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范文
时间:2023-03-28 08: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关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学生只有喜欢班主任,就会接受班主任的教诲,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并且愿意听班主任的课。怎样才能让班主任的魅力发挥磁石般的效应呢?首先,班主任要魅在语言,语言是所有教师传输信息的纽带,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所以,对学生讲话要亲切,一句机智幽默的语言,有时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远比冷冰冰的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进取心与荣誉感。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格外舒畅、亲近,可谓声声入耳。其次,魅在仪态,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承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入学生的一瞥,学生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所以,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虽然无声,作用却非常神奇,鼓励和赞美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大方自然而又亲切的动作,都会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或劝说;再次,班主任要魅在人格。教师良好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健康成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一切。
二、用文体活动团结学生
朝气蓬勃、学趣盎然的班集体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竭力奋斗的目标。怎样才能搞好班集体的团结、增强班集体的朝气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强调学生学习之余,引领学生多参加学校或班集体举行的各项活动。如歌咏比赛、趣味运动会、书法绘画比赛等,哪怕是一次对教室的彻底清扫,学生全员参与,经历了积极的准备和勇敢的面对之后,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形成和谐环境,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绝佳机会。
三、用闪光点来激励学生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这也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有人认为:“但凡后进生不求上进,没有优点。”这话极不科学。谁说后进生没有优点?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鼓励后进生上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体验了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们必将成为班集体的佼佼者。
篇2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只关注学生学习,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者的责任问题。一名教师只有真正去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关心学生,才会使教育呈现人性美、张扬人性美。
从教育的评价导向来看,追求的是看得见的数值,中学教育的终极考核也是高考分数,这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所谓好的做法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的分数,急功近利,不尊重个体的鲜活生命,加剧了精神滑坡。评价的尺度单一而苛刻不尽合理。为了应付各种指标及考核,学校教育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在时间上拼精力消耗,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在训练上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减不下来,导致心理压力大;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暴,不把学生太当人看,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在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单一死板,缺乏多元的评价机制,优秀人才难以现世。这些现象都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教育越来越把活泼可爱的学生作为一种预期的产品来对待,很少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自我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尤为可悲的是目下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竟有歪论: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也成功了吗?不也活得很好吗?还大肆强调:人生必经磨难方能成才。古人也有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我们的教育就在于教育学生吃苦,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大家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不当或问题学生的增多,尤其是留守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在问题学生中留守生占了很大比例。像我校,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的占近50%,个别班级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学生基本上寄居在亲戚家或由祖辈监督教育。父母所给予的是充足的生活费,而精神关怀教育严重缺乏。精神关怀,应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充满精神关怀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抚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从学生现状来看,更需要给学生精神关怀。 《厦门商报》报道:近日对上海的中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近九成中学生“感到郁闷”,仅有10%的中学生表示平时不太“生闷气”,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成绩提不高”,另外“父母唠叨太多”、“睡眠时间少”、“没有时间玩”、“学校生活太枯燥”、“对社会上问题看不惯”等都成为“郁闷”的理由。如今,“郁闷”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中学生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他们为何依然感到郁闷?
正是由于缺乏精神关怀,学生的暴力倾向和心理问题日渐突显。砍人事件时有发生,搞得社会动荡难安。学生心态出现较大偏差,背离社会正常轨道。
近期《扬子晚报》和网络上有关全国中小学生近视防治抽样结果显示:小学生近视率为26.96%,初中生为53.64%,高中生则超过72%,发病率世界排名已从1998 年的第4 位上升到第2 位;关于身高也不容乐观:世界排名第一的荷兰为182.5厘米,我国排第32 位,仅有169.7 厘米,不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连荷兰女性的平均身高都没有达到。这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不以民族的前途命运为终极目标。值得有识之士深思!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排名居于前列。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想干什么,难以让人搞清楚。来自教育的精神关怀有多少?当今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厌学、空虚、烦恼、焦虑、不适应、孤独、逆反、人格和道德缺失、自我中心、陋习恶习不断、身体状况日下。幸福感从何谈起?!
