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范文

时间:2023-03-18 04:2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保护

篇1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

篇2

[关键词] 水资源 资源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0-01

随着人类社会在20世纪起,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开始迅猛提升,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100多年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地球资源也随着人类贪婪的开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程度。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张,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导致城市供水紧张,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保护才是现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经济成果,但是水资源随着工业排放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可饮用水越来越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近来,我国各地出现地下水质污染事件的发生,如山东潍坊地下排污事件,这一事件是以极端直观的方式警示:原本以为干净的地下水也已经污染殆尽。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的面积达六成。可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已经相当重要了。在2002年我国开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初步修定,并肯定了水资源保护的地位。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许多法律是专门是保护水资源的,其中有水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我国虽然有这么多保护水资源的规章制度。但是还不能满足保护水资源工作的的需要。我国并未建立好水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也没有形成,所以造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北方地区还是严重缺水,社会大众参与不到对水资源管理的监督。造成水资源管理部门行政权滥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合理。

2.全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根本没按照国水法第12条走。地面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利部负责,地下水一直是国土资源部负责的,大气是气象局管理的。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和林业部管理。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这么多部门各管各的,造成很多矛盾,有的甚至互相推卸责任,造成国家水资源管理乱象百出,严重削弱了第12条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最终影响了水资源的保护。

3.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水资源执法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第一执法人员的素质太低,执法人员自己都没弄清楚怎么样去保护水资源,何况让其去执法,甚至有些执法人员本身就存在随意排污的行为最终导致水资源保护形同虚设,第二点主要是水资源保护机制方面并不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健全。对水资源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1.加强环境责任意识,保护水资源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正。环境公正主要指的是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权利是不平等,负有同等的义务。人们在做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作时,要从自身的思想意识上明白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侵害环境。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2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

2.资源消耗方式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刚建国,一些化工及各样式的污染还不是太多。基体在国内看不到污染,让人们逐渐失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心理,造成我国资源开发自建国开始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开发方式,许多企业靠近湖泊的就往湖泊排放,没有湖泊的就往地下排放。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污染越发严重,这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江河、湖泊等水资源已经得到了严重破坏,有许多水生物同样也受到了灭绝性的破坏。给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了达到“一个旨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会”不能把提前借贷消费的方式用于环境,先破坏再“修复”,利息是还不完的。应该预见到竭泽而渔的后果,从而保护环境,只要社会上每个人对环境付出积极的预付,大自然也会善待人类的。

4.做到消费无害化

生态理论学的合理消费就是消费无害化。所谓消费无害化,就是人类正常的建设与发展对生态产生不了污染。这就要求对人的一切消费活动上做起,首先我们要根据“可再生”的原则。所谓“可再生”就是能源用完了还能再利用,可以重复利用,对那些不能二次利用的材料,我们既是做到不去用,或者用完了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选择不采用CFC的电冰箱,不含磷的洗涤剂,不采用汞作触媒等。特别是对那些用过后的电池,对他的处理一定要紧甚,电池的污染是比较难处理的。

四、结束语

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我国的可引用水资源的供给越来越有限。工农业需要用水;城市更需要水,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供水需求量正逐渐提高,导致本就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再加上这几年的污染排放,我国可以饮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为了避免水危机现象的出现,我国必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浩.赵国芳.李晓路.浅析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新思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8.(8):62-63.

篇3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

引言

我国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区域分配不均匀也比较明显,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一直困扰着区域经济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工程也逐渐增多,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对城市大气、垃圾、水资源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针对当前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如何做好保证区域水资源均匀分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人们在追求片面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积极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实现水文环境下应有的自我恢复功能,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的发展趋势。

1生态水利工程相关概述

我国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有着多方面的理解,虽然各自的说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生态水利工程所具有的效果和作用都是一致的,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水文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实现各区域水资源的科学调配与管理,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秉持自然生态理念与因地制宜原则,水资源开发建设需要结合当前环境,在尽可能保证河流原始状态与周边区域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充分发挥原有地域的地形优势、资源优势,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打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针对不同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面积、促进作物生长,满足当地农业、林业、渔业等多方面要求,以生态水利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努力得到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原则

2.1生物群落多样性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水生态环境下自有的一种状态,水生态环境建设应该能够形成多个数量的小生态环境,并且能够涵盖更多物种,并提供适宜、健康的生存空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整个生物生存环境的自我恢复功能,完善生物系统,避免由于生物环境过于单调导致群落比例、密度不协调,出现退化、衰败的现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工程开始前对本地水文、地质条件与生物物种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不断的优化调整,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技术方案,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范围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土壤环境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2.2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应该尊重本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如果生态水利建设过于自我,那么也很难满足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需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作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流域条件,满足当前水文地质、土壤地貌、植被物种等多方面需求,努力打造适合本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水利项目。在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能够从长期、宏观的角度出发,保证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修复性,避免生态水利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矛盾的现象发生。

