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9: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药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药理学教学中的“点”和“线”
药理学教学中的“点”和“线”贯穿在整个的药理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明示,以使学生首先能抓住药理学教材的主旋律。如整本药理学教材紧紧围绕药效学和药动学两条线展开。在总论一章中,药效学和药动学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如药物剂量与效应、不良反应、首关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就是主要的讲授点。大多数的药物是与受体结合后才起作用的,根据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与内在活性的不同,药物又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三类,药理学教材中的的大多数药物主要属于激动药和拮抗药范畴,属部分激动药的药物是很少的。因此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又是总论中的讲授点。在传出神经系统总论及相关的药物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胆碱受体-胆碱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两条线展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中大多数是中枢抑制药,如: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等都是中枢抑制药,因此中枢抑制药的概念及不同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讲授点。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庞大而复杂,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常常张冠李戴,容易混淆。其中又以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最相似,β受体阻断药是通过阻断β受体起作用的,而钙拮抗药是通过阻滞钙通道起作用,因此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中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作用机制是主要的讲授点。在抗菌药物一章中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学生学习时感到很吃力。实际上抗菌药物针对的主要是两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四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因此哪些抗菌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哪些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哪些药物可用于四体感染是这一章的讲授重点。等等。
2药理学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法
教师在药理学教学课堂中有目的的给学生讲授(复习)相关内容,对要讲授的新内容大有帮助,不少教师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不重视复习,学生对所教的新内容常常一知半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不利。例如很多学生反映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不易懂、很难学。在讲授心律失常一章时,有必要先讲授(复习)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心肌动作电位和离子流、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等相关知识及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有了这些知识背景,学生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就不难了。在讲授抗癫痫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时首先要讲授(复习)癫痫、惊厥、精神失常等相关疾病(症状)的概念,讲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绞痛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抗高血压药时首先要讲授(复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基本概念及相关病理生理知识,学生对所要学的新内容就能充分理解,易学易记,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β受体阻断药前先复习β受体激动时对心脏、肾脏、支气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器官组织产生的效应,讲授钙拮抗药前先复习钙离子对心肌动作电位、心脏起搏细胞、心肌收缩性、心率、心肌传导性等的影响,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性的影响等均有助于学生对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讲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时,最好先复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尤其要让学生先明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在讲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绞痛药、抗高血压药时先简要讲授已学习过的内容如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对这几章的学习就轻而易举了。先简要讲授(复习)什么是革兰氏阳性菌、什么是革兰氏阴性菌、哪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可感染人体而致病,对于后续各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抗菌谱、临床用途等的讲授将大有帮助。等等。
篇2
【论文摘要】运用量子物理学的“超因果联系”、“能量场”和“全息场”等基本理论,探讨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对“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的言论进行了驳斥。
1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物理学[2]揭示出来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一个几率波能够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发生联系,且不管它们之间相距多远,作用之间都没有时间间隔。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的结论,约翰•贝尔却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并把它叫做“贝尔定理”。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又用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最终彻底崩塌。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见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学给予第四个启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疾病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的程度,并且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学者不应该去向建立在已经彻底崩塌了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上的“科学”俯首称臣[1],也没有必要再用这种科学去解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去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承认西医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检测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病因也和通过“望、闻、问、切”所发现的病因一样,远不是导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过于迷信那些没有思维的仪器,也不能在审症求因的缜密思维过程中过于武断和粗疏,因为中医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师承有别,流派各异,或温热,或寒凉……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误之诊。如何参佐为用,这不仅与医者能否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烂熟于心有关,还与医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现在,中医已经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一对一师承关系“化”成了班级授课制的中医学院,传授了知识,丢掉了意会,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和精华,培养了一批会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实际上已经不能再被称作是中医的中医师。如果目前这种情况再持续十年,现有的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两三万中医大夫都退休,中国也就没有中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的中药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目前中国中医的状况是何等的危急。
2能量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从量子物理学中涌现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象磁铁的磁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一样。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3],它们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构筑起一张统一的、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原子关系网。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则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原子关系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物理学给了第五个启示:应该从“场”的角度来理解医药。医药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这个能量场中,对靶点的直接阻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阻断或消灭
的只是一个靶点,对于存在于整个能量场中的导致这个靶点出现的、现在还无法知道的种种因素,是无法将其一一阻断或消灭的[4]。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构成新的靶点,这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病灶转移。
中医虽然也没有从能量场的高度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但它的经络学说是不是与能量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经验使然?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别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远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质”还只是一种猜想,就连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还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现在就要对积五千年经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学说进行科学阐释,也许是为时太早了。现在不得而知,留待未来的科学去证明吧。当然,也没有必要轻信他人的毁谤而忍痛割爱。中医药学千万不能重蹈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覆辙,闹出“因为笑才高兴,因为哭才伤心”这样的笑话来。