从中国社会大气候和时代走向来看,我们需要对学生精神关怀。如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精神危机:功利化、人心浮躁、缺少精神关怀。中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人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中学生需要精神的教育。精神关怀,是修补裂痕的粘合剂;精神关怀,是减少摩擦的油;精神关怀,是翱翔万里的加油机;精神关怀,是驱散黑暗的照明灯……正是有了教师对学生情意浓浓的关爱,教育才有了活力、动力和张力。我们真诚地希望,精神关怀不再是学生的奢望与空想,而是所有教师发自内心的表白与行动。
三、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中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学校通过对性格缺陷学生、青春迷惘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校通过对学业滞后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目前对精神关怀教育问题的研究,一般都处在理论层面上,而针对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还很少。如果教师能对精神关怀教育进行研究,这将对教师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建精神关怀成长档案和实践探索过程,可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篇3
论文摘要: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一、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伦理学是以“应该”(should)“应当”(oughtto)等价值陈述来讨论和阐释某某事是否善、正确或合乎道德的一门学问。与事实判断相比较,价值判断或许更难于断定或辨其真伪,因为基于不同文化、宗教、习俗等背景认知的群体,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影响(决定)下的生存(生活)方式。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确立价值判断并不比研判事实不具有重要性。尤其在全球化境遇的今天,在探讨人际关系、共同福利或善恶之争的时候,价值知识的判断就比既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必要和有益。
在世界各大宗教文化传统中,佛教伦理正是如此巫待阐发和深掘的对人类共同福社有益且重要的价值研判知识。不过,佛教伦理的这种知识资源却不能直接拿来为世俗的价值判断所用,而必须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和“创造”理应奠基于对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之关系的准确体认和把握上。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相比,佛教伦理是宗教伦理,它以为出发点,以追求体悟终极关怀的解脱为依归,因而具有彼岸性,是出世的,也是超越的;但其超越性不离世俗性,其彼岸性也不完全脱离此岸性。佛教伦理之真精神、真践行在于净化和提升世俗生活的境界和意义,而这种于世俗生活中以调节伦理关系、净化和提升世俗生活境界的道德规范,恰好正是世俗伦理的观照之域。据上,不难得出,首先,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有在世俗性上相统一的一面,但又不失其特有的宗教意涵和对超越性的追求。这就如同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咏唱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亦如维摩居士的修行:“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乐。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其次,佛教伦理思想中的许多戒律、规范也多有与世俗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相同或相近之处,只不过佛教从宗教立场出发,往往赋予其十分神圣化的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一直讲求孝,即做子女的要孝养父母,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情感上的尊重和满足。佛教原本是讲出家的,后来演变至中国佛教伦理,不仅大讲孝,还讲求“至孝”,这个“至孝”就包括比如劝自己的父母信奉佛法,愿父母追求和享受出世解脱之乐,等等。这个事例一方面似可说明佛教伦理对世俗伦理的某种“屈服”,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佛教伦理对世俗伦理境界和意义的提升。“屈服”抑或“提升”,其实都关乎佛教伦理对现世中的芸芸众生的深刻关怀。最后,佛教伦理中所允诺的、吸引人们追求的理想彼岸与世俗伦理所追求的美好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点有三:一是自然环境优美;二是社会生活和谐;三是居者身心健康。
综上,挖掘和阐发佛教伦理的精神资源不仅对提升世俗伦理的境界和意义有着相当直接的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人生、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下文拟就佛教伦理思想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资源作尝试性探讨。
二、佛教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关怀精神
佛教伦理是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宗教伦理,它是在佛教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以佛教信仰为中心调节佛门僧人之间以及僧俗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佛教对现实社会、生命人生的强烈关注和深切关怀。
1.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作为佛教基本教义和佛教伦理之理论基石的缘起论或缘生理念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由种种条件或原因和合而成,所谓缘集而生,缘灭则散,这里的“缘”实际上就是条件或原因。这种缘起论或缘生理念启示人们:世界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那么,每个个体、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岛屿”,都要依赖于他人和社会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作为佛教伦理哲学基础的缘起论或缘生理念实际上包孕着世间众生相依相存的道理,这就要求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和社会的关联性、依存性。
就自己与他人而言,每一个“我”都不能离开“他”而独立存在。当下,由于经济全球化,交通、通讯的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拉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疏远:他人对于个体来说,只有手段的意义,即它只是满足个体目的和需要的工具,只有在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利益时,他人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则,随时可以被抛弃。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逐渐疏离,个体完全蛰居于自我的心灵之中,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所带来的满足感则荡然无存。而佛教伦理中的缘生理念正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这种彼此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许能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促进人际和谐有启迪意义。就个人与社会而言,社会其实是由无数个人所组成的,离开个人无所谓社会,但个人离开社会也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要求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要为身“陷”其中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追求获得美好生活的机遇,以使自我有更加充分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每个公民应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社会已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等局面,在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的今天,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有所增多。对此,我们应积极融摄,创造性地转化佛教伦理中的缘生理念所包孕的“依存”智慧,顾全大局、合理分配、普遍受益,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并构建一个和谐、祥和的社会人间。
