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范文

时间:2023-03-30 18:1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短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短缺

篇1

【关键词】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建议

【 abstract 】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ne of the factors, the rain ut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e article by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and the rain water crisis potential values, analysis of rainwater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arouse people to use water attent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rain in using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hopes to give the reader must enlightenment.

【 key words 】 the rain; Resource-oriente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sugges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资源概况及危机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储存于地球的总水量约13.86×109亿m3,而淡水中68.7%的以冰川、永久积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带,仅有0.5%的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中。在《可持续利用的水(sustaining water)》报告中, 预测2025年将有46~52个国家、27.8~32.9亿人口加入缺水国家的行列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8 ×104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 ×104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2067m3。全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有16个省(市、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等6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地区。

雨水资源化利用潜在意义

雨水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资源,大量的雨水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收集,造成资源白白浪费。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原生态的自然地貌完全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柏油马路。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雨水自然下渗量减少,径流量加大,一旦出现暴雨,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受到严重的挑战。降水初期的雨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经过一段降雨历时后,水体属于轻微污染,经简单处理后便可作为生活杂用水、绿化用水和景观用水等。雨水资源化可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雨水排水管网,减轻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投资。

雨水资源化是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雨水综合管理利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外雨水资源利用

1982年在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雨水集流会议,嗣后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并多次召开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雨水利用的交流与研究。雨水利用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探索研究。

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理论和技术体系。雨水利用在德国城市有三种方式:①屋面雨水收集储蓄系统。各类建筑物屋面汇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作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②路面雨水截留渗透系统。在道路、广场合适的位置修建大型蓄水池或渗透设备收集管道排放雨水,补充市政供水或补给地下水。③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内部修建渗透排水浅沟,浅沟内种植大量的草皮,以便加大雨水径流时间,增加雨水下渗量。超出渗透饱和的雨水排入蓄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市政补给水或地下补给水。

日本早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在大型建筑物修建雨水蓄洪池,储存建筑物雨水管道收集的屋顶雨水,用作生活杂用水、绿地、消防和应急用水。在公园、绿地、庭院及道路都修建有渗透池、渗透管等设施。1992年日本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雨水被作为一种商品出口到水资源比较匮乏的阿拉伯国家。

20世纪80年代泰国已经建造大约0.12亿个2m3的家庭集雨缸。加拿大、印度和以色列等国,修建小型水池、淤地坝等工程,拦蓄雨水进行灌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内雨水资源利用概述

国内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收集的雨水用于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补充灌溉。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全国妇联发起“母亲水窖”行动。1995年第七届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大会在北京举办,1996年在兰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雨水利用学术讨论会。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交流,共同探讨在雨水资源化研究成果以及面临新的问题,提出雨水资源化要走的方向。

北京市雨水入渗、集蓄和水质处理等基础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21世纪初雨水利用开始推广,雨水利用类型分为2类:①集中式雨水集蓄综合利用。收集屋面、园区的雨水通过输水管道经截污装置净化处理后,储存于蓄水池,雨水利用一种用于绿地浇洒、冲厕和洗车,另一种结合建筑及景观设计,作为景观用水。②雨水渗透利用。主要修建大量的透水地面、渗透管沟、渗透池等渗透设施,补充地下水和减少地面径流量[2]。

北京市在2003年制定《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同时出台“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要求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增加滞蓄利用雨水的能力。

西安在雨水利用方面已有3种成熟的技术[3]。①城市路面雨水利用。在道路绿化带下面分段修建蓄水池,与雨水管道相衔接,主要收集路面降雨。人行道铺设透水性砖体,雨水直接渗入地下。②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主要包括收集、过滤、储存和回用。考虑到降雨的不定期性和设施共享,结合中水回用系统,修建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储存雨水和分类污水。③屋顶雨水利用。屋顶汇集的雨水通过落水管流入沙砾石层,过滤后沿输水管道进入蓄水池。

雨水资源利用建议

近年来全国雨水利用的进程明显加快,但雨水利用化水平远远不足。为了提高雨水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应从政策层面和管理体制加以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强制性雨水利用法规,设计和开发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设计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管理部门应进行监理验收。水务管理部门应把雨水利用纳入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部分进行统筹管理。其次应在工程设计、建设中加以落实。在工程设计时结合建筑、道路和景观设计等,制定不同的雨水利用方案。在工程建设时采用新设施、新材料,依据工程所需选择材料。最后在技术理论研究中加大力度。雨水利用涉及到建筑、道路、材料等多学科,为此各专业学课应深入探讨,全方面多领域研究。组建雨水资源化利用协会,举办雨水资源化利用学术交流研讨会,建立雨水资源化利用智能化平台。

雨水资源化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资源统筹调配利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雨水资源化利用要走技术化、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的路线。

参考文献:

[1]侯春梅,张志强,迟秀丽.《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呼吁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 [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211-1214.

