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6 20: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基础

篇1

关键词 医院;网络;多业务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073-01

1 医院网络基础架构现状及问题

医院网络是办公和医院信息化系统(HIS)的主干网[1],医院传统的HIS系统、PACS、OA系统、MIS等逐渐由独立建设走向融合,网络基础平台也从简单的数据业务逐步发展到数据、音频等多业务承载,但传统医院网络存在诸多不足,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欠佳;网络平台缺乏智能性,无业务识别能力;医院内网很少部署安全设备,网络的管理控制功能薄弱等。

2 医院网络建设目标

网络基础架构能够支持医院的各种办公、医疗和科研应用,也支持移动办公、信息、网上医疗与医学科研合作。骨干速率达到万兆同时具有向更高速率平滑扩容的能力。网络关键节点能够冗余热备保障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为HIS、PACS等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支撑平台。整合数据、语音和图像等多业务的端到端服务水平,支持多协议、多业务、安全策略、流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平台,要以网络基础平台作为数据存储安全的基础,特别是像网络安全,数据的备份都变得异常重要,任何的系统停机或数据丢失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法律问题或社会问题[2]。

3 方案设计

3.1 本院信息量分析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医院主要的诊疗业务主要有门急诊诊疗、临床诊疗、医技诊疗等,相应的医院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门诊系统要求高可靠性、高带宽和Qos;住院要求高可靠性、Qos、安全存储、无线局域网、VoIP、视频会议系统;PACS则需要储量大、扩展性强、数据快速存储、数据容灾、高宽带;体检系统要求体检人员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财务管理主要是人、财、物的管理,最大的需求是数据在服务器端和网络上的安全;区域医疗因为医院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这需要稳定的广域网连接。

以上需求根据具体业务量来做决策依据,日信息量以本院为例:

系统日信息量(不包含影像系统),门诊信息系统页面流量统计(不包括影像信息的传输),以每接诊一个病人消耗系统35个页面,每个页面文件大小为2k计,一个病人需要约70k的网络流量。以门诊每日接诊8000人计,每日共消耗560000K的网络流量;住院信息系统页面流量统计,以每个住院病人消耗130个页面,每个页面文件大小为2k计,共计需要约260k的网络流量。以住院病人满员1800人计,每日共消耗468000k的网络流量;PACS数据流量9.5G/天,其他信息系统页面流量统计,按照门诊信息系统和住院信息系统的1/3计,每日共消耗206000k的网络流量,目标信息系统每日约消耗共计1234000k的网络流量。

业务数据 单据

数量 每单据数据量(字节) 网络负载流量(Mbit) 合计大小(Mbit)

门诊医嘱 8000 240kByte 8000*240*8*2/1000 30720

处方数量 4423 160kByte 4423*160*8*2/1000 11322

住院医嘱 53300 160kByte 53300*160*8*2/1000 136448

发票数量 6420 180kByte 6420*180*8*2/1000 18488

特检单数 19169 200kByte 19169*200*8*2/1000 61340

化验单数 22080 180kByte 22080*180*2/1000 7948

医学影像数量 1100 35.5M 360*35.5*2 25560

视频数量 5098 4M 5098*4*2 40784

财务记费 23980 180kByte 23980*180*8*2/1000 69062

小计: 401672M

3.2 设备要求

其中核心交换机在可靠性要求方面:控制与转发物理分离架构;冗余电源方面;冗余引擎/交换网;高性能方面:交换容量能满足端口线速转发,分布式处理,支持扩展;扩展性方面:有足够的扩展插槽及模块端口密度,满足接入及扩展需求;多业务方面:支持2/3/4层的交换,MPLS,IPv4/IPv6路由,组播,端口镜像;安全性方面:攻击防御、ACL访问控制列表。汇聚层交换机则要求足够的千兆端口(12-16个),支持万兆端口;端口线速转发能力;支持VLAN划分和子网汇聚,支持802.1q标准;三层交换功能 安全控制能力,ARP入侵防御,CPU保护等。接入层交换机要求满足支持2个以上的千兆上行端口,端口线速转发能力,支持VLAN划分和802.1q协议,端口安全达到IP+MAC+端口绑定、ARP欺骗过滤、802.1x、动态权限下发等。边界路由器要求具有卓越的可靠性、可用性、服务能力和性能;支持广泛的接口介质类型;高性能地址转换(NAT);有强大的路由处理能力和访问控制能力。无线网络要求能够支持802.11n技术,支持2.4GHz和5.8GHz双频段,可支持在较大范围内漫游,用户验证和安全机制,支持RFID等物联网应用。

