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论证范文
时间:2023-04-10 12: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论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规划水资源论证包括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等规划审批前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1)使这些规划与国家、流域水资源战略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评估这些规划实施所需水资源保障措施的科学合理性,包括规划区内供、用、耗、排体系布设和规划区外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3)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完善这些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因水制约所需规划的调整和保障规划实施尚须增加的涉水对策措施。要达到上述目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分析规划影响区现状和规划年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状况,对流域、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出客观评估;(2)对规划需要的水资源保障方案进行科学判断,包括不同规模供水、排水的水质水量指标,特别是高耗水、高排水产业的布局规模应进行方案比选;(3)规划的水源配置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分析;(4)规划实施可能对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5)完善规划需要解决的涉水问题与对策措施;(6)结论和建议。
2淮河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水利部要求,淮委组织开展了“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流域四省也分别进行了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严格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013年底,受水利部委托淮委组织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技术咨询,为水利部组织审查起到了初审作用。从淮河流域目前情况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仍存在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报告书质量不高等问题。
3建议
3.1迫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2010年1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后,各流域机构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很多试点工作,有的省还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管理办法,近日水利部的《关于做好大型煤电基地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意见》,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出台国务院《水资源论证条例》或部委令,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规划水资源论证统一纳入法律体系进行管理。
3.2加快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的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各地在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长江委在河流水电梯级规划方面,安徽在城市规划方面,天津、内蒙等地在工业园区规划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果往往因区域、园区特点及编制人员特长而异,报告书的差异也较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体系,对报告书的论证范围、主要内容、工作深度等做出具体要求。
3.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公信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宏观性强,论证对象复杂,多学科交叉、专业性强,且涉水内容有许多不确定性,给规划提出要求,如何得到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主要靠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鉴于公众参与内容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配置和保护,涉及综合对策措施、跟踪评价及监督等,专业性较强,内容多,有必要对现有的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进行改革,如专业内容通俗化,内容解密处理,在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微博等,由报告书编后改报告书编前征求意见等,提高公众参与效果和公信度。
4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技术问题
4.1正确界定规划与论证的定位在园区规划方案中,一般明确了规划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对规划提出指标进行评估论证,包括规划项目需水排水是否合理、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是否安全可靠、涉水规划措施是否可行等。往往规划(如某些新城区规划)本身水资源保障分析不够,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不确定,论证只能“一边出题目,一边做答案”,导致有些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变成规划的水资源专题报告,难以达到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完善、调整规划方案的目的。
4.2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与深度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范围不是规划范围,而是规划区外部取水、排水涉及的相对完整的水计算单元,如地表水量计算的河湖控制单元、地下水量计算的地质单元和水质分析的水功能区等。影响区的范围应更大一些。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深度,受规划区域特点、水资源状况、需水退水规模、影响大小等很多因素影响。笔者认为,论证必须做到以下基本深度要求:(1)对规划尚未确定的用水排水量大的项目,要进行不同方案需水预测,以分析规划实施与水资源专项规划的协调性;(2)绘制规划区内部各项目之间考虑水质要求的水量平衡流程图,以分析规划用水科学合理性;(3)绘制规划所需的给水、排水线路及处理设施的平面布置图,以保障涉水工程措施能够顺利落地;(4)进行多水源不同供水规模的多方案比选,以分析规划取退水与论证区(或影响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性;(5)明确提出规划是否可行和需要调整完善的结论与建议。
4.3协调规划项目之间的供用水平衡是用水合理性论证的关键一般来说,在规划阶段建设项目并不像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时工程基础资料较齐全,项目内部各工艺用水尚不确定,很难进行项目的用水合理性论证,但可以根据行业定额或类比分析,在产业布局已知的情况下,确定项目总取退水量和质的估算,考虑园区内各项目相距较近,按照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的原则,开展项目之间水平衡分析。在优先考虑项目自身实现“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各项目之间分质分量水重复利用,实现规划园区节水减排,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意义更大。
4.4涉水相关措施切实可行才能达到完善规划的论证目的一般来讲,因水资源问题否定规划的可能性很小,论证的最终结果是希望规划调整方案或完善涉水相关措施,包括水源工程、取排水线路布局、水处理设施、水管理和水监控体系等。这些措施一定要切实、具体、可行,才能融入规划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认可,成为这些措施实施的依据,为设施建设提供土地、环境空间,达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目的。
篇2
关键词:焦化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91-02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之一,也是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1]。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在多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含水层破坏、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建设项目中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目的是保证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更加合理地开发和使用水资源,加强保护水生态环境[2]。该建设项目位于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对该焦化建设项目地下水水源年取水量98.0万m3/年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2 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位于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占地面积169.7亩;该建设项目为已建工程,于2005年8月全部投产,生产规模为年产焦炭65万t,焦油2.5万t。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条件,2005~2010年在无替代水源情况下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2010年黄各庄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生产用水将以处理后的中水,生活用水采用城市供水管网中自来水。项目用水分为生产、生活用水,厂区生产、生活为一个给水系统,总用水量3164.7 m3/h,其中生产总用水量3160.8 m3/h,循环用水量3056.7 m3/h,新水用量111.9 m3/h,详见图1。取水水源采用深层地下水,取水地点位于厂区内部的3眼水井。