3全息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涡,提出了用“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理论。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来,正是“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伸展开来。
全息图是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光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分辨图形,只是当一束激光穿过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才出现的一串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不管这个盘子破成多少片,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物理学给予了第六个启示:就象“盲人摸象”这个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中医的耳针疗法,在过去看起来,也许近似天方夜谭,现在从全息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许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为西医只承认可以检测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绝承认现在还无法检测到的“折叠”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宁愿“舍症从脉”的中医更盲,也更不科学。
一言以蔽之曰,西医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让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彻底崩塌了,学者没有理由再相信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前从未受过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它很可能与量子物理学和未来科学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6],中医研究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医药学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别人的多嘴多舌。
参考文献
[1]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2]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象还是真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4]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篇3
当前药茶的包装设计整体上缺乏地域特色,包装差异化不大,并且包装视觉特征不强。因此,视觉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已有符号学家和设计者运用符号学原理作为设计方法指导设计,已广泛地应用到电影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包装设计作为艺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应用性上是一门非常强的交叉学科。从不同程度上涉及工程技术、人类工程学、材料学、人文社会学等,而符号学原理则善于解决这一类问题。马克斯•本泽依据功能形态与艺术形态的不同,从符号发生的角度提出本体符号(即以自身的形式构成符号)和对应符号(即借用其他事物形式作为符号)两种符号类型。包装设计涉及实用(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结合,包装既有一定的实用物质功能,又有重要的精神和符号功能。因此,从符号发生的角度,符号学中的本体符号(物质功能)对应包装中的实体,对应符号(精神功能)对应包装中的图像,可以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符号学原理指导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是由文化符号、形状符号、材质符号、色彩符号、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组成的一个系统符号。符号学原理应用于药茶包装设计,将推动药茶包装设计进一步向科学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药茶包装设计的研究体系更加严谨、完善。
2符号学原理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文化符号。
在当今品牌传播和包装设计中文化符号传播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化传播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美国最大的药茶生产商CELESTIALSEASONINGS(喜乐),它的包装上具有极强的文化符号代表性,前期的包装具有浓重的东方色彩,还是采用我国的历史代表人物老子,但是后来的包装越来越趋向本土化,采用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化故事、代表人物、动物等。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本土的文化都成为该产品包装的文化符号,诉说着产品的文化价值。
(2)形状符号。
形状符号在包装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茶包装的外观设计;一方面是药茶包装设计上的图形运用。包装形状除了满足保存产品的基本需求之外,更应考虑外观设计带给人的视觉联想。苹果汁包装设计采用整体和切块的形状为包装盒形,在视觉上给消费者直接的感受,并且通过造型和具象的苹果图形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
(3)材质符号。
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材质在包装呈现上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给使用者触觉感受。在当前的包装设计趋势上看,大多数的包装设计过于注重商标和文案的独特性,忽略了人们在接触产品时的触觉感受。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深泽直人创造的一系列水果皮概念包装设计作品让人(一摸了然)+(一目了然)。草莓果汁的包装盒色彩鲜艳、布满凹凸不平的草莓印;香蕉果汁造型宛如一根香蕉;奇异果果汁盒的外壳则布满毛茸茸的绿色绒毛。设计师强调此系列的包装不止颜色与真正的水果相同,连触感都十分相似。材质符号的运用是包装设计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通过材质的选择,形成该产品包装的特殊符号,材质符号传播同样是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手段。
(4)色彩符号。
色彩符号可以说是设计者用来引起消费者味觉的最主要方法。每一种色彩都给人不同的味觉暗示,通过色彩相互之间的合理运用,我们可以感受到产品本身的属性,如牛奶的包装通常使用乳白色为主调。色彩除了表现产品的属性之外还可以表现产品的文化价值,一种颜色就能使人联想到一个品牌,如可口可乐的红色,百事可乐的蓝色,经过长期的品牌传播,这些颜色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同时我们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甜是橙红,酸是绿色、蓝绿色,苦味是蓝紫色,咸味是蓝色,这些色彩关系选择包装色彩使用。伊右卫门原叶茶设计选用茶色,带给消费者直接的视觉感受,消费者可以直接联想到瓶子里面茶的颜色、味道。包装色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图案色彩;一方面是包装材质的固有色彩。在药茶包装设计中材质选用牛皮纸,除了因为牛皮纸本色的材质特点之外,还因为牛皮纸的颜色与大多数药茶颜色相似,这是颜色与颜色之间的直接嫁接,并且药茶采用牛皮纸包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包装颜色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加大了品牌传播的力度。
(5)图形符号。
包装除了满足基本的保护产品功能之外,药茶包装设计往往还要考虑如何运用图形符号给消费者想象的空间。同时,药茶包装上的图案设计要为药茶包装主题文化设计服务,为塑造品牌形象服务。药茶的包装定位主要凸显它的中药特点和养生效果。HAPPYMEAL的食品包装设计通过运用产品在包装盒上绘制一个头像,简洁明了地把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同时图案带有娱乐的味道,带给消费者一种享受和强烈的购买欲望。
(6)文字符号。
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文字是最能直接地表达商品属性的要素,在一个产品包装中可以没有图片,但是不能没文字,图片直接明了,文字清晰准备。由此可见,文字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中的文字不仅能解说产品的功能作用,还能通过文字的创意设计、节奏关系增强其包装的艺术魅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此,在药茶包装字体设计中,除了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应融入时尚的设计理念,不断地完善文字在包装设计上的创新,打破传统文字板式设计格局,使文字更具有艺术性、时尚感。同时在设计上还应考虑文字与图形、色彩、材质的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创造出系统的、严谨的药茶包装视觉符号。
3符号学原理在药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正安中医的药茶包装设计在视觉设计上,展现了浓厚的文化符号。牛皮纸具有的悠久历史,通过牛皮纸颜色、材质和传统药茶的结合,体现药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牛皮纸由于它的无毒、无污染,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环保包装材料之一。以全木浆纸为基材,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制成任意强度,并且牛皮纸是一种可降解的材料。牛皮纸材质符合当下的“简约、再设计”的主题。正安中医的包装设计整体上给人一种朴实但又不失时尚的视觉效果。根据当下时代的发展主题,正安中医体现了简约符号和再生符号。简约起源于现代派的极简主义,在满足基本包装功能上做到最大程度的简约,简约的风格设计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设计。无印良品的整体包装设计也是采用简约的设计风格,通过留“白”表达品牌“空”的主题,传统的文化通过时尚的设计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再生”作为2014“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的主题,在活动上何炯指出“包装第一要有使用价值,有功能性。第二,在造型上要有视觉感,否则体现不出设计理念。第三,包装不需要花费很多的工艺去完成。正安中医通过选用牛皮纸和简约的设计风格形成它独特的包装文化符号,展现品牌理念。药茶包装设计根据产品的文化、性质、属性,在包装设计上选取相应的符号学原理和指导方法指导设计,同时联系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主题进行具有当下主题特征的包装设计。
4总结
篇4
一、以典型事例引导,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非智力因索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台日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小毛病,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于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等现象,教师要适时的教育他们,使他们努力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的故事。讲矩形时,可以通过演示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如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会怎样变化?角和边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矩形?与其他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
