,小区间距为50cm,四周设保护行,营养球育苗,单株移栽。4个处理分别为2500株/667m2(A)、3000株/667m2(B)、3500株/667m2(C)和4000株/667m2(D),其中A处理为对照。
1.3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3月28日按玉米技术规程肥球育苗,4月2日出苗,于4月9日单株移栽,移栽时每个小区用尿素0.30kg、普钙2.1kg、氯化钾0.5kg沟施,4月25日每个小区用清粪水1.2kg追施提苗肥,5月24日每小区用尿素0.2kg追施穗肥,结合培土防倒, 8月26日收获,后期管理同当地常规生产。
1.4 气候对本试验的影响
6~8月印江县降雨较往年偏多80%,平均气温较往年偏低,夏季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造成印江县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印江县玉米不同程度减产,对本试验也有一定的影响。
1.5 调查测产
在玉米蜡熟期,在每小区中间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进行室内考种,并于26日全部收获,计产方法是全区实收,统一去苞叶脱粒、晾晒,称出小区产量,具体经济性状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4个处理中,从整体来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增加,果穗变短,秃顶增长。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4个密度处理的百粒重差异不大,说明在本试验中该品种种植密度对百粒重影响不大。同时还可以看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与穗实粒数成反比关系,密度越大,穗实粒数越少;反之密度越小,穗实粒数越多。
2.2 产量分析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对照A处理产量最低,其他3个处理的平均产量均比对照A处理高。其中:B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57.8kg,增产11.8%;其次是C处理比对照增产50.5kg,增产10.3%。经方差分析(表3、表4),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F=8.24>F0.05=4.76),说明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且重复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误差较小。
采取新复极差(SSR法)进一步分析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得知,B处理和C处理均与对照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3 结 论
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和C处理均与对照A处理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和玉808在印江县种植3000~3500株/667m2较为适宜。
篇5
关键词:杜尔哥;斯密;学说;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F091.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03-02
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酝酿自己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写作时,曾受到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重大影响,尤其是重农主义代表杜尔哥对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如果把斯密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杜尔哥的名著《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以下简称《财富论》)作一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不仅《国富论》的书名、结构与《财富论》相似,就是《国富论》中的某些基本词汇和重要原理也深受《财富论》的影响。本文不想全面论述他们学说之间的相互关系,拟就他们学说中的几个重要理论观点,即资本理论、阶级划分理论、工资理论等作一些分析和比较,以此来论证杜尔哥对斯密学说的巨大贡献。
一、从资本理论来看,杜尔哥在《财富论》中的诸多分析实际上已成为从魁奈到斯密之间的“桥梁”
在《财富论》中,杜尔哥对资本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论述。他以资产阶级的眼光考察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的构成,也考察了资本积累的源泉、动因和意义,并且还对资本运用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有许多因素被后来的斯密所直接继承。
首先是关于资本的性质。斯密认为,资本是能够提供利润收入的积累。他说:一个人所拥有的资财,如果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生活的话,“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1]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斯密已接近于承认资本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是一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或者说,他已开始触及到了资本的本质。斯密对资本的性质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创见,实际上与杜尔哥在这方面的分析是分不开的。杜尔哥在先前已经把资本更密切地同利润联系在一起,把对资本的认识同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关系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资本的构成。斯密在分析资本的具体使用时,曾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问题,也就是把魁奈的“原预付”和“年预付”发展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概念。对此马克思曾评价道:“在斯密那里,‘年预付’就成为流动资本,‘原预付’就成为固定资本了。但是他的进步只限于范畴的这种普遍化。他所作的说明是远远落在魁奈后面的。”[2]即使是他的进步方面,也仍然是来自于杜尔哥的论述。马克思指出:“杜尔哥已经更经常地用‘资本’一词代替‘预付’,更彻底的把‘工厂主’的‘预付’和租地农场主的‘预付’等同起来。”[2]也就是说,杜尔哥把资本和垫支(即预付)是互相代替使用的。既然杜尔哥把资本一词普遍用于工业和农业,这就为斯密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范畴的普遍化创造了条件。