退水方案:项目排水系统分为生产、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及生产清净下水排水系统。生产清洁排水为冷却循环排污水、软水站及制冷废水,污水排放量37.0 m3/h,排入厂区内生化处理装置,经生化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熄焦,不外排。循环水系统排污水及软水站等排水经生产清净水排水系统收集后,全送至清净下水复用水系统,加压后复用。
3 论证等级和论证范围
该建设项目年取水98.0万m3/年,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论证范围内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本项目取水及退水对第三者用水影响轻微、对生态影响小,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2005)规定,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由分类等级的最高级别确定,分类等级由地下取水、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最终综合确定本次论证工作等级为一级。
根据本次论证工作的任务,确定分析范围为丰南区行政范围及北部丰润区局部,面积1250.5 km2。由于丰南城区为主要地下水开采区,论证范围,主要为丰南镇、黄各庄镇及唐坊镇、南孙庄乡、丰润岔河镇、欢喜庄乡,面积约254.6 km2。
4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4.1 建设项目取水合理性分析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该建设项目于2005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入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第一批),从国家产业政策上讲,项目取水是合理的。
建设项目区域内地表水及中水已被规划利用,没有提供本项目的可利用量。
目前唐山市城市污水处理达到81.05%,中水项目逐步得到开发利用。丰南区政府正在丰南城区积极推进工业冷却用水使用中水,将逐渐减少对丰南区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农业开采层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本建设项目取用深层地下水,从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取水基本合理。
4.2 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
本次论证中选取《河北省用水定额》中几个具有可比性的主要指标来衡量其用水的合理性,主要指标为: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耗新水量及企业职工人均生活日新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6.7%,高于《节水型企业目标导则》规定的80%;单位产品耗新水量小于等于2.5 m3,符合清洁生产一级指标;企业职工人均生活日新水量为每人每天120 L,用水指标符合《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河北省城镇生活用水定额表。综上所述建设项目在节水方面满足河北省行业要求,该建设项目用水量98.0万m3/年是比较合理的。
5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5.1 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自从该井成井以来,水位与区域水位下降同步,说明水位基本稳定,主要受区域水位下降的影响,由于水源地附近工业企业较多,集中开采量大。根据预测结果,水源地目前水位埋深为44.7 m,开采量98万m3/年,水位降深16.2 m,水源地开采5年后(2010年)预测动水位埋深为67.81 m,项目取水对区域漏斗水位降深影响1.38 m。2010年使用中水后,水位下降会有所缓解,建设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是有保障的,能够满足111.9 m3/h的供水要求。
篇3
第二条凡从事和参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报告书的审查工作。
报告书的审查权限原则上与取水许可审批权限相一致。
第四条水利部授权流域管理机构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报告书经流域管理机构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水利部审定。
(一)跨流域(特指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取水的;
(二)取水许可审批的总水量超过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情况下,新增取水的;
(三)项目取水存在重大争议,且流域管理机构提请水利部审定的。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水利部授权流域管理机构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和兴建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日取水量5万吨以上)的建设项目,其报告书由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查。
第五条除第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报告书的分级审查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报水利部备案。
第六条需水利部审定的报告书,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代部审查。
水规总院应按本规定组织审查工作,并将审查意见、专家评审组意见、专家评审意见及审查修改后的报告书及时报部审定。
第七条从事报告书审查工作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和水规总院(以下简称审查机关)应严格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按照客观、公正、合理的原则,组织报告书审查工作,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第八条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应向具有报告书审查权的审查机关提出书面审查申请,申请时应附具以下材料:
(一)报告书一式二十份;
(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委托合同;
(三)审查机关认为应提交的与审查工作有关的其他材料。
按照第四条规定应当由水利部审定的报告书,业主单位直接向具有取水许可审批权的流域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在10日内完成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水利部审定。
第九条审查机关应自收齐送审材料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予以受理的决定。
予以受理的,审查机关应对审查方式和审查时间做出安排,并通报有关单位;不予受理的,应向业主单位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报告书审查一般采取会审方式,由审查机关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代表召开报告书审查会。
对取水规模较小、技术较为简单或遇特殊情况不能召开审查会的,可采取书面函审方式,由审查机关书面征求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
第十一条审查机关应结合地区和专业审查工作的需要选聘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并指定专家评审组组长。
专家评审组人数为单数且不少于5名。其中从水利部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库中选聘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专家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第十二条审查机关应距审查会召开10日前将报告书送交专家和有关单位审阅。
第十三条报告书审查工作采取回避制度。参与报告书编制咨询工作的以及其他有利害关系需要回避的专家不得参加审查活动。
第十四条审查机关应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并结合建设项目特点确定审点。
第十五条评审专家应提出署名的专家评审意见。专家评审组应出具由组长署名的专家评审组意见。
审查机关应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和有关单位代表的意见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并抄送有关单位。其中报告书经评审需要修改的,业主单位应补充修改。审查机关审核后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六条审查机关认为必要,可组织现场查勘,对存在重大问题的,应提出专门调查报告。
