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税范文
时间:2023-03-27 22: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文章从水资源和水资源费现状分析入手,进行税费对比建议再我国对水资源进行“费改税”,尝试着确定水资源税的税率,以期达到为政府将来开征水资源税提供参考的作用.对水资源税税率的确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在水资源费的基础上进行“费改税”确定水资源税税率的上限,比较中国、荷兰和丹麦三国水资源的税费负担,确定我国水资源税合理税收负担的范围,在相关数据与税收负担计算方法支撑下最终确定水资源税的税率.
关键词 :水资源费;水资源税;税率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51-03
1 引言
我国的水资源的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截止2012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2186.1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的排名居后100名[2].
我国水资源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由于水资源不仅具有流动性、、有限性、多态性等自然特性,还具有稀缺性、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和外部性等社会特性,水资源问题还十分复杂.水资源情况还十分的复杂,另外,我国水资源利用结构也不尽合理.从表1-1可以看出,虽然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但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我国水资源费现状
我国尚未开征水资源税,有关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是收费性质的以及一些税收优惠式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其中以水资源费为代表.
2.1 我国的水资源费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水资源费构成水价的一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取水用水成本里都包含水资源费.我国的水资源费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水资源费制度法律级次不高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费制度的征收依据是由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及水利部共同的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办法,这说明在我国水资源保护政策的立法级次不高,这会直接导致水资源费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
2.1.2 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不合理,无法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在我国,水资源费标准地区差异很大,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不是根据水资源状况,不能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根据“十二五”末各地区水资源费最低征收标准统计数据,北京、天津的水资源费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水资源费则比较低,差距比较大,例如,北京的地下水水资源费平均征收标准为1.6元/立方米,而西藏的地下水水资源费平均征收标准仅为0.2元/立方米,北京的为西藏的20倍.
2.1.3 水资源费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职责界限模糊
水资源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上随意性比较大.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并且由于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出现寻租行为,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严重的被削弱了,水资源保护的作用不能达到预期估计的水平[4].
2.2 税与费的比较
2.2.1 概念上的对比
从二者的概念上来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方式;“费”则是行政主体依据其行政权力,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相对人收取的费用,是向受益者收取的代价.“税”更多的体现政治权力,“费”则相对体现的是国家的财产权利.
2.2.2 征收的主体不同
“税”的征收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系统、海关及财政部门(少数情况下);而“费”的收取主体通常是不固定的,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是事业机关、还有的是经济部门.“税”由一个部门单独负责征收管理,而“费”则由多部门共同收取管理,容易产生职责不清或政出多门的问题.
2.2.3 “税”具有稳定性,而“费”具有灵活性
“税”由法律制订,对全国具有统一的效力,相对具有稳定性,而“费”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具有灵活性.正是因为地方政府有地方收费的自主性及灵活性,容易造成地方政府随意收费、胡乱摊派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以上的税费比较来看,开征水资源税要优于征收水资源费,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考虑,税能弥补费的固有缺陷,因此,在我国开征水资源税,进行进行“费改税”不失为解决我国目前水资源费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尝试途径.
3 水资源税的税率确定
3.1 在水资源费基础上进行“费改税”
3.1.1 计算水资源费标准
计算水资源费的收入首先要确定水资源费的标准,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费在全国范围各个省市、自治区标准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作为水资源费收入计算的基础数据.在这里,全国的地表(地下)水资源费标准=Σ各地区地表(地下)水资源费标准*权重.在这里的区域1-6是按照十二五水资源费标准划分,代表全国31个省市区和直辖市,下同.
3.1.2 计算中国水资源费收入及水资源税率
表3-2中的的工业自来水价格根据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工业自来水价格=Σ各区域工业自来水价格*工业用水量的比重,由于全国水价是不统一的,各地区、各行业水价都不一样,而其中工业用水的价格最具代表性,因此选取工业自来水价格作为全国水价的计算标准.又由于我国水价很少发生变化,不少地区5-8年水价都维持不变,因此计算来的加权工业用水价格可作为2013年全国的水资源价格.因此,水资源费收入=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地表水供水水量+地下水水资源费标准*地下水供水量.在开征水资源税之处,为了不加重居民的负担,不宜征收过多的税,因此,我们把各年的水资源费收入作为当年要征收的水资源税的收入的上限,在这里,我们假定水资源税收入=水资源费收入以此来计算水资源税的上限,可得到水资源税的税率=水资源费收入/水资源销售额,而水资源销售额=水资源价格*用水量,结合水资源的用水量,就可以计算出水资源税的税率.
由表3-3可以看出,税率的上限应维持在17%左右,要判断这个税率是否合理,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横向的对比,把中国与丹麦、荷兰的税费负担进行比较.
3.2 中国荷兰、丹麦的税费负担比较
税收负担,是国家通过税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承担税款的负担,或者说国家征税带给纳税人的一种负担,简称“税负”.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GDP)=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5].
虽然合理税收负担强调宏观税负的合理,但是单个税种税负的合理对国家宏观税负趋于合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单个水资源税的税收负担是有意义的,而且对制定水资源税率是可行的.选取荷兰与丹麦这两个国家作税收负担比较的原因在于,荷兰是最早开征水资源税的国家,水资源税税收制度比较健全,税率较低,税负较轻,丹麦的水资源税收负担是国际上公认最高的,但水资源税的节水效果也最为明显.因此,仅从税收负担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国家分别代表最低与最高的税收负担,从而构成了我国水资源税收负担高低的衡量与参考借鉴的一个合理的范围.[3]
从表3-3与图3-1可以看出,中国的水资源税的负担远远高于荷兰与丹麦的水资源税的负担,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水资源税的平均负担率在1.2%左右,而荷兰、丹麦平均的税收负担在0.05%与0.09%左右,中国水资源税的负担分别是荷兰与丹麦水资源税负担的大约23.7倍与13.14倍.这说明如果设置17%的税率的话,中国的水资源税负担过高,因此这个税率不合理.通常认为荷兰的水资源税负较轻,而丹麦的税负过重.鉴于我国水资源税开设之初应避免税负过高,因此,建议将我国的税收负担的幅度控制在荷兰的税收负担与丹麦、荷兰两个国家平均税收负担之间.