3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

3.1明确生态水利保护的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照生态文明建设与河湖水系生态廊道等多方面要求,对本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生态功能定位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区地质地貌优势与生态建设要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做好整体的协调部署工作,保证从点到面都能够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布局。

3.2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是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是由政府部门或地方部门开发建设的,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在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但由于行政级别、地区经济等各方面限制,各自为政的现象仍旧存在,这就造成部分地区在面对有限水资源上相互争斗、浪费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监督与管理,在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的状态下,满足各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针对经济扩大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等问题,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切会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整体水平。

3.3河岸防护

河岸防护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形式,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前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一定范围内的水陆连接区域进行河岸防护作业,由于水陆连接区域是水生物与两栖生物得以生存的基础保障,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做好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以生物物种多样性为出发点,做好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协调配合,为水生物生存繁殖提供良好的自然空间。除此之外,河岸防护还可以通过周边景观设计,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搭配合理的植物种类实现生态绿化与园林绿化的结合,在发挥沿岸防护生态保护功能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层次感与艺术感。

3.4恢复水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深入分析,对已经产生损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治理,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本地区生态环境改造与系统修复。对影响较大且无法实施改造、修复的工程,应该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能够满足生态环境下水资源应有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系统配置与技术改革,保证生态水利建设方案能够符合地区短期与长期发展,对区域内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

篇5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现状;对策;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51-02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辽宁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辽宁省位于松辽平原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8.1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1.7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20 m3,耕地平均占有量8 205 m3/hm2,均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3,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2。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率已高达4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辽河柳河口以下、浑河流域约90%,太子河流域约70%,除浑江、东辽河、滦河流域以外,其他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都超过30%,基本没有可供开发的潜力[1]。

随着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如不采取有力的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极有可能出现水危机[2]。

2 辽宁省水资源保护现状

2.1 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又是省辖市最多的省份,工业门类齐全,城镇人口比例达1/2以上,需水量大、废污水排放量多。根据近年来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情况,全省每年废污水排放量都在22亿m3以上,全省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仅为污水排放量的50%,远未达到预期效果[3]。因此,大部分废污水还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而全省水环境容量较低,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上万例大小生态系统的统计分析,当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折合成产水深大于150 mm时,基本可以保证适当的人类活动、维持原有生态系统不退化,而辽宁省52.6%的地区达不到或勉强达到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最低水资源量;有88%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1 000 m3以下,为重度缺水和极度缺水区。而排入河道的废污水又进一步污染了原本水量并不充沛的江河水域及地下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40余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较为严重的有29条,河流除源头段为Ⅰ、Ⅱ类水质外,其余大部分河段均为Ⅳ、Ⅴ类水质,流经城区河段枯水期水质基本都是超Ⅴ类。由于污染严重,很多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水功能区划得不到实施。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4%,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47%。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污染也是水患。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此外,由于水量缺乏,盘锦市的苇田湿地和沈阳市的卧龙湖湿地都存在萎缩问题,生态功能也在下降。

地下水是辽宁省的重要资源,每年开采量均占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50%以上,原本水质较好,但也同样亟待保护。根据全省第2次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在铁、锰不参加评价的情况下,全省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达到全省面积的55%。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了大面积地下水超采漏斗,产生了水质恶化、湿地萎缩、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沈阳、鞍山、锦州、营口、辽阳、盘锦等地形成了16个地下水超采区,大连、锦州、营口、葫芦岛等沿海地区发生海水入侵,包括海侵区在内的全省超采区总面积达到2 600 km2,年超采量4亿m3,地下水综合开采系数达到1.37。仅以海侵区为例,全省滨海地区共有12个县(区)52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3.87万hm2农田处在海侵区,580眼机电井报废,减少灌溉面积0.2万hm2,有56万人、10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存在困难。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加,废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2.2 水资源保护工作现状

2.2.1 加强江河湖库水环境监测。监测江河湖库水质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辽宁省专门成立了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10个市分中心,负责全省地表水、地下水水环境监测。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环境监测体系:①河流监测。共监测河流30条,监测河长2 931.2 km,设水质监测站61个,监测断面72个,每年监测12次。②地下水监测。全省地下水常规水质监测井95眼,每年监测1次。③水库监测。对大伙房、清河、柴河、汤河、葠窝及碧流河等25座大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每年监测8次。④海水入侵区监测。设91个监测孔,监测海水入侵面积的变化。

2.2.2 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近年来,辽宁省在原流域水利规划、水资源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及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浑、太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辽宁省水功能区划、辽宁省水资源保护规划,进而确定水功能区及水域纳污能力,逐步使河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具备自净能力。

2.2.3 编制实施辽宁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地下水是辽宁省主要的供水水源,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省总供水量的1/2以上,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污染加剧,严重危害了供水安全,并导致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控制因超采而形成的漏斗,防止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辽宁省根据大量实测资料,按照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节流优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优化配置、管理与保护并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地划定了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保护区,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地下水采补平衡,防止地面沉降和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十五”期间,全省采取依法封闭地下水井、节约用水和建设替代水源、人工回灌、海侵区帷幕灌浆等措施,对地下水保护区进行了综合治理,累计依法封闭取水井1 300眼,压缩超采水量4 100万m3,取消停建了10处大中型地下水取水工程,每年少开采地下水6 000万m3。