3.3 网络设计的几个要点

拓扑结构:网络整体设计采用主流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网络架构[3],关键位置设备冗余、适当引入环形结构、瘦AP架构。

网络带宽:主干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1000M到桌面、802.11n无线网络应用。

资源规划:根据不同业务分配带宽、VLAN划分、路由协议部署、二/三层可靠性技术。

网络安全:内外网物理分离、内外网采用异构防火墙、VPN应用、身份验证。

多媒体应用:远程医疗、远程会诊、手术示教、PACS承载。

网络管理:性能监控、告警管理、配置管理、拓扑管理、无线管理。

3.4 网络结构设计

图1 网络拓扑

原则上采用层次化的网络结构,其中核心层实现高速数据转发,路由分发,汇聚层做到终结二层报文,安全策略及路由策略,而接入层则实现终端接入,其中部分区域(如服务器区),汇聚层和接入层可以合并。现医院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

4 结束语

新一代医院业务网络架构设计是以医院业务应用为主体,为医院用户提供端到端品质保证的融合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网络实体。其主要特点有:网络设备及链路资源利用率提升;可靠性极大提升,故障恢复时间从秒级降至毫秒级;在可靠性提升的同时,网络复杂度没有增加,管理难度降低;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支持视频、图像等大数量实时业务;支持RFID等物联网应用,为医生、患者提供良好的新业务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蔷,许红雁.医院网络的优化设计与实施[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4).

篇2

单位给我的工作定位是从事网络部基础工作以及一些网站建设,网络程序开发等等,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园区网络的维护等基础工作,包括线路检修,交换设备更换,新用户入户等等这方面工作并很快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从学校的理论知识到过去一年的实践工作,其中的角色转变离不开单位各级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

网站建设方面,和**共同进行了**网站的改造,使用全新的后台,使**网站的功能更加的强大,管理更加的有条理和方便,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团结同事,养成了极强的团队互助精神。参加学习了"**培训",学习了"**"建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建设软件"**"的使用方法。所做的这些都是对自己一个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首先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

其次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最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激情。只有激情的圣火点燃了,才可以发挥自如,才可以做到最佳,才可以不留遗憾。

篇3

网络营销的技术基础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与网络营销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有三种:互联网、外联网以及内联网。

二、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网络整合营销理论、软营销理论和直复营销理论

网络整合营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网络营销首先要求把消费者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开始整个营销过程。

2、网络营销要求企业的分销体系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要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

3、把企业利益和顾客利益整合到一起。软营销理论是相对“强势营销”而言的。该理论认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不仅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满足高层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因此,软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网络礼仪的遵循,通过对网络礼仪的巧妙运用获得希望的营销效果。

三、网络营销的核心标准

1、以网站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为网站建设目标:营销型企业网站一定是为了满足企业的某些方面的网络营销功能,比如面向客户服务为主的企业网站营销功能,以销售为主的企业网站营销功能,以国际市场开发为主动企业网站营销功能,以上简单列举均是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核心,从而通过网站这样的工具来实现其网站营销的价值。

2、良好的搜索引擎表现:企业网站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网站推广功能,而搜索引擎是目前网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企业网站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推广,那么这个企业网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营销性会大打折扣,所以营销型企业网站必然要解决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搜索引擎优化的工作,在营销型企业网站解决方案中,搜索引擎优化工作为基础和长期的工作,从企业网站的策划阶段乃至从企业网络营销的战略规划阶段就已经开始,而其又贯穿于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营过程。

3、良好的客户体验:企业网站最终面对的潜在客户与客户或说与本公司业务有关联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如何提升企业网站的客户体验是营销型企业网站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篇4

IT消费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大企业一直在寻求便捷安全的BYOD解决方案,作为部署移动办公场景的基础,网络接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思科、锐捷等厂商相继推出网络接入解决方案,在华为近期推出的BYOD解决方案中,网络接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线网络接入的“新风潮”

对于当前企业来说,部署BYOD企业办公方式,首先考虑的就是网络接入的问题。锐捷网络解决方案部经理曲景洋认为,BYOD实际上是BYOWD,即自带Wi-Fi设备,基本上所有的自带设备入网都是采用无线的接入方式。