3.3 计算合理的税率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荷兰的水资源税的税负在0.5‰左右,而丹麦的水资源税的负担在0.9‰左右,两个国家的平均税收负担为0.7‰,因此,我国水资源税的税收负担应控制在0.5‰-0.7‰.确定了中国的税收负担的范围,我们就以此来确定中国水资源税的税率.
采用从价比例税率之后,我国的水资源税的税收负担=水资源税税收收入/GDP,则水资源税收收入=水资源销售额*税率,水资源的销售额=全国水价(工业自来水水价)*用水量.因此水资源税率=GDP*水资源税税收负担/水价*用水量,其中0.5‰<水资源税税收负担<0.7‰.
结合2013年用水量和2013年的GDP就可以计算出水资源的幅度比例税率,已知2013年工业用水量=1,400.00亿立方米,2013年GDP=523192.6725亿人民币,则水资源税率计算如下:
税率=(523192.6725*0.5‰/1400*
2.13,523192.6725*0.7‰/1400*2.13)
=(8%,12%)
由此,最终得出水资源税的幅度比例税率为8%-12%.
4 结语
开征水资源税,进行“费改税”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一方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另一面还在于水资源税税率与其他资源税税率相比更容易受到水资源自身特点的影响而产生变动,要制定出合理的税率存在比较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本文在制定水资源税税率时构建的定量模型可能比较理想化,在实践中可能需要考虑到更多、更全面和更细致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伍红,罗鑫鑫.OECD国家水资源税费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求索,2011(4):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
〔3〕彭定赟,肖加元.俄、荷、德三国水资源税实践——兼论我国水资源税费改革[J].涉外税务,2013(4):46.
篇2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二)特别收益税
部分国家对资源开采实现的利润,在征收普通公司所得税的同时,另征特别所得税,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如:安哥拉对石油生产企业,除按40%普通税率征收一般公司税外,还征收石油税,其基本税率为50%,并另征15.75%的附加税(合计税率为65.75%);挪威对来自油气生产和石油管道运输的所得课征50%的石油收益税,且不能在公司税前扣除。
(三)资源开采税
目前,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采活动按资源开采量或价值征收属于间接税性质的开采税,税率往往因不同资源类型而不同。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开征开采税,对石油征收石油开采税,对天然气开征天然气开采税,对煤、矿石、盐、硫等征非石油矿产开采税。其中除石油开采税实行从价定率征税外,其他的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同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对应税资源均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没有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根据我国是个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一特点,应该在开采消费自然资源的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且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税负的方法。
三、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通过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合理设计资源税率,确立资源税制的应有地位,充分调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
现行资源税制将纳税主体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此规定,在采矿领域,应认定不管是何种单位还是个人,谁开采即由谁缴纳资源税。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明确由采矿权人缴纳。纳税人与纳费人的界定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开采人与采矿权人在资源税纳税义务的确定上相互扯皮。从法律角度来考虑,应将纳税主体界定为所有权人即采矿权人,谁拥有,谁缴纳,便于资源税的日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二)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借鉴其他国家实施资源税制的成功经验,按照资源税的税种属性,应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应予保护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但考虑我国全面开征资源税还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一是尽快开征水资源税。水为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水资源税,对所有开采或取用各种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等)的均纳入征税范围,按照开采量或取用量在开采或取用环节征收,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可确定较大的税率幅度,在幅度范围内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取消目前的水资源费,通过税收真正起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二是尽快开征砂石料资源税。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料开采量、使用量居高不下。由于对砂石料开采管理不严格以及税收调节不到位等,致使砂石料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国有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我们认为,开征砂石料资源税已成当务之急,可将所有在陆、江、河、海开采的建筑用砂、石料纳入砂石料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税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发挥应有的税收调控作用。
三是适时开征土地资源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鉴于我国现行对土地课征的税费过多、范围过窄、减免过宽、税率过低、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状况,可将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归并为土地资源税,并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土地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土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以土地资源税来调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
资源税是对开采利用国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只要有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发生,只要开采了国有资源,均应缴纳资源税。而我国现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中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的,这显然很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采后,无论纳税人是否从开采资源中获得收益,自然资源实际上都已经被“利用”,鉴于此,应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进一步明确资源税的属性;另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所开采资源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四)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
1.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对不可再生的稀缺度高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强,在税收上就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对一些可再生的稀缺度不大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相对弱一些,在税收上可设置相对低一点的税率。
2.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比较而言,资源输出型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入地,而西部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出地,要提高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资源输出地的财力,提高资源税税率是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这也是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
3.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某一税制的地位高低,除了税收立法层次高低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组织收入量的多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这也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现行资源税不被看重,同资源税税率过低,且10年不变,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相关联的;而要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4.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资源市场遵从的是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价值规律,因此,在税率设计上,也应体现优质资源税率从高、劣质资源税率从低的原则。
5.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大,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越多,而这种投入必须通过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因此该类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设计相对低的税率。
根据以上原则,在扩大资源税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原油、金属类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稀缺度高的自然资源应从高设计税率,其他类资源可相对从低设计税率,以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稀缺度的调控度。在具体的税率设计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的实际,一方面要拉大税额幅度,由地方政府(省级)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税额,有利于资源大省在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总体单位税额,实行差别税率,对稀缺或环境破坏力强的资源,应确定其资源税的税负不能低于10%,一般资源的税负不低于5%,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但从目前应税的资源产品税、费负担情况看,过多的收费必然导致资源税功能的弱化,且许多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属于税收范畴,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收取的,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等。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开采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收费项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行费改税,目前可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归并进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六)规范减免,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