第十七条参加审查工作的专家和单位代表应维护业主单位和报告书编制单位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妥善保存有关技术资料。审查工作结束后,应将报告书等有关资料退回审查机关。
第十八条审查机关应自下达受理通知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
逾期不能完成的,须说明理由,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延长15日;对取水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影响较大的报告书审查时限,经报请水利部同意后,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应于审查工作结束后20日内,将下列材料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审查机关的审查意见;
(二)专家评审组意见;
(三)专家署名的评审意见;
(四)经审定的报告书(包括书面材料和电子版);
(五)与审查过程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审查机关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审要求,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视具体情况组织复审。
(一)业主单位对审查机关提出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
(二)项目取水与第三方有利害关系的,且第三方对审查机关提出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
(三)其他单位或组织对审查机关提出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
第二十一条水规总院在审查水利建设项目可研报告时,对流域管理机构审查的报告书有不同意见,且未能协商一致的,应当提请水利部复审。
第二十二条审查机关违反本规定组织审查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整顿,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禁止审查机关越权审查,越权审查的报告书审查意见无效;从事越权审查的审查机关应当对越权审查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从事报告书审查工作的评审专家,弄虚作假,的,由审查机关停止其审查活动。其中属于水利部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水利部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取消其评审专家资格。
第二十五条业主单位提供审查的资料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的,所造成的后果由业主单位负责。
篇4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资源论证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实施之前,以水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对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性、供水水源的可靠性及节水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估。水资源论证对于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构建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及维护河流健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
随着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论证管理力度的加大,对水资源论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水量、水质、水温、水能等水资源的四大要素;涉及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污水处理回用等非常规水源;涉及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节约和保护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涉及建设项目取水、退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及其补救、补偿措施;涉及论证范围内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新老项目的水资源利用关系;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编制涵盖了建设项目从取水、用水到退水的整个过程,是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较好体现。从总量控制上来说,现在大多数省、市已经把水量细化分配到了县甚至用水大户,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总水量是一定的,假如水量已分配完了,则该项目取水就不允许,首先从水量控制的角度予以否决,只能通过市场、水权转让等其他渠道获得取水许可;从用水效率上来看,报告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用水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项目用水是否在用水定额范围内,对耗水量大而重复利用率达不到要求的项目给予否决;从纳污能力上来看,在报告编制时,对于项目退水首先看业主是否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把通过处理的污水排入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经达标后排入水体。
2、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困境
2.1、适用范围狭窄
2.1.1水资源论证制度不能适用于非水资源水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关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立法规定主要集中于《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和水利部于2002年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上述条文的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资源的,应当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开展水资源论证。因此,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与取水许可制度保持一致。然而这样规定也带来一定弊端,限制了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国现行取水许可制度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根据《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取水许可制度仅能适用于直接从江河、湖泊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行为。因而取用雨水、中水、海水淡化水及自来水等水源的建设单位,就不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当然也就不用进行水资源论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直接取用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水,而改为取用雨水、中水、海水淡化水和自来水等水源。这些水源虽不属于我国法律所界定的。水资源。,过量取用上述水源且向环境大量排水,必然对整个自然界的水循环带来消极影响。然而目前这样的行为完全游离于国家的水资源管理之外,削弱了国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管理能力。
2.1.2、水资源论证制度不能适用于规划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论证制度仅能适用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还无法对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类规划产生影响和制约。如果仅仅关注对单个建设项目的水资源需求进行论证,而忽视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总量控制、忽视经济产业布局对水资源供给能力的总体需求,那么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供求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管理层次上只把目光局限在微观的建设项目上,而不能对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施加任何影响,所以其立法目的的实现程度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后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又是更为显著的。
2.2、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水资源论证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编制出合格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进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准确、客观的技术结论和建议。因而,对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应当开展专业化管理,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或业务培训制度。而根据《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目前开展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和业务培训缺乏法律依据。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按照《通知》的分类,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上岗培训属于非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因为其设定无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决定的依据。
