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26 14: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化学

篇1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教育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准确记忆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基础教学 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初中抓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呢?下面具体谈谈做法:

一、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这样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让初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

因为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性,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足够的兴趣。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新奇感,有着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实验的欲望。但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步会接触到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这些知识的介入会让学生感到知识枯燥,如果要按正常的思路讲授,学生学习兴趣定会大大减小,我觉得应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化学史教育。说一说关于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事情,讲一讲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化学发展史,以此激发孩子的斗志,引导他们,使他们重拾兴趣,重拾信心。这样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化学学科除了直观可感的实验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需要识记背诵,如元素符号、化学术语、化合价等。部分学生学过一段时间后,觉得枯燥乏味,兴趣大减。此时,需要及时调整思路,保持学生原有的兴趣。对于元素符号可以分散布置,分期分批地进行抽查,把大批量的任务分散布置给学生,减少学生的压力。定期进行抽查,进行巩固,增添学生的自信。这样学生觉得任务很小,完成效果很好,不觉得有难度,便能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了。再者,对于化合价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对于顺口溜学生较喜爱,编成学生喜爱的形式记忆,简化记忆方式,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记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点,不但便于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避免枯燥乏味的背诵,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那么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轻松接受,这必须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解。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设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做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感悟 中职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这是化学教育界的共识。它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它的成功教学更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随着中职教育环境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增加了化学教学的难度。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克服学科自身的缺点,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点,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的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敬已经融入了理解。做教师首先要上好课、备好课。备课工作非常的繁琐,即使课备好了,上好课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作为青年教师我觉得要把每堂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容易理解就更加不容易。除此之外,每天还要批改作业,给同学讲解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下面我谈一下我在教学上的感悟。

一、利用简单易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本质上是体现教与学的整体过程,能使这一过程保持着和谐、积极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化学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趣味性实验应以简单为主,这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例如在第六章硫酸中讲解“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可以预先做一个“黑色面包”的实验,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来掌握知识。又如在讲漂白剂有永久性漂白、暂时性漂白、物理性漂白时,可以做三个实验来区分:(1)在一瓶墨水中加入一块焦碳;(2)氯气通入一个有润湿布条的试剂瓶中;(3)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比较记忆,从而体会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临场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且也会摸索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学生在学习上就由被动变为主动。既然趣味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设计简单易行的趣味性实验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比如自制墨水实验,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实验改为喷泉实验,用醋酸和碳酸钙反应来验证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比较等实验。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挖掘,多积累,就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科学、易做的趣味实验,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特色。

二、形象的比喻可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知识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且记忆效果也不好,不能使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添一些故事或形象的比喻,这在教学中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化学基础》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在讲解原子半径的大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时,可以穿插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或形象的比喻,将微观的物质宏观化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又如在讲解“离子化合物”时可以将其比喻为是“两国交兵,强者胜,固有得失”,“共价化合物”可以说“两国交兵,实力相当,最终握手言和,彼此互不侵犯,共同发展”等等。这些与实际相联系的例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时,有许多同学会难以接受。如果我们将氧化还原的整个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既有动画,又有解说的课件形式就可以将教学难点分解,再配以适当的口诀记忆,如“价升氧化价低还”等,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讲解,就会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四、培养学生从“失败实验”中掌握知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它,就往往能从中获益。对于化学实验,有些实验很容易完成,而也有些实验的要求很高。那么对于一些要求高的实验,学生做起来失败的现象就会明显增高。然而只要我们的实验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适当的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H2还原CuO的实验,它的步骤比较烦琐,因此实验往往容易失败。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Cu的颜色变红会再变黑,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而且会加强学生对实验过程认识以及知识点的把握,以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又如在做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有些同学会用水过量而看不到棉球燃烧的现象。还有Ca(OH)2与CO2的反应实验,有些同学可能通入的CO2过量而最终没有看见有CaCO3生成。像这些实验虽然失败了,但也会使同学们从失败中得到启示,并从中获取更加重要的知识点。

在化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的教育对象,又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常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望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广洲.化学教学实践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实例 创造思维

【基金项目】新疆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4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4-02