2.2.4 加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开展了《辽宁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启动了《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工作,提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

2.2.5 强化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是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水利部《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结合取水许可年审制度,辽宁省已经连续多年对工业取水户的取水和退水水质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填入取水许可年审表,对取水水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对退水水质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提出限期治理要求[3]。

2.2.6 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督。自1992年以来,辽宁省先后多次对辽河、大凌河、小凌河、鸭绿江等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并逐一进行登记,为水资源保护和防治提供可靠数据。

2.2.7 定期水质简报和水资源公报。为及时反映辽宁省河流和水库水质、废污水排放量、海水入侵面积等情况,从1992年开始辽宁省水资源公报,并定期水质简报,为各级领导进行水资源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起到了宣传作用。

2.2.8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水土流失。辽宁省共有5 141条小流域,截至目前已有1 240条流域得到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33.33万hm2,栽植水土保持林313.67万hm2,经济林47.2万hm2,兴修水平梯田53.47万hm2和大批蓄水保土工程。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了河流、水库泥沙,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每年的2 088 t/km2,减少至1 356 t/km2,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2.2.9 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自1996年以来,辽宁省水利部门先后完成了观音阁水库等多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红沿河核电站等40多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既满足了生态环境的要求,又保证了建设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

3 今后的工作思路

水利部门是代表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保障水资源供给的重要任务,不但要保障水量,还要保障水质。特别是面对辽宁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现状,辽宁省水利部门任重道远。今后更要认真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政府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3]。一是加强水质监测工作,调整完善水质监测网,建立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提高水污染防范能力。二是将已开展的各项水资源保护规划落到实处,对没有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河流也要在已有流域规划基础上开展起来。三是要抓紧法规建设,尽快出台一批对保护水资源切实有效的法规,如辽宁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四是建立资金投入的多种渠道,以确保水质监测等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五是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淘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5]。坚决关停并转一批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多的企业。六是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减少面源污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工作将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必须把水资源保护摆在同防汛、抗旱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辽宁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水利万.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T 1237-2008辽宁省地方标准行业用水定额[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张桂珍,杨诣,曲景艳.发挥水文优势 依法保护水资源[J].东北水利水电,2001,19(5):31-32.

篇6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水法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

篇7

通过分析湖南省农村水资源的水质保护、水量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以及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情况和收集的基础资料,按照层次法的基本思想,充分考虑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构建了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的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的准则层(B)包括农村生活用水及污染、农业用水及污染、乡镇工业用水及污染、水生态环境和农村水资源管理5个系统。指标层(C)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和专家意见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有:(1)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尽量采用定量指标,少量采用定性指标;(2)科学性。评价指标要基于科学严谨的数据,并尽可能覆盖所有的评价内容;(3)可操作性。指标的数量要少而精,基础资料的收集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便捷性。

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现状评价

1.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主要是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对系统发展态势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该方法的实质是将无限空间问题用有限数值关系取代,根据曲线间的相似程度大小来判断各因素的关联程度。农村水资源系统作可以作为灰色系统(系统内部特征信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来研究。选取n个对象m个指标,xij为第i个对象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则评价矩阵为X=(xij)n@m,对原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Y=(ij)n@m。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的步骤如下:(1)计算最优组合权重。令X1表示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到的指标主观权重向量,X2表示熵值法计算得到的指标客观权重向量,wc表示最优组合权重向量,A=(A1,A2)T表示最优组合权重向量的线性表出系数组成的二维列向量。则计算最优组合权重向量表达式为(略)式中:A1,A2为线性表出系数,满足单位化约束条件:A1+A=1且A1,A2\0。根据总离差最大化原理[13],选择的最优组合权重向量应使所有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的总离差最大。于是求解最优组合权重向量的问题归结于求解最优化问题:(略)式中:hj(Wc)为第j个评价指标结果与其他指标评价结果的总离差;Wcj为第j个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求解此最优化问题得到式(2)的解A*1、A*2,作归一化处理:(略)