2.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佛典《大智度论》上有云,“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予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予众生。”佛教伦理中的慈悲襟怀是生命关怀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慈悲精神有三个层次,即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小慈悲是主客有别,自他有别的;而大慈悲则是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慈悲,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乘佛教强调慈悲乃佛道之根本,中国佛教伦理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充满普遍的深厚的生命关怀的精神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佛教还重塑体现慈悲理念的神格形象,其中,又以观世音菩萨最为典型。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特点有三:一是现实性,观音菩萨能解救现实生活中众生的种种苦难,满足众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愿望和要求;二是随类性,观音菩萨随类度化,对众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有针对性地开示教化,度脱苦厄;三是融通性,观音菩萨应化形象千姿百态,圆融自在。佛教慈悲理念的最重要实践就是布施,布施实际上就是“给予”。每个人都从社会和他人处索取,所以也都应回馈社会和他人。当社会和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每个人都有回报和救助的义务,不能只是索取而不给予。人们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去救助贫困者,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如救灾扶贫、照顾鲜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挽救失足者等。显然,这对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消解社会公共生活的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
佛教伦理中慈悲理念的倡导,不仅有助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人类取得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自然界成为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以剖析、“拷问”和利用的对象,有力推动了人类摆脱在自然面前俯首称臣的命运,同时,也强化了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人们全然不顾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所思考的只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更大的利润和功效,算计着如何满足自己无限的私欲,而渐渐忘却了自己生存的基础—大自然被彻底地“驱魅”,从而导致了“大地的毁灭”。当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自然资源极度浪费,人与自然的异化已非常尖锐,因而,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群体与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佛教伦理的慈悲情怀能够转化成构建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有用资源。
中国佛教推崇的慈悲理念实际上是前面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对众生包括无情识之物,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墙壁瓦石等都抱有慈悲之心怀,因为它们与我们及这个世界都是和谐共生的;在佛家看来,它们也都有成佛之佛性,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因此,要尊重和爱护包括无情识在内的世间一切万物,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认知到:大自然与人类有着平等的价值以及生存权、生命权,人类与其他自然万物共同构成一个共同体,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们之间是一种和合共生、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作为有思维、有理性的人类应该普度众生、泛爱万物。
3.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神。佛教伦理中的缘生理念、慈悲理念等生命关怀精神为世俗伦理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包括伦理价值和道德实践、道德选择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育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而且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诸多的启发意义。佛教六度中的忍辱精神正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佛教伦理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切关怀。佛教伦理倡导的忍辱,其实质就是做到人慎我不慎、人恼我不恼,集中体现了佛教伦理所追求的宽容境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分析和参照的。佛教很早就发现了人性的三大弱点,即贪、慎、痴。贪即贪欲、贪爱,对事物起爱著之心;慎即慎恨、慎患,对事物起怨恨之心;痴即愚痴、痴迷,迷惑于种种假象而不见真理。贪、慎、痴被认为是污染众生、燃烧众生身心的三种根本烦恼,也称“三毒”。为了直接对治“三毒”,佛教提倡不贪、不慎、不痴的伦理要求,即忍辱精神,以消除根本之烦恼。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生产已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在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上,一些人自我扩张、自我膨胀、目空一切,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僵化、紧张和冰冷;而另一些人又自我扭曲,出现自我的失落、丧失等现象,构成当代一些人精神上的莫大痛苦和悲哀。此外,现代人们又不由自主地卷人到为“物”所役的束缚中,在欲望的驱使下疲于奔命,生命沦为物欲的工具,生活的全部意义诉诸于物质功利的占有,“贪婪”成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形成上述自我膨胀、扩张或自我扭曲、失落以及对“物”的无节制追求,究其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人并没有认识到佛教伦理所倡导的忍辱的真正要义。这种忍辱精神,用现代视角来看,其实就是一种宽容的理念。宽容是人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助力,也是互相信任和建构和谐关系的桥梁。
总之,佛教伦理中强烈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的精神资源,有助人们在竞争激烈、压力增大的今天平衡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中的“心灵环保”理念立足于人心浮躁、困惑的现代社会,以传统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为理论基础,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意识,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同时,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实现现代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三、人间佛教中的“心灵环保”
倡导“心灵环保”的人间佛教理念,既是为了诊治现代人的焦虑不安、仿徨孤独以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时代问题,也是对传统佛教伦理中所包孕的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关怀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弘扬。“提升人们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不仅是法鼓山的开山宗旨,而且也是人间佛教理念和实践之大德圣严法师倡导“心灵环保”人间佛教之宗旨。因而,强调利用传统“禅修”来重建人心、“提升人的品质”,自然便成了“心灵环保”人间佛教理论建构上的逻辑起点。在圣严法师看来,六祖慧能之前的“禅修”仍然带有印度原始禅观的特征,即注重次第的修定,不过,大乘佛教的禅修“重视日常生活,在任何世间都可以修行禅定,也就是重视心的定境,不拘泥于身体的坐姿,这正是后来中国禅宗理论的依据”。而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时代,并不一定全是顿悟法门”。“到了六祖才出现所谓直指人心,不落阶梯的禅’心。在准确把握传统“禅修”的历史流变基础上,圣严法师从“健康心灵、提升精神品质”的理念出发,着重阐发了他所倡导的“心灵环保”人间佛教的禅观。
圣严法师从三个方面界定和阐发了“禅”的内涵:其一,禅是清净的智慧。这里是说,以禅修所得的特殊智慧诊治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我执、法执的私心杂念。其二,禅是无染的心灵。意思是说,以禅修净化人们受污染的心性,从而提升人的品质。其三,禅是无相、无住、无念的精神境界。这里,显然是以大乘中观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的“中道义”作为其禅观的理论支点,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慧”的“禅悟”以破除人们对世间物质、名利、自我等精神层面的执着,从而能以清净的禅修智慧、无染的禅修心灵摆脱人生贪、慎、痴的“无明”,最终获得终极关怀意义上的大解脱。
篇4