1.课程简介与定位

《基础化学实验》是为适应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原来附属在各相关课程中的《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从中分离出来,进行综合而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主要介绍化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的操作技能。它与相关化学课程相适应,与农、林、生物各学科专业相关联,因此本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此外,学习本课程也可以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

2.1 课程内容安排

根据我校的实际,本课程面向本科教育,突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共选择了34个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共分为四种类型: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为90个学时,授课时间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内容与理论课同步。

2.2 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在讲授时要突出五个重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称量、定容、移液、滴定等定量分析基本操作技能;(3)加热、回流、蒸馏、过滤、萃取、重结晶、升华、纸色谱等物质制备、提纯、分离等操作技能;(4)电子天平、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熔点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5)物质的定性检测、定量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把握两个难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物质的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2.3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的使用仪器、规范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学生获取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教学设计

3.1 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授课对象都是农林、食品、生物的大一的民汉新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且汉语水平较差。根据这一实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遵循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区分讲课重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设计好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的理念,主要采用了讲授、演示及分层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其他教学方法,如探究法、个别辅导法、化学兴趣小组法、举例法等。根据所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了网络、多媒体、板书及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3.2 教学流程设计

3.2.1 教学流程图

3.2.2 实例剖析具体教学过程

下面通过实验――《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来具体说明教学的实际过程。

引入正题之后,通过步步引导,揭示实验原理。教师通过介绍咖啡因的物理性质,由学生总结出咖啡因的提取方法:(1)根据咖啡因的溶解性能,可以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如果学生已经做过油料作物中粗油脂的提取实验,可以找学生组装利用索氏提取器萃取的装置和蒸馏的装置,采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强化和巩固已有的基本操作知识); (2)根据咖啡因易升华的性质,可以采用升华的方法进行提取。然后教师通过设问:提取出来的咖啡因纯度如何?激发学生回忆已经做过的化学实验――固体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使学生知道是可以通过测提纯物的熔点来鉴定其纯度。

由咖啡因的性质,确立实验方案――升华法提取咖啡因。根据所采用的实验方法,选择仪器药品,师生共同完成仪器的组装:首先将铁圈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且调整好它和酒精灯间位置,然后在铁圈上放上一个大的蒸发皿,蒸发皿里面装入砂子,砂子里面放上装有茶叶和碳酸钙的混合粉末的小蒸发皿,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砂浴进行加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直接加热而要用砂浴加热呢?学生思考回答:利用砂浴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避免直接加热温度太高而使咖啡因熔化。加热一段时间之后准备一张滤纸,滤纸用针戳上很多的小洞,戳完之后把滤纸翻过来,使滤纸孔洞带有毛刺的那一面朝上,然后盖在蒸发皿上面,边介绍边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滤纸戳成孔呢?学生思考回答:加热了茶叶之后,咖啡因因升华它的蒸气要往上走,这些孔可以有利于咖啡因蒸气的向上升腾。老师接着介绍并演示,盖好滤纸后,再用漏斗覆盖,漏斗颈用棉花虚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漏斗颈要用棉花虚塞呢?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升华的咖啡因蒸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损失。

完成了仪器的组装之后,由老师详述具体实验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最后由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

实验结束,由学生自行总结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工业上,咖啡因主要是通过人工合成制得的,可以采用布置课外小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来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发散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基础化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54-02

《基础化学》是热作系农检、食检、园艺、绿食、畜牧兽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前导课,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来讲,他们不仅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伙伴、全新的生活,还要应对全新的学习方式,学好这一门课并非易事,困难重重。而对任课老师来讲,如何教好这门课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们就如何根据学生情况及课程特点进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做了一些探索工作。

一、学生情况及课程特点

热作系各专业学生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且总体来说数理化成绩普遍偏弱。比如,2013级农检专业就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种是高中统招生(农检3,4班)共有70人,而在这个70人中又有45人是文科考生,占64%;另一种是三加证书班(农检1,2班共有92人),从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对于三加证书班及文科生来讲,由于没有经过高中化学的系统学习,化学知识仍停留在初中化学的水平上,长时间不接触化学这门课,有个别学生已写不出像氯化钠这样简单的化学式,有的甚至连前20个元素符号都已忘记。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初中、高中及大学课程设置,其知识结构特点是丝丝相连、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新概念新理论都是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建立起来的,学好大学化学课程,中学化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大学化学的很多基本概念都是在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元素的概念及符号表示方法、溶解度的概念、PH、酸碱盐的概念、酸碱反应概念、配位反应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另外,还有一些平衡运算技能等是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措施