再次是关于资本的积累。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也谈到了资本积累问题。他认为,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动机是为了取得利润,意义就在于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特别是关于资本积累来源的解释,斯密几乎完全承袭了杜尔哥的观点。杜尔哥认为,在工业领域中,也会有“比别人更内行、更积极,特别是在个人消费方面更节俭的人”,“挣得一笔比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生活所必须的稍微多一些的收入”,使他“把这笔多余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创立一笔微小的财富。”[3]实际上,杜尔哥是最先把资本的产生归结为节俭的经济学家。而斯密同样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不能加大。”[1]这就清楚地表明,斯密完全同意并借用了杜尔哥的观点:“资本的积累应归功于资本家个人的节俭、节约和节欲。”[4]所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谈到亚当・斯密著作中重农主义理论的因素时指出:“亚・斯密关于通过节约进行积累的理论,是建立在这个重农主义基础上的。”[4]马克思所说的“这个重农主义基础”,主要是指杜尔哥为之开创了“节俭论”的先河。
此外,斯密还在资本的其他问题上同样也继承了杜尔哥的一些“遗产”。
二、从阶级划分理论来看,斯密之所以能够比较接近资本主义实际状况地划分出三个基本阶级,其源于杜尔哥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划分理论
在《国富论》中,斯密从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这样三个基本阶级,应该说是斯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一大理论成就。然而,如果没有杜尔哥在前面做这方面的基本分析工作,斯密是难于在阶级划分理论上实现从魁奈到他自己的飞跃的。因为在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那里,划分社会阶级是以“纯产品”创造和占有为原则的。根据这一原则,魁奈把社会全体成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级,即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根本没有什么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划分。后来杜尔哥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却突破了他的先师――魁奈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为标准,进一步把“工业中的薪资阶级再分为资本性质的企业家和单纯的工人”,把“土地耕种者阶级再划分为企业家或农业经营者和单纯的工资劳动者”[3]。也就是把魁奈所说的“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魁奈所说的“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这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划分的实际情况。
既然杜尔哥对社会阶级的划分已达到如此地步,即资本是获取利润的手段,劳动是获取工资的手段,土地所有权是获取地租的手段,那么魁奈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就只是一个“外壳”了,虽然杜尔哥还没有砸碎这个“外壳”,可是在他那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基本阶级的全貌已充分地显示出来了。斯密的任务就只是在杜尔哥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把重农主义的“外壳”砸掉,后来斯密也确实砸掉了这个“外壳”。他指出:“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人的收入。”[1]在这里,斯密借鉴杜尔哥的观点,舍弃了劳动的产业和行业特点,抽象出劳动及收入的一般规定,最终比较正确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由此可见,在阶级划分的理论问题上,实现从魁奈到斯密的飞跃,杜尔哥确实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确切地说,地主、资本家、雇佣工人三个基本阶级的分析工作是杜尔哥做的,概括综合任务是斯密完成的,斯密从杜尔哥那里获益匪浅。
三、从工资理论来看,杜尔哥对斯密的理论贡献更是显而易见
首先在工资范畴存在的前提方面,杜尔哥曾经明确表述了雇佣劳动制度是工资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的思想。杜尔哥认为,工人的劳动报酬之所以取得工资的形式,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由于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受雇于手中掌握资本的资产阶级,工资这一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是在工人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家雇佣工人的经济制度下产生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工资这一范畴存在的前提也作了同样的分析,他说:“劳动工资一语,都普遍理解为,在劳动者为一人而雇佣他的资本所有者另为一人的一般情况下,劳动获得的工资。”[1]后者的议论与前者的议论是多么的相似。
其次在工资的水平方面,杜尔哥曾经很有创见地把自由竞争的原则应用到劳动者和雇主的关系上,并对工资的水平问题进行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说明。杜尔哥指出:“工人的工资只限于为维持他的生活所必须的东西。”也就是说,工资必然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这一最低限度的工资理论,不仅弥补了魁奈在这方面的缺陷,而且也为后人特别是为斯密论述该问题时打下了坚实基础。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1]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在关于工资数量的确定问题上,意见是何等的一致。
除此以外,斯密还在工资的来源、工资的变化规律等问题上,也都积极地吸取了杜尔哥的科学成分。
仅就以上几个重要理论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便可以看出,杜尔哥确实是一个“眼光比较远大”[4]的重农主义体系的代表,在他那里,不仅把“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最高峰”,[4]而且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对斯密学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一章讲完斯图亚特的理论以后,排列了如下三个人的书:“斯图亚特的书于1767年在伦敦出版,杜尔哥的书写于1766年,亚当・斯密的书――1775年。”[4]这样排列是令人深思的,它意味着杜尔哥与斯密学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谈论杜尔哥对斯密学说的历史贡献,丝毫没有想贬低斯密的意思,相反,这只能更加充分地说明斯密的伟大。因为正是由于斯密不仅总结了自配第以来一个世纪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还吸收了法国重农学派尤其是杜尔哥的科学成就,才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宏伟体系。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2-25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2.