>> 本杰明•格雷厄姆成长股价值评估模型的解析及应用 分裂的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的智慧 格雷厄姆的抉择 芒格:格雷厄姆的替身 格雷厄姆:杰出的女报人 对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定义的解析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职场生涯 格雷厄姆的资本结构理论 借助格雷厄姆的智慧看獐子岛 格雷厄姆的人才观 论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中的伦理情怀 火车上浓缩的精彩――读格雷厄姆.格林的《斯坦布尔列车》 双面间谍:格雷厄姆・格林和金・菲尔比 格雷厄姆.格林小说人物特性之二元对立 创业导师的美国模式:保罗.格雷厄姆,撼动硅谷的人 本杰明・格雷厄姆:单有数字是不够的 大股灾后 再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和他的9大门徒 格雷厄姆给投资者的六条忠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Gaston, G. M. A., The Pursuit of Salvation: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Novels of Graham Green[M]. New York: The Whit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2] Karl, Frederick R., A Reader’s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s[M], New York: Octagon Books, 1975
[3] 何其莘. 格雷厄姆•格林[A].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 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 胡振明. 对话中的道德建构[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6] 柯平译. 格雷厄姆•格林著. 恋情的终结[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7] 李赋宁. 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8] 鲁枢元. 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9]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0] 穆海博. 人性与宗教的冲突[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1] 阮炜. 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评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篇5
【关键词】 家庭关怀度; 慢性精神分裂症;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84-02
慢性精神分裂症作为各类精神疾患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该种疾患可特异性地表现为思维、行为、知觉以及情感诸多方面的异常[1]。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都承受着越加严重的精神压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日渐增多。精神分裂症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危害到家庭和社会,该种疾病易复发,复发后53%的患者出现社会功能缺陷[2]。抗精神药物的应用在该疾患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家庭关怀护理也不能忽视。现今,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护理者相关知识欠缺,家庭关怀度不足,易致该疾患更易复发,因而进行相关护理干预很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因此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同时关注患者的家庭护理情况,并通过各种评估量表了解笔者所在医院的1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心理恢复程度,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分析对象是2009年5-8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治疗的143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相关诊断标准[3]。男83例,女60例;年龄18~63岁,平均(39.3±7.7)岁;病程(3.15±2.14)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相关心理辅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家属陪同制度,改善病房管理;建立包括1位主治医师和2位主管护师在内的医疗护理小组,全程参与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并予以医护人员相应培训,形成“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为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家庭关怀指数量表等评估量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家庭关怀指数量表等评估量表的得分。其中,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表的评估结果中,分数低者,主观生活质量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量表的情感度、合作度、适应度、成长度以及亲密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药物治疗需长期甚至终身进行[4]。该病多于青壮年时发病,精神和行为活动表现与周围不协调,出现异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一些患者可能存在精神活动的衰退,同时可能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社会功能缺损,进而产生不良影响[5]。因而,除了必要的精神药物的应用,家庭护理干预也应同步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要求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加入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了解患者所需的护理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交往,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疾病的复发,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目前我国精神病管理现状多以封闭式管理为主,将患者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甚至尽可能减少家属的探视,认为家庭成员的参与介入会导致患者的紧张情绪,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而使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环境。事实上,慢性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长期、慢性的疾病,其康复过程更多的是让患者能更好更快地重新适应社会。家庭的护理是影响患者恢复程度的重要方面。家庭护理干预将一个家庭而非单个患者为护理的单位,进行“家庭中心式”的护理,使针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不仅具备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兼具患者与家庭的和谐性。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关怀度大大提升,使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患者家属都能建立稳固持久的联系而可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借助家庭成员的支持而对患者的情况有更准确地把握。在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后,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合的护理,使其能尽可能地适应社会,这也表现出此家庭护理人性化的一面。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对比,前者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评估以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社会支持量表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以及总分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了家庭护理模式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提高家庭关怀度,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且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洪波,赵学庆.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关怀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7-448.
[2]Rossler W,Salize H J,Vanos J,et al.Size of burden of S chizophrenia and Psychot ic disorders[J].Eur New ropsych opharmacol,2005,15(4):399-409.
[3]张巧云,王淑芳,许淑新,等.家庭关怀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2):118-120.
[4]焦淑芬.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怀度的初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5):603-604.