针对学生特点及课程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别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仔细研究教材内容,进行二次深加工,组织创作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讲稿

根据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像有些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冗长,却和该专业联系不紧密,此时应该大胆舍弃,比如有机化学反应中大书特书的化学反应机理问题就应略去;另外,特别注意补充所学化学理论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比如畜牧兽医专业渗透压在生物体内的广泛应用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问题。做到讲授内容难易适中,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课前做好功课,研究清楚学生学习本次课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并及时补充

比如在讲授稀溶液的依数性专题时,一定要把初高中所学的物质的蒸发、蒸气压、熔点、凝固点、沸点、溶液沸点与蒸气压的关系、溶液凝固点与蒸气压的关系等概念重新温习一遍,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否则学生很可能无法领会、理解本次课程讲解。

(三)平时备课善于反向思维寻找课堂切入点

平常和学生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样,老师在备课时把自已模拟成学生,时刻体会反思老师表达的每一句话是否会被学生所理解并接受。也就是说,课堂讲解极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同样的观点有多种表述形式,其中最通俗易懂的一种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用语。

(四)时刻注意评判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情绪变化。当发现学生表现很茫然或是师生间无眼神交流,或是有昏昏欲睡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等情况出现,说明教学过程已有问题,应立即改变策略、迅速做出研判,搞清楚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比如在教学中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当讲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公式中要用到对数运算,但老师由于疏忽,课前没有想到很多学生不清楚对数运算规则、不清楚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换算关系,导致师生间交流脱节,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通过补充讲解对数运算法则,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五)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课堂决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应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课前设计好一些恰当、合理的小问题,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却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如引导课程、承上启下、复习,甚至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由于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表现很轻松,又得到老师充分的肯定,所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共性的问题时,应设计板书问题,选择两名学生到台前完成板书任务。此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一定要有预见性。其一,学生回答的很完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其二,学生回答的不够圆满,但可独立完成;其三,学生是在老师一问一答提示中完成的。不管是哪种情况,老师都要让学生给全班同学重新讲解一遍,班级其他学生是最喜欢这种方式,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讲解的同学,神情都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起到了老师强调百遍而不能达到的效果。最后,老师要详细点评本次环节,首先要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时的闪光点,尤其是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及时大加赞扬、鼓励;其次,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如概念性的错误、描述性错误、理解性错误、书写错误,甚至是包括学生在讲台上的站姿、说话的语气、表情有不佳等表现时也要给予纠正。让学生懂得课堂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总之,课堂教学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六)重视实操课,充分发挥实操课在学习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选择设计合理、易于操作的实操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枯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特别精选了七个实操内容,针对所学理论用实验数据加以验证和解释,加深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施过程别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不断强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了一门技术、技能,让他们有能力、有自信面对未来的职业。

篇6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效果 采集 处理 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得到不断地更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化学实验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2]。它将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降低实验劳动强度。因此,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心2012年立项,依靠中央地方共建项目资助,2013年9月建成使用。任课教师编写《物理化学实验指导》,该书后附实验数据处理程序,在辅助物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计算机应用在基础化学实验当中的依据

基础化学实验,如:物理化学实验由于实验仪器使用量大,许多实验装置现在都具备了计算机数据采集条件,同时,物理化学实验(个别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多数是作图取直线的斜率、截距,学生一直是手工采集和绘制,既不准确,又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学习时间。应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处理实验数据,对学生也是另一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毕业环节、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的撰写中都是有实际意义,可以说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实验技能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由于我校每个学期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的学生有70多个班近2000余人,如果每个班的学生都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对学生学习将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会花费掉学生大量的宝贵学习时间,也会影响其对学习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变得十分重要。

1.1 硬件资源

依靠中央地方共建项目支持电脑六十台,用于建设基础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采集中心。这些电脑一部分和实验设备相连,用于数据采集;一部分作为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电脑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1.2 软件资源