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1.预习指导
主要通过编写自学指南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南要按照教材要求、目标,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编写。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要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要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练习,符合知识本身逻辑和学生认识规律。由浅人深最终达到学生自学。好的自学指导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完成任务。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日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
篇5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6-02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1]。中药药理学是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是一门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药理学中的中药作用繁多,有效成分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学生经常感到该课程信息量大,理解记忆存在困难,学习得吃力。对于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详细地传授教材中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近现代研究概况是较困难的,对于学生,这种单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则非常枯燥,易丧失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好中药药理学,不但能够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一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研讨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3~4人/组),根据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教材内容,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资料查阅、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一位发言者,课堂上抽签决定每组的汇报内容,这迫使学生在课外必须按老师布置的内容全面准备,减少了投机取巧的概率。其他同学通过听演讲而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再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而发言者的表现作为该组成员的评分依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每一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前,结合概述及各个章节重点内容,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该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涉及哪些常用的实验方法,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集中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对该类药物进行药理学研究的框架思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期间教师可以对每个课题均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对各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进展、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撰写论文,进而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撰写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总结。目前我们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研究型内容学生文献查阅实施研究设计得出研究结论讨论交流成绩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合文献、实验等去探究中药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可大大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往那种“要我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我要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换,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行为。学习效果评价的载体,不仅仅是考试,可以是学生讨论问题的质量,或写一份报告,或提交课题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探究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师讲授麻黄的药理作用前,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阐明麻黄的平喘作用原理。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学生们前期《药理学》的相关知识,该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弄清楚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确定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上课时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然后针对这些关键节点,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及学生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不做过多解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展开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研究。问题式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该研究方案及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既对前期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培养了学生们对前期的药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们尝试了中药药理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模式,初步掌握了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兴趣,为今后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启发学习者分析和研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机制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如在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给学生讲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曾的通告,鉴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较严重的过敏反应,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的事件[2],还有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拿大的麻黄素减肥药事件等,使学生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毒性以及相关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药毒性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启发大家在今后学习中注意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及双向性,随后介绍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如何测定这些毒性。接着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论实验相联系,教师示范,学生动手
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但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介绍较少,而实验大多是动物实验,在介绍相关章节药物作用机制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验,将实验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如介绍抗炎作用时,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抗炎药物的研究方法[3],即大鼠足肿胀法、白细胞游走实验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等,并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示范,边讲边操作,对操作的重点反复强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反复练习,而成绩则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结果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评定,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实验技术,为后期的实验研究等打下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很多是建立在功效主治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后,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中医中四气五味等进行思考,根据中药相关功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该药物可能具有的药理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意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课后能主动探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能证实相关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建立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和思考
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传授并激发、生产学习的过程。总之,自主式、探索式的教学法有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系统、综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今后,笔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使《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2]赵玉丛,李利红.浅谈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61-64.
