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服务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服务

篇1

受托方: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兹有甲方委托乙方提供税务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就双方责任及有关事项约定如下:

一、委托事项:

1.项目名称:_________;

2.具体内容及要求:_________;

3.乙方应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完成该委托项目。

二、费用及支付方式:

1.完成约定事项的费用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

2.上述费用按_________方式,自约定事项完成后_________日内支付完毕。

三、甲方义务及责任:

1.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2.甲方必须如实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会计凭证、帐册、报表及其他涉税资料,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3.甲方不得授意乙方人员实施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4.甲方应按照约定的条件,及时足额支付费,不按约定时间支付的,应按约定费金额的_________‰支付违约金。

四、乙方的义务及责任:

1.乙方接受委托后,应及时委派人员为甲方提供约定的服务。

2.乙方委派的人员必须对执业中知悉的甲方的商业秘密保密。

3.乙方未完成协议约定事项的,不收取费用。

五、协议签订后,双方应认真按约履行,不得无故终止。如有特殊原因确需终止的,提出终止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

六、协议履行中如遇情况变化,需变更,补充有关条款的,由双方协商议定。

七、协议履行中如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诉讼或仲裁方式解决。

八、本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同意后,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2

关键词 纳税服务 税收征管 纳税人权益优化服务路径

一、纳税服务的意义

(一)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是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创造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税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坚持为纳税人提供税前、税中、税后服务,坚持执法中服务、服务中执法、管理中服务、服务中管理的原则,引导和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

(二)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是提高纳税遵从度的有效途径

纳税遵从是纳税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没有任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自觉自愿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纳税和征税成本的最优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测量仪"。

(三)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是提高税务部门形象的最佳选择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形象,是经过不懈努力和真抓实干塑造的结果,是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工作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人民群众从实际出发作出的客观评价,也是关系一个单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在纳税服务观念、制度、手段以及深度、广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在纳税服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重收入轻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

收入、管理、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但绝大部分同志认为纳税服务工作是软指标、虚任务,做做表面工作就可以应付过去,与税收征管工作关系不大;还有一些同志把服务当成是一种任务、负担,存在态度生硬、完成任务、被动应付等现象,主动服务意识不够。

(二)干部素质与纳税服务能力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税务干部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征管业务知识水平不高,只会唯程序办事,不会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二是征管软件操作水平不高,只会变相拉长涉税办理时间,与纳税人心理能接受的时间存在一定差距;三是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对纳税人咨询答复存在敷衍应付,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纳税服务的管理和考核存在盲区

目前,对纳税服务的事后评价机制没有建立,使得该项工作总是浮在表面,不易做实。一是缺少科学的考核办法。获取纳税服务评价依据的渠道有限,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二是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等表面层次,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三是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对纳税人的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不廉洁行为方面。

(四)纳税服务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业务培训内容主要以征管业务知识为主,培训方式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业务“实战”性的培训很少,培训与工作相结合的程度不高。培训的层级不高,许多干部培训后简单地认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就是纳税服务了,观念只停滞于环境优化、礼仪规范等较底的层面,资源整合、信息提速、权益保护等较高层面的建树仍较少。

(五)综合治税的氛围不够浓厚

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银行、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致使相关部门的协税护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综合治税没有形成多部门协作的合力,严重制约了纳税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三、优化我国纳税服务工作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培树纳税服务理念

通过开展换位思考的大讨论,引导干部职工改变以往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进一步简化办税程序和有关审批手续,减少形式上的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强调税收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税务人员应淡化权力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把搞好服务作为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

(二)健全制度,完善纳税服务制度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税务机关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准则形成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纳税服务内涵。提供多种办税途径,使纳税人能有更多便捷经济的选择。建立规范系统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将纳税服务职责作为整体岗责体系的组成部分来建立。

(三)丰富手段,提高纳税服务能力

进一步推行“一窗式”服务,使得纳税人能够把涉及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方面的业务在一个窗口办理完毕。拓展税法宣传渠道,建立税法宣传网络,丰富税法宣传方式,将传统的资料印刷宣传与网络税法解读、多媒体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推广多元化申报方式和缴款方式。建立纳税人需求体系,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建立机制,健全纳税服务监督考核体系

在建立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时,要根据事前制定的纳税服务计划,建立一个综合的业绩管理制度,并将考核与奖励措施挂钩

篇3

你们好!

刚才,就在我准备上场的时候,有朋友担心我怯场,原创:就提醒我说:“待会儿你一站在台上,就要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就当观众不存在。”我知道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我却不想这样做,我宁愿紧张得浑身发抖,也一定要和我的朋友们实现眼神与眼神的交流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因为,对于给我鼓励、为我加油的朋友们啊,我怎能不以真心相待?!朋友们,能再为我加加油油吗?“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税收服务,与爱同在》。

我看到下面有同志在笑,或许是我的歌声不够优美,让您见笑;或许是同意我的演讲观点,您赞许的笑;也或许不以为然,您置之一笑。如果是后者,那我就要请问您了:我们都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全心全意”四个字,难道不包含着浓浓的爱心爱意吗?反言之,如果没有爱心爱意,您能做到“全心全意”吗?说到这儿有朋友会问我了:照你这么说,我们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前提就是要先爱上纳税人喽?,,,您要这样想,就把“爱”字理解得太狭隘啦!我说“税收服务,与爱同在”!这个“爱”,不是小爱、情爱、一已之爱,而是大爱、是博爱,是对税收事业的钟爱,更是对纳税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咱们先来说说对税收事业的钟爱。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干一行,爱一行”说的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英国谚语说:“事业是生命的盐”,说出了“干一行”的重要性;苏联的高尔基说:“事业应该欢笑着去做,事业可不喜欢沉闷”,说出了“爱一行”的必要性。有了“干一行”的动力,再加上“爱一行”的热情,那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事业而孜孜进取、上下求索;会为了事业而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会为了“善其事”而不断“利其器”。这会儿,可能又有朋友会想了:这好象和税收服务没有多大关系呀?那就请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对税收事业的钟爱,没有对职业技能的探求,没有掌握一定的“真本领”和“硬功夫”,在面对纳税人咨询时“一问三不知”;在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时效率低下、差错不断,把人家等得是火烧眉毛、焦头烂额,那哪怕您笑得是艳若桃李,喊得是甜甜蜜蜜,端上来的是“龙井茶”,递上来的是“大中华”,那又能说是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服务吗?因此,钟爱税收事业,不断提能强技,就是在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不断提纯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您说,这关系还小吗?

