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6 13:1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北倚成都,南接乐山,东邻资阳,西靠雅安,辖仁寿、洪雅、丹棱、青神四县及东坡区、彭山区。区位介于成都门户旅游区和峨眉―乐山旅游区之间,是成都至乐山、峨眉山黄金旅游走廊必经通道和连接枢纽。近年来随着眉山市彭山县撤县设区,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加。但如大多数中小城市的通病,眉山市的市政环卫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局限与滞后的情况;未能全面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鉴于当前眉山市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及上版本规划(2009版)在编制内容、深度、成果形式、可实施性,反馈性、调控性等方面存在不足,2016年启动了新版市政环卫设施规划。
一、环卫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主要包括环卫公共设施、环卫工程设施以及其他环卫设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以上几种分类,将眉山环境卫生设施按照用途分类,分为以下几类:环卫公共设施:废物箱、公共厕所、垃圾地库等;环卫工程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理厂等;其他环卫设施:环卫停车场、环卫洒水车供水点、进城车辆清洗站、基层环卫管理处、环卫工人休息点、垃圾码头。
二、现状问题
(一)环卫公共设施
1.废物箱。现有果屑箱2246个,垃圾房320个。存在的问题:北部新城片区、市政中心片区、东坡岛片区等很多片区废物箱不够。现有废物箱受损情况严重,每年损坏率40%以上。眉山现状生活垃圾的收集还是属于混合收集,同时也缺乏后续的处理手段。
2.公共厕所。现状共计54座;冲水方式主要以单个冲水为主,修建方式以独立式为主。存在的问题:公厕数量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分布不均,位置较隐蔽,市民、游人上厕难。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至少需128座,现状厕所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基本要求。
3.公共垃圾地库。目前有23座垃圾地库投入运行。存在的问题:垃圾地库集中于老城区,服务半径较小;其他片区垃圾地库严重不足,服务半径过大。大部分地库为露天地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收集设备简单,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垃圾的中转运输。
(二)环卫工程设施
1.垃圾转运站。现有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位于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新村,设计日处理200吨。存在问题:日处理规模容量有限,且仅能服务老城片区和火车站片区,其他片区未能覆盖。
2.建筑垃圾堆放场。现状堆放场计划使用4年,理论设计容量20万立方米,实际容量7万余立方米,采取填埋处理。存在问题:已运行4年,库容已严重不足,超年限使用。
3.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合并)。位于东坡区盘鳌乡狮子山,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存在问题:处理技术陈旧,规模不能满足远期城市发展需求。
(三)其他环卫设施
无车辆清洗站,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2处,无环境卫生车辆通道,洒水车供水器为消防栓,环卫工人休息室118个。存在问题:目前仅有两处停车场,不满足服务半径要求,规模不够没有独立占地。
三、规划建议
(一)规划思路建议
以“循环经济”及“环保主导”为理念,实现垃圾处理的重大转变;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先进压缩式收运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收运效率;采取综合处理技术,构架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强调集中布局模式,建立现代化垃圾处理系统。
(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建议
分类收集;堆肥处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
(三)引进先进技术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先进技术,逐步建立眉山市环境卫生应急处置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环境卫生应急处置信息化水平,为应急体系提供信息保障。建议对新开发的东坡岛、岷东新区的部分地区采用真空管道系统进行收集。
(四)指标体系弹性化建议
根据老城区、北部新城、市政中心、东坡岛、岷东新区、经济开发区等组团的不同职能来确定环卫设施的指标体系,使其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
市政环卫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排污系统,其建设水平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因此,在市政环卫设施规划中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卫发展目标与构建合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郝天文.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8(09):84-86.