篇2

【关键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水资源风险评价指数

一、引言

水资源短缺风险,泛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条件下,由于水资源总量和用水总量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使区域水资源系统发生供水短缺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失。随着近年来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成为水资源科学发展的必然。区域水资源是否短缺、短缺情况如何,简单来讲是受用水需求和供水两个因素影响决定的。又因为降水、径流等随机性,供水和需水都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水资源短缺也具有随机性,即存在一定的水资源短缺风险。

基于以上背景,本题从水资源系统运行过程及风险产生的条件出发,基于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参考《北京统计年鉴》及市政统计资料提供的北京市水资源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资料讨论一下问题:

1、评价判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风险因子;

2、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做出风险等级划分并陈述理由。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调控,使得风险降低;

二、模型建立与求解

水资源风险指数的物理意义是区域的降水量、水资源短缺程度、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总用水量决定的,利用者5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综合反映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公式如下:

其中S为水资源短缺程度 (2)

C为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指数;P为人口数(万人);G为GDP地区生产总值;W为总用水总量(亿m3),Y为本地水资源总量(亿m3);K为与降水有关的系数。

H为降水量(mm)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地区水资源总供给量越大(本地水资源总量+外调水资源),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越小;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大,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越大;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程度详细划分如下:

级别 C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应对措施

Ⅰ >10 极高风险区 控制人口和经济规模,丰水年需要调水。

Ⅱ 5-10 高风险区 控制人口和经济规模,平水年以上需要调水。

Ⅲ 2-5 次高风险区 控制人口数量,枯水年需要调水

Ⅳ 1-2 中度风险区 特枯水年需要调水

Ⅴ 0-1 低风险区 通过适当配置,可以实现供需平衡

三、模型的解释

根据本模型制定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分级表,将北京市31年来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划分为极高风险区(>10)、高风险区(5~10)、次高风险区(2~5)、中度风险区(1~2)、低风险区(0~1)、无风险区(

北京市自1999年以来经历着十年的干旱[1],我们的模型运行结果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08年,08年之前几年的缺水风险均维持在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09年又由08年的低风险区变为高风险区。由资料得知,除08年降水量比之前稍有好转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北京奥运会时曾外调水一亿立方来确保奥运会供水。[2]

四、对策建议

1、尽快制定北京市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遵循水资源形成、发展、转化的自然规律,建立人与水的和谐关系,有效实施水资源储备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十年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问题。

2、加强重大水问题的科学研究。科学预测本地水资源总量,及时合理安排外调水资源量;对重大水利为水电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在坚决按期完成工程的前提下,更要做好研究、论证分析工作,使其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

3、构建节水型社会经济结构。增强北京市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当提高水价格,改进节水技术,尽量使得每一层次的局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4、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水资源应用到不同部门是有效益差别的。水是公共商品,因此在国家或流域尺度配置水资源主要是政府的任务,在水资源短缺、供水受限的情况下,综合考量分析如何最好的满足不同部门和行业对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建.从全国大旱看北京水危机及面临挑战[EB/OL]. http:///20090212/n262206521.shtml

[2]李明三.10亿吨外调水将进京 北京供水体系战略调整[EB/OL].

篇3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农业缺水;原因;对策;吉林梨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今水资源短缺,一些河流断流、干枯,河道萎缩以至枯竭,水库蓄水量也大幅减少,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已入不抵出,水位下降,漏斗区扩大,诱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1-4]。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现状