购买了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合金相图等软件,支持数据采集系统。任课教师编写《物理化学实验指导》,并在该书后面附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内容。简便易懂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处理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速而独立完成。

2 计算机应用在基础化学实验当中的优越性

传统基础化学实验,学生用于采集实验数据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时间较长,且往往得出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校建成基础化学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心。这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条件,还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仪器的能力,为以后做专业实验,以及做毕业设计论文,都有不小的帮助。

2.1 有无计算机操作环境下实验数据处理对比

学生在计算操作环境下,Excel绘制实验数据曲线和学生在无计算机操作环境下,采用手绘实验数据曲线,见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数据采集系统以后,学生只要按照指导老师的讲解,做出数据,数据采集系统就会自动绘制出理想曲线,这样,即降低了学生实验操作难度,还大大提高了实验准确性;而手绘的曲线有些实验数据点不合理,学生也无法看出,导致最后整个实验得出结论有很大偏差。因此,计算机绘图,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2.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积极性

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操作时间长,学生在做完实验以后还得进行手绘实验数据图,而且由于受实验条件,以及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数据往往很不准确,绘制出的数据图形往往误差很大,日积月累造成学生厌学的倾向。引进数据采集系统以及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以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以及仪器操作以后,学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操作实验仪器,并得出较理想数据。然后再到实验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理想曲线。学生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实验操作时间,还熟练了Excel软件使用,使复杂而枯燥的化学实验,变得既简单又快捷。

2.3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时,要采用Excel2000和Origin6.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制曲线。每个学期,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均在4到8个,学生往往在掌握了前两个实验项目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后,后面几个实验的数据处理学生自己设计公式,主动上机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能够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所求结果,在第一时间内学生了解自己实验结果的优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还增强了学生对处理实验数据的乐趣和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3. 计算机应用在基础化学实验当中的推广

2013年下半年开始,物理化学实验就率先开始采用计算机处理和采集实验数据。先后有12级、13级共计约70余个班级,近2000余名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和采集实验数据。这些学生所在专业包括轻化工程、无机与非金属材料、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12个专业(见表1)。只要学习物理化学的学生,已经全部使用了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4. 展望

计算机应用到基础化学实验当中,是未来基础化学实验的大势所趋。目前,我校的基础化学实验还未能做到,所有需要数据采集的实验,均有数据采集设备。另外,计算机应用到基础化学实验,也为计算机应用到其他专业实验提供了参考。更为学生今后做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不仅可以应用到基础化学的实验当中,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验课当中。学生有了基础化学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再做其他实验,只要明白计算机操作原理,就能轻松而熟练的操作,并能准确得到理想数据。可以说,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参考文献】

[1]徐维清,孙尔康,吴奕,等. 溶解热测定实验的自动测控系统[J].大学化学,2000, 15(5):41-42.

篇7

【关键词】学生心理 引发兴趣 发散思维 参与实验

《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①可见,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是贯穿在整个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中职校的多数学生,入学起点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的,他们不再把升学和考试当作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只是把学习技能技术当作一种今后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本领;虽然他们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较为自由轻松,但是他们也同时要面临着即将走向社会,即将靠自己的能力来谋生的巨大压迫感而产生的许多焦虑;因此,他们不会安心于教室里的教育,尤其是对非技能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或散漫情绪。

同时,他们又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从生理上看,这是一个生长迅速但又不够成熟的时期。从心理上来看,他们正处在既自信又盲目叛逆的时期,他们对许多事物和理论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会对事物的假设结果要求得到验证,并有要求解答的迫切愿望;另外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非常集中和迅速,从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同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惑,而当他们无法摆脱这些困惑时就会产生盲目的排斥性,这就非常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够正确地成长。

本人在中职课程《烹饪基础化学》的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受到师生的充分肯定。本文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方面对引导教学法进行论述,抛砖引玉,以求共讨。

一、让学生发现生活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引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把教材讲得再深、再透彻、再到位,但是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感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教师要去发现生活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先从生活着手,使教材生活化、实用化,然后才引入教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觉得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有用的、有意义的。

本人在讲授《烹饪基础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烹饪中的化学问题概述”中的“烹饪加工中的物质变化概述”前,先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在铁锅中煮茶叶蛋,为什么许多卤味食品在制作后期要添加麦芽糖?”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却难以统一。在学生回答后,我才小结:

(1)铁锅中的铁和茶叶中的鞣酸会反应生成鞣酸亚铁,鞣酸亚铁却是致癌物,而且用铁锅煮出来的茶叶蛋,颜色铁黑,视觉效果差。同学们应该注意到街上装茶叶蛋的锅多是钢精锅吧!