篇2
1.1天津中新生态城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与绿色交通相辅相成的重要理念是职住平衡理念。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是实现生态城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是减少出行需求的首要途径。规划的指标体系为“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这是该项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个与绿色交通有关的理念是便捷的生活服务,规划要求步行300m内可到达基层社区中心,步行500m内可到达居住社区中心,80%的各类出行可在3km范围内完成。在职住平衡和生活服务便利的基础上,规划要求内部出行中非机动方式不低于70%,公交方式不低于25%,小汽车方式占总出行量10%以下。规划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六大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时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立了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包括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和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线形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高于机动车网络要求。通过社区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方式,将小汽车的出行起、终点设置在适当远离家门处,以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
1.2生态城建设启示
(1)做好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保障城市中所有的能源、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同时还要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必须提前做好综合规划,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3)倡导绿色交通,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通过中心组团与外部沟通。(4)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5)慢行系统适宜空间尺度为3~5km,榆垡安置房组团空间尺度为3.2km×2.4km,面积约7.7km2,适宜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建设。
1.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及绿化交通指标
1.3.1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的提出与应用
由传统的单向需求满足型规划理念向需求引导型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构建“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入精细化规划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组团内部按照慢行、公交、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规划,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出行条件,大幅提高慢行出行比例。
1.3.2绿色交通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该项研究结合已有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文件精神,构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性依据。指标选取主要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结合新航城安置房功能定位(以居住、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生活配套区),共选取出行结构、道路设施、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智能交通、交通环境七大类23个控制性指标。
2榆垡安置房组团交通市政配套项目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
榆垡组团位于北京新机场西部,临近大广高速。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25.86km,道路网密度为8.75km/km2。共包括21条城市道路,其中5条城市主干路、6条城市次干路、10条城市支路。
2.1.2用地现状及规划
榆垡安置房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绿地、教育用地及少量市政设施用地。主要单位有榆垡水厂、求贤110kV变电站、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黄埔大学等。榆垡安置房分为两期,总用地规模约2.89km2,人口约7.37万人,其中一期用地规模约1.44km2,人口约3.94万人,二期用地规模1.45km2,人口约3.43万人。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
2.1.3空间结构
用地空间结构呈现“两轴、三心、三组团”形式。“两轴”———将镇中心现状水系及规划绿地系统引入安置房规划区内,形成贯穿规划区的两条绿化景观休闲轴,与镇中心区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三心、三组团”———根据现状及规划道路网,结合邻里单位及邻里中心规划理念,将规划用地划分成三个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2.2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2.2.1优化路网结构
考虑到便于地块出入口设置及道路微循环构成,满足商业、学校等地块临时停车需求,并满足消防、人流疏散通道需求,建议沿不同用地地块周围设置7m宽内部道路,在地块出让时作为出让条件。
2.2.2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2.2.1常规道路断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常规道路横断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理念上注重机动车的出行,机动车路幅宽,对慢行系统考虑不足,景观及生态效果不强;公交车站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公交车停靠时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机非混行道路机动车占道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宽路板造成人行过街时间过长。
2.2.2.2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营造林荫大道的城市道路景观,主、次干路均设置中间分隔带。考虑路口渠划和安全岛设置宽度要求,中间分隔带按3~5m设置。(2)机动车道宽度:路段一条车道为3.5m,路口渠化处采用3m。(3)非机动车宽度单侧宜按3.5m设置,部分红线较窄道路可采用2.5m宽。(4)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主干路不小于3m,次干路支路不小于2m。(5)空间布置上,采取机非分行原则,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空间充足,设置雨洪利用设施效果更好。(6)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建议按8~10m控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弱化道路空间的空旷感,烘托出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
2.2.2.3规划设计方案
打破道路红线限制,灵活布置横断面。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主次干路设中间分隔带,机动车与慢行系统间设两侧分隔带。中间分隔带与两侧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营造林荫大道效果。强调“机非分离、人车分离”。慢行系统利用道路两侧规划绿带,在平面和纵向上随地势起伏布置,与周边景观和建筑相协调。
2.2.3交通组织
2.2.3.1路通组织
对于组团内部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主次干路相交路口、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路口采用灯控路口形式;支路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2.2.3.2地块出入通组织
榆垡安置房一期共有19个居住地块,对于每个居住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地块设一个车行主要出入口,一个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一般只供消防车及人行使用。每个地块主要车行出入口尽量避免直接开向主次干路,尽量靠近组团外环,远离邻里中心,让尽量少的汽车穿行邻里中心;相邻地块在同一条支路上的车行主出入口尽量远离,避免拥堵;人行出入口开在主次干路,靠近公交港湾。