3、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对策
3.1、论证范围的交合与补充
一是在科学合理条件下的跨流域调水,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二是使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三是更大程度地取用自来水、水库中的水以及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3.2、关于水资源论证的体系构建
3.2.1、论证机构资质管理制度
要严格此类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可以适当扩充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增加水资源论证报告表的编制、增加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水资源论证丙级资质单位,其业务范围仅限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表、制定和推行水资源论证的招投标制度、明确规定资质使用、变更、注销、撤销等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可有效防止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
3.2.2、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注重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增加学习培训和研讨交流的次数,严格上岗资格、年审和淘汰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的含金量。这是论证机构的配套制度,目的在于将法律责任落实到行为人,也是约束其具体编制行为的行业规范。
3.2.3、审查专家管理制度
专家主要负责技术审查。专家评审是严把水资源论证质量关的有效手段,笔者建议参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同时,扩充其他行业的专家数量和地方的水利系统评审专家库。可以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实行评审专家的日常考评机制,明确报告书评审专家代表的是所在单位的审查行为,避免因利害关系人的介入,影响报告书的质量。
3.3、关于水资源论证的跟踪评价
任何事先的评价和论证都需要后期实践操作中的验证。从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实效性角度分析,只有后续管理制度的跟进,才能全面了解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取水、用水、节水和退水情况。环境影响评价中已经规定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跟踪检查制度,此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加入其中,参与评价水资源论证质量。但是,笔者并不是让水资源论证完全依赖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后续跟踪制度,而是要承担起涉及水环境的考查项目。从一些环评报告中不难反映出,对于水环境而言,后期的核实和审查着力点仍然停留在水质的污染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水源的容量等问题。因此,水行政部门能利用掌握企业用水需求的资料的优势,高效地完成审核任务。这一方面促进了环境论证内容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环保部门的执法成本。两部门互相督促,将有利于提高论证水平,有利于检查业主单位对论证报告书中提出的有关用水总量控制和水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利于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充分发挥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效,就要关注相关条文规范的衔接和联系,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当坚持推进制度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下水 潜流量 基流量 达西公式 开采量
1.基本情况简介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因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计算成果不同的精度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水均衡法、数值法、概率统计分析法等。地下水的类型一般分为浅层孔隙水、深层孔隙承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本文主要采用河北某山丘区河流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2.理论与应用实例
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①河谷两侧支沟的侧向径流补给;②河谷上游潜水径流补给;③河谷区域上降水入渗补给。排泄项有:①河谷向下游的潜水径流;②向河道的径流排泄,补给河道地表水;③潜水蒸发;④人工开采排泄。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一定区段会产生变化,在开采量较大的地区,由地下水补给河道地表水,转变成河道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SL T238-1999),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一般在论证范围内,由于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和潜水蒸发量所占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可简化为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之和。
2. 1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参数
(1)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
1995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冀北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普查,并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冀北地区)》,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冀北地区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松散岩类孔隙水是本区有开采价值的主要地下水资源,赋水段主要分布于近河谷地带,根据现场勘察资料,水源地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构造不发育,属现代地质构造活动的较稳定区。
该流域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含水层岩性以砂卵砾石为主,厚度为2.0~10.0m,包气带岩性主要为亚砂土及细砂,厚度为0.4~6m,含水层渗透系数 30~300m/d,透水性较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7g/L。上游断面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大气降水入渗是水源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下游地下径流或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途径。
(2)水源地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本次论证考虑水源地位于一较小支流上,结合附近调查资料,从偏于安全的角度最终确定K=100m/d。参考以上地质勘察资料,确定含水层平均厚度H=4.0m。过水断面宽度B=200m。地下水水力坡度I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冀北地区)》和实际勘测数据,最终确定I=0.0036。
2.2河床潜流量分析
河床潜流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Qq=K・H・B・I・T,计算结果详见表1。式中:
Qq―河床潜流量(万m3/年)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平均厚度(m)
B―过水断面宽度(m)
I―地下水水力坡度
T―时间(d)
2.3评价范围河川基流量
基流量的计算可采用附近水文站资料,经切割基流,求得水文站基流、径流比值,采用典型年法确定不同频率的基径比,乘以评价范围不同频率地表来水量(该数值为扣除现状水平年评价范围内用水净消耗量后的径流量),求得评价范围河川基流量。经分析,评价范围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为1020.3万m3,95%频率河川基流量为289.8万m3。详见表2。
2.4评价范围地下水资源总量
评价范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河川基流量与河床潜流量之和。本区域地下水长期处于动态均衡状态,从年际变化来看,地下水水位没有明显系统变化,年平均地下水位相对稳定,因此,本区域不同保证率的潜流量可以看作是一个稳定的数值。经计算,评价范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030.8万m3,95%频率地下水资源量为300.3万m3。详见表3。