2.计算结果及分析

以2010年湖南省6个县市(长沙县、韶山市、华容县、平江县、桃源县、临澧县)的评价指标数据为样本,对2010年湖南省水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评价。用AHP和熵值法分别计算各指标的主观、客观权重向量。求解此最优化问题(2),得到线性表出系数A1=0.6008,A2=0.3992,代入公式(1)可得到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现状评价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向量,结果见表2。以2010年湖南全省的农村水资源保护评价指标数据为参考序列,6个县市的评价指标数据为比较序列,由公式(3)计算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由公式(4)计算评价体系中指标层18个指标与目标层的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3。根据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将指标层18个指标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划分为三级[16]:重要指标(rj>0105),一般指标(0102[rj[0105),次要指标(rj<0102),见图1。重要指标为:C6,C7,C14,C17;一般指标为:C2,C4,C5,C7,C8,C9,C10,C12,C15,C16,C18;次要指标为:C1,C3,C11,C13。可以得出,4个重要指标植被覆盖率(C14)、政策规划完备和执行度(C17)、农田有效灌溉比例(C6)、每公顷化肥施用量(C7)与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关联程度最大。其原因是:河道采砂、围湖造田、开荒造田等现象造成农村水域水面萎缩和植被退化;农村水资源保护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制定可行的政策和规划对农村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农民身处/水乡0,节水意识淡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农民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达到增产增收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大面积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严重。因此,建议重点从植被恢复及水源涵养、完善政策规划并贯彻落实、农业节水灌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着手改善农村水资源保护现状。一般性指标中,农业用水比例(C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C12)、每公顷农药施用量(C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比例(C15)、农民用水户协会覆盖人口比例(C18)、水土流失比例(C16)、生活污水处理率(C4)等指标的关联程度较大,这些方面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乡镇工业用水比例(C11)、生活用水比例(C1)、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比例(C13)、生活垃圾处理率(C3)4个次要指标与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现状关联程度最小。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次要指标与农村水资源保护的关联度很有可能会增大。

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评价指标变化趋势预测

灰色预测是通过原始数据携带的信息和灰色模型,寻找灰色系统演变规律,对系统的未来状态做出定量推测。本文采用优化了背景值和初始条件的GM(1.1)改进模型来预测评价指标变化趋势。

1.GM(1.1)改进模型

1)GM(1.1)模型的改进

令初始非负序列为x(0)=(x(0)(1),x(0)(2),,,x(0)(n)),则x(0)的一次累加生成数(12AGO)序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Eki=1x(0)(i),(k=1,2,,,n)。x(1)的背景值序列z(1)=(z(1)(2),z(1)(3),,,z(1)(n)),优化构造得到的背景值邻近生成公式[17](略):优化的背景值可以消除GM(1.1)模型中用z(1)(k)=015x(1)(k)+0.5x(1)(k-1)代替Qkk-1x(1)(t)dt产生的误差,从而提高了模型模拟和预测精度。GM(1,1)模型的灰微分方程为x(0)(k)+Az(1)(k)=b,式中,a称为发展系数,b为灰色作用量。将模型的初始条件由x(0)(1)改为x(1)的第n个分量x(1)(n),则灰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变为[18]:X^(1)(k+1)=(X^(1)(n)-b/a)e-a(k-n+1)+b/a(2)(k=1,2,,,n)用x(1)(n)作为初始条件,克服了以x(0)(1)为初始条件时不能充分利用最新信息的缺点,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

2)模型检验

(1)残差检验。令残差$(0),相对误差U(k)=|$(0)|/x(0)(k)@100%(k=1,2,,,n)。(2)后验差检验。令S1为初始序列x(0)的均方差,S2为残差的均方差,则后验差比C=S2/S1。p=P(|$(0)(k)-$|<016745S为小概率误差,其中$(0)(k)为绝对残差序列,$为残差均值。给定相对误差U(k)、小误差概率P、后验差比C的值,参照表4就可确定模型精度等级。

2.GM(1.1)模型的应用

以2000年-2010年湖南省农村水资源保护评价指标数据作为预测样本,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01-2011)、湖南省水资源公报(2000-2010)、湖南省环境公报(2000-2010)以及实地调研收集的基础资料。由于GM(1,1)模型适合预测呈指数趋势变化的时间序列,所以从湖南农村水资源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了10个时序性较好的指标进行变化趋势预测,预测区间为2011年-2016年。预测指标包括:农村生活用水比例(C1)、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比例(C2)、农业用水比例(C5)、农田有效灌溉比例(C6)、化肥施用量(C7)、农药施用量(C8)、禽畜粪便的耕地负荷(C9)、水产养殖面积比(C10)、乡镇工业用水比例(C11)、植被覆盖率(C14)。#p#分页标题#e#

1)预测结果及分析

10个指标趋势预测结果见图2,结果表明:农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占农村用水总量的比例逐渐降低,分别从2010年的6104%和77159%降到2016年的5142%和74157%;乡镇工业用水占农村用水总量的比例逐渐升高,从2010年的15107%升高到2016年的20108%;化肥施用量从2010年的624129kg/hm2升高到2016年的760170kg/hm2,2010年全国化肥施用量456194kg/hm2(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农药施用量从2010年的31132kg/hm2升高到2016年的40158kg/hm2,2010年全国农药施用量14145kg/hm2(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禽畜粪便的耕地负荷从2010年的24178t/hm2升高到2016年的28146t/hm2,接近禽畜粪便的还田限量30t/hm2[19];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比例、农田有效灌溉比例、植被覆盖率等指标逐渐升高,分别从2010年的43179%、71191%、57101%升高到2016年的52110%、74177%、60115%;水产养殖面积比从2010年的29122%降到2016年的25177%。从总体趋势来看,2011年-2016年湖南农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用水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比例逐渐降低,乡镇工业用水比例逐渐升高;农业污染源有增加趋势,每公顷化肥施用量、每公顷农药施用量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值,禽畜粪便的耕地负荷接近禽畜粪便的还田限量;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得到改善,农业节水抗旱能力和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水产养殖面积比例减少,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对水体直接污染有所降低。