3结语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卫设施;规划;建设
一、城市环卫设施规划的起源和发展
1、城市环卫规划的具体概念
伴随经济的不断开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生态环境的损坏也日益加剧,人类逐步认识到当时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损坏严峻、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疑问的始作俑者是人类本身,因为本身无限制的、盲目的开发与社会经济活动,而致使以上疑问的呈现。对于这一情况,一些国家现已开端采纳一系列的举动来有用的改变这一局面,因而,对于城市环卫设施有关计划与建造理论也逐步得到重视与推行。
完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一致开展,是当时城市环卫计划的重要引导思想与最终目标。具体而言,是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作为一个杂乱的生态系统,在联系社会经济开展具体规则以及生态规则与地理学有关原理的条件下,对其所开展的改变进行有用的研讨,然后科学合理的安排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时刻与空间。
2、城市环卫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对于环境规划而言,城市环卫规划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包含:环境卫生设施相关规划、环境卫生相关法律制定、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建设以及相关资源的投入与分配。而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是其主要内容,其中包含:环卫公共设施与环卫工程设施。主要工作是合理的规划以及设计城市环卫设施的具体数量、分布的地区以及规模等。
二、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环卫设施建设困难
受到城市环卫设施现状以及分布的影响,使得新型的基础设施在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选址难问题,由于市民的环卫意识比较淡薄,专业的环卫规划很难有效落实,导致环卫专业规划和小区规划严重脱节。即便是搞好小区规划,住户落实以后,在小区中插入公共厕所或者是垃圾转运站就会遭受众多居民的干涉。其次是建造难问题,近年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用于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这是导致环卫设施建设的首要原因。
2、环卫规划机械化水平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在环卫管理方面仍然采用原始的人工管理模式,无论是道路清洁还是公厕管理中,都是由环卫工人手动打扫,没有将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环卫工人的工作大多是露天工作,并且流动性较大,应该在某一固定的位置设置休息场所供他们休息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多小城市还没有设置这样的休息场所,从而使得环卫工人工作的积极性降低。
3、环卫设施受损严重
城市中的环卫设施存在严重受损的情况。按照城市规划的标准,城市中的公共厕所设置应该以每平方千米3座的标准,但是很多城市中对于公厕的设置都比较少,水厕所占据的比例更是低,最终导致厕所严重破损,此外,厕所的分布不合理导致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不明文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映。就城市中的垃圾中转站设置而言,一般标准规定的来及中转站的设置应该是每一千米设置一座中转站,但是就这种小型的垃圾中转站在城市中的设置相对较少,并且中转站的分布不合理,这样增加了工人运送垃圾的距离。为了尽早清理垃圾,环卫车承载量达到了规定标准以上进行运送,这种超负荷运转导致车辆内部快速腐蚀,最终使得车辆破损。
三、加强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建设的策略
1、城市清扫和保洁
首先规定城市道路应该做到全日制清扫,其主要道路一般是每日清扫两次,进行保洁两次,每次作业时间不少于6小时。同时要逐步的实现城区主要道路采用机械化清扫方式,以机械化清扫与冲洗为主,而人工清扫为辅助。一级道路每周至少冲洗三次,洒水五次。相关垃圾收集容器以及垃圾收集站的清洁都应该满足建设部所颁布的相关规定。
2、垃圾的收集以及清运规划设计
首先要依据城市人群密集程度来合理的设置垃圾箱。一般而言,繁华的街道,其垃圾箱应该每隔35~50m设置一个,而城市交通的主要干道则每隔50~70m设置一个垃圾箱。对于一些垃圾袋固定收集与堆放的地区,则服务半径不得超过70m,一些住宅小区,则每4幢住宅楼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资金短缺是制约环卫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投资新体制,就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谁投资谁受益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城市是广大人民生活的场所,人民城市人民建,因此需要在既定的原则之下进行资金的募集,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合法途径拓展投资渠道,从而寻找稳定的资金来源,逐步完善城市中的环卫设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4、建立设施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破坏更多的是人为所导致的,但是由于缺乏管理,这些被破坏的设施找不到相应的责任人,最终只能有政府负责重新更换,这样一来,不仅增长了破坏分子的气焰,长期以来也增加了政府的投资。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环卫设施的破坏问题,需要建立日常监督机制,能够有效监督某市环卫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定位系统建立监督机制,帮助环卫工人对环卫工作的完成情况详细进行观察。同时对于有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督,制止这些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保护环卫基础设施。
5、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城市中夏天到处臭味熏天,只要有活动开展的地方到处都会有垃圾的存在。很少有人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环境,自觉扔垃圾到垃圾桶的意识,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因此,人们思想意识的高低在环保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环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也少不了对人们环保观念的提升环节。在环卫设施建设中,应该设置相应的环保讲座和宣传,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破坏环境为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在建设环卫设施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了解环卫设施设置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将环卫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中,才能使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落实。
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卫设施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工程设施以及基层环境机构、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计和卫生工作场所。城市环卫设施在整个城市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环卫设施规划情况来看,各项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充分,使得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难以将城市的整体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做好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鄂海波.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4:157.
[2]仇小玲.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94.
篇4