从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角度,应严格资源税的减免规定,除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造成资源开采者重大损失的,报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予以减免一定时期的资源税外,其他一律不予减免。同时,国家应下放减免税权限,不作具体的减免税项目规定,对需减免的资源税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
篇3
7月1日,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将正式实施。
资源税自1984年开征以来已有30余年。几十年中,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资源从量定额计征自1994年开始;从价计征改革则从2010年开始,至今仍未完成,先后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6个品目进行从价计征、清费立税改革。
2016年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终于推广到所有矿产品。财政部、国税总局5月10日接连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关于资源税改革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三份文件,将资源税改革全面向前推进。
财政部税政司、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负责人称,此次改革推广到所有矿产品,与之前实施的相关品目改革实现了并轨,统一规范了资源税征收制度,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立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上述文件要求“清费立税”,将资源税相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价格调节基金等各类收费基金取消;此外,主要矿产资源品目的税率由各地提出建议,且需对本地区资源税税源情况、企业经营和税费负担状况、资源价格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
业界共识是,此次改革恰逢矿产资源价格低点,矿产品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预计不会给相关企业增加负担,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但改革过程中仍需协调好改革进程和企业负担之间的关系,落实清费立税等相关要求。
从价计征改革
此次资源税改革有四大亮点:矿产资源从价计征;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在河北开展水资源税试点,且逐步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纳入征收范围;清费立税;税率由各省级政府提出建议。所谓从价计征,即对矿产资源的计税依据由原矿销售量调整为原矿、精矿(或原矿加工品)、氯化钠初级产品或金锭的销售额。
财政部税政司、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负责人解释,从量计征与体现供求关系、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不挂钩,在资源价格上涨时不能相应增加税收,价格低迷时又难以为企业及时减负。
“资源涨价的好处应该是政府代表人民共同分享的,但是过往从量计征方式使得国家损失了这部分好处。”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恒直言,从价计征的方式更有利于政府筹集收入,共享资源价格上涨的益处。
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其中水资源税首先在河北进行试点。上述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原因――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地下水超采总量及超采面积均占全国三分之一,是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必须加大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
社科院税收研究室副研究员蒋震认为,之所以选择河北进行水资源税试点,可能是考虑到河北的经济结构及转型升级需要,从税制设计上帮助河北的钢铁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使用更加节水的新型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河北省水资源税试点,将采取水资源费改水资源税的方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从量定额计征。
水资源税改革的影响将出现分化。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司长蔡自力6月3日称,普通居民正常生活用水负担水平不变,农业生产用水负担水平不变,企业正常用水(未超过计划取水量、取水结构合理)负担水平不变。但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取用水和在高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纳税人,将会从高设定税率。
其他的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由于在各地的开发利用情况不同,此次改革不在全国范围统一征税。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征收资源税的具体方案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清费立税是指将矿产资源补偿费降为零,停止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取缔地方针对矿产资源违规设立的各种收费基金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价格调节基金与资源税有重叠和交叉的功能,都是普遍征收,且不用于特定对象,因此应当并入资源税来统筹安排。但这不意味着资源完全不用交费了,资源环节的其他依法合规的收费还将存在。
资源税税率的确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在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具体适用税率建议,报财政部、国税总局确定核准。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考虑当前矿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遵循改革前后税费平移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负担能力。
受访专家认为,此举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权,可以使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税率,避免了由中央统一制定税率带来的僵化和不公平的问题。 资源税改革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协调好改革长期目标和短期企业.消费者负担的矛盾,其二,协调好清费立税改革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其三,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如何征收仍需讨论。
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税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二是对环境破坏的一种补偿;其三是为地方经济发展筹集收入。此次纳入改革的矿产资源税收入全部为地方财政收入;水资源税仍按水资源费中央与地方1∶9的分成比例不变。
蒋震认为,营改增之后地方财力大大削弱,但刚性支出并未减少,因此资源税改革可以看作是一揽子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即使目前给地方收入带来的贡献有限,但是如果征收范围扩大,从价计征以后遇到资源价格上涨等,从长远看对地方财力确有好处。
上述负责人坦言,近十年来资源税收入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约为27%,成为资源富集地区重要税收来源。
企业负担不变
资源税改革是否会给企业增加负担?业界共识是,不能一概而论。
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税费负担”,在设置税率的时候要遵循“税费平移”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负担能力,且此次改革恰逢矿产资源价格低点,时机有利。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直言,“改革后大部分企业的税率幅度将有所降低”。
孙瑞标表示,由于近几年资源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如果按照近一年税费负担水平进行平移,确定的税率幅度上限将较高,可能增加企业负担。为此,《资源税税目税率幅度表》规定的税率幅度是根据各地实测的2012年-2014年资源税费负担率为基础确定的。在此基础上,为支持当前矿业经济发展,考虑到稳增长大局的需要,还适当调低了大多数矿种的税率幅度上限,并增设了税收优惠政策,以确保矿山企业总体负担不增加。
施正文解释,目前这个阶段资源价格低,如果按照这个水平进行测算,当前企业负担不会增加,但是以后价格回升,企业的税负就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在测算时选取近几年的价格水平作为确定税率的依据,企业税负水平就有望在几年内保持稳定,甚至有所降低。
刘恒认为,此次改革时机也很“凑巧”,如果是矿产资源价格高位时推行资源税改革,企业从价计征所需缴纳的资源税会很重,和以前从量计征相比负担也会大幅度增加。但恰好此次改革是在矿产资源价格的低位,从价计征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和以往从量计征的税负基本不变,甚至有所降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铜矿采掘公司总经理助理对记者直言,从量计征变成从价计征,考虑到目前的价格较低、该公司所属矿山品位较低,公司的预期税负应该会有所减轻。他认为,从价计征改革符合市场规律。这样有利于在行情好的时候增加税收,而在行情差的时候降低企业的成本。从量计征则可能存在行情好的时候利润很高,在行情差的时候,企业成本过高、难以承受。
上述相关负责人称,在近几年资源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配合清费措施及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上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清费立税和扩大征收范围的改革方向是明确的,在资源价格相对低迷的时机推出改革有利于在短期内控制企业负担,而从促进资源节约的角度看,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资源税改革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至1994年,是资源税改革起步阶段;1994年至2010年,是资源税从量计征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是资源税从价计征阶段。(见图表)
1984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结束了对矿产资源的无偿开采制度,第一代资源税制开启。草案规定,纳税者按照应税产品的销售利润率累进税率缴纳资源税。1994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第二代资源税制开启。从此资源税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是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2010年,国家先在新疆对油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后将试点扩大至西部内蒙古、甘肃等12个省区。2011年,国务院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从价计征改革从试点向全国推开。2014年,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实施。