篇6
【关键词】 激素
摘 要:目的:探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骼影响的骨密度。方法:16只3月龄 SD大鼠,体重345~347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激素组,后者喂醋酸泼尼松4.5mg/kg,每周2次。3个月后,对两组动物的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激素组大鼠股骨近段和中段的骨矿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股骨三段的骨宽度有所增加;股骨近段、中段和远段骨密度分别减少了11.8%(P<0.05%)、12.5%(P<0.05)和10.5%(P<0.05)。结论:单光子吸收法除了能测定人体骨密度外,也可用于对大鼠骨质疏松的研究。
关键词: 醋酸泼尼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单光子吸收法
Effect of the Glucocorticoid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Skeleton in Ra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the glucocorticoid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skeleton in rats using the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ic measurements.Method: 16 male Sprague-Dawley(SD) rats at 3 months of age and weighing 345~347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hormonal groups. The hormonal group was given prednisone acetate (4.5mg/kg,ig) two times a week. After 90 days,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femurs of 2 group rats. Result: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roximal, middle and distal segments of femurs in hormonal rats wa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by 11.8%(P<0.05%)、12.5%(P<0.05) and 10.5%(P<0.05), in comparision to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ic measurements may also be used in osteoporotic study in rats.
Key words: Prednisone acetate;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1]。由于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故应用动物模型研究该病的病理机制及药物防治则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外已采用骨计量学来进行实验研究,但这些仪器相当昂贵,不便于推广。最近,有人用单光子吸收法来测定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密度[2]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泼尼松诱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以期为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药品:醋酸泼尼松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制药厂生产,批号:930907。
1.1.2 动物:3月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白鼠(广州实验动物中心),体重345~347g。
1.1.3 仪器:SD-1000型单光子骨矿测定仪(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所与北京麦孚公司研制)骨矿含量由仪器所带的计算机给出。
1.2 方 法
1.2.1 建立骨质疏松模型:16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天喂生理盐水0.2ml/100g;激素组:每次喂醋酸泼尼松4.5mg/kg,每周2次(周三、六)。两组大鼠均在同等条件下饲养90d,自由摄水摄食(食物来自本院动物实验中心)。
1.2.2 标本制取:3个月后处死大鼠,取其股骨用70%乙醇固定,去除软组织。
1.2.3 骨密度测定:经剥离软组织的股骨用铅笔划出三条线(A线:股骨近端股骨小转子根部远侧;B线:股骨远端股骨髌面近侧;C线:AB线之中点)(见附图)。同一部位沿所画线条作骨横越扫描3次,取其平均值,图象显示于荧屏上,并自动打印测定结果。所得数据用±s表示;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变化率(%)用2-1×100-100公式计算,即激素组的均数为2,对照组为1。
2 结 果
激素组大鼠股骨近段和中段的骨矿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股骨近段和远段的骨宽度有所增加;股骨近段、中段和远段的骨密度分别减少了11.8%、12.5%和10.5%,见表1。
表1 雄性大鼠股骨骨矿含量各项参数值(略)
3 讨 论
3.1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1]。廖进民等[3]用骨计量学进行了泼尼松对大鼠骨骼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该药会导致骨量丢失。因为这种方法能测定骨组织的动态和静态参数变化。静态参数能反映出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构筑,通过其面积大小来推测骨量的变化;动态参数则能解释骨内的代谢变化,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骨内代谢即呈现负骨平衡,这就表明了有骨量丢失。然而,骨量丢失既有骨的有机成份丢失,也会有无机成份的丢失;而且由于用该法若用于临床研究,其技术要求高,仪器昂贵,对病人的创伤大和不能直接反映骨矿含量变化等原因,目前尚未能被推广应用。
