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金融范文
时间:2023-03-15 09: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金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3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
一、会计与金融在理论与实务上在深度融合
在英国,“会计与金融学年会”是代表英国会计和金融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会议,该学术年会吸引了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从会议名称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很多内容上是交叉的或者说他们之间相互依托,总之会计与金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否则就不会有“会计与金融学年会”。在中国,除了有“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外还有“中国金融会计学会”, “中国金融会计学会”是由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企业以及从事金融会计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金融会计专业学术社会团体。并且办有《金融会计》月刊。每次年会都邀请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从中国金融会计学会的愿景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理论方面都在深度融合。
在实务领域,金融和会计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例如,金融工具的创新,相应的会计专业人员就需要理解该金融工具并且提出该金融工具的计量和核算;企业上市、投融资都需要会计专业人员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表和证明,会计专业人员就必须清楚投融资业务流程,才能很好的进行账务处理。
搜索CNKI数据库,查找篇名“金融”同时存在有“会计”的文章总数为4385篇。从研究内容看,有研究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计价/会计处理问题;研究会计监管从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国际金融相关条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等。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看,会计与金融在很多问题上都值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财务管理与金融更应交叉和互补
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金融市场主要是分析金融市场形式以及微观结构,考察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它们的特征,及其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投资学是以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定价模式及其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则以公司决策为出发点,研究公司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
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专业之间的交叉和互补。我国目前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主要是前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和零散, 后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则相对比较集中于金融方面。亦即相对来说, 前者更要求知识能力的广度,而后者更要求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而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 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 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 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 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 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已经形成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的, 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成功的。
三、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互补课程
从高校培养的角度讲,目前,许多高校虽开办了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都比较单一,因此高校也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改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来体现,并最终通过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上述分析及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
1、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需要开设的金融类课程有:金融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门必修课, 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国际金融、金融法规、金融市场学、信用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基金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之所以设定这三门课程作为金融类主干课程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现代金融制度的功能、货币、信用、利率理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并了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因此《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系统学习以上知识, 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的金融运行规律, 为后续更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其次, 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强调金融的实践性。由于《投资学》主要研究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运用现资理论选择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活动以实现投资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则将银行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有机结合, 揭示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投资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了金融的“ 微观性” 与“ 实践性” 。学习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最后, 财会专业的学生除学习会计类自身课程外还要要学习宏观金融理论与知识, 从宏观上把握金融运行规律, 更应该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微观问题, 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机制、各类金融活动、各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与行为动机等。
2、独立学院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财会类课程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三门必修课,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审计、财经法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经济法、会计准则讲解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会计学课程可以让金融学专业学生了解财务数据的来源及如何生成,由于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和衍变,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也要跟着不断变化;财务管理学(或公司理财)是“ 公司” 与“ 金融” 的结合, 它研究作为经济法人的公司在从事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金融活动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人士经常阅读的企业财务基本信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判断对自身决策非常重要。
无论理论和实务方面,财会专业都和金融专业都存在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培养,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和金融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开设专业课程课程时没有把财会与金融进行很好的融合,需要更应合理开设和完善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养,提高独立学院财务专业、金融专业后发优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 2005 ,(12)
[2]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3]曾爱军.金融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篇4
一、对银行财务的影响
(一)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大幅度提升