2.5评价范围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技术条件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在整个开采期内动水位不超过允许值,水质、水量不超过允许范围,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和影响已建水源地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的地下水开采量。
本次论证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等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计算采用可开采系数法,
Q资源量―地下水资源总量
ρ―可开采系数
ρ是表征地下水可开采条件的参数,需根据含水层岩性、厚度、地下水埋深和单井出水量等因素来确定。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2002年)》的补充细则《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含水层颗粒粗、厚度大、调节能力强的地区,ρ可取0.8~1.0;含水层颗粒细、厚度小、开采条件较差的区域,ρ可取0.6~0.7。”本次分析根据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本区域的水资源特点,不同频率的可开采系数率均取0.7,经计算,评价范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721.6万m3,95%频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10.2万m3。详见表4。
3.结语
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为:绝大部分河流排泄地下水,局部地段河流有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现象,但入渗补给量和大气降水入渗量相比较,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山区垂向补给量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采用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侧向补给量仅指工作区外流入系统内的地下水量。系统之间的相互补给为系统内地下水的相互转化,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天然资源量变化,所以不予以计算。其侧向补给量可采用达西公式计算。可开采量计算的常用方法有水均衡法、数值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法。在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和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际开采量法、可开采系数法、平均布井法,以均衡计算区为单元,以此进行山丘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冀北地区)[S],河北省地勘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5年.
[2]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水利部水资源司)[Z].
篇6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合理取水量;退水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项目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早期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就有规定,在建设水里资源的工程方面作了相关的规定,尤其在水利论证上,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水资源论证方面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近十年的时间里, 有关部门,特别是相关的水利部门,相应也通过了一定的法律文件,具体的部署策略,在审核,资质审查方面更加严格,这样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有效。这样可以相应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调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积极有效性。使论证的工作相应地减少阻力,在确定了原来允诺的相应的弥补赔偿方法, 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水利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于保证说资源建设的规划工作也应密切加以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取水的有效运转,也关系到退水的程序的有效运营,坚持贯彻执行下去对于水资源合理有效的保护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 论证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1. 许多地区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需要解决的困难较多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在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进程中,更多地把精力和侧重点放在效益这一问题之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扩大化。引进来的企业以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为首要发展内容进行,严重忽视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及水资源的变化,同时有关行政部门对出现的类似现象听之任之,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加以去维护,使情况趋向恶劣发展。而当今的城市中水资源的依赖度超过了我们所预想的程度,在企业发展的利益驱使的推动下,一方面想要获取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自己的市民可以有一个健康优质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明显的矛盾体,所以在规划招标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以长远发展为主要目标,在项目的引入和改造中应该考虑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加强资源论证的力度,更加严格地规范不良行为的发生。
2.水资源论证工作在项目审批中的顺序不严谨
依据有关法律文件规定,在对引入的项目进行审批申报时,需要准备相关的完备的工程开展文件之外,凡是对引入的具有重要审批项目的都需要进行资质的论证程序的撰写准备,涉及内容涵盖政府审核流程、施工相关规定、取水用水及退水的具体操作规范,以上内容均需向有关部门具体列出并接受审批,不规范,不合格的项目都不得获得资质进行建设。在得到许可后的建设项目可以报请上级行政部门进行水资源论证的阶段,如果在这之前就采取对水资源的论证评估工作,就会给水资源论证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准备不充分。近阶段, 即使是在水资源极度缺乏、地下水超采相当严重的地区进行水资源论证, 其论证的可行性仍占85%以上,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3.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证据不充分,失效性低
一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当中,对水资源的区域规划目标及论证的相关内容,应以实际的区域内的情况为主要依据,符合现实,因为在一个项目开始时对其影响较大也较明显的是周边范围内的水资源的现状。但是目前由于政府及上级专业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关的规定及文件来知道这些方面的操作实施,想在短期内加快关于水资源的合理规划的方案的实施执行,需要从最基础的水域的详细参数作为参考指导,在经过详细的分析调查研究之后,开展下一步的方案制定。包括经济发展的需求底线,对水资源的利用从成熟的预估,使接下来的工程在水资源的论证更加充分,真实可信,使其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以及水资源发展规划还有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一个流程,使一切运作得更加清晰、明了。
4.忽略变化的因素,使提供的资料缺乏参考性
资料提供的来源及可靠性是整个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最初的资料获取时一定要保证其可靠性来源,如果一份资料在运用工程当中被大面积的修改或伪造,后果将会相当严重, 或影响整个论证过程的有效性。最初的资料搜集必须来自实际调查或测验, 在不确定获得的资料是否可信时,必须在原文真实内容的基础上, 确定结论是否依旧准确。实例是,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 南方的局部地区处在多水的状态当中,但是在逐步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时间,各地区大量用水激增,对沿途的河流江湖海进行肆意的截流取用,没有一个合理具体的用水规划,使人民基本生活的用水及灌溉受到很大影响,多水已逐渐改变了南方人的心中的印象,在问题较严重的近十年,国家及时出台关于取水及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相关措施,保证了生产生活的良好运作。
5.操作部门准备不全面便开始进行论证工作
水资源论证需要对建设项目用水工艺和排水的操作处理进行专业的分析。用户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主要应要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的用水工艺流程和项目用水量;确定的及取排水口位置厂址;客观全面的和水文地质条件河势;废气污水影响有一定严谨的分析;水生生物现状分析;相关取水者的意见等。