3.2 1963年,Cameron首次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四肢骨矿含量。以后在许多国家推广并广泛应用于内分泌疾病、代谢性骨病、骨功能不全、职业病、航天医学及一切影响钙、磷代谢的疾病,也应用于生理学、解剖学、人类学和运动学的研究[4,5]。应用单光子吸收法测量骨密度,由于仪器精度高,速度快,操作误差小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故是一种非损伤性而又相对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将单光子吸收法应用于实验研究,国内报道不多。最近,王洪复等[2]用单光子吸收法来测定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密度,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3.3 本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大鼠股骨的骨密度测定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激素组大鼠股骨近段和中段的骨矿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股骨近段和远段的骨宽度有所增加;股骨近段、中段和远段的骨密度分别减少了11.8%、12.5%和10.5%,这提示了骨质疏松除有骨的有机成分减少外,骨的无机成分也会相应减少。因为骨虽是坚硬的结缔组织,但其内的代谢却非常活跃,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具有新陈代谢的活性。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三个阶段就构成了骨再建的全过程,骨转换率(骨再建的速率)即是骨形成与骨吸收的速率。在这个过程中破骨细胞清除旧的矿物质,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并进行矿化,因此,骨代谢的过程往往能反映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活动及骨基质、骨矿物质的变化,然而,这个过程式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大鼠的骨密度降低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增加了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的骨转换速率,使溶骨过程加速和骨吸收增加,进而使骨髂系统释放碱性骨盐增加,钙磷代谢异常,尿中排出增加而出现骨矿含量减少。
3.4 目前,国外多般结合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骨密度测定两种方法来进行骨质疏松的研究[6],从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尽管骨密度测定不能区分骨松质和骨密质的变化,但结合文献报道和本实验研究证实,该研究方法也能反映骨矿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兆礼, 孔德祥, 王体柱, 等. 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症附注18例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0, 28(1):87.
[2] 王洪复, 翁世芳, 黄克. 大鼠骨密度测定方法及其在骨质疏松模型建立中的应用[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5, 1(1):8.
[3] 廖进民, 李青南, 黄连芳, 等. 泼尼松对大鼠骨骼影响的实验研究[J]. 解剖学杂志, 1994, 17(4):358.
[4] 杨定焯, 张纪淮, 靳升荣, 等. γ线吸收法测量正常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8, 22(1):18.
篇7
[关键词] 油菜 密度 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88-01
为了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同等面积上更好地充分发挥单株优势,同时节省劳力、节约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合大面积种植的栽培方式,为我区油菜高产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试验选用黔油30号为材料,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实施。试验田海拔1240m,前季作物为水稻,多年种植油菜,土壤肥力中等,就当地常规种植油菜的基础上,进行大田试验探索黔油30号在我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排列设计方法,试验设计共5个处理:分别是3000株/亩、4000株/亩、5000株/亩、6000株/亩、7000株亩,重复3个。处理小区面积为20m2,长6.25m,宽3.2m,重复间设1m走道,小区间不设走道,试验周围设保护行。
2 田间操作
2.1 育苗
以苗床开厢方式进行育苗,按1.2m宽进行整厢,长为10m,共整3厢。2d后将腐熟的农家肥(500kg)和适量的复合肥(30kg/亩)拌匀后均匀撒在厢面上,并用锄头翻嵌表土,使肥土充分混合均匀后将种子均匀播撒,然后浅盖一层约1cm的细土。10d左右用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跳甲、菜青虫等害虫危害。
2.2 移栽与管理
苗龄为41d后进行移栽。移栽前对土壤进行翻耕,重复间走道1m,每小区按0.4m进行开沟。每亩施用农家肥500kg、复合肥50kg,即每小区施用农家肥15kg、复合肥1.5kg,移栽时用定距绳子拉绳栽植。移栽后22d,施用尿素作为提苗肥,施用量为17.8kg/亩,即0.53kg/区,并结合施肥进行一次中耕,铲除田间杂草,喷施一次吡虫啉防治菜青虫危害。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6000株/亩的种植密度下,黔油30号的产量163.607kg/亩最高,7000、5000密度次之,其产量分别为153.88kg/亩、154.39kg/亩,3000、4000密度种植下产量最低,产量分别为136.343kg/亩、126.467kg/亩。经方差分析,重复间产量无明显差异,处理间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F=41.065RF0.01=7.01)。