篇6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深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日后的中药学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科学而严谨的作风,提高科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对实验中药药理学内涵的了解,明确其目的、意义和方法,初具实验药理思维。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我们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出发,逐步分析教育中的不足与欠缺,积极开展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思路,从而达到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受实验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所限,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从属于单一的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根据实验讲义,照葫芦画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只是死板地套用理论课的知识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非但没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临床药学使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药物作用机制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市场的逐步扩大,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而中药药理学是在药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药药理学的能力更不单单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要求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传统的“填鸭式”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时,需要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研究出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1.精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药药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大多来自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研究,所以在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内容单调、陈旧、方法简单,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我们优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实验性质,多增设一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成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中药钩藤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时候,考查了学生对品剂量的换算,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不同药物进行对比,观察不同药物的作用效果,结合药物的分类、作用原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性思维。2.改变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总结与归纳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自述”式的授课方式不仅不适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不适用于实验教学。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而不是“临阵磨枪”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问题讨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前预习,课上讨论,避开了一些实验中会出现的常见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无论是为今后毕业论文研究思维的形成,还是为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强调“创新”、“实践”能力,可是单单通过几十学时的课程,怎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潜能,仅仅通过我们精心编撰的实验课程内容,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实践”能力?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实验技能大赛,以不同形式的比赛方式,达到发掘学生“主动创新”潜能,考查学生“积极实践”能力的效果。近几年,我们更是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实验技能大赛,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层面,不是一孔之见,而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通过这样丰富而有趣的比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提高了,也常常出现“举一反三”的现象,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是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提倡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创”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申请书、探讨课题创新性和应用性、设计实验方案、总结课题、汇报等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此类科研训练后,学生的实验兴趣被调动,在平时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中也会注重一些实验的细节,树立科研态度,形成科研创新的认知,大大提高了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总之,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原来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构建一种多元化、趣味化、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种新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雅娟,龙子江,蔡圣荣.高校实用型药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9):651-653.
[2]李泽宇,杨靖,等.基于“实践训练先导、理论知识跟进”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以《动物药理》课程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5):26-29.
[3]任丽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1-62.
[4]曹水娟,程能能,王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加强药理学实践教学[J].药学教育,2015,31(01):71-74.
[5]任丽平,于夏,李先佳.培养创新能力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33-134.
[6]陈一强,陈影霞.药理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7):176-177.
[7]罗平.药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05):178-178.
[8]赵春贞,李万忠,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77-377.
[9]张红胜,陈薪宇,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科研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108-109.
[10]张海南,刘雪杰,等.药理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考核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69-2870.