按照准则规定,银行应该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且满足要求的工具要与一些混合的工具分开,核算时作为单独的工具,这就使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另外,准则还规定,允许银行转移或者保留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但是会有一定的风险,一定要在转移前确定好想要转移资产的整体。这样,自然而然对价就成为了另外一项金融负债,也会使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得到一定的上升。
(二)所有者的权益扩大
在准则实施前,因为套期业务的发展并不普遍,所以,国内银行可以选择的套期工具还比较少。准则实施后,虽然可以选择的工具仍然有限,银行严格遵循了相关条令原则,例如《套期保值》中就对套期工具的具体核算予以了明确的指出和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由于现金流量、经营投资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和损失进行了了解,并将其看做所有者权益,对其进行单独录入,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扩大了所有者的权益范围。
(三)资产的质量得到提升
在准则实施以后,银行要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测试,例如减值测试,而且还要进行计提减值,例如可以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但是,交易性金融资产除外。而账面价值减记,最终的减记金额判定为总体的资产减值损失。相对于银行以往采用的“五级分类”比例法,新的资产减值方法能够更准确的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使银行提供的信息更准确,反映资产的质量更真实。
二、对银行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在金融准则实施以后,现金流量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金融工具初始确认、金融工具终止确认和金融资产的转移等等,但是都要在现金流量表上表现出来,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例如公允价值的表内核算或者金融工具的表外核算。这样,银行对现金流量表现出来的会更加透彻、更加透明。准则规定,在不涉及资产变动和转移的前提下,资金流动是不会被引起的。在现金流量表中,对于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净利润调节,与此同时将公允价值差额出现在当期的得利中,要进行独特的单独列示。所以,会计准则没有很大影响。
在商业银行规避的风险变动中会变得越发频繁,会计准则的价值起到重要作用,虽然风险使银行现金的流量经常变化,准则中套期会计运用避免了汇率对银行现金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状况和变动的情况任意选择一种方式去控制远期的汇率,来降低因为汇率带来的风险而造成的变化。
三、银行经营业影响
(一)损益的改变方式
在使用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实施会计准则后,我国的银行损益在标准和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按照国家的具体法律和法规,也要按照在公允值进行的计量后,公允价值得利的形成和损失都必须纳入当期的损益中,这样能使银行的利润表变的丰富起来,更能够使损益的变动反应的更加及时,并且加强其与利润表的相关性。
(二)银行降低了对利润的调控
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减值将统一在将来实施的现金流量中,确定计提值的金额可以采用资产价值和现金差额,这种相关组织规定了银行上市想要减值带来利润的调节途径,使资产减值的利润无法得到使用,能让该利润变得更真实贴切。
(三)商业银行利润波动性加大
准则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工具采取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能够将计算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损失以及利益结果记录至利润列表中,在此项操作中,将商业银行所得到的经营成果和现代市场的具体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的波动,相对于原来的历史成本收益,公允价值计量法其最终获得到的收益情况具有波动性特点。
四、对银行管理风险的影响
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金融界来说,能够直接降低银行在工作中的风险指数,使其更加健全、完善和透明化。强化风险管理,能够从两个方面得到效果。首先,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银行工作来说,其具体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等发展均息息息相关,所以社会功能显著。而风险管理,能够直接强化其管理工作,使得工作更加的规范,并间接性的提高竞争能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提出的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减值的科学计提等都有利于准确的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其次,根据准则的规定,将出现的金融工具实施于表内,对其进行合理的核算,采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就会使得与之相对应的公允价值所产生的变化情况直接通过损益表进行反应,扩大金融工具的风险显现情况,提高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掌握与管理工作。
五、我国的银行执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一)税收问题
执行标准后,会给银行的利润带来一定的波动,根据一些国家的税收关系和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没有实现利润存在被征收的危险。因为这种成本不可能被未实现损失所产生的税收所抵消,所以,这又增大了银行的税收负担,再加上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本身就具有杠杆性和高风险性,所以,它的损益波动也是非常激烈的,由此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税收问题。
(二)确定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时存在困难
有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上不太活跃,有些金融机构会根据假设,来选取相关的模型再进行估值,由于客观环境里的主观性,对一些相同的金融工具,各个机构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假设运用不同 的模型,而它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可能与真正的数值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将会损害各个银行间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与此同时,对于审计来说,通过模型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就极具挑战性。
(三)技术方面的障碍
对银行的财务系统来说,如果采用会计准则来进行核算,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公允值的估值体系。银行想要购买不同的金融工具估值系统来进行估值,这就会产生估值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相衔接的问题。而且,由于计量模式之间存在差别,改进会计信息系统也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比如进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添置系统,甚至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这将会威胁到银行的财务状况,并可能给日常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六、结束语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的银行业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财政部门与监管部门相互协调,互相监督,尽可能的避免制度上存在的差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及时完善,为健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共同奋斗,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办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会计的发展趋势也趋多元化。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求,致使其毕业生缺乏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求胜,必须认清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 会计发展的趋势
(一) 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会计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会计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化与实时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迫使我们加快会计的信息化;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也促使了信息技术在会计学应用方面的新动态,促使并进而推动世界的会计变革。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市场要求会计行业提供服务质量将大大提升,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探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提高人才信息化。
(二) 系统化
系统化指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遵循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完整地覆盖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的各个岗位。随着会计的深入发展,会计的系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已有过去单一的核算与监督职已经转变成了集财务管理、生产制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业务管理为一体,以成本管理为目标,通过对目标与流程控制,实现对成本目标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掌握与会计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熟知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会计人才的知识体系必须是系统化的。