2)模型检验

GM(1.1)改进模型经过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相对误差U(k)达到模型精度等级合格(ó),小误差概率P达到模型精度等级良好(ò),后验差比C达到模型精度等级合格(ó),整体表明GM(1.1)改进模型达到合格等级,模型可以合格运行,预测结果可靠性高,检验结果见表5。

结论

篇8

关键词:秦皇岛 水资源 现状 可持续利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17—02

秦皇岛每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597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的十六分之一)左右,水资源相对匮乏,不仅如此,由于对水环境的保护不足,秦皇岛市范围内的多条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其中还包括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最近几年虽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治理和保护措施,但形势依然日趋严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

1 秦皇岛市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流经秦皇岛市的河流主要有青龙河、洋河、石河、沙河、新开河、汤河、新河及戴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青龙河流域的桃林口水库、洋河流域的洋河水库和石河流域的石河水库为秦皇岛市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1.1 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

秦皇岛市列入省控监测的六条河流18个监测断面中,三类以上水体占34%,四类水体占20%,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占46%。大小马坊河、护城河、小汤河、饮马河、人造河全程以及洋河下游、石河下游河段水体污染严重,均为劣五类。

1.2 城市水源地水质情况

秦皇岛市的地下水源由于连年超采,在上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形成了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而处于石河上游的柳江地下水源地,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甚至倒塌,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秦皇岛市现状的作为主水源地的桃林口水库、石河水库水和洋河水库中,桃林口水库和石河水库水质一直处于较好水平,基本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标准,但监测情况显示,水库水体的部分指标有不良发展趋势。而洋河水库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水环境由良性状态快速向不良状态变化,营养盐负荷日趋增加,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藻类频繁爆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质量,同时由于过度捕捞作业致使水生态失衡,洋河水库作为秦皇岛市重要的水源地,其供水功能面临逐步丧失的危险。

1.3 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环境恶化,《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明确“规划年份内城市不再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县城和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仍然依赖本已贫乏的地下水。

在地表水源中,石河水库取消向农业供水,水库水量全部用于城市,年可供秦皇岛城市用水6000万立方米。桃林口水库供水范围包括唐秦两市的城市和农业灌溉用水,按国家文件可供秦皇岛城市水量为17500万立方米,现状年实际秦皇岛城市利用水量在5000万立方米左右,尚有12500万立方米水量指标可供秦皇岛市城市未来发展需要,但配套的引青工程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洋河水库作为引青向城市供水的调节水库和备用水源,现状主要以抚宁县农业用水为主。城市区河道所产水量除汤河外主要用于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市区以北的小型水库温泉堡水库(500万立方米库容)主要供应首钢和浅野的工业用水。

1.4 主要河流及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秦皇岛市加大了对市区河道的治理力度,采取了清理河道淤泥、封闭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整治河岸景观、调引生态用水等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治理效果,城市区的河水变青了,部分河道的生态基本修复,汤河公园已经成为市民喜爱的锻炼、休闲和垂钓场所。在此基础上,最近几年又加大投入,对石河下游河道、戴河及城市周边河道进行治理,尤其是戴河治理规划,借鉴先进经验,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打破了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治理模式,为秦皇岛市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中是启动的比较早的,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中国水科院水环境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的机制,对水库的富营养问题进行了系列的调查、监测、研究并形成了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建立了由主管副市长牵头,市水务局、环保局、水产局、引青局以及抚宁县和卢龙县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治理方案并落实具体措施。取消了水库网箱养鱼,限制过度捕捞,投放鱼苗,控制排污,调引生态水,水库的富营养化趋势有所缓解。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近期秦皇岛市的城市供水水质,2006年及时上马了引青东西线对接工程项目,将水质好的桃林口水库原水直接引入市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008年借助迎奥运的契机,在主要水源地的保护上,政府明显加大了宣传和投入力度。对三个主水源地的旅游项目采取限制或取消的措施,在水库周边及上游河道进行巡查清理,禁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并要求全面取消网箱养鱼和捕捞作业。青龙全面启动青龙河水资源保护工程,在县区全面启动污水处理项目。这些措施全面实施后,秦皇岛市水环境有望得到根本保护和改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的配置还不完善。首先,秦皇岛市输水、配水和水处理工程设计标准偏低而且缺少统一规划,水源地之间的联合运用基础薄弱,在可用水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往往因为难以合理调配而造成城市供水困难的被动局面。其次,由于水管单位的收入单纯依赖水费,造成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往往重效益轻环境,城市区河道和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证。

