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范文
时间:2023-04-11 20: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兼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科学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阶段:新课授课阶段。(时间安排在9月1日―11月30日)
根据会考大纲要求,尽快完成必修3新课内容,并用会考纲要习题巩固。
第二阶段:初步摸底阶段。(时间安排在11月22日―12月1日,其中12月1日进行学校第一次会考模拟考。)
根据月考和半期考两次成绩筛选出第一批需要补差的临界生,每班10人左右,全段共40多人,全部集中在一单间教室,每周补2个晚上,每次两个半小时,每次由一个教师上课、辅导,四人轮流进行。这种集中补差辅导方式被学生称为“黑屋”补差。
复习内容:趁热打铁,先必修3,后必修1和必修2。补差班亦如此。
第三阶段:强化复习阶段。(时间安排在12月1日―12月22日)
依据校一模成绩,参考第一批补差成效情况,适时调整第二批补差人员。将三本书全部内容复习一遍,迎接校二模(12月22日)。二模试题来自2012年1月和6月的省会考两份试题,挑出难题大的拼凑而成,即加大试题难度,再次摸底,从而我们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阶段:会考冲刺阶段。(时间安排在12月24日―1月9日)
该阶段临界生“黑屋”补差暂告一段,转而全班全员晚自习到班,老师下班辅导,进行限时训练,讲练结合,时间为12月24―1月5日。1月6日进行三模考试,采用比真题难度稍大一点的策略,防止学生最后几天松懈。1月7、8、9三天非会考科目停课,会考科目每天有两节连课,适应性习题限时考试并讲评,并进行考前指导,增强学生信心。同时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迎接1月10日全省会考。
二、加强情感投入,分类指导。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不太重视会考,那就必须让他们明确一点:会考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通向高考的道路,只有扫平道路上的绊脚石,才有希望迈向成功的未来。以此刺激他们发奋学习,力争上游,从而提高会考的优秀率。
更多是关注临界生,圈定对象,重点辅导,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在关注全体同学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临界生身上,对于部分缺乏自觉性和不爱学习的同学进行加强督促、思想教育,动用家长、班主任的力量。这样有利于减轻任课教师的劳动强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心设计复习方案,有助于提高复习的参与性和效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根据模拟考成绩,进一步删选补差生,确保教师最后的辅导精力准确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所谓“黑屋”补差,通过我们老师辛勤的努力、无偿的付出,学生感到其实补差,是为他们自己,老师为他们好。起初临界生补差怕去,不爱去,到后来爱去,主动去。
我们在复习中还依靠“三多”和“五时”。所谓“三多”就是多提问、多指点、多鼓励;而“五时”就是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批改时面对他们,辅导时找到他们,表扬时不忘他们。
三、巧用会考大纲,提高复习效率。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是指导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们的做法是:了解命题原则,明确考试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甚至模拟考试采用其中的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中的题目。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如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中,涉及到不少基本概念,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等列出,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重视教材,精选习题。
会考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题海战术,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生物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础,而会考正是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由此我们自己整理了一套生物必修1到必修3基础知识点,印发给他们,帮助他们将课本知识由厚到薄,利于积累和记忆。
充分利用会考纲要练习,会考纲答案事先收回由教师保管,学生先独立完成考纲的练习,明确交作业的时间,然后让科代表收集学生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分析讲解,提高了练习课讲评的效果,逐章逐节逐题过关。
根据考纲,我们挑选一些习题,包含常考、易考、易理解但易错等简单知识,复习时发给学生用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数量也不多.讲题时只对错误多的习题重点讲,并指出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收益甚为明显。
此外,我们还甄选一本适合我们年段学生水平且与会考实际难度相近的《福建省高中学业基础会考适应性练习》,共七套试卷,用在会考冲刺阶段的限时考试。
五、研究题型,抓好训练。
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基本题型,知道了解解此类题的基本方法。纵观近几年生物会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如,每年大题中都有光合作用、细胞结构等识图题,都有一题概念图题。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会考题!