一是降水。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南北长105 km,东西宽92 km,幅员面积4 209 km2。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沙干旱,夏季温热多雨;每年5—9月为雨季,据50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560 mm,年份间差异较大,最大差异达444.5 mm。地区间分布也不相同,降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东南多年平均600 mm以上,西北多年平均400 mm以下;降水多集中于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4—5月降水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因此春旱十有八九,严重影响播种出苗质量。二是地表水。境内有9条较大河流,其中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最大。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4座。地上水资源比较丰富,但这些水利资源主要用于种植水稻。三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形和含水层岩性不同,地域差异性较大。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中上游,地表坡度大,含水层多系砂砾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流畅通。东边河下游河谷地区,地表坡度平缓,水位浅藏,地下水径流迟缓,有大面积的闭流区,使地下水逐渐矿化,因而地表面土壤盐碱化普遍。而今,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梨树县旱灾连续发生,使县域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小水库几乎干枯见底,大河断流小河干,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全县水田大部改为旱田。水资源危机给梨树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已迫在眉睫。

2农业缺水的原因

一是用水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设施农业、灌溉性用水等大大增加势必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二是环境恶化。如林木的无序砍伐,荒山的大面积开发、垦荒,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蒸发量上升,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导致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利。三是河水利用率下降。一些小企业和矿山开发流出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生产不能利用。四是水资源减少。降水量减少,1990—2009年,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55 mm,后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77 mm,降水呈现逐渐偏少的趋势,使消耗的地下水、地表水得不到补充。

3对策

一是提高整地质量。通过深耕、深松打破坚实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广泛接纳降水,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面径流与蒸发。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从而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二是秋整地秋施肥。该项技术完全适应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的气候条件,秋天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及时整地、施肥,避免春天整地动土,有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纳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是实现一次播种实现全苗、齐苗、壮苗的关键措施之一。三是种植抗旱性作物。本着注重市场效益的原则,选种优质、高效、节水的抗旱性作物,压缩高投入、低产出、耗水大的作物。增加耐旱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物品种,如耐密型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花生、芝麻等。四是中耕少动土。铲、趟抗旱,但干旱严重,表层无湿土,铲趟只能使旱情加重,而且伤根后易形成三类苗或死苗。因此,在生产上,应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早间苗,科学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实现中耕少动土的管理措施。五是推广应用保水剂,解决干旱年份土壤墒情不足的问题。保水剂含有大量的强吸水集团,其贮存的水分可被农作物的根系直接吸收,从而达到作物抗旱的效果。六是旱地施肥技术。开展农化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应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等技术,以培肥土壤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益,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七是推广滴微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调节土壤水分,达到促、控结合,以节水灌溉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实现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水的利用效果的目的。八是其他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种、玉米秸秆覆盖保墒等栽培措施。搞好封山育林、提高地面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等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王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0,34(4):13,146.

[2] 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0(5):67-68.

篇4

关键词:邱庄水库;枢纽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120-02

1邱庄水库枢纽工程概况

邱庄水库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城区北20km的还乡河出山口处,是还乡河流域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25km2,总库容2.04亿m3,水库以上流域为山区,山高多在海拔200~300m之间。水库上游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69年达1127mm(邱庄水库实测),最少的1997年仅有256.7mm(邱庄水库实测)。年内降雨也不均衡,其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80mm,占全年的80%以上,而且汛期降雨又往往集中在一、二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历年最大点雨量1小时达155.0mm(1959年7月21日新集站实测),最大一日降雨256.0mm(1959年7月21日新集站实测)。

邱庄水库以上流域产流过程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量的多少与分布情况直接关系到径流量的大小与时程分布。

另外,邱庄水库地处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中间位置,是该输水工程的反调节水库,水库上接26.3km的引滦入还工程,下连25.7km的引还入陡工程。邱庄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放水洞、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邱庄水库经过初建、续建、扩建加固、溢洪道除险加固等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五千年一遇。

2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河川平均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只有2239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位居第121位;另外,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缺水,河北省尤为突出,唐山市虽比河北省的其他缺水城市如沧州、衡水水资源量丰富,但仍为缺水严重城市之一。

3对邱庄水库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随着唐山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法加强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作为唐山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邱庄水库为唐山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对近几年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供用水矛盾:

3.1解决上游移民高程偏低问题

邱庄水库扩建加固时设计的水库移民迁建标准为73.4m,但现在移民迁建高程为69.0m,征地高程仅为67.2m,严重地影响了水库的调度运用、兴利与发展。由邱庄水库水位蓄量关系表可知,当水位为67.2m时,蓄量为0.7362亿m3,水位69.0m时,蓄量为0.9699亿m3,水位为73.4m时,蓄量为1.6798亿m3。也就是说,如果解决了上游的移民高程问题,对库容来讲,相当于又建了一个邱庄水库。

