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20:1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筹学

篇1

统筹是针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作的首要的和统一的筹划。它不仅在工作之初要对所面对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在现有条件下最有效率地调配各种资源。

统筹学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华罗庚的烧水泡茶原理: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一: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二: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三: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语文教学方面的许多有用的方法来。

下面,我就以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课文《小小的船》第一课时为例,讲讲如何运用统筹学进行备课。

一、板书课题,顺便识字(时间:5分钟)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谜面是: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它是什么?(月亮)

师:对,月亮有时是圆圆的,像圆盘;有时弯弯的,像镰刀,像小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儿歌:《小小的船》。(板书课题,板书时顺便指导书写“小”,认识新笔画“竖钩”。)

师: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生活中,你们都见过些什么船?(轮船、帆船、货船……)

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的船,真棒!相信你们现在会读这个课题了。(齐读课题)

课题中有两个“小”字,“小”又是本课的生字,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田字格,在板书课题时,就顺便指导书写生字“小”,第一个“小”字教师范写学生看,认识新笔画“竖钩”,第二个“小”字板书时,学生跟着教师书空,利用板书的时间就完成了两个教学任务,充分节省了时间。

写“船”字时,先让会认的学生当小老师读一读,再利用小学生识字“先认后写”的原则,用船组词,使大部分学生认识了船字,再齐读课题,巩固生字,这样安排,使导课环节的教学达到最优化,节能高效。

二、随文识字,优化设计(时间:13分钟)

《小小的船》一文中有一个生字“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教学这个“尖”字,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①课件出示几件尖尖的东西,如,削好的铅笔、针、锥子等,从中发现尖的造字原理:一头小一头大的东西就是“尖”。

②指导“尖”的书写。

③用“尖尖的()”练习说话。

根据统筹学的原理,把这三个步骤当作三种系统的话,可以有以下6种教学方法: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是先出示尖的东西,再练习用“尖尖的()”练习说话。这样设计会出现同一个问题重复训练的现象,①中都已经告诉你哪些东西是尖的,再用“尖尖的()”练习说话,那就没这个必要了。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是先完成第②步:让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而第①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它的造字原理,帮助学生识记“尖”的字形,这样设计本末倒置,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方法五这样设计,学生都知道尖尖的东西是什么,并指导书写,最后才出示“尖”的东西,再去发现规律,这不是“马后炮”吗?

而方法六先让孩子用“尖尖的()”练习说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他们认为尖尖的东西有哪些?再顺势而导,课件出示孩子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尖的东西,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尖的东西一般都是一边大一边小,从而引出尖字的造字规律,对尖的字形为什么是上面一个“小”字,下面一个“大”字也有了清晰印象,识记了“尖”的字形,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尖”字的书写,这样按尖的音、义、形的顺序,一气呵成完成教学任务,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环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比较,显然方法六的排列顺序是最优化的。同样的几个教学环节,采用不一样的教学顺序,它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分析,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再用这个最优决策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是统筹学,其宗旨可以看作系统、有效、合理、节约。

三、化繁为简,指导写字(时间:10分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来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拥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把写字教学当成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地确保好在语文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书写、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书写的质量和对于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有“小”和“尖”,由于“小”和“尖”两个字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完成了,这10分钟的写字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专心地写,认真地揣摩。写字是一种技能,需要动手实践,学生认真地练写一遍比教师讲解十遍效率都要高,所以在写字环节,教师要淡化繁琐的分析,简明扼要地点出该字的注意点和难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提高书写的质量。

篇2

他,长得很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还微微向上翘起,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厚嘴唇。什么衣服穿在他的身上都像个大袍子,他就是我的同学“小丑”

他长得很胖,喜欢静坐发呆,我并不喜欢他,但替他难过,我们都不愿去跟他玩,因为他实在是太丑了。一次,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先小声的说出答案,老师说听不清楚,他以为是错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站在那里不动。这下,老师就认为“小丑”上课做小动作,没有好好听讲,就让他下课去办公室。事后才知道,他说的答案是正确的,只是他不敢说出来。

下课,他也不喜欢玩,一直就坐在位置上看书。不过,我有时也会去跟他讲讲话,就这样我跟他之间也慢慢熟悉起来,自然也就知道他的一些“小秘密”从一开始的无话可谈转化为无话不谈。我也知邀请我的另外一些好友一起去跟他玩。他现在变得更活泼了,上课也会举手,回答问题大声响亮。

