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范文

时间:2023-04-09 02: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城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筹城乡

篇1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也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至少意味着城乡之间在经济方面实现“五大自由流通”,即人员、资本、货物、服务与土地的自由流通,并在社会方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全覆盖。我们可以将它总结为城乡统筹的“一个空间定律”。

成都市城乡统筹需要多头并举,具体体现在村民自治、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和股份化改造、农户的组织化、土地市场发育、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

无论如何,自愿、同意及个人基本权利保护是基础。

在村民自治方面,成都市通过增设村民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较之于过去,大大促进了村民自治决策机构的常设化和村民自治的实质化,尊重了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自愿原则和同意原则。

在明晰产权方面,成都市推行了农村集体资产确权颁证到户,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和股权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6月30日前,成都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实行确权,并颁证到户。所颁发证件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办证到户后,成都市以设立股份制实体为依托,对经过确权到户后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这种股份制实体被称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们确实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股份化后,由于采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就可使得农地股权和承包权永续化,从而形成稳定的农地权属,为农地的转让和集中利用,实现农地投入的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化改造之后,农民就有了分立和明晰的产权。根据产权经济学原理,产权越是分立和明晰,可从中派生的产权利用与转让契约类型就越多,可允许的产权形式就越复杂。

产权越是模糊、笼统,契约就越是不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就变成由命令替代契约,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成都的试验印证了秘鲁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缺乏“活资本”。然而,成都市试点就是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

农地改革

成都市农民土地入股后获得的凭证是股权证,这也是农民作为股东每年领取分红的依据。分红的多少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本化的机会密切相关。近郊的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土地资本化机会较多,农民作为股东分红就多。反之亦然。

成都市在过去就有农户之间自发的农地承包权转让,近年来则有了更多的农地利用和转让形式。

一种农地转让形式为“土地银行”模式,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或农业企业,收取贷出“利息”,种植农户和农业企业根据约定用途进行种植,由此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土地银行”把赚取差额利息,用于自身发展和建立风险资金等。

金融配套

成都市开办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大范围、大规模的农村产权流转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果没有交易平台,产权所有人和意向受让人之间互相搜寻、配对供求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达成交易也非常困难。

交易所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的交易;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的交易;资产处置等。

成都市的三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投入财政资金,调动大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镇建设和城乡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资金不是直接用于开发盈利性项目,而是用来发挥资金资源组合作用,撬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带动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政府在此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辅的支持作用,承担了发起者、促进者和便利提供者的作用。

这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包括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小城投)、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农发投)、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农发投主要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参与农村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成都市范围内农业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

农发投的出资方式为直接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委托贷款、担保与保险、(贴息)奖励及补助。

小城投的做法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小城投出资为农民建设集中居住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资金来源为小城投自有资金(政府注资)及银行贷款;农民以退出原有宅基地为条件可免费在集中居住社区获得一定面积的住宅。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小城投再出资将原宅基地复垦,经国土部门验收确认后就成为新增耕地。由于集中居住社区的人均占地面积小,与复垦为耕地的宅基地相比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新增耕地指标。

根据国家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小城投在获得新增耕指标后,可将指标出售给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成都市或成都其他区(市)县,购买人就可获得相应的农地变更为建设用地指标;小城投也可自行征用农地进行商业开发;出售指标或自行开发的收益再用于补偿农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成本,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在这全过程中由于多方自愿,保证了项目能为社会新增财富,且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

随着2010年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引入“地票”交易模式,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新增耕地指标成为重要的“地票”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地票”交易的背后实际上是“先补后占”程序:为了占有建设用地,先要补偿相应的新增农地,而新增农地的来源是农村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整理后产生的复垦面积。

可看到,“地票”交易机制是地方政府在国家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成都市第一宗“地票”交易完成于2010年8月12日。当天成都市兴城投资公司以每亩15.2万元、总计12461.72万元的价格竞得蒲江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挂牌融资项目,预计产生819.8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该事件宣告了全国首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公开竞拍成功。