BYOD掀起了业内的无线网络接入的“新风潮”,各大厂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11年,Aruba Networks推出了移动设备接入控制解决方案(MDAC),兼容思科Wi-Fi设备,协助思科无线用户轻松实现移动设备自助办公;锐捷推出的BYOD无线安全接入解决方案从网络接入入手,致力于为企业员工创造安全快捷的网络办公环境,最终提升员工的办公体验,降低企业的IT成本;在2013年德国CeBIT展会上,华为推出BYOD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其中,基础网络设施与终端、管理、应用和安全协调联动,相互配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智能终端为企业带来BYOD,BYOD为网络厂商带来机遇挑战。如何让员工在人流集中、空间大、阻隔多的办公环境中接入覆盖面广、信号强的网络,如何兼容不同的移动终端系统,如何做好安全性和可用性之间的协调工作,是部署无线网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提高用户体验的痛点。

体验是王道

不管是在地铁、公交,还是在机场、咖啡厅,又或者是在办公室,几乎每个人都会时刻关注手机或平板电脑。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已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就像互联网那样。所以,和互联网讲求用户体验一样,移动办公也需要注重用户体验,这体现在网络信号、身份认证、用户管理和设备系统的兼容等方面。比如,华为将体验列为完美BYOD解决方案的三要素之一,并且也在网络接入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篇5

【关键词】杯具;再概念化;范畴化

近来,“杯具”一词成为继“打酱油”、“俯卧撑”、“寂寞”之后又一网络流行语,它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谴责,敏锐地折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了娱乐精神的网友们的审美情趣。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对 “杯具”的本义、“杯具”的事件义与再概念化、以及“杯具”的范畴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杯具”的本义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自原声词“悲剧”一词于2008年底到在网上开始流行后,如今,不少年轻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杯具”一词;如“英语又不及格,杯具啊!” “他的一生是杯具还是洗具?”“堵车中,杯具啊!”等等。其实, “悲剧”本是个极普通的词,使它一举成名的是易中天,他在一期《百家讲坛》中评说时政,用了一句“悲剧啊”的感慨。之后有网友仿照张爱玲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的经典比喻,仿写出了“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自此,“杯具”一词开始广泛流行。

“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只因其与“悲剧”一词谐音,不少年轻人求新求异,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借用“杯具”来代替“悲剧”一词来形容一些不好的事或物,以表示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或表达当事者自己的一些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的事情,或委婉地表达对别人或有些事情的一些不满情绪。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应用中,“杯具”一词的词性也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做名词甚至是动词等。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杯具”同“悲剧”之间的同音现象,便不断的对其进行仿拟,来表达日常生活中另一个概念或是意义,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语言家族,从而使语言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

二、“杯具”的事件义与再概念化

自易中天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的一句“悲剧啊”后,众多网民通过“杯具”同“悲剧”之间的同音现象,对其进行仿拟,用“杯具”来代替“悲剧”以表达当事者诙谐的心情,从而使“杯具”一词开始流行起来。随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杯具”类相关词语使用频率的增多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 “杯具”一词逐渐由一个表示事物名称的实词演变成为一个表示各种不同诙谐意义的虚化词语, 以“杯具”来表达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如当事者自己主观的一些不顺心的情绪等,而这些特殊的含义是 “杯具” 一词原来所表达意义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 “杯具”的事件义的产生反映和体现了“杯具”意义上的一些异质性,而这已特殊的性质则是因语言间的借用(借音不借义)而出现的。“杯具”在实现语域转化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人们不断在它原有的意义基础上发展、推衍, 从而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杯具”类词语, 这些语句中的“杯具”已然发展成为一个能产性极高且又富有表义形象的新兴词类,如“餐具”、“茶具”、“洗具”、“文具”、“火具”、“面具”、“京具”、“默具”等一大批带“具”字词语的相续而生。这里“餐具”隐喻惨剧、“洗具”喻喜剧、“文具” 喻沉默、“火具”喻爆发、“面具”喻明哲保身、“京具”喻一鸣惊人、“默具”喻道别等。