现在我发现“小丑”虽然他外表很丑,但内心善良,喜欢跟人交流,他很喜欢漫画,只要在他生气时给他看漫画,他的起就会消去一大半,他简直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从原来的默默无闻,转化到生机勃勃。

篇3

(一)科学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制定的计划首先要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助于合理整合和优化复习时间。要立足校情学情,预设问题,善于反思,尽早谋划复习对策争取工作主动性。“一轮”复习要坚持“以生为本”,着重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形成知识链,提升双基能力;“二轮”复习进行“专题训练”, 形成综合分析和解题的技能技巧的能力,提升应用能力;“三轮”复习是“套题训练”,进行“查漏补缺”、“冲刺”阶段,达到尽善尽美。学校要及时把握中考动态和信息,及时传达;备课组要加强研讨,做好中考复习计划以及阶段安排的制定,保证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有效教学,避免盲目复习的效能低下

毕业班的备课组突出“有效教学”研究,立足有效教学,实施精细化复习。复习课是以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要认识到复习教学中的 “两个效益低下” 的问题:即一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二是复习训练效益低,切实形成“聚焦课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共识与认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备课,克服流于形式的复习备课

备课要做到备目标(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备学生(即使第一轮复习,也不要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要从学生的起点讲,要知道学生是知识缺位,还是能力问题、态度问题)、备问题(复习不能没有问题,只有习题。往往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提不出问题)、备能力(不能只考虑知识,更应注重能力培养)。

2、有效复习教学的“七化”原则

(1)知识要点明确化,目标化原则

观看《课标》及《德阳市初中毕业生数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依据“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考查,(测试水平比例:了解占10%,理解占35%,掌握占40%,灵活运用占15%)突出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中考数学复习中要求教师务必吃准《课标》和《考纲》,正确地指导学生对章节中知识点的要求层次要明确化,训练要目标化,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有目的地复习。切不可忽视《课标》和《考纲》对各知识点的明确要求,更不能脱离各层次的标准,否则,延误了课时,加重了学生负担,“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了学习进程及效果。比如《函数》这一章,重点放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应用与建模上,而二次函数淡化了纯数学的复杂的综合应用,而重点放在了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问题上;《圆》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了内容降低了难度。

(2)热点问题典型化,系列化原则

“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及估算问题和图形旋转与平移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及近年来中考题的一个热点。它启示教师在复习中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发生的途径,对学生“读书而不理解”的问题应尽快解决,这样在复习中对热点问题教师要善于精选题目,抓好典型,注重典型的例习题的潜能,发挥典型题目的纽带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连体形成知识体系和解题信息的系列化网络。比如近年来中考题中产生的一个新型的估算题:根据下表中二次函数y=ax2+bx+c(a≠0,a、b、c为常数)的自变量x 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判断方程ax2+bx+c=0的一个近似解的范围是(c)

这就需要导引学生分析、理解二次函数与一无二次方程的关系,利用数形结合就使学生顺利求解。

(3)重点问题分解化、阶梯化原则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图形旋转与平移,及几何证明问题,几代整合问题。这些既是考试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它们涉及的题目对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感到困难。对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可用“阶梯式”和“分解式”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等,使学生逐步对知识和方法有正确清楚的认识,从而循序渐进地理解掌握,逐层深入提高,发现规律与方法,才能将重点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4)常考问题解题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篇4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二、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三、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四、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篇5

关键词:系统;运筹学课程;教学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元素为了特定的目的组成的有机集合,现代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内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它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的规律。运筹学是考虑整体优化、多学科配合及模型方法应用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而求解的科学方法。运筹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但是,目前关于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个点上,如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提升、教学队伍的建设等,即使研究教学体系也缺乏整体全局的思考。因此,从系统角度研究运筹学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

1.运筹学是考虑整体优化、多学科配合及模型方法应用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既没有按专业进行教学,也没有分层次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同质。

2.运筹学课程教学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专业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局限,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与市场化时代背景下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相矛盾。运筹学的实际教学体现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但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3.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运筹学实践技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不匹配。现行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理论与相应的算法,但由于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对运筹学的前续知识如线性代数等掌握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主要就是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与算法,忽略了运筹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科学。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一般都是以试卷考试为主考核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考核,造成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优化理论推导证明与解题技巧的传授。

5.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运筹学的学习需要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一旦数学基础不牢,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下课无所适从。