实际上,“地票”就是建设用地指标,并不指某一具体的地块。“地票”交易的主体没有严格限制,但交易活动必须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建设用地。

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政府制定的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管理与引导性投资,建设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农产品批发、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销售网络,并对政府性投资的菜市场进行经营和管理。

户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在今年11月最新推出的改革举措是户籍改革,它被新闻界称誉为最彻底的户籍改革。

该市计划到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城乡自由迁徙和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

这项改革将彻底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农民身份歧视和基本权利不平等的问题,户籍将回归人口信息管理的原本职能。

这项改革远远超越了广东正在推行的“积分落户”政策和重庆市的“以土地换户籍”政策。后两者均为城市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的政策。而且目前重庆存在某种半强制推行态势。

此外,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尤其是随着今后一体化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土地的“保障”功能定位和现有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理由。

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增进市场机制,拓展市场过程,改革政府行为,转化政府职能。

比如,成都市三个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目前对城乡统筹建设投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长期它们需建立退出机制或转制,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一个选择也许是让社会资本参与到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

城乡统筹环节繁多,每个环节均需要尊重自愿、同意和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原则。即使对99%的环节、99%的农户保护了产权,只要对一个环节、一个农户造成侵权,就是严重侵权。

也就是说,在维权和侵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维权是应该的事情,侵权是不应该的事情。从这点来讲,成都市政府即便做得较好,但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一体化;交通体系

1.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城乡各自独立发展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决不能孤立地编制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必须把城市放在所处的区域之中,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城乡才能和谐发展。

1.1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4∶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近几年的数据为:2010年为3.23:1,2011年为3.13:1。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畅通对流,缩小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水平、精神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距。

1.2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界限日益模糊,与城市生产、生活相关的功能和设施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以前的农村地区,于是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出现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定地域。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最具活力但各种矛盾又非常突出的一个地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现有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前,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原有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界限,而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同样无法控制这些区域的无序发展,从而出现了规划与管理的真空地带。所以要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城乡结合部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1.3城乡建设的无序、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土地开发强度明显增加,非农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由于缺乏共同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监控机制,各自为政的村、镇建设从区域整体看已经造成非农建设用地无序扩展、用地布局混乱及各种功能的相互干扰与制肘。这种无序的扩散将导致建设的混乱、基础设施无法共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面对这种混乱局面,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将以建设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以保护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形成覆盖全市域范围的城乡空间规划。

2.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界定

因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不确定范围的区域,因而规划就具有范围不确定、模糊性强的特点,所以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界定规划范围。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经济发达、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规划范围就应当扩大。例如深圳市总体规划即将整个市域范围纳入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

赵燕菁先生认为规划范围的界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规划范围应包括并集中在未来经济最活跃、建设最密集的地区;(2)规划应尽量同现有的行政区划界线相重合;(3)尽量同河流、山脊形成的天然地理单元相吻合;(4)规划不仅要包括建设的范围,也包括需要重点保护的范围。

一般认为,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城乡统筹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

3.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

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条件的评价;(2)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3)城乡各用地类型的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5)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6)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建设的重点项目规划;(7)针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途径与对策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管理、资源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对城乡一体化物质空间环境展开讨论。

3.1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级城乡规划的视野,特别是市县级规划更应该向空间规划的方向发展。通过空间规划,整合行政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确需政府履行职责领域的规划,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规划。

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3.2 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篇3

近年来,黔南州着力以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建设“生态之州、幸福黔南”为目标,掀起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

截至2012年8月,全州已实施城镇建设项目209个,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使全州城镇建设工作提速升温,推动城镇空间迅速拓展、功能极大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明显增强,使城镇成为聚集人气、吸引投资的平台和载体。2012年底,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8.4%以上,比2011年增加1.9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5%以上。