“杯具”类词语在我们日常语言交际中为何能大量涌现呢?刘大为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社会性,它是我们所有人员在共同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多数新词语的产生, 它并不是任意的行为,它必定是在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下, 语言使用者通过推导衍生, 使其新词语慢慢形成一个新的词族。而随着这些词族被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多, 保留下来的最初的语素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为一个类似词缀的成分。当然,这些新词意义的不断引申和演化也反映出了人类的认知思维特点与类推的逻辑。基于此,“杯具”所蕴含的意义也逐渐脱离原有意义,随之不断发生演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上述句子中的“杯具”,其中一些已经不再表示原初义器具, 而是喻指“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或表达当事者自己的一些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的事情,或委婉地表达对别人或有些事情的一些不满情绪。”, 这样“杯具”一词也就实现了从专名转变到通名, 随即其意义也开始出现泛化(generalization) 的现象——“杯具”走红的最大动力,在于它适应了现今的时代特点,其适用范围很广;人们面对日益增大的压力,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负面事情,都用“杯具”一词来形容,有面对无奈之境的自嘲。此外,“杯具”本身作为日常用品的特性,更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就比如“杯具地喝汤,被烫了”等等。

同时,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自然与汉语环境中词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 )有着紧密的关联。“再概念化”, 是词义、句式义等引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再概念化”指的是“杯具”的原有意义经过重复多次的概念化转变的过程。首先由易先生《百家讲坛》中具体所指的“悲剧啊”这一事件来转喻“杯具”, 反映了人们通过概念化来认识客观事件; 接着再将“当事者对各种事情的感受”跟“杯具”一词联系在一起, 利用隐喻使二者在意义上“达成一致”, 具体表现为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的“杯具”式短语或句子。继而在这种概念形成基础上, 借助于人们的认知能力, 使得“杯具”原义“器具”推广引申为“一些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负面事情”义, 这就是“杯具”的“再概念化”过程。

三、“杯具”的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言行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化问题是整个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现代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以人类认知参照点(原型)为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组成三要素为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杯具”作为新兴的网络词语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如今,诸多年轻人,无论是求职碰壁,还是加薪不成,升迁无望,抑或感情受挫等所有心情郁闷的事情,都用“杯具”一词来概括。

由此, 我们推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的增大,“杯具”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一定会更加广泛; 因此,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杯具”式词族出现。我们通过根据日常交际的需要对词类的范畴重新进行分配,有时名词用作动词,也可以动词用作名词,抑或形容词、副词用作动词等等。至于“杯具”喻指“悲剧”义包括喻指“当事者主观上对各种事情的感受”, 这些特殊的象征义到底能否在将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发展成为“杯具”的固定义项,“杯具”式新词或句子到底能否正式进入到现代汉语中, 还有待实践考验。但“杯具”的目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当人们生活中无论是心情郁闷还是事业不顺利,凡是现实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感受,都可用“杯具”一词来形容,以表当事者面对无奈之境的自嘲。同时,写成“杯具”谐音的“悲剧”,看上去较之传统的“悲剧”似乎意义已经不那么正式,也没有以前深刻,但也这种事基于此使得其使用范围得以不断扩大。而且,现在“杯具”并不仅限于负面情绪的表达,由于其具有日常用品的特性,较“悲剧”原词扩大了词语的适用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像“餐具”、“茶具”、“洗具”等一大批带“具”字词语出现的原因。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视角出发, 对“杯具”的本义进行了分析, 继而本文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杯具”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 指出“杯具”词族正处于范畴化过程中, 而范畴化的作用导致了事件义这一类化意义的产生。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不仅可以成为我们认知网络新词的工具,也是我们人类思维的方式。他们在认知上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它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2] 李天广.网络词语探析[M].语言应用研究,2006.

[3] 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72-77.

[4]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A].首届道望修辞学论坛论文集[C].复旦大学,2008(1):86-116.

[5] 杨文虎.网语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6).

篇6

关键词:网络课程 设计 特点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必修课,但因该课程的许多章节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才可进行实践操作的现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参与制作了我校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课件,本文将简要介绍该课件的相关方面。

1 课程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IT行业的基础,一般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共100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依附性强;对于课上没有及时解决问题的学生来说,课下描述问题困难的现象,我校开发设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它不但包含教师的讲课课件,还设计了在线答疑、在线测试2个模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网络课程的设计

2.1 媒体选择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设计和开发了大量的图形、动画与视频,保存为适合于网络传输的格式。

2.2 教学内容编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的框架样式为左上右。左边的网页空间用来置放网络课程的基本模块,右侧上方显示所有分类,右侧下方显示详细内容。通过设置的热区或热字,直接跳转到相应的媒体。