篇6
第一,关心成绩滞后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搀扶的手
教育好后进生,最需要的是爱心、诚心,是尊重、信任,是搀扶、引导,是耐心、细心……爱后进生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投入。
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不能是英式足球直奔主题的长传,而应是巴西足球注重细节的短传渗透,是手把手的提携,是心连心的潜入,是细微的点化。一遍不行,同学示范,使后进生学有典范;两遍不行,理解再来,使后进生终有所悟。这种示范、理解,正是教育后进生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所要精心搭设又使他们能够通过跳一跳就能踏上去的一级级台阶。他们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台阶,有了这种台阶,他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我们的教师要凭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真爱,尊重“差生”,关爱“差生”,不应为短时的功利而杀鸡取卵,不以透支学生的生命活力而耗费他们靓丽的青春,而应用心描绘“差生”春天的万紫千红,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株株含苞欲放的鲜花,搀扶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让每一株鲜花都能完成自己所拥用的庄严使命,充分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教育的方式上,注重的是点燃而不是灌输,是唤醒而不是打压,是尊重与平等而不是“声色俱厉”,是每天每时每刻提高一点的过程,是抓住细节潜移默化的点化。
第二,关心留守家庭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抚慰的手
有关专家曾言,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面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充满了惆怅、思念,哀怨、孤僻、暴躁,感到有话无处诉说,尤其在遇到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一些”。他们大多人表现为冷漠、内向,逆反心理严重,对待批评容易采取逃学、出走等过激行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他们伸出一双抚慰的手。
教师可以为留守同学过过生日;可以将留守同学带回家;可以带留守同学逛逛商场,购学用品;教师更应像父母那样倾听留守学生的心事……
第三,关心性格缺失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修缮的手
对于这类学生应该挖掘其闪光点,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扬其长,避其短,化短为长,让他们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让他们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们可以按这类学生的特长爱好组织分类,加入文学社、航模、合唱团、民乐团、歌舞队、电脑等各类兴趣小组。为了让这类性格缺失的学生找回自信,我们就要多与他们相处、座谈、交友,沟通心灵,给予温暖。使他们懂得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人,要像维护个人荣誉一样维护集体荣誉,要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别人疾苦,要像关心个人前途一样关心祖国命运。
第四,关心离异家庭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关心离异家庭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学生家庭缺损,很少得到关爱,因而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没有热情,乃至对前途对未来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灵是爱的荒原,需要爱的阳光普照。我们要让每一个同学时刻都会感到爱就在自己的身边,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教师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快乐、幸福、伤悲、委屈,关注着他们夕阳下孤独落寞的背影,关注着他们默默垂泪的双眼,也关注着他们在阳光中欢笑奔跑的身姿。这是需要多少无私的爱呀!
第五、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援助的手
心地善良的人能够充分理解和同情别人的疾苦,能够把关心弱者,资助贫者当成一种快乐的事,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能够感悟到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当前,有相当多的师生已经进入这种境界或者正在迈向这种境界。当我们的学生无法交纳正常费用,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保障,面临着辍学的危机或者严重影响着学习质量的时候,你能无动于衷吗?任何一个心地善良、充满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当然,教师通过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关怀魅力也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关怀的熏陶,从而在关怀中学会了关怀。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爱的传递,这是爱的永恒的魅力!元旦前夕,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学生的一份份祝福教师的信件、贺卡;春节期间,许多校友亲临教师身边的一声声问候、道谢,都足以证明这些极其细微的动作、十分平常的话语、传神的眼神,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力量,让这些学生深刻长久地记忆着、珍藏着,并在反复的咀嚼回味中被解读成醉心的温暖、甜蜜的幸福,在学生内心深处蔓延为生命本质的醇香。在奉献爱的同时收获爱的馈赠!
篇7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几率相对比较高,患者的负担比较重,为患者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配合综合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造成非常好的效果[1]。本文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实施治疗之后进行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实施精神病量表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判定以及社会功能判定,研究使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以及作用,以人文关怀为指导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了治疗后复发的几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6±4.7岁,90例患者中已婚的有44例,未婚的患者有28例,离异的患者有18例,90例患者中工人有22例,公务员有17例,学生有4例,个体经营者有17例,无业有28例,其他2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情况以及职业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全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情况比较稳定之后实施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按照患者的知识水准,有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实施技能训练,制定计划表,为患者安排日常生活,例如指导患者早睡早起、铺床叠被、洗漱穿衣以及清理内务等等,鼓励帮助患者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扫地擦地或者是清洗衣物等等,可以指导患者做一些小手工来锻炼其灵活能力以及协调性,组织患者开展文艺活动,例如朗诵、唱歌或者是小游戏竞技等等,帮助患者提高与人交流的信心,为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所服用药物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等等,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需要马上向医师反映。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用药物治疗之后施行封闭管理。在患者治疗3个月之后,为患者进行精神病量表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判定以及社会功能判定,对结果进行统计。
2.Y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使用人文关怀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患者的康复,使患者能够及早的回归到正常生活。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指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疾病,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迁延性疾病。针对精神分裂症如果单靠药物进行治疗很难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不仅仅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还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患者的疾病复况,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及信心。提高医患交流,不但可以保证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人性化服务,还能够增强患者的满足感,使患者可以充分的配合治疗,缓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对本文所选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实施治疗之后进行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实施精神病量表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判定以及社会功能判定,研究使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以及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使用人文关怀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患者的康复,使患者能够及早的回归到正常生活,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菊芳,魏金英,卞美娟,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现代护理,2009,14(6):701-703.
[2]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5(1): 23-24.