二、运筹学课程教学系统

运筹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等属性。

1.运筹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性。运筹学教学不是孤立的,既受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企业生产实践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运筹学课程教学必须从整体出发,充分协调内外部各种因素,将运筹学教学和内外部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2.运筹学课程教学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而求解的科学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等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运筹学课程教学定位于面向企业生产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培养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运筹学方法的作用,而实际情况又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运筹学课程教学也要动态变化。因此,运筹学课程教学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3.运筹学课程教学的相关性。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分层级进行教学,即“二表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可适当讲解理论基础、数学建模及算法求解;对“三表生”的教学不仅要侧重于数学建模和算法求解,更要和专业、企业实践相结合进行授课,这是运筹学课程教学系统的相关性决定的。

4.运筹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性。运筹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它有一个统一的功能目标,就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继承文化、培养人才。运筹学课程教学从属于社会系统,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运筹学课程教学定位于面向企业生产实践,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三、基于系统视角的运筹学课程教学

运筹学课程教学是由一般要素、基础要素、功能要素和支撑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一般要素。一般要素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专业、层次等的不同,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分层次教学方法和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等;通过游戏教学、案例教学等措施提升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案例教学是学生生产实践的演练,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建模求解的能力。

2.基础要素。基础要素是由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基地等构成。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用要紧扣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理论教学方面,可分层次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方面,在灌输学生运筹学思想和建模方法的同时,运用LINDO、LINGO等运筹学专业软件,对多数的建模及算法求解进行讲解。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和学生的层次、专业及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方式。

3.功能要素。功能要素包括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通过板书和PPT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运筹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而是一门严谨而有趣的课程。学习的效果通过考核方式进行检验,而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核,可采取“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基础知识”的考核模式。实践能力的考核,目的是增强学生建模及软件求解的能力;课程设计考核学生从问题的描述、分析到建模、求解及确定最优方案整个过程的能力;基础知识的考核是针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算法等知识点的考核。

4.支撑要素。支撑要素是由教学网站的建设、学校给予的支持、企业生产实践等构成。运筹学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学院与学校的支持,要与企业生产实践动态协同,其过程和效果可以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体现。

运筹学是经管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支撑,是与企业生产实践动态协同的一门课程。以整体性、稳定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等为原则完善运筹学课程教学系统,一般要素、基础要素、功能要素和支撑要素四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可以使运筹学课程教学发挥“1+1>2”的整体效用。

参考文献:

[1]常绍舜.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J].系统科学学报,2011,(8).

[2]刘德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6).

[3]刘霞,刘艳伟.运筹学课程教学的模式分析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目前病因不清,而近期有研究表明,感冒可诱发此症。因此笔者近年来用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此症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儿,男12例,女10例:年龄从5岁到13岁。

1.2 临床特征 为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开始症状轻,常以眼肌、面肌、颈部及肩部开始,表现为眨眼、皱眉、歪嘴、伸舌、耸肩及摇头等,而后症状加重,出现四肢及躯干多部位抽搐,并发出无意义的声音。症状反复,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入睡后症状消失。

2 治疗方法

取转移因子注射液3rag,分别轮替注射足三里、三阴交。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不超过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消失,随访1年复发,经再治疗后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改善,疗程结束后症状未完全消失;无效:疗程结束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1%。

5 病案举例

粱某某,女,6岁,2001年因眼睑不自主眨动半年就诊,患儿半年前出现眼睑不自主眨动,曾到眼科及其他门诊求治,效果不理想,近期出现额部肌肉不自主轻抽动。体查:双眼结膜无异常。诊断为儿童抽动症。治疗:转移因子3mg轮替穴位注射三阴交、足三里,隔天1次,连续lO次。患儿注射7次后临床症状消失,其家人未再给其冶疗。半年后患儿因感冒再次出现眼睑抽动症状,再求诊;重复以上治疗1个疗程,临床治愈,随访3年无复发。

篇7

关键词:统筹法;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64-03

一、引言

统筹法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华罗庚将其定义为用数学原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方法[1]。在各种工作中无处不在,有优化时间、优化资源、挖掘潜力、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特点,在军事、工程管理和网络系统开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体现了其优越性。动物生理学是农业本科院校的重要基础学科,动物生理实验课程是动物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除了少数相关实验可以合并安排一次实验课外,大多数实验都需要独立安排实验,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统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将统筹法应用于生理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作一介绍,与大家共享。