2.3 导航策略的运用

2.3.1 网络课程的基本模块,在网页的左侧导航栏中永久性保留,方便跳转。

2.3.2 网页右侧上方,体现当前所在模块包含的分类,点击可以进行跳转。

2.3.3 网页右侧下方,体现当前所在模块所在分类的详细内容。

3 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

规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构成模块和具体的内容。本课程包括了12个模块,其中的在线答疑与在线测试模块,需要基于Web支持;课程简介模块包括了历史沿革和课程特色,详细讲述了我校作为技工学校,结合当今社会所需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历史;教学文件模块包括了教学大纲和体系分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模块的介绍,对本课程有详细的了解。

4 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

4.1 在内容体系方面 根据我校学生的需求,提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料,其中的实验案例,扩大了我校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范围。

4.2 在网络课程制作方面

4.2.1 完整的网络化示范课程 在网络上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网络课程包含有教学目标、教学案例、教学评价等,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

4.2.2 在线交流功能 通过在线答疑及在线测试模块,我校学生在家或在网吧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很有帮助。

4.3 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功能方面

提供了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基于Web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课题研究。

5 结束语

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对于从事多媒体系统开发的朋友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本文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探析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维护、配置等综合应用能力。

0 引言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IT产业的迅速崛起,计算机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Interne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对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和选择网络技术元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局域网组建的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配置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素质不高,他们没办法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但中职学生具有“二强一高”的优点,即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优点。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兴趣,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向学生指明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清楚了这些,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最后采用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是学习的主角,老师起着启发、帮助和引导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教学探析

通过分析与比较,笔者觉得《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应该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nternet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理论性内容,多讲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不同的网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实例分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不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再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讲述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的特点与差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列举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银行、在线娱乐等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容时,可通过查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结合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2 数据通信基础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介质和数据传输交换技术。首先让学生掌握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概念;其次明确通信介质中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之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物介绍双胶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三种有线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特性;再通过实例介绍红外线、蓝牙、激光等无线介质的特性。然后讲授数据传输技术,让学生明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双全工这三种传输技术的区别。最后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但要求中职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确是相当困难,因此教学中也只能讲授最基础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结构、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协议、IP地址的分类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功能特性,只有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才能够掌握各种网络的特点,才能了解网络运行的原理。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为什么要实行分层,并且能够知道OSI参考模型到底是哪七个层。但是具体七个层是怎样工作的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UDP、FTP、HTTP、SMTP等。最后讲授IP地址的分类。

2.4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讲授的内容有: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组成、网络设备、网络互连技术、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初步能够具备网络管理员的基本素质。本部分的教学最好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我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设备:网络适配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还要动手制作网线。(2)要求学生理解网络互连的本质,能区分硬件互连与软件互连。虽然这部分内容较难,但这部分是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掌握。(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包括怎样布线、选择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配置等,重点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4)最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的基本操作,如配置用户、共享、服务等。

2.5 Internet及其应用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样是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nternet及相关知识。本部分的内容包括Internet的概念、Internet的主要服务和应用、Internet的接入方式、域名的认识等相关内容。本部分可教学的内容很多,学生也能够很好掌握。Internet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元素,使学生对Internet有更深的了解。在讲授Internet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讲授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传统的Internet服务以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发展介绍其它流行的Internet服务,如:即时通信、博客(或微博)、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等,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许多网络知识。在Internet的接入方式的教学中,可结合当前“三网融合”的政策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另外还可以介绍世界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发展情况,介绍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知识,让学生对未来网络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备课充分,一定能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6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

网络安全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安全目标和网络安全技术。重点讲述四个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数字认证、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另外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也要求学生有一些了解。

网络管理部分的内容较难,因此只能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简单网络协议(SNMP)。重点分析网络管理的五项功能(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和介绍SNMP的内容。最后再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校中职教学的特色专业课。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概念原理多、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欢,徐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2]尹晓勇.计算机网络基础(第4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1 引言

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为了更好的建设此课程,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等都做了一些改革。这样做,一是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教材建设;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2 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介绍网络的基础知识,在当今网络应用高度普及的环境下,对与计算机相关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和流行的网络技术是必要的。所以在学院方针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本学期将继续开设《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并合理规划,将《网络技术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设置为具有专业特色,能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精品课程。