篇8
当前,在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侵害生命、健康和身体权导致的损害赔偿纠纷居高不下,由于有关的一般性立法不完备,特别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够协调统一, 尤其是近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使得这些案件的审理较为困难,其中,如何确定赔偿数额,特别是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属性及赔偿数额的计算标准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值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实施之际,笔者拟结合《解释》的有关条款以及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就人身损害伤残、死亡赔偿金法律属性的界定以及司法审判中如何切实树立人权保护意识,阐释法律条文背后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一初探,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身损害伤残、死亡赔偿金法律属性的界定
侵害公民的生命、身体健康权导致受害人伤残、死亡的,加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残废者生活补助费”;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包括受害人受害后至死亡前发生的医疗费用、交通、食宿和护理费用等)。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按照受害人所在地“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来确定“残废者生活补助费”标准①。但多年来人民法院在审理受害人死亡的案件时多数情况下早已突破了《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判决给受害人近亲属一定数额的死亡赔偿金(或死亡补偿费)。但对死亡赔偿金(或死亡补偿费)的数额计算上缺乏执法的统一性,有些判决在计算赔偿数额时是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八)项作为参考依据,即:“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有的则是根据侵害人的过错程度和经济承担能力等因素,按照“全省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赔偿二十年。对不满十八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②。在残疾赔偿金(有的称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数额的计算上也是极不统一,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五)项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6条(2)项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标准”参照伤残评定等级或伤残指数,按照侵害行为发生地的地市(省辖市)政府公布的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自定残之日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号《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法释[2001]3号)仍沿用了“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来计算“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和“死亡补偿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7号《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法释[2001]7号)第九条规定,致人残疾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残疾赔偿金,致人死亡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为死亡赔偿金。该解释第九条的规定将人身损害伤残、死亡赔偿金的法律属性界定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方式。在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数额的确定上,法释[2001]7号第十条规定要根据下列因素:(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残疾赔偿金”计算方法为“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十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该款第(三)项规定了“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的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究竟具有何属性,是一种物质性的财产损失,还是一种精神损害抚慰金,抑或兼具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失两项性质?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可以说是极不统一,前引内容可见一斑;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此亦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7号的主要起草人陈现杰博士撰文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所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其性质均属法释[2001]7号规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产品质量法也有相同规定。此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八)项规定的“死亡补偿费”,与“死亡赔偿金”名称不同,但具有同一性质,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以及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残废者生活补助费”属于对受害人财产损失的赔偿,不属精神损害抚慰金,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相同,而不能与法释[2001]7号中的“残疾赔偿金”作同一解释。同时,陈博士还认为我国有关立法对死者逸失利益的赔偿属于“扶养丧失”{指因受害人死亡,死者亲属丧失了原有扶养费供给来源,并支出丧葬费,对其财产损失(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和精神损害(死亡赔偿金)应予赔偿}的损失赔偿类型,故“死亡赔偿金”应理解为精神损害赔偿。③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并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二、三款规定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依照该司法解释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上述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均属于物质损害赔偿金,而不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
既然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均属于物质损害赔偿金,而不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那么残疾赔偿金是否应为受害致残人的个人财产?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5日的法释[2003]19号《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三条规定:“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该项解释仅就“军人”这一特
篇9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战士,22岁。2年前在训练中不慎右踝关节外侧扭伤,踝关节周围肿胀、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外侧关节间隙显著增宽;距骨向前半脱位,并有小的撕脱骨折片。伤后立即进行冷敷1小时、手法复位、踝关节靴形石膏固定制动、口服三七片、抬高患肢、卧床休息等治疗。第4周右小腿突然出现肿胀、胀痛,拆除石膏,运动或站立时右小腿肿胀、胀痛加重,查体:右小腿明显变粗,皮温略降低,指压性水肿,有深压痛,Homans征阳性。超声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血流极少;下肢静脉顺行造影X线征象为:深静脉主干腔内持久的类圆柱状造影剂密度降低区域,边缘形成 “轨道症”。患者被诊断为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疗治3个月出院,复查溶栓疗效:Ⅱ级。
2讨论
踝部扭伤易致踝部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也可致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治疗不彻底易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创伤性骨关节炎,但极少有报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本例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及心脏病等病史诱发因素,可以肯定患者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右踝部扭伤和治疗密切相关。
篇10
关键词:校车事故;深层原因;重经济性;轻人文关怀性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22-05
2011年底的一系列校车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表面上看它属于交通事故问题,政府推出的《校车安全条例》和“校车制度”也是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校车交通事故。那么,它真的只是交通事故那么简单吗?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以深圳龙岗区为例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龙岗校车事故的深层原因——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偏重经济性轻视人文关怀性
2011年12月7日深圳市龙岗“校车事故”缘于学生“居住在布吉甘坑社区,到‘遥远’的平湖街道读书,因3万人的居住地甘坑无一所学校” [1 ]。这是10多年来龙岗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偏重经济性忽视人文关怀性而导致的结果。
1. 龙岗区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路径和结果