再来说说对纳税人的关爱。这一点估计大家都不难理解。因为,如果没有关爱之心,虽说你也具备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了,但你的神情是淡漠的、你的笑容是勉强的、你的语言是冰冷的、你的行为是机械的……您说,这样的“服务”能让纳税人“舒服”吗?因此,做好税收服务的前提就是要关爱纳税人,并且要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真切切的关爱。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在长期的征纳过程中,税务干部扮演着管理者和执法者的双重角色,在思想上、行为上都体现着一定的优越性。因此,提起服务纳税人、关爱纳税人,或许有不少同志还转不过这个弯儿来、还磨不开这个面子来。但是,您想想,中国都已经了,我们的思维怎么还能停留在封建时代的“官本位”上呢?如果说“非歧视原则”是的基石,那么,“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则是的最大特点。在中国加入,特别是在新《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颁布后,作为我们税务部门,就有了法定义务和责任来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更是由以前仅仅出于道义的“我应该”变成了现在法律规定的“我必须”!况且,从另一方面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税收的源泉,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说纳税人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一点儿也不为过。那么,对于“最可爱的人”,我们又怎能不激发出发自内心的关爱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纳税人以最真切的关爱,我们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

因此,有了对税收事业的钟爱和对纳税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就一定能把“为纳税人服务,我该怎么做?”这个问号给拉直,拉成一幅幅充满了温馨、关怀、亲切、平等和理解的美好的税收服务蓝图,那就是,纳税人朋友,当您走进办税服务厅,那优美的纳税环境、甜美的招呼问候、先进的服务设施、公开的办税程序,形成了您办税的“绿色通道”。原创:在这里,您所询问的第一位税务人员,将会对您负责到底,直至问题解决,这,是我们为您提供的“首问负责服务”;您的所有涉税事宜,我们都为您在一个窗口全部解决,避免您奔波劳累之苦,这,是我们为您提供的“全能型一窗式服务”;当申报期来临,您还可以端坐于微机面前,鼠标轻轻一点,申报资料便跨越时空,“飞”到了税务部门,这,是我们为您提供的“多元化申报服务”……它们,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提醒服务等等,一起架起了一座桥,一座通向纳税人心灵的桥!

篇4

一、建设“服务型税务”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对公共行政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税务机关作为肩负聚敛国家财政收入职能的行政部门,有必要对自身角色与职能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调整,以顺应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现阶段,其首要任务是全力建设服务型税务。

近些年来,纳税服务已经成为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税收征管的发展趋势。有很多西方国家把“税务局”把称谓改为serviceoffice,即服务办公室;把“纳税人”改称client,即客户;把“税收行政管理”改称business,即经营。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税收行政也必然要与“服务”——这一国际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为纳税人服好务是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税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服务行政的核心。十六大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这就要求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税务机关,必须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框架下,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体系。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依靠政治权力,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的而征税,纳税人为购买国家公共服务产品而缴税,税收的本质归根结底体现为为人民服务。在这种特殊的供求关系下,应该确立把纳税人视为税务行政部门“顾客”的观念,将“顾客”作为关注焦点,并努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应当说,建设“服务型税务”不但符合社会主义税收本质,而且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税务总局也曾明确表示,税务管理观念要由“基本不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纳税”向“基本上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纳税”转变,税收征管工作也要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执法服务型”转化,这是今后税收工作的基本方向。税收实践也证明,优化纳税服务,能够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从而能动地促进税收征管效能的提高。“服务型税务”就是要建立一种征税人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纳税人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诚信纳税的良性互动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由此可见,建设“服务型税务”是新时期治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服务型税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管理与服务并重,侧重服务的原则

在税收行政实践中,要彻底转变监督与被监督、管理与被管理的陈腐观念,树立主动服务与让被服务者满意的新型理念,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纳税服务。对纳税人确由客观原因产生的错缴、少缴、漏缴税款等问题想办法给予及时帮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宽容对待,尽量避免合减少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以纳税人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税收工作的标准,将热情服务寓于管理过程的始终,以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征纳双方的冲突,逐步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征纳关系。

(二)征纳双方地位对等,尊重纳税人权利的原则

要彻底改变在以往税收行政实践中形成的征纳双方地位不对等,征收方地位高于纳税方的现实局面。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对纳税人权利更加重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纳税人权利受重视的程度较之西方国家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税收行政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始终坚持征纳方地位对等的原则,既不能只强调纳税人的义务,无故损害纳税人的权利,也不能过分地强调纳税人的权利,而影响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能。结合现阶段税收行政的实际状况,我们应当把尊重纳税人权利放在首要位置,使纳税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廉洁高效行政,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的原则

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主要包括办理纳税事宜的费用和时间耗费,以及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前,人们对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关注较少,事实上,对纳税人而言,遵从成本与其支付的税款一样,也是一种经济负担,而且纳税人对遵从成本的抵触心态远大于正常税款的支付。从本质上说,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是一种社会损失。建立服务型税务,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大力降低包括纳税人遵从成本在内的各项税收成本。

(四)加速信息网络建设,科技兴税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征纳关系、纳税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以人为主的粗放型征管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必须建立以税收专业化为内容,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税收征管平台,以满足新时期税收行政的需要,从而实现构建“服务型税务”的目标。

三、构建“服务型税务”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管理思路,树立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前提

建设“服务型税务”,实际上是要构建起一种以侧重“服务”取代侧重“管制”的税收管理模式。其主旨是税务机关彻底扭转过去那种以命令、指挥、管制为主导的传统理念,确立以纳税人为服务客体,努力“让顾客满意”的新型理念。一是要树立“纳税人至上”的意识。服务行政理论要求税务部门在税收工作中不能只考虑如何方便自己,而应更多地考虑到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合理期望和合法要求,要考虑到如何最大程度地方便纳税人,自觉地为纳税人主动提供积极、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要树立“全员服务”意识。纳税服务不仅仅是专门征税机构和税收一线人员的事情,而是税务机关全体税务干部都应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服务纳税人”应当贯穿于整个税务工作的始终,每个税务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纳税人提供使其感觉满意的涉税服务。