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黔南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之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理条件差,人口分散,建设成本高,城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这种状况,黔南州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件的契机,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着力抓好小城镇、旅游村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文明城市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全州上下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以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入驻、建设和投产的企业项目逐步增多,以“185工程”为主抓手的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聚集了产业、聚集了人气、财气,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全州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积极做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确保2015年建成以独山县麻尾镇、瓮安县猴场镇、福泉市牛场镇、都匀市墨冲镇和杨柳街镇、贵定县昌明镇、龙里县谷脚镇、长顺县广顺镇、惠水县高镇镇、荔波县甲良镇等乡镇为主的10个3万人口以上的重点镇,另外再建设28个1万人口左右的一般乡镇,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黔南州以新区为突破口,以路网为主抓手,奋力实现全州城镇化后发赶超,确保2012年全州136亿元的城建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完成。工作中坚持不等、不拖,先行、先干,使规划修编和项目实施交错进行,使今年城镇建设提质扩容见实效。同时充分发挥路网建设的导向作用,给投资者、企业、群众和社会明确的发展预期。在配套和完善各类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组建完善城建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

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产城一体”加快发展。独山快速拉通并建成宽60米、长5公里的两条开发区大道;惠水拉通宽40米、长10公里的惠高大道;瓮通城区连接猴场、长1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都匀和都匀经济开发区分别加快纬八西路和173城市快速干道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提振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吸引了一批工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投资落户,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2011年,全州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2亿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州城镇化率达3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镇(乡)总体规划57个,提前实现镇(乡)规划全覆盖,完成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352个,争取到规划资金218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645户,近15万农村困难群众入住新居;完成3个省级示范村、7个省州共建示范村、2个州县共建示范村,以及贵新、厦蓉高速公路沿线的330个村庄整治工作,农村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在城镇化进程中,黔南州还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开发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个性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项目。

目前,全州借助旅游发展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从而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形象。通过环境绿化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凸显绿色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坚持新城区道路与绿化同步建设和老城区多拆少建或不建、扩大绿地和广场面积的原则,增绿提质,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打造城市亮化工程,推广运用节能型光源、太阳能光源,达到了既美化亮化,又节能环保效果。

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为统筹推进工业和城镇化两大战略,黔南州坚持以交通干线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为带动,突出民族、地域特色,提升产业支撑度,加快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积极探索“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

为使城市建设出成效,黔南州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规划引领、城镇交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各类园区建设、文化旅游“六个一”等六大工程,明确了实施绿化净化,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实施亮化美化,打造光彩靓丽城市;整治市容市貌,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整治交通秩序,打造安全畅通城市;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打造文明和谐城市;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打造现代高效城市;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打造特色乡镇;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八项工作重点。

截至2012年5月底,全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已经超过30亿元。到2012年底,全州城市道路面积增加3.7万平方米,全州绿地增加12公顷,完成房地产投资32亿元,占年计划70亿元的46%。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384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1101套。同时,投资10亿元以上新建和改造一批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继续完善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

以城带乡创新体制机制

黔南州以“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为目标,突破传统的村镇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市的理念、城市的风格辐射到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使城乡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得以融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全州正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产业扶持为支撑,重点实施完善功能、重点乡镇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的基本思路,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鲜明产业格局,打造生态良好的旅游型乡镇、产业带动型乡镇、特色农业主导型乡镇,加快推进全州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布局

引言:我国的规划过程一直是以政策指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服从式规划,因而造就了规划与地方意见不统一,“水土不服”的产业发展偏差,甚至搁置。在城乡统筹的政策大环境下,各种产业发展冒进突围,产业园区的盲目扩大,在能源与土地的消耗中,短期我们总能看到城市乡村的GDP涨了,而环境的污染与工业园快速的消退也在城乡逐步蔓延。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发展模式,顺应当地民众的“擅长”,响应扶持已成气候的产业聚集,实现自然和谐的经济与产业规划。使我们的城乡“绿起来”,实现发展与自然的统一。

1.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分行业现状

通过对土地年鉴及产业建设的数据分析,对规划区内产业空间分布状况的梳理,以现状“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发展形式进行总结,进行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意愿”梳理。得出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1.1.1城-镇-村农业链极化特征