二、常规的实验方法及缺点

在血液一章中,有关的实验内容如下:实验一:出血时间测定。实验二:凝血时间测定。实验三:血红蛋白(Hb)的测定。实验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测定。实验五: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上述实验共安排2个课时(120min),一般情况下,很难在2个课时内将5个实验全部做完。一般的做法是指导老师先集中把5个实验的理论和操作要领讲解一遍,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3~45min,在剩余的77~75min时间里安排学生做实验。为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实验内容,一般把全班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选择安排实验内容,具体安排如下:(1)同学1:做实验三。(2)同学2:做实验四。(3)同学3和同学4:做实验五。(4)上述实验操作完成后,如有时间,再以组为单位共同做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实验内容,要求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互相照顾、互相交流、结果共享。

这样安排,实验总体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对学生们的要求不一视同仁。不同的实验,工作量不同,对同学们的技能和能力要求不同,这种安排不能给所有的同学提供同等的机会,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能选择动手多、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对于不爱动手或动手能力差的同学,他们常常选择简单的实验,或选择当助手,或站在一旁观察其他同学实验,人为地加大了同学们之间的差别。(2)整体实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①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等待结果时间,在等待结果的这段空闲时间内就无事可做,要么相互交谈,要么玩手机,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气氛松散,喧闹嘈杂,秩序混乱。②学生们往往注重于自己所做的实验,对于其他人的实验不关心,对实验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就降低了。(3)总体实验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①样品静置时间不足,结果不理想。如血沉测定中加样后静置时间需要90~100min,红细胞脆性实验要求加样后静置60min,但该方法中实验四和实验五的静置时间均不足,结果不佳。②错误几率较高。理论部分集中讲解,拖延时间较长,实验操作时,对前面讲解的要求和操作要领已经淡忘或混淆,出错率增加。③由于实验技能不足,大多数同学在实验时间内只能做其中的2~3个实验,最多也只能做其中的4个实验,不可能做全部的5个实验。该掌握的实验内容没做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求知欲强的学生而言,减少了的实验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总体实验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每个同学有机会将实验全部做完,又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呢?

三、统筹法改进实验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把每个实验内容进行精细化分段,准确记录各个组成部分所需的时间(见表1)。

分析发现,如果单独考虑每个实验的时间,所需的总时间为260~271min,大大超出2节实验课的时间。有的实验操作时间短,等待结果的时间长,而有的实验需要经过操作等待再操作的过程。如果能够调整实验顺序,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和步骤,则可以将两个实验交叉进行,充分利用实验课堂时间,增加实验内容。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具体实验安排方法如下:(1)首先让同学们做实验四,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花费15min,然后等待90min记录结果。(2)接下来做实验五,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花费36min,等待60min后记录结果。(3)接下来在实验四、实验五等待结果的时间里做实验三,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共用时16min,然后等待10min。(4)在实验三等待的10min时间里讲解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理论部分,约花时间9min,1min后继续实验三的内容,操作、观察、记录结果需10min。(5)然后,进行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记录,约需时间17min(实验一和实验二合用同一实验动物,既做凝血时间测定,又做出血时间测定,还可节约实验时间2min)。(6)观察记录实验四结果。(7)6min后,观察记录实验五结果。(8)提前9min结束,清洗、整理实验器材和用品。

实验流程如下图:

这样安排不仅在2个课时内做完五个实验,还可提前9min结束,进行器材清洗、整理,圆满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目的。

四、改进实验方法的优点

利用统筹法安排实验,可使所有的同学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经过多次的重复实验和验证,均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增加了对实验的兴趣,明显优于常规的实验方法。

五、统筹法的适用范围和经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繁琐的事情交织在一起,经常弄得人们头晕脑涨,影响工作情趣和心情,如能够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愉悦身心,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在医院的体检工作中,检查项目繁多,人员杂乱,运用统筹法对体检人员进行分组,每组按照不同的体检项目顺序进行体检,不仅工作秩序好,避免了拥挤混乱现象,而且节约了总体时间,大大提高了体检效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参加体检人员的好评[6]。在教学工作中,如能够利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顺序,必定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次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发掘和利用科学的方法,必定有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伟宣.华罗庚与优选法统筹法[J].高等数学研究,2006,9(6):63-64.

[2]王兴举,卢美平.军事统筹法的应用要领[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7,13(2):28-29,42-45.

[3]赵维碧,刘舟林.统筹法原理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的应用[J].森林工程,2002,8(6):28-29.

[4]夏远利.统筹法在审核建筑工程量中的应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18(4):60-62.

[5]许青,黄丽华,熊中侃.电算化系统开发中统筹法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6,(11):173-175.

[6]毕丽云.统筹法在干部保健体检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1993,8(3):133-134.