3.2提高水库下游还乡河河道行洪标准

邱庄水库现行运行方案是:汛限水位64.0~68.5m(二十年一遇)时,限泄230~400m3,水位超过68.5m、预报上游仍有较大洪水时不限泄。还乡河河道,在丰润县城以下河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丰润县城以上仅为10年一遇。因此,丰润城区至邱庄水库段还乡河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影响水库的洪水调度。

上游移民高程低、下游河道行洪标准低,这就给邱庄水库的正常调度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其在调度时回旋的余地减小,不能发挥工程本身应有的功能。

3.3适当调整水库运用方案

在上面提到的上游移民问题及下游河道行洪问题解决后,可适当调整水库的现行运用方案。水库现行正常蓄水位与设计正常蓄水位分别为66.50m及71.40m,相差4.9m,相应库容相差0.6634亿m3(即1.3222亿m3-0.06588亿m3),现行兴利库容与设计兴利库容分别为0.65亿m3及1.31亿m3,相差0.66亿m3,即现行兴利库容只是其设计值的一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在解决好各方面问题后适当提高各水位的现行值,使其接近或达到水库本身的设计标准,这对于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4更改调节方式

水库按调节周期的长短,可分为多年调节、年调节和日调节,邱庄水库现行调节方式为年调节,即将汛期多余水量存储于水库内供枯水期使用,调节周期为一年。据资料统计,由于持续几年的干旱少雨,邱庄水库一直在低水位下运行,蓄水较少。远远小于兴利库容,不能充分发挥水库的工程效益;同时,因为蓄水量太少而致使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显著降低。如把调节方式由年调节改为多年调节,将丰水年的水量部分蓄留在水库内,供枯水年使用,变废为宝,缓解枯水年的用水压力,补给地下水位,这就大大地节省了水资源。

3.5水库联合调度

考虑唐山境内水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作用。当水库需要泄洪而陡河流域洪水较小时,可考虑由引还入陡输水工程向陡河水库泄洪,由陡河水库相机蓄水,同时结合泄洪可增加姚庄电站的发电效益;当滦河流域来水较多,上游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需要泄洪,而邱庄、陡河水库蓄水不足时,可考虑利用潘、大水库弃水补充邱庄、陡河水库蓄水量,同时结合泄洪可增加南观、姚庄电站的发电效益。邱庄水库作为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反调节水库,在自产水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存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的弃水,以便供给唐山市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这同样节约水资源。

3.6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水法宣传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尽量阻止污染物进入水体,保护水质,以满足水资源属性。邱庄水库水污染的途径主要是上游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库区内网箱养鱼所导致的饲料过分投入,笔者建议建立水质观测站,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并在适当时机取缔网箱养鱼。

另外,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当地个别老百姓水利意识淡薄,水法知识较少,水库管理处虽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具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应搞好水政宣传,增强人民的节水意识,节约水资源,使我们取得水库这一个“点”带动和影响社会这个“面”的效果。

篇5

关键词:水资源;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3206

安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为响应国家推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安徽沿淮经济带是皖江示范区和皖北“四化”协调先行区联动发展的纽带,事关安徽能否顺利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目标。所以,加强安徽沿淮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加快推进安徽沿淮经济带的发展,对于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安徽沿淮经济带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012年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总量59.759亿m3,人均水资源量565m3,是全国人均量的32.6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气候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灾害交替发生。近年来,伴随着淮河流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水资源缺口越来越大,水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安徽沿淮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安徽沿淮经济带在水资源约束下的发展问题,首先需要对该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定量测算。

一、 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有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评价。2002年3月在科威特召开的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国际会议上提出,由于农业扩张、工业化、生态环境退化、生活水平提高、迅速增长的城市化和沙漠化所造成的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和日益增长的水污染现象,使得水资源问题正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1]。Ruth Meinzen-Dick认为城市人口的过分集聚,导致了有限的水资源的供给不足,通过分析水资源不同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来探讨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2]。Shiklomanov等从年均水资源更新量、水资源需求量入手,研究了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3]。Alcamo用年均水资源量代替水资源可利用量,采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指标,评价全球尺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4]。Hoekstra提出水足迹概念,定量评价水资源利用管理的方法,具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包括作为自然资源消耗和各种类型的水污染的的水资源总消耗)[5]。Howard D. Passell等人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新墨西哥中北部的3个县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水资源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6]。