从产值、大户种植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等综合指标来看,分路口镇的村、韩摆渡镇的村发展较快,分别在粮油、蔬菜生产方面基本实现了产、销、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形态。而对比于此,其他镇的产业链,任停留在粗加工及简单集聚上,物流及储藏产业未加重视。村产业基地的营建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不一,面临产业科技含量整体提升。城区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发展引导作用亦不明显。

1.1.2城-镇-村传统产业加工发展动力不足:

从现状农业分布及产值分析来看,各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空间犹大,而规划区城、镇专业市场缺乏,物流体系匮乏,期以通过片区合作,实现片区产业链延伸及积聚发展。2.城-镇-村农业产业化产业类型定位。通过规划区产业、产值数据分析得出:规划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依然为传统种植业,产业类别为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潜导产业—肉类产业。

2.城-镇-村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战略

2.1主导产业-粮食种植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六安粮食种植产业发展较为稳定,受到国家十二五”粮食刚性需求的市场保障及六安市政策鼓励,从2009年至2012年起实现稳步增长,六安陆续出台“粮食生产三大措施”等政策保障及加强农业产业化等举措确保农业的稳步发展。2012年,六安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实现补贴全覆盖等政策,激励粮食生产稳步快速增长。农业实现初步产业化,技术到村,鼓励土地流转,实现引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完善“公司+农户+基地+市场”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潜导产业-肉类产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在六安市第一产业中肉类产业虽发展较好,但产值较粮食种植业相对甚少,究其缘由,一则产业发展尚晚,二则因其产业类别及产业链深加工较受市场供需及价格影响,产业链发展稳定性较低,农业产业化,市场风险率高,产业链延伸较粮食生产相对缓慢。

肉类产业:近年产业现状,六安猪肉产业受到市场供需价格下跌影响,及猪饲料价格上升,严重受挫。特别是今年2012年,猪粮比价已下滑至6:1,已陷入近盈亏边界点的窘境。而牛羊肉的产业深加工产业类型发展,近年来市场价格虽趋于稳定,但产业类型较其他产业相对流通环节较多,羊的饲养周期长、出肉率较低,价格成本也相对较高。产业表现明显季节性特征,冬季需求为产业旺季。

因此,在肉类养殖产业化的形成基础上,宜积极培养本地牛羊饲养基地;加强道路交通流通渠道的建设,加强信息及科技渠道畅通,产业链升级,实现产业链的共建及巩固,实现产业逐步发展。另外六安2012年的产业补贴出台政策:“从省外购进或迁入我省的良种奶牛集中饲养达100头以上的,每头补贴1000元;从境外购进的良种奶牛,每头补贴1500元。”也有助于产业链的完善及深化。

2.3潜力产业-蔬菜产业发展分析与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蔬菜生产区域化、外向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坚持生产以耐储运、适宜加工和出口的大宗蔬菜为主,如洋葱等。因地制宜地增加冬季、秋季蔬菜种植面积,特别是种植12月份、2月份和3月份可上市的蔬菜;适当减少春夏季蔬菜面积,特别是5~7月份可上市蔬菜。但在生产中要十分注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状况.去年价高的蔬菜今年不一定就高,去年价低的蔬菜今年可能就会出现价格上升。

3.城-镇-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模式引导:

3.1城-镇-村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到203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左右,初步建立起园区化、品牌型、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总体布局:围绕粮油、蔬菜、林木、瓜果、畜产品等七大农产品,通过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两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新安镇村、徐集镇村、分路口镇村、韩摆渡镇村、苏埠镇村、城北镇村发展以粮油、蔬菜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带,在三十铺镇村,先生店乡镇村、椿树镇村、中店乡镇村、城南镇村形成优质粮食加工产业带。

3.2城-镇-村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近期(至2018年)培育发展“金鼎”、“鸿润”等大型流通类龙头企业、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组成的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六安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85%,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75%,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0%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60%。中长期(至2030年)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框架,建成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交易平台。六安城区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8%,各县城农产品入场经营率达到90%,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5%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达到80%。