6.相关论证的方式缺乏合理规范
关于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及相对规范的维护的法律一直尚未明确出台,多以地方政府类似文件的形式下达,出现了各种漏洞,在水资源被大量引用和严重污染后又做出对企业的各种惩罚措施,经过几次后,企业及大量取水的工程公司,在水资源的运用就呈现深度波及的现实,其影响的范围不再是仅仅处在本区域的狭小利用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对临边的水域进行开发利用,政府部门对以上行为逐渐呈现放任的态度,所以在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借鉴模糊的状况下,各区域应自觉负起责任,维护本区域内的水资源安全及污染度。否则这将会影响水利建设的筹备及环境利用程度的评析。
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的建议[3]及总结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应站在长远利益考虑的一个大的发展内容,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做好基础工作,并在项目审核过程中严格把关,从区域内人民的基本生活取水考虑,大到关乎国家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要仅仅围绕合理、安全、可持续的原则进行,在制定决策方案等内容是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想一致,做好专业性统筹执行工作, 做好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科学论证。此外还要加强对水资源规律的认识,水资源是始终变化和循环流动的特殊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和雨水量较大的季节,加强各种水资源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变化的研究, 改变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的观念, 在考虑经济、人口再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之后, 还应考虑自然本身的接续实际,保证我们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我们要顾及生态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统一及协调配合,不可无休止无规律的取用,把区域生态[4]需水量与生态系统水资源调控结合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水资源理论项目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应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现论在水资源合理开发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秋菊,王子良,常红; 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几点看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年2期
[2] 娜拉,伯晓华; 浅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水利; 2009年6期
篇7
(一)环境治理原则
生态重建主要是针对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被破坏的环境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所以,如果生态遭到破坏很难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偿。政府在财政与税收的政策上一定要强调,资源型生态重建过程要对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财政税收的政策防患于未然。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部分资源开采后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再生,所以这些资源如果过度开采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在对资源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保证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积极落实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通过相应的政策大力引导生态重建的投资项目。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的财政政策体系建设
生态重建也需要很多资金的支持,这是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面临的重点问题,在这方面,城市的财政政策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重建制度必要措施。
(一)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市建设的财政投入
首先政府要大力宣传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将生态重建的具体项目加入城市发展的项目中,并且要将生态重建需要的资金纳入财政支出的分配中,使生态重建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因为生态重建需要开展众多项目对环境进行治理,比如污水的治理,环境监督局等等机构,生态的重建还需要种植花草、树木等植被,并且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的结构,建立引导的资金,政府在投资项目中的收益可以分出一些用于生态重建,或者缩小其他项目投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支出,这样都可以节省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重建的投资计划中,这些生态重建的投资计划也可以为城市的财政带来相对应的收益,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治理,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对生态重建的投资,积极筹集生态重建所需的资金,资源城市的生态重建既需要建立污水治理单位,也需要建立回收、治理垃圾的机制,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投资项目。所以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外国的大小企业,也不论是什么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要鼓励它们为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做出贡献,大力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造福人类做出的有益贡献。
(二)增列环保支出预算科目
由于生态遭到的破坏的时间不长,一开始政府没有看到过度开采资源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所以在国家的财政预算中并设立出环保保护的项目资金。在生态遭到破坏后,政府只能把财政预算中多余的资金用作生态重建,这样使得生态重建的项目落实的并不好,很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都暂时搁置了,所以如果不把环保的项目纳入政策预算的话,就不能很好的计算出生态重建项目需要的具体资金,同时也利于对生态重建进行必要的监督,而想要做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重建计划,就必须保证它在财政预算的收支中占有一定数目的份额。再有了资金的保障下,生态重建计划就可以建立出很多投资项目,比如预防治理水污染、工业污染等治理项目,增设环境保护设施的项目,绿化土地美化城市的资源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都可以很好的为生态重建做出积极贡献。在资金的控制上,政府财政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这些资金的流向,对资金的使用和涨幅情况做出相应的了解与监督,这样才能使资源型城市在财政政策支持下的生态重建有秩序的开展。
(三)优化支出结构
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主要是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也可以通过发放大量的生态产品为主要手段,生态重建可以带来长期的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重建除了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也可以使我们居住的环境更加健康,是一项长期受益的投资项目,财政的预算由于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支出,所以这种情况下,财政的政策主要是支持对其的投资引导,其次是经济补贴形势的支持,由于下中国是农业大国,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所以生态重建的重点是大力改善土地资源,使得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促进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越来越发达。在投资上,我国主要侧重的投资项目是生态产品的治理性修护、生态产品的创造性改善以及生态品的维护与保护等方面。