(三) 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加快,会计语言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业务往来的通用语言。如何尽快使会计人员了解国际经济环境,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规则,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会计人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这也对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人才的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二、 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作为民办院校,与传统的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文化背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能力方面都存在一段距离,然而目前民办院校的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培养传统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没有形成自己培养的特色,脱离会计学发展的趋势,还是以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为主,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需求,造成产需失衡,就业率低,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在符合会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定位培养目标是首要任务。
(二) 培养方式不科学
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批量生产的模式,即一个老师教好多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缺乏社会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可是比例失调,会计实训的课时不足。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对会计学进行系统化认识,有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时竟不知如何处理日常经济业务和建账等问题,更提不上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社会的需要,才是我们培养和开设课程的指南,但是现在我们民办院校,在会计课程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课程以会计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如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只会编写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但对于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财务活动及会计问题方面则变得无从下手;二是课程比较侧重于教育国内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而忽略了现代企业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国外会计制度的介绍与研究几乎没有,而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需求;三是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单一,不能与其他学科相呼应,致使培养的学生视野受限,不能很好地处理会计以外的事物,导致竞争力不足。
(四) “产、学”分离
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经院式教育,该模式的特点是学习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教学和实作等相分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大部分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后,知识被遗忘,不能很快适应会计岗位需求。因此,现有会计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建立针对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即低成本、可持续、以会计实作本身为培养目标,建立“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会计人才。
三、 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才培养的对策
(一) 注重会计人才的应用性培养
所谓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财政部在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要以“用”为最终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始终着眼于“用”;同时,要求将“用”落到实处,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把课堂搬到一线的会计工作中去,是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根据这一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综合利用所有资源的情况下,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通过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产学联盟,搭建会计产需、研究、培养、就业平台,真正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二) 注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注重德育。财务工作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德是思想基础,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重用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应注重德育课程开设以及相关方面的机会教育,真正在思想上使会计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缔造者;
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一般知识的教育,比如计算机知识、外语水平、法律知识等;同时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在开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
③职业意识。会计职业意识包括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这几个方面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知识竞赛等实践环节进行培养;
④适应和沟通能力。会计是一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职业,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会计行业已经不是以前单一的财务会计了,而是具有更多内涵的职业,因此,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必须学会由于相处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待人热情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三) 紧跟会计需求、走“产、学”结合道路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民办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应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行业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走产、学结合办学道路。根据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场地,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起技术应用性教育教学平台。根据市场需求采用订单式,输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胜任岗位需求,达到校、企、学三方共赢的局面,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 形成特色、瞄准国际化、专业化趋势
我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世界各国的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已经陆续登陆中国,那么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精确、高效、务实,实用的会计信息,满足不同国籍、不同行业的需要,已经是摆在我国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迫切任务。针对不同会计信息者的需求,作为民办高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会计人才培养的特色,比如实用性比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审计;针对会计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在会计学内部,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注册会计师方向等,为学将来的就业指明方向;同时根据目前社会上对评估师的大量需求,可以开设注册评估师方向等,总之,就是立足民办高校的本身师资情况、学生能力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为我国国内、国外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输送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紧跟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写作能力、决策能力、职业能力等素质修养,来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监控