(二)完善服务规范,健全监督制度,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保障。

完善服务规范要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为科学服务、公平服务、充分服务创造条件。一是要解决好税收制度优化的问题,体现税收公平。税收作为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围绕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当前,我们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投资和技术革新 ;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统一后的贯彻落实工作,全面降低企业税负,消除因政策性、垄断性和其它因素带来的利差,切实解决税负不公的问题。在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应当逐步推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纳税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使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二是要解决好税收的法治化问题,体现执法公平。税务机关应始终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实行法治化管理,切实做到不滥用自由裁量权,主动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注意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三是要解决好服务制度化问题,体现服务公平。税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办法和内部监督管理规范,既要体现出诚信服务的现代公仆形象,又要体现出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管理者形象。要统一组建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能机构,如成立纳税人服务中心,列入机构编制,规范机构运作行为。建立和完善“假日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查前告知”、“稽查准入”等各项必要的服务制度。要实行服务承诺与税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实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等形式的外部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纠正税务机关执法和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纳税服务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标准和形式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三)建立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手段

要彻底实现管理模式从打击型向服务型转变,就要优化服务方式,努力实现由以前文明用语、限时服务等浅层次服务向深层次的“三公一简”转变,即向公平税收负担、公平税收执法、公平税收优惠,简化办税程序和手续等深层次服务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实现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向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网络服务、专线电话服务等电子服务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引导和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实行税务行政服务与税务服务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行“全程办税服务”。根据工作实际,设置全程办税服务窗口,确定简便的全程办税服务事项的受理范围和工作模式,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二是增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使服务在普遍化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细致的分类,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务,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不断满足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全面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例如:在征期前向相关企业免费邮寄纳税申报程序、税款计算方法、相关税收政策等宣传材料。三是不断提升纳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税收业务流为主线设计搭建电子税务的网络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无缝隙、全天候的“一站服务”或“无站服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或只需到一个地方就可把涉税事项快速办理完毕。四是积极开展提醒服务。对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纰漏、问题和有明确时限规定的涉税事项,坚持做到宣传在先、提醒在先。

篇5

近年来,我们**国税系统把流程再造理论引入税收管理领域,不断地推进税收管理革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于此同时,根据总局、省局的征管改革目标、思路,并结合流程再造理念和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在全市国税系统进行县局征管实体化建设的尝试。

所谓县局征管实体化,就是把过去作为基层领导机关的县局和过去具体负责征收征管的分局、乡所进行层级压缩,精简以往的机关机构,归并内部相关事务,压缩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让更多的人充实到征、管、查一线,县局成为直接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包括稽查等)和为纳税人服务的基层税务部门。

县局实施征管实体化后,除稽查局外,所有的内设科室都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一个公章对外,便于从总体上规范执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

一、县局征管实体化的初步尝试情况

2002年起,市局部署实施的税收流程再造和新一轮机构改革,使县级国税局已具备了实体化的雏形。我县从2002年11月份开始,撤销所有全职能分局,成立稽查局和11个相关科室,在城区设置一个办税服务厅,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事务都到办税服务厅来办理,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由调查执行机构来执行。企业全部实行网上纳税申报,双定户实行税款预储,划卡缴税,零散税源委托乡(镇)、办事处代征,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税源实行控管,降低了税收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纳税人。具体体现在:

(一)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由于打破了原有的机关、基层层级,使得人力资源调配使用的机制显得非常灵活、便捷,可通过部门挂钩、科室结对等方式,实现人员互动,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

(二)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县局将原来征管科、税政科等业务科室担负的职能推向前台即管理一科,使纳税人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的涉税事宜,全部归并到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同时,按照“一窗式”管理的要求,对办税服务厅内部窗口进行了调整,对纳税人实行一窗受理、全程服务。办税服务厅实体化后,首先得到加强的就是基层专业化税源管理力量。

(三)实现征管职能科学化。明晰征、管、查职责,严格岗责体系,加强衔接,形成合力;组织实施前后台职能分离,办税服务厅作为前台以事务为主,不断扩展功能,扩大即时办理事项的范围;管理部门作为后台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和动态监控管理,强化前后台及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和协调。

(四)实现征管流程规范化。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依据对纳税人管理的信息流,统一、规范征管流程,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透明和优化工作评价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五)实现征管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计算机依托作用,全面实施“一户式”存储,实现征管信息和数据资料的集中采集、集中处理和信息共享。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搞好为纳税人服务的信息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六)实现征管水平高效化。全面推进“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统筹管理与服务、执法与服务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并坚持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加强对税务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不断增强征管工作的效能。

二、当前县局征管实体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应该说我县的税收征管实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二年来运行的情况看,也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业务衔接不畅,机构设置尚有合并的空间等等,尤其是涟水“2.26”皮革案件的发生,暴露了我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因此,结合我局的工作实践和我县税收环境,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理顺、整合有关业务,调整部分机构职能,以便县局征管实体化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目前信息中心的主要工作都是由办税服务厅来完成,或者说由办税服务厅来完成这些工作更方便、更快捷。所以建议撤销信息中心,将信息中心的工作转到办税服务厅。

纳税评估部门常常需同调查执行机构人员联系以寻找评估源,建议撤销纳税评估部门,将其业务转到调查执行机构(大企业管理科),根据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建议按企业类型将调查执行机构分为一般纳税人(大企业管理科)、小规模纳税人(含双定户)按属地原则即涟城、涟东、涟西划分为三个管理科

鉴于政策法规科与监察室都有执法监察和执法检查的职能,也为了更好地实施执法监督,建议将政策法规科与监察室进行合并,其业务也进行合并,档案工作转由办公室统一进行管理。

按照总局在全国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要求,办公室在机关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协调综合、审核把关、运转保障、督促检查”的作用,建议将办公室与服务中心合并,一则压缩行政管理工作环节,二则减小行政职能部门的比重,办公室与服务中心合并后将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进一步推行县局征管实体化的构思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县局征管实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法规监察科、稽查局、咨询受理核批科、大企业管理科、涟城管理科、涟东管理科、涟西管理科。各机构的职能如下:

1、办公室:负责处理局机关日常政务,起草年度及有关重要工作会议报告;组织开展税收科研、进行工作调研,为全局性工作提供决策建议;负责重要事项的督查督办及办公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负责政务信息、秘书事务、文书档案、、保密、提案办理及有关重要会议的组织工作;负责组织税收宣传工作;负责机关办公自动化工作;负责年度工作综合考核。负责档案接收管理工作。拟定局机关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局机关财务、固定资产和房产;负责基建工作;负责水电气设备、车辆的购置、使用、维修和管理;负责税务服装的制作和发放、办公用品等物品的购置、保管和分配;负责生活保障、来宾接待、会议安排、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社区工作。