2016年的此次资源税改革将从价计征改革推广到所有矿产品,这是继石油、天然气、煤炭从价计征改革后,从价计征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还要研究对森林、草场、滩涂等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征收资源税,这符合改革的逻辑和节奏。在张斌看来,资源税改革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要推进的。而且从长期看,待资源价格回升,相对于从量计征,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还是会增加。资源税改革的本意,即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促进资源节约。
协调目标和现实
资源税改革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协调好改革长期目标和短期企业、消费者负担的矛盾;其二,协调好清费立税改革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其三,将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如何征收仍需讨论。
要想使改革顺利推进,短期内企业税负就不可以出现大幅波动。如何在实践中协调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至关重要。各地政府需要抓紧采集基础数据,做好税目设计、税率测算等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发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实施方案。
在税权一定程度下放到各省级政府的时候,各地会不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资源税税率幅度范围内从高制定税率?多位专家均表示,各地只是提出税率建议,最终还是由财政部、国税总局确定核准,如果从高制定税率,需要在上报材料的时候给出充分的理由。而且各地也有涵养税源的需求,不希望过度损害经济,因此无须过于担心。
清费立税的改革工作也不容易完成。施正文称,清理相关收费和基金,涉及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利益,是否能将违法违规的收费清理干净仍待观察。只有落实清费立税,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负担不变。
对于森林、草场、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该如何征收资源税?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副司长练奇峰直言,“目前尚无具体的操作方案。”
篇4
20xx年对于资源税改革的批示一
省长张庆伟在《省水利厅五项措施推进水资源税改革》上作出重要批示
7月15日,省长张庆伟在《省水利厅五项措施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省政府办公厅《专题信息》20xx年第85期)上作出重要批示:水资源税费改革是中央确定我省做为唯一试点省,财税、水利及其相关部门要周密布署,密切协作,按时开展,确保试点取得成功,要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水利部汇报。
20xx年对于资源税改革的批示二
陈青文局长就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工作作出批示
20xx年5月18日,陈青文局长在《福建省地税系统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工作方案》上批示: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地税部门的首要任务,意义重大。系统各级各部门要吃透改革精神,增强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工作标准求严、工作作风求实、工作过程求细,精确精致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努力做到税源摸底深、税率测算准、宣传辅导实、征管准备足、软件支持稳、效应分析透,坚决确保资源税全面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关阅读
提税狙击进口煤 铺路资源税改革(全文)
10月9日,国家财政部官网公布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xx年10月15日起, 无烟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进口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
由于12月1日起,煤炭资源税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前由于煤价低迷,业内不少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曾呼吁延缓实施。此番进口煤关税调整,某种程度上为国内煤企缓解了竞争压力。
眼下,企业最关心的是煤炭资源税的税率如何确定。9月29日,国务院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在刚过完十一长假之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大省的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赶赴北京,参加由财政部牵头的煤炭资源税改革会议,而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探讨确定各地的煤炭资源税税率。
产煤大省赴京讨论税率细节
一直在说这个事,但没有想到这么快。12月1日起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这在陕北榆林做煤炭销售的张文康看来有些意外。
从20xx年之后,全国煤炭价格不断走跌,煤炭刚刚止跌企稳也就1个多月的时间。
20xx年陕西省或无法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这是他和一些同行此前在今年年中的判断 。张文康告诉记者,他所在企业的煤炭资源税征收标准为3.2元/吨。而如果改成从价计征,目前榆林煤炭的坑口均价在310元/吨左右,按照2%的税率计算,企业要缴的煤炭资源税每吨为6.2元,如果税率定得太高,企业的负担将会更重。
也正是如此,就在常务会议召开之前,此前不少煤炭企业曾强烈抵制煤炭资源税改革,并多次呼吁暂缓实施。
不知道具体的税率,影响有多大也不好说。山西一家大型煤炭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从价计征对企业增加负担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由于本次将制定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而且在目前政府帮助煤炭企业脱困的背景下,预计税率不会定得太高。可能不会高于5%。他说。
因为现在煤炭行业仍然很不景气,财政部门需要统计各个省份对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后的影响,及是否会给煤炭企业造成明显压力。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陕西省尚未明确资源税的税率,而此前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是2%~10%。
据了解,在上述会议开完之后,陕西省财政厅税政处等部门将召集人手,在系统内进行多项测算,最终定下来税率后报给陕西省政府。
最终公布的时间不会很久,可能就一个月。上述人士称。
记者也从山西、内蒙古、宁夏等产煤大省了解到,煤炭资源税改革的相关工作也将在近期加速推进。
税改倒逼清费提速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前提是清理不合理税费。陕西省财政厅综合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政策,陕西煤炭的减负力度很大,减免收费占到了以前收费的60%~70%。
此次国务院会议上同时强调加大涉煤收费清理:立即清理涉煤收费基金,停止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等,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涉煤收费基金,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确保不增加煤炭企业总体负担。
陕西清理煤炭税费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此前合法、合规的收费,比如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水土流失防治费等费用,现在停止征收;另一部分是市县自行出台的收费, 比如运煤专线建设基金、煤炭运销管理费等 。该陕西省财政厅综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外界对于陕西每吨煤炭能减负20元的测算,基本上能够完成。但从现在清理税费的进展上看,市、县一级的不合理收费还不够彻底,下一步仍需要加大力度。
据中煤协副会长梁嘉琨透露,数月前,中煤协曾向国务院相关领导提交了一份关于煤炭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清单,并得到了批示。
如果光推进资源税改革,势必会加大企业的负担。 安迅思息旺能源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认为,从目前煤炭资源税按量计征的标准上看,焦煤为8元/吨,其他煤种只有2元~4元/吨。按价计征,从目前的煤炭价格上,每吨煤的资源税提升空间很大,企业负担加重。由于国务院已经明确要求不增加煤炭企业总体负担,这就意味着各省份的涉煤收费清理力度仍将加大。
恢复进口关税再救市
为了尽可能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8月份以来,政府及各部门开始大规模对煤炭行业脱困救市。
珠海横琴煤炭交易中心市场分析师罗湘梅告诉记者,10月10日,煤老大神华集团执行新的价格策略,10月现货价格所有煤种将在9月基础上上调15元/吨 。
而最新的消息显示,脱困救市又有了新的内容在进口煤限制标准后,与之配套的提高进口煤关税政策也随之出台。
不过据安迅思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实施关税并不包含所有的国家。如东盟的印尼和菲律宾、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和哥斯达黎加都和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从多个国家进口煤炭也可以继续保持零关税的协定关税。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xx年1~8月中国进口煤动力煤排名前四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进口量4028万吨)、印尼(进口量3343万吨)、俄罗斯(进口量1061万吨)和蒙古(进口量251万吨)。
其余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中, 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都将受到此次关税调整的影响。以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为例,其煤种属于其他烟煤,进口税率为6%,此次关税调整之后,将增加4~5美元/吨的成本。
篇5
为此,政府在提出确定2010年物价涨幅目标时,也为资源税改革导致的物价上涨预留了空间。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是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原定于2007年初启动的资源税改革,因当时物价高等原因被推迟,3年后,这项动议重新进入政府的改革议程。而现今,若继续受困于通胀之虑而迟疑不决,则促使资源税税负向上调整的这项改革,今年所剩时间窗口又不多了。
资源税改什么?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官员透露,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并改变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建立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的机制。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未来将地热、矿泉水等水资源全面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逐步对各类水资源的利用征收资源税;将耕地占用税并入资源税;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进一步体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并适当提高税率(税额标准),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其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以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增加财政收入。
第三,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目前,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改革可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改“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目前,可先将原油、天然气、煤炭的征收方式改为“从价定率”征收,下一步再研究调整其他品目矿产品征收方式。同时,研究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使资源税对资源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