关键词:滨水景观;亲水设施;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和城之间的关系,城市选址尤其讲究依山傍水。此外,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滨水景观对于人们有着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吸引力。城市滨水景观区作为一个具有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和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其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应同时满足多种需求和目标。
1亲水概述
1.1. 亲水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亲水多解释为亲近水体,接触水体的意识。事实上,现代景观学对于亲水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接近水体和观赏水景,开始转向景观视觉享受与自然生态共存,并构筑垂钓、戏水、野营、运动等水上活动和亲水活动空间,进而通过滨水环境景观氛围的营造,使人们获得心理和精神情感的安慰。亲水设施是指满足相关亲水活动的设施,如运动场地、散步道、钓鱼露台等。亲水设施的设置需要尊重水体的自然特性,着重考虑丰水期和枯水期,以及可能突发事情时的安全性。
1.2 亲水活动分类
亲水轰动分类的目的是从场地利用的角度考察滨水空间的景观环境特征,为滨水空间环境规划和亲水设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1.3 亲水活动的空间范围
水面
根据水体面积、宽幅、形态和水流速度等确定水面的利用活动状况。以河道为例可以分为自然河流、城市内人工河道或者运河。大型自然河流可以从事水上运动、游泳、泛舟等活动。当水面宽度小于10米,水深不足0.5米的河道则不能进行水上运动。如:摩托艇易产生危险性。此外,对于水较浅、水草茂盛的水体,应禁止游泳和水上机械运动。
水边际
水边际拥有丰富的自然形态,是人与水亲密接触的区域,可以根据水流速、水质状况、水生植被,以及防洪等级标准、堤岸护坡类型,选择适宜的亲水活动形式。对于水面开阔、水质较好、水流较缓的地方,可以设立阶梯状亲水驳岸,如亲水台和木质栈道。
防洪防浪保护区
这是水边际到防洪堤岸之间的开阔地带,是滨水空间之中最具有价值的区域,是各种亲水活动的主要区域。一般情况下,宽幅小于5米的防洪保护区内,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集会或者需要大面积场所的活动。根据防洪防浪保护区的宽幅,设置体育运动设施、儿童游戏设施、散步道、休息闲谈、野营地等。同时,根据城市应急体系规划,可以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2亲水设施规划与设计
2.1 水边际
首先,水边际是滨水空间最有魅力、最生动的地区。根据滨河、滨湖、滨海和亲水活动的不同性质,选择缓坡面、阶梯状和台地等方式,获取浅水的安全亲水活动场地。其次,水边际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滨水边际自然属性,做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介入,以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同时,要注意水边际设施的安全、舒适和美观。然后,水边际的亲水活动较多,需要考虑亲水设施与其他设施之间的连接,以及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要求。
2.2 运动设施设计
首先,设置于防洪防浪保护区或者堤岸外缘的保护隔离区内,根据场地的实际尺度,综合考虑设置的位置与数量。其次,运动场地一般有具体设计规范。但是滨水空间多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以观赏、休闲娱乐的性质为主体,因此有些场所可以适当小型化,增加参与与娱乐气氛。
2.3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包括座椅、厕所、停车架、公交实施站、信息栏、宣传栏、垃圾箱等,特别是休息区的座椅和垃圾箱。应考虑座椅设置的数量和位置,以获得较好的景观视野,提高休息闲谈时的舒适性和通达性。一般情况下,需要控制垃圾箱的设置数量,垃圾箱的设置一般位于休息区,运动设施集中区和主要出入口等位置。
2.4 信息情报标识设计
信息栏、警示牌及导示系统是传递情报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滨水空间的安全非常重要。
(1)导示系统功能设施应该分级设置,一般主入口处为一级导示,涵盖区域内各个分区位置、功能、使用要求等;二级导示位于重要节点,指示前方功能区、功能设施使用方式等;三级导示是某个或者附近几个功能设施的入口附近,涉及设施的具置和使用方式等。运用箭头指示方向,和常用规范图例,文字清晰、简练。同时,兼顾导示系统的颜色、字体、版面和材质的艺术化设计。
(2)信息栏、宣传栏等记载滨水空间规划理念、历史文化、安全教育、临时活动宣传等各项信息。宣传栏多设置在人们聚集的地点,比如出入口、休息区、停车场等显著位置,但不应遮挡景观视线。宣传说明文字简洁明了,避免空洞无味,字数不宜超过200字,图文并茂。
(3)警示牌是该空间安全保障的重要设施,一般设置于有危险的地方,如陡坎,水草茂盛不宜游泳地段等处的显眼位置。警示标识因采用规范色彩和图例,明确后果和惩罚措施。
3 结论
亲水设施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景观设计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然而如何使其真正的推广运用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营造一个人与景观和谐的环境体系,即是我们共同的目的也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考与文献:
篇5
【关键词】
老龄化;老龄产业;老龄地产;养老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1. 老龄产业发展背景
我国自1981年至1999年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仍在加快,呈现高速、高龄等特点。未来老龄消费市场巨大,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2. 老龄居住产业发展背景及老年社区设计现状
作为老年人生活的基础及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房地产业暨各类老年社区是解决老年人居住、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解决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针对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特点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刚刚起步,老年社区的建设标准也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开发建设需求,亟需在规划设计层面研究和总结,以指导越来越多的老年社区建设。
3. 老年社区的特点
老年社区相较普通社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老年社区是硬件物理空间充分结合适老化软件服务的综合性、经营性社区。老年社区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身心特点的居住空间外,还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系统的适老化软件服务。
因此,老年社区需建设更多的居家、社区乃至机构型老年服务设施,会存在大量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运营工作。由此可见,养老社区在居民入住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繁重的服务经营压力。
社区除了传统认知上的无障碍、适老化和设施设备的植入外,更重要的是将物理空间与软件服务充分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运营需求。因此,养老社区的重点在于服务,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4.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1) 老年人需求及社区服务的分类:
老年社区中配套服务设施的业态和产品类型定位应围绕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及服务进行。
老年人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社区所提供服务的门类,配套服务设施应满足服务的空间需要。
2)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原则
a) 向心化原则
老年社区中,配套设施是支撑社区内外老年人各类所需服务的物理载体。应保障对社区内老年人有较均衡的服务半径,使其能较快捷地到达并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同时使服务运营人员能够有效、快速地到达老年人家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因此,社区配套设施应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相对居中布置。
向心化的布局形式能够缩短老年人到服务核心的路径,在身体机能允许的情况下获取所需服务。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服务运营者的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进而提升服务品质。