篇8
1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塔里木大学新疆兵团农一师10团试验站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为兆丰1号(农一师农科所提供),4月12日播种,7月中旬打顶。膜下滴灌种植配置(15+60+15+60+15+60)cm,1管3模式。设置8个种植密度处理(按收获株数),分别是7.20万株•hm-2、10.22万株•hm-2、13.14万株•hm-2、16.58万株•hm-2、19.62万株•hm-2、22.26万株•hm-2、24.70万株•hm-2和28.80万株•hm-2(分别记为T1、T2、T3、T4、T5、T6、T7、T8),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区种植3膜18行,面积74.8m2。试验田按大田常规管理,1~2叶期定苗;盛蕾期滴头水,以后每隔10~12d灌溉1次,每次灌溉量315~405m3•hm-2,共计滴灌11水,灌溉定额4350m3•hm-2;7月17日打顶;在第3~8次滴灌期间每公顷共滴施尿素375kg、KH2PO4120kg。化调2次,初花期喷施缩节胺18g•hm-2,打顶后1周喷施缩节胺75g•hm-2。出苗后每隔7~10d随机取完整植株2株(开花前5株),观测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测量和记录植株的形态指标(包括株高、分枝数、叶片数、果节数、蕾铃数等),然后将植株等分5段,分别测定各段茎、叶、铃、吐絮铃鲜质量和干质量;各段绿叶面积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5];采用吕丽华等[6]和马国胜等[7]方法计算净同化率(Netassimi-lationrate,NAR)、光合势(Leafareaduration,LAD)和作物生长率(Cropgrowthrate,CGR)。采用DPS7.05软件,Duncan多重比较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MicrosoftExcel2003软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由表1可知,在密度低于19.62万株•hm-2时,兆丰1号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高于19.62万株•hm-2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从多重比较结果看,密度在16.58万~24.70万株•hm-2范围内产量差异不大,但密度小于10.22万株•hm-2或大于28.8万株•hm-2时产量显著下降。密度对棉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株有效结铃数上,随密度增加,单株有效铃数下降,但对铃重影响不大。从经济系数比较结果来看,当密度在16.58万~22.26万株•hm-2范围内,经济系数较高,小于10.22万株•hm-2或高于24.70万株•hm-2时,显著下降。
2.2不同密度处理下生长性状的空间分布2.2.1结铃性状空间分布。对兆丰1号不同密度处理盛铃期(8月下旬)棉花结铃空间分布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图1a):各处理结铃均以中部和中下部为主,中上部和下部较少;在低密度情况下,群体通透性好,杂交种的个体发育潜力得到较好发挥,下部结铃比例增加,抑制上部产量形成,如T1(7.20万株•hm-2)下部棉铃比例达到30.00%以上,上部仅为5.38%;高密度情况下,群体郁闭,下部脱落严重,结铃上移,如T8(28.80万株•hm-2)上部铃数比例达25.50%而下部仅为7.12%,这均不是生产所需的高产群体[9-10]。通过对产量比较,适宜密度(T4~T6)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此时下层、中下、中层、中上、上层各部位的铃数例约为2∶1.5∶2.5∶3∶1。2.2.2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对兆丰1号盛铃期地上部分干物质分配比例在纵向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图1b),各处理均表现为上部和下部少、中部多的特点,说明兆丰1号的产量以中部为主体。随密度增加,下部干物质质量比例逐渐减少,中部干物质质量比例呈先增后减变化,而上部呈先减后增变化,此变化规律与棉铃干物质质量分配比例变化较一致(图1c),这与前人在常规棉上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8],说明杂交种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是决定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另外,适宜密度(T4~T6)处理中部和中上部干物质质量比例达到46%~52%,而低密度(如T1)和高密度(如T8)此部分干物质质量比例仅为28%~33%,进一步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增加产量主体部位(中部)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增产潜力的发挥。从密度对棉铃干物质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CV%变化)上看,上部>下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说明密度通过影响蕾铃干物质质量空间的优化分布来影响产量形成。通过对适宜密度(T4~T6)处理棉铃干物质质量空间分布结果分析表明(图2a),下层、中下、中层、中上、上层各部位的棉铃干物质质量比例约为2∶2.5∶3∶1.5∶1,即说明杂交种产量分布以中部、中上部为主体。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冠层辐射截获率和各部位叶片的生长状况[11]。试验表明(图2b),下部和上部LAI受密度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中上部和中下部受密度影响较小。随密度增大,下部LAI呈减小趋势,而中上部LAI逐渐增加,在适宜密度时最高,密度过大(T7~T8)又下降。说明在盛铃期保持中上部一定时间的较高绿叶面积对产量有利。通过分析,适宜密度(T4~T6)群体此期的LAI空间分布比例约为下层:中下∶中层∶中上∶上层=1∶1.5∶2∶3∶2.5,在外观上看此期主茎绿叶应保持12片以上。