生物考试中,一些题型是历年必考的。根据近几年会考备考的经验,在复习中,我们针对这几个重要的题型进行训练、归纳、总结,但同时把握好精炼与必要重复的关系,根据会考大纲和学生练习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对错误率偏高的题型重点讲,重复练,对通过率很高的题型则是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没有适度的重复就没有巩固的记忆和深刻的理解。当然,即使是考试大纲中强调的内容,如果重复过度也只会招来学生的厌烦,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六、端正考试心态,加强心理疏导。
会考复习和临场应试都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和充沛的精力。为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考前不仅要从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还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学生的心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而心理上的焦虑、紧张等因素与考试经验是有关的,这一点不是平时能够传授和作出要求的,教师必须适当的引导。所以,平时复习时提醒学生在练习中有意识地从心理状态上调节自己,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注意解题速度。在考前指导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方法。一般说来,试卷到手后,先迅速将试卷浏览一遍,比较容易、自己又确有把握的试题先做;有一定难度但动动脑筋能答的题目随后做;难度大又很费力的题目最后做。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喜悦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个别很熟悉的试题暂时回忆不起来,也可以跳过去先做其他题目,说不定回过头来记忆已经恢复了,就很容易完成此题。
篇2
做一位好老师难,做一位好班主任更难。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风雨坎坷,有喜在忧,回顾总结,以利大家工作中互补长短,为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班级工作如同我们的手掌,手指间协调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各种事项。工作中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因此班主任应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1、处理好班主任与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班级工作中,大的活动事项安排首先取决于领导,领导与各班级之间存在着执行与被执行的制约关系,而这种关系衔接的纽带就是班主任。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人因事而宜。学生如同一架钢琴键,班主任适时适度而用,才能演奏出动人的歌曲。处理好班级与学校的关系,是进行班级工作的良好开端。
2、处理好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方面的成效与各教师息息相关。班主任应组织好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协调班级工作,既照顾各任课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也不忽略整体的联系性。一个班级就同一台运载的机器,各科教师如四个支点的履带,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前行。每位教师都可谓任重道远,如果撇开了这种协作机制,都会是举步维艰的。这种同舟共济的协作,是班级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很大动力,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动力机器的具体操作者。
3、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对象是面对学生搞好班级工作。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良师”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知识上很下功夫。我们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解决疑惑是我们最大的任务。做为语文教师如何把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值得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很抓自我学习,以渊博的知识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风趣的语言特色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种“身教”远胜于“言传”,在自身形象的树立方面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良师”易,当“益友”难。近几年的民工浪潮,给本地区教育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困难。四面八方的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学堂。面对着各异的语言,参差不齐的学生状况,进行知识传授已经是件难事,而成为他们的朋友更非容易。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应给他们多一点帮助,使他们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民工子女由于家庭条件差,孩子懂事早,经过我们的扶持点拨,他们的发展潜力是很可观的,与他们的交往沟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处理好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庭与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两者紧密配合,是抓好班级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通过相互联系,更利于了解掌握学生。同时请家长为我们的学生讲话,也利于孩子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替父母分忧,更助于努力的学习进取。
班主任工作不能放松与家长的联系,这对于我们了解、教育甚至表彰学生会大有裨益的。
五、处理好班主任自身的典范作用
篇3
一、坚持防疫不放松,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中心领导将关爱员工工作落到实处,始终把员工的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要求各班组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做好防疫工作的弦不能松懈,坚决杜绝防疫思想松懈和厌战心理。建立日常定时消毒机制和登记制度,各班组做到对办公室、公共区域做到每天两次消毒,做好人员进出登记,中心安排专人每天对办公室消毒、佩戴口罩等情况进行检查通报,中心领导每周进行抽查,时刻警醒员工做好疫情防护,全力守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二、支撑保障促发展,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要统筹管理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更是对干部员工的一次考验。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某营销中心领导全面动员和部署各渠道各条战线生产经营工作,细分每周工作科目目标,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强化每日的进度管控和调度,开启了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的新局面,督促全体员工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同时,为全力做好营业部发展的支撑保障,中心每周安排党员、支撑人员为生米、某、前湖三个外点营业部领取口罩、消毒液、防护雨衣等防疫用品,及时配送给他们,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去,并督促客端等外勤人员全力做好发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切记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关键时刻,中心党员带头冲在业务发展的前线,党员带头支撑一线,彰显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疫期生产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关心关爱员工,凝心聚力促发展。因疫情期间某营销中心没有食堂,办公楼附近也没有就餐地方,而中心集中办公区域每天将近有20名员工中午要在公司就餐,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中午吃上一口热饭,中心领导几经周折,协调了某营销中心的通服食堂增配午餐的份量,中心党建纪检专员发扬了一名老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不辞辛劳开车去红谷滩食堂搬运打包的盒饭,每次都顾不上自己吃饭,先赶紧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中心,让员工吃上可口而温暖的午饭。