1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1.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观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产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1.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
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1.3理财技能低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是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环节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1.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
财会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梼杌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拔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会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2强化财务监控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2.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
2.1.1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
2.1.2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2.1.3直接参与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下属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
2.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
2.2.1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财务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账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
2.2.2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
2.2.3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2.2.2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
2.2.3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
2.3.1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账务,以达到账款、账账、账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
2.3.2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2.3.3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
2.4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
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劳动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2.4.1健全和硬化财务预算约束。财会部门每年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资本扩张、资金借贷、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指标进行反复测算和平衡,制定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财务计划。
2.4.2加大力度抓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公司应当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协调委员会或协调小组,定期举行例会,通报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好资产负债比例考核表,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2.4.3加强财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金融公司对属下单位的财务应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财会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由上级单位委派,定期调换。财会负责人定期回公司总部财会部门述职,建立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2.4.4培养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内、外部的对账制度,健全企业稽核监控系统,强化检查监督。
2.5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游刃自如的理财机制
如何防范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财会部门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成为理财能手,以此来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篇7
此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随后蔓延全球,我国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现在热门话题就是这次的金融风暴,而此次的金融风暴已严重冲击全球资本市场。然而,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完备、企业内部控制是否严密以及企业的财务分析是否完善,这都将对企业能否平稳渡过金融风险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企业是否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次贷危机的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随着利率的上升,房价的逐渐下跌,次贷者违约,金融危机就此爆发。从而也引起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对金融风险的分析。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账、滞账,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发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账外经营,设立账外账;会计科目混淆使用,账账、账款、账实不符;通过人为调账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忙于日常的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针对以上金融风险之成因的分析,其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
1.金融危机下完善企业自身建设。加强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面对金融危机就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要注重市场分析,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对市场的认真分析,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认真评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另外,企业要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归于企业的员工,所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塑造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为企业战胜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2.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全面预算体制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来监测其中隐含的财务风险并进行控制的体系。预警体系通过比较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与实际现金流量发生额来诊断企业经营产生的问题,来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有了预警体系还需要监管制度才能使得预警体系发挥更大的效益。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影响
前言我国财政部于二零一五年四月份颁布了《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被人们称为新会计准则,在颁布新会计准则后,财政部通知,各行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执行新会计准则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分析新会计准则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的影响