2、人事教育科:制定全县国税系统人事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机构、编制、干部任免、调配、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工资、人事档案、人事统计等管理工作;负责对全县国税系统离退休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全县国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建设;负责教育培训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全体职工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工作。

3、法规监察科:负责调查研究、处理、反馈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章在贯彻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承办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核稿工作;负责税收业务的协调和法律事务;负责税务执法责任制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对本系统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配合国家审计部门做好审计工作;负责税务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重大税收案件的审理;承办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清理、鉴定及汇编工作;负责政策法规培训。负责全县国税系统行政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查处国税机关和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办理有关人民来信来访;负责与检察等司法机关协调有关工作;负责执法监察和行风建设工作。

4、稽查局主要负责:偷逃骗抗税收案件的查处。

具体负责:根据本部门掌握的信息,自主确立案源实施检查;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社会举报、上级交办和其他机构转办的涉税案件的查处;稽查案件的执行;金税工程协查事项的管理;稽查案件的审理,超过权限的移交法规监察科或大要案审理委员会审理;应由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移送;其他稽查事项。

5、咨询受理核批科:纳税人找税务机关的涉税事务的受理和有关涉税审批事项的审核、审批,网络与硬件的管理、软件维护、数据增值利用、税收计会统和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具体负责:接受纳税人的咨询;处理税收即办事宜;进行税收业务的审核审批;纳税申报的一窗式管理;纳税人提交的纸质信息与电子信息一致性的审核;发票的核销、发售与审核;管理活动中异常信息的分析处理;金税工程数据的处理与上传;涉税事项的公告;其他受理核批事项,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维护,硬件管理,征管信息系统、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金税工程技术支持等。

6、大企业管理科:对全县所有一般纳税人实施综合性日常税收管理;政策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宣传辅导和贯彻落实,企业纳税评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行业性税收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利用,税收风险分析。

具体负责:落实责任区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巡查、调查、核查、协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一般纳税人登记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税控装置的使用情况等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及时分析和处理异常情况;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利息税等所征管税种的税源、税基管理,税收收入计划的执行;上级文件明确列入每月必须评估纳税人的核查和处理,纳税申报的管理;纳税人报送的涉税信息的真实性的审核;依纳税人申请和依职权启动的涉税事项的调查、检查和核查;增值税日常稽核;各种涉税核批事项的事后管理性核查;稽查结果的协助执行;企业所得税的年终汇缴检查;欠税的管理;金税工程、出口退税、涉外税收的协查;相关管理性涉税文书的送达;发票、金税卡等涉税物品的收缴;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提示提醒、催报催缴、税收宣传辅导等服务性工作;其他管理事项。

分析纳税人行业性经营特征,并以此确定本地区的行业税负;研究各类行业、各种经营方式的纳税人涉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数据筛选分析指标;自主确定评估对象,并对自主确定和外部提交的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处理;根据需要对纳税人进行约谈,或要求纳税人进行举证;根据行业分析和个案评估的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的综合评定;重点税源户的分析监控;其他纳税评估事项。

篇6

【关键词】税务中介,一带一路,作用

一、税务中介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

(一)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多国合作共谋发展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相继涌现,以及国外跨国公司进驻我国,避税问题在所难免。税务中介会在税收征管体系中建立起一种双向制约关系,是联结税收法律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税务中介在处理企业涉税业务的同时,为企业在国际上塑造一种积极缴纳税款、遵法守法的形象。因此,完善的税务中介服务可以改善跨国投资环境,创造条件让本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税务中介提供纳税服务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我国重视和发挥税务中介组织的力量,顺应国际潮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协助企业解决国际涉税问题,防范涉税风险。税务中介本身职能包括解决企业的涉税问题,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帮助企业解决国际涉税事务。国际涉税事务往往需要税务中介对与中国有税收协定的条款进行专业解读,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按照国与国的税收协定纳税。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税收协定有《中新协定》、《OECD协定范本》和《UN协定范本》,税务中介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纳税服务,使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理国际税务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三)为企业在国际税务纠纷中构筑与税务机关的坚实桥梁。“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各种国际税务纠纷,国与国之间有时没有签订税收协定或者很多问题在双方税收协定中没有涉及,此时需要求助政府出面为企业与他国协商,避免企业双重纳税。税收中介应该为企业在国际税务纠纷中构筑与税务机关的坚实桥梁,参与到国际协商中,展现其解决国际税务纠纷的能力,并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减轻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税款缴纳负担。

(四)参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计划的路线、原则、灵魂与纲领,指导企业下阶段的发展计划的实施,有时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税务中介负责企业涉税领域,在企业进军国外市场时,税务中介会根据意向国家现行税收制度的现状,结合企业属性判断哪个国家在税收负担上具有劣势,再加上这些国家关于行业、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定提供依据,参与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使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加精细化、明确化,按照战略规划展开行动,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稳健地走出去。

(五)构建国际化现代服务体系,引领、协助企业走向世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构建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体系包括数字影视、网络传媒、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IT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以新型经营方式和形态提供服务产品,具有信息和知识密集的特点。税务中介是中介服务里比较特殊的服务种类,凡是跨国企业对国际涉税服务都有需求,税务中介可以协助企业理顺境外税收管理机构,规范境外投资税收管理,通过海外投资的税收信息服务体系对企业进行引领,使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税务中介应对“一带一路”机遇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国际税收人才培养,拓展国际税务中介服务业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税务中介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为税务中介行业提供了拓展国际业务的契机,挑战是我国税务中介大多数业务均是国内业务,存在规模小、业务范围较窄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处理国际税务问题的业务人员。基于这样的机遇和挑战,税务中介需要注重国际税收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展国际税务中介服务业务。同时,国际业务拓展是税务中介正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需要机构积极寻求机会,并充分展示各自的特点和专业技能,为税务中介行业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国际合作提供可能。

(二)加强与其他国家税务中介机构的合作,谋求双赢。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跨国企业进行国际交易日益增多,合作的国家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基于税务中介机构的现状是不可能有精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安设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国外税务中介业务,因此,只要在取得这些国家的服务资格基础上,寻找其他国家税务中介机构进行合作,或者直接以交易形式委托他国税务中介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这样不仅可以使税务中介以有限的资源开展更多的业务服务,而且为以后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行业国际税务信息交流平台,团结力量共谋行业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为税务中介行业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国际税收业务处理过程复杂,而且我国税务中介机构因竞争关系的存在致使一些国际税务信息各属己有,在处理国际税收业务时各税务中介机构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一些重复的前期工作,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由行业协会组织建立国际税务信息交流平台是必要的,各税务中介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交流了解其他中介机构处理过的业务类型、业务对象所属国家等信息,双方在平台下沟通协商进行交易,花费少许代价完成一些前期资料的搜集。因此,通过建立行业国际税务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促进税务中介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年10月,(10).