篇8

是的,这就是如今陕北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新光景”。

结束了上午在大棚里的劳作,村民王小峰下午坐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现在农民的生活真是惬意!”王小峰感慨地说。他早年曾外出打工,现在回到村里跑运输、务大棚,一年收入4万多元。

王小峰如今所过上的幸福生活,只是志丹统筹城乡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志丹县,在不断寻找新的改革突破方向和路径。他们将视角向下,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课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做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一个城乡共荣的新志丹建设成为14万红都儿女的美好家园。

让农民富起来

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而富民是首要之举。志丹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帮助农民建立稳定的产业项目,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从2006年开始,志丹县每年都投入超过2亿元的“三农”资金,财政支农支出名列全省第一。通过“以工哺农,以工促农”,用工业化的思路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格局。县上先后制定了涵盖农业生产7方面24条惠农政策,大力实施“22211”产业富民工程,按照“兴果、强牧、扩菜、精粮”思路,积极推进多元化、特色化种植和养殖。目前,全县建成草畜专业村181个,苹果园总面积达到9.1万亩,高标准农田农民人均达到了3.2亩,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通过“订单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民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成为活跃在城乡的“产业工人”,收入节节攀升。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90元。

双河乡小沟村是志丹出了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全村200余人建起大棚90座,仅大棚菜一项每年收入120余万元。目前,全县蔬菜大棚、弓棚总量分别达到2970棚和4932棚,2009年总产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5400万元。在产业强力支撑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让城乡美起来

为了不断改善城乡空间布局,志丹县打破城乡樊篱,推行资源共享,实施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村组的具体举措,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面貌的改变和同步发展。

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新农村为基础的建设思路,志丹先后制定了《志丹县小城镇建设2030年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对县域160多个行政村600多个自然村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城镇规划面积达到30.63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先后斥资50多亿元,实施城乡建设项目200余个,11个乡镇驻地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速,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8.2%,旦八镇、永宁镇被列为全省重点镇。

全县乡村油路总里程已达663公里,油路通村率90%以上,砂石路通村率100%。今年县上继续快马加鞭,推进农村公路向偏远村组延伸,年内将新修通村油路87公里,油路通村率争取达到100%。2007年以来,县上筹集资金近1亿元,基本实现了户户通上自来水的目标,全县10.9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有487个自然村实行了村庄、民宅改造,涉及12191户53664人,全县一半以上农民住进新居。目前,志丹农电通村率100%,通信覆盖率99%,电视覆盖率97%,信息入村率57%。

让民生强起来

城里人享受到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待遇,长期以来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广大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生活得更有尊严,志丹县提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使城乡群众享受平等国民待遇,共同勾勒出和谐志丹的美好图景。

篇9

关键词: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刘睿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5)

一、引言

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组织的行为策略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决策过程,更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而已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管理者特征对其的影响,仅有少量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管理者性别以及年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2-3-4],而并没有系统考察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且现有研究多假设管理者为理性经济人,而实际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背景、年龄以及性别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Watts和Zimmerman[5]就提出管理者的薪酬计划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之一。随后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但是该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薪酬动机下的盈余管理程度受管理者特征影响。由于管理者个人特质的不同,在面临盈余管理决策时,其对于风险的判断以及收益的权衡将会截然不同,进而影响到其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基于薪酬动机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状况,同时也为理解企业管理者个人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较好的切入点。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策略与绩效都显著地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影响,包括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关系。正是由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行为策略,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经济绩效。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会计选择问题,也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同社会学中的年龄与行为分析相类似,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体力与精力也会逐步下降,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随之下降,其行为会更趋于保守,且会更为珍惜目前阶段所获得的财富与声誉,安于公司目前阶段的现状,而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Huang等[4]就详细分析了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CEO年龄的增大,企业会显著减少其迎合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财务重述的水平也显著较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合理预期随着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大,企业会进行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该行为会让其承担更多的风险,降低个人的效用水平。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管理者性别对于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是基于风险分析的视角。Groson和Gneezy[6]的研究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风险回避者,而公司的决策行为都是受到企业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影响。这种特质反映在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上应该就是其采用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减少自身所面临的法律风险。Francis等[2]研究了公司CFO由男性变更为女性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即与男性CFO相比女性CFO出具的财务报告会更为保守,且市场对于女性CFO在位期间公司出现的负面盈余信息反应不足,这更激发了女性CFO采用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减少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Peni和Vähämaa[3]的研究同样也发现CFO为女性的公司会有较高的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行为较少。因此,若在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中,女性管理者的增加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为保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女性管理者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而管理者的学历背景、教育程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鲜见于文献。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Castle和Jane[7]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处理公司业务的能力越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从而对公司的绩效有较为正面的影响。根据叶上葆等[8]的推论,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经营能力越强,公司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维持业绩,但是其实证分析只证实了继位管理者的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直接得出教育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的结论。而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分析,企业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价值观与认知偏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一定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但是,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的管理团队,其绩效一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良好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高绩效,但是通过教育所传导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必然会抑制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由于管理者薪酬水平与业绩相联系,从而导致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在业绩压力之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通常会采用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满足业绩要求。但是考虑到管理者团队的背景特征,其薪酬契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H1的分析,由于高龄管理者安于企业现状,为了保持声誉,不愿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现有中国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较多,且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尚未普遍施行,管理者的薪酬与业绩的关联较弱,因此,薪酬对于高龄管理者团队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但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企业高层管理者可能会进行较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通过业绩操控抬高股价,伺机出售其所持公司股票,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是通过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业绩,为离职后谋取更好的退休福利。因此,笔者认为薪酬对于年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确。