(2)管理体制还不理顺。首先,水管单位之间、城市和地方之间往往因为利益之争而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了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多头管水,部门职责交叉,在水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往往因为涉及众多部门的利益措施难以落实。

(3)水资源的保护缺乏长效机制,一抓就紧,一放就松,暑期抓的紧,平时放的松。

3 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及可持续利用措施

3.1 制定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工程规划,统筹安排城市供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对城市用水需求和可用水资源的情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和判断,并以此确定城市规模和经济结构,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要根据不同水源的数量、质量特征和不同用水的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次序和供水次序,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秦皇岛市区相对分散,水源地也相对分散,要坚持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的原则,做好水源的互连互通和配水管网的互连互通,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城市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3.2 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

确定水源地和主要河道的功能区,完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水环境保护和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禁止和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止力度,严格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制度。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任务,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

3.3 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

要充分认识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制度,强化取水许可监管,做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积极推行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把节约用水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以水的供给为基本条件,合理发展相关产业,加快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水污染的落后工艺、产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制订排放标准,鼓励发展再生水和水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3.4 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实行统一管理

按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水管单位和水管相关单位按照职能和单位性质进行合并和精简,真正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源地、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条龙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管水。

篇9

关键词:水库 水质评价 污染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35-02

一、横山水库流域概况

1.水库工程基本特性。横山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位于甬江流域奉化江支流县江上游,库区集雨面积15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2亿立方米,总库容1.108亿立方。

2.流域社会经济状况。横山水库集雨区内有42个行政村,9890户,户籍人口28214人,其中常住人口15705人;流域内以农业为主,高山西瓜、茶叶、单季稻、花生、花木、竹笋为主导农产品;工业方面,有生产塑料齿轮、五金表带、玩具及仪表配件、灯头等产品和竹木加工的企业。旅游业主要有农家乐、户外运动、果实采摘等;小水电也是一大特色,有柏坑一级、二级等11座小水电。

3.流域水文气象。横山水库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685.8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显著,年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尤其以6~9月最多,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

4.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库区处于天台山北部边缘,属天台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丘陵山区为主。土壤主要是红壤和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4.23%左右,总氮含量0.254%,总磷含量为0.037%,PH值5.5~6.5之间。植被大多为常绿针阔次生林、竹林、草灌木丛及人工林。

二、水库污染源现状

1.生活污水。由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水库,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同时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水库水体外观性状下降、浊度升高、淤积等,还会提高水库氮、磷的含量,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极易导致藻类爆发。目前仅大堰、万竹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人口约3000人,占库区常住人口的19.1%,大部分农村污水未处理,直接流入溪中,最终排入水库。估算年入库量:总氮入库23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10.0%;总磷入库2.0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4.9%。

2.生活垃圾。横山水库流域内日产垃圾估算为15.7吨/天。从2001年始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着设施落后、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资金缺乏、从业人员责任性较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去年莫拉克台风后,水库水面上的垃圾数以百吨计。

3.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粪便中氮、磷含量也很高,是水库流域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虽然近年来,为保护水源,镇政府进行了集中整治搬迁,但仍有部分村庄有小规模养殖现象,农户没有能力也不会去处理粪便,造成粪便随便堆放或还田,极易流失,影响水质。估算年入库量:总氮入库51.8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2.5%;总磷入库10.0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4.8%。

4.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污染主要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物,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污染及农田水土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水库流域面最广、量最大的污染源。横山水库以丘陵山区为主,多山岗坡岭,少大片平坦耕田,山腰成梯田,依靠天然降雨,或山塘拦水灌溉。农业施用的化肥、农药是水库水体氮、磷的主要来源。估算:总氮入库84.7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36.9%;总磷入库8.5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1.1%。

5.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根据《奉化市水土保持规划》,横山水库流域为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是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共计7.4平方公里,其中轻度4.27平方公里,中度1.82平方公里,强度0.97平方公里,极强度0.34平方公里。估算:总氮入库70.2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30.6%;总磷入库19.8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49.1%。

6.工业旅游及其它污染。近年来,对有关污染严重企业实行了关停或搬迁,并严禁流域内新建污染型企业。仅有少量工厂,不直接产生污水,污染相对较小。旅游项目以漂流、农家乐为主。年游客约在4万人次左右,旅游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污染主要表现在生活固废垃圾上。水库内污染源以水产养殖、底泥污染、水面污染等方面,相对控制得很好。

三、水资源保护现状

1.水库水质现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横山水库现状水质进行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为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粪大肠菌等21项,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从评价结果来看,当总磷总氮不参与评价时,水库2007年-2009年水质位于Ⅰ―Ⅲ类标准区间,以Ⅰ、Ⅱ类水质时间居多,偶尔有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PH值、粪大肠菌,基本满足Ⅱ类水质标准要求,但2009年以来PH值出现异常或偏大现象;当总磷总氮参与评价时,水库水质位于Ⅱ―Ⅴ类标准区间,以Ⅳ类水质居多,其中总磷基本位于Ⅱ―Ⅲ类标准区间,总氮超标严重,基本都是Ⅳ类标准。