篇7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基础,抽象地说就是税务人员向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各项涉税服务。具体来说就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融洽征纳之间 “鱼和水” 的关系;是优化税收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要求,是落实“十七”大的精神落脚点;也是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搞好纳税服务工作是当前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上级税务部门应着力减轻基层税务部门额外的工作负担和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以纳税人为中心,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做到执法规范、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基层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明显的不到位。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服务中虽然很少有生、冷、硬、顶的现象,但办事拖拉、行为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人本身对税收政策及相关规定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也不能主动、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以落实,在支持帮扶纳税人方面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税务人员与纳税人沟通不畅。在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均管户超量,税收政策更新较快、纳税人配合程度不高等多种因素交叉影响下,征纳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一方面使税务部门难于准确掌握纳税人相关信息,影响税收征管、执法和服务效果;另一方面纳税人因缺少政策知识或是凭经验办税,往往因准备不充分而被拒绝办税。

3、税收政策服务落实不到位。一方面税务部门侧重于宣传形式,宣传资料固定单一,政策公开内容偏重于法律政策原文,缺少对法律条文进行结合实际的解释说明。法律政策是宣传到纳税人那里了,由于不同人对税法的某些基本条款有着不[!]同的理解,落实后必然有不同结果。纳税人通过学习法律条文并不能避免过失犯错,使得宣传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纳税人缺少主动意识,对税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够关注,只有在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发现对知之甚少,不足为用,使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4、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不佳。从分工上讲,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对具体纳税人的管理,职能部门应及时收集静态税源资料信息,分析影响动态税源的因素,研究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范税源流失。但目前职能部门存在信息收集不及时、不系统,应对不及时,措施没有针对性,沟通渠道不畅,相互推诿等问题。

5、基层服务力量相对力不从心。现在各地经济不断在发展,各类管户增长较快,管理力量相对弱化。有的地方人力资源分配不尽合理,有的基层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状况不相适应,有的分工不合理,将税源管理的职责全部交给了税收管理员,在征收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税源管理就会力不从心。

二、剖析纳税服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1、服务与征管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办事效率。一是由信息技术服务滞后造成。就申报纳税而言,大量的纳税人需依靠批量扣税和上门申报等方式申报纳税,但是由于作为独立的系统的征管软件与相关协助部门没有信息共享,加上信息技术保密及衔接等后台服务原因,问题、错误还时有发生;并且征管软件应对的是普遍性问题,对于各地运行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只能分别逐个解决。二是由岗位职责错位造成。一个环节岗位职责的服务缺位必然造成另一个岗位职责的服务越位,越位的工作岗位势必增加工作量,从而引发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问题。三是审核(批)授权原因。对纳税人提请的涉税审核(批)事项,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其管理部门。由于授权原因,管理部门对经过详细调查审核后确定符合审核(批)规定的事项只能逐级上报而不能及时做出处理,这也导致一些涉税事项办理效率不高。

2、税务干部整体素质不适应纳税人的需求。一是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把公务员当作管理者而没有当作服务员去定位,存在着要求纳税人履行义务多而保护纳税人权利少、行使权力多而承担责任少、硬性管理多而主动服务少的现象。认为了解和学习税收政策是纳税人自己的事情,没有要求自身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理解法律政策条文、了解纳税人实情和提醒辅导方面,服务方式主要是应对上级部署和纳税人提问,再加上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和纳税意识较为淡薄,征纳双方在权力义务上并不对称。二是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强化征管以及征管信息化的前提是各种政策宣传落实到位,目前征纳双方的人员素质、主动意识、配合意识、责任意识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策落实,税务部门搭建的各种服务平台还没有全面发挥宣传、指导、咨询、服务及办税功能,征管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问题。

3、纳税服务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措施。科学的考核标准,是全面衡量一个人德能勤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征管与服务是税收工作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割的统一体。每年我们都按照规定和上级要求,围绕全年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方案和细则,从服务体系、基本原则、税务机构、纳税公开、服务方式形式等方面进行考核,但对税收征管和税收执法的考核没有纳入纳税服务体系,考核工作没有深入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的全过程,许多有关纳税服务事项的实质性工作因脱离征管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只触及外在表现形式而未深达实质的考核,不能调动深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几点建议:

1、建立岗责体系,使服务与征管紧密结合。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权限,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问题,对做的怎么样给出评价,树立并奖励先进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一是从深层次服务。按照每项税收工作业务的流程,合理设定各工作环节职责任务,业务范围和服务标准,使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考核依据。二是强化信息技术服务。选择信息技术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比如银行,扩大服务辐射范围,使申报纳税不受时间、空间、技术及技术衔接等问题影响。三是下放审批权限。上级局重点抓调度、抓监督、抓纠正,而把能够放手的权限尽可能下放到县市局,从而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2、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管理者要善于运用“鲇鱼效应”,始终保持各个岗位抓服务、讲服务、开展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服务工作的活力;要善于运用“木桶理论”,努力营造团队精神,抓好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使纳税服务全面提高。一是切实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学习 教育,正确认识和领会开展纳税服务的重大意义,明确纳税服务的内容和任务,切实增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摆正与纳税人之间的位置。要端正思想观念,摆正征纳双方位置。认识到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责任;纳税人缴纳税收,理应受到尊重和享受税务机关提供的纳税服务。税务机关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学精学透法律政策规定。业务管理部门及时将法律政策条文逐条进行讲解和编撰宣传资料;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宣传传递,并将纳税人理解上的不同意见及时反馈回来,避免因理解歧义而导致落实出错。三是培养精湛的工作技能。纳税人需要的不仅是微笑,更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现实中凡是征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受到纳税人尊重以及有震慑力的征管人员,基本都是业务精通之人。因此培养税务管理人员精湛的工作技能有利于与纳税人进行近距离沟通,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具备精湛的工作技能,才能把纳税服务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