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内学术界对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也日趋活跃。马滇珍等建立了一套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对72个二级区以及8个流域片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综合指标的评分结果,水资源短缺程度按综合指标分为严重缺水、缺水、基本平衡三种情况[7]。 陈守煜等采用聚类神经网络法适合自适应谐振理论对辽西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程度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8]。黄林楠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并将水资源账户划分为生活用水足迹、生产用水足迹和生态需水足迹三个二级账户,用以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9]。王红瑞等建立了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对北京市1979-2005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研究[10]。马黎等构建了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法对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评价,揭示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分布格局[11]。刘登伟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数,对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评价[12]。高媛媛等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法对泉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中的水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13]。梁媛等利用模糊物元、模糊识别等多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最后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m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循环修正模式的水资源短缺程度评价模型并加以应用[14]。

二 、 模型的测算

(一)模型选择

本文从生态足迹角度,选择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10,16,17,18,19]对安徽沿淮经济带2市、7县(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进而分析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安全问题,从而为水资源约束下安徽沿淮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二)数据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2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蚌埠市水资源公报》、《滁州市水资源公报》、《六安市水资源公报》和《阜阳市水资源公报》,部分来源于2007-2012《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安徽省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均衡因子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2年确定的г=5.19,各地水资源产量因子按照全球平均水资源生产能力Pw=3 140 m3/hm2计算而得,如表1所示。采用分析时期内安徽沿淮经济带2市、7县(市)(淮南、蚌埠、阜南、颍上、霍邱、寿县、凤阳、定远、明光)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测算结果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安徽沿淮经济带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测算,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安徽沿

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2007-2012年总体上看变化比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平均值为0.423 3 hm2/人;生产用水(包括农业、工业、林牧渔畜用水)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91%以上,是主要贡献者,其中,农业用水占生产用水的84%以上,远超过工业用水和林牧渔畜用水占生产用水的比重;生活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约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7.3%,2007-2012以年均2.6%的速率逐年下降。生态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由2007的0.38%上升到2012年1.87%,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7.97%。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年均4.4%的速率逐年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水资源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0.146 8 hm2/人上升到2012年0.212 8 hm2/人,年均增长率高达7.7%。总体上看,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且差距越来越大,水资源生态赤字愈加严重。

图1 安徽沿淮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账户构成

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账户构成中见图1,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平均达到77.5%;工业用水次之,所占比重为10.8%;生活用水为7.3%;林牧渔畜用水所占的比重较小,约为3%;生态用水的比重最小,仅为1.4%。

在安徽沿淮经济带2市、7县(市)中,寿县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最高,平均为0.632 7 hm2/人;其次是淮南、霍邱以及定远,分别达到0.491 9 hm2/人、0.487 6 hm2/人和0.445 1hm2/人;阜南最低,仅为0.220 1 hm2/人(见表3)。

在安徽沿淮经济带2市、7县(市)中,明光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最高,平均为0.580 4 hm2/人;定远,凤阳,蚌埠的承载力相当,均略超过0.310 0 hm2/人;阜南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最低,为0.131 4 hm2/人,仅为明光的22.64%。

从安徽沿淮经济带各地市的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来看,仅有明光连续6年出现了水资源生态盈余,平均值为0.292 2 hm2/人,其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生态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市是出现水资源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寿县由于水资源生态足迹高于其他地市,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并不突出,导致其水资源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达到0.430 4 hm2/人,比第二名淮南高了0.136 3 hm2/人;凤阳、阜南的水资源生态赤字相对较低,分别为0.030 9 hm2/人以及0.093 0 hm2/人,凤阳在2007-2009年出现过连续3年的水资源生态盈余,但从2010年开始,水资源开始出现生态赤字。