(一)注入了新的财务会计理念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一致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注入了新的财务会计理念。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呈现更加完整和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在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向投资者或者其他需要者提供更加系统、全面、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包括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等。新会计准则非常重视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组织者对自身责任的完成情况,真实有效的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报告能够为相关信息需要者提供进行决策的必要依据,全面完整的财务报告对于提高其需要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计提、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及衍生工具的核算等内容都是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组织者需要具备的财务会计思想和财务会计理念,对于财务组织者和管理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财务会计指导思想的影响
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可以说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基层人民银行作为典型的金融部门,其内部账款数额更大,财务工作相对复杂,基层人民银行财务会计指导思想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新会计准则对基层人民银行财务会计指导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必须更加审慎。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会计工作人员对银行或者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确认和分类,或者按照规范进行资产减值的计提以及对套期会计进行处理,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记录和核算,另一方面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反应基层人民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揭示可能的投资风险,帮助具有投资需要或者其他需要的个人或者组织预先掌握可能的风险情况和损失情况,让信息需要者对银行的金融资产和发展前景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新会计准则要求基层人民银行在指导会计工作时不仅要考虑眼前需要,还应该发现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性利益,抑制基层人民银行的短视经营行为,推动基层人民银行可持续发展。其次,新会计准则影响着基层人民银行财务工作的方向,推动基层人民银行尽快调整会计管理方向,确立新的财务工作管理思路。国内国际形势导致我国国内利率市场变化较为频繁,人民币汇率机制逐渐形成对我国利率市场产生影响,利率和汇率的波动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紧密相关,企业必须根据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信息及时采取措施以规避风险,基层人民银行调整会计管理方向有利于基层人民银行的稳健发展。
(三)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如果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则能够有效发挥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督职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在一些基层人民银行中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财会监督职能不能正常发挥,阻碍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中隐藏的风险没有及时控制,如对基层人民银行内金融衍生产品未能完全按照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未能收集充足的信息对会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不能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很难准确预测风险。新会计准则对基层人民银行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规定,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在财会工作中有效识别会计风险,并全面分析风险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控制会计风险的能力。这需要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执行相关会计工作。
(四)对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有新要求
新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很多新会计方法和新概念,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方法理解新概念,才能够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对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公允价值量的应用和处理方面,这部分的会计处理难度加大,对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在基层人民银行衍生金融产品和套期保值方面会计处理难度也增加不少,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必须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新会计准则中出现的很多新概念和新方法是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未曾了解和应用过的,按照新会计准则处理会计工作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必须学习这些更加复杂的会计方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是新会计准则对财会人员的要求,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核算存在缺陷
第一,我国基层人民银行采用传统的事后监督方式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督,而在事前监督和始终监督方面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对内部审核的监督时效性不佳,对于重大会计事件的监督不及时常会导致严重后果,这会影响基层人民银行预防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的能力制约着内部核算的质量,目前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财会人员很难完成本职工作,对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核算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弱,不能够意识到财会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工作失误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一些财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在系统中录入错误信息,或者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造成资金问题以及金融安全问题。内部核算是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的基础性内容,必须保证其正确性,所以针对所存在的内部核算问题基层人民银行应该积极解决。
(二)会计外部监管力度不够
会计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是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基层人民银行主要是在核查支付结算的基础上实施银行的会计管理,其主要目标是银行中的大账户,以《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为依据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虽然能够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进行监管,但是这种监督管理缺乏连续性,相关标准与方法还有待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操作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不大,致使一些企业的违规成本降低,基层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违规行为频繁发生。另一方面,会计外部监督力度有赖于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目前我国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侧重于会计核算,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监督管理政策很难被落实。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对金融机构的会计监管没有紧迫感,不仅造成金融机构会计违规行为频率增加,而且也会阻碍央行施展宏观调控功能。
(三)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化滞后
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标准化相对滞后。首先,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由于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当中的特殊角色,常常会产生不良资产,如中国银行会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金融贷款与再贷款,金融贷款与再贷款的形成为不良资产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最终部分金融贷款与再贷款会形成不良资产。其次,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模式混乱,导致基层人民银行的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不高,混乱的贷款模式使得财会工作人员的会计成果不能正确反应出基层人民银行的贷款质量,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会计记载价值具有一定差距。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化滞后为衡量基层人民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难度,进而根据基层人民银行的财会信息相关人员不容易做出正确决策。