b) 多核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所面临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如健康医疗配套主要服务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或需要护理的介助、介护型老年人,而日常生活服务、情感及育乐型配套等主要服务于活跃健康型老年人,甚至社区内部非老年人。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业态、服务对象、服务团队、运营模式均不尽相同。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服务核心多点布局,有针对性地对配套周边人群提供服务,则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c) 网络化原则
服务应满足社区内老年人“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所需服务。配套设施以等级划分并合理布局,有利于获得较短的服务路径、较快的服务效率及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多级配套形成的网络化布局,可避免集中化服务配套设施造成的路径长、效率低等弊端。
d) 庭园化原则
大型配套综合体有利于集约功能、降低建造成本和时间。但老年人的方向辨识感逐步退化,大型建筑空间复杂,不利于老年人寻求所需服务空间。
同时,老年人在利用配套空间的行为上与年轻人有本质区别,可能将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各类配套服务设施中。
此外,社区后期运营中,如何让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配套设施并在产生更多的消费,形成社区长期稳定的经济回报,也是老年社区区别于普通社区盈利模式的重点。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首先应与用地内外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充分结合,将服务载体纳入到景观环境中,形成园林化的服务空间,提升服务空间品质。
各单体以院落形式布局,有利于将进行同类活动的老年人聚集起来,提升社区及本配套设施的人气和活力。院落形成的半私密空间,有利于避免各类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并限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益。
e) 聚落化原则
老年人的活动一般具备明显的初始目的性和临时转换特征。即需要某种服务的时候比较明确地前往服务空间,中途可能在不同服务空间转换。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应根据服务业态种类相对集中地布局,方便老年人辨识和记忆、明确方向,较快地到达初始服务需求空间。同时提供方便的建筑内外交通联系路径,供老年人方便地进行服务转换,保证可达性和舒适性。
f) 分置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根据等级差别,在服务半径、对象及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性。
一级配套服务半径较大,往往内外服务兼顾且服务人数量多;二级配套服务半径适中,主要服务于社区内部人群;三级配套服务半径最小,主要服务组团内部人群,服务强度最小。因此,在规划布局中必须注重这些差异性。
一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社区与城市的交界面上,方便内外兼顾服务,发挥配套的最大效益。同时,使如医疗护理等设施中的人群不会与社区内部其他人叉,造成不良影响。这些设施中的老年人出现意外情况,也能相对快速便利地转介到社区外部,并最小限度影响社区。
二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生活组团群相对核心的位置,便于健康独立生活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设施空间及服务。
三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组团核心或组团出入口,以最小服务半径和最便捷的服务支持组团内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g) 配套服务设施的复用性原则
老年社区中存在的大量自持性、经营性配套设施是对老年人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撑。但也使社区建设者和投资人要付出相对于普通社区规模更大、运营难度更高、服务更密集的建设、运维成本。
篇6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配套设施
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当前我国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公共配套设施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应却普遍滞后与低效,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制约了民生保障目的的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它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核心层次,也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控规层面对保障房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控规中体现保障性住房公共配套设施的要求,对指导配套设施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中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类型
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对象、销售价格或租金水平, 面向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出售、支持和优惠, 限定户型面积、供应或出租的住房[]。
2、保障性住房的类型及对应人群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四类: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廉租房。
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适用于城市低收入群体,公租房针对中等偏下收入人群,覆盖到户籍以外的外来务工和新就业人群,限价房针对的人群是定向安置居民[2]。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对配套设施的影响
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配建模式为主,即土地出让环节在商品房土地中搭配一部分保障性住房土地,最后由购买土地的开发商负责建设[2]。各地政府对配建比例的要求略有不同,北京市自2008年起,在商品房土地出让中要求配建15%的保障房,2010年提高到30%,在轨道交通沿线等周边区域的住宅用地配建比例还应适当提高[3]。
这种配建制度使得规划过程中的利益权衡问题变得复杂化,由于居住用地的开发成本引发的利益分配,使得城市规划实施中,特别是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与标准必然会形成多层次[4]。
三、控规中公共设施的一般配置方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除依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意图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具体落实外,主要强调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和控制。
1、千人指标的配置核心
依据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公共设施按三级配置,即居住区(3-5万人)、小区(1-1.5万人)和组团(1000-3000人),各级按照千人指标的要求相应配置相应种类、数量和规模的公共设施。在此基础上,各地制定了地方标准,北京市的现行标准为《北京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中明确指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北京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进行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同期交付。
2、控制要求
我国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指出:基础资料中必须收集公共设施规模、分布等资料;在文本内容要求中,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为规定性指标,必须遵照执行;在图纸的内容要求中,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中应该标绘公共设施的位置。另外,在图则中要求将设施的类别、规模和布局详细落实到具体地块。
四、控规中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应注意的问题
1、针对实际问题
控规对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控制的目的是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服务需求,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保障性住房更要符合人群特点,充分考虑到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求,力求使规划方案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公共配套设施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居民生活的现实诉求[5]。