篇4
首先,既统筹城乡又区别对待,对城乡各类居民的社会保障作出制度安排。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滞后,缺医少药的状况突出,多数地区还基本停留在家庭保障。在城市,部分居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将城乡各类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针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趋势,制定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和标准逐步衔接配套的办法。同时,还要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充分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实施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现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抓紧研究既符合农民工的特点、又能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等。
其次,既强化政府责任又履行单位和个人义务,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效应,兼顾制度运行的效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社会保障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同时,又要切实做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认真履行单位的社会责任,履行个人的缴费义务,重视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效率,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第三,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着力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突出问题,积极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当前的重点是:着力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认真落实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继续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范围,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物价变动等情况,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篇5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
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篇6
4大骨骼问题困扰中年人
与老年人不同,中年人的骨骼常遭遇下列问题:
1.手脚容易抽筋。一吹空调或天气变阴冷,很多中年人的骨骼就受不了;晚上睡觉、洗衣洗漱、下水游泳都会手脚“抽筋”,这都是缺钙的信号。当机体受到冷刺激时,骨骼肌会快速收缩,这时肌肉局部需要大量钙离子,如果体内钙离子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供应肌肉对钙的需求,就会导致肌肉收缩与放松难以协调,引起肌肉痉挛。
2.腿脚疼痛。不少中年人早晨起床,脚刚和地面接触就觉得骨头疼。这是因为脚部几十块骨头通过韧带和肌肉连接,睡觉时韧带和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晨起刚下地时,韧带肌肉瞬间进入紧张状态,韧带退化的人就会疼痛。膝关节、髋关节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3.走路突然“腿软”。这是下肢关节骨骼发生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如果身体肥胖,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负担,最终导致膝关节磨损加重,膝关节疼痛、肿胀。
4.脊柱疾病。颈腰椎病等脊柱问题困扰很多中年人,使他们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稍微坐久一点就受不了。
上述骨骼问题主要由骨质疏松引起,如不及时治疗,不仅可能导致骨折、骨质增生关节问题,还会因血钙增高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结石、老痴等,更会引发食欲不振、情感淡漠、便秘、心律紊乱、嗜睡、手足麻木等不适。
钙流失是骨骼健康大敌
骨组织代谢是一个旧骨不断被吸收、新骨不断形成的循环过程。人到中年,骨生长期结束,但人体血浆中的钙离子与体液、骨骼中的钙仍在不断交换,容易使正常的钙质交换出现负平衡。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就会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骼弹性和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骨折;关节软骨变薄,关节囊僵硬,关节韧带弹性减弱,关节活动幅度缩小。人到中年后,虽然钙量损失达30%,但在骨关节部位,容易出现钙质集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各种肥大性关节病变,这就是骨质增生。
从中年开始,腿部韧带、肌腱等也开始退化,逐渐变得松弛无力,再加上关节腔内滑液分泌减少,极易发生纤维粘连,出现膝关节发僵、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膝关节强直。如果不及时解决骨骼问题,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严重时连翻身、起坐、行走都困难。
4步管好骨健康
中年人应充分重视骨关节的锻炼和养护。首先,40岁后每天应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每天喝300毫升左右牛奶,补充高蛋白质食品,比如瘦肉、蛋、豆制品等。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易导致骨钙流失的饮料,每天不要超过1杯。每天晒太阳20分钟。
其次,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太极拳、骑自行车、广场舞等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膝关节滑液分泌和吸收,对维护软骨功能有积极作用。健步走或慢跑有助增强下肢关节韧带弹性。但膝关节不好的中年人不适宜慢跑。
篇7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篇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今后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具有维护经济秩序、调控宏观管理、监督权力运行、保障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等职能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拓展思路,突出重点,着力创新,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具体说,应当牢固树立“五种审计理念”。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审计理念,立足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民生为群众利益服务,立足文明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立足长远为自身发展服务。一是服务中心。审计是政府组成部门,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到审计工作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二是服务发展。应当把审计工作的定位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把服务群众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有效的审计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群众利益;三是服务单位。