3、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标准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估系统,用以评价个人的工作、部门的成绩,形成了一种自我考核、内外部考核、相互考核的格局。这个体系应紧紧围绕税收征管和税收执法展开,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考核内容。一是考核组织结构体系建设情况,重点考核纳税服务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这是保障纳税服务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考核政策宣传辅导情况,围绕办税公开,广泛运用各种宣传、辅导、咨询途径和手段,满足纳税人实现办税的各种事前需求,这是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关键。三是考核业务办理情况,每项税收业务从接待受理开始,一直到涉税事项办结送达,都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跟踪监控,这是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最终体现。四是考核公平环境创建情况,通过普遍加强管理和对个体的重点整治,实现整体税收环境的公平公正,这是实现税收工作稳步提高的客观需要。

4、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关系。纳税服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同时节约税收征纳成本。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辩证地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忌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扎扎实实地履行好税法赋予我们的法定权力和义务。在现阶段不能引进把纳税人视为客户的观念,因为行政管理机关与商业经营存在根本性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纳税服务网络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按方便纳税人办税的顺序设计业务流程;二是优化纳税服务的重点是纳税诚信较好的纳税人,对少数纳税遵从意识差,甚至有意偷税逃税的人,则集中精兵强将,进行税收检查,并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篇8

近年来,纳税服务正在经历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纳税服务体系趋于规范,已基本涵盖了涉税业务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纳税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制约纳税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纳税服务理念有待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纳税服务工作日益重要,然而与纳税服务核心地位的确立相比,税务人员的意识形态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纳税服务意识依旧不强。一是税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从“重执法、轻服务”的官本位思想中脱离出来,“管户”意识根深蒂固。由于暂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纳税服务工作绩效考核体系,部分税务人员认为,作为与不作为一个样,即便纳税服务已经确立为核心业务之一,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税务人员对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与税法遵从度的关系认识不足。只有把纳税服务水平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才能更加及时、准确,对涉税事项的办理才会更加明晰、顺畅,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行为就更加规范、统一。三是税务人员的服务行为还没有成为一种主观意愿,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能体现出“我要做”、“我愿做”,更多的服务行为还仅仅是“要我做”、“应该做”,强调的是一种约束和要求。

(二)纳税服务手段有待创新。尽管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办税服务厅的标准化建设、多元化申报方式以及服务承诺、政务公开等等,但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表面上,服务层次和标准较低,服务手段仍亟待拓展。一是纳税服务工作没能融入到税务执法和管理中,还未达到“在执法中服务、服务中执法、管理中服务、服务中管理”的高层次目标,多半还停留在办税服务窗口的水平上。二是在全省乃至全国税务系统规范内还没有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形式,已出台的服务规范内容比较笼统,执行起来五花八门,特别是纳税人比较关心的涉税流程,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具体措施的制定还不能真正满足纳税人的要求。三是首问负责制、全程服务、预约服务等多项工作制度的落实还流于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存在片面追求微笑服务的客观形象,服务措施的发展缺乏潜力。

(三)纳税服务技能有待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涉及面广,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各个领域,由于税务人员的责任心及个人素质不同,造成服务态度、服务技能、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征纳关系。一是部分办税服务厅人员信息化系统操作不够熟练,政策掌握有限,由于办事效率低下、操作错误等原因导致纳税人多次跑、多头跑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部分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政策掌握不清,对纳税人的涉税咨询解释不够准确,税法宣传不及时、不到位,审批许可事项久拖不决。三是内设科室人员业务知识掌握单一,缺少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工作流程的制定上不能很好的兼顾其他相关部门,容易造成任务重复、程序繁琐的问题,从而加重纳税人负担,增加税收成本。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许多信息化手段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出现了信息资源浪费、盲目开发软件、应用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一是原有的信息平台没有充分发挥效用,例如有的税务部门的门户网站功能不够强大,有关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纳税人不能及时掌握其需求的税收政策。虽然纳税服务工作也在探索通过QQ、网络博客、公共信箱等形式,建立起税企沟通的新平台,但仍处于一个低级简单的应用层次。二是新出台的信息系统没有创新性,还停留在模仿传统模式的层面上,缺乏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甚至出台不久就已过时,从而造成税收成本的增加。三是各个信息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功能相对单一,缺乏资源整合。一些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甚至出现系统漏洞、数据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影响了纳税服务的发展。

(五)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虽然基层县区局成立了专门的纳税服务组织,也建立了纳税服务规范、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但制度体系仍不健全,完善和改进工作依旧艰巨。一是涉及纳税服务工作的岗位职责体系,以往的规范中规定了办税服务厅岗位职责,但其他岗位职责不明确或过于笼统。二是纳税服务规范或服务标准已出台,但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纳税服务的考核还没有开展起来,即便有的地区考核工作已开展,但多数还停留在主观性评价阶段,地区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形式上不够统一。

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实现纳税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纳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税收的贡献者,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纳税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形成于收缴。其次纳税服务理念的强化,并非一日之功,只有不断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才能逐步树立起现代服务理念。第三,构建“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工作格局,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以了解纳税人的需求为起点,定位纳税服务工作思路,开展纳税服务工作。

(二)变形象服务为实效服务,关注纳税人对税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税务机关应针对纳税人对税收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涉税程序与流程、纳税人权益与实施法律救济等方面的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纳税服务。除了要接待好上门来的纳税人外,还应主动出去,在开展巡查巡访、接受咨询辅导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纳税人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同时,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实现,也是实效服务的一种体现。加强征管,不单是为了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更多是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这既是纳税人期望得到的,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征管漏洞或弱项环节越少,偷漏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纳税人的发展信心就越足,税法遵从度也就越高。

(三)变统一服务为分类服务,分门别类地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税务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岗位也各有不同;纳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涉税业务也繁简不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在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岗位技能上下功夫,分岗位、分类别抓好业务培训。例如,办税服务厅人员要以系统操作为重点,税收管理员要以税收政策和涉税流程的掌握为重点开展培训等。二是在涉税流程的简并与再造上下功夫,既可以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办税效率,降低办税成本,又可以切实为纳税人减负,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三是在抓好纳税人培训上下功夫。对于财务制度健全、经营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对其进行高层次、 高水平的知识培训,更多地关注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应用;对于财务制度健全、纳税信用较好的一般税源企业,要以规范纳税行为、税收知识的掌握为重点开展集中辅导;对于会计核算水平低的中小企业,还是要以普及基础税法知识为主。