2、相关规划统筹整合
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同时受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周边规划和各职能部门对某类公共设施的专项规划等的控制引导,甚至一些项目审批结果(包括在有效期内的选址、用地、外部条件、规划设计要求、审定方案、建设工程许可)也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布置起着控制作用。在落实保障房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时,要对相关规划统筹考虑,避免出现漏建、重复建设或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3、规划方法具有局限性
在规划方法方面,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依据“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布局,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现状分析与方案反馈,单一的布局方法难以适应各类设施的布局要求,规划控制的刚性、弹性不足。
五、控规中保障房配套设施规划控制
控规中保障房公共设施配置应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应满足使用的要求,即保证公共设施的类别、数量和规模符合相关规范的最低标准。其次,与开发建设相结合,考虑投资主体不同对设施布局的影响,赋予开发建设适当的自由度,使其可以结合具体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灵活布局[5]。
1、科学确定人口规模
居民是公共配套设施的直接服务对象,设施的配置必须与人口规模相对应,与人群特点相符合,才能满足使用要求,保障性住房在控规阶段的人口估算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按套数计算
根据建设规模和保障房的类型,按照面积标准估算出房屋套数,进而推算人口规模(一般标准为户均2.8人)。
表5-1保障房套型面积参考标准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2)按方案或安置人口计算
对于控规审批时要求辅助总平面方案或国有单位自建的保障房项目,则要根据建筑总平面设计方案的户型、套数来计算人口,或者对单位安置人口进行调查统计以确定人口规模。
2、公共配套设施刚弹性控制
(1)分类配建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针对的使用人群不同,因此在公共配套设施的设置上略有不同,限价房和经适房强调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建配套设施,可适当增加老年设施等项目。而公租和廉租房由于居住人口的数量较多,种类较单一,主要考虑生活性较强的配套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娱乐性设施。它们的共同要求是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方便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减少出行,有利于社区的稳定,节约生活成本。
表5-2控规中保障房公共配套设施配建建议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控制方式刚柔结合
①控制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配套设施以引导控制为主,对项目的配置不宜过细,对公益性项目如教育、医疗、行政管理等设施应提出控制要求,而对于一般项目可灵活控制,给地块开发者的设施建设留有空间。
按照强制性控制项目和指导性控制项目两类标准,将控规中需要配置的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分类如下表:
表5-3保障房配套服务设施控制标准分类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②公共配套设施控制方式研究
公共配套设施种类繁多,且各有特点,按用地特点划分,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可划分为单独占地的设施和可结合设置的设施,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
控制方式包括:“定点”是确定设施布局的地块;“定位”是确定设施所在地块并落实其在地块内的具置;“定界”即确定设施的用地范围界线;“定面”对不单独占地的设施控制建筑面积,单独占地的设施控制用地面积或同时控制建筑面积。
表5-4保障房配套服务设施控制方式分类表
结论
控规的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控规对公共配套设施的控制方式也一直是各方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命题,本文从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这一视角出发,积极探索符合现状的保障性住房公共配套设施项目类别,对保障房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提出科学估算人口和刚弹性控制的方法,对现行的控规层面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方式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由于保障性住房涉及的问题众多,对保障房配套设施的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 李成贞,荣虎成,曾福林.论保障性住房制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33):64-65.
[2] 中国指数研究院(上海).2011保障房白皮书,2011.
[3]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2012.
篇7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
篇8
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大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设施农业发展步伐,经县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进行扶持,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设施农业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县以省政府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为契机,两年来,通过行政推动、典型示范、科技服务等形式,全县新发展设施蔬菜面积7384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8534亩,总产值达1.28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29元。据调查,群众种植设施蔬菜每亩纯收入10000—12000元,有的高达2万元,而种植大田作物每亩纯收入仅为300—2000元,设施蔬菜对比产出效益十分显著,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朝阳产业,一次投资,可多年受益。为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发展设施农业对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要意义。
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步伐
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设施大棚和清水莲菜等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县上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等措施,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全县每年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以3000亩的速度递增,力争到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4.2亿元,带动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使我县设施农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一)利用一切水源,在全县重点发展设施日光温室和大拱棚蔬菜15000亩。
(二)按照园区建设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百良伏蒙、同家庄西同堤、王村北王、和家庄刘彦等设施蔬菜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在百良、同家庄、王村、和家庄等乡镇率先建立一批1000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推动全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各乡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都应规划在1000亩以上,建成一个,县政府将规划一个,补助一个。在防皇路沿线发展清水莲菜示范园,面积10000亩;甘井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设施大棚香菇产业示范园,面积500亩;在合洽路沿线按照果菜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时令水果和设施蔬菜3000亩。