3 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担任本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有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责任心强,教学严谨,工作热情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期内,加大了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希望通过精品课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强化质量意识,同时调动教师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4 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4.1 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新增加了教材缺少的内容,将网络中新的技术发展增加到了现有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学习到当前网络的新技术。避免学生在校学习陈旧知识到社会上用不上的现象。在实践方面我们借鉴和吸取其他课程的一些改革方案,向其它兄弟院校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再单独考查学生知识点,而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到一个综合的题目当中,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对讲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补充新知识,并且考虑到计算机知识发展快速的特点将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过时的技术删去,增加了一些新的网络技术知识,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了与计算机维修维护相关的网络技术。学生既学习到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新知识也学习到网络网络设备维修维护的新知识,使他们走出校门后所学习到的知识能用得上。

4.2 课程体系改革。《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掌握网络基础的、流行的技术。“网络”正在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并学好这门课程。对课程体系做重要改革:增加了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作为我们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这样,我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网络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另外在本学期,我们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外,加大对新技术的介绍,通过对我们身边出现的新技术的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对网络有一个直接的感官的了解。打破以往一节理论一节上机的上课形式,把学期的后半部分都安排在了机房上实践课,即使有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在机房讲授,并且在讲授之后可以及时的给学生演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中有些比较理论的知识,在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处理问题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作用。另外,《网络技术基础》课还有大量的动手实践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能够动手解决一些日常出现的网络问题,并能够实现基本的网络应用。而网络专业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会对网络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学习网络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经常组织“学习和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教研活动,授课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博采众家之长,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学期的前一部分课程所讲授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些难度,采用大屏幕课件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这一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把此门课程做成一个“网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将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机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还将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实行网络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系的网站上,同学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查看教学大纲、课件、考核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通过网络资源自己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6 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在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了大屏幕课件教学,并且尽力使课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不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分组,在学习组和学习组之间展开竞争,不仅改善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实训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如:课程中有

关于DNS、WEB、FTP等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多的内容,在讲授完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将这三个服务功能整合,自己将这个知识设计成一个综合的项目,并且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过程:知识点―整合―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在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整个学期的最后阶段,安排了一周的模拟实训,在这一周的模拟实训中,我们聘请本学校网络管理中心的富有网络管理经验的老师为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由他们带领学生参观网络管理中心的网络设备,讲解网络拓扑,分析网络结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网络,通过大量的真实设备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7 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

继续完善、更新了《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日志、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并且做到一一备案。各种教学文件的编写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8 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作业方面,我们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巩固知识点类型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综合,分析;对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然后在下次课要将作业中的每一道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每个学期中都选择几个适合讨论的题目作为研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考试还都将在机房进行(包括理论和上机),理论考试,我们将试题利用FTP的方式给学生下发,并且将学生大距离的间隔开。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决定考试的时间和难易程度是否合适,以后是否需要调整。

上机考试,采用过程记录的考试方式,将本学期讲授的知识点集中到试题里,并且正态分布在每一道试题中。并且根据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答题情况给分。并且把学生的得分公布给他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篇9

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只有以此为基础,构建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才能适应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文章主通过对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对通信网络系统集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

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也都在逐渐发展,并且所产生的信息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人们对于信息数据的以来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媒介更加丰富,推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就现阶段来看,目前所采用的通讯网络系统以及不能满足实际的信息发展需求,只有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通信网络集成系统,才能有效的提高通信领域的服务质量,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形式,推动我国通信信息的发展。

一、通信和网络基础知识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通信网路的基本知识,才能推动集成网络系统的构建。

1.信息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介质分析

(1)数据传输的方式分析通常来说,数据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了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宽度传输三种传输方式。所谓的基带传输主要指的是以计算机最为终端并且产生相应的数字信号,同时,其频谱也是都是从零开始;像这样不经过调试的信号所采用的频率范围称为基本频带。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能够维持数据的原样。所谓的频带传输主要指的是在信道中直接传输频带信号时,称之为频带传输。此种传输方式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信号传输。通常来说,频带传输主要是对数字基带的信号经过调制,所形成一种模拟信号,能够在公用电话上进行传输,到传输终端以后能够转换成为原来的信号。宽带信息传输;所谓的宽带传输是一种比音频宽带更为宽广的频带,其中主要包括了大部分电磁波的频谱,通过此种方式进行传输称之为宽带传输。在实际的传输过程中,它可以借助频带传输,能够链路的容量分为多个信道,同时,还可以携带不同的信号。