篇9

关键词 非居民企业 对外付汇 税务风险

2013年9月1日,国税局的第40号公告出台,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无需提交《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境内机构向境外支付单笔5万美元以上的外汇资金,需要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税务备案,将税务政策从“税务审批”调整为“税务备案”,这种调整一方面提高了对外付汇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没有了税务机关的把关,非居民企业和境内支付外汇的企业自身的责任加重,税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因此本文主要从非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的收入实施源泉扣缴的征收政策、居民企业对外付汇代扣代缴税款的计算以及需要关注的一些风险点进行梳理,以帮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

一、非居民企业的概念及源泉扣缴的税收政策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其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且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与机构场所有关。

这一类主要是指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或者代表处,在中国境内提供工程和劳务服务等;对于这一类的非居民企业,目前主要适用“核定征税”的方式。

这里提出的“核定征税”是按照收入总额来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其应纳税所得额为收入乘以核定利润率,再按照25%计征企业所得税。

第二类是指在中国境内未设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机构场所无关。

第一,在中国境内取得的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其他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以及国税函〔2009〕3号文《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行源泉扣缴,由支付方按照10%的税率扣缴企业所得税。

第二,在中国境内取得的服务收入应缴纳的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指定服务费的境内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

二、非居民企业取得服务收入和特许权收入涉及的税收政策对比

(一)非居民企业的服务收入

目前,非居民企业常见的服务收入主要包括设计服务收入、咨询服务收入以及培训服务收入等。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非居民企业的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认税收管辖权。因此劳务所得,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来源于境内的收入,不构成常设机构的,可以享受税收协议的优惠,免征企业所得税;来源于境内的收入,构成常设机构的,采用核定利润率征收,应纳所得税额=收入总额×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25%)。

根据增值税相关法律的规定,只要是来源于境内的收入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非居民企业取得服务收入需要按照规定税率缴纳增值税。

(二)非居民企业的特许权收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非居民企业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支付款项的境内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因此境内企业支付给境外非居民企业的特许权使用费需要按照10%的税率扣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增值税相关法律的规定,只要是来源于境内的收入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非居民企业取得的特许权收入需要按照规定税率缴纳增值税。

由此可见,不构成常设机构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特许权收入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而取得的劳务收入仅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得出结论:不构成常设机构的非居民企业的特许权收入的税负重于劳务收入。

三、税务风险分析和规避措施

向境外的非居民企业支付劳务费或特许权使用费,涉及两个纳税主体,一个是收款方――境外的非居民企业;另一个是付款方――境内的企业。因此再谈到税务风险时,也要区分对待,一种是针对境外非居民企业而言,另一种是针对境内企业而言。

(一)针对境外非居民企业的税务风险

第一,谖袷杖氡凰拔窕关认定为特许权收入的风险。下面我们先列举几个企业混淆劳务收入与特许权收入的例子:

例1:境内A公司向境外的B公司支付100万美元,用以购买专用技术;同时境外B公司又派遣工作人员到中国境内,对境内A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人员的培训,并收取服务费用20万美元,且境外工作人员在中国境内的工作时间未达到“常设机构”的要求(境外B公司所在国家与我国已签订税收协定)。A公司认为支付给境外B公司的20万美元的服务费为发生在境外的劳务费用,不需要扣缴企业所得税。

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提出:根据国税〔2009〕507号文件第五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转让技术使用权的过程中,如果向境内企业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指导或人员培训等服务,无论是单独收取服务费用还是放在技术价款中一并收取,均应作为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扣缴企业所得税,并要求补缴了上述20万美元服务费用相应的税款。

例2:境内A企业与境外某明星经o公司签订广告代言合同,合同总额为100万元,合同约定该境外的经纪公司负责代言广告的拍摄工作。境内A企业认为该境外经纪公司的所得为劳务所得,且发生在境外,无需扣缴企业所得税。

税务机关经过判定,确认该代言不仅包括广告拍摄的劳务部分,而且还约定了境内A企业可以在规定期限内使用该明星的个人肖像,并为此规定了限制性条款,以保证其代言的专有、独特和排他性。因此需要将代言收入合理划分为劳务所得和特许权使用所得。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总结,我们先要把这两种所得按照业务实质进行准确的区分:一是特许权所得,实质是某项资产的占有而获得的收益。表现形式有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以及专有技术收入。二是服务所得,实质是为他人提供某项服务,表现形式有技术服务费、设计费、咨询费、演出劳务等。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我们要按照业务的实质去进行判定所得的性质;其次我们需要在合同的具体条款中,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要素进行准确详细地描述,避免出现描述不清的情况;最后,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尤其是不能准确把握的问题。

第二,税企之间关于劳务发生地判定的争议。依据国际税收协定中“劳务收入”的属地性原则,非居民企业为中国境内企业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果劳务全部发生在境内,应当全额扣缴企业所得税;如果劳务同时发生在中国境内、境外的,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合理划分其境内、境外的收入。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具体情况复杂多变,同时发生在境内外的劳务具体应当按照何种标准来划分境内、外的收入,是较难确定的。因此非居民企业应当提供劳务人员名册、工作时间、工作量、成本费用等相关真实的证明材料,用于合理划分境内、外收入。否则税务机关有可能将劳务收入全部认定为境内收入,全额扣缴企业所得税。第三,非居民企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常设机构的风险。“常设机构”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于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利润的征税权。通常情况下,其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以及作业场所。如果非居民企业所在国与中国大陆签订了税收协定,且构成常设机构,那么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合同利润应当在中国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况,则无需在中国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一是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两种情况下“常设机构”的判定:其一,建筑、装配和安装工程等,在境内的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构成常设机构;其二,非居民企业派出的雇员到我国境内提供劳务,如在我国境内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的,则构成常设机构。二是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仅因为仓储、展览、采购及信息收集等活动的目的设立的,具有准备性或辅的固定场所,不应被认定为常设机构。

在实际工作中,“常设机构”判定问题是极易出现税企争议的地方,尤其是在境内工作时间的判定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境内企业需要保留必要的证明材料,可以帮助企业在争议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保留境外来华工作人员的护照出入境的记录,在境内公司工作的考勤记录,在华期间的住宿单据等证明材料。