财政部官员表示,资源税改革的目标是“对资源税进行整体改革,而不是个别调整”。
现行资源税的法律依据,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了资源税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大类。
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纳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适用税额标准计算。其中原油的税额标准为每吨8~30元,天然气为每千立方米2~15元,煤炭为每吨0.3~5元。
资源税改革的大方向是“提高资源产品税负水平”,但具体到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产品,提高到多少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财政部一位官员曾公开表示,改革拟将原石油资源税税率定为10%,初期减按5%征收。依此方案,若国内原油价格以每吨5000元计算,按10%的税率征收,原石油资源税每吨税额将达500元,减半征收也达250元,和现行石油资源税每吨30元的最高税额相比,税负显然将大幅提高,
事实上,近年来政府通过调整资源税税额标准,在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从2004年底至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提高了陕西、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份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此外,调高了钼矿石、焦煤、铜矿石等产品资源税税额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部分油田的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已达到资源税条例规定的最高标准,即每吨30元和每千立方米15元。
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资源税的部分税收优惠。尽管如此,资源税税负仍处较低水平。如目前大部分省区的煤炭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在每吨3元左右,大多未达到每吨5元的最高标准。
据国家发改委3月10日的数据,2010年2月中国主产省煤炭平均出矿价为每吨704元,若按煤炭资源税每吨5元的最高标准换算为“从价定率”,目前的煤炭资源税税率最高仅为0.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其专题研究报告中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可见,要缩小十几年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与低税负间的落差,资源税税负水平大幅提高将难以避免。
“但开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后,提高原油资源税的压力减轻了许多。”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征收特别收益金前,石油企业的超额利润很高,资源税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目前缓解了很多。而且资源税税率的设计,还要均衡考虑其他行业的负担。
利益羁绊
按现行体制,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外,资源税收人归地方政府所有。资源税改革触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因资源税税负提高后,一些资源大省的收入增加,而净买入资源的省份负担会加重。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关系民生的资源,价格上升必然带来生活负担加重。政府需要相应提高“低保”等救济和福利标准,财政支出压力随之加大。
对此,有专家建议,对资源税改革后增加的收入,应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划分,中央分得的收入可用于受损行业和弱势群体补助。据悉,中央政府也希望建立资源税分享机制,但对此设想,资源大省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
据财政部一位官员透露称,预计此次资源税改革不会触及收入归属问题,仍将保持原有格局,以避免地方政府的抵触,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中央政府2006年开始征收的石油特别收益金,收入全部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收入用于公益性行业和困难群体补助支出。
除政府之间的利益调整,资源产品税负上升,引发资源和相关商品的价格调整,这也对资源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提出挑战。对此,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存在分歧。
财政部认为,应该首先完善资源商品价格形成机制,让资源商品的稀缺性在价格中得以体现。而发改委则认为,应该首先提高资源税税负,体现节约使用资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目标。
目前,资源商品以及资源相关商品价格,并不完全是由供需决定的市场化定价,政府管制和干预无处不在,资源商品价格不能按经济规律在商品间顺畅传导。而且资源及相关商品价格,还承载了众多政府公共政策目标。如煤价和电价多年“顶牛”,价格形成和传导不畅。
同理,原油和成品油价之间亦如此。国际原油价格完全市场化,而国内原油和成品油由少数国企垄断经营,成品油定价是政府管制和指导下的“半官半市场化”。目前,中国95%的商品由市场供需定价,其余5%非市场定价的商品,多数是资源及相关商品。
显然,政府也已意识到资源税、费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内在关
系,两项改革必须联动才能成功。因此,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为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的表述,将税费改革和价格改革放到了一起。
时间窗口缓缓关闭
提高资源性产品税负被认为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增长质量的良策,但2007年的通胀上升和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这项原来可望于2007年初实施的改革一再延迟。
早在2006年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了资源税改革方案,国务院计划于2007年初开始实施。但是,自2007年3月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超过了政府设定的3%目标,自8月开始,CPI增幅更是冲高至6%以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
政府希望通过改革矫正税制不合理带来的扭曲,又担忧改革对处于高位的居民消费价格火上浇油。提高资源税税负,对积聚了很强涨价动能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而言,必然成为推动相关商品涨价的契机。通胀高企引起政府警觉,资源税改革被搁置。
进入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希望在2008年,资源税的改革方案和条例修订能够出台实施”,但在当年2月CPI上涨8.7%后,政府部门不再强调推进资源税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正是对通胀高企的顾虑,2008年初,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不得调整”,这也意味着资源税改革必须暂停。2008年CPI同比上涨5.9%。
进入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中国CPI也随之快速回落,掣肘资源税改革的最大阻力不再。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5月25日转发国家发改委的通知重申:2009年要“研究制订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如果认为通胀高企是阻碍资源税改革的要因,那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负的2009年,应该为推出此项改革打开了“机会窗口”。
自2009年2月至开始,CPI开始为负,并延续到10月,CPI连续为负长达9个月的时间,改革推出应该比较从容,但改革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当时所称的2009年通缩状态下,资源税改革延迟又有了新缘由,即提高资源税税负会增加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成本,对“保增长”和“促消费”不利。通胀时担心推高物价,通缩时又担忧影响经济增长。近十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推进,总在宏观经济层面的说辞中延迟。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前两个月数据,1月―2月,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加快16.9个百分点,比2009年12月加快2.2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增长均高于上年同期,经济回升势头无疑。
篇6
关键词:商品性;水资源费;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所谓的水资源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有关水资源的定价、补贴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的定价普遍偏低,“水价不能反映水资源的价值,有时连生产成本都无法弥补”,水费收入低于供水成本费用的差额由政府补贴。而对于水资源的资源价值以水资源费的形式反映,由此带来了征收和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一、水资源的商品性分析
(一)水资源具备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众所周知,水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水是生命之源,是工农业发展的血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可见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有用;当今社会,人类为保持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和经济发展需求增长相均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已不是纯天然的自然资源,它包含了人类劳动的参与,打上了人类劳动的烙印。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因此水资源具有了价值。此外,还有治理污水的那部分人类劳动。因此,水资源的价值就应包括水资源的价值、治水工程的价值和治理污水的价值。
(二)水资源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而水资源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对于供水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水资源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即前面提到的水资源的价值,这体现了供水企业与国家的交换关系。其次,从水资源的开发到产品水供应到户,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的直接原材料,是供水企业同原材料供应者交换得来;所需投入的直接人工是供水企业同劳动者交换得来的;在对污水的治理过程中,所投入的人财物也都是供水企业在市场上交换的结果。最后,供水企业又通过人们付费的方式实现了水资源在消费领域的交换。从上可以看出,水资源流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交换,所以说,水资源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水资源既然是商品,它应该满足价值规律的要求,既水资源的价值量由生产水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水资源的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水资源价值的大小是由水资源的开发到生产成成品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水资源的价值应该等于未开发的天然水资源的价值与人类劳动开发、保护、利用、改造天然水资源所付出的劳动的总和。具体的说就是水资源的价值等于水的资源价值、治水工程的价值和治理污水的价值这三部分价值的总合。而水价则是水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水价应以水资源的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众所周知,水资源是紧缺的,在市场上水资源的供给是远远小于需求的,按照价值规律,水资源的价格要高于其价值,这才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要求。然而,水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外部性,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强相关性和需求的季节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水资源的定价不能忽视它的公共性而只按照市场定价,也决定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水资源的定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介入。