总体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宁西铁路、312国道、105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为流通通道,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节点网络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在六安城区、分路口镇、三十铺镇建设至少1个以上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其中,发展培育新安镇蔬菜专业大市场的开发建设。在中店乡、椿树镇、城北乡、苏埠镇围绕各镇特色及所在片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专业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包括中店乡粮油、瓜果、烟酒专业批发市场、椿树桑蚕、蔬菜、优质稻谷专业批发市场、苏埠镇大麻、竹麻、粮油专业批发市场等。

3.3城-镇-村农产品生态观光体系规划

结合现存的市级中心城区商贸文化游景区及城南镇西海生态景观游景区,横排头的文化景观游景区,增添以三十铺镇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分路口镇村沿淠经济作物生态林基地基础的,实现以乡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产、培观光一体的农业园,形成沿淠河生态廊道及规划区沿淠史杭总干渠流径沿线的“U型”沿河生态景观观光旅游体系。

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1 城乡统筹规划存在的问题

1.1有关规划管理的主体问题

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但是随着统筹城乡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承担这么多的责任。为了能够很好的管理城乡规划的发展,这就要求区域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加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规划编制,这就使得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得到增加,有利于城乡规划的实现。为了能够很好的实时城乡规划的计划,这就要求市、县、乡镇要共同来管理,从而能够保证城乡统筹规划的顺利实现。

1.2用地调整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土地等在内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这个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自从1956年以后,我国进行了运动,这就使得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制度在土地流转中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土地的可流转性能否解决好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优化配置。

1.3农村地区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的建设资金却是很少的。在我国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这就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从而使得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要加快农村地区发展,这就要求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的不断发展,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还要推动城市拉动农村的发展,从而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4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且保证农民都有基本的工作,国家要合理的分配土地,从而可以使得农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年来,有许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的具体措施

2.1推进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进行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乡布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一个合理的布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城乡土地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随着城乡发展不断发展,政府要根据城乡之间的发展进程,对城乡的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在土地规划的时候,要使得土地得到优化配置,并且要科学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除此之外要严格保护耕地,落实耕地的比重。第二,对城乡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城乡规划中,要合理的规划城市的道路发展,并且要结合新农村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得城市和乡村得到协调发展。第三,不断完善城乡的产业规划。在城市的中心要坚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生活、商贸、服务区域;在城市的郊区要努力发展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在城乡结合部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为主,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偏远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例如大力发展甜柚、生猪、蔬菜等农业产业。

2.2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城乡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要推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工业园中,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大的工业项目。第三,要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心,要大力发展如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2.3推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能够缩小城乡之间差距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重视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大对乡村道路硬化的资金投入,从而能够实现乡村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衔接,扩大市区公交车、乡村客运车的覆盖面,逐步构建起城乡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城乡物流、人流快捷流通。第二,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从而可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要不断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政府要不断推进主城区的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网络向周边乡镇扩展,从而能够实现城乡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样可以使得城乡在生活基础设施的差距得到减小。

2.4推进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推动城乡之间的发展,这就要不断统筹城乡的公共事业。第一,要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为了能够推动农村学校的不断发展,这就要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而且要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可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第二,建立一个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医疗体系。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这样可以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为了能够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保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要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从而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2.5推进统筹城乡资金投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加快主城区的发展。政府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断扩大城区的规模,并且要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从而可以美化环境。其次,要加快郊区的发展。由于郊区在城市的附近,郊区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郊区的工业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而且为农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最后,要不断加快村庄的建设。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要搞好农村卫生清洁的工作,从而可以给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干净的环境,并且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6推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新农村的建立。第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从而有利于本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组织农民在闲暇时间灵活开展学习培训,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机制。政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职业技能,并且要加快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从而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要鼓励农民参加培训机构,从而可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时刻向农村传达相关的招聘信息,从而可以减少农民的失业人数,这样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要不断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可以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从而能够保证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相同的待遇,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可以减小农民和市民的差别,最终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得到减少。

参考文献:

[1]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0,(05).