而管理者的性别差异对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女性管理者作为天生的风险回避者,其通常不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业绩要求;而男性管理者则恰恰相反,其可能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薪酬激励会使得女性管理者更加谨慎,使得男性管理者更加激进,从而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从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看,良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报酬激励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抵消,而报酬的正向激励以及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都会进一步强化管理者减少盈余操控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年龄与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H4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H4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高管界定

笔者借鉴Hambrick和Mason[1]等的研究,将高管团队定义为公司现任监事会及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和独立董事)、总裁、副总裁、CEO、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董事会秘书等。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1—2014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计算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需要,实际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4年。并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在研究区间内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行业年度少于15家的行业年度。(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以控制IPO效应。(4)剔除管理者特征披露不详以及企业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最终获取样本数为1975个。文中管理者特征所需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高管简历、通过手工搜集计算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三)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水平。根据夏立军[9]的研究,Dechow的修正Jones模型最能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因此,笔者也采用该分行业分年度模型计量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采用证监会2001年行业代码,除制造业细分到二级行业,其他行业都采用一级行业代码)。

2.解释变量

笔者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实证考察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选取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Age)、平均学历(Edu)以及团队中男性所占比重(Gender)为解释变量。同时考察了管理层激励(Inc)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薪酬激励,笔者借鉴Bergstresser和Philippon[10]的股权激励公式,但是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股权激励公司较少,因此,本文在计算薪酬激励占比时并不考虑管理者已被授予但尚未执行的股权数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nc=0.010×Price×Shares/(0.010×Price×Shares+

Salary)

(3)

其中,Price为股票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Shares为管理层持股数量,Salary为管理层工资数额。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笔者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规模(Size)以及企业成长能力(Growth)等变量为控制变量,以控制不同企业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笔者还设定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中经济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检验模型

为了考察管理者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管理者激励措施与其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交互影响,笔者构建如下回归模型来验证H1—H3:

以上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市场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即CR100从2011年的26.2%增加至2017年的47.7%,增长率为82.1%。从10强和百强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来看,二者均表明全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在不断增强,但10强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速度稍快于百强企业,这说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大企业规模增长有所加快,市场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过,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虽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这是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

DA=β0+β1Tmc+β2Lev+β3Roe+β4Size+β5Growth+

∑Year+∑Ind+ε

(1)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验证H4:

DA=β0+β1Tmc+β2Tmc×Inc+β3Inc+β4Lev+β5Roe+

β6Size+β7Growth+∑Year+ε

(2)

其中,Tmc为管理者背景特征,在回归分析中分别代入管理者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程度。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1汇报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笔者对文中的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上下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

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1975)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征样本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DA均值为0.034,表明企业的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仅占到企业资产总额的3.4%,平均水平较低,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达到3.784,这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就本文的自变量而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达到46.970岁,这一年龄段的管理者正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既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又拥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最小值39.370岁和最大值54.660岁来看,不同企业的高管平均年龄具有较大差别,表明不同企业之间在高管人事安排上有所差异。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变量间相关系数表(N=1975)

注:本表报告了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置于表的左下方和右上方;*、**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与管理者特征变量之间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管理者特征确实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和团队中男性管理者所占比重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的平均学历水平以及接受的薪酬激励水平与其呈现一个负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H2与H3。同时还可以看到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00,可以断定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表2报告的相关性分析仅为单变量分析结果,考虑到有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其他因素,因此可能具有测度误差。更为严谨的结论有待回归检验的结果呈现。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包括正向与负向两个层面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均表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因此,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大于零组与小于零组,分别进行回归,以控制不同方向上的盈余管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大于零组和小于零组的回归结果。