(四)设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资金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开发需要很多的机器与设施,一般都是大型的机械,而这些机械花费的资金也比较多,所以资源型企业一般可用性资金都比较少,所以无法积极的进行企业的经济转型,这时就需要政府部门作出大力的支持,利用财政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使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资源型城市,并且为生态重建的具体措施提供资金的供给,保障其更好的进行转变。政府在进行财政支持的时候,应优先考虑那些率先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的机制。政府对于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要首先设立财力转移支付,这些资金主要用作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投资贷款等项目,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不同的重建程度需要的资金数目不同,并且不同的重建设施、材料金额也不一样,所以具体的拨款数目要根据不同的进度与需要发放。不同的项目需要的资金不同,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监管,避免浪费用滥用。
三、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的税收政策体系建设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改革现行资源税
现有资源税的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背道而驰。资源税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下重新定位,站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视角下,外部性成本的补偿还应包括后代获得资源能力损失的补偿,真正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二)开征生态税
严格地讲,我国目前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因此,我国实施生态税制的第一步可考虑将现行的一些宜于以税收形式管理的环保收费项目纳入征税范围,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逐步设立生态税。
(1)环境污染税。
在资源型城市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改排污收费为征税。
(2)水污染税。
对直接或间接排放废弃污染物和有毒物质而造成水体污染的活动或行为从量征收。
(3)大气污染税。
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和碳税。
(三)建立真意义上的环境税
从概念上说,环境税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征收环境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定价,改变市场信号,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时鼓励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四、结语
篇8
1.1管理观念问题首先对管理落后的认识不足。严格来讲,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尤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其次对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我们一直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对自然无休止地索取,人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为解决粮食问题,不加控制地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为防洪排涝,一味加高堤防。
1.2行政体制问题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减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1.3管理职能问题管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如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2改革的分析
2.1改革目标的分析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建立水市场为中心,把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作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①加快水法、节水法等水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城市供水及水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放形势,积极推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③以水价政策改革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水市场规制体系;④启动水利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融资和水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
2.2改革动力与阻力的分析
2.2.1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
①客观形式的需要。所谓客观形势主要是指: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危机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水利部门的改革显然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需要进一步开放水务市场等。
②履行职责的需要。供水价格偏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众多供水企业以及相关水管单位经营失败、普遍亏损等等。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度和进程,因此,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2.2.2改革的阻力。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习惯势力的制约。
只注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不足,同时又由于改革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要社会以及个人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旧观念的束缚对改革是一种无形障碍。同时,习惯势力的影响也对改革形成阻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水利是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投资和无偿用水和排污。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下,要想确立新的水资源观念、水市场观念,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3改革的构想
3.1行政体制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
3.1.1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专家代表;委员会主席由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依法拥有对流域水资源的分配权,依法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1.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供水企业、水处理企业实行出租或转让;对经营性水务工程实行资产管理;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
3.2建立水市场
3.2.1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
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首先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河岸优先权及惯例水权原则为辅的优先权原则,再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第二,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限制条件。第三,实行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有计划、分类分批地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并公告社会。第四,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招投标、使用权拍卖等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权制度。
3.2.2水价政策改革。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定方法,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供水企业以及有资质的独立审计事务所共同协商确定水价;水价应计入资源水价、工程成本、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利润不再以工程成本及运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计算,而是以国家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金来计算;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
3.3改革管理模式