(2)信息数据传输的介质分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传输介质也在逐渐扩大,其种类以及数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所谓的数据传输介质是实现数据传输的根本保证,有效的连接了不同信息站点之间的信息传输途径。从宏观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无线传输介质、有效传输介质;经常所用到的有限介质主要包括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无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了:微波、红外线、卫星等。

2.网络基础分析

在通讯信息网络集成系统构建过程中,网络基础是相关工作开展重要依据,通常来说,网络基础主要包括:

(1)信息网络基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信息网络基础能够通过相应的通信设备将各个区域内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连接,并且依据相应的协议实现信息沟通交流,同时,还能实现信息的交换、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互操作、协作处理等工作。信息网络的主要由主机、终端、网络节点、通信链路等多个部分构成。

(2)控制网络控制网络是整个系统的控制部分,被称为工控网,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相应的工作。单个工业控制计算机能够同时和多个处理器进行连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分散控制以及集中监管、资源共享。通常来说,控制网络主要应用在自动生产以及自动检测给的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容错率强、网络节点性能好等优点

(3)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集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信息网络主要是应用在企业的基本信息处理分析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对大量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明确企业的经营状况;控制网络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两种网络在应用过程中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投入,获得高额回报,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分析

所谓的通信网路信息集成系统主要是将相关的交换系统、传输系统、接入系统、指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通过一个终端进行连接,能够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整体优化。在实际的通信网络系统集成过程中,并不是将各个部分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简单的连接,主要是针对整体资源进行网络优化,希望能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将整体资源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在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体系;最后在对相应的环节进行测试,保证找整个系统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

1.智能建筑通信网路系统集成趋势分析就现阶段而言,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许多建筑都先后提出了通信网路系统集成概念,通过信息网络集成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目前来看,一些典型的建筑构建过程中,主要是以TCP/IP一级网络作为基础,实现工作人员和网络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每个子系统都能通过不同的供应商来实现的,因此,各个系列的产品都存在相应的独立协议以及商品的标准,但是,其不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不好。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用户对建筑楼宇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并且还能将其和网络进行连接,通过相应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对建筑故障的检测以及监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IP协议主要的以太网为基础进行智能网络的构建,使用一些相同的协议,能够直接进行连接,不需要设置相应的控制总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另外,还能实现多个设备的综合控制,并且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的信号进行接入以及指令的发送,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2.无线通讯网络系统集成分析现阶段而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并且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无线网络主要无源设备实现信号的发射,然后某终端设备在对相应的信号进行接收,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输。目前来看,无线网络系统集成已经应用在地铁工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线网络不需要借助电缆、传输速度较快等,是企业办公的首选。特别是在电缆设置难度较大的地下、空中、隧洞内部位置不稳定的接收设备等,无线网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极强抗干扰性、便于管理的性能使其备受青睐。在实际集成过程中,主要是对集成信号的传输、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不仅节省的成本,而且对设备的维护成本也较小,保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效的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积极加强对通信网络系统集成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量,而且其成本较低。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目前已经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交换系统、传输系统等多个系统的集成,能够第各个系统进行监督以及控制,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骁健.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集成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邓峰.对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2):51.

[3]叶瑞坚.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4]张德云.基于系统集成思想的通信网网络规划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0,12(7):31-33.

[5]叶雪军,朱卫锋.系统集成中的多线程网络通信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3):35-37.

篇10

基于检索的创新――指尖知识和谷歌意识

网络技术催生了大量的网上资源,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手指去检索这些资源,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指尖知识的价值――在你需要的时候获取正确的信息。指尖知识大多数被用来在课堂外检索,“Google骑师”却是指尖知识用于课堂的范例。一位被称为“Google骑师”的人能够帮助学生跟踪教师在课堂上广泛讨论的观点。在“Google骑师”检索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学到一些新的搜索技巧。当课堂中有一位“Google骑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形成自发、自主的氛围。

这种指尖知识所倡导的理念,与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所倡导的谷歌意识不谋而合。谷歌意识强调基于检索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指尖知识强调基于网络检索的任务探究和问题解决。这两种理念均指向网络技术环境中学习力培养的核心,即基于问题的网络检索。