表3盈余管理水平大于零组回归结果(N=798)

注:括号内数据为经过稳健调整的t值。下同。

表4盈余管理水平小于零组回归结果(N=935)

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有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3,显著性水平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所在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企业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1得到验证。同时可以看到,管理团队的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3,且显著性水平同样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企业同样有减少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倾向,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2得到验证。

对于企业管理团队中男性成员所占比重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影响方向为正向,但是其统计学意义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H3只能得到较为微弱的经验证据支持。究其原因,笔者推断,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团队高管大部分成员为男性,女性占比较少,因此,团队中性别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而言,我们观测到了一个显著性水平为1%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6,与已有研究[11]相一致。表3中列(5)的回归中,我们将所有管理者特征变量放入同一模型,以进一步考察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上述结论均成立,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而控制变量中,仅有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这与政治成本假设不一致,但是在中国背景下,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政府支持,更有动机进行利润操控,提高利润,以从政府干预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通过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与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在10%水平上显著。即企业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其负向盈余管理水平越弱,管理者的年龄对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H1相一致。但是教育水平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H2。由表4列(2)的回归结果可知,平均教育水平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7,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其越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操控。表4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H3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解释原因与正向组的解释原因相一致。表4中列(5)的回归结果与前4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H1,H2与H3没有获得支持。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其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负向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与债务契约假设相一致,即越高的负债比率,企业越可能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他控制变量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2.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

由于本文选用了包含时间变量的企业面板数据,因此,可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企业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效应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年度可能会受到不同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虚拟变量,构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另外,由于样本数据之间可能会存在异方差以及截面相关、序列相关等问题,普通模型的回归会造成衡量的偏误,因此,笔者采用Driscoll和Kraay[12]稳健性回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控制。为了验证H4,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管理者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比重与薪酬激励的交乘项。由于交乘项的存在,模型(2)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构造交乘项以降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同上文的分组,表5报告了薪酬的激励对于正向盈余管理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

表5回归结果:考虑薪酬激励作用(N=496)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学历水平仍旧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为1%),性别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回归结果仍不显著,进一步证实前文结论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学历水平与其薪酬激励的交乘项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其正向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7,在10%水平上显著,H4c得到验证。这表明当企业的管理者团队的薪酬水平显著提高时,原先管理者团队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了。但是,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年龄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虽然存在,但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H4a,由于薪酬的此种调节作用虽然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正如假设分析中所阐述,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抵消,因此,造成其最终的结果并不显著。而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性别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也并不显著,H4b没有得到验证。笔者进一步考察了薪酬激励对于管理者特征与负向盈余管理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回归结果略去没有汇报。

(三)稳健性检验

笔者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考虑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制度约束,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保牌以及IPO动机均较强,因此,将样本中去除该类上市公司,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将数据进行Winsorize修正之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基本一致。(3)参考陈燕锡等[13]衡量管理者团队的学历、年龄的办法对上市公司中主要解释变量进行重新测量并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基本一致。(4)采用Kothari等[14]模型来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学内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4-0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重要武器[1]。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纷纷进行实验探索和改革创新。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内涵

1.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兼顾上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央之所以多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在20世纪后十年向总体小康目标迈进的进程中,农村远远落在全国后面。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突出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农村生产力仍相当落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生活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在21世纪头二十年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进程中,农村必须努力跟上全国步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前,随着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短缺到丰裕的转变,但这是在消费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阶段性现象。今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全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2] 。当前,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只有农民普遍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才能讲全国实现了全面小康。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对过去几十年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分割局面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和吸收 [3]。

3.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统筹是一种政府行为,统筹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统筹的对象既不是农村发展,也不是城市发展,而是政府在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行为[4]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多重主体的作用,要调整支出结构与消除体制障碍并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并举;并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政府的介入,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5] 。总体目标就是要使农村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城乡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差距。