(2)麦芽糖是胶质物,粘着在食物表面晶莹剔透,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它是糯米和麦子加工制作而成的,营养丰富,健胃消食,有益健康;它容易调和各种味素,入味好,口感好;它还是防腐的佳品,可以延长卤味食品的保质时间;而且麦芽糖进入热食品后,有浓馥的焦糖香味,对味蕾有刺激作用②。

小结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要在食物低温时才能加入蜜糖?这样更好地延伸和扩展本课时的内容,也进一步启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发现和思考,并成为爱好。爱好是保持兴趣的保证。

学生们听后不仅了解了许多食品知识,而且发现在加工制作食品中还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知识的生活化,不仅使学生克服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而且使学生们发现了在日常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也随之被理解了。兴趣产生了动力,所以2009级学生不仅在《烹饪基础化学》的结业考时成绩都在85分以上,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成为了优秀的厨师。

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的科学。

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发展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一些曲折和思想斗争的,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

在学生们学习了制作蛋糕后的一节课上,我问学生,学会做“戚风蛋糕”的请举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举起手,而且脸上都有着成功的自豪表情。我接着问,有谁学会在“戚风蛋糕”中添加豆渣?结果只有两个学生举了手。我首先肯定了全班同学的成功,并请这两个学生谈谈添加豆渣的原因。两个学生的答案要点都为了增加膳食纤维。我接着问,添加豆渣的“戚风蛋糕”的口感如何,有几个吃过这种蛋糕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口感粗糙。

怎么改善口感呢,全班议论纷纷,多数学生认为进行多次烘干和粉化的细化处理。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我指出多次烘干和粉化的物理性处理结果都不理想。既然物理性处理的结果不理想,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学作用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啊。在播放了一段“改性大豆纤维”的视频资料后,我作了小结:可以先从普通豆渣中分离出可溶性大豆多糖,再经过浸酸、漂洗,尔后再通过高压均质和脱水处理,就会很好地解决改善大豆纤维的问题。对普通豆渣和改性大豆纤维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改性的大豆纤维提高了蛋糕馅料的悬浮稳定性,蛋糕口感更好,而且延长了保水时间③。

利用“改性大豆纤维”大大改善了蛋糕口感实例,使学生们领悟到化学作用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验使学生目睹了化学的科学性,使学生学会了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由物理性质处理发散思维到化学性质处理利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实验,准确理解理论

中职校《烹饪基础化学》教材主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学生一遇到“物质结构、化学物质结构”等,就头晕。多数学生处于想学而又学不进去的状态中,有的学生甚至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兴趣。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和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就成了讲授教材的主要问题。

四、结论

在《烹饪基础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式教学,引发了学生学习烹饪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 黄刚平. 烹饪基础化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基础实验课程。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和手段,达到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基础训练、夯实基础理论知,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学习、实验态度和创新能力。针对其特点,如何开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课;小班化教学;小组式互动 教学组织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基础实验课程,化工、轻工与食品、资源与环境、农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专业的本、专、高职类院校都开设了基础化学实验课。本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面广量大等特点,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一级学科实验。本课程通过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1]、夯实基础理论知,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学习、实验态度和创新能力。

1基础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基础化学实验是在特定实验目的的统领下,手脑并用,通过生动、直观、丰富的实验现象,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上质的飞跃。

实验课作为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活跃的部分,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一是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认识活动;二是教学项目、教学目标与纯理论课堂教学不同。针对其特点,针对其特点,如何开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历,目前在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表现在课上学生学习、行为主动性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实验,聊天、打闹、看手机,不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只看重结果。课后,不认真整理、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而是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部分同学不认真书写、规划表格,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直接不写实验报告。

针对这种现状,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必须从教学主导者、学习主体、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综和努力改善,力求教学效果能有质的飞跃。