(三)调整棚内结构,逐渐示范种植附加值较高的哈密瓜、圣女果、脆瓜、人参果和香椿等高效品种。
三、发展设施农业扶持政策
县政府在3—5年内,每年拿出专项扶持奖励资金400万元左右,用于鼓励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其中:
(一)新发展农户补助
1.对新发展规模在1000亩(其中核心区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每棚补助2000元,设施大棚每棚补助500元。
2.对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以外的新发展日光温室,每棚补助1000元。
3.对新发展清水莲菜的农户,每亩补助1000元。
(二)园区内水、电、路补助
发展规模在1000亩(其中核心区2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县政府拿出20—30万元予以补助,县水务局、交通局、农办等相关部门要把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年项目重点,优先安排。
(三)建设育苗中心补助
1.对在我县建设蔬菜育苗中心的,县政府配套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县政府每年为育苗中心包销400万株苗木,包销3—4年。
3.育苗中心项目建设争取的各类资金,县财政予以拨付。
(四)苗木补助
县财政对县境内育苗中心购苗的群众,每株苗木补助0.2元。
(五)奖励政策
县政府将对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乡镇、500亩以上的专业村或专业合作社及典型示范户年终进行奖励,每个乡镇奖励5万元、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村奖励2万元、典型户奖励1000元。
四、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全面搞好设施农业发展工作
(一)成立机构。成立县发展设施农业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财政、水务、交通、农办、农机、果业、林业及相关金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发展设施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抓好组织领导,确保任务完成。
篇9
关键词:义乌贸易企业集群 共同仓储 设施规划与布置 SLP法
1 共同仓储的定义
所谓共同仓储就是指专业的第三方仓储公司或兼有仓储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仓储设施与设备为基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仓储管理模式,为追求仓储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为周边众多中小企业设计专业的仓储、运输业务并提供相关信息、金融等服务的一种运作模式[1]。
2 设施内部系统布置设计
2.1 SLP法简介
系统布置设计法[2]是以各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对设计项目进行布置的一套有条理、循序渐进的设计方法。SLP法的基本思想[3]就是首先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然后根据相互关系表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接着调整单位面积相关图,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
2.2 作业区域规划
根据共同仓储企业仓库的主要功能,将其设置为8个区域:收货区、发货区、货物储存区、托盘暂存区、拣货区、流通加工区、退货区和管理控制区[4][5]。在该仓库规划中,每个区域就是一个作业单位,为方便表示,用作业单位代码表示作业单位,如表1所示。
01&02(收货区&发货区):这两个区域主要负责收货、发货、检验、入库、装柜等工作,实现库内物资和库外物资的安全交接,装载单元采用叉车,日后随着仓库的发展还可升级为AGV小车。
03(货物存储区):该区用于存储货物,货架采用传送带式货架。存货方式以先进先出为主。存储的位置由计算机软件确定和追踪。
04(托盘暂存区):用于统一存放闲置的托盘。
05(货物暂存区):用于存放出货日期有临时变动或因为其他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延迟出货的货物。
06(流通加工区):主要的业务涉及托盘装载、流通包装、唛头贴示等。
07(退货区):在收货区验货时,如果发现有不良品或者货品数量不足,货物不能入库,将货物送入退货区,等待进一步解决。
08(管理控制区):起到整个仓库的货物管理与跟踪、设备控制、人员管理以及信息化控制等作用。
2.3 作业流程设计
作业流程设计就是确定货物在各个区域(作业单位)的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2.4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2.4.1 物流作业相互关系分析
将物流强度转化成五个等级,分别用A,E,I,O,U,物流强度等级按承担的物流量比例来确定,如表2所示。
统计图1各作业单位间的相互物流关系,根据表2给出的数据划分出物流强度等级,绘制成表3。表中未出现的是物流强度等级为U级,即作业单位间不存在固定的物流,可以忽略。
根据表3可以绘出物流作业相关图,如图2所示:
2.4.2 非物流作业相互关系分析
根据该仓库内各区域非物流相互关系的影响程度,做出非物流关系强度等级表,如表4。表中未出现的是作业单位相互关系为U级,即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不重要,可以忽略。
在表4的基础上可以绘出非物流作业相关图,如图3所示。
2.4.3 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对物流作业关系和非物流作业关系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作业单位综合相关表。
①确定物流与非物流的相对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下的物流和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取物流和非物流的比值m:n=3:1,即加权值为3:1。
②量化强度等级:
A=4,E=3,I=2,O=1,U=O。
③计算量化后的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设任意两个作业单位的物流相互关系等级分数为M,非物流的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分数为N,则这两个单位的综合密切程度的分值C为:
C=mM+nN=3M+N
④根据上式计算量化的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的综合相互关系,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关表,如表5所示。
⑤划分综合关系等级。统计出表5综合关系分值各分段值内作业单对之间的比例,如表6所示。根据表6综合关系等级的划分比例确定各分段值内对应作业单位对的关系等级,填入表5中的最后一列综合关系等级划分。
⑥根据表5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关图,如图4所示。
3 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根据图4和表7作业单位关系等级表示方式绘制该仓库的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绘制步骤如下。
3.1 布置关系密切程度为A级的作业单位对
图4中,关系密切程度为A级的只有02―03、03―06,03与02和06关系程度都很密切,所以应该把03放于02和06之间,同时02与06之间关系密切程度为U,所以02与06的位置可以相聚尽量远。布置如图5(a)所示。
3.2 布置关系密切程度为E级的作业单位对
图3-5中,关系密切程度为E级的只有01―06,再观察01与图5(a)中已有的02、03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发现关系对的密切程度均为U,所以01的位置安排只需考虑与06的关系即可。位置安排如图5(b)。
3.3 布置关系密切程度为I级的作业单位对
图3-5中,关系密切程度为I级的有01―07、02―04、03―05、04―06,01、02、03、06位置已经设计好,只有04、05、07需要对位置进行设计。考虑到与04有关的有两个I关系,与05和07有关的只有一个I关系,所以设计顺序为04、05、07。
先布置04,04与02和06的密切关系等级均为I,再观察04与图5(b)中已有的其他作业单位03、01之间的关系均为U,所以只需考虑与02、06之间的关系即可。位置安排如图5(c)。
同理,05、07的位置安排如图5(d)。
3.4 布置其余的作业单位对
此时只有08的位置还没有安排入图,由图3-5中发现,08与其余各个作业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均为O,所以转而观察图3,发现08与01、02、06的关系密切等级为A,所以将08的位置安排如图5(e)。
3.5 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的调整
还需对图5(e)进行相关的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则有两个:
①避免线路有所交叉。
②尽量缩短各条线路的长度,尤其是关系密切等级较高的线路的长度。
经过调整,最终得到该仓库的作业单位相关图为图5(f)。
4 仓储系统布局的确定
在图5(f)的基础上,根据各作业区域的实际面积就可以绘制出平面布置初图6。
参考文献:
[1]刘辉.入世对义乌小商品出口运输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水运出版社,2005,144-147.