教育问题学生的NotSchool

中国香港教育部门对该地区初中学生从2000年参加的4届Pisa测试结果中分析显示,香港地区学生的Pisa成绩在不同学校间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校内差异却有上升的趋势。在对现行班级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之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乃桂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学生方法的大同性。在学生接受水平不趋同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分层教学措施,对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的方法往往是重复。这种方法不仅问题解决效用不明显,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世界是开放的》中NotSchool案例为问题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NotSchool是英国的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性的项目,专为那些被传统学校忽视或遗忘的孩子们提供帮助。NotSchool中的学生在学科内容专家、昔日密友和兄弟(本科生和研究生)、“官员”的帮助下,以“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在线技术支持,创造性地完成课程任务。在线技术常被用于儿童的创造性表达,而不仅是简单地让他们翻阅内容页面。与实体学校相比,它通过在线技术让学生以高度参与的方式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习得信息社会中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技能,重塑自信。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NotSchool项目表现了出色的效果,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性表达的自由是让这些学生成功的关键。

广泛协作的实践社群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中谈到,网络技术加速了世界经济扁平化的进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作者从教育变革的视角看到了网络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力量――教育世界也日趋扁平化和开放了。在这个开放的教育世界里,人们知识扩展的范围慢慢地发展到小圈子之外,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了团队协作。

“教室无国界”项目引导师生使用领先的科技工具,例如维基、博客、社交网站和多媒体内容,将世界各地的教室与教室结为伙伴来协作学习。在其中的一门课程中,组织者开展了协作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活动使学生接触到他们将来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技能,让学生获得国际视野下的良好学习体验。

而在我国,跨区域的协作,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存在。国内闻名教育界的四大区域教研博客就是一个典范。与“教室无国界”项目不同的是,区域教研博客是区域间教师联盟,前者却是学生跨界协作。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教研协作互动的教研博客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

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教育实践,但中小学教育实践常常受本身的束缚而缺乏理论的指导。同时,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不乏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洞见,但作为实践的旁观者,产出的理论往往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两个世界本应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两个相互重叠的方面,而现实却使这两个方面渐渐裂变为两个世界――两个貌似联系紧密的相异世界。从协作的角度去看分裂的两个相异世界不难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大学中的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的协作――学术场和实践场的结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新审视

上演在大学里的人机大战(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漠视教师的讲授)也悄悄进入中小学校园,从一个方面揭示学生对非正式课堂的渴望。正如他们所表达的“当我们在沉迷游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课堂不感兴趣很久了”。同样是技术进入课堂,以幻灯投影为主导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手机持有率上升后明显失去了图文并茂的优势。

正如戴维・乔纳森所说,技术是解决方案,问题是什么?技术的盲目涌入看似繁华,似乎并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教与学矛盾的对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已然过去十年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审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新技术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创设合适的课程解决方案?

在新技术来临的时候,我们“要么是遭受技术本身的冲击,要么是遭受由技术所产生或带来的冲击”。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的教育世界里,参与、分享、协作是信息时代教师的必有品质。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一种参与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可能的。技术通过促进一个人人平等的知识狂潮而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这个知识狂潮中,学习既是开放的,也是不受班级与课表限制的。教师和培训师应当设法跟上伴随着教育技术而发生的所有事情,并去适应它。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程。

目前,带有无线接入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的标准装备。同样,这种情形开始逐渐扩散到许多国内中小学校中。对比正在上海和广州试行的基于iPad的教育创新及电子书包的研究,我们已经开始对新技术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Curtis J.Bonk教授为我们推荐了Twitter课程应用价值,而国内学生所热衷的SNS应用,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课程整合潜力。

实践社群中的学习互助

开放教育世界中,任何人都能帮助和支持别人的学习,教师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学习和教学现象日益普遍和无处不在,随时可以上任的教师的数量和类型也将急剧增加。Bonk教授谈道,“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够找到教师和培训师,全世界从来没有过如此之多的教师。”

伴随着网络技术涌现出众多语言学习实践社群,Livemocha语言学习互助社群就是其中一个。学习互助让众多人成为教师的同时,也让语言学习者得到来自母语持有者的精细指导。Livemocha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语言学习社群,Lang-8语言互助学习网站也拥有大量的学习者。这些社群让语言学习者找到了合适的同伴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互助实践社群的成长,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的重新定位提供新的思路。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互联网才是;最好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之外;按需的互助学习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于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