[2] 赵华勤,张如林,杨晓光.城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刊,2013,(01).

篇6

本次统筹城乡工作培训,成都的学习以参观为主,虽然多次参观,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体味良多,既是启发又是激励,增强了对统筹工作紧迫感和信心。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统筹城乡工作形势越来越好,大家认识越来越到位,思路越来越清晰,<莲~山 课件>紧迫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环境大格局已经形成,学员们普遍对改革的信心慢慢增强了。统筹城乡改革,人是第一因素,这第一因素中,领导是关键。大家相信,一个地方,只要是具备调配相关资源的能力,党政主要领导抓统筹改革,改革效应和效果都会相当好。只要凝心尽力,上下同心,三军用命,短期内都会做出很好的成绩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成都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是公民社会基层治理越来越成为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结构重建的基石,也是统筹城乡改革成果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基层治理不仅是构建农村基层民主的探索和尝试,反过来也是促进上级行政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转变根深蒂固的重城轻乡的二元思维方式,真正以统筹城乡的方式来思考和推进当前工作,最终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和模式。比如,在村一级设立议事会和监事会,既可以规范村级治理,也可以开启农村民主意识,最主要的是反过来促进我们政府反思原来的农村工作方法,尊重农村的资源属性和农民选择发展的权利,这是统筹城乡的真正要义。

三是未来的统筹城乡工作当重视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和倾向。我发现当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达到一定程度,已经暴露出来一个严重问题,即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住房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他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选择劳动的权力,房子居住区建得漂亮,但在自己门前晒太阳的多,在社区闲聚的人多,聚集打麻将的人多,多数人年纪轻轻休闲在家,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抱怨不断,不能自拔,聚众生事,甚至滋生社会稳定问题。这是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即如何在温饱之后解决老百姓的发展的需求和劳动的需要,这不是什么经济上算帐的问题,哪怕统筹城乡改革经济上给农民解决得再好,但是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的权力将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在基层民主治理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劳动权利作出一些因地制宜的制度安排,给村社集体、甚至社区和老百姓个人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离土断根穷尽资源。

篇7

构筑村镇布局网。通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郊的城中村、开发区的园中村改造。今后,将把城镇规划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或功能区块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的原则,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并适度撤并行政村。

构筑城乡交通网。建设骨干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县乡道路硬化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对城乡客运行业实施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优待政策“八统一”,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构筑城乡信息网。在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入户率,逐步实现社区、村居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工程,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网和各县区农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构筑城乡生态网。近年来,随着构筑城乡生态网工作的推进,绍兴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今后将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构筑自然生态体系;推进杭州湾南岸生态体系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强水网生态空间的景观建设;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和面源污染整治。

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实行商品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今后,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继续推进农村超市网建设,构建全社会放心消费体系。

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网,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城乡群众的卫生需求。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群众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病有所医。

构筑城乡教育文化网。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助学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以“东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乡镇”创建为载体,建设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构建示范性、标志性、公益性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篇8

其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城镇规划。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以建设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为目标。计划到2015年县城建成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以上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对村镇建设,提出重点搞好洧川和永兴两个省级试点镇的建设及全县20个小康村试点建设,逐步增强其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要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我们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我们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筹集建设资金5亿多元,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我县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快捷,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其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尉氏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一是发挥棉花优势,兴建棉纺基地。尉氏县棉花产业优势明显,有35万亩的优质棉基地,有30万锭的纺纱规模,还有一大批棉花经营、加工户。我们组建了尉氏棉业集团,5年内力争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整个棉纺行业达到100万锭规模,并上一批棉蛋白、印染、织布、服装加工等项目,使尉氏成为河南的纺织工业城、中原棉花的集散地。目前,该基地建设项目已得到省政府批准,是河南省8大特色基地之一。二是深化企业改革,焕发企业生机。我们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县属3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结束,摆脱了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困扰。三是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整体实力。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棉纺、机械、铸造、橡胶、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其中,橡胶行业、香精香料行业产销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享有“三角带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的美誉。全县工业企业443户,个体工业户3103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个,超5000万元企业21个,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3个。尉氏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同行业人均利税50强企业。尉氏县橡胶厂生产的“久龙”牌三角带,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三,依托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县发展各类优质作物105万亩,其中蔬菜面积30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的58∶42调到50∶50。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全县已形成东部养猪养鸡,西部养牛养羊;中部贾鲁河滩养鱼鸭的特色。三是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2003年全县新上项目106个,累计投资5.2亿万元。目前,我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567个;从业人员4.8万人,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60%以上。同时,依靠政策引导,搞好劳务输出,全县每年组织劳务输出15万人左右,每人每年可带回收入7000元。