[2]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李云清.物流系统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城市规划 设施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deepen, mak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city to the drainage design process and the latest design concepts, the ability to better avoid these problems occur on municipal roads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to achieve economic rationality, the safe operation.
Key words: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urban planning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市政排水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市政排水体制不能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步
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分流制以及混合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日异月新,但很多老城区的居民生活污水、工矿生产废水和雨水大部分还是直接排人附近江河,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市政排水管网设计与排水规划结合不紧密
市政排水管网在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的过程中。应与竖向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紧密结合,从而避免出现排水管道管径、埋深等设计不合理的情况,避免造成排水管道频繁改造、道路重复开挖而增加投资。
3、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参数不合理
管网布置走向无法适应现代排水工程规划和设计,排水管管径和坡度偏小,埋深太浅,与其他市政管线(电力、通信、自来水、天然气、热力系统等)的水平间距过小,因管渠内底标高过低或过高而与管道上下游段的管网无法衔接等。很多城镇老区,由于使用年代过久,采用混合制排水,雨水和污水未经处理就一起排到天然水域,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管网设计是根据当时情况确定的管道布置走向、水平间距、埋深和管径大小,这些也明显与现代城市的大规模发展不适应。会给其他市政管线造成影响,且每逢雨季,城镇低洼处必定内涝。
4、市政排水选材设计不当
在排水管道接口的选择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柔性接口(橡胶圈、沥青油膏、石棉沥青卷材)、刚性接口(水泥砂浆、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或是半柔性接口(石棉水泥)。比如对于接口要求强度较高、严密性和闭水性较好的污水管道宜采用柔性或半柔性接口;另外,环刚度的选择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排水管能否在外压负载的条件下安全畅通地排水,一般尽可能地选择高环刚度的塑料埋地排水管,铸铁管、混凝土管、陶制管的环刚度和强度较好。但防腐性能很差.且后两者易破碎和渗漏;而柔性管(塑料管,如UPVC管、PE管等)正好与上述刚性管相反。选择刚性大,且同时耐腐蚀和经济的管材也是关键所在。比如选择近年来备受青睐的高性价比塑料管材――HPDE管。
二、市政排水城市规划与设施建设
1、排水系统设计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排水系统与给水系统的设计相对应。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分为:生产废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管道系统。生产废水管道系统主要是排除工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各类废水,而生活污水管道系统则是排除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要全面分析城市排水量的需求,以及城市排水
管道的建设等问题。城市规划中排水系统设计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符合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城市环境保护原则。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在规划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是对城市各类污水的综合排除和处理,尤其要注意和预防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规划中,工矿企业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注意保护当地饮用水源,尽量减少或避免“废水”污染水源,尤其注意不要把排放有害物质的管道设置在水源地的上游。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水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利用原下水道系统,将其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的建设费用、技术要求均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2)排水系统设计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结合城市的全面规划方案,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有扩建的可能,并应根据排水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等因素,对近期工程做出分期建设的安排。排水工程的建设费用很大,分期建设可以更好地节省初期投资,并能更快地发挥工程建设的作用。分期建设应首先建设最急需的工程设施,使它能尽早地服务于最迫切需要的地区和建筑物。
2、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对雨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将城市的防洪排涝以及城市的竖向规划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而言,相关因素的结合就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当城市市区的内河设计标准是五年一遇不出现漫溢,而对应的道路排水重现期为一年的情况下,两者同时出现洪峰的现象将经常发生。因此,在对雨水系统进行设计时要进行压力流校核,有效的避免在重现期为一年时,雨水溢出路面。
3、污水系统规划
1)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如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利用原下水道系统,将其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的建设费用、技术要求均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2)污水厂排水去向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结语
总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由水带来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要根据城市的具体需求对城市市政工程的给排水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城市整体规划工作科学、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明、胡万林.城市中给排水工程的整体功能要求与设计理念们.科技与发展学报。2008(4).
【2】赵晨明.谈现代城市规划中给排水设计的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册.建筑行业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