三、结论

第一,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低。2007-2012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平均仅为0.169 3 hm2/人,且以平均每年4.4%的速率下降,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不断恶化,这对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很大挑战。2007-2012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值与生态足迹的比值由65%下降到50%,在生态足迹变化幅度不大的条件下,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从2007年以来,安徽沿淮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的值不断增大,由2007年的0.146 8 hm2/人上升到2012年0.212 8 hm2/人,年均增长率达到7.7%。从具体地市看,阜南、颍上以及霍邱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排名靠后,与第一名明光的差距较大,平均不到明光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1/3,缺水压力很大,已对这些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二,安徽沿淮经济带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以及一些传统工业部门对水资源消耗过大。在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农业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平均为0.328 5 hm2/人,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达到77.5%,对水资源的消耗很大,且从2007-2012年,始终保持很高的比例,暴露出安徽沿淮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过分依靠农业生产的问题。从具体地市看,寿县、淮南、霍邱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平均分别为0.632 7 hm2/人,0.491 9 hm2/人和0.487 6 hm2/人。在这三个地市中,寿县的农业产值占其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于工业和服务业,淮南和霍邱的主导产业分别为煤炭采选业和黑色金属采选业,三个地市都暴露出过分依靠传统产业,没有对传统产业进行必要的改造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这些因素导致了它们的水资源消耗严重,水资源生态足迹过高。

第三,安徽沿淮经济带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保护仍需加强。2007-2012年,生态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7年的0.001 6 hm2/人提高到2012年的0.008 hm2/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37.97%。目前,安徽沿淮经济带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仍超过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过半河流的水质尚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且水污染使部分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进一步加剧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流域河湖径流季节性变化大,生态用水被挤占,有水无流或河湖干涸的现象突出,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污染对水资源的急剧消耗,加大了安徽沿淮经济带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使生态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上升,致使水危机形势日益严峻。

四、政策建议

第一,实行跨区域调水和蓄水工程。为缓解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短缺状况,尤其是淮南、颍上、蚌埠等地市的缺水压力,提高这些地方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实行跨区域调水和蓄水工程,补充当地水资源的不足。修建淮南引淠、引淮济阜、引芡济蚌跨区域调水工程及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淮南引淠工程以淠河干渠为水源,利用渠道输水至寿县大井水库后通过管道调至淮南市山南新区;引淮济阜工程以淮河干流为水源,在南照集通过管道调水至阜阳;引芡济蚌工程以淮河北岸的芡河洼地为水源,通过管道穿越淮河至蚌埠;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利用驷马山工程引江输水线路,经定远县江巷水库至淮南和蚌埠,通过新开输

水干渠和兴建滁河四级站、江巷水库等措施,为淮南、蚌埠及沿淮地区部分城镇提供重要的后备水源。同时,通过新建江巷水库、抬高淮河干流临淮岗坝上及蚌埠闸以上河道和城西湖、城东湖、高塘湖等湖泊蓄水位;充分利用淮南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煤沉陷区,因势利导,发挥其蓄水作用等举措,提高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供水效益,增加可供水量。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过高、水资源消耗量过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应该着力从产业结构上做文章。依托区位条件,发挥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以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平台,充分挖掘沿淮地区人才资源的潜力,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综合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沿淮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工作,其中淮南应重点拉动煤炭产业链,扩展煤炭增值空间,充分利用上游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煤气化、液化等技术,生产下游产品,并推动下游产品深加工,生产烯烃、PVC、二甲醚等高端产品;由于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缺乏且农业和工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应该重点发展和培育生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培育提升生活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法律等商务行业,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立足沿淮农业区位特点,发挥粮食、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建成淮河流域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利用沿淮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做好安徽沿淮经济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工作。重点是加强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开展重要水源地和采煤沉陷区的保护与修复,着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结合雨洪资源利用和水系沟通,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兴植树造林,加快瓦埠湖、香涧湖等重要水源地涵养保护,开展八里河、龙子湖、沱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闸坝生态联合调度。实施矿山复绿行动,重点治理矸石山、电厂粉煤灰堆放场,消除视觉污染。治理矿坑污水、选煤废水,改善水体环境。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采深层水、合理开采浅层水、创造条件逐步补给深层地下水”的原则,加强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地下水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参考文献:

[1] Hoekstra A Y. VIR. 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R].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UNESCO-IHE, Delft,The Netherlands,2003(2):65-75.

[2] Ruth Meinzen-Dick, Paul P Appasamv. Urbanization and Intersectoral Competition for Water[J].Urbanization and Water,2001:27-51.

[3] Shiklomanov I A, Rodda J R. World water resourc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UK: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3.

[4] Alcamo J, Doll P, Henrichs T et a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water GAP 2 global model of water use and availability[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Journal 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 2003 48(3):317-338.

[5] Shadananan K Nair. An Assess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atchments of Kerala,India[J].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2001(2)3:23.