但目前我国的水价却存在着偏低、水资源费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征收标准混乱,不能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不能体现水资源的商品性。
二、水资源财政支出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的对供水企业的补贴政策是“低水价+亏损+财政补贴”。如北京市对供水企业的补贴。1989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保本微利,由于现行的水价偏低,成本升高,特别是为保护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增加了地表水的产量,使供水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北京市财政对该企业补贴一部分留利。1990年,北京市对自来水公司的财政补贴实行总额控制,对企业减亏部分80%企业留用,20%抵减财政补贴。1991年实行亏损总额控制,超亏不补,减亏部分扣除核定的留利后50%抵减财政补贴,50%企业留用,留用部分的40%作为市拨付的一次性减亏奖励。1992年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减亏后实行分档分成的办法。1993年实行总额控制,超亏不补,减亏全留的办法,同时在保证正常供水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其他利润,一半抵减企业亏损,一半奖励给企业。现行的补贴政策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补贴政策起到了鼓励用水的作用,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
我国财政补贴政策的实质是对用水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补贴,而对用水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较少的补贴,客观上起到了一种鼓励用水的作用,因为多用水就能多获补贴。补贴使得用水单位在所得的经济效益同表面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价,尤其对那些在用水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的企业(如造纸,化工等)来说,对水原料成本的补贴会使其生产成本降低,因而扩大生产,导致外部成本增加。而对政府来说,这种补贴是从财政中出的,降低了政府对其他有益于社会的项目的投资能力。
(二)对企业的直接补贴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动力
由于政府的补贴使得企业“福利性”供水观念根深蒂固,水费收入低于供水成本费用的差额都由政府补贴,使得供水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大部分城市自来水公司均需政府补贴才能维持运转,不利于城市扩大供水量。
此外,水资源的财政政策上还存在着,政府对水利基建投资小、水利投资占GDP的比重低,投资规模受到约束等问题。
三、水资源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门涉及水资源的税收主要有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我国现开征有资源税,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将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中,这既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定价(前面已经论述过水资源费的一些缺陷),也不利于我国资源税税制的完善。我国资源税是在1984年开征的,尽管后来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工作,但问题仍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征税的范围太窄,仅对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课税,而对重要的水资源没有纳入课税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课税范围窄,水资源的资源价值没有形成税收收入,致使资源税收入规模小,削弱了资源税的财政功能。
此外,还存在供着水企业政企不分,生产效率低下,供水企业难以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同时供水产生的利润较低,许多企业甚至是近年亏损经营,严重影响了供水行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建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
[2]李晶.水权与水价――国外经验研究与中国改革方向探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篇7
关键词:资源税;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68-02
一、经济背景
随着中国开始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进而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根本途经。而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政府进行各类决策与政策的基础,自然而然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条例。而资源税,便可从源头对资源浪费、过度使用现象加以限制与束缚。
考察我国目前的资源储备情况,不禁令人担忧。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
二、资源税简介
(一)征收依据。根据我国现行税法,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 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异所取得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个税种。我国开征资源税的依据是由于不同矿区开采和利用率的不同所产生的一种级差地租。由此征收依据,也直接决定了我国设立资源税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因资源优劣造成企业利润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
(二)发展历程。建国后,我国于1984年开始对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企业开征资源税,征收基数是销售利润率超过12%的利润部分。1994年的税制改革也涉及到了资源税,逐步形成了现在所实行的资源税制的基础。规定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并且为每一个课税矿区规定了适用税率,其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并且把征税范围扩大为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即现行资源税法所涉及的七种产品。进入21世纪,我国在部分地区试点,陆续调高了部分产品的单位税额,扩大了征收范围,改变了计税依据。这些动作也为今后资源税的改革提供了方向与办法,从而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
三、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且资源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尤其以环境污染问题越发受人关注,因此现行的资源税已经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或者说作用有限。而其主要问题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设计思想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资源税目前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极大地限制了资源税应有作用的发挥。这种设计思路没有考虑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现行的税费体系中,与资源相关的条目甚为繁琐,包括有资源税,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而合理的税费体系应该明确以下几个设立原则:体现国家为矿业所有权人,个人或企业开采矿产品应缴纳的费用;考虑到开采资源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将其成本内部化等。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作用类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费部门各自征收,且各地在管理上不统一,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资源税征税范围狭窄。我们现行的资源税法规定只对7类产品加以课税。而现今,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仅对此7类基础资源进行课税,范围明显过于狭窄。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都应被加征资源税,其中又以水资源最为典型。水资源虽为再生资源的一种,但一旦受到污染,其治理与净化成本较高。而目前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浪费与污染水源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前所述,我国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应该在利用环节做到节约与理性。而要约束这类行为,必须以价格机制以制约。从而更直接的让纳税人感到税负痛苦,进一步引导正确的利用模式。其次,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可以进一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同样是开采自然资源,一部分应税,另一部分则免税,使纳税资源的价格比非税资源的价格高,这与税收调节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功能相悖。
(三)资源税税额过低。税额过低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单位税额过低,第二总体税额不高。税率是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调节方式,是税收的中心环节。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导致资源税制在能发挥作用的有限空间难来实现其应有的作用。而税收的多数功能都需借助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税过低的税率对资源的高效开采与利用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障碍。而国家从中获得的利益过低,难以体现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更由于资源税纳入地方税体系,因此对新疆、、甘肃这类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更为不利。而在产业链条上,更多的利润被后续环节即产业结构更高级、发展速度更快的发达地区享有,造成了东西部差异扩大。这越发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目标的实现。
(四)资源税计税方法不科学。在计税方法上,目前采用单一从量定额的方式,这种征税方式难以使价格机制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当资源价格波动比较大时,不能做到随价格提高而相应提高资源税额。而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企业开采而未销售或未自用的资源,则不再属于纳税范围,无须纳税。这两点无疑对合理开采,有效利用原则制造了巨大的障碍。这种计税方式也直接导致了资源开采者在开采过程中逃脱了诸如积压产品、边角料的应纳税额,导致资源低效利用情况的出现。