1.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学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调控者,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及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时刻关注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和课堂策略,在实验课授课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内化,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效果的达到, 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自身掌握的多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的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和引发学生思维-调控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质量”的能力;(3)传播能力,主要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语言、肢体传递能力;(4)交往能力,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沟通能力。

1.2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表现为“不被批评的需要——获得物质奖励的需要——获得精神奖励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六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在课堂上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其表现就是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有效实验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突出自主学习、探究互动式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学习状态表现为:探讨实验方法、规范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原理,提高知识的综合云应用与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适当点拨下,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让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探索的意愿。

1.3实验项目的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兴趣多元,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限、学习能力不高、知识量少、面窄等问题,学生在做实验时忽悠畏难和惰性心理,在实验课上应付了事或根本不做。针对这种问题,在选取实验项目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科学有针对性的选取、设计实验项目,避免实验失败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项目选取时,不求覆盖面太广、新奇而脱离实际的项目,应重点偏向“贴近生活、生产实际,能反映当前化工生产实际操作流程,和学生日后的工作紧密联系的项目”,并且难度要有阶梯性。在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为根本的过程,过程中注重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精神,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整个过程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完整诠释。这样实验课堂会更丰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目的性更容易被调动、激发,教学目的和效果更容易达到。

1.4小班化教学

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项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所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出越多,教师顾及不到的学生也就越多。

“小班化教学”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其所面向滴定是各项异性的学生个体,是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教学组织活动。针对我们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化工班美版高达40~50人的庞大人数,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度,活动的密度、强度,以及师生互动的程度、效果都会大大折扣,要想实现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实施“小班化教学”已迫在眉睫。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学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

1.5小组式互动

“小组式互动”(又称小组活动),是一种新的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其次,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在实验课教学组织过程中一般3~5人一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共同讨论实验方案——操作——质疑—解疑,并且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隐性竞争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小组式学习”,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实验方案,操作细则,对于有些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和教师交流的同学大有裨益,他们更喜欢向周围熟悉的同学请教、讨论,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小比赛,更加规范同学们的操作,成员之间互相观摩,提出对方操作的错误之处和可借鉴之处,通过这(下转第318页)(上接第197页)种比赛式的方式共同进步。

在课后实验报告书写、实现现象表述、实验数据处理及习题解答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学习,避免了错写、乱写甚至不写的情况。

1.6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效的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课的组织模式可以根据“科学认识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预习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书写实验报告——巩固理论知识。

基础化学实验作为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基础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希望在不断地努力中,积极改进、提高,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独特的功能地位。

参考文献

篇9

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技能,初步建立起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态度[8]。物理化学实验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及材料化学专业等的基础课程。以春晓班为例,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时为64学时,分两个学期进行,是一门单独设立的实验课。实验内容由热力学、动力学、界面现象、设计性实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影响分析)、探索研究创新型实验(B-Z振荡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体系钝化曲线的绘制及其钝化剂的影响、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研究)等组成。其中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为40学时,设计性、开放探索性实验24学时。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南昌航空大学组织学生可以申请“三小项目”即“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这些小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例如:结合物理化学光、电、磁及吸附等方面的知识,在2013年,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26名学生中有8名学生作为第一申请人申报第八届南昌航空大学“三小项目”成功,占30.8。其题目有:“去除水体中汞的选择性石墨烯—胸腺嘧啶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种石墨烯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有色污水光电催化处理装置”等。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向学生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9]。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科研前沿的很多最新的成果,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10]。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11]。为此,我们将实验的顺序调整为:“基础与创新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在第一次实验时给定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题目,随后学生先做基础实验,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实验项目积极地查找文献,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如果在课内没有完成实验项目,可以与老师预约时间来进行未完成的实验。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将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基础实验制成多媒体视频;鼓励学生用计算机来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利用Excel或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规范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验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12-13]。

3完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必须完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操作、纪律、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等;将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主要从操作前的提问、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原始记录、对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及可视化总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4学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在国家级科研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例如:在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聂珊珊等同学《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获得三等奖;在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冷乐辉等同学《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研究》获得一等奖;李蕾等同学《废弃锂离子中钴酸锂的高效浸出技术研究》获得三等奖。这些成果大部分都与物理化学的知识息息相关,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结束语

篇10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