篇7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设计性实验
对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实验课程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药药理学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最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求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结合我教研室多年来中药药理实验教学的经验,就进一步深化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1 中药药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中药药理学创建于1920年,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已成为现代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遵循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药知识,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由于该学科内容丰富、外延广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信息量较大,仅依靠理论课程讲解,内容单一、手段单一,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
部分院校已施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的理解,但是实验教程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单一,再加上实验设备有限,虽然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较少学时里,学习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起来仍旧比较困难。
可见,中药药理实验教学不容忽视,目前部分中医院校已经引入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强化中药药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实验课教学改革理论指导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西方教育学家,提倡教学从以往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重庆医科大学利用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起指导作用,此法让学生熟悉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新疆医科大学开展设计性实验[2],让学生自主选题和设计,设计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河南农业大学中药专业采用PBL教学方法[3],该法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他们需要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改革措施均体现了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可见,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已成为中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已成为中药药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2 改革思路及目标
我院已于2009年对中医类实验、实训课程进行了整合,将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三门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一门实验课,即中医综合实验Ⅱ。本次教学改革中,重点为增设中药药理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部分,打破以往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旨在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通过系统的梳理,按照循序渐近、有所侧重最后达到全面理解和掌握的原则进行教学。前期开设的中医综合实验Ⅰ,主要为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中医综合实验Ⅰ,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中医综合实验Ⅱ中的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增设“设计性实验”,通过给定科研题目,使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此次改革结合新的教学方法,采用PBL和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并结合考核新标准的施行,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评价实验课教学质量。
2.1 教学新内容的进行
通过中医综合实验Ⅰ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具备了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开展“设计性实验”部分。此部分首先将学生分为5组,由教师设置5个科研题目:如“党参对小鼠记忆获得的影响”、“秦艽醇提物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表现的影响”、“麻黄杏仁配伍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延胡索和醋制延胡索镇痛作用的比较”,确定科研题目后,学生进行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除教材,专业书籍外,登录学校网站,利用文献检索功能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查阅。通过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应该独立写出本实验的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仪器、试剂及药品、注意事项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每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老师和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讨论,最后选出1或2个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的科研题目和实验方法。确定具体科研目标后,如最终科研题目为“党参对小鼠记忆获得的影响”,将全班同学分为4组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第一组同学操作实验的空白组,第二组同学操作实验的模型组,第三组同学操作实验的阳性对照组,第四组同学操作实验的中药治疗组,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整理实验资料,分析实验结果,之后进行答辩及论文撰写。此部分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团队精神,懂得聆听他人意见,进而提高个人素养。
2.2 教学新方法的采用
本次教学改革中,重点在于“设计性实验”部分,此部分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即PBL和 Seminar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教师设置科研题目,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方法是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确立,之后就是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具体的实验环节进行讨论,找出合理性的,可操作的实验方法。此方法不仅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一面,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脱离原来紧张的课堂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达到学有所获。
2.3 考核新标准的施行
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小组实验设计情况、实验报告书写、学生的出席情况、实验操作技能按不同比例纳入考核范畴。这样的综合成绩,更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评价实验课教学质量。
3 小结
此次教改中,突出“设计性实验”的主题地位,同时将优秀的教学方法及实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主动学习者, 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旨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出创新精神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新型高素质的医学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薛洁.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新疆中医,2009,27(5):72
篇8
本篇文章由安徽工业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在中英文摘要的处理上,既说明了该篇硕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又对该研究方向的前景进行展望。具体如下: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综述了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其次,按照系统论的思想确定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它们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人的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最后,针对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给出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价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风险因素与开发效果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风险因素对信息系统开发效果的影响的显著性进行排序。此研究有利于对那些影响程度显著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控制,或者根据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情况来预测信息系统的开发效果。
The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pres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t also summarizes the theory underpinning SEM. Secondly,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s the risk factors and classifies them as “huma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factors in accordance with “source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he paper outlines the risk evaluation process d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es SEM to construc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risk evaluation (SEM) model. The SEM model can analyze the causality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purpose of information system. It can also put in sequence the priority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 control of those risk factors which could have major impacts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or to predict its outcome based o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uch information. 【论文平台网提供】
篇9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
2.2症状的比较比较治疗相同症状的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别,如治疗胎动不安,紫苏治疗气滞者,黄芩治疗胎热者,白术治疗脾虚气弱者,杜仲治疗肝肾虚亏者。类似的比较有疹出不畅、疼痛等。
2.3基源的比较比较基源相同药物之间的区别,如槐花与槐角同出一物。前者用其花蕾及花,后者用其果实。二者性味、功用相似,均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治疗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及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槐角止血作用弱于槐花,但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通便,故对于便秘、痔疮肿痛或兼有出血者较宜。槐花清热之力不及槐角,无润肠之功,但凉血止血作用较强,对于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尤为对证。类似的有桑叶、桑枝与桑椹等。
2.4名称的比较比较名称相近的药物之间区别,如白术与苍术、肉桂与桂枝等。
2.5功效的比较比较功效相近的药物之间的区别,如三棱与莪术,二者均具有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皆可用治症瘕积聚,血瘀经闭,心腹瘀痛,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但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行气。类似的还有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
篇10
论文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