王玉琨关于中学规模与生均教育经费关系的研究表明: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呈显著负相关(-0.588) [2 ],说明学校规模越大,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越少,反之,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越多。因此,扩大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往往成为教育资源不足或者提高有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龙岗区也不例外。1995年,龙岗区借“改造薄弱学校”之机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将南澳等5镇38所小学调整为15所,减少量达61%,大鹏中心小学由原来的9个班扩展为21个班 [3 ]。截止2004年,龙岗相继撤并小学39所 [4 ]。2005年拆并2所、改建5所 [5 ]。2007~2009年“原村小”改建中,修缮12所、扩建29所,汤坑小学规模由12个班扩到了24个班 [3 ]。2006~2010年,龙岗平均的小学规模和班级规模都大于同期深圳市的平均规模,其中班级规模始终大于国家标准 [6 ]。可见,教育规模布局调整扩大了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2. 龙岗区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1)减少了教育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这反应在其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计算机数量与深圳市同口径均值相比都较小上,分别小0.91平方米/生、0.17万元/生和0.03台/生,意味着龙岗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的减少。具体见表1。
(2)减少了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 从表2可见,龙岗区小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专任教师与学生之比与深圳市同口径均值相比较都偏小,说明龙岗区小学每个教职工、专任教师分别比深圳市平均每个教职工、专任教师多教育0.61个、1.19个学生,这意味着龙岗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的减少。这是龙岗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3. 龙岗区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人文关怀问题
(1)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扩大,意味着学生的单位生存空间减少,学生每天8小时左右在较小的空间内学习、活动,必然影响其身心健康,比如情绪。班级规模过大,老师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一些处境不利或学习困难的学生面临着更加不利的发展境遇,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被进一步强化。被调整区域的学生求学的路途被拉长、耗费的时间在增加、支付的体力在增多,由于就学路程的遥远和困难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更是严重存在 [7 ]。
(2)教育教学质量可能下降 国外学者使用元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传统教育投资策略发现,学生成绩受生均教育费用的影响极大:生均教育费用每提高10%,学生的成绩提高一个标准差的2/3,它相当于接受7个月小学教育所获得的成绩。这等于将学生的成绩从50%的位置提高到75%。另外的研究还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和阅读方面的学业成就所取得的效果远比延长学习时间效果更好 [8 ]。从表1可见,龙岗区义务教育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值和生均计算机数量都比深圳市同口径均值低,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业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的身心健康受损 师生比值降低意味着教师工作量增加,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但却使教师的潜力率(1-教师利用率)减小、身心疲惫、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甚至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学校布局调整后,很多教师上班路程增加;有的教师夫妇不在同一所学校,调转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其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种种困扰使部分教师心理负担加大 [9 ],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最终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大量拆并学校和教学点,导致部分社区没有学校,这是龙岗校车事故发生的根源 龙岗区从1995年开始到2005年,共撤并了41所学校,结果出现了新的教育规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新开发区域、街道结合部、大型企业周边教育配套仍显不足。布吉、平湖、中心城等片区公办学位仍较紧张。2009年,布吉街道的小学和初中学位缺口分别为6 300个和3 800个,平湖街道分别为500个和700个。据预测,到2015年龙岗全区在校学生将达到27.8万人,扣除“十一五”续建项目可提供的25 000个学位,仍有近19 000个学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二、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任重道远——特区一体化和深圳移民城市特点必然带来新一轮学校规模布局调整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并实施关内外一体化战略,目的是促进深圳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就义务教育来看,关内外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关外不仅学校数量不足,优质学校数量更是稀缺而且布局不合理。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不可避免。
1. 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的现状——关内外差异大
从学校数量来看,关外各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截止2011年10月,宝安区{1}总体学位为116座/千人,低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的162座/千人。部分城区和街道中心片区中小学班级规模过大,一些班级的学生超过52人,个别班级达到了60人。光明新区一方面公办学位供给的绝对数量不足,公办小学经过原村小改造后新增的学位,预计只能满足到2012年的需求。2010~2011学年度新区公办小学六年级将毕业38个班,公办初中三年级毕业28个班,下一学年度初一公办学位初始缺口已达10个班。另一方面,部分公办小学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位供需矛盾突出;中学学位供应量相对小学学位更为紧张。中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了4 000多米,是标准的4倍多;小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3 300多米,是标准的6倍多。尤其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公明中心区,学位供求矛盾2010年已比较突出。
从学校质量来看,优质学校在关内外的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大差距。1995年深圳市启动的为期3年对51所校舍设备差、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的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中,有41所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占总量的80.4%。2000年,对全市110所教育教学设备简陋、校舍设施不够、占地面积不足、功能室不齐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的“未达标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工程中,有65所在宝安、龙岗两区,占总量的59.1% [3 ]。原村小基本集中在关外且布局不合理,他们校舍简陋,规模较小,教学设施设备较差,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优质学校主要分布在关内区域,口碑较好的29所公办小学、28所公办初中,多数集中分布在罗湖、福田和南山,行政面积最大的宝安和龙岗两区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少{2}。
2. 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路径和结果
从1992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就逐步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撤并了一些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村办小学 [10 ]。截止2010年,全市有小学340所,比2009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61.85万人,比2009年增长4.9% [11 ],实际增加的学生数是2.9万人 [12 ]。以2009年每所小学平均的学生数0.8959万人计算,减少的6所小学有5.8959万学生。那么,2010年增加的2.9万小学生和因为减少6所小学多余出来的5.8959万小学生共计8.7959万人都将分流到340所小学中去,每所小学将增加259人。结果是深圳市小学的平均规模达到了2 077.99人/所,按教育部规定的45人/班计算,每所小学班数达到了46.1776个(这还是把所有小学都当成完全小学来计算的)。这与国家规定的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45人/班;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相比{3}, 每所小学都是超大规模的小学了。如果每一所小学接受这259个学生并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45人/班设班的话,那么,所有小学都必须增加教室和教师数量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等,意味着教育的边际成本要上升,这显然不是学校的选择。如果每所学校不增加教室数量以容纳分流进来的学生,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班级规模,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平均的班级规模是47.91人/班(见表1),这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45人/班了,再扩大班级规模,将会达到53.5188人/班。这又使每所小学的班级规模超大了。如果增加的8.7959万人不是平均地分流到每一所小学,结果是使得部分小学,主要可能是优质小学的学校规模更加超大。
可见,深圳市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力度很大。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在关内外的流动加速,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力度肯定会继续加大,新一轮学校规模布局调整是否应该体现教育的“深圳质量”——更多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问题?