2.水质富营养化现状。富营养化评价采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方法采用指数法。有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五个项目,2007年-2009年水库富营养化情况不明显,基本为中营养状态,但部分月份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从单项指标看,总氮超标严重。2009年4月下旬到5月初,水库大面积硅藻爆发,水面呈酱红色,是建库以来第一次。

3.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水环境整治的力度。近年来宁波市加强了对水库上游的水环境整治,在水费中提取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经费保障。另外,大堰镇、尚田镇政府在横山水库上游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卫生保洁方面,大大减轻了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污染,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库上游的大堰镇,拆除简易厕所200座,建造卫生公厕6座,新建垃圾箱15只,增添垃圾桶30只,浇筑混凝土路面20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500平方米,新建绿化带2000米,新建300平方米建筑垃圾堆放场1处,填埋嫩竹造纸料塘150只,在大堰、常照、张家等6个村建造河道拦水坝21座。为了给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宁波市、奉化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对水环境治理进行补助的政策措施。

4.水库管理局强化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水库管理局完善出台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水质保护和防破坏应急处置方案》,重点加强取水口附近水面污染源的监控,及时清理取水口附近漂浮物和污染物,建立水环境治理各种电子档案,向社会公开水环境保护监督电话,并在水库信息网站定期水质公报。

5.水资源保护意识有所加强。在宁波原水集团统一调配下,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如:设立大型水源保护牌、公告警示牌、百米宣传长廊、水资源保护义工队―亲水使者等活动。大堰镇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一江净水到奉城,一江清水入甬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开展水环境整治,增加了居民水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检查、视察、调研,也让上游民众感受到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水源地环境保护与群众利益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堰镇是宁波市14个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之一。为保护治理水库水环境,水源地居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综合经营产业开发受到限制,如横山水库上游40个行政村,近年来因关闭、搬迁污染企业,取缔嫩竹造纸等原因,经济收入大幅减少,有些原先集体经济比较强的村庄也都成了零收入。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度奉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05元,而保护地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做到既保障供水安全,又改善水源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是个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大问题。

2.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水资源保护职能部门。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简而言之,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3.水库管理局现行体制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的要求。目前水库管理局的体制以工程管理为主,没有水资源管理的专职人员、专业人员,没有执法权,对水资源管理力不从心,尤其是水污染应急预案,涉及面广,单靠水库管理局难以操作,影响了预案的可行性。

4.从水库水质发展趋势看,要求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根据污染源调查分析,水库流域内化肥农药、水土流失、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是水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维持现状,污染负荷不会降低,水质难以改善。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横山水库水功能区划为饮用水源区,目标水质为2类。预测总氮、总磷大部分时间未能满足要求,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

五、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建议

1.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由奉化市政府牵头,建立由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水利局、国土局、大堰镇、尚田镇、横山水库管理局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实行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各部门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保护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强化部门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水平。

2.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宁波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有针对性的制定《奉化市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明确管理机构、管理分工、保护目标、考核制度、法律责任等内容,加快水质监测网建设、污染源监控网络建设、水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完善水源地各种保护制度,如水源地保护的监督检查制度、库区危险品安全监管制度、水源地安全评估制度、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库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需要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化肥施用管理、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推广生态农业等。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集运设施建设以及改水改厕、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的补助,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打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和秸杆综合利用技术,提倡和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配方施肥,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生态、无公害产业,减少氮磷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严格控制各类养殖业,防治养殖污染。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关停和搬迁畜禽养殖场;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户改掉散养家禽的习惯;改善养殖场生产工艺,减少排放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从污染源头治理,积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减少养殖污染。

5.要大力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实施移民搬迁,梯度转移,减少生活污染;有计划地安排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农房建设或统一规划建设新村,相对集中人口居住地,配套环保基础设施,通过3~5年努力,实现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清淤。搞好小流域整治,清除河道溪流中多年以来沉淀累积的污染物,消除有可能扩散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以期全面实现流畅、水清的水环境整治目标。

6.妥善应对水污染。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运行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以沿库生态保护和沿溪生态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重要水库水资源保护。按照水资源质量监测新要求,全面开展溪流、水库水资源质量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优化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对预案,建立联络和快速反应机制,从应急处置和应急调度两方面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7.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出巨资治理水环境,应该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把宣传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水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议库区中小学中安排课时开展水资源保护教育,每学期开展1~2课时的保护活动。建议每一个自然村至少树立一块以上宣传牌。重要季节要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保护水质光荣、污染水质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讲卫生、重环保,从思想上筑起保护生态的长堤。

参考文献:

1.方子云.现代水资源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王晓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加]彼斯瓦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4.王晓宇.生态农业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利用;张家口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资源是地球上的人类、动植物等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对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有效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在对于环境的保护过程中都特别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应用是非常普遍和广泛的,但也在过去的很多时间里,由于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也水资源的认识以及对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严重的导致了现如今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非常大的危机。本文通过调查张家口市水资源现状,探究了引起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如何加强张家口市水资源保护提出几点对策。