四、我国资源税的改革建议
(一)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度覆盖的征税范围很小,基本上只包括矿产资源,征税范围较其他发达国家十分狭窄。基于现状,我国应该首先考虑将水资源逐步纳入征税范围,取消水资源补偿费,改为征收水资源税。而我国某些省份也已经开始了对矿泉水的征税,例如广东省向矿泉水企业征收销售收入1.2%的资源税;自治区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将天然矿泉水资源列入非金属矿原矿税目,对其征收3元/吨的资源税。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例如荷兰早年征收的地下水税。其包括两种:一是为了资助地下水开发和水规划的研究,各省征收相对低的水费;二是作为一般税种的组成,由中央收税。我国应当遵循“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逐步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除水资源以外,应陆续考虑将林木资源,滩涂资源等自然资源逐步征税。
(二)设计合理的资源税税率。在重新考虑资源税率设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价值规律,根据资源是否可再生、经济效用、稀有程度、培育周期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重构税率标准。此外,也要将不同资源的地理分布、季节影响作为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设置税率的时候应以处于劣势位置或时期的资源状态为基准,坚持优质资源税率从高,易开采资源税率从高等原则,充分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资源税税率也要充分考虑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要能有效的起到级差调节的作用,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而合理的资源税率一旦建立,便可通过价格机制进一步放大调节目标。因此,税率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该税种发挥功效的强弱。
(三)完善资源税计税依据。考虑将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混合征收方式。从价计征最大的优点是对价格变动具有更大敏感性,能随着资源价格变化有效的使政府收入相应变动,但对过度开采现象无法有效控制,而这恰恰又是从量计征的优势。目前,我国资源税调节的首要目标应当是通过价格机制,将更多的利益分于政府,更加有效的进行级差调节。这便决定了资源的计税方法也当以从价方式为主,从量为辅的混合机制。或可在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计税方法,即在资源的开采和销售环节分别征税。前者以从量方式计征,后者以从价方式计征。
另外,用开采量或销售收入作为征税依据。从资源税征收实践来看,对实行从量法的应以资源产品的开采量作为征税依据,而对实行从价法的应以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征税依据。最大程度避免随意开采,肆意挥霍,“嫌贫爱富”的不良后果。
(四)合并资源税费。如前所述,与资源相关的税费科目繁杂,且各自定位并不清晰。而在这庞大的体系中,资源税的地位被一再削弱。税收的合法性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收入手段。在面对资源开采这一领域时,必须始终维持国家对于国土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绝对权威。虽然税收具有无偿性,但无论税费的名目为何,对于调节国家与有关部门利益的初衷不能改变。因此,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依据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由于国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篇8
一、我国开征资源税的历史演进
(一)1984年开征资源税
为了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企业(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改变国有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984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自1984年10月1日起开始生效。从此,开始了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的时期。
(二)1994年税制改革
1993年11月26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资源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就此废止。此次调整,将盐税并到资源税中,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7大类税目。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改为从量定额征收,而且充分考虑资源的储藏状况、开采条件、资源优劣、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实施有差别的定额税率。这次调整进一步体现资源税对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级差收入的有效调节。
(三)2010年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
1994年出台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运行了16年之后,终于有了“破冰”之举。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0年6月2日联合公布《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该规定,从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改革,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2010年12月1日起,资源税改革试点地区随后进一步扩展至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贵州、宁夏等12个西部省区,为全国范围内实施资源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2011年资源税改革
2011年9月21日,国务院第173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新修订的条例及实施细则已于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本次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改变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的征收办法,由从量定额征收统一调整为从价定率征收,税率为5%~10%;在煤炭税目下将焦煤单独列出,设置税额为8元~20元;在有色金属矿原矿税目下,将稀土矿单独列出,单位税额的征收标准从30元提高到60元;下放部分税权,规定财政部未列举名称且未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此外,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进行修改,规定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依法缴纳资源税,不再缴纳矿区使用费。该决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由此,我国资源税纳税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对2011年资源税改革的评价
(一)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对于资源税,除了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均归地方政府所有。石油、天然气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使资源税收入与产品价格挂钩,可以有效增加资源开采地的财政收入,尤其是对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集中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有利于增强改善民生以及治理环境等方面的能力,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各类资源开发企业的税负公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原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我国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油价接轨,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给原油开采企业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将资源税收入与原油、天然气的价格挂钩,可以使资源税收入随着产品价格和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增加,加大资源税在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公平各类资源开发企业的税收负担。焦煤是生产焦炭的原料,属于煤炭中的稀缺性资源,其价格和利润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煤炭资源。因此,提高焦煤的单位税额标准,不仅表明国家保护焦煤等稀缺性资源的政策倾向,也有利于逐步实现煤炭企业资源成本负担的合理化。
三、关于资源税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从税制要素来看
1.扩大征税范围
根据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我国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个税目征收,课税对象仅限于矿产资源。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以我国的邻国俄罗斯为例,俄罗斯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都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为有效调控淡水、林业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俄政府开征了水资源税、林业税等自然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不但难以有效遏制对非税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上的浪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资源类行业造成税负不公,难以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因此,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扩大到包括所有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但应遵照“循序渐进、分类调整”的原则。可以考虑首先对利用价值比较高的水资源(如地热和矿泉水等)征收资源税。将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与耕地占用税进行整合,征收土地资源税,然后逐步扩大到森林资源等其他非矿产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税征收范围体系。
2.改革计税依据
虽然目前对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但其他5个税目依然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虽然从征管角度考虑,从量定额征收简便易行,税收成本相对较低,但从公平税负的角度来看,资源税的征收与资源性产品价格无关,使得资源税负与资源性产品价格脱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生产成本和稀缺程度,从而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使用效率低下。此外,从税收收入角度考虑,从量定额的计税方式缺乏弹性。建议对大部分价格波动较大或市场公开化的资源性产品改为从价定率方式征收,使税收收入与产品价格挂钩,充分发挥“水涨船高”的自动调节机制。当前,可以考虑对煤炭资源税进行改革试点,将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对于价格波动不大或者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性产品,如水资源可以实行从量定额方式征收。在机会成熟,如对资源储量等技术指标管理完善后,可以考虑将税率与资源可采储量、回采率和环境保护等挂钩。