篇9

[关键字]城乡规划 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56-2

0 前言

城乡作为区域的两大经济社会系统,城市的空间发展必然与乡镇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居民平等地发展和共享成果的有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影响部分区域的和谐健康发展。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障碍,在体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这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城乡地区间经济的互促共进及社区的和谐共融,加快经济社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区进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发展,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重视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使城乡失衡向城乡协调发展。党提出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

2 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要用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进而提高城乡集聚能力及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城镇,形成城带镇、镇带村来整体协调发展的模式。

2.1 系统协调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城乡发展政策必须要资源和城乡之间发展相协调。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规划的第一任务,在建设规划中,必须专注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间的协调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的协调。

2.2 科学整合

(1)空间的整合。城乡的关系是核心与边缘区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控制与被控制,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2]。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不断强化自身经济社会实力的同时,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等网络系统把其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带动边缘城镇和乡村的发展[3]。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城乡间合作的中转及通道作用。一方面合理发展核心城市,而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大力支持发展中心城镇和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以综合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江苏省为例,1982年小城城镇人口占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15.9%,2002年,此比例已达38%,城镇数目约有700个,多而散。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科学整合,同时加快中心城乡发展速度,对中心城乡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而小城镇则按照地域或交通的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3)整体提升。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皆有联系的多功能及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网络,在高度发达网络设施的前提下,城乡居民能够共享资源、设施、服务,平等发展,互相融合。可以说它为城乡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城乡发展进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3 融合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城乡规划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市、镇、乡和村庄这些有密切联系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并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扩展,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发展。保证城市、镇、乡和村庄在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生活供应和设施共享,同时实现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2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坚持专注于城市规划,在市(县)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整合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等,规划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法律制度健全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发展的指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协调规划的管理体系,根据 “三规融合”原则,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加强全局意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时机,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土地供应计划,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重点建设项目和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相协调。

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加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种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使城乡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大众诉求。

3.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控制措施,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区域产业及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强城市辐射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组织编制并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乡镇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给新型城乡创造平等统一的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活力及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城镇发展前景。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和城镇产业化式富裕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系统。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优势,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合作。又要形成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城市和城镇、乡村有机的衔接起来,不仅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从而使乡村发展起来,形成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实体。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平等的和谐城乡。城乡统筹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劳动力转移,必须依靠城市化去吸引劳动力,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想要提高城镇化效率必须要鼓励自由流动的劳动、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以适应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农村地区发展要在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被放在的关键位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分散执政的限制。此外引入市场化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其多层次和多渠道来增加对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 小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在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结构调整、经济组织、市场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理论参考. 2010.