(二)针对境内付汇企业的税务风险

第一,境内企业扣缴的增值税额不能作为公司的进项税额抵扣的风险。依据我国的现行税收政策,境内企业接受境外企业提供的应税服务,按照规定应当扣缴增值税的,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是从税务机关取得的税收缴款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根据相关规定,纳税人凭税收缴款凭证抵扣进项税额的,应当具备双方的书面合同、银行付款证明和境外单位的付款通知单或者发票等相关资料,资料不全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境内企业在与境外企业签订付款协议时,需要约定在境外企业提供付款通知单或形式发票后予以付汇,避免出现付汇后,境外企业拒绝提供形式发票的情况,导致扣缴的增值税额不能够抵扣,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包税条款下,由境内公司承担的税款不能够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风险。根据税法规定,外国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应以外国企业为纳税人,以境内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无论双方签订的合同的税收条款如何表述,会计上如何处理,都不能改变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不是负税人,因此代扣非居民企业的税款,扣缴义务人按照合同约定所承担的税金与公司的收入并无相关性,所以不能作为公司的合法税金在税前扣除。因此包税条款下,约定由境内的付汇机构来承担相关的税费,有可能会导致公司负担的税费部分无法税前扣除,从而给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境内公司应当尽量在合同中约定由境外机构自行承担税款。如果境外机构出于对中国税制的不了解,而拒绝签订承担税款的税收条款,那么可以要求境外单位提供的形式发票金额为包含代缴税款的总金额,这样可以凭借含税的形式发票,予以税前扣除。

第三,涉税备案的风险。根据国税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3年的第40号公告,境内支付或个人向境外机构单笔支付5万美元以上的,需要先到税务机关办理外汇资金的税务备案。

针对以上涉税备案事项,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5万美元以下的外汇付款不需要进行事前备案,但需要按时完税。部分企业未能正确地理解2013年的“40号公告”的文件内容,误以为5万美元以下的外汇支付不需要扣缴税款,导致企业面临税务风险;二是部分企业为了规避外汇支付的事前备案,将一笔5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汇汇款支出拆分为几笔,分次支付,这种情况也是税务局稽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极易导致税务风险。

因此境内企业一定要正确理解文件内容,不抱有侥幸心理,按照规定做好境外付汇的备案和完税工作。

(作者单位为北京新意互动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国税函【2009】507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有关问题的通知[S].

篇10

关键词:纳税服务  优化  征管 

        0 引言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优化税收环境为目标,在征纳双方依法行使征税权利和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法律救济过程中,为确保纳税人依法纳税、指导和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维护其合法权益,而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的总称,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的基础性工作。

        由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我国的纳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国目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片面强调服务的表层优化,纳税服务“越位”与“缺位”并存

        1.1 片面强调服务的表层优化 长期以来,税务部门片面追求硬件环境,既与纳税服务的初衷相违背,又给人民群众造成不良印象和影响,对税收服务工作不利。

        1.2 纳税服务“缺位”与“越位”并存 纳税服务“缺位”,是指因税务机关执法不到位或者程序不规范,手续繁杂,致使纳税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或承受不应有的人力、物力和精神上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因税务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低下导致纳税人为办理同一纳税事项而多次往返,久拖不决;因税收工作流程不规范,存在程序繁杂、手续繁琐、票表过多的问题,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因税收法制不完备,使纳税人不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等。纳税服务“越位”,是指超越法律规定的义务范畴,越权提供不合法的服务,以及将不属于纳税服务范畴的内容作为纳税服务提供给纳税人,如有的税务部门仍然存在擅自减免税或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的现象;有的税务机关片面强调培植税源的服务,为纳税人跑项目、拉贷款、清债务。当前我国的纳税服务中“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大量存在,直接影响了纳税服务实效的发挥。

        2 纳税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不尽合理,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2.1 纳税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不尽合理 现行的机构设置是从便于税务部门管理出发、以对纳税人实施管理和打击为依托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而分割了纳税服务职能,缺乏为纳税人提供整体和有效服务的机制,未能将税收服务提升到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和法定职责的高度。

        2.2 纳税服务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对于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质量和效果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备、合理、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现有的考评机制侧重于对税收计划完成情况、征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考核,往往那些需由多部门、多环节协调配合解决的涉税事项产生推诱扯皮的现象,纳税服务时效以及质量都难以保证,纳税人投诉报怨时有发生,使纳税服务大打折扣。

        3 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目前,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的手段和方法还很落后,从而使纳税服务实效受到影响。

        针对我国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的要求,并积极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纳税服务的成熟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纳税服务:

        3.1 改革现行征管模式,树立现代纳税服务观

        3.1.1 要进一步转变纳税服务观念 要正确认识纳税服务的涵义和本质,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的理念,从服务于纳税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税收工作,从对纳税人纳税过程控制导向向纳税过程服务导向转变,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将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服务促进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纳税人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工作、评价工作的标准,把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3.1.2 要实现纳税主体由控管对象向商业客户的转变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私营部门“顾客至上”的理念,将纳税人视作税务机关服务的“客户”,按照纳税人的需求提供各类纳税服务,以纳税人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纳税服务优劣的重要标准。

        3.2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并合理界定其职责,注重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在税收征管改革的信息化、专业化的条件下,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的要求,必须逐步实行税务组织机构扁平化模式。应突破现有的根据行政区划设置基层税务机关的做法,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来重新构建组织结构,针对特定纳税人的需求和问题,按照经济区划设置税务部门,每个职能部门负责通过最佳的内部结构设置,向有相似需求的一组纳税者提供服务,减少管理层次和单位数目,提高基层单位和核心管理职能的集中化程度,彻底改变目前组织机构复杂臃肿的状况,实现管理“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使得管理组织设置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上层决策贴近实际、信息传递更加流畅,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昂监督成本以及协调合作成本,使分工的专业化经济带来的好处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在职能部门设置上,实行“征、管、查、审”四分离的格局,通过集中征收和体外审理,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度,协调“征、管、查、审”之间的工作关系。

        要在着眼于未来税收工作发展要求基础上,加大现有税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应做好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创新思路,转换机制,调整重点,改变过去传统填鸭式的单向教育培训方法,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同时,要加强对税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遵守税务人员的各项廉政规定和服务制度,很刹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树立税务干部公正严明、文明高效的良好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