三、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理论依据和经济基础
1. 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理论依据
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初衷是降低教育的边际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节省下来的教育资源用于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但教育规模和教育边际成本之间具有U型形态的关系:随着培养人数的增加,如班级规模扩大、学校规模扩大却不增加教师人数、校舍、设备设施的投入,边际成本下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随之提高,教育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增加。当班级规模、学校规模扩大到极限后,教学、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管理困难甚至出现混乱,在此情况下,教育机构不得不增加教师人数、校舍、设施设备的投入,于是教育边际成本逐渐上升,与此对应的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下降,教育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逐渐下降,因而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形态。如图1。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质量(合格的毕业生人数)÷教育资源消耗×100%,当教育资源消耗一定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质量呈正相关。格拉斯与史密斯关于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增量关系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之间具有负的相关关系,只是这种负的相关关系的强度随班级规模增大的绝对水平而减小 [8 ]。显然,班级规模增大会降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事关学生身心健康,是衡量教育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教育质量就谈不上教育效率。这为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必须考虑人文关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经济政策保障
新的义务教育投资政策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视人文关怀性提供了经济政策保障。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行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政策,该政策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部农村试行。从此,西部农村开始了免学杂费的义务教育,以后全国各省市按中央政府的时间表渐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这减轻了各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资的负担,缓解了他们调整义务教育规模布局的冲动和偏重经济效益、忽视师生人文关怀的压力。人文关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四川省郫县德源镇胜利村的清水小学只有1个学生,19名老师仍按原定课程表为其上课{4}。四川省岳池县的小岭村国寿希望小学共有36名分属3个年级的学生:一年级15人,四年级10人,六年级11人,教师采用复式教学{5}。汶川地震灾区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新建小学有60%在500人以下,20%在200人以下,如雅安保兴县永富小学只有56个学生,4个班。新建初中1 000人以上的学校只占58.8%,非新建初中的这个比例只有35.72%,仍有25%(非新建)和11.76%(新建)的初中在500人以下,如汉源县河菊初中(非新建)只有180~200人,汉元县桂贤初中(新建)只有6个班。就灾区班级规模来看,相当部分小学班级规模太小,尤其是新建小学,30人以下班级规模的学校达30%,如雅安保兴县永富小学,班级规模只有14人。小学班级规模在50人以上的学校比例只有30.3%(非新建)和45%(新建) [13 ]。虽然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包括地震灾区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可能出现浪费的情况,但能保证学生就近入学、最大限度地保证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关注并有经济实力保证义务教育的人文关怀性,如深圳市2008年春季实现了免学杂费免教科书的义务教育,与同期广东全省相比较,其免费项目更多、免费对象更广和免费补助的标准更高 [14 ],2009年春季,又开全国先河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发放教材、教辅 [15 ]。这表明深圳早已开始关心义务教育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目的是保证全体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义务教育,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在新一轮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中,深圳完全有经济实力来满足人文关怀的需要。2010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0% [11 ],2011年增长超过10% [16 ]。2011年深圳市本级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的83%,其中市本级教育支出较上年增加约23亿元 [17 ]。这表明深圳有经济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同时考虑人文关怀问题并彻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车问题。
四、政策建议——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中人文关怀实现的策略
第一,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
第二,根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学径,一般小学不超过500米,中学不超过1 000米;上学时间,一般小学生20分钟、中学生30分钟内能步行到达学校 [18 ]。人口稀少或者偏远区域的学生上学距离单程不超过1.5千米,单程行走时间不超过1小时{6}。学径确定后,学校规模(这里以班数为标准)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学校规模=(居民人口总数×适龄学生占总人数率×入学率)÷每班容纳学生数,其中,适龄学生占总人口的比率:小学为12%,初中为8% [18 ]。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100%。例如,某小区有1万人,那么,该小区的小学规模=(10000×12%×100%)÷45=26.67(班)。
第三,交通不便的地区或者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仍须设置或保留必要的小学和初中或者教学点。对必须保留的规模太小的学校或教学点,采取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四,对不少的规模太大的小学和初中,在考虑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举办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寄宿制学校。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标准建设校舍、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严格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宝安、光明新区数据分别来自其教育局。
{2} 2011深圳关内关外重点学校学区房全面分析[EB/OL]..(61.85-58.95=2.9).
[13]张素蓉.援建结束后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06-2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深圳市财政投入4.4亿元确保2008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顺利实施[EB/OL]..
[15]育龙网.深圳今年教辅全免费 42万中小学生直接受益[EB/OL]..
[16]手机凤凰网.深圳GDP首破万亿元大关[EB/OL].http:///news/region/20120110/5423884.shtml,20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