篇10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街道和谐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行业作风是内部综合管理状况的集中反映,表现在工作作风建设、思想作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街道领导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心行风建设若干规定和要求,提高认识水平,以**街道100%的满意度为标准,把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和每个服务环节上,从每个人做起,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齐心同下一盘棋

只有先进的团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抓好社区,先抓机关。机关在社区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只有机关抓好了,班子团结和谐了,才能带好兵,办好事。****街道基于这样的共识,特别注重领导班子的建设,首先就是在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一股凝聚力。

200*年年底,****街道作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行试点街道,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这是一次街道层面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思路、转变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按照街道领导的说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科室整合,更不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它意味着街道从整体上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继承好的传统,克服旧的困难,解决现存的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也涉及到一些干部的切身利益,部分科长需要变为副职、虚职,一些同志不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为此,街道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之中,书记、主任亲自深入科室了解情况,主管书记、主任更是积极主动交流思想,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大家的思想保持了稳定,确保了街道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

街道改革整合了机关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减少了职能交叉和推委扯皮。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由城建科、爱卫办、人防办整合而成,领导配合默契,非常和谐,科室之间相处融洽,工作上可相互协调,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而党群工作办公室,则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合并工作项目,集中用合力完成工作。它们建立了六个平台--工作信息的沟通平台、工作情况的通报平台,工作思路的整合平台,工作重点的确定平台,人财物的调整平台,舒缓压力的倾诉平台。

以此为基础,街道还贯彻“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目标,督促全体干部做到“风正、气顺、心齐、劲足”,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以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己任,一心为民,打造不求回报的和谐干群关系,打造魅力社区。

三、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街道,大家把职业当事业,深深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能全心投入,处处为他人着想。领导考虑奖励、调休、报酬,拉动干部们的积极性,干部则考虑工作、职责,如何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达到良好的配合,保证了政令的上行下达和工作的良好实施。由于街道事务多而杂,难免有时候会加班加点,但在****街道,干部们在任务完成后往往都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经过充分准备刚刚考试完后的洒脱。”街道干部们都笑着说,这叫“累并快乐着”。在机关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布置不下去的工作,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样的自信,这样的魄力,其实都来源于机关干部对工作的热忱和对事业的执著。街道***办的***同志,作为一名女同志在面对繁琐的街道工作总是没有一丝怨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少时候,***同志都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总是义无反顾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甚至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每当别人问起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时候,***同志总是骄傲的说,***街道也是我的家!

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快乐的工作状态来营造,而要想真的快乐工作,最好的方式则是让工作本身成为一种乐趣。一般来说,喜欢的易学,不喜欢的难学,有感情的喜欢,没感情的强求也强求不来。为了培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街道讲究先培养感情,再培养兴趣。只要兴趣到了,干劲也就跟着上来。如此才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员工的积极性要提高,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每年春节,街道都会组织家属聚会,邀请大家观看机关团队的文化演出。平时的节假日,街道也会组织多种活动将干部家属们聚集在一起,如此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理解,通过长时间的交流,使干部家属对街道的工作逐步从“了解”而“理解”直到最后全力“支持”。这也同时保证了让廉政延伸至家属,不仅让家属们做好“廉内助”,还成为好的“贤内助”。

四、百姓就是咱亲戚

****街道面积大,地域广,社区多,为了便于管理,街道建立了“处级领导联系社区、科室承包社区”的工作机制。分别由各科室的处级领导,组织相关科室,与社区、学校、单位、企业和老干部形成一对一的责任关系。这样有针对性的分工既有利于科室对社区的了解,能够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有利于使问题出现时就能够得到更快更有效地解决。

在200*年全区开展的人房病普查工作中,街道启动这一机制,机关科室同志走入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共同走家串户,了解民情,在短短**天的时间里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各科室的机关干部都没有忘记走进社区,与居民们一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时刻警惕第一线的服务意识。在街道办事大厅,干部们都自觉要求自己,街道办事处主任靳云华这样对干部们说:“要把来办事的居民视为自己的亲戚,尽量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给亲人办事的感觉,真正把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而不仅仅是任务、负担。”****街道就是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才营造了整个街道和谐的氛围。

五、快乐携手创佳绩

走进****街道,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牌匾:

200*年*月,综合治理办公室获***年度******先进单位;***年**月,街道团工委获得**年度***。透过这些荣誉奖章,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许多光辉的业绩,每一片光芒的深处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曾经的辉煌不仅见证了****街道过去所走过的路,也将一直见证****街道往后的历程。

六、加强沟通、构建街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