3.逐步提高税率水平
除了原油和天然气,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税率皆为单位税额。应税资源产品中,最低的单位税额只有0.3元/吨,最高的单位税额为60元/吨,只限于稀土矿和固体盐,其他资源产品的最高税额一般在20元、30元。资源税负整体偏低,造成我国资源税收入增长缓慢,占国家税收收入比重非常低。我国资源税收入的增长在大多数年份均低于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增长,而且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总额一直徘徊在0.6%附近。这样的税收负担,对于资源开采企业而言微乎其微,和不断上升的资源开采利润不能同日而语。因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资源开采企业大肆开采,但资源的利用率却极其低。在税率改革方面,应考虑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短期内,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提高部分资源产品的税率,如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可以考虑提高煤炭的税率,但不宜过高。从中长期来看,应该与国有资产补偿制度相结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充分发挥资源税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控的功能。
(二)整合资源税费
除了《资源税暂行条例》,根据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的规定,我国于1986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该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补偿费。此后,相继颁布了多项与矿产资源开采收费相关的规定和办法,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及石油特别收益金等。除此以外,还存在大量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收费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煤炭企业经过批准的合法收费就达92项,其中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40项,属于经营性收费的6项,铁路运输杂费等46项。再加上其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实际收费项目在100项以上。这些与资源开发及利用有关的各种收费项目,造成税、费并行,“费挤税”现象严重。为了保证缴纳各项费用后的利润水平,企业更倾向于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加剧,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于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应将其整合,重新构建资源税制体系,如下一步可以考虑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石油特别收益金并入资源税,然后将现行收费体系中的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逐渐并入资源税。建议保留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建立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制度,可以有效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但应该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管理,如考虑在全国范围推行采矿权的拍卖制度,合理确定采矿权的真实市场价值。对于其他各种名目的行业性建设基金,应该逐步取消。因为收取行业性建设基金会引起资源开发利润在行业间的转移,不利于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构建合理的资源税体系,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资源税;问题;改革;
一、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一)资源税的概念
资源税是以资源为对象课征的税种,是国家凭借宪法赋予它的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行政权力,向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征收的一种特别税收。
资源税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级差型资源税和所有权型资源税。级差型资源税相当于级差地租的性质,用于调节因资源的优劣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所有权型资源税体现了国家对资源的绝对权力。国内对资源税一般定义为:国家对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就其资源生产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二)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我国以独立税种形式正式开征资源税始于1984年。资源税对在中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开征资源税。但是,实际上,最初的资源税征收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1992年扩大到铁矿石。资源税起初是根据应税产品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按照超率累进税率计算缴纳的。从1986年起,资源税的征收方式才改为按实际产量(销量)定额征收。
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税制改革。资源税的应税产品范围全面扩大到矿产资源,盐税也并入资源税制。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
二、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一)征税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用列举的方式具体地规定了应税税目名称,依次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这些应税产品大部分属于矿藏资源,现行的资源税也基本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的性质,对于其他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森林、草原、水、河流、滩涂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缺乏税收调控,因此造成了对这一类资源的过度开采、过度消耗和严重的浪费。
(二)计税依据不够科学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了资源税的课税数量:(1)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2)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这一征税方式会带来两种不利后果:首先,按销售量或自用量收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不予考虑,容易导致开采者的滥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资源税全部从量计征,征税多少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没有关系,这不仅不能反映所有者的权益变化,也会挫伤矿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计征方法不够合理
《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其中课税数量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标准。因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企业开采而未销售或未自用的资源,则不再属于纳税范围,无须纳税。如果仅从征管的角度看,这种按销量和用量征税的方法是比较有利的,但如果从资源税的课税目的看,则是不可取的。这无疑是没有限制企业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行为,导致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资源税税费关系混淆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作用趋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收费,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改革我国资源税的途径
(一)扩大征税范围
我国资源税征税范围应按照“宽税基、简税制、少优惠”的基本原则设计:(1)进一步将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地热资源等。(2)将我国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如针对当前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实,可将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3)将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
(二)完善计税依据
资源开采企业应为其开采破坏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而不应限于已销售资源,这应当是改革后资源税课税依据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改革后的资源税应当以资源的产量为课税依据,使用消耗得多,承担的税负就大,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同时,按开采数量计征也可以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而积压或自用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企业“以销定产”,实现资源最大效益的利用。同时按开采数量计征也利于实现对资源税收的源泉控制,避免税款的流失,也更能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立法意图。
(三)改革资源税计征方法
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没有考虑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也没考虑到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应改革当前的资源税税率,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前提下,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宗旨,重构税率标准。
(四)合并资源税费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第一、依据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第二、由于国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参考文献:
[1]胡伟清.双刃资源税[J].商界,2006,(2).
[2]陈大明,孙先胜,刘红云.论我国资源税税制的完善[J].辽宁财专学报,2000,(5).
篇10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2007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2007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2007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2001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2007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2007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2007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2008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2007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