应当把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与廉洁审计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对被审计单位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原则开展审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掌握政策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各项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四是服务自身。适应上述“三项”客观要求,应当不断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局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旨,注重把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把握,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一是要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公共财政和财税管理的完善,提高预算约束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审计过程中,应通过分析财政收入结构和增减变化,找到财政的支柱财源和薄弱环节,为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财源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及各支出项目的增减变化,找到各支出项目的合理点,为正确分配财政资金,科学安排可用财力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评价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特别是披露和纠正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意见建议;二是强化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审计。坚持以基建资金为重点,对工程招投标、资金来源和使用、工程预决算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努力扩大跟踪审计的覆盖面,促进工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节省;三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决策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牢固树立民生的审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审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审计理念,就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审计实践中,要将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一是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和再就业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其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对医疗收费、教育收费情况的审计监督,以规范涉及群众利益的收费行为;三是加强对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业综合直补和家电下乡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按政策规定得到实惠;四是加强对征地补偿、失地农民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的利益不受侵害;五是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利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以保障资金的正确使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牢固树立绩效的审计理念
追求质量和效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理念,一是要积极拓展效益审计项目来求效益。通过效益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科学决策,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二是积极改进审计评价求效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对不对”,更要评价“好不好”,同时要研究如何做得更好;三是积极改善审计管理求效益。要在各项审计管理中和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讲求成本投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力争以较低的审计资源投入取得更好的审计成果。要注意改善审计的组织方式,加强审计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成本更省。
篇9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2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篇1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推动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现在,不少事情不是没有部署,不是没有要求,主要是落实不够。落实才是尽职,落实才算本领,落实才能发展,落实就必须重视掌握好落实的基本要素。
端正指导思想抓落实。工作指导思想是抓好落实的前提和保证。指导思想端正,抓落实效果就好,各项建设就发展进步。否则,就容易使偏劲,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影响全面建设。端正指导思想就要强化思想领先意识。凡事只有认识正确、深刻,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工作才能更有成效。端正指导思想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应该多干虽然出不了名、挂不上号,但基层需要、群众欢迎的事,多干虽然周期长、费劲大,但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干虽然困难大、矛盾多,但能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事,带出一批好干部,带出一个好风气,使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端正指导思想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难的事。有些事从局部看是实际,从全局中看可能就不是实际;今天看是实际,明天看可能就不是实际;从具体情况看是实际,从政策规定上看可能就不是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还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没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和辨别是非、排除干扰的能力,缺乏较真碰硬的精神和勇气,就很难坚持实事求是。
统筹兼顾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防止政出多门、打乱仗,促进工作落实。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和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发展中有安全,安全中有发展,不能只讲安全不讲发展,也不能只讲发展不讲安全。讲安全发展,就要把安全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把全面发展作为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要统筹好党委机关和基层的关系。克服和防止“宁弱机关不弱基层”的片面性,特别注意加强党委机关建设,因为党委机关的决策、指导、导向、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党委机关,一定能抓出一大批好的基层。要统筹好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的关系。有些同志抓工作很辛苦,但效果不佳,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抓不住重点,平均用力,甚至把主要精力用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要学会弹钢琴。一个时期围绕一个重点来开展和带动其他工作,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有条不紊地抓落实,精益求精地抓落实,雷厉风行地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