三、推动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内部核算策略
新会计准则为基层人民银行进行财会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方法,为了更好地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基层人民银行不仅要解决当前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为提升财会工作质量开辟新途径。针对基层人民银行在内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会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努力完善会计内部核算策略。为此首先应该将基层人民银行的内控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核算质量提高其会计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内部核算相关制度是财会人员进行财会工作的重要依据,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应该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如果所有基层人民银行财会人员都能够根据制度要求进行核算,核算质量会显著提升。合理划分岗位,合理安排岗位职责,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引入奖励惩罚制度都是完善内部财务核算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为完善内部核算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持久坚持,否则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其次,基层人民银行增加对财会工作事后监督的质量,提升对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重视程度也是完善财会内部核算的重要举措,为此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培养财会人员内部核算监督的意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多方面努力完善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核算。
(二)完善会计的外部监管工作
外部监管是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质量不可或缺的力量,外部监管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提升基层人民银行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首先,对基层人民银行进行监督的主要力量包括法律法规、人民银行、银监局等,法律法规应该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适时调整不符合基层人民银行财会管理和财会监督的内容,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基层人民银行会计领域的工作秩序,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惩罚产生警示作用;银监会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管责任,定期对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检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监管部门的责任最好不要重叠,但是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的外部监管。
(三)完善我国人民银行会计标准的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质量,需要规范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标准。首先,基层人民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类似银行出色的会计标准,国外先进的会计标准可以为制定我国的会计标准提供思路和启示,有利于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其次,基层人民银行应该提升风险意识和资产管理质量,为了预防不良资产的产生,基层人民银行可以严格审核再贷款过程,完善责任的落实和追究机制。除此之外,完善贷款的抵押机制也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额的有效方法。
(四)不断完善内控及风险管理机制
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会计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的范围较广,可以说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内部控制,因此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同环节信息的共享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培养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完善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基层人民银行在部门之间展开有效沟通也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相应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
(五)促进会计队伍的不断壮大
在建设基层人民银行会计队伍时,尊重财会工作人员的需求,巩固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人员队伍,并按照自身的需要合理壮大会计队伍。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操作技能是会计人员能力的基础要求,在引入会计人才时基层人民银行要严格审查应聘人员的素质,同时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还应该加强培训。基层会计人员待遇不高也是制约会计队伍发展的原因之一,为此基层人民银行应该适当提升基层会计人员的待遇。除此之外,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能增加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数量,还能够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是壮大会计队伍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基层人民银行应该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开展财会工作,这不仅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也能够促使基层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提升会计质量。对于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在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财会工作质量,外部监管机构也应该各司其职,对基层人民银行财会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华.新会计准则下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实践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6(8):92-93
[2]徐小雪.新会计准则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的影响[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6,7(2):89-90
篇9
【论文关键词】预算管理;集中采购;核算监督
2011年11月29日,中国保监会披露了2011年保险公司检查及处罚情况:查实通过虚构经济业务事项,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渠道虚增业务及管理费8065.8万元,依法处理保险公司各级各类管理人员87名、保险机构55家、保险中介机构54家。随监管部门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每位金融从业者都应认真思考怎样合规经营、科学发展。其中,最敏感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依法合规地列支业务及管理费。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规定,以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业务发展,对业务及管理费施行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即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公平公开的集中采购和精细化、流程化的核算监督,防范和化解财会风险,确保健康发展。
一、预算管理
每至年末,就会出现突击花钱、花光预算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更多地强调感悟、想像、经验,不善于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预算中有太多的主观臆断;二是我们大部分企业的预算存在编制不透明、下达不及时、调整不科学、先严后松等等情况;三是我们的考核评价与预算脱节,节约反被罚,只好使劲败家,出现预算的“负激励”效应。笔者认为,金融机构要杜绝突击花钱的现象,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把这种预算的“负激励”效应彻底扭转成“正激励”效应。
(一)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金融机构的财会部门,一是要做好预算编制的宣传解释工作,让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二是要以经济增加值为导向,鼓励创造价值,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三是要提供功能强大的模型,录入参数就输出相应预算额度,使预算编制简捷透明。
1.如银行业务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可事先搜集详实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再根据业务发展目标和系统内外的市场占比,同时参考存量或增量客户的情况,然后运用各类模型,编制出科学合理的业务及管理费预算。