2.3不同密度处理对净同化率(NAR)和作物生长率(CGR)的影响试验表明,兆丰1号生育期间的净同化率(NAR)变化是波动的(图3a)。苗期较低,随植株生长,NAR逐渐升高,在盛花初铃期达最高峰,此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后又逐渐下降。不同密度处理NAR变化:在初花期之前,随密度增大,NAR逐渐减小,而在初铃期以后又随密度增大,NAR逐渐增大,其高峰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大有后移趋势;即说明在一定高密度群体下,后期的NAR加大,可以增强光合生产率以弥补由于个体基础养分积累少而向蕾铃中运输量小的不足。就全期平均值而言,中密度较大,高密度次之,小密度最低。作物生长率(CGR)随密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图3b),初花之前CGR增长缓慢,随后加快,盛花-初铃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就平均值而言,密度越大,CGR越大;就CV%而言,适宜密度最小,极端密度较大,即高密度或低密度均不利于同化物积累和分配,如低密度下CGR较低(T1平均为9.757g•m-2•d-1),不利于个体生物量的形成;高密度下CGR虽然较高,但后期(产量形成期)下降过快,物质在蕾铃中分布较少,不利于产量的高效形成。
2.4不同密度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势(LAD)的影响试验表明(图4a),杂交种的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呈抛物线变化,在苗期发展缓慢,进入蕾期以后,LAI发展加快,从盛花-初铃期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吐絮初期尚存1.46~2.86;不同密度间的LAI变化差异,苗期较小,现蕾以后逐渐加大,初铃期差异最大,随后又逐渐变小。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对合理的LAI动态变化不利,如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28.8万株•hm-2时,盛花期LAI达4.66,到盛絮期迅速下降到2.00,这是由于密度过大、叶片相互荫蔽、遮阴严重,导致下部叶片过早枯落;而密度在7.2万株•hm-2时,最高LAI仅为1.91,未能充分利用光能,群体产量较低;当密度在19.62万株•hm-2时,最高LAI为4.01左右,且能保持较长时间,故产量最高。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群体光合势(LAD)呈抛物线变化(图4b),在苗期发展缓慢,进入蕾期以后,光合势增长加快,从盛花-初铃期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见絮期为25.5~43.8m2•d;随密度增加,LAD增加,但在19.62万株•hm-2以上时光合势增加速度缓慢。说明密度过高并不能有效提高光合面积而增加同化源。另外,从各处理光合势的变化差异上看,生育进程中的LAD变异系数(CV%)随密度增加呈凹抛物线变化,即密度过低或过高,LAD的CV%均较大,不利于生育期间光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光合物质均匀积累,在适宜密度下(19.62万~22.26万株•hm-2)的群体LAD发展较均匀且保持较高水平,故产量较高。
篇9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作物为黑麦草(泰德,4倍体),播种前种子用2%的乙醇消毒20min,然后用去离子水洗净,在25℃恒温箱里催芽,待种子萌芽时播到培养钵中,直到黑麦草出苗,生长7d后移栽到营养液中,每7天更换1次营养液,营养液采用荷格伦特(Hoagland)配方。每盆中营养液为1.5L,每盆为5个穴,每穴中种植8棵黑麦草,即每盆中种植40棵,盆深度为15cm,直径为30cm,周围刷黑漆。生长第25天进行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以Pb(CH3COO)2•3H2O的形式加入,不同处理即Pb2+质量浓度为:10、25、50、100、200、400、600、800、1 000mg/L,对照处理的Pb2+质量浓度为0,每个处理设重复3次。分别在不同Pb2+水平处理后第7天和第14天全部收获。模拟日光照明的光照时间为10h,光照度为24~32klx,室温为18~30℃。测定项目包括:营养液pH值、含Pb2+量、有机酸种类及质量浓度、黑麦草株高、植株体干物质量及含Pb2+量。其中pH值测定采用PHS-3B精密pH计测定。含Pb2+量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营养液中有机酸种类及质量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有机酸的确定采用外标法,质量浓度的计算采用峰面积法,测定条件:色谱柱为XDBC18反相柱,用过0.45μm膜、pH为2.7的重蒸水配制的KH2PO4溶液(15mmol/L)作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试验从2009年2月2日开始,2009年4月10日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质量浓度Pb2+诱导黑麦草分泌有机酸及对营养液pH调节机制
表1为2009年4月3日和4月10日营养液中各有机酸与总有机酸质量浓度随Pb2+质量浓度的变化。2009年4月3日收获时对照处理的营养液中含草酸3.12g/L,Pb2+质量浓度在10~200mg/L内,处理间草酸质量浓度差距较小,并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Pb2+质量浓度在400~1 000mg/L内,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2009年4月3日测定有机酸中除含草酸外,还有冰乙酸,其中600、800、1 000mg/L处理中分别含冰乙酸0.55、6.68、14.20g/L,其他质量浓度处理没有检测到冰乙酸。可见,当Pb2+质量浓度大于600mg/L时黑麦草分泌冰乙酸,且冰乙酸的质量浓度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在10~400mg/L内,各处理总有机酸质量浓度差距较小,大于400mg/L的处理总有机酸质量浓度较大,且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总有机酸的质量浓度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大。