[6] Conan C, Marsily G de, Bouraoui F, et al. A Long-Term Hydrological Modeling of a Semi-Arid Mediterranean Watershed[J].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2001(6)3:39.

[7] 马滇珍,张象明.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1(1):42-55.

[8] 陈守煜,李庆国.一种新的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5,36(6):662-666.

[9]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 279-1 286.

[10] 王红瑞,钱龙霞,许新宜,等. 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9,40(7):813-821.

[11] 马黎,汪克献.我国缺水风险分布状况及其对策[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2):131-135.

[12] 刘登伟. 京津冀大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J].水利发展研究,2010,10(1):20-24.

[13] 高媛媛,王红瑞,许新宜,等.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2):204-214.

[14] 梁媛,许新宜,王红瑞,等.基于循环修正模式的云南省水资源短缺程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7):1 146-1 158.

[15] 刘子刚,郑瑜.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6):1 083-1 088.

[16] 汤冠华,刘永.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3(185):45-47.

篇6

论文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业水资源利用不仅要实现节水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节水的前提下实现产出的高效益。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强调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道路,建立节水型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就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 

篇7

[论文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水资源的枯竭似乎已经成为近来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我们曾经如何认为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组成,但是淡水资源的缺乏确实成为一种伤痛,人类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所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水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水资源的节省能否给地球带来一点希望。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二)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转贴于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危机;保护;可持续利用

引 言

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水资源的匮乏状态以及当前的水资源污染危机,直接影响着全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就我国当今时代水资源保护状况来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保护工作依然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简单阐述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水资源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谈论了完善水资源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资源大国,我国的总体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就人均而言,整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匮乏。这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的人均用水状况处于非常窘困的状态。所以,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现状首先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境况,我国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水荒危机。这种水荒危机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各地应用的合理分配,是整个国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须品,其匮乏的状态将直接导致整个国家的生存危机,但是,整个水资源在各地分布状况的不均对于各地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影响严重的问题。水资源占有量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配合状况,才真正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而就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与经济配合状况来看,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着水资源污染的情况,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使得整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水资源使用状况都受到了影响,即使水资源占有量多,整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因此,水资源的质量和水资源的占有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今时期,加强对于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我国必须解决的一个任务。

总之,不管是大环境下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低下,还是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我国的水资源都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处境。完善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合理利用工作,是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有限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下,获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危机对于我国的严重影响

水资源作为国家各个方面发展都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其危机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水资源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陷入崩溃状态。本文接下来就简单介绍几点水资源危机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十分匮乏的国家,其水资源危机的严重影响,首先就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对于我国人民生存以及粮食生产的威胁。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使得人均用水量十分拮据,还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粮食生产是人们生存的必备物资,但是其生产直接依赖着水资源的供给,水资源的短缺直接会导致粮食产量的低下,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而也对人的生存发展造成一种粮食供应短缺的危机。

再者,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水资源污染及不合理开发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整个国家受到的水资源危机的影响,主要就转变成了水资源污染以及不合理开发对于国家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阻碍。水资源的合理运行,对于生态环境的状况而言,是一种影响极大的维持条件。水资源的污染及缺乏,直接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功能的失调,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水资源危机对于国家的经济也是一种极为重大的破坏因素。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依赖,是整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不仅水资源的短缺会延缓国家发展的进程,水污染也会阻碍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使用,在治理水污染时也会形成非常高的花费。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损坏,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一定的不良状况。

三、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对于世间万物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一种东西,水资源的短缺、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都是影响极坏的事情。因此,必须实现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几点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保护机制,实现其合理开发与利用

水资源污染与过度开发是目前对我国用水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件事情,完善水资源的保护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措施。首先,国家必须严格监管及奖惩制度,制定一种完备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对工业的生产发展用水及水污染问题做出规范。其次,国家还必须落实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预防机制,推动水资源保护理念在国家各个部门及人民群众中的落实,鼓励人们自觉的节约用水,减少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及浪费。再者,国家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污染预警机制,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监控,并实现对于水资源的及时治理。国家还可以针对各个地区生存发展的需求,制定一种合理的限水令,强制人们实现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