3.3.1资产管理。要尽快调整政府及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定位。水务企业完成企业自我发展的公司制经营实体,经营性、科研性、开发性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制为企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
3.3.2节约用水。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水价是调节供需方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国外研究表明,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同时如果水费没有占到市民收入的1%以上,人们就不会注意节水问题。
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篇9
水资源论证制度是以水资源为基础指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20*年5月1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施行以来,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对专家审查、资质单位、人员培训等作了相应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为规范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
(一)取用地表水蓄水容量在10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或者设计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及其以上的农业建设项目;
(二)装机容量0.1万千瓦及其以上规模的水电站和火电厂;
(三)取用地表水日取水量5000立方米及其以上的工业和城镇生活建设项目;
(四)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300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所有建设项目。
二、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资质条件
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资质单位,必须是具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或者乙级资质的单位,资质单位根据资质等级开展相应工作。论证报告书的编制人员必须获得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证。
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管理
(一)下列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1、取用地表水蓄水容量在1000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或者设计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及其以上的农业建设项目;
2、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其以上规模的水电站和火电厂;
3、取用地表水日取水量2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工业和城镇生活建设项目;
4、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800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所有建设项目。
5、属跨州市行政区域或者在省内界河上取水,其取用地表水蓄水容量在10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或者设计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及其以上的农业建设项目,日取水量1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工业和城镇生活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500立方米以上的所有建设项目。
(二)其他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分级审查权限由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四、设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的,排污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的下列相关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质、接纳污水及取水现状;
(二)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
(三)入河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和总量;
(四)水域水质保护要求,入河污水对水域水质和水功能区的影响;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影响;
篇10
水价是控制资源开发的一种方式,但是塔里木河流域水价的确定与资金利用还不能做到十分完善,之前塔里木河流域源流水价,由地方政府负责确定,但是因为是社会性必要资源,所以水价相对较低,不能体现特殊地区特殊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水资源浪费行为的滋生。
2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引入
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酷,国家提出了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被应用于塔河流域。
2.1三条红线的划定该项措施的核心内容是对水资源的开发控制、效率控制、区域限制进行限定,涵盖的是取水、用水、消耗、排污等全过程,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整体,有机地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利用“红线”形成刚性的约束机制,来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2基本制度第一,建立对用水总量的控制制度,对国家订立的相关用水总量进行分解,从而形成各个行政区划内的用水控制指标,针对超越了“红线”的项目进行停止审批。第二,针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订立相关的万元工业产值与水量的对比关系,以及农业灌溉效率的指标,利用两项指标来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新增的工业或者农业项目不能达到该项指标则不能通过审批进入建设。第三,针对水功能区的污染控制制度,对排放污水的总量进行控制,并制定污水排放的基本标准,控制取水或者排污的通道,以此保护水源的纯净。第四,利用责任制度来考核制度实施。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应是本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第一负责人。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务管理部门应对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环保、提效等指标进行落实与考核。
3利用“三条红线”实施有效利用策略
3.1控制用水总量在具体的“红线”控制目标基础上,对年度用水控制指标进行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行区域内的用水控制。对取水总量超过总体指标的行政区进行项目审批限制,对其项目进行暂停。同时利用不同的水量配置方案来控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水资源的使用。
3.2控制耕地面积对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开荒情况进行清查和分析,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违规开荒行为进行控制,尤其是乱垦、越权审批等情况进行核查。属于违法开荒的情况应进行退耕,并指导其进行还草作业,其费用由相关的违规单位负责。对各地州和建设兵团的用水也应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其耕地项目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并降低浪费。
3.3发挥水价的市场控制机制第一,在塔里木河的治理中,一批水利工程相继投入并运行良好,工程维护的费用和工程量增加,供水成本也不断增加,加之环保成本的提高,也改变了用水的价格体系。所以在流域内应尽快改变现有的水价机制,平衡社会福利与生产成本、环保需求的关系,通过水价的调节来加强大众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从价格机制上增强节水意识,促进流域内水利资源节约风气形成。第二,必须建立以生态为出发点的水费补偿机制。充分利用水价调节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有序、有效控制与管理,对抢占水利资源的单位应建立行政和经济处罚的双重管理模式,应当对其造成的生态破坏负一定的责任,利用经济制裁的方式收取相应的费用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提高违规成本,一方面警示违规行为。
3.4强化规划与资源开发的论证模式在管理中应对项目开发进行强化管理,尤其是对规划和开发项目进行细致论证,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论证。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相关的管理办法来认真地做好相关论证准备工作,核查与监督相关的管理工作。对需要审批或者审核的项目必须做到水资源论证;对没有进行相关论证的项目应暂停,不能批准其取水许可;对没许可的项目不能进行立项审批,环保部门也不能批准其提出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