草酸的变化规律为,Pb2+质量浓度小于600mg/L时,各处理间差距较小,Pb2+质量浓度在800~1 000mg/L内,草酸质量浓度的增加幅度较大。酒石酸质量浓度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大于400mg/L时增加幅度较大。苹果酸在10~100mg/L范围内各处理间差距较小,在200~1 000mg/L范围内增加幅度较大。冰乙酸仅在600~1 000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检测到,柠檬酸仅在Pb2+质量浓度为1 000mg/L时检测到。总有机酸质量浓度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小于400mg/L时,增加的幅度较平缓,处理间差距较小,大于400mg/L时,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图1为总有机酸和pH值的协调变化曲线,由图1可知,所有处理的pH值均较对照处理小,小于400mg/L的范围内,不同Pb2+质量浓度条件下营养液的pH差距较小;大于400mg/L时,处理间差距较大,且pH值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质量浓度越大减小越多,尤其是600~1 000mg/L显著降低。结合黑麦草分泌有机酸分析可知,pH的变化可能是受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pH值与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C)呈二次曲线。 图2给出了有机酸总量(y)与pH的拟合曲线,拟合方程见式(2),二者符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在抛物线的递降区间内,即随有机酸总量的增加pH显著降低。常二华[6]认为,根系分泌物中含有H+和大量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如乳酸、甲酸、苹果酸、草酸、丙酮酸等,它们增加了土壤中H+的质量浓度,酸化根际土壤,导致了根际土壤pH值的降低。但pH的降低是否受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直接影响还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随Pb2+处理时间的增加,有机酸种类也增加。Pb2+处理7d后,黑麦草根系分泌有机酸为草酸和冰乙酸2种,Pb2+处理14d后,黑麦草分泌有机酸为草酸、酒石酸、苹果酸、冰乙酸、柠檬酸。这与卢豪良得出的Cu、Pb、Cd、Zn胁迫下秋茄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甲酸、丁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有所不同[4],而李廷强得出Zn胁迫下东南景天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的有机酸为苹果酸、草酸和酒石酸[5],这可能是由于重金属种类和作物品种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可见,重金属种类和作物品种是影响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关键因素。400mg/L为有机酸变化的敏感阈值,小于400mg/L时各处理间的差异较小,大于400mg/L时处理间差距较大,且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有机酸质量浓度也增大。有机酸质量浓度成为营养液pH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2.2 收获后营养液中Pb2+的变化和黑麦草富集Pb2+的协调关系
图3为黑麦草生长一段时间后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无论是第一次收获(2009年4月3日)还是第二次收获(2009年4月10日),营养液中Pb2+都有大幅度的降低,第一次收获黑麦草吸收Pb2+的量较第二次多,即富集量较大,这是由于随着Pb2+胁迫时间的增加,黑麦草吸收的Pb2+趋于饱和,富集量也相应减少。二次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在50~400mg/L的区间内差别较大,400~800mg/L二次差别较小,即在这个区域有更大的吸收空间。由处理后营养液中Pb2+减少量分布图(图4)可知,黑麦草吸收Pb2+从大于400mg/L开始减少,即吸收Pb2+明显的阈值范围为大于400mg/L。
2.3 不同质量浓度Pb2+对黑麦草株高的影响
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对黑麦草生育期内株高的影响如图5所示,Pb2+质量浓度在10~200mg/L内,株高的差异不显著,Pb2+质量浓度在400~1 000mg/L内,株高显 著 降 低,可 见 不 同 质 量 浓 度Pb2+处 理,小 于200mg/L对株高的影响不大,Pb2+质量浓度大于400mg/L时,随质量浓度的增加株高显著减小,对株高的影响增大。可见,黑麦草株高增长阈值为400mg/L,即Pb2+质量浓度大于400mg/L时,不利于黑麦草株高的增加,且对黑麦草具有毒害作用。质量浓度(x)与株高(y)之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精度较高(图5)。
2.4 不同质量浓度Pb2+对黑麦草干物质量的影响
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对黑麦草生育期内平均每棵地上部分和根系干物质量的影响如图6所示。Pb2+质量浓度在10~200mg/L内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b2+质量浓度在400~1 000mg/L内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重金属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可见,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小于200mg/L对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不大,大于400mg/L,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地上干物质量显著减小,对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较大。可见,黑麦草修复Pb2+水培条件下,其地上干物质量增长阈值为400 mg/L,即大于400mg/L的Pb2+质量浓度不利于黑麦草地上干物质量的增加。