二、全国部分地方在统筹城乡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1.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各地通过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以及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及生态用地等方法,来稳定、有序地推进城乡统筹进程。如山东省莱芜市编制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建立北部生态旅游、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东部生态农业、中部都市经济区的“五大产业板块”,以及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等“四个功能区”,让不同产业覆盖全市市域面积,搭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成都市提出了“全域成都”的概念,对全市1.24万平方公里版图面积做了统一规划,将城郊、近郊和远郊分成三个圈层,根据各自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实行城乡一体化布局 [6]。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要通过工业化形成产业的支撑和聚集,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如成都市通过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按照“一区(县、市)一园一业”的思路确定了21个工业集中区,并分别明确不同的主导产业,采取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相继建成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易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并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优势产业、优势资源的集聚,实现以了工带农、以城带乡。江苏省无锡市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先后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8个,以及六大农业优势产业集群,有效地推进了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而合作社又与大学联合组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起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条件。目前,全国各地在推进城乡一体进程中,都十分重视并将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网络和交通枢纽建设,正在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的资金流、物资流、劳动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而这也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从铁路运输来看,成渝铁路、襄渝铁路、渝黔铁路、渝怀铁路、兰渝铁路以及成都―遂宁―重庆间的快速铁路、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间的高速铁路和成都―重庆间的城际铁路等,中国的八条区际铁路交汇于此。同时,重庆的空港能达到年1 500万人次的客运规模,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长江港口和江海联运手段,并有兰州经成都到重庆和从云南到重庆的石油管道运输 [7]。

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 [8]。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力促缩小和缓解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如山东莱芜市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目前,全市全面推行了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在50岁以上的26万农村人口中,已有21万参保,参保率达80%以上;并通过深化货币直补的住房保障政策,实现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全覆盖。成都市一方面加大了政府对农村教育服务的投入,从2006年春季开始,14个郊区(市)县的84万名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和信息技术费;2008年,又将免费义务教育扩展至市中心五城区学生。另外,成都市采取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无校籍管理”的办法,将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实行“同城同酬”,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流动,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5.统筹城乡人口布局。当前,各地在统筹城乡人口合理布局,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建立跨区域转移人口安置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一是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从身份上消除城乡政策差别。如沈阳市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云南省自2008年1月1日起,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制”模式,统称为居民户。湖南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户口一元化制度,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二是建立跨区域转移人口安置机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成都市通过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建立起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

6.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积极探索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收入按股分配、合同保底分红、明确流转收益的递增机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逐步完善,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 [9]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2009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重庆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基础上,设立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实施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另外的80%左右复垦为耕地,通过城市购买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既破解了发展的土地瓶颈,又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08年8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对流转主体、经营内容、流转方式、奖补政策、用地政策、定价机制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委托代耕、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流转的形式,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7.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大幅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10] 。各地也通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手段,破解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建立村镇银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实现经营重心下移。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成都市自2006年起就探索建立了首家村镇银行――邛崃国民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和多样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积极支持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农村商业银行,推进统筹城乡金融发展。三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加大民生贷款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如人行山东省莱芜市中心支行引导各金融机构坚持统筹城乡金融一体化建设。

8.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一是统筹流域水资源管理,探索新的环境补偿机制。如福建省泉州市出台了《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要求下游八个县(市、区)经济受益区按用水比例分摊补偿资金,由财政部门设立资金专户,补偿上游建设重大环保项目,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二是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通过水权置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007年,宁夏出台《宁夏节约用水条例》,明确规定新上工业项目没有取水指标的,必须进行水权转换,从农业节水中等量置换出用水指标。并采取由政府投入1/3、企业投入2/3的办法,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火电厂。通过建立以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市场,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三是探索城乡环境保护新机制,形成城乡污染防治从规划、治理到考核的一体化格局。

三、评价与启示

1.经验与启示。纵观各地统筹城乡的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与参考。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城乡统筹进程。要把城、镇、村作为一个整体。二是在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把城市和农牧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与互补,实现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三是要将金融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从宏观上调整金融资源在城乡的分配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与之相配套的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五是推进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人口转移与就业安置的长效机制。六是出台具体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盘活现有土地存量。

2.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一些地方大力推动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过于热衷引进外来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对如何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不够。二是把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宅基地使用权直接挂钩。进城农民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各种社会保障待遇。三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方面,过分热衷于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在把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城市和工业园区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保护不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四是一些地方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的前瞻性不够,缺乏村镇体系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华,王艳.转型期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J].北方论丛,2006,(5):133-135.

[2]高帆.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J].学术研究,2009,(12):59-65.

[3]李俊.以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展[J].理论前沿,2009(23):14-15.

[4]费利群,滕翠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1-5.

[5]符华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2):99-102.

[6]黄金辉,丁忠毅.成就与问题: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审视[J].财经科学,2010,(1):91-98.

[7]王钟.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与思考[J].探索,2007,(6):170-174.

[8]刘永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J].求是,2007,(1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