1、概述

张家口地区是指张家口市域全部范围,包括4区13县,全市面积为36873km2,其中耕地面积仅仅只有120.4万km2时,只占全市总面积的32%,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市区。同时,该地区地处首都北京西北周边,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河北省行动计划》均将这一地区列入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区域。由于地处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地带,在人类活动长期扰动下,该区资源与生态退化问题已十分严重。初步调查表明,这一地区垦殖率高达29.8%,森林覆盖率仅为8.7%,土壤侵蚀率高达57.3%,草场退化率高达82.0%。资源与生态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张家口市气候特点为气温低、温差大;夏季凉爽短促、雨量少而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封冻时间长。多年平均降水量415mm, 6~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大,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220mm,潮湿系数为0. 34。水文地质具有典型的高原和山间盆地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显著,洋河柴张宣盆地属盆中平原孔隙水区,形成冲洪积扇、冲积河谷平原和坡洪积裙含水层,主要是大气降水沿裂隙渗入、地面径流和洪流渗透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呈明显对应关系。

2、水资源分布现状

张家口主要有5个水系,即内陆河水系、滦河水系及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依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张家口市多年平均自产年径流量为2 351万m3。入境径流量主要包括洋河、清水河等河流流入市区的河川径流量。由于这些河流主要以洪水为水源,受季节影响大,可利用程度低;另外入境水量的多少,还直接受到上游用水的影响。所以随着上游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和降水量的减少,入境水量逐年减少。据多年资料统计,从腰站堡至响水铺地表水多年平均入境量为2. 947 6亿m3。张家口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是入境客水,占地表水资源的92. 6%。入境水中洪水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地表水中含有部分难以利用的短时洪峰,可利用率仅为70%。地下水全部为浅层淡水,其可开采量按85%计算。据多年数据统计,不同保证率情况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见表1。而近年来,由于张家口的工农业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并存,张家口水资源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逐渐成为张家口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推进张家口市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张家口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好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张家口市水环境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水污染日益严重

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对环境,特别是对水资源的污染。由于目前张家口市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其余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清水河和洋河等水体,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由地表水水质监测站提供的资料,清水河和洋河污染物含量超标,水质不适合于生活饮用、渔业和农田灌溉,更加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对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市区水源上游地区近几年来又建立了化工厂,这种高污染行业对张家口市的地下水资源无疑是一种严重威胁,很可能会造成“水质型水资源短缺”。

3.2、城市水资源日渐短缺

城市用水量大、集中、单位面积开采量大。目前,张家口市尚无地表水水源工程,城市用水完全依靠地下水。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为满足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张家口市兴建了几项水源工程。新增的开采量使本无剩余的地下水资源入不敷出,引起地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

3.3、地下水开采过量破坏生态平衡

城市建设又着眼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投资方面考虑,城市更倾向于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缺多少就打多少井,开采无节制,布井不合理,以至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出水量越来越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一些工矿企业形成地下漏斗,结果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导致地面下沉,使地面物体受到破坏。

4、张家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对策

4.1.严格执行防治措施和突出重点治理污染源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模式已经从以前的单一控制水污染物浓度转变为浓度和总量双线控制机制,张家口市水资源治理的重点是编制各个时期的防治计划,严格控制污染总量排放、贯彻落实排污管理机制,探究排污许可市场化有偿转让制度,全方位控制污染物排放,逐渐提高水资源生态环境。另外,目前针对张家口市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一方面健全城市和农村基层设施。构建城市污水管网,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管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中心,在农村设立各种垃圾投放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另一方面调整张家口市工业发展结构。工业经济结构虽然有效提高了全市经济水平,然而弊大于利,严重破坏水资源,治理困难,治理资金不充分等等,所以,积极转变工业结构,淘汰那些生产工艺、设施落后的,合并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开发高新产业,坚持清洁生产,彻底改善张家口市工业污染问题,是该市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之路。

4.2、以水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做好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张家口市已全面完成了水功能区划报告和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明确和科学的依据。下一步要严格实施水资源保护规划,依据河流水环境容量,对水域实施纳污总量控制,注重对滦河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等重大水利工程的保护,推动全市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同时对地下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少采甚至不采深层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污染;在山地丘陵区加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良好水分循环功能。

4.3、大加强科技投入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多单位、多学科联系,加强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对相关研究的投入,共同应对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实现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是培育和推广抗旱涝、抗病虫害作物品种。二是在干旱地区开展人工降水工作,不断提高人工降水的科技水平。三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四是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科学利用中、短期天气预报以及短期气候预测成果,以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抗御能力。

5、结束语

水资源是生命之本,人们的生存完全离不开水。张家口市对水资源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改变发展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切实落实张家口市水资源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从而达到“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标准。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01: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