(二)建立健全水资源调配机制,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作为一个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的国家,各个地方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的问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水资源缺乏地区的用水,还在某些方面助长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污染及浪费心理。因此,国家必须针对各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需求,建立一种流动的水资源调配机制,使国家的发展对于水资源使用的要求,随时处于一种比较及时完备的状态。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以及蓄水排水工程等,实现国家大的环境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其次,国家还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对地区用水实现宏观的调节,使地区各个部分的用水都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再者,国家还必须对重点用水区实施合理的控制,避免水资源调配以及供给丰富之后,重点用水区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及浪费。此外,国家还必须对工、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用水状况做出合适的调节,使每一项发展都能够得到及时的供给。

四、结语

水资源问题在整个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在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大环境下,我国必须抓住机会实现新的淡水资源的开发,并做到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推动水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景,胡善华,喻正龙.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初探[A]. 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

[2] 刘光复,刘志峰,黄海鸿.建设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A]. 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

[3] 蔡金万.水资源供需平衡调控与循环经济[A]. 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

篇9

王浩: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是缓解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民心工程,也是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解决区域性或流域性水资源危机,促进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黄淮海流域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深度的水资源短缺,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生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用水竞争。严峻的水资源态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二是与水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包括缺水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用水不当造成的水污染。突出的区位优势和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条件,形成了黄淮海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西线工程沟通了黄、淮、海、长江四大流域,形成了四横三纵的国家大水网,使得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实现联通互补,将全国三分之一的水资源纳入了联合配置范畴。

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调水线路既有各自主要的供水目标和合理的供水范围,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可共同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水北调各工程规划线路除西线相对独立外,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有一定的重合,而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南水北调来水与北方东、中、西部水资源可以实现相互补偿。这种补偿分配,可以将南水北调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农村单元和黄河的辐射供水区域,从而实现黄淮海流域更大范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通过水资源配置调控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青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从专家的角度,你对此如何理解?

王浩:不仅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而且汛期降雨集中,非汛期干旱少雨。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94%以上的水量入海。而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广大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尤其是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

京津及华北等北方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条件差别大,这些都决定北方地区无法依靠自身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而且,北方地区降水、径流年际变化都很大。北京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5倍,丰枯年水量相差悬殊,河北年径流量极值比高达53。径流年内分配非常集中,全年径流的60%~90%集中在6~9月四个月内。降水量和径流量年际间的悬殊差别和年内高度集中的特点,既是造成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又给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北方地区用水量不断增长,入境水量逐渐减少。由此看来,要想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南水北调工程是必由之路。

南水北调是为缓解京津及华北等北方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建设的跨流域特大型引水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结构性失衡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这一工程,有利于改变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有利于逐步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

《中国青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于带动沿线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哪些作用?

王浩:南水北调工程能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华北地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内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还有铁矿、有色金属、石膏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有利于华北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

南水北调工程还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44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数据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按2000年底的价格水平估算,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多年平均直接效益约为每年560亿元。按照每5~10万元投资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估算,在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每年可增加约18万个就业机会。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随着广大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企业生产结构和规模也会随之变化,一些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扩大就业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中国青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哪些作用?

王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大,我国江河、湖泊和海域受污染面积不断增加,至今仍在迅速蔓延,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城市污水和农田中的化肥、农药流失。据统计,20世纪末我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七大水系407个重点检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约占30%,导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局面,身边的水源无法使用,使得水资源短缺形势进一步严峻。所以,在我国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用水的浪费行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水和谐的节水型社会。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后,将在以下几方面对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水资源较丰富的地方的水,引到北方水资源较缺乏的地方,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

第二,减轻干旱地区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我国地下水开采源自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逐步扩大,进而加剧了对地下水开采的力度,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地下水超采严峻形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减轻这些地区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将有助于缓解地下水超采的局面。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水价体制的建立,在经济上制约了对水资源的随意取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10

“‘天河工程’一旦成功,有望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天河工程”领衔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据报道,“天河工程”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或将有效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9月9日至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十位“两院”院士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参加。该科研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联合团队主持,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王光谦介绍,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被称为“天河工程”。

“我们首先将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迁徙’路线的监测,掌握水汽‘迁徙’规律,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王光谦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庄国京引述的权威监测报告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2025年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但西线工程由于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等原因,尚处于论证阶段。“因此,寻找和探索新的水资源调控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王光谦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认为,“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的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他说,“这种新方案,对于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开拓黄河流域水资源来源,对于保护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及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腾飞具有重大作用。这项工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缓解黄河和部分内陆河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