2.再如银行财会部门在审批预算时应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避免业务部门夸大营销难度进而获得不合理的财务资源,确保预算目标始终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例如,银行近期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迁移柜面业务,提升电子银行交易量比,逐步降低柜面业务,减轻柜面人员的工作压力。财会部门在审批时就应提高电子银行的广告宣传费、设备购置及维护费等方面的预算额度,降低柜面有关费用的预算额度。
(二)预算的控制和调整
预算的控制和调整不是对现状本身的控制而是对发展趋势的控制和调整,应遵循有效性原则、动态管理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定期监督预算进度并及时调整预算额度,追加预算、核减预算、调整预算严格按程序办理,避免预算有编制有审批但无控制无调整的虎头蛇尾现象,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例如,《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向个人赠送礼品,属于价格折扣折让方式、销售或服务同时给予赠品、按消费积分反馈礼品情形之一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金融机构的财会部门就应指导业务部门按上述规定及时地申请调整业务宣传费预算,引导其开展上述情况的营销活动。再如,财会部门发现业务部门的某项业务进展缓慢或停止,评估后就应核减少其对应的预算额度。
二、业务及管理费的集中采购
天价采购也是近年来的舆论热点。究其根源,一是有些单位预算确实过于宽松,有必要核减;二是有些单位未能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进行物有所值的阳光采购。随着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很多以前可分散采购的业务及管理费,现在就有必要集中到总部机构或一级分支机构,如分支较多的金融机构对员工出差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与有关企业进行协议定价,并制订最优的出行方案,这样既避免了虚构事实,又节约了费用。笔者认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及管理费采购可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它们互为补充,在实际采购中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资源状况、市场需要,灵活地做出制度安排,积极创新采购方式和内容,并根据对采购产品的体验,进行及时调整。
(一)全流程管理业务及管理费的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应遵循“集中性、独立性、竞争性、适用性”原则,实施“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合同执行管理”的全流程管理,严禁逆流程操作。
1.采购需求部门应按业务发展和日常营运所需,提出采购需求,并对采购需求的合理性、明晰性和完整性负责。
2.采购部门根据采购需求,在确认采购预算已安排后启动采购程序;根据采购方案制订评审标准,发出采购邀请,确定评委;根据评审结果,按照符合采购需求、性价比最高的原则提出入选供应商建议;在有权审批人批准后把采购结果通知入选供应商及采购需求部门办理合同签署。
3.采购需求部门收到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后做好商品验收、按合同付款工作,并将商品验收、使用情况及供应商合同履约情况及时报采购部门。
(二)规范业务及管理费的集中采购范围
一是明确集中采购的商品范围;二是明确集中采购商品的采购金额起点。
三、业务及管理费的核算监督
财政部曾介绍了部分金融机构虚假发票的一些情况:一是篡改交易内容的发票,如由大型商场购开具的整数金额的办公用品、耗材、烟酒茶等商品的发票,很可能是购买商业预付卡用于员工福利或业务营销,再如单价、数量异常的发票,很可能是为了掩饰其真实购买的高档商品,而以普通商品代之;二是大额会议费的发票,主要是频繁由某一酒店、宾馆或旅行社开具的大额会议费发票,很可能是将餐费以会议费名义列支,或与酒店、宾馆串通套取费用,或以会议费的名义列支旅游费用;三是水印、印章、要素字迹等反常的发票,通过税务发票验真系统查询可初步认定为假发票。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应成立总部机构或一级分支机构层面的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支付标准,提高经办人员的财务水平,用精细化、流程化的管理来确保依法采购合规报销。
(一)在精细化管理方面
1.在业务及管理费的核算监督过程中不应有那么多主观的、宽泛的判断解释和自由裁量,要有根有据,要统一标准。金融机构的财会部门应制订业务及管理费的报销核算指南,编制经济业务事项与报销要件和报销事由对照表、各类发票要素审核要求参考表和各种报销要件填制要求参考表。同时,财会部门有义务去提高经办人员的财会水平,做到不可列支的事项解释宣传到位,存在疑问的事项协调引导到位,将要发生的事项辅导建议到位,让相关经办人员知道:要对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负责,要对虚开、变造、伪造的发票负法律责任;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提供真实、合规、准确、完整的报销票据。
2.利用ERP系统,实现在金融机构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的集中核算支付,确保先记账后转账支付的核算监督模式;建立多维的、立体的会计科目表,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减少重复性的工作,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满足各方的信息需求。
篇10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财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会计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知识结构需多元化,还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意识。本文从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开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四个方面探寻知识经济下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时代意识。
关键词:财会人员 知识经济 时代意识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现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与挑战,对财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会计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知识结构需多元化,还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意识。
一、诚信意识
知识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具有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对财会专业而言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所以现代财会人员必然要重视诚信意识,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二、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
第一、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对。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
第二、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第三、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三、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l)社会经济会计。它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反映和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旨在真实反映某特定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它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2)人力资源会计。传统会计侧重于对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的计价,忽视了对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计价,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人力资源会计必然应运而生。(3)产权资本成本会计。企业占用的资金通常有两个来源,即债务资本和产权资本。(4)现金流量制会计。这种会计不仅记录与某会计期间的现金收支有关的会计事项,也记录由销售所引起的人欠或欠人的现金流量。(5)财务预测的编报。企业财务预测的编报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预测。(6)编制增值报告。不少会计学专家认为,现在的“净利”面太窄,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四、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目前在国内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财会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督方面存在着脱节与冲突的地方,给现今财会工作的良好有效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借鉴国外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就成为新事情财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21世纪对财会人员素质的要求,将更加全面,更加高标准。只有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平,财会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困惑与突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05).
[2]李仲彩.谈谈知识经济下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社科纵横,2007,(06).
[3]常结梅,浅谈知识经济时代财会人员的素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4]韩玥,知识经济时代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5]王德禄,一年来知识经济问题讨论的综述[J].未来与发展,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