Pb2+质量浓度在10~200mg/L内随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根系干质量增大,400~800mg/L范围内差异不显著,1 000mg/L时显著降低。可见,Pb2+质量浓度在10~200mg/L范围内,增加Pb2+有利于黑麦草根系的生长,400~800mg/L质量浓度对黑麦草根系的影响不大,但1 000mg/L极不利于根系的生长。2.5 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后植株中含Pb2+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条件下,黑麦草植株地上部分和根系含Pb2+量如图7所示,黑麦草地上部分含Pb2+量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梯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即随营养液Pb2+质量浓度的增加,地上部分含Pb2+量增加的幅度减小。黑麦草根系含Pb2+量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梯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即随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的增加,根系中含Pb2+量增加的幅度减小。黑麦草根系耐性指数为重金属不同处理的根质量与对照处理根质量的比值,能较好的反应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耐性指数大于0.5时,表明这种植物对此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性,生长得较好。当耐性指数小于0.5时,则说明金属对这种植物的毒害作用明显,这种植物基本难以或不能生长在这种质量浓度的重金属环境中。表2给出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根系耐性指数。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小于400mg/L时,根系耐性指数随营养液中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大于400mg/L时,不同处理间差距较小,不同质量浓度对根系耐性指数的影响较小。不同质量浓度对根系耐性指数影响的敏感阈值为400mg/L。
篇10
一、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同的结论。综合各国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一些较为统一的认识:
1.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比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弱,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2.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只有一些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才有可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表现出密度加大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3.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二、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1.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密度对产量效应的基础,另一方面树木直径又是成材规格的重要指标。
三、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
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密度对这几个因子都有一定的作用。密度对树高的作用是较弱的。密度对于形数的作用,是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但差数也不大。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作用规律与直径生长的相同,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而且较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其原因基本上来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四、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作用
林分干材产量有两个概念:一是现存量,也就是蓄积量;另一是总产量,也就是蓄积量和间伐量(有时还要算枯损量)之和。林分的蓄积量是其平均单株材积和株数密度的乘积。这两个因子互为消长,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素居于支配地位。
五、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
研究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对于以生物产量为收获目标的薪炭林、短轮伐期纸浆材林等来说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其次,因生物量是林分净生产力的全面体现,更能反映林分的光合生产力。如加杨在生长的最初时期里密度与生长无关,各密度的平均个体重几乎相等,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不断增大,到一定时间后,竞争首先从高密度开始.并逐渐向低密度扩展。
六、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
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使林木的树干饱满(尖削度小)、干形通直(主要对阔叶树而言)、分枝细小,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但如果林分过密,干材过于纤细,树冠过于狭窄,既不